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的企业文化

2024-08-08

德国的企业文化(通用8篇)

1.德国的企业文化 篇一

德国企业普遍具有精益求精的意识和注重诚信为本,追求产品质量完美、提供一流服务已成为企业员工的自觉行动。

德国企业非常重视产品质量,强烈的质量意识已成为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深深植根于广大员工心目之中。大众公司在职工中树立了严格的质量意识,强调对职工进行职业道德熏陶,在企业中树立精益求精的质量理念。西门子公司以“以新取胜,以质取胜”为理念,使西门子立于不败之地。就注重产品质量而言,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非常有代表性。首先,他们认为高质量意识与员工的高素质是分不开的,十分注意培养具有专门技能和知识的职工队伍,千方百计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第二,具有精工细作、一丝不苟、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这种态度几乎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第三,是把好质量关,严格检查制度,做到层层把关,严格检查。

通过培训、考察发现,重视产品质量,追求技术上的完美是德国企业一种普遍的自觉意识。德国人爱好技术、钻研技术、崇尚技术的价值观已深入人心,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德国企业重视客户,注重诚信合作,树立创一流服务的企业精神,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如高依托夫公司提出,“对于客户提出的要求,我们没有„不行‟两个字”。

德国企业文化注重实效,融入管理,树立良好企业形象。

德国企业文化建设特别注重围绕企业的具体实际进行。德国企业非常注重实际,他们以精湛的技术、务实的态度和忠诚的敬业精神进行经营。他们将企业文化建设融入企业管理,注重实际内容,不拘泥于具体形式,说的少而做得多。除此之外,德国企业还特别重视有效的形象宣传,那些在德国乃至世界各地树起的“奔驰”、“大众”、“西门子”等具有国际竞争力和时代气息的德国跨国集团的品牌标识,已经成为企业实力的象征。

总之,德国企业文化是规范、和谐、负责的文化。所说规范就是依法治理,从培训中树立遵纪守法意识和对法律条文的掌握,从一点一滴做起,杜绝随意性和灵活性。和谐,就是管理体制的顺畅,人际关系的和谐。负责,就是一种企业与职工双方互有的责任心,即职工对企业负责任,企业对职工也要负责任,企业与员工共同对社会负责。

德国企业文化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提高员工素质,开发人力资源。

德国企业文化十分强调以人为本,提高员工素质,这主要体现在注重员工教育,大力开发人力资源上。

德国企业普遍十分重视员工的培训。大众公司在世界各地建立起许多培训点,他们主要进行两方面的培训:一是使新进公司的人员成为熟练技工;二是使在岗熟练技工紧跟世界先进技术,不断提高知识技能。西门子公司在提高人的素质方面更为细致,他们一贯奉行的是“人的能力是可以通过教育和不断培训而提高的”,因此他们坚持“自己培养和造就人才”。

德国企业在管理人才选拔与培养方面也颇具特色。大众汽车公司除了最高决策层之外,拥有各方面的优异的管理人才。他们以高薪吸纳了大批优秀管理人才和科研专家,并为其发挥才能提供广阔的空间,使他们产生一种自豪感、凝聚力和向心力。西门子公司也特别重视对管理人才的选拔和录用。他们聘用的管理者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一是具有较强工作能力,特别是冲破障碍的能力。二是具有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三是具有老练的性格,能使部下信赖,富有人情味。四是具有与他人协作的能力。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认为“财富=人才+知识”,“人才就是资本,知识就是财富。知识是人才的内涵,是企业的无形财富;人才则是知识的载体,是企业无法估量的资本”。所以,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有一种好的传统,即选拔人才并不注重其社会地位的高低,而是注重本人的实际能力。

在尊重人格、强调民主的价值观指导下,德国企业普遍重视职工参与企业决策。在培训、考察中我们所到的企业,不论是大众、戴姆勒-克莱斯勒、西门子还是高依托夫、路特等中小企业,职工参与企业决策是一种普遍现象。)德国企业文化强调加强员工的责任感,注重创造和谐、合作的文化氛围。

德国企业文化体现出企业员工具有很强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包括家庭责任、工作责任和社会责任,他们就是带着这样责任感去对待自己周围的事物。企业对员工强调的主要是工作责任,尤其是每一个人对所处的工作岗位或生产环节的责任。

德国企业十分注重人际关系,努力创造和谐、合作的文化氛围。例如,1994年受世界石油危机影响,大众公司在德国本土的公司经济面临困难,需要解雇2万多名员工。然而,公司的员工在参与企业决策时却表示:宁愿减少自己收入的20%,把每周工作5天改为 4天,也不要让那些人失业。同类的事情,当大众公司在巴西的分公司也试图这样做时,却被巴西员工拒绝了。

德国企业十分重视企业兼并重组过程中的文化整合。为解决企业兼并重组中的文化冲突,保持和谐的文化氛围,保证企业兼并重组目标的实现,他们在公司并购、重组时,十分注重企业文化的融合。如德国戴姆勒-奔驰公司与美国克莱斯勒公司合并后,为解决两国企业在文化上的差异和冲突,成立了专门委员会,制定了3年的工作计划,通过加强员工之间的联系与沟通,进行文化整合。

2.德国的企业文化 篇二

一、德国人姓氏的主要来源

与中国人不同, 德国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过着“有名无姓”的生活。在德国古代, 姓最早只在特权阶层中使用, 他们用姓来表示其显赫的家族, 而下层百姓是没有姓的。据记载, 早在8世纪的古日耳曼时期, 德国人的“名”就已经出现了, 而直到12世纪之后, 德国人的“姓”才被普遍使用。这是源于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口的增长, 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日益频繁, 单一的人名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同名的人越来越多, 甚至达到了一呼百应的地步。这种状况不仅给人们的社会交往带来了麻烦, 也给国家的行政管理、社会治安等带来了诸多不便。在此历史背景下, “姓”便应运而生。

纵观德国人姓氏的历史演变, 主要有如下几个来源:

1.以所从事的职业为姓

据调查, 在德国1995年出现频率最高的15个姓氏中, 有9个来源于其祖先所从事的过的行业。例如, Schneider (施耐德, 原意为裁缝) , Müller (米勒, 原意为磨坊工) , Schmidt (施密特, 原意为铁匠) , Bauer (鲍尔, 原意为农民) , Koch (科赫, 原意为厨师) , Weber (韦伯, 原意为纺织工) , Fischer (费舍尔, 原意为渔夫) , Schuhmacher (舒马赫, 原意为鞋匠) 。由此可见, 中世纪的德国手工作坊日渐兴盛, 普通百姓已根据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而为自己量身定做了特别的“姓”。

2.以所喜爱的动植物或事物为姓

德语中以动植物、季节风景等为姓的例子不胜枚举。如Adler (阿德勒, 原为鹰) , Wolf (沃尔夫, 原意为狼) , Vogel (福格尔, 原意为鸟) , Bär (贝尔, 原以为熊) , Fuchs (福克斯, 原以为狐狸) , Blume (布鲁莫, 原意为花) , Sommer (桑莫, 原意为夏) , Berg (贝克, 原意为山) 。

3.以祖先的居住地为姓

在德国姓Bachmann的人的祖先可能居住在小溪边, 因为Bach原意为小溪。而姓Langgässer的人的祖先则可能曾在长胡同里生活 (Lang:长。Gässer:胡同。) 此外, 姓Bayer或者Nürnberger的人则表明他们祖先的籍贯所在。Bayer (巴伐利亚地区) 、Nürnberger (纽伦堡地区) 。

4.以祖先的外貌或性格特征为姓

以人的外貌特征的姓氏在德语中比较普遍, 如Klein (小) , Groβ (大) , Lang (长) , Kurz (短) , Braun (棕色的) 。此外, 还有以人的器官为姓的, 如Bauch (肚子) , Zahn (牙齿) , Kopf (头) , Leber (肝) 。最让人不解的是, 类似Kurzhals (短脖子) , Pech (倒霉) , Langbein (长腿) 这些看似不雅的字眼也被德国人频繁使用。不过, 这些词一旦被作为姓氏使用, 则与其原本的意思并无关联。

二、德国人名字的主要来源

名字通常寄托了起名人的美好期望, 同时也折射了某个时期的社会环境、大众审美和时尚潮流等。与中国人不同, 德国人的名字从数量上远远少于他们的姓氏, 因此德国人起名字一般从现有的“人名录”中选取。

1.与宗教有关, 多来自于《圣经》

众所周知, 德国作为一个有宗教信仰的国家, 绝大多数人在给孩子取名时都会有意识地与宗教文化关联。常见的男性名如:Josef、Paul、Adam、Peter、Nikolaus、Martin等。常见的女性名如:Eva、Maria、Julia、Anna、Sabina、Katharina等, 都来自于《圣经》故事、《旧约》或《新约》中的人物。其中, 最为大家所熟知的Adam (亚当) 和Eva (夏娃) 是《圣经》故事中人类的始祖, 这两个词均来自于希伯来语, 分别意为:出自红土、生命。

2.与性别有关, 男女不同

德国人在从“人名录”里选名时严格按照孩子的性别来定。一般来说, 女性名多以元音结尾, 如Julia、Laura、Barbara、Margarethe、Brigitte等;男性名多以辅音结尾, 如Alexander、Michael、Mathias、Georg、Sebastian等。根据元音与辅音的不同, 女性名在读时显得音律优美, 方显女性温柔的一面;而男名则读起来短促而响亮, 体现出男性的力量之美。此外, 名字所涵盖的意思也使得男女有别。像很多男性的名字都有“强壮”、“强大”、“胜利”、“勇敢”、“忠诚”等美好的寓意, 如Sieghard (胜利者) 、Hartwig (强大的战斗者) 、Siegfried (因胜利带来和平者) 、Helmut (勇敢地保护者) 、Bernhard (像熊一样的强壮者) 、Arnold (像鹰一样有力) 。而女性的名字则更多偏向于花朵类名称, 以体现女性的温柔美丽, 如Rose (玫瑰) 、Lilie (百合) 、Sophie (智慧) 、Lea (阳光灿烂) 、Hanna (妩媚优雅) 、Jasmin (茉莉花) 。

3.与长辈有关

在德国有晚辈与长辈重名的传统, 以此来表达晚辈对于长辈的崇拜、敬仰、纪念之情。例如, 著名的音乐家, 有“圆舞曲之王”称号的小约翰·施特劳斯和父亲老约翰·施特劳斯 (Johann Strauβ) 是同名。

4.与外来文化有关

近十几年, 外来名在德国越来越受欢迎, 很多父母希望孩子的名字能够与众不同, 个性十足。因此, 像Peggy、Jessica、Evelyn、Emily、Edwin、Mike等这些英文名字, 像Yvanne、Louis、Rene等这些法文名字以及西班牙、意大利、瑞典、芬兰等这些颇有异域风情的外语名, 在80后、90后中极为盛行。

三、德国人姓名的原则

与其他欧美国家一样, 德国人的姓名也遵循名在前, 姓在后的原则。这一点从德语上也可见一斑, “名”为Vorname (意为前面的名字) , “姓”为Nachname (意为后面的名字) 。一般德国人为一名一姓, 但也有两名、三名、甚至多名一姓的。例如, 德国现任总理Angela Dorothea Merkel就属于两名一姓。而有些德国人姓名中带有von (译为:冯) 的则表明他的祖先是贵族, 例如, 著名的大文豪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此外, 德国女性在已婚后要随夫姓, 而之前的娘家姓只能弃用。由此可见, 日耳曼民族是一个十分重视家族传统的民族, 姓乃一个家族所有成员的共同符号。因此, 妻子一旦进入丈夫的大家族, 被标上大家族的符号便是不言而喻的。

参考文献

3.德国的读书文化 篇三

在德国随处可以看到正在阅读的人,车站、咖啡馆和草坪,这不仅局限于校园,而是任何场所,似乎每个人的背包里都有一两本书,只要一有时间,他们就拿出来读读。

如果你在德国生活,你一定知道这里的图书是多么昂贵,就拿2012年的一本畅销小说《Er ist wieder da》为例,约在19.9欧元(约170元人民币)。也正因为德国人喜欢阅读,德国亚马逊图书和阅读器kindle, 一直销量不错。

但德国人更喜欢纸质图书,有两点原因:一是喜欢纸质图书拿在手上的感觉,更为传统和真实;二是电子图书价格并不比纸质图书价格便宜很多。

他们还认为真正的阅读源自书,而非实时消息,他们更愿意阅读有价值的,即便是长篇大论的文章,而不是阅读那些无用的、八卦的、没有任何营养的花边消息。

德国人更喜欢阅读的是一些有深度、值得思考、震撼精神世界的文学作品,以2013年最受好评的6本书为例: 《波比和流浪汉:一只改变我生命的猫》《战争小孩打破沉默》《漫漫自由路》《病愈密码:六分钟病愈方法》《百岁老人跷家去》《狐狸谷》。

读书氛围

读书应该是除了足球之外的,几乎全民都喜欢的一件事,无论男女老少,达到了平民阅读。他们认为读书可以锻炼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他们主动学习和终生学习的想法,促使他们不断地阅读。

此外,德国人认为,阅读关乎国家未来,经常性大量的阅读,能够使青少年更好地掌握读书技巧,迅速提高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所以除了家长和学校的督促,政府也把阅读视为一项儿童启蒙的社会工程。5年级的学生可以获得一张赠券,免费在图书馆领取一本书。德国的父母从孩子出生就开始培养他们对书籍的兴趣。很多孩子人生的第一个玩具就是图书。父母还会在每天睡前为他们读书或和他们一起阅读。

德国的小学生每天上课时间并不多,通常中午或下午2点左右就放学了,而图书馆会在课余时间为他们举办各种朗读活动。中学时代老师会布置主题性作业,需要学生大量阅读材料书籍以便完成作业。几乎每一个德国家庭,都有书架,或设在书房,或摆放于客厅,似乎成为了家里的一件装饰,但很多德国人的书架上的书,他们几乎全部都阅读过。德国每个家庭平均藏书近300册,人均藏书100多册。他们认为,“一个家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

读书设施

德国有将近7700家的书店,书店工作人员则约为31000名,到处都可以见到书店,无论是市中心的大型图书商店,还是车站的小型图书店或报刊亭,如果你留意观察,会在很多社区附近找到一个像电话亭一样的小亭子,里面放满了二手图书,这就是公益免费借书亭,你可以免费在这里借到自己想要阅读的图书,也可以把家里看过的图书放进来供他人阅读,全凭自觉。通常书店内部的环境都十分安静、幽雅,很多大型书店内,或小型书店门口都有可以喝咖啡阅读的地方,或是提供免费阅读区,即便你没钱购买,但只要你愿意阅读,你完全可以坐在这里看上一整天,不会有人因为你只看不买驱赶你的。大型书店也经常会举办一些读书会或朗诵会,来提倡人们阅读,并喜欢上阅读。这里不会因为利润原因只出售大量的畅销书,而是会照顾到各个阅读人群的需要。

如果你对读书感兴趣,同时喜欢淘一些已经不再发行的图书,可以到当地的跳蚤市场或是一些并没有任何名气的二手书店淘到一些不再发行或有特别意义的图书。除了民众的读书设施外,每年德国法兰克福和莱比锡都会举办书展,作为一种图书文化和商业的交流平台,每年都会吸引来自全世界各大图书出版商到这里参展。

德国的图书馆

德国有1.4万多个图书馆,藏书约1.29亿册。每个城市都有市立图书馆,区里也有各自的图书馆,而且一定是建设在当地最繁华的地段。许多图书馆通过组织作家演讲会、举办文化活动等,使自己更具吸引力。

小镇里往往也有图书馆。没有固定图书馆的乡村则会定期有流动图书馆,方便居民借阅图书。人们只要花约10欧元办一张年卡,就可到图书馆自由借阅图书。在公立图书馆,看书则是完全免费的。

除此之外,德國各个高校的图书馆也是可圈可点。比如柏林洪堡大学图书馆被视为无法打盹的图书馆;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图书馆,彰显了艺术气息;德国科特巴斯大学图书馆更像是一个现代博物馆;德累斯顿工业大学图书馆,则采用环保材料和自然采光系统,古典与现代相结合。如果有机会不妨把图书馆作为你旅游途中的一道风景看一看。

读书背后的故事

德国可以算是民富国强,背后一定有一种文化力量在推动着,那就是阅读的力量;中国人发明了造书的纸,但喜欢阅读的人越来越少。

我们在不断感叹德国制造的同时,感叹德国强势维持欧元区的同时,却没有注意到,德国的大学和图书馆一定是当地最经典的建筑并建立在交通最方便的地段,也没有注意到德国是世界人均比例最大的普通阅读者群,更没有注意到德国人对知识的尊重和阅读的态度。

今天整个社会都表现得浮躁不安,在地铁上,大家忙着刷微博、刷消息、看八卦、浏览论坛,因为无法理性地筛选,接受了太多的垃圾新闻和消息,阅读了太多的不良和过激的图片,自然在一个浮躁不安的环境中,心灵和精神世界又多了一份敏感和惶恐。

就是因为信息爆炸,我们养成了一种叫做“浅阅读”的快餐式阅读方式和习惯,大家的阅读量可能是在增加,但阅读质量却不一定能得到保证,我们又有多少人会在这个时代,真正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在一本能够净化心灵,提升精神生活的书上呢?

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在坐车的时候放下手机,拿上一本书读一读;我们是不是也可以不再被浮躁缠身,清心寡欲地读一本书;我们是不是也可以不再以所谓的“浅阅读”为荣,而花时间去读一本真正的好书?

(摘自《智慧》)

4.德国劳动社会保障与企业文化 篇四

【关键词】劳动社会保障;企业文化;劳资

据人民网报道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到德国投资,在德国直接投资的亚洲国家中,中国仅次于日本和韩国。并以两天一家的速度递增。目前已有700多家中国企业落户德国,总投资额达1亿欧元,预计到2015年,中国对德国的投资额将达20亿欧元,约占中国海外投资的3%(人民网2006年07月07日)。在这个大背景下目前越来越多的德语专业毕业生,毕业以后进入德国企业工作。

随着中国企业在德国的数量不断增多,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据德国 «经济» 周刊报道,中国企业在德国主要存在的问题主要分为两个主要方面:一,对德国员工长期以来养成的企业文化和习惯不了解。德国员工养成了一个习惯,8小时内认真工作,8小时之外百事不管。所以中国公司在8小时内要对德国员工严格要求,不要指望员工能以厂为家,处处为公司着想,更不要指望员工不计报酬的加班加点。二,对德国相关法律法规不了解,经常无意间触犯到有关法律法规,如经常涉及到的德国劳动社会保障法。所以说做到对德国劳动社会保障法以及德国企业文化不仅对中国企业在德国投资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对于即将进入德国企业工作的德语专业毕业生来说也是必须要了解的。有关德国劳动社会保障以及德国企业文化方面的重要内容也就成为德语专业德国概况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德国劳动社会保障法

(一)在患病情况下继续支付工资

在德国职工无劳动能力的法律状况受到很大重视。根据德国现行法律规定,所有职工都享有在一定期间内继续获得工资支付的请求。在德国社会法典中的具体规定如下:职工生病导致丧失劳动能力的,可以根据不同原因要求支付医疗费作为法定医疗保险金(社会法典V)第44条及以下条款。请求权数额为计入保险费率的通常所得工资的百分之七十,最高不超过工资纯收入的百分之九十。通常情况下,请求权自医生确诊为无劳动能力之日后一天产生,并且无时间上的限制,但最长为78星期。另外职工还有医疗费请求权,但是(社会法典V)规定:只要保险对象能够获得负有缴纳保险费义务的工资的,就不得主张医疗请求权。而且职工有无过错,都享有继续支付工资的请求权。但是他也有一个前提条件:只有在劳动关系持续4个星期以上后,方产生该请求权。上面提到的78星期的构成为:职工对雇主享有最长6个星期的继续支付工资的劳动法请求权。剩下的是对医疗保险金管理机构享有的,包含医疗费请求权终止期间在内的总共为期78星期的医疗费。

(二)在协商终止劳动合同方面

在德国劳动合同可以在任何时候经过合同双方当事人协商解除。但是,如果雇员没有充足的解约理由而解除劳动合同导致失业,雇员就要自己承担失业保险方面的损失,有可能暂停领取最长12星期的失业津贴。

(三)劳动合同的有效期

德国民法规定合同期限分为固定期合同,无固定期合同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在德国如果签订固定期合同是需要理由的。如:

1.企业对该工作的需求只是暂时的;

2.固定期限紧随培训或学业之后,是为了帮助雇员适应接下来的工作;

3.工作性质适合固定期限;

4.属于试用期;

5.由于雇员自身的原因适合固定期限;

6.为公共机构的临时职位聘用的雇员可以得到家庭补助;

7.基于某项判决。

如此看来德国雇主法还是倾向订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关系,以上列举的情况属于特殊情况。需要注意的是,在德国如果签订的固定期限合同到期后雇主在明知的情况下仍然任凭劳动关系发展下去,那么该固定期限合同即转为无固定期限合同。

(四)按约定解除合同规定

在通知期限方面,德国民法典要求,通知期限为某月的15日前或月底前的4个星期。对于存在两年以上的劳动关系,节约通知则要求延长为某年底的1至6个月。这种通知期限的规定同样适合对雇员规定。但是在试用期的6个月中的通知期限则为两个星期,不需要固定的终止日期。

二、德国企业文化——员工的职业习惯

(一)人力资源管理

众所周知德国企业历来力求企业人员少而精,工作效率高。从经理、工程师到技术员都要接受定期考核。在人员晋升方面,德国人认为,35岁以上的人才具备担当管理者的资格。在晋升时强调技术第一。对企业管理者的要求是,现把他们派遣到研究部门工作几年,然后学习管理经验。这样造成的结果是晋升速度缓慢。晋升为总经理时通常情况下为40岁至50岁之间。目的是保证管理者都要收过高等教育,实现专家治理企业。

(二)员工职业培训

德国的职业培训是一种双元制职业培训,学员学习的地点为两个独立不同的部门或机构,即职业培训学校和企业内部的车间或实验室。学员能够接受培训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在培训之前要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合同对培训期间的学徒工资、培训期间的休假以及双方在培训期间的责任与义务都做出了详细的描述。

(三)劳动收入的构成与分配

工资由基本工资、岗位补助、超时补助、家庭状况补助(按照家庭中儿童的数量按月发放的一种补助。)、圣诞节奖等其他各类补助奖金构成。作为员工收入中最主要部分的基本工资占到员工工资收入的75%—80%。目前德国员工平均每周工作7.5小时,减去休假,每年实际工作时间约为1700小时。需要我们注意的是,由于德国工会的反对,计件工资的形式在德国的工资计算形式中越来越少了。在工资分配方面可分为高级职员工资和一般职员或工人工资。高级职员实行月薪制,一般没有奖金。收入的多少和工资增长多少均与资方商定。一般职员或工人实行岗位工资,即根据岗位的难易程度划分工资等级。

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第2卷,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法制司,中信出版社,2003年

5.尼采的悲剧精神与德国文化的重建 篇五

尼采的悲剧精神与德国文化的重建

民族文化与现代性的问题是政治哲学中十分重要与前沿的问题之一.尼采深刻地认识到德国文化的堕落,认为需要用古希腊的悲剧精神在现代社会中来重建德国文化,从这个角度来说,<悲剧的诞生>一书是一部十分重要的`政治哲学著作.本文从民族文化与现代性的角度来重新诠释尼采在这部著作中的思想.

作 者:李辉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政治学系,上海,200433 刊 名: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IBEI COAL INDUSTRY TEACHERS COLLEGE(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4 25(4) 分类号:B83-06 关键词:尼采   悲剧精神   德国文化  

6.德国文化史 篇六

文 化

课程:德国文化史

姓名:杨泽昊

国 史

德国文化史

----浅析德国与德意志民族统一

摘要:

德国的统一走过了艰辛的道路,从476年灭亡西罗马帝国后带给德意志民族的并不是国力强盛,而是更加的迷茫,他们不知道要去往何方。于是这一千多年各路世俗诸侯与教会诸侯占山为王,凭借德国独特的地形与教皇与国王的矛盾,日益壮大,分裂割据着德国。但这期间周边法国、俄国等强大帝国慢慢兴起,造成了德意志民族的压力,迫使德意志民族的大团结与大统一在俾斯麦时期完成。

关键词:

1.西罗马帝国 2.教会诸侯 3.世俗诸侯 4.俾斯麦

一、德国民族与地理特征

探讨德意志民族,必须要从这个民族的人种起源看起。因为德意志人不同于其他文明民族,它的文明较晚,长期处于部落阶段。德意志人属于日耳曼人的一个分支,他们身材高大、体格健壮,由于长期生活在中欧森林中,他们的发色呈金黄色,眼睛蓝而锐利。日耳曼的字意为自由,这与古代日耳曼人迁徙、尚武的特征符合,德意志著名的音乐家舒伯特在《流浪者之歌》中,深刻的表现了早期日耳曼人的社会文化心态:“流浪,不断地流浪,带着血和泪仰问苍天,何处是我的归宿?灵魂在我的身边暗告:到你没有去过的地方,那儿有一切欢乐。”这种无休止的迁徙生活历练出了德国人坚强的品质基础。

德意志地区北临波罗的海和北海,南依阿尔卑斯山,但是东西两侧可以说是门户大开,没有自然边界,西边界限在莱茵河和易北河之间飘忽不定,因此德国自古以来就是欧洲各民族交往的通道,更是政治冲突的场所。西边强大统一的法国一直给予德国压力,而东面隔着波兰又是欧洲最大的国家俄罗斯的威胁,造成德国人一直生活在这种政治和民族压力下的境遇。

在国内,德国地形划分为北德低地、中部山脉隆起地带、西南部中等山脉梯形地带、南德阿尔卑斯山前沿地带和南部阿尔卑斯山区。这连绵的山峦、起伏的丘陵、纵横交错的河流、众多的湖泊及辽阔宽广的平原,使各个小城镇互相交流不是很轻松,更容易让人佣兵一方,占山为王。

二、自古典时代德意志民族分散居住

在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覆灭之前,德意志的各民族的初始状态时不统一的、分散的生活在德国的各片土地上,他们逐水草而居,较少农耕,并且各个部落不喜欢交流,他们在碰到其他部落时会互相退后,并将两个部落中间大约三四十里的土地烧焦,来防止交流。这样的分散居住导致德意志民族长期以部落形式存在,不能像是其他民族融合的越来越大。而人类又是社会性动物,所以较少人口的部落面对自然威胁时更加脆弱,这打造了德意志人的刻苦、认真的性格,只有对待事情认真,才不至于被大自然所打败。

三、德意志的中世纪

1、中世纪的开始

在灭亡了西罗马帝国之后,大量日耳曼人部落涌入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的土地,而那些涌入这里的日耳曼部落很快统一,建立了具有较强君主集权的国家。但相反他们起源的德意志,部落主们虽然演变成了领主,但是国家这个统一体还是迟迟没有建立,各个领主占山为王。

这时查理大帝出现,他借拜占庭消灭了哥特人和汪达尔人之际,自己成为了日耳曼各部落中最强大的一派,连年征战西欧的各部族,最终在公元800年称帝,法兰克王国西临大西洋东至易北河,几乎囊括整个西欧,这时日耳曼各部族的第一次统一,而德意志地区的各部落也纷纷归属于法兰克帝国。查理大帝去世后,帝国分崩离析,形成了两个王国。这两个王国的分界线大致就与现在德语与法语之间的语言界限相当。讲法语的西法兰克王国演变为现在的法国,而在东边的东法兰克的居民在此后长期的生活中因为讲一种语言,也渐渐产生了一种“同属一国”的感觉。这为之后的德国统一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2、神圣罗马帝国

如果说查理大帝只是征服了德意志地区,并没有改变德意志分散的现状的话,那十二世纪开始哈布斯堡被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才是德意志统一的开始。哈布斯堡家族推行新的政策,不再把南进占领意大利作为国家目标,而是主要致力于扩大哈布斯堡家族的势力,以巩固皇权,于是得过历史上开始了新的历史时期,终于有了一个有力的统一王朝。

但另一方面,皇权对于教权的让步,造成了德意志的另一种分散割据的开始。包围罗马教会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一个重要任务,而教会常常会拥有土地,与世俗领主相抗衡,这导致了各个领地间的交流困难,使整个国家的力量受到削弱,仿佛一个松散的邦联。

这之后神圣罗马帝国的历代皇帝都在对抗教会力量,但在十二世纪沃尔姆斯宗教协定之后,皇帝对教会的统治地位被推翻,教会诸侯和世俗诸侯利用教皇和皇帝之间的矛盾攫取利益,损害王室来增加自己的产权。这就像是集体资产越来越庞大,后来导致挤压国有资产的问题。这之后诸侯权利扩大成为德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它导致了国王和诸侯两权对立,诸侯的权利无限制地扩大,由此酿成了德国小邦分立的灾难,使德国又步入了分散的深渊。

之后的三十年战争,彻底使德国四分五裂。德国皇帝的统一帝国梦想破裂,全国分裂为296个小邦,此外还有100个以上的帝国骑士领地。

3、神圣罗马帝国的消失

1789年,拿破仑的法兰西共和国宣告成立。这个一直与德国相伴的国家焕发新生,迅速跃升为欧洲最强。一时间法国的旋风席卷了整个欧洲,迫使奥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放弃了神圣罗马帝国的头衔。并且之后拿破仑废除了300个诸侯国中的112个,仅保留了53个天主教和73个新教的诸侯过。拿破仑希望削弱奥地利皇室的力量,因此扶持正在崛起的普鲁士,正式结束了德国的中世纪,并且造成了之后德国的第二次统一。

四、第二帝国----奠定了统一德国的文化思想基础

1、统一的德国的民族意识

在拿破仑灭亡神圣罗马帝国之后,普鲁士从一个诸侯国成长为欧洲屈指可数的列强,普鲁士自信掌握德国的命运,并且跃跃欲试建立民主制度和统一德国。18世纪之后,德意志人的民族意识逐渐形成,首先是浪漫主义文学,在民众中唤醒德国人是一个民族、拥有一个共同祖国的意识。各种学校开始使用德语,打破了拉丁文一统天下的局面,尽管法语在上流社会仍有影响,但德语已经从市井走向殿堂。民族意识的形成、爱国主义的苏醒,给德国统一提供了心理准备,从而奠定了文化基础。

2、“铁血宰相”俾斯麦

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上,各方认为德国当时的分裂是一个现实存在。

分裂时造成德国落后和苦难的主要原因之一,争取统一应该是德国人的基本权利。

这时,俾斯麦出现,俾斯麦奉行铁血政策,先是1864年的德丹战争,之后1866年的普奥战争,确立了普鲁士对德国的统治地位,奥地利只好专注国内的民族问题而被排出到德国之外。这使俾斯麦声名鹊起,欧洲为之震惊,舆论惊呼“天塌下来了”,最不安的是法国,普鲁士想要统一德国,与法国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这时1867年,在多次小冲突的引火下,发的冲突开始,俾斯麦就说过:“现在轮到法国了......是的,我们将要打仗,而法国人的皇帝将会自己挑起战端。”于是俾斯麦开始迅速备军,将南德许多未表态的邦国一一统一,整顿了整个德国。这时无论南德北德,争取民族统一的各种力量经由这个管道汇聚到了一起,南德各邦国,也参加了这场战争,短时间内,德国方面组成了一只五十万人的大军开赴前线。拿破仑三世却吹嘘说这只是到柏林的“军事散步”。然而事实恰恰相反,德军在兵力、士气、训练、装备都占绝对优势,德国迅速突入法国本土,几个战役之后,德军便击溃法军,与1870年在色当全歼10万法军,拿破仑三世被俘。攻占巴黎后,1871年1月18日,俾斯麦宣布德意志帝国成立,史称“第二帝国”,普鲁士国王威廉在凡尔赛宫镜厅被拥立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德意志的民族统一运动至此终于宣告完成。

五、德国统一尘埃落定

德国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特殊的历史原因,特殊的政治背景造成了统一道路的艰辛,最后它是在强烈的民族主义之下才统一的。分散的德意志民族,分裂的德国,导致德意志度过中世纪比其他欧洲国家晚了300年,但也正是更晚、更艰难的统一,造就了德国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与自律感。并且显示出了不同于其他欧洲国家独特的风格,无论从民族精神、国家体制,还是到军事管理,这期间涌现出了大量的杰出人才。虽然二战之后德国被分为东西两德,但是统一的整体民族思想已经深入每个德国人的内心,他们只是表面上被分为两半,但与1871年之前的分散的邦联德国不同,现在的德国心是一块钢板,不可分离的钢板。

六、参考文献

1、李平民:《德意志文化》,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李伯杰等:《德国文化史》,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赫伯特格隆德曼等:《德意志史》,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7.德国的企业文化 篇七

我们去仔细探究德国中小企业的成功之路, 可以发现德国成为“隐形冠军”的几个核心因素分别是对优良的产品质量的追求、重视创新、坚持长期战略。

一、优良的产品质量

德国制造“made in Germany”的品牌现在已经成为产品质量优良的代名词, 而之所以能打造出具有全球领先地位的产品, 这要追溯到德国人的道德观与价值观的指导。

当今德国是一个森林国家, 森林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1/3。2000多年前, 德国的国土面积甚至大部分为原始森林所覆盖。德国人的祖先们生活在黑黝黝且野兽出没的森林中, 为了生存需要与凶猛野兽进行搏斗, 在这过程中日耳曼人逐渐培养了勇气、意志、毅力和智慧。特别是这种斗争需要的群体的统一性, 即严格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因此这种严酷的森林大自然的地理因素令德国人形成了坚强意志和拼搏精神以及强烈的集体主义意识和团体精神。这从民族性格上表现为德国人具有良好的纪律性、对法制和规则的严格遵守、办事认真严谨、一丝不苟。2

德国人正是凭借这些优良的民族性格, 充分发挥他们的遵纪守法、认真严谨德文工作态度以及一丝不苟的精神打造出作为最高质量代名词的“德国制造”品牌。例如德国黑森州一家名为GOEBEL的专业印刷公司, 它在全球印钞机市场上的产品拥有90%以上的份额。同样名不见经传的Konvekta却是公共汽车专业空调领域的领跑者。另外, 专门生产汽车座椅的Grammer公司, 取款机生产商Wincor Nixdorf在全球市场的表现也闪耀夺目。

二、创新精神

中小企业是创新的主要推动力, 有研究数据显示, 德国优秀中小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额的比例高达其它国家的两倍。例如德国的奥斯特公司, 位于柏林以西70公里, 是一家生产人工髋关节和人工膝关节的中型企业。该公司拥有自己的研发部门, 共有10多名工程师, 可提供从产品设计、生产加工直到申请医疗许可的全方位服务。该公司注重与高校进行合作, 一方面为公司输送思想活跃的优秀的创新人才, 另一方面获取最新技术和最新材料。因其积极致力创新活动, 奥斯特曾于2004年获得有德国中小企业“奥斯卡”之称的由奥斯卡·帕策尔特基金颁发的“中小企业大奖”。也正因为这种积极创新精神, 奥斯特公司即使在金融危机期间也有亮眼的表现, 保持着一如既往的订单数量。2010年, 公司共销售1.8万套人工髋关节和1.6万套人工膝关节。

如果要探究德国中小企业为何具有创新精神, 则要追溯到他们对完美不断追求的文化特质上。歌德在他的巨著《浮士德》中断言“有两个灵魂在我胸中, 它们总想分道扬镳;一个怀着一种强烈的情欲;另一个却拼命要脱离尘俗, 高飞到崇高的先辈居地”。作为恶的象征的魔鬼百般引诱, 浮士德虽表现出暂时的犹豫不决, 但绝不栖息止步。由于与魔鬼间的约定, 浮士德必须与魔鬼赛跑, 他不可以对事物有所满足, 一旦依恋, 他便会被邪恶战胜由此堕入地狱。正是不断地突破自我, 去追求完美的浮士德精神给了德国人不断创新的精神动力, 他们认为创造才是生命的源泉。3德国“隐形冠军”们具有的创新精神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政府政策措施的鼓励。例如在德国, 有一种叫做“限大促小”的措施, 它限制大企业的发展然后去扶持这些中小企业。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就曾经表示过, “创新往往始于中小企业, 这是因为企业做大以后, 经常会产生官僚主义, 而中小企业更注重经营的成功, 对市场的反应更直接和迅速。出于这个原因, 政府努力为中小企业提供便利, 让他们在科研方面居于领先。”

三、坚持长期战略

德国大多数企业为家族所拥有, 它们能制订长期战略, 不受短期形势的影响。另外70%的中小企业隐形冠军坐落在农村, 企业同员工、供应商和本地区建立了长期稳定关系, 也正因为家族企业的性质, 德国这些“隐形冠军”在企业内部将家族私有的优点与企业专业化管理结合起来, 一方面积极营造家庭般氛围, 另一方面聘请专业人士来经营公司日常业务, 从而让家族企业得到了蓬勃发展。

例如位于斯图加特的德国昆仑涂料公司主要经营木地板涂料, 除了拥有醒目的“KLUMPP (昆仑) ”标志外, 看上去与一般德国家庭住房没什么两样。在企业管理方面公司总经理沃尔夫冈·克隆普博士认为, 应向专业技术人员提出要求、提供支持, 给他们培训的机会和事业发展空间, 另外在员工间营造家庭般的氛围。他们公司很少有人辞职, 有些员工的父辈就是公司的老员工。

正是在制定长期战略以及在企业内部营造出良好气氛的条件下, 目前昆仑涂料公司在行业领域具有了相当的规模。它在7个国家共拥有13家子公司, 其中在上海也建立了工厂。它在世界各地拥有180名员工。在德国拥有90%市场份额, 在整个欧盟的市场份额是50%。

管理大师赫尔曼·西蒙有评论说“隐形冠军在全球化过程中势头不减。但是媒体、管理学专家和公众往往忽略了它们。其实正是这些企业体现了在21世纪取得成功所需要的战略和领导方法。在传统美德和合理的常识面前, 最新的管理潮流、成功秘诀以及管理大师的教导都黯然失色。”而德国之所以能涌现出一大批“隐形冠军”, 其原因也正是我们需要学习和思考的地方。

参考文献

8.德国制造业文化的启示 篇八

曾经身份卑微的“德国制造”,在英国工业雄霸天下的时代,毅然崛起并取而代之。目前,在机械制造业的31个部门中,德国有17个占据全球领先地位,处于前3位的部门共有27个。德国制造业被称为“众厂之厂”,是世界工厂的制造者(斯特凡•泰尔.众厂之厂——德国制造业制胜全球化时代.装备制造,2008(4).)。此等表现,并非偶然,而有其深刻的文化原因。中国正成为世界“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我们的关键制造设备还是依赖德国等发达国家。此外,我们引进德国设备、零部件和工艺,却不能造出原装(德国制造)产品的质量。“德国制造”已经成为“中国制造”的重要参照物。中国制造业的崛起,必须研究和引进“德国制造”背后的文化因素,并克服近现代国民性的负面因素,开展一个制造业的文化再造。(葛树荣.从海尔文化到国民性改造.中外管理,2005(3).)

德国制造的产品特性

在中国,与“德国制造”最有渊源的城市,莫过于自1897至1914年曾经作为德国远东地区殖民地的青岛市。提及这段历史,中国人心中伴有隐痛,德国人心中伴有惭愧。而这段历史,客观上却促进了青岛的工业发展。而今,青岛啤酒、海尔等青岛品牌,还承载着“德国制造”的文化内涵。

据《青岛早报》报道:2006年,德国商人亨利安来到青岛投资生产大型齿轮。而在他之前,亨利安家族已经有三代生产齿轮的历史。2010年6月,亨利安80岁的父亲来到青岛,父子两人游览到江苏路基督教堂时,走进塔楼里看到了教堂钟表依然在正常使用。亨利安说:“当我们在钟表上看到‘J.F.WEULE’这几个字,父亲就很激动,因为这是德国100多年前就有名的钟表制造商。100多年前,J.F.WEULE钟表的齿轮,都是我们亨利安家来供应。”保证钟表正常运转的齿轮有小有大,总共20多个,每一个都如102年前设计者设计的那样,严丝合缝,正常运转。教堂工作人员说,这么多年来从来没有维修过这座钟表,就是每三四天都要给这些齿轮涂抹一次机油。亨利安表示:“根据目前的情况,这些齿轮没有任何问题,还能再用上300年,真要维修时,恐怕是我的曾孙一代了。”(段海鹰.百年不用修还能跑三百年.青岛早报,2011.3.4(5).)

不仅如此,青岛啤酒厂100年前德国制造的酿酒设备、电机、变速箱、标贴机和选麦机等,至今还能使用。青岛老市区100年前德国人留下的地下排水系统,雨污分离,设计合理,无论多大雨量都能正常运行。昔日德国总督府的家具、吊灯等每个细节的工艺都正如今天解说员面向参观者津津乐道讲解的那样神奇,引起听众阵阵唏嘘。

无论百年前的教堂大钟、酿酒设备、地下排水系统、建筑与家具,还是今天的奔驰、宝马、双立人刀具,“德国制造”具备了如下四个基本特征:耐用(Haltbarkeit)、可靠(Zuverlaessigkeit)、安全(Sicherheit)、精密(Praezision)。这些可触摸的特征,是德国文化在物质层面的外显,而隐含其后的,则是“德国制造”独特的精神文化。

德国制造文化内涵及关键因素对比分析

德国人“理性严谨”的民族性格,是其精神文化的焦点和结晶。“理性严谨”是黑格尔、康德的哲学;“理性严谨”是卡拉扬的手;“理性严谨”是德国足球;“理性严谨”更是“德国制造”的核心文化。其在制造业的具体表现,则可归纳为六大行业文化。

专注精神

在德国,“专注”是其“理性严谨”民族性格的行为方式。德国制造业者,“小事大作,小企大业”,不求规模大,但求实力强。他们几十年、几百年专注于一项产品领域,力图做到最强,并成就大业。此所谓“大业”特指——“大事业”,在业内有地位、受尊敬。这些大业者,有些今天仍是中小企业,例如:Koenig&Bauer的印染压缩机,RUD的工业用链,Karcher的高压专业吸尘器都是行业的全球领袖,(尹一丁.德国小公司如何征服世界.21世纪经济报道,2011.3.25(23).)而有些则已经成长为大企业。“大”并不是目的,而是“强”的自然结果。这恰恰印证了老子的哲学:“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1853年由DanielStraub先生在德国小镇盖斯林根创建的小型金属制品加工厂,WMF,即符腾堡金属制品厂(WuerttembergischeMetallwarenfabrik),100多年来专注于厨房用具,今天则成长为一个大企业。它是全球厨房用品顶级奢侈品牌,并成为不锈钢厨房及餐桌餐具用品的代名词。其产品包括餐具、锅具、刀具、厨房器具、餐桌用品、咖啡机等,品种超过1.5万多种。WMF一直是世界上大多数五星级酒店、高档餐厅的指定首选,并于近年来进入我国中心城市高档商场,是厨房中的“奔驰宝马”。

中国制造业乃至各行业,目前还普遍存在“超常规、跨越式放量发展”的浮躁现象,耐不住寂寞和诱惑,缺乏专注精神。而华为、万科等个别专注型企业则代表了中国企业的希望和方向。

标准主义

德国人“理性严谨”的民族性格,必然演化为其生活与工作中的“标准主义”。德国人生活中的标准比比皆是,如:烹饪佐料添加量、垃圾分类规范、什么时间段居民不可出噪音、列车几点几分停在站台的哪条线。他们是一个离开标准寸步难行的民族。这种标准化性格也必然被带入其制造业。从A4纸尺寸,到楼梯的阶梯间距,我们今天时常接触的标准很多都来自德国。全球三分之二的国际机械制造标准来自“德国标准化学会标准”——DIN(DeutschesInstitutfuerNormung)。可以说,德国是世界工业标准化的发源地。DIN标准涵盖了机械、化工、汽车、服务业等所有产业门类,超过3万项,是“德国制造”的基础。

标准主义在德国企业的具体表现首先是“标准为尊”。在德国制造的过程中,“标准”就是法律。尊重标准、遵守标准,就像戴安全带和遵守红绿灯一样自然。其次是“标准为先”,亦即在具体的生产制造之前,先立标准。奔驰公司通过实施“标准为先”的质量文化,实现“零缺陷”目标。其有效途径就是尽可能详细地完善每个环节和部件的标准。(王小瑛.奔驰:质量基因裂变.商学院2006.6.)

“德国制造”的标准主义有着其深刻的文化渊源。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文化的第一载体。德语语法就是德国的语言标准。德语是世界语言中标准最多的,如名词“性数格”、动词变位等严格规定。一旦掌握了德语语法,就可以造出完美的德语句子。中国人学习德语的困难,与学习“德国制造”的困难如出一辙。

对比德语,汉语属于慧性文字。(熊春锦.慧性图文思维教育.团结出版社,2009.)在智能文明主导的时代,难以发挥优势。汉语语法的“多义性”与中国人处理问题的“变通性”有着密切关系。德国人无法面对和处理“不确定性”的性格,必然演变出其对于“标准化”的依赖。而中国人,对于“不确定性”的驾驭能力,似乎降低了标准化的必要性。这种能力体现在体育项目上,越小的球以及越是具备不确定性的项目,如:乒乓球以及跳水、体操等,是中国队的压倒优势。

精确主义

对于标准的依赖、追求和坚守,必然导致对于精确的追求。而对于精确的追求,必然反过来提高标准的精度。前述“德国标准化学会标准”,DIN是世界上最高的工业标准。

德国人做事讲究精确,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上,都很突出。在德語口语中,Genau,类似于Yes、Ja,即“是”或“对”,在口语交谈中出现频率最高,表示“精确”、“准确”。德国人不精确的话不说,不精确的事情不做。不少来华安装设备的德国技师,使用带水准仪的四脚梯子,先将梯子调试水平,再保证设备安装的水平。作家刘震云亲自经历了德国式的精确:“我问他们,莱茵河有多深,这让德国人很犯难——春夏秋冬四季,河水深度都不一样,他们不知道如何回答才最精确。”(范宁.“莱茵河有多深”难倒德国人.楚天都市报,2009.10.25(17).)卡拉扬的手,曾经以德式精确,指挥柏林爱乐乐团重新演奏德国古典乐曲。他要求每个音符必须精确无误,容不得半点含糊。是他把该乐团带入了交响乐史上的一个巅峰时代。

德国人的精确主义,必然会带入其制造业。据《欧洲时报》报道,德国制衣业委托一家研究所重新测量和统计有关德国人身材的数据,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准确的制衣尺寸。精确主义直接给德国制造带来了精密的特性。

相比之下,中国语言中的高频词汇则是:“差不多”,在表现出中国人驾驭“不确定性”功力的同时,则也显示了一种负面的不求精确的模糊性和随意性。中国制造普遍精度不高的文化原因,就包括这个“差不多”文化。

完美主义

在专注精神、标准主义、精确主义的递进发展中,必然产生完美主义。这四个文化要素具有明显的递进包含逻辑关联。“完美主义”,是“专注精神、标准主义、精确主义”的综合表现;而“完美至臻”则德国制造的根本特征。

追求完美(Gruendlichkeit)的工作行为表现是“一丝不苟、做事彻底”,也就是“认真”。这已经是德国人深入骨髓的性格特征。哲学家费希特在“至德意志民族”演讲中强调了这个民族性格——“我们必须严肃认真地对待一切事物,切切不可容忍半点轻率和漫不经心的态度。”德语有一谚语:“犯错误,都要犯得十全十美。”德国人做什么都要彻底到位,不论是否有人监督,也不论是职业工作还是做家务,做不完美、有瑕疵就深感不安。

1984年底,海尔总裁杨绵绵负责到德国引进冰箱生产线。她曾回忆了德国工人认真的工作表现:“我在利勃海尔看到德国一个普通的做果菜盒的操作工人,注塑出来一个果菜盒,他就欣赏一下。他的动作应该称为检查,但我从他的眼光里看到的是一种欣赏,对自己劳动成果的欣赏。欣赏之后,他就在这个机器周围一通忙活,让下一个干得更好。这种精神感动了我。我一下子看到,原来世界上还有这么认真负责的人。这个工人让我感动了很久,给了我灵魂上的震撼。我想我们也应该这么做,要想改善自己,先从认真做事开始。”(段晓东.青岛“20人的20年”海尔杨绵绵:1984开始奔行.青岛日报,2004-05-24(1).)后来就开始了以“砸冰箱”为序幕的海尔制造文化再造,并由此引进德国制造业文化。

必须指出的是,德式认真,比起日式认真,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美学情怀。“这片土地,饱受欧洲古典音乐浸润滋养。”(陈晋总撰稿.大国崛起.中央电视台,2007.)我认为,在以古典音乐为主要艺术形式的审美熏陶中,德国不仅像霍尔德林所言“诗一般地栖息”;还“美学地生活和工作”。记得我在德国学习期间,曾看到一位小伙子在墙上陶醉地挥舞刷子,犹如乐手登台演奏。我起先以为是艺术系学生在作画。后来发现他是个油漆工,在粉刷外墙。这与前述海尔杨绵绵总裁所提到的那个“眼光里充满欣赏的工人”,都是在“美学地工作”。由此不难理解马克思的美学思想——美是人类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秩序(程序)主义

“标准主义”的时间维度表现是“程序主义”,其空间表现则是“秩序主义”。而广义的“秩序”概念却涵盖了“程序”,是个内涵很广的概念。德语“秩序”(Ordnung)一词,与本文相关的含义有:整顿、整理,整齐,调理,规则、规章,次序、顺序,制度,(转)安宁、秩序、纪律。

德国人严守秩序。有一谚语:“秩序是生命的一半。”德国人特别依赖和习惯于遵守秩序,离开了秩序就会感到焦虑和寸步难行。

这个秩序感首先体现在时间管理上。德国人不分男女老幼,人手一册《日程日历》(Terminkalender),每天各时段的活动,乃至圣诞节做什么,一切日程提前计划,而不是临时即兴决定。德国社会以及企业都是在时间坐标轴上理性地运转着。德国人认为,与时间形成严密关系的人,才能理性地驾驭人生和工作,并有所成就。康德那钟表般的生活和工作节奏就是典型。

秩序主义在具体工作中则主要表现为流程主义。例如:在某企业德国设备安装现场,六名技师先是对着图纸和流程图开会研究,然后开始工作。看不到闲散窝工者,也看不到忙乱无措者。一切按照程序悄然推进。总之,德国人无论是擦玻璃、做饭,还是加工零件、安装设备,“不论干什么都离不开雷打不动的两个前提:一个是程序,另一个是工具。什么程序必用什么工具,什么工具必配什么程序,不得有丝毫变通。”(赵彤.德国:擦玻璃也追求完美.家庭保健报,2010-04-01(15).)

秩序主义的空间表现,则是物品放置的条理性。无论是家庭中的杯子、碟子,还是领带、衬衣,乃至工作场所的文件、工具等物品,都摆放井然有序;否则便找不到东西。所以,加上德国人的洁癖,在德国企业无需推行5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一切都在自觉之中。

厚实精神

(拙朴厚实的德国餐具引自:WMF官方网站)

以上“专注主义”、“标准主义”、“精确主义”、“完美主义”、“秩序主义”,是德国制造业文化的“工具理性”层面。而“德国制造”的坚固耐用,还有其深刻的“价值理性”基础。这就是曾一度被誉为普鲁士精神,并继而成为全德意志人精神的“责任感、刻苦、服从、可靠和诚实。”(陈俊森,樊葳葳主编.外国文化与交际.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77.)其中的“责任感、可靠和诚实”,可以用中文的“厚道实在”表达,简称“厚实精神”。这使得“德国制造”在设计和材料使用上,实实在在地考虑用户利益,注重内在质量,胜过外观和华而不实的功能。德国汽车的安全系数和耐用性,明显超过一些竞争对手。

“责任感、可靠和诚实”使得德国无假货,并且货真价实。“责任感”使得德国严肃地承担战争责任,而得到国际社会接纳,并于目前成为联合国非常任理事国。德国人对工作负责、对客户负责、对产品负责,并以人的可靠和诚实,保证了产品的可靠和真实。总之,“德国制造”的厚实外观与表现,来自于其制造者的厚实精神。

中国制造业的文化再造

借鉴德国六大制造业文化,中国制造业必须以开放的胸怀进行文化再造。文化再造的重点是“理性”,难点是“国民性改造”。

万明坤指出:“德国人并不把勤俭务实、遵纪守法当作是一种对自己难受的约束;也不把忠厚诚实、信守承诺看作是一种付出。他们自觉地这样做完全是出于一种理性的考虑,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一个社会高效而有序地运转。这是一个现代国家的公民应有的素质,也是一个现代国家必不可少的条件和重要标志。一个理性的民族才是一个真正成熟的民族。”(季羡林等著,万明坤等主编.旅德追忆:20世纪几代中国留德学者回忆录.商务印书馆,2000:503.)费孝通也呼吁:“我们与西方比,缺了‘文艺复兴’一段,缺乏个人对理性的重视,这个方面,我们也需要补课,这决定着人的素质。现代化的发展速度很快,没有很好的素质,就无法适应现代化的要求。这是个文化问题,要更深一层去看。”(吴增基等.理性精神的呼唤.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总之,现代化就是“理性化”。而这方面,“德国制造”做出了典范。这个“理性化”分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专注主义”、“标准主义”、“精确主义”、“完美主义”、“秩序主义”这五大工具理性,是我国制造业必须经由德国引进的。

建设严谨理性的制造业文化,最大的障碍是近现代国民性。我们的老祖宗,并不是今天的样子;我们的明清家具,钉是钉、铆是铆。(该观点受益于与农行系统一位干部的交谈。未知其尊姓名,在此特表感謝。)只是在近现代,由于离道失德(熊春锦.中华国学道德根.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加速,出现了所谓颇具负面含义的国民性问题。当年鲁迅曾把中国落后的原因归结为国民性问题,并特别提出,“不认真和做戏”是中国落后的原因,必须改掉。

关于国人不认真的一个经典观点来自美国人亚瑟•史密斯所著《中国人德行》。他指出:“中国人不守时、不精确、不认真,是对待事物特有的幽默。”(亚瑟•史密斯著,张梦阳,王丽娟译.中国人德行.新世界出版社,2005.)鲁迅对此书极为重视,并称此书足以“立此存照”,希望国人把它当做镜子,“看了这些,而自省,分析明白哪几点说得对,变革、挣扎,自作功夫,却不求别人的原谅和赞赏,来证明究竟怎样的是中国人。”(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鲁迅一生致力于用文学改造国民性。然而,在宏观社会层面,文学只能描写国民性,并无法改造国民性。

在微观的社会组织层面,我们可以用企业文化来改造国民性。张瑞敏指出:“名牌也应该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如果是一个名牌,一定有丰富的文化含量,因为一个名牌是名牌创造者素质的外化,或者说名牌是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素质的外化。员工的素质高,才能够创造出名牌。”(张瑞敏.靠持续创新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求是,2005(20).)海尔员工素质提高的必要途径就在于利用企业文化,改造了海尔员工的国民性。张瑞敏对于中国人的做事习性曾作过准确概括:“中国人做事不认真,不到位,每天工作欠缺一点,天长日久就成为落后的顽症。”海尔以“砸冰箱”文化仪式为序幕、以OEC制度为落地手段,经过20多年的努力,终于最大限度地根治了不认真的国民性,建立了认真文化,并成就了一个世界名牌。因此,我们可以借鉴海尔经验,从改造国民性的高度来再造中国制造业文化。

此外,在价值理性层面,中国不像西方,以宗教文化为基础,是“有教堂的市场经济”。(赵晓.有教堂的市场经济与无教堂的市场经济.经济管理文摘,2007(19).)中国以道德文化为特征,“道德”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我们必须尊道贵德,弘扬民族固有的“厚道精神”,以制造出厚道的产品。

上一篇:加强农民思想道德建设下一篇:关于校园的广播稿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