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2024-10-18

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11篇)

1.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一

探究性教学法在农村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育人成才:探究性教学法在农村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甘肃通渭●魏世平

摘要:在初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应用探究性教学法,可以充分地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可以全面地展现自我,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是当下开展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之一。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法;主观能动性;教学活动;教学观念;教学目标

在物理教学中合理地使用探究性教学方法,正确地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科学地运用教学工具,设计个性化的教学途径,通过质疑、猜想、归纳、交流,得出规律或建立概念,符合现代教育的理念。为此,我就农村初中物理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师生的互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的利弊得失等问题进行了一些实践和反思,并提出了粗浅的意见,以便能更好地指导我们今后的教学。

一、探究活动是教师和学生互动、交流的过程

教学实践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但分析判断能力还不成熟,自主性还不强,还需要给予正确的、及时的指导。在探究学习中完全放手或束缚太多都不现实,不仅不能实现教学目标,对后续课程的学习也有负面影响。因此,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既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也需要教师的必要指导,在交流互动中实现教学目标。

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七章第五节《能源与可持续发展》这一节的实际探究教学中,我深深地感觉到老师的引导、启发的重要性。在大多数情况下,要开展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的讨论,命题是相当的大,这时学生往往是泛泛而谈、不得要领,而且对于广大农村的学生而言见识毕竟是有限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必须结合当前农村的现状。如在讨论《21 世纪能源发展的方向时》,我就紧密地结合了我们马营镇最近在街道两旁安装的太阳能、风能两用路灯,学生见到风车模样的路灯很新奇,但不能马上和所学知识联系在一起,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启发。此外,为了增强学生对利用风能的感性认识,我们还组织学生参观了附近华岭乡的太阳能发电站!有了这些知识储备,自然就可让学生对21 世纪能源发展的趋势有一个正确的判断。

探究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知和实践活动,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也必须成为主体,他们各自通过自己的能动作用,履行自己的角色,并且和谐互动,只有这样,探究教学活动才能顺利展开。教师、学生中任何一方如果不能积极、能动、自主、创造性地履行自身的角色,便失去了主体的特性,那么,探究教学的目标也就不可能实现。

在我们农村中学中,有些教师在进行探究式教学时经常会感觉到自己“闲”了下来,并且认为既然是让学生讨论,那么自己就无足轻重!这样,在课堂上就仅仅是突出了学生这一主体,而弱化了教师作为主体的关键作用。事实上,这是一种对探究式教学法的严重曲解。我认为在实施讨论时,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也必须成为主体。在课前:教师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备实验、备教材、备教法等,特别是备实验―――在农村中学中实验器材严重不足,大多数物理教师需要发挥自己的“聪敏才智”去自制实验器材,这往往需要很多的时间,显然此时的教师肯定是“主体“。另外在课堂上:学生的讨论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不然漫无边际的讨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而且在讨论过程中我们教师面对复杂多变的各种情况,如何处理和面对是很重要的。

我个人还认为:在探究式教学活动中课堂是个巨大的舞台,学生、教师都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一个很好的教学效果,也符合当下推行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对于课堂上每一个学生的任何想法或观点,我们首先应该给予鼓励和肯定,而不是否定或不屑一顾甚至粗暴的驳斥,这就需要我们树立一种很宽容、很平和的心态。我们把学生要当做是自己进行探究活动的伙伴和搭档,而不要老是把自己当做那种高高在上、正儿八经的“教者”,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来重新定位和把握好新的这种师生关系,来重新确立和调整自我。在探究式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完全抛弃那种“把学生不当人”的陈旧的、丑陋的、不以人为本的教学观念。在农村乡下,由于长久以来方方面面的原因,一直就是“讲授法”一统天下,所以大多数教师会存在一个“角色转变”的问题,要实现顺利地“过渡”,根据我的经验,在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任何看法,即使是荒唐的看法。

二、探究活动中应允许学生出错,不片面地追求活动的完美性

由于器材、环境、知识水准、操作技能等客观原因,学生的实验结果和结论有时误差较大。教师若以此为契机提出问题,通过分析、讨论,找出原因,改进实验方法,会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综合能力,切不可轻率指责、否定。同时,课前分组也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状况,活动过程中及时组织交流,以使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见解,从而学会携手合作以实现活动目标。当然,课后的补救也是非常必要的。对探究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小组或个人,教师应提供再探究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分析失败原因的基础上,改进实验方法,完成探究,消除失败产生负面影响的可能。对于共性的问题,教师采取恰当的措施补救或提出新的探究课题,这很正常,正是问题和错误的出现,才使实验有了改进和创新。

从哲学的角度讲,我们必须承认任何个体之间都是有差异的。所以,作为教师在探究活动中对于一些错误的观点或实验的结果,要重在引导和修正,切不可轻率的指责和驳斥。教师要特别注意了解和掌握学生之所以这样想或这样做的原因和过程,而不是仅仅从结果出发,用极其简单或粗暴的方式给出对或错的定性结论,从而扼杀了学生经过创造和想象而迸发的思想火花。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允许学生犯错误,不片面地追求活动本身的完美性。事实上,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是完美的,错误也是一种美丽。纵观历史,人类追求真理和知识的过程本身也是曲折和不完美的。

如在我进行《地球的温室效应》这一课题的讨论时,整个课堂气氛十分活跃、热烈,各种各样的观点频频闪现……有位学生就谈道:大量排放二氧化碳就相当于给地球穿上了件厚厚的棉衣,阻挡了热量的排放导致温度逐年升高,这其中就与人们这几年大量的砍伐树木、破坏生态环境有关,还有泥石流、沙尘暴频发等。像这样说得很好的同学,我给予了重点的点评,并且在小组内选其为“小老师”,让其给其他不发言、不说话、不参与讨论的同学们进行讲解,使课堂的讨论进行又一次的“升华”。对于不善于表现自己、或说得不是很好的同学,我重点在信心、心理方面进行辅导和干预,旨在下次发言中自信心完全被激活,形成良性循环的态势。在处理学生发言的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当教师的一定要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要尽量多使用好、不错、很好、好极了等鼓励的词,回答的问题本身并不显得很重要,关键是我们一定要很好地保护好学生那颗很容易受伤的心(自信心)!

三、探究性教学活动应成为点亮学生智慧火花、激发灵感的过程

发现、创新是人的一种天性,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发展这种天性。作为教师,就是将学科知识的内容与人类文化的长链连接起来,使学科知识具有整体性和发展性,使文化富有历史感,从而成为学生探索真理、创造世界的原动力。而创造的根本动力在于激发和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众所周知,世界上任何一项伟大的发明和创造,几乎都得益于人们的想象力和倏忽而至的灵感。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和蒸汽机的发明就是明证。按照现代教育理论的观点,能够全面激发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教育才是最为成功的教育。所以,我们应该在平时教育教学活动中注意多给一些能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机会,而探究性教学活动恰好就能给学生提供这样一种宝贵的机会和平台。所以,每次探究性教学活动都理应成为点亮学生智慧火花、激发灵感的一次重要过程。

我认为:教师上课的过程事实上就是在和学生进行心灵对话与交流的过程,所以每堂课如果有点燃和激发学生智慧火花的那一瞬间,都是弥足珍贵的.。记得有一次在讲到《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时,课本中探讨了“飞机升力”是如何产生的这个问题,但在分析完这个问题之后,我紧接着提到一个重要的问题:飞机是需要产生升力从而冲上蓝天,而赛车又恰恰需要一个“向下的压力”,从而牢牢抓紧地面以便高速行驶,请大家讨论一下赛车的尾部应如何设计呀?这时大多数同学就会趁热打铁地积极地投入到热烈的讨论之中,并且设计了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赛车尾部,让人叹为观止!在这样的教学中,得出的结论自然会终身不忘,这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充分点亮了学生智慧的火花,达到了很好的互动效果。

四、探究性教学活动应成为学生发现自我、展现自我、亮出自己的平台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讲,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其中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肯定对于刚处于青春期的广大初中学生是非常重要的!实践表明,每次探究活动的开展,学生不仅仅可以从整个过程中得到了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别人的尊重和认可,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最大限度地完善和提升。无疑,这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可以说这是成才教育向成人教育转化的关键所在。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每天面对的学生都是全新的,即使是同一个学生,每天也都会处在不断地完善和变化之中,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审视和发现,要随时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位学生。在探究性教学活动中,有特殊能力的学生恰恰就会脱颖而出,于是就会把他们最优秀的方面展现给我们,亮出他们自己。所以,教学的过程同时也成为了学生发现自我、展现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

在探究式教学活动中,注重的就是学生个性的发展,农村学生的特点是完全不同于城市学生的,一方面他们几乎从未踏出过自己的家乡,所以见识所闻是有限的,有些东西因为没见过、没玩过,根本没办法理解,比如说地铁、磁悬浮列车、高铁、翻滚过山车等。另外,乡下的小孩在参与讨论、个人发言这些方面都是比较保守的,这也就是在农村开展探究式教学活动效果不佳的症结所在!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想让我们的学生像城里的学生一样发现自我、展现自我、亮出自己,需要做很多的事、需要走很长的路,其中最最重要的就是教师在最初阶段给孩子以信心,给孩子以力量!农村学生要克服自卑心理,就需要教师和各位同学的帮助,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这比传授知识显得更为紧迫和重要。

五、探究性教学活动可以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当今社会,一个人若想要取得成功,一方面要求有过硬的个人素质和能力,另外一方面还得树立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而探究性活动本身就是对学生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的训练和培养。因为,从整个活动过程可以看出:个人要想获得实验的成功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的话,肯定离不开老师的帮助和学生之间良好的配合,团队合作精神显得尤为重要,这时有没有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往往会成为决定成功的关键所在。然而,现在学生最缺乏的东西可能就是这种团队意识和宝贵的合作精神。那么如何来培养学生缺失的这种团队精神呢? 从探究性活动的整个过程可以看出,这种教学方式本身就自然培养了学生的这种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能为今后的成才和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科学素养基础。

众所周知,我们每天所面对的每位学生都是来自于不同家庭的独生子女,在家中往往养尊处优、百般娇惯,家长都是百依百顺,“要星星不敢给月亮”,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这样的孩子一般缺乏与别人沟通的能力,团队意识欠缺。而我们开展的探究式教学活动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这一缺憾,特别是在小组讨论、小组合作、小组分工、小组发言、小组互助的过程中都需要团队的合作和努力。基于这一点,我在分组时就特别注意资源的优势互补,比如让有领导能力、善于组织和发言的学生充当小组长,每个小组中都有相当数量的活泼学生和保守学生进行匹配(要注意根据每位同学的个性和特点,量身定做和打造自己的小组)。隔一段时间还要注意及时轮换,使每位同学的身心和健康都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和愉悦,这也就是教学的最终真谛。

综上,在农村初中物理教学中开设探究性活动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物理教学中实现态度、情感、价值观、过程、能力与方法目标的最好载体。而上好探究课的标准在于: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否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能否使学生体验到科学研究的真实过程和方法;能否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能否强化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各项技能;能否成为我们为顺利开展素质教育的有益探索。

(甘肃省通渭县马营镇初级中学)

2.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二

一、创设具体情境, 培养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缺乏兴趣, 就会失去学习应有的耐心、细心和主动性.数学作为一门思维含量较高的学科, 具有很强的探究价值.但受传统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影响, 很多学生仍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 缺乏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意识, 学习兴趣不高, 不利于形成良好的探究学习氛围.因此, 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是探究性学习有效实施的关键.培养学生探究兴趣的手段较多, 创设具体教学情境就是一种重要的方法.教师通过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 能够满足学生的内在需要, 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如在学习“展开与折叠”一课时, 教师可以创设如下教学情境:小明的生日快到了, 好朋友小华给他买了一份礼物, 为了让礼物看上去更漂亮, 小华想设计一个长方体的包装盒, 但是他在设计的过程中却遇到了困难, 你能帮助他吗?通过设计这样的教学情境, 学生的探究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起来, 都想了解如何设计一个长方体的包装盒, 这就为后面的探究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 通过对长方体图形的研究, 了解展开和折叠的具体方法,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结合具体问题, 培养探究习惯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 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目的.但是, 传统学习方式导致学生缺乏良好的探究意识和习惯, 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新课改倡导要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为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习惯提供了契机.在新形势下, 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结合具体的数学问题, 努力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不断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不断摸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培养良好的探究习惯.如在“用一元一次不等式解决问题”的教学时, 教师首先给学生展示数学问题:为了迎接全区的数学竞赛, 学校进行了一场选拔性考试, 考试共有题目20道, 规定答对一道得10分, 答错或不答扣5分, 考试成绩高于80分的学生方可进入竞赛名单.考试结果公布后, 我校共有25名学生进入了竞赛名单, 请问他们答对了几道题?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个问题应该用什么方法去解决, 让学生根据实际进行自主探究, 并将探究的结果进行交流.这种方式培养了学生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动手操作, 提高探究能力

数学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的特点, 很多数学知识的获取过程离不开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通过动手操作, 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由于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 很多教师习惯将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 漠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 这不但影响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打击了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直接影响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因此, 在教学的过程中数学教师要积极改变教学观念, 加强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的能力, 让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如在教学“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一节时, 对于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 (SAS) , 教师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判定的方法, 可以先让学生在一张纸上任意画出一个三角形, 然后指导学生根据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的方法, 作出一个角, 再利用圆规或直尺在这个角的两边截取两段与已知三角形对应两边相等的线段, 最后让学生用剪刀将做好的三角形裁下来, 与原三角形进行比较, 从而得出“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的结论.

四、重视反思评价, 增强探究效果

3.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三

[关键词] 探究性教学 初中数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 6058(2016)17 0033

在全面呼吁素质教育的环境下,初中数学教学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发生了很多变化.初中数学教学本身就具有综合性强且复杂多样的特性,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运用探究性教学可以让学生主动进行探索的同时积极地进行讨论,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什么是探究性教学

探究性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时利用与科学探讨相似的形式带领学生主动探寻、主动研习的一种教学模式.伴随国家经济和文明的飞速进步与提升,教育部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提倡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探究性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被广泛应用.

二、探究性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标的实施推动了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学模式被应用到了教学之中,探究性教学就是其中之一.探究性教学可以划分成两种教学模式,即自主式探究性教学和合作式探究性教学.

在自主式探究性教学模式下,数学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探究性教学氛围,帮助、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式主动地探究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被信任,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有更大的空间施展自己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思考、分析数学问题的能力.比如,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很多数学教师在代数课上对公式、定理等理论知识的讲解时间过多,学生大多数时间都是在理解教师讲解的内容,练习的时间非常少,学生没有办法在课堂上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消化理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占主导地位.在探究性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先对公式、定理进行简单的讲解后,让学生对公式、理论等进行主动的探索、研究,在实际练习中学会并掌握所学的知识.

我们还是以数学教学中的代数教学为例,在合作式探究性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等形式对代数的公式、定理等进行讨论、探索,也可以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合作进行讨论、探讨.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占主导地位,教师起辅助作用.这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意识,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探索性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数学教学模式下紧张、单调的课堂气氛,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学习并掌握数学知识.

三、探究性教学要点分析

1.评价

在探究性教学模式中,数学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对数学知识进行讨论、探究,遇到不明白的地方进行重点探讨,在整个学习交流过程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沟通能力.学生在不停地思考、不停地讨论、不停地练习中学习并且掌握所学的数学知识.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解答学生的问题,做出适当的引导,适时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使学生可以更好的掌握初中数学知识.

2.总结

初中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数学知识,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探究性教学模式下,学生进行主动探索时一定会遇到许多问题.因此,教师要适时总结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成果,对探索出正确成果的学生进行表扬,对于探索出错误成果的学生不要批评而是鼓励.总结的过程有助于数学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弊端,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进而推动数学教学向前发展.

3.理论联系实际

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基础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经验与经历.在初中数学探究性教学中,学生利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以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相似三角形》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联系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设计测量不太容易直接测量的物体的高度.如测量教学楼高度,这个过程可分三步:第一步,制订方案.测量前可以先分好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学过的知识设计测量方案,然后讨论方案的可行性,并标好要测量的数据和准备好测量所要用到的工具.第二步,验证方案.上课时教师带领学生到室外,对预先安排好的方案进行验证.第三步,归纳、小结.理论联系实际不但让学生掌握了数学知识,还增强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发展,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树立了学习的自信心,提高了自身各方面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探究性教学模式下,教师为学生制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的潜在力量,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 参 考 文 献 ]

[1]陈霞.刍议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理科考试研究(初中版),2015,22(9):16.

[2]杨芳.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文理导航(下旬),2015(7):10-10.

[3]吴立宝,曹一鸣.初中数学课程内容分布的国际比较研究[J].教育学报,2013,9(2):29-36.

4.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四

浅 谈 探 究 性 教 学 的 应

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的运用

班级:2009级英教1班 姓名:尹洪江 学号:200903024118 学校:重庆三峡学院

探究性学习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姓名:尹洪江 班级:2009级英教1班 学号:200903024118 摘 要 :研究性学习始于美国。由英语“Inquiry learning”翻译而来。也是我国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是一种适应了社会发展新的教育理念。其核心是以学生为本,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他们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题目,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英语知识,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体验和理解探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应用此方法,有助于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意识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素质教育 探究性学习

高中英语教学 创新能力

一、对探究性学习的认识与理解

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的运用

(1)探究性学习的目的的认识。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科技、社会、经济和生活中的问题,开阔视野。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过程,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创新性地解决问题。在参与真实世界的某种任务中获得体验,不但能使学生很自然地就把学校学得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还能够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且有助于各门学科知识的综合化,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还能激发学生探索世界的动机和挑战欲,以及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愿望和方法。换掉陈旧的“满堂灌”教学模式,以学生为学习的中心。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的不仅是“传授”或“教导”,最重要的是“指导”或“帮助”,因而,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多获得知识的渠道,为学生营造开放轻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可以将学到的知识与实践综合运用,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与学习策略。

(2)探究性学习的目标。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思维意识、人文精神、自主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包括收集信息、自主决策、自主探究能力、动手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全面发展。总的来说探究性学习有别于传统的学习方法,其主要有三个目标:第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第二,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才及知识的专业化不断加强,团队协作精神对于实现共同的目标变得尤为重要。青少年具有好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教师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和碰撞的环境。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合作与讨论,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的运用

第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究性学习的最大作用就在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教学中应注意多角度、多方位地设计各种思考题,发展学生类比、横向、逆向、联想等多种思维,使学生能够利用现学的知识结合已学知识去创造和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

(3)探究性学习的特点。探究性学习的核心就是将“如何教” 和“教什么”转变为“如何学”,将“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学生为中心”,其主要特点有:①主动性,这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②开放性,这是探究性学习的保证,即目标开放、过程开放、评价开放;③问题性,这是探究性学习的主线,即让学生产生意识和进行学习的源头;④过程性,这是探究性学习的重点,即在探究中暴露问题、解决问题。

二、探究性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应用对象 1.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

传统教学以讲授为主,学生所受的是单一的接受性学习。人们把“传道、授业、解惑”作为教师的天职。“接受”、“应试”是传统学习中的两个核心要素。教师不断地给学生讲授“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做中学”,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学生去做事,而不是为他们做好的事”。学生通过自己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最后解决问题。教师要确立为“学”而“教”的指导思想。以“学”为重心,其基本精

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的运用

神就是使学生爱学习,学会学习,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体现他们是学习的主体,而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培养。所以我认为“学”是在“教”之下的“学”,“教”是为“学”而“教”。

2.引导学生自主预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英语阅读教学中,预习是一个重要环节。学生预习的好坏,对课堂教学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有序预习,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意识,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参与探究和讨论。教师应指导学生找出问题,并把这些问题作为小课题,让他们自行选题,查寻资料,充分酝酿,写出研究报告,从而培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应用类型:

1、知识探究型。学生学到英语中某一方面的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拓宽学习范围、获得学习经验,甚至形成学习报告,这种探究型的学习研究,能有效地独立解决“是什么”的知识探究型问题。

2、主题研究型。是指让学生通过对带有研究性主题活动的课题实践提出问题、收集材料、查阅资料,从而对主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解决问题。

3、焦点辩论型。辩论是源于讨论而又高于讨论的一种形式,它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知识视野有更高的要求,在英语课堂教学中适当组织一些辩论赛,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探究性学习的实施过程

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的运用

(1)激发探究兴趣。高中英语教材主要是以话题为中心展开的,所设计的问题、所采用的方法都必须围绕本单元的中心话题,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而展开。教师设计的问题只有以学生为中心,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

(2)指导学生,参与探究。在进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予以正确、及时的引导,指导目的是组织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以便更好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和判断能力,促进学生口语和交际能力的提高。

(3)归纳、交流、分享成果。在小组发言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及时给学生提供在班内交流的平台,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归纳和交流,并及时分享成果。通过将成果在学生间进行展示和交流,不仅能使学生获得完成任务的成就感,而且有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互助,促进了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与学习策略。

(四)应用方式

第一类,获取式。此类探究性学习方式,主要是英语教师先利用电教媒体、网络技术等教学手段,将新知识、新体系呈现在学生面前,同时设置一些问题后,学生利用教师所提供的学习资源来进行探究、摸索,进而通过自己对问题的分析、判断解决来将新知识予以掌握。获取式探究性学习在高中英语教学的具体实践可体现在英语语法虚拟语气的教学中。

第二类,活动式。即教师在通过各类途径、各种手段创造情境的同时借机提出问题,或由学生提出,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或自愿组合的方式,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并齐心协力地寻找出

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的运用

解决问题的办法,进而获取新的知识和体验。此方式更有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例如:通过分组讨论来开阔学生写作思路,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第三类,自主式。这类探究方式是指学生对某英语课程的学习,无论是选择课题,还是方案制定,甚至具体实施,都是完全由学生自主进行的,教师只是在事前讲清学习内容以及注意事项,事中鼓励、关注即可。自主选择式探究性学习,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其亲自实践来主动构建知识体系。例如:班上或学校可适当组织英语演讲比赛、英文歌唱比赛等活动,教师可提供一些类似“My Favorite Sport”等演讲题目,而其他演讲的程序、比赛的规则、方案的实施,评委等事项都由学生自主组织完成。

三、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首先,管理要适度。探究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决定了探究性学习必须要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有限的时间,即要注意在时间上的合理分配,又要保证学生有充分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时间。

其次,准确度的把握。探究性学习主张以学生为主体,但是学生又是在不同的层次,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其年龄特点、个性特征、认知水平等都各自不同。在运用此教法进行教学时,教师必须要因材施教,不能违背英语学科的教育规律,也不能背离探究性学习的精神实质。

四、结束语:

探究性学习在教学中的运用

5.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五

【摘要】从秋季开始试点的第二期课程改革,迄今已近14个年头。怎样使用新教材、树立什么样的新理念、什么样的新教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新课标的要求,很多学者和专家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根据自己的课堂实践而进行的教科方法的探究,希望对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和研究有所启示。

【关键词】历史;教学;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运用探究性学习方法能让学生从探究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合于探究性学习模式,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选择是否用探究学习方法,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探究。在历史课的教学中,改革课堂教学,以历史知识为基础,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历史知识,并与现实社会相联系,更重要的是以现代的眼光思考历史,以历史的眼光看待社会,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看待现实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爱国主义情操。初中历史课的教学以大量的通俗易懂的史实为基础,引导学生思索历史事件中的启迪,结合探究性学习的主动性、开放性、亲历性、创造性的特点,改革历史课的课堂教学,使学生所学知识不限于课本,不拘束于已知的书本知识,以问题为载体,打开思路,思考历史并把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经过一段时间的课堂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深受学生的喜爱。基本过程为:

一、从实际出发,转变教学观念

根据学生的年龄、已有的知识技能水平等实际情况,以及学生对历史的认识能力,已具有的学习技能,结合历史课的具体内容,确定探究课题。选题一定要与学生的实际能力相当,所选课题不能迁就学生原有的水平,降低标准,使学生失去探究的兴趣,又不能超越学生的可接受程度。对难以解决的问题,学生会产生厌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并关注探究过程中学生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渐进性。第二步是设计方案。通过阅读课文、查阅资料、小组讨论,初步提出研究方案,再经过反复论证修改,最后确定比较可行的正式方案。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商鞅变法”一课时,我先引入商鞅在变法之初曾有“立木为信”之举,然后设置问题:

(1)商鞅为什么要这样做?

(2)变法为什么要争取民众的信任和支持?

(3)商鞅变法为什么能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

(4)商鞅“立木为信”的.典故对你个人为人处世有何启发?经过层层开掘,发掘出古为今用的新意,引发了学生探究的极大兴趣。

二、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兴趣

以往的历史课,学生感兴趣的是那些历史故事。历史故事只是学生对历史的初步了解,要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深化知识,并为我所用,则需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1、教师要做的就是根据教学的需要选定合适的课题。学生在行为上对教师有着明显的依赖性,所以,教师要改变这种一味依赖教师的心理,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强烈的好奇心是一种强有力的内部动力。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选择的内容也有关系,所选择的内容既要引起学生的兴趣、有探索价值,又能引起学生思考的兴趣。

2、给学生提供或由学生经集体讨论后提出各种可能,形成选择思维。以小组为单位对各种可能性进行分析、论证。要支持这种观点,必须要有大量的史实资料和自己的想象、思考,这一方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独立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积极挖掘问题,大胆设想,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如,对于课本50页的评价题:“针对秦始皇一统天下,加强统一的举措,有人认为,秦始皇功不可没,是个伟人;针对秦始皇确立皇帝制度,建立君主专制的强权统治,以及穷奢极欲、统治暴虐,有人认为,秦始皇过失巨大,是个暴君。你认为应该怎样评价秦始皇?”在对“隋朝政治”的探究中,学生不仅探究了科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同时提出“科举制度”为今天的我们留下了什么思考等。

三、合作学习,全员参与

探究性学习法不能满足于回答提问参与讨论的人次,表面上热热闹闹是低水平的操作,课堂活跃的阵地应该是思维的活跃。要引导和激励所有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中来,使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陶行知先生说:“学生很活跃地去找寻知识,解决困难,贡献他们所求得的知识,先生不过就在旁边的地位略加指点而已。我们认为这种教育是行动的教育。”陶行知所指的这些活动,使用头脑指挥的有序的活跃,而不是盲行盲动。在探究性学习的课堂里,学生是理所当然的学习上的主人。

四、改革评价,注重能力

6.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六

一、观察中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观察是问题的起源,是思考的开端。在引导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观察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自己的能力对现象进行解释,以促进学生对旧知的调动,并在积极的思维中提出问题,产生各种疑问和猜想,以触动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激发学生内心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展开对新知的思考和探索。例如,在讲“平面镜成像特点”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面镜子让学生进行观察,学生在镜子前面做各种各样的动作,学生对镜子中的自己产生兴趣,进而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问题展示:镜子中的自己存在吗?镜子中的像比真人大还是小?问题引导了学生观察的方向,学生通过镜子前后的观察,知道了平面镜所呈的像是虚像;通过自己在镜子前面来回的走动,知道了镜子中的像与真人是等大、对称的;学生积极探索,还知道了像与镜子之间的距离与真人与镜子之间的距离相等。

二、猜想中探究,唤醒学生的创新思维

猜想是学生对事物表象的一种思考、加工与创新。在物理学习中,猜想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能力,教师要在实验中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使学生可以调动自己的认知来进行猜想,顺利融入自己的思维,激发自己的内在动力,积极主动地对自己的猜想进行探究,设置实验进行验证,在获取新知的基础上,唤醒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讲“探究电流和电压、电阻的关系”时,教师可以利用问题带动学生的猜想,让学生思考“什么是电流?”、“电流是怎样产生的?”这样的问题,学生自然地就会想到电压使电路中形成了电流,进而可以让学生思考“电压的大小对电流有没有影响,电阻的大小对电流有没有影响?”这个问题,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还不懂,就会根据自己的认识进行一些猜想。学生猜想:当电阻一定时,电压越大电流越大;当电压一定时,电阻越大电流越小。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猜想进行实验引导,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从而创建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最终学生通过几节电池、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等仪器对猜想进行了验证,不仅使学生了解了电阻、电流和电压之间的关系,还让学生学会了利用控制变量法来进行实验验证。

三、操作中探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验是物理知识的形象展示,是学生与知识零距离接触的有效手段。让学生参与实验操作,使学生在操作中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动手中动脑,从而唤醒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线,利用学生在操作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探究,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不仅让学生能够进行规范的实验操作,还要了解其中的为什么,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讲“托盘天平的使用”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托盘天平,让学生进行具体的实验操作,对不规范的操作进行思考,引导学生对每项操作方式的理解。操作规范:

(1)托盘天平在使用前应该向高端调节螺母,使托盘天平平衡;

(2)托盘天平的位置变动时,需要将托盘天平重新调节平衡;

(3)称量时,应该用镊子加持砝码,且左边托盘放砝码,右边托盘放物体;

(4)称量后,应该将器材整理好,游码归零。学生一边操作一边进行思考,这样,学生对实验有了更深的认识,知道了每一步操作的科学性、合理性,使学生的操作更加规范、标准。

四、方法中探究,升华学生的思想领悟

7.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七

一、探究性学习对语文学习的意义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素质教育背景下, 语文学习需要一种开放自由的学习方式。在社会大语文的学习环境下, 探究性学习属于一种融开放性、自主性、探究性为一体的学习。探究性学习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渠道, 能够改变传统的单一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因此, 探究性学习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探究性学习能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培养其创新精神, 提升其语文实践能力, 发展学生个性。实践表明, 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为实现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从而逐步提高学生探究语文问题的能力。

二、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在生本主义教育理念下, 初中语文探究性学习需要结合班级实际情况而开展。初中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掌握了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因此, 初中语文教师运用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具有实施的可行性。下面的一些方法值得教师尝试。

1.指导预习, 自主探究

课前做好预习是学好语文的首要环节。限于教学时间与迫于学习压力, 一些教师及部分学生不重视语文的预习工作。语文课前预习工作做得如何将影响学生语文学习的效果。为此, 教师要做好学生的预习指导工作, 引导学生“为什么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例如, 在教《羚羊木雕》一文时, 文章中主人公的经历与初中生生活比较贴近, 教师不妨从文章主人公与学生生活的特殊性出发, 让学生在认真预习文章的前提下, 思考以下问题 (根据实际教学情况酌情增减) :

(1) 文章中, 父母如何描述逼“我”去向朋友取回羚羊木雕?

(2) 爸爸送给“我”的木雕, “我”转送给好朋友万芳可以吗?

(3) 假如我们以后碰到类似的事情, 该如何处理呢?

(4) 父母可以随意干涉我们的交往自由吗?

(5) 你想对文章中的父母提出哪些教育子女的好建议呢?

教师预设的问题, 应结合当前独生子女的现状。还要给予学生充足的预习时间, 让他们在思考这些问题后都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无论持赞同观点还是持反对观点, 学生都能自圆其说, 自主探究学习达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2.创造条件, 合作探究

语文探究性学习不能忽视合作的重要性。在初中语文学习中, 个人学习在合作中发挥着不同作用。在合作中探究, 能够激发个人的创造力, 有利于学生间的交流与沟通, 有助于培养团队精神。

例如, 在教八年级下册有关“民俗”的内容时, 我设计了“‘莆仙民俗’知多少”的问题, 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完成任务。学生为了完成学习任务, 都能积极地参与到收集、整理、分析信息资料中, 除了收集报刊或网络上有关“莆仙民俗”的资料外, 还能自发到妈祖文化展览馆、南少林等地去参观, 经过合作探究, 学生对“莆仙民俗”有了较多的理解与认知, 他们的能力在不同的民俗文化学习中得到了发展。合作探究性学习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3.转变思维, 纵向探究

思维定式往往会让人对问题的分析停留在问题表面上。因此,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式, 转变思维方式, 多角度思考问题, 把对问题的探究引向纵深。学生的思维火花一旦被激活, 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例如, 学习韩愈的《马说》一文时, 学生通过初步感知, 了解到文章是关于人才问题的探讨, 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在学习这篇文章时, 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 我介绍了当时社会对人才的忽视现状, 简要分析了造成人才埋没悲剧的真正原因以及被埋没人才的代表人物。

我向学生提问:“请大家联系生活实际, 现实中有没有类似的悲剧呢?”学生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 从实际生活中找到了很多案例, 与文章中“马”的悲剧不谋而合。讲到这里, 有的学生竟能读出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中的诗句:“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教师可进一步启发学生:当前社会改革告诉人们, 使用人才要做到人尽其才, 要注意环境与人才的关系。

4.回归生活, 拓展探究

教师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环境和各种媒体资料展开问题探究, 调动他们的阅读情绪, 延伸阅读空间,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教《桃花源记》一文时, 我在教学中设置了一个互动话题:“结合当前社会发展, 我们该如何更好地开发美丽的乡村旅游?”话题一出, 学生便从教材中所描述的自然美与人文美的角度阐述了对乡村旅游的开发建议。

针对“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可以修缮原有房屋与村道, 呈现保留原汁原味乡村风貌的现代人工建筑;针对“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的社会环境, 乡村旅游要保留原有的民俗特色, 不能千篇一律, 多从历史、人文角度开发, 让游人感受到乡村旅游的特殊性;针对“不足为外人道也”, 建议乡村旅游事业要广泛宣传, 提倡文明和谐的乡村旅游。

三、探究性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

探究性学习在初中语文课改实验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教师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

“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语文认知水平的差异, 在教学中我们不一定要追求统一的探究结果。个体探究学习的差异性也需要教师的个别指导。因此, 一篇文学作品需要个性化解读, 教师不要代替学生解读。教师要尊重学生个体对问题的理解, 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学习, 让学生充分发挥个性, 提升探究性学习的有效性。

2.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

在课堂探究性学习时, 一些教师为了使课堂教学更加流畅或使部分教学内容讲解得更加透彻, 留给学生的阅读时间往往不足, 导致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较为肤浅, 缺乏应有的深度。探究性学习不能流于形式, 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

3.重视教师的探究性指导

有些教师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中, 仅仅是组织者, 缺乏适时、必要、有效的指导。要让学生从探究中有所收获, 教师的指导是十分必要的。“该如何对学生进行更好的探究性指导“”重点探究性指导在哪“”如何引导, 何时介入, 怎样介入?”“哪些指导是必要的?”这些问题都需要教师认真思考。

四、结语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这也是探究性学习的目标所在。因此,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以生为本, 因地制宜地运用探究性学习方式, 以发展学生的个性, 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推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邹海东.浅谈探究性学习模式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民风 (上半月) , 2012 (9) .

[2]李云飞.浅淡探究性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软件 (教学) , 2013 (12) .

8.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八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探究性 教学应用

传统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单一,接受知识被动,缺乏自主学习、探究、实践的机会和能力;教师教学方式古板,授教模式陈旧,缺少对学生学习情感、态度及个体差异方面的关注,严重制约学生自主性、创造性发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应该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1]在新形势的发展驱使下,想要有效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就必须将学生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索性学习,意味着初中数学课堂形态需要进行有效调整和转变。以下是笔者对初中数学中探究性学习应用的看法,以抛砖引玉。

一、正确认识探究性学习的作用

所谓探究性学习指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2]。探究性学习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加开放、多元且具有动态的学习环境,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不仅仅是表面上学习地点和内容的解放,更是学习渠道、学习方式的转变,从简单的面向知识结论转变成为经历知识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使用自己的知识系统、学习能力,倾入个人情感,他们的眼中、心中不再局限于数学课本上的知识及对简单数学定理结论的记忆,而是更关注过程,在丰富复杂的学习过程中体悟知识、生成知识,体验发现的喜悦。此外,探究性学习有利于促使学生更关心生活,用心生活,从而完善人格,得到身心全面发展。

二、创新探究性学习方式

探究性学习改变了学生学习方式,与此同时,师生之间的教学角色、地位和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开放、自由、平等的探究性实践学习活动中,教师失去了原本的垄断性地位,从传统灌输者、居高临下的权威者转变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平易近人的参与者;课本失去了被马首是瞻的骄傲,从传统人类经验存在形式的唯一、知识的主要来源转变成为获取知识经验途径的其中之一。学生能够通过更多渠道,如互联网、报纸、电视等获取丰富多彩的知识;学生获得了参与、探索的主动权,从传统的受教者、被动的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探究者、主动的学习者。

探究性的学习要求教师不仅仅是好的讲解者,精通“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教学能力,还是忠实的倾听者、友善的交往者,能够耐心细心地倾听学生的想法,体贴入微地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更积极主动地消除学生的思想阻碍、紧张、害怕等消极心理。崭新、融洽的师生关系更有助于学生探究天分激发。

三、合理设置探究性学习内容

初中数学课堂中,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适合探究,也不是每个探究问题都适合每一位学生,因此,探究性学习中教学内容选择至关重要,不仅直接影响探究成败,而且关系到探究活动能否落到实处,能否达成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兴趣的重要目的。因此,初中数学课堂上,教师要认真分析并掌握学生的实际能力、知识水平、认知差异、兴趣爱好及他们所处的社会、家庭环境背景,精心地、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学生探究的内容,既能充分适应学生的已有能力,又能兼顾学生未来发展价值,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活动实现学习目标,使探究和创新能力得以发展。

四、切实保障探究性学习的实施

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是整个探究性学习的重点,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积极、主动、活跃的状态,从计划的制订,资料、信息的收集,解决问题方案的确定,到最后探究结果的呈现,都能折射出学生积极的进步[3]。除了学习过程外,学习评价同样重要。探究性学习评价不能像传统评价那样僵化,评价标准不能“以分数论英雄”,将学生划分三六九等,而应该让学生以自我为参照,只要比上次的自己有进步就该得到表扬和肯定;评价方式不能只局限于教师评价学生,而应该更多元化,应结合生生之间互评、学生自我评价等,实现师生、生生及学生个人之间的相互鉴赏和肯定,既能让学生发现榜样,又能让学生肯定自我。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不仅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更是数学教师在改善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实现真正素质教育道路上的机遇和挑战,其中存在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创新。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2]曲世杰.浅谈探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应用的重要性.四川科技报,2010.9.

9.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九

摘 要:探究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人类正是在对未知领域的不断探索中获得发展的。物理是一门和现实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学科,处于基 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对外部世界充满着强烈的新奇感和探究欲,探究性学习正好适应初中物理教学的需求和发展。所以,本文从探究式教学的基本原则、功能、在教学中的实施三个方面来探讨探究式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探究

学习

功能

实施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探究式教学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国家教育部公布的新课程标准[1],已将探究式教学置于重要位置。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式教学。1探究式教学的基本原则

探究式教学实质上是将科学领域的探究引入课堂,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科学概念、科学探究的意义和本质,并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1.1强调以学生为主体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以学生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并把它作为教学追求的目标[2]。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细心爱护学生的独到见解,给学生充分的思维和操作的自由空间,鼓励他们自由思考、大胆猜想、自由操作、共同讨论、设计等。在动口、动手、动脑的探究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勇于创新。1.2注重教学的探究性

著名教育家施瓦布主张:不能把科学知识当作绝对的真理教给学生,而应作为有证据的结论[3]。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应呈现学科特有的探究方法;教师应采用探究的方式来教授知识,学生也应通过探究知识开展学习,主动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掌握科学研究所必须具备的科学方法,探究性地获得物理概念,并

现代科学技术,增强环保意识,提高对科教兴国的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热情。

3探究式教学的实施

如何实施探究式教学?从探究式教学的纵向展开程序来看,大致要经过以下五个环节: 3.1创设情境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创设形象、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探究式教学十分重要的环节。教学情境要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思维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一般选择日常生活、社会热点、自然现象和最新科技成果等学生现实中经常遇到的、感兴趣的问题。教学情境要有一定的难度和可接受性,即体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又要与学生探究的问题有很大的相关性。教学时教师把这些情境通过多媒体、实验等手段展示给学生,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责任感,对问题产生困惑和强烈要求弄清的愿望,为探究作好情感铺垫。比如在《光的传播》[4]一课的新课教学中,可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媒体展示:某城市节日的夜晚的图片。设问1: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设问2:为什么光能把城市打扮得如此美丽,如此动人,令人心旷神怡?创设这一情境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观察、想象,激发探究的兴趣。3.2明确问题,设计方案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则诱发探究。教学时,采取交互合作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教学情境进行分析和讨论,从中挖掘出蕴含的若干个问题,并从中提出本节课主要解决的问题作为探究对象,从而明确待究问题。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一般四人一组),围绕教学情境引出的主要待究问题展开讨论。利用每个小组成员的已有知识和经验积累,充分发挥每个小组成员丰富的想象力,各抒己见,对待究问题进行猜想和设计,形成小组意见,确定实验方案。比如在《光的传播》一课中,(1)先设问:在“光的世界里”你想知道什么?学生A:我想知道雨过天晴为什么会出现彩虹?学生B:我想知道光是怎样传播的?学生C:我想知道光传播有多快?学生D:光是从哪里传播出来的?学生E:我还想知道在太阳光下,物体为什么呈现各种颜色?等等。(2)提出本节课主要探究的问题。(3)要求: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结合桌上给定的实验器材,围绕待究问题,大胆设计实验

比如在《光的传播》一课的教学中,①设问:a、开凿大山时,为什么用激光引导掘进方向?b、利用学过的知识帮助明明小朋友,想想在烈日下怎样防晒?②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把桌子对齐,你能说说刚才是怎样做的,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这样不但巩固了知识,培养了探究习惯,还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之,准确地把握探究式教学的实质,开放地实施探究式教学的过程,合理地处理探究式教学和其它教学方法的并用,创造性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就会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0.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十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生物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生物教学必须越来越强调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突出科学探究活动。教师应为学生创造探究学习的条件,使他们在主动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培养研究自然所需的探究能力,形成探究未知世界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而在生物课堂中探究教学的实施主要是通过“探究性提问”的形式实现的,因此,“探究性提问”这一教学环节在生物探究 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探究性提问的特点

探究性提问是指那些为激发和维持学生主动探索学习,积极进行发散思维而提出的问题。早在1912年,美国学者对教师的提问进行系统研究后发现: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大 约占去了普通学时的80%。在这众多的提问中,大多数是记忆型提问,仅要求学生根据书本做直接的口忆或对具体事实进行回答,而很少要求学生做高水平思维,也就是说,教师提问虽多,但却较少是探究性的。那么,究竟怎样的提问才具备探究性的特点,通过一年多对新教材的探索,我认为探究性提问应具有以下 四个特点。

(一)鼓励性

从形式上说,鼓励性提问应面向全体,而不是针对某个学生。许多教师常常是通过学生主动举手的办法选择答题的对象。这样虽然避 免了强行要求学生答题的弊端,但由于经常举 手的往往总是那么几个优秀生,难免使提问面 过窄,使多数学生得不到回答问题的机会,得 不到应有的锻炼。因此,教师应设法让更多的 学生参与回答问题:或把较难的问题分解,以 阶梯式提问形式出现,由易到难,照顾到多层 面的学生;或在某个学生回答之后让其他学生 发表看法,从而扩大提问参与面;或对于正处 于“起飞期”的学生,教师在课程设计中特设 一些让他们表现的机会。这样可以逐渐培养全 体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如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学习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有目的地安排 “起飞期”的学生将自己找到的生物生存方式的资料在班级里进行交流,探讨,这样使他们在自豪感中建立对生物 学的兴趣、建立学习的自信心,由汇报现成的 资料,探究自己熟悉的事物开始,逐渐参与到 教材中的探究性提问中来。因此,教师善于鼓励,这在学习生物学的入门阶段尤为重要。

(二)开放性

开放性提问允许学生作出多种可能的解释或回答,开放性提问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如果„„那么„„”“你认为接下来将发生什么”“你认为应当怎样做”“关于这个问题你还有什么看法吗”等等。例如,在“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的探究中设计探究性提问:“如果水升温消耗的热量,远少于花生的燃烧热,那么,损失的花生所含的热量哪里去了?”当教师向学生提开放性问题时,会刺激学生产生具有新意的问题,从而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及 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回答中了解学生。

实践表明,探究教学中应尽量避免那些只需用“是”或“否”来回答的问题,因为这类问题会剥夺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而探究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学生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多种才能,形成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师必须明确的是,在探究教学中重要的是学生有机会动脑思考,学会思维的技能,从而增强他们开展探究的自信心。

(三)序列性

探究教学中的提问不能随意而为,这样显得杂乱无章,而应当事先经过精心设计。在探究各阶段提供给学生的问题,应当是递进式的,有节奏的,前后衔接且相互呼应,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紧紧围绕某个主题,逐步深入开展探究活动。

如在学习“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一节中,没有任何铺垫而直接引出“人类是怎样进化来的”,题目太大,初中学生对问题无从下手,很可能就会采取放弃态度。教师如采用序列性提问就不同了:首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森林 里古猿及其生活的想象图”回答“古猿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其次,让学生结合地理知识分析地球古今自然面貌的改变,对比森林古猿,类人猿、人类的外形,探究提问:人与猿这种形态上的差异是怎样形成的;最后由学生总结人类进化的历程,这样的探究性提问可以使学生在积极探索活动的基础上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定性到定量,从而达到认识上质的飞跃。

(四)提示性

教师所提的问题,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要能起指导或引导作用,给学生指出探究的大致方向或应从哪个方面着手去探究,可以认为,一个具有探究倾向的教师很少直接把知识告诉学生,但却经常向学生提问。一个探究性的提问对学生来说实际上就是一个提示。例如,在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中,“在什么条件下种子发芽最好”便是一个不适合探究的问题,因为它并未提示学生从何处以及如何寻找答案。只有在设计的问题具体到足以提示出需要什么资料去回答时,才会成为一个有效的科学问题。若将其改成“种子是在有光照条件下发芽好,还是在无光照条件下发芽好”,便成为一个有提示性的问题。

二、探究性提问的基本要求

探究性提问的主要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为达此目的,在生物教学中进行探究性提问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问在有疑之处

教师提问必须在学生有疑之处,这样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而问题一旦解决,学生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在精神上得到极大的满足,从而激起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学生的有疑之处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自知有疑的地方;另一种是自觉无疑其实有 疑的地方。学生自知有疑的地方,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将它提出来,鼓励他们大胆猜测和假设,然后通过资料的搜集和实验,把它们逐一解决。例如,在“植物叶子上气孔大多分布在下表皮”这一知识点的讲述中,教师可以进行 这样的探究设计:让学生通过对挂图、显微镜的观察,自己提出问题“在进化中叶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这个问题教材中没

有现成 的答案,要引发学生去独立思考,创造性地解 决问题。对于学生的多种看法,教师应适时加 以引导,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寻求正确答案。对于那些司空见惯、学生自觉无疑实则有疑的地方,教师要通过演示或实验设 “疑”,以激起学生探究的热情。例如,在“探 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过程中,初中学生不会知道淀粉是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从口腔开始消化的,不会理解淀粉在口腔中起了化学变化。教师要设计几组对比实验(①馒头碎屑+唾液+搅拌;②馒头碎屑+清水+搅拌;③ 馒头碎屑+唾液),通过引导学生实验,观察滴碘液后各组实验的现象,由学生从实验结果的差异中找到疑问,从而提出探究问题──“馒头在口腔中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问题难易适度

探究性问题属于高级问题,但这不是说问题要越难越好,教师提出的问题应既有一定的难度,又是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解决的。这是引起学生探究,激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条件。问题过难或过易都不利于学生开展探究学习,不利于他们有效地促进智力和能力的发展。问题过于简单,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不能使学生积极思维;问题过难,又会使学生感到力所不及,不知从何做起,容易失去探究学习的兴趣。

(三)问题要具有启发性

启发性提问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启发性提问能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1.启发性提问要能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教师提出的问题,如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就会激发起他们寻找问题答案的积极性。能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问题,从内容上看大都是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例如,在学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一节时,在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吗” 之前,提出探究性提问“家里养花,为什么白天摆放在屋内,晚上要移到户外”,引导学生 灵活运用已学的知识(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产生氧等)进行探究,学生必然产生这样的疑惑: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吗?如果是,晚上我们为什么把花移到户外?这样,学生会迫不及待地往下进行探究学习,以求得到结论。因此,教师提问时要注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不要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从形式上看,问题要变化多样,形式单一的提问会使学生感到乏味。

2.启发性提问要能启发学生的思路

能启发学生思路的问题必须具体、明确、严密,不能含混不清,模棱两可。只有具体、明确、严密的问题,才能引导学生沿着一定的思路去解答。问题含混不清,会造成学生思维混乱。

3.启发性提问要能引起学生认识中的矛盾

能引起学生认识中矛盾的问题,一是在新旧知识的联系处;二是在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处;三是在低层知识与高层知识的联系处。如果教师能在这些地方恰到好处地提出问题,就会在学生的认识中引起已知与未知、理论与实践、高层次与低层次之间的矛盾,激发学生去积极探索。

4.启发性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能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问题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问题的正确答案不是一个,而是多个。例如,探究提问“鸟有哪些适于飞行的特点”这个问题时,要求学生观察鸟的外部形态、剖析鸟的骨骼结构特点„„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用不同方法去解决问题,从而引起学生多角度的心理兴奋,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另一类是解答问题所用的理论是综合性的。例如,对“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在环境、社会发展中有什么作用”,它要求学生综合教材第一单元有关生物圈的知识、第四单元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第五单元有关计划生育的知识,联系实际,并把学过的知识纵向、横向交错地联系起来,进行一番加工创 造,灵活地加以运用。

(四)要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11.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篇十一

关键词:探究;初中数学;教学

一、探究性教学的意义

1.有利于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探究性教学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指引学生运用探究的方法主动获取知识,以培养学生形成探究式学习的意识,这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设置相应的问题情境,并提出若干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教师要注意设置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这有利于探究式学习的有序可行、有法可依,从而能促进探究性教学的发展。

2.有利于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探究性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探索,也能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发挥。教师要启发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向,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落实。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师所设定的问题情境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而这种探究欲望会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这种内在的动力比外在的动力持续的时间更长,从而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

学生良好的素质形成于日常的实践活动中,离开了实践,任何素质都难以得到培养和提高。探究性教学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快速获取数学知识,而是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体验中发现自我、探索自我,并形成积极探究、追求创新的探究意识。这对学生创新品质的培养以及学生创造力的发挥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探究性教学的设计原则

初中数学教师在设计探究性教学计划时必须考虑以下几个原则:

1.过程性原则

探究性教学的设计比较注重于过程,其一般是从问题出发,到提出假设,再收集证据,最后通过分析得出答案,并在学生、教师之间进行交流。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参与到探究性学习中,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及推理能力。

2.自主性原则

学生在探究性教学中的自主性表现在他们所具备的独立意识,他们有明确的目标及自学的积极性,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探究和理解教材,能将教材的知识转化为运用的能力,并付诸于实践活动中。

3.问题性原则

问题情境的设置是探究性教学实施的关键,包括了问题的引入方式、解决方式、利用方式等。教师应结合日常的教学,鼓励学生延伸问题,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疑惑和提出问题,以此引导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4.民主性原则

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都是不同的,他们之间存在着性格、爱好、学习等的差异,教师应摆正自己的心态,以一种平等、宽容、鼓励、沟通、协商的态度来对待学生,让学生的身心都得到自由地表现。

三、探究性教学的实施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推进器。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个性特点,把握初中生好奇、好胜的心理,根据教材的内容以及学生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设置出新奇、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从而调动学生的探索欲望,让学生产生求知的需求,令学生的思维方式从“要我学”转化为“我想学”。例如,在讲解“多边形的内角和”这一节课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通过利用对角线将多边形分割成三角形,从而探究得出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然后教师再追问学生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随后,以四边形为例,教师可以在四边形的内部把对角点连接起来,把四边形分成四个三角形,因此得出四边形的内角和为“4×180?-360?=360?”。然后再在此基础之上设问五边形的内角和,从而层层递进。这种有意识地创设疑问情境,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能调动学生的探索欲望,进而把课堂提问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在探索中将思维引向深处。

2.组织交流,完善认知

新课程改革标准指出“以学生发展为本”,特别是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显得尤为重要。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要始终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数学探究性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动用口、手以及脑,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鼓励学生亲自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尝试、思考、实践,在做与思考中获得体验,完成探究活动,培养刻苦钻研的精神。同时,教师应组织合作小组进行自主探索,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竞争的过程中学会团队精神的重要性,懂得与他人的交流技巧,并体会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和获得成功的喜悦之感。例如,在讲解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教师可先合理分设小组,要注意保持各小组的平衡性,以實行最优化的组合,然后再提出“三根长短不一的木棒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吗?”大部分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此时教师再拿木棒出来,让各小组进行实践演练,当他们发现不能时,再让他们把最长的一段适当地截短,让学生自己寻找三根木棒应满足什么关系时才能构成三角形。在此期间,教师可以让各组进行比赛,让学生通过竞争,培养合作精神,并在探索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课后自我反思,深化认知

在课后,教师需组织学生对思维过程进行重新整理。反思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提高学生自身的认知水平,有利于更好地构建教学观点。教师可通过激励学生的方法,让学生在反思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掌握探究学习的策略,并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鼓励学生勇于创新、探索,从而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克服困难的精神转化为自主学习的发展动力。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数学教学中实施探究性教学,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加快运用和掌握数学的的学习方法,还能促进初中数学教师对现代数学的教学观念及教学模式的改变,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与研究能力。

参考文献:

1.张素霞,张秀丽.探究性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有[J].科技信息,2009(09).

2.王丽雅.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进行探究式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2.6.

上一篇:关于开展2012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的通知下一篇:公司年终考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