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道德课堂建设

2024-10-19

小学英语道德课堂建设(共8篇)

1.小学英语道德课堂建设 篇一

郑州市教育局

关于2011—2012学年上学期全市道德课堂

建设有关事宜的通知

各县(市)、区教育局,市内各学区,市教育局直属、民办、事业办各普通中学:

现将2011—2012学年度上学期全市道德课堂建设有关事宜通知如下,请认真遵照执行。

一、关于道德课堂建设课题研究

根据全市“道德课堂建设交流研讨会”展示的情况看,2010—2011学年度全市道德课堂建设课题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各县(市)区、各学区、各学校要在认真总结2010—2011学年度道德课堂建设研究课题进展情况,对研究成果进行生成提升的基础上,安排好本学期课题研究事宜。

2011—2012学年上学期,继续研究《道德课堂十八条》中,道德课堂建设的十大行动策略的第六条(建构课堂流程:先学、展示、反馈)和第十条(制定评课标准:看状态、看过程、看结果)。本学期的研究应该是2010—2011学年度研究的继续和深化。

具体要求:制定研究计划,采取小课题研究的方式,教师人人有课题,所有学科教师和学生均参加实证研究,不留空白学校,不留空白班级。

二、关于道德课堂建设诊断交流

新学年的新学期第二周集中开展道德课堂建设诊断交流活动,其它时间由各县(市)区、各学区作出安排。

(一)诊断交流的内容

1、找学校“灵魂”(学校发展的文化内核、学校的文化精神,或者是结合学校办学实际的其他“文字表述”均可);

2、道德课堂观察诊断;

3、学科教师新学期、本学科《课程纲要》编制使用情况;

4、学科教师新学期、本学科《作业建设》规划设计情况;

5、学科教师新学期、本学科《导学案》编制和使用情况;

6、道德课堂建设问卷调查。

(二)诊断交流形式

1、县(市)、区学校。市内九区之间和五县(市)之间,分别采取“推磨”的方式进行。每个县(市)、区要推荐5所学校(含小学、初中和高中;市内各区不含学区内初、高中学校)参加诊断交流活动。每个县(市)、区为一个组,每小组五人,由负责教育教学工作的副局长任组长,其他4名成员由负责教学、德育、教研、科研的同志组成。各县(市)、区于8月30日前,以县(市)、区为单位,将参加诊断交流活动人员的基本信息(单位、姓名、性别、职务、学科、组长联系电话)发送至邮箱xurongxin@zzedu.net.cn。

2、市内学区各学校。按照学区划分,在各学区内开展诊断交流活动。由学区长任组长,副学区长任副组长,学区内每个学校的教学校长为组员。各学区于8月30日前,将参加诊断交流活动人员的基本信息(单位、姓名、学科、联系电话)发送至邮箱xurongxin@zzedu.net.cn。

三、关于校长道德课堂建设展示交流活动

新学期举办中小学校长道德课堂建设展示交流活动,交流的题目为“我的理念和我的学校”。各中小学校校长要结合学校实际,按照道德课堂的理念,展示交流如何构筑学校文化。

市内各学区要在学区内交流的基础之上,于10月底前推荐2名校长参加市区交流(交流时间8分钟,具体时间另行通知),其他校长交文字材料。

各县(市)、区根据实际情况,在中小学校开展展示交流活动(具体时间自行安排),并于11月30日前将交流成果以电子邮件形式报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邮箱xurongxin@zzedu.net.cn)。

四、其它事项

(一)在道德课堂建设课题研究过程中,各单位必须按照教育科研的方法、步骤来推进课堂研究;务必高度重视有形成果的积累。共识是成果,存疑是成果,不同意见和反对意见同样是成果。每一次大小活动、每一次大小会议一定要有文字积累。郑州市教育局每一学期都要进行展示与交流。

(二)此次诊断交流活动拟于新学期开学后第二周进行。所有参加人员于2011年9月4日下午15:00,到郑州十九中高中部校区参加培训会议。

(三)县(市)区参加此次诊断交流活动的学校,不得是3月份推荐过的学校,必须另行推荐学校参加。市内各学区推荐参加课堂诊断的教师不得是3月份参与交流的教师。

(四)各诊断交流活动小组必须按照交流的内容和调查问卷结果形成调查报告,向市教育局反馈汇报。调查报告内容包括诊断交流的整体情况,道德课堂构建中的突出经验,有待改进的问题等,报告要有具体的数据分析。

(五)本次道德课堂构建情况的调查问卷采用网上调查的方式,各交流活动小组要采用随机抽调学生的方式进行,抽调的学生小学5、6年级,初、高中非起始年级,人数不少于30人。

附件:

1、道德课堂建设诊断交流活动表

(一)(学校灵魂)

2、道德课堂建设诊断交流活动表

(二)(道德课堂诊断观察表)

3、道德课堂建设诊断活动表

(三)(《课堂纲要》建立情况统计表)

4、道德课堂建设诊断交流活动表

(四)(《作业建设》规划设计表)

5、道德课堂建设诊断交流活动表

(五)(《导学案》编制使用情况统计表)

二〇一一年七月十五日

(联系人:徐荣新 联系电话:66961448)

2.小学英语道德课堂建设 篇二

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场所。

记录着历史沧桑、先辈足迹、文化遗产、建设成就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爱国主义精神的有形体现。充分利用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发扬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爱国主义精神,是对未成年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一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立,本身就赋予了鲜明的爱国思想意识的纪念与教育的意义。作为教育人、熏陶人的重要场所,其必须具备知识普及性、历史事件的相关性和开拓智慧与启迪思想的教育性等特点。

由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革命史迹、重要革命人物、重大历史事件集中展示的地方,具有十分直观、生动、感人的特点。大多以历史事件和革命伟人事迹为展示主题,以文物、旧址为中心,利用旧址原物为展示基础,采用直观、真切、具体的形式向受众展示历史的真实,赞美崇高的品德,抒发美好的精神志趣。它具备了教科书中无法体现的特定环境的吸引力、趣味性和学生猎奇性特点。让未成年人置身于特殊的历史氛围中,感受历史环境,体会历史内容,加强直观感染力,对增进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掌握更广的历史知识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应从未成年人的认知特点出发,巧用载体,寓教于乐、寓教于境。思想道德教育具有很强的思想性,需要借助于一定的表现形式,特别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由于受教育者的抽象思维和深层理解能力还处在初级阶段,传统的灌输教育方式在他们身上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相反,感性的、直观的、文艺的方式方法通常容易被他们接受。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正是以未成年人的思想心理特点和认识接受能力为基础的,突出他们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形象、生动、直观、可信、感染力强的实物展品和资料,寓教于乐、寓教于文、寓教于游,使他们对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锦绣中华的壮美景色、革命英烈的丰功伟绩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有了更加真切的认识和体会,从而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和极好课堂。这种方法寓思想性、愉悦性、多样性、潜隐性于一体,能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更易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围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

《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早就指出,要确定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意见》也强调,要加强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重点的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这些论述奠定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地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践表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发挥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并日益显现出其特有的生机和活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对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民族力量,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2004年5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工作会议,同年7月14日中宣部在河北西柏坡召开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工作会议等。这些都是党中央为推进新世纪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而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对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新的形势下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怎样才能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这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因此,为开创国家民族美好未来具备合格接班人才的战略工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何注重改进创新,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怎样拓展教育基地的功能,扩大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提高教育基地的服务水平和质量,这些都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必须担负起的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义务。

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方法,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类型,在对广大青少年进行革命理想和精神情操教育的过程中,其实也是未成年人对这一历史文化内容的一个审美过程。按照美的规律人化的特点,审美文化产品的存在,客观上也要求审美鉴赏主体具有与之相适应的审美结构和文化素养,并通过特定的历史环境、气氛产生艺术的感染效果。就好比:只有懂得音律的耳朵,才会欣赏音乐的美,否则“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 (1)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为纪念特定历史条件下的革命人物或事件的场所,它所要表现的是要尽量展示革命者的光辉历史风采,反映出一种高尚的精神情操,能够让人们通过去审视这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文化内涵,得到心灵的震撼、思想的启迪,最终在规范自身的行为、认知方面产生新标准和新的约束力。像这种只有在一定的历史环境条件下才能理解到革命历史人物或革命历史事实的精神实质所在的文化载体,对未成年人将产生更直观、更深入的教育效果。

一般来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文物史料是极为丰富的。通过实物展览的形式,使未成年人从课本里走出来,亲眼目睹革命历史史迹,有意识地触摸历史的真实,在与历史史实的交流过程中,加深对革命历史的了解和把握,并通过对革命先烈、历史人物和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审视而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能够产生思想上的升华。随着人们观念的改变和现代高科技的发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陈列方式和展览理念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高科技展示手段运用到陈列展览的设计中来。比如声、光、电、背景音乐、背景画面、辅助模型等的应用,使展览形式的整体效果更加接近生活的原本,体现出展示内容的真实,也使展览空间更加具有历史环境的特定气氛,很大程度上增强了直观感染的力度和吸引力的效果。使未成年人在审美历史文化过程中凭借传统的审美经验能够更好地得到感官上的认识,然后达到理性思维的升华,最终实现在文化审美过程中获取精神营养,规范自身行为,培养高尚情操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目的。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承担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职责和塑造公民思想道德意识的义务。要发挥其特殊的功能,必须首先举办形式多样的陈列展览,增强展示效果,创新载体,努力做到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统一。

1. 采用更为人性化的多功能、灵活多变的陈列展示方式

在许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陈列展示中,就是通过运用半景画、多媒体、人物蜡像等比较直观、立体的方法来尽可能营造展示内容的历史环境与社会背景,使整个展示氛围模拟得惟妙惟肖,形象生动,非常逼真。这种特殊的教育手段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强观众的感悟能力和理解能力,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感染力和吸引力,其作用尤其对未成年人效用更大。比如中共代表团梅园新村纪念馆,充分考虑到青少年的兴趣,在馆内专门设有多媒体幻影成像和蜡像馆,利用实景与虚景相结合再加上背景音乐和图像,其真实的环境感受是其他形式的说教都无法比拟的。

2. 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未成年人的思想认识、文化素养在不断提高,且现代化教育更加重视教育的娱乐性。寓教于乐将成为未成年人追求和易于接受的一种形式。这些发展变化促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者转变服务观念,改善服务条件和参观环境,增强观众化的意识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应当使受众在步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大门后,感到它不单是接受教育的场所,还是休闲娱乐、陶冶身心、提高素质、调节心态的场所。并且在优美的环境和热情的服务中,使受众获得美的享受,在参观中始终有一个愉快的心情、宾至如归的感觉,使未成年人在美的享受中自觉汲取爱国、爱党的民族精神。

3. 坚持多样化的宣传方式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应是理论教育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除了理论教育外,还要从实践育人的要求出发,广泛深入地开展未成年人道德实践活动,使他们在自觉参与中道德境界得到升华。通过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可以充分利用革命领袖、民族英雄等诞辰纪念日、历史事件纪念日等时机,开展主题鲜明、形式新颖的思想道德教育宣传活动,精心组织红色旅游及参观瞻仰活动,为未成年人树立可亲、可信、可敬、可学的榜样,让他们从榜样的感人事迹和优秀品质中受到鼓舞、汲取力量。还可以举办有奖征文、演讲比赛、文艺汇演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让未成年人广泛参与其中。同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应该努力把自身打造成精品,始终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在弘扬先进文化的过程中大力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爱国意识,积极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力求创新,以鲜明的个性特征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去吸引未成年人,真正成为弘扬革命文化的圣地,凝聚民族意志和力量的精神家园,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大课堂。

注释

3.小学英语道德课堂建设 篇三

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就要首先加强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因为中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师的品德和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品德和言行,他们的道德修养和自身的品行素质将对学生的一生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虽然目前中学思想政治教师的整体素质不错,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社会上仍有一部分教师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经不起金钱的诱惑,形成了一切向“钱”看的时代观念,他们把这种思想带进了学校,带进了课堂,影响着自己的学生;还有的老师道德缺失,干出了一些令人震惊的事;还有的老师在课堂上讲着要孝敬父母,可是生活中却在虐待自己的老人,这一切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学生,所以加强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是加强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前提。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进一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从自身做起,不断学习,与时俱进,不断塑造自己完美的教师形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用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自己的学生,推进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一、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课的学科性质,探索中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途径

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以及有关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的必修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思想政治课的这一德育性质决定了教育的内容:初一政治课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品质,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初二政治课是对学生进行法律常识教育,帮助学生初步形成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所需要的法律意识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初三政治课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发展常识和我国基本国情的教育,使学生理解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原因,明确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立志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初中三个年级的思想政治课都贯穿着公民的思想道德教育,我们的政治教师要充分利用本学科的德育性质,依托三个年级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入手,探索适合中学生特点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新途径,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比如我们清苑县在抗日战争中创造了举世闻名的地道战,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冉庄的地道遗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增强学生民自尊心和自豪感;再如我们可以结合“神州五号”发射成功的事例让学生展开专题讨论,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自强不息、敢于创新、勇于奉献的民族精神。总之,我们要特别重视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的实际,从正在发生的活生生的实际中寻找教育源泉,选取鲜活的有价值的事例与学生共同讨论,引导和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结合中学生思想道德实际,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我国未成年人有3.67亿,这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群体,虽然说我国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总体上是好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近年来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给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带来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国际敌对势力利用各种途径加紧对我国未成年人思想文化渗透;国内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严重影响着未成年人;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有所蔓延;封建迷信、邪教和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以权谋私等消极腐败现象和有害信息也通过网络腐蚀着他们的心灵。可以说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现状不容乐观,必须引起我们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特别是我们中学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课这一德育教育的主战场,帮助学生在人生的征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用我们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引导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4.小学英语道德课堂建设 篇四

走好教育生态文明之路 ——在全市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郑州市教育局副局长

田保华(二○一○年十月二十八日)

同志们:

众所周知,教育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从一定程度上说,课堂是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我市广大中小学校长和教师,既满怀着自己的教育理想,又冷静地审视着教育的现实。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一直站在为学生一生负责的高度,深深地思考着一个永恒的命题:课堂,究竟该拿什么献给学生?

自2001年,金水区作为国家级课改实验区率先启动新课程实验以来,我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十个年头。十年来,为破解“这一命题”,全市广大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始终站在文化变革、文化再造的高度,紧紧抓住课堂教学、校本教研、质量监控等三个关键环节,致力于新课程的新课堂建设,校本教研研究课堂,质量监控监控课堂,促进了课堂的改革与创新,促进了新课程实施品质的不断提升。校本教研,从理论建设、制度建设的层面上,回落到了“课堂教学问题的解决”这一“粗糙的地面”。质量监控,从单一的成绩分析,提升到了对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与过程、学习状态和师生精神共同成长的关注。课堂教学,从课改初期的无所适从、甚至盲从,一步步走向了成熟与理性;从关注课堂方向,到关注课堂道德、关注课堂生命,到关注课堂文化(课堂生态)的重建;一步步走上了“构建道德课堂,提升师生生命质量”这一教育生态文明之路,确立了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主题与目标。十年来,我市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实践中探索,在研究中前行,在反思中发展,走过的是一条问题持续解决、注重成果积累、不断生成提升的持续生长之路。如果说课改之初,相对于过去的旧课堂,新课程所要求的新课堂是个什么模样,我们还不十分清楚的话,那么,现在我们应该是清清楚楚了:那就是“道德课堂”。道德课堂,是我们源于过去的旧课堂教学中道德缺失、不道德和反道德的一种教育主张。构建道德课堂,提升师生生命质量,既是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方向,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努力达到的目标和境界。

一、道德课堂的理念

道德课堂,是在郑州市课改的土壤里生长起来的、新课程背景下的一种高品质的课堂形态;是以学生为主体,呈现尊重、关爱、民主、和谐学习生态的课堂,是能够很好实现三维教学目标的课堂,是一种德性化、人性化、生命化的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家园。推进道德课堂建设,就是要改善教师的教学生态,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态,让教师和学生在课堂生活中享受到幸福和快乐,提升教师和学生的生命质量和生命境界。

社会生活离不开道德。课堂是生活,同样也离不开道德。课堂即生命,是教师、学生延续、发展生命的地方,若将善待学生生命落实到课堂之中,课堂定然是鲜活的,富于人性的;而道德缺失的课堂却很容易使教学转化为一种机械的、单调的知识传授和行为训练模式,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疲惫、厌烦、焦虑等感受。长此以往,必将扼杀师生鲜活的生命形式,恶化他们的生存状态。因此,我们应该以新课程的理念,从道德自觉的高度,去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审视那些不道德的教育现象,努力的加以改进和完善,使我们的教师在道德的环境中进行有道德的教学,努力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使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人格健全和发展的过程,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和结果都合乎道德的要求,让我们的课堂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

我们认为,教育即道德:合乎道,至于德;以合乎“道”的途径,至于“德”之目标。所谓“道”,即规律:教育教学规律、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所谓“德”,即生态:围绕实现师生共同发展,实现国家人才培养目标而建构的课堂生态。

道德课堂的理念,与新课程“育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核心理念相一致;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相一致;与新课程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相一致: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求,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中,掌握住学习的方法,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获得价值引领与价值认同,促进学生的人格健全与发展。

道德课堂的理念,与《说文解字》对“教育”一词“内涵”的精辟解释相一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必定包含着教人做人、使人为善、使人向善的意图和努力。教人做人,使人为善,使人向上,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和道德标准;满足了这一标准的活动或影响,才堪称是“教育”。

道德课堂的理念,根植于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中。我们可以从《道德经》中去寻根:“道”,即天道,即自然规律;阐述的是合乎自然规律,人类才能健康地生存下去。“德”,即人德,即人生的行为准则;还是要求人类顺其自然地与人共处,合乎社会规律地生存。从事于道者,同于道;从事于德者,同于德。

如果说“道”是形而上的,那么“德”则是形而下的,其目的是学道以行德,以道而成德。围绕“道”“德”二字,我们要重新建构四个全新的概念:即学道、学德;师道、师德。

学道,即学生的学习规律、认知规律、成长规律。道德课堂,核心是尊重学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只有真正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才是合乎规律、尊重规律的。

学德,即学习生态,构建和谐、生长的学习生态,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和情感收获。道德课堂学德的构建是以“小组学习”为形态,以“独学、对学、群学”为基本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课堂又以展示为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道德课堂认为,展示是解决学生学习内驱力的金钥匙。

师道,即教师的角色。道德课堂认为,教师的角色必须重新定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助理,是学生的学长,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与学生是平等的同伴关系。实现了这种角色转变的教师才称其为“道德教师”。角色即人格,离开了“道德教师”这一角色,教师便缺失了“人格”。道德教师的基本品质是发现学生、研究学生、基于学情和指导学法,即从“四学”出发,高度认识并充分相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师德,即相信学生。道德课堂认为相信学生就是师德。过去的旧课堂因为施教者不相信学生,所以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由此造成了教师普遍的包办、代替、灌输和强迫。在这种背景下,所谓学生的“学”,只能是有限学习。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让学习真正发生在学生自己身上。道德课堂的师德,强调师生之间构建“学习共同体”,课堂上要处理好与学生、文本、环境、教学资源和经验的关系。

在传统意义的课堂上,教师成了课堂的主宰者,扮演的是“二传手”。这种角色的错位,往往导致灌输式、填鸭式的被动学习。学生的抵触性较强,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正是这种教师角色的错位,才导致了教师的教学观和学生的学习观被异化,造成了师生关系的扭曲和变异。道德课堂的构建,要求教师尽快完成教师自身角色的重新审视,尽快完成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重构起“平等、尊重、信任、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进一步提升教师和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

“养鱼养水,养树养根,养人养心”。构建道德课堂的实质就是在养心,既是在养我们教育者自己的心,也是在养学生的心。“养心”是教育的本质所在。甲骨文中的“教”字,右边的“文”中有一个“心”字,几经演变,那颗“心”不见了。从本质上讲,教育就是“以心灵感应心灵”的过程。“心灵”是一切经验的基础,他创造了快乐,也创造了痛苦。欲望使我们存在,而心灵决定我们存在的品质。一个人的快乐与幸福,不是由你获得了多少来决定,而是决定于你感受到了多少。教育之道,道在心灵。毫不客气地说,如果孩子们的心灵没有被教师感应到过,一切教育都是没有用的,教育的本质将离我们越来越远。因此,教育应该回归到心灵深处。

二、道德课堂要求教师必备八大教学素养

道德课堂,不仅仅是研究课堂教学中的育德问题,也不仅仅是研究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问题;而是研究课堂教学的德性问题、人性问题,研究解决课堂教学的目的、行为和结果的一致性问题。

道德课堂要求教师,以新课程的理念,从道德自觉的高度,来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审视那些不道德的教育现象,努力加以改进和完善;使自己在道德的环境中进行有道德的教学,使课堂教学的过程成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使课堂教学的过程和结果都符合道德要求,使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人格健全和发展的过程,让课堂生活充满生命的活力。

道德课堂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秉承道德的准则,使用“合道德”的方式,在充满尊重、关怀、民主、和谐的环境中,在身心愉悦、人格健康、精神自由、生命自主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愉快和幸福,获得学业进步和身心全面发展。课堂上,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同时获得“向善向上”的情感体验和心灵感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精神成长,就是最大的课堂道德。这正是教师职业道德水准的具体体现。

道德课堂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还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还学生学习的主权;通过实施分组合作学习,实施“独学、对学、群学”三种学习方式,抓好“课前、课中、课后”课堂三段,构建“先学、展示、反馈”的课堂流程,来实现课堂教学的重建,提升每一堂课的课堂质量。

道德课堂最终要实现质的飞跃:教师把教学变非理性教学为理性教学,把教学变体力劳动为智力劳动、智慧劳动,把课堂变知识课堂为情感课堂,变“教本”为“学本”;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变单纯依赖教师为自主、合作、探究;最终形成师亦生、生亦师,师生相长;兵教兵,兵练兵,兵兵互动的课堂生态,实现学生学习品质和精神品质的共同提升。

因此,推进道德课堂建设,任何一位学科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八大教学素养:

一是回答好三个问题。任何一位学科教师、任何一节课都必须回答好三个问题:(1)你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教师要回答的是学生的课堂学习目标问题: 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2)你怎样把学生带到哪里?教师要回

答的是学习策略和学习过程问题。(3)你如何确信你已经把学生带到了那里?教师要回答的是学习效果的评价问题。回答不好这三个问题,一定不是一节好课。

二是具备三种基本能力。即设计教学的能力(编写学习指导书、编制导学案)、实施教学的能力(构建课堂生态)、评价教学的能力(达标测评、跟踪发展)。设计教学的能力是基础,实施教学的能力是关键,评价教学的能力是保障。不具备这三种基本能力的教师,一定不是一位合格教师,也一定不是一位好教师。

三是把握三个前提。即把握学科思想、掌握学科知识体系、明确学科课程目标。把握不好这三个前提,教学设计就无从谈起。

四是做到三个读懂。即读懂课标和教材(学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不懂得“课堂,究竟是谁的?”,既是师道问题,又是师德问题。

五是完成六个转变。即教师变学长、讲堂变学堂、教室变学室、教材变学材、教案变学案、教学目标变学习目标。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来思考教学,既是新课程的要求,又是师道的要求。

六是明确课堂方向。课堂教学,要有效的落实三维教学目标,避免教学目标的虚化;有效地把握和利用课程资源,避免教学内容的泛化;既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要把握教师的引导性,避免教师使命的缺失;既要追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又要力求避免教学过程的形式化。课堂教学,要坚持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基础,在此基础上追求三维目标的全面落实;坚持教材是基本资源,灵活运用、扩展、开发、构建多种教学资源;坚持真正“学生”的主体性,也就是教师主导下的主体性;坚持以启发探究式教学为主,追求教学方法多样化。

七是解读课程标准。细化解读课程标准,整合教材(学材),科学设置课堂学习目标,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标志;是学科课程建设的首要内容,也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如果不进行学科课程建设,课程改革就是一句空话!细化解读课程标准,整合教材(学材),从基于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出发,科学设置符合“学情”的学习目标,是教师的基本功,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条件。细化解读课程标准,整合教材(学材),科学设置课堂学习目标,实质上就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开发(二次开发)问题,也就是国家课程在本校的有效实施问题,更是学科教师的学科能力问题。不会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开发(二次开发)的教师,不是合格的教师。

八是构建道德课堂生态。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推进课程就是为了更好的实现文化的传承。任何一位教师在课堂上都在“营造”着一种课堂文化氛围和课堂生态,学生都在进行着某种“文化适应”和自然成长。课堂中面临的问题实质上就是文化(生态)问题;可以说,课堂生态

是现代学校文化的最高境界。构建道德课堂生态,必须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开展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互动的教学活动,实现从“单向型教学”向“多向型教学”转变;倡导以问题为纽带、进行启发探究教学,实现从“记忆型教学”向“思维型教学”转变;通过倡导合作学习,在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实现从“应试型教学”向“素养型教学”转变。

三、推进道德课堂建设的十大行动策略 一是“让教学回家”,即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少教多学”。“先学”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事情,也就是学习方式的重建。“后教”就是以学论教,即根据学生的学而教,是对学的再创造;在这个过程中,促进学生的“学”是教师的准确定位,教师必须超越学生的“先学”而使学生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质”的飞跃。道德课堂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其核心是学习观和学习方法的变革,实质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一切从学生的“学”出发,是学习方式的重建和课堂教学重建的支点。要达到的目的是“少教多学”。

二是编制导学案(教学指导书、学案、调节教学案、学习卷)。导学案,是课堂教学的抓手,一开始是学生学习的“学步车”,然后慢慢过渡到成为学习的路线图和导航仪。编制导学案的实质,就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二次开发);核心是“教材”变“学材”,解读课程标准的成果即生成导学案。

三是实施分组合作学习。围绕学习小组构建“动车组”系统,同质异组,异质同组,组内结对。实现“兵教兵、兵练兵”。

四是实施“独学、对学、群学” 三种基本学习方式。

五是抓好“课前、课中、课后” 课堂三段,即构建“大课堂”概念。六是建构具体的课堂流程:“先学、展示、反馈”。流程承载着规律。“先学、展示、反馈”是课堂教学的一般规律。

七是重视“先学”。先学,是课堂教学的起点。没有充分的先学,就没有精彩的展示。先学,是一条教学规律,不是可用可不用的教学方式,与传统的“预习”有着本质的区别。

八是突出“展示”。突出学生的“展示性”学习,主张人人参与,个个展示。展示,是解决学生学习内驱力的金钥匙。

九是强调“反馈”。抓好对子之间反馈、小组长组织反馈和课代表对本节课全体学情反馈,每一位学生通过整理学案,完成个人自我修复。

十是制定评课标准,即评课三看:看状态,学生的学习情绪和状态;看过程,学习即经历体验,缺少过程就没有学习;看成果,让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成为学生人格健全和发展的过程。

构建道德课堂,我们只给理念,不给模式。我们不主张确立道德课堂的固定模式,只设立了基本的课堂教学“通用原则”和“基本方法”。我们倡导各学校基于校情和学情探索具有校本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教师、不同学习内容、不同教学情境下都可以呈现出不同的课堂形态。102中学的“网络环境下的自主课堂”、郑州一中的“主体课堂”、七十四中的“理解课堂”、五十二中和师院附小的“生命课堂”、荥阳三中的“全参与课堂”、107中学和中原区的“生本课堂”、纬三路小学的“情智课堂”、惠济区的“和谐课堂”等等,都是道德课堂的有效的呈现形态。

构建道德课堂,重在行动研究。我们不应该把道德课堂神秘化、复杂化,而应该简单化、行动化。道德课堂在哪里?就在我们身边!推进课程以来,我们按照新课程的理念,为提高课堂效率,采取的任何改革措施,都是构建道德课堂的有效举措。各县区、各学校一定要按郑州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和《关于构建道德课堂的实践研究课题实施方案》的要求,做到校校有课题,人人有课题;人人参与研究,人人参与实践,促进每一位教师的意识品质和行为品质不断提升。我们已经行走在道德课堂的路上,今后的任务是要走得更扎实、更有效,走好这条教育生态文明之路!

课程改革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有一种智慧叫行动。行动就是改变,持续的行动,持续的改变,智慧的生成自己的事业。有一种品质叫坚持。坚持就是突破,持续的突破,持续的生成,持续地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和专业成长,以有效地实现专业引领。坚持就是进步,坚持就是成长,坚持就是引领。

5.茶庵小学构建道德课堂小结 篇五

自从道德课堂活动构建开展以来,我校在道德课堂教学观指导下,依照道德课堂的内涵、特征和要求,重新审视课堂教学、探索道德课堂的实践模式,优化课堂生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形成符合新课程理念的、适合道德课堂要求的具有茶庵特色的分层教学模式,教师从研究学生开始,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世界、生活世界。在课堂中,创设活动平台,在充满情趣的学习活动中,引导他们自主生动地感受、体验、感悟,发挥他们的自主能动性,从而取得道德课堂教学效益与生命质量的整体提升。

一、领导重视,深入实际,工作扎实。

为了使工作扎实有效,学校成立了由校长袁学义为组长的打造高效课堂工作领导小组,领导组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密切配合。校长带领班子成员深入教学第一线,听课、评课、诊断课。发现成功经验及时在全校推广,发现问题及时展开讨论和研究,商讨改进办法和措施,由于领导重视,深入实际,指导和带领全体教师开展讨论和研究,促使全体教师克服畏难情绪,边学边干,边干边研,边研边改,人人的课堂教学都有了明显改观。

(1)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合乎道,至于德》,并写学习心得与全校教师交流。同时以读书活动为契机,扩大教师视野,学习教育教育理念和方法。如:学校给每一位教师发放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班级问题诊断》《课堂问题与争鸣》《发现班主任智慧》《教师成长密码》《教师怎样做教学诊断》写读后感,并且各教研组每周推荐1人在全体教工会上交流学习。

(2)自我诊断,自我梳理,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分析在课堂中的道德缺失现象并写出道德课堂自查报告。教师总结出课堂中种种不道德现象。

(3)组织“道德课堂”优质课比赛;

(4)利用每周四下午教研活动,讨论在教学中如何实现道德课堂?道德课堂的标准是什么?

(5)实行课堂开放,坚持听随堂课。

二、以活动促效益,以赛课促提升

1、组织教师开展听评课活动 2013年我们组织开展了每月一次的领导组诊断课活动,每周一次教研组听评研课活动,每期一次校长公开课,每周一次研讨课活动。活动的开展,调动了全体教师的学习热情,由过去的被动听课,变为主动听评课,乐于反思,勇于探索的多了。通过一学期来道德课堂的构建,促进了校园的和谐,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加高涨,课堂教学效率有所提高。10月中旬我校课堂达标评优活动,教师们精心准备,积极参与,体现了集体备课的优势。每节课课后教导处都组织听课老师进行当堂评课,听课老师也都从道德课堂的评课标准进行评课,即评课三看:看状态、看过程、看成果。在评课中,老师们能坚持以“优点谈足,缺点抓准”为原则,实事求是,既充分肯定成绩,总结经验,又指出问题,提出不足,达到了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效果。

如:王铁鹏老师执教的《鸟的天堂》一课,整个教学过程清新流畅,特别是:激趣导课 自学探究:上课伊始,苗老师绘声绘色描述:“同学们,鸟的天堂是我国的一处游览胜地……现在,就让我们跟随导游去游览一下鸟的天堂。”随即放映游览鸟的天堂的录像。学生观看后,老师趁着兴趣要求学生自学课文,①回答几个问题:鸟的天堂指什么?作者去了几次?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②找出描写大榕树茂盛的段落,大声朗读,并想一想这株大榕树有什么特点;③提出几个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和大家讨论。这些问题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旨在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重点,弄清文章脉络。自学探究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自学能力。学生的阅读兴趣,实现了由学一篇课文到

读一本书的教学目的。赵金松老师执教的《分数除法应用题》一课,通过导入、探究、巩固练习三个环节,有效地实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由此可见,课堂教学的高效是没有固定模式的,只要不违背教育的一般规律,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并让学生获得尽可能多的自主学习机会的课堂就是高效的。

2、作业展评活动

10月20日中午,我们茶庵小学进行了老师及学生作业评比展示活动,茶庵小学作业评价改革成果展板吸引了全体师生及家长的目光,其中袁校长五年级语文的评语集锦更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通过展板让我认到了作业评价的重要性,奇妙的作业评语不仅为学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学习和研究。作业评价的有效性作为道德课堂构建的一部分,怎样做才能使作业评价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这就关系到作业结构的调整、种类设臵及评价方式转变的问题。如何突破这些问题,正是每位教师专业成长中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道德课堂诊断活动的效果

从“课时学习目标叙写情况”来看,各位老师能够按照要求把课程目标分解到本课时,学习目标表述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陈述行为结果,行为动词的表述准确,能够说明学习类型和学生的行为结果或学生所做的事,并且选用了能够描述学生所形成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述合理,表现程度能够依据教学内容的实际要求来制定,例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的第一条学习目标是:通过自主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活动,能准确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从“师生关系”来看,通过课堂观察,师生、生生关系基本和-谐;学生有一定的话语权。主要表现在,学生在课堂上发言积极,老师能平的的对待每一位学生,课堂上有学生的欢声笑语,老师提出的问题和组织的活动

学生积极参与,小组交流合作较多,但是也有不足,在整节课中老师有忘记个学生评价的现象,部分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没有老师允许不能自觉坐下。

从“课中学习目标落实情况”来看,任课教师能够根据叙写的学习目标中行为条件、行为动词、行为表现水准,积极落实,并能够积极创造学习情境,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在学习过程中能及时检测,并且检测效果有效、可测。

从“教师教学行为”来看,老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学情和课标要求设计合理、有效地问题,能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设计记忆型、思考型、创新型等不同类型的问题,能从学生认真阅读识记、推理思考,发散思维,创新能力等方面能力进行培养,并且设计的问题质量高,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任课教师管理班级的问题较少,说明班风、班纪良好,老师的提问能够照顾绝大多数学生,覆盖率较高。

从“学生课堂参与学习情况”来看,学生课堂纪律较好,能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教师能够根据学情和学习内容安排形式多样的有效合作交流活动,能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且给学生留有自主学习的时间,但是学生主动提问的次数和问题的质量欠缺,有待教师积极引导。

从“学生课堂学习表现性评价”来看,课堂学习氛围较浓,学生能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从老师的检测情况来看,学生能够掌握本节知识。

从“多元评价”来看,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自我评价等多元评价主体;既关注学生知识技能、学习结果的评价,又关注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的评价;有针对性,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

四、《课程纲要》编制使用情况、《作业建设》规划设计情况、《导学案》编制使用情况

我校语文、数学、英语三科任课教师人数共15人,制定课程纲要人数15人,编写《作业建设》规划设计15人,编制和使用导学案15人。导学案中的一般项目比较完整,能够按照要求把学校名称、课程类型、设计教师、日期、适用年级、课时等情况写的较为具体完整,导学案的课程目标能够根据课程标准的分解以及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情况,以及对现有的学具、网络资源等进行分析,写的比较全面、清晰。课程内容能够根据课程目标对学材的内容及相关的资源进行一定的选择与组织,教师要从总体上把握教学内容的难点、重点,依据课程标准、学材及现场学习资源进行设臵。课程实施涉及的学习主题,课时安排,教与学的方法等的制定便于学生实现预定目标。课程评价中老师能够选择与课程目标匹配的评价方式,以便让学生实现目标。

《导学案》中的学习目标能依据学科《课程标准》、《课程纲要》、学材和学情来制定。学习目标明确、具体、能达成,可检测,学习内容基本能够以问题形式出现,问题设计合理,学法指导基本能结合本学科特点贯穿于导学案中,作业与练习的设计与学习目标相一致,有针对性,能分出层次。对完成作业与练习的数量、质量、时间,要有明确具体的要求。

作业建设各个学科能根据自身实际制定符合学科的建设方案。

五、学校领导及教师2012-2013学年下学期观课、议课情况

我校校长上学期共观课40次,议课40次,中层领导都在60节,教师都在40节左右,做到每次观课后都及时和老师交流讨论,促进我校教师成长,提高课堂质量。

六、学校在道德课堂构建中的突出经验,主要亮点

1、重视理念的学习,把“道德课堂”深入到每一个老师心中。

2、重视教师的理论学习,通过读书活动的开展开阔教师视野,给教师的教学提供思路和出路。

3、加强教师的实践教学,通过研讨课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4、每周四召开教研分析会,让每位教师有问题意识,并通过和同伴间的交流合作,达到教与学的统一。

七、学校在道德课堂构建中有待改进的问题

1、教师的专业素养亟待提高。

2、教学管理和考核制度需要完善。

3、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点拨与学生的展示需要平衡。

4、小组的建立和评价需要完善。

5、教师的问题意识和科研意识要努力结合在一起。

6、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需大力加强。

五、本学期的努力方向

6.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方案 篇六

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方案

公文 小学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方案

指导思想:

为进一步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根据教育局有关文件的要求,拟在我校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建设活动,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参加人员:全体教职员工。

二、时    间:2012年全年。

三、宗    旨: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倡导“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优良教风为目标,以提高职工思想政治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准为重点,弘扬高尚师德,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造就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奉献社会、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紧紧围绕1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把职业道德建设活动不断引向深入,以崭新的风貌迎接国家教委对我校的教学水平评估。

四、活动安排:整个活动分四个阶段进行:

1、制定方案阶段(4月)

2、宣传发动、教育学习阶段(5-8月)

利用政治学习时间,组织全体职工和工会会员,深入学习《教师法》、《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和《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等重要文献及职业道德规范内容。

(2)拓展宣传渠道,充分运用会议、座谈、联谊、知识竞赛、等多种渠道,大力宣传职业道德建设的目的和意义,大力宣传体现时代精神的职业道德行为和规范,引导和调动广大教职工加强自身修养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职业道德建设深入人心。

(3)注意发现、总结并大力宣传各个岗位上的先进典型、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用身边的人激励教职工,用身边的事影响教职工,使广大教职工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号召广大教职工向先进学习,向榜样看齐,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风范,形成职业道德建设的群体效应。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3、树立典型、评先表彰阶段(8月 ——12月)

(1)评选“三育人”先进工作者、职业道德标兵。

(2)及时总结先进事迹,组织现场观摩;组织开展职业道德演讲比赛,弘扬优良作风,塑造优秀师德风范。

(4)基层工会在12月10日前将“职业道德教育年”活动总结报学院工会,作为评选“优秀组织单位”的基本材料。

(5)表彰“三育人”先进个人、职业道德标兵。

五、组织领导:

学校领导小组统一组织协调,工会成立有党、政、工参加的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活动。

六、要求:

1、职业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公民思想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育“四有”职工队伍的重要任务,也3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是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学校是创新知识、传播知识的基地,更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在培育民族精神和培养创造型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加强学校广大教职工的职业道德建设,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和职工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工会组织要紧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周密安排,切实落实“职业道德教育年”各项工作,注意发现和总结职业道德先进典型和经验,不断提高我校师德建设的整体水平。

7.英语课堂中的情感教学与道德教育 篇七

关键词:道德教育,情感教学,师生关系,生生关系

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道德修养是每一位教育工作应该关心的两个话题和工作落脚点。德育工作不单是辅导员, 班主任的工作, 每一位站在教育第一线的教师都应该是德育工作的实践者, 而不能简单地将学生“素质低”的问题苛责于管理工作没有做好, 或是学生本身就是“坏孩子”。基于理解和认识,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英语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 在情感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 提高学生的行为修养水平。

一、英语课堂中的德育与课堂角色关系分析

道德教育是指一定阶级或社会, 为了使人们遵循其道德行为准则, 自觉履行对社会整体和他人应尽的义务, 而有目的、有组织和有计划地对人们施加的系统的道德影响。 (罗国杰, 1993) 在长期的学校教育中, 学生接受了很多道德知识的传授, 也掌握了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与行为规范, 但是现状却不容乐观。比如在英语课堂中就存在一些学生的个人行为道德问题, 个人的外部要求无法内化为个人行为的动机, 课堂角色出现了人际关系不和谐的情况。

英语教学是一种语言教学, 对语言的使用和语境的创设要求较高。教师在组织课堂活动时所采用的提问, 小组活动, 个人口语展示等形式比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听说技能。但是在课堂中有两个不太理想的情况:一是有些班级的师生合作较差。有些学生对教师布置的作业不够重视, 敷衍了事, 课堂教学活动参与意识不强。不少学生上课不愿意发言, 认为课堂活动于己无关, 是别人的事情, 一旦轮到自己就显示出一幅不愿意沟通的样子, 致使师生关系不和谐, 课堂气氛沉闷。其二, 有些学生不愿意参加小组活动, 生生合作意识不强。通过观察与沟通发现, 部分学生偏爱独立作业, 不喜欢与小组同学一起完成必须合作才能解决的小组任务。即使他们参加了小组任务, 也会经常出现小组任务先由某个同学完成, 然后小组成员熟记某项内容的情况。这样, 小组任务其实成了个人任务, 生生合作也就无从谈起了。有的小组成员对英语学习采取无所谓的态度, 不愿意与其他成员完成作业。极少的小组甚至出现了成员关系紧张, 不愿合作的情况。所有这些都影响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和课堂气氛的融洽。

二、情感教学与情感关系障碍的排除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在语言教学中, 情感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情 (em otion) 、感觉 (feeling) 、情绪 (m ood) 、态度 (attitude) 等 (J.A rnold&H.D.B row n, 1999) 。研究人员发现, 学习者的情感状态会直接影响他们的行为处事和学习结果。教育心理学家认为, 在学校教学的众多社会环境因素中, 人际关系是最为重要的。学校的人际关系主要表现在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将情感因素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考虑是每个教师都应该关注的一个问题。

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分别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 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课堂是学生和教师进行活动和交流的场所, 课堂中形成的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课堂气氛不仅对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还会延续影响到学生毕业后走进社会的工作当中。不愿与人合作, 不愿有所担当是一个人道德素质不高的重要表现。作为语言课堂的教师, 要充分认识到导致学生不愿与人合作的行为是与学生的情感焦虑有一定关系的。

英语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排除学生的情感焦虑, 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

首先, 教师应避免对学生做出过多的负面评价, 要学会接受和欣赏学生, 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具有其自身价值的独立个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主动地去了解每一个学生, 注意观察每个学生上课时的言行;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 学会欣赏并赞扬学生。其次, 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首先应把学生看作客户和伙伴, 知情并重。学生不是单纯的知识容纳器, 学生应参与决定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 师生应通过合作共同完成课堂教学活动。再者, 应增加师生的交往时空,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积极沟通可以给师生关系带来随和、亲近的心理气氛。因此, 教师必须花尽可能多的时间, 采取尽可能多的方式与学生积极交流, 真正了解一个学生的成长经历、内心世界、性格倾向等。

要培养并建立和谐的生生关系, 还要加强班风建设和提高班级凝聚力。班风是班级中占主导地位的舆论导向、善恶观念与行为方式。作为学习心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班风对班级成员的学习、班级成员之间关系的建立和发展等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在一个凝聚力强的班集体中, 班级成员之间相互欣赏, 相互尊重;教师能够发现他们对小组学习任务充满热情, 成员之间充分合作, 为完成共同的目标而努力;他们会因为自己是班级一员而感到自豪。

三、结束语

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渗透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式和环节, 而英语教师要重视自身学科的特点和课堂组织形式的特殊性, 在教学中注意学生表现出的情感因素, 关注学生已经出现或者可能出现的问题。利用好学生的情感因素, 从情感角度探究问题的根源来进行教学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 有利于在课堂教学中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从而培养学生尊重教师, 愿意合作, 有所担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 提高学生的修养水平, 为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Arnold J.Affect in Language Learning[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2]方展画.西方课堂教学突起异军:人际关系研究[J].外国教育, 1988.

[3]骆伯巍.教育心理学原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1996.

[4]王银泉, 万玉书.外语学习焦虑及其对外语学习的影响[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1.

[5]项茂英.情感因素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

8.小学英语道德课堂建设 篇八

一、创设情境,感知道德情感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究性学习也越来越受到众多专家学者的重视,成为当今课程改革的主要方面。教学时,首先要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有效的激发,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合作意识,促使学生能够不断地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证学生各方面能力都能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例如:在对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我不耍赖皮”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在课程开始之前带领学生玩起了游戏,然后在游戏中故意耍赖皮,不遵守游戏规则,激起学生的不满,从而将“规则”这个话题引出来,让学生去自主探究,明确不遵守规则耍赖皮的后果,了解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又如,对六年级“不能忘记屈辱”这一课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了圆明园被破坏前的图片,然后配上音乐和画外音进行有效的介绍,“曾经在北京有一座非常美的园林,这是一座皇家园林,园林里有……”介绍完之后,又将课件的画面转到了八国联军入侵圆明园的事件中,他们的疯狂掠夺,不但抢走了无数珍宝,还用一把火将圆明园烧成了废墟。当看到这个画面之后,视觉的反差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对侵略者的愤怒,这个时候教师应该在一旁引导学生,让学生感知道德情感。

二、联系生活,诱发道德情感

道德源于生活,只有源于儿童生活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够让他们内心受到道德的熏陶。因此,在品德和社会的教学中,要创设和小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情境,让学生回忆曾经给自己带来快乐或者苦恼的生活经历,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心理体验。

例如:在对三年级“我爱我家”这一课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先把一些学生的爸爸妈妈放在课件中,再提前准备好学生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在上课的时候对这些照片进行有效的展示,请照片中的学生谈一谈自己生活中的感悟,让生活实际和教科书紧密地联系起来,然后再让学生选择自己小时候玩过的物品,并向同学们讲述自己和这件物品之间的故事,让学生在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被打动,从而进一步体会到我爱我家的主题。

三、模拟实践,升华道德情感

探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主要目标,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并且自主地掌握思考方法,从而更好地实现学生的全方位发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多设计探究性问题,合理地增加问题的开放性,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考中,提升品德与社会课程学习的兴趣。把学习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上是学习的根本目的,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引导,鼓励学生多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从而在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思维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如:在对品德与社会中“地球在‘发低烧”这一课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太平洋岛国图瓦卢马上要被淹没的视频放给学生观看,从而引出地球升温造成的后果,让学生发自内心地理解为什么要倡导“低碳生活”,帮助学生进一步把所学到的东西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对品德与社会中五年级下册“父母的难处”一课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在课前就可以先提出一些探究性的学习问题,然后组织学生从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有效的观察,最后向老师汇报自己观察的过程和结果,以此提高教学效果。

上一篇:学业水平测试考试总结下一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