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4-10-02

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共8篇)

1.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篇一

心理现象是指人在从事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主观活动和行为表现。

心理的本质:心理是大脑的机能;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的结构: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特征。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不同的心理形态结构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心理过程表现出动态特征;心理状态表现出不稳定特征;个性特征表现出稳定特征。

心理发展的特点:年龄阶段性特征和顺序性特征

大学生生理发展特点:

体格发育趋向稳定;性机能日趋成熟;身体机能明显提高; 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 心理发展的过渡性;心理发展的可塑建设,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三个层次功能:发展性功能;预防性功能;补救性功能。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预警:其工作重点是“及时发现”。定期普查;班级监控;院系参与;专业人员介入;学校统筹。

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关注高危个体;在危机干预理论指导下实施针对性干预,贝尔金把危机干预归为三种模式,平衡模式、认知模式和心理转变模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与促进:

1、调整认知,正确看待压力与挫折;

2、营造积极的自我概念;

3、掌握有效的应对技能; 包括紧张消除、认知重组、解决问题和合理使用自我防对创造充满渴望和憧憬;

2、传统的习惯力束缚较少;

3、创新意识强,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灵感丰富;

4、在创造中已崭露头角,孕育着更大的创造性。促进大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1、当前存在的问题:教育目标定位偏离;学生思想惰化;

2、培养的方法:忠实自己的信念,不迷信权威;激发热情,尊重真理;提供包容和民主的环境,培养自主性;拓展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积极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情绪与情感的功能:适应的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的功能。情绪的成分: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反应。

情绪的分类: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情绪状态的分类:心境、激情和应激。多元心理价值的冲突;

3、自律心理和他律心理的冲突;

4、竞争心理导致的内心冲突;

5、前瞻心理与浮躁心理冲突。

大学生品德培养的具体途径:

1、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2、促进大学生对他人的共感理解;

3、实践活动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培养大学生道德意志力;

4、将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5、加强对大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矫正与品德培养。

自我意识的结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

自我意识的内容: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现实自我、镜中自我和理想自我。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特殊性:

1、时间上的特殊性;

2、空间上的特殊性,一方面,他给大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3、促进团体内聚力的形成; 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有定向阶段、情感探索、感情交流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

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因素:

1、客观因素:时空接近性、态度相似性、需求互补性、外表相悦性和个性吸引性;

2、主观因素:人际安全、人际期望、人际张力和人际报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主要特点:

1、人际关系的对象以系级为主要线索;

2、人际关系的亲疏以时空为主要参照;

3、人际关系的交往以需要为主要动力;

4、人际关系的相处以适应为主要任务。

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基本方法: 性危机;根据心理危机刺激的来源有内源性危机和外源性危机。心理危机的特征:

1、通常为自限性;

2、在危机期,个人会发出需要帮助的信号,并更愿意接受外部的帮助或干预;

3、危机的程度与发生的事件的强度不一定成正比,而更重要地取决于个体对事件的认识,以及个体的应对能力、既往经历和个性等;

4、预后取决于个人的素质、适应能力和主动作用,以及他人的帮助或干预;

5、危机的成功能使个体从中得到对现状的把握,对过去冲突的重新认识,以及学到更好的处理将来危机的应对策略和手段。

及发展阶段:

1、当刺激连续出现时,最初的紧张产生,并使人感到不舒服;

2、刺激连续出现时,在缺乏成功的应付机制状态下,不舒服感增强了;

3、不断上升的紧张情绪转化为性;心理活动的两极性;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影响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

研究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具体方法有: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测验法和实验法。

观察法的种类: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亲身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

访谈法的种类:结构式和非结构式访谈;个人访谈和集体访谈。问卷法的种类:结构式和非结构式问卷。

测验法的种类: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最高作为测验和典型作为测验;能力测验、人格测验和成就测验。

实验的类型: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因素型实验和函数型实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能保持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情绪协调,心境良好;意志健全,热爱生活,乐于工作;人格完整,悦纳自我;人际关系和谐,适应力强;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1、生理因素:遗传因素和疾病因素;

2、个体因素;

3、家庭因素;

4、学校因素;

5、社会因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以下原则:

教育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全体性和整体性原则;民主、平等的原则;预防、发展重于矫治的原则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的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面对以下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

学校生活适应问题;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恋爱和性的问题;人格与自我意识发展问题;挫折与应对问题;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职业选择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科学安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选修课程或专题讲座、报告;结合教学工作过程,渗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开展心理测评,建立心理档案;加强校园文化

御机制,使自我免受过度伤害;

4、营造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

大学生常用的学习策略:

1、阅读策略:SQ3R法(浏览、提问、阅读、背诵、复习);PQ4R法(预习、提问、阅读、反思、背诵、复习)

2、问题解决的IDEAL(识别、界定、探索、实施、审查)策略。

大学生学习策略的特点:自主选择性、个性化

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

1、明确学习目的,提升学习自主性;

2、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

3、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内在学习动机;

4、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5、培养学生的积极归因。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求知欲;

2、充分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与评价作用;

3、开展学习竞赛活动。

大学生常见学习心理问题:

1、学习适应不良;

2、学习动机不当;

3、注意力不集中;

4、记忆障碍;

5、考试焦虑;

6、考试作弊

广义的智力测验包括:测验量表、单一测验和成套测验 大学生智力发展的特点:

1、流体智力达到高峰,晶体智力继续上升;

注意力集中,注意分配能力好;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自觉性;记忆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思维的独创性和想象的创造性显著增强;

2、辨证思维逐渐成熟 促进大学生的智力发展:

1、加强自主学习教育,有针对性地促进智力发展

现代教育的核心是重视学

生的智力发展

关于认知能力的培养主要

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加强信息转换能力训

练,以提高信息的保真度和对信息的敏感性;

(2)加强概念、规则和高

级规则的学习;

(3)加强自我控制和调节

能力的训练,使学生逐渐获得内部定向的有效策略。

2、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

动,促进身心发展。

对于创造力的测量主要从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两个方面进行。创造性人格测验包括自我陈述法和投射技术测验法。

创造力发展的理论:威特海默的格式塔学派,吉尔福特的理论,创造力的三维模型理论(智力、智力方式和人格),创造力投资理论。大学生创造力发展的特点:

1、处在创造心理的大觉醒时期,情感的分类: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大学生心理发展阶段有三个:适应阶段、稳定发展阶段和趋于成熟阶段。大学生情绪与情感的特点:丰富性和复杂性;波动性和两极性;冲动性和爆发性;外显性和内隐性。情绪健康的标准:情绪的基调是积极的、乐观的、愉快的;情绪有波动但保持相对稳定;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高级的社会性情感如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得到良好的发展。

情绪教育有发展性情绪教育和矫正性情绪教育。

情感教育是为了提高学生情绪认知和控制的能力。

大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焦虑、抑郁、愤怒和嫉妒。

常见的情感问题:冷漠、社会责任感淡化和审美观错位。

大学生情绪、情感问题产生的原因:

1、外在的客观因素:社会环境的因素、学习环境的因素和家庭环境的因素;

2、自身的因素:不能够正确认识自己;人际交往受挫;因性、恋爱引起的情感问题;重要的丧失。情绪智力:指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大学生的情感培养:

1、教育学生做一个快乐的自己;

2、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情感;

3、加强高级社会性情感的培养;加强荣辱观教育、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美感的培养。

品德的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道德发展理论:

1、弗洛伊德的道德发展研究;

2、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3、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前习俗道德时期,包括避免惩罚的服从阶段、工具性的相对功利阶段;习俗道德时期,包括好孩子定向阶段、顺从权威阶段;后习俗道德时期,法制观念阶段和价值观念阶段。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概念是其核心概念,该阶段具有四个基本特征:结构的差异性、不变的顺序性、结构的整体性和层次的整合性。

4、艾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发展理论;

5、吉利根的关怀道德理论;

6、拉斯思的道德价值发展理论。大学生品德心理发展特点:

1、道德认识能力不断增强;

2、道德情感具有易感性和两极性;

3、道德意志逐步增强;

4、道德行为习惯逐渐形成。大学生品德心理发展中的冲突:

1、功利心理和道义心理的冲突;

2、发展可能性,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空间中的多元性给大学生带来自我定位上的迷惑感与矛盾性。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矛盾性:独立意向的矛盾性、自我评价的矛盾性、自我体验的矛盾性和自我控制的矛盾性。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复杂性:自我认识内容广泛、自我认识途径多样、自我认识差异较大。

自我意识培养的关键是化解大学生自我意识中的矛盾,促进其自我意识的整合和自我同一性的建立。大学生自我意识整合的结果有:自我肯定、自我否定和自我冲突。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

1、健全自我意识的标准:有自知之明,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相协调一致;积极自我肯定、独立并与外界保持一致;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统一,有积极的目标意识和内省意识,积极进取、永无止境。

2、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完善途径: 正确的自我认知、客观的自我评价、积极的自我提升和不断的自我成长。大学生常见自我意识缺陷:自我意识偏差有自我中心和从众;自我体验偏差有自卑和自负;自我控制有逆反和放纵。

人格的特征: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和功能性。

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应具备:自我悦纳、接纳他人;人际关系和谐;独立自尊;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具有健康、崇高的审美情趣;坚守道德和法律底线。

影响人格的因素: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环境因素、早期童年经验和自然物理因素。

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与塑造途径:

1、了解自己的人格类型及特点;自陈量表、投射测验、情景测验和其他测验;

2、学会自我教育;学会反省、培养自我调控能力、保持良好的心境;

3、增强挫折承受力;确定合适的抱负水平,调整认知、改变归因,接受自我、悦纳自我,以积极的态度对待挫折。

4、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培养良好习惯;

5、扩大社会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6、其他途径; 在业余爱好中培养健全的人格,求助于心理咨询。常见的人格问题:自私型人格、自我封闭型人格、自恋型人格、表演型人格、偏执型人格。人际交往的功能:

1、满足个体的心理需要,消除孤独感;

2、传递信息,增加个人的只是经验;

1、增强人际吸引的魅力:培养个人强有力的内部刺激,激发了个体内、高尚品质;学会人际协调

外资源,在这一阶段,人们尝试使用

2、学会与人共处的艺术:学会交谈紧急问题解决机制,问题也许会被重的技巧;注意倾听;学会争吵与批评;新界定或被放弃,而那些肯定无法实善用幽默;富有恻隐之心;在交往中现的部分会被彻底放弃;

4、如果问得到快乐。

题继续存在,并且既不能被解决也无

3、培养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学会法避免,紧张持续上涨,巨大的失衡与不同类型的人相处;选择有效解决状态出现了。

人际冲突的方式;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目的在于:防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表现: 止过激行为的发生;促进交流,鼓励

1、自卑与退缩是大学生人际交往障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鼓碍的最主要表现;

励其回复自信心和正确的自我评价;

2、优越感的消失与自我迷失也是许提高适当的建议,促进问题的解决;多大学生常遇到的交往障碍问题; 提高适当的医疗帮助,处理昏厥、情

3、性格发展不完善所致的“自我孤感休克和激动状态。

立”是人际交往障碍的另一种表现。大学生危机干预的一般措施:

1、解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原因: 决问题的行为;

2、特殊反应的能力;

1、家庭教育观念的偏差;

2、学校教

3、内在应对机制的动员;

4、解决事育和社会发展的脱节;

3、大学生自件后果的行为。

身原因。

常见的心理危机:

1、躯体疾病引发对大学生人际关系交往问题的调适: 的心理危机及干预;

2、失恋引发的1、努力培养利他奉献的价值观;

2、心理危机及干预;

3、亲人丧亡引发悦纳自己,接受他人;

3、消除人际的心理危机及干预;

4、自杀的危机关系中的不良心理;4,学习人际交干预

往的技巧。

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机制的挫折的类型:

1、根据引发挫折因素建立:

1、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发生顺序有需求挫折、行动挫折和的建立;

2、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目标挫折;

2、根据引发挫折的构成制的建立。因素有缺乏挫折、损失挫折和阻碍挫 折;

3、根据挫折产生的原因有外部 挫折和内部挫折;

4、根据挫折对人的影响程度有一般性挫折和严重性挫折;

5、根据挫折的内容和性质有各种具体性挫折。挫折的心理反应:

1、非理智性消极反应:焦虑、攻击、逃避、冷漠、退化、固执和幻想;

2、理智性积极反应:坚持目标,排除障碍;调整目标,修正行为; 大学生挫折心理的成因:

1、大学生挫折心理产生的外部因素:自然环境因素;学校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家庭环境因素

2、大学挫折心理产生的内部因素:生理因素;心理因素; 大学生挫折心理的应对

1、提高大学生自身的挫折承受力: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完善自我;调节心态和情绪;合理运用心理防御机制;塑造完善的人格;积极主动地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

2、完善社会支持系统,为大学生应对挫折创设良好的环境:学校,改善校园硬件环境、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改善学校的管理方式、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家庭,更新家庭教育观念、父母要做好榜样作用、要营造良好、温馨的家庭教育环境。

心理危机的分类:根据心理危机的性质有发展性危机、境遇性危机和存在

2.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篇二

一、美国流动儿童的基本状况

美国的流动儿童主要是指季节性流动的农业工人子女。传统而言, 美国的农业工人有三个主要的流出地, 即东部、中西部和西部。很多年以前, 农业工人和他们的家庭在农忙季节就离开家往北迁移, 之后又回到家乡。当时的流出地东部主要是佛罗里达州和波多黎各州, 中西部主要是得克萨斯州, 西部主要是加利福尼亚州。这些传统的农业工人流动在一定程度上是分散的, 今天这种流动已经逐渐连成片了, 农业工人流出地延伸到了南得克萨斯州、佛罗里达州的北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以及加利福尼亚州的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

美国的流动农业工人的境遇同样也是很差的, 他们常常被称为“穷忙族”。比如, 他们没能获得加班费, 没能受到国家劳动关系法案的保护。另外, 政府在督促有关对流动工业工人实施的法规力度上也是极其有限的, 并常常无效。正因为如此, 流动农业工人的子女常常生活在极端贫困的境地, 并且越来越多的人连英语都说不流利。更重要的是, 由于不断的迁移, 他们的教育常常被打断。在有些情况之下, 尽管他们的教育不会被打断, 但是他们的迁移同样会导致教育的脱节和严重的教育不利。由于美国流动儿童人数众多, 据美国教育部统计, 仅在1998~1999学年享受了流动教育计划 (MEP) 的流动儿童就有783 867人, 该计划的享受资格还仅限定于由于农业或渔业劳务而导致跨学区流动的工人子女。因此, 美国的流动儿童教育问题也一直受到社会和研究者的关注。

二、美国流动儿童教育的获得过程

尽管现在美国政府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来满足流动儿童教育的需求。但是, 美国流动儿童获得这些教育机会却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约翰逊总统宣布“向贫困开战”计划后, 1965年美国颁布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中小学教育法案 (ESEA) , 其目的旨在为贫困家庭子女提供平等的教育。该法案提供了辅助教学, 重点强调阅读和数学, 以及一系列支持服务, 以帮助贫困家庭子女克服文化排斥、较差的医疗卫生和营养不良及疾病带来的影响。然而, ESEA法案并没有对最有可能遭受贫困影响的人群——流动儿童提供实质性的帮助。他们无法享受到ESEA法案提供的服务, 因为这种服务是基于学校本位提供的, 流动儿童的流动性和由此造成的中断和缺位致使他们难以享受该项服务。在学校申请该法案的服务计划时他们的流动性使得学校无法将他们计算在学校的申请人员当中, 并且当他们进入一个学校时, 他们在一个学校待的时间又相对较短也带来了同样的结果。

由于贫困、流动以及文化和语言障碍等等对流动儿童带来的混合影响更加难以处理, 促使政策制定者颁布了专门针对这一群体的补充法案。因此, 1966年ESEA法案正式实施时附加了针对流动儿童的补充条款。同年冬天该法案又经过修订, 流动儿童计划 (MEP) 成为该法案的独立部分。该法案的修订者, 国会议员威廉·福特的初衷是让流动儿童获得ESEA法案的全面保护。之后, 流动儿童计划在每隔6~8年的ESEA法案重新获得授权的过程中都得以保留, 并且在2002年1月由布什总统签署的“不落下一个孩子”的法案中又获得另外的授权。

今天, 几乎每一个州都加入了MEP计划, 为将近50万达到资助标准的流动儿童提供各种各样的帮助。由于美国流动儿童的数目庞大且兼具同质性和异质性特征, 因此, 该法案强调了接受资助的资格不因种族、语言而有所不同, 唯一强调的资格条件是流动。它们对流动儿童的定义已经涵盖了不同种族和不同语言背景的儿童, 也涵盖了从事不同农业和渔业工作家庭背景的儿童, 其定义范围远远超过60年代的定义范围。当时在MEP开始实施时, 流动儿童的定义是时间超过12个月的季节性流动农业工人子女。1974年覆盖范围才有所扩大, 包括了从事渔业的季节性流动工人子女和其他与农业相关的季节性流动工人子女。随后, 该法案还经历了多次调整, 并得到美国教育部的补充。1988年通过的霍金斯—斯塔夫法案使得享受流动计划的儿童年龄从5~17岁扩展到3~21岁。这样, 潜在有资格享受该计划的人群又一次增加, 对流动儿童的定义也扩展了, 流动儿童既包括了独自流浪儿童也包括了随父母流动的儿童。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 在与联邦政府的合作努力下, 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指导规则将从事食品行业的工人子女也纳入MEP的计划之内, 其前提是该食品工厂的员工流动率很高。这直接导致了大量中西部肉品加工业工作人员的子女得以享受该计划。

总的来看, 和37年以前一样, 流动儿童计划的理论前提仍然是贫困和流动是有着特别联系的, 与此同时贫困和学校教育也是有着特别联系的。贫困本身会对教育造成负面影响, 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贫困儿童难以获得阅读材料和其他的学习机会。频繁的流动本身使得辍学造成的时间浪费和课程缺少联系性也带来大量的问题。贫困和流动一起常常对流动儿童的学习期望带来致命的影响。由于其基本理论没有发生变化, 整个有关流动儿童教育的计划一直都出于不断发展当中, 该计划的涵盖人数在不断增长, 为更多的流动儿童提供了服务, 该计划对流动儿童实施帮助的方式也在不断创新。

三、美国流动儿童服务计划的创新

任何流动都要求孩子做出困难的调整, 并且他们重新进入的学校也要做出重大的调整。在典型的流动模式中, 来自于南得克萨斯州或佛罗里达州的流动家庭都在学期结束之前往北流动, 在秋末才返回居住地, 此时下一个学期已经开学几星期了。这常常意味着孩子错过了重要的入学指导课和评估, 这也意味着在选课和儿童早期课程中没有变动的机会或者大部分课都已经选满。甚至所有的流动儿童得单独编班。因为一些流动儿童已经超龄了, 且英语水平也有限, 他们往往需要更多的关注。为了使流失率和低学业成就率有所好转, MEP做了大量有创造性的工作。

1.流动学生的有效管理、协调和合作

在过去的37年里, 全美国的流动教育计划都在关注减轻流动给儿童教育带来的影响, 比如通过提供辅助教学和各种支持服务。因为向那些在州内或州际流动的儿童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计划是富有挑战性的。MEP一直在使用新技术进行州际间的协调。例如, 在计划早期, 教师们经常随着流动儿童进行州际流动, 目的是为他们提供连续性的教育。后来, 由于支持州际教师流动的资金限制, 又发展了在各州实行使用相同课本的尝试, 以使流动儿童跟上学习进度。之后又开发了流动儿童记录流转系统 (MSRTS) , 专门用来收集和管理学生的学业和健康记录, 并在不同学区中提供学生相关记录的邮寄服务。MSRTS的开发是旨在推进教育连续性, 不管流动儿童的流动多频繁及在哪些地方进行流动。该记录包括学生家庭、原来入学的学校、特长、考试成绩、基本身体健康状况信息, 比如免疫接种信息。但是, 由于有效性和成本问题以及信息革命的出现使得MSRTS系统在1995年没能再次获得IASA的资金支持。在新法律的要求下各州需要自行负责转接这些关键信息。

2.新一代系统

得克萨斯作为全美MEP计划最大的州, 其流动农业工人占全美流动农业工人的绝大部分, 该州的儿童几乎流动到了美国的42个州当中, 为了和那些接受得州流动学生的州合作, 该州决定建设自己的流动学生系统。该系统称之为新一代系统 (NGS) , 为一个跨州电子信息转接系统, 专为流动儿童而设。该系统由多个有兴趣的州合作建设, 这些州包括科罗拉多、伊利诺伊、特拉华、蒙大拿、新墨西哥、俄亥俄、得克萨斯、犹他、华盛顿和威斯康星等州。该系统由一个非营利性的单位管理, 订阅一个学生的信息年费用为4.1美元, 该费用由各州负责。得克萨斯为该系统的牵头州, 其总部设在奥斯丁, 由得克萨斯流动儿童计划主任负责管理。NGS系统现在已经拥有超过200 000名流动学生的教育和健康状况信息的信息库;拥有超过10 000个流动儿童注册过的学校设施的信息库。

该系统为各州老师制订有针对性的服务、授课计划及全面的评估提供了重要的帮助。没有这一数据支持那些负责实施MEP计划的各州教育部门是难以为那些落后于州教育标准的流动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服务的。

3.SMART计划

为流动儿童提供文化和个人熟悉的学习环境已经为学生的学业表现提高起到了很大作用。高质量的教师能够提高流动儿童学业表现成就, 而教学技术和策略的获得则是流动儿童学业成就提高的关键。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美国16个州一起开发了一项流动儿童暑期获取资源计划 (SMART) 。SMART计划是一个为流动儿童设计的远程学习计划。该计划在暑期通过卫星广播播出8个星期。在得克萨斯州的大部分地方, 公共电视台和网络运营商都提供这档8星期的节目。一些不能收到在线节目的流动教育计划就事先录制这档节目再进行播放。该计划于1991年在蒙大拿和得克萨斯州启动。这项计划不仅克服了流动儿童学习的距离问题, 也有助于教师弥补流动儿童学习中的缺失。该计划中的课程设置相当灵活, 为学校管理者提供了大量的选择以符合流动儿童的需要。这种设计整合了多个以居住地为中心的暑期流动儿童教育计划的传递模式。SMART计划最大限度地做到了授课者与流动儿童和SMART参与者的对应性。SMART的参与者 (包括当地的老师和其他州的参与者) 监测学生的进步, 对学生做出评估并通过外展活动直接提供授课帮助。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围绕着流动儿童的日常生活, 结合学生们的生活经验。该系统提供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 涉及学前教育、小学初年级、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及高中的所有内容, 为不同类型的流动儿童提供了学习机会。

4.ESTRELLA计划

鼓励学生通过技术获得好的学习成就、生活技能和前景 (ESTRELLA) 计划, 是流动儿童通过技术手段获得教育和发展的五个项目之一, 该项目是由美国教育部和流动教育办公室资助的为期五年的项目。ESTRELLA计划为来自得克萨斯州的初中流动学生和在农忙季节流动到蒙大拿、伊利诺伊、纽约和明尼苏达州的学生提供手提电脑。该计划的设置宗旨是提供州际间的紧密合作, 为学生提供连续性的教育和无缝的服务递送。其理论基础是手提电脑和通讯设备具备增强学生选择、动机、学习自主性的潜能, 有组织地使用技术至少能打破流动的初中学生所面对的传统障碍。参与该计划的学生能获得大量在线课程和测试服务, 以及符合得克萨斯州学业标准的高中课程以保证课程的连续性。不管是在家里、学校、图书馆还是暂时的居住地, 在任何时候学生都能获得学分, 能够符合毕业标准, 并为标准考试做准备。

四、小结与启示

与我国相比较而言, 美国的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出现的更早, 两国的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既有相似点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1.美国的流动儿童主要是指由季节性农业工人流动带来的流动儿童教育问题

他们常常在一年当中会往返于原住地和暂住地之间, 所以美国流动教育计划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保证流动儿童学习的连续性。而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发展, 我国的进城务工人员已经有融入城市生活的强烈愿望, 其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不具有美国的季节性流动特征, 而表现出长期性受教育的倾向。由于我国固有的一些制度性因素的约束, 我国现在的流动儿童教育问题所面对的主要是如何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机会。

2.美国为了解决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很早就出台了相应的政策, 强调了州与州之间的合作, 为流动儿童融入当地的教育系统提供最大程度的保障服务

虽然这一点与我国的流动儿童教育所面对的现实问题相比有着很大的区别, 但是, 对不同州 (在我国则是省) 之间的合作机制的强调却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因为我国很大一部分流动儿童也面临着转学的问题, 其中所涉及的学生信息的转接就非常重要。如果要保证流动儿童也获得良好的教育的话, 就必须保证学校教育者熟知流动儿童的需要, 但是他们经常是并不知情的。只有当学校教育者更加知情时, 他们才能够为制订合适的教学计划做出更好的准备, 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对于为流动学生提供服务而言, 协调和合作是获得这些目标的关键。为了提供最好的学习机会, 新学校与流动儿童的老学校之间的联系至关重要。因此, 强调学生信息的转接服务对于保证流动儿童真正能获得良好的教育至为重要。

3.美国的流动教育计划很强调补偿性的教育服务

因为人们已经一致认同流动和贫困, 以及流动和学习不利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果要维护公平正义的话, 就必须为流动儿童提供更多的补偿性支持服务, 这一点也是值得我们考虑的。我国已经从过去只关注经济发展转变到了关注经济和社会的平衡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了时代的主旋律。和谐首要讲求的就是公平正义, 而真正的公平正义恰恰正是区别对待, 即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关注弱势群体的利益。因此, 随着我国流动儿童教育问题从原来只强调入学机会到现在开始关注义务教育后的升学机会问题, 这其中已经开始向我们显示未来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将更需要关注他们所获得的教育质量。如果我们还停留在为他们解决入学的问题, 而没能关注他们所获得的教育质量, 未来必将产生新的不公。由于我国现在流动儿童数目庞大, 如果没能解决好这个问题, 未来这将又是一个巨大的弱势阶层。所以, 在解决现有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时, 我们需要更多的考虑为他们提供补偿性的教育支持, 以克服因为文化、社会距离等造成的流动儿童学习不利情况的出现。

4.美国的流动教育计划覆盖的流动儿童的年龄范围为3~21岁, 它不仅涉及了流动儿童的教育机会, 还涉及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学业成就[2]

由于流动农业工人常常无法自己负担这些问题的解决责任, 而需要政府的帮助。另外, 学前儿童的养护和教育对于儿童后期发展又至关重要, 因此, 5岁以前的流动农业工人的随迁子女的养护和教育也就纳入到了流动教育计划当中, 使他们获得政府的帮助。相对于我国现在的流动儿童教育政策, 一直以来都主要关注小学1~9年级义务教育阶段学龄儿童的教育问题[3] , 而少有涉及6岁以下儿童的养护和教育问题。由于我国学前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 比如学前教育政府责任不明确、幼儿园办学不规范、收费高、幼儿教师待遇缺乏保障等等问题[4] , 导致了学前教育诸多问题的出现。对于进城务工家庭来说, 由于学前教育的费用需要个人承担, 而费用又普遍较高, 学龄前流动儿童的教育就难以有保障。我国进城务工人员的特征已经逐渐出现了新变化, 80后 (16~29周岁) 已经成为了进城务工人员的主力军[5] , 他们的结婚生子已经不像老进城务工人员那样而是更多地在城市里完成, 因此, 对于学前儿童的养护和教育应当成为今后我国流动儿童教育政策的关注重点。

参考文献

[1]外地子女可在流入地接受义教, 中央下拨20亿奖励金[EB/OL].http://edu.people.com.cn/GB/79457/11048915.ht ml.

[2]Biying Hu, Judit Szente.Education of young Chinese migrant children:challenges and prospects[J].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2009 (12) .

[3]Guo, J. (2007) .Migrant children s school performancein China:A pilot study in Beijing.Doctoral Dissertation.Universtiy of Calilfornia, Berkeley.

[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第二轮公开征求意见稿[EB/OL].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zhuanti/2010zqyj/zqyjg.htm#-Toc254687556.

3.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篇三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教育

【分类号】B844.2

引 言:由于诸多因素的限制,令许多务工农民只能将子女留守在当地生活、学习。孩子正处在生理及心理成长阶段,是人生关键的成长期。因为父母务工、社会的快节奏、高竞争、教学局限、缺少家庭教育等原因,令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及教育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一、广西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的现状

1、内向、自闭

就广西留守儿童而言,大多数生活于贫困的乡村或山区,由于生活环境闭塞、条件艰苦、资讯短缺、家庭困难等因素,令留守儿童的性格较为内向,不善于表达及沟通。且有些孩子由于功课不好,行为偏差,则构成严重的自卑心理,还会对社交产生恐慌感。

2、孤独、焦虑

儿童在成长阶段需要具备健康、快乐的家庭氛围,而留守儿童因为长期欠缺父母的关心及家庭的爱护,在心理及人格方面产生问题,较易体现出孤独、无助、焦虑、敏感等现象,令其较多愁善感,郁郁寡欢[1]。

3、抑郁、敏感

因为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期间因丧失家庭温暖及关怀,令情感出现缺失,心理出现失衡,较易导致情感脆弱、自暴自弃、内心孤僻等问题。

4、叛逆、偏执

有些留守儿童的叛逆感尤为强烈,容易冲动且不合群。在与人交流时具有戒备心,欠缺安全感。在老师、监护人、亲友进行管教时会产生叛逆心理,甚至还会憎恨、敌视对方。

二、广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探讨

1、家庭教育

(1)畸形教育理念

一些农民务工人员对子女的期望不高,对孩子学习漠不关心,并且在孩子道德品质、行为规范等方面也没有给予正确的引导,由于父母在外承受了各种困难、歧视,则会将一些消极思想传输给孩子,甚至会让孩子认为,有钱则万能。从而令孩子的价值观、人生观扭曲。

(2)隔代教育

大多务工人员会将子女留在老人身边代为照管,可是隔代教育通常会由于过分溺爱而欠缺道德、精神方面的管理及指引。并且由于祖辈接受教育程度有限,无法正确辅导学习,无法有效监督学习。

2、学校教育

(1)欠缺关注度

很多农村学校虽然知晓家长外出务工会影响学生的品行及学习,可是并未将此看做为问题,也没有实施任何方式进行解决。对于学校的教学及管理,老师的关怀对儿童尤为关键,大多数留守儿童均表示老师对其关心实为一般。

(2)应试教育

当前教育已极力推崇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体制依旧存在。在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中可以看出,老师更愿意培养一名优等生,而不愿关怀一名差生。因此,有些成绩较差的孩子则会认为被遗弃,其中大部分则为留守儿童[2]。

3、社会教育

(1)户籍制度

我国户籍制度存在世袭制与等级制,大部分农村户口无法改动,因此必须面对孩子无法进城接受教育或无法享受与城市户口孩子同等的待遇问题。农村务工人员所在城市的学校不是不接收务工子女,就是收取高额借读费。从而导致孩子只能留守在农村接受教育。

(2)人文环境

农村不具备为孩子提供健康、科学的公共场所及娱乐场所,只有一些电子游戏厅、网吧会对孩子开放,而这会令孩子形成许多不良习性。

三、广西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的建议

1、家庭方面

(1)创建良好的亲子关系

父母对孩子心理健康具有较大作用,每个孩子的基本心理需求则为获得父母的关爱,健康的亲子关系可以令孩子身心的发展更为健康。外出务工的父母应当时常透过书信、电话等方式与子女沟通,倾听子女心声,满足孩子情感需求,注重孩子心理方面的成长。尽量多与孩子团聚,最好将孩子接到身边,多与其互动,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

(2)与学校建立良好关系

家长需积极与孩子的科任老师及班主任进行沟通,掌握孩子学校的学习状况及其他表现,共同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随时掌握孩子学习生活中的状况,了解其内心变动,并与孩子进行沟通。

(3)提高监护人责任感

尽量找到最适合的监护人,身为监护人则需及时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并及时进行教育。需细心观察孩子的变化,并及时与其沟通,让孩子从小建立一个健康的心理素质。提高监护人的责任感,除却照顾好孩子的生活,还需对孩子的学习及心理进行关注,随时与其父母、学校进行沟通,以便为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学习环境。

2、学校方面

(1)提高寄宿制学校建设

寄宿可以确保孩子的自身安全,还可以令孩子的内心更加健康发展。因为留守儿童的年龄层较低,对于生活及自我管理能力较差。所以,在学校寄宿十分关键。由于广西自治区政府尤为关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也令寄宿制建设获得较大进步。通过集中晚自习,而令老师能够由更多的时间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为孩子建立健康的心理氛围。

(2)开设关于儿童身心健康课程

学校不仅需提供知识教育,还需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特别对于留守儿童而言,更加需要给予关心。所以,学校应整合师资力量,设立心理教育课程,对儿童显性及隐形的心理问题进行解决,让孩子健康成长。

3、社会方面

(1)加大对务工子弟学校的扶持

国家级政府需提高对务工子弟学校的扶持度。需对学校管理人员及老师进行定期培训,提升其素质及教学能力。对学校教学品质进行严格审查,协助其解决教学中的各种困难,提升教学品质,从而确保农村务工人员不论在农村还是城市,都能够有学上、上好学[3]。

(2)扶持地区基础教育建设

基础教育成为地区教育及整个社会发展的根基,只有不断给予扶持,才可从本质上令贫困地区实现脱贫的梦想,否则一切均为纸上谈兵。只有国家及地方政府对其加大扶持力度,极力支持基础教育,才能令祖国的未来更具希望。

结束语:农村留守儿童的现象长期存在,想要真正解决,则需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等各界力量共同完成。提高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建设,让留守儿童真正知道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生活,这也成为留守儿童教育的根本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慧英等.亲子依恋视角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2010.33(1):355-356.

[2]王晓丹,陈 旭.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社交焦虑及认知偏差的比较研究[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57-61.

4.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五章) 篇四

一、名词解释

1、认知方式

2、场独立型

3、场依存型

4、气质

5、智能

二、选择题

1、在人格特征中,具有核心作用的成分是()。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认知方式

2、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称之为()。

A.人格

B.性格

C.气质

D.倾向性

3、依据心理活动的倾向性,一般把人的性格分为()。A.独立型和顺从型

B.外倾型和内倾型

C.冲动型和沉思型

D.辐合型和发散型

4、对客观事物做判断时,常常利用内部的参照,自己对事物做出判断的认知方式属于()。A.冲动型

B.沉思型

C.场独立型

D.场依存型

5、某学生活泼,好动,乐观,灵活,喜欢交朋友,爱好广泛,稳定性差,缺少毅力,见异思迁。他的气质类型属于()。

A.多血质

B.胆汁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6、有的人属于“聪明早慧”,而有的人则是“大器晚成”,这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A.互补性

B.个别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

7、安安平时比较踏实.遇事沉着、冷静,但却比较死板,灵活性不足。她应该属于()类型。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8、造成个体认知过程方面的差异主要原因是其不同的()。A.认知方式和认知途径 B.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 C.思维方式和智力水平D.智力水平和认知水平

9、智商(IQ)等于()。

A.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之比乘以100 B.实际年龄与智力年龄之比乘以100 C.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之比乘以100 D.生理年龄与实际年龄之比乘以100

10、《水浒传》一书中的林冲应该属于()气质类型。A.粘液质

B.抑郁质

C.胆汁质

D.多血质

11、某学生对待事物的态度容易受到同学、老师的影响,善于察言观色,其知觉方式属于()A.沉思型 B.场依存型 C.冲动型 D.场独立型

12、下列表述中有错误的是()。A、智商决定学习成绩

B、性格影响个体的行为方式 C、认知方式是习得的 D、不同个体间智力有质与量的差异

13、《红楼梦》一书中的林黛玉应该属于()气质类型。A.粘液质 B.抑郁质 C.胆汁质 D.多血质

14、一位儿童的智力年龄是l0岁,实际年龄是8岁,他的比率智商是()。A.80 B.100 C.120 D.125

15、按照智力测验的标准,智力超常儿童的智商最低临界值应是()。A.130 B.140 C.150 D.160

三、简答题

1、简述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2、简述人格的特征。

3、简述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

4、简述学生的性格差异。

5、简述学生的认知方式差异。

四、论述题

1、简述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

2、结合实际教育,谈谈如何因“性”施教?

五、材料分析题

1、有个学生叫肖扬,他的表现具有明显的“兴奋型”气质特征。在备课和上课时,我都要考虑怎样“对付”肖扬,采取“以忙制动”、“以动制才”等教法。根据他反应快、愿意表明自己看法的特点,多提问,多让他对别人的发言发表意见,还培养他动手记笔记、做实验的能力,让他在课堂上“忙”得不亦乐乎,于是他“就范了”。

例如,有一节基础训练课,其中有一篇短文讲到法国大数学家、物理学家帕斯卡,小时候不但喜欢问个为什么,还特别喜欢自己去钻研,找出问题的答案。11岁就发现声学的震动原理,开始了科学的探索。课堂上.我先问:“谁能利用自己的文具.给大家演示一个振动发声的实验?”许多学生面面相觑,束手无策。只见肖扬晶亮的眼珠滴溜一转,拿出一把用断锯片磨成的小刀,插在课桌的木板缝里,经老师同意后.他用手指使劲一压,锯片来回震荡,嗡嗡作响。这个实验,获得了同学的称赞。我因势利导:“我们要像肖扬一样,动脑动手,但„动‟是为了学习好。”肖扬很高兴,感到这是老师对他的激励。

当然,课堂上我不能光顾一个肖扬。在肖扬演示后,我就让善于思考又不爱发言的“抑郁型”学生发表看法,让积极发言又常丢三落四的“活泼型”学生讲清实验的道理,让机灵沉静又稳妥内向的“安静型”学生找一找大家发言的长短得失。这样围绕一个中心,教师就能因人而异地传授知识,进行教育和教学,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问题:根据材料分析如何根据气质的不同类型对学生实施因材施教。

2、有一位日本心理学家曾经说过,一个人要在竞争激烈的21世纪生活下去,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蜘蛛网般的人际关系;二是要有健康向上的性格。这充分说明了一个人的性格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那么,加入你是一名小学教师,你将如何培养小学儿童获得良好的性格?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指个体习惯性的加工信息的方式。所谓“加工信息”是指感知、思维、记忆等认识活动;所谓“习惯性的”是指没有意识到的偏好。

2、场独立型:指当个体面对一个作为认知目标的问题时,很少或甚至不依赖该问题空间的其他线索,而是根据认知目标本身的结构来搜索信息。

3、场依存型:是指当个体面对一个作为认知目标的问题时,较多或甚至完全依赖该问题中的其他线索,并从这些线索中搜索信息。

4、气质:指人的心理活动的比较稳定的动力特征,它表现在一个人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以及显露程度等方面。

5、智能:泛指智力和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

二、选择题:C A B CA

BCBAA B ABDB

三、简答题

1、【答案要点】多元智力理论又叫“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这一理论认为,智力的基本性质是多元的,即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这些能力在人的身上的组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加德纳提出了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包括:言语智力、音乐智力、逻辑智力、空间智力、运动智力、自省智力和人际智力。

2、【答案要点】(1)独特性。人格是千差万别、千姿百态的,人与人之间没有完全一样的人格特点。(2)稳定性。人格是一种稳定的特点,在个人行为中偶然出现、一时的心理特征不能称为人格。

(3)整体性。人格受意识的支配,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统一整体,具有内在一致性,常常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

(4)功能性。人格决定个体的生活方式及身心状态,甚至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而是人生成败的根源之一。

3、【答案要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遗传和环境。(1)生物遗传因素;(2)社会文化因素;(3)家庭环境因素;(4)学校教育因素;(5)早期童年经验。

4、【答案要点】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是人格的核心。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和性格类型差异两个方面。关于性格的特征差异,心理学家一般是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依据个人心理活动的倾向性,可把人的性格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两类;依据一个人独立或顺从的程度,把人的性格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5、【答案要点】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学生间认知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型等方面。

四、论述题

1、【答案要点】性格虽然也不会决定学习是否发生,但它却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性格也作为动力因素而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性格的性别差异又会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社会性学习和个体社会化。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应更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2、【答案要点】(1)发扬优势,克服劣势;(2)创造条件,加强男女交往;(3)消除偏见,对男女一视同仁;(4)教育学生正视和接纳性性别差异。各小点还可以展开相关论述。

五、材料分析题:

1、【答案要点】气质是人稳定的典型的心理特征,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在人的行为中的表现,是生来具有的自然特性。这些气质特性是构成每个人心理独特性的最原始的成分,人的个性往往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气质不仅表现在人的情感活动(如体验的强弱、变化的快慢等)和意志行动(如言行的力量、速度等)上,而且也表现在认识(如思维的灵活性、感受性大小等)上。在这些心理特征方面表现出来的差异叫气质差异。由于气质特性的不同组合就构成了不同的气质类型。

应该注意的是,不应笼统地把一种气质类型评价为好的,把另一种评价为坏的。每一种气质类型都有其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在每一种气质基础上都有可能发展起某些优良的品质或不良的品质。本案例中,肖扬同学“反应快、愿意表明自己看法”,属于“兴奋型”气质的人。对他要施行强刺激,使他“忙,得不亦乐乎”。老师对他“多提问,多让他对别人的发言发表意见,还培养他动手记笔记、做实验的能力”,就是根据他的气质类型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另外,本案例中的教师对“抑郁型”“活泼型”“安静型”气质的学生因人而异、循循诱导是比较成功的,提高了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2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篇五

学生心理的发展的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2.方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个体差异性。

个体心理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岁~11、12岁);少年期(11、12岁~14、15岁);青年期(14、15岁~25岁);成年期(25~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中学生(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一)少年期:是指11、12岁到14、15岁的阶段,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心理发展特点:半成熟、半幼稚,这一时期充满着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的矛盾,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二)青年初期:是指14、15岁至17、18岁时期,相当于高中时期。心理发展特点:这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已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占主要地位,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有了深刻的发展,形成理智的自我意识。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含义:(一)学习准备(格塞尔双生子爬梯实验)。(二)关键期:关键期的研究始于洛伦兹对动物行为发展规律的研究。对教学的要求:抓住关键期的有利时机,及时进行适当的教育,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3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第一关键期,也是计数能力发展的关键期,3岁左右是培养其独立生活能力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

● 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特征:感觉和动作的分化。最突出的成就就是出现了客体永恒性(9—12个月)。指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

2、前运算阶段(2~7岁),在这一阶段儿童出现了象征思维和直觉思维。儿童的直觉思维表现出集中化、不可逆性和自我中心化倾向。该阶段的儿童往往表现出泛灵论倾向。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所谓守恒,是指儿童认识到客体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但其特有的属性不变。儿童是通过可逆推理、两维互补和恒等性推理等思维形式获得守恒概念的。还具有分类和序列能力。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在这个阶段个体的认知已经超越现实而无须以具体的事物为中介。(归纳概括、假设推理)①命题之间关系②假设—演绎推理③抽象逻辑思维④可逆与补偿⑤思维的灵活性。

(二)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观:

1、强调社会文化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2、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借助于语言等符号系统不断内化的结果(内化是指个体将外在的事物或他人的心智运作转变成自己内在的表征。认知发展遵循“社会语言-自我语言-内部语言”的路线)。

3、学习应促进儿童的发展,他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一)中学生观察发展的特点 :

1、观察事物的自觉性逐步增强。

2、观察的持久性也不断增强。

3、观察事物的精确度不断提高。

4、观察事物细节的感受性逐渐增强。

5、观察事物的概括性明显发展。初中二年级是学生观察概括性发展的转折点。

6、观察事物的方法不断完善。(二)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青少年时期的记忆力是人生中记忆力的“最佳时期”,达到了记忆的“高峰”。1.有意识记随目的性增加而迅速发展。2.意义识记能力不断提高。3.抽象记忆有较快发展。(三)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上升为“理论型”。初二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

●人格的发展阶段: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是人格发展理论的两位代表人物。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1.婴儿期(0~1岁)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该阶段的基本任务主要是形成信任感,2.幼儿期(1~3岁)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3.儿童早期(3~6岁)主动感对内疚感。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4.儿童晚期(6~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该阶段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5.青少年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我同一性。6.青年期(18~24)亲密感对孤独感。基本任务是形成亲密感。7.成人期(24~65)繁殖感对停滞感。8.老年期(65岁~死亡)自我整合对绝望感。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对教学的作用:埃里克森的发展理论指明了每个发展阶段的任务,并给出了解决危机、完成任务的具体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师理解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所面临的冲突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因势利导,对症下药。

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1.家庭教养模式:专制型、放任型、威信型和忽视型四种教养模式。2.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在学生社会化中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影响来实现的。3.同辈群体

健康人格的建构:

1、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统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2、指导学生进行自我与社会的统合。

3、指导学生进行自我与实践活动的统合自我意识: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认识。成分:

(一)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包括三种成分:一是自我认识。二是自我体验。三是自我控制。

(二)从内容上看,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三)从自我观念上看,分为现实自我、投射自我、理想自我。

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青少年时期是自我意识发生突变的时期,并构成青少年心理发展具有代表性的一个特点。他们生理发育加速,反省思维开始出现。皮亚杰认为,青少年产生了一个新的自我中心,并出现两种认知歪曲(“假想的观众”、“个人的虚构”)。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面临的任务是建立自我同一性。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指导:

1、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中学生是通过对别人的评价逐渐过渡到自我评价;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逐渐到对内心世界和个性品质评价)。

2、帮助中学生获取积极的自我体验(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帮助学生建立自尊感;帮助学生克服闭锁性和自卑感)。

3、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控制力(通过实践帮助学生锻炼自我控制能力;教授自我控制的策略与方法)。

●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意义:

认知过程差异包括认知方式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个别差异。

(一)认知方式差异:场独立型与场依存型、沉思型与冲动型、整体型与序列型等方面。1.场独立与场依存。场独立和场依存这两个概念最初来源于赫尔曼·威特金对知觉的研究。2.沉思型与冲动型(杰罗姆·卡根)。冲动与沉思的标准是反应时间与精确性。3.整体型与序列型(戈登·帕斯克)(二)认知能力差异(智力差异):1.智力与智力测量: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是斯坦福一比奈量表,最初由比奈和西蒙编制,后由推孟推广。韦克斯勒编制了另一套智力量表,包括学龄前智力量表、儿童智力量表和成人智力量表。两种量表中都以儿童在回答测试题时的数量和质量为其聪明程度的指标。2.智力的差异:包括个体差异和群体差异。(1)智力的个体差异:智力的个体差异反映在个体间(量)和个体内(质)。(2)智力的群体差异:包括智力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等。

●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认知方式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智力主要影响学习的数量、速度、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认知差异的存在要求我们必须根据学生认知差异的特点与作用,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1.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斯托达德双重进度的教学组织形式、同质分组、留级和跳级等教学组织形式)。2.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3.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性格的差异: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特征差异、性格类型差异和性格的性别差异三个方面。1.性格的特征差异: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心理特征,包括感知、记忆、思维);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2.性格的类型差异:性格类型是指在一类人身上所共有的性格特征的独特结合。①机能类型说: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②向性说:内向型、外向型;③独立-顺从说:独立型、顺从型。

6.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讲 篇六

134343慕明媛

一、概念解释

1.青春期:青春期(puberty)主要是一个生物学术语,反映的是个体在青少年时期生理的变化。主要指从个体第二性征出现到生育功能发育成熟的这一阶段。青春期发育存在性别差异,女生的青春期大约是在11-14岁,男生的青春期大约是在12-15岁。

2.青少年:青少年在英文中是“adolescence”,其含义是“成长为成年人”(grow up intoadulthood)。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的过渡期,是指11-20年龄段或11-22年龄段。青少年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少年早期(11-14岁),初中阶段,即少年期阶段;青少年中期(15-18岁),高中阶段,即青年初期。青少年晚期(19-22岁),大学阶段,即青年中期。

3.发展:发展是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过程中连续的和系统性的变化,包括生理、认知和社会情感等多方面的变化。

4.心理发展:心理发展包括认知与语言的发展、人格与社会性发展等,其中认知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与学习等方面的成长与进步;语言发展则指儿童青少年习得语言系统,并达到比较高的水平。

5.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与学习等方面的成长与进步。

6.社会性发展:社会性的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性格、道德品质、自我意识、社会行为的成长与转变。

7.心理发展特征:指心理发展由一个不断地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普遍性和差异性等特征。

8.生物性过渡:指青少年经过一系列的生理身体的变化,在生理上基本完成了从儿童向成人的过渡。

9.认知过渡:认知发展是心理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同时它还是个体情感、道德、人际交往、社会行为等其他领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10.社会性过渡:指青少年随着生理成熟和思维能力的变化,他们逐渐实现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的过渡。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1.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的(B)。

A.高峰期B.过渡时期C.迷茫时期D.黄金期

2. 心理发展具有(C)与顺序性。

A.不平衡性B.阶段性C.方向性D.差异性

3.(A)是脑细胞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能保证感觉冲动的顺利传导。

A.髓鞘化B.突出修剪C.神经系统D.生物成熟

4.大脑最晚发育成熟的是(D)。

A.枕叶B.顶叶C.颞叶D.额叶

5.(C)思维保证了青少年能够运用科学的假设检验来解决问题。

A. 逻辑性B.抽象性C.可能性D.具体性

三、填空题

1.青少年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少年早期即_少年期阶段、青少年中期即青年初期、青少年晚期即大学阶段。

2.儿童青少年的发展包括__生理成长和_心理发展__两个方面。

3.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也具有__阶段性_。

4. 布朗芬布伦纳归纳出了五个生态系统,分别为: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宏观系统和时序系统。

5. 青少年是人生的一个过渡时期,这种过渡性主要表现在生物性过渡、社会性过渡和认知过渡_三个方面。

四、判断正误

1.一般而言,男生的青春期要比女生早。(错)

2.心理发展具有平衡性。(对)

3.格赛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说明心理发展会受到学习的影响。(错)

4.大脑两个半球的功能是不对称的。(对)

5.青少年体内激素变化对对青少年心理与行为产生影响。(对)

6.社会对青少年的定义会对青少年的社会性产生很大的影响。(对)

五、简答题

1.青少年与青春期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答:青少年在英文中是“adolescence”,其含义是“成长为成年人”(grow up intoadulthood)。青少年期是人生发展的过渡期,是指11-20年龄段或11-22年龄段。青少年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少年早期(11-14岁),初中阶段,即少年期阶段;青少年中期(15-18岁),高中阶段,即青年初期。青少年晚期(19-22岁),大学阶段,即青年中期。因此青少年时期包括从初中阶段到高中到大学阶段的时期。这里讲的青少年是指初中与高中阶段的时期,即初中生与高中生。青春期(puberty)主要是一个生物学术语,反映的是个体在青少年时期生理的变化。主要指从个体第二性征出现到生育功能发育成熟的这一阶段。青春期发育存在性别差异,女生的青春期大约是在11-14岁,男生的青春期大约是在12-15岁。

2.心理发展及其一般特点是什么?

答:心理发展包括认知与语言的发展、人格与社会性发展等,其中认知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与学习等方面的成长与进步;语言发展则指儿童青少年习得语言系统,并达到比较高的水平。它具有一定连续性和阶段性、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普遍性和差异性等特征。

3.遗传与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发展有何影响?

答:遗传与生理成熟是发展的生物学前提和基础。遗传基因为儿童身心发展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序列图谱。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儿童心理的发展才有可能,同时遗传确定了发展上的基本时间进程。发展也是成熟的结果。

遗传与成熟是发展的前提与基础,环境与教育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遗传具有稳定性,发展的可塑性和发展的空间由环境和教育提供,发展的水平与内容主要是环境与教育作用的结果。

4.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过渡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过渡性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最根本特点,与其它阶段比,青少年期的发展具有三大特点:青春期的开始,各项生理机能逐渐成熟;思维能力迅速发展;向新的社会角色转变。主要分为认知过渡、社会性过渡和生物性过渡。

六、论述与案例解析题

1.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对教育教学有什么意义?

答:理解儿童青少年的发展对教师重要吗?教学需要理解儿童青少年的发展特征吗?如果认为教师仅是自然科学、数学、语言、艺术、社会研究等领域的知识专家,他们有充分的知识贮备就足够了,那么也许这些有关儿童青少年发展的知识就不重要。

但有效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如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如何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不了解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教育教学活动就非常被动。教师应该既是专门领域的专家,又是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学习的专家。

教育教学要依据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进行。要“循序渐进”不要“拔苗助长”。依据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教学要根据不同的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要求,采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也要作好各个阶段教育教学工作的衔接。依据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即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速度和成熟水平是不相同的,具有不平衡性,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阶段就能达到较高水平,有些方面则要成熟得晚些等等。教育教学要适应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各个方面的成熟期和敏感期,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教学,取得最佳效果。依据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教育教学既要看到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稳定性,把它作为施教的出发点和依据;同时又要看到可变性,尽量创造良好的社会和教育条件,充分挖掘潜力,使之更快更好地发展。此外,依据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在教育教学中应该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作为教师要认真思考以下问题:发展是连续的,但又有不同的速度,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发展是有序的,具有方向性;个体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具有个体差异。发展受成熟的影响和制约,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是发展的重要前提,尤其是大脑的发育成熟是儿童认知与言语发展的基础。学习、经验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容和水平,环境与教育的适当性能够为儿童的最佳发展创造条件。

2.分析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影响的辩证关系。

答:遗传与生理成熟是发展的生物学前提和基础。遗传基因为儿童身心发展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序列图谱。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儿童心理的发展才有可能,同时遗传确定了发展上的基本时间进程。发展也是成熟的结果。

遗传与成熟是发展的前提与基础,环境与教育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遗传具有稳定性,发展的可塑性和发展的空间由环境和教育提供,发展的水平与内容主要是环境与教育作用的结果。

遗传与环境因素对心理发展的作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单纯由遗传决定或由环境决定的心理发展几乎是不存在的。环境对于某种心理特性或行为的发生发展所起的作用,往往有赖于这种特性或行为的遗传基础。由于个体心理发展的内部条件(如遗传基础、成熟水平等)不同,环境的效应也就不同。同样,遗传作用的大小也依赖于环境变量。此外,遗传和环境对心理发展的相对作用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领域都不一样。在发展的低级阶段,一些较简单的初级心理机能(如感知、动作、基本言语等),遗传与成熟的制约性较大;而较复杂的高级心理机能(如抽象思维能力、道德、情感等),则更多地受环境和教育的制约。

7.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篇七

北风与南风打赌,看谁的力量更强大,他们决定比谁能把行人的大衣脱掉。北风无论怎样强烈,行人只是将衣服越裹越紧;而南风只是轻轻拂动,人们就热得敞开大衣。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情有所系,心就有所动。爱动是儿童的天性,低年级的学生更是控制不了自己。在教授歌曲《大鹿》时,刚上课几分钟我就发现一位学生头低着,走上前一看,他在折戴在手上的长指甲,他看见我来惊慌失措地快速收起来。我问:“你为什么要折这个呀?”他不好意思地说:“歌词中有大灰狼,我想折几个指甲戴在手上装大灰狼。”“你的想法很好”,我没有批评他,给予他的想法以肯定,“学完歌曲我会给你时间折指甲,也让你扮演大灰狼,但我有一个条件。”他用期待的眼神看着我。“你要学会歌曲,好吗?”他一口答应。在学歌的过程中这位同学非常认真。学会歌曲后大家讨论剧情,请几位同学表演此歌,戴头饰的小兔,在房子里的大鹿,还有阴险狡诈的大灰狼,那位同学表演得惟妙惟肖。其它学生看了之后,情不自禁地跟着动起来,气氛很热烈。《喜洋洋》乐曲的旋律活泼、欢快,表现了一种欢乐、蓬勃向上的情绪。欣赏这类乐曲时,爱动的学生就会情不自禁随音乐乱动起来,我没有压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然地随音乐节奏做动作。听着欢快的音乐,做着不同的律动,全体学生都陶醉在音乐之中,整个课堂上充满活力,其乐融融。

二、鱼缸法则

养在鱼缸中的热带金鱼,三寸来长,不管养多长时间,始终不见金鱼生长。然而,将这种金鱼放到水池中,两个月的时间,原来三寸的金鱼可以长到一尺。

对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样,孩子的成长需要自由的空间。在鱼缸中永远难以长成大鱼。要想孩子健康茁壮地成长,要给孩子自由想象空间,而不让他们固定思维拘泥于一个小小的“鱼缸”。随着社会和时代进步,知识也日益增加,教师应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想象的空间。

对于枯燥的乐理知识学习,学生学得很头痛,教师教得也很费神。在教授音阶时,认识各音的位置很简单,但要让学生牢牢记住那就有难度了。我只在黑板上画上五线谱,标上音阶,给学生自由想象的空间,自己想办法怎样能记住各音的位置。不一会有的学生说记住了:老师你弹音阶,做“爬楼梯”的游戏,他边听边唱边在地上画的五线谱楼梯上跳来跳去。还有的说:五线谱就是我的五个手指,四个间隙就是手指缝……这样,学生发挥想象,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容易地掌握了高音谱表上各音的音高位置,并且学生的听力也得到提高。

三、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是美国心理学家,1966年他做了一项关于学生对成绩期望的试验。他在一个班上进行测验结束后将一份“最有前途者”名单交给了校长。校长将这份名单交给了这个班的班主任。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再次来到这个班上时,名单上的学生成绩大幅度提高。同学成绩提高的秘诀很简单,因为老师更多地关注了他们,让他们对自己有自信,从而积极向上。

8.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篇八

关键字 高职学生 心理发展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1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意义

1.1 重视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和内容

在现代意义上,人的健康是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之和,心理健康是现代人的必备条件和基本要求。高职院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全面推进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有效方式,也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

1.2 重视和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校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客观需要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和智力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能使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朝气蓬勃的精神和愉悦的心理,激发大学生的自信心,帮助他们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并实现角色转换,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自身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1.3 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大学生自身修养的需要,又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

高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共同推进,为共同目标发挥着各自的教育特点。

2 高职院校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2.1 高职学生的自卑心理

2.1.1 盲目看待高职院校的层次定位,理想与现实失衡

自从2000年高校扩招以来,高职院校的招生分数不是很高,许多高中阶段学习成绩很好但因考试失误或成绩中等的学生因填报志愿不当等最后走进了高职院校,有的是混文凭来上大学的,还有的是对录取专业不感兴趣来勉强上学的。理想与现实的失衡,使某些大学生陷入怀疑自己、否定自己之中,产生自卑心理。

2.1.2 人际交往出现障碍

人际关系不协调甚至紧张是学生最常见的心理困扰,也是高职学生尤其是大学新生面对的最苦恼的问题之一。

2.1.3 开学适应和毕业择业的心理落差

这种心理落差主要表现为冲动敌对、自卑胆怯、消极悲观、敏感多疑和狭隘嫉妒等。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前, 都有一种潜在的危机感, 社会激烈的就业竞争, 使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在毕业前夕,这种压力表现尤为明显。

2.1.4 不能正视自身外在形象,文体水平、家家庭状况等差异

存在自卑心理的高职大学生表现为怯懦、焦虑和抑郁。有些同学因为自卑心理产生的困扰无法宣泄而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不能自拔。

2.2 高职学生的惰性心理

这些有惰性心理表现出来的行为是:对什么都抱无所谓心态,小事不愿做,大事做不来,得过且过。从表面上看,有惰性心理的人很轻松,其实,他们内心焦虑,存在内疚、自责、后悔等心理,但往往无力自拔,心有余而力不足,最后只能面对问题时袖手旁观。

2.3 高职学生的焦虑心理

高职学生刚入校时,很多都心怀憧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早日成才,考取专升本或在社会上谋求到一个理想职位。然而,在学习的过程中,部分高职学生逐渐感到,由于以前基础差,学习比较吃力,无法达到自己预定的目标。

2.4 高职学生的困惑心理

2.4.1 自我价值实现的矛盾

三年高职的学生正值独立意识向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和增强的时候,他们喜欢表现自己,渴望得到尊重,得到认可。但可能由于期望和现实相矛盾,或没有足以能展现才能的机会与途径,常常使一些学生自尊受挫感到莫名其妙、难以言状的不快。

2.4.2 陷入交友困境

情感话题是高职学生学习之余不可或缺的内容。由于心理的不完全成熟,部分高职学生开始与异性交往,有的为了排除孤独寂寞,有的为了得到呵护与关爱,有的则是顺从大潮流。

2.5 高职学生的消沉心理

很多高职学生由于学校档次低,学习成绩不理想,心理上面临着许多困惑和冲突,而网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一些心理需要。

3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3.1 高职院校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水平

3.1.1 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整体规划中

高职院校应采用开设必修课、选修课与讲座报告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还应加强大学生在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开发和训练,培养他们积极进取的意识、和谐的人际关系、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和承受挫折能力。

3.1.2 建立有自己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一是建立以学校为主的一级心理健康咨询中心;二是建立以各系为主的二级网络系统;三是建立以班级为主的三级网络系统;四是建立以学校宿舍为主的四级网络系统,由宿舍长负责本宿舍人员心理状况的收集和掌握。

3.1.3 建设一支高素质、专兼结合的心理教师队伍,建立全员参与机制

高职院校要建立全员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建设一支以专业心理教师为主体,以其他教师为辅的专兼结合教师队伍,并根据各专业学生特点,开展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3.2 高职院校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2.1 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重新确立人生目标

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和全体教师要从社会角色、生活、心理等方面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一是要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地位与作用。二是要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三是引导学生重新确立人生目标。

3.2.2 大力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继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支持网络建设。对学生的问题要真正做到早发现、早干预,需要校咨询中心、学院领导和辅导员、班级学生干部和寝室长等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力量必须加强联系、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关注和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3.2.3 建立心理咨询机构,为高职生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

成立一个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的机构,由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咨询人员负责管理,并在各系设置心理咨询室,安排心理咨询人员轮流值班,为高职生提供一对一的服务,帮助他们摆脱精神枷锁,走出心理困境。

3.2.4 要积极开展促进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活动

高职院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心理协会开展“人际交往训练营”活动,让参与大学生感到自己在快乐的气氛中寻找自我、锻炼自我、提高自我,提升交流与沟通的能力。

3.2.5 加强择业指导,鼓励学生走向社会,开发乐观教育课程

高职院校要加强择业、就业市场开拓与大学生择业、就业指导,传授成功心理规律,注重创业成才方面才能的培训,鼓励学生走向社会。同时,要开发乐观教育课程,培养学生心理保健的意识,让大学生能有一颗宽宏大量的胸怀,以积极、昂扬的心态去迎接未来。

3.3 注重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作用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确立合理的评价参照系,进行有效的归因训练。训练学生适当约束自己,愉悦自己,自我采用回避法、幽默法与升华法等调控偶发情绪,走出孤独,走出自卑,走出阴影,增强生活的信心,改善自我,提高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 周艳荣.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0(12):84-85.

[2] 姚爱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讨[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07).

[3] 张立常,丁海奎.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教书育人,2011(24).

上一篇:公司党支部关于创先争优活动的工作汇报下一篇:江苏省高级职称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