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新课程如何备课

2024-09-28

小学语文新课程如何备课(13篇)

1.小学语文新课程如何备课 篇一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第一学段识字写字测试题

1、()常用汉字1600个,其中800个()。

2、()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3、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

4、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和()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5、()()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

6、学会汉语拼音。能()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大写字母,()《汉语拼音字母表》。

7、写字教学要求学生()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提高书写质量。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

8、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指出“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强调教学中要加强写字、提高写字质量,结合第一学段课程标准说说哪几条具体体现了这一指导思想。

9、课标在第一学段目标中对识字的第一个要求是: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教学实践表明,只要学生喜欢识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识字教学就会事半功倍。怎样让一年级的孩子树立主动识字的愿望呢?结合教学实践,简单谈谈自己的实施方法。

10、“在世界各民族文字之林中,惟有汉字的书写才能形成人类最伟大的艺术门类之一——书法。” 识字、写字的过程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为了有效地进行书面交流的需要而掌握字形的过程,因此,第一学段识字写字目标中有: “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结合教学案例,简要说明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2.小学语文新课程如何备课 篇二

一、优化导语设计

小学生的心理尚处于半成熟状态, 他们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心, 有极强的求知欲。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 根据不同教学内容, 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心和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如我在讲《桂林山水》时, 先播放一段《春江花月夜》;在讲抗美援朝战争时, 放一段《我的祖国》, 引入新课。歌曲法的运用能渲染气氛, 调动学生情感。

二、进行排练表演

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好奇心驱使他们进行深入学习。有时一堂成功的课, 教学和表演是分不开的。为了在开课就打动学生的心, 不妨将表演引入课堂, 导入新课, 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语境中步入阅读过程, 调动学生爱学语文的情感。如学习《狼和小羊》, 上课之前请两位学生扮演“狼”和“小羊”。狼说:“我是狼, 听说邻村的一户人家养了几只羊, 羊太老实了, 把它骗到手真是太容易了。今天我可要饱餐一顿啦!”羊出场说:“我是小羊, 以前, 妈妈总是带我到村子前边的小河里去喝水, 今天我要自己一个人去试一试。”这样, 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引到课堂上, 既引出了课题, 又为学习下面的课文埋下了伏笔。学生在趣味盎然的语境中进入阅读过程, 调动学生爱学语文的情感。

三、利用直观教具

小学语文课特定的教学内容严肃、枯燥、抽象, 如果仅靠一支粉笔, 一张嘴, 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如果将音乐、挂图等穿插在课堂教学之中, 创设一定的情境, 就可以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如在分析《背影》主题思想时, 一首满文军的《懂你》悄然响起:“你静静地离去, 一步一步孤独的背影……一年一年风霜遮盖了笑颜, 你寂寞的心有谁还能体会, 是不是春花秋月无情, 春去秋来你的爱已无声……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 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 多想靠近你, 依偎在你温暖的怀里, 告诉你我其实一直都懂你。”音乐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学生为之动容, 教室一片寂静, 有学生悄然泪下, 歌声中, 学生很容易就读懂了文章中浓浓的父子之情。

四、采用激励评价

及时抓住闪光点, 进行激励评价, 充分发挥激励的帮手作用。在学生的语文作业中, 多写一写激励性评语;和学生像朋友一样聊天时, 多用伟人、科学家的事迹激励他们学习。此时, 教师是学生自我发展的促进者, 理想探求的指路者, 心理困扰的排除者。比如每次考试后, 我都找几名学生谈心, 分析考试的成功与失败, 对成功者予以表扬, 失败者予以激励, 并真诚地希望他们指出教师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前几次学生还不敢说, 时间一长, 学生看到老师真的把他们当朋友对待, 便不客气地指出教学中的一些问题, 我虚心接受并及时改正, 学生对我也更加信任和尊敬。这样, 我与学生建立起了一种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五、开展课外活动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要坚持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有机结合, 强化教学的实际效果。组织教学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 不能只是一味地、郑重其事地提问, 可以用诗、歌、掌声等表达或调节精神, 集中注意力。导入正课可以用投影漫画、阅读报纸、新闻介绍等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教学中, 对学生要多做肯定, 少做否定, 多用指导性、鼓励性评语, 多和学生交流。课外活动是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实施全面发展教育中, 同学科相辅相成。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发展个性, 给他们更多的自由、更大的空间培养自身特长, 要充分重视语文活动课教学, 将其作为激发兴趣、爱好和培养特长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到大自然中观察, 在小实验、小制作中自己动手, 发挥想象力和主动性, 勇于思考, 大胆创新, 这样既可以深入理解书中内容, 又可以学到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 从而开阔学生视野, 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六、开展探究学习

新课程大力倡导探究性学习, 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所以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采用举例、辩论等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重视教学探究的同时, 关注学生的学法,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培养学习的成就感。比如在学习《桂林山水》第二自然段, 体会作者具体形象描写景物的特点时, 有一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文章如果写“漓江的水真静啊! 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不也能把漓江水的特点写明白吗?在对比中引导学生质疑:“这与原句到底哪一句更好呢? ”让学生自读自悟、自主探究、自我发现。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又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运用电教媒体

现代教学媒体主要包括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视、计算机等。运用电教媒体进行小学语文教学, 可通过光、影、像、色、动等刺激学生感官, 直观性很强, 极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集中其注意力, 从而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例如一年级识字课, 老师可以编制识字测试课件, 让学生在微机室自己测试前几天学过的生字, 测试的形式有听音选字、部件搭配、判别笔画、选字填空、正误比较等。根据学生的测试结果, 可得到计算机奖励:大红花并伴有一首优美的乐曲;“还不错, 要更加努力!”的评语;“前面的内容没学好, 请复习!”的要求, 使以往枯燥乏味的识字课变得多元有趣, 学习过程中学生还能不断得到计算机的鼓励和表扬,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都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3.小学语文新课程浅析 篇三

它负载文化,呈现文化,传递文化,反映人类文化的基本成果。因此,对语文课程的理解,有赖于对文化的理解。在一定意义上说,教材质量的高低,实质上是教材编者文化底蕴厚薄的反映;教学水平的差别,实质上也是教师文化素质高低的表现。文化底蕴越深厚,对语文学科本质特点的认识也越准确、越深刻。准确地把握就是科学性,审美地把握就是艺术性,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新境界。

为此,要关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连接,关注中华文化和世界多元文化的沟通。可以说,真正是继承发扬优秀传统的,才是真正现代的;真正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当前,一是找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契合点,活化传统文化,使之为现代服务;二是注意吸纳世界多元文化,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导引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的沟通。

每个人都是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人,都是特定文化遗产影响下的人,师生亦然。不能脱离“文化背景”孤立地看语文教学中师生的言语行为,也不能离开“文化”去孤立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每一次教学活动都是一次文化活动,一种文化现象。学生在“文化”的熏陶下受到感化、美化、净化。

还要关注尊重儿童文化,小学语文,首先姓“语”,因此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科学课或别的什么课。小学语文又姓“小”,是儿童的语文教育,因此必须了解儿童、研究儿童,懂得儿童文化的特点。儿童文化是一种诗性文化,儿童常常在现实世界和想像世界之间自由地转换,甚至模糊了幻想和现实的界线。决不要武断地指责孩子们的“无知”,正是这些想人非非的幻想、标新立异的见解,造就了崭新的儿童文化,显露了儿童的天性,是智慧的花蕾,是创新的萌芽。

其二,语文课程是生活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教育过程就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生长过程,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转化的过程。由此,杜威特别关注儿童的经验,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经验的改造。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把杜威的话倒过来说,认为生活即教育。有生活就有教育,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乃生活的改造。生活决定教育,生活教育就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

上述言论给我们的启示是:不仅要容纳儿童的生活经验,还要改造、提炼儿童的生活经验。要把粗糙、零碎的儿童生活经验改造为与语文学习相融通的经验,以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典型性和儿童生活的具体性、丰富性的矛盾。并把儿童经验作为“已知通向未知”的桥梁,让儿童感到亲切、亲近。当然也要容纳教师的经验,并改造教师的经验,使之和教材贯通、和儿童靠近。

要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生活,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把教学情境还原为生活情境;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儿童的生命活动。生活,是真实的生活,不是虚拟的生活;师生是生活中的真实的人,不是戴着面具的人,是真心真意、有真情实感的人。儿童应是本真的儿童,教师应是本色的教师。教师不是“做戏”,教学拒绝“作态”。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话语应是生活化的话语,教师的动作表情应是生活化的动作表情。儿童也应是生活中的儿童,是天真烂漫、幼稚可爱的儿童。有的青年教师在课堂上板着面孔,压着嗓子和儿童虚以应对,试图建立自己的“权威”,其实,所谓‘权威’,正是师生关系的屏障。为什么教师不露本相、显本色,以生活化的形象带给学生真心、真情呢!

人不仅是个体的存在,而且还处在一定的关系之中,这种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反映。在教学活动中,师生是平等的。学生的地位和权利是本应有的地位和权利,不是教师的施舍和恩赐。教师不是知识的惟一占有者,教师的话不是“金科玉律”,应允许学生怀疑.质疑,鼓励学生对教师的话语进行补充和纠正。在某种意义上说,教师不是在“教”学生,而是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起探讨、一起兴奋、一起激动。是平等的对话,是民主的交流,是自由的讨论。

在教学活动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既是具有独特性、自主性的存在,又是特定关系之中的存在。需要强调的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自主性、独特性,反映出师生都具有鲜明的个性。正是这些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个性,形成了教学活动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复杂性。可以说,没有个性就没有独特性,也不会有创造性。

张扬个性既是教学新理念,又是教学新策略,有助于解决教学要求的统一性、规范性和儿童个性的多样性、复杂性的矛盾。当前,理论上不反对‘发展个性’,但实际上对学生管得很紧,统得太死,没有给学生个性留下自由发展的空间。依然习惯于用统一的标准去要求所有的学生,用固有模式去规范一切教学活动。

在教学中并不是完全按预制的方案行事的,常常因某种意想不到的原因,使教学过程或停顿、或迁回、或反复、或跳跃,因此,教师要善于和“不确定性”打交道。既要考察教学活动的有序性、规律性、和谐性、一致性,又要考察教学活动中的易变性、反常性、无序性.随机性、偶然性。要用有序性的原则、规则、规律,明确的概念武装起来,在不确定性、模糊性、偶然性中进行探索。

4.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报告 篇四

新学期开始,我认真学习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对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总结如下:

(1)通过学习我深刻体会到新的课程标准是根据时代的需要,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出一些新的要求:比如,要求学生会略读和浏览,掌握搜集和处理信息(包括网上学习)的能力;将听说能力整合为口语交际能力,特别提出了口头交流和沟通的要求。提出了写作和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的要求。提出阅读、书写与写作的速度要求,并有量化指标。更重要的是注重了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并将其作为了学习目标。

(2)通过学习,我真正确立语文教育的新理念,克服以往在语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系统的错误倾向。我们应积极倡导、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学习方法,拓宽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联系生活、跨学科的学习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受用的语文能力。

(3)教学中,我们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

(4)在教学进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语文课程标准》首次对义务教育阶段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方式。即要求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强调在综合性学习中具有合作精神,培养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突出自主性,积极主动地参与,特别要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除此之外,对阅读、写作和学习方法三方面也有很明确的表述。提倡独立阅读、自主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鼓励自主写作、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在学习方法上,鼓励有独到的见解,鼓励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和策略学习。

(1)开发并利用好语文教材,发挥教材的多种功能。教材不仅仅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的文本,还承担着丰富学生生活经验,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诸多任务。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其开发和利用的重点是研究和处理教材。(2)改变单一的以课本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形成并发展语文能力,体验语文学习的乐趣。(3)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4)创设多彩的校园环境。将富于生命活力的环境作为课程资源之一,以熏陶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的发展。(5)开发并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

(2)

(3)

(4)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必须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而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创新教育是核心。开展创新教育,作为小学教师,应及时转变教学观念,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实际出发,重视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会探索和创新。下面我就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一,老师要树立起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意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学观念支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形成了以知识为核心的观念和行为模式,在教学中重视对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而且习惯于把自己的思想强制性地灌输给学生,扼杀了学生头脑中的新想法,更不用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要想培养创新型的学生,教师必须要转变观念,从“以教师为主,以知识为核心”的传统模式教学观念向“以学生为主体,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开放教学观念,树立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意识。

第二,设计课堂结构,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主要突出以几大板块、几大结构来完成教学任务,教学程序的结构设计,突出了教师的引、教师的导,因而学生能较好地掌握书本知识。但学生的思维空间受到束缚,不能很好地得到发挥,尤其是到了高年级,学生的知识积累到了一定程度,思维比较活跃,仅仅学习书本上的新知识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我认为,小学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他们可以通过预习,看教学参考书,初步理解要学的知识,并能提出自己的见解、看法以及所想到的、发现的、疑问等。特别是学生自己的看法、见解有利于学生主体思维的个性发展。以新授课为例:

一是预习交流。先四人小组相互交流预习认识,相互提高,训练人人思考的能力、表达的能力,为进行全班交流作充分准备,提高回答问题的信心。然后每一小组的代表发言或是自由发言,把自己想到的、看到的展现给全班同学,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完善对要学知识的认识。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还能有效地扩大学生接受的认识面,学生敢于想象、积极思考,突破了书本知识的局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提高的几点看法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都在努力学习和实践着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理念,课堂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和生机,教师运用录音、录像、电脑、教具、挂图、卡片等多种手段;游戏、故事、实践操作、媒体渲染等多种形式创设教学情境,极大地丰富了数学课堂,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和探索的空间,创设了合作互动,平等对话的平台。但是,我们也发现,有些教师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诸多的操作材料,学生却是为“操作”而“操作”,为“讨论”而“讨论”,为“合作”而“合作”,表面上热热闹闹,但教学活动是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效果不理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深思,下面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谈谈我个人的几点浅显看法。

一、课堂教学的现状

为了推进课程改革的发展,探索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首先,我们就得谈谈当今课堂教学的现状,也就是说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听课、亲身经历,与同行交流和向专家请教,我认为当今的课堂教学存在如下的问题。

1、有的课堂,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显露出浮躁,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典型表现在“自主”变成了“自流”,课堂展现的是学生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主体性,失去的却是教师有针对性进行的引导、点拨和具体帮助的重要职责。

2、有的课堂,有“温度”无深度。课堂上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虽然让人感到热闹、喧哗,但极少让人怦然心动,究其原因,就是课堂缺少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深处的感受。

3、有的课堂,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学生之间在缺乏问题意识和交流欲望的背景下,而应付式、被动式的进行“讨论”,缺乏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尤其是

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

4、有的课堂,探究有形无实。学生只是机械地按部就班地经历探究过程的程序和步骤,缺乏好奇心的驱使和思维的探险以及质疑,从而导致探究的形式化和机械化,变成没有内涵和精神的“空壳”。

5、有的课堂,一些数学内容机械地套上创设的情境,牵强附会地联系实际,过多地强调生活来源,其结果是既浪费了宝贵时间,又妨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真正理解。

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途径、方法、策略

1、让学生面对数学现实——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执教者要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设计教学,找准教学的起点,突出数学的重点,突破数学的难点,捕捉教学的生长点,使教学目标切合教学的实际。

为什么学生面对老师精心设计的提问无言以对、毫无兴趣?有时还会出现学生面对“精彩的画面”视而不见,毫无兴趣?根本原因在于教师的教学目标设计脱离了学生的数学现实。思考之后我们应该采取的对策就是:

①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确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作为执教者,应该做到课前调研。

②数学学习活动的设计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上,作为执教者,应该抓准切入点。

③教学实际要关注让学生亲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 用的过程。作为执教者,我们应该让学生亲历过程。

2、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点及教学内容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对新知探究的需要。因此这个学习情境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有挑战性的。

课改以来,“创设情境”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些有趣新颖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课堂学习情境令教师们眼界大开。

3、选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亲历数学化的过程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必须使学生有机会真正经历“数学化”。因此,应采用多种教与学的方式,让学生在独立思考、探究学习、合作交流中学会学数学,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在亲历数学化过程中尝试多种体验。比如教学小学数学中求“平均数”。首先让学生亲历的过程是:为什么要学平均

4、把握合作时机,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在数学教学中,应克服小组合作学习中流于形式或作用不大等弊端,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使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落到实处。

(1)合作学习应选择在学生意见不统一时进行。(2)合作时机选择在解答开放性问题时进行。

“开放性”问题答案不唯一,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有限,很难多角度的去 思考,需要合作探究,群策群力才能展示各种结论。当学生把自己的结论依据展示出来,每个同学都可以从他人的思维成果中得到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活跃了思维,培养了学生全面考虑问题和善于从别人身上取长补短的好习惯,学生不仅能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获得学习数学的方法。

5、落实三维目标、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首先取决于课堂教学目标制定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目标制约着课堂教学的进程与发展,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为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①与时俱进地选择好教学内容,扎扎实实地为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定好位,打好桩。(知识技能)

②以满腔的热情、智慧的头脑,敏锐的触角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唤起学生的智慧,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自觉不自觉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过程方法)

③小心翼翼地呵护孩子的学习热情,想尽办法调动学生地积极性、主动性,全力以赴地保护好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的价值,不断地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情感、态度、价值观)

综上所述,要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确定好教学的起点、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捕捉课堂的生成点。教学风格朴实一点,双基训练扎实一点,教学容量厚实一点,学生思维活跃一点,教学方式灵活一点。当然,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去探究!

导读:教学课题升和毫升,教学目标,获得愉快的学习和数学活动经验,教学重点升和毫升的认识,教学难点容量概念的形成和正确读取量杯量筒液体的多少,教学手段及方法,教学过程,创造良好的教学情景,设计意图,在实验中学习数学,二、设计学生喜欢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玩水”的数学活动,教学预设,教学反思,问题是数学教学的源泉,问题是课堂教学得以推进。

教 学 课 题 升和毫升 教 学 目 标

1、在实际操作活动中,经历了解容量概念和认识测量工具,以及认识“升”和“毫升”的过程。

2、了解容量的含义,认识“升”和“毫升”,知道“升”和“毫升”怎样用字母表示;会读量杯和量筒中液体的多少。

3、积极参与“玩水”的实验活动,获得愉快的学习和数学活动经验。教 学 重 点 升和毫升的认识

教 学 难 点 容量概念的形成和正确读取量杯量筒液体的多少。教学手段及方法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景

用实物,创造良好的教学情景,吸引学生注意力。

二、探究与体验。在实验中思考、学习。

师生交流

三、实践与应用,巩固所学结合实际生活。设计意图

一、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而言,用实物,来吸引学生,在实验中学习数学,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设计学生喜欢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出问题,让学生在思考和交流中解决问题。

通过学生的亲自操作活动,让学生再次体验容量的概念。

让学生积极参与“玩水”的数学活动,在具体的情境中灵活运用,进一步加深对容量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学生小组合作巩固强化。学生进一步体验容量的概念,加深理解。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练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永远保持旺盛的精力来参与学习活动。教学预设

一、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喝饮料吗? 生:喜欢。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两瓶饮料(出示饮料),你们知道哪个瓶子里的饮料多吗?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左手拿的瓶子里饮料多,用眼直接看出来的。

师:今天我们要一起来认识容量单位:“升和毫升”。学了今天的知识,你就可以用数来表示饮料的多少了。(板书课题)

二、新授

1、实验,容量

⑴出示两杯不同颜色的水(高度不一样)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哪一杯水多呢? 生:红色(蓝色)

⑵再出示两个杯子。(大小不同)

师:哪一杯装水多?有什么好办法?同桌互相讨论一下。(出示课件)生:一样多。左边的?? ⑶提出小组合作实验,在实验中考虑有什么好的方法,让学生积极配合,共同解决问题。师:你们都想到了哪些方法?

生1:可以把两个杯子放在一起比一比。

2:可以把一个杯子装满水,再倒入另一个杯子里。

生3:还可以把两个杯子都倒满水,然后再分别倒进两个一样大的杯子里。师:同学们真聪明,你们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鼓励的语气)小结:哪个杯子装水多,我们就说哪个杯子的容量大。(出示课件)

2、实验,认识升和毫升

⑴ 出示两个高度一样、装着水的高度也一样、但粗细不同的两个瓶子。(用不同颜色区分)师:老师这里还有两个瓶子。比一比,哪个瓶子装的水多?你是怎么比较的?现在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讨论。

师生交流

生1:用一个大杯子,先把一个瓶子的水倒进去,做一个记号,然后倒出来。再把另一个瓶子的水倒进去,和刚才做的记号比较。2:分别倒进两个一样大的杯子里,再比一比哪个多。生3:用量杯也可以测量出哪个瓶里的水多。

师: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想出了许多好方法。那现在,我们就来按刚才的方法试一试吧。

实际操作

⑵师:如果要精确的知道液体的容量,就要用到计量液体工具。(出示、认识量筒和量杯)计量液体,如汽油、饮料、药水、等,用升或毫升做单位。

师:升用字母“l”表示,毫升用字母“ml”表示。(出示课件并板书,学生读一读)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液体用升或毫升来计量? 生:油,牛奶,可乐,啤酒。

⑶用量杯测量两个瓶子中液体的多少。师生一起进行实际操作。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读出两个量杯中红色液面和蓝色液面所在的刻度。(学生汇报,老师在黑板上记录)

三、练一练

1、让学生独立观察并填空。然后全班交流。(教师出示课件)

2、先请一位学生读题。

生:找三个大小不同的玻璃瓶,分别测量它们的容量。分小组进行实验,完成后汇报结果。

3、怎样使两个瓶子里的水一样多?

分小组进行。(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然后全班交流)生1:用量杯或者量筒,准确量出同样多的水。

生2:用两个同样大小的杯子,然后分别倒进水,使两个杯子液面高度相同。

4、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判断:哪个杯子的容量大,哪个杯子容量小。(课件展示)

四、课堂小结: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得愉快吗?谁能说说你的收获是什么? 教 学 反 思

5.小学语文新课程培训随笔感言 篇五

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最基本的语文素养,还要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这是语文学科的性质与地位决定的,是社会、国家赋与的我们语文教师的历史使命。语文教学毕竟语文素养的提高才是主旋律,德育却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所以在教学实践中,还要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在教学作者背景中渗透德育教育

每篇文章的时代、作者背景都是不同的,让学生课前预习寻找关于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因为这不仅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还能让学生从中深切感受到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认识作者的高尚品格,从而情不自禁的受到感染,有助于进行道德教育

(二)、在解读课文时渗透德育教育

教材编排者选的这些课文都是有原因的,从各个角度进行选材,达到各种育人的目的。而教师就是在分析这些课文的过程中,根据其内容和特点,掌握适当时机,灵活地进行德育教育,从而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三)、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他不仅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有效途径,也是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渠道。教师要很好的利用综合性学习活动,进行德育教育,使德育进一步延伸。

6.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4 篇六

(四)一、必须知道新课程标准与以往教学课标的区别

以往教学课标突出了知识的主体地位,它主要是对教师如何教教材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新课程标准在以往教学法课标的基础上,突出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在课程学习中“人”的作用,尤其是学生的作用,还注重教学法的指导。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真地研究学习新课程标准,明白新课程“新”在什么地方,才能体现“新”字。

二、做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体现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是我们现代教师的共识。如何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呢?这里应该注意不要走入两个极端,一个不敢放手,一个是完全放手。我想在课堂上要注意这样几点:1.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2.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3.要注重培养学生好的学习方法;4.要正确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这里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要过分夸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自己班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习惯的发展层次,以便自己灵活地制定教学计划。

三、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

运用多媒体教学已经是现代教学的一个趋势,但永远不会成为唯一的手段,永远不会替代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我们设计的教学课件是为了更好地进行教学,但课件却不应成为左右课堂进程的主要因素,人才应该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过分依赖课件,就会造成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模式化,不利于不同的学生的不同发展。社会的进步在于它存在各种各样的矛盾,如果都是一个模具“造”出来的,那还有什么矛盾,还怎么促进学生进步?教学中,教学手段的运用应该是多变的,是根据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情境而设计的。

四、认真钻研教材,依据课程标准把握教材的特点

讲授新课程时应从整体上把握实验教科书,弄清其编写意图、体系特点,弄清教科书与《课程标准》、教科书各教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教科书各种编辑设计的意图和着力点,比较新课程与旧教材的区别和联系,有哪些改进,教法上有那些变化,有那些独到的进步和收获,以在备课和教学活动中准确设定教学的重点,找准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的落脚点,有效地实施语文教学。

五、依据标准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在准确把握教科书编辑思想的基础上,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教学内容,创造性地灵活地选择和运用教科书的各种设计,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把读写听说和综合实践活动落到实处;大力改进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师生互动等新的教学模式;积极开发课堂学习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沟通课堂 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接受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积极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7.小学语文新课程如何备课 篇七

一、变“乏味”为“趣味”

传统的语文作业方式, 基本表现为千篇一律的“写”, 而且表现为机械重复, 学生对这类作业没兴趣, 也没热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从仅仅让学生“写”这种单一形式中跳出来, 在课前课后勤动脑、巧设计, 设计一些让学生动脑又动口、动手的灵活性作业。如:画画、表演课本剧、参观、访问、综合实践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把知识、技能的训练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巧妙融合, 使作业变得更“生动、有趣”, 使学生乐做爱做。

(一) 在表演中做作业

小学生天真活泼, 特别爱玩, 爱玩也是他们的天性。如果让学生在学完课文后, 根据文本改写成课本剧, 让学生演一演, 让他们置身于文本之中, 使他们不仅进一步了解文本, 还能促进他们深入文本与作者、与文本的主人翁、与相关的编者对话, 进一步领悟文本的内涵和意义, 而且还可以培养他们交流、合作的能力。如:教学苏教版《负荆请罪》后, 我让学生先分角色在小组内演一演。然后, 利用综合实践活动时间, 让学生在全班演一演、评一评, 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廉颇知错就改的特点, 体会到蔺相如顾全大局、宽容大度的特点, 还让学生体验表演所带来的成功的喜悦。

(二) 在画画中做作业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因此, 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中, 根据文本内容并结合文本的特点来设计一些画画形式的作业, 这样使枯燥的书面语言转化为形象、生动的直观画面, 让他们在绘画中巩固知识、习得知识, 促进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消化”和提炼。如:教学苏教版《渔歌子》这首古诗后, 我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意境画一幅画。学生对这个作业感到新鲜有趣, 利用水彩笔纷纷画了起来, 虽然画得稚嫩, 但凝聚了学生的心血。我顺势组织了一次《渔歌子》绘画展,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作业热情。

二、变“被动”为“主动”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学习的主人。因此, 教师在作业设计时, 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调动学生作业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 让他们自主设计、自我选择相关的作业任务, 变传统作业形式的“要我做”为新课改教育下的“我要做, 我还要做”, 从而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和探究者。

(一) 设计“超市”型作业

传统教学中的作业形式为教师布置学生做, 然后教师批改。这些作业对于优等生来说, 富有挑战性的题目和探究性的题目较少, 提不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中等生来说, 比较容易顺利完成。对于后进生来说, 只能完成一些基本的题目, 而提高题他们则束手无策, 丧失学习的自信心。这就证明传统作业忽视了各层次学生的认知要求, 有极大的弊端。

为此, 精心设计布置“超市”型作业, 让学生有自主选择作业的权利, 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让每一位学生通过作业获得最大可能的提高, 既照顾到中等生和后进生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 又让优等生享受探究的乐趣, 人人从作业中感受进步和成长。

如教学《詹天佑》时, 我设计的作业为: (1) 詹天佑在修建京张铁路时, 克服了哪些困难?反映了詹天佑怎样的特点? (2) 给詹天佑设计一张人物介绍卡片。 (3) 课外去读一读中外爱国人物故事。 (第1题为必做题, 2、3题为选做一题)

(二) 设计实践性作业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设计作业时, 应根据教学需要设计一些社会性实践活动作业, 使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 活学活用。

如:在教学口语交际《聊聊当前的热点话题》时, 我根据实际情况, 让学生搜集MH370的有关资料, 韩国“岁月号”沉船事件的有关资料。学生经过一周的准备, 在课堂上交流的时候, 能够踊跃发言, 谈出了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又联系了实际。真正做到了顾宪成所说的:风声雨声读书声, 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

三、变“独立”为“合作”

基础教育纲要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四大能力:主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创新和实践能力。因此, 传统的独立型作业已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学生面临的作业更多的将是探究性作业, 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更多的是需要互动、需要合作, 让生与生、生与师、生与家长, 齐心协力, 共同合作完成作业。如:今年开学初, 我让学生合作办一份手抄报, 主题是《中国梦我的梦》, 要求大家分四个大组协力完成, 能者多劳, 但每个同学都要参与。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善于画画的画插图;字写得漂亮的写报刊的名称;文章写得好的写文章或诗歌。能力一般的同学涂颜色, 找水彩笔等工具……经过一个月的准备, 四份像模像样的手抄报办起来了。我把报纸贴在班级的黑板报上进行展览, 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

8.实施小学语文新课程的思考 篇八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对教师的认识是教学中的主体,是知识的传授者,是课程的开发者,是教学策略的实施者。《语文课程标准》对教师的定位是“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就是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唯一的主宰,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启蒙者;不仅是课程的开发者,也是促进学生开发课程的引导者;不仅是教学策略的实施者,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这样的定位就是把学生看成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是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教师角色的转变必然会带来教学过程意义上的真正改革,那么现代课堂教学应该是什么样的呢?语文教学应是师生平等对话、双向交流、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师以尊重、理解、相信学生为前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和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全面发展。

二、教学方式的转变

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地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地探究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教学应“积极倡导自主、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而提出的有效教学策略。其目的就是要改变原有单一、被动、僵化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进行学习。

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自主学习是基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主体,是“教学之本”。教学重心要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多年来,我们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但教师还没有全面的解放思想,那种主宰式的教学痕迹依然存在。教学要实现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教师就必须彻底转变教学观念,放下“架子”,放弃权威,与学生平等对话、相互合作、共同交流。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生活的独特体验。例如一位教师在讲《猫》一课时,学生发言踊跃。

学生甲说:我知道猫会抓老鼠,我喜欢它。

学生乙说:我看见猫的毛黑白相间,很好看,摸起来很光滑,我喜欢它。

学生丙说:我喜欢吃鱼,猫也喜欢吃鱼。吃饭时,我把碗里的鱼给猫吃,它仰着头“喵喵”地叫,好像说,谢谢你!我和猫是好朋友。

第一个学生是从猫的作用来谈的,他喜欢猫是基于生活常识获得的知识。

第二个学生是从猫的外形来谈的,他喜欢猫是通过感知获得的经验。

第三个学生是从“我”和“猫”的某一个共同点上谈的,他喜欢猫,是一种情感的自我体验。应该说,第一个学生讲的不足为奇,通过“告诉”即可获得;第二个学生讲的是通过感知获得的经验,真切可信但缺乏独特的视角;只有第三个学生讲的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值得珍惜。

语文教学要淡化教师的讲授,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教师讲课,主要是引导,引导的方法主要是点拨。在课文的关键之处、过渡连接之处、在表达的精彩之处,教师要善于“画龙点睛”、“指点迷津”,使学生举一反三。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指变过去掌握结论式的学习为探究性学习、反思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应放手让学生去尝试错误,没有经过挫折,是体会不到成功的快乐的。

合作、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要倡导学生在自学、自悟的基础上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通过相互启发、共同探究,不仅有所发现、学有所得,而且培养了合作精神和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让学生学会合作,教师要尽可能地尊重学生,尽可能地要求学生。一方面教师要实现教学民主,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使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的权利;一方面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有力的指导、引导、辅导和诱导,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效的学习、高效的学习。其重点,一是提供交互式的学习平台,也就是创造氛围、空间,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使语文教学有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在整个学习活动中,人人有提问、发表、交流、展示的机会。精心组织学习活动,要点是组织好自学,核心是让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组织好合作学习,既做到在互动中把学习引向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加强个别辅导;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调控,以全面实施教学目标。总之要创设有效的合作学习情境,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使学生不断进行自我组织、自我构建,在这种组织、构建中,逐渐提高语文素养,找到适合自己学习语文的方法。

探究性学习允许学生选取不同的视角、采取不同的方法、获得不同的结论。由于每个学生的经验背景不同,兴趣爱好迥异,性格气质有别,应提倡结论的多样化。允许暂不作结论,把问题延伸到课外,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方式去寻求答案。

三、课程观念的转变

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是此次课改的重点之一。过去我们对语文的理解偏重于工具性和思想性,忽视了人文性这一特点。语文是母语的教学,在社会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的存在,一个人不是学习了语文才会用语文的,而是在社会环境中对语文早已有了沉淀和积累,所以语文有其特殊性。语文是一个大课程,强调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是从语文自身的特点来考虑的。

实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首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教科书是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但不是课程的所有内容。语文课程内容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应当在教材中体现对选择、利用其他语文课程资源的引导。语文的教学场所不仅仅是课堂,语文的教学形式不仅仅是读书、答问。在课堂上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要开辟除了课堂以外的语文教学、语文教育渠道。应当在教材编写中体现对多种教学形式及拓宽教学途径的引导。

其次,要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校内的,如校园景观、图书馆、广播站、校园网;当地的,如自然的、社会的、人文的资源;当时的,如节日、纪念日、刚刚发生鲜活的重要事件和有价值的社会现象等。

总之,实施语文新课程改革,要深入学习领会《语文课程标准》,促使教师角色、教学方式、课程观念的尽快转变,使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更适合新课程改革。

9.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感受专题 篇九

今日课程标准的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每个班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学生,更没有两节完全相同的课,每节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都涂上了一层浓浓的教师"个性"的色彩。有的妙趣横生,生动活泼,有的稳重幽默,含而不露;有的貌似平淡,淡中显功,有的波澜迭起,层层递进,过渡自然,浑成一体。新的语文课程体系的建立,必须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要的位置,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本人就小学语文课程教改实施中教育观念的更新浅谈几点感受:

一、"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现代教育观的核心。

在课堂教育中如何看待自己的教育对象,是否诚心诚意地把学生视为学习的小主人,这是教学的关键问题。根据我的教学经验,必须紧紧地抓住"面向全体,尊重差异,主动参与,体验成功"这几个字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二、面向全体,尊重差异是义务教育的特点,它存在着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适应于普遍的学生。

根据新大纲和课程标准,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是按照"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确定的。如《鲁本的秘密》这一课时,让学生在已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下,自主质疑、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我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教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突破教学重、难点。我们应该充分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学会,学好,不过,关键还在于选择合适的教育和教学方法。

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应该看到每个学生的特殊性,都有一个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都需要尊重、信任和关怀,他们都有自我发展的要求。对这样的群体,需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填平补齐"、"一刀切"是不能搞的,而是要充分估计每个学生的潜能,使他们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长足的发展。语文课程内容作为一项人类活动来对待,更能有力地促进学生具有一般性的理解力,发展生存能力和学会创造;同时,学生的学习生涯也将因为语文而丰富多彩。我们要创造适应和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教育,这就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尊重差异。

三、主动参与,体验成功是师与生、生与生交流的互动过程,也是师与生,生与生情感交流的人际过程。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示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动,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的学生式教师。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例如:在教《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时,通过师生的互动,我知道了黄河的河道变化不是人为的原因造成的,而是因为自然的力量造成的。增长我的知识。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

10.小学语文新课程如何备课 篇十

这几天闲暇之余,我再次学习了《语文新课程标准》,通过学习,我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特别是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方面,针对四年级的教学方面具体收获如下:

一、识字方面:激发兴趣,自主识字

中年段课标对识字写字的要求: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通过读《课标》,我知道了四年级语文课上识字要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习惯,要经常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该年段老师不在是手把手地详细地指导记字写字,而重在调动学生自主识字的积极性,重在检查,鼓励,但关键的字的教师一定要适时点拨,指导并纠正,改变了方法,但目标不能变,仍要扎实地识字写字。关于书写不再是一个字一个字的指导,而要重在格式的指导等。

二、语文能力方面:加深理解,复述体会

中年段《课标》对阅读的要求中提到: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可见中年级语文课堂上不再是背诵积累,而要重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概括能力,表情达意,感受领悟,复述表达,所以语文教师备课时每一课时都要找切入点对孩子的能力加以提升,重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博览群书,厚积薄发,背诵古诗文,好词好句,美文经典等,经常开展语文学习活动课,进行引导,让语文课上的语文能力有所延伸,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准。

三、习作方面:乐于表达,勤于收集,片段为重,具体生动

中年段《课标》对习作的要求中提到: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学习后,我知道了,学生作文一定要培养写作的兴趣,树立信心,教师要多想点子加以引导,关注不善于表达的学生,让他们也树立习作的信心。要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善于捕捉生活的细节,有了生活,文章才言之有物。

另外,我觉得要想学生对作文有兴趣,最好的方法就是他会写,写得好,他兴趣就浓了,怎样才能会写?我觉得要注重学生片段描写的指导,要有细节描写,所以每篇作文都不要急于求成,要引导学生观察,并指导学生进行细节描写。

11.浅谈小学语文新课程的特点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 新课程教学实施

一、新课程知识的[实践。它与以前的课程不同,它注重于学生通过参与生活实践活动后获取知识的。如在每一组讲读课文中课后面的练习题;它不易也不难;它着重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后再体会文章的重点句子,让学生对课文的加深理解,让学生把重点部分背下来,对课文的更深一层的理解;它又贴近学生身边生活,在习作方面要求的内容都注重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身边生活,只要每个学生善于积极思考,认真观察身边的事与物就有写不完的内容。加之,善于思考该组例文的语言表达方法及其利用课文精练的语言进行叙述,就能写出极好的作文。当然学生写好作文不单是学生个人的因素,也包含着教师的积极引导和不断地启发。

学生写好作文也是学好该组课文知识的总体概括,也就是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每组的四至五篇课文的学习就是学生要学的理论知识。后面的练习作文就是学生的实践过程的结晶。新课程语文如此,数学课程、思品与社会课程、综合与实践课程、科学课程以及其它课程都有注重实践性的这一特点。因此所说课程都知识的实践性。

二、新课程知识的衔接性:无论是从年级与年级、册与册、组与组、课与课之间的新课程都有知识的衔接性。它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学生学习的知识是由不会到会,认识问题是由简单到复杂,学习课本知识是由认识声、韵、调到音节的组合,在会拼读音节的基础上再来学习汉语的方块字。然后是由识字到认识、理解句、段、篇的读写和运用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不断提高儿童学生的知识眼界,随着不同年级阶段的儿童年龄特点,教材都具备着各阶段的知识衔接同时也有符合儿童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新课程知识的广泛性,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不但应具备渊博的知识功底,而且还要不断地努力学习更新的知识,才能适应现代的教育教学新课程。因为它的知识广泛。它牵列到天文地理、物理、化学,古今中外的科研成果和古典历史文化以及现代的信息技术等广泛的知识。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创导者也是知识的传播者。作为一名创导者和传播者就必须准确无误地贯彻知识,还要想尽一切办法把这广泛的知识贯彻到每一个学生的心灵里,让他们都能获得知识,培养他们适应21世纪的新型人才。

由其是我们广大农村最基层的小学教师要求更高,因为我们都是“本科”教师。其一,教学科目多,一个教师上了语文,又上数学;上了思品又上科学;上了综合又上美术,上了音乐又上体育;上了英语又上信息,常常都在繁忙之中。其二,教学节数多,一天上午三节,下午三节共六节课都在上课,没有一节休息。其三,批改作业量多。批改语文,又改数学,批改英语又批改美术,从未闲着。

其四,学生人数多,我们每个教师顶一个班,班班学生人数都是50人以上。那么,以上的这种背景我们作这一名基层的小学教师怎样应付下来,可想而知一日24小时只得7个小时的睡眠时间,其余时间都在忙于工作之中,有时候连睡眠时间也被占用。

四、新课程知识的灵活性。新教材 的知识具有灵活多样,创造性地发展儿童学生的思维。教师要科学地组织学生学习课本知识,也要有效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因为新课程并不单纯指书本或教科书的内容,它的范围相当广泛,儿童的经验及儿童所在的生活环境都可以是课程的范围。我们要正确地贯彻新课程的指导思想,编排特点,掌握新材料的编排意图,时代背景,课程性质基本理论与概念及课本的设计思路。如在语文材料上的“回顾、拓展”内容的交流平台编排得很好,从“小林与小东”的对话中,就可以知道在本组所学课文内容要领、性质和特点。还有“日积月累”部分就灵活地学习古往今来,国内国外的名人名句、诗歌、对联,谚语等丰富了学生知识。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新课程强调课程的开放性,把学生的目光移到校园外,广泛地关注社会生活,积累社会经验,丰富儿童学生的知识领域。

五、新课程知识的适应性。新课程知识的适应性很广。它能适应不同能力和智力的儿童学生的学习,也适应城市和农村学生的学习。你说它浅,它有浅显易懂的儿童诗,童话故事,古诗等学生读了就能一目了然。你说它深,它编有中国古典名著《史记》、《资治通鉴》、《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的节选片段的课文,这些课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地表现出各自的人物的性格、特点。使学生学了津津有味,爱不释手,学以致用;如学到了《小兵张嘎》中的小嘎子和胖墩儿摔跤的形象动作时,小胖墩的那种一闪身脱了单褂儿,叉着腰说:“来吧,是一叉一搂的,还是随便摔”。小嘎子一向仗着手疾眼快,从不单凭力气,自然不跟他一叉一搂。俩人把“枪”和“鞭”放在门墩上,各自虎势儿一站,公鸡鵮架似的对起仗来的那动作感染了许多男学生,一下课就到操场上模仿摔跤起来,一个个摔得仰面朝天没完没了。忘记上课的钟声。

讲到了《红楼梦》中王熙凤的那种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的形象也感染了许多女同学也来似着头戴金丝八宝攒,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下戴着亦金盘螭璎络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鱼比目玫瑰佩,身上穿奋斗目标缕金百蝶的衣裳来学校上课。开始我莫名其妙,今天那些女生为什么这样打扮,我去问她们说,“你们是去迎接新娘来吗?”她们说:“不,我们是‘凤辣子’,老师您忘了吗?”

12.小学语文新课程如何备课 篇十二

一、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新课程标准的提出, 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顺应和体现学生的人性需求,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满足学生的需求, 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师应努力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 学生的心情舒畅, 思维更加活跃, 学习积极性提高。传统的语文教学中, 教师高高在上, 师生之间距离很远, 很少交流沟通。作为现代教师, 应放下架子, 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倾听他们的心声, 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努力与他们成为朋友,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创造一种轻松的课堂环境。这样, 学生变得轻松自由, 没有压力, 变得无拘无束, 大胆, 敢于提出疑问。对于提出问题的学生, 教师应给予表扬, 肯定他的勇气。无论提出的问题是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都应表示肯定赞扬。这样, 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保护, 让学生以爱问为荣, 多动脑筋, 多思考问题, 从而体会到这种乐趣。师生间的距离拉近了, 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高, 学习积极性提高, 有利于构建和谐的语文新课堂。

二、建立和谐同学关系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 要求以学生为主体, 一切以学生为本, 引导学生学会合作, 在交流共享中共同进步。学生通过讨论、辩论、合作等方式完成学习。通过共同交流, 分享各自见解, 达到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在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大都强调让学生独立思考, 完成学习内容, 完全靠个人钻研。缺少同学间的交流互动。相互启发。在新课改的理念下, 应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改变传统教学“一言堂”的局面, 摒弃教师高高在上的角色地位, 给学生提供交流合作的平台, 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提高他们的交往沟通能力, 强调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学生往往有攀比心理, 有好胜心。教师在语文教学中, 应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 让他们交流互动起来, 对不懂的知识点、难点, 进行讨论, 在讨论中掌握知识,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 学生不仅掌握了语文知识, 而且在交流辩论中促进了同学间的友谊, 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 课堂气氛变得活跃, 同学关系和谐融洽。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 学习兴趣浓厚, 学习积极性提高。

三、注重和谐的教学内容

“在课堂里的教师和学生, 他们不只是在教和学, 他们还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成长”。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 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让学生学会做人, 陶冶人的情操, 塑造良好的性格。学生不仅仅要掌握语文知识, 接受教师传达的信息, 还要用心去感受, 去领悟, 用大脑去思考、体会其中的深意。语文学习是一门带有浓厚思想情感的学科, 包含许多内心思想和情感体验, 注重心灵的沟通。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 应努力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环境, 学生在这样的场合下学习生活, 入情入景, 领悟道理, 教师应注重教学内容的处理, 应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实际生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他们的学习动机,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让学生爱想爱说。在教学中, 可让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 与自己的情感经历相联系, 还可以借助图片、实物、动作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令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 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学生的心情轻松愉悦, 学习积极性提高, 思维更加活跃, 课堂变得更加活泼有趣。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 学习效率自然提高。

四、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 乃是教会学生学。”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制定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 学生跟着教师设计的途径去学习, 没有自主学习的过程。整个学习过程都是被动学习, 学习兴趣不浓, 学习积极性不高。新课程改革的提出, 要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进行探究性学习, 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在学习中感受领悟, 提出疑问, 进而不断提高进步。提倡探究式学习,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法国思想家卢梭说过:“教育的艺术在于让人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在这一学习探究过程中, 不仅掌握了知识, 开动了脑筋, 而且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了知识, 解决了问题, 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 培养了良好的性格, 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不应只看重结果, 更应看重学习过程, 不仅教给学生知识, 更应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正所谓“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 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学会自主学习。

五、利用幽默的教学语言

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认为:“教育家最主要的, 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教师的基本技能要求:“教师应具备生动的、幽默的、科学的语言。”在课堂教学中, 如果教学语言单调空洞, 没有情趣, 学生很容易产生枯燥乏味的心理, 精力不集中, 思维散漫, 整个课堂变得沉闷压抑, 没有乐趣。久而久之, 学生不爱学习, 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应运用幽默的教学语言, 把学生难懂的、不易理解的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展示给学生, 打开学生的思路, 引导他们更快地理解掌握知识。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准确生动、有逻辑性。同时, 也要专业精辟, 更要通俗易懂, 让学生容易接受。教师在语文教学中, 应吃透教材, 掌握知识点, 认真分析思考, 用学生熟悉、能接受的语言去表达。教师的教学语言还要具有幽默感, 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的魅力,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学习积极性提高, 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融洽, 整个语文课堂活跃起来, 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更加乐于学习。

综上所述, 和谐课堂教学的构建需要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 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 营造和谐轻松的语文课堂,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真正贯彻落实新课标的思想和精神。

13.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复习提纲 篇十三

二、判断题

(一)、小学语文课程论判断题:

5、教师和学生是教学中利用课程资源的人,不是教学资源。(ⅹ)

6、语文教材在编写中要体现出时代性,因此,那些传统的、陈旧的内容要删除,而应积极选编体现时代精神的内容。(ⅹ)

7、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8、小学语文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9、小学语文教学应指导学生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但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要求较高,故不必对小学生进行指导和训练。(ⅹ)

10、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1、语文教材、语文教师、学生、语文学习环境都属于语文课程资源。(√)(二)、小学语文教学论判断题:

1.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2.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3.在小学语文教材中,yuan和 zhuang都是三拼音节。(ⅹ)

4.笔画、笔顺、偏旁部首和间架结构等汉字知识,是用来帮助小学生识字、写字和查字典的,不应列入考试的范围。(√)

5.在小学第一学段集中学习汉语拼音后,应要求学生能读准并默写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ⅹ)

6.pi、zi、ri三个音节的韵母是都是i。(ⅹ)

7.识字包括“会认”和“学会”两种不同的要求,会认的字只要求读字音,考试时只考读音。(ⅹ)

8.阅读教学要注意体现年段特点,低年级以词句教学为重点,中年级以段的教学为重点,高年级以篇的教学为重点。(√)

9.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主要是以思想教育的内容来组合排列的。(ⅹ)10.生字“燕”和“茎”的教学难点都是字义。(ⅹ)

11.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同时还要考察学生对语法、修辞知识的掌握。(ⅹ)

12.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13.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4.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的任务主要是在低年级集中完成的。(√)15.在小学拼音教材中,gou、zhuan都是三拼音节,wu、dang都是两拼音节。(√)16.对小学生进行毛笔字训练,一般是从描红到仿影,最后到临帖,由易到难。(√)17.识字能力是指学生独立学会汉字的能力。(√)

18.篇章教学是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每教一篇课文,都应指导学生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ⅹ)19.朗读和默读训练是阅读教学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20.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应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21.要注意让小学生掌握有关的文体知识和写作知识。(ⅹ)22.语文教学应指导学生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但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要求较高,故不必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训练。(ⅹ)

23.24.25.26.27.28.29.30.31.32.33.34.35.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敏锐的感知能力。语文教学应加强学生语感的培养。(√)习作教学应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口语交际教学就是我们以前说的听话教学和说话教学。(ⅹ)

教材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学生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

续编故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ⅹ)语文综合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又是学习内容。(√)综合性学习应由教师精心设计活动,然后组织学生参与。(ⅹ)说课稿既可以说自己上课的内容,也可说别人上课的内容。(ⅹ)说课稿主要讲清“教什么”和“怎样教”两大问题。(ⅹ)评课主要是评价教师教得如何。(ⅹ)

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完统一。(√)语文教学艺术的审美性特征是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完美统一。(√)

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必须多传授一些口语交际知识,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ⅹ)

(三)、小学语文评价论判断题:

1、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同时还要考察学生对语法、修辞知识的掌握。(ⅹ)

2、语文课程评价即语文教学评价。(ⅹ)

3、语文课程评价的概念不仅包含对语文课程实施结果的考察,而且还有对语文课程进行诊断、比较、修订、完善等涵义。(√)

4、在语文课程评价中,教师是评价学生的主体,学生是被评价的对象。(ⅹ)

5、应重视评价的甄别、选拔、评优的功能,弱化评价的激励与调节的功能。(√)

6、语文课程评价的交流功能是指教师应将自己对学生的评价告诉学生,不要秘而不宣(√)

7、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结论。(ⅹ)

8、语文课程评价的发展性原则,指的是语文课程评价要促进学生发展。(√)

9、使用任何一种单一的评价方法或内容来评价都是不全面的。(√)

10、语文课程评价的原则反映了评价过程的客观规律,我们应严格地贯彻这些原则。(√)

11、评价略读,重在考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评价浏览能力,重在考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ⅹ)

12、对学生背诵的评价,重在理解的基础上的记诵积累,反对生吞活剥的死记硬背。(√)

13、语文综合性学习应关注学习的结果而非学习过程,关注掌握知识的多少而非知识能力的综合运用。(ⅹ)

14、用分数表示学生的学习成绩,属于定性评价。(ⅹ)

15、考查法既可以用于对语文教师的考查,也可以用于对学生的考查。(√)

16、使用听课法,应注意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17、语文评价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进行评价。(√)

18、语文评价要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

19、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评价的主要手段。(√)

三、选择题

1、《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在(B)万字以上。A、100万字; B、145万字; C、200万字; D、250万字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

A、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1-2年级要多认少写。B、“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这是语文课程重要的目标之一。

C、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是学生理解词语常用的方法。D、小学阶段必须让学生学会使用键盘输入汉字。

3、小学阶段应累计认识常用汉字(C)个。A、2000; B、2500; C、3000; D、3500

4、(C)是教案的主体部分。

A、教学目标; B、教学重、难点; C、教学过程; D、作业设计

5、应从第(B)学段开始指导学生使用毛笔。A、一 B、二 C、三 D、四

6、阅读教学的核心任务是(B)

A、理解课文内容 B、培养阅读能力 C、提高思想认识 D、受到审美教育

7、(C)是词汇教学的重点。

A、读准字音

B、书写词语

C、理解意思

D、积累运用

8、小学生一般从(C)年级开始练写钢笔字。

A、一年级

B、二年级

C、三年级

D、四年级

9、阅读教学侧重于培养学生的(B)

A、想象能力

B、理解能力

C、表达能力

D、思维能力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口语交际教学应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B、小学识字教学的主要形式是集中识字。C、备课就是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D、汉语拼音教学的重点是学会整体认读音节和三拼法。

11、改写对提高学生的(A)能力有很大的帮助。A、想象能力 B、理解能力 C、概括能力 D、阅读能力

12、下列音节中不属于整体认读音节的是(C)A、zhi B、yue C、yan D、wu

13、下列关于作文教学的说法错误的是(D)

A、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易于表达。

B、要引导学生在作文中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C、作文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鼓励写想像中的事物。D、因为学生年龄小,所以要多写命题作文,少让学生自主命题。

14、下列关于阅读教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C)A、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B、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C、要鼓励学生多阅读,阅读内容应由教师指定,以避免学生受到不良书刊的影响。D、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阅读心理的研究与指导,保证阅读的效果。

15、按量化程度的高低,可以将语文课程评价的方式分为(B)A、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B、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 C、相对评价与绝对评价D、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

16、力图通过自然的调查,全面充分的揭示和描述语文课程的各种特质,以彰显其中的意义的评价方法是(A)

A、定性评价 B、定量评价C、形成性评价 D、终结性评价

17、在语文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各个阶段所进行的过程性评价是(C)A、定性评价 B、定量评价C、形成性评价 D、终结性评价

18、语文课程评价具有引导评价对象朝着理想目标迈进的功效与能力指的是语文课程评价的什么功能?(D)

A、激励功能 B、调节功能C、交流功能 D、导向功能

19、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语文课程评价的对象,既要看到评价对象过去的语文学习或教学情况,又要对评价对象现在乃至未来的发展变化进行评价指的是语文课程评价的(B)

A、过程性原则 B、发展性原则C、全面性原则 D、差异性原则

20、语文课程标准在(C)提出了“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评价”的要求 A、识字写字评价 B、写作评价C、阅读评价 D、综合性学习评价

21、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成效所进行的数量化评价方法指的是(A)A、考试法 B、考查法C、评语法 D、情景测验

22、让学生参与一定的情境,进而根据学生的表现来评价学生某些方面的语文素养的方法是(D)

A、考试法 B、考查法C、评语法 D、情景测验

六、实践题

(二)这里是一位同学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设计的第一堂课时计划: 教学重点:注字音,释词义,理清文章结构。教学步骤:

(1)简介作者和作品(内容省略)

(2)给课文中一些字词注音(若干字词)

(3)指定同学朗读课文

要求其余同学思考:文中哪几段写百草园,哪几段写三味书屋(4)教师综合学生的观点,总结归纳: 1—9段:写百草园生活

10—22段:写三味书屋的生活(5)布置作业:

A.将生字词抄写2遍 B.熟读课文

你觉得这一课时计划从教学重点的确定到教学步骤的安排再到练习环节的设计及至教 时间的估算存在哪四个问题? 答:《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一课时的教学方案存在4个问题:(1)教学重点并非实际重点。

(2)教学步骤老程式,联系不紧密,思路不流畅。(3)作业要求低。

上一篇:坚持以人为本 抓好新时期干部队伍建设下一篇:小学语文《积累运用一》教学方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