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经济体系建设

2024-11-03

现代经济体系建设(共8篇)

1.现代经济体系建设 篇一

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经济体系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18年工作要点安排,5月下旬,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将听取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情况的报告》,为提高常委会会议审议质量,5月上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带领由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市人大代表参加,常委会有关工作机构和市发改委、经信委、商务局、科技局、财政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与的调研组,通过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和实地考察,分别到*区、*区、*县、*市等地,对全市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经济体系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上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扎实推进“五大专项行动”,大力助推“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全市经济社会正快速步入高质量发展的轨道。

(一)实体经济保持较快发展。2017年,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98户,比上年净增80户,占当年全省净增的7.5%;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实现利润增长15.0%;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粮食总产连续10年超百亿斤,畜牧业增长稳定;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2.2%,居全省第5位;出口额居全省第7位;财政收入总量居全省第5位,增幅居全省第1位。

(二)提质增效成效明显。着力调整经济结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25.9∶41.3∶32.8调整到2017年的19.8:40.6:39.6.工业百亿元产业由7个增加到8个,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增幅达11.3%;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4%.(三)创新驱动激发发展新动能。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7年年末高新技术企业148家,增长24.4%;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9.1%,增加值占比(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上年的19.3%提高到21.9%,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29%,产值占比(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上年的14.8%提高到16%.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专利申请量10336件,增长21.5%.新增各类市场主体7.9万户,同比增长21.24%.市场主体总量与增量位列全省第二。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建立院士、博士后工作站,探索产学研一体化新模式,合作开展科技研发、品牌建设和人才培养等。

(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稳步推进。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2017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1.75%,同比提高1.51个百分点。全市实现经济总量增幅9%,其中,界首市、太和县、颍上县实现两位数增幅,县域经济占比同比提升0.4个百分点。全市减贫19.2万人,新增城镇就业6.87万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增速(扣除价格因素)分别达到7.3%和8.5%,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二、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市正处在转型升级的攻关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窗口期”,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特征还很突出,经济体系结构仍然不优,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城乡区域、经济社会生态发展还不平衡;经济总量不大、水平仍然不高,市场竞争还不充分,经济效益有待提升,动能转换任重道远,有效供给依然不足,现代化经济体系还未真正建立。同时,我市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保障措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部分地区一些干部还存在对新发展理念的认识不到位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识不强、积极性不高等问题。

(一)发展的“不平衡”具体表现为:一是县市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工业经济,太和县、界首市发展较快。二是产业发展不平衡。传统产业大而不强,“四新”(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经济占比不高,研发投入普遍不足。三是城乡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县域经济较薄弱,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较大差异。

(二)发展的“不充分”具体表现为:一是经济增长不充分,尽管经济规模目前在全省排名靠前,但是人均主要经济指标排名仍然靠后。二是经济要素和禀赋的利用不充分。阜阳具有十分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区位条件,但是尚未转化为立体交通枢纽的经济优势;人口众多的数量优势尚未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三是产业发展不充分。产业缺乏名企、名家和名品,难以满足人民的需要。四是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与省平均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

三、意见和建议

(一)要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进一步增强加快高质量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结合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树立并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断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识,以新发展理念作为经济工作的指引,准确把握全国经济发展大势和全省经济发展态势,充分认识阜阳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统一,着力克服薄弱环节,着力打造关键支撑,推动转方式、优结构、换动力,引导各方面更好地把发展转变到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上来。

(二)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紧盯地方金融、政府债务等重点领域,逐一制定方案、落实预案,做好风险防范化解工作。聚焦深度贫困地区、瞄准特殊贫困人口,加大政策倾斜和扶贫资金整合力度,将扶贫与扶志、扶智、扶能结合起来,()保证脱贫质量。持续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等工作,形成常态化的生态保护工作格局。

(三)要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紧围绕“双轮驱动”战略和“五大专项行动”实施,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强化工业的首位意识、主体地位、核心作用,深入实施工业转型升级专项行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抓住“中国制造2025”战略机遇,加快制造业优化升级,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建设在调整经济结构中的支撑作用,重点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环境保护、现代农业、重大基础设施等领域,谋划实施一批强基础、管长远、利大局的重大项目。严格执行质量、环保、能耗、安全等法规标准。

(四)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新体系。完善鼓励创业投资发展的政策体系,强化创新人才的支撑作用,培养造就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人才链加速对接和深度融合,大力扶持一批“专精特新”和科技型企业,促进形成更多推动经济发展新动能。

(五)要持续优化发展环境。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大力度转变政府职能,在促进创新、加强就业、鼓励中小企业发展等方面提供综合性的政策举措,积极研究解决土地、资金等实际困难;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健全监管体系和制度,创新监管方式,提升监管水平和监管效率,打造规范有序、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大力引进高新技术人才,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培育,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以智力优势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

(六)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在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上下功夫,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发展由总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切实解决好农村综合改革、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农民素质提升、乡村治理等方面的问题。着力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人居环境等短板,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七)要不断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着力解决农民增收、公共服务、生态环保、就业创业等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加快完善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民生保障体系,把为人民造福的事情真正办好办实,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现代经济体系建设 篇二

一、我国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现状

至从我国经济改革持续深入, 我国的企业发展获长足的进步, 获得过很多成果。但是, 在企业发展高歌猛击的同时, 企业在经济管理现状上, 也存在一些不能忽略的问题。

1. 人力资源方面存在问题

人力资源是当今企业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高素质, 高能力的员工, 能够提高企业各环节的工作效率, 提高企业的凝聚力。而目前在我国企业人力资源方面, 却存在一些现象[1]:

(1) 企业的人员流动性频繁, 企业各环节的工作任务和质量降低, 使其受到降低或滞后。

(2) 缺乏对员工的激励体系和对员工的评价体系。员工在工作中缺乏认同感和公平性, 使得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下降, 工作质量得不到保证, 久而久之企业缺乏凝聚力。

(3) 不重视员工的人力资源培训

员工进行适当的培训和教育, 能够使企业的人力资源获得整合与提升, 使企业在经营发展的过程中, 不断发现企业内部存在的可塑之才, 进而为企业的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后备人才。

2. 企业的管理制度还不完善

我国目前的企业管理中, 广泛存在因循守旧的观念, 在企业的管理制度上缺乏远见, 只看重短期效益。企业的管理体系存在滞后问题, 不能及时有效地应对市场的反映;虽然有些企业专门建立管理部门, 也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 但是由于各部门之间的职责不清楚, 权利和义务分化不明确, 导致各职能部门之间发生推诿现象和敷衍现象, 使得管理制度的效果难易发挥作用。

3. 企业粗放式的管理模式阻碍企业的发展

长久以来, 我国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上都是采取粗放式的管理方式。企业仅重视投资的最大化效益, 不断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 提高企业的销路拓展, 这就使企业的投入资金存在一定的消耗。只有企业的经济管理顺应市场的环境趋势, 那么企业才能达到快速健康的发展经济管理目标。

二、现代企业进行经济管理体系创新的措施

1. 观念的创新

传统的经济管理理念, 是影响现代企业经行经济管理体系创新的重要因素。进行经济管理体系的创新, 首先需要加强企业的创新观念。企业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就将占得先机, 进而随市场的变化而不断完善出适应市场变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另外, 企业的创新意识与企业文化相互融合, 表彰企业中具有创新意识的员工, 为企业竖立良好的创新榜样, 使创新意识植入员工的意识形态中, 鼓励员工从自身开始, 从本职工作开始, 不断挖掘不断创新, 以此来提高工作效率。

2. 制度的创新

由于现代企业中的管理制度存在不足, 导致企业的人力资源流失严重。所以,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企业需要在原有制度上进行创新, 使企业的制度更具人性化, 更能够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与认可度。完善管理制度, 应该对企业的资源进行妥善整合。对员工既要采取适当的约束, 又能使员工通过沟通与引导, 让员工在企业的管理制度下发挥其具有的创新能力。

提高制度对员工积极性的影响, 企业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调整:

(1) 坚持以人为本, 尊重员工、理解员工、关心员工。企业与员工之间建立和谐互信的良好关系, 使员工拥有发自内心的为企业工作的热情。

(2) 加大培养人才, 挖掘人才的力度, 企业需要重视高等技术人才和高层管理人才的同时, 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 为企业适当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并且对现有员工进行适当的培育, 使员工具备适应新市场环境下的能力。

在高尖端人才的引进方面, 企业提供的创新环境, 创新项目是否具备吸引力与竞争力, 才是决定能够受到高级人才认可的核心。这些人才注重的是发展空间与自我实现程度。

(3) 完善员工的激励体制和评价体系

企业需要完善人性化的激励体制, 让员工有自信, 有信心, 在企业认真工作具有发展空间, 发展潜力, 获得员工的认可。员工对企业产生认同感与归属感, 在员工获得企业的肯定和尊重后, 能够以更好的工作状态进入工作岗位。

建立员工的评价体系时, 要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企业通过对员工的工作表现, 工作态度, 工作目标进行评估时, 即要拥有长周期的持续考察, 又要有短期的突击考察, 通过综合考察后, 对工作表现优异的员工进行物质奖励, 和公告宣传奖励, 竖立榜样, 说明受到奖励的原因;以此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3. 战略的创新

企业经济管理的战略创新, 是企业在未来市场中寻求生存发展的重要的条件。企业只有提高核心竞争力, 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的良机。

4. 知识管理的创新

技术是企业的核心生产力。技术知识的不断更新, 不断完善创新是保障企业长久发展得根基。只有企业拥有完善的技术知识, 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技术知识的不断投入, 在短期内可能影响企业的效益增长, 但是从长期效益来看, 技术知识的不断提高, 是提高企业产品经济效益的核心因素。

三、结语

现代企业在当今经济体质不断改革的大环境下保障生存能力, 需要不断改善自身的经济管理体系。不断创新观念、创新管理模式、创新战略设计、创新技术发展;企业只有不断适应市场的变化, 适时地调整企业发展方面与管理重心, 才能够在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中寻找到生存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吴翔华.企业经济管理概论[J].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1 (5) .

[2]李达辉.经济管理的措施建议[J].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7) .

3.现代经济体系建设 篇三

加快发展以信息化武装的现代物流体系

我国是物流大国,但还不是物流强国。在经济新常态下,物流运行效率低下仍然是影响资源配置效率和国民经济转型发展的重要瓶颈。

近年来,我国物流业发展水平和效率提升一直较为缓慢,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徘徊在18%左右,比欧美发达国家高一倍多,比全球平均水平高6.5个百分点。按2014年我国63.6万亿GDP测算,社会物流总费用高达11.4万亿。如果通过提高物流运行效率,将这一比率即使只下降1个百分点,则每年可新增6000多亿的经济效益。

从企业微观层面看,居高不下的物流成本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据调查,我国工业企业物流费用占产品销售额9.1%,比日本高4个百分点。2013年,我国35万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2.9万亿,实现利润总额6.3万亿。按9.1%物流费用率测算,全国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就消耗了物流费用9.4万亿。如果通过提升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水平,将企业物流费用率降低2个百分点,则可新增企业经济效益2万多亿。通过挖掘这个“第三利润源”投入研发,将大大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推动企业自身和我国经济转型升级。

近年来,物流行业出现了网络化、组织化、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的新趋势与新模式,其中以公路港城市物流中心为载体,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为武装,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的网络化平台模式最具代表性,为系统解决我国物流效率瓶颈问题带来希望。

这一模式以“资源整合、一站式服务和网络化发展”为特征,有效推动了物流企业运营从“散乱”转向“有组织”的状态,实现了集约化发展,通过平台把广大物流企业、社会车辆和货主企业有机地衔接起来,并与其他运输方式进行对接,实现物流供需高效匹配,显著降低了物流成本。同时,在集约利用土地资源、降低空载、节能减排、市场规范化管理、改善货车司机群体的生存发展环境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社会价值。

当前,随着国家“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战略推进,进一步提高了公路港城市物流中心在全国发展的需要。但目前还面临以下问题:

一是公路港城市物流中心的公共基础设施属性亟待明确。公路港城市物流中心是重要的公路配套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但长期以来,各地对其公共基础设施属性认识不足、定位不清晰,普遍存在“重道路、轻节点”,重客运站和空港、海港、铁路运输场站,轻公路运输节点建设的问题,城市政府未将其纳入规划统一布局,未提供必要的场所,对投资强度、容积率要求也过高,造成落地难、发展难、复制难。

二是“信息孤岛”依然存在,信息化发展和互联互通亟待政府支持。当前我国公路物流信息化水平仍很低,政策扶持力度仍显不足。在网络化发展阶段存在信息互联标准不统一,政务信息获取难,跨行业、跨区域、跨平台信息共享协调难度大等问题,制约了网络化发展的质量与效率。

为加快这一创新模式在全国的发展,建议:

1、进一步明确公路港城市物流中心的公共基础设施属性,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建议把公路港作为交通基础设施纳入规划,制定明确的建设标准和规范,并按照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待遇,研究制订用地、规划、财税、投融资等方面的政策,加大引导与支持力度,探索适应这一模式发展特点的、政府扶持下的市场化运营新模式。

2、把公路港城市物流中心列入国家战略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建设。建议将其纳入到国家“十三五”发展规划以及“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并推动各省市纳入城市发展规划,以加快推进建设。

3、支持公路物流信息化发展,促进互联互通。建议将具有跨区域服务能力的公路港信息平台纳入示范工程,并以此为突破口,推进大数据、云计算在公路物流领域的应用,及时研究完善相关扶持政策。充分利用国家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加快推进物流园区互联应用,在更大范围内整合各类物流园区信息资源,实现互联互通和网络化、智能化发展。

国家发展改革委办理并答复:

解决了政协委员关心的实际问题

国家高度重视物流信息化建设。去年国家发改委牵头编制,报请国务院印发的《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国发〔2014〕42号)中,明确将“加强物流信息化建设”作为规划的主要任务之一,加强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加快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积极推进全社会物流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整合铁路、公路、水路、民航、邮政、海关、检验检疫等信息资源,促进物流信息与公共服务信息有效对接,鼓励区域间和行业内的物流平台信息共享,实现互联互通。同时,将“物流信息平台工程”列入规划确定的十二大重点工程之一,加强物流信息平台建设,促进货源、车源和物流服务等信息的高效匹配和共享。

一、关于明确公路港城市物流中心的公共基础设施属性,完善相关配套政策问题

公路港对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改善中小物流企业服务、整合零散物流资源、提高运输组织效率、减少车辆迂回等具有重要意义,具有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13年,国家发改委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在深入调研基础上,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广“公路港”物流经验的通知》(发改经贸〔2013〕811号),要求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公路港”基础性和公益性的认识,将“公路港”作为重要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进行规划和建设。今年上半年,我们召开的全国现代物流部际联席会上也就明确公路港城市物流中心的公共基础设施属性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交通运输部制定的“十二五”公路货运枢纽(物流园区)建设规划中,也明确重点支持公益性特征明显、面向社会公众和广大中小物流企业、辐射带动性强的货运枢纽型物流园区规划建设。近年来,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也安排中央资金对苏州传化公路港、杭州富阳传化公路港、青岛传化公路港、南充传化公路港、成都传化公路港等重点项目建设给予了一定支持。

二、关于把公路港城市物流中心列入国家战略规划和城市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建设问题

当前我国物流运行效率低下是影响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重要瓶颈,特别是公路货运企业小而散、回程车辆空驶率高等问题较为突出。公路港建设有利于弥补运输短板、提升运输效率。我们在草拟起草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中已提出“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强沿江重要节点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物流信息平台等重要基础设施布局建设,推广‘公路港模式,推进设施互联互通和信息资源共享,构建具有区域特点,布局合理、便捷高效、竞争力强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一带一路”建设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和多元性特征,是今后中国对外开放和对外经济合作的总纲领,国内各地方都是重要参与者。在“一带一路”建设顶层设计中,我们已经对地方参与“一带一路”建设问题和重点合作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在设施联通部分,已经对交通基础设施的关键通道、关键节点和重点工程进行了统筹考虑。同时,考虑到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框架的研究起草阶段,因此,对于公路港城市物流中心的建设问题,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认真研究、统筹考虑,支持各地公路港城市物流中心发展。

三、关于支持公路物流信息化发展,促进互联互通问题

4.现代经济体系建设 篇四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背景链接*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与时俱进的理论研判,也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把握大势,站位高远。

习近平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的变化意味着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题将发生深刻转变,经济建设指导思想与过去40年相比也有了重大变化。而现代化经济体系可促进经济平衡发展、充分发展,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可“对冲”新时代的社会矛盾。

|综合分析* [权威论述]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习近平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习近平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习近平

[原因]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国经济正处于发展新时期的重要关口,高速增长阶段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热切召唤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中国经济体系仍存在不少深层次结构性问题,打硬仗、啃硬骨头的攻关期已然到来。在这样紧迫的形势下,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切中发展问题要害的锦囊妙计,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经济方略的路线图。

[意义]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基础任务是做优做强做大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部门。发展经济不能指望资本市场“左口袋倒腾到右口袋”的金融游戏,也不能依赖房地产市场高房价的浮肿景象,而是要实实在在地打造以先进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弘扬企业家精神,力推工匠精神,扎扎实实地打牢中国经济的基础。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战略支撑是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构建创新型国家。一个国家的经济有没有坚固性,有没有国际市场竞争力,有没有长远生命力,靠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构建创新型国家;唯有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才能为经济创造勃发的生机、涌动的活力,唯有构建创新型国家,才能从国家意志上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制度安排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经济发展的“四梁八柱”,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的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断增长的必然逻辑。体制决定机制,唯有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能形成朝气蓬勃的经济发展机制,一切调控的经济政策才能顺畅地传递到市场。

|参考对策*(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强水利、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电网、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二)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深

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加快边疆发展,确保边疆巩固、边境安全。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

(五)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打破行政性垄断,防止市场垄断,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放宽服务业准入限制,完善市场监管体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健全地方税体系。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深化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六)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贸易强国建设。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凡是在我国境内注册的企业,都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加大西部开放力度。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申论素材* 1.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推动经济行稳致远 2.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跨越新时代发展关口 3.创新驱动 建现代化经济体系

4.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国迈向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开头] 示例一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

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由此可见,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经济基础。

示例二

在中国人的脑海中,最初“现代化”的构想,就是指的经济领域。但是,块头大并不代表身体强,经济的体量大也并不代表结构合理。经济体系现代化,关键在“体系”二字。中国经济,正在从“长体重”向“强体质”转变。

[分析] 示例一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融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方方面面中。必须坚持品质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品质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示例二

现代化的经济体系意味着更加科学高效的发展方式。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量是资源和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的大规模投入,这是很难持续的。2012年以来,我国劳动力的数量已经开始下降,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投资的边际效率出现下降,依靠资本投入推动增长的难度加大。与此同时,资源和环境的约束也越来越强。

[结尾] 示例一

在时代进步中解放思想,在理念转变中埋头苦干,新发展理念必定能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带来的问题提供答案。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让新发展理念贯穿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全过程,推动我国发展不断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前进。

|申论范文*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行稳致远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近40年,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

上实现小康。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适应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中国要追求更加平衡充分的发展,而建设现代化的经济体系则能够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实现高质量发展让全体人民都能分享经济增长的果实。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在实体经济内部供给与需求的失衡、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失衡和房地产与实体经济的失衡。因此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一个现代化的经济体系不仅仅是生产力的现代化,也要求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实现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必然要求我们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时,着重加快对贫困地区、落后地区的支持力度,统筹城乡发展、协调区域发展。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通过激发新动能,培育新主体,发展新产业,推广新模式,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农业增效、农村发展、农民增收。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发展脚步。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加快形成,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开放之路越走越宽,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制度创新、改革深化的重要动力。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在国际合作中体现“中国担当”。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展示了党中央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创新成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指明了方向。通过贯彻发展新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才能以深化改革的磅礴之力推动中国经济巨轮行稳致远。

资料来源:

5.十九大现代化经济体系 篇五

大家好,今天由我来给大家解读十九大报告的第五部分——“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部分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是经济建设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十九大报告在这一部分还提出了一个新概念——“现代化经济体系”。那么,如何理解这一新概念的内涵,怎么把握它的重点?我今天的讲座就围绕此主题展开,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十九大至二十大的重大战略目标;第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总要求(基本任务);第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三个支柱;第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六个重点,这是今天讲座的重点部分。

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十九大至二十大的重大战略目标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关于经济建设的一个重大战略目标。那么,为什么要提出这个战略目标?

(一)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内在要求

我国经济从数量追赶转向质量追赶。党的十八大提出“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一重大变化,更为突出地要求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把“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放在最核心的位置。如果不重视经济发展质量、不提升质量,产能过剩就无法得到有效化解,对外贸易优势有可能会慢慢丧失,经济竞争力也有可能会迅速下降。可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内在要求。

(二)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迫切需要

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党的十九大之后,我们还将加大工作力度,取得更大的进展。也就是说,要进一步推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就必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是攻关期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

以上两点,就可以说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由何提出。

(三)什么是现代化经济体系

要领会“现代化经济体系”这一新概念,首先要理解什么是现代化。现代化,是我们的一个奋斗目标。近代以来,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实现现代化。现代化的重中之重是经济现代化。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提出“四个现代化”,即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2012年,十八大报告提出“新四化”,即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这是推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非常重要的因素。

对于实现现代化,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一个重大的战略目标,到本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也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个新目标。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这五个词体现的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富强强调经济建设,民主强调政治建设、文明强调文化建设、和谐强调社会建设、美丽强调生态文明建设。这一目标描绘了我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新图景。那么,要达到这一目标,我们就要“分两步走”,第一步是从2020年到2035年,第二步是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也就是前15年和后15年。另外,十九大报告指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也就是说,到2020年,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总之,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对即将实现的现代化提出的要求,它源于我们对现代化的追求。

那么,什么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它由三个部分构成:一是动力体系,就是发展要有动力,要有新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重视新旧动能的转换,推动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加快转向创新驱动。现代化经济体系由新旧动能的转换、创新驱动力的形成建立现代动力体系。二是产业体系,就是要有产业支撑。三是经济体制,就是要有体制支撑。上述就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概念。

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总要求

按照十九大报告第五部分内容,我们做一个总结和梳理。

(一)动力体系

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这一要求自“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之后更为明确。“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就是必须通过改革才能形成现代动力体系。“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这又是一个新提法,我称为“三大变革”。其中“质量变革”,意味着不但要把质量放在首位,还要让质量发生根本性变化。总之,以“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为原则和要求,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成“三大变革”,进而完成动力转化,形成现代动力体系。而形成现代动力体系最终要实现的目标,就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是人类社会共同的标准。创新、科技进步是衡量世界各国先进程度、现代化程度的标准。而劳动、资本、土地三要素之外的一个要素就是科技进步,就是全要素生产率。简单地说,一个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在达到现代化水平后,其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率要超过60%-80%。这时就可以说,这个国家建立了现代经济发展的动力体系。因此,现代动力体系的形成,最终是要让全要素生产率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

(二)产业体系

过去,我们将产业分为一次产业、二次产业、三次产业。如果产业达到了现代化的水平,也就是实现了现代化的农业、工业、服务业,其特征是质量效益都比较高,技术进步率也比较高,这样的产业体系就叫做现代产业体系。目前,我们的现代产业体系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不够强,实体经济不被重视,金融领域热衷于泡沫经济。为此,党的十九大提出,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

(三)经济体制

从微观到宏观的角度,我们将现代经济制度分为现代产业制度、现代产权制度、现代财政制度、现代金融制度。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就要求我们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2015年12月,习近平同志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2016经济工作重点围绕实施五大政策支柱,即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十九大报告对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出了具体要求,明确提出宏观调控有度,我认为这是一个新的说法,值得我们研究。这要求我们探索宏观调控要怎么做才能有效有力,以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宏观调控不是万能的,更不是什么都要管,而是有选择地、有重点地开展,而且要精准有效。

三、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三个支柱

十九大报告的第五部分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应该说这部分在报告中的份量还是比较重的。报告细化到了六大主要任务: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这体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五方面也是我们在工作中要不断深化贯彻的。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三个支柱是什么?一是通过改革和创新形成新动能;二是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高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三是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现代化经济体系包括三个部分:动力体系、产业体系、经济体制。实际上,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与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三个部分是有很大关系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说,我国的发展已经到了比较高的水平,生产力也有了很大提升。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主要解决的就是结构性问题。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支柱也要有问题导向。改革和创新是培育动力源的两个关键,因此我们要深化改革、促进创新,这样才能有新的动力。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一)从改革创新入手,培育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动能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

(二)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提高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我们讲,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体现在“三农”问题上,也就是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也是十九大报告中的一个新提法。二是体现在区域性问题上。有些地区在经济发展上还存在缺少活力、效率低的情况,有些地区的产业发展及其他各方面发展也不是特别充分。这些都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都是我们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三)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六大重点

学习十九大报告第五部分的内容,我强烈地感受到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六大主要任务就是强国之道。

(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这是发展和改革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之所以说这个工作非常重要,是因为它是培养动力的需要。动力的发展需要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发展也必须要改革。

那么,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攻方向是什么?是质量效益的问题——质量效益不高。以前,我们的增长主要是靠要素投入和投资驱动,现在要开始改变这种面貌。所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主攻方向是要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为了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这些年,我国形成了一定的质量优势,但还要巩固增强,要形成我们自己的质量优势。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也是围绕产业体系的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形成来展开的。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一项工作是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中国的很多工业品在世界都名列前茅——中国的钢铁产量世界第一,把另外九个排在前十名的国家远远地抛在后面;中国的水泥产量占全世界的50%左右,煤炭产量也接近50%。所以说“大”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现在我们要变成强国。

要想变成强国,具体要怎么做?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时代,除了政治特征、经济特征外,还有环境的变化。我们现在所处的环境是战略机遇期,正好迎头赶上第三次产业革命——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这样的新经济,所以发展得非常迅速,而且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所以我们要通过新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全面提升产业水平。十八大之后,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未来要继续把这个工作做得深入,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新动能从何而来?从新经济而来,从实体经济和传统产业的融合上来,形成新的产业、新的消费热点。这就是未来中国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二项工作是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这里所说的全球产业链中高端不仅是指工业,产业链的概念是包括工业、制造业、服务业等在内的,所以“全球产业链中高端”包含了制造、加工、创新和服务等内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三项工作就是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强国的重要基础。中国为发展中国家怎么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可以这样说,基础设施建设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重大战略的成功,世界各国都可以借鉴中国的经验。现在,中国也是很有优势的,中国的许多基础设施建设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包括高铁、高速公路等,无论是总量还是质量,都排在世界前列。基础设施的优势我们要保持,并且要继续加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当然,我们也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不充分不平衡的问题在基础设施上表现得十分明显,农村的基础设施、中西部的基础设施都还存在不足,也就是不充分。基础设施建设是“传统+新兴”——传统的基础设施有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等,而新兴基础设施更要重视,像信息网络、物流的发展等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这也是存在投资潜力的原因。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四项工作是坚持“三去一降一补”。“三去一降一补”的最终目的是存量和增量并重,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供需动态平衡。也就是说,我们需要的平衡是动态的、长期的平衡,不能形成大量的产能过剩、价格下跌、企业效益滑坡。通过“三去一降一补”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长期制约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基本化解了,让市场规律正常地、有效地起作用。这样一来,经济就有了可持续增长的基础。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五项工作是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这几年我们简政放权,进行商事制度改革,降低企业创业成本,使新的企业、新的市场主体大量涌现——从开始时每天1万家增加到1.2万家,后来又增加到1.5万家,到2017年达到了每天1.6万家,这既体现了市场的活力,也体现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第六项工作是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我们的劳动者大军不能再是低层次的产业工人。现在,我国每年有700多万的高校毕业生,这样的人力资源数量简直不得了。如果我们把劳动者大军都变成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人才,这对经济增长实现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对创新驱动,都是非常重要的贡献。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意味着就业水平、就业质量、人才水平在明显提高。

(二)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早在2007年的《国家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十一五”规划》中就提出,将创新型国家作为总体目标。创新要靠科技。即使是在改革开放前,我们都在追求科技上的进步,那么在建设现代化的今天,我们更要把创新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这是十九大报告里的原话。那么,我们要做哪些工作呢?

第一,要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创新有三个来源: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新时代,我们要特别重视原始创新。我们的科学家一定要搞原创,前沿性的、原创性的成果要成批量地出现。在科技领域,现在的中国和十年前、十五年前的差距是很大的。

第二,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最终要为我们所用,要发挥经济效益。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这些提法中,有些是以前就讲过的,有些是十九大的新提法。从这些提法中也能看出,我们的目标是全面的而不是单向的,我们要在整体上强起来。如何建设一个强国?其中一点就是要有过硬的技术,只有应用技术达到很高的水平,才能实现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目标。这是现实的要求。

第三,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在战略科技方面,我们要站在前面。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是以前就提过的,这个要求是一贯的。从创新体系建设上来讲,如果是基础性、原创性研究,它的基础可能是国家;如果是一般应用型的创新体系,它主要依靠的就是企业,所以要特别支持中小企业的创新,这个思想也是一贯的。

第四,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以前,我们对知识产权的重视不够,现在则是主动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这对我们自身也是非常有利的。知识产权保护得好,创新才能具有强大的基础和强大的动力。十九大报告提出,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仅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还要强化知识产权创造和强化知识产权运用。这是对知识产权制度的完善,也是我国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关键一环。要实现强国目标,技术水平要不断提高,知识产权制度也要不断完善,这是现在非常紧迫的任务。第五,要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六个重要任务,最终都落在人才上面。十九大报告提出,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我认为,培养造就战略科技人才是非常关键的。我们要实现强国目标,推动创新驱动,就要更加注重人才的培养。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我认为这是具有特别的意味的。提到乡村振兴,要特别注意“振兴”两个字。我认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我国一些乡村地区还是非常明显的。这也是我们现在面临的一大难题。当前,一些农村的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但从实际上看,我国乡村是有文化、有发展基础的。十九大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个提法就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也是十九大报告在经济发展方面的一个亮点。在乡村振兴方面,我们的发展思路已经越来越清晰了,发展重点也越来越突出和全面。我们并不是仅从某一个方面来发展乡村,而是要全面、系统地振兴乡村,这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各级政府都要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第二,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过去我们强调农业现代化,现在提出农村现代化,这就是一个社会概念了。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也就是“双现代化”。我认为,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比农业现代化更加宽广,当然农业作为产业也有它的重点。那么,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总要求是什么?就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也就是说,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以上这些方面都要达标。

第三,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这些也是我们以前一直在做的事情。报告还提出,要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

第四,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农民的财产保护和权益保护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么这方面的问题肯定会通过改革给予解决的。

第五,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不管经济怎样发达,如果粮食安全有问题,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就会出现问题。粮食安全是一个基础。十九大报告提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认为,第一,要保持粮食自给自足的能力,粮食自给率要非常高。第二,要保持耕地的能力,在实施耕地“休养生息”的同时,耕地能力只能提高不能降低。粮食安全问题永远是一个重要方面。

第六,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现在看来,在农业方面,不管是在政策上还是在制度上,都在不断地向现代化水平迈进。

第七,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我国过去十多年来特别是过去五年来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三个产业的融合发展也能够创造很多就业机会、发展机会和财富增长的机会。当然,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也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第八,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主要包括以上这些内容。我认为,这些内容已经非常丰富了,如果能把这些工作做好,农村就一定会有更好的发展。

(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基本的大结构还是按照十八大或者是更早一些说法。但是,我们过去把城镇化单列出来或者把城镇化作为城乡一体化的重点,而十九大则是把城镇化作为一个区域问题纳入这个部分,在结构上稍微做了一个调整。

第一,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不平衡和不充分在区域发展上反映比较突出,也是中国结构性矛盾较集中的问题,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一个长期发展战略,这次在十九大报告中更加系统化。在表述上也有新变化,过去是讲“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的“四大板块”以及老少边穷地区,现在在顺序上作出了调整——老少边穷、西部、东北、中部、东部,重心更偏向于老少边穷、西部、东北,中部和东部的顺序靠后,因为它们发展相对比较好一些。由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所以我们要在平衡充分上作文章。

第二,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去这个部分也是放在城镇化部分,现在放在区域发展部分,我觉得合情合理。因为城市也是一个区域问题。第三,三大区域发展的重点,即: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过去,区域发展“三大战略”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一带一路”建设。由于“一带一路”是一个跨国倡议,所以十九大在国内区域发展补充了“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这使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地位又一次变得比较突出。这也是我国产业结构矛盾在区域上的一个反映。三大区域的发展重点是,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支持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

第四,加快边疆发展,确保边疆巩固、边境安全。

第五,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海洋强国被再次提出来。我们的经济发展主要是围绕强国之路来展开。坚持陆海统筹,加强建设海洋强国,“一带一路”是重点。

(五)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个部分的内容很丰富,我列了八条,其中蕴含着新意。

第一,提出总体要求,即: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我的理解是落实三中全会提出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有效作用,这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是一致的。第二,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有效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深化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十九大还对国企尤其是央企提出了具体要求: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第三,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十八大期间,简政放权特别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改革等,现在已经见效了。同时,十九大还提出,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打破行政性垄断,防止市场垄断。这两句话是很有新意的,明确提出要打破行政性垄断。简政放权,实际上就是要打破行政性垄断,这恐怕是下一步我们的一个工作重点。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放宽服务业准入限制,完善市场监管体制,这是对过去工作作的总结,我们要继续做好这个方面的工作。

第四,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以宏观调控、国家发展规划作为战略导向,分为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财政和货币政策是总量政策,产业和区域政策是结构性政策。当然,财政政策也可以是结构性政策。结构性调控是中国经济的一个特色。从经济理论或世界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总量调控和一般性调控,都被认为是很重要的方面。由于中国还面临许多结构性难题,所以要实行结构性改革和结构性调控。十八大以来,在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在十九大体现出结构性特点,主要是解决了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第五,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第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

第七,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这里与三中全会不同的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现代财政制度提出了基本要求;十九大对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财权事权对应提出了具体要求——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全面实施绩效管理,这也是报告的一个新意之处。深化税收制度改革,健全地方税体系。

第八,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这个部分有很多值得我们探索和研究空间。关于货币政策十九大报告的新提法是: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

(六)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在过去五年中,我们在这方面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特别是围绕“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未来的前景非常广阔。中国要想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要形成全面开放的新格局,形成我国国际竞争的新优势。这也是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点内容。

第一,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这是让世界吃“定心丸”,我们对国际社会做了一个进一步的承诺。第二,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这是一个新的说法。我们的西面开放不平衡、不充分,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以“一带一路”为重点,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第三,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贸易强国建设。我们长期保持出口第一大国的地位。我们要推进贸易强国而不是贸易大国。这又是一个高目标。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这是我们对全球化的追求,也是对全球化的重要支持。中国是WTO协定坚定的支持者,我们在这个方面有巨大的利益,同时也有重大的义务。我们在这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符合世界发展的共同利益。

第四,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全球化中有区域化问题,我们要优化区域开放格局,加大西部开发力度。

第五,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我们要在放权上加码。“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是一个全新的说法。这是一个新的动向。

第六,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在新时代新的开放格局下我们要面向全球,形成全球竞争的新优势,开放格局是中国国际化战略的重要部分。

6.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论文 篇六

农村流通体系主要包括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系、农副产品流通体系、农村日用消费品流通体系、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和农村市场运行监测体系等方面。近年来,随着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逐步落实,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加快,多形式、多渠道的农产品购销体系初步建立,农村市场日趋活跃,涌现出了一批拥有著名品牌的流通企业。农村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农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农村市场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交易方式和流通业态进一步提升,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和小型超市、便利店等新型流通业态开始从城市走向农村。农产品交易由过去的传统集市贸易扩展到专业批发、“订单”购销、拍卖和期货交易等现代方式,农产品综合市场、专业市场、电子商务等发展迅速;农资连锁配送发展势头较好,分销、直销、超市、总代理、总经销等多种经营模式蓬勃发展。农村市场主体呈多元化格局,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相关龙头企业,构成了农产品流通的主体。农村流通体系的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城市流通体系建设相比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流通方式和经营业态仍然比较落后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农村市场实行连锁经营的交易额占农村总交易额的比重不足10%,夫妻店、食杂店仍然是农村生活消费品流通的主要形式,农村超市等新型业态发展滞后。而且,由于交易方式落后,流通技术滞后,导致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环节上的损失率较高。

(二)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缺乏整体规划

目前城市商业网点布局已经制定了整体规划,但由于对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缺乏足够的认识,重视不够,造成农村商业网点整体规划缺失。

(三)政府指导不够,政策支持力度不大

政府信息引导不够,农副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信息不对称,农民想种什么就种什么,随意性大,“订单农业”发展迟缓,部分农副产品销售渠道不畅通,农民丰产不丰收。政府对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政策上的支持力度不大。

(四)缺乏监管,假冒伪劣产品肆虐农村市场

由个体商户构成的农村流通体系,其运行方式和交易行为很不规范,政府监管难以到位,缺乏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和健全的商品质量检测制度,加之农民鉴别能力低,致使假冒伪劣商品肆虐农村市场,给农民利益造成巨大损害。农民吃的(如盐、味精、奶粉等)、用的(如牙膏、化肥等)、种的(如种子)假冒多,劣质品多。

(五)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缺乏后劲

至2006年底,湖南益阳市农民专业组织720个,这些专业经济组织为助农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仍存在小、散、差等诸多问题,远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农村经纪人队伍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尚不能满足发展现代农村流通的需要。

(六)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

目前不少农村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道路、供水等基础设施陈旧,电子信息、冷藏等设备设施不完善,服务功能单一,缺乏信息服务、质量检测、交易结算、垃圾处理等配套服务设施。部分农村市场的管理比较滞后,重收费、轻服务现象突出,沿街为市、占道为市的现象比较普遍。

二、加快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的建议

发达的物流产业和完善的市场体系,是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必须强化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构建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一)尽快制定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总体规划

各级政府应将建立农村现代流通体系提上议事日程,组织专门人员开展全面调查,为出台政策提供依据。各级政府根据商务部2006年10月20日出台的《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及相关文件,制定构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总体规划,将农村商业网点规划与城市网点规划统筹考虑,纳入整体规划,实现城乡一体,合理布局,协调发展;并成立由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专门机构,就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实行统一协调和管理。

(二)加强宏观指导,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1、政府要在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方面加强宏观指导,尽快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平台。

2、政府应给予资金扶持,一方面对农村流通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如农产品交易市场)实行财政贴息,另一方面设立专项资金对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进行扶持(如农产品仓储、物流和电子商务系统),并逐年递增。

3、简化连锁企业证照办理手续,放宽市场准入。

4、政府给予税费政策优惠。

5、执行优惠电价政策。

(三)加快农村现代消费品网络建设

要抓住商务部在全国农村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发展机遇,以县城和中心城镇为重点,以连锁超市、便利店为主要流通形式,以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为特色,逐步形成以大型商场、超市、物流企业为龙头,以物流配送、连锁经营为纽带,以镇村两级农家店为基本单位的“小超市、大连锁”、“小网点、大网络”新型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引导信誉好、实力强劲的大型商场、超市、物流企业向农村延伸,创新工业品、农业生产资料下乡的新网络、新模式;以县城和中心城镇为重点,鼓励多条经营渠道、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形式活跃农村市场,积极培育和发展不同形式的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大力发展小型超市、仓储式商店、专卖店等新型流通形式,提高农产品的食品安全性和流通效率。

(四)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建立畅通高效的农产品流通体系

政府要引导和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零售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长期的产销联盟,要通过政策扶持、典型示范、组织协调、提供服务、加强管理等办法,引导和支持订单农业发展,逐步提高我市农业的市场化程度。

(五)积极发展各种经济合作组织、培育农村流通经纪人队伍

采取政策措施对经纪人队伍和各种经济合作组织予以支持和引导:一是加强对合作组织的负责人和营销人员和经纪人队伍的培训;二是给他们创造公平的信贷环境;二是对合作组织的自主品牌建设、信息网络建设和质量认证体系建设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或扶持;四是对农村经纪人和经济合作组织通过奖励的形式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五是引导和支持农村合作组织逐步建设成法人经济实体,鼓励农村合作组织按地域和行业或专业进行横向并联和纵向串联,从而将其迅速做大、做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强。

参考文献:

7.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若干思考 篇七

胡锦涛总书记去年10月在山东考察时多次强调:必须痛下决心, 狠下功夫, 坚决打好转方式、调结构这场硬仗, 为当前应对金融危机、保增长提供强有力推动, 为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河北省委、省政府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 作出了构建符合河北实际的现代产业体系的战略决策, 很符合胡锦涛总书记在山东讲话精神和前不久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令全省振奋, 已产生了很强的激励作用。

打好转方式、调结构这场硬仗, 推进河北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导向是市场, 主体是企业, 核心是以人为本, 着力点是产品;全社会的参与和政府的职能作用是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基本要求;统筹兼顾是基本方法;坚持与时俱进的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是根本途径。在具体实施工作上, 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借鉴, 需要我们对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实践的经验和教训进行认真地总结, 对未来的工作进行科学谋划, 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我这里谈一些浅见拙识, 希望有所补益。

一、立足省情, 坚持特色发展道路

任何国家或地区实施结构调整产业升级, 都不可能在一张白纸上做文章, 而必须在本国本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基础上进行。在产业和行业历史发展的进程中, 逐渐形成了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特色。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 行业、企业和产品在经济构成中孰轻孰重、孰多孰少等等, 都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特色的重要表现。一般地讲, 在自然资源贫乏的发达国家和地区, 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 第三产业的比重越来越大, 在美国已达到了80%, 这是他们的特色。在相同的经济发展阶段, 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发展中国家, 第三产业的比重比发达国家低是必然的。所谓特色, 就是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区别。这个区别, 有比较优势, 但也有比较劣势。我省在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中, 必须立足于省情, 立足于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色, 坚持“扬长补短”的方针, 一方面, 要把我省的优势产业、优势行业、优势企业、优势产品, 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提升到更高水平, 在全国保持更强更大的态势。另一方面, 要通过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 把我们的弱势产业、弱势行业、弱势企业、弱势产品, 以比较快的速度, 实现由无到有、由小变大、由短变长、由弱变强的赶超目标。这应成为我省推进现代产业建设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

根据我省三次产业的发展现状, 我省特色现代产业体系的主要标志应有以下六点:其一, 高质量地完成了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其二, 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普遍形成了以高技术含量或高附加值产品为主导, 以优势名牌传统产品为基础的优质产品结构和先进适用的生产经营能力。其三, 实现了农业大省向以现代农业为主导的农业强省的转变。其四, 装备制造业发展成为我省重要行业。其五, 实现了钢铁大省向钢铁强省的转变。其六, 大型企业普遍拥有了国家级科研机构, 中小企业普遍形成了“产学研”相结合的稳定的创新机制。

二、坚持“四大创新”并重和有机结合

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指导意见》强调“着力推进理念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 这是非常正确的。机制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四大支撑和四大动力, 不仅缺一不可, 而且必须紧密结合、相互适应、相互融合、与时俱进。管理落后, 即使有了好机制、好产品、好装备, 也不能实现企业应得的效益, 甚至会使机制创新、科技创新、产品创新投入付之东流。比如, 企业研制、开发了新产品, 必须提供适合新产品工艺流程的管理形式、方式、方法和手段, 这就必须进行管理创新, 绝不能照搬老产品那一套。再比如, 企业的技术创新必然使用新的技术装备, 必须采用适应新装备的新的管理办法。我国著名的管理学专家钟冠华强调:“现代企业制度势在必行, 抓管理才算牵到了牛鼻子。”著名的经济学家厉以宁明确指出:“现代企业制度的中心内容是管理科学。”“基础不牢, 地动山摇”。基础管理是管理创新的根基, 主要包括标准化工作、计量工作、定额工作、信息工作、规章制度建设工作、培训教育工作和班组建设工作。基础管理工作不精细、不扎实, 管理创新就成了“无根之木”。石家庄三鹿乳业集团就是因为基础管理工作出现漏洞, 竟毁了几十年营造的“三鹿”品牌, 毁掉了企业, 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当然, 企业存在的机制问题、产品问题、技术问题, 也不能仅靠加强管理得到根本解决, 必须通过机制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来解决。企业机制、技术、产品问题得不到解决, 管理就失去前提条件, 必然导致企业管理的大滑坡。

长期以来, 我国企业在市场博弈中, 已普遍重视机制创新、科技创新、产品创新, 在财力、人力、物力上舍得投入。国家的政策导向和政府的职能作用对上述三大创新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由于科技创新和产品创新对企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有着直接的、显现的效果, 使企业的内动力越来越强。相比之下, 企业对管理创新的自觉性明显不够。究其原因, 也有两个方面:一是管理创新的效果不如科技创新、产品创新效果直接和明显;二是国家政策导向力和政府的推动力较弱。企业管理落后, 已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这种状况, 我省也不例外。

胡锦涛总书记去年十月份在山东魏桥创业集团考察时, 充分肯定这家企业“几十年来靠领先的技术、严格的管理、良好的信誉, 保持了长盛不衰。”希望企业“着眼长远, 苦练内功, 狠抓技术创新, 狠抓科学管理, 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这为全国企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企业内功弱与强的综合的、本质的反映是什么呢?我认为是企业单位产品的实物消耗量。企业利润的多少、成本价值量的高低, 都受外部市场环境的明显影响。原辅材料价格和企业产品价格随着市场的变化而浮动, 是企业不可抗拒的, 会对企业产品成本的价值量和即期利润产生重大的影响。如果用企业实现利润的增加或降低来评价企业工作的好与坏, 就有失真实。如果用企业单位主导产品的实物消耗量的降低、持平或升高来考核企业, 会使企业心服口服。因为这个指标的劣与优, 完全由企业的内功来决定。比如, 在原材料采购环节, 出现数量短缺、质量低劣、规格不符;原辅材料进厂入库后, 出现损坏, 变质或发生账外流失;在生产流程中出现“跑、冒、滴、漏”或在制品、半成品、成品中废、次、残增加等等, 都会使企业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增加。这都是企业内功不强造成的。

三、要坚持“两手抓”

“两手抓”指的是既要抓大型骨干企业, 又要抓中小企业。政府的职能作用主要体现在科学决策、正确引导、有力扶持、优质服务。大型骨干企业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大厦的栋梁, 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是高新技术应用的领军部队和主阵地。“抓大”是我省的习惯做法, 各级各部门都十分重视, 也富有成效, 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我省每年评选的百强企业, 集中反映了“抓大”的丰硕成果。2008年度, 我省百强企业总营业收入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 比上届增加2284.09亿元, 增速为29.08%, 远远高于全省GDP增长的平均水平;入围门槛由上届的19亿元提升到22亿元, 增长15.51%;年营业收入超百亿的企业数量由上届的23家增加到29家。这充分显示了我省大型骨干企业快速发展态势。

但百强企业的分布是极不平衡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 入选企业达到85家, 总营业收入占百强企业的93.05%。行业门类以制造业为主, 特别是钢铁企业尤为突出, 入围企业达到35家;其次是石化和装备制造行业, 入选企业分别是12家和10家;食品、建筑、医药、现代物流、建材、纺织服装等行业, 入选企业总共13家。第三产业入围的企业15家, 数量占15%, 营业收入仅占6.95%。作为农业大省, 还没有实现零的突破。在区域分布上也是极不平衡的。石家庄和唐山两市入选企业共42家, 营业收入占百强企业的57.5%。从经济类型看, 国有及国有控股入选企业38家, 营业收入占百强的52.7%;民营企业由上届的41家增加到48家。

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是今后“抓大”的重要课题, 是实现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全国500强企业看, 我省入选全国本届五百强的企业16家, 与上年持平, 在全国各省市区中排在第八位。前七位分别是北京 (108家) 、江苏 (50家) 、山东 (50家) 、浙江 (34家) 、广东 (32家) 、上海 (26家) 、天津 (23家) 、辽宁 (17家) 。从入选企业的营业收入排位看, 河北钢铁集团排在第25位, 其次是冀中能源, 排在第149位。其他入选企业的位次分别是开滦集团 (182) 、河北敬业 (206) 、唐山国丰 (218) 、庞大汽贸 (238) 、河北津西 (261) 、瑞丰钢铁 (282) 、文丰钢铁 (319) 、唐山陆港 (337) 、普阳钢铁 (356) 、三河汇福 (421) 、晶龙实业 (448) 、邢台钢铁 (476) 、长城汽车 (480) 、德龙钢铁 (481) 。其中钢铁企业8家, 占50%。

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我省大型骨干企业与全国五百强相比较, 差距是明显的, 也可以说是巨大的。找准差距就是进步, 就是希望。缩小差距是“抓大”的基本目标, 实现赶超是“抓大”应有的追求。对我省百强企业来讲, 最紧迫的工作是放眼全国五百强, 明确对口学习的标杆企业, 通过调查研究, 对标找出主要差距, 制定出系统的赶超规划和具体的、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 发扬“愚公移山”和“蚂蚁啃骨头”的精神, 一步一步地攀登更强更大的高峰。对此, 政府要大力支持、大力引导、排忧解难, 保驾护航, 抓住先进典型, 大力宣传推动。

“放小”也是我省习惯做法。“松绑、搞活”是“放小”的初衷, 主要是通过政策进行激励、引导、推动和调控。但在落实工作上, 明显存在着放而不抓或抓而不力的倾向。各级对所属大型骨干企业的情况可以说是如数家珍, 而对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的情况则有糊里糊涂的味道。

中小企业是我省经济大厦的檩椽和砖瓦, 是就业的主阵地, 是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基础, 是推进我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的主体力量, 是培育未来大型骨干企业的温床。在我省百强企业中, 除个别是通过政府实施国有资产整合重组并冠以新名的企业外, 其余都是在市场博弈中由中小企业逐步发展起来的。国家五百强和世界五百强也不例外。推进我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必须下大力气来谋划“抓小”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措施。中小企业量大面广, 不可能“一把抓”。必须下大功夫筛选出有发展前途的优势中小企业, 找准未来大型骨干企业的苗子, 实施抓点带面的方法。这是“抓小”的关键, 是“抓小”的切入点和着力点。解决这个问题, 需要省、设区市、县市、乡镇、村各级形成合力。应采取两大措施:一是各级组织力量对所属的中小企业根据平时掌握的情况选择重点进行调查;二是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全省规模以上的企业进行普查, 要设计好普查内容。通过重点调查和普查, 准确掌握中小企业中的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 从而确定分级重点抓的对象和目标。以棉秸杆、麦桔杆为原料的人造刨花板业是上世纪9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 曾有过遍地开花的黄金时期, 由于传统生产工艺生产出来的产品甲醛排放量严重超标, 多年来市场越来越疲软, 大部分生产企业产品积压, 亏损严重, 先后关闭或倒闭。河北金赛博板业公司 (在邯郸市曲周县) 原来是一个200来人, 名不见经传的生产刨花板的民营企业, 他们在多年生产实践的基础上, 率先自主研发出甲醛零排放生产技术, 获得两项技术发明国家专利, 通过了日本JIS5908标准认证和美国CARD标准认证, 成为全国驰名商标, 赢得了广阔的市场, 产品十分紧俏, 利率丰厚, 国内海尔等一流家电生产企业争相订货, 使这个企业生机勃勃, 实现了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超常增长。去年年底刨花板生产能力由原来的四万立方猛增到八万立方, 并控股兼并了河南郑州一家七万立方生产能力的企业。通过引进江苏一家企业的资金, 明年总生产能力可达到二十万立方。当然, 由于超常扩张, 造成职工队伍素质和管理能力明显不适应。这些问题不解决, 就难以实现持续、快速、高效发展。这个实例充分证明, 在我省中小企业中, 有不少未来大型骨干企业的苗子或后备企业, 关键是我们在“抓小”中要及时发现、大力扶持, 促使其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做强做大。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 宏观经济上“又快又好”的习惯提法改变成了“又好又快”。但在微观经济上, 仍沿用了“又大又强”的提法, 这就显得不妥了。大不一定强。我们在“抓小”上, 第一追求的是强, 有了强, 就不愁大。

四、必须做好产品结构调整这篇大文章

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 始终存在着一个循环过程:经济发展使国民收入不断增加, 消费欲望和需求不断提升和拓展, 推动着企业产品结构调整、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 从而使经济社会实现新发展。这个螺旋式攀升的循环, 使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构建河北现代产业体系, 也不可能脱离这个循环。

结构调整从宏观上讲, 有产业结构调整和行业结构调整, 但着力点和切入点在产品结构调整。企业产品结构调整, 有两个方面的任务, 既要使产品结构不断优化, 又要研制开发新产品和改造、提升传统产品。

产品结构主要模式有五种:一是单一产品型。主要标志是企业只拥有一个产品一个品种, 或一个产品多品种。二是单支柱产品型。主要标志是企业拥有多产品、多品种, 但其中一个产品的营业收入占企业总营业收入的95%以上。三是主导产品型。主要标志是企业拥有了多产品、多品种, 其中一个产品的营业收入占总营业收入的70%以上, 但不超过95%。四是相关联多元型。主要标志是企业的产品多元化, 扩展到其他相关领域, 但没有任何单项产品的营业收入达到总营业收入的70%。五是无关联多元型。主要标志是企业后来开发的产品进入了与原来业务无关的领域。后四种类型是大型企业产品结构的特征。据美国《财富》杂志统计, 1969年美国五百家最大企业中, 单支柱产品型占7%, 主导产品型占35.8%, 相关联多元型占44.5%, 无关联多元型占12.4%;而1949年的统计结果分别是28%、38.7%、29.2%、和2.9%。透过以上统计数据, 可以看到大型企业集团产品结构的比较优势和变化趋势。相关联多元型比重最大, 而无关联多元型的比重明显不断增加。我省开滦集团制定了2008年至2010年及第十二个五年计划期间的结构调整目标, 把大煤炭和大精煤、大煤化工、大煤电热、大现代化物流作为四大实施工程。这个规划实现后, 其产品结构具有明显的相关联多元型特征。这种产品结构类型, 有利于企业现有各生产要素优势的充分发挥和利用。

我省企业在产品结构调整的实践中总结出了“生产一批, 储备一批;研制一批, 谋划一批”的基本经验。它决定于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 人、财、物的支撑能力和技术装备水平、管理创新水平。除以上硬件要素外, 最关键的是研制开发的具体产品是什么。据原国家经贸委2002年调查显示, 我国市场上有86%的商品供过于求, 没有一种商品长期供不应求。这种状况, 近几年来, 特别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以后更加突出, 无疑使企业新产品开发难度增大, 风险增大。解决这个难题的诀窍, 就是把准方向、拓宽视野。一是把握区域市场和个性消费者群体的需求。原国家经贸委调查提供的数据, 并不说明我国不同区域、不同个性消费者群体想买什么商品就能很方便、很满意地买到。在品种、性能、质量、价格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能满足不同区域、不同个性消费者群体购买欲望的空间。这些空间, 正是亟须开发的“处女地”。关键是企业能不能发现它, 认识它。只有在市场调研上做到超人的广、超人的深、超人的细、超人的准、超人的快的企业, 才能找到亟待研制开发的新产品。二是围绕自主品牌搞系列化、多元化开发。所谓系列化开发, 就是根据市场需求适时研发本企业自主品牌主导产品的更新换代产品和满足各区域市场及不同个性消费者群体需求的深加工产品, 适时淘汰过时产品和过时品种, 不断提升自主品牌主导产品的系列化水平, 使适销对路的产品、品种、规格的链条不断拉长。“海尔”成名的当家产品是冰箱, 目前不仅拥有了品种、规格齐全的制冷家电类产品链, 而且拥有品种、规格齐全的通讯产品链, 使“海尔”成为国内外驰名自主品牌。三是借用驰名品牌搞“嫁接”。在无法与强者抗衡的情况下, 我国汽车业三大巨头一汽、二汽、上汽率先选择了与世界汽车巨头携手合资的路子。借用外方或合资方驰名世界的汽车品牌, “嫁接”国产汽车新产品, 实现“双赢”发展。这虽然是不得已的做法, 但也只好如此。四是大力实施“以产顶进”研发战略。我国每年进口产品花去的外汇是巨大的。精尖机电产品和高端钢铁产品是重点进口产品。这说明, 国内市场对这些进口产品需求量是巨大的, 而国内没有生产企业或生产能力过低, 造成国内供需极不平衡的卖方市场。我省的企业应瞄准大量进口的机电类产品和钢铁类产品, 有计划地研制和开发, 大力实施“以产顶进”战略, 这是产品结构调整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邯钢为全省钢铁企业做出了表率。他们自主研制开发的超低碳深冲用SPHE卷板 (轿车面板) 已下线, 经测试, 该产品碳、氮等成分含量接近世界最好水平, 填补了国内空白。五是通过科研成果转化搞开发。暂时无自主研发能力的中小企业, 可以采取产学研合作的路子, 选择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市场前景好的科研成果, 通过“孵化”开发新产品。六是改造提升传统产品。所谓传统产品, 指的是生命周期长、市场广阔、与民生息息相关的产品。传统产品是我省三次产业结构中的“大家族”。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品, 使其更符合市场需求, 更具有国内外市场竞争力, 是产品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在这方面, 河北金赛博板业公司为全省传统产品生产企业做出了榜样, 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应该特别注意的是, 企业不要把“仿制仿造”视为新产品。不顾国家产业政策导向, 以“仿制仿造”的手段上项目、扩产能是导致重复建设的根本原因。这一历史教训在新形势下的经济建设中必须避免。

五、大力实施名牌战略

(一) 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美国是全球第一大经济体, 它也是世界上名牌产品最多的国家。在1997年评出的“世界最有价值品牌”中, 前五位全部被美国公司包揽。1999年世界2000多个品牌进行评比的结果, 全球品牌价值前20名中, 有14个都是美国品牌。2003年, 全球品牌管理咨询公司与美国《商业周刊》合作, 公布了全球100个有价值的品牌, 亚洲有7个品牌榜上有名, 其中日本占了6个, 我国却没有一个上榜。在2004年1月, 世界品牌实验室揭晓了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个品牌, 仅山东“海尔”入选, 排在第95位, 这是我国本土品牌首家首次进入世界100品牌排行榜。美国在实施品牌战略中, 自1987年起, 设立了“马尔科姆布里奇国家质量奖”, 此奖项由美国总统亲自颁发给企业。日本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也成功地实施了名牌立国战略, 设立了“戴明奖”。日本一位经济学家极自豪地说:“丰田是日本人的左脸, 松下是日本人的右脸, 松下和丰田就是日本人的脸面。”在我国, 自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规律, 就是哪里名牌产品多, 哪里的经济发展水平就高;哪里名牌产品少, 哪里的经济发展水平就相对较低。2001年, 国家质检总局推出中国名牌180多个, 各省市区获得中国名牌的数量与其国内生产总值在全国的排位基本一致。广东省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居全国第一位, 在评出的180个中国名牌产品中, 广东就获得了35个, 居全国之首。

(二) 消费趋势的必然要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消费品位不断提升, 消费层次不断增加, 消费空间不断拓展, 消费者追求的不仅是商品的品质, 也越来越重视商品的文化艺术含量。时尚欲望、服务欲望越来越强烈, 购物行为的比较性、选择性、挑剔性越来越突出。古人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实践证明, 在激烈的竞争中, 市场向名牌产品转移, 人才向名牌产品聚集, 资本向名牌产品涌流, 资源向名牌产品倾斜。据联合国工业计划署调查显示, 全球名牌产品占全部产品的比重不足3%, 但其市场占有率高达40%, 销售额则占到50%左右。

(三) 成功企业的核心标志

山东海尔从1984年创业时开始, 到“海尔”品牌登上世界100品牌排行榜, 总共用了19年时间, 这在全球是少有的典型。海尔经历了三个成功发展的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84年到1991年, 历时8年, 在国内成功地创造了“海尔”品牌;第二个阶段从1991年到1998年, 历时7年, 成功地实施了“多样化战略”, 把产品从冰箱系列扩展到其他家电和通讯业;第三个阶段从1998年开始, 成功地实施了“国际化战略”。海尔之路, 是全球成功企业的共同之路, 拥有全球驰名自主品牌, 是成功企业最大、最高的追求, 也是成功企业的核心标志。

六、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 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标志。世界五百强、我国五百强、河北百强企业共同的发展轨迹可以用“打好基础、积累优势、持续发展、做强做大”来概括。这个发展过程, 人才始终是第一决定要素。市场竞争, 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一) 企业人才类型

企业需要的人才由企业的产品结构决定, 并随着企业产品结构的变化而相应地变化。企业的人才构成是复杂的, 但可以划分为三大类:一是谋划人才。这类人才的主要任务是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 面对不同的市场环境, 对企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如发展战略制定、体制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市场开拓、投资方向及方式、资本运营等方面, 及时提出“干什么, 不干什么和怎么干”的意见或建议, 为企业决策提供客观、科学、可靠、可行的依据。这样的任务, 不是一两个谋划人才能够承担的, 必须拥有能够承担上述任务的“智囊”团队。没有这样的“智囊”团队, 企业就会在发展重要关头迷失方向、丧失机遇, 招致失败。二是实施人才。这类人才能够出色地承担或负责企业重要决策的组织实施工作。企业对这类人才的需求类型较多、层次较多、数量较大。实际上, 在企业各层面、各个方面、各个关键环节、各个关键岗位, 都必须拥有结构合理, 数量充足, 能力胜任的实施人才。没有这样的实施人才队伍, 企业的正确决策就会成为“纸上谈兵”或走样, 就实现不了预期目标。三是保障人才。从广义上讲, 这类人才也属于实施人才队伍范畴。这类人才的职责, 就是在企业重要决策实施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 及时、足量、优质地提供要素需求和服务, 以保证企业沿着既定目标正常运转。军事上有“兵马未动, 粮草先行”的法则。要做到“粮草先行”, 靠的就是这类保障人才队伍。没有这样的保障人才队伍, 企业决策的实施工作就会“寸步难行”。实际上, 在上述人才中, 也有“一专多能”的人才。这种“一专多能”的人才是最宝贵的, 可称为“全才”。企业最高领导层特别是“一把手”, 应是全才且是最杰出的谋划人才。

企业对上述三类人才的需求量, 大体是“橄榄型”结构, 实施人才需求量最大, 出色的谋划人才最难得, 三类人才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并因行业不同、企业规模不同、产品结构不同、装备水平不同、管理层次和手段不同而有差异。但一般地讲, 总需求量应不低于企业在岗员工总量的10%。如石家庄钢铁集团公司, 2005年时, 在岗员工总数约4700人, 纳入企业重点管理的三类人才总量为107人。西汉开国皇帝刘邦之所以能够在楚汉战争中由弱变强, 最终战胜项羽, 统一天下, 就是因为刘邦以德信不断壮大了三类人才团队, 拥有了以张良为代表的谋划人才, 以韩信为代表的实施人才, 以萧何为代表的保障人才, 并对他们坚信不疑, 使他们各得其所, 有职有权, 各尽所能, 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二) 企业人才管理

企业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 不是一两项孤立的措施就能实现的。比如在引进人才方面, 你可以用更高的工资把人才从其他企业手里夺过来, 但你要留住人才, 仅靠工资一项就显得无力了, 因为其他企业可以用更高的工资报酬从你这里把人才挖走。必须多措并举, 形成比其他企业更具优势的人才管理机制。我这里讲几项主要措施:

1. 把“以人为本”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 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 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提供比其他管理手段更大、更强、更持久的战斗力和创造力。营造浓厚的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创造、尊重人才的氛围, 培育牢固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正确地鉴识和选拔人才, 使各类人才干其所长、各得其所, 位置上满意、工作上满意、报酬上满意、生活上满意, 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

“伯乐相马”的典故在中国被誉为美谈, 但海尔的当家人张瑞敏却认为伯乐相马缺乏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原则, 领导者的主观随意性大, 大有“说你行, 你就行, 不行也行”的味道。出于上述认识, 海尔创造了选人才、用人才的“赛马”机制, 给予每一个人提供参加比赛的资格、场地和机会, 比赛的规则和标准公开化, 是骡子是马, 在赛场上见高低。海尔运用“赛马”机制选用人才, 使海尔管理层平均年龄只有26岁。

2. 大力推进学习型企业建设。要营造学习氛围, 健全学习制度, 改善学习条件, 丰富学习内容, 改进学习方法, 拓宽学习形式, 给人才提供更多的深造机会, 使人才实现四大转变: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由“阶段学习”向“终身学习”转变;由“重学历”向“重能力”转变;由“重职称”向“重业绩”转变;不断提高人才的政治觉悟、理论水平、道德修养、敬业精神、业务水平和文化素质。

3. 不断完善分配机制。要不断健全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分配机制。要坚持分配向关键岗位倾斜、向关键人才倾斜和收入多少与效绩挂钩、与技能挂钩, 合理拉开档次, 兼顾公平, 使各类人才价值得到充分体现的原则, 不断完善以下分配制度:

(1) 类别工资制度。根据岗位和工作性质, 类别工资可分为六个系列, 即:领导人员、管理人员、营销人员、技术人员、生产人员、其他辅助人员工资系列。类别工资要严格“对号入座”, 一个员工不能同时执行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类别工资。

(2) 岗位工资制度。岗位工资是对类别工资的细化。对同一类别不同岗位, 根据其工作条件、劳动强度、技能要求、责任大小的不同, 分为若干等级, 合理配置岗位工资标准。岗位工资标准要充分体现岗位价值。

(3) 绩效工资制度。绩效工资是对岗位工资的调整。根据岗位人员实际劳动数量和质量与该岗位规定标准相比较, 分出优良差, 从而确定应得报酬。绩效工资要充分体现贡献大小。绩效工资在按劳分配总收入中的比重不能低于30%。在企业理念允许的范围内, 比重越高, 激励作用越大。

(4) 技能工资制度。技能工资的主要形式有两种:一是技能津贴;二是技能股权。要根据各类人才的专业职称等级和现实表现来确定其技能津贴和技能股权数额。具体标准要因企制宜, 不攀比其他企业。要坚持“群众公认、领导同意、本人满意”的原则。为此, 一要建立健全技能津贴和技能股权评议标准和评议制度。评议周期一般为一年。要充分体现技能津贴和技能股权的浮动性, 不能一成不变。技能津贴一般按月发放。技能股权一般实行期权制。期权参与分红, 但不能继承, 不拥有产权。为使期权更具激励作用, 企业应建立并不断完善期权股 (技能股权) 按一定比例转为产权股的机制。二要健全和完善各类专业职称评定和申报工作制度, 严把质量关。职称评定要严格按照规定权限进行。评定结果要张榜公布, 接受群众监督。

4. 不断健全风险机制。高报酬必须承担高风险。为此, 要不断健全完善各类高级人才岗位风险抵押金制度, 从其应得的报酬中提取一定比例用作风险抵押金, 由企业专户储存代管, 所有权归本人。如出现岗位责任事故或非正常离岗、外流等情况, 按规定扣除或没收其风险抵押金。要根据各类人才类别工资、技能工资等级明确其岗位风险抵押金标准, 并建立风险抵押金递补制度。

完善的分配制度可以使全体员工成为企业真正的主人。美国家居仓储公司在分配制度上, 既不断完善了按业绩付薪水的制度, 还实行了“无风险股”制度。就是所有员工可以以低于市场价15%的价格购买企业股权。当企业股票跌到低于买进价格以下时, 可以随时要求退款。除无风险股外, 该公司对拿薪水的员工给予股票期权, 也就是期权股, 股票期权与员工的职位和业绩紧密挂钩。通过上述分配制度, 使家居仓储公司的所有员工成了老板的“合伙人”。

8.现代经济体系建设 篇八

【关键词】构建 经济发展 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宁夏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宁夏民族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项目编号Ngy2015238)

【中图分类号】G71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3-0089-02

一、现阶段宁夏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教育多头管理,资源缺乏整合

宁夏目前共有职业院校43所。从宁夏的经济总量、产业特点、地区规模和人口比例看,43所职业院校并不少,但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多头管理造成条块分割、各自为阵。二是职能定位不明确,尤其是中等职业学校,重复办学、类同性高、特色不明显、学历倾向性严重,资源缺乏整合。三是综合实力不强,管理者行业感知度低,双师型师资严重不足,产学研基地单一,校企融合能力弱等。

(二)师资力量不够,教师评聘制度不合理

据教育厅《2013年度宁夏回族自治区教育统计手册》显示,目前全区43所职业院校中专任教师共计4451人,招生数43340人,师生比1:10,教师数量明显不足。同时,教师队伍结构也不尽合理,“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现行高职教师职称评聘没有专门的政策和制度,其职称评定和收入分配一般是参照普通高校教师的规定和标准执行,过分强调科研论文的量化考核,与高职院校师资建设重实践的目标相悖,不但不能反映出职业教育的特点,且限制了企业和科研单位高技能人才进入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制约了职称评聘对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导向作用的发挥。

(三)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缺乏制度保障

企业的生产经营结构直接决定了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内容和目标要求。然而,目前由于国家对企业支持职业教育的优惠政策和补偿措施不够完善,大部分企业更愿意招聘经验丰富且长期稳定的专业人员,不愿意承担学生因技术不熟练而损坏机器设备,或发生安全事故等带来的风险,因此,校企合作虽推广多年,但成效不大。

(四)办学条件有待改善,国际化程度不高

由于宁夏地处西北,经济总量小,总体发展水平低,近年来职业院校连续扩招,自有资金不足,行业、企业、社会资助渠道不畅,加之办学理念和定位上的差异,走出宁夏,走出国门相互交流、培训、联合办学、深度合作等方面显得尤为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得思路、出路、以及职业教育的发展模式、体系的建立完善受到影响。

二、建立宁夏经济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宁夏正处于爬坡追赶的关键时期。产业升级、企业转型、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的推进等,都需要一大批掌握应用技术和具有较高操作技能劳动者的参与。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宁夏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为契机,尽快建立并完善适应宁夏经济特点的现代职业教育势在必行。

(一)建立运行通畅的制度体系

1.整合职能,确立经费保障机制

在经费保障上,除积极推动自治区分类制定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标准外,加大公共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在增加专项经费的基础上,鼓励社会资本的投入,努力改善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尤其要加强县(市)一级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扩大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规模。

2.建立现代职业准入制度

劳动保障、人事、工商等部门要加大对就业准入制度执行情况的监察力度,对违反规定、随意招录未经职业教育或培训的人员给予用人单位相应处罚,并责令其限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职业院校学生在拿到职业资格证书后,企业可以通过与学校签订合作协议,并由学校引导学生通过职业资格考試,毕业后在合作企业就业。

(二)建立多层次职业教育体系

促进中职和高职教育衔接,对职业院校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等进行统筹安排,由政府部门牵头组成协调机构,使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的学生有更多机会进入高等学校学习,并推动职业学校进行布局调整,整合教育资源。在整合资源的同时,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完善学历学位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逐步实现职业教育学历学位证书体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体系的有机衔接,建立各级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衔接的制度。

(三)加强校企合作

推进职业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必须积极与行业、企业共同合作开发课程。根据职业岗位的任职和专业技术发展水平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确定高技能人才培养专业目标。目前全国还没有通用的现代职业标准,要以宁夏产业转型升级为契机,建立与职业标准相对接的课程标准,尤其在能源化工、葡萄酒等重点产业从职业岗位需求能力和职业资格标准分析入手,确定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

(四)建立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师培养体系

1.规范职业院校教师任职标准

高职教师不仅要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还必须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和实践技能。即使是理论课教师,也需要具备一定的从业经验,只依靠正规的高等院校培养或者任教教师在职培训,已经难以达到产业发展转型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必须完善职业院校教师的准入制度,让实践教学教师来源更加社会化。应逐步加大来自行业、企业第一线的兼职教师在专职教师中的比重,使其占据主导地位。

2.建立从本科到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培养机制

高职院校应制定师资培养、培训的长期规划和具体方案,鼓励教师参加培训。必须建立从本科到博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培养体系,引导教师通过在职培养、委托培养等方式攻读研究生学位,提升师资队伍整体学历层次。在学历培训、进修培训之外加强校本培训和企业行业培训。学校也可邀请国内职教专家、示范专业的专业带头人、精品课程的负责人等到校内举办培训,重点加强教师专业技能、实践能力的培训,同时也可安排教师到生产企业进行锻炼,加强教师实践技能。

3.建立职业院校教师职称评聘及职业发展评估机制

由于职业院校的师资要求与普通学校不同,因此职业院校也应该设立区别于普通院校的独立完整、科学权威的实践教学评估体系和职称评聘晋升制度。实践教学评估的重点和核心应该放在对实践教学基地的评估上,实现实践教学评估社会化。地方企业、行业与教育行政部门共同作为实践教学评估的主体,在技能训练方面由企业或行业制定标准参与考核。另外,高职院校应建立符合高职师资特点的职称评聘晋升制度,评职政策的制订应该向实践实训技能、实用型科研倾斜。必须改变目前以学术论文为重的职称评聘体系,将实践教学放在首位,强调对应用性、实践性能力的职称考评。

参考文献:

[1]李小艳,叶星星.终身教育理念与中职教育[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02).

上一篇:亲爱的自己-散文下一篇:《有效教学 和谐课堂--初中英语》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