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对新课标的认识与实践

2024-07-23

浅谈我对新课标的认识与实践(共4篇)

1.浅谈我对新课标的认识与实践 篇一

我对初中物理新课标的认识

我是一名物理专业的师范生,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我将来将成为一名初中的物理老师,这两个星期阅读了一些关于初中物理的书籍,对于初中物理新课标也有一些自己的认识。

新课程形势下要求:一个称职的初中物理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共进。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可是,如果物理教师对于教学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及时吸收他们的研究成果,自己对教学又不做认真思考,“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而不鼓励他们思考分析”,那么,又怎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物理问题的空间呢?

一、教学相长,促进物理教学健康进行

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中更加深入研究物理教学。

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教学为日趋优化的过程。这无疑会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成为时下教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初中《物理》附有许多研究性学习材料、“综合探究”;近几年,不少中学开展了物理“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活动;教育教学类刊物也刊登了很多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文章„„可见,各地普遍重视研究性学习。但是如何开展物理学科的研究性学习,需要我们深入、细致地探讨。

另一方面,有助于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下实践教学智慧。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它不是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过程,而是教师实践智慧的体现过程。很多年轻教师,为了教好物理课,经常通过多讲定理、多做习题,但往往学生理解不深刻,不能真正的掌握。通过反思我意识到人的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的,那么知识的掌握也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

二、对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的反思。

物理老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物理知识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

1.转变物理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

2.丰富物理专业学识。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物理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关键是加强物理雪基本理论的学习,加强物理教师基本教学技能的训练,加强物理教育教学研究,多研读物理学名著、物理学学术论文、物理著作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名著,不但足以提高专业素质、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三、教学基本策略方面。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基础上,新课程下物理教师主要以课堂为中心进行教学反思。

1.物理课案例研究。“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析,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

这让我想起了我们课堂上放映过的范小虎老师关于“加速度”而做的一个课件,课件中既有理论知识,又有现场演示,生动活泼地展现了加速度的意义,同学们在好奇与快乐中理解了加速度的内涵。

2.物理课的听课活动。

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

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并做了评课,课后,再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物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3.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

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物理新课程教学,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新课程下关于物理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目前还是个新课题。许多的反思问题都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但物理教学反思对物理教师的成长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是物理教师实现自我发展有效途径,也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新的尝试,更会促使物理教师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教师。

2.对新课标的再认识 篇二

【关键词】新课标 音乐教学 教育体会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234-02

一、师生互为主体,建立平等和谐师生交往互动的关系

新的课程观认为:学生是整个课程的核心。也是学习的主体,关注学生的兴趣、需要和态度,突出学习活动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它深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观。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在淡化音乐知识技能技巧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在音乐中的感受和体验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生活态度,对人对事的看法和价值取向,以及宽容乐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等方面。音乐源于生活,它不能高高在上,成为“高雅”人士的专利,因此,音乐教育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与学生生活、社会实践紧密结合。音乐教学要树立学生为主体地位的观念,就应充分认识到学校音乐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素质教育,使学生自觉地把音乐作为个人终身的生活需要,成为有较高素质的音乐爱好者。同时还应该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创造中学习,实现从“知识本位”到“人的发展为主”的飞跃。要充分利用学生资源,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要多扮演“设计师”和“合作伙伴”的角色。教师应努力把自己融入学生之中,和学生一起活动,而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发号施令,那么绝大部分学生应该是你的“好伙伴”,是音乐课的爱好者,他们就会从自己有兴趣的体验里获得知识与能力,把学习看成是愉快而有意义的事。学生成为音乐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师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从而使音乐课堂教学焕发无限生机。

例如:在《剪羊毛》一课的教学前,教师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由组长负责,教师提供有关信息,各组分别查找和搜集有关草原生活的图片、文字材料及歌曲。学生们自主参与的热情得到发挥。然后,上课时再由各组同学汇报所查找和搜集的结果,反馈给教师。从心理角度讲,学生渴望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认可,而教师则提供了他们施展才华的大舞台。在课结束的拓展延伸内容中,我设计了一个问题:“除了本课已了解的知识和歌曲外,你还渴望了解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有草原的风俗习惯、服饰、人物、牧群……他们渴望知道的更多,获取更多的信息知识。

二、加强教师间的相互合作与交流,实现教学方法的共同提高

首先,新课程音乐课的教育教学已经不再仅限于学校、教室、课堂和课本的严格范围之中,教师也不再仅限于三尺讲台之内的高谈阔论,而是需要立足学生的终身发展,着眼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去研究教材、指导教学,还要贴近现实生活,这就需要教师间相互交流与合作,需要教师相互借鉴,共同探讨,特别是在音乐教学中一些学生感兴趣、对学生的发展有意义,而又超越教材的学习内容,能不能讲?给不给学生讲?讲多少?讲到什么程度?这都是过去不曾遇到的问题,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我们教师去实践、探讨、交流和合作。一名教师专业发展与提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个人的教学反思、教师群体的相互借鉴合作以及个人的专业理论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间相互进行交流、学习、探讨、研究,才能真正达到实现教师自身专业的提高。

其次,新课程音乐课程标准对学生知识掌握的要求虽然没有过去教学大纲那样具体、系统,但它却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基础性、普及性、创造性、发展性的要求。特别是创造性和发展性更是需要教师通过跨年级、跨学科的合作才能解决的问题。新教材更需要教师的合作交流,因为新教材注重的不是教参,而是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而这种实际需要的获得要多学科的交流、长时间的了解、近距离的观察,在这中间,合作交流的意义尤为重要。

例如:在我们教学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学生提出一些超出课本以外的问题,甚至是一些我们感觉到非常奇怪的,你要不要回答?如何回答?回答不上又怎么办?还有一些顽皮的学生在课堂中突然给你制造一个恶作剧、发一声怪叫,你又如何处理?男学生给女学生书包、文具盒中放虫子或其它足以让女学生发出叫声的事件等等。……以上这些课堂中发生的事情需要教师之间进行交流和探讨,共同研究出处理问题的最佳方法。同样,也是教师相互提高的过程。

三、教学方法要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

1.音乐教学要拓宽学生学习的渠道,改变狭隘、封闭的课堂式学习为开阔、开放式的学习,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向自然、引向社会。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只有真正体会到了为什么要学习和怎样学习时,才能形成理解、欣赏的能力,才能在生活中真正发挥作用。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首先应引导学生欣赏更多的优秀作品,其次,应教会学生欣赏的正确方法,使学生在欣赏的同时辨别真、善、美。再次,要了解学生课外学习和生活的状况,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指导课外欣赏活动。

2.音乐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生活中处处有音乐。正像著名钢琴艺术家帕德莱斯基说过:“音乐是唯一真正生存的艺术,它的振动、律动,也就是生命的要素,任何有生命的地方,必然也有音乐。”音乐课堂教学要贴近生活,参与生活。要将学生带进广阔时空,不只是课堂;探索神奇的音乐世界,不只是课本;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不只是成绩。教育生活化,必然充满活力,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学生生活必然充满成功和快乐。

总之,通过自己长期的教学体会和实践积累,使我更进一步地认识到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创新、个性的自我完善、新的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都是一名音乐教师必须具备的、不可缺少的。作为音乐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钻研、学习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和课程标准,创新教学,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努力挖掘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圆满完成音乐教学的任务,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3.对新课标的一些理解和看法2 篇三

纵观近几年新课标高考数学试卷我们发现,新课标高考数学试题与老教材的试题相比有许多不变:(1)考试性质不变(2)试卷结构不变 :题型、题量不变,12道选择题4道填空题,6道解答题。仍是三角、向量与解三角形、数列;统计与概率;立体几何;解析几何及函数导数、不等式。只是22题是三选一。(3)注重对”双基”的考查不变。对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考察仍是重点。(4)突出主干知识,核心知识,在知识网络的交汇处命题的思想不变。

课程内容与要求的变化:文科删去了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降低了数列、二面角的难度,理科删去极限、函数连续性,降低了圆锥曲线第二定义、数列的难度;新增内容在高考题中以中低档题出现。

新课程卷命题原则:1.安全性原则; 2.科学性原则;3.导向性原则;

4.基础性原则;5.创新性原则;6.稳定性原则

总体上新课标高考整体要求稳中求变,所以对于原教材比较熟悉的同学解答新课标卷会感到得心应手。

高二数学组

高龙胜陈立辉闫桂茹胡建红

注:期末考试范围:理科数学:选修2-

2、2-3两册。

文科数学:必修

一、必修

4.浅谈我对新课标的认识与实践 篇四

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在不断地改变着周围的世界并影响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随着信息技术这一新的要素介入教育教学这个传统的系统后,首先改变了学习者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也改变了教师传授知识的方式和方法,也迫使教育者对课程进行改革、整合。

有同志就要问课程整合?课程的整合--就是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从而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并进而推进教师备课、课堂教学、知识结构、课程安排、能力评价、协作学习、师生关系等方面发生质的变化。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信息技术既作为基础学科,又作为认知工具,教学的总体能力目标是一致的,即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但对于不同学科定位,信息技术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材只不过是个例子”,“教,是为了不教”。现在也有教育专家认为:“今天开设信息技术课,是为了以后不再开设信息技术课”。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其在整合学习过程中的示范功能及终身学习过程中的辅助功能不用说是显而易见的。

那又有同志要问怎么样进行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层面: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也就是说在信息技术课程中体现整合,而不是孤立于其他学科之外,单纯的讲解技术,目前有效的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不失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突破点;要开好信息技术课程就必须在课程中体现整合,这是由它的基础性、工具性、高速发展性决定的。

第二层面:其他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通过信息技术有机的运用到其他课程,从而使信息技术成为教师教学的好帮手,学生学习的好伙伴,从而提高学科的教学效率;这是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各学科利用信息技术,将知识的表达多媒体化;既可以构建个别化学习环境,也可以营造协作式学习氛围,为学习者提供对相同问题的多种不同的观点的比较、分析和思考的条件,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深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和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应避免技术化和形式化倾向,即在教学中应避免为了用技术而用技术,应避免在教学中追求时髦,只做表面文章。

第三层面:基于信息技术的学科间的整合,有两层含义:

一、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间的整合,使信息技术成为各学科整合的联系纽带和工具,使课程实施更趋合理;

二、通过信息技术的影响改变课程结构促进课程间的整合,使课程结构更趋合理。

具体说

1、运用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这是信息技术用于学科教学的最初表现形式,是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最低层次。但是我们认为对于刚刚接触信息技术和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太熟悉的教师,这个层次可以作为起步的方式,在实践中逐渐体会如何整合、如何协调各种教育资源。

教师可以使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选择其中合适的部分用在自己的讲解中;也可以利用Powerpoint、Flash、Authorware、FrontPage或者其他一些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清楚的说明讲解的结构,形象的演示其中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或用图表、动画等展示动态的变化过程和理论模型等。另外,教师也可以利用模拟软件或者计算机外接传感器来演示某些实验现象,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这样,通过合理的设计与选择,计算机代替了幻灯、投影、粉笔、黑板等传统媒体,实现了它们无法实现的教育功能。不足之处就是学生也只有听、看,没有实际操作的机会。

2、运用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教学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能将信息技术引入教学,在课上或课下为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创设一定的交流机会,即使不是直接改变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也必然能促进师生感情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就是指将信息技术以辅助教学的方式引入教学,主要完成师生之间情感交流的作用。

上一篇:医院党建工作思路下一篇:式与方程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