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守恒定律学案

2024-08-27

质量守恒定律学案(通用11篇)

1.质量守恒定律学案 篇一

机械能守恒定律学案

思考:

1、前面我们学习了动能和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它们各是如何定义的?它们的大小各由什么决定?

2、动能定理的内容和表达式是什么?

3、重力所做的功与物体重力势能的变化之间有什么关系? 讨论下述物理情景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A.运动员投出铅球

B.皮球从一定高度自由下落到地面后又被弹起 实验演示:

思考题一:

如图(1)所示,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自由下落,经过高度为h1的A点时速度为v1,下落到高度为h2的B点时速度为v2,试写出物体在A点时的机械能和在B点时的机械能,并找到这二个机械能之间的数量关系.(1)思考题二:

如图(2)所示,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做平抛运动,经过高度为h1的A点时速度为v1,经过高度为h2的B点时速度为v2,写出物体在位置A、B时的机械能的表达式并找出这二个机械能之间的关系.

(2)思考题三:

一个物体以初速度V1从光滑斜面顶端A开始下滑,斜面高h1,当它下滑到离水平面高h2时的B点速度为V2,写出物体在位置A、B时的机械能的表达式并找出这二个机械能之间的关系.

讨论:

1、位置A、B时的机械能的表达式存在什么关系?

2、上述三种运动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3、通过上面三个例子,你认为要使在位置A、B时的机械能的表达式成立的条件是什么?

机械能守恒定律:

1、条件:

2、对条件理解:

3、结论:

拓展:放开被压缩的弹簧,可以把跟它接触的小球弹出去,在这个过程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类比地,你能得到在这个过程中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吗?

机械能守恒定律更为全面的表述:

本节知识小结:

1.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2.机械能守恒定律:

①在只有重力做功的条件下,物体的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但机

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机②在只有弹力做功的条件下,物体的动能和弹性势能相互转化,但机

械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守3.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恒①系统内只有重力或只有弹力做功

定②系统内的摩擦力不做功,一切外力都不做功

律121 4.表达式:mv2mgh2mv12mgh1

EKEPEEEP

作业:课本 P130 :(1)、(2)(作业本上交)

同步作业本《机械能守恒定律》 2211

2.质量守恒定律学案 篇二

一、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化学现象

例1.成语“点石成金”,本意为古代方士的一种法术,即能使石头变成黄金;现比喻能化腐朽为神奇。有人说他能把石灰石变成黄金,请你用化学知识说明石灰石不能变成黄金的道理。

解读: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CaCO3,它是由钙元素、碳元素、氧元素组成的,不含金元素,黄金是由金元素组成的,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无论石灰石怎样变化,也是不可能变成黄金的。

二、运用质量守恒定律,分析解答图象题

例2.“三效催化转换器”可将汽车尾气中的有毒气体处理为无污染的气体,下图为该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未配平),其中不同符号的球代表不同种原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乙和丙中所含元素种类相同

B.甲和丁中同种元素化合价不相等

C.该反应中共有三种元素

D.化学方程式中乙、丁的化学计量数均为1

解读:该题构思新颖,用不同符号的球来形象地表示化学反应,增强了试题的趣味性。从图像中可获取如下信息:(1)反应物是甲和乙,生成物是丙和丁,反应条件是催化剂,该反应经配平后可表示为:2甲+4乙=4丙+丁。(2)物质甲由两种元素组成,物质乙和丙都含两种元素且组成元素的种类相同,物质丁由一种元素组成。甲、乙、丙属于化合物,丁属于单质,因此,甲和丁中所含同种元素化合价不相等。(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该反应前后共有三种元素。

综合以上信息,选项A、B、C说法正确,D说法错误,故选答案D。

三、运用质量守恒定律,推断化学反应类型

例3.在一个密闭容器内有X、Y、Z、Q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试判断该密闭容器中发生的反应属于()。

A.化合反应B.置换反应C.分解反应D.复分解反应

解读:通过分析,比较表中物质反应前后质量变化得出:(1) Z物质质量减少,是反应物且全部参加反应,Y和Q质量增加,是生成物,反应生成Y的质量24g-2g=22g,生成Q的质量14g-5g=9g。

(2)反应生成Y和Q的质量之和:22g+9g=31g<84g,表明反应后物质X的质量也一定增加,X是生成物。因此,该反应可表示为:Z=X+Y+Q,故选C。

四、运用质量守恒定律,推断物质的化学式

例4.为了防止煤气逸散使人中毒,常在煤气中加入少量的有特殊气味的乙硫醇(C2H5SH)。乙硫醇在煤气燃烧过程中也可以充分燃烧, 其化学方程式为:

A.1 B.2 C.3 D.4

解读: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守恒。已知反应物中C、S、H、O的原子个数分别为4、2、12、18,已知生成物中含有4个C、12个H,故X中含1个S、2个O、不含C、H元素,则X的化学式为SO2,故选C。

五、运用质量守恒定律,确定化学计量数

例5.化学反应aZn+bHNO3(稀)=cZn (NO3) 2+dNO↑+eH2O,若e的值为4,则d的值为()。

解读:将化学计量数e=4代入化学方程式中,生成物4H2O中含有8个H原子,则反应物HNO3前化学计量数应为8,其他物质化学计量数存在如下关系:

将以上化学计量数代入化学方程式中,就满足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原子个数相等。故选答案B。

六、运用质量守恒定律,书写化学方程式

例6.铜器在潮湿的空气中,表面会缓慢地生成一层铜锈[Cu2 (OH) 2CO3],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解读:题中提供信息:铜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生成铜锈。从铜锈的化学式Cu2 (OH) 2CO3可得出:生成物由Cu、O、H、C四种元素组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推断,铜锈是铜与空气中的氧气、水、二氧化碳等物质相互作用而生成的。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u+O2+H2O+CO2=Cu2 (OH) 2CO3。

七、运用质量守恒定律,确定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例7.在反应A+3B=2C+3D中,已知2.3gA跟4.8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4.4gC,又知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则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多少?

解读: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物质量之和,反应生成D的质量为:(2.3g+4.8g)-4.4g=2.7g。设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x,

八、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无数据计算题

例8.将一严重锈蚀而部分变成铜绿的铜块研磨成粉末,在空气中充分灼烧成CuO,发现固体质量在灼烧前后保持不变,灼烧前粉末中铜的质量分数是()。

A.52.8%B.50%C.70.0%D.48.3%

解读:在空气中充分灼烧此铜粉末发生如下反应:

设混合物中含Cu的质量为x、Cu2 (OH) 2CO3的质量为y。

灼烧前混合物中含铜元素质量:灼烧后生成的CuO中含铜元素质量:

3.质量守恒定律命题热点透视 篇三

质量守恒定律是一切化学反应都必须遵守的一条客观规律,在历年的中考中都以不同形式表现出来。近年来,试题在内容、形式、立意等方面呈现出了密切联系日常生活、关注社会热点、连接现代科技、突出思维迁移等新的命题视角。本文就质量守恒定律中考命题热点试题作一探析。

1 信息给予型试题

例1.(泰州市中考题)“绿色化学”是当今社会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在“绿色化学工艺”中,理想状态是反应中原子全部转化为欲制得的产物,即原子的利用率为100%。在用C3H4(丙炔)合成C5H8O2(2-甲基丙烯酸甲酯)的过程中,欲使原子的利用率达到100%,在催化剂作用下,还需要的其他反应物是( )

解析;这是一道信息给予题,也是新情境试题,旨在考查学生的自学能力、信息转化能力以及对知识的迁移能力。由题给“绿色化学”的涵义,即反应物中的原子全部转化为欲制得的产物,所以要求反应类型必须是化合反应,即C3H4+X= C5H8O2,X可以是纯净物,也可以是混合物,但一定要满足有2个C、4个H、2个O。

答案:A、C。

2图像型试题

例2.(河北省中考题)一定质量的木炭与过量的氧气在密闭的容器内加热使其充分反应。图1中能正确反映容器内有关的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图像是()

解析:本题利用反应中有关反应物、产物等物质的质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动态图像考查了质量守恒定律。审题要注意关键词“过量氧气”即木炭完全反应,所以选项A、B均不正确;反应前容器中没有CO2,故选项C也错误;因为是密闭容器,所以物质的总质量保持不变,故答案D正确。

3字母表格型试题

例3.(南通市中考题)把A、B、C、D四种物质放在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并测得反应物和产物在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质C一定是化合物,物质D可能是单质

B.反应后密闭容器中A的质量为19.7 g

C.反应过程中,物质B和物质D变化的质量比为87:36

D.若物质A与物质C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197:158,则反应中A和C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2

解析:本题利用字母表格数据对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方程式进行了考查,比较抽象,有一定难度。很明显,B、D反应后质量增加,应为生成物,C反应后质量减少,则C为反应物。又因为C减少的质量(31.6-0)g 大于B和D增加的质量(3.6g-0.4g)+(17.4g-8.7g), 故可推知A也为生成物,且生成A的质量为:31.6g-[(3.6g-0.4g)+(17.4g-8.7g)]=19.7g, 即反应后密闭容器中A的质量为39.4g.因此该反应为分解反应,所以C一定是化合物,而D可能是单质,即A选项正确,B选项错误。

4 简答型试题

例4.(齐齐哈尔市)为探索物质在化学变化前后的质量关系,科学家做了大量的实验。1673年英国物理学家波义耳做了一个实验,他将金属放在密闭容器里燃烧后,立即打开容器盖进行称量,结果发现反应后的质量增加了。之后,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密闭的玻璃瓶内燃烧金属,发现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由此得出反应前后质量守恒。

(1)该实验导致波义耳未能发现质量守恒定律,请你简要分析一下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于波义耳称量方法上的原因,他错过了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的机会。请你改进他的称量方法,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_________________。

(3) 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过程给你有什么启示? (答一条即可)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以两位科学家曾经做过的一个实验立意命题,着重考查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以及分析、设计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性实验是在反应前后质量没有损失的情况下得出的,因此,应分别称量反应前后密闭容器的质量,才能保证实验的严谨性。

答案: (1) 由于金属燃烧时会消耗空气中的氧气,波义耳在燃烧后打开容器盖进行称量,就使外界的空气进入容器,所以反应后的固体质量增加了,因此导致波义耳未能发现质量守恒定律。(2)分别称量反应前后密闭容器的质量。 (3) ①科学研究要有科学系统的研究方法;② 理论的发展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③ 科学研究要有严谨细致的态度(任答一条即可)。

5微观图示型试题

例5.(沈阳市中考题)图2形象地表示某反应前后,反应物与生成物分子及其数目的变化。其中“”、“”、“”分别表示A、B、C三种不同的分子。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A、B、C前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 )

A.3:2:4 B.3:2:2C.1:2:3 D.1:2:2

解析: 本题利用分子模型图示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分子及其数目的变化情况,形象直观,重点考查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能力。从图示信息可以看出:反应前有3个A分子和2个B分子,反应后有2个A分子和2个C分子,即由1个A分子和2个B分子反应生成了2C分子,所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A、B、C前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2:2。

答案: D。

6学科渗透型试题

例6. (广东课改区)某同学在科技活动课上用图3所示的实验装置论证质量守恒定律。瓶内放了足量的盐酸,未充气的气球紧紧套在瓶口上,里边放有6.5g锌粉(如图3中①),将图3中①的装置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质量为w1g;然后将气球内的锌粉全部倒入瓶内,立即产生气体,气球逐渐膨胀变大,锌粉全部反应(如图3中②),反应结束后再次称量,质量为w2g;结果w2<w1。试分析:

(1)此反应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_____(填“符合”或“不符合”)。

(2)天平显示w2<w1的原因是(装置不漏气)____。

(3)在_______的条件下称量, w2=w1。

解析: 本题是一道物理、化学综合题,要把物理学中的浮力和真空条件等知识应用到解决化学问题中来。试题充分体现了探究的实践性、生成性(即在探究过程中会出现我们意想不到的问题)和综合性。本题旨在考查影响质量守恒定律探究实验的因素,即要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必须一无物质从体系中扩散出去,二无物质从外界进入体系,三无外界浮力的作用等。

答案: (1) 符合 (2)氢气球有浮力 (3) 真空

7科学探究型试题

例7.(青岛市中考题)小刚和小洁以“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为课题进行科学探究。请填写以下探究中的空格:

[提出假设]: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1) 。

[确定研究方法]:分析推理、查阅资料、实验探究。

[设计并进行实验]:小刚设计的实验装置和选用药品如图4-A所示,小洁设计的实验装置和选用药品如图4-B所示,他们在反应前后都进行了规范的操作、准确的称量和细致的观察。实验结论:小刚认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质量与生成物的总质量不相等。小洁认为: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质量与生成物的总质量相等。你认为(2)的结论是正确的,请说出导致另一结论错误的原因(3)。

[结论分析]:请从原子的角度,简要分析你认为正确的结论(4)。

[查阅资料]:小刚和小洁通过查阅材料了解到,法国伟大的科学家拉瓦锡,早在18世纪就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做出了科学的结论。

[交流表达]:请简要谈一下,你认为这条科学结论有什么重大意义?(不超过30字)(5)。

[结论应用]: 环保部门常用I2O5测定空气受CO污染的程度,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I2O5+5CO I2+5X,根据X的多少,可以判断CO的含量。X的化学式是(6)。

解析:本题以“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为课题,引导学生实践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研究性学习过程。得出结论之后,查阅有关科学家关于该研究的史料,有利于鼓励学生进行化学知识研究的信心,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题中实验及对不同实验结论的分析是探究的关键,最后一问的解答,则有助于加深对探究结论意义的了解。题目还特别注意了结论意义的分析评价,考查运用结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答案:(1)相等;(2)小洁;(3)小刚在操作过程中让反应生成的CO2气体逸出锥形瓶,所以剩余的生成物的质量比反应物的总质量减少了;(4)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种类不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质量没有变化,所以,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5)该科学结论对于定量认识化学反应,合理进行化工生产具有重要的作用;(6)CO2。

8巧算型试题

例8.(眉山市中考题)锌、铝、铁、镁四种金属共3.8g与一定质量、溶质质量分数为0.25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将反应后的混合物蒸发水分得固体(不含结晶水)11g,则反应中生成的H2的质量为()

A.0.15g B.0.20gC.0.30g D.0.45g

9综合计算型试题

例9.(重庆市中考题)测定因存放不当而部分变成碳酸钠的烧碱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所取试样质量8.00g放入质量140.00g锥形瓶,加入足量稀硫酸(质量50.00g)。每隔相同时间在电子天平上称量一次,数据如下表:

(1) 不必进行第7次读数的原因是____。

(2)计算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

(3)所用稀硫酸中H2SO4的质量分数不低于多少?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和化学方程式及溶质质量分数的综合计算能力。本题涉及的化学反应有两个 :2NaOH+H2SO4= Na2SO4 +2H2O, Na2CO3+H2SO4=Na2SO4+H2O+CO2↑,其中Na2CO3和H2SO4反应时,产生CO2气体并逸出,促使锥形瓶内剩余物质质量减少,当完全反应后,不再产生CO2气体,剩余物质质量不再减少。(1)比较后发现第5次、第6次剩余物质质量相等,说明第5次读数时足量的稀硫酸已使Na2CO3完全反应。(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先求出Na2CO3充分反应后生成的CO2质量,然后利用化学方程式:Na2CO3+H2SO4=Na2SO4+H2O+CO2↑计算出试样中Na2CO3和与之反应的H2SO4的质量,进而利用Na2CO3的质量求出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及质量分数。(3)加入足量的稀硫酸部分与NaOH反应, 利用(2)的结果再计算出与NaOH反应的H2SO4的质量,并由此计算出参加反应的H2SO4的总质量,依题意50.00g稀硫酸中H2SO4的质量不应低于参加反应的H2SO4的质量,从而可求出该硫酸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最小值。

答案:(1)第5次和第6次读数相同,说明已充分反应。

4.2.6基尔霍夫定律(学案) 篇四

编制:徐海燕

2015.9/5

§2.6 基尔霍夫定律

【学习目标】 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 知识目标:

1、理解支路、节点、回路、网孔等基本概念

2、掌握基尔霍夫两定律所阐述的内容

3、应用基尔霍夫两定律进行计算

教学重点 基尔霍夫定律的内容及表达式

运用基尔霍夫定律的解题步骤及例题讲解

教学难点 电流参考正方向的理解及电阻电压、电源电动势正负的确定 【自主学习】

1.有且仅有一条有源支路,可以用电阻的串并联关系进行化简,是简单电路;解答简单电路....的方法是____________定律。

2.有两条有源支路,不能用电阻的串并联关系进行化简,是复杂电路;解答复杂电路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支路:由一个或几个元件首尾相接组成的 电路。节点: 或 支路的连接点。回路:电路中任何一个 路径。

网孔: 的回路。网孔是最简单的回路,或是不可再分的回路。

4.基尔霍夫第一定律又称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内容是对电路中的任意一个节点,流进该节点的电流之和等于流出该节点的电流之和。

5.基尔霍夫第二定律又称__________________,其内容是对电路中的任意____________,沿6.任一方向绕行一周,各段电压代数和等于______。

电阻上的电压的正负值:若电流方向与____________相同时电压取正,相反电压取负。电源的正负值:若绕行方向是从_______极指向_______极时取正,相反取负。

【合作探究】

1如右图所示完成下列问题: 条支路 个节点 个回路 个网孔

高二电工学案

编制:徐海燕

2015.9/5

2如图所示电路,已知I1 = 1A,I2 = 2A,I3 = 5A,I4= 3A试求I5。

3.如右图所示,求(1)写出A、B两节点的电流方程

(2)写出网孔的回路电压方程

【例题讲解】突破难点知识

1.如图所示,当开关S闭合和断开时,求AB两端的电压UAB。

2.如图所示,已知E1E217V,R11,R25 ,R32 ,用支路电流法求各支路的电流。

高二电工学案

编制:徐海燕

2015.9/5

【归纳总结】

1叙述基尔霍夫第一定律的内容,并写出表达式?

2叙述基尔霍夫第二定律的内容,并写出表达式?

3用基尔霍夫定律的解题步骤:

①、先标定各支路电流的参考方向和回路的绕行方向,原则上可任意标定:一般取电动势或较大的电动势的方向作为支路电流的参考方向和回路的绕行方向。②、根据回路电压定律列出回路电压方程式。

③、求解方程,并根据计算结果确定电压和电流的实际方向 【达标练习】

1.请问下列电路有几条支路、几个节点、几个回路、几个网孔? __________条支路 __________个节点 ___________个回路 ____________个网孔

2用基尔霍夫第一定律解决节点的__________关系。用基尔霍夫第二定律解决回路的_______。3电阻上的电压的正负值:若电流方向与____________相同时电压取正,相反电压取负。电源的正负值:若绕行方向是从_______极指向_______极时取正,相反取负。

4.每个节点可以列出一个_____________方程;每个回路可以列出一个__________方程,但独立的电压方程个数等于__________数。

高二电工学案

编制:徐海燕

2015.9/5

5题5图所示,R1=2Ω,R2=3Ω,E=6V,r=1Ω,I=0.5A,则UAB为()A 9V B 6.5V C 5.5V D 3V

6题6图所示电路,沿abcda绕行时,回路的电压方程为()A Uab+I1R1+E1+I2R2-E2+E3+I3R3=0 B Uab+I1R1+E1+I2R2-E2+E3-I3R3=0 C Uab+I1R1-E1+I2R2-E2+E3+I3R3=0 D Uab+I1R1+E1+I2R2+E2+E3-I3R3=0 如图所示电路,E=4V,R1=2Ω,R2=4Ω,R3=4Ω,求I1、I2、I3各为多少?

8题8图所示电路中,已知E2=20V,R1=2Ω,R2=5Ω,R3=20Ω,用支路电流法求:流I1=0时,E1为多大?(2)若使E2=10V时,I3为多大?

5.高一物理 机械能守恒学案2 篇五

【学习要求】

1、知道什么是机械能,知道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什么情况下动能增加和势能减少相等?

3、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条件、公式

4、能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列出机械能守恒的方程式。【学习过程】

一、知识链接:

1、总结本章中我们学习了哪几种形式的能?

2、动能定理的内容和表达式是什么?

3、重力所做的功与物体重力势能的变化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自学导疑

1、什么叫机械能?如何求机械能的总量?

2、动能和势能在相互转化过程中是否存在某种定量关系?

4、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条件、公式分别怎么表达?

例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机械能一定守恒; B、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机械能一定守恒; C、在平衡力作用下运动的物体,机械能一定守恒; D、物体若只有重力做功,机械能一定守恒。练习1:下列运动能满足机械能守恒的是:()A、石头从手中抛出后的运动(不计空气阻力)B、子弹穿木块 C、吊车将货物匀速吊起 D、降落伞在空中匀速下降

例2 两个质量不同的物体A和B,分别从高度相同的光滑斜面和光滑曲面的顶点由静止下滑到达底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下滑过程中重力所做的功相同 B、它们到达底部时动能相等 C、它们到达底部时速率相等

D、物体A在最高点时的机械能和它到达最低点时的机械能相等

例3:(请看课本35页的例题)解题步骤:

巩 固 学 案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做平抛运动的物体机械能守恒 B、被匀速吊起的集装箱机械能守恒 C、光滑曲面上自由运动的物体机械能守恒 D、圆锥摆球在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 E、雨滴在空中匀速下落

F、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机械能可能守恒 G、做变速运动的物体机械能可能守恒 H、合外力对物体做功为零时,机械能一定守恒 2.关于机械能是否守恒,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作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机械能一定守恒 B、作匀变速运动物体的机械能可能守恒 C、外力对物体做功为零时,机械能一定守恒 D、只有重力对物体做功,物体的机械能一定守恒

3.在下列情况中,物体的机械能守恒的是(不计空气阻力)()A、推出的铅球在空中运动的过程中 B、沿着光滑斜面匀加速下滑的物体 C、被起重机匀速吊起的物体 D、物体做平抛运动

4.下列关于物体机械能守恒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运动的物体,若受合外力为零,则其机械能一定守恒

B.运动的物体,若受合外力不为零,则其机械能一定不守恒 C.合外力对物体不做功,物体的机械能一定守恒 D.运动的物体,若受合外力不为零,其机械能有可能守恒 5.a、b、c三球自同一高度以相同速率抛出,a球竖直上抛,b球水平抛出,c球竖直下抛.设三球落地时的速率分别为va、vb、vc,则()A.va>vb>vc B.va=vb>vc C. va<vb<vc D. va=vb=vc 6..小球沿光滑斜面自由下滑,求由顶端到达底面时的速度。斜面高h=0.5m,长S=1m。

7.在距地面高度为15m的地方,以30m/s得初速度竖直上抛一个物体(不计空气阻力)问:

(1)在离地面多少米处,其重力势能等于动能(2)经过多长时间,其重力势能为动能的2倍

6.质量守恒定律在初中化学中的应用 篇六

熟练掌握质量守恒定律, 可以使解决问题思路简单、快速、准确, 从而有效减少繁琐的计算, 也可以帮助正确理解概念, 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下面结合教学实践从两方面谈谈它在初中化学中的应用。

从宏观和微观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在人教版课本初中化学上册等50页就以“氧化汞分子分解的示意图”等反映了原子在化学反应前后种类和个数不变。这体现了化学反应前后原子守恒。第81页电解水实验则反映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 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一种化合物。这体现了化学反应前后的元素守恒。再如, 实验室用锌和稀硫酸反应来制氢气, 是利用“硫酸中含有氢, 反应后才能产生氢气这一元素守恒规律。下面一道例题是考查化学反应中微观原子种类、个数守恒规律的应用。

例: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确定化学方程式

3XY+Z2Y32Z+3M中, 物质M的化学式为 ()

A.X2Y3B.XY3C.X3Y2D.XY2

近几年各地中考中此类考题较多, 根据反应前后原子守恒确定未知物化学式, 即其原子的种类及其个数比, 答案选D。质量守恒定律应用更多的还是质量方面的守恒, 下面通过实例谈谈它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

例1.在化学反应A+B=C+D中, ag A和bg B恰好完全反应, 生成了mg C, 则生成D的质量为 (a+b-m) g。这一结论反映了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 是这一定律的直接应用。

例2.在化学反应A+B=C+2D中, 有ag A和bg B恰好完全反应, 生成mg C, 则生成D的质量为 (a+bm) g, 而不是 (a+b-m) /2g。

此题进一步阐述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 而不是各物质之间的分子关系。随着所学内容的加深, 应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的重要性日益彰显, 而且所使用的一切数据必须是纯净物的质量, 不纯量必须转化成纯量才可应用, 而在实际中, 多涉及不纯物或混合物的计算, 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有很大的方便性, 同时也把化学计算中的比例关系直接转化为加或减的关系, 减少了计算的失误。

例3.把干燥纯净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15.5g装入大试管中, 加热制取氧气。待反应完全后, 将试管冷却, 称量得到10.7g固体物质, 计算制得氧气多少?

分析题意:题中的数据都是混合物的数据, 都不能直接代入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中, 必须找出纯氯酸钾或氯化钾的质量才可以列比例式求氧气的质量。但由于二氧化锰只作反应的催化剂, 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则可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计算。现以两种计算方法进行比较:

解法一:设混合物中含二氧化锰质量为x, 生成氧气的质量为y.

再求O2质量y:

149:96= (10.7g-3.25g) :y y=4.8g

解法二:依据质量守恒定律有:反应后剩余固体质量比混合物质量减少了, 减少的质量即为氧气的质量:15.5g-10.7g=4.8g

以上两种解法殊途同归, 显然第二种解法既简单又不易出计算性错误。

例4.2.8g一氧化碳在高温下跟5.8g某种铁的氧化物完全反应, 这种铁的氧化物是 ()

A.Fe OB.Fe2O3C.Fe3O4

解法一:设此铁的氧化物的化学式为FexOy, 则其化学方程式为:

所以此氧化物的化学式为Fe3O4。C为正确答案。

解法二:根据质量守恒定律, 由化学式而求得。设此氧化物的化学式为FexOy, 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不变, 原子的个数无增减。可得出 (参照解法一的化学方程式) :反应前后氧原子个数守恒得出y+y=2y, 即它的化学含义为一氧化碳中的氧元素的质量等于铁的氧化物中氧元素的质量。由此可先根据CO的化学式求得氧元素的质量, 再由铁的氧化物总质量减去氧元素的质量即为铁元素的质量, 再根据化学式中元素的质量除以其原子量等于其原子个数, 就求得了化学式为Fe3O4, 答案为C。

例5.某金属样品4.0g, 投入100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9.8%的稀硫酸中 (样品中的杂质不跟酸反应) 恰好完全反应, 测得生成的硫酸盐 (正盐) 中含硫、氧两元素的质量分数共为80%, 求金属在样品中的质量分数。

思路分析:此题也可以由两种方法而求得。第一种方法是代入化学方程式求得, 但此方法较麻烦。第二种方法是利用守恒法。根据“元素守恒”有:1.硫酸根的质量守恒;2.金属元素的质量守恒;3.氢元素的质量守恒。通过100g9.8%的稀硫酸可求得硫酸根的质量, 又知生成正盐中硫酸根的质量分数为80%, 从而求得正盐的质量, 进而得出金属元素的质量即金属的质量, 再求出其质量分数。正确答案为60%。

综上所述, 质量守恒定律在初中化学中的运用过程, 是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过程, 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

摘要:质量守恒定律是重要的自然规律。正确理解和应用该定律是初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化学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理解应是多角度的, 即宏观上体现元素守恒、物质的总质量守恒;微观上体现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守恒。应用此定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是初中化学教学的基本要求。

7.质量守恒定律中的“预设与生成” 篇七

关键词:质量守恒定律 学生 教学课堂 探究

“质量守恒定律”是《科学》第四册第二章的重点,实验多,易形成丰富的感性认识,是适宜用探究学习的内容,上好这一节课也为后面的“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奠定基础。新课学习时刚好有外校老师来听课,因此,我作了充分的准备,对化学反应的“量”的探究设计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试图引领学生亲历定律的发现过程,从量的角度去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可在新课的第一环节“设置问题”就出现了意外。

设置问题:我们知道化学反应的实质是生成了新的物质,但是,如果我们转换一下角度,是否会有同学从量的角度对这些反应提出问题?那么在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是否发生变化呢?

学生回答是:(不容老师我等待期盼,便有半数同学回答)不会变化或相等。

听到这预料外的回答,我的心猛地一惊,原先预计的回答是“可能相等”、“可能不等”,这样我就可以顺理成章地引入本节课题,并演示白磷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事后了解到,前一天,课代表知道第二天有老师来听课,为使全班有更好的表现,布置了预习,好多同学早已把质量守恒定律背下来了,如此一来,我只能再创设问题情境便成了假戏真做了。

那你们想知道这“相等”的结论是怎么得到的吗?我们将沿着科学家所走过的研究路线通过自己亲自探究去得出“相等”的结论。探究演示:“蜡烛燃烧实验”“镁带燃烧实验”出现了天平不平衡。

大部分学生脸上出现了疑惑的神情。

八年级学生已初步理解探究是學习科学的主要方法,对探究的五个步骤也已经娴熟,可大部分的探究学生是在教师预先设定的框架内进行的,至于为什么要进行探究,怎样进行探究,学生都很茫然,学生缺乏明确的自我探究的意识和目标,思维还是处于被动状态。

这类“突发性”事件是一种重要的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富有智慧的教师是营造动态生成课堂必备条件,当“意外之音”来临时,我们不能固守原有的教学设计,而是要把握教材的关键和学生认知特点,抓住意外生成的资源,运用教学机智,灵活改变教学程序,另辟蹊径,催生更多的动态资源。如“应对策略”中的两个实验,原先的设计都是把实验前后质量不变的结果展示给学生的,但有了意外,就改变了实验中质量测量的内容,变成了反应前后“质量不等”的显示,创设与学生认知冲突的情境,通过思维碰撞,从而使学生发自内心地迸发出探究的欲望和动力,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催生探究动机。

所以,课堂中的“教学意外”,对老师来说,是挑战,更是一种机遇,我们需要树立“意外”意识,在课堂中利用好“意外”这个资源,不仅能使一些尴尬的局面得以化险为夷,更能使课堂动态生成,使探究活动焕发出持久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王耀村.《初中科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北师大出版社,2001年7月版

3.傅国亮.《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与案例》.《人民教育》.编辑部海南出版社,2008年10月版

8.质量守恒定律学案 篇八

一、学习目标

1、初步体会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中仍然适用。

2、能运用乘法运算定律使小数计算简便。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认真审题灵活运用运算定律简算的习惯和能力。

二、复习铺垫

1、算一算

(1)5×2=(2)50×2=(3)500×2=(4)25×4=(5)250×4=

(6)25×40=(7)125×8=(8)125×80=(9)125×800=

2、乘法有哪些运算定律?怎样用字母式子表示?你能写下来吗?

乘法()律:()

乘法()律:()

乘法()律:()

3、用简便方法计算

125×25×825×15×462×38+38×38

25×(40+4)15×(20+3)95×71+95×29

三、自主探究

1、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0.7×1.2=(0.8×0.5)×0.4=(2.4+3.6)×0.5=

1.2×0.7=0.8×(0.5×0.4)=2.4×0.5+3.6×0.5=

由此我们可以推想:小数四则运算的顺序跟()的顺序是一样的。

2、观察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关系?

0.7×1.2○1.2×0.7(0.8×0.5)×0.4○0.8×(0.5×0.4)

(2.4+3.6)×0.5○2.4×0.5+3.6×0.5

3、由此我们可以推想:

(1)整数乘法的()、()和(),对于()乘法也适用。

(2)应用乘法的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小数乘法计算较()。

4、看一看、想一想、试一试,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0.25×4.78×40.65×202

四、探究发现

比较刚才做的整数乘法的简便计算和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请同学们想一想整数乘法的简便计算和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可寻求家长和同学的帮助)

四、巩固测评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25×(0.75×0.4)=□×(□×□)6.3×2.4+2.4×3.7=□×(□+□)

(8-0.8)×1.25=□×□-□×□

2、试着用简便方法计算

3.45×0.25×40.45×202

3、解决问题(怎样简便就怎样做)

食堂买茄子和西红柿各25千克,每千克茄子4.6元,每千克西红柿5.4元。买这两种蔬菜共用多少钱?

五、学习收获

9.质量守恒定律 篇九

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探究质量守恒定律;能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化学实验和生活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表达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建立严谨求实的态度、自主探究的意识;能够主动与他人讨论和交流、表达自己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探究及运用。【难点】

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及运用。

三、教学过程

引言:“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历史学家听到这里会说这是一个悲伤的史实;地理学家会从风向的角度分析失败的原因;化学家会说,这发生了化学反应。我们就来研究研究这个反应。赤壁之火,使曹军百万雄师,化为灰烬。明显发现质量减小了;而铁生锈后是质量增加了;而1774年,拉瓦锡做的氧化汞分解的实验,得出反应物的质量等于生成物的质量。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到底是如何变化的,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环节二:新课讲授

引导学生得出探究的内容是称量反应前后的物质的质量。仪器是托盘天平。让学生看课本的方案一,看看有什么问题么? 学生1:为什么在玻璃管上套一个气球? 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五氧化二磷是白烟,防止白烟逸出,要设计成封闭体系。教师追问:锥形瓶底部为什么铺细砂? 学生通过回忆得出:防止瓶底炸裂。

请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测其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

请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反应前后的质量,分析结论。m1≈m2。接着探究方案二。先让学生看课本的实验步骤,学生没有疑问,开始进行实验,仔细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现象:蓝色溶液变成浅绿色;托盘天平的示数不变。结论:m1=m2。

这两个实验得出结论:反应前后质量不变。

归纳小结: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环节三:拓展提升

百万雄师化为灰烬,质量减小;铁生锈质量增加是不是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为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未计入气体的质量。

归纳提升:质量守恒定律应用时注意(1)反应物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2)只适用于化学变化。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质量守恒定律。

课后作业:纸烧成灰;蜡烛燃烧;蜡烛融化符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10.理解和运用质量守恒定律之我见 篇十

质量守恒定律的关键词含义:“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为帮助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教师可先引导学生从化学反应的实质去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即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反应物的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的过程,然后导出质量守恒的微观原因:在一切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因此,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而为了使学生更清晰明了地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可将上述理解概括为三方面:质量守恒、元素种类守恒、各元素的原子总数守恒。

正确而深刻地理解了质量守恒定律,方能灵活地运用质量守恒定律,我在教学中注意归纳总结、分类整理,使解题思路更清晰,便于学生接受,也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一、质量守恒

(一)解释现象

例1.铁生锈后,为什么铁锈的质量比原来的质量增加了?

分析:铁在潮湿的空气中与水、氧气作用而生成铁锈。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铁锈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铁、水和氧气的质量之和,故铁锈的质量比原来铁的质量增加了。

(二)求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

例2.在反应A+2B=C+D中,A、B两种物质完全反应时质量比为5﹕2。若生成C和D的质量共140克,则需消耗B物质的质量为       克,假设A、B、C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50、10、40,则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分析:据质量守恒定律知参加反应的A与B质量和等于生成的C和D的质量和,即A与B的质量和为140克,又知A、B的质量比为5﹕2,即可求B物质质量为2/7×140=40克,同理有A与B质量和等于生成的C和D的质量和即有A+2B=C+D,将各相对分子质量代入得:50+2×10=40+D,求出D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0。

二、元素種类守恒

例3.某有机物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该物质中一定含有__                           元素,可能含有      元素。

分析: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各元素的种类不变,而生成物只有二氧化碳和水,燃烧时氧气参加了反应,所以物质A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例4.某有机物1.6克完全燃烧后生成4.4克二氧化碳和3.6克水,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只含C、H两种元素

B.一定含C、H、O三种元素

C.一定含C、H两种元素,可能含O元素

D.不能确定

分析:有机物燃烧生成4.4克二氧化碳和3.6克水,其中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为4.4×12/44+3.6×2/18=1.6克,等于有机物的质量,可知有机物一定含C、H两种元素,不含O元素,故A正确。

三、各元素的原子总数守恒

(一)确定物质的化学式

例5.在化学反应2MO+X=2MO2中X的化学式为(    )

A.MO2    B.O2     C.M2O    D.MO3

分析:据质量守恒定律知化学反应前后各元素的原子个数不变,则X为O2。

(二)推断化学方程式的物质系数

例6.化学反应方程式为aC2H6+bO2=mCO2

+nH2O,下述各式为各物质间系数关系,正确的是(     )

A.2m=a

B.3n=2a

C.3n=a

D.2b=2m+n

分析:据质量守恒定律知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守恒得:H原子数6a=2n,C原子数2a=m,O原子数2b=2m+n,所以D正确。

(三)判定化学方程式

例7.已知反应X2+Y2=E,若E得化学式为XY3,则下列方程式正确的是(  )

A.X2+Y2=2E

B.2X2+3Y2=E

C.2X2+3Y2=2E

D.X2+3Y2=2E

分析:依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数守恒,将XY3代入上述各式,则D正确。

四、综合运用

例8.一定条件下,下列物质在密闭容器内反应一段时间,测得反应产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文末所示列表1)。

根据列表1信息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X、Z是反应物,Y、W是生成物

B.a=15

C.反应中Y、W两种物质变化的质量比为22︰9

D.Z为化合物

11.质量守恒定律学案 篇十一

(一) 教学目标设计

1.通过具体实验来探究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通过对实验过程的观察和操作, 对实验结果的思考, 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和分析能力, 理解化学中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关系。

2.通过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分析总结质量守恒定律, 可以使学生学习到科学的实验方法, 培养学生在实验中的交流、合作、表达的能力。

3.在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科学探究过程中, 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思考、判断, 解答实验中出现的矛盾, 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勤于思考、大胆实践的科学意识。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验证, 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观点。

(二) 学习指导

通过课前预习课文, 使得学生获得比较感性的认识, 然后提出问题, 到底结果是什么样的呢?交给学生们去交流讨论, 在讨论的结果中, 开始做实验进行验证, 然后对结果进行分析、逻辑推理, 然后归纳总结实验结果。

(三) 学习过程

通过学生的课前预习, 完成以下几个问题, 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

镁带燃烧前后的质量测定: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 发出了, 生成了。

实验结论: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和反应后物质的质量。

结果分析:由于参加了反应, 使得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

思考:按照教材的描述:一切化学反应都必须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为什么在本实验中没有发现这种结果?

为什么化学反应要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在实验前要鼓励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大胆的假设:

1. 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之和大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2. 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之和小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3.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之和等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把学生的不同意见记录下来并且记下人数, 然后在对实验结果进行验证时看看哪一种意见正确。

(四) 实验设备

电子天平、集气瓶 (塑料瓶) 、镁条、火柴、酒精灯、镊子、玻璃片、铜片等。

(五) 实验步骤

1.取0.005克镁条、铜片、玻璃片、镊子、塑料瓶防止电子天平上称重, 把结果记录下来。

2.在酒精灯上点燃镁条, 把塑料瓶罩在镁条的上方, 当发现白烟充满了半个塑料瓶时, 立刻将燃烧着的镁条放到玻璃片上的铜片上, 罩上塑料瓶。反应完成后再把反应物和玻璃片、铜片、镊子、塑料瓶一起放在电子天平上称重, 记录下结果。

3.取不同质量的镁条, 记录数据如下表所示。

(六) 课堂练习

1. 假如有一种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后变成了二氧化碳和水, 那么此物质一定含有 () 物质。

A.氧气、氢气、碳元素

B.氧元素、氢元素、碳元素

C.氢气、炭

D.氧元素、碳元素

2. 不能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解释的是 () 。

A.铁生锈质量增加了

B.镁带燃烧后的固体质量增加了

C.蜡烛燃烧变短了

D.打开酒精灯的瓶盖, 过一段时间酒精灯质量变小了

3. 某地有一条被污染的河流, 河水呈现出酸性状态, 经过调查研究后发现是因为其河床中含有某种物质B和河水中的氧气发生了反映导致的, 它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 B+2H2O+7O2=2FeSO4+2H2SO4, 那么可以推测出B的化学式为 () 。

A.FeS B.FeS2C.Fe2S3D.FeO

4. 在一个化学反应中存在这样的等式:A+B=2C其中当2 gA参加反应时, 可以生成5g的C, 那么参加化学反应的B的质量为 () g。

A.2 B.3 C.4 D.5

二、镁燃烧实验的化学分析

从图表中可以看到, 在反应刚刚结束的1分钟里, 物质的总质量在不断的减少, 甚至低于反应前的总质量, 这是因为在燃烧的过程中释放的大量热量使得部分镁条变成了气体, 同时与空气中的其他成分反应生成了氧化镁和氮化镁, 生成的白烟即是固体的小颗粒发散在塑料瓶中, 在实验结束后第三分钟, 总质量逐渐增大, 这是因为以前悬浮在塑料瓶中的氧化镁和氮化镁随着时间和重力的作用, 逐渐落在了铜片上和玻璃板上。在第三分钟后, 反应物的总质量明显的大于反应前的物质总质量, 随着白烟消失, 氧化镁和氮化镁全部沉积在铜片和玻璃片上, 反应物的总质量不再变化。

在实验完成后需要进行针对性的习题练习, 进一步加深和巩固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使学生记忆更加深刻。在实验中培养对化学实验中的定量实验进行分析, 例如为什么取一定量的反应物质?

本节课中存在的一个难点就是怎么帮助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和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这需要多媒体课件来帮助学生从原子角度来理解镁反应的过程, 通过认真观察镁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观察微观粒子的变化, 可以帮助学生知道化学反应的实质, 使得学习过程化难为易。在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时, 要记得规律从特殊到一般的特性, 即在镁条燃烧的实验中具有质量守恒的特性, 那么在其他的化学学习中也存在着质量守恒定律;这说明了物质既不会凭空消失, 也不会凭空产生, 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来自形式, 加强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的教育。

三、结语

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薄弱现象是不能对实验现象进行很好的分析, 虽然学生对实验现象很有好奇心和兴趣, 但是在对实验现象分析时缺乏大胆思考、敢于表达的能力, 等待着老师给予正确的解答。对于老师来说, 要加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科学能力有很大的好处。在实验中, 老师不要急于告诉学生实验结论, 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 根据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 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参考文献

[1]胡荣华.以学生为主体变“课堂”为“学堂”——“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设计、实施与反思[J].化学教与学, 2012, (12) :12-13.

[2]熊南军“.质量守恒定律”教学设计[J].中学生数理化 (教与学) , 2010, (11) :11-12.

[3]韩敏, 杨娟绸“.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设计[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11, (06) :25-26.

上一篇:舞蹈课的听课总结下一篇:注册民办教育机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