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地球仪教案(精选13篇)
1.七年级地理地球仪教案 篇一
一、认识地球形状:球体
大小: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大小
?二、认识地球仪:缩小的地球模型
教学设计第二课时(基础课)
【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它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示地球上的地理事物,不仅如此,地球仪上还配备了一些特殊的“装置”,方便我们利用它们来学习地球上各种地理事物的特点和分布规律等。
?师生互动:教师向学生展示地球仪教具,通过提问,引发学生对探究地球仪的兴趣。
一、认识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过渡:那么,你们知道这些特殊的“装置”是什么吗?它们该如何正确使用呢?下面,就让我们来共同见识见识吧。?
活动:同学们仔细观察地球仪,看看你们能看出哪些特殊的“装备”?它们分别是什么?是如何确定的?
学生:活动,讨论等(略)
学生:发言、说明自己看到和讨论的结论等等。
小结:通过刚才的观察和同学们的介绍,我们可以确定在地球仪上的这些最明显的点和线:北极点、南极点、地轴、经线和纬线等,如教材P5页图1.4“地球仪上的点和线”所示。学生:分组观察地球仪,查找、记录地球仪上特殊的点、线,讨论它们是如何被确定的等等。
师生互动:教师巡视,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提示学生观察中要注意的问题,鼓励学生介绍自己的观察结论等。
学生:发言、回答提问等。
设问:实际上,地球里并不是真有一根轴,地球表面也没有画出经线和纬线,那么,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是如何确定上去的呢?下面我们通过一个活动来看看这个问题。
活动:继续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地球仪表面点和线,讨论、思考下面问题:
1.什么是地轴、北极和南极?
2.什么是经线和纬线?
3.这些点和线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
学生:分小组活动、讨论、分析等。
学生发言:结合自己的活动和小组讨论的结果,学生发言(略)。
小结:地球仪上,地球的自转轴叫做地轴。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两个交点叫两极,位于地轴北面的是北极,位于南面的是南极。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是纬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是经线。
?二、认识纬线
?承转:在这些点和线中,最容易混淆的就是经纬线了,老师这里有个有小窍门,可以帮助大家区分一下。
?教师引导:同学想一想“经”和“纬”这两个字的拼音是什么?如果把“经”拼音首字母“J”拉直了,看看什么形状?把“纬”的拼音首字母“W”拉直了看看什么形状
?学生:听讲、思考,分组继续观察、讨论问题。
?师生互动:教师巡视,提示学生观察、找出经纬线和南北极点的关系,总结自己的结论等等。
学生:回答问题
学生:领悟“经”对应的是竖的直线。“纬”对应的是横的直线(在平面简图中适用)。
讲述:刚才的小窍门仅适用于我们在平面简图中绘制成直线的经线和纬线,实际的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又有什么特点?该如何区分呢?下面我们通过活动来认识一下。
活动:要求学生:
1.每四个人为一个活动小组,每组派一位女生领一个地球仪并负责保管,把保管者姓名写在地球仪的包装盒上。
2.每组分发一根绳子,绳子的长短稍长于地球仪周长,自己准备直尺,量算比较长度。
3.老师要求观察地球仪时才能动,其余时间地球仪放在保管者桌子的右上角。
多媒体展示问题:
1.纬线的定义,用自己的话提炼出要点。
2.纬线的形状?
3.纬线长度及变化?
4.地球仪上有多少条纬线?纬线指示的方向?
讲述:请大家停止讨论,就这几个问题来分享讨论结果。
提炼要点:一边听同学们的回答,一边完善附表(板书。)
? 定义 形状 长度及变化 指示方向 纬线 垂地轴,环地球 圆 由赤道向两极逐渐变短 东西 ? ? ? ? ? 难点提示:如何演示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呢?可以假想我们只沿着地球仪上的赤道,向前(后)某一个方向移动,因为始终在赤道上移动,没有向上(北方),也没有向下(南方),所以,移动的方向只是在东西方向上变化,说明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过渡:同样的学习方法,我们来看看经线的有关特点。
学生:听讲,思考。
学生:猜测地球仪和绳子的用途。利用手中的地球仪和教材P6,思考讨论提出的问题:
教师:提示学生这里纬线长度的比较需要用到老师提供的绳子和自己的直尺
师生互动:老师可巡视,指导学生如何用绳子和直尺对比量算纬线长度。
学生回答:
1.纬线定义(看书得出的结论):和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大圆。
2.纬线是圆的。
3.长度不相等,赤道最长,往两极逐渐变短。
4.地球仪上有无数条纬线。
学生:(体会感悟)沿着赤道移动,在往东或者往西走,所以纬线应该指示东西方向。
三、认识纬度
?教师承转:现在我们初步认识了地球仪上的纬线的基本特点,那么,我想问一下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仪上的纬线有多少条吗?
?学生:回答,发表自己的观点。
?教师:实际上,地球仪上的纬线是数不清的,有无数条,那么,我们怎么来区分这些不同的纬线呢?下面,我们还是通过活动来认识这个问题。
活动:观察地球仪,认识纬度在地球上的划分。?
1.每四个人为一个活动小组,每组派一位女生领一个地球仪并负责保管,把保管者姓名写在地球仪的包装盒上。
2.按老师要求共同观察地球仪,其余时间地球仪放在保管者桌子的右上角。
3.仔细阅读地球仪上不同纬线上标注的纬度度数,看看纬度的划分有什么规律(提醒学生在地球仪正确位置去查看到纬度的标注)。
学生:活动、讨论等。
学生:发言等。
提问: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地球仪上的纬度起点也是从0°开始排列的,那么,0°纬线在哪里?它是一条怎样的特殊纬线呢?
学生:发言等。
归纳总结:0°纬线位于地球仪的中部,就是我们熟悉的赤道线,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它是地球仪上最长的纬线。由于这一特殊的属性,赤道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一些有赤道穿过的国家和地区,常常建一些所谓的“赤道纪念碑”来一起人们的关注,如,教材P6页图1.7“基多赤道纪念碑”。
活动:确定了赤道是0°纬线,那么,其它的纬线度数又是如何标定的?纬度是如何变化的?最大的纬度是多少?在什么地方?等等,让我们继续观察地球仪,找出这些规律吧。
学生:活动、讨论、发言等等。
归纳总结:从地球仪上我们可以得出有关纬度的分布规律:1.纬线的度数范围是0?-90?,赤道为0°,南北极点是90°;2.纬度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递增,最大的纬度分别位于北极和南极点。
提问:从纬度的分布中我们发现,除了赤道外,其余的纬度都有两个数值,又该如何来区分呢?
学生:活动、讨论、发言等等。
归纳总结:赤道以南称为南纬,赤道以北称为北纬,人们还利用英文“南”“北”的单词首字母“N”和“S”作为代号,分别表示北纬(度)和南纬(度)。
练习:
例如,北京大概是北纬40度,用数字和字母该如何表示呢?(40°N或N40°均可以)
拓展:在黑板上画出最长的纬线——赤道,大家观察地球仪上纬线的分布规律,然后补充几条纬线:南北纬23.5?,南北纬66.5?,标出南北极点的度数90?。
?学生:听讲,记录等
?过渡:
?地球仪上有无数条纬线,人们利用不同的纬度来区分这些纬线,通过纬度的大小来认识纬线在地球上的位置,那么,人们是如何来区分地球仪上的经线的呢?
三、认识经线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地球仪上这些连接南极和北极的大圆弧线吧,看看它们有什么样的分布规律。
活动:
要求学生:
2.七年级地理地球仪教案 篇二
通过几年的实践, 我们认识到数字地理教室起到的不应仅仅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的初级作用, 更重要的是要能够帮助教师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让装备真正为教学服务。下面以笔者执教的《发展与合作》一节课为例, 探讨如何利用数字地理教室这一新型的教学环境, 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一、课程标准的分析及教学目标的制订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对应于本章节内容主要有三条:一是通过实例, 认识不同地域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二是运用地图归纳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三是用实例说明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性。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结合学情特点, 制订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方面:能够运用数据和实例, 说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能够在世界政治地图上指出代表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 并归纳其分布特点;能够运用实例, 说明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方面:能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 分析地理事物的差异, 指出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 初步认识到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基本国情, 增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信念。
二、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及教学仪器的选择
初中阶段的地理教学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 应当突出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 引导学生从地理的视角看待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基于这一认识, 确定出本节课的重难点是:“归纳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分布特点。”
在传统的课堂中, 教师和学生用来教与学的主要工具就是地图。作为地理学的“第二语言”, 在地理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 地图作为真实世界的一种抽象概括表达形式, 由于经过了从球面到平面的转换, 变得不是那么直观。这对于刚刚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的七年级学生来讲, 阅读平面的地图就有一定的难度。以本节内容为例,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布的特征即为“大多数发达国家分布在北半球的北部, 发展中国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南部”。但是本身“北半球”“南半球”就是抽象的空间概念, 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 笔者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中, 就选择使用数字地理教室中数字星球系统, 将真实的球形世界展现在学生面前, 帮助学生获得立体、形象的感性认识, 将抽象问题形象化, 从而突破知识的重难点。此外, 本节课教学中利用了电子白板, 便于师生的互动;利用了世界立体地形模型和多功能组合黑板等教具, 丰富了地理课堂教学活动。
三、课堂教学过程中对教学仪器的使用
1. 新课导入环节
教师在数字星球上展示“世界灯光影像图”, 鼓励学生观察数字星球, 并交流各自获得的信息。
[ 教师讲解] 灯光的亮暗实际上反映了所在地区城市发展水平的高低, 间接反映了该地区整体发展水平的差异。
教师在电子白板上展示大西洋两岸局部灯光影像图, 要求学生在电子白板上标注大洲的名称, 并能据图说明大洲之间发展水平的差异。
[ 学生回答] 大西洋两岸的北美洲和欧洲比较发达, 而非洲和南美洲则相对较为落后。
2. 新课讲授之“地域发展差异”
教师说明“地域发展水平差异主要体现在经济、生活、医疗、教育等方面”后, 在数字星球上交替展示“世界灯光影像图”“世界气候类型图”和“世界地形图”, 引导学生观察数字星球, 并结合数字地理教室中的立体世界地形模型和多功能组合黑板中的世界气候类型展板, 分析世界发展水平的地域差异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小组讨论后完成教材上的活动题。
[ 教师提问] 问题1:沿海和内陆相比, 哪类地区发展水平较高?
[ 学生回答] 沿海地区要比内陆地区发展水平高, 例如巴西东部沿岸就比亚马孙雨林内陆地区灯光要亮得多, 也发达得多。
[ 教师提问] 问题2:世界发展水平的地域差异和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之间有何关系?
[ 学生回答] 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往往都是地形平坦、气候适宜的自然环境优越的地区。例如欧洲西部地区, 地形以平原为主, 而气候又主要是终年温和湿润的海洋性气候。
3. 新课讲授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布”
教师讲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划分的依据”后, 在数字星球上展示“世界的国家和地区”图, 并在电子白板上展示“世界的主要发达国家”分布图。然后组织学生合作, 一位学生在电子白板上指出某一发达国家的名称, 另一位合作的同学则在数字星球上找出该国家。等几组学生完成找出全部的发达国家后, 教师在数字星球上展示“世界的主要发达国家”分布图, 引导学生归纳其分布的特点。
[ 教师提问] 请同学们观察数字星球, 找出世界上的主要发达国家。
[ 学生回答] 主要有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 亚洲的日本, 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以及欧洲西部的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
教师在数字星球上展示赤道, 强调其为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 教师提问] 大家能否从数字星球上总结出发达国家分布的特点?
[ 学生回答] 发达国家多分布在北半球, 而且集中于北半球的北部。
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要求学生分析、归纳发展中国家的分布特点。
[教师提问]那发展中国家的分布又有什么规律呢?
[学生回答]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南部。
[教师讲述]所以发达国家又称为“北方地区”, 发展中国家又称为“南方地区”。
四、小结
新课程鼓励教师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而数字地理教室为教师上课提供了多样化的课程资源, 尤其是以数字星球系统为代表的现代化教学仪器, 不仅吸引了学生兴趣, 而且成为教师突破重难点的有力武器。本文所呈现的案例, 即是利用了数字星球这一三维、立体、动态的图像处理平台系统, 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 从而有效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五、课例的点评
南京市秦淮区教师进修学校凌聪志老师对本节课进行了如下点评:本节教学案例既能重视运用地理教室的传统教具, 又紧密结合现代技术和设备, 教学重点内容的教学策略得当, 突破难点有方法, 学生运用已经获得的地理基本概念和原理对地理事象进行分析、判断的过程设计明晰, 学生活动设计巧妙。
参考文献
[1]陈澄.新编地理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M].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3]孙宏根.基于数字星球系统的中学地理教室建设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09 (29) 67-68.
[4]彭中华.充分使用数字地理教室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1 (6) :56-59.
3.七年级地理教学反思 篇三
我于2005年工作至今,从事初中地理教学工作已有10年有余。虽然教学经历说短不短,说长也不长,但自己有得有失,感受颇多,期间也在不断地自我总结,以期达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以下是自己就近年来七年级地理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些总结:
一、重视学生对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
七年级地理所学的内容在学业水平考试中所占的分值大约为40%左右。就所学内容来看,可以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地球和地图,其中涵盖了地图的要素、经线纬线和经度纬度、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二是初一上册所介绍的世界地理部分,包括世界的海陆分布、世界的居民和世界的气候;三是初一下册的世界主要的大洲、国家和地区。内容看似不多,但其实初一所学的知识是整个初中地理课程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例如:经纬网和气候类型图的识读、时区的划分和计算、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等。这些知识的学习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学起来难度较大。所以许多同学在刚开始接触地理的时候就很容易被这些难点所“打倒”,以至于对地理课的学习产生畏惧感,从而影响到他们今后的学习。所以如何攻克这些“拦路虎”, 培养学生对地理课的学习产生兴趣,同时把这些枯燥和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对于我们广大教师来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有对所学内容产生了兴趣,才会把学习由被动变主动,更加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也只有这样,才能学好所学知识。回顾我这些年来的做法,我从一开始就格外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我紧扣教材,从学生身边的实际例子出发,引导他们对这些实例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例如:初一上册第一章第一节列举了很多事例来说明地理和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介绍了教材中的事例后,我还举了很多与我们腾冲当地密切相关的例子来引导学生分析:腾冲农村的屋顶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腾冲人比较喜欢吃饵丝,而不是馒头呢?北方人为什么却又比较喜欢吃馒头呢……通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仅能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还可以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同时也能简化难点,使他们能对地理知识、原理和规律理解得更加透彻。
二、通过地理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中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以及人地关系之间的一门学科。我们人类生活在地球上,时时刻刻在影响和改变着地理环境,同时,我们也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由于地理学特殊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学习地理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认识和了解地球,顺应自然规律,达到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七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许多生活知识和技能相对缺乏,对于生活中一些经常用到的技能更是知之甚少。如:对我市的东南西北方向毫无方向感、许多学生出门不会使用地图、在野外不知道如何定向等等。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当重视这些地理技能的培养,这样做不仅帮助他们学到了地理知识,还可以帮助他们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提高了实际生活能力。
三、引导学生勤思、好问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强大的动力,初一的孩子对于世界的认识有太多太多的问号,对于他们那些看似无稽之谈的问题,我们老师不应当打压。相反更多的应该是给予鼓励和肯定。都说计划没有变化快,的确如此,很多时候在我的课堂上,学生经常会问一些奇思怪想的问题让我觉得措手不及,尽管有些问题与我们所讲内容关系不大,甚至不相干。但對于他们的这些好奇心我们老师不应该因为学生提出的问题“无理”、“可笑”或是老师一时无法回答而置之不理,甚至批评他们是在“无理取闹”。相反,此时我们应当顺应学生的心理,发挥他们思维活跃、敢想、敢问的特点,积极引导他们对所提问题加以分析和探究。例如:在初一上册学习世界的人口分布时,我让学生观察世界人口分布图后,学生不难总结出世界有四大人口稠密区:东亚、南亚、西欧和南北美洲东部。然后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这些地区人口稠密,很多学生都能从图中看出这些地区大多地处沿海交通便利的地区。此时,有个男生问我:老师为什么澳大利亚西部同样临近海洋,但那里却人口稀少呢?对于这个问题,我没有因为涉及到高中知识而回避它。相反,我让学生再看地图,问:澳大利亚被哪一条特殊纬线经过?学生答:南回归线。它的中西部地区地表以什么为主?学生结合世界地形图可得出:沙漠。在此基础上,我给学生讲述:因为澳大利亚中部被南回归线穿过,受副热带高压的影响,终年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所以中西部地区以沙漠为主。尽管中西部靠近海洋,但该地区由于终年高温少雨,因此人口稀少。通过这样的讲述,虽然学生不大理解什么是副高,但他们至少知道了沿海地区并不一定都是人口稠密区。同时为他们更加全面、正确的学习地理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课堂交给学生
在落实新课标理念的过程中,我们教师应当避免采用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应该把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好的结合起来,这样既发挥了以老师的主导,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现在的学生都是00后,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非常多,接受和理解知识的能力也比我们那个时代要强很多,因此,作为“引路者”的老师们不能小看他们的这些能力,而且还要帮助他们把这些能力进一步提高。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重难点我们适当讲解即可,更多的问题可以交给他们去自学探究或是分组讨论完成。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还培养了他们动手、动脑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4.七年级地理地球仪教案 篇四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地球的大小、形状、海陆分布、自转和公转。在地球仪上能识别经线、纬线、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并能够利用经纬网确定任何一点的位置。在地球仪或地图上指出五带的界线范围。
2、能正确观察有关图片、示意图和地球仪,想象地球的形状及自转和公转状况。能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能绘出地球公转示意图。
二、学习要求
1、基本知识:
⑴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地球公转引起昼夜长短变化和四季变化。
⑵记住:地轴、两极、赤道、纬线、经线、纬度、经度、本初子午线。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地球公转的轨道形状、公转方向和周期。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五带的名称和范围及各带昼夜长短的变化情况。
⑶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的原因。
2、基本能力:
⑴初步学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本初子午线、五带的界线和划分。在地球仪上利用经纬网确定方向和任意地点的位置。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交替现象。绘制简单地球公转示意图。
⑵学会:用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和地球半径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3、实践能力:
⑴搜集有关地球方面的文字资料及相关图片制作一期简报。
⑵亲自动手制作一个地球仪。
4、德育要求:
初步树立客观世界物质运动变化的观点
三、学习建议
1、希望你准备一个地球仪,以便形象直观地学习有关知识
2、学习时要注意观察地球仪,把学习内容与地球仪联系起来
3、要很好地利用地球公转示意图学好相关知识
5.七年级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 篇五
一、直观印象化
在《地球在宇宙中》中,如果直接用语言来描述地球在宇宙当中的位置,这样教师觉得太空洞学生也很乏味。体验不到宇宙的广阔性,也无法体会地球的神圣。因此我就选择了大量的宇宙图片,以及各种天体图片,尤其是太阳系九大行星近观图和它们的关系图(强调.8.26颁布的“冥王星被降级”的消息)。并逐一做了详细的介绍,学生的兴趣很高,边看边想,并将自己知道的天文知识告诉其他同学,使一堂很乏味的地理课变的津津有味,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速度加快,并很有兴趣地查阅相关资料来了解天文知识,使得刚从初中升入高一的学生对地理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也是高中地理非常关键的一堂开头课,为《地球的运动》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巧妙复习巩固化
巧妙复习巩固就是巧妙地结合所要学习的知识,将初中地理知识中的《地球与地图》知识进行复习,目的是让学生学习新内容、复习旧知识、全面的巩固,加强训练,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达到学习目的。比如我在讲解《地球的运动》时,《地球基础知识》学生掌握的很差甚至“经纬度、经纬线”都很模糊,往往混为一谈。要讲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必须要知道这部分的内容。这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很棘手的问题,而且时间很紧迫。经过思考之后,我决定在讲授新课时穿插渗透复习初中相关知识,让他们将原来的疑惑解决了,也为后面的学习有了坚实的`基础而兴奋。
三、基础训练典型化
对于宇宙和地球这部分内容来讲,只靠简单的讲解,简单的看书,是无法真正的掌握地球运动真正的内涵。因此,在讲解的过程中,结合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给学生最典型的例题,如连江的太阳能热水器如何安装、楼间距应该是多少、正午太阳高度如何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是什么、利用时区如何计算区时、飞机应飞行在地球大气层的哪一层为什么?……而且我发现对于基础知识训练,不能训练得太多,而要训练得精,需要给学生留出大量的时间自己思考,效果才更好。
6.七年级地理《地球的自转》评课稿 篇六
区中小学衔接活动,听了周**老师执教的《地球的自转》一课,精彩分呈,收获颇丰,感触很大。下面我将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来分析这节课。
教师的教
1、教学目标明确,向学生讲解地球的自转以及地球的自转产生的自然现象,通过多媒体、地球仪和手电筒等教学媒体的运用让学生获得最直观的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老师对整节课的调控得当。例如本节课的开始,老师以问题:古代人如何计时的,引出日晷,又问日晷的指针一天中为何会变,点出太阳的东升西落,引到地球的自转。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本节课教学的内容——地球的自转,恰到好处。当讲到昼夜交替现象时,让学生自己动手演示,把抽象的知识变得具体化,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对于学生不是很清楚的问题不立即讲解,而是先让同学们自己讨论,把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
3、教学流程的设计很流畅,老师讲解新知识点并不断的用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有适度的紧张感,对于大部分学生都不明白的问题先讨论然后再做讲解,发挥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整节课就是在老师讲解并提出问题→学生回答或讨论→老师点评→讲解新知识点并提出问题中度过的,目标明确且整个过程十分流畅。
4、课程的最后,老师给出了游戏,模拟太阳与地球,通过活动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加强了学生的记忆。
学生的.学
1、本次课堂学生都很积极,思维很活跃,对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参与其中。
2、课堂氛围比较好,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不断地交流沟通,促进了知识向每个学生的流动。当需要动手演示的时候,同组之间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提高了同学们的合作能力。
7.七年级地理地球仪教案 篇七
今天是这七年级八班开学的第一节课,他们大部分是从农村小学毕业后到本校来上学的,见识有限,对于周围的一切都是陌生而好奇。刚走进教室,就看小朋友们还带着稚气乖乖地坐在教室里,神情有些紧张,但是桌子上已放好了地理书,这一切不免让人顿时心生怜爱。虽然课时少,教学任务又重,但是我还是决定不上新课和同学们先谈谈如何轻松愉悦地完成这两年的地理课。
首先,和学生交流,有心与心的沟通。问问同学们在新学校的感受,问问学生来到新学校的学习生活是否习惯,和同学们的相处怎么样呀,都交了一些怎样的新朋友呀。
其次,同学们做自我介绍,认识一下新同学。一来,我认识一下班里的同学,至少开学几天了,看面孔要知道他是哪个班的;二来,让他们认为老师很重视他们,在以后的学习和交流中,有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三来,我个人觉得尽快认识新同学,在叫他们名字时,也是对学生的尊重。有时候,我会顺便给叫上另一个名字,记得有一个女同学叫李念,我故意叫成是念念,同学们居然说念念好听,记得还要问问她:“这样叫,可以吗?”她也说这个名字更亲切,后来,就一直这样让她回答问题,一直这样称呼他,事实证明,学生喜欢的东西,可以让他们爆发让我想不到的学习潜能。这是在一次课堂小练习时,学生写给我的小便条上写着:“老师,你的称呼让我感觉很有动力,你就像我姐姐一样鼓励着我,谢谢你!”
再次,不谈地理的理论性,抓住学生的求知欲望的心理,那就是兴趣这个关键点,为以后的教学作铺垫。我以交谈的方式问他们,知道你们的一条牛仔裤从棉花到成品需要多少吨水吗?想了解在印度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耍蛇人,为什么蛇会听它的笛声而动呢?真的是笛声优美还是另有其因呢?想知道在北极地区生活的人们,为什么会用黑纸糊窗户吗?提一些有趣的问题,他们很想知道答案,又故意讓它成为悬念,不仅开启同学们的思考之门,还让他们无形中觉得地理这门课很有意义。
最后,顺便提一下课上的一些注意事项。重要的内容一般都要最后说,让学生觉得就是很自然的事情,而不是强制的心理。我用鼓励的语气告诉同学们,要想知道这些答案,我们就要同学们以后课前先预习一下,先熟悉一下要学习的内容,有疑问的做一个小小的标志,课中认真自主而高效地进行学习。
8.七年级教案 地球表面的板块 篇八
教学目标:了解“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学说”的提出背景;
认识到假说的提出对科学发展的积极意义;
熟悉“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和各个板块,并能用其理论解释地球的一些现象。教学难点:板块边境线的确定哪个,及其处于的何种状态(消亡,生长);
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现象本质。教学过程:
引入: 大陆漂移学说
出示世界地图,并请同学们观察非洲和南美洲的轮廓,思考它们之间有联系吗?
20世纪初,德国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在他30岁那年,有一天,他意外的从一张世界地图上面发现了:大西洋两岸的轮廓是相对应的。并由此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说——大陆是漂移的,即地球上所有的大陆曾经是连成一片的,后来经过分裂,漂移,直到现在的位置。
从此以后,魏格纳就努力地寻找证据,经过多年努力,发现了地形、化石、生物等多方面的证据。1915年,“大陆漂移说”正式确立。
但由于魏格纳并没有对大陆漂移理论的动力来源做出科学的解释,当时科学界不接受他的假说。直到近半个世纪后,一些新证据被发现,科学家们才开始重视魏格纳的这一假说。海底扩张说
1960~1962 年,美国地质学家赫斯和迪茨对大洋中脊(海底山脉)的研究发现,远离大洋中脊的海底岩石年龄越来越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海底扩张说”。
海底扩张理论认为,在大洋中部形成一个地壳裂缝(称洋中脊),那里热的地幔物质不断上涌出来,把洋壳上较老的岩石向两边不断地推开。在洋壳上方的大陆地块,像在输送带上一样被推着一起向两边移动。
试解释大西洋的扩张,描述大西洋的形成过程。
一开始,美洲和非洲大陆连在一起,后泛大陆破裂,岩浆从地幔中不断涌出,洋壳上较老的岩石被不退推向两边,导致海洋面积不断夸大,两大陆分离开来。
局限:“海底扩张说”不能解释喜马拉雅山的不断长高。
板块构造学说
随着海洋地质学、古地磁学、地球物理科学等的发展,人们在“大陆漂移说”和“海底扩张说”的基础上创建了一种新的地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
六大板块示意图,全球有几大板块?分别是什么?它们是被什么分割而成的?
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板块的运动是引起海陆变化的主要原因,板块的碰撞形成了巨大的山脉,板块的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
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挤压:阿尔卑斯山脉 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挤压:喜马拉雅山脉 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张裂:东非大裂谷和红海 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挤压:安第斯山脉
两书本紧挨,然后缓慢用力推,观察到什么?
板块构造学说主要观点:
1、地球的岩石圈是由六大板块拼合而成的,它们是被海岭、海沟和巨大的山脉分割而成的。
2、板块“漂浮”在软流层上,不断地发生碰撞和张裂。
据测量,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玛峰现在仍以每年0.33~1.27厘米的速度在升高,你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其中的原因吗?
9.七年级地理地球仪教案 篇九
②能用多种方法论证地球是个球体。
【难点】
现在研究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意义。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利用网络或书刊收集世界各国古代人类关于地球形状传说的资料或图片。
教学器材:收集相关图片、资料;篮球、直尺、铅笔;相关投影片;地球仪。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引入):茫茫的宇宙浩瀚无际,它不断的吸引着我们人类去探索,你知道人类目前了解的宇宙中生命物质只存在于哪个星球吗?
(板书)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提问)你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你知道古人对地球形状有哪些看法吗?
(学生交流)介绍、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小结)老师可根据情况做适当的补充(结合相关投影图片):
1.印度人认为世界是由几只巨象的背撑着,世界的中央是高耸的山脉,巨象站在一只大乌龟的龟背上,乌龟则骑在一只盘踞的眼镜蛇身上(书中有插图,可让学生自己看图叙述)。
2.埃及人认为天被高高的山撑着,星星则从天上垂下,太阳乘着一艘小船,顺着一条大河流到各地。
3.中国人则认为天像一只圆圆的大锅盖,盖在方形的土地上,天是由八根柱子支撑的,形成了“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盘”的说法,后来随着人们视野的扩大,很多现象说明大地不是直觉的那么平,于是人们臆想的大地变成了一只倒扣的盘子,天像一顶半圆的斗笠,于是又有了“天如斗笠,地如覆盘”的说法。
(提问)在今天看来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在古人却一直是一个难解的迷,你认为古人只能观察到“天圆地方”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问)请你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才能够看到地球的全貌?你能进一步总结出观察巨大物体形态特征的方法吗?
(提问)人类是直到利用人造卫星拍摄到地球照片后才认识到地球是一个球体的吗?
(提问)那你知道人类都通过观察哪些现象,完成哪些活动开始逐渐认识地球是个球体的吗,你能提出一些证据吗?
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老师可根据情况做适当补充(结合相关投影图片):
1.两千五百年前,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坐在海边的高山上,看着海上的船,他发现船桅杆会先出现,然后船身才出现,所以他认为地球的表面应该是弯曲的。
2.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发现月食时,月亮上地球的影子是圆弧形的,因此他推测地球是圆的。
3.在哥伦布之后,过了二十多年,麦哲伦率领一支船队从西班牙出发,他向西航行经过大西洋,再绕过南美洲南端,越过太平洋,他的船队终于回到了西班牙,完成了绕地球一周的创举,证明了地球是个球体。
(实验验证)学生利用老师提供的材料,设计实验验证人们观察到“在海边看远去的帆船,船身先消失,桅杆顶最后消失,观驶向岸边的船只,先看到桅杆顶,后看到船身”这一现象能说明地球是弯曲的。
(承转)随着人们活动范围的扩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认知过程后人们终于认识到地球是一个球体。
(板书)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学生观察:观察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描述地球的面貌。
(承转)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确证了地球是个球体,可通过科学测量人们又有了新发现。
(学生观察)“地球大小”的图片,说出地球赤道半径、极半径的长度,描述地球形状。
(练习)计算出地球赤道半径和极半径二者的差值,体会“地球看上去是很圆”的说法的含义。
(学生观察)“精确测量的地球”图片
(介绍)通过科学测量人们发现地球并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且经过更精密的测量发现地球也不是一个规则的椭球体,北半球稍微细长一些,南半球稍微短粗一点,夸张的说,有点像“梨”,称为“梨形体”,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没有穷尽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观测和计算精度的提高,人们对地球形状将会有更新的认识。
(小结)现代测量显示,地球的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赤道半径约为6378千米,极半径约为6357千米,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千米,是中国陆地面积的50多倍,它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太阳系中论大小地球排列老五,与太阳比,太阳的直径是地球的109倍,体积是地球的130万倍。地球与太阳比起来又显得十分渺小,在宇宙中就更是沧海一粟了,它只是宇宙中的一颗普通的行星。
(学生计算一人日行40千米,绕地球赤道一周需要走多少天?多少年?
(板书)研究地球形状和大小的意义
(学生讨论)你认为研究地球形状和大小有什么意义?
老师可做适当的引导(以下内容可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引导,不必涉及过多、过深):
绘制精度较高的地图,首先就要详细而准确地研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研究地球气候、植被、生物等资源的分布规律,探求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等自然现象的规律、成因都离不开对地球形状的研究。
进行雷达探测、火箭、卫星的发射,无线电通讯的转播等人类活动时都不能忽视地球形状对其的影响。(见上图)
研究地球上生命物质存在的条件时,离不开研究地球形状和大小。
(小结)通过本课学习我们能正确的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了,同时我们也了解到人类对事物的认识是循序渐进、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并体会到科学技术发展的强大动力是社会的需求。
教案点评:
10.七年级地理教案 篇十
课题: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一节位臵和范围
主备人:罗文学成员:杨丽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半球位臵、海陆位臵和经纬度位臵来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位臵。2、知道世界第一大洲。
3、学会描述一个区域的范围。4、了解亚洲的地理分区。教学重点:
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教学难点:
学会正确描述大洲的地理位臵特点,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教学准备:
挂图、地形名称卡片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位臵和范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视频中展示了亚洲各地的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并配以优美的音乐。
教师提问:结合我们平时接触的电视、电影、报纸、网络资料,谈谈自己知道的亚洲。
学习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我们居住的大洲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既有烈日炎炎的沙漠,又有白雪皑皑的冰原;既有世界第一高峰,又有世界最低洼的地方。这就是我们居住的大洲。它有众多的高山和大河,有灿烂的文化,有优美的风景。它就是雄踞东方的亚洲。
板书:
一、雄踞东方的大洲——亚洲
二、出示学习目标(同上)
三、新授:
(一)温故知新(生回顾亚洲地名的由来)
亚洲是亚细亚洲的简称,意为“东方日出之地”。公元前20xx年中期,腓尼基人在地中海东岸(今天的叙利亚一带)兴起,建立起强大的腓尼基王国。他们的航海水平十分高超,活跃于整个地中海。频繁的海上活动,要求腓尼基人必须确定方位。所以,他们把地中海以东的陆地称之为“Asu”,即“东方日出之地”,所指范围后来逐步扩大到整个亚洲。把地中海以西的陆地称为“Ereb”,意为“西方日落处”,后来被用来指代整个欧洲。(二)亚洲的地理位臵和范围
认识一个大洲,先要从“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确位臵,搞清楚范围、边界。那么,应当如何描述亚洲在世界中的位臵呢?
师点拨描述区域地理位臵的一般方法:半球位臵、海陆位臵、经纬度位臵[活动]:看图讨论回答:
1.读图6.1《亚洲在世界中的位臵》,描述亚洲在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臵。(绝大部分在东半球、北半球)
2.读图6.2《亚洲的范围》,找出亚洲的纬度位臵①最北:81°N;最南:11°S;②最东:170°W;最西:26°E
3.读图6.2《亚洲的范围》,了解亚洲被哪些大洲和大洋包围?
亚洲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北、东、南分别濒临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西面与欧洲毗邻,西南与非洲相邻,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学以致用]:读图6.23“北美洲的位臵和范围”,
1.简述北美洲的半球位臵。2.说出北美洲的经纬度位臵。
3.找出北美洲周围的大洋、大洲,说出它们分别位于北美洲的方位,归纳北美洲的海陆位臵特点。
[活动]:师生互动,完成第5页活动题:比较北美洲和亚洲的位臵和范围差异。
四、课堂小结:
认识区域,首先要认识区域的地理位臵和范围。大洲的地理位臵,可以从半球位臵、海陆位臵和经纬度位臵等方面加以描述。
五、作业安排:
完成地理填充图册同步练习。
第二课时位臵和范围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入:
我们的环球之旅已经到达了我们祖国所在的大洲——亚洲。亚洲在许多方面值得亚洲人自豪。接下来,就让我们通过自己的双手和眼睛来验证亚洲之最。二、活动内容:
(一)算一算——世界第一大洲
你可以从哪些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小组讨论]
1.计算:a.跨纬度数(约92°,大部分在北半球,跨寒、温、热三带)
b.地球上纬度相差1度,距离约110千米,则亚洲南北距离(10120千米)c.跨经度数(约164°,大部分在东半球)d.比较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
2.读图6.4《七大洲面积比较》,亚洲面积是多少,相当于几个欧洲和南极洲面积之和?(三个欧洲和一个南极洲面积之和)
得出结论:为什么说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1.跨纬度最广(跨寒、温、热带)2.东西距离最长
3.面积最大(4400千米)(二)找一找——亚洲的分区
通常,亚洲按照地理方位还可以划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和北亚6个区域。
读图6.5《亚洲地理分区》,结合图6.5《亚洲地形、政区》,回答问题:①新、马、泰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②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印度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③阿富汗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④北亚部分属于哪个国家的领土范围⑤哈萨克斯坦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
⑥中国属于亚洲的哪个地理分区,这个地理分区还包括哪些国家?学生读图分析:看图6.6景观图,描述图片中居民的生活。图1西亚——游牧——穿着宽松的长袍图2北亚——狗拉雪橇——皮衣图3南亚——捕鱼图4东南亚——长屋
四幅图说明由于面积辽阔,亚洲各地的自然环境的地区差异很明显,也就造就了居民生活的差异。三、师生共同小结:
今天的旅程即将结束,请你们谈谈有什么收获。四、作业安排:
完成地理填充图册同步练习。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课题】第二节自然环境(地形和河流)主备人:罗文学成员:杨丽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亚洲的学习,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出大洲的地形、气候、河流特点,并分析其相互关系
2、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
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教学难点】
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教学方法】
讲授法、读图指导法、练习法等。
【教具准备】
11.七年级地理教案 篇十一
1.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从生活入手,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们感知地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2.使学生初步具备地理的思考观念,学会用地理的方法“想”问题。
教学重点
1.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从生活入手,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们感知地理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
1.使学生初步具备地理的思考观念,学会用地理的方法“想”问题。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我们形容一个人博学,通常都用“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其实,天文和地理都属于现在地理学的范畴。大家知道什么是地理吗?地理又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吗?这些相信都是同学们急于想知道的问题。那么我们就从先从这里入手。
板书:
一、生活离不开地理
提出问题:
Ⅰ将学生分组,让每组学生都联想一下我们生活中什么事物和现象与“地理”有关,并说出来?
Ⅱ教师根据学生说的内容,并选择一部分对应做出简单的解释。
教师教案:
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地理与我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息息相关,总而言之,生活离不开地理
学生看书p2图片:
Ⅰ
从图上看到什么?
提示:为什么世界上不同地方的人们的生活有这么大的差异?
Ⅱ
让学生分组,一组根据图提出问题,一组回答问题。
Ⅲ
教师对各组的回答进行教案并说明这四幅图存在差异的原因,进行详解,逐步让学生了解生活和生产与地理的关系,理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观念。
教师讲述: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人总是会生活在一定的地方,不过不同地方的环境有不同的特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有着必然的关系。人类正是通过逐步的积累这些关系,从而形成地理学。它研究的内容包括天文知识、地表的形态、天气、气候、人口分布等等方面,应用的范围也十分广泛。
我们的生活是离不开地理的,处处都有地理。
好像一些谚语:“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便能够充分说明我们生产和生活都要遵循一些客观规律,这些规律就是地理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也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我们学地理,就是要学会这些规律,让它们指导我们的生活,使我们更好的生活。
板书:二、学习地理,为了更好的生活
提问:在大自然中存在着许多现象和奥秘是我们目前不了解甚至是不知道的,同学们能列举一些吗?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这些现象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也是以后我们要逐步要研究的问题,甚至有一些问题就连老师现在也搞不懂。而我们学习地理更重要的是在我们形成一个地理的观念,学好地理需要有一个“地理的头脑”,面对我们身边的问题,都会用地理的方法去“想”问题。
看p3巴比伦介绍
讨论:
提问:说一下这段文章的认识,试说明了什么问题?
让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回答
教师教案概括,说明尊重自然规律、爱护大自然就是爱护我们自己,否则要受到惩罚,自毁家园。
板书:1、尊重自然规律,做大自然的朋友
看p3“姑姑的故事”
讨论:
提问:说一下这段文章的认识,试说明了什么问题?
让学生分组讨论
教师教案:
由于人类的生存环境的差异,只有扬长避短,才能发展,同时也说明尊重大自然规律给我们的好处,这与破坏大自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板书:2、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看p4“城市的形成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讨论:
让学生谈谈想法
学生回答
教师教案
在分析地理问题时,要用综合眼光,综合地分析问题。
板书:3、综合地分析问题
看4标出地话:
提问:说一下对这句话的认识,说明了什么问题?
让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回答
教师教案概括,社会地发展一方面给人们带来物质财富,同时由于人口过多、资源浪费等许多原因破坏了大自然,形成了目前严峻的环境问题,因而要更好地生活下去,必须建立可以持续发展的观念,建立新地生活、生产方式
板书:4、具备可持续发展地观念
教案: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大家初步对地理有了一个简单地认识。地理是一门有趣的科学,也是一门有用的科学。我们知道要学习地理就是为了更好的利用地理,学会用地理的方法“想”问题,利用地理的知识指导我们的生产和生活,遵从客观的规律,使我们能够更好的生活。
板书设计前言和同学们谈地理
一、生活离不开地理
12.七年级地理教案 篇十二
设计意图: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已学过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知识,导入新的课题,起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学生学习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作了一个铺垫.
师生活动:
由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复习已学知识,引入课题.
活动1
用多媒体演示某城市地区的一部分.(如北京市、上海市或本地区的一部分)
问题:
如课本图6.2-1,这是北京市地图的一部分,同学们你知道怎样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吗?
(1)如图6.2-1,你是怎样确定各条街道位置的?
(2)“东四十条街”和“天安门广场”的东、北各多少个格?“复兴门内大街”在“天安门广场”的西、南各多少个格?
(3)如果以“天安门广场”为原点作两条相互垂直的数轴,分别取向右和向上的方向为数轴的正方向,一个方格的边长看做一个单位长度,那么你能表示“东四十条街”的位置吗?“复兴门内大街”的位置呢?
设计意图:
不管是出差办事,还是出门旅游,人们都愿意带上一幅地图,它给人们出行带来了很大方便这一事例,引入用坐标的形式表示某一区域内一些地点分布情况.问题选择人们熟悉的祖国首都,北京市地图的一部分,以天安门广场为原点建立直角坐标系,激起学生对已学过的用直角坐标思想的定位方式的回忆和重新认识.
生:
(1)用坐标可以表示各条街的位置.
(2)“东四十条街”和“天安门广场”的东5格,北8格处.
(3)如果以“天安门广场”为原点作两条相互垂直的数轴,分别取向右和向上的方向为数轴的正方向,一个方格的边长看做一个单位长度,则“东四十条街”的位置是(5,8).
师:很好,在(3)的约定条件下,你能把其他街道的位置表示出来吗?
生:能,西长安街的位置是(-3,-1.3)
建国门内大街的位置是(5,-1).
……
在活动1中教师要关注:
(1)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
13.七年级地理地球仪教案 篇十三
重点与难点确定
经纬线,经纬度,经纬网定位的知识,历来都是初中教学的难点。这部分内容是在七年级第一章第一节,学生刚刚步入初中,虽然他们在小学科学上学习过地球常识,但是仅限于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对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知之甚少。另外,有关坐标系的数学知识未学,他们的认知水平有限,空间能力不足,所以对经线、纬线、经纬度的确认等知识难以理解,这部分内容成了本章的难点。根据标要求和教材内容,确定本专题的重点为: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经纬线特征,经纬网定位;难点为:东西半球的划分,经纬网定位。
突破方案案例
为什么学生会对经纬网的知识产生畏难情绪呢?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主要有以下两点:(1)在平面图中容易混淆经线和纬线。我们教师感觉最简单的平行线经纬网图,实际是学生们最容易产生困惑的,因为这类地图与地球仪相比,变形最大。(2)分不清南北纬、东西经。这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学生对它们的划分不清,二是对南北纬、东西经的表示符号记不清。鉴于此,我在这个题的设计中贯彻了这一思想:将问题分解,将知识的形成过程展示给学生,使学生直观地观察到常见经纬网的形成过程。我主要借助地球仪和多媒体的优势,来化解难点。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通过对实物(即地球仪)──立体图──平面图的反复转化,利用多媒体动画,借助鲜艳的色彩,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强烈冲击学生的视觉,强化他们的感官刺激,以达到增强记忆的效果。通过这样的方法,我解决了学生学习中的困惑点,分解了难点,达到了较好的堂学习效果。
附:“经纬网定位”难点突破设计
本难点的设计思路是:从抽象到具体,由感性到理性,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让学生主动参与,轻松学习,基本流程如下。
具体设计如下。
第一环节:从抽象到具体──经纬网是怎样建构起来的?
1.利用多媒体叠加立体的经线与纬线图得到立体经纬网图,这就是我们手中的地球仪上的经纬网。(拉近与地球仪的距离,增加感性认识。)
2.利用多媒体叠加局部平面的经线与纬线图得到局部的平面经纬网图。
第二环节:从感性到理性──经纬网该怎样使用?
利用地球仪定位
1.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这个点(90°E,30°N)。
2.提问学生:你在小地球仪上找到几个这样的点?然后让学生在地球仪把它标出,记做A点。
3.继续提问学生:你能找到B点(90°,30°N)吗?还能用别的经纬度表示吗?
小结:一个经度和一个纬度,就能确定唯一的一个点,反之,地球上每一个点的位置,都可以用唯一的经度和纬度来表示,这就是经纬网定位的原理。正因为如此,经纬网定位成为最精确、最直接的定位方法。
4.多媒体展示谷歌地球,搜索A点的位置,并配合景观图展示。
第三环节:学以致用,解决问题──经纬网是怎样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
1.台风预防
XX年第14号台风“天秤”于8月23日在台湾南方海面生成,朝西北移动,8月24日,“天秤”到达位于台湾西南的南海,为台湾南部地区带来狂风暴雨。由于预报准确,防范及时,使这次台风没有造成较大损失。
你能否写出台风“天秤”8月23日生成时和24日移动到的位置的经纬度?
2.抗震减灾
北京时间XX年1月12日下午,位于南北美洲之间的加勒比地区(72°,18°N)发生里氏73级强烈地震,该国大部分地区受灾情况严重,已造成113万人丧生,196万人受伤。地震发生后,国际社会纷纷伸出援手,向该国提供了人道主义援助。
你能否在地图上找到该国的位置和名称?
3.国防军事
XX年6月7日至14日,我国与俄罗斯等国举行“和平使命XX”联合反恐军事演习,演习在塔吉克斯坦共和国进行,演习以对恐怖主义引发的地区危机为背景,演练军事反恐作战的指挥、协同、保障和行动方法。
【七年级地理地球仪教案】推荐阅读:
七年级地理教案印度09-17
七年级地理《日本》教案 (5000字)07-21
七年级地理上册《世界的气候》教案分析11-16
初中地理教案七年级下册中东说课稿06-30
地理七年级下册复习06-21
七年级地理工作总结08-27
七年级地理教学设计09-12
七年级地理上复习资料07-28
七年级地理试题答案焦秀琴10-11
地理七年级上工作总结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