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读后感中学生(共12篇)
1.《儒林外史》读后感中学生 篇一
《儒林外史》的作者是吴敬梓,他用文字讽刺了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为我们描述了儒生百态,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2021中学生儒林外史读后感5篇”,欢迎阅读与借鉴!
中学生儒林外史读后感1
我刚接触《儒林外史》,是因为小学的一篇节选课文《临死前的严监生》。
语文老师把严监生和葛朗台相提并举,并告知我们《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严监生就是其中一个具有浓厚讽刺韵味的例子。
当时我只觉得吴敬梓的讽刺写法的确入木三分,为了油灯里燃着的两根灯油而不肯断气的细节鲜明而生动。
后来又学了《范进中举》,他中举后发疯的丑态更是被作者描写地细致娴熟酣畅淋漓,忍不住重读了一遍《儒林外史》。给我最深印象的不是王冕杜少卿,还是——被数人误解的严监生。
严监生怎么会是吝啬鬼!
他对妻子王氏的两个兄弟出手阔绰,他哥哥严贡生惹了官司,是他出钱打点周旋……看完第五十五回,我认为严监生非但不吝啬,反而慷慨大方得很。就因为节选片段里临死前那两个指头,我们便认为他是古今中外数一数二的“吝啬鬼”,岂不冤枉了严监生?“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这也可以看做是节约吧?
严监生并不吝啬,真正吝啬的是他的哥哥严贡生。严贡生为了赖掉船家的船钱,佯装晕病,把普通的云片糕说成是治疗晕病的灵丹妙药,故意让船家吃下去,反要船家陪他银子。他甚至还在严监生死后强占严监生的偌大家产,那嘴脸真让人不知下何结论。
临死前恐费了灯油不肯断气的严监生,和天天大鱼大肉坐吃山空的严贡生,到底谁更吝啬?我以为吝啬是指对待别人而言,若一个人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哪里能说是吝啬呢?
还有范进。
范进没什么文化这点我承认,但在那“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时代,范进的生活除了中举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改变。因此明知科举是独木桥,也要舍命去挤,哪怕被汹涌的河水淹没,也作文义无反顾。因为一旦过了河,便是康庄大道,从此一生无忧。
严监生也好,范进也好,当然算不得什么雅人高士,或蝇营或苟且,过活罢了。“狂狷名士,逃婚才女,名门基友,冒牌诗人,号哭童生,中举范进,骗财侠客,独居隐士……”彼时的儒林,每个人都被这滚滚浊流裹挟着向前,大部分人就是儒林通行的性格,嫌贫爱富追名逐利。
但想想现在,我们大概就是如此。世上并无桃花源,那么在俗世里做个俗人,便是大多数人的宿命了。
毫无疑问,在儒林之中尚有一股清流存在。开篇王冕自不必说,杜少卿也是作着墨较多的。我查过吴敬梓生平,发现他本人几乎与杜少卿如出一辙。客居秦淮河畔,仗义疏财,辞官不就。吴敬梓是在杜少卿身上寄寓着自己的人生理想吧——万贯家财散尽,功名富贵不求,可这是鲜少人能做到的。
在《儒林外史》里,九十多个人纷纷登场又纷纷离去,他的描写冷静客观,就像一个旁观者,冷眼看着这芸芸众生。
于是我想吴敬梓写《儒林外史》并非全为了讽刺,也是实录这儒林众生相。“出生科举世家,自幼博览群书,家道中落,数次科考,目睹官场斗争险恶,亲历家族争产**”,以这样的人生经历,假以十年的光阴,来完成一部《儒林外史》。
我也曾以为当官一定贪赃,而为富一定不仁。后来读完《儒林外史》,也知道在红尘之中每个人都有不得已处,于是学会了自省,也学会了宽容。人生在世,出淤泥而不染很难,举世皆浊我独清更难。
杨绛说“人生实苦”,所以既为俗世凡人,且爱这俗世凡尘。要知道这世间,正如《缘缘堂随笔》中所说的那样:“有明之处必有暗,明多之时暗亦多,戏浓之时愁亦重。”
所以,既有王冕杜少卿,也有范进严监生。
中学生儒林外史读后感2
看过《儒林外史》的人一定知道,这是一部很有教益的八大名著之一,书中的第一回,写的就是王冕。乘着暑假大有时间可以自学课外知识之机,我有幸的能在爸爸的书柜中借读了这一本名蓍。王冕,浙江诸暨人,七岁丧父,从此,与母亲相依为命,靠着母亲为人做点针线挣点小钱和自己为人放牛维持生计。一个从小酷爱读书的他,终因家里贫穷,而不能上学,于是,王冕一边放牛一边想方设法偷偷地跑去学堂站在窗外听课,还用自己放牛积攒的一点小钱买来书本。
一次,他在放牛的时候,看见河里鲜艳的荷花正盛开着,生来好学的王冕心里有了一种突发的奇想:如果我能把荷花用笔画出来,那该多好啊!于是,他把剩下的一点小钱,不买书了,只买一些铅粉之类的物品,开始学画荷花,功夫不负有心人,日子长了,他不仅画得像了,还把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那种特有的高贵品质画了出来,人们见他画得好,许多有钱的人家,纷纷地到他那里买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由于他的画卖得好,他的家境也渐渐地不愁吃、不愁穿了。
书中第一回王冕酷爱读书,自学成才的事迹,使我感触很深,也许因为我和王冕同是诸暨“老乡”,心中便有了一种特有的亲切感和自豪感,正因为这样,书中的第一回我至少是从头到尾,反来复去地看了四、五遍。古人尚且可以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成才,想想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好吃好穿好住,需要什么学习用品,只要向父母开一声口,还不就是呼之即来,比比古人王冕小时候的生活条件,不禁使我感到了一种莫大的愧疚感。要说诸暨的“耕读之家”,读了《儒林外史》第一回,我把历史追溯到了元代,而王冕就是其中的一个耕读之家的典范,身为诸暨人的我,为何不能成为一个无愧于古人、无愧于王冕的耕读之人呢?
中学生儒林外史读后感3
《儒林外史》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贯穿全文,全书的思想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科举制度及儒林人士的严峻批判和辛辣讽刺;一是对理想社会和道德楷模的热切渴求。就如书中写道:蘧公孙由“名”的驱动来拜会马二先生,马二先生听说蘧公孙不曾致力于举业,便把举业与做官的紧密联系不加掩饰的揭示出来,充满讽刺之意。古人致力于举业来取得功名富贵,今朝很多人不也是如此吗?
很多人都认为搞科研十分辛苦,不仅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想出名也十分困难。就如《黄晓明的两个亿婚礼和屠呦呦的半个客厅》这篇文章所述一样,科研人员所得收入还不如一个戏子收入高。屠呦呦毕生致力于科研,饱受艰苦,可所得奖金却只够在北京买半个客厅,于是就有些人本想从事科研行业,但却因为诸多困难而放弃了。可是,如果人人因此而放弃为国贡献的机会,那我们的国家还有什么发展;如果人人都因为功名富贵才致力于举业,那我们的国家还有什么希望。
《儒林外史》的现实意义就在于反腐反俗,提倡理想社会,保持优秀的道德品质。我国近几年的反腐活动提倡“老虎苍蝇一起打”也是为了抵制某些人为了功名富贵而做出有损他人利益的行为。还有曾热播的《人民的名义》中讲到的一连串利益集团一网打尽的故事一样,反腐反俗一直是国家工作的重点。的却,作为一名学生,我们不应该为了功名富贵才致力于学习当中,应保持自己高尚的情操和道德修养,像屠呦呦一样热爱自己所从事的科研行业,不应为外在的困难使得内心有所动摇。
现今众多的“拜金族”都以“金钱至上”为原则,用物质享受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里。有的明星也是为了提高知名度,恶意炒作,在社会上造成不良风气。这些人,他们在物质上是得到了满足,可精神生活却如此的迂腐,这些令人嘲讽的行为不应该早日杜绝吗?
唐朝宰相卢怀慎清正廉洁,不搜刮人民钱财,他的住宅和家里陈设用具都非常简陋,当官以后,纵使身份高贵,但妻子和儿女仍然免不了经常挨饿受冻,他也不会为此而贪污国家的一分钱。海瑞一生清贫,抑制豪强,安抚穷困百姓,打击奸臣污吏,深得人民爱戴。陶渊明看透官场迂腐,离官归隐,向往山水田园的生活。他们不曾渴望功名富贵,但求世人幸福安康,其事件才为世世代代所流传。所以,功名富贵又如何,都不及高尚的道德情操。
中学生儒林外史读后感4
我以前很少看小说,总觉得小说无非是以情节取胜,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只要我想我也会写出跌宕起伏的悬念的。我自己还是很喜爱优美的风花雪月,对于天马行空的感伤也有兴趣。这次是闲来无聊翻了一下《儒林外史》,就有一种儒林外没有史的感觉。
对于吴敬梓的这部大作,历史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但我也有一点自己的观点。看这本书的时候总有一点累的感觉,他跟别的小说不一样,要十分用心的去看,要不然过了几章之后你就会发现里面的故事已经是物是人非了,对于这点我很纠结,正因我同时有两点观点了。
我一开始就觉得这有点流水账的感觉,一个人就写一个小故事,很像一个短篇小说集,而不是长篇小说。这个人的故事说完了,就找个借口,比如说乘船遇到故人,回家遇到新知,紧之后那个人就会从下个故事中完全的小事,蒸发的干干净净,好像没有发生过一样。但是这些人的关联会在下个或者下下个故事中被运用,这就会让人没办法理解啦。但是,这么多小故事组成的这本书,说明作者的人生阅历十分丰富,在展现芸芸众生相时的资料也是很齐全的,小说在一开始就讲王冕的故事,作者从那里入手,是有很大的深意的。透过在后面的各位书生故事的阅读,与王冕的一生比较就会显示出作者的讽刺。王冕一生受尽磨难,勤奋苦读,才造就他的博学多才,却终生不入仕途。与其他的书生诸如严监生,范进之类构成鲜明的比较。虽然他们有的夜很苦读,但大多数是那些市井无赖制备,就是换了一身衣服摇身一变就成了秀才,却还是总写鸡鸣狗盗,偷鸡摸狗的勾当,作者并没有过多的写书生们之间的政治斗争来显示他们之间的勾心斗角,确实透过一些小事,或者是一些搞笑的事情来解释他们的小丑形象的,讽刺学校过十分明显。
读了这本书,我能够说只学到了一点,就是换个角度来写东西,任何事物都有机棉,如果就死站在一个角度就永远不会有那种横看成岭侧成峰感受。
中学生儒林外史读后感5
《儒林外史》这部小说任用诙谐幽默而又笔触尖锐的文字描述元末明初的一段考场官场趣事。故事的主人公多为民间士林人士。通过对许多民间正直儒士的倾赞和对腐朽政客的鞭棘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改变如此灰暗世界的期望。小说开篇描写了浙江诸暨县的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贫寒,他从小替人放牛,聪明颖悟,勤奋好学,他画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并且他博览群书,才华横溢。他不愿意接交朋友,更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禄。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朱元璋授他“咨议参军”的职务,他也不接受,心甘情愿的逃往会稽山中,去过隐姓埋名的生活。
本书还揭露科举制度培养了一批庸才及贪官污吏。如像进士王惠那样,他被任命为南昌知府后,他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去询问当地的治安如何,也不是去询问百姓的生活,更不是去询问案件的冤情而是查询地方人情,了解当地有什么特产,各种案件中有什么地方可以通融;接着定做了一把头号的库戥,将衙门中的六房书办统统传齐,问明了各项差事的余利,让大家将钱财归公。从此,衙门内整天是一片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衙役和百姓一个个被打得魂飞魄散,睡梦中都战战兢兢。而他本人的信条却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朝廷考察他的政绩时,竟一致认为他是“江西的第一能员”。
本书中更生动地批判了科举制度造就了一批社会蛀虫,他们毒害着整个社会。如温州府的乐清县有一农家子弟叫匡超人,他本来朴实敦厚。为了赡养父母,他外出做小买卖,流落杭州。后来遇上了选印八股文的马二先生。马二先生赠给他十两银子,劝他读书上进。匡超人回家后,一面做小买卖,一面用功读八股文,很快他就得到了李知县的赏识,被提拔考上了秀才。为追求更高的功名利禄,他更加刻苦学写八股文。不料知县出了事,为避免被牵累,他逃到到杭州。在这里,他结识了冒充名士的头巾店老板景兰江和衙门里当吏员的潘三爷,学会了代人应考、包揽讼词的本领。又因马二先生的关系,他成了八股文的“选家”,并吹嘘印出了95本八股文选本,人人争着购买,五省读书的人,家家都在书案上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不久,那个曾提拔过他的李知县被平了反,升为京官,匡超人也就跟着去了京城,为了巴结权贵,他抛妻弃子去做了恩师的外甥女婿,他的妻子在贫困潦倒中死在家乡。这时,帮助过他的潘三爷入了狱,匡超人怕影响自己的名声和前程,竟同潘三爷断绝了关系,甚至看也不肯去看一下。对曾经帮助过他的马二先生他不仅不感恩图报,还妄加诽谤嘲笑,完全堕落成了出卖灵魂的衣冠禽兽。
本书不仅揭露科举制度使人堕落,更批判了科举制度是封建礼教帮凶。如年过六十的徽州府穷秀才王玉辉,年年科举,屡试不中,但他却刻守礼教纲常。他的三女婿死了,女儿要殉夫,公婆不肯。他却反而劝亲家让女儿殉节。又对女儿说:“我儿,你既如此,这是青史留名的事,我难道反而阻拦你?你就这样做罢。”八天以后,女儿穿着守孝的白色的衣服,绝食而死,他仰天大笑说:“死得好!死得好!”但事过之后,当他女儿的灵牌被送入烈女祠公祭的时候,他突然感到了伤心。回家看见老妻悲痛,他也心上不忍,离家外出散心。一路上,他悲悼女儿,凄凄惶惶,到了苏州虎丘,见船上一个少年穿白的妇人,竟一下想起了穿着孝服殉夫的女儿,心里哽咽,那热泪直滚下来。
书中还列举了“范进中举”的事例:明朝老童生范进科举考试屡试不中,直到54岁才考中秀才,后又考取进士。范进中举之前在家里倍受冷眼,妻子对他呼西唤东,老丈人对他更是百般呵斥。当范进一家正在为揭不开锅,等着卖鸡换米而发愁时,传来范进中举的喜报,范进从集上被找了回来,知道喜讯后,他高兴得发了疯。好在他的老丈人胡屠户给了他一耳光,才打醒了他,治好了这场疯病。转眼功夫,范进时来运转,不仅有了钱、米、房子,而且奴仆、丫环也有了。范进母亲见此欢喜得一下子胸口接不上气,竟一命归了西天。胡屠户也一反常态,一卷《儒林外史》,道尽了百年士林的风云雨雪,辛酸苦叹。
2.《儒林外史》读后感中学生 篇二
牛角挂书柳色新, 污泥不染写胸襟。
高风亮节展风范, 会稽山头看白云。
范进中举
痴心科举获皇恩, 贡院沉浮几十春。
幸得屠夫扪手打, 惊醒利禄梦中人。
两根灯草
一生盘算苦费心, 积有家财可等身。
临死示儿伸两指, 为何灯草痛胸襟。
马二先生游西湖
浑然不觉柳芽新, 马二湖山自逡巡。
文海楼前忙跪倒, 士林利禄臭薰人。
杜少卿夫妇游山
几处桃花添逸兴, 红墙绿树好风光。
挥金如土败家子, 春酒半壶灌热肠。
沈琼枝利涉桥卖文
出水芙蓉一朵花, 精工顾绣韵文佳。
3.儒林外史(缩写) 篇三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吴敬梓对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的成功塑造,以及对吃人的科举、礼教和腐败世态的生动描绘,使他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之一。
《儒林外史》不仅直接影响了近代谴责小说,而且对现代讽刺文学也有深刻的启发。有的外国学者认为:这是一部讽刺迂腐与卖弄的作品,然而却可称为世界上一部最不引经据典,最饶有诗意的散文叙述体之典范。它可与意大利薄伽丘、西班牙赛万提斯、法国巴尔扎克和英国狄更斯等人的作品相抗衡!
元朝末年,诸暨县乡村有一个农家子弟王冕,他从小替人放牛,勤奋好学,不仅画得一手好荷花,而且博览群书,很有才学。他不结交朋友,也不求取官爵,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朱元璋授他“咨议参军”的职务,他也不接受,甘心逃往会稽山中去过隐姓埋名的生活。明朝建国,实行八股取士制度,王冕叹道:这种取士之法订得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就会把那学问、道德、做官、退隐的准则都看得轻了。这是一代文人碰上了厄运!王冕是反对八股,自甘清贫的“高人”,然而在当时的社会里,像王冕这样的人实在太少了。在王冕死后百年的明朝成化年间,文人们所走的都是醉心科举功名的歧路。
明宪宗成化末年,山东兖州府汶上县有一位教书先生,名叫周进,60多岁了,却连秀才也未考上。一天,他与姐夫来到省城,走进了贡院。因触景生情,他一头撞在号板上,不省人事;被救醒后,满地打滚,哭得口中鲜血直流。几个商人见他可怜,凑了200两银子替他捐了个监生。他马上就向众人磕头,说:“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答各位!”不久,周进凭着监生的资格竟考中了举人。顷刻之间,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是朋友的也来认作朋友,连他教过的学堂,也供奉起了“周太老爷”的“长生牌”。过了几年,他又中了进士,升为御史,被指派为广东学道。在广州,周进发现了范进。为了照顾这位54岁的老童生,他把范进的卷子反复看了三遍,终于发现那是一字一珠的天地间最好的文章,于是将范进取为秀才。过后不久,范进又去应考,中了举人。当时,范进一家正揭不开锅,等着卖鸡换米吃。喜报传来,范进从集上被找回,知道喜讯后,他高兴得发了疯。好在他的丈人胡屠户给了他一个耳光,才治好了这场疯病。转眼功夫,范进时来运转,不仅有了钱、米、房子,而且奴仆、丫环也有了。范进母亲见此欢喜得一下子胸口接不上气,竟一命归了西天。后来,范进入京拜见周进,由周进荐引而中了进士,被任为山东学道。范进虽然凭着八股文发达了,但他所熟知的不过是四书五经。当别人提起北宋文豪苏轼时,他却以为是明朝的秀才,闹出了天大的笑话。
科举培养了一批庸才,同时也豢养了一批贪官污吏。进士王惠被任命为南昌知府,他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查问地方人情,了解当地有什么出产,各种案件中有什么地方可以通融;接着定做了一把头号的库戥,将衙门中的六房书办统统传齐,问明了各项差事的余利,让大家将钱财归公。从此,衙门内整天是一片戥子声、算盘声和板子声。衙役和百姓一个个被打得魂飞魄散,睡梦中都怕。而他本人的信条却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上司考察他的政绩,竟一致认为他是“江西的第一能员”。高要县知县汤奉,为了表示自己为政清廉,对朝廷禁杀耕牛的法令坚决执行,竟然将做牛肉生意的回民老师父活活枷死,闹得群众鸣锣罢市。事发后,按察司不仅不处罚汤奉,反而将受害的回民问成“奸民挟制官府,依律枷责”。如此“清廉”的知县,一年下来竟也搜刮了8删两银子。
官吏贪赃枉法,而在八股科举之下,土豪劣绅也恣意横行。举人出身的张静斋,是南海一霸。他勾通官府,巧取豪夺,为了霸占寺庙的田产,他唆使七八个流氓,诬陷和尚与妇女通奸,让和尚不明不白地吃了官司。高要县的监生严致和是一个贪婪的财主,家有十多万两银子的财产。他病得饮食不进,卧床不起,还念念不忘田里要收早稻,打发了管庄的仆人下乡,又不放心,心里只是急躁。他悭吝成性,家中米烂粮仓,牛马成行,可在平时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每常小儿子要吃时,在熟切店内买四个钱的哄他就是了,临死时还因为灯盏里多点了一根灯草,迟迟不肯断气。他的哥哥贡生严致中,更是横行乡里的恶棍。他强圈了邻居王小二的猪,别人来讨,他竟行凶,打断了王小二哥哥的腿。他四处讹诈,没有借给人银子,却硬要人家偿付利息;他把云片糕说成是贵重药物,恐吓船家,赖掉了几文船钱。严监生死后,他以哥哥身份,逼着弟媳,过继他的二儿子为儿子,谋夺兄弟家产,还声称这是:“礼义名分,我们乡绅人家,这些大礼,却是差错不得的。”
科举造就了一批社会蛀虫,同时也毒害着整个社会。温州府乐清县的匡超人,他本是单纯朴实的农家子弟。为了赡养父母,他外出做小买卖,一面用功读八股文,很快他就得到了李知县的赏识,被提拔考上了秀才。从此他更加刻苦,追求功名之心更加急迫。不料知县出了事,为避祸他又重到杭州。在这里,他结识了冒充名士的斗巾店老板景兰江和衙门里当吏员的潘三爷,学会了代人应考,包揽讼词的本领。又因马二先生的关系,他成了八股文的“选家”,并吹嘘印出了95本八股文选本,人人争着购买,五省读书的人,家家都在书案上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不久,他的恩师李知县被平反,升为京官,匡超人也就跟着去了京城,被提拔考取了教习。为了巴结权贵,他抛妻弃子去做了恩师的外甥女婿,让原配妻子困死在家乡。这时,帮助过他的潘三爷入了狱,匡超人怕影响自己的名声和前程,竟同潘三爷断绝了关系,看也不肯去看一下。甚至对接济过他的马二先生他也妄加诽谤嘲笑,完全堕落成了出卖灵魂的衣冠禽兽。
科举既使人堕落,同时也是封建礼教的帮凶。年过60的徽州府穷秀才王玉辉,30多年来一直中不了举,但他却恪守礼教纲常。他的三女婿死了,女儿要殉夫,公婆不肯。他反而劝亲家让女儿殉节。又对女儿说:“我儿,你既如此,这是青史留名的事,我难道反阻拦你?你就这样做罢。”8天以后,女儿穿着守孝的白色衣服,绝食而死。他仰天大笑说:“死得好!死得好!”但事过之后,当他女儿的灵牌被送人烈女祠公祭的时候,他倒反觉伤心。在家看见老妻悲痛,他也心上不忍,离家外出散心。一路上,他悲悼女儿,凄凄惶惶,到了苏州虎丘,见船上一个穿白的妇人,竟一下想起了穿着孝服殉夫的女儿,心里哽咽,那热泪直滚下来。
4.儒林外史学生读后感优秀欣赏大全 篇四
儒林外史学生读后感优秀范文一
《范进中举》讲的是五十四岁的老童生范进最后考上举人,欢喜至疯,最后被平日最怕的老丈人胡屠户一巴掌打清醒的故事。十分简单的故事,但纵观全文事实上却并不是那么简单。
中举从范进身上来看是好事,苦考了三十四年最后出头,从他发疯来看足以看出那时的读书人对功名痴情一片,像周进哭号着为秀才名分磕头撞板。但他们的痴情并不是为了道德理论上的治国之经,而是纯粹的个人升官发财。还有范进中举前后判若两人,中举前萎缩地向老丈人低头称事,中举后便有了老爷大人们的官腔。甚至在为母亲守丧时,在打秋风的筵席上大吃大喝。而他仅仅是中举,不出两个月,什么房产、田地、金银、奴役,不请自来。范进是千万得中读书人的代表之一,封建政府用他们的荣华为不得中的读书人做榜样,加深科举对他们的毒害。
中举对胡屠户来说,也是好处非凡。对范进中举前要打要骂由着性子来,一旦中举后,因范进发疯让他打范进一巴掌,他却说:“(范进)虽是我女婿,如今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如此便把一个势利小人的嘴脸清晰的勾画了出来,胡屠户就是那些满脑子也是功名,中了科举余毒的市井小人的化身。
还有那些乡绅,都在第一时刻忙不迭的为范进送金送银,正是他们为政府传播科举毒推波助澜。跳出范进的故事,作者详细描述了临死伸着两指头,唯恐两个灯芯废油的严监生和强抢人猪,用云片糕当药讹诈船家的严贡生兄弟俩作为代表。
综上所述的人物,无一不受科举的毒害。事实上不只这些人。还有举着科举饭碗的名士们,还有科场屡屡落败的如看西湖风景都要挤出几句经典的马二先生之类的人。还有佛门弟子,一听胡屠户为女婿范进母亲做法师,屁滚尿流地立刻安排起来。甚至是贾宝玉最最推崇女子亦是如此。鲁小姐受其父影响只认八股文,什么都以八股文马首是瞻,自己终日练习八股,之后正因丈夫对科举毫无兴趣,终日长叹。书中充斥着讽刺味,辛辣尖刻,这与作者生活背景很有联系。
作者吴敬梓慷慨好施,被族人看成败家子。他后半生十分潦倒,但是旁人几次三番找他参加科举,他都不应。他的书桌下有八股细绳,每根下都有一个臭虫,一个蚊子,就是“八股臭文”之意。正因贫困无法取暖,他常邀请朋友绕成行走还“歌吟啸呼,相与应和”,并称其为“暖足”。这样的背景下,无怪乎书中描述如此地耐人寻味了。
如今时代不一样了,我们生活的时代很少有人提及科举这类的话,也没有了书中迂腐的现象。但是,我们常常看见家中老人为了让下下代的认凌晨排队报课外班,诸多考生正因中考高考日以继夜读书,有些考上的扔书庆贺,有些考不上的跳楼自杀。没有人为了什么“秀才”、“举人”磕头撞板,却有人为“硕士”、“博士”不择手段。很多人拿着文凭大吃大喝。不知以后是否还会有一本“儒林次史”来讽刺这个时代的制度。
儒林外史学生读后感优秀范文二
看了一篇关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文章,顺便回头又读了读《儒林外史》。开篇便借王冕之口道出以八股取士的弊病,而后便是科考文人的人生百态。三年一科,有些人穷其一生都在准备科举考试,只为一朝得道,飞黄腾达。古典讽刺小说里,吴敬梓的这部《儒林外史》算是我最喜欢的作品了。白描写实的手法,让一个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鲁迅先生说它的艺术风格是“戚而能谐,婉而多讽”,真是十分之洽当。
我们这一代人对于这部作品印象最深的部分,应该就是被节选到中学语文课本中的范进中举。五十多岁的范进依然坚持科考,终于中了举人,高兴疯了。范进从此扬眉吐气,一众邻里尤其是老丈人胡屠户顿时一改往昔鄙夷,处处簇拥,前倨后恭,当真是刻画得入木三分。我们彼时只说范进迂腐,八股取士害人,却不见这背后又是何种欲望在驱使。私以为课本里没有的,范进后来夹起大虾元子来迫不及待的一幕更为精彩,只这一个举动,数十年苦读,满口子曰诗云仁义道德,说到底不过是为了功名利禄。而一朝得势,心里便不再有什么仁义理智信,只想着如何填满自己永无止境的欲望。
匡超人更是书中一个个性鲜明的形象,他从淳朴少年到伪君子真小人的转变,读来总让人唏嘘。大孝出场,年少家贫,心地善良,手脚勤快,奉养父母,体贴入微。相较于范进服丧期间破荦戒还多有狡辩,竟是天壤之别。然而恩师被诬,他结交了一帮对功名富贵一心向往却求而不得的假名士,人生观便开始扭曲。待到潘三教他做些拐带人口,买嘱枪手的事,他的眼中便只有金钱利益,蜕变成了一个薄情寡义、虚伪狡诈的小人。而这背后,是势利的社会风气和八股取士的制度。
《儒林外史》差不多就是中国文士社会传统生活的全貌概括了,放在任何一个时代,都算是一部警醒世人的好作品。若读书只为名利,那又怎会有人专心去做学问。追求物质并没有什么不对,可一旦头脑贫瘠,思想浅薄,便容易陷入名利的漩涡,失了本心。总归人可以穷,志却不能短,精神世界必不可埋没。
儒林外史学生读后感优秀范文三
在一篇篇辛辣的讽刺话语中,我仿佛看到了旧时被科举毒害的怀才不遇的人们对封建顽固礼教的不满、愤怒的呐喊。
《儒林外史》,中的周进令我印象很深。刚出场时,周进已经六十多岁的老童生。在汶上县做了三年西席,学生顾小舍人都进学成了秀才,他再无资格继续教下去,沦落到薛家集观音庵私塾中来坐馆糊口,饱受秀才梅玖和举人王进的嘲弄和冷遇。不久,他被生活所迫替一群商人当账房,飘过贡院,触景生情。大半生追求功名利禄却求之不得与所受过的凌辱夹杂着悲愤的情绪一下子全部发泄出来,化作一厢老泪纵横,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读到那里,我不禁心感酸楚,周进只是一个代表,世上以前有多少人被封建礼教毒害,又有多少人去钻令人费解的深奥古经而耽误青春,使得人性荡然无存,尊富鄙贫,社会不得安宁!
周进道:“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进变驴变马也要报效!”爬到地下就磕了几个头。可见他已深陷科举毒害中,不得自拔。这是一种社会“浓厚”的风气。
自此,周进的人生陡然发生了喜剧性变化。如果说从前沉沦落魄受尽冷眼,此后可谓春风得意一帆风顺。中举人,中进士,做御史,做学道,一路升到国子监司业。他节节高升的仕途更加显现出世态丑陋,这是对整个士人阶层和市民社会的批判。
周进用钱买来了监生,读一个叫范进的老童生的文章。正因无事可做,便多读了几遍,这才领悟到文章玄机多,变化妙,加上遭遇与自己甚是相似,立刻产生共鸣。从字里行间也体现出对考场监生的讽刺:他们囫囵吞枣,漫不经心,不识人才。
其实,从辛辣的讽刺中,我还读到了欣慰的一点,就是已经有人开始意识到危害,并且想要革命去改变现状,这是思想的升华。
儒林外史学生读后感优秀范文四
李世民曾说过:“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利用假期我读了《儒林外史》。《儒林外史》是由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全书共五十六回,约四十万字,描写了近两百个人物。小说假托明代,实际反映的是康乾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功名和生活。
青年作家贾飞评价《儒林外史》: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升官发财的一本教科书。从中可以看出在封建体制下,知识分子、乡绅等扭曲的灵魂,同时也控诉科举对人们的毒害。书中开头出现王冕,有王冕勤奋自学画荷花的故事,和不愿卖画给官员的洁身自好。中间出现风四老爹,结尾出现四大奇人。他们全是没有社会地位、游离于统治秩序之外的平民百姓。他们的冰清玉洁、古道热肠、淡泊明志,都与丑态百出的儒林和官场形成鲜明对照。“鲁迅对《儒林外史》的人物刻画有很高的评价,他认为《儒林外史》做到了:“烛幽索隐,物无遁形,凡官师、儒者、名士、山人,间亦有市井细民,皆现身纸上,生态并作,使彼相,如目在前”。
而我认为《儒林外史》给人一种意境美,对雨后荷花的描写深入人心,运用多种人物刻画的方法,使人物的形象立体、生动、丰满。随着文化的高速发展,假论文、假作者和版权纠纷等等问题屡见弊端。此书中也透露出现代文化发展的雏形,二十一回中牛浦郎将自己的名字,加上别人的号出书。如今假广告、假产品害人不浅。封建社会中一些江湖骗子,如何使用伎俩骗人。《儒林外史》第十四回中有着精彩的描述,马二先生在祠门口遇到了骗子。骗子一出场给人的印象就不一般,从外表打扮上就迷惑人,接着骗子又从一些侧面,假造自己不一般,让人更加容易相信。对于理财严监生与杜少卿也不同,严监生拥有百万资产却分分计较,弥留之时还顾虑着两茎灯草;杜少卿挥金如土,全然不在乎金钱上的分毫。
读史可以明鉴,可以让你了解历史的兴衰,可以知道该怎样做才能使自己立足于社会。以历史来告诫自己、鞭策自己,使自己在成功的道路上少走弯路。同时这还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增长我们的见识,丰富我们的学识,让我们成为一个更加完善的人。一起来读史吧!
儒林外史学生读后感优秀范文五
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阅读经典,可以提高自身知识储备,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增强自己的精神力量,陶冶自己的高尚情操。
《儒林外史》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贯穿全文,全书的思想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科举制度及儒林人士的严峻批判和辛辣讽刺;一是对理想社会和道德楷模的热切渴求。就如书中写道:蘧公孙由“名”的驱动来拜会马二先生,马二先生听说蘧公孙不曾致力于举业,便把举业与做官的紧密联系不加掩饰的揭示出来,充满讽刺之意。古人致力于举业来取得功名富贵,今朝很多人不也是如此吗?
很多人都认为搞科研十分辛苦,不仅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想出名也十分困难。就如《黄晓明的两个亿婚礼和屠呦呦的半个客厅》这篇文章所述一样,科研人员所得收入还不如一个戏子收入高。屠呦呦毕生致力于科研,饱受艰苦,可所得奖金却只够在北京买半个客厅,于是就有些人本想从事科研行业,但却因为诸多困难而放弃了。可是,如果人人因此而放弃为国贡献的机会,那我们的国家还有什么发展;如果人人都因为功名富贵才致力于举业,那我们的国家还有什么希望。
《儒林外史》的现实意义就在于反腐反俗,提倡理想社会,保持优秀的道德品质。我国近几年的反腐活动提倡“老虎苍蝇一起打”也是为了抵制某些人为了功名富贵而做出有损他人利益的行为。还有曾热播的《人民的名义》中讲到的一连串利益集团一网打尽的故事一样,反腐反俗一直是国家工作的重点。的却,作为一名学生,我们不应该为了功名富贵才致力于学习当中,应保持自己高尚的情操和道德修养,像屠呦呦一样热爱自己所从事的科研行业,不应为外在的困难使得内心有所动摇。
现今众多的“拜金族”都以“金钱至上”为原则,用物质享受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里。有的明星也是为了提高知名度,恶意炒作,在社会上造成不良风气。这些人,他们在物质上是得到了满足,可精神生活却如此的迂腐,这些令人嘲讽的行为不应该早日杜绝吗?
唐朝宰相卢怀慎清正廉洁,不搜刮人民钱财,他的住宅和家里陈设用具都非常简陋,当官以后,纵使身份高贵,但妻子和儿女仍然免不了经常挨饿受冻,他也不会为此而贪污国家的一分钱。海瑞一生清贫,抑制豪强,安抚穷困百姓,打击奸臣污吏,深得人民爱戴。陶渊明看透官场迂腐,离官归隐,向往山水田园的生活。他们不曾渴望功名富贵,但求世人幸福安康,其事件才为世世代代所流传。所以,功名富贵又如何,都不及高尚的道德情操。
5.儒林外史读后感 篇五
《儒林外史》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贯穿全文,全书的思想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科举制度及儒林人士的严峻批判和辛辣讽刺;一是对理想社会和道德楷模的热切渴求。就如书中写道:蘧公孙由“名”的驱动来拜会马二先生,马二先生听说蘧公孙不曾致力于举业,便把举业与做官的紧密联系不加掩饰的揭示出来,充满讽刺之意。古人致力于举业来取得功名富贵,今朝很多人不也是如此吗?
很多人都认为搞科研十分辛苦,不仅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想出名也十分困难。就如《黄晓明的两个亿婚礼和屠呦呦的半个客厅》这篇文章所述一样,科研人员所得收入还不如一个戏子收入高。屠呦呦毕生致力于科研,饱受艰苦,可所得奖金却只够在北京买半个客厅,于是就有些人本想从事科研行业,但却因为诸多困难而放弃了。可是,如果人人因此而放弃为国贡献的机会,那我们的国家还有什么发展;如果人人都因为功名富贵才致力于举业,那我们的国家还有什么希望。
《儒林外史》的现实意义就在于反腐反俗,提倡理想社会,保持优秀的道德品质。我国近几年的反腐活动提倡“老虎苍蝇一起打”也是为了抵制某些人为了功名富贵而做出有损他人利益的行为。的确,作为一名学生,我们不应该为了功名富贵才致力于学习当中,应保持自己高尚的情操和道德修养,像屠呦呦一样热爱自己所从事的科研行业,不应为外在的困难使得内心有所动摇。
现今众多的“拜金族”都以“金钱至上”为原则,用物质享受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里。有的明星也是为了提高知名度,恶意炒作,在社会上造成不良风气。这些人,他们在物质上是得到了满足,可精神生活却如此的迂腐,这些令人嘲讽的行为不应该早日杜绝吗?
唐朝宰相卢怀慎清正廉洁,不搜刮人民钱财,他的住宅和家里陈设用具都非常简陋,当官以后,纵使身份高贵,但妻子和儿女仍然免不了经常挨饿受冻,他也不会为此而贪污国家的一分钱。海瑞一生清贫,抑制豪强,安抚穷困百姓,打击奸臣污吏,深得人民爱戴。陶渊明看透官场迂腐,离官归隐,向往山水田园的生活。他们不曾渴望功名富贵,但求世人幸福安康,其事件才为世世代代所流传。所以,功名富贵又如何,都不及高尚的道德情操。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愿世人少为功名富贵而忙碌,静下心来保持职业操守。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共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祖国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儒林外史读后感范文(二)初识《儒林外史》是在看京剧《范进中举》之后。看完之后不觉惊异于作者的独具匠心,却没有领略导作者的真正用心,直到翻开《儒林外史》浏览了整个故事之后。
《范进中举》讲的是五十四岁的老童生范进终于考上举人,欢喜至疯,最后被平日最怕的老丈人胡屠户一巴掌打清醒的故事。非常简单的故事,但纵观全文事实上却并不是那么简单。
中举从范进身上来看是好事,苦考了三十四年终于出头,从他发疯来看足以看出那时的读书人对功名痴情一片,像周进哭号着为秀才名分磕头撞板。但他们的痴情并不是为了道德理论上的治国之经,而是纯粹的个人升官发财。还有范进中举前后判若两人,中举前萎缩地向老丈人低头称事,中举后便有了老爷大人们的官腔。甚至在为母亲守丧时,在打秋风的筵席上大吃大喝。而他仅仅是中举,不出两个月,什么房产、田地、金银、奴役,不请自来。范进是千万得中读书人的代表之一,封建政府用他们的荣华为不得中的读书人做榜样,加深科举对他们的毒害。
中举对胡屠户来说,也是意义非凡。对范进中举前要打要骂由着性子来,一旦中举后,因范进发疯让他打范进一巴掌,他却说:“(范进)虽是我女婿,如今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如此便把一个势利小人的嘴脸清晰的勾画了出来,胡屠户就是那些满脑子也是功名,中了科举余毒的市井小人的化身。
还有那些乡绅,都在第一时间忙不迭的为范进送金送银,正是他们为政府传播科举毒推波助澜。跳出范进的故事,作者详细描写了临死伸着两指头,唯恐两个灯芯废油的严监生和强抢人猪,用云片糕当药讹诈船家的严贡生兄弟俩作为代表。
综上所述的人物,无一不受科举的毒害。事实上不只这些人。还有举着科举饭碗的名士们,还有科场屡屡落败的如看西湖风景都要挤出几句经典的马二先生之类的人。还有佛门弟子,一听胡屠户为女婿范进母亲做法师,屁滚尿流地马上安排起来。甚至是贾宝玉最最推崇女子亦是如此。鲁小姐受其父影响只认八股文,什么都以八股文马首是瞻,自己终日练习八股,后来因为丈夫对科举毫无兴趣,终日长叹。书中充斥着讽刺味,辛辣尖刻,这与作者生活背景很有联系。
作者吴敬梓慷慨好施,被族人看成败家子。他后半生十分潦倒,但是旁人几次三番找他参加科举,他都不应。他的书桌下有八股细绳,每根下都有一个臭虫,一个蚊子,就是“八股臭文”之意。因为贫困无法取暖,他常邀请朋友绕成行走还“歌吟啸呼,相与应和”,并称其为“暖足”。这样的背景下,无怪乎书中描写如此地耐人寻味了。
如今时代不同了,我们生活的时代很少有人提及科举这类的话,也没有了书中迂腐的现象。但是,我们常常看见家中老人为了让下下代的认凌晨排队报课外班,诸多考生因为中考高考日以继夜读书,有些考上的扔书庆贺,有些考不上的跳楼自杀。没有人为了什么“秀才”、“举人”磕头撞板,却有人为“硕士”、“博士”不择手段。很多人拿着文凭大吃大喝。不知以后是否还会有一本“儒林次史”来讽刺这个时代的制度。
儒林外史读后感范文(三)我最早接触《儒林外史》还是在很小的时候,因为吴敬梓先生是我们家乡人,我小时候就经常听到老师们说过《儒林外史》是一本很具有时代意义的书,并且建议我们去读它。但是小时候太小了,有许多还不能够理解,所以我长大了之后就开始读它。
在整个小说中吴敬梓先生,都用非常鲜明的讽刺手法,表现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统治,以及八股取士制度的腐朽。同时吴敬梓先生的语言也是非常有特色的,采用了许多全椒地方方言。
当我读了他的书,我才发现原来他所写的东西,全部都来源于他的生活中。书中最为典型的是周进和范进两个人物,也是给我印象最深的两个人物。
周进,想要考取功名,但是始终没有成功,于是他就跟着商人,替他们管账,相当于一个账房先生。有一次,他经过考场,突然想到自己平生的遭遇,就嚎啕大哭,哭得死去活来,他的朋友看见了,实在于心不忍,替他捐了一个官。范进,一个考到胡子花白都没有考取功名的一个读书人。常常受到自己岳父胡屠夫的白眼。一次偶然,周进看见范进这么大年纪还在考场里考试,就问他的原因,范进和他说出了自己的遭遇,周进听了之后,觉得两人的经历遭遇十分相同,于是非常同情他。
周进作为主考官,在审阅范进的试卷时,特别关注了他,周进第一次读范进的文章,觉得他并没有什么才华,但是又想到了两个人相遇非常相似的身世,于是就看了第二遍,看第二遍之后,他觉得他写的还不错,于是就看了第三遍,第三遍之后,他拍手叫好,说范进写的太好了。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范进的确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可是之前的考官却没有发现他有才华,这就说明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腐朽的统治和官僚机制的腐败。
在这个小说中,我看到了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
6.《儒林外史》胡屠户形象新解 篇六
胡屠户的故事见于《儒林外史》中的第三回和第四回的开头部分。胡屠户, 范进的丈人, 住在集上, 以杀猪为业。胡屠户在小说中的出场由范进中了秀才一事引出。范进进学回家后, 胡屠户“手里拿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 走了进来”, 本为贺喜而来的胡屠户说的话全然没有赞美之词, 一进门, 就把他那“烂忠厚没用”的女婿尽情地奚落一顿。骂他是“现世宝”“穷鬼”。可实际上在范进中相公后他还是很高兴的, 这么多年来范进一直忙于科举考试, 无暇顾及家里, 家里生活的困难, 女儿跟着吃了好多苦, 胡屠夫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如今女婿中了相公, 女儿家的日子也可以好一点了, 他心里也自是高兴, 还带着大肠和酒来庆贺。但见到范进后想到自己女儿不如意的日子以及所受的苦以及自己为救济他们也跟着受连累, 火气就上来了, 骂范进是“现世宝”“穷宝”也是情理之中。试想如果胡屠户不爱自己的女儿怎会在女儿生活困难时一次又一次的接济她们呢?
在女儿和亲家母在厨下造饭时, 胡屠户吩咐范进说的那一席话中可以看出他为范进中了相公跟到很自豪, 认为女婿应“立起个体统来”们自己作为相公的“长亲”自然也觉得很有面子, 有一种“父凭子贵”的意味。他说范进是“烂忠厚”有些话不得不教导, 说明他很欣赏范进“忠厚”这一特点, 对女婿范进的疼惜之情也表现出来了。在女婿多次科举儿无一次中举时他“恨铁不成钢”, 言辞激烈。在女婿取得一点成就时他便第一个来庆贺, 可见他是一位刀子嘴豆腐心的长者。
饭菜做好时, 胡屠户又道:“亲家母也来这里坐着吃饭, 先人家每日小饭菜, 想也难过。我女儿也吃些。自从进了你家门, 这十几年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哩!可怜, 可怜!”通过这句话可以看出胡屠户很善良, 仁慈, 觉得自己的女儿跟着范进受了很多苦, 这回有较好的饭菜也不计较男尊女卑的程序, 让婆媳两人也坐着吃饭。饭后, 胡屠户披了衣服, 腆着肚子去了。通过这一系列的动作可以看出女婿中了相公, 丈人胡屠户也觉得面对世人的眼光可以趾高气扬, 自己不再是那个被人笑话的范进岳父了, 所以可以很高傲的“腆着肚子”, 同时又对女婿一家有优越感, 自己的到来时亲家母, 女儿都吃了一顿难得的好饭菜, 母子两个对他千恩万谢, 所以他可以心满意足地走了。
胡屠户虽粗俗但他心地是没有恶意的。他的第二次出场是范进要去乡试找他借盘缠, 他一口啐在范进脸上, 骂了个狗血淋头。这么多年范进参加科举考试都没有中而且他听说范进中相公是宗师觉得他老才中的, 所以他觉得范进再去乡试是徒劳, 给他盘缠就相当于把钱丢在水里了, 他骂范进“趁早收了心”, 正是由于胡屠户生活得很实际, 而范进只想着科举, 不考虑生活, 他骂范进是想让他务实一些。还说:“明年在我们行事里替你寻一个馆, 每年寻几两银子。”胡屠户虽骂范进骂得很凶, 但还想着为范进找一个营生养家糊口, 尽管胡屠户用的方式很粗俗, 但他的本心还是想让女婿一家过的好一些, 可见胡屠户是一个很实际的人。
范进在得知自己中举后欣喜的疯了, 大家也没办法只得去找胡屠户。这是胡屠户第三次出场。在得知女婿中了举人后, 特别提着七八斤肉, 四五千银子来贺喜, 谁知路上遇到路人要他打醒范进, 他做难道:“虽然是我女婿, 如今做了老爷, 就是天上的星宿, 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后来听报录人的一番劝解, 他只能卷一卷衣袖, 走上集去。这时候胡屠户的心里是矛盾的, 他认为女婿已是天上星宿, 如今却还要打女婿, 怕女婿怪罪, 但又不得不这么做。如果他不这么做范进就永远这么疯下去, 为了女婿能够康复, 所以还是大着胆子打了一下而不敢打第二下。由此可以看出胡屠户有无私的一面。范进被打醒后, 连忙上前解释, 这是通过胡老爹的毕恭毕敬极尽赞美之情的话语, 反映出世俗之人的本真性情。有人说胡老爹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态度反映出来他投机善变, 趋炎骄贱。以前胡老爹骂范进是因为他没有达到胡老爹的期望, 如今范进中举超过了他的期望, 自然对女婿的态度就变好了。胡屠户希望范进能不计较他之前说的“尖嘴猴腮”“不三不四”的话, 胡屠户为自己开脱, 可见他也是很聪明的人。在范进回家途中, 胡屠户见女婿衣裳后面皱了许多, 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范进毕竟是个举人, 穿着却如此寒酸, 相信那时胡老爹心里还是很心酸的。
回到家中, 胡屠户接银子这一细节描写的更加生动了, 在范进给他银子是他本可以直接往腰里揣, 可他却没有。他认为女婿中了举人丈人就应该贺礼庆贺, 可见胡屠户是一个很守中国礼教的老人。
《儒林外史》中胡屠户这一形象塑造的非常真实, 生动。胡老爹是生活在世俗之中的世俗人, 他收封建理学的精神桎梏, 是当时那个社会造就了他。一提到胡屠户大多是贬义词, 但每个人都是有两面性的, 人不可能只有缺点没有有点或只有优点没有缺点, 胡屠户不只是“粗俗市侩”“鄙视贫贱, 膜拜权贵”他也有慈爱, 不好高骛远, 聪明, 守礼, 本真卑微的一面。
摘要:《儒林外史》中的胡屠户一直被人们冠以“世俗”“投机善变”“趋炎附势”。但人都有两面性, 胡屠户也有他市井之人本真的一面, 而这些特点也展现出胡屠户人性善良的一面, 使胡屠户的形象更为真实, 生动。
关键词:胡屠户,范进,中举
参考文献
[1]、《儒林外史》吴敬梓著
[2]、《中国小说史略》鲁迅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7.读《儒林外史》 释范进发疯 篇七
从精神医学的角度来说,范进是患了“急性应激障碍”,属于“心因性精神障碍”的一种类型。患者往往在遭受强烈精神刺激后急骤起病,呈个体易感性,如适应能力较差或身体过度疲劳以及脑器质性因素(如老年)者,发病机率增加。急性应激反应典型表现为意识障碍,且累及精神活动各个方面。
1、有明显刺激源:以急剧、严重的精神刺激作为直接原因。对于已经50多岁,经历了20多次考试,穷困潦倒的范进来说,中举无异于“一步登天”。几十年来郁结心头、热切盼望却又不敢置信的事蓦然实现了,这件从天而降的大喜,同几十年来的惯性运动相碰撞,产生了强烈的震动,是一个非常明显的刺激源,让饱经辛酸的范进承受不住而发病。
2、起病急骤:在受刺激后立刻发病,文中写道:“……范进三两步走进屋里来,见中间报帖已经升挂起来,上写道:‘捷报贵府老爷范讳进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京报连登黄甲’。”看后随即出现精神异常。
3、与刺激相关:在强烈的精神刺激作用下,出现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的盲目性,或者为精神运动性抑制,甚至木僵。文中写道:“……范进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4、缓解迅速:急性应激障碍如果应激性环境消除,症状迅速缓解;如果应激源持续存在或具不可逆转性,症状一般可在2—3天后开始减轻,通常在一周内可缓解。文中描写道:“胡屠户来到集上,见范进正在一个庙门口站着,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着掌,口里叫道:‘中了!中了!’胡屠户凶神似的走到跟前,说道:‘该死的畜生!你中了甚么?’一个嘴巴打将去……渐渐喘息过来,眼睛明亮,不疯了。”
5、预后良好:本障碍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经适当治疗,预后良好,恢复后精神正常,一般无人格缺陷。范进被胡屠户掴醒后,回到家里接受张乡绅的祝贺和赠房、银子等,并赠送老丈人胡屠户银两,不仅精神症状完全消失,而且接人待物恢复完好,说明社会功能良好。
8.《儒林外史》读后感 篇八
《儒林外史》这部小说任用诙谐幽默而又笔触尖锐的文字描述元末明初的一段考场官场趣事。故事的主人公多为民间士林人士。通过对许多民间正直儒士的倾赞和对腐朽政客的鞭棘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改变如此灰暗世界的期望。小说开篇描写了浙江诸暨县的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少年叫王冕,因家境贫寒,他从小替人放牛,聪明颖悟,勤奋好学,他画的荷花惟妙惟肖,呼之欲出,并且他博览群书,才华横溢。他不愿意接交朋友,更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禄。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朱元璋授他“咨议参军”的职务,他也不接受,心甘情愿的逃往会稽山中,去过隐姓埋名的生活。
本书还揭露科举制度培养了一批庸才及贪官污吏。如像进士王惠那样,他被任命为南昌知府后,他上任的第一件事,不是去询问当地的治安如何,也不是去询问百姓的生活,更不是去询问案件的冤情而是查询地方人情,了解当地有什么特产,各种案件中有什么地方可以通融;接着定做了一把头号的库戥,将衙门中的六房书办统统传齐,问明了各项差事的余利,让大家将钱财归公。从此,衙门内整天是一片戥子声、算盘声、板子声。衙役和百姓一个个被打得魂飞魄散,睡梦中都战战兢兢。而他本人的信条却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朝廷考察他的政绩时,竟一致认为他是“江西的第一能员”。
本书中更生动地批判了科举制度造就了一批社会蛀虫,他们毒害着整个社会。如温州府的乐清县有一农家子弟叫匡超人,他本来朴实敦厚。为了赡养父母,他外出做小买卖,流落杭州。后来遇上了选印八股文的马二先生。马二先生赠给他十两银子,劝他读书上进。匡超人回家后,一面做小买卖,一面用功读八股文,很快他就得到了李知县的赏识,被提拔考上了秀才。为追求更高的功名利禄,他更加刻苦学写八股文。不料知县出了事,为避免被牵累,他逃到到杭州。在这里,他结识了冒充名士的头巾店老板景兰江和衙门里当吏员的潘三爷,学会了代人应考、包揽讼词的本领。又因马二先生的关系,他成了八股文的“选家”,并吹嘘印出了95本八股文选本,人人争着购买,五省读书的人,家家都在书案上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不久,那个曾提拔过他的李知县被平了反,升为京官,匡超人也就跟着去了京城,为了巴结权贵,他抛妻弃子去做了恩师的外甥女婿,他的妻子在贫困潦倒中死在家乡。这时,帮助过他的潘三爷入了狱,匡超人怕影响自己的名声和前程,竟同潘三爷断绝了关系,甚至看也不肯去看一下。对曾经帮助过他的马二先生他不仅不感恩图报,还妄加诽谤嘲笑,完全堕落成了出卖灵魂的衣冠禽兽。
本书不仅揭露科举制度使人堕落,更批判了科举制度是封建礼教帮凶。如年过六十的徽州府穷秀才王玉辉,年年科举,屡试不中,但他却刻守礼教纲常。他的三女婿死了,女儿要殉夫,公婆不肯。他却反而劝亲家让女儿殉节。又对女儿说:“我儿,你既如此,这是青史留名的事,我难道反而阻拦你?你就这样做罢。”八天以后,女儿穿着守孝的白色的衣服,绝食而死,他仰天大笑说:“死得好!死得好!”但事过之后,当他女儿的灵牌被送入烈女祠公祭的时候,他突然感到了伤心。回家看见老妻悲痛,他也心上不忍,离家外出散心。一路上,他悲悼女儿,凄凄惶惶,到了苏州虎丘,见船上一个少年穿白的妇人,竟一下想起了穿着孝服殉夫的女儿,心里哽咽,那热泪直滚下来。
9.《儒林外史》读后感 篇九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以“儒林”为中心,著作的讽刺小说。吴敬梓所生活的清朝,正是“文字狱”时代,所以作者不得不让人物生活在明代封建社会。《儒林外史》刻画了一圈热衷科举、八股,追求功名富贵的“读书人”。如:年过花甲一心考取功名却是徒劳的周进;五十四岁中了举人却又发疯的范进……就连小市民面对科举中第的“大人物”也是满脸的阿谀奉承、毕恭毕敬。
看了这些“读书人”的经历,我又重新对“读书”进行了思考。求知就要读书,读书就是求知的过程。《儒林外史》中的人物,总是一味地“寒窗苦读十年书”,但却不是为了求知和提高,他们只是想要一个功名,一点富贵。但当他们真的拥有无尽的功名、家财万贯,当自己有静下来的时候,感觉到的只会是空虚、不满足、不甘心,最后变成严监生那样的人。所以读书最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这是一个漫长又不可或缺的过程,总结起来就是3点。首先是“吃”,就是读书;然后是“消化”,就是将你所读的东西进行提炼、总结、吸收;最后促进自我提升。哪一步都不能少。
作者同时对当时封建的科举制度做了无情的批判,这也是当时读书人不分昼夜苦读,最后被愚弄、被腐蚀的原因之一。做八股文章,是科举的一大制度。做好八股,能诗能赋,但却把书生框死在了四书五经,不能发展。因此新的文化不能得到发展,社会不能得到进步。
10.浅议《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篇十
关健词:《儒林外史》 讽刺艺术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是我国第一部社会问题小说。它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八股科举制度,揭露了封建统治的罪恶和虚伪。
讽刺的可贵之处在于讽刺必须使读者体会到讽刺者赖以出发的理想,在于能够面向社会,挖掘其社会根源。《儒林外史》正是这样。它讽刺的矛头虽然直接落在某一个人身上,却始终使人感到人身上的罪恶归根到底是社会的产物,是制度和环境造成的罪恶。比如像周进看见号板一头撞倒,范进听见中举忽然发疯,马二先生游西湖无心赏景,只是大嚼零食,留意八股选本的销路,都使人感到是人心风俗如此,是环境的产物。正是由于吴敬梓的讽刺是“倾向于对社会的讽刺”,不是针对某个个人,作者对于具体的讽刺对象饱含着怜悯,使人更进一步加深了对制造这一罪恶事实的社会制度的憎恶。作品第四十八回写王玉辉鼓励女儿殉夫,一方面写他的迂腐残忍,一方面却又写他在女儿死后内心的凄惨痛苦。作者通过王玉辉内心矛盾的深刻描写,揭示了人性和礼教的冲突,揭露了礼教的杀人。批判的矛头,就不单指向王玉辉,更重要的是指向整个封建礼教,封建道德。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能针对不同人物作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讽刺。他对于王惠、汤知县、严氏兄弟、王德、王仁等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是无情地揭露和严厉地鞭挞。对于马二先生则既有批判讽刺,也有表扬赞誉。对他的迂腐、庸俗、无知,迷信科举,作了讥讽、揶揄;而对于他急人之难和诚笃善良的品格又予以肯定和称赞。有时作者还能随着人物的社会地位和思想品格的变化分别采取不同态度。范进在中举之前,境遇相当可怜。作者对他虽然有讥刺,但怜悯的成份多。范进中举发疯的描写直使人感到作者是饱含热泪在抒写这个被科举制度扭曲了的形象。等到范进中了举,做了官,变得虚伪恶劣,作者的态度也随之改变,那嘲讽是辛辣的,讥刺是冷峻而严厉的;像描写范进在汤知县家里吃大虾仁丸子就是这样。再比如,关于匡超人的描写也是有层次而富于变化的。作者随着匡超人堕落的过程,对他的态度也越来越疾言厉色。
吴敬梓善于采用含蓄、婉转的讽刺手法,使他的讽刺能够达到既饱含情感,又超脱幽默那样一种境界。作者在作品中往往并不直接表露自己的观点,而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情节的提炼和典型化,把要讽刺的现象本身的矛盾与荒谬或明或暗显示出来,作者的是非观念与爱憎,则寄寓在对客观事物的描写中。这样的例子在作品中俯拾皆是。如严监生是怎么死的,作品中没有正式交待。但是从他临死时为了两根灯草而不肯咽气,可见他生性吝啬到什幺程度。如果我们联想到在这之前,这个胆小怕事,心性懦弱而拥有很多财产的守财奴,为了扶正他的妾被逼化了四五千银子,又不得不大封大封地拿银子送给二位舅爷;又为了笼络严贡生,为他的官司贴了不少银子。在这之后,他得了心口疼的病,却舍不得银子吃人参,就可以知道严监生之死,实在死于面临强横的亲戚觊觎侵夺财产的形势,死于他怕花钱而又不得不化钱的精神折磨之中。而最后为了多点一盏灯不肯咽气的描写,则画龙点睛,入木三分地勾画出这个吝啬鬼渺小的灵魂,并把严监生得病致死的原因和过程贯穿起来。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的讽刺手法除了上面讲到的总体方法之外,还有一些具体的技巧,比如采用当面揭穿法,让讽刺对象处在很尴尬的境遇中。如第四回严贡生正在对范进,张静斋吹嘘自己“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一个蓬头赤足的小厮就跑进来说:“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在家里吵哩。”第二十回匡超人吹嘘自己的文章选得好,名气大,说:“现在五省读书的人,家家隆重的是小弟,都在书桌上香火蜡烛,供着先儒匡子之神位。”牛布衣当即笑着对他说:“先生此言差矣!所谓先儒者,乃已经去世之儒也。今先生尚在,何得如此称呼?”另一个办法是前后对照法。比如写范进中举前胡屠户、乡邻对他的态度,中举后胡屠户态度上的变化;周进在薛家集教馆时,村上人如何对待他,梅玖对他如何轻蔑凌辱,而周进中举后,薛家集上人态度的转变,梅玖如何前倨后恭,在对照比较中揭示了人情的冷暖和社会的丑态
《儒林外史》在讽刺上并不排除夸张。像严监生临死为.两根灯草不肯咽气,周进撞号板,范进发疯,范进母亲快乐得一命呜呼都是。但作者的夸张并不使人感到虚假,而是有现实生活为依据,从现实生活中提炼、概括出来的,在夸张中也显示出作者丰富的社会阅历和对生活细致入微的体察。这两个不同年龄、教养、经历的人在同一事件上的夸张反映出作者对人生的洞幽烛微,反映出作者忠实于生活的创作原则。
11.论《儒林外史》中灯笼的妙用 篇十一
鲁迅认为, 《儒林外史》问世以后, “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换言之, 《儒林外史》诞生以前, 还没有一部小说, 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讽刺小说。鲁迅又说, “在中国历来作讽刺小说者, 再没有比他更好的了”, “讽刺小说从《儒林外史》而后, 就可以谓之绝响。” (1) 可见《儒林外史》是一部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的古典讽刺小说。
法国罗兰·巴尔特是较早运用结构语言学方法来研究文学叙事作品结构的理论家, 而且还是影响较大的理论家。罗兰·巴尔特以为, 一个最小的具有意义的叙事部分就是一个最小的功能单位, 因此“功能”就成了最小的叙事单位。他举例说:
在《一颗纯朴的心》里, 福楼拜之所以在某个时候似乎顺便告诉我们崩—莱维克省长家的女儿们有一只鹦鹉, 那是因为这只鹦鹉后来在菲丽西黛的生活中具有重大意义。这一细节的交待便构成了一种功能, 或者叙述单位。 (2) 这个功能单位, 能标记出人物的性格、人物的身份、作品的意义氛围等等。在《儒林外史》中作为“功能”单位的“灯笼”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呢?
在古代没有电力的时候, 灯笼就是人们用来照明的灯具, 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便捷。上至宫廷的皇家贵族下到普通的黎民百姓, 无一不崇尚灯笼的文化, 在历史学家的考证中, 证明了中国的灯笼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的便携照明工具。
《儒林外史》第一回中写了一个“无道则隐, 有道亦隐”的人物王冕。这个人物富有人情味, 作者为了突出他的人情味, 增添了许多细节。比如与乡邻秦老汉的友情都有些细腻的描写。这些描写看起来似乎平凡琐碎, 但是通过这些家常琐事中的人情描写, 充分表现王冕的平民本色。这样一个“通儒”为了躲避危素的来访, “王冕拜辞了母亲”, “母子洒泪分手”。而“秦老手提一个小白灯笼, 直送出村口, 洒泪而别。秦老手拿灯笼, 站著看著他走, 走得望不著了, 方才回去”。一个小小的灯笼, 一是写出了王冕出走的时间, 容易让人联想形势的迫不得已, 二是把乡邻之情写得真切动人, 三则表露作者对那种敬重斯文, 牢守等级名分的平民的热情歌颂。这盏灯笼为描写提供了必要的真实的依据。
《儒林外史》第三十三回, 写戏子鲍廷玺及其太太王太太来杜少卿家, 祝贺他定了河房。“吃了半夜酒, 各自散讫。鲍廷玺自己打着灯笼, 照王太太坐了轿子, 也回去了。”在男尊女卑的社会里, 当婚姻成立后, 夫妻间名义上是平等的, 即所谓妻者齐也, 与夫齐体。但同时又有夫为妻纲之说。《白虎通义·释姓名章》:“夫者, 扶也, 以道扶接。妇者, 服也, 以礼屈服。”既然嫁人, 妻子以服从丈夫为天职, 这就注定了夫妻关系在事实上是不平等的。文木老人却给我们写出了那种喜剧式的夫妻关系:太太坐了轿子, 丈夫却像个仆人似的, 用灯笼照着太太一路回去。一只灯笼, “点到即止”却让我们了解嗣子在家庭中彻底的孤立、软弱的地位, 看到了媒婆沈大脚的只图“重重的媒钱”的嘴脸, 认识了一位“娶不得的堂客”王太太。
同是灯笼, 民用则照明, 官用则立威, 物本无异, 人却为之。
小说第四十二回, 写“汤二爷同那个姓鲍的, 走到东花园鹫峰寺旁边一个人家吃茶, 被几个喇子困着, 把衣服都剥掉了!二爷关在他家, 不得出来, 急得要死!”“大爷听了, 慌叫在寓处取了灯笼来, 照着走到鹫峰寺间壁, 那些喇子还待要拦住他, 看见大爷雄赳赳的, 又打着‘都督府’的灯笼, 也就不敢惹他, 各自都散了。”灯笼倒不吓人, 倒是其上的“都督府”三个字不好惹。“到下午时分, 六老爷同大爷、二爷来, 带着四个小厮, 大青天白日, 提着两对灯笼:一对上写着‘都督府’, 一对写着‘南京乡试’。”大白天打灯笼, 只因“都督府”“南京乡试”七字, 可谓锦衣昼行。仪征小地方, 大清天白日“可以打灯笼”;南京是大邦, 毕竟不能白天提着灯笼招摇过市。大爷吃酒至晚, 此时的灯笼就可以提出来了。“都督府”的灯笼, 已从其家乡仪征招摇至南京, 灯笼的照明作用已完全失去, 只有赤裸裸的目的, 显显排场。
官衔灯笼既然是身份的象征, 起着护官符一样的作用, 那么就有假冒的可能。《儒林外史》第九回中“借个官衔灯笼”来壮胆添气的刘守备及“船上站著几个如狼似虎的人”, 才敢“手拿鞭子, 打那挤河路的船。”原因也只不过是“从庄上运些租米, 怕河路里挤”于是“大胆借了老爷府里官衔” (娄府) 明晃晃点著的两对大高灯;一对灯上字“相府”, 一对是“通政司大堂”。就是这对假冒的灯笼就可以让家丁在河道里行凶打人。灯笼的作用也真是可以耀武扬威了。
康熙时诗人邵长蘅是武进人, 他在一首题为《财婚》的诗中写道:“古人重佳耦, 今人重财婚。”从诗题到内容都是针对当时开始弥漫的婚姻论财风气而言的。在工商业发达的江南地区, 以财论嫁之风尤甚。地处江南的浙江海盐地区, 到明后期, 便有了“婚姻不论门第, 惟从目前富贵”之说。盐运聚集地扬州, “婚姻彩轿之费至数十金, 贫者亦称贷效之”。到清代此种势头漫延到更广大的地区了, 到了“婚姻论财, 虽士大夫不免”的地步。士绅和商贾一向彼此格格不入。士绅中若有人与商人沆瀣一气, 不但辱没了自身, 还会被人谴责与耻笑。可自明代以来, 特别是到了清代, 各类巨商大贾不断涌现, 这就无形中提高了商人的地位, 甚至还出现了像“一品官, 二品商”这样的谚传。于是出现了士商联姻。这种联姻把政治权力与财富交融在一起。这在士绅们来说, 无疑是恋上了巨商大贾的财货, 而在商人, 则可以藉士绅的权力与门第为自身形象和行为张目。扬州的万雪斋是《儒林外史》中着墨最多的盐商。作者借着“书中第一等下流人物”牛浦的眼睛, 写出万家的阔气, 借子午宫道士之口, 写出这位盐商的不光彩的“出身”:“他主子程明卿见他聪明, 到十八九岁上就叫他做小司客。”“他做小司客的时侯, 极其停当, 每年聚几两银子, 先带小货。后来就弄窝子。不想他时运好, 那几年窝价陡长, 他就寻了四五万银子, 便赎了身出来, 买了这所房子, 自己行盐, 生意又好, 就发起十几万来。”所以当牛玉圃无意中捅出来这位腰缠万贯的大盐商的“阴私”时, 怕破相的万雪斋“气得两手冰冷, 总是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到底不敢当面发作。吴敬梓极写这位巨富大贾对自己微贱出身的深刻自卑, 但“去年万家娶媳妇, 他媳妇也是个翰林的女儿, 万家费了几千两银子娶进来。那日大吹大打, 执事灯笼就摆了半街, 好不热闹!”娶翰林的女儿借此改变自己有钱无势的地位, 冲淡暴发户的形象。所以即使是赎了身的奴仆也不得参加科举考试的万雪斋平日里和牛玉圃之流的假名士来往以附庸风雅, 被称为“盐呆子”。摆了半条街的执事灯笼一方面表达出作者对这股只论财势结亲的“恶俗”之风的深刻憎恶, 一方面也洞彻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的自卑, 一方面也表露作者对暴发户的本能的反感。在似乎无动于衷的客观描写里, 融入了作者无情的讽刺。
“讽刺的生命是真实” (2) , 其表现在《儒林外史》所描摹的人物及其所生存的环境世态是真实的。“无辞气浮露”之弊。小说作者, 一涉笔叙事, 总不能脱离当时的所处之环境, 于是不知不觉中将当时的社会背景写出一部分。通过小说中关于灯笼这一功能单位的描写, 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不动声色的讽刺特点。作者不加褒贬, 但读者可以从一对对大灯笼后面, 看到一张张势利的面孔, 也让读者看到作者为我们保存至今的, 那久已消失了的十八世纪的中国社会风俗了。
参考文献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三篇, 《鲁迅全集》第9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年版, 第220页。
[2] (法) 罗兰·巴尔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 张裕禾, 《美学文艺学方法论》,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5年10月第1版, 第538页。
12.儒林外史读后感 篇十二
几百年后的今天,我捧起《儒林外史》细细品读。它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我时而为当时士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叹息,时而又为官员污吏的卑鄙丑恶而愤怒。作者吴敬梓在文中借一些追求功名、思想迂腐的文人儒士,极力揭露和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昏暗及大批读书人灵魂的玷污、人格的堕落。
《儒林外史》开篇描写了诸暨县一个乡村少年王冕,因家境贫寒,自小替秦老放牛,但他却勤奋好学,用每日攒下的点心钱买书看。由于王冕聪明勤勉,又博览群书,还画得一手好荷花,不到二十岁,便成了县内的名人。他不愿意求取功名利禄,县令登门拜访,他躲避不见;朱元璋授他咨议参军之职,他也不接受。王冕怕再有人聘他做官,就逃到会稽山中,过着隐居的生活。像这样淡泊名利的读书人,在作者生活的年代真是少之又少。
在今后,我们也应该像王冕一样,不要追求名利,而我们读书是要报效国家,不是去满足自己的野心。
【《儒林外史》读后感中学生】推荐阅读:
儒林外史阅读心得09-23
论《儒林外史》讽刺艺术08-04
儒林外史每回赏析06-16
儒林外史阅读理解答案07-13
关于儒林外史读书心得体会06-18
关于《儒林外史》读书笔记1000字11-07
儒林外史十七回读书笔记10-09
2021初中生读儒林外史有感作文07-01
《儒林外史》初中生读书笔记1000字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