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必备文体知识和文学体裁常识(共3篇)
1.初中语文必备文体知识和文学体裁常识 篇一
文体知识文学体裁
包括古代文体常识和现代文体常识两点。
古代文体大致上可以分为韵文、骈文、散文,包括史传文。韵文,即讲究押韵的文体,包括诗、词、赋、铭。散文,包括史传文、议论文、杂记文、应用文等。
骈文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
近体诗唐朝人把唐朝时盛行的格律很严的律诗、绝句称为近体诗。古体诗唐以前的格律不严、形式较为自由的诗称为古体诗。古体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诗经》、《乐府》也属于古体诗。
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种,又有五言和七言之别。
律诗:共八句,分四联。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偶句押平声韵,中间两联的上下两句要讲究对仗。绝句:共四句,其格律要求大体上与律诗相同,只是上下两句的对仗要求不是很严。
2、辞、赋、骈文
辞即楚辞,属诗歌。篇幅、句子较长,句式参差错落,形式自由,多用“兮”字,以抒情为主,有浓厚的浪漫色彩,以屈原的《离骚》为其代表。
赋,源于战国后期,句子大体整齐押韵,间杂散文句式,着力铺陈事物,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代表人物为司马相如。骈文,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全篇基本上用对偶句构成,讲究用典,词藻华丽,因大多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又称“四六文”,也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高中学过的《朱元思书》、《阿房宫赋》便是此种文体。
3、词:曲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是诗歌的发展,故称之为“诗余”。它有多种词牌,各种词牌都有其固定的格式,包括字、句多少,平仄押韵等。其句式长短不一,又称为长短句。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字至90字)、小令(58字以下)。
曲:盛行于元代,故称“元曲”,也是配乐的诗。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是清唱曲,杂剧是演出曲。散曲又可分为小令和套曲两类,其中小令由一支曲子组。
套曲也叫套数,由多支曲组成。杂剧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其结构是四折(相当于四幕)加一个楔子(序幕)。.构成有科(人物动作、舞台效果的说明)宾白(人物对话、独白等)、唱词。角色有旦(女角)、末(男角)、净(花脸)、外(老年男子)、丑(丑角)等。曲有曲牌,规定其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的固定格式。宫调表示曲调声音的高低。
4、史传文属历史散文
编年体(如《左传》、《资治通鉴》)、国别体(如《国语》、《战国策》)、纪传体(如《史记》、《汉书》、“二十四史”)、断代体(如《汉书》、《后汉书》)、通史体(如《史记》、《资治通鉴》)。
5、论说文:古代的论说文是从诸子论学语录发展形成的,它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若干种:
“论”议论事理;
“说”申说事理。
6、杂记文包括名胜游记、山水游记。书画杂物记、人事杂记四类。杂记文范围很广,在部分题目有“记”字。记载历史掌故,遗闻轶事、科学资料、文字考证等文章均包括在内。
7、应用文包括奏疏类、碑志类、祭文、赠序四大类。
现代文体: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报告文学、儿童文学、民间文学、杂文等。
此外还有实用文,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四类。
1、记叙文的六要素是指所写事件的 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2、根据需要,记叙文可采用第一人称(我、我们),第二人称(你、你们),第三人称(他、他们),一般的说 第一人称 和 第三人称 经常使用。
3、记叙文的中心思想,是指通过 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所表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主要看法。中心思想必须 明确、集中。
4、材料是文章的骨肉,是为表现 中心思想 服务的;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是统率 材料 的。
5、能突出中心思想的主要材料要写得具体些、详细些 ;对表现中心思想起一定作用次要材料要 写得概括些、简略些,详略得当,可以使文章主次分明,中心突出。
6、记叙的顺序一般有 顺叙、倒叙、插叙。
7、线索,指 贯穿文章全部材料的脉络。
8.说明文根据说明对象可分为 事物 说明文和 事理 说明文。
9、说明事物必须抓住事物的 特征。所谓“特征”就是 该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 主要标志。抓住了特征也就抓住了事物的本质。
10、说明顺序主要有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主要有六种:由 整体 到 局部,由 概括 到 具体,由 现象到 本质,由 一般 到 特殊,由 主要 到 次要,由 原因 到 结果。
1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下定义、分类别、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引用、配图表。、为了说明对象的特征、本质更加鲜明突出,或者使文章更生动,更有趣味性,可以在说明中适当的 描写 和 叙述。、议论文的三要素是 论点、论据、论证。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 见解 和 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一篇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 中心 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 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 补充和证明 中心论点的。、直接提出的中心论点在文中的位置,或在 开头,或在 中间,或在 结尾,有的文章 标题 就是中心论点。
15、论据是作者 阐述 或 论证 论点的根据。要让别人赞同自己论点,作者就得拿 事实 和 道理 作为根据来证明它的正确性。、用来论据的事实,包括有代表性的确凿的 事例 或 史实 以及 统计数字 等。事实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概括的。
17、用作论据的道理,应该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包括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的精辟理论,名人的 名言警句 以及 人们公认的 事理等、自然科学的 原理、定律、公式 等。、论点和论据的关系是 被证明 和 证明 的关系。、论证方法有 例证法、引证法、对比论证法、比喻论证法。、议论文的论证方式有 立论 和 驳论。
21、小说的三要素是指 人物、故事情节、环境。、小说是以 刻画人物形象 为中心,通过完整的 故事情节和具体的 环境描写 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23、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 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反映和态度进行 侧面 描写。、小说的故事情节有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时前面有 序幕,后面有 尾声。、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包括 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类。环境描写是为了 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发展情节 服务的。
26、根据篇幅的长短,小说分为 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短篇小说中千字以下的叫 微型小说,也称小小说,一分钟小说。、塑造人物形象 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小说是通过 情节 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的。小说的人物形象是以 现实生活 为依据,经过 艺术加工 创造出来的。他比生活中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28、根据表达方式的侧重点和内容的不同,散文一般分为 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和 说理性散文。、叙事散文以 写人记事 为主,字里行间洋溢感情,我们学过的叙事散文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的老师》、《藤野先生》、《枣核》、《背影》、《回忆我的母亲》、《记一辆纺车》、《小橘灯》。
抒情散文以 写景状物 为主,着重抒发作者的情怀,学过的抒情散文有 《春》、《荔枝蜜》、《白杨礼赞》、《听潮》。、诗歌的主要特点是: 集中性、精炼性、音乐性。
31、按表达方式分,诗歌可以分为 叙事诗、抒情诗 ;按形式分,可以分为 格律诗、自由诗 和 民歌体。我们学过的叙事诗有《卖炭翁》《木兰诗》《 石壕吏 》
32、词是 旧体诗歌 的一种,原是一种按照乐曲节拍创造的歌词,后来逐渐与音乐 脱离,成为一种 有固定格式 的诗歌体。词牌是 曲调 的名称,它与词的内容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沁园春·雪》中“ 沁园春 ”是词牌,“ 雪 ”是题目。
33、民歌体诗是 仿照民歌样式所写的 新诗。民歌是广大劳动人民的 口头创作,是在口头流传过程中的经过不断加工而成的诗歌。如《 敕勒歌 》。
34、散文诗是用 散文 的形式写成的诗,兼有 散文 和 诗 的特点。我们学过的散文诗是 高尔基 写的《 海燕 》。35、散曲是 元 代盛行的新诗体,分为套数和小令两种。
2.初中语文必备文体知识和文学体裁常识 篇二
1、人物
2、情节
3、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A、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B、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C、高潮:表现冲突,揭示主题。D、结局: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情节的作用:使小说变得丰富、生动、曲折,可以强化人物性格、深化主题和增强艺术感染力。
二、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A、叙述:对人物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所作的交待、陈述。
作用:可以把描写的各个方面联成一体,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加深读者对人物、事件的理解。在议论文中,作为事实论据,用来证明论点。
例1:他走了。例2:我们爬上了山。
B、描写: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的描绘与刻画。
作用:能实现文学形象的具体性生动性和可感性。
例1: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例2、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探照灯的光带,透过飘飞的雪片,直向天空射去。
C、抒情: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由某种媒介触发起来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以强化某些景象的色彩,或突出人物性格的一种表现手法。
作用:表达作者强烈的某种主观感情。起到渲染环境气氛,强调人物性格品质,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引起读者的共鸣,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1、直接抒情(往往直抒胸臆,情感浓烈):
例1:《最后一课》中: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例2: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例3:祖国啊,母亲!我爱你,中国!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感情。)
例1: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我们上了轮船,离开钱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表现人物欢快兴奋的心情:“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表现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
D、议论:作者直接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情感和评价。
作用:1、在记叙性文体中,议论有两种方式:先叙后议和先议后叙。前者见解独到,令人深思,具有启发性;后者可使读者很快进入对将要叙述的事物的思考,引起读者对下文的注意。
2、议论在散文中会对形象的特征或意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议论在议论文中主要是阐述观点。
E、说明:是对事物与事理进行的解释和介绍。
作用:使读者清楚明白地了解被说明的事物和特点。
例1:这张桌子是方的。
三、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人物的各种描写,准确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以至性格。
3.初中语文必备文体知识和文学体裁常识 篇三
【85】(含答案考点及解析)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1.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小题1】本词的作者是(朝代)代著名的文学家(人名)。(1分)【小题2】请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描绘“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所展现的画面。(2分)
【小题3】谈谈本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小题1】宋(北宋)
范仲淹
【小题1】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小题1】这首词抒写了作者漂泊他乡痛苦深沉的羁旅之愁和浓重的思乡之情。【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词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认知能力。根据平时的积累来填写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描绘诗歌画面的能力。描绘诗歌展示的画面时,(1)理解诗歌的内容。(2)抓住诗句中的“景物”。(3)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体会作者情感的能力。体会作者的情感:(1)诗歌的内容,(2)诗歌的写作背景,(3)作者的生平经历。
2.阅读刘桢的《赠从弟》,完成题目。(7分)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小题1】“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这句诗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方式?“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小题2】松柏的本性是什么?作者写这首诗的用意何在?(4分)
【答案】
【小题1】(直接/正面)描写。(1分)(直抒胸臆地)表达了诗人对挺立风中的松柏的赞美之情。(2分)
【小题1】松柏本性是能够挺立风中而不倒,经严寒而不凋。(2分)诗人以松柏为喻劝勉堂弟。(2分)【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诗
【解析】诗词赏析一般从,内容鉴赏、主题赏析、手法赏析三个角度来赏析,从诗句中理解内容,从而感悟诗歌的主题。
3.诗词鉴赏(4分)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小题1】对兰溪山水的美妙景致,作者主要是通过“ ”一词启发读者去想象的。(2分)【小题2】“半夜鲤鱼来上滩”一句极为传神,写活了诗歌的意境。请你发挥想象,对这句诗的画面加以描写。(2分)
【答案】
【小题1】“ 镜中看 ”
【小题1】示例:鱼抢新水,调皮地涌上溪滩,摆动鳍尾啪啪蹦跳。【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诗 【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结合诗歌的内容来分析哪个词即可。【小题1】本题考查描写画面的能力。描绘画面时要抓住具体的”意象“即可。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题目。(6分)绝 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小题1】诗人用一“燃”字,写出了山花怎样的特点?(2分)
【小题2】这首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答案】
【小题1】(2分)“燃”字写出了山花红艳、灿烂(旺盛)的特点。
【小题1】(4分)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作者着力描写异乡春景的美好,但自己无心欣赏;(2分)表达了诗人思乡又不能归乡的伤感(无奈)情绪。(2分,只答”思乡之情”得1分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诗 【解析】诗词赏析一般从,内容鉴赏、主题赏析、手法赏析三个角度来赏析,从诗句中理解内容,从而感悟诗歌的主题。此外,’炼字”也是诗词赏析的重点,学会鉴赏诗歌用语的妙处。
5.名著阅读。(3分)
吴承恩在《西游记》中成功塑造了唐僧师徒四人的典型形象,请从中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人物,并对他进行简要评析。人物:(1分)
人物评析:(2分)
【答案】略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小说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于名著的了解。阅读名著除了识记文学常识,还要对涉及主要人物的精彩片段要反复阅读,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
6.阅读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完成题目。(6分)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小题1】放飞想象的翅膀,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颔联所展现的画面。(2分)【小题2】此诗的尾联“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矛盾吗?请说明理由。(2分)
【小题3】由于诗人的仕途失意,所以寄情山水,游览名山古刹,云游四海,寻幽探胜。“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这一联写山光物态,写小鸟欢飞,写潭影空明,作者想借此抒发怎样的情怀呢?(2分)
【答案】
【小题1】略(2分)
【小题1】不矛盾,这里运用了以静写动的手法,更能突出禅院的寂静。(2分)【小题1】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2分)【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诗 【解析】
【小题1】紧扣诗句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与联想来描绘画面,语句力求优美生动。【小题1】了解诗歌常用的艺术手法,理解以动写静手法的意义与作用。
【小题1】诗词赏析主要有三个角度:内容意象鉴赏、思想主题鉴赏、表现手法鉴赏。抓住意象特征,理解诗歌情感尤为关键。
7.填空、简答。
【小题1】寓言、是文学体裁中的一种。以散文或韵诗的形式,讲述带有劝渝或讽刺意味的故事。主人公多为,也可是人或非生物。篇幅大多,情节较,主题充满智慧和哲理。大多采用 和 的表现手法。西方文学中最著名的寓言故事是古希腊的《 》。
【小题2】《白兔和月亮》和《落难王子》给我们的启示分别是:
【小题3】白兔姑娘为什么请求诸神之王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 【小题4】《落难王子》为什么把主人公定为王子?为什么要把厄运编造得如此凶险?
【答案】
【小题1】生物,短小,简单,比喻,拟人,《伊索寓言》
【小题1】拥有是一件好事,但拥有也可能将失去人生的许多乐趣;遭厄运是件坏事,却也可以锻炼人的意志。
【小题1】因为未得到月亮之前,白兔夜夜到林中赏月,心情舒畅。月亮归她之后,她反而忧心忡忡,患得患失了,所以白兔姑娘请求诸神之王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
【小题1】因为王子向来是养尊处优享尽荣华的。作者让王子落难,使他前后生活形成鲜明的对比,更能表现主题。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作家作品 【解析】略
8.阅读下面的名著(节选),完成后面题目。(3分)
两个舅舅忽地一声站起来,把身子探过桌子,冲着外祖父大叫大吼,像狗似的冤屈地龇着牙,哆嗦着。外祖父用羹匙敲着桌子,满脸通红,叫声像公鸡打鸣似的响:“叫你们全给我要饭去!” 外祖母痛苦得面孔都变样儿了,说:“全都分给他们吧,你也好落得耳根子清静,分吧!”“住嘴,都是你惯的!”外祖父叫喊着,两眼直发光。真怪,别看他个子小,叫起来却震天动地。
节选文字出自名著 写的《 》,两个舅舅因为 和外祖父 发生激烈的争吵。
【答案】高尔基 《童年》,争夺家产。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外国文学 【解析】略
9.阅读下面古诗,按要求完成题目。(4分)十五夜望月(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①本诗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我们却可以从__▲___一词中看出月色的空明皎洁,这两句诗描写出景物__ _▲_ __的特点。(2分)②本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1)(2分)地白(白)凄清(第二回答“清冷、寂静、凄凉”等也可)
(2)(2分)抒发了诗人因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答出思念家乡、亲人即可)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诗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写法的理解。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属侧面描写。抓住关键词“地白”看出月色的皎洁。从“冷露无声”等可看出景物特点是“清冷、寂静、凄凉”。
2、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情感的把握。注意尾联关键词“月明、秋思”,把握诗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而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10.下列对课文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
A.《夜》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安适、宁静的心境。B.《雨说》中的“雨”的形象及种种的情景都具有象征性。
C.《星星变奏曲》一诗的上下两节,共同以“星星”为主要意象,来表现追求光明的主题。D.《蝈蝈与蛐蛐》描绘的是春夏秋冬四季景象,歌颂了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的永恒
【答案】B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作家作品 【解析】《雨说》中 “雨”的形象及种种的情景都具有象征性。
11.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来源:学&科&网]
A.《散步》的作者是莫怀戚,本文是一篇散文,写了一家人一起散步的故事,是对中华传统美德中“孝敬”“慈爱”观念的形象诠释。
B.《秋天的怀念》选自《史铁生作品集》。那个秋天,母亲病故了,“我”终于懂得了母亲未说完的话,领悟出“好好儿活”这句话的意义和分量。
C.《陈太丘与友期》中的陈太丘是个不讲信用的人,他在与朋友约定后,朋友没有到就离开了。
D.散文诗两首,都是对母亲的深情倾诉,无论是金色花,还是荷叶,都被诗人用来歌颂母爱;无论是稚童的天真烂漫,还是青年女子的细腻敏感,都是真情的流露,感人至深。
【答案】C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基础知识及语言表达》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
试题分析:C中应是“友人是个不讲信用的人,他在与朋友约定后,不按期赴约”。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12.田 舍① 【宋】范成大
呼唤携锄至,安排筑圃②忙。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烟火村声远,林菁③野气香。乐哉今岁事,天末④稻云黄。【注释】①田舍:农家。②筑圃:修筑打谷场。③菁:水草。④天末:天边。这里是指稻田一望无际。
【小题1】全诗洋溢着一种 “ ” 的气息。(请用原诗中的一个词作答)(2分)
【小题2】请你展开想象,用生动的文字描绘出“儿童眠落叶,鸟雀噪斜阳”的画面。(2分)
【答案】
【小题1】“乐”或“乐哉” “忙”
【小题2】示例:小孩子欢快地躺在落叶堆里玩耍(或:在厚厚的落叶堆里酣然入睡),夕阳西下,一群群鸟雀在稻田上空飞翔,喳喳喳地叫得正欢。【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要弄懂诗意,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解答此题。此题的难度不大,因为题干要求用诗中的词语。“乐哉今岁事”中的“乐”体现了本诗所洋溢的气息。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小题2】
试题分析:描写诗歌所表达的画面是常考查的题型,描写诗歌所展现的画面不是翻译诗歌,可以用上描写性的词语,让语句优美流畅。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村 晚
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①,山衔落日浸寒漪②。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③信口吹。
【注释】①陂(bēi):水岸。②漪:水波纹。③:腔:曲调。
【小题1】诗中的动词很有表现力,试结合诗句选择其中一处作简要赏析。【小题2】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小题1】示例1:“衔”字运用拟人手法,写活了山,写出落日将沉未沉的情态。示例2:“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等)。2分,意对即可。
【小题2】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或:表达了诗人对悠然宁静的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2分,言之成理,意对即可。【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抓住“衔”和“横”这两词的特点来分析即可。“衔”是写人的词语,用在这里是拟人手法,“横”写出了牧童坐牛背上的情态。
【小题2】试题分析:题干中说这首诗融情于景,学生在解答时要注意理解诗人所描绘的景物,根据景物特点来判断诗人的感情。这首诗描写了乡村傍晚时的美好景色,从对牧童悠然牛背上的情态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乡村晚景的喜欢与赞美之情。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下列关于《水浒传》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水浒》成功地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智多星”吴用、“黑旋风”李逵、“豹子头”林冲等,小说还讲述了风雪山神庙、智取生辰纲、醉打蒋门神等脍炙人口的故事。B.《水浒》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小说塑造了众多草莽英雄的形象,表达了人们对平等与人人互爱的理想社会的向往。
C.《水浒传》中林冲是一百零八将中的著名英雄,他智取生辰纲,火并王伦,扶宋江坐上了第一把交椅,奠定了梁山英雄事业的基础。
D﹒在粱山农民起义奠基人晁盖去世后,宋江将“聚义厅”改为“忠义堂”,标志着农民起义的路线开始偏离。
【答案】C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 【解析】
试题分析:C.《水浒传》中林冲是一百零八将中的著名英雄,智取生辰纲不是林冲组织的,是吴用。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15.诗歌鉴赏 春
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用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小题1】诗中的第二句中,“惊”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小题2】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答案】
【小题1】“惊”字,写出诗人因看到刚刚长出的草芽而吃惊,写出了诗人见到春色来临的新奇、惊讶、欣喜的感情。
【小题2】拟人手法。把春雪描绘得美好而有灵性,充满活力,富有情趣。【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品味关键字词是诗歌考查的主要内容。学生应留心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学会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这里用“惊”一词表现了诗人终于见到春色的惊讶、欣喜之情。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初中语文必备文体知识和文学体裁常识】推荐阅读:
初二语文上册文学常识知识点06-20
山西教师招聘考试语文文学常识知识问答07-07
初中语文课外文学的常识07-01
初中外国文学常识08-05
语文文学常识介绍09-08
语文文学常识试题09-25
九下语文文学常识07-11
大学语文文学常识汇总07-13
中考语文文学常识复习07-21
大学语文(专)文学常识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