猴子种树教学设计

2024-10-07

猴子种树教学设计(精选10篇)

1.猴子种树教学设计 篇一

猴子种树

教材分析:

《猴子种树》是一篇含有深刻哲理的故事,猴子先种梨树,听信乌鸦的话改种杏树,又因喜鹊的进言改种桃树,最后又听信杜鹃的话,种了樱桃,结果什么树也没种成功。教学中要注意理解农谚的意思,读懂猴子的行为是可笑的,愚蠢的,认识到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到底,不能对别人的话语言听计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猴、梨、将、谚、樱”,会写“拔、耐、杜、短、将、鸦、梨”七个字及“拔掉、耐心、乌鸦、梨树”等词语,认识寸字旁。

(2)分角色朗读。弄清楚猴子种树的过程,以及什么树也没有种成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认读、书写扩大识字量。(2)在朗读中认识猴子的错误。

3、情感价值观。

在理解故事中认识猴子的错误,懂得凡事要多动脑筋,要坚持到底。

教学重点、难点

1.分角色朗读、表演。明白猴子什么树也没种成的原因。2.教育学生做事要有自己的主见,对所认定的目标,就要契而不舍,坚持不懈,不可半途而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都爱吃什么水果?

师:这不,最爱吃水果的小猴子就自己动手,栽种了一棵梨树。[小猴课件] [从学生爱吃的水果导入新课,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并自然引出本课内容。] [板书课题]师:“猴”是个生字,谁能说说可以怎样记住它。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一)读文识字,分组学习。

1.用笔画出不认识的生字,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组内交流识字情况,教师巡视。

(注意“拔”右边是由“友”和“`”组成;“杜、鸦、梨”是形声字。)3.检查读音情况。

(1)抽读卡片指名,开火车认读:猴、梨、将、谚、樱。(2)讨论认准这些字的方法:

[在认字过程中渗透汉字的知识、培养识字的能力。分析字形以会写字“拔”、“耐”、“将”、“鸦”为主。](3)扩充词汇,生为生字组词,看谁组得多。

4.师:现在谁能把课文读下来了?愿意读的起来。(生接龙读课文,其他生认真听,然后师生共同评议。)

[培养学生自信心,成就感。]

(二)读文了解课文内容。

1.分组读文,并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在读的过程中,你们觉得哪个句子比较难读,多读读。3.读读下面的句子,看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你有这个耐心吗? 你能等得及吗? 你不着急吗?

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读以上句子,体会它们的异同。

[三个句子比较读,感悟出它们的意思相同,但表述不一样,从而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多样。]

三、巩固识字、写字。[课件展示] 1.整体观察字形:

形声字“杜、鸦、梨”的分析,与记忆。

2.“寸”字旁——耐。第四笔是“横折钩”,应一笔写出。

五、六两个竖笔,右边比左边稍长些。

3.与横竖中线相关联的笔画,要着重观察描摹。“拔、将、短、梨、鸦”等字的书写。

四、作业。

生字、字词,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检查朗读。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读生字,检验生掌握知识情况。2.说自己记字的方法。

(二)检查朗读。

二、自主研读,理解体味。

(一)同学们默课文,边读边思考,并画出有关语句:都有谁和小猴说话?他们都说了些什么?小猴听了,有什么表现?

[打出思考题课件] 个人自学,小组交流,集体学习。

[培养独立阅读能力,训练眼、脑、手、口多种器官的配合,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学会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 1.第2、3自然段。

(1)生按思考题回答问题。问:有不同意见吗?(2)学生自由读。

(3)指名读,其他人谈听后感受。

[培养学生认真听他人发言的好习惯,学习同学有感情地读书。](如生感受说得不到位,师指导朗读:“猴哥”要读得快些,读出着急的语气。“怎么、才能”应加重语气,读出强调的语气。“五年”的“五”要拖长声,“年”要重读,读出时间的漫长。“对”要读出肯定的语气,“太”应拖长音读。)

(4)分角色练读。(5)指名分角色朗读。(6)总结本段学习方法。

[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文中人物的心情,体会乌鸦的着急和不解,猴子的决心。] 2.自主学习第4—7自然段。(1)按学法,学习4、5自然段。(2)按学法,学习6、7自然段。

[训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独立学习、思维、理解能力,感受阅读的快乐。] 3.问:最后,小猴吃到水果了吗?(生说小猴种树的结果。)4.讨论。

为什么小猴没有种成树?它应该怎么做才对?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通过讨论,教育学生做事要有自己的主见,对所认定的目标,要锲而不舍,坚持不懈,不可半途而废。]

三、角色表演,加强理解。

1.自愿结合小组,分配角色,准备表演。注意:语言表达要到位,表情、动作要适当。2.上台表演,同学评价。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力求做到如情入境,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其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自我表现的欲望,培养自信心。通过表演把所学的语言文字进一步加深理解、积累,灵活运用。]

四、放飞想象,拓展思维。

师:小猴子接受了经验教训,第二年它又开始种树。乌鸦看见了飞过来劝它。如果你是小猴子,会怎么说?怎么做?

[想象是创新思维的翅膀,教师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展开想象,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思维得到锻炼,想象得到开拓,认识得到升华。]

五、作业。

回家给家长感情朗读,或表演。板书设计: 猴子种树 梨树

乌鸦

杏树

喜鹊

一事无成 没有耐心 桃树

杜鹃

听信人言 樱桃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贪图眼前利益、一心想着省事的人,最终会一无所获。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耐心,要有自己的主见,坚持不懈,就一定会成功。让学生以这个寓言故事来教育自己,使自己不犯类似猴子种树这样的错误。

2.《种树郭橐驼传》教学方案 篇二

一、知识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文章的思想内涵

2.掌握文中常见文言实词及虚词的用法

3.学习本文借传立论、设事明理及对比手法的运用

二、情感教学目标

赏析文中“史笔”与“文辞”兼美的语言表现力,激发学生学习古代优秀诗文的热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勤于植树,树木造福于古人。因而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意,他们常对喜爱的树题诗吟咏。东晋陶渊明在归隐后就专门在房门前种了五棵柳树,曾留下“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的诗句。唐代诗人杜甫因战乱流浪四川成都浣花溪时,向驻地熟人要桃树苗,“奉气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溪”就是生动的写照。素有“柳痴”称呼的柳宗元,被贬柳州刺史后,在柳州沿岸种了很多树,曾留有“柳州柳刺史,种树柳江边”的说法。他的散文《种树郭橐驼传》不仅对指导种树有较高的科学价值,而且还有极强的讽喻意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

二、简介作者(幻灯片出示资料)

柳宗元(773—819)唐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字子厚,河东解人(今山东运城县解州镇),世称柳河东。他出身于官吏家庭,21岁时中进士,官监察御史里行。与刘禹锡参加了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革新失败后被贬为邵州刺史,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司马。同时被贬的还有七人,史称“八司马事件”。在长期的谪贬生活中,柳宗元接近了人民,他的思想有了很大变化。后任柳州刺史,故后人也称之为柳柳州。文学上与韩愈一起提倡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并称“韩柳”。他的文学主张是“文道并重”,强调创作态度必须严肃认真。他的创作可分为传记、论文、山水游记、寓言四种,以山水游记和寓言的文学成就最高。柳宗元的文章“精裁密致,璨若珠贝”,达到了他那个时代的最高峰。他的游记代表作《永州八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他的寓言短小精悍,含义深远。《三戒》是很有影响的代表作。柳宗元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也主要体现在山水诗的创作上。他的诗不同于其他人的山水田园诗,而是借诗表现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自身不幸的感叹。他在哲学上,提出天地、元气、阴阳不能“赏功而罚祸”,打击了当时流行的因果报应思想,但对佛教妥协,有儒、释、道三教调和的主张,著有《河东先生集》。

三、解题(幻灯片出示资料)

本文名“传”,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从内容和风格上看,当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捐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据《旧唐书·食货志》记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本文是针对当时这种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而为言的。

所谓寓言,即寓意于言,也就是通过讲故事来阐明道理。《种树郭橐驼传》就是通过谈论种树之理,来阐明治国之道的。

四、朗读课文(听课文朗读录音、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齐读均可,视具体情况而定,读后正音)

五、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思路(先请学生归纳各段大意,教师补充明确)

第一段,简介郭橐驼的形象特征及名号来历。

第二段,介绍郭橐驼高超的种树技艺。

第三段,写郭橐驼介绍种树的经验并说明别人不如他的原因。

第四段,写郭橐驼把“长人者”与“他植者”进行类比,指出地方官吏好像是在“爱”民,其实在害民。

第五段,说明写作本文的目的。

六、疏通字词(学生先对照课文注释自学,然后教师用幻灯片展示需重点掌握的语句,师生共同明确)

(1)名我固当名我:给我起这个名字。名,起名,动词。

(2)驼业种树业:以……为业,作动词。

(3)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为观游:修建观赏游览的园林。

(4)早实以蕃早实:早结果实。实,结果实,动词。

(5)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硕茂:使动用法,使高大茂盛。

(6)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早而蕃:使动用法,使……(结实)早而且多。

(7)若不过焉则不及 如果不是过多就是不够。若……则……,如果……那么(就),连接假设复句的固定结构。

(8)爪其肤以验其生枯爪其肤:用指甲划破树的皮。爪,用指甲划,作动词用。

(9)故不我若也不我若:不若我,不及我。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一般要置于动词前。若,及,赶得上,动词。

(10)早缫(sāo)而绪,早织而缕, 缫:煮茧抽丝。而:通“尔”,你们。绪:丝头。早缫而绪:早点缫好你们的丝。早织而缕:早点纺好你们的线。缕,线。

(11)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蕃吾生:蕃衍我们的生命,即使我们的人口兴旺。安吾性:安定我们的生活。性,生命。

(12)故病且怠 病:困苦。怠:疲倦。

七、研读课文(师生互动,讨论后明确答案)

1.从“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几句话中可看出郭橐驼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豁达)

2.作者是如何描写郭橐驼种树的精湛技艺的?

(运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正面描写:“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侧面烘托:“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他植者虽窥视效慕,莫能如也”。)

3.郭橐驼种树的秘诀是什么?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4.作者由“养树”的法则推论出了“养人”的道理,请用简洁的语言将它们概述出来。

(养树: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养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

5.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一句话回答。

(“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八、归纳总结 (先请学生回答,师生共同讨论后明确答案)

1.主题

文章用“顺木之天 以致其性”的养树方法,委婉含蓄地说明了顺民之性以养民的道理,揭露并讽刺了统治者的苛政烦令对百姓的搔扰侵害,提出了宽简为政,让百姓安居乐业的主张。

2.写作特点

①借传立论、设事明理

这篇文章所写郭橐驼种树,不一定真有其人其事,作者主要是为了借传立说、设事明理,即借郭橐驼介绍的种树要“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养树”之理,推论出“养人”之理。他指出为官治民,不能“好烦其令”,使老百姓“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要让老百姓能够“蕃生安性”。这实际上是在批评当时唐朝地方官吏的扰民、伤民,反映出作者要求改革弊政的愿望。

②对比与类比

文章先以种植的当与不当进行对比,再以管理的善与不善进行对比;然后以“长人者”与“他植者”进行类比,在对比与类比中导出题旨,阐明事理。

③语言简洁而生动

在一篇文章中,简洁和生动是不容易共存的,这篇寓言式的人物传记就写得既简洁又生动。简洁体现了史传的特点,生动则蕴含了文学的情趣。如第一段介绍人物,仅用“隆然伏行”几个字,就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又用“甚善,名我固当”几个字,写出了人物的性格。这样,通过简洁的叙述,生动的描写,一个不同凡响的“驼者”形象便跃然纸上了。这种史笔与文辞的完美结合,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表现力。

九、拓展延伸

1.请结合“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一句谈谈儿童教育。

(说法参考:树木和树人的道理是相通的。教育儿童的根本方法应是不害其长,不抑耗其实,应按照自然规律教育儿童,不能太过或不及,更不能人为束缚或戕害儿童身心的发展。教育者只能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即“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不能揠苗助长,也不能恨铁不成钢,动辄体罚。)

2.诗歌鉴赏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1]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2],秋来处处割愁肠[3]。

若为化作身千亿[4],散向峰头望故乡[5]。

【注释】①与:同。浩初:诗人的朋友,潭州(今湖南长沙)人。上人:和尚的尊称。亲故:亲戚、故人。②畔:边,侧。似:有如。剑芒:剑的顶部尖锐部分。③秋:秋季。割:断。愁肠:因思乡而忧愁,有如肝肠寸断。这两句是说,海边的山峰如同锋利的剑芒,在这悲秋的季节,处处都感到它在刺痛我的愁苦的心肠。④若:假若。千亿:极言其多。化身:柳宗元精通佛典,同行的浩初上人,便是龙安海禅师的弟子,诗人自然联想到佛经中“化身”的说法,以表明自己的思乡情切。⑤散向:飘向。峰头:山峰的顶端。望:遥望。

【鉴赏提示】柳宗元这首诗想象奇异,构思独特。它所取得的艺术效果更高于普通的思乡诗。柳宗元文采出众,志向远大,然而他所处的时代并没给他施展抱负的广阔空间。不仅如此,诗人还因为政治上的失败而抑郁终生。这种悲伤郁闷的情怀在他的诗作中都有所体现。这首诗就写于他两度遭贬,在偏远的柳州任上。诗人紧扣题目中的“看山”,把笔墨直接落在“海畔尖山”上,惟有“尖山”似“剑芒”,才能“割”“愁肠”。作者真是匠心独运,就这样不着痕迹地将所见之景与所念之情联系到了一起。而且一个“秋”字勾勒出了一幅衰草连天,一片荒凉的背景,这种情境下的离人,又怎能不思念故乡呢?可是远离故地,相隔千里,怎能解思乡之苦呢?惟有登高望远。可更为奇特的就在一人登高不足表达心境,若化身千亿,都散向峰头,岂不可以尽情望乡吗?如此神奇的想象不能不令人击节赞叹,当然能想到“化身千亿”和柳宗元精通佛典是分不开的,何况同行的就是一位“上人”。如此“思乡”,真是给人一种回肠荡气的感觉。

3.《猴子种树》教学反思 篇三

《猴子种树》故事本身极富儿童情趣,且课文语言生动,通俗易懂,适合朗读和表演。教学中我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表演,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寓意。

在引导学生明理的时候,我尊重学生的想法,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最终认识到做事不应象猴子一样没有耐心,没有主见,急于求成,否则会一事无成。

在学习课文各自然段时,我根据课文三层意思内容相近和叙述形式相似的特点,先扶后放,渗透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思维较活跃,一般能积极地进行思考,争取回答问题,只是在回答的过程中,个别学生的表达不够清楚,但是其他学生能及时地给予更正。本文中有三句农谚:“梨五杏四”、“杏四桃三”、“桃三樱二”,对这三句农谚的理解学生基本上都能用自己的话来说,用自己的感觉去理解。

总之,我在教学时抓住动物的特点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让孩子懂得做事要有主见,对所认定的目标,就要锲而不舍,坚持不懈,不可半途而废。以导“说”、“读”、“疑”、“演”的过程来让学生学习这篇课文。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朗读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猴子急于吃果实,没有一点耐心的心态,同时注意读出三种鸟的语言个性。

在表演中,因为学生已经从朗读、说话练习中认识到了猴子的错误,所以,我觉得在指导表演时,可以不局限于课文的内容。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看法加入其中,更应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续编故事。不但是对课文的道理的进一步理解,而且可以锻炼其他方面的能力,并且能很好的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样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切实的有对学生行为的指导意义。而我们教学课文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把从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在生活中灵活应用。

4.猴子种树教学设计 篇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猴、梨、施、将、鸦、哇、谚、拔、麻、雀、樱”11个生字,会写“拔、掉、杜、肥、短、将、鸦、梨”8个字。

(2)分角色朗读。弄清楚猴子种树的过程,以及什么树也没有种成的原因。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认读、书写扩大识字量。(2)在朗读中认识猴子的错误。3.情感价值观。

在理解故事中认识猴子的错误,懂得凡事要多动脑筋,要坚持到底。

第二课时

一、导入(复习课文内容入手,复习词语)。

1.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猴子种树》这篇课文,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2.板书课题。

板书课题:12《猴子种树》 3.齐读课题。

4.复习词语(先开火车认读,然后拍手齐读)。

猴子乌鸦麻雀杜鹃梨子杏子桃子樱桃耐心农谚梨五杏四杏四桃三桃三樱二拔掉将来长短 5.这课讲了什么故事?请大家快速地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抓中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1)这篇课文写猴子对别人的话不假思索,一次又一次把快要成活的果树拔掉,结果什么树也没有种成的故事。

(2)猴子种了一棵梨树苗,梨树苗快成活的时候,乌鸦对它说:“梨五杏四”,猴子拔掉了梨树,改种杏树。喜鹊又对猴子说:“杏四桃三”。猴子又拔掉杏树改种桃树,杜鹃说:“桃三樱二。”猴子又拔掉桃树改种樱桃树。最后,猴子什么树也没有种成。师设问:为什么猴子什么树也没有种成?

三、讲授新课。

(一)学习1——3自然段。

1.请大家看1——3自然段,说说猴子首先种了什么树?(板书:梨树)出课件:梨子图片

2.猴子是非常精心地照料梨树苗的,课文是怎么描写的?(„„又浇水,又施肥„„)3.正当梨树快成活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什么事?请看课件:乌鸦和猴子的朗读动画。

4.乌鸦飞来了,干什么?说什么?谁来把乌鸦的话读一读?乌鸦这句话该怎么读?同学们看他读得怎么样?(板书:乌鸦)

乌鸦这段也读得很好,好像一只多嘴的乌鸦在呱呱。

“猴哥,猴哥”是喊的,要快读,读得好。读出了劝说的语气。5.看课件:用“耐心”说话。(1)读这个句子。

(2)想想我们一般在哪些情况下用耐心这个词语,“你有这个耐心吗?”是什么意思?梨树要五年才结果,你等不起的意思。

(3)设问:在哪些方面可以用耐心这个词语呢?

写作业需要耐心;事情多而杂的时候,需要耐心;我们学本领的时候需要耐心。如:我们学弹琴的时候,要有耐心才学得好。请同学们仿照这句用耐心说话:

A.老师布置的作业有背书、写话、读书,写字,我都一样一样耐心地做完了。B.我常常犯错误,老师总是耐心地教育我。(4)齐读这一句话。

6.农谚“梨五杏四”是什么意思?说说看。(梨树要五年才能结果,杏树要四年才能结果。)7.猴子听了乌鸦劝告的话,猴子怎么想?怎么做?我们看课本是怎么写的?(对,五年太长,我也等不及。)于是就拔掉梨树改种杏树。(板书:杏树)8.课件:拔掉梨树改种杏树的录相或图片

9.“猴子一想”可理解为没怎么想。人家说,马上做。10.朗读指导:

“对”读得快,五年太长,我可等不及。猴子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应该读出猴子的急噪心情。11.1——3自然段分角色朗读。

女孩子读猴子,男孩子读乌鸦,老师读叙述部分。

(二)合作学习4——8自然段。

老师提出合作学习要求,出课件:合作学习要求 合作学习要求:

1.自读(4-8)自然段。(体会猴子与小鸟的对话)

2.说话:

正当_______,____说:“_____________。”于是,就拔掉________改种____________。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一>第4、5自然段。

1.一个同学按照句式要求说说4.5自然段。

2.出课件图:桃子猴子与麻雀对话的动画。板书:麻雀杏四桃三 3.分角色朗读课文。

4.把猴子、杜鹃的话画出来对读。<二>检查6、7自然段。

1.按照说话要求汇报6、7自然段。2.出课件桃图动画。板书:桃三樱二读议 3.分角色朗读。

4.把猴子与杜鹃的话画出来对读。<三>学习第8自然段。

1.猴子改种樱桃树,结果怎么样?全班齐读8自然段。(要读出猴子失望的语气)2.猴子种梨树、杏树、桃树都成活,为什么种樱桃左等右等不见成活呀?(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得不来)

3.说得好,你从哪儿知道的?(书)老师相机表扬:多读书就是好!

(三)学习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1.老师小结:因此,猴子什么树也没有种成。2.课件:左等右等的课件。3.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板书:一事无成

4.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1)要有耐心,自己看准的事,不要嫌时间长。(2)有的说喜欢。(3)有的说不喜欢。

老师引导他们说出喜欢与不喜欢的理由。猴子很勤劳,不断种地。

猴子没有耐心,不断地拔掉树又种上树。猴子没有主见,人家说什么它就听什么。(4)乌鸦、麻雀、杜鹃,大家怎么看?

乌鸦、麻雀、杜鹃不应该这样说,应该给猴子以鼓励。课件:猴子的想法(三句话)

A.对,五年太长,我可等不及。B.对,四年太长了,我也等不及。C.对,三年也太长,我还是等不及。(5)板书:听信人言没有耐心 5.齐读课文。

(五)改编童话剧。

1.自编自演童话剧,评最佳演员。2.一组表演。

师:老师只可以叫一个小组来表演,你们都当评委,评出最佳演员。

一个孩子介绍:今天我们自编自演童话剧。XX扮演猴子,XX扮演乌鸦,XX扮演麻雀,XX扮演杜鹃,3.评童话剧奖。编得好不好?谁是最佳演员? 4.发奖。

(六)发散提问。

1.师: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猴子种树这样的事吗? 生:

A.妈妈说有人做生意,先摆小摊买醋萝卜,后来买服装,再后来又开餐馆。没有耐心,总是不善经营,人家做生意都赚钱发财了,他却没有赚钱,还亏本了。

B.一个同学学习特长,先学习唱歌,认为唱歌天天吊嗓子,很辛苦;然后改学画画,没学多久,觉得画画也不容易;后来改为打球,觉得打球也很累也不想学了„„人家学画画的都参加画展了,学打球的也成了篮球队队员,他什么特长也没有学成。2.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贪图眼前利益,一心想着省事的人,最终,一无所获。

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耐心,自己看准的事,要坚持下去,一定能够成功。做事要有主见,对所认定的目标,就要锲而不舍,坚持不懈,不可半途而废。

(七)课外作业。收集农谚。附1: 板书设计:

猴子种树

梨树 乌鸦

杏树 喜鹊 一事无成 没有耐心

桃树 杜鹃 听信人言

5.猴子种树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弄清猴子种树的过程,以及什么树也没种成的原因。

2、懂得做事要有自己的主见、有耐心,对所认定的目标,就要锲而不舍,坚持不懈,不可半途而废。教学重点、难点

1、明白猴子什么树也没种成的原因。

2、懂得做事要有自己的主见、有耐心,对所认定的目标,就要契而不舍,坚持不懈,不可半途而废的道理。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引入“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复习字词

1、出示带拼音的词语学生拼读。

2、出示生字开火车读。

二、板书课题,提出问题:

1.猴子都种了什么树?2.结果怎样?(学生回答,师板书:梨树、杏树、桃树、樱桃树 没种成)

三、精读感悟

(一)出示小组学习提纲

a、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小组选择一次种树过程学习。

b、用横线划出乌鸦、麻雀、杜鹃说的话,用波浪线划出猴子想的和做的句子。

1、“你有这个耐心吗?”谁来告诉大家“耐心”是什么意思?并用“耐心”这个词语练习说一句话。

2、“梨五杏

四、杏四桃

三、桃三樱二”是什么意思?

3、指导有感情朗读。

4、总结式填空

猴子种树,先是种了----,后不及,改种----,有等不及便改种----,还是等不及就种,结果-----也没种成。

(二)学习第8、9自然段。

1、猴子种下樱桃树后,天天盼着樱桃树快快成活,可是呢?(樱桃树却一直没有成活),哪段可以看出(第8自然段)。

2、指导朗读。

“左等右等”语速慢些表示等的时间长,“一直”读得重些表现出猴子失望的心情。

3、为什么樱桃树却一直没有成活?(错过了种树的季节,还有水土、气候的不适应等各种原因,使树没有成活,也正验证了一句话“樱桃好吃树难栽,不下苦功得不来”。

4、故事的结局是什么?(猴子什么树也没种成。)同学们,请你想想:猴子白白浪费了这么多时间,什么树也没种成,他的心情会怎样呢?(失望、伤心、难过等),请大家带着失望的语调读第9自然段。

四、分析猴子什么树也没种成的原因

1、这只猴子什么树也没种成,是它不够勤劳吗?哪一段可以看出(第1自然段可以看出猴子种下梨树,又浇水又施肥),对呀!其实猴子很勤劳。

2、是那些鸟儿的话不对吗?

3、对!是因为猴子(板书:没耐心、无主见)才导致这样的结果。

五、学了这篇课文你从中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1、指名回答

2、教师总结这篇课文告诉我们:要有自己的主见,无论做什么事只要认准目标,就要坚持不懈,不要半途而废。

六、续编故事

出示:正当猴子伤心的时候,一只狐狸走过来对猴子说:“猴哥,“猴哥猴哥,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这些鸟的话都是害你的。”猴子一想————,指名说

4.每一个故事的结局都是不同的,每一个人对故事都有自己的理解,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出示道理学生齐读。)

八、板书设计:

12、猴子种树

梨树

拔掉

杏树

拔掉

没有耐心

桃树

拔掉

没有主见

6.猴子种树教学设计 篇六

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猴子多次种果树,但最后“什么树也没种成”。请回忆猴子三次“改种”过程,你脑海里留下最鲜明的画面是什么?可就某一个画面谈谈你对猴子“改种”的感受。

生:猴子望着梨树苗直流口水,那馋相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生:我也觉得猴子太馋,张大嘴巴想吃!(笑声)

生:乌鸦在树上哇哇一叫:“梨五杏四”,猴子马上就说:“五年太长,我可等不及”。它不管树苗已经成活,立即拔掉梨树,改种杏树。

师:把图画与文字,观察与联想结合起来,好!谁能从改种桃树的过程中,读出猴子急于吃果子的画面来?

生:一棵杏树苗转青了。喜鹊在枝头喳喳一叫:“杏四桃三”,猴子说:“四年太长,我也等不及”,于是急忙拔掉杏树,改种桃树。

师:谁再说说杜鹃与猴子的对话?

生:一棵桃树苗冒出了小芽,猴子紧紧地盯着看,口水流了出来。一只杜鹃站在枝头向猴子嘀咕:“桃三樱二”。猴子一听,脸急得通红,说:“三年也太长,我还是等不及”,于是又拔掉桃树,改种樱桃树。

师:猴子三次“改种”,断送了三棵小树苗的生命,多么让人心疼呀!下面,请同学们四人一组,分角色朗读,细细体会猴子急切的心情。(分角色朗读)

【评析】 针对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图文互动,激活三次“改种”画面,将猴子三个“等不及”的心境具象化;继而分角色朗读,感受猴子三次“改种”的急切心情。沿波讨源,调动了学生思索探究的阅读情趣;咀嚼反刍,让学生自然地感悟到猴子“什么树也没种成”是情理之中的事。

【片段二】

师:猴子三次“改种”,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猴子总是“等不及”。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找出“改种”过程中最能体现猴子心急的一个动作,圈画出来。

生:我认为“拔”字最能体现猴子的性急。它用锹挖也等不及,直接把树苗连根“拔”起来。

生:我读“拔”字,觉得全身都用劲。

生:“拔与拨”很相像,我是这样分辨的:“拔与拨”要分清,拔用力,拨要轻;头发不能拔,有发拨一拨。

师:结合字形、字义编儿歌,辨析“拔”与“拨”,是个好办法。大家用“拔”来组词,看谁组得多。

生:拔草、拔河、拔尖、拔刀、拔萝卜、拔钉子、连根拔……

师:“拔”的功夫是练出来的,现在我们练写“拔”。(师边范写边讲解)动笔前,仔细瞧,“手”和“友”配合好,左窄、右宽要协调;撇、捺、点要写好,撇如刀、捺脚俏,“点”似眼睛,气自豪。(生观察、练写、展评)

师:同学们学得好、写得好、用得好。现在我们共同帮助猴哥拔病根,你想对猴哥说什么?

生:猴哥,种树、做事要有耐心,种了拔,拔了种,什么树也种不成。

生:猴哥,做事要有主见,张说张好,李说李好,随意听信他人,结果什么事也做不好。

生:猴哥,俗话说得好,“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这也“等不及”,那也“等不及”,到头来什么也吃不到。

生:猴哥,人要有爱心,不能只顾嘴馋,不管小树苗的死活。

生:猴哥,请记住“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评析】 “拔”既是本课的生字,又是猴子心理活动的情感外显。“拔”的解说、品读、辨析、记忆,既开发学生的识字潜能,又随情探究,触摸猴子急不能耐的内心世界。品字、析字、导写、习练,互动交流,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片段三】

师:假如猴子吸取了“改种”教训,改掉“等不及”的毛病,再种果树时又遇到那些鸟,它会怎样说?请自选或自创一个种树画面,改编一个小故事。(生思考、讨论、交流)

生:我打算改编《种梨树》的故事。猴哥对乌鸦说,谢谢你,“梨五杏四”让我知道梨树生长时间长。但是,只要有耐心,梨树就会长得高大,枝干就会壮实,枝多果实就多,五年后,一定能获得大丰收。

师:把农谚变经验,把“等不及”变成“有耐心”,改得好。

生:我准备写《感谢喜鹊的提醒》。留着成活的杏树,及时种上桃树。这样,三年后就可以吃上桃子;四年后,桃子、杏子都能品尝到。

师:会动脑,点子好。

生:我想写《种树》。告诉杜鹃鸟,樱桃难种不要怕,多观察,多动脑,多向果农去请教,樱桃好吃靠勤劳。

师:说得好,把“樱桃好吃树难栽”,变成“樱桃好吃靠勤劳”。

生:我想写《猴子请客》。五年后,猴子果园里的梨子、杏子、桃子、樱桃都成熟了。它请乌鸦、喜鹊、杜鹃等朋友聚会,品尝它的劳动成果。朋友们唱歌跳舞,分享丰收快乐。

师:《这儿真好》中小熊种树迎朋友;《猴子请客》中果园聚会庆丰收。很好!会读书,会思考,有情趣。(动笔练写)

【评析】 用“假如”写话,启开想象,激发表达欲,沟通读写联系;自主拟题,就某一画面改编故事或创编故事,拓宽了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回味反思、调动积累,打开话匣子,让每个学生倾吐内心。可以说由扶到放,有导有评,写故事、说故事、评故事,让课堂成为学生语言实践的一方乐土。

7.《种树郭橐驼传》教学设计 篇七

教学目标

1、感受橐驼的人物形象

2、掌握“名”等实词、归纳“虽”、“因”、“且”几个重点虚词的用法。

3、体会本文委婉、含蓄的讽谏特点及对比与映衬的写法。

4、了解写作背景,理解本文借种树人之口阐发的为官治民的道理。教学重点

1、重点实词与虚词的掌握。

2、本文寓意的理解。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在为了保护环境、美化环境,我们提倡大量种树,你会种树吗?你想到过种树的方法中还蕴涵着更深刻的道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由谈种树,进而阐明深刻道理的文章。

二、了解作者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市虞乡镇)人,世称“柳河东”(不过,和河东狮吼倒没关系)。又官至柳州刺史,并死于柳州,又称“柳柳州”。

代表作: 诗歌《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寓言《三戒》,游记《永州八记》,散文《捕蛇者说》。

2、上课思路

郭橐驼: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他植者:逆木之本性,勤虑害树 现实:官吏繁政扰民 理想:顺民之性以养民

三、文题解读 1.题目怎么读?

2.“传”什么意义?说明了这篇文章是什么文体? 3.橐驼是什么意思?

4.这篇文章是写骆驼的吗? 5.郭橐驼是人的名字吗?

6.这个绰号是褒扬性的,还是侮辱性的?

7.喊人侮辱性的绰号好吗?作者为什么不喊他这个侮辱性的绰号,是轻视他吗?(郭橐驼,不知始何名。)

8.这是一篇传记性的寓言,作者可以给她起个名字呀,比如叫郭靖,比如叫XXX(用班级里性郭的同学的名字)。

(体现他社会地位低。鲁迅笔下的阿Q也是这样,没有知道他的名字,也反映他的社会地位低。)

9.叫“郭瞎子”“郭瘸子”可以吗?

(驼背有生理的原因,也有劳累的可能,我们常听说“压弯了背”“累弯了腰”这样的话,从驼背这个特点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个辛劳的劳动者形象。)

10.文章为什么不叫“郭橐驼传”,而要在前面加上“种树”两个字?

(突出郭橐驼的职业,文章没有写郭橐驼的一生,只是截取他种树这点来写得。)

四、研习课文 1.分析第一段

(1)第一段主要写什么的?(郭橐驼,扣了文题中的人物)(2)从几个方面写郭橐驼的? a.①“隆然伏行”:四个字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这么少的文字把一个人物形象刻画的这么鲜明是十分困难的事情,大家用四个字,多几个也可以,把一个瞎子或者瘸子的形象刻画出来试一试。当然未必要刻画残疾的,刻画下你的同桌也可以。比较一下,我们就能发现作者的厉害了。

②“甚善,名我固当”:指其病为号,不雅,但难得的是,驼竟认为起得很恰当,而且放弃了原来的名字,这样自称起来,勾勒出人物豁达性格。

③为什么这位驼者有着豁达的个性?(我们可以不忙回答,先看第二段)(2)教师强调应掌握的字词:

(1)为什么这位驼者有着豁达的个性? 生:„„

师:我个人认为,除了你们所认为的与生俱来的性格外,还和他身手不凡有很大关系,如果你们不反对的话,你们可以不妨仔细看一下,哪里可以显示他的身手不凡? A、际遇——争迎取养

B、全面——两种人均能满足(从欢迎他的人看,可知橐驼种树既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观赏游玩,又能满足物质需要-----种树卖果,技术很全面。); C、高超——不怕“移徒”,D、枝繁叶茂、早熟果多 F、他植者莫能如也

并且这些内容从正面、侧面两个方面去表现他的技高。如:人(皆争迎取养——侧面);树(正面))

(2)串讲几个小知识:

驼业种树(以„„为业,意动用法)

早实以蕃(实:结果,名词活用为动词)(蕃:多)

【橐驼之技】 指高明的栽培技艺。典出唐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病偻 :脊背弯曲。类:似 和„„相象

名我固当:名-------为„„起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固--------本来

因舍其名: 于是 连词,表示承接。2.分析第二段

(1)郭橐驼种树最关键的道理是什么?(一句话)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板书:顺之天致其性)(2)几方面说明种树的窍门?

a其莳也若子。(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旧,其筑欲密)b其弃也若置。(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3)其他的种树人是怎样做的?结果如何? 两种种树方法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哪种做法对、哪种做法错不言自明。本段用对比、映衬,形象地塑造了橐驼的形象。(4)教师串讲几个小知识: ①解释加点词语:

凡植木之性(植:种植)(性:方法)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滋长,繁殖)其莳也若子(种植,移植)

根拳而土易(拳曲,伸展不开)摇其本以观其疏密(树干)②活用:

其筑欲密 n----v 非有能硕茂之也 adj-------使动 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adj------使动 爪其肤以验其生枯n------v 而木之性日以离矣n-----状语

③特殊句式: A、故不我若也(宾语前置)B、吾又何能为哉(宾语前置)

至此橐驼的“生平事迹”已讲述完毕,写得不是很详细,且下段已不谈种树,可见本文的真正目的并非为“驼”作传,而是另有深意,那有是什么呢?我们不妨一起再看下去。4.研读第三、四段

(1)“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怎样的建议(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过渡,转移话题,由谈种树转到谈政事上来。)

(2)“驼”是如何描述官吏治民的:“旦暮吏来而呼„„击木而召之。”“驼”又是如何评价的:“然吾居乡„„卒以祸。”“吾小人„„病且怠。”(3)“养树”和“养人”有何相通之处?

种树人有“勤虑害树”的错误,做官者也有“烦令扰民”之过

(4)文章最后一句“传其事以为官戒也”直接点出写作本文的真正意图(5)教师串讲几个小知识: 长人者好烦其令(长:治理)

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怜:怜爱。卒:终于)勖尔植(勉励)

早缫而绪(而通“尔”。丝的头绪)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使„„繁衍)故病且怠(穷困)(懈怠)。

四、总结全文

(1)文中的郭橐驼有哪些方面的特点?(启发 写人当从哪些方面入手写?)形丑 性善 技高 理明

(2)指明学生归纳主题:------顺民之性以养民的治道(3)怎么明理,用了什么方法?(写作特点归纳)a、对比与映衬

文章先以种植的当与不当作对比,继以植后管理的善与不善作对比,最后以治民与种树相映衬,在反复比照中导出题旨,阐明事理。b、婉约而多讽

8.种树郭橐驼传 教案教学设计 篇八

知识目标

1.了解柳宗元的生平及作品写作背景。

2.积累“优、业、蕃、舒、顾”等文言实词的含义。

3.归纳“虽、因、且、焉”等虚词的义项。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自读自译课文,提高文言文的自学能力。

2.背诵课文3、4两段。

德育目标

要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顺应其天性,让其自由发展,少加人为干扰。

●教学重点

1.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2.学习文章对比和映衬的写法。

3.掌握文章的主旨。

●教学难点

分析作者是如何用种树之理来谈为官治民之道的。

●教学方法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理应让学生充分自读,教师作相机点拨。

●教具准备

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古人勤于植树,树木造福于古人。因而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意,他们常对喜爱的树题诗吟咏。东晋陶渊明在归隐后就专门在房前种了五棵柳树,曾留下“萦萦窗下兰,密密堂前柳”的诗句。唐代诗人杜甫因战乱流浪四川成都浣花溪时,向驻地熟人要桃树苗,“奉气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就是生动的写照。素有“柳痴”称呼的柳宗元,被贬柳州刺史后,在柳江沿岸种了很多柳树,曾留有“柳州柳刺史,种树柳江边”的说法。他的散文《种树郭橐驼传》不仅对指导种树有较高的科学价值,而且还有极强的讽喻意义。

二、解题

本文名“传”,实际上是一个讽喻性极强的寓言故事。从内容和风格上看,当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期的作品。郭橐驼种树的本事已不可考,后世学者多认为这是设事明理之作。本文是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现象发而为言的。中唐时期,豪强地主兼并掠夺土地日益严重,“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仅有一点土地的农民,除了交纳正常的绢粟外,还要承受地方军政长官摊派下来的各种杂税。据《旧唐书食货志》载,各地官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竞相向朝廷进奉,加紧对下层的盘剥,于是“通津达道者税之,莳蔬艺果者税之,死亡者税之”,民不聊生。这就是柳宗元写作本文的社会背景。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结合注释自读课文。

出示投影:

(1)下列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勖(xù) 病瘘(lǔ)病且怠(dài)

B.豚(tún)抑耗(háo)织而缕(lǚ)

C.孳(zī)窥伺(sì)实以蕃(fán)

D.缫(sāo)飧饔(yōn溃长(zhǎn溃┤苏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①名我固当

②驼业种树

③早实以蕃

④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⑤其筑欲密

⑥长人者好烦其令

⑦故病且怠

(3)完成课后练习题二。

参考答案:

(1)A(“瘘”读“lǘ”)

(2)①起名,作动词。②以……为业,作动词。③果实;蕃盛,多。④尽。⑤捣土用的杵,这里用作动词,捣土。⑥治理。⑦穷困。

3.学生讨论并用一句话概括各段大意。

明确:第1段,仿史传体例,介绍人物身世。

第2段,转入正题,道出郭橐驼是一个种树的行家。

第3段,郭橐驼谈种树经验。

第4段,在问答中将话题“移植”到政事上来。

第5段,写问者的意外收获及作传目的。

四、具体研习课文

出示投影:

1.文章是如何道出郭橐驼是一个种树的行家的?

2.郭橐驼总结的种树方法是什么?他认为种完后应该采取什么态度?他对自己取得的成绩是如何评价的?

3.其他种树的人往往怎样做?结果如何?

4.“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5.郭橐驼是怎样评价、描述官吏烦令扰民的?

6.简析文中的对比和映衬手法。

学生思考、讨论后明确:

1.作者先说橐驼种树为他带来的“际遇”--“争迎取养”,再说他身手不凡。说欢迎他的人,举了两种有代表性的。一是搞观赏游玩的(精神方面),一是种树卖果的(物质方面)。这两种需求所种之树是大不相同的,因而暗示出橐驼技术的全面。说他技艺高超,点出了两个方面。一是他种的树不怕“移肌保有“树挪活”的神奇;二是他种的树具有全优的品质,枝繁叶茂,早熟多果。最后用“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点染一笔,更增加了玄妙气氛。

2.郭橐驼总结的种树方法是:“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如故,其筑欲密。其莳也若子。”他认为种完后应该采取的态度是“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置也若弃。”郭橐驼正是顺着树木的自然性格栽种,从而保护了它的生机,因而收到“天者全而其性得”的理想效果。正如他对自己的评价一样,“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

3.其他种树的人违背树木的本性,种树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因此遭致“木之性日以离”的恶果。

4.“问者”问“养树”后,提出了“以子之道,移之官理”的建议。即建议把种树管树之理引申到吏治上去。

5.文章先简要地用几句加以概括:“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接着用铺陈的手法,把“吏治不善”的种种表现加以集中,加以典型化,且有言有行,刻画细致入微,入木三分。如写官吏们大声吆喝,驱使人民劳作,一连用了两个“尔”,五个“而”和七个动词,把俗吏来乡,鸡犬不宁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

6.本文运用了对比和映衬的写法。对比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显现事物的差别,加强说理的力度,甚至收到不言自明的功效。本文中的对比,有叙事性的,如两种种树方法的对比;有论述性的,如郭橐驼对自己种树方法的归纳和对“他植者”的批评。映衬就是互相照应的写法,通过上下文内容或语意的遥相呼应,来强化表达效果。本文先谈“养树”,后论“养人”,这本身就是运用了映衬的写法。这样写,有关树和人的话题合而为一,互相补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在语意上相互映衬的例子,如郭橐驼谈“养树”一段,开头说“橐非能使木寿且孳也”,最后则以“吾又何能为哉”回应,在自谦之中,起到了强化观点的作用;论“养人”一段的首尾也是这样呼应的。

五、探究阅读

结合“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谈谈儿童教育。

说法参考:树木和树人的道理是相通的。教育儿童的根本方法应是不害其长不抑耗其实,应按照自然规律教育儿童,不能太过或不及,更不能人为束缚或戕害儿童身心的发展。教育者只能按照儿童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即“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不能揠苗助长,也不能恨铁不成钢,动t体罚。

六、课堂练习

阅读下文,写一段评析文字。

出示投影:

lZ者,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持取,昂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已病矣。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参考答案:

本文借一种善于负重而好爬高的小虫,辛辣地揭露和嘲讽了那些达官贵人觊觎高位,贪婪成性,惟利是图的本质。抨击了当时腐败的吏治。全文描写生动,讽刺尖锐,社会意义深刻。

七、课文总结

以寓言的方式进行讽谏,是中国古代文人向帝王或上层统治者提意见的传统做法。文章用“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的养树方法。委婉含蓄地说明顺民之姓以养民的道理。揭露并讽刺了统治者的苛政烦令对百姓的搔扰侵害,提出宽简为政,让百姓安居乐业的主张。

八、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和“三”。

2.思考并讨论:本文所讲的种树道理,对今天的环境保护工作有什么启示?

9.慈善如种树 篇九

史密斯摊了摊手,说:“我早就说过,那笔款不是我捐的,请不要再采访我了,好吗?”另一名记者说:“您就别谦虚了,孤儿院已经证实,那笔款就是您捐的!”

史密斯无可奈何地笑了笑,说:“你们也都看到了,我现在住的房子可是全美国最糟糕的,我吃的用的,都是买的打折货,别说1000万美元,就是1万美元我也拿不出来。”

就在史密斯准备往家里躲时,被一名记者挡住了,说:“您自己过着俭朴的生活,却给孤儿院捐了那么多钱,真是了不起啊!”史密斯苦笑着,说:“我求求你们,就放过我吧,我还要去超市买菜呢,如果去晚了,就买不到打折的食品了。”

史密斯刚挤出包围圈,又被另一名记者拦住了:“史密斯先生,据有关部门统计,您先后曾向孤儿院、医院、福利院等全球各大慈善机构捐款达9000次,其中单笔金额有几美元、十几美元的,也有几十美元、几百美元,甚至上千美元的,您目前的生活境况并不好,正如您所说,您大多数时候买的都是打折商品,住房是最廉价的,我想请问您,您在并不富裕的生活中,又是怎样做到坚持不断地捐款的呢?”

史密斯叹了口气,说:“看来,你们是不相信我了,我真的不是你们要采访的那位捐款者,如果你们再坚持采访,我只能保持沉默了。”

又一名记者说:“史密斯先生,您真的是太伟大了,坚持做了这么多年的慈善家,还不想留名。不是我们不相信您,是您实在太谦虚了。您如果不想说话,我们也不勉强,但我这里有一张明细单,您能解释一下吗?2006年3月27日,一位名叫巴特的人以史密斯的名义捐给了孤儿院1000万美元,这个巴特就是您的秘书吧?”

史密斯说:“我可不认识什么巴特。”

那名记者又说:“2005年12月1日,一位名叫哈利的人以史密斯的名义捐给了癌症协会80万美元,这个哈利您应该不会陌生吧?”

史密斯说:“我哪里认识什么哈利呀?”

那名记者接着说:“2005年10月22日,一位叫保罗的人以史密斯的名义捐给了一个因病致贫的家庭1万美元,这个保罗又是谁呢?”

史密斯照样说不认识。那名记者又接着说了一长串捐款数和人名,史密斯照样摇头。

直到记者说到1936年5月9日,一位叫史密斯的人,捐给了一个名叫汉森的流浪汉1美元。史密斯才想起来:“哦,那个史密斯确实是我,那时,我才12岁,见一个流浪汉饿得快要晕倒了,便给了他1美元。他说他叫汉森,并坚持要我留下姓名,他日后要将这笔钱加倍还给我,我说不需要还。他便说,那就以我的名义将这笔钱捐出去。”

记者说:“这就对了,就在1937年,那个叫汉森的流浪汉,以史密斯的名义资助了一个名叫戴维的失学男生50美元,戴维在1940年又以史密斯的名义资助了一个叫艾顿的失业工人200美元……”

关于史密斯的捐款事件终于真相大白,史密斯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当年只不过随手捐出了1美元,在今后的几十年间,竟然有9000多人参加了这个捐款接龙。甚至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史密斯是一个怎样的人,做过些什么事,只是因为得到别人的资助后,遵照资助者的嘱咐,在今后的资助行动中,一定要以史密斯的名义。

10.猴子种树教学设计 篇十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作者及文章的思想内涵。

2.掌握类、固、致、易实词的多义性和且、而等虚词意思和用法。

(二)能力训练点

1.学习本文设事明理的写法。

2.掌握文章运用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

(三)德育渗透点

本文针对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社会现象而作,启发上层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

(四)美育渗透点

赏析文中史笔与文辞兼美的语言表现力。

二.学法引导

1.学生先阅读注释①,了解作者以及文章的主旨。

2.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疏通课文,尤其要注意一些文言现象,可以采用讨论方法,合作学习。

3.学生对照课后题目,通过读课文,初步完成。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掌握多义词的用法。

2.学习文章运用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

3.学习文中设事明理的写法。

难点:

1.史笔与文辞兼美的语言表现力。2.《种树郭橐驼传》一文深刻的思想意义。

解决方法:

1.师生合作研讨,尤其注意学生间的合作,教师做好点拨。

2.熟读全文,以读来促进理解。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师生互动设计

1.教师补充作者生平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增进学生对文章内涵的理解。

2.教师设置些讨论题,启发学生读书思考。

3.学生自读课文,发现问题。与同学商讨研究,做好质疑工作。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同素质教育目标)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但是到了唐代中期,已是危机四伏,封建社会开始走下坡路。我们从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也可以看出封建朝廷苛征重赋,人民不堪负担,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作者柳宗元不但揭示出了当时官吏繁政扰民的这一社会现象,还指出了解决这一现象的方法。那就是清肃吏治,顺应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板书)

2.作者及相关背景介绍

(1)学生自读课文注释①,了解作者生平及文章的主旨

(2)教师补充。柳宗元(773--819)唐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人(今山东运城县解州镇),世称柳河东。他出身于官吏家庭,21岁时中进士,官监察御史里行。与刘禹锡参加了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革新失败后被贬为邵州刺史,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司马。同时被贬的还有七人,史称八司马事件。在长期的谪贬生活中,柳宗元接近了人民,他的思想有了很大变化。后任柳州刺史,故后人也称之为柳柳州。文学上与韩愈一起提倡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并称韩柳。他的文学主张是文道并重,强调创作态度必须严肃认真。他的创作可分为传记、论文、山水游记、寓言四种,以山水游记和寓言的文学成就最高。他的游记代表作《永州八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他的寓言短小精悍,含义深远。《三戒》是很有影响的代表作。柳宗元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也主要体现在山水诗的创作上。他的诗不同于其他人的山水田园诗,而是借诗表现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自身不幸的感叹。他在哲学上,提出天地、元气、阴阳不能赏功而罚祸,打击了当时流行的因果报应思想,但对佛教妥协,有儒、释、道三教调和的主张,有《河东先生集》。

3.整体把握文意,理清文章思路。

(1)学习朗读课文,讨论文章的层次及概括层意。

①找出文章中点明题旨的一句话。

②简要概括全文每节的主要内容。

(2)教师点拨,明确:

①能顺本之天,而致其性焉尔。

②第一段介绍郭橐驼命名由来及籍里。

第二段介绍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

第三段由郭橐驼自述种树之法。

第四段从郭橐驼之口发出治国安民的议论。

第五段点明写作目的。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学习给下列字正音。

病瘘lu橐驼tu孳zī勖xǜ缫丝sāo飧饔sūn

2.学生自读课文归纳文中的文言知识。

(1)指出下列加黑字的词类活用现象并释义。

①甚善,名我固当②驼业种树③且硕茂,早实以蕃④其筑欲密⑤爪其肤以验其生枯。

[明确]①名,起名,作动词。②业,以为业,作动词。③实,结果实,作动词。④筑,捣土用的杵,文中用作动词,捣土。⑤爪,用指甲划破,作动词。

(2)指出下列加黑字的意思。

①植木之性②根拳而土易③见长人者好烦其令④字而幼孩⑤故病且怠

讨论,明确。

[明确]①性:性质、方法②易:更换③长:治理④字:养育⑤病:穷困

(3)辨析下列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

固:

1.秦孝公据骰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2.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3.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4.甚善。名我固当。

顾:

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2.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3.三岁贾汝,莫我肯顾。

4.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

故:

1.既克,公问其故。

2.桓侯故使人问之。

3.君安与项伯有故。4.其土欲故。

且:

1.且壮士不死则已。

2.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一师而问焉。

3.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4.存者且偷生。

5.故病且怠。

讨论,交流,明确如下。

[明确]固①坚固②顽固③确实④本来

顾①拜访,探望②却,反而③照顾④看

故①原因,缘故②特意③旧交情④旧,原来

且①况且②尚且③将近④暂且⑤并且

3.研读课文

①阅读1-2节,说说郭橐驼是怎样的一个人?

讨论,明确:

他是一个平凡、朴实、而具有丰富经验的植树能手。

②阅读3节,讨论描写郭橐驼这一形象的手法。

讨论,明确。

[明确]本节文字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来写郭橐驼具有丰富的植树经验。郭橐驼的种树经验在于种树不害其长,不做虽日爱之,其实害之;虽日忧之,其实仇之的事。而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而他植者却与之截然相反。

[明确]做官之人,要像种树那样,要顺应民众生活的要求,不要妨害他们的生长,使他们得以蕃生,安性。

4.赏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①学生通读全文。

②讨论写作特点。

[明确]文章运用了对比与映衬的表现手法,先谈养树,后论养人,以种树喻治民,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作者的政治观点。叙事语言简洁生动,是本文的一个突出特点。如仅用隆然伏行几个字,就写出了人物的形象特征;仅用甚善。名我固当几个字,就写出了人物的个性,这种史笔与文辞的兼美,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表现力。

(四)总结扩展

[总结]这是一篇传记,也是一篇寓言式的说理文。文章通过记述郭橐驼的两段话,反映了当时官吏政乱令繁、骚扰百姓、使之不能安生的现实。并且提出了解决矛盾的方法,即像郭橐驼种树那样,不妨害它们自然生长;统治者清肃吏治,顺应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和生产规律,使他们休养生息,以维持社会秩序。

本文兼有传记文和寓言的特点,将两种文体熔为一炉。就其历叙人物姓名、籍里、职业及对人物作正写反衬等笔法来看,是传记文格局;就其借种树之道以喻为官治民之道来看,则又是寓言性质。这种融合.有助于叙议契合、事理相生。请细加体会。

[扩展]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①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③,秋来处处割愁肠③。

若为化作身千亿④,散向峰头望故乡⑤。

[注释]①与:同。浩初:诗人的朋友,潭州(今湖南长沙)人。上人:和尚的尊称。亲故:亲戚、故人。②畔:边,侧。似:有如。剑芒:剑的顶部尖锐部分。③秋:秋季。割:断。愁肠:因思乡而忧愁,有如肝肠寸断。这两句是说,海边的山峰如同锋利的剑芒,在这悲秋的季节,处处都感到它在刺痛我的愁苦的心肠。④若:假若。千亿:极言其多。化身:柳宗元精通佛典,同行的浩初上人,便是龙安海禅师的弟子,诗人自然联想到佛经中化身的说法,以表明自己的思乡情切。⑤散向:飘向。峰头:山峰的顶端。望:遥望。

[提示]柳宗元这首诗想象奇异,构思独特。它所达到的艺术效果更高于普通的思乡诗。柳宗元文采出众,志向远大,然而他所处的时代并没给他施展抱负的广阔空间。不仅如此,诗人因为政治上的失败还抑郁终生。这种悲伤郁闷的情怀在他的诗作中都有所体现。这首诗就写于他两度遭贬,在偏远的柳州任上。诗人紧扣题目中的看山,把笔墨直接落在海畔尖山上,惟有尖山似剑芒,才能割愁肠。作者真是匠心独运,就这样不着痕迹地将所见之景与所念之情联系到了一起。而且一个秋字勾勒出了一幅衰草连天,一片荒凉的背景,这种情境下的离人,又怎样不思念故乡呢?可是远离故地,相隔千里,怎能解思乡之苦呢?惟有登高望远。可更为奇特的就在一人登高不足表达心境,若化身千亿,都散向峰头,岂不可以尽情望乡吗?如此神奇的想像不能不令人击节赞叹,当然能想到化身千亿和柳宗元精通佛典是分不开的,何况同行的就是一位上人。如此思乡,真是给人一种回肠荡气的感觉。

(五)布置作业

1.本文所讲的种树道理,对今天的环境保护工作有什么启示。

上一篇:中级经济师《金融专业知识与实务》解析下一篇:三年级作文:亲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