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易方程测试题一(共9篇)
1.简易方程测试题一 篇一
《解简易方程》试题
一、填空
1.含有未知数的叫做方程。
2.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叫做方程的.解。
3.求方程的解的()叫解方程。
4.下面的式了中是等式的有();是方程的有()。
二、判断,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
1.等式都是方程。()
2.方程都是等式。()
3.是方程的解。()
4.也是方程。()
三、选择正确答案填在括号内。
1.的解是()①②
2.的解是()①②
3.这个式子是()①是方程②是等式③既是方程又是等式
4.是方程()的解①②
四、解下列方程。
五、用方程表示下面的等量关系,并求出方程的解。
1.加上35等于91。
2.的3倍等于57。
3.减3的差是6.4.7.8除以等于1.3。
2.简易方程测试题一 篇二
——关于简易方程的整理与复习
武进市潘家镇前龚小学徐向东
一、教材:
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88——91页
二、教学目的:
1、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与方法,发展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促进知识的构建。
2、加强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连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作业设计
(一)针对性练习
1、判断正误
(1)a×8简写成8a。()
(2)a 和3a表示的意义相同。()
(3)25×8的乘号可以省略不写。()
(4)a×b可以写成a·b,也可以写成ab。()
(5)a×4.5可以写成a4.5。()
2、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
(1)练习本每本a元,买8本要用元?
(2)用a表示单价,x表示数量,c表示总价,那么
c=,a=,x=。
(二)反馈性练习
1、解方程
3x+8×=13x-25%x=102、列方程解文字题
(1)一个数的比这个数的35%少5,这个数是多少?
(2)某数的一半比460大54,求这个数。
(三)综合性练习
1、学校买来9个足球,每个a元,又买来b个篮球,每个65.5元。
9a表示
65.5b表示
65.5-a表示
9a+65.5b表示
2、用字母表示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已知大正方形的边长为a,小正方形的边长为b)
()()()()
(四)发散性练习
江苏省小学数学观摩会在南京召开,共有35个代表团参加。如果每个代表团派a人参加,评委有30人。
(1)请你表示参加会议的总人数。
3.五上 简易方程复习 篇三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44-76页。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深刻理解等量关系的基础上,加深对方程意义的认识,能正确地解简易方程,会用方程解决生活问题。
2、培养学生独立整理、归纳、概括知识的能力,学会自主整理知识的方法,逐步建立知识网络结构。
3、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理解和感受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教学重点、难点:
1、感受方程解决问题是一种新的解题思路。
2、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整理知识习惯,会建构基本知识网络图。教具:课件、知识卡片、学生随堂作业纸。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师:同学们喜欢读书吗? 生:喜欢?
师:课件出示“书要越读越薄”同学们,大声读出这句话。你们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有点疑惑,我来告诉大家,是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说的,——书——怎么会越读越薄了呢?
师:这节课咱们就一起探究一下,看怎样才是把书读薄了。准备好上课了吗? 生:准备好了。师:上课
《简易方程》整理复习
一、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师:(指着大屏幕)对于它大家应该不陌生吧,看到X,想到什么? 生:X可以表示一个未知数。
师:字母可以表示数。生:方程。师:为什么想到方程? 生:
师:可别小看像X这样的字母,就是它们把我们引入这个……的代数世界。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整理和复习与X有密切关系的第四单元《简易方程》。
二、回顾整理,构建网络
(一)浏览课本,找出知识点
师:下面请大家快速浏览本单元内容,找出本单元的学习了哪些知识点。学生看书
生找出知识点之后汇报。师:看完课本的同学请坐好。师:你找到了哪些知识点? 生:用字母表示数。
师:对,它是学习方程的基础。(贴用字母表示数)
生: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师:这个知识点可以归纳到? 生:用字母表示数。师:还有哪些知识点? 生: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师:知道了方程的意义才可以解方程。师:还知道了哪些知识点呢?
生:求方程解的过程叫解方程。(板书解方程)师:其实就是解决当X取什么数值,能使等式成立。
生: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方程的解。(板书方程的解)师:懂得它的含义,我们可以检验某一数是不是方程的解。师:还有哪个知识点?
生: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左右两边相等,生:方程两边同时乘或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左右两边相等。
师:这就是解方程的原理。用数学简洁语言可以概括成:天平平衡原理(板书)师:它是我们解方程的重要依据。师:还有哪些? 生:稍复杂方程。
师:它可是这一单元的难点。(板书稍复杂方程)生:学习方程可以用来解决问题。
师:对,用方程解决问题为我们提供一种全新的解题方法。(板书解决问题)
(二)学生初步整理,形成网络
1、师:我们找出这么多的知识点,它们之间又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呢?下面就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整理请看屏幕:
①小组成员交流知识之间内在的联系,用箭头、线条等方式把这些知识点按一定的关系连起来。
②小组长做好汇报准备。师:请同学们开始整理 2、学生分组整理。师:整理完的小组,请坐好。
3、师:看大家积极讨论,相信你们一定整理出了集合小组智慧的作品,下面就来展示一下。生汇报
师:请你说清整理过程,请下面的同学认真听。师:谁来评价这一组? 生评价
师评价:这个组是按照学习的先后顺序,将这些知识进行了罗列,形成了一条知识线,全面、清晰。
师:我们再来看这一组的整理成果。生汇报。师:相比上一组,这一组有不同地方?
师:这个组,用箭头把这些零散的知识连起来,形成了一个知识网,能更清楚看出它们之间的联系。4、师生共同整理:
师:知识之间都是有联系的,用字母表示数是学习方程的基础,方程的意义是学习解方程的基础,稍复杂的方程是解方程的发展。(边说边调整黑板上卡片)5、师小结:看,这么厚厚的一单元内容被我们整理后,竟然变成了这么简洁有条理的结构图,这书是不是真的被我们读薄了?
(三)上升提练,总结整理方法。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回顾刚才整理的全过程,看是怎样把这单元的内容读薄的——,首先带在课本中找出知识点,出示(阅读课本,找要点),接着我们用线、箭头表示出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出示(概括提炼,理脉络)
师:这就是把书读薄的方法。学会这种整理知识的方法,对学过的知识及时进行梳理,可以让你的学习达到一个质的飞跃。你们能掌握这种方法吗? 生: 能。
三、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师:书可以越读越薄,但如果把学过的知识做到融会贯通,又可以使书越读越厚,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聚焦本单元重点内容。请看: 聚焦一:方程与等式(解决什么是方程)师:方程和等式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方程都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师:如果用集合圈表示,怎么填 ? 生:外面大圈填等式,里面小圈填方程。
师:通过比较,对方程的意义是不也更加清楚了?(贴出方程的意义)师:下面式子哪些是方程?
出示:3.8+1.2=5 X-12=14 4X-5 9-3.2X< 15 6X+18 =48(课件放大X-12=14 6X+18 =48)问:会解方程吗? 聚焦二:解方程(解决天平平衡原理)
师:让我们来解决它。请同学拿出作业纸,细心做题。解方程。
1、学生独立解方程。
6X+18 =48 解 6X+18-18=48-18 6X=30 6X÷6=30÷6 4 X=5 师:做完的同学可以在心里检验。2、展示学生的作业,让学生汇报解法。3、师:哪步利用天平平衡原理?
生:6X+18-18=48-18 6X÷6=30÷6这两步应用天平平衡原理。
师:大家看第一次利用天平平衡原理,把稍复杂的方程一转化成简单的方程,第二次利用天平平衡原理最终得到方程的,这个过程就是解方程。
师: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等式的左右两边都同时减18,而不是减其他的数? 生:
师:减18为了把前面的18去掉。
师:这些数都可以相互抵消,在计算熟练之后,可以简化解方程书写。
4、教师小结:通过找,(指黑板上的)对于“如何解方程”是不是就更加清楚了。(贴出)师:我们认识了方程,也学会了解方程,你们会用方程来解决问题吗?这种方法与我们以前解决问题的方法到底有什么不同呢?让我们接着看:方程的价值。聚焦三方程的价值(解决方程是一种新的解决问题思路)
学校合唱队有47人,比舞蹈队人数的3倍多2人。学校舞蹈队有多少人? 师:你能用方程解决这个问题吗?
1、学生做题。解:设学校舞蹈队有X人。
3X+2=47 3X+2-2=47-2 3X=45 3X÷3=45÷3 X=15 2、反馈做法说过程。
师:结合这道题,谁能说一说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 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大致有6步,3、师:在这些步骤中,你觉得哪步是最关健? 生:找等量关系。师:这道题的等量关系是什么?生:舞蹈队人数乘3+2=合唱队人数
师:你根据题目中哪句找出数量关系的?生:舞蹈队人数的3倍多2人唱歌队的人数.师:你能算术方法列出算式吗? 生列:(47-2)÷3 4、师:下面一起来看这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
师:我们先来看方程解法:在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先是(让生答:找等量关系)根据(让生答: 舞蹈队人数的3倍多2人就是唱歌队的人数.)找出等量关系,真不错!在这里舞蹈队的人数是未知的所以我们把它设为X,然后根据题目的叙述:舞蹈队的3倍多2人就是用X×3+2人就等于唱歌队的人数47,这样我们就把方程列出来.师: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用方程解决问题是(顺着题目叙述的顺序去列式,思考起来比较简单)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我们把它叫做顺向思维。
师:再来看算术方法:舞蹈队人数的3倍多2人是合唱队的人数.也就是说要从47人中要减去多的2人才是舞蹈队的3倍,再用它的3倍去除以3就得到了舞蹈队的人数, 同样还是根据学校合唱队有47人,比舞蹈队人数的3倍多2人这句话来分析.但是思考的方法却是根据已有的信息一步步倒过来思考,从而求出最后的结果,这种思考问题的方法,我们就称为逆向思维。师:相比之下,你感觉哪种方法更容易理解? 生:方程。
师:对,方程中的X做为已知数参与解题过程,它为我们解决问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这就是方程的价值所在。
5、师:既然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么好,是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合用方程解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
(题目要求)正确判断下面各题,哪些适合用算术方法解,哪些适合列方程解,你为什么这样选择?
① 畜牧场羊的头数是牛的4倍,羊和牛一共有175头。牛有多少头? ② 畜牧场羊的头数是牛的4倍,牛有35头,羊有多少头?
小结:看来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除了题目中指定的解题方法以外,你们还要仔细审题,根据题目中数量关系的特点,灵活选择解题方法。
四、小结 1、回顾方程,展望末来
师:你们知道吗?方程从一年级就走进我们的课堂。请跟我来。这时候我们还不知道它是方程,它是方程的雏形,从五年级开始,我们正式认识方程,从此方程与我们相伴。路越走越远,收获会越来越多。2、你知道百度是怎么解释X的吗?
4.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篇四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1
亡羊补牢是一个成语故事。讲的是一个养羊人丢了羊,开始不在意,后来羊又丢了,最后补好羊圈不再丢羊的故事。它告诉我们:出了差错应该及时想办法补救,免得再受损失。本文故事性较强,课文内容较简单,对学生来说在把握内容上不会有什么困难。关键是要通过读懂寓言的内容来理解寓言中所含着的意思。
这节课我的教学环节简练清楚,根据这个寓言故事题眼“亡”、“牢”容易产生歧异,引导孩子读故事,探究字意,探究“亡”、“牢”字意,引导理解故事内容,感悟寓言的道理,并创设平台,多次引导学生把读懂故事内容与感悟故事蕴涵的道理交织深化,使目标的落实扎实到位。这种探究学习在此运用自然而高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学生既学会了解了寓言故事,又读懂了寓言所蕴涵的道理,这既使寓言学习的目标得到有效落实,又让学生很好地掌握了寓言学习的方法,把学习的目标与方法一同清晰地教给了孩子
不足之处是这节课上我没有实现探究性学习,整堂课上提出的问题比较琐碎,没有去挖掘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讨论,我想这和我自身有关系,因为怕在课堂上问题没有提到位,学生无法理解。今后教学中我要多开展探究性学习,多尝试自主学习,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越做越好。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2
记得我以前上学的时候,解最简单的方程的方式是这样的:比如x+5=8就是x=8—5,x=3。那时觉得很好懂,但是现在五年级课本上是这样的:x+5=8,x+5—5=8—5,x=3。看起来比较复杂。开始接触到这个课程时看到教材例题中的解法感觉很疑惑,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新课程的“解方程”教学要“绕远路”?如果单单从简单的加减乘除的方程来看,第一种方法无疑是简单易懂而且步骤少,而第二种方法就相对复杂了。那教材这样改的目的是什么呢?深入研究教参后我体会很深,明白了新课程数学教学要“瞻前顾后”的道理。
新课程的改革,更加注重知识的迁移和联系,使得小学的知识要体现与初中更加的接轨,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解简易方程”中进行了一次新的改革。要求方程的解法要根据天平的原理来进行解答,也就是说要通过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这一方法让方程的解法找到了本质的东西。老教材中解方程的教学是利用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解决的,学生只要掌握了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这些关系式,不管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方程都可以用这些关系式去解。而我们新教材却完全不是这种方法,它是利用天平的平衡原理得到等式的基本性质,即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不变,和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等式不变进行解方程的。新教材如果能把天平的规律教学得到位,这样就能把等式性质掌握好,等式性质掌握的好了解起方程来也有规律可循了。于是,我在教学时充分地利用天平实物以及课件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天平的平衡规律,从而顺利地揭示出了等式的性质。这样在解简易方程时学生很容易掌握方法。知道未知数加(或减)一个数时,只要在方程的两边同时减(或加)同一个数,未知数乘(或除)一个数时,只要在方程的两边同时除(或乘)同一个数即可。一般不会出现运算符号弄错的现象了。所以虽然复杂,但是更容易掌握。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3
在以前人教版教材中,学习解方程之前首先要求学生掌握加、减、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求出方程中的未知数,而今的人教版教材的设计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而是借用天平使学生首先感悟“等式”,知道“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这个规律,这样就能从真正意义上很好地揭示方程的意义,进而学会解方程,还能使之与中学的移项解方程建立起联系。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感受天平的平衡现象,悟出等式的性质变化。
1、在学习中,我以天平的平衡来呈现等式的性质,学生能直观形象的理解性质,平衡的条件是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少相同的重量,才能保持平衡。但具体到方程中应用起来学生感觉比较抽象,我引导学生在反复操作中理解加、减一个数的目的和依据。
我在天平的左侧放5克砝码,右侧也放5克砝码。(抛砖引玉)
2、学生亲自动手反复不断的进行操作。(学生动手操作)
在此基础上,我再做进一步的引导。
活动是获取真知的有效途径,通过以上的活动,学生可以很顺利地得出结果:天平的两侧都加上相同的质量,天平仍平衡。
3、教师:请同学们都想一想,如果天平两侧都减去相同的质量,天平会出现什么现象?你能列出几个这样的方程吗?(学生同桌之间通过充分地交流,反馈交流结果,学生得知,如果我们把天平作为一个等式(当天平平衡时)的话,等式的两边都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通过引导,学生能完全得出了等式的性质。最后我们通过学生自己的整理和总结,把以上发现的性质合二为一。得出:等式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
二、利用等式性质解方程——初步感悟它的妙用
在课堂上学生对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感到很陌生,在他们原有的经验中更喜欢用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来解,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的优越性,从而养成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的习惯。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其实学生是非常主动的,他们总觉得天平能启发着他们去解决这么神奇的方程,孩子们对方程都有一种难以割舍的好奇心。
告诉学生利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熟练以后特别快。同时强调书写格式。通过教学,学生利用等式的性质学生能解决简单的方程,但我认为利用等式性质解方程的方法单一化,内容虽少问题很多。其表现在:
1、从教材的编排上,整体难度下降,有意避开了形如:66—2方程=30等类型的题目。把用等式解决的方法单一化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较熟练地利用等式的方法来解方程,但用这样的方法来解方程之后,书本不再出现方程在后面的方程题了,学生在列方程解实际应用时,我们并不能刻意地强调学生不会列出方程在后面的方程吗?我们更头痛于学生的实际解答能力。在实际的方程应用中,这种情况是不可避免的。很显然这存在着目前的局限性了。对于好的学生来说,我们会让他们尝试接受——解答方程在后面这类方程的解答方法,就是等号二边同时加上方程,再左右换位置,再二边减一个数,真有点麻烦了。而且有的学生还很难掌握这样方法。
2、内容看似少实际教得多。难度下降后,看起来教师要教的内容变得少了,可实际上反而是多了。教师要给他们补充方程在后面的方程的解法。要教他们列方程时怎么避免方程在后面这样方程的出现等等。因此,我干脆就又把原来的老方法交给同学们,以便备用或请他们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解题方法。
3、我个人认为:现行教材的某些地方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改进与完善。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4
在通读教参时我初步感受到:简易方程太容易了,学生一学肯定能掌握好。本单元引入等式性质进行教学解方程的方法,简单的一句话,只要记住同加、同减、同乘、同除就行了,这有什么难的。
正如我所想的,聪明的学生一学就会,并且掌握的很好,但学生是参差不齐的,一小部分学生通过月考可以看出来,他们掌握的还是不好。怎么了?讲了一遍又一遍怎么还没掌握住?不行,我还的从类型与多加练习下手,就不相信他们学不会。接下来我就把方程总结成六种类型,每组每天出一道题,课前三分钟做完。刚开始肯定是做不完的,就利用上课的一点时间让学生做完。一天一天过去了,通过批改发现孩子们进步了、掌握了。我反省到:
看来数学不能只站在某一个点上做“井底之蛙”的狭隘的教学,教师不仅仅从本单元、本年级、本学段和小学范畴内分析把握教学内容,更应该从学生发展和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意识上把握教学内容。
在课堂上学生多次通过观察就发现未知数的值是多少,但却还要把烦琐的过程写出来。
例如:
X+1.2=8,根据等式的性质,学生很容易发现两边同减1.2,得出X=6.8。写出过程是:
X+1.2=8,
解:X+1.2-1.2=8-1.2
X=6.8
在写过程时学生习惯根据加、减、乘、除运算之间的关系来写,面对如上的繁杂过程接受的缓慢,无奈。
本单元的教学使我对新教材和新课标又加深了认识,也许当完整的教学完本单元的知识时又会有新的理解和收获。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5
长期以来,在小学教学解简易方程,是依据加减运算的关系或乘除运算之间的关系,这实际上是用算术的思路求未知数。这种方法到了中学又要另起炉灶,重新开始。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人教版教材从小学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以此为基础导出解方程的方法,使学生摆脱算术思维方法中的局限性,有利于加强中小学的知识衔接。
猜想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让学生综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经历等式的变化过程,不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还为猜想等式的性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一旦作出了猜想,就会迫不及待的想去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从而主动地去探索新知。
任何猜想都必须经过验证,才能确定是否正确,而验证的过程也正是学生主动学习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用天平称一称,验证自己的猜想,以一种自主探究的方式进一步认识了等式的性质,为后面学习解方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举出生活中的例子”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学到的数学知识也要应用到生活当中去的理念,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这样的设计不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在合作操作中,已经对解方程有了一定的基础和认识,能够大概地说出解方程的过程和依据,而又一次让同学之间同桌说一说后再全班交流体现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理解并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为什么要减去3”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还有针对性地指导了书写的规范性和检验的过程。师生之间的共同探讨,显示了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
练习中学生加深了对“方程的解”的认识,抓住了利用等式的性质这一依据去解方程。不同层次的练习照顾了学生之间学习水平的差异,3X=8.4对等式的性质进行了拓展,有利于发散学生的思维。最后交流学习的收获促进了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心理。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6
本文是我国著名的编剧、导演、作家吴祖光先生与著名评剧演员新凤霞的女儿──吴霜女士(即文中的“霜霜”)发表在《收获》杂志1991年第3期上的一篇回忆录。文章以“我”的口吻,娓娓叙述了“我”在“艺术和生活”舞台上成长的故事,读后令人倍感亲切,深受启发。
本课语言风趣而又充满童稚,描写细致而又生动,要体现的是艰辛,而笔下却处处流露着乐观。
在教学本课时,我感到需要学生课前收集关于评剧艺术方面的资料,为理解课文做准备。教学时教师要着眼于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引导学生感悟戏剧表演艺术给人的神奇魅力,要让学生通过充分朗读和画找语句来感知课文,并通过朗读或形象描述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7
今天早上在库沟小学听了张福华老师的《简易方程的整理和复习》这节复习课。这是我第一次听复习课,以往只是从教学策略上了解复习课的教学流程,当今天真真正正的倾听了一节复习课后,感受颇深,所学甚多,只奈何有言吐不出,下面就简单说一些听完这节课的体会。
首先,张老师的语言简练干脆,善于利用名言名句。
在课的开始,大屏幕上就展示出了俄国乌申斯基的一句话:“装着一些片段的,没有联系的知识的头脑,就像一个乱七八糟的仓库,主人从那里是什么也找不出来的。”这句话的展示,让学生一下子就了解了整理的重要性,也了解了这节课的目的所在。在回顾整理,构建网络这一环节,张老师在让学生自己看课本例题的知识点时又说了一句“不动笔墨不读书”,提醒了学生看例题时可以适时的进行批画,将遗忘的知识点突出显示出来。在课的最后又课件展示了韦达和爱因斯坦的名言警句。
其次,目录归纳知识点,清楚明了。
我想所有的老师都会头疼复习某一单元或某一册课本时知识点的归纳,只奈何没有更好的方法可以把所有知识点系统的展现给学生。本节课张老师的方法让我眼前一亮,目录展示法,让所有知识点的区别和联系清楚的摆了出来,方便了学生的回顾和整理。
最后,练习充实有趣,层次分明。
闯关形式的练习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在一,二,三的闯关中,依次将基础知识点,重难点进行了练习,稳固。学生在回答闯关的答案时,张老师经常会问一个为什么,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再回顾。例如,在一名学生回答bX8等于8b时,问为什么不是b8?在学生回答aXa=a的平方时,问为什么不是2a?看似不经意的询问,却巩固了细微处的知识点。
当然,张老师的课还有许多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例如,创设了有效地复习情景,亲和力强,能及时唤起回忆,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等等。通过这节课,让我更清楚的了解了复习课的教学模式,对以后上好复习课有了更多的信心。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8
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探究新知识,效果较好。
出示例题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
①你是怎样理解图意的?
②你是如何列方程的?
③你是根据什么解方程的?
④怎样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然后班交流讨论,展示学生的练习。
指名回答,说说自己的分析。你对他的分析有什么要问的吗?
教师总结解题关键。
教学例3时,让学生观察、分析,这道题与前面的练习题比较有什么区别?这道题可以怎样解?(先小组交流后个人解答)学生找出解题关键,培养一题多解的习惯与能力。
最后让学生做全课总结: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解方程的关键是什么?
充分练习,进行思维训练,设计有趣的习题“帮小兔找家”:
4x-12=20 3x=15 x+7=15 2x+3×2=
18-2x=2 15÷3+4x=
巩固知识,激发兴趣。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9
本节课例题的教学注意利用三个等量关系列出三个不同的方程,让学生自主讨论、列出,并利用学过的解方程知识尝试解方程。注意让学生比较选择,让学生明了顺着题意列方程更简洁。注意让学生总结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引导总结出五大步骤后,进一步引导出每一个步骤取一个字,进而总结为“设、找、列、解、验”,比数学课本上总结的步骤更加简洁容易记忆。
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教的重点和学生学的重点,不在于“解”,而在于“学解”。注重的是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经历寻找实际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并列方程解答的全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注重让学生分析条件、问题,让学生首先理解题意,然后让学生通过分析、交流、讨论等活动,找出等量关系,充分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发展思维能力。 应用题的教学难点就是:如何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列出需要的数量关系式或等量关系式。在这个过程中,重要的并不是展示学生的方法如何多,因为解决办法是可以举一反三的,重要的应该是引导学生如何通过分析,找出等量关系式的过程。同时,在分析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多种办法来分析。如通过抓关键句、关键词、关键字列等量关系式。
本节课教学设计注意总结回顾方法,让学生总结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引导总结出五大步骤后,进一步引导出每一个步骤取一个字,进而总结为“设、找、列、解、验”,比数学课本上总结的步骤更加简洁容易记忆。
在小组合作方面,本节课主要在分析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两个环节给孩子们小组合作探讨交流的时间。纵观本节课小组合作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题中的数量关系,找出等量关系,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我们学校本学期开展的是基于导学案学习基础上的小组合作学习,导学案有三分之二的学生能基本完成,三分之一的学生基本不做、做的很少、干脆不做。导学案的学习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能加快上课的节奏,加大练习量,但对于不预习、不做导学案的学生上课效果大打折扣。基于导学案学习出现的现象是“优者更优”,“弱者被动挨打”“积弱者更弱”。关键是怎样调动学生积极性,怎样让家长配合老师,让学生做好提前预习,让学生提前预习好导学案。这样才能目的效果兼收。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10
义务教育小学阶段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简易方程》在解简易方程呈现五个例题。
其中例1以X+3=9为例,讨论了X加减某一数的方程解法。教学重点是运用等式的性质1解方程,并引入方程的解与解方程两个概念。如图所示:
为了便于给出解方程全过程的直观展示,例题中借助三幅天平演示图,展现了解方程的完整思考过程,这一点值得称道,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的图示剖析,有助于学生自我探究理解,学习解简易方程,从而学会解简易方程的方法。
但问题来了。在例1当中没有完整的解题过程示范,只有检验过程的示范。如上图所示。而完整的示范出现在例3,经历了例1运用等式性质1解方程,例2利用等式性质2解方程,递进至例3完成方程转化解方法(未知数位于减数、除数位置,属逆向解方程)才有一个完整的解方程的示范。如下图所示:
从学习心理学来讲,学生在接触新知识点的第一印象极为重要,第一次学习新知,是由不知到知,由不懂到懂而迈出的重要第一步。这一步的踏出对学生而言异常重要。第一次是新的,大脑对新知的接受是处于兴奋状态,此时的理解记忆刻痕是最深的,无论到的是直,是斜,一旦留下,再想更改那就难上加难。作为老师一定要重视学生的第一次接触新知,“课上损失课外补”更是事倍功半。
学材的编排着实让我有点挠头,明明能够一目了解,通过阅读自学就能搞定的解方程规范,这样一个基础性的知识点,非要放在例3才有完整呈现,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有点不得劲儿,也有些不符合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11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感受天平的平衡现象,悟出等式的性质变化。
在学习中,我以多媒体中天平的平衡来呈现等式的性质,学生能直观形象的理解性质,平衡的条件是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少相同的重量,才能保持平衡。但具体到方程中应用起来学生感觉活动是获取真知的有效途径,通过以上的活动,学生可以很顺利地得出结果:天平的两侧都加上相同的质量,天平仍平衡。
二、等式性质解方程——初步感悟它的妙用
在课堂上学生对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感到很陌生,在他们原有的经验中更喜欢用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来解,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到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的优越性,从而养成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的习惯。
在整节课的教学中,其实学生是非常主动的,他们总觉得天平能启发着他们去解决这么神奇的方程,孩子们对方程都有一种难以割舍的好奇心。
新课程的改革,使得小学的知识要体现与初中更加的接轨,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解简易方程”中进行了一次新的改革。要求方程的解法要根据天平的原理来进行解答,也就是说要通过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这一方法虽然说让方程的解法找到了本质的东西,但是也让我感到了许多困惑
1、从教材的编排上,整体难度下降,有意避开了,形如:45—X=23 24÷X =6等类型的题目。把用等式解决的方法单一化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较熟练地利用等式的`方法来解方程,但用这样的方法来解方程之后,书本不再出现X前面是减号或除号的方程题了,学生在列方程解实际应用时,我们并不能刻意地强调学生不会列出X在后面的方程,我们更头痛于学生的实际解答能力。在实际的方程应用中,这种情况是不可避免的。很显然这存在着目前的局限性了。对于好的学生来说,我们会让他们尝试接受——解答X在后面这类方程的解答方法,就是等号二边同时加上X,再左右换位置,再二边减一个数,真有点麻烦了。而且有的学生还很难掌握这样方法。
2、内容看似少实际教得多。难度下降后,看起来教师要教的内容变得少了,可以实际上反而是多了。教师要给他们补充X前面是除号或减号的方程的解法。要教他们列方程时怎么避免X前面是除号或减号的方程的出现等等。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12
我在选课参赛的时候,决定选《赤壁赋》一文,是个艰难的决定。本文是经典中的经典,有过无数次的被解读;本文由景入情,由情悟理,思想深刻,背景广阔;本文以赋为体,主课问答,应突出诵读;本文又是以文言文为载体,应强化理解。一时间,千头万绪,不知从何入手,畏首畏尾,总怕设计漏洞百出,割裂了学生与文本,但又不愿调换内容。
我考虑到本文文体特征,先定下了诵读这条主线,为帮助学生诵读,我将课前自主学习的设计精细化,更有针对性的帮助学生逐层深入理解文本。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展示小组交流成果,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熟悉理解,也增强学生的信心。课堂主要以引导,帮助为主,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的景、情、事、理。课后延伸阅读是我的另一个设想,读懂本文是本课的目标之一,读苏轼是我设计的更高目标。作为文化经典,苏轼不可复制,如果在语文课堂上不能引起学生对苏轼的阅读兴趣,那我总觉得是一种遗憾。
我的这一节课,完全是一节生成课,学生不是我所带的学生,尽管彼此有些陌生,但他们一次又一次给了我惊喜。我对学生的表现是满意的,我自己对学生的评价和引导还有遗憾和不足之处,希望各位专家予以指导。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13
教学实录:
出示例题:6x-6.8×2=20
师:请你观察一下这道方程和我们原来所学的方程有什么不一样?
生:它比原来多了一个6.8×2。
生:它比我们原来所学的方程多了一步运算。
师:你回答的非常好,这个方程比刚才解答的方程要多一步计算,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解简易方程。(板书课题)
评析:
“一切真理都要让学生自己去获得,由他重新发明,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为此,我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比较,让他们自己去获取新知。继而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求6x-6.8×2=20的解。
我知道在前面已复习了ax土bx=c的方程,为推导求ax土b=c(b表示两数的积)的方程作铺垫;例题不但承接了上节课的内容,而且引出了本节课的新内容。这两道题,帮助学生找到新旧知识最近的连接点,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路架桥的工作。
教学实录:
师:这道题是6x减去什么的差等于20,你觉得这道题开始要怎样解?
生:应先算6.8×2。
师:为什么要先算6.8×2?
生:因为前面是减法,后面是加法,我们应该按照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先乘后减,所以要先算6.8×2。
生:先算6.8×2就可以使方程变为6x-13.6=20,又回到了我们原来所学的方程。
生:因为在这条方程中6.8×2可以先算出来,所以要先算。
师:这两位同学很会动脑筋也都观察的非常仔细。解这个方程时,按运算顺序能先算的一步就要先算出来,然后再求方程的解,其中又把6x暂时看做一个数。
师:现在就请一位同学上黑板来演示一遍,看这样算行不行?其他同学也请自己在下面试试看。
同学们踊跃地举起了手。
师:你们觉得他做的对吗?做的完整吗?
生:我觉得他做的是对的,我也做到这么多。
同学们都在那里点头称是。
师:再仔细看看!
同学们感到很疑惑,一个个皱紧了眉头。沉默片刻,突然有一只小手举了起来。
生:他的答案是正确的,但是我觉得他做的不完整。
学生被这个说法吸引了起来,顿时三三两两地举起了手。
生:因为他还没有检验。
师:你们同意吗?
生齐答:同意。
师:对了,在解方程时我们一定要养成自觉检验的习惯,以此来检查方程的解对不对。
让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边回忆边检验,然后同桌互相检查检验的过程。
评析:
第一层:操作尝试,理解概念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怎样去解答ax土b=c(b表示两数的积)的方程,我让学生自己去探究。
第二层:潜移默化,推导方法
有了上一层的前提教学,在这一层,我就可以放手让学生尝试解答例题了。并提出问题你觉得这道题开始时要怎样去解?为什么?该怎样检验方程的解?
其实这些“想”的过程正是教师要教的过程,也是学生解题的的思考过程。这些自学提纲充当了学生自学的“领路人”,学生通过提示,再思考该填上的内容,新知识便顺利地掌握了。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14
长期以来,小学教学简易方程时,方程变形的依据总是加减运算的关系或乘除运算之间的关系,这实际上是用算术的思路求未知数,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到了中学又要另起炉灶,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或方程的同解原理来教学解方程。小学的思路及其算法掌握得越牢固,对中学代数起步教学的负迁移就越明显。因此,现在根据《标准》的要求,从小学起就引入等式的基本性质,并以此为基础导出解方程的方法。这就较为彻底地避免了同一内容两种思路、两种算理解释的现象,有利于加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教学反思《解简易方程教学反思》。通教材的老师也主张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
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这样的问题 ,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形如x+a=b与x-a=b, ax=b与x÷a=b一类的方程,学生方法掌握起来比较简单。但写起来比较繁琐。然而遇到a-x=b、a÷x=b的方程时,由于小学生还没有学习正负数的四则运算,如果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变形的过程及算理解释比较麻烦;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根据现实情境从顺向思考列出X当作减数、当作除数的方程,要学生学会解这些方程,是正常的教学要求,这是不应该回避的,否则,我们的教学就会显得片面和狭隘。于是,我又要求学生遇到X当作减数、当作除数的方程时,要求学生会用减法和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来做。但是,我发现这让有些孩子无所适从。我现在感到很困惑,我们到底怎样做才是合理得呢?恳请各位老师指教。
简易方程教学反思15
北京是神圣的,是令人向往的,是孩子们熟悉的,也是遥远的、陌生的。北京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它国际化、现代化的气息,是缺少生活阅历,生活在小城市的学生所难以体会的。课文的第2段介绍的是北京的古迹——天安门,而3、4段则介绍北京的交通、绿化等比较现代化的东西,在教学过程中,我便把“朗读指导”与“美景展示”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课件欣赏美丽的北京的同时,再读相关文字,做到“图文并茂”,使学生对北京的认识由抽象到直观,由表象到内化。这样就能更好的“读”,更深透的“悟”。
5.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篇五
小学教学简易方程,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与学生在这之前所采用的列算术解决实际问题,它的共同点是以四则运算和常见数量关系为基础都需要分析数量关系。它们的区别主要是思考方法不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未知数能以一个字母为代表和已知数一起参加列式运算所以解题材思路常更加直截了当,降低了思维难度。
学生第一次接触列方程解答问题,对将所求数量设为X,对未知数参与列式,都有感受到不习惯。这里我从文字题入手,学会列方程解,再过度到用方程解应用题,分散难点,同时我着重复习数量间的等量关系,便于学生列方程。
生活是数学的唯一源泉,所谓联系生活展现情境,就是把教材中所写的数学与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古人读书“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就是这个意思。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的。一般知识性数学涉及的物体,对学生来说不陌生的,实物一出示,儿童便豁然领悟。实物演示既可以由老师展示,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展示。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数与画是相通的,因此,借助图画再现数学情境,可以把数学数字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从画的颜色、明暗中不仅能迅速立体地感知数学内容,易于接受和理解,涵养美感,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把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高明以及依文绘图的创造性。在运用图画再现情境时,教师要加以指点和启发,以引导学生认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展示。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数与画是相通识的方向性;同时还要由感情地讲述,便于学生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生活是数学的唯一源泉,所谓联系生活展现情境,就是把教材中所写的数学与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古人读书“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就是这个意思。
6.简易方程 篇六
二、重点、难点分析
解简易方程的基本方法是:将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适当的数;将方程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适当的数。最终求出问题的解。
判断方程求解过程中两边加上(或减去)以及乘以(或除以)的同一个数是否“适当”,关键是看运算的第一步能否使方程的一边只含有带有未知数的那个数,第二步能否使方程的一边只剩下未知数,即求出结果。
列简易方程解应用题是以列代数式为基础的,关键是在弄清楚题目语句中各种数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的基础上,选取适当的未知数,然后把与数量有关的语句用代数式表示出来,最后利用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并求解。
三、知识结构
导入 方程的概念 解简易方程 利用简易方程解应用题。
四、教法建议
(1)在本节的导入部分,须使学生理解的是算术运算只对已知数进行加、减、乘、除,而代数运算的优越性体现在未知数获得与已知数平等的地位,即同样可以和已知数进行加、减、乘、除运算。对于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即可。
(2)解简易方程,要在学生积极参与的基础上,理解何种形式的方程在求解过程中方程两边选择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以及何种形式的方程在求解过程中两边选择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适当的数”的选择了。通常,整式方程并不需要检验,但为了学生从一开始就养成自我检查的好习惯,可以让学生在草稿纸上检验,同时也是对前面学过的求代数式的值的复习。
(3)教材给出了三道应用题,其中例4是一道有关公式应用的方程问题。列简易方程解应用题,关键在引导学生加深对代数式的理解基础上,认真读懂题意,弄清楚题目中的关键语句所包含的各种数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恰当地设未知数,用代数式表示数学语句,依据相等关系正确的列出方程并求解。
(4)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辅助教学作用,可以参考运用相关课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列简易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的整个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理解。此外,通过应用投影仪、幻灯片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对知识点的掌握。
五、列简易方程解应用题
列简易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弄清题意和题目中的已知数、未知数,用字母(如x)表示题目中的一个未知数.
(2)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
(3)根据这个相等关系列出需要的代数式,从而列出方程.
(4)解这个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
(5)写出答案(包括单位名称).
概括地说,列简易方程解应用题,一般有“设、列、解、验、答”五个步骤,审题可在草稿纸上进行.其中关键是“列”,即列出符合题意的方程.难点是找等量关系.要想抓住关键、突破难点,一定要开动脑筋,勤于思考、努力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简易方程教学反思 篇七
首先,张老师的语言简练干脆,善于利用名言名句。
在课的开始,大屏幕上就展示出了俄国乌申斯基的一句话:“装着一些片段的,没有联系的知识的头脑,就像一个乱七八糟的仓库,主人从那里是什么也找不出来的。”这句话的展示,让学生一下子就了解了整理的重要性,也了解了这节课的目的所在。在回顾整理,构建网络这一环节,张老师在让学生自己看课本例题的知识点时又说了一句“不动笔墨不读书”,提醒了学生看例题时可以适时的进行批画,将遗忘的知识点突出显示出来。在课的最后又课件展示了韦达和爱因斯坦的名言警句。
其次,目录归纳知识点,清楚明了。
我想所有的老师都会头疼复习某一单元或某一册课本时知识点的归纳,只奈何没有更好的方法可以把所有知识点系统的展现给学生。本节课张老师的方法让我眼前一亮,目录展示法,让所有知识点的区别和联系清楚的摆了出来,方便了学生的回顾和整理。
最后,练习充实有趣,层次分明。
闯关形式的练习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好胜心。在一,二,三的闯关中,依次将基础知识点,重难点进行了练习,稳固。学生在回答闯关的答案时,张老师经常会问一个为什么,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再回顾。例如,在一名学生回答bX8等于8b时,问为什么不是b8?在学生回答aXa=a的平方时,问为什么不是2a?看似不经意的询问,却巩固了细微处的知识点。
8.解简易方程(三) 篇八
(1)这个方程有什么特点?
(2)应该怎样解答?
2.学生独立解答.
教师板书:
解:
检验:把 代入原方程.
左边=7×5+9×5=80,右边=80,
左边=右边
所以 是原方的解.
3.练习
解方程 3.6 -0.9 =5.4(要写出检验过程)
三、课堂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解这类方程时要注意什么?
四、巩固练习
(一)填空.
1. 表示( )加( ),一共是( )个 ,得( ).
2. 表示( )减( ),是( )个 ,得( ).
3. ( ).
(二)直接写得数.
(三)判断正误,对的画“√”,错的画“×”.
1. ( )
2. ( )
3. ( )
(四)用线段把下面每个方程与它的解连起来.
+13=33 =0
3 - =80 =10
1.8 =54 =20
6.7 -60.3=6.7 =30
9 + =0 =40
五、布置作业
(一)解方程.(第一行两小题要写出检验过程)
9.《简易方程》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会解简易方程,并能用简易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
2.通过学习代数法解简易方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发展学生的实际应用意识;
3.通过解决问题的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
教学建议
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简易方程的解法;
难点: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正确地列出方程并求解。
二、重点、难点分析
解简易方程的基本方法是:将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适当的数;将方程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适当的数。最终求出问题的解。
判断方程求解过程中两边加上(或减去)以及乘(或除以)的同一个数是否“适当”,关键是看运算的过程中能否首先使方程的一边只含有带有未知数的代数式,最后能否使方程的一边只剩下未知数,即求出结果。
列简易方程解应用题是以列代数式为基础的,关键是在弄清楚题目语句中各种数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的基础上,选取适当的未知数,然后把与数量有关的语句用代数式表示出来,最后利用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并求解。
三、知识结构
导入→方程的概念→解简易方程→利用简易方程解应用题。
四、教法建议(1)在本节的导入部分,须使学生理解的是算术运算只是对已知数进行加、减、乘、除,而代数运算的优越性体现在未知数获得与已知数平等的地位,即同样可以和已知数进行加、减、乘、除运算。对于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即可。
(2)解简易方程,要在学生积极参与的基础上,理解何种形式的方程在求解过程中方程两边选择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以及何种形式的方程在求解过程中两边选择乘(或除以)同一个数。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适当的数”的选择了。通常,整式方程并不需要检验,但为了学生从一开始就养成自我检查的好习惯,可以让学生在草稿纸上检验,同时也是对前面学过的求代数式的值的复习。
(3)列简易方程解应用题,关键在引导学生加深对代数式的理解基础上,认真读懂题意,弄清楚题目中的关键语句所包含的各种数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恰当地设未知数,用代数式表示数学语句,依据相等关系正确的列出方程并求解。
(4)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的辅助教学作用,可以运用相关课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列简易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的整个分析及解决问题过程的理解。此外,通过应用投影仪、幻灯片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有利于对知识点的掌握。
五、列简易方程解应用题
列简易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读懂题意;弄清题目中的已知数、未知数;用字母(如x)表示题目中的一个未知数.
(2)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
(3)根据这个相等关系列出需要的代数式,从而列出方程.(4)解这个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5)写出答案(包括单位名称).
【简易方程测试题一】推荐阅读: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简易方程10-04
《简易方程的解法》说课稿06-23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简易方程》测试卷10-18
解简易方程练习课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07-01
五年级数学解方程试题06-23
分式方程应用题一06-27
《稍复杂的方程》的课后试题09-23
《一元二次方程》单元测试后的反思10-08
简易运货合同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