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的格林童话

2024-06-20

成人的格林童话(共9篇)

1.成人的格林童话 篇一

回归成人世界的童话

韦斯·安德森属于这样的导演:产量不高,但是每部总能维持在一定的水准之上,表达方式比较非主流,表达的内容也同样非主流,有着自己的一些风格,但这些风格并未明显到可以明确辨识或是高度风格化到成为电影作者。换句话说,也许你看过一把他的片子,并且都还觉得不错,却从未能意识到导演是同一个人。

《月升帝国》明确来说像是一部真人版的青少儿动画,无论从故事上(青少儿),还是从拍摄手法上(动画)。从故事上说,“小孩奇遇记”的题材并不少见,跟此片类似的就有《情定落日桥》、《我们的幼儿园》,若是按照普罗普给俄罗斯民间故事罗列情节元素的话,简直一模一样:

在家/学校受压抑--两主人公相识--两主人公出逃--开始奇遇记--被家长/老师/警察发现--路上遭遇危机(如走散、遇到坏人、互相不信任)--遭遇帮手(好像是格雷马斯动塑模型)--差点被发现/遣返()--顺利逃脱--陷入终极危机--主人公互相扶助(最后一分钟营救)--回归成人世界。

月升帝国在情节的意义上并未寻求太大的突破,主要的变奏来自于采用了一些夸张的动画元素(有时略显cult——如被雷击的段落以及最后一场教堂屋顶)以及一些色彩上的安排,如色彩如儿童画般的女主角的家以及灯塔还有时常出来露一面的“红衣解说员”(Bob Balaban)。这些略显超现实的色彩元素,奠定了这并非一部浪漫温馨的kids film,相反,却掺杂了许多韦斯·安德森自己的风格。

这种风格可以视作韦斯·安德森上一部作品《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的延续。首先在摄影运动上,安德森基本建构了一个二维的运动法则,即只存在水平移动和上下移动的运动镜头,相反,摄影的纵深被基本取消了。其次,在拍摄人物时,基本固执地拍摄人物的正面、背面和侧面,相反在大部分电影中所会采用的一些拍摄人物的机位很少出现。比如在拍摄人物对话时会采用的过肩镜头和对话人物所形成轴线一侧的正反打这类的斜侧面镜头则很少出现。事实上,这类属于常规叙事的镜头只出现了三次,即1.海边男女主人公互相表白,都装着大人的腔调再说大人话;2.在布鲁斯威利斯家里面,男主人公和布鲁斯威利斯讨论为什么他是孤儿以及其后说道了一些social convention;3.最后教堂屋顶男女主人公决心纵深一跃前的信任告白。所有出现惯常镜头的段落都为烘托男女主人公的情感的逐步加深或是足以推动情节走向的多层次的情感的情节递进而服务。比如第一次使用常规正反打是为了在情节上将本来有某种疏离的男女主人公渐渐在情感上联系起来(这场戏之后男女小主人公迅速french kiss&摸胸);第()二次使用则更多为了凸显布鲁斯威利斯之后关于如何处置男主人公的变化;第三次则是在情节高潮部分,将男女主人公的情绪推向顶峰。这些对于常规技法的使用,正是为了服务于烘托和推进影片主人公在情感上的层次而多少刻意采用的。而在电影的其余部分,导演基本都恪守了摄影机的二维运动法则——这种法则极端风格化(少儿动画化),但其要旨却并非营造电影中主人公的情感积蓄和情感动机;在构图上,也极力追求对称性构图、稳定构图等少儿动画最常见的法则;在许多重复出现的标志性场景中(如女主人公家的外景、最后的教堂),导演也着力用颜色使场景变得更为简明(有时追求整体色调的统一,有时则着意突出对比),这种坚持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影片从色彩到拍摄方式都极为“少儿动画化”。类比于去年的《钢的琴》,影片中的人物在很大程度上都遵从了一种“超级玛丽式”的人物走位(magasa的inspiration)。也就是这种视觉风格的营造,使《月升帝国》看上去更像是《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的一种延续。

而从这种视觉风格也正是服务于影片的剧情风格,作为主角为儿童电影,电影并不面向儿童;这并不是说男主人公对女主的袭胸而言;而是说从整个剧情上,《月升帝国》也与《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极为类似。若是说《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是用一个面向儿童的电影形式讲了个很成人的故事的话,《月升帝国》则是用儿童以及儿童片的形式讲述了一部青少年渴望步入成人世界的故事。无论是男主人公想要摆脱寄托生活的冲动,还是女主人公不愿忍受家里单调乏味的生活(父母&一帮很讨厌的sibling~),以至于他们一路上假装大人的腔调,模仿成人世界才会有的场景(反复出现的妻子在篝火边/炉边读书,丈夫抽着烟斗若有所思样子),少女偷窥母亲与警长的暧昧,无一不是指向了两个希冀着通往成人世界而冲破“世俗藩篱”的渴()望;影片相当一大部分的笑料正是来源于长得很萌的男主人公与他所具有的极不相称的成人世界的特质所造成的喜剧感——(另一个喜剧感则是来源于被频繁使用的跳接镜头,比如电话里面social service的人一谈到孤儿院,就立马跳出来一副陈述悲惨和恶劣的孤儿院的剪报,这种跳接相当的并不反“儿童风”,也十分具有十足喜感,但是很多时候却并不适合“儿童观赏”——因为有些比较“黑色”,有些比较反讽,然后却被反复使用,并且效果还不错;侧面看来,这也印证了这部电影并非一部面向儿童的电影)。从另一个角度说,童子军夏令营的别的孩子能摒弃前嫌以及“上头交待下来的任

务”而去解救少男少女也同样反映了“通往成人世界”这一主题。甚至我们更极端或是更牵强一点儿说,韦斯·安德森从《穿越大吉岭》中都一直致力表达的就是这种“通往成人世界”的motif,只不过《穿越大吉岭》中的是三个成年的大小孩儿罢了。

此外,韦斯·安德森不知能否被称为那种“慢工出细活”的导演,但是若仅就这部电影来看,无论是在胶片颗粒、颜色还是配乐上,《月升帝国》都极为考究。影片的色调和略粗的颗粒使观众能仿佛重回60年代(虽说影片中充斥了各种超现实的儿童型的美术风格);而贯穿始终的配乐更是丝丝入扣。结尾的彩蛋部分也应和了开头场景()中的乐器介绍,非但没有出离感,反而很浑然一体。

值得一提的是两个小演员的表演。男主属于天然萌,一装起小大人来自然多数爆点聚集在他身边,其假装青涩和着意要模仿大人的腔调让角色可爱而又性格丰富;女主角则比较妖媚一些(主要是化妆的问题),小姑凉看上去很有下一个娜塔莉波特曼的潜质。相信我,作为一个萝莉控,我看这类问题一向准极。两个小家伙在最后一场教堂顶端的生离死别的戏颇为触动人心,不知是因为前面80分钟装小孩产生的反作用,还是真的情节和表演皆动人,这场生死别离甚至有些让我想到了《末路狂花》的结尾处,塞尔玛与路易丝牵起手想要飞向自由的桥段。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夜晚,在那个极为具有动画片色彩对比的场景中,小小的男女主人公互相做出了信任彼此的承诺,准备一同跳下钟楼,他们已然褪去了以前力图伪装成成年人所表现出的那种刻意而为,相反他们真正成为了一对相爱彼此的“成年人”。

影片最后,虽说同样儿童化的场景再次出现,男女主人公也被迫回归到成人世界中,但是他们却在眼神中透露出对彼此的更加的坚定,也能看到小两口更加的成熟;他们在屋里屋外相望彼此,()默默地等待着几年后成人世界肯定他们的成年以及爱情;虽说在爱情上,他们早已成熟,就像影片最后,那副现实主义画风所描绘的他们曾经同居过的海滩的油画那样。

伯樵•阿苏勒2012-07-05 04:51:11

2.成人的格林童话 篇二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安全的需要, 是人类较低层次的优势需要, 即在决定人的行为上, 具有最大的力量和强度的那种需要。与为生活而奔波、求取衣食等基本生存需要满足一样, 几乎是出于本能, 人们总是想方设法来获取安全的环境与安全感。由于整个民族的文弱状态及处于封建专制之下, 使得中国的人民自我保护能力极其微弱。与祈祷神灵、迷信清官的心理相似, 人们渴望一种有超人胆识、超人力量的英雄出世, 为他们提供强有力的帮助和庇荫。比起其他民族来说, 中国人于这种英雄的渴望, 有着更为广泛的社会和心理基础。武术是侠客之所以为侠客的身份标志之一, 又是侠客行侠仗义的必备手段, 在冷兵器时代, 谙熟武艺的人当然比不会武艺的人更有力量, 因此, 这个希望的目标便没有转向别人而转向了侠客。

安全需要并不是人唯一的需要, 人的自我实现有着更高的追求。处于弱者地位的人, 并不仅以一个手执正义之剑的侠客在他面前的出现为满足。马克思曾说过:“我们如果看到一个痉挛得缩成一团, 背弯得抬不起头的人, 就会不由自主地四下张望, 怀疑自己的存在, 生怕自己也消失了。但是如果看到一个非常勇敢的、穿得光辉夺目的武术家, 我们就会忘掉自己, 觉得自己胜过自己百倍, 天下任何事情都能担当起, 呼吸也更自由了”。“人耻文弱, 想慕于武侠。”这种想慕, 不仅仅是想慕英雄的出现, 更是想慕自己也能成为英雄。清代《剑侠图传全集·序》中有一段话便殷切地吐露了这种愿望:“余悯世界之连屯连禀旦, 慕仙人之神妙。而剑侠一流, 于今为宜, 于用为切。苟有其人, 何患乎异端, 何虑乎强敌。”最终成为一个武艺超群、无所畏惧的超人的幻想, 往往成为许多人习练武术的一种最初动力。侠客与侠武精神, 实在是既反映了民众的一种欣赏心理, 又始终在引领他们的自塑追求。

是的, 读者李白《侠客行》中“十步杀一人, 千里不留行”;“三杯吐然诺, 五岳倒为轻”;“纵死侠骨香, 不惭世上英”的诗句, 任何时候我们都是很难不耳热心跳、欲起而效之的。

先秦、两汉、六朝、唐代, 都是侠客趾高气扬的时代。《旧唐书·高祖本纪》云:李建成“嗜酒畋猎无度, 所从皆搏徒大侠”;而李世民则是“潜图义举, 争折节下士, 推财养客, 群盗大侠, 莫不愿效死力。”李世民、李建成兄弟二人争夺李唐皇位, 还离不开这些侠客们。但逐渐严密的封建大一统专制制度, 使侠客真实存在和活动的条件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虽然中华民族中强悍的部族、强悍的人群, 在历史上并不少见。封建君主们, 为维护其专制统治, 长期实行愚民弱民政策, 人为地强化人民的柔弱怯懦的状态, 正是文弱之风大行的更深刻的原因。享成尧在《国术摘要》中便指出过:“专制雄主”, “弱民族以快专制”。他们“严游侠之禁。魁杰者流, 稍伸不平之鸣, 动婴法网;猥敢著书立说, 以触时忌。嗣是有拳术者, 不敢公以问世, 而人亦相安于顺懦, 无复强矫之态。”宋以后, 侠客实际上已不存在。所以《清朝野史大观·清代述异·白兰花》中的周海门便感叹道:“剑侠之术, 亦非所难。而环顾当世, 乃寥落如曙后星!”更何况, 路见不平、拍案而起、拔刀相助者, 也不会是恰逢其时地降临于每一个受苦受难者身旁。事实上, 再怎么苦练, 也不可能每个人都成为具有神奇武功的侠客。于是, 武侠小说应运而生。

王龄啸在重刻《剑侠象传》序文中说得好:

自太史公为《刺客》《游侠》列传始, 至唐乃益侈言之, 且合刺客游侠之所为, 神其术, 以张大其志, 于是有所谓《剑侠传》。顾前与后, 则无闻焉。岂其人英灵杰异, 天所钟爱, 不可代有欤?抑何其言之奇怪如此也。且夫世道之日趋而下也, 豪暴侵凌, 权势倾轧, 机械陷阱之设, 积巧密变胜于古。虽以曹沫、聂政、朱家、郭解诸人, 当之且无济, 适亡其躯。旁观者触目伤心, 踌蹰四顾, 想望之日, 有能出入隐现其身于千里外, 报仇杀人, 而并其毛发不存者乎?盖既已智尽能索, 不可奈何矣。而愤懑不平之气, 必期于少泄, 不得已创意出奇, 变千古任侠行刺之陈局一新之, 既已舒其抑郁无聊, 即以图千古人心之大快。故夫士之不得志者, 喜读其书。

从唐代《酉阳杂俎》、《僧侠》、《义侠》、《昆仑奴》等侠客传奇故事出现开始, 武侠小说兴盛不衰。借助文学艺术的现代综合表现形式电视电影而走上荧屏银幕的武侠片, 更引起了广泛的轰动。沈雁冰在《封建的小市民文艺》一文中有过这样的记述:“《火烧红莲寺》对于小市民的魔力之大, 只要你到开映这部影片的影戏院内就可以看到。叫好、拍掌在那些影戏院里是不禁的, 从头到尾, 你是在狂热的包围中。而每逢影片中剑侠放飞剑相互斗争的时候, 看客们狂呼就同作战一样。”武侠小说、武侠片至今拥有广大读者群的事实, 是耐人寻味的。武侠小说的价值在于:它是人们自己创造的设计的一种非现实的梦幻, 借以显示理想主义的力量。人们借助自己的想象, 创造理想中的英雄, 甚至把自己想象为这样的英雄, 和这样的英雄浑然相融为一体, 战胜了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战胜的对立物。现实被转移了, 生活中的悲愤与痛苦借助文学的形式得到渲泄, 夸张与虚构的英雄侠举, 使人们获得了期待的壮烈与崇高的审美满足。

如此说来, 武侠小说实则是一种地地道道的描绘超人主题的“弱者文学”。所以说是“士之不得志者, 喜读其书。”

虽然《醉翁谈录》说:话本之类, “讲鬼神, 令稚子心寒胆战;论闺怨, 遣佳人惨绿愁红;说人头斯挺, 令羽士快心;言两阵对圆, 使雄夫壮心。”让人沉迷的小说种类很多;虽然王龄啸在重刻《剑侠象传》序文中也说过:“贤豪长者, 慷慨好义之人, 亦喜其行, 津津乐道之不置。”英雄也喜欢读英雄的故事。虽然美洲有西部文学, 有牛仔文学, 欧洲有骑士文学, 现代工业文明和科技又产生了新的科幻超人, 超人设计显然乃是超越民族、时空的人类普遍时尚。但绝大多数中国人之于武侠的特殊狂热, 绝大多数中国人读武侠小说的特殊心理与特殊方式, 却与别的许多民族看待他们设计的超人的方式仍然有别。

林语堂在《吾土吾民》中曾说:“中国之盗贼及土匪, 他们不需依赖法律的保障, 故遂不具此种冷淡消极之品性而成为中国人心目中最侠义、最关心社会公众的人。中国文学中侠义二字几不可区别地与盗匪并行, 《水浒》一书, 可为代表。叙述草莽英雄之小说, 在中国极为风行, 盖一般人民乐于阅读此等英雄豪杰的身世及其行事, 所以寄其不常之气焉。Elinor Glyn之所以风行, 其缘由亦在乎此, 盖美国实存有无数之老处女在焉。强有力之人所以多半关心公众社会, 因为他力足以任此。而构成社会最弱一环之大众懦弱者流, 多半消极而冷淡, 盖彼等须先谋保护自己也。”林语堂还说:“在中国, 侠义的儿子容易与巡警或县官冲突, 致连累及整个家族, 这班儿孙常被逐出家庭而流入下流社会;而仗义行侠的人民, 因为太富热情, 太关怀公众, 致常干涉别人事务, 替贫苦抱不平, 这班人民常被社会逐出而流如绿林。很明显那些剩留在家庭里头和剩留在体面社会里头的人是不堪挫折的人, 这些中国社会里的安分良民是以欢迎绿林豪侠有如一个纤弱妇人之欢迎面目黧黑、胸毛蓬蓬、络腮胡子的彪形大汉。当一个人闲卧被褥中而披读《水浒传》, 其安适而兴奋, 不可言喻, 读到李逵之闯暴勇敢的行径, 其情绪之亢激舒畅更将何如?———记着, 中国小说常常系在床卧读着”。

读武侠小说的人通常绝不练武术。这和中国人在看台上电视前狂热地观看体育比赛但却从不下运动场锻炼竞技是一样的。中国的体育迷和西方的体育迷恐怕不是一回事, 中国的武侠小说迷和西方的超人文学迷肯定也不是一回事。尼采在《看哪这人》中说过:“人只以勇敢和毅力所许可的限度接近真理。强者必须认识并肯定现实, 正如弱者必须害怕和逃避现实一样。”在尼采的著作中, 他不止一处以大量篇幅论述了只有强者才有认识的自由, 失却自我的弱者却需要生活在欺骗之中的真理。无怪乎, 总有人极其鄙薄武侠小说。

虽然我在这篇文章中也把英雄和超人混用了, 但严格说来, 英雄文学不同于超人文学, 英雄亦不同于超人。真实的英雄是人, 血肉之躯, 有刚强也有软弱, 生命结束便是死;虚幻的超人是神, 普救众生, 百千万劫, 大难不死, 死而复生。英雄演出悲剧, 超人演出喜剧或闹剧。英雄让人唏嘘落泪, 让人缅想, 让人陷入沉重, 然后在承重之中站立起肩负起;超人让人笑逐颜开, 让人幻想, 轻松无比, 但在轻松之中回避或沉沦。

爱情自己谈, 英雄自己做, 干嘛中国人总喜欢林语堂说的那样, 躺被窝里读武侠、言情小说———躺被窝里做白日梦。

金庸的小说被称为“成年人的童话”。或许每一个人、每一个民族、整个人类都需要童话的慰藉。但一个人、一个民族、整个人类又怎能永远生活在童话中。那无疑是麻醉。陶醉是一种逍遥浪漫, 而麻醉则是一种堕落沉沦。

所以我说, 中国人更需要的是练武术, 而不是躺被窝里读武侠小说。

侠客和侠义精神, 既是民众一种于人格的自塑追求, 又是一种于英雄的欣赏心理。是的, 即使在今天, 不光是中国人, 就是整个人类, 面对自然与命运, 仍然是苍白无力的, 仍然在依靠幻想, 在产生童话和需要童话的慰籍。从各种形式的超人题材的文学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势头不减的趋势看, 这种超人即便不是人类幻想的永恒, 但在人类尚不能自觉主动把握设计自己命运时, 将仍未过时。它将寄托人们的期待, 调整心态的平衡。古代有神祗, 美洲有牛仔, 欧洲有骑士, 现代科技和文学则又产生了新的超人:如007、史泰龙、金刚泰山、哈利波特都是。金庸、古龙、梁羽声的作品风靡港、台、大陆和世界华人社会, 经久不衰, 既说明了中国武术文化的独特效果和魅力, 也说明了这种超人在我们民族今天仍有相当深厚的生存土壤。透过那种血腥恐怖的仇杀场面, 透过人们处于弱势境况所反映的一种悲哀, 则能看到可能会督促人类前行的契而不舍的向真向善向美的愿望和追求。尽管那些刀枪不入、飞檐走壁的神秘人物谁也没有见过, 但这些神秘人物既是人们自己设计, 便宁可信其有。这样的超人始终活着, 人类的信念不死, 他们就永远存在于神话和传说中, 以及新的神话和传说中。

3.成人的童话 篇三

在互联网的各种搜索引擎中键入“侯冠滨”三个字,发现大量关于侯冠滨信息,是作为一个优秀的卡通画家和儿童卡通图书出版人的侯冠滨;然而,这个人也正是目前在从事雕塑创作的侯冠滨。

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的知识背景和切入角度,当侯冠滨从卡通绘画和儿童图书出版转为雕塑创作之后,他为雕塑界带来了一大批以卡通造型为基础的雕塑作品,这些作品和其它一些同类雕塑家的作品一起,共同构成了2000年以来,中国当代雕塑所出现的一道特殊的景观。

建立在电子科学技术之上的计算机和互联网标志着媒介时代的到来,这种新的工具,新媒体像过去机器生产出现一样,引起了人类社会的结构性的变化,它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在文化艺术方面,它还改变了人们的情感方式和作品的创作方式和欣赏方式。

站在新技术的高点上,依托于新的文化媒介,当侯冠滨的卡通式的雕塑和古老的雕塑传统相遇的时候,它的新锐性、颠覆性在哪里?它的可能性、生长性又在哪里呢?

近代西方艺术史学科中有“考古学之父”美誉的温克尔曼曾经用“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来形容他对古希腊雕塑的赞誉。在其后很长一段时间中,温克尔曼的这句话成为评价雕塑艺术标准。

哲学家黑格尔也曾经在《美学》一书中提出,雕塑是适宜表现神的。对黑格尔的这个论断,中国著名美术美学家李泽厚的解释是:“黑格尔天才地猜测到了雕塑内容具有较大的寓意性、理想性。雕塑的本领在于它能突出地表现高度概括了的、理想性强的、单纯的性格、品质、气概……道出了雕塑的美学特征:要求外部造型的单纯和观念概括的纯粹”。

美术史的事实证明,雕塑的黄金时代,的确是神学的时代,信仰的时代。雕塑的仪式感和庄严肃穆的气质都决定了它们往往扮演偶像的角色,成为人们顶礼膜拜,虔诚供奉的对象。用雕塑来造神,用雕塑构造一个理想的彼岸世界,成为雕塑艺术在很长一个历史阶段的主要功能。无论是基督教世界,还是在东方的佛教世界,雕塑艺术中最常见的题材就是宗教人物。

即使在文艺复兴以后,世俗的题材越来越多,开始超过宗教题材的情况下,由于雕塑艺术与宗教的长期联系,也由于雕塑的社会功能,以及它的材料和表现方式上的特点,它仍然长时间里保持着“正面性”的特点。

所谓正面性,是指雕塑艺术较为适宜于表现正面的、理想的、被肯定的事物;它排除个别的、偶然的、丑陋的因素;它总是作为纪念像而出现,它总是讴歌英雄、圣贤、名人……

这种情况从罗丹开始发生了变化,在罗丹那里,形体上有缺陷的人,丑陋的人出现在雕塑里,如《塌鼻子的人》、《老妓》等等,这种“雕塑的丑学”,说明现代主义艺术开始对传统的审美进行颠覆,“审丑”也进入了雕塑美学的范畴。尽管如此,罗丹的作品只是在形式上对传统雕塑的美学观进行了颠覆,在作品的价值指向上,他仍然有着明确的思想性和意识形态的特征,有着鲜明的爱憎、善恶、好坏等等二元分野。

后现代主义雕塑出现后,又开始对现代主义雕塑发起了冲击。这种冲击分为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在雕塑的语言形式和造型特征上,它们以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大地艺术、光电艺术、多媒体艺术等等,冲击着雕塑的边界,使当代雕塑与当代艺术呈现出一体化的状态,使雕塑在形态上找到专属于自己的形式语言特征;另一种是对雕塑的内涵和意义的冲击,尽管一些雕塑仍然保持着三度空间的造型方式,继续沿用雕塑的材料,继续采用雕塑的塑造方式和制作方式,但是,它们从作品的内涵和意义上,彻底颠覆了传统雕塑的思想基础。

侯冠滨的卡通式雕塑属于后一种,侯冠滨的雕塑在造型上,材料上,工艺制作上,都是“雕塑的”,但是它们所带来的美学,是一种新的雕塑美学,它具有强大的冲击力量和消解力量,它不仅冲击着古典的雕塑,也冲击着现代主义的雕塑。

侯冠滨的卡通式雕塑明显带有新媒介时代的特征,这种建立在大众文化基础之上的新媒介,开始把雕塑从象牙之塔拉下来,变成大众的,流行的,娱乐的,轻松愉快的观照对象。

传统的雕塑创作是建立在反映论基础上的,其人体的表现基于写生和比对模特进行塑造;它们的核心是强调真实。在雕塑的技术上,有着一套严格的关于解剖、比例的知识基础。侯冠滨的卡通人物雕塑也有塑造,也有制作,但是它的知识基础和图像来源却和过去大不一样。显然,这是一种过去从未有过的类型。它没有传统雕塑的一套形象采集方法,它无需面对现实,它无需追求真实,它们来自想象的虚拟世界,它们不是“客观现实的真实反映”,它们只是一种“类象”,是图像时代的派生物。当代社会以计算机为基础而大量制作出来的图像,成为这些人物的图式来源。其中,这些卡通造型常常是经过大量的图像组合和拼接而成的。例如,侯冠滨的《女狮子》在现实生活中是找不到对应物的;《戏谑》中抱举的姿态在现实中也是不可能的。

过去的雕塑,包括现代主义雕塑在内,强调的是思想,它们都有着明确的目的和意义指向,而侯冠滨的卡通式雕塑,从表面上看,似乎是随心所欲的,无法无天的:《肉球儿》中戴红领巾的儿童,可以有硕大的乳房;《招魂儿系列》中,那些女性可以毫无缘由,没心没肺地狂欢……在这里,规则、等级、美丑、善恶、好坏的界限消失了,从表面上看,这些雕塑已经彻底成为娱乐和狂欢。

从欣赏的角度看,过去的雕塑,最后都是希望作用于观众的理性和思想的,而侯冠滨的卡通式雕塑则完全是身体性的,感觉的,欲望的,游戏性的……在这些雕塑里,看不到一点点说教的痕迹,也看不到作者的明显的企图和用心。这一切都显示,这种卡通式的雕塑对过去的雕塑美学构成了真正的,全面的挑战。

侯冠滨的卡通式雕塑从以前面向儿童世界,转为面向成人世界。他巧妙地利用了卡通图像的虚拟性、隐喻性和娱乐性的特征,对当代社会进行了批判和反思,它利用极度夸张、反讽、拼接、挪用等方式,为雕塑在当代社会的功能发挥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

如果只是为了颠覆而颠覆,为了叛逆而叛逆,那么侯冠滨的卡通式雕塑就的确只是一种游戏,一种视觉的无厘头。然而,在侯冠滨雕塑看似没有意义的背后,隐藏着意义。这些卡通雕塑主要针对的是成人社会,其作用是作为一种成人的童话,折射出现实的寓意。它们戏谑、搞笑的形式,在看似没有目的,看似不讲思想的背后,但它们面对着这个时代的问题,它让人们在嬉笑、娱乐背后,品匝出当代社会的荒诞感和怪异感;只是,侯冠滨为这种荒诞和怪异披上了娱乐的外衣。

在侯冠滨这些这种看似游戏的卡通雕塑的背后,既包含着对于历史的思考,也包含着对于现实的思考;既有中国文化的针对性,也有对西方文化符号的借用和暗示,尽管它们看起来只是随心所欲的拼接和挪用。

例如,五角星、红领巾等等道具的出现,便是对历史符号和红色符号的挪用,这些符号加上肥硕的身躯,夸张的表情,当它们并置在一起的时候,将引导人们从历史和现实的统一中,去追问当代的社会现实。

再如红色的人首狮身像,狮子采用挥手向前的姿态,就既让人产生古希腊文化中狮身人面像的联想,同时这个典型的姿态又具有红色文化的痕迹。这种横跨古今,联通中西的“混搭”,作为一种后现代主义的策略,为侯冠滨的这批卡通雕塑作品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4.成人童话散文 篇四

那么一部感人至深的爱情片呢?是不是也可以归结到成人童话的范畴里来呢?

最近,看了几部国外的爱情片,其中有两部感触最深,可以说是忍着眼泪看完的。分别是法国片《今生情未了》,和美国的《爱情事件》。前者结局令人扼腕,后者让人欢欣,虽结局迥异,但人性之美却贯穿始终。

有人评论《今生情未了》的主人公斯蒂芬是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的人物,这点恰恰印证了唯美爱情片的童话成分吧?!至于《爱情事件》,据说美国本土公映后的票房成绩并不尽如人意,我想主要原因大概要归结于美国人过惯了那种“有爱你就说出来”的直白生活,而对那种东方式的含蓄、仁忍缺乏理解所造成的吧?而这些却恰恰打动了我!

5.成人的格林童话 篇五

——读《小王子》有感

“这就像花一样。如果你爱上了一朵生长在一颗星星上的花,那么夜间,你看着天空就感到甜蜜愉快,所有的星星上都好象开着花。”

《小王子》是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为了献给他的朋友——小时侯的里昂·维德所写的,最吸引我的是他所描述的一切单纯的世界。因为一朵美丽而娇气的玫瑰,小王子离开了一直平静地生活着的B-612小游星,他先后游历了六个星球,在这些星球上,他遇到一些他觉得很不可理逾的大人,狂妄自大的国王,财迷心窍的商人、迂腐的点灯人……于是他不断的感慨,“大人的世界确实奇怪。”

最后他来到了地球。在这里他遇到了一只狐狸,这只狐狸给他解决了那朵娇气的小玫瑰给他带来的对爱的疑惑,使他明白,爱意味着责任,意味着慈悲,有了爱(广义的爱)生活里的一切才有了意义。狐狸告诉他:“对于你使之驯顺的东西,你永远有责任。你要对你的玫瑰尽责。”爱使人懂得了忧伤和痛苦,同时使人摆脱了孤独寂寞,使生活变得有充满情趣和意义。正像小王子说的:“这就像花一样。如果你爱上了一朵生长在一颗星星上的花,那么夜间,你看着天空就感到甜蜜愉快,所有的星星上都好象开着花。”这世界上,一只小绵羊吃掉一朵花儿,是没什么大不了的事,但对于小王子来说,“那就如同所有的星星顷刻间都熄灭。”小王子在离开他的星球一周年之际,让毒蛇咬死了他,这样他可以“摆脱躯体的重量”,回到他的B-612小游星,回到他的骄傲而脆弱的玫瑰身边。

小王子的世界,是色彩分明的画,即使有一点暗淡的阴影,也是为了喜欢的东西而绞尽脑汁,在他的眼中,满天的星星是纯真和烂漫的,带刺的玫瑰是柔软的。这是一个属于成人的童话,属于曾经有过童心的成年人的童话,孩子们是无法体会小王子彻骨的忧伤和爱的沉重的。可以让你的泪水在无所顾及的流出后,依然可以笑着面对世界,虽然小王子最后消失了,但这未尝不是重新遇见的开始,()曾经的相遇还留在记忆,抬望,天空里会有一颗为我们而闪烁的星星,所以我们还有梦,还有希望。

有一位作家曾这样写道:“我每一次读《小王子》,都被这种孩子式的看待世界的态度感动,多么天真、幼稚,可又多么纯洁、真诚。时光流逝,童年远去,我们渐渐长大,岁月带走了 许许多多的记忆,也消蚀了心底曾经拥有的那份童稚的纯真。但是,每次读一遍《小王子》,就好像在清水中洗了个澡一般,心又重新变得剔透明亮了。”

成年人总是懂得很多,懂得精明的计算好自己的财富,懂得在人与人之间游刃有余的相处,甚至懂得选择对自己有用的事情,懂得选择抛弃。成年人自以为的很懂,在小王子的世界是一种孤寂、无奈、丢失,我们其实更要像孩子学习,我们看到的应该是每一个人内心纯净的美好,应该是每一件事往好的方向发展的美好,至少不会被任何的灰度模糊眼睛。

小王子用心灵去探索本质,没有人永远生活在童年,可是人应该永远保持一份纯真的童心。作者并静静地安慰着不被大人理解的孩子们,提醒已经长大的不再理解孩子的人们,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东西,不能只用眼看,而需要用心去体会。每个人和每件事情都有自己的一颗小小的星球,都会顺着自己的轨迹运动。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体,难免有孤独感,而“驯养”会使一切变得不同……

6.成人的格林童话 篇六

【书名】

The Yearling 《鹿苑长春》

【作者】

[美] Marjorie Kinnan Rawlings (1896-1953)

【主题】

人与自然、成长、童年

【创作背景】

20世纪初期,美国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同时与自然的矛盾也变得日益突出,作品中生动地描写美国南北战争后佛罗里达州垦荒区普通人的劳动、斗争和悲欢离合。人类生存与自然环境的冲突,实质上表达了作者的反思。

【故事梗概】

故事发生在南北战争后的垦荒时代,乔迪一家搬到山林中,过着与世无争,自给自足的生活。一家人以狩猎耕地为生,在接受自然赋予的,也饱受自然的限制和威胁。乔迪在父亲的保护下,一直有着一颗可贵的童心,生长于自然的他对自然充满热爱,喜欢与动物亲近。一天,乔迪与父亲外出时,遇到了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鹿,再三恳求下,父母同意将它带回家。小鹿的出现,结束了乔迪孤寂的生活,成了他最亲密的朋友。然而长大后的小鹿多次威胁一家人的生计,在父母的逼迫下,乔迪离家出走,亲手结束了小鹿的生命,也结束了他的充满希望和幻想的童年……

【摘录】

“它们吃东西的时候,爸,你开枪打它们吗?”

“孩子,我总是控制住自己不开枪。它们天真无辜地吃东西时,我能观察到它们,就感到心满意足了。在这种时候把它们打死,我会难受的,特别在它们求偶的时候。有时候要弄到兽肉或者我们巴克斯特家的人饿肚子了,我就不得不去做我不忍心做的事情。你长大了可不要像福列斯特兄弟们那样,不是为了要肉,而是为了取乐。这是像熊一样坏的行为。你听见我的话没有?”

“听见了,爸。”

············ · · · · ·

“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得又美好又安逸。生活是美好的,孩子,非常的美好,可是并不安逸。生活能把一个人压倒,他站起来,生活又把他压下去。……可是每个大人也都是寂寞的。那么他能怎么办呢?当他被生活压倒时,他又怎么办呢?当然,勇敢地挑起那生活的重担前进。

【推荐语】

7.成人的格林童话 篇七

1.1 成年英语学习者的自身特点

成人英语教学的对象在整体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他们层次不一、要求各异, 这是影响成人英语教学效果的直接原因。

1.1.1年龄层次参差严重。学生总体来说年龄偏大, 尽管他们虽有一定的工作及生活经历, 但普遍英语水平不高。表现在发音, 思维习惯, 词汇量, 口语、听力和写作能力等方面难以满足表达的需要, 因此学习上容易产生挫折感。

1.1.2职业背景不同而导致对英语知识的要求产生差异。

1.1.3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成人学生入学一般对其原有的英语水平不作重视, 导致入学后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教师难以把握班级总体英语水平。

1.1.4学习的主动性不高。不少学生学习英语是为获取文凭或出于提升的需要, 因此成人英语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普遍不高, 他们不想付出更多的努力获得更多的知识。

1.2 成人英语学习方法的特点

与青少年学习者相比, 成人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根据Stephen Kra Shen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成人学生语言习得期早已超过了过人类第二语言习得的最佳年龄——少年早期。在这时期里, 少年儿童的语言习得机制还没完全丧失, 而同时与母语习得相比, 又已拥有一定的经验, 不再盲目。相反, 成人学习者对于外语的学习已不再是无意识的识记:由于生理机能及外部环境等内外成因, 他们的记忆能力, 特别是机械记忆能力已不断衰退, 呈下降趋势:同时母语干扰大导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经常把外语与母语作比较, 用母语的句法结构去套外语;再且由于他们缺乏正规, 系统的学习指导, 久之会在挫折感产生的同时形成厌烦心理。

但是, 成人学习英语也有其自身的优势:他们容易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迅速地应用于工作和生活之中。其原因是, 他们拥有丰富的生活阅历, 因而心智比较成熟, 出事较沉稳。他们综合演绎能力、理解力和分析力比较强, 能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1.3 成人英语教学的环境特点

长期以来, 英语教学在普通高校中受到明显的重视, 因而普通高校英语教学在教学条件上有着成人教育无可比拟的优势。

众多普通高校中, 英语是门公共必修课, 学校投入的英语师资力量往往比较集中, 相比之下成人教育在师资力量上则显得缺乏。普通高校在英语教学和科研上都投入了一定的经费, 而多数成人教育取资于学习者, 研究经费可说是长期短缺, 教学设施难以得到改善。再且, 普通高校英语教学大纲一般对英语课程的课时量, 教学内容安排等方面有严格的要求。而多数成人教育英语课时量往往会因实际情况变得可变性强, 无法充分满足教学需求。

2 成人英语教学改革的策略选择

2.1 交际法

交际法也叫功能法或意念法。交际教学法倡导的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交际活动, 活动的内容围绕教学目的展开, 从而使学生在交际环境中学习语言。课堂教学的目的是学生能用英语进行有意义的交际。其优点如下:

2.1.1 重视学生的实际需要。

2.1.2重视交际能力的培养, 有利于学生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恰当地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

交际法比较适合成人学生进行情景对话的练习, 以实际的练习来增强他们的记忆。但是交际法不适合学生思维连贯性的培养, 所以使用的同时还必须通过听写和阅读来加强语言素材的积累和语言能力的提高。

2.2 视听法

视听法又称情景教学法。情景法认为语言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除了学习语法规则以外, 语言的发音及语言单位如单词、句子组成也应受到重视。语言学习是一种习惯的形成。而这种语言习惯是可以通过机械的模仿训练形成的。

视听法的缺点是过于重视语言形式, 忽视交际能力的培养, 过分强调整体结构, 忽视语言分析、讲解和训练, 因而情境中的话语并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语言交际的实际需要。

2.3 语言经验教学法

语言经验教学法的假设是:如果我们把英语学习的基础建筑在学生自己的经历和兴趣之上, 学习效果比较好。语言经验教学法可以帮助学生在一个很自然的过程中由口头语言进步到书面语言。但是, 语言经验教学法需要利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经历感受, 引起学生的求知欲, 吸引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活动。

成人一般对英语学习的求知欲相对较低, 在使用此方法前, 我们必须充分刺激他们的学习热情才能得以成功。

2.4 直接法

直接法是在19世纪后半叶作为语法-翻译法的对立物在西欧出现的。它主张直接用外语教外语, 不用学生的母语, 不用翻译, 也不注重形式语法。它的教学目标不是规范的书面语, 而是外语口语。直接法主张采用口语材料作为教学内容, 强调模仿, 主张用教儿童学习本族语言的方法, 直接法是在教活语言, 特别是在培养口语能力方面, 取得显著的成绩。

3 结论

8.赵茜蕊 烘焙最美的成人童话 篇八

情迷意式西点“甜蜜的日落”

初见到赵茜蕊时,恰逢夏日午后的一场雷雨。她穿着设计感极强的荷叶边上衣,手腕上带着精致的手环,体态丰润,说话的时候有温柔且坚定的力量,一副好相处的样子。“她的模样天生就是要做甜品师的”,这就是赵茜蕊给人的第一感觉,沉稳地拿捏着温度,带着糖霜般清爽的神色,暖心得的像醇厚的乳酪。

高中毕业后的赵茜蕊只身前往意大利留学,专业是广告设计。她学了很久的英文和意大利文,学了很久怎样去超市买东西,学了很久怎么坐公交和打车不走错路,最后却阴差阳错地在一家知名的烘焙店学甜点。她说,女孩子为什么那么喜欢甜点呢?也许是因为心里的苦闷琐事太多了吧?但是在我看来,这分明是因为热爱,坠入了一场意大利式的浪漫迷情。在遇上甜点前,赵茜蕊完全没有想过,自己以后将会在香甜的彩虹马卡龙与清新的水果蛋糕中,以最梦幻最少女的方式寻找理想中的生活。

2006年高考结束后,连英语都说得磕磕巴巴的赵茜蕊来到意大利南部的Calabria大学开始了漫长而遥远的异国求学之路。学校所在的那个小镇叫Rende,非常偏僻,但是有好看的天空和晚霞。赵茜蕊说,每天除了泡图书馆和专业书还有意大利语死磕,就是去超市买零食。因为她觉得太孤单,只想大口大口吃甜食;再来用她的话来说就是,“超市是惟一可以不用和人用意大利语交流的地方了”。

2007年,在同学的陪伴下,去Siena旅行赵茜蕊路过了一家名叫Dolce Tramonto(意为“甜蜜的日落”)的甜点店,里面童话一样的装饰风格和独特的糕点气味吸引了她。赵茜蕊因此结识了这家已经传承了三代的甜品店的老店主Giuseppe。Giuseppe有一个华裔夫人,他们暮年相识相守,至今已经快二十年了。Giuseppe最爱的就是夫人做的中餐,还对中国的古玩收藏感兴趣。由于老两口感情十分好,夫人又童心未泯,Giuseppe便把甜点店装修成了一个巨型的童话小镇,不仅堆满了玩偶和气球,到处贴上可爱的墙纸,还把店名改成“甜蜜的日落”,以此纪念他与夫人这段永恒的爱情。

赵茜蕊简直就被这梦境一样的蛋糕店还有老店主的爱情迷住了,她立刻燃起了对烘焙艺术的热情和向往。一开始,Giuseppe并不愿意收赵茜蕊为徒,但是赵茜蕊一到假期就往店里跑,为Giuseppe打工而且不要工钱。看着眼前这个中国姑娘每天忙前忙后的身影和心底的坚持,Giuseppe终于肯将自己的手艺传授给她。那一年,赵茜蕊才19岁。

赵茜蕊说,整个学习的过程是能带来巨大的快乐的。比如,她在学习西方经典甜品之余还能品尝到中意结合的美食。历经几个假期的努力学习,赵茜蕊终于让Giuseppe认同了自己的手艺,并收获了他说过的一句话,“中国女人不只会做菜”。

制作更天然更绿色的美丽糕点

热爱甜点制作的人多少带有一种童话情结,将生活的美和头脑中碰撞的火花浓缩于一个小小的蛋糕上,以甜美滋味的形式呈现出来。很显然,赵茜蕊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已经被制作甜品占据了,从设计、制作到传授技法,统统都由她一个人精心打理——彩虹蛋糕美得让人驻足,马卡龙的滋味让人垂涎,还有各式各样口味浓厚的乳酪和起司。赵茜蕊的烘焙手艺当时已经在Giuseppe的店里小有名气。

2010年,赵茜蕊毕业回国。对烘焙甜点的热爱自然是割舍不掉的,那么,就开一家可以传递快乐的甜点店吧!经过半年多的勘察和筛选,赵茜蕊最终确认下来店面,并把自己的蛋糕店起名为“小熊烘焙”。“因为我自己非常喜欢熊,西单店里那个身长2.4米的毛绒玩具熊是我从意大利压缩打包带回来的,品牌的logo也是我的专业课老师专门帮我设计的。”赵茜蕊说自己是满满的少女心,所以店铺的装修风格都是清一色的糖果色,淡粉色的墙,美美的贴纸,可爱到爆的各种蛋糕模具以及饰品。2011年,“小熊烘焙”品牌确立,京城第一家童话主题的DIY烘焙店正式成立。

制作美和放心的甜点是赵茜蕊的经营理念,并且“纯手工无添加”和“需要提前一到两天预约”成为“小熊烘焙”的一贯宗旨。

赵茜蕊觉得,不是所有用“手”做的蛋糕都叫手工蛋糕。她说:“手工蛋糕不是说全部用手制作,不使用机器生产的意思。恰恰相反,我们会用到一些好的电动打蛋机来提高效率。完全没必要像铁壁阿童木一样手动来打发蛋白霜,传说中的四根筷子只是说明了臂力惊人,不说明手艺到位。”

有人说,手工蛋糕的对立面不是机器蛋糕,是工业化蛋糕。但是传统的工业化食品不注重食材、制作手法,必须通过使用添加剂来制作蛋糕。赵茜蕊举例说:“比如蛋糕好吃需要柔软有弹性,我们不添加软化剂,利用食材本身的特点来进行天然乳化(这里有好几个讲究的要点,比如鸡蛋黄打法的程度),并且非常注重蛋糕生产制作空间的湿度,来保持蛋糕的水分。但是正是因为没有软化剂(包括防腐剂),纯手工无添加的蛋糕存放时间很短,而且容易被风干。防腐剂就不解释了,软化剂的使用可以让蛋糕几个月都很松软,但是家中的米饭放在冰箱隔夜之后都会变硬,所以放了好几天还柔软的面包蛋糕应该是放了不少的软化剂进去了。所以我们强烈建议蛋糕不能隔夜,因为没有软化剂的蛋糕很明显会被风干变硬。也就是越早吃越软,但是也有个最佳时间,就是蛋糕出炉冷藏两个小时为最佳食用时间。”

虽说工业化大发展的全世界食品业都在使用添加剂,但是赵茜蕊在意大利求学期间了解到,国外关于添加剂的使用拥有有效的管理,而且他们的添加剂成本都很高,和我们国内目前复杂的食品安全环境完全不一样。既要看起来样子好看,更要吃起来安全放心,所以赵茜蕊采用了最高的健康标准来要求“小熊烘焙”蛋糕的出品。她说:“随着对健康的重视,大家开始从食品加工业化的商业大洗脑中清醒过来,越来越多国家都有了更严格的立法。正是因为这种纯手工无添加,当天吃当天做。这也是我们需要大家能提前预约预定的原因。”

nlc202309061543

用料如此挑剔,在制作手法上如此繁复,订单流程又很讲究,点点滴滴对细节的把控并没有让赵茜蕊失去客源,相反,慕名而来的消费者越来越多。2013年,“小熊烘焙”西单店成立;2014年,赵茜蕊在华北地区协助开办了四家加盟店;2015年,赵茜蕊成立婚庆活动部及线上定制部门,“小熊烘焙”走向了更多元化的发展。

在味蕾的甜蜜里感受幸福和爱

对于自己曾经在意大利制作西点的种种事迹,赵茜蕊说,那只是她人生一段珍贵的时光。现在她的身份就是一个传递快乐的人,希望把对西点的热情与知识传授给更多的人。让人们真正去了解西点艺术,在自己动手DIY的同时,收获不同的乐趣。

事实上,赵茜蕊在甜点定制的几年间积攒了非常多的教程与图片材料,大部分都是国内目前比较难找到的东西。有时候还会定期和远在意大利的恩师Giuseppe交流,讨论如何选取食材以替代有些在国内采购不到的东西。然后,她将这些内容通过不同主题的店面分享给大家,包括烘焙的配方,装饰的教程,包装的方法,和优秀作品欣赏的版块。比如方庄店面向的群体大部分是儿童和青春期的女孩子,那么甜点的风格偏向童话;而西单店的消费群体大部分是精英白领和年轻人,所以风格偏小资和小清新。

赵茜蕊说“小熊烘焙”以后的方向会是精致的小礼盒甜点。她说:“目前只有比较大的节日会推出限量版的甜点礼盒。去年圣诞节的糖霜饼干礼盒非常受大家欢迎,几乎每个客人都给出了长长的好评。我也在尝试做更多有趣的礼盒,比如猫肉球棉花糖礼盒,会附上热可可粉与杯子一起推出,这样不论是买回来自己享用还是送给朋友,只要打开包装简单冲泡,就能够得到一杯甜蜜温暖的小饮品。”

回想起自己的烘焙历程,赵茜蕊也是感慨万千。“起初我是烘焙模具的狂热收集者,后来体会到,模具做出来的东西,虽然工整精致,但总觉得不够生动。纯手工一笔一划在饼干上耐心描绘图案,一片片贴上翻糖花瓣来做一朵立体的花。这种脱离模具,全身心专注投入的纯手工过程,让我非常地享受,也赋予每一份甜品独一无二生命力。”她说,之所以喜欢制作蛋糕,是因为自己是个不折不扣的甜品控。“甜品完全是一种正能量,可以让人瞬间开心起来。”

美味的食物是有治愈效果的,尤其是像蛋糕这类甜品,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甜蜜与温馨的味道。赵茜蕊在每一个自己的作品中都倾注了真实的情感,她相信用心、用情来制作的食物,会给予吃到的人特殊的幸福感。

采访的最后,赵茜蕊说自己是个幸福感很强的人,所理解的美好生活也很简单——清楚自己喜欢什么,想要什么,然后尊重自己内心的感觉。“去做让你真正愉快的事吧,甭管孤独不孤独。虽然我知道,克服孤独并找到一件热爱的事,比浪费时间难得多。”如果你也感觉内心苦闷,那么什么也不要多想,吃一口幸福感满满的甜点吧。

9.格林童话和安徒生童话的比较 篇九

格林兄弟和安徒生兄弟其实是同时期不同国家的童话作家。(格林1785~1863,安徒生1805~1875),由于同属于欧洲国家而安徒生又热衷于旅行(从1840年开始安徒生共旅行经过29个国家,旅行为安徒生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而且安徒生大部分童话完成于这个时期),所以其实产生这些童话的背景其实是相同的,即法国大革命后民族民主运动高涨并成为浪漫主义思潮产生的基础,同时民族之情扩大为对本土文化、艺术的保存与研究。

此时社会的主要矛盾为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封建统治阶级的矛盾,因此格林童话和安徒生童话中的主角并不局限于公主,王子和骑士,其中小资产阶级的手工业者如磨房主,裁缝,鞋匠,铁匠占据很大比例,此外士兵也成为许多童话中的主角,应该于19世纪初期新兴资产阶级和封建统治阶级的大量斗争不无关系。

若要比较他们童话的不同之处,我想应该从这么几个方面进行:童话的来源,童话内容以及童话最终带来的意义。

童话的来源方面,格林兄弟的童话主要来自对民间传说的搜集,当时德国文化里复古思想严重,许多学者纷纷加入到对民间故事的挖掘整编中,格林兄弟对此更是不余遗力。恩格斯曾说过在德国的西北部仍然有一望无际的旷野,雨夜中掠过的闪电等让人内心忧伤的景象,这都是产生格林童话的地方,并保留了童话中的遗迹。

而安徒生则是一个具有高度创造性的国家,他的童话多来源于自己的创作。《安徒生传》中的说法是有一天安徒生认真地思考谁最需要他为之写作,他的答案是丹麦的孩子。特别是穷苦的孩子。因为他曾经寂寞过,没有上学的机会,没有玩具甚至没有朋友。为了使这些孩子凄惨的生活有一点温暖,他要带给他们美好的东西,使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美和真理。他就要为他们写些美丽并富有现实意义的作品。他觉得最能表达他的这种意念的文学形式就是童话,并因此开始了童话的创作。

童话来源的差别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童话内容的区别。《格林童话》源于民间,因而以通俗、质朴见称,表现了纯真的自然美。不少主人公憨态可掬,滑稽可爱。在格林童话中.自然与神奇、现实与浪漫交相辉映,融为一体,使故事既有真实性,又有梦幻感。语言上朴实无华,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读来令人备感亲切。

而安徒生童话既真实地描绘了穷苦人的悲惨生活,又渗透着浪漫主义的情调和幻想。属于“人造童话”,而安徒生童话由于文学性和艺术性过强,更多时候看起来并不像是将童话艺术话,而是将文学作品赋予童话的气息。

因此这些内容的区别也带来了意义上的区别:童话主要面向的读者是儿童,因此质朴的格林童话贴近童话本身并为广大儿童所喜爱,安徒生的童话也许有一部分不能为儿童所完全领悟,但却赢得了更多的成人读者。格林童话里充满了喜剧和奇迹,而安徒生童话则充满了对信仰和灵魂的赞美。

格林童话的主人公分为两类:一类是善的化身诸如:裁缝、磨坊工、士兵、长工等。他们初遭不幸,几经周折,最后获得成功;另一类是恶的象征诸如:巫婆、魔鬼、强盗、继母等。他们多是一时得逞,最后以失败而告终。作者总是把二者对立起来描写,同情、歌颂前者,鞭答、讽刺后者。表达了鲜明的爱惜和美好的愿望,揭示了简单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念。而安徒生童话里不乏此类作品,但流传更远意义更深重的则是一些充满诗意、幻想和信念的作品,如〈海的女儿〉里人鱼公主为了成为人以及对王子的爱却最终不能陪伴王子,投身大海化作泡沫。整个故事里蕴藏着的安徒生对人间的爱,对人这种高等动物的热切希望。丑小鸭最终变成白天鹅则歌颂了对美的追求和向往。而《没有画的画册》和《光荣的荆棘路》则集中地表现出他所歌颂的这种诗情。这实际上是安徒生童话的“灵魂”。在所有安徒生的童话中,人们可以发觉这种诗情,不时忽隐忽现地发出闪光。

此外格林童话和安徒生童话都有一定的消极意义,有取的是在这方面两者也各不相同。格林童话的消极意义在于过多地夸大在成功中的非努力因素,其中最主要的莫过于美貌和运气。据说西方许多父母给小孩讲格林童话时总要告诉他们美貌并不是决定因素,最后主人公的成功和自己的善良与努力息息相关,可以看出格林童话里的“以貌取人”相当严重。此外格林童话里许多成功都是靠运气(靠宝物,魔法等)这与故事的背景(资产阶级爆发户一般的崛起)有关,但终究有着否定努力的消极意义。

美国有关学者研究了著名童话作家格林兄弟所写的168个童话,包括《灰姑娘》、《白雪公主》、《睡美人》、《小红帽》及《糖果屋》,差不多所有童话都提及外表,平均每个童话提及14次,而且每五个童话中,就有一个会将丑陋与邪恶连在一起,丑陋者经常成为被谴责的对象。而夸大成功中的运气成分在格林童话中更是不胜枚举,〈傻瓜汉斯〉,〈三个幸运儿〉,〈好交易〉等童话里一些缺乏成功基本条件(地位,财产甚至智商!)的主人公不依靠任何努力仅靠运气便取得巨大成功。

安徒生童话里虽然也有类似的缺点,但并不严重,安徒生童话的消极意义在于悲剧性的故事不在少数,其中充满了对理想无法实现的忧郁。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等。这应也与他的生活背景有关。弗兰克曾写过〈忧郁的丹麦人--一个真实的安徒生〉。文中的安徒生一生相貌丑陋不敢谈婚论嫁最后被指责为同性恋,他一生梦想着出人头地但在大部分人眼中他并不是一位文学巨匠,虽然他的童话给是全世界孩子最好的礼物。

安徒生早期的作品充满绮丽的幻想、乐观的精神,体现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特点。(打火匣》、《小意达的花儿》、《拇指姑娘》、《海的女儿》、《野天鹅》、《丑小鸭》等)中期幻想成分减弱,现实成分相对增强。在鞭挞丑恶、歌颂善良中,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也流露了缺乏信心的忧郁情绪。(卖火柴的小女孩》、《白雪公主》、《影子》、《一滴水》、《母亲的故事》等),而后期晚期童话比中期更加面对现实,着力描写底层民众的悲苦命运,揭露社会生活的阴冷、黑暗和人间的不平。作品基调低沉。(《柳树下的梦》、《她是一个废物》、《单身汉的睡帽》、《幸运的贝儿》等)。其实也是一个唯美的作家对美产生怀疑并越来越忧郁的过程。

上一篇:威尼斯小艇(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下一篇:最全小学数学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