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发展现状

2024-06-29

金融业发展现状(8篇)

1.金融业发展现状 篇一

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一五”规划

《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一五”规划》是党中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和科学发展观后,编制的第一个金融业中期发展改革规划。本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主要阐明“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我国金融业发展改革的指导原则和主要目标,明确金融工作重点。制定和实施好这一规划,对于深化金融改革,促进我国金融业持续健康安全发展,发挥金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十五”期间

金融业发展改革成就显著

“十五”时期金融业发展改革成就十分显著,金融业发生历史性变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迈出重大步伐,中国建设银行(601939行情,股吧)、中国银行(601988行情,股吧)、中国工商银行(601398行情,股吧)相继进行股份制改革并成功上市。农村信用社改革全面推开,取得阶段性成果。实施正确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金融工具,调控货币信贷总量,改善信贷结构,努力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和金融稳定。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成功实施,成效显著。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全面加强,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标志,金融领域对外开放的地域和范围不断扩大,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取得初步成效。银行、证券、保险业分业经营体制进一步健全,不断拓宽服务领域,防范和处置金融风险力度加大,不良贷款率大幅下降,大中型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多数达到8%。金融业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在调节经济运行和实施宏观调控中的作用不断增强。

二、“十一五”时期

金融业发展改革面临新形势

金融业发展改革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金融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国际收支不平衡,流动性过剩矛盾突出。利率和汇率形成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金融体系不健全,结构不尽合理,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发展相对滞后,直接融资比重低,城乡、区域金融发展不协调,对“三农”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相对薄弱。金融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不强,运行效率不高。金融企业公司治理、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有待进一步提高,经营机制尚未根本转变。金融法制和监管还需完善,金融业发展的信用环境有待改善,维护金融稳定任重道远。

金融业发展改革面临新形势。金融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各国金融市场联系更加密切,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金融创新日新月异,综合经营趋势不断发展,各行业之间相互渗透。国际金融竞争日趋激烈,资本跨境流动规模不断扩大,不确定因素增多。从国内看,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金融需求日益增加。加入世贸组织过渡期结束后,金融业竞争更加激烈。在这一新形势下,我国金融业既有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处于重要的转折和发展时期。

指导原则。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

中央关于金融工作的方针和部署,深化金融改革开放,着力推进现代金融体系和制度建设,着力提升金融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着力加强金融调控和监管,显著增强我国金融业的综合实力、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金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主要目标。以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创新金融产品,不断满足经济社会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金融需求。进一步推进金融业市场化改革,构建以市场为主导的金融创新机制。完善调控机制和服务功能,更好地发挥金融在资源配置、宏观调控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币值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协调发展。进一步深化金融企业改革,健全产权制度和股权结构,加快转换经营机制。进一步推进金融业对外开放,显著增强我国金融业实力和竞争力。进一步优化金融结构,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完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和城乡、地区金融布局。进一步健全金融法制,依法强化金融监管,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促进金融业安全高效稳健运行。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实施金融人才战略,满足日益发展的金融创新对金融人才的需求。

四、完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健全货币政策调控体系。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调控方式,继续运用数量型调控工具,扩大价格型调控工具的使用范围,加大货币政策工具的创新力度。加强本外币政策协调,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合理调控货币信贷总量,优化信贷结构。进一步加强货币政策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以及金融监管的协调配合,促进总量平衡和结构优化,改进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增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将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和国债收益率培育为我国短期和中长期金融市场的基准利率,疏通货币市场、债券市场与信贷市场的利率传导渠道,构建完整的金融市场收益率曲线。稳步推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推动金融机构进一步完善定价机制,提高定价能力。

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坚持主动性、渐进性、可控性原则,进一步发挥市场供求在汇率形成机制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放宽企业和个人对外投资的汇兑限制,加大对企业“走出去”的支持力度,逐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加强短期资本流动管理,防范短期资本冲击。按照依法合规、有偿使用、提高效益、有效监管的原则,探索和拓展外汇储备的使用渠道和方式。大力培育和发展外汇市场,夯实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基础。

五、推进金融改革开放,全面提升金融业竞争力

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发展。逐步建立健全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体系,支持为“三农”服务的金融组织创新,加快创建由农村信贷市场、农产品期货市场、农村保险市场等组成的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进一步健全农村金融基础服务体系。

深化商业银行改革。巩固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601328

行情,股吧)的改革成果。按照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原则,加快中国农业银行改革。深化股份制银行改革和推进城市商业银行重组改造。

推进政策性银行改革。按照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的商业化运作原则抓好国家开发银行改革的实施工作。推进中国进出口银行改革。改革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功能定位和运作机制,完善粮棉油收购融资,积极开展有资本金约束的、与“三农”相关的业务。

推进非银行金融企业改革。信托投资公司要办成提供资产管理、财务顾问等服务的专业化理财机构。发挥金融租赁公司在企业技术更新、设备改造和中小企业融资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鼓励商业银行参股或设立金融租赁公司。规范发展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住房金融、汽车金融、货币经纪等其他专业金融企业。具备条件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应加快向有业务特色、运作规范的商业性金融企业转型。

稳步发展多种形式中小金融企业。在加强监管和保证资本充足的前提下,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向适应特定对象和提供特色服务的中小金融企业。加强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担保服务。

推动证券期货经营机构规范和创新发展。全面落实证券期货经营机构规范运作的基本制度。支持合规证券公司通过多种途径充实资本,支持证券公司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探索新型盈利模式。按照分类监管原则,推进证券、期货行业集约化发展,形成规模不等、经营特色各异的证券、期货经营机构体系。

建立现代保险企业制度。巩固已上市保险企业改革成果。深入推进中国再保险、中国太平洋保险、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等保险企业改革。积极引入境内外战略投资者,逐步形成国有、民营和外资优势互补、相互竞争的多元化保险机构体系。鼓励发展养老、健康、责任等各类专业保险公司。拓宽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资产管理范围。

积极稳妥推进金融业对外开放。逐步给予外资金融企业国民待遇,建立金融服务不正当竞争调查和处置机制。鼓励外资金融企业在中西部、东北地区开展金融服务,积极引进有助于为中小企业、“三农”提供特色服务的外资金融企业。拓宽境外金融机构在境内的人民币融资渠道,发挥境内外合格机构投资者的作用,支持有条件的中资金融机构“走出去”开展国际竞争。加强国际金融交流与合作。

六、完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优化金融结构

积极发展货币市场。促进同业拆借市场、回购市场、短期融资券市场、商业汇票市场的协调发展,增强流动性管理功能。积极发展货币市场基金,注重发挥货币经纪公司等中介机构作用。

加快发展外汇市场。增加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金融企业等外汇市场主体,逐步放宽外汇交易的实需限制,发展货币掉期、期货和期权等外汇衍生产品,加强交易系统、清算制度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立多层次外汇市场体系。

大力发展债券市场特别是企业(公司)债券市场。建立健全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债券发行

机制,逐步创造条件最终实现注册制发行。打破各类合格机构投资者投资债券的限制。大力发展企业(公司)债券市场,发展住房抵押证券、项目支持证券等资产证券化市场,探索发展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市政项目收益债券。

构建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互为补充,安全、高效、相互联通的债券市场。提高不同证券登记结算机构间的转托管效率,扩大跨市场交易的债券品种,促进债券市场互通互联。

稳步发展股票市场。巩固和发展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成果,继续深化股票发行体制的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发展主板市场。积极探索发展创业板市场,构建场外交易市场,逐步形成各层次市场间有机联系的股票市场体系。加快完善《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的各项配套政策,积极稳妥地扩大产业投资基金试点,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丰富商品期货市场。重点发展能源、金属、农畜产品等战略性资源商品的期货品种系列,逐步发展商品期权交易,增强我国对国际大宗商品定价的话语权。

培育金融衍生产品市场。按照先易后难、风险可控的原则,逐步建立场外市场和场内市场并重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利率互换等债券衍生产品,开发权证、股指期货等股票衍生产品,研究推出以银行贷款和企业(公司)债为基础的信用衍生工具。发展黄金期货。加强对衍生品市场的风险管理。

大力发展保险市场。大力发展保障型产品,稳步发展投资型产品,探索发展衍生型产品。重点发展农业保险、责任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完善强制责任保险制度,探索保险机构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有效方式。大力拓展高科技、项目融资、消费信贷、出口信用和货物运输等领域的财产保险业务,探索建立国家政策支持的巨灾保险体系。发展和规范各类保险中介服务。

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鼓励金融机构通过设立金融控股公司、交叉销售、相互代理等多种形式,开发跨市场、跨机构、跨产品的金融业务,发挥综合经营的协同优势,促进资金在不同金融市场间的有序流动,提高金融市场配置资源的整体效率。

七、提高金融监管能力,维护金融稳定

健全金融监管法律框架。按照我国国情和国际监管趋势,健全覆盖面广、操作性强、鼓励金融创新的金融监管法律框架。加快制定涉及金融信息安全、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相关法律。健全借贷法规,规范民间借贷。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完善金融主管机关的行政决策机制、行政执法责任制和监督检查机制。

加强金融风险监管。加大对银行业信用、市场和操作风险的监管。严格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考核,为全面实行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创造条件。实施以净资本为核心的证券公司、期货公司风险监管制度。以加强保险偿付能力监管为核心,深入推进对保险企业治理结构和市场行为的监管。强化保险资金运用监管。开展有效的国际监管合作。

完善金融监管体制。着力加强鼓励金融企业开拓业务和自主创新的监管制度建设。建立健全金融监管机构之间以及同中央银行、财政部等宏观调控部门的协调机制。理顺银行、证券、基金、信托、保险等各类金融业务的法律边界,强化按照金融产品及业务属性实施的功能监管。发挥金融行业自律组织作用。加大公众和媒体监督的力度。

健全存款人、证券投资者和被保险人保护制度。加快设立功能完善、权责统一、运作有效的存款保险机构,实行与风险挂钩的差别费率和有限赔付制度,赋予存款保险机构履行职责的相应权限,及时处置风险,保护存款人合法权益。完善证券投资者保护和保险保障基金制度,切实保护中小投资者和被保险人权益。

规范金融企业市场退出机制。严格按照市场化原则依法处理有问题的金融机构。积极发挥存款保险等市场化风险处置机制的作用,最大限度降低金融稳定成本。选择适合国情的金融企业市场退出模式,建立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破产法》相衔接的接管、重组、撤销、关闭和清算制度。建立市场退出问责制度,防范道德风险。

加强维护金融稳定的基础建设。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和完善对金融业系统性风险的监控、评估和预警体系。健全金融风险应急处理机制。对使用中央银行最终支付手段的金融机构,依法加强监督检查。

八、加强金融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保障金融运行

不断完善支付体系建设。加快完善以中国人民银行现代化支付系统为核心,银行业金融机构行内支付系统为基础,票据支付系统、银行卡支付系统、境内银行间外币支付系统等为重要组成部分的支付清算网络体系。健全以中国人民银行为核心,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主体,支付清算组织为补充的支付服务组织体系。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支付创新和防范支付风险、科学高效的支付结算法规与监督管理体系。

加快征信体系建设。以信贷征信体系建设为重点,加快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及相关法律法规建设。继续推进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按照统筹规划、培育市场、维护安全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征信法律体系,推动征信行业标准化建设和加强征信市场管理。加强征信和相关金融知识宣传,促进良好社会信用环境的形成。

增强金融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制定银行业的客户信息、支付清算、财务信息等行业标准,建立安全高效的银行信息网络。建立和完善以身份鉴别、授权访问和跟踪审计为主要内容的金融网络信任体系,保障信息传输、使用和存储安全。加大金融行业信息安全监管力度,防范系统性信息技术风险。

依法推进各项反洗钱制度和网络建设。以银行业为重点,全面加强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领域的反洗钱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将特定非金融机构纳入反洗钱监管范围。加强对异常资金流动监控,遏制洗钱及相关犯罪。积极参与反洗钱国际合作及有关国际规则的制定。

加强其他金融基础工作。做好货币发行、金银管理、国库经理等金融基础工作。健全会计、统计、审计等基础制度。完善金融市场的登记、托管、交易、清算制度。

九、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加强金融人才建设

大力实施金融人才战略,造就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的职业金融家。健全符合现代金融企业制度要求的选人用人机制,积极运用市场机制选聘熟悉现代金融制度、擅长管理、职业操守良好的优秀人才充实金融企业管理层,对高级管理人员实行目标管理,实施与绩效挂钩的薪酬分配制度,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金融职业培训,健全金融从业人员专业技术职称系列,完善资格认证制度。

十、建立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

《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一五”规划》是国家在金融领域依法行政、履行金融管理职责和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依据,提出的各项发展和改革目标属于方向性、预期性目标,主要通过政府和金融管理部门引导市场主体行为加以实现。各级政府部门和金融管理部门要根据规划提出的发展和改革目标,全面履行职责,制定和落实支持金融业发展和改革的保障措施,为规划实施创造良好的法治、体制、政策和市场环境。

2.金融业发展现状 篇二

1.1 金融行业各子行业快速增长

截止到2011年8月底, 河北省共有44家公开上市公司, 45只股票挂牌交易 (宝石发行A、B股) , A股43只, B股2只。其中沪市主板15家, 深市主板14家, 中小板9家, 创业板5家。河北省上市公司总股本322.49亿股, 总市值3833.95亿元, 占全部A股上市公司总市值的1.32%, 资产总额为4011.52亿元, 较年初增长12.37%, 股东权益总额1363.13亿元, 较年初增长13.75%。2011年 (截止到8月底) 河北公开上市公司直接融资额达242.22亿元, 超过了2010年全年直接融资额。另外, 我省的私募融资也有较大的发展, 截止到2011年8月, 有18家企业在天津股权交易所挂牌上市。

2011年8月末, 我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8864亿元, 同比增长14.26%, 比上年同期提高0.55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2617亿元, 同比少增95亿元。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7735亿元, 同比增长16.72%, 比上年同期降低2.3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1821亿元, 同比少增132亿元。本外币存量存贷比为61.44%, 比上年同期提高1.09个百分点。

2011年8月末, 河北省保险业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5148657.03万元, 原保险赔付支出1203076.43万元。从2009年起我省的保险密度和深度都已超过了颧骨平均水平。

1.2 新型金融机构快速发展, 金融体系逐渐完善

我省对于金融产业发展的重视度逐步提高, 加大了引进新的银行、保险机构尤其是地方总部的力度, 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和股权投资基金, 并采取了多方面措施吸引金融业高端人才进入河北省就业。

截至到2011年8月底, 东亚银行、招商银行石家庄分行开业或挂牌运营, 各市商业银行异地设立分行9家, 农村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稳步发展。全省小额贷款公司总数已达到231家, 注册资本130.55亿元, 累计发放小额贷款527.3亿元, 村镇银行12家, 农村资金互助社1个, 新型金融组织县域覆盖率达到76%。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加大县域网点建设力度, 同时通过推广银行卡、电话银行业务, 增设ATM机和POS机等措施, 逐步实现了农村金融服务的乡级全覆盖。鼓励引导城市商业银行向县域增设分支机构, 县域支行已达到53家, 覆盖率达到39%。实现了金融服务在乡镇的全覆盖。

截止到2011年8月底, 全省担保机构达到343家, 担保资金达到116亿元, 完成担保业务3万多笔, 担保金额400亿元, 健全了中小企业担保体系, 为中小企业融资发挥了重要作用。省政府设立了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 按小企业贷款增幅给予金融机构一定的风险补偿。

截止到2011年8月份, 河北省在发改委备案的创业投资企业已经发展到15家。我省与天津股权交易所合作在沧州建立渤海产权交易分中心, 为我省中小企业融资开创了新渠道。2011年6月30日, 河北金融资产交易所正式成立, 并与河北银行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我省河北环境能源交易所业已开始运行, 为低碳环保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 河北省发展金融产业的外部约束条件分析

我省要大力发展金融产业, 必须审视金融产业发展的约束条件及我省金融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省金融产业发展的主要约束条件在于国家对金融业监管过严。由于金融业在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核心的作用, 而金融业自身存在高风险的特征, 所以我国对金融业的发展监管过严, 以防范风险为主。这就导致我国的金融业监管机构为中央垂直系统, 地方政府发展金融业的自主权力很低。比如, 各银行在异地开设分行都需要银监会的批准, 由此导致银行业垄断趋势明显:目前我国工、农、中、建四大国家控股的股份制银行在银行业仍居领先地位, 而且其在资本市场的融资被优先处理。目前保险业开设分支机构的审批相对宽松, 但保险业总部的审批较为严格。由于证券业风险较大加之历史上曾经出现大面积倒闭的情况, 导致证监会对证券业的监管过严。

尽管我国对金融业的整体发展较为谨慎, 但基于我国金融业发展的不足, 我国对于中小企业融资以及农村金融的发展持鼓励的态度。

因此我省在制定金融业发展策略时应充分考虑上述因素, 制定相应的对策:

首先, 大力发展农村金融和中小企业融资。这一点既符合我省目前发展的现状, 也符合国家的整体政策要求。

其次通过金融创新来规避我国金融业监管过度的情况也是另一个选择。比如, 目前股权投资企业的审批由各地发改委进行审批, 小额贷款公司的开设由当地政府机构进行审批, 在这些机构的发展方面, 省政府有较为充分的自主权力。我省近几年出台的政策也充分利用了这一点。

第三, 对于金融业自身发展的高风险应给予充分重视。20世纪90年代我国和我省由于监管不足以及政府的过度介入导致的农村合作基金会的倒闭清算以及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困境都凸现了这一点。因此在发展金融机构时要注意防止政府过多介入导致的权责不清以及寻租现象, 政府要出台政策鼓励新型金融机构的发展, 但发展的主体应该以社会资金和市场主体为主, 政府在新金融机构发展中尽量不控股, 但同时对其业务发展要加强监管, 对存在的风险要加强预警机制。

3 河北省金融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首先, 金融高端人才缺乏, 金融创新的研究与实施不够。我省目前着力于发展小额贷款机构等新兴机构, 但对于金融业的前沿, 比如银行资产证券化、房地产基金的发展研究不够, 也没有专门的金融创新研究机构, 没有形成金融产品创新机制, 金融创新市场的开设整体速度较为缓慢。

第二, 新型银行类机构发展不足。由于传统商业银行的设立我省没有主动权, 所以我们主要分析创新性金融机构的情况。我省金融业发展的现状是小额贷款公司发展数量较快, 但发展速度趋于落后, 而农村资金互助社、村镇银行发展的速度较慢, 仅有村镇银行12家, 农村资金互助社1个。下表为2005-2011年全国及分地区小额贷款机构数量表,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 2008年国家放开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当年, 我省建立小额贷款公司146家, 占全国小额贷款公司总数的59%, 但2009年数量反而下降为133家, 数量被内蒙古超过, 位居全国第二位。

注:以上数据根据中国金融年鉴和银监会网站资料整理

到2010年, 我省小额贷款公司数量为152家, 在全国排第五位;到2011年上半年, 我省小额贷款公司数量为173家, 在全国的名次下降到第六位, 在全国的数量占比仅为5%。

第三, 我省证券市场融资偏少, 证券与期货行业发展整体速度较为缓慢。我省上市公司数量到2010年底仅有42家, 少于全国平均水平。上市公司融资主要以发行股票为主, 没有充分利用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中小企业集合寨等新兴工具进行融资。

最后, 金融业与各地区产业结合不够。要健康发展金融业, 必须把金融业和其他产业融合起来, 因为实体经济是金融业发展的必要条件。而我省对于金融和其他产业的结合尤其是高科技产业发展的结合工作没有充分重视, 没有把金融的发展和促进创业工作很好的结合起来。

4 我省金融产业发展的对策

4.1 加强对金融产业发展的重视程度, 建立和完善我省金融产业发展的战略。

由于以前我国金融业的监管为中央监管体制, 所以各省对金融业发展的自主性弱, 对其发展的重视程度也不够。2008年小额贷款公司监管权下放到省级政府, 标志着今后各省金融产业发展的自由度将逐步加大。我省必须抓住这一有利时机, 大力发展金融产业, 大力促进金融业与其他产业相结合, 使我省经济快速发展。同时我省还应注意到金融产业自身的专业性、虚拟性与高风险性, 这就需要对金融产业的发展进行顶层设计, 在大力发展金融产业的同时抓紧研究金融产业的风险研究、监管研究, 使虚拟经济更好的服务于实体经济, 而不引发大的风险。

加大对金融产业最新动态的研究, 包括资产证券化、低碳交易、房地产信托基金等, 力争在早期建立这些新产品的总部, 在全国确立优势, 使之发展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利用河北省的环京津优势, 发展和北京、天津金融企业总部的配套金融行业, 发展环金融产业, 包括法律、资产评估、会计、审计等产业。使金融产业形成系统, 良性循环发展。

4.2 研究农村金融的新形势, 激活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

继续快速发展小额贷款公司, 扩大农村资金互助社的经验总结与试点, 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的资金互助功能, 加快村镇银行的建设, 研究、试点浙江省实行的农村金融指导员制度, 这不但会促进金融业的发展, 而且将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努力扶持本地商业银行上市, 利用资本市场的力量发展壮大本地商业银行。基于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需要, 证监会提出鼓励城市商业银行上市。因此我省应该大力鼓励商业银行发展县级分支机构和向县级优质企业发放贷款, 并努力推动我省商业银行做强做大, 争取早日上市, 利用资本市场的力量发展城市商业银行。这将对于我省发展金融产业和激活县域经济起到重要的作用。

4.3 大力推动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

鼓励发行企业债券、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等进行融资, 支持有条件的大型企业设立财务公司。一方面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 同时还需要注意大力发展证券公司和会计、审计等相关行业, 另一方面要改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生存环境, 使我省不断涌现优质上市资源。

4.4 大力发展科技金融、消费金融、产业金融。

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是要进行经济结构调整, 使科技和创新在生产中起到突出作用, 在投资、消费、出口中将更加把消费放在突出的位置。因此我省要大力发展科技金融, 把金融和科技、创业结合起来, 推进科技特派员制度, 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公司和股权投资基金, 借助“新三板”扩容的机会, 大力支持石家庄和保定的国家级高新技术区企业在“新三板”上市融资;研究中国银行、北京银行、成都银行在上海、北京、成都的消费金融公司的试点经验, 努力争取在我省进行消费金融公司的试点, 大力发展消费金融;大力推动金融产业和我省的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结合起来, 鼓励创业, 大力发展产业金融。

参考文献

[1]陈瑛, 朱远征.西部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模式与路径[J].社科纵横.2011 (11) .

3.西藏金融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篇三

关键词:西藏;金融业;现状;问题

一、西藏金融业发展现状

(一)银行业稳步发展,货币信贷总量明显增长

自中国人民银行西藏办事处于1952年正式成立以来,经过60余年的发展,西藏全区服务网络的覆盖面不断扩大。截至2013年,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600多家,其中西藏自治区中国民生银行拉萨分行被批准设立,林芝民生村镇银行也成功组建,西藏金融服务体系正日益完善(见表1)。此外,银行货币信贷总量也在不断增长。截至2013年,西藏自治区银行业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达2499.08亿元,比2012年增加448.51亿元,增长率在20%以上。其中,单位存款以定期化态势较快增长,个人存款以储蓄存款为主,呈稳步上升趋势;从存款部门看,财政性存款大幅下降,企业存款增幅较快,机关团体存款新增额较大。西藏自治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1076.69亿元,比2012年增加412.94亿元,增长62.21%。

表12013年西藏自治区银行业金融机构情况

机构类别

营业网点

机构个数(人)从业人数(人)资产总额(亿元)法人机构(个)

大型商业银行59769632295.060

国家开发银行和政策性银行27760.270

股份制商业银行18814.690

城市商业银行1187164.621

城市信用社0000

主要农村金融机构0000

财务公司0000

信托公司0000

邮政储蓄75581220

外资银行0000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13001

其他0000

合计67778942656.72

数据来源:西藏银监局

(二)证券业稳步发展

1993年,西藏证券交易中心在拉萨成立,这是西藏第一个经营现代金融业务的金融市场,也为西藏证券业的发展揭开了新的篇章,证券也从无到有稳步发展了起来。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西藏证券机构的数量不断增长且经营状况良好,为西藏证券业的发展起到了基础作用。截至2013年,西藏自治区共有6家证券营业部,其中西藏同信证券营业部5家,中投证券营业部1家。西藏首家期货营业部——同信久恒期货有限责任公司拉萨营业部于2013年7月正式营业,结束了西藏无期货经营机构的历史。

其次,证券市场主体也日益多元化,经营效益显著提高。至2013年,西藏自治区共有10家A股上市公司和1家H股上市公司。其中,10家A股上市公司中国有控股3家,民营控股7家;沪市公司6家,深市公司4家;主板公司8家,中小板公司2家。10家A股上市公司总股本69.5亿股;上市公司总市值达718.64亿元。2013年末,10家A股上市公司累计融资181.61亿元:其中股权融资142.61亿元,中期票据融资19亿元,短期融资券融资20亿元①。

(三)保险服务体系初具规模,保险保障能力增强

西藏保险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西藏分公司由最初的独家经营,发展到现在平安、安邦、人寿介入竞争,保险体系已初具规模。截至2013年,西藏自治区保险市场共有6家省级分公司,其中:产险分公司5家,寿险分公司1家。2013年,西藏自治区保险业保费收入达11.43亿元,比2012年增长了近20%。其中,产险保费收入7.96亿元,增幅在20%以上;人身险保费收入3.47亿元,同比增长14.87%。2013年,西藏自治区保险密度为人均366.3元,较2012年每人增加56.6元,上升了18个百分点;保险深度为1.42%,同比增长5%。

(四)金融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不断优化

近年來,西藏在国家各种优惠政策的支持下,经济持续保持高速增长,连续十几年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10%以上,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2013年西藏全区GDP达到807.67亿元,较2012年上升12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23元,同比增长11%;农牧民人均纯收入6578元,增幅达到15%。2013年,西藏三大产业稳步发展,总产值同比分别增加了86.82亿元、292.92亿元、427.93亿元,较2012年分别增长3.8%、20%和8.7%,增加值比重分别为10.7%、36.3%、53%,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西藏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全区金融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其次,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持续深入开展,逐步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外部环境支持。1999年,西藏开始推广征信系统,现已覆盖西藏全区且全国联网。2013年,西藏评定信用乡304个、信用村3137个,企业征信系统中的企事业单位及其它经济组织达到6848户,较2012年增长5.6%。

二、西藏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发展水平较低,存在制度性缺陷

由于西藏的特殊区情,西藏金融的发展更多的依靠国家力量的支持和国有垄断型金融制度的安排,这决定了西藏金融是一种典型的外生金融。目前,西藏金融机构仍然以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为主,城市信用社、主要农村金融机构、财务公司、信托公司数量为零,至今无一家外资银行。在经营决策方面,在藏金融机构均由总部决定,分支机构没有自主决定权,这种国有金融产权制度结构可能会直接内生出许多无效交易和金融领域的“寻租”现象,阻碍金融业的健康发展。

(二)金融机构的发展受到地理区位因素的限制

西藏地处我国西部边疆地区,人口密度较低,每平方公里只有2.5人,西藏地广人稀决定了金融需求较小,此外,交通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更使得金融机构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基层网点所需的经营成本增加,同时也面临着没有足够的金融人才,以及更多风险的困境,这样会大大增加银行类金融机构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难度。虽然国家在贷款利率等方面制定了各类优惠政策,但目前,只有农业银行行西藏分行将下属分支机构延伸到了县和部分乡镇,保险公司只有人保西藏分公司的分支机构延伸到了县级领域,其余保险业务机构大多仅限于地区层面。

(三)有限信贷需求不足,资金外流现象较为明显

贷存比是一个地区贷款总量和该地区存款总量之间的比例。2012年,西藏金融机构贷存比水平为42.1%,与全国平均水平有着40%的差距,而且,该差距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虽然西藏经济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其经济总量较低,且西藏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竞争力不强,发展能力较差,加上西藏担保体系发展还不完善,能形成的有效信贷需求并不多。西藏当地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没有足够多的优质贷款项目可以投放,为了实现资金的保值增值、规避风险等经营目标,就必然采取资金跨区域放贷的措施,使得西藏的存款又流向内地,这不仅不利于银行业的发展,也会造成西藏经济的“失血”。(作者单位:西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注解:

①数据来源:各上市公司年报.

参考文献:

[1]伍艳.对西藏金融弱化的思考——西藏金融发展55年(1952-2006)[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1).

[2]杨宝林.西藏银行业存差状况、问题症结及对策[J].西南金融,2009,(9).

[3]西藏自治区统计局.西藏统计年鉴(2010-2013)[z].

4.金融业发展现状 篇四

目录

摘要

一、发展农村金融的重要性

二、现今我国农村金融面临的寻衅

(一)信贷资金供给不足,农村资金外流严重

(二)农户难以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民间借贷生动

(三)农村金融机构供给的服务比较单一,特别是农业保险严重滞后

三、建议采用以下几项措施增进我国农村金融业健康有序发展

(一)加强政策金融机构功效

(二)深化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

(三)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担保等服务机构

(四)勉励外资银行进入农村金融市场

(五)大力发展规范的民间金融组织

参考文献2 3

农村金融业发展改革研究

摘要:农村金融业的发展状态决定和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程度以及农民的生活程度,进而也将影响城乡一体化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在认清我国农村金融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改革我国农村金融系统,使其在农村经济中施展重要作用。

党的十七大请求,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体化新格式,切实推动城乡兼顾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资金是社会经济生活的命根子,筹集、融通和经营货币资金的金融业,在解决城乡一体化问题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农村金融业 寻衅 对策

目前,我国城乡金融发展程度差距较大,金融二元结构问题突出,农村金融业组织系统不健全,金融服务供给不足。针对这种情况,应从国家金融改革和发展的总体目标出发,制定全面、科学的农村金融改革发展战略和具体、分阶段的实行方案,加大农村金融组织创新的力度。

一、发展农村金融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全面推动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第二次变更,即从传统的、疏散的、低效的农业向现代高效的规模化、公司化、产业化农业转变,使农村面貌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更,农民的收入也取得了逐年的进步。如下表: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1990年农林牧渔收入占农民收入的66.45%,到2007年这一比例缩小到42.15%。这一比例降落阐明我国农民的收入已不单纯来自农业生产,农民有了更多的非农业化生产需求,走上城镇化之路。

以发展趋势来看,农民持续增收进而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根本道路在于增进农业持续向商品化及产业化转移和农民向城市转移两个方面。产业化的农业必定要有金融的支撑,产品需要加工,营销的领域要扩大,这些都需要商业化的运作,需要很高的投入,这些都需要金融的参与。而我国金融二元结构问题突出,农村金融组织系统不健全,金融服务供给不足。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常委李国璋说:“目前城乡金融二元对峙的现象突出,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滞后,农村金融资源稀缺,不能满足农村发展的需求,已经成为制约兼顾城乡发展的突出问题”。金融支农的目标,就是为农业发展供给必须的资本。资金是经济发展的血液,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离不开大批的有效率的资金投入,这就对创新农村金融组织系统提出了急切请求。

二、现今我国农村金融面临的寻衅

(一)信贷资金供给不足,农村资金外流严重

各类金融机构对农业和农村的贷款合计占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比重较低,而且还呈降落趋势。另一方面,农户在金融机构中的存款却大于贷款,而且存贷差逐年扩大。此外还有部分资金通过农信社购置债券、拆出资金、向城市客户贷款而流出农村。

(二)农户难以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民间借贷生动

由于我国农村金融系统存在缺点,导致农户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远远滞后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必定的金融“真空地带”,民间借贷和地下金融的间接融资应运而生。虽然农村民间借贷在生动农村金融市场,扩大农户生产经营资金起源,增进农村个私经济发展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容易引发以下问题:

(1)民间借贷风险大,容易引发债务纠纷。由于民间借贷是一种自发的、盲目标、疏散的信用运动,缺乏必要的管理和实用的法律法规支撑,是一种较为落后的、原始的信用方法。民间借贷具有为寻求高盈利而冒险或投机的一面,严重扰乱金融秩序,甚至迫害社会稳固。

(2)民间借贷利率较高,尤其是地下金融运动带有明显的“高利贷”性质。各种情势的民间借贷属非正规金融组织,具有较高的金融交易成本,且不受法律法规和政府政策上的勉励与掩护,这就加大了农民和企业的债务累赘和农村的金融风险。

(三)农村金融机构供给的服务比较单一,特别是农业保险严重滞后

多数地区的农村基础上只有传统的存贷款业务,结算、保险、咨询、外汇等其他服务很少;此外,农业保险严重不足,使农村中实体经济风险导致虚拟经济的风险无法规避。

三、建议采用以下几项措施增进我国农村金融业健康有序发展

(一)加强政策金融机构功效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是我国目前唯一的农村政策金融机构,需要大力加强其功效,将所有政策金融的功效都集中到其手中,使其成为政策性的农业信贷专业银行。在未来逐步扩大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金融职能,一是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及社会发展项目供给长期低息或无息贷款;二是对改良农业生产条件及扩大生产规模的低回报项目供给长期低息贷款,也可以是直接进行投资;三是对农村信用合作社供给低息贷款;四是受财政部委托向商业银行支农贷款适当供给补偿交易成本及风险的利息补贴,以及向保险公司供给给对较大自然风险的再保险补贴等。

(二)深化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

信用社是我国农村金融的主力军,是农村金融系统的基础,是接洽农民的金融纽带,是最接近农民的基层金融机构,在服务农村经济方面,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对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来说至关重要。但我国农村信用社由于整体实力不强,使它在与其他金融机构的竞争中处于明显劣势,加大了农村信用社资金供需抵触。因此,为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应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步伐,尽快把农村信用社办成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束缚、自担风险的社区性处所金融机构;使农村信用社能更多地以商业化的运作方法实现其支农功效,满足农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金融服务。

(三)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担保等服务机构

农业生产的高风险性和农民的低经济遭遇力,决定了我国的农业保险应大力发展政策性保险和成立农业担保公司,保持国家、处所、农民共同出资的原则,为宽大农户和农业生产企业供给更好的金融服务。

(1)成立农业保险公司,由政府主导,按市场运作,对农民保费履行财政补贴。农业保险是化解农业生产风险、保障农业生产者利益的一种有效手段,农业保险与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密切相干;同时,筹措资金设立农业保险专项风险基金,用于巨灾丧失补贴。

(2)成立农业担保公司。加强农业保险与农业担保机构的合作,共同分担农业信用担保贷款风险,按适当比例共同承担代偿责任的农业保险是国际上广泛采用的农业救灾措施,也是保险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立农业担保公司后,宽大农民和农业企业就有了一个与银行之间获得金融支撑的绿色通道,这可以领导社会资金流向农村,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资金缺乏问题。

(四)勉励外资银行进入农村金融市场

农村金融问题也需要持开放的态度,我们也积极欢迎一些在特定专业领域有丰富经验的外资银行进入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积极领导,战略引资不失为农村信用社重组和改革中值得借鉴的模式。如日前荷兰合作银行、国际金融公司(IFC)入股杭州联合农村合作银行;汇丰银行落户湖北,设立第一家外资银行组建的乡镇银行。

(五)大力发展规范的民间金融组织

农村小额贷款是世界公认的合适农村的贷款方法和融资方法。因此我国应当逐步发展规范的民间金融组织,勉励其发放小额贷款。以我国首故乡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动例,目前创办的贷款业务有小额农户贷款、渺小企业贷款、专业农户贷款三类。这种新型金融组织正以其机动简便、面向农村而受到广泛欢迎。

参考文献:

5.我市金融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篇五

市政府金融工作办公室主任 左志锋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业在资源配置、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中发挥着至为重要的作用。2011年2-3月份,我们对全市金融机构进行了走访,对娄底辖区内所有县市区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调研,通过听取当地领导对金融工作介绍以及各县市区财金办关于金融工作的相关汇报,实地查看了一批优质企业,广泛获取了各方面信息,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我市金融业发展现状

(一)存贷余额稳步增长。截至2010年底,全市各项存款余额655.75亿元,比年初增加71.58亿元,增长12.25 %;各项贷款余额399.32亿元,比年初增加61.27亿元,增长18.13%,加上表外资金支持,全年共新增贷款116.65亿元,比年初增长34.5%。

(二)金融体系不断完善。全市金融市场规模不断壮大,结构日趋合理,金融体系逐渐趋于完善。一是市场体系相对完整。我市目前已大体形成了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地方银行金融机构、证券、保险、担保、小额贷款公司等多层次机构并存、功能互补的金融市场体系。二是组织体系逐步健全。我市已初步建立起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功能较为齐全的金融组织体系。目前招商银行、华融湘江银行已确定来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娄星区农信社改制组建娄底农商行的工作正加紧进行;全市证券期货保险业发展迅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当前全市证券公司营业部8家,期货公司营业部2家,保险机构19家。同时,其他类型金融机构还包括小额贷款公司2家,融资性担保机构12家,全市担保行业协会也即将组建。三是监管体系日趋完善。市金融工作办协同市人行、娄底银监分局,监管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同时加大对保险证券业的监管服务以及对融资性担保机构的规范整顿工作,有效维护了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

(三)金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近年来,我市金融工作注重把抓好日常监管与防范金融突发事件紧密结合起来,把金融垂直监管与地方协调服务结合起来,初步建立起维护金融稳定的工作机制,不断提高防范金融风险的能力和水平,有效维护金融稳定。全市所有县市区全部达到市级金融安全区标准,冷水江市成为全省第四个省级金融安全区。目前正推动娄星区、双峰县等积极创建省级金融安全区。

二、我市金融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调研中我们感到,面对当前激烈的竞争态势,我市金融业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是机遇和挑战并存。

(一)金融总量相对偏小。2010年全市各项存款总额在全省占比为3.94%,居市州排名第11位;各项贷款总额在全省占比为3.47%,居市州排名第7位。目前我市尚无本土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规模有限。金融资产总量偏小,尤其是资本市场融资规模偏小,是我市金融业竞争力不强的主要表现,这也说明当前我市金融业还不能完全满足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二)融资结构不尽合理。从金融主体看,目前银行业是我市金融业的绝对主体,证券、保险等产业发展仍不够充分,股权投资、创业投资等产业相对滞后。同时我市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还有待进一步创新,我市以银行信贷为主体的间接融资占比过大,直接融资规模偏小,融资结构还有待进一步改善。

(三)民间融资亟待规范。民间融资快速增长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也存在很大一部分不规范融资行为。有部分投资公司参与非法集资,吸取当地资金流向外地,导致储蓄存款快速下滑,构成了对正规金融业务的挑战。加之目前民间融资游离于金融监管范围之外,容易引发债权债务纠纷甚至滋生违法行为,危害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恶化了区域金融生态环境,亟待加以规范引导。

三、我市金融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综合我们的调研分析,我市金融业发展面临三大机遇和三大挑战。

三大机遇:

一是我市融资需求旺盛给金融业带来发展机遇。从全市宏观形势来看,我市正处在“四化两型”建设的重要历史时期,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区域影响力不断提升,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必将催生出一批优质企业和优质项目,加之2011年我市计划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将形成较为旺盛的金融需求,为全市金融业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是我市产业集群建设为金融业发展提供的良好发展基础。我市经开区、万宝新区等产业园区积极对接长株潭并做好产业配套,传统优势产业集群的改造升级、战略性新型产业的引进培育,必将催生出一批优质融资主体。我市十大产业集群的培育为全市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必将推动我市金融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三是金融业发展面临良好的政策机遇。“十二五”时期我国金融业将着力构建和完善中央地方两级金融监管体系,理顺金融发展权利和监管责任。国家金融监管部门和国内外金融机构对娄底经济金融发展的关注度、认同度不断提高;“3+5”城市群建设这块金字招牌,带来了先行先试的重大机遇;国家中部崛起战略规划,明确提出了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这无疑为我市金融业加快发展创造了宽松的外部条件。三大挑战:

一是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带来的挑战。从国际形势来看,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当前美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中东和北非局势的不确定性、以及日本海啸地震冲击、新兴经济体通胀压力、资产泡沫、货币升值等不稳步、不确定因素较多,世界经济恢复增长动力不足,复苏形势十分复杂,复杂的经济金融形势也对加强金融市场监管、防范金融风险提出了新的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使的货币政策面临诸多两难。从国内政策来看,2011年我国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央行提出要把好流动性总闸门,引导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在总量规模受限的情况下,金融机构信贷投放面临更大的政策压力和宏观风险,这必将对我市完成今年的目标任务增加相当的难度。

二是区域竞争压力增大带来的挑战。对接融入长株潭对娄底当前和长远的发展将起到根本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要考虑到长株潭特大城市群快速发展产生的巨大“回波效应”或“极化效应”可能导致对我市发展的“抑制性覆盖”,出现“大树底下不长草”的困境和尴尬。加之 “3+5”城市群中其他兄弟市州在推进“四化两型”建设的同时,必然会竞相出台扶持金融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和重大举措,大力发展地方金融业,力争在新的一轮竞争中率先确立自身的竞争优势。我市当前面临激烈的区域竞争,金融业发展赶超进位面临挑战。

三是我市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带来的挑战。与长株潭等市州相比,我市经济总量的相对不足,使我市在引进金融机构、享受金融改革先试权和提升金融规模等方面都处于较为不利的地位。经济发展综合实力的相对不足对我市金融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作用。从我市当前经济结构来看,我市属资源型城市,工业增加值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第二产业贷款占比高达三分之二以上,其中大企业信贷集中度高,中小企业信贷支持明显不足,总体需求旺盛与需求结构不理想的矛盾,加大了我市金融业兼顾执行国家政策、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与谋求自身发展的难度。

四、对策与建议

支持我市金融产业做大做强,加大金融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我们认为应重点在扩大融资规模、引进金融机构、培育地方金融产业、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等五个方面加大力度,主要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强化金融意识,制定中长期金融业发展规划。一是利用报纸、电台、电视、网站广泛宣传金融知识,有计划地开展主题宣传月活动。同时对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开展金融知识培训,形成正确的金融意识,必须始终坚持金融业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发展原则,既要强调当前我市金融总体发展不足或“滞后”,也应尽力避免不顾实体经济实际需求而去简单模仿与照搬发达地区的最新金融产品技术。二是根据国家、省金融产业政策和规划,结合我市发展实际, 采取政府主导、专家团队运作、社会各界参与的方式,开展《娄底市金融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编制,提出娄底金融产业发展的目标定位、发展方向、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

(二)加大信贷投放,确保合理融资规模。一是引导驻娄金融机构正确解读国家实施稳健货币政策意图,鼓励驻娄金融机构积极向总行、省行反映我市企业资金需求,争取上级行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认同,最大限度争取有利于我市经济发展的信贷政策和规模。二是支持和鼓励银行类金融机构运用联合贷款、搭桥贷款、银团贷款等方式引进异地资金来满足娄底辖区内的资金需求;全面推广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解决好中小企业和“三农”贷款难问题。三是加强政银企对接,把银行关注度高的项目和涉及地方发展及民生的项目统筹安排,统一向银行推介。四是加大调度考核力度。制订出台《娄底市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考核评分细则》,构建考核评价体系,量化考核指标,实施按月调度,完善考核奖惩约束机制;同时适当扩大奖励范围,将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机构等纳入考核当中。

(三)引进和培育各类境内外金融机构。完善政策措施,着手制订出台我市新设金融机构奖励办法,同时要取得市委、政府领导对引进新设金融机构工作的认可和支持,请市委、政府领导到金融监管部门、商业金融机构总部或区域总部走访联络,促进政银合作,吸引更多金融企业来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或新组建金融机构。一是引进成长性好、经营有特色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来娄设立分支机构,目前重点做好招商银行、华融湘江银行等的入驻工作。二是吸引境内外保险机构来娄发展,同时高度关注和重视国家日益放开保险资金投资范围的有利形势,制订出台鼓励险资入娄的优惠政策,积极跟踪中国人寿100亿险资对湖南投资的相关事宜,抢占地方政府引导险资投入的先机。三是在推动证券期货机构发展本身业务的同时,重点引导和组织证券期货机构与企业的互动对接,充分发挥证券机构的优势,推动企业上市进程。同时重点跟踪动力煤、焦炭商品期货交割库设立的政策动向,探索争取立项在娄底设立动力煤、焦炭商品期货交割库的相关调研准备工作。

(四)培育本土金融主体,构建地方金融体系。一是积极推进小额贷款公司组建。稳妥有序地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2011年拟成立5家,以实现县市区全覆盖;同时建立和实施小额贷款公司分类评级制度及行业年审制度,加强日常监管、专项检查和行业自律机制建设,并对其运行情况进行评估。二是试点组建村镇银行。各县市区要有针对性地加大与主发起行的联络与洽谈力度,力争双峰、新化两地今年村镇银行组建有实质性突破。三是健全地方融资性担保体系。坚持规范与发展、整顿与扶持并重的原则,着手组建娄底市担保行业协会,开展再担保机构组建的可行性调研,大力推进地方融资性担保行业健康发展,努力建设富有成效的地方融资性担保体系。四是支持农信社改制组建农商行。以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经营机制转换、遗留问题解决为要求,支持农信社大力依法清收不良贷款工作。今年全市农信社要全面启动改革工作,力争娄底农村商业银行于明年春节前挂牌开业。全市要在2012年底前按中国银监会三年行动规划纲要(2010-2012)全面完成农信社改制改革工作。

(五)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加大企业上市培育扶持工作。落实《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资本市场的若干意见》(湘政发〔2010〕1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尽快制订出台《娄底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资本市场的实施意见》。一是认真研究创业板市场的最新动态、加快推动企业股份制改造和上市前期准备步伐,给予上市专项基金扶持引导和产权明晰、改制重组等税费减免支持,尽快形成一批拟上市企业梯队乃至上市企业的“娄底板块”。二是积极跟踪非上市公司代办股份转让试点的最新进展及我省建立OTC市场和企业股权融资项目资料库的相关信息,积极搭建金融机构及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与我市优秀中小企业和项目对接的平台。三是加大债券发行力度,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制订企业直接融资奖励办法,鼓励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以及中期票据,争取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等。四是大力发展股权投资市场。尽快出台《关于促进我市股权投资业发展的意见》,完善工商登记、机构投资和税收等相关政策,推动设立股权投资基金,搞好股权投资与拟上市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对接,促进股权投资市场快速健康发展。同时探讨研究设立政府创业投资引导资金,大力发展和引进产业投资、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等各类基金或投资机构。

6.农村加强金融发展改革金融论文 篇六

重新对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进行功能定位和调整。推行全面的农村金融改革,完善西北地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现有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和发展,原则上应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信用社自身的经济实力考虑其可能的发展方式。为此,中央银行应制定相关的转制标准,以规范其改制。一般来说,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如:西北各大城市郊区,农村信用社的势力较强,对这些信用社的重组,取消两级法人制度,将若干经济、金融发展水平相近的信用社合并组建、转变为地域性农村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与目前西北地区城市商业银行的改造类似,可能是一种可行的和合理的选择。

对广大经济发展水平一般的农村地区而言,如果农村信用社实力较强,可参考上述经济较发达地区的做法,按照自愿选择的原则,重组为商业银行。贫困地区信用社的业务主要应是支持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和脱贫工作,带有政策性业务的成分。因此,它们的出路可以是:转变成股份合作制信用社或互助式信用社,或转制成国家政策性银行即农业发展银行的基层网点机构。当然,后一种做法的前提之一是农业发展银行应将国家政策性长期融资、短期融资和扶贫等政策业务完全担当起来。此外,可以考虑降低或者取消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农户储蓄存款利息税,减征或免征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城建税、房产税和土地使用税。人民银行西安分行与陕西省政府在陕西省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进行了财政贴息政策的有益探索,三年来财政共为农户小额信贷贴息1000万元,带动信用社小额信贷、联户担保贷款、农民自身投入和龙头企业投入的资金达1.88亿元,使示范区62.8%的农民直接受惠。

7.基于陕西金融业发展探析 篇七

1 近年来陕西金融业发展现状

(1) 金融业规模不断扩大。金融业增加值由2007年的231.03亿元增加至2012年的501亿元, 年均增长12.1%, 金融机构资产年均增长20%以上。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发展迅猛, 政策性银行功能进一步发挥, 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经营效率和服务水平稳步提高。长安银行成功组建, 陕西信合、西安银行等地方金融机构竞争力不断增强, 多家村镇银行挂牌成立。信贷结构持续优化, 资金更多流向实体经济。2012年末, 全省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分别达到22657.74亿元和13865.61亿元, 年均增长21.7%和22%。保险业人身险和财产险保费收入分别达到249.54亿元和115.78亿元, 年均增长22.9%和18.0%。

(2) 资本市场作用进一步加强。证券市场功能快速提升, 境内上市公司股票市价总值2118.74亿元, 是2007年的1.7倍, 企业上市步伐加快, 上市公司由2001年的24家增至39家, 累计直接融资达到691.77亿元。累计发行21只企业债, 筹集资金共计234亿元, 其中城投债122亿元, 产业债112亿元。资本市场融资渠道日趋多元化, 中期票据、短期债券、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新型工具使用力度加大。

(3) 金融机构体系逐步健全。在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加快发展的同时, 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风险投资、股权投资等各类功能性金融机构和新型金融机构不断涌现。截止2011年末, 全省共批复设立小额贷款公司176家, 注册资本金合计120.01亿元, 累计贷款投放170.03亿元。西安航天新能源产业基金、关天产业基金、延长低碳基金和陕西文投艺术品投资基金相继成立, 投融资方式不断创新。

(4) 金融发展环境持续优化。支持金融业发展的多项政策、法规和规划陆续出台, 金融业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出台《陕西省公共信用信息条例》, 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了法制保障。《关中—天水经济区系统性融资规划》正式发布。出台开展双推双增融资工程实施意见及扩大企业债券融资规模促进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

2 陕西金融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 金融业规模总体偏小。金融业发展速度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全省生产总值增速, 尤其是保险、证券、信托、租赁等和其他金融服务市场发展相对滞后, 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作用尚未充分发挥。2012年, 金融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和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例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8和2.4个百分点, 金融机构贷存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

(2) 信贷结构性矛盾突出。从企业看, 银行授信主要面向国有企业、大型企业、工业企业、城市企业等, 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局面没有根本改观。从行业看, 能源化工、有色冶金、高新技术等高附加值行业依然是金融机构的重点支持对象, 而装备制造、农村经济、技术研发、基础设施、居民消费等贷款较难得到满足。从区域看, 信贷资金主要集中于关中地区, 2012年西安市贷款余额占全省的64%, 经济欠发达的陕南时常出现资金紧缺局面。从供求关系来看, 金融机构货币供应充足和企业融资难的局面并存, 部分企业获得的授信额度远大于实际需求和部分企业授信需求无法满足的局面并存。

(3) 企业融资渠道单一。银行贷款和民间借贷仍然是企业获取资金的主要来源, 占到90%以上, 通过股票市场、发行企业债募集资金和引入私募股权、风险投资的企业比重较少。大量社会资金沉淀在货币市场, 资本市场存在着严重的供血不足现象。上市IPO融资占全国比例长期偏低。有关部门和企业对于直接融资的认识不到位, 支持政策和力度不够, 金融创新步伐落后, 严重制约了市场主体融资渠道的拓宽。

(4) 金融管理体制约束较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实行一级法人体制, 其资金投放是在全国乃至国内外整个金融市场进行配置的。由于陕西省与发达地区经济上的差距, 直接导致了信贷资金投放上的差距。各家总行在资金管理上十分慎重, 授权授信更为严格, 信贷管理权限层层上收。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和中小项目、中小企业很难得到资金关照。管理体制约束已成为陕西省金融业发展的瓶颈。

3 加快陕西省金融业发展的措施及建议

3.1 加快金融机构集聚, 建设西安区域性金融中心

努力聚集各类金融机构和配套商业服务机构, 构建以金融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特色产业集群, 建设立足陕西、服务西部的区域金融中心。以吸引金融机构入驻为突破口, 在做大做强现有金融机构、推进城市商业银行重组和跨区经营的同时, 加大引进国内外金融机构的力度, 创设部分增量金融机构或准金融机构。以金融后台服务为特色, 聚集各大金融机构的数据中心、清算中心、银行卡中心、呼叫中心、灾备中心、支付系统、后勤保障等各类后台服务机构。积极发展征信、评估、担保、经纪、会计、律师、财富管理、投资咨询等各类中介服务机构, 加快金融服务外包中心建设, 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3.2 加大信贷结构调整力度, 支持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坚持“区别对待、有扶有控”的原则, 严格落实国家产业政策与信贷政策, 在继续加大对能源化工、有色冶金等优势特色产业支持力度的同时, 加大对“三农”、县域经济、新兴产业、节能环保、高端制造等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设立专项基金, 建立信贷资金风险补偿机制, 完善实体经济信贷评估体系, 创建金融机构重点支持企业制度等, 引导信贷资金“脱虚向实”。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产能过剩行业的信贷, 在信贷结构优化中实现信贷总量的合理投放。逐步引导银行建立差异化的审批政策, 对于陕南等经济发展缓慢的地区给予特殊照顾, 降低审批条件。加大对民生事业的支持。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投参与保障房建设、渭河治理、移民搬迁等重大民生工程, 寻找市场空缺和新的业务增长点, 将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产品应用到民生领域中。利用集中授信、银团贷款、BT等模式支持汉江治理、气化陕西等重点民生投资项目后续资金需求。

3.3 充分利用资本市场, 稳步提高直接融资比例

深刻认识资本市场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彻底转变政府在利用、发展资本市场中的“无为”观念。成立由金融、发改、财政、工商、国土、税务等部门组成的协调指导机构, 加强对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工作的指导、协调、服务。加强与证券监管机构的沟通, 交流信息, 开展互访和挂职锻炼, 合作对企业进行调研、培育、引导和服务工作。以龙头企业为重点, 有序推进延长石油、陕西地电、陕西汽车等企业上市。抓住中小企业板设立的机遇, 大力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上市。加强直接融资的相关培训工作, 帮助中小企业树立公开市场融资的意识, 提升整体运营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3.4 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建立政府牵头、金融机构配合、中小微企业参与的协调机制, 成立服务机构, 搭建服务平台, 掌握企业需求信息, 最大限度地满足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引导金融机构设立“中小微企业服务部”, 鼓励扩大中小企业授信审批权限, 给予中小微企业较为宽松的授信扶持政策。对于在支持中小微企业方面表现突出的金融机构, 在税收等方面给予适当优惠, 在重大项目建设融资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在符合小微企业标准化房地产抵押类授信条件的前提下, 对于变现能力强、抵押率充足的抵押物, 可作为授信审查审批的重要依据。积极探索城乡小额保证保险贷款、小企业国内保理、贸易融资等更加积极灵活的融资方式, 满足中小微企业资金需求。

3.5 加快推进金融创新, 努力拓展融资渠道

以“关中—天水经济区”列为国家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首批试点地区为契机, 推进金融机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方式创新。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 出台鼓励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的意见措施。以绿色农业、文化传媒、教育培训和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 推动境内外战略投资者、私募股权基金、创业投资在陕西的聚集, 逐步建立健全以政府产业扶持资金为基础、创业投资为核心、各类社会投资共同参与的创业投资体系和机制。发挥预算内资金的撬动作用, 吸引有实力的企业集团和民间资本设立旅游产业、物流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陕南循环发展等产业投资基金。以实施低碳试点为契机, 探索碳排放资源配置的有效方式, 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利用审批方便外、纳税比例低、不占用现金流等优势, 大力支持能源化工、装备制造及基础设施建设等具有产业背景的大型企业开展融资租赁业务。积极培育和发展期货市场, 鼓励商品生产和流通领域具有条件的企业利用境内外期货市场套期保值、规避风险。

摘要:当前陕西已经踏上了全面建设西部强省的新征程, 而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 因此, 加快发展金融业是实现西部地区跨越发展的必然要求。针对陕西金融业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加快金融机构集聚、加大信贷结构调整力度、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快推进金融创新五点促进陕西金融业发展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金融业发展,金融机构,金融支持

参考文献

[1]马常青.关中—天水经济区金融协调发展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 2010, (2) :67.

[2]卢家昌.地区金融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 2012, (9) :89.

8.金融发展 金融创新 金融服务 篇八

倡导低碳金融

本届金博会上,记者发现,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招行等多家国内及外资银行参加了展会,各银行在金博会上推出了多种创新产品和创新服务。例如中信银行总行营业部独家推出的个人网上银行信用报告查询业务,工商银行推出的账户贵金属定投业务,满足了个人客户交易及投资的双重需求。

本届金博会上,许多家金融机构还重点展示了含有低碳理念的金融产品。交通银行在金博会上推出了低碳金融“e动交行”无卡生活新理念,并展示了“无卡取现”和“无卡消费”等两项业务;而建行北京分行则以“绿色金融”为展览主题,重点突出了“绿色环保、公益为民”的理念。

漫步展厅,在交通银行的展台前,记者和在场的观众一起,体验了交通银行推出的独具特色的低碳金融服务套餐。交通银行推出的“低碳金融‘e动交行’无卡生活的新理念”,把“无卡取现”和“无卡消费”作为首推的两项业务。“轻松预约、安全取现”,实现了“无卡取现”的目的。这项功能使得用户可以体验无需携带借记卡,就可以轻松取现金的低碳生活第一步,用户只需通过手机银行预约,即可在交通银行的任何一台ATM机上实现无卡取现。据这家银行的工作人员介绍,在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情况下,“无卡消费”是无卡生活的又一里程碑,它使得广大消费者及商户通过手机银行进行消费预约,即可在交行定制实现无卡消费,轻松购物。许多观众被这种新的“无卡取现”和“无卡消费”的理念所吸引,在现场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本刊记者和观众一起,以互动的方式亲身体验了此项业务。同时,用户还可以见证“无卡消费”这种通过手机银行进行消费预约后交通银行定制商户的轻松购物与低碳生活第一步的完美结合。

在工商银行的展台前,工行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了该行在此次展会上推出的创新产品:一是账户贵金属定投业务。该产品的推出,为个人客户提供了更为灵活及个性化的投资方式,满足了个人客户交易及投资双重需求。二是工银快购卡业务。工银快购信用卡采用先进的芯片技术进行信息存储和处理,具有电子现金小额快速支付的功能。该卡除具有个人人民币贷记卡透支消费、循环信用等基础金融功能外,还支持接触式和非接触式两种交易方式。在符合受理银联非接触电子现金芯片卡的特约商户使用电子现金消费时,不“刷”卡、免输密、免签名,只需将卡片在感应器前轻轻触碰,即可在短短的几秒钟内完成整个结账过程,使购物消费更加快速、便捷、安全。

倡导服务百姓

在此次展会举办的金融年度论坛上,中国农业银行行长张云表示,城乡一体化是未来中国经济持久发展的强大引擎。他要求农业银行加快城乡一体化的金融服务体系,完善金融服务功能,支持城乡一体化,特别是城乡实体经济的发展。而据主办方介绍,北京金博会一直是首都市民学习理财知识、选择理财产品、接受理财服务的重要平台。本届金博会更加注重金融服务百姓的理念,金融机构推出了千余种理财产品,提供免费培训,并开展了多项优惠活动。

面对高房价、CPI持续高位、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如何选择合适的投资产品和投资渠道,让手里的资产保值升值,已经成为投资者最为关心的问题。为了帮助广大观众解决在理财方面的各种问题,本届金博会汇集了金融机构上千种受市场欢迎的理财产品。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等分别推出各具特色的稳健型理财产品,如中国银行针对股市休市的周末收益空档期,推出自动续约理财产品;农业银行理财产品则引入“收益分档”的理念,针对不同的客户分别设置具有区分度的收益率;而建设银行则推出了短期灵活型、中期稳健型及长期丰厚型等不同理财产品。据介绍,为“抗通胀”,确保财富不缩水贬值,稳健型理财产品成为本届金博会金融机构主推的业务。

随着经济的发展,房产、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问题日益显现,加上通货膨胀的加剧,股票、基金、房产等投资方式一夜之间全部涌现,“理财”已经成为百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生活幸福指数的必要途径。那么,对家庭理财而言,如何在五花八门的投资产品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方案呢?

据展会组办方介绍,组委会还邀请了金融机构的千名理财师及理财规划师亲临现场,在四天展期内,免费为观众提供金融理财咨询和服务,对个人财产的增值保值给出专业化的投资建议,并为市民量身定制理财产品投资组合,帮助广大投资者实现财富梦想,现场指导参会观众如何跑赢CPI。

在这次金融展会举办的金融理财大讲堂上,组委会邀请了光大银行、首创证券、新华保险、北京中期等银行、证券、保险、期货公司的专家,围绕“未来五年时间的经济发展趋势以及投资机会”、“抵御通货膨胀的投资策略”及“后危机时代的投资者策略”等主题开设了精彩讲座。为丰富市民百姓的理财知识,理财大讲堂还特设了提问环节,市民可以向专家现场提问,交流有关投资、理财的体会。

上一篇:单位员工在职证明下一篇:寻找一个完整的我们生活散文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