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运营管理名词解释(精选8篇)
1.企业运营管理名词解释 篇一
名词解释
1.企业战略:是指企业根据环境的变化,本身的资源和实力选择适合的经营领域和产品,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通过差异化在竞争中取胜
2.商业伦理:规范个人、职业群体和组织商业行为的公认的是非准则。
3.社会文化环境: 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族特性、文化传统、价值观、宗教信仰、教育水平、社会结构及风俗习惯等情况,包括社会文化和整体价值观的变化及由此引起的社会成员行为态度的变化
4.趋势外推法: 就是对行业过去五年或者更长时间内的需求量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然后以此为依据来预测行业未来需求
5.德尔菲法: 又名专家意见法,是依据系统的程序,采用匿名发表意见的方式,即团队成员之间不得互相讨论,不发生横向联系,只能与调查人员发生关系,以反复的填写问卷,和集结问卷填写人的共识来搜集各方意见,应对复杂任务难题的管理技术
6.朝阳产业:是指新兴产业,具有强大生命力,市场前景广阔,代表未来发展的趋势,一定条件下可演变为主导产业甚至支柱产业,但是风险性依然存在。
7.夕阳产业:是对趋向衰落的传统工业部门的一种形象称呼,指产品销售总量在持续时间内绝对下降,或增长出现有规则地减速的产业,其基本特征是需求增长缓慢或停滞,产业收益率低于各产业的平均值,呈下降趋势。
8.替代品: 是指那些来自于不同产业的产品或服务
9.企业能力: 是指整合企业资源,使价值不断增加的技能。.企业核心竞争力: 是能为企业带来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的资源及其组合能力。
11.差异化战略: 是指在一定的行业范围内,企业向顾客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与其他竞争者相比独具特色、别具一格,使企业建立起独特的竞争优势。
12.目标聚集战略: 是通过满足特定消费者群体的特殊需要,或者集中服务于某一有限的区域市场,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2.企业运营管理名词解释 篇二
一、同时发行A股和H股的上市公司, 应当如何运用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
答:内地企业会计准则和香港财务报告准则实现等效后, 同时发行A股和H股的上市公司, 除部分长期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以及关联方披露两项差异外, 对于同一交易事项, 应当在A股和H股财务报告中采用相同的会计政策、运用相同的会计估计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不得在A股和H股财务报告中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
二、企业购买子公司少数股东拥有对子公司的
股权应当如何处理?企业或其子公司进行公司制改制的, 相关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应当如何调整?
答: (一) 母公司购买子公司少数股权所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 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第四条的规定确定其投资成本。
母公司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 因购买少数股权新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与按照新增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子公司自购买日 (或合并日) 开始持续计算的净资产份额之间的差额, 应当调整所有者权益 (资本公积) , 资本公积不足冲减的, 调整留存收益。
上述规定仅适用于本规定发布之后发生的购买子公司少数股权交易, 之前已经发生的购买子公司少数股权交易未按照上述原则处理的, 不予追溯调整。
(二) 企业进行公司制改制的, 应以经评估确认
的资产、负债价值作为认定成本, 该成本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 应当调整所有者权益;企业的子公司进行公司制改制的, 母公司通常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号》的相关规定确定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 该成本与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的差额, 应当调整所有者权益。
三、企业是否应将其合营企业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
答: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的规定, 投资企业对于与其他投资方一起实施共同控制的被投资单位, 应当采用权益法核算, 不应采用比例合并法。但是, 如果根据有关章程、协议等, 表明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 应当将被投资单位纳入合并财务报表的合并范围。
四、企业发行认股权和债券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 其认股权应当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答:企业发行认股权和债券分离交易的可转换公司债券 (以下简称分离交易可转换公司债券) , 其认股权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和《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有关权益工具定义的, 应当按照分离交易可转换公司债券发行价格, 减去不附认股权且其他条件相同的公司债券公允价值后的差额, 确认一项权益工具 (资本公积) 。
企业对于本规定发布之前已经发行的分离交易可转换公司债券, 应当进行追溯调整。
五、企业采用建设经营移交方式 (BOT) 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业务应当如何处理?
答:企业采用建设经营移交方式 (BOT) 参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业务, 应当按照以下规定进行处理:
(一) 本规定涉及的BOT业务应当同时满足以下
条件:
1. 合同授予方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或政府授权进行招标的企业。
2. 合同投资方为按照有关程序取得该特许经营
权合同的企业 (以下简称合同投资方) 。合同投资方按照规定设立项目公司 (以下简称项目公司) 进行项目建设和运营。项目公司除取得建造有关基础设施的权利以外, 在基础设施建造完成以后的一定期间内负责提供后续经营服务。
3. 特许经营权合同中对所建造基础设施的质量
标准、工期、开始经营后提供服务的对象、收费标准及后续调整作出约定, 同时在合同期满, 合同投资方负有将有关基础设施移交给合同授予方的义务, 并对基础设施在移交时的性能、状态等作出明确规定。
(二) 与BOT业务相关收入的确认。
1. 建造期间, 项目公司对于所提供的建造服务
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确认相关的收入和费用。基础设施建成后, 项目公司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确认与后续经营服务相关的收入。
建造合同收入应当按照收取或应收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 并分别以下情况在确认收入的同时, 确认金融资产或无形资产。
(1) 合同规定基础设施建成后的一定期间内, 项目公司可以无条件地自合同授予方收取确定金额的货币资金或其他金融资产的, 或在项目公司提供经营服务的收费低于某一限定金额的情况下, 合同授予方按照合同规定负责将有关差价补偿给项目公司的, 应当在确认收入的同时确认金融资产, 并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处理。
(2) 合同规定项目公司在有关基础设施建成后, 从事经营的一定期间内有权利向获取服务的对象收取费用, 但收费金额不确定的, 该权利不构成一项无条件收取现金的权利, 项目公司应当在确认收入的同时确认无形资产。
建造过程如发生借款利息, 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的规定处理。
2. 项目公司未提供实际建造服务, 将基础设施
建造发包给其他方的, 不应确认建造服务收入, 应当按照建造过程中支付的工程价款等考虑合同规定, 分别确认为金融资产或无形资产。
(三) 按照合同规定, 企业为使有关基础设施保
持一定的服务能力或在移交给合同授予方之前保持一定的使用状态, 预计将发生的支出, 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3号———或有事项》的规定处理。
(四) 按照特许经营权合同规定, 项目公司应提
供不止一项服务 (如既提供基础设施建造服务又提供建成后经营服务) 的, 各项服务能够单独区分时, 其收取或应收的对价应当按照各项服务的相对公允价值比例分配给所提供的各项服务。
(五) BOT业务所建造基础设施不应作为项目公司的固定资产。
(六) 在BOT业务中, 授予方可能向项目公司提
供除基础设施以外的其他资产, 如果该资产构成授予方应付合同价款的一部分, 不应作为政府补助处理。项目公司自授予方取得资产时, 应以其公允价值确认, 未提供与获取该资产相关的服务前应确认为一项负债。
本规定发布前, 企业已经进行的BOT项目, 应当进行追溯调整;进行追溯调整不切实可行的, 应以与BOT业务相关的资产、负债在所列报最早期间期初的账面价值为基础重新分类, 作为无形资产或是金融资产, 同时进行减值测试;在列报的最早期间期初进行减值测试不切实可行的, 应在当期期初进行减值测试。
六、售后租回交易认定为经营租赁的, 应当如何进行会计处理?
答:企业的售后租回交易认定为经营租赁的, 应当分别以下情况处理:
(一) 有确凿证据表明售后租回交易是按照公允价值达成的, 售价与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二) 售后租回交易如果不是按照公允价值达成
3.企业运营管理名词解释 篇三
关键词会计准则;解释;点评
为了进一步贯彻实施企业会计准则,根据企业会计准则执行情况和有关问题,针对上市公司今年以来执行新会计准则的情况,财政部制定了《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号》(以下简称“1号解释”),回答了包括首次执行日有关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项目的金额如何进一步复核在内的10个问题。“1号解释”以财政部文件的形式发布,其效力等同干企业会计准则正文及其应用指南。
一、企业在编制年报时,首次执行日有关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项目的金额是否要进一步复核?原同时按照国内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对外提供财务报告的B股、H股等上市公司,首次执行日如何调整?
答:企业在编制首份年报时,应当对首次执行日有关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项目的账面余额进行复核,经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在附注中以列表形式披露年初所有者权益的调节过程以及作出修正的项目、影响金额及其原因。
原同时按照国内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对外提供财务报告的B股、H股等上市公司,首次执行日根据取得的相关信息,能够对因会计政策变更所涉及的交易或事项的处理结果进行追溯调整的,以追溯调整后的结果作为首次执行日的余额。
点评:“1号解释”要求,在编制执行新会计准则的首份年报时,应对报表相关项目的账面余额进行复核。例如,复核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减值迹象,如存在减值迹象,则进一步估计其可收回金额,并经注册会计师审计后,方可对外公布。因此,投资者将来在上市2007年年报中看到的年初净资产,很有可能与该公司在季报和半年报中披露的数额不一致。
另外,关于B股、H股等上市公司,如对于借款费用等首次执行日如何衔接的解释,与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2007年2月1日发布的第一份《企业会计准则实施问题专家工作组意见》第十项的问答完全一致。
例如,由于新会计准则扩大了可以资本化的借款费用范围,不再限定只有为购建固定资产而专门借入款项所发生的借款费用才可以资本化;如果是為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占用了一般借款的,也允许将相关利息费用资本化,从而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趋同。因为B股、H股上市公司可能就“一般性借款费用资本化”因素进行了追溯调整,理财投资者可以通过有关境内外会计准则差异调节表推断这一因素对2007年期初股东权益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这一原“境内外差异”来推断:会计准则实现趋同后,新旧会计准则下的净利润差异。
二、中国境内企业设在境外的子公司在境外发生的有关变易或事项。境内不存在且受相关法律法规等限制或交易不常见,企业会计准则未作规范的,如何进行处理?
答:中国境内企业设在境外的子公司在境外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境内不存在且受法律法规等限制或交易不常见,企业会计准则未作出规范的。可以将境外子公司已经进行的会计处理结果。在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原则下,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行调整后,并入境内母公司合并财务报表的相关项目。
点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在整个企业会计准则中,具有统领左右、沟通前后、把握全局的地位。它从基本的框架上锁定了具体会计准则的可能边界。在会计实务中,由于经济交易事项的不断发展、创新。具体准则的制定有时会出现滞后的情况,一些新的交易或者事项在具体准则中尚未规范但又急需处理,例如子公司在境外发生的有关交易或事项,应遵循基本准则进行处理,以确保各具体准则的内在一致性。
三、经营租赁中出租人发生的初始直接费用以及融资租赁中承租人发生的融资费用应当如何处理?出租人对经营租赁提供激励措施的,如提供免租期或承担承租人的某些费用等。承租人和出租人应当如何处理?企业(建造承包商)为订立建造合同发生的相关费用如何处理?
答:第一,经营租赁中出租人发生的初始直接费用,是指在租赁谈判和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发生的可归属于租赁项目的手续费、律师费、差旅费、印花税等,应当计入当期损益;金额较大的应当资本化,在整个经营租赁期间内按照与确认租金收入相同的基础分期计入当期损益。
承租人在融资租赁中发生的融资费用应予资本化或是费用化,应按《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处理,并按《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进行计量。
第二,出租人对经营租赁提供激励措施的,出租人与承租人应当分别下列情况进行处理:
1.出租人提供免租期的。承租人应将租金总额在不扣除免租期的整个租赁期内,按直线法或其他合理的方法进行分摊,免租期内应当确认租金费用;出租人应将租金总额在不扣除免租期的整个租赁期内,按直线法或其他合理的方法进行分配,免租期内出租人应当确认租金收入。
2.出租人承担了承租人某些费用的,出租人应将该费用自租金收入总额中扣除,按扣除后的租金收入余额在租赁期内进行分配;承租人应将该费用从租金费用总额中扣除,按扣除后的租金费用余额在租赁期内进行分摊。
第三,企业(建造承包商)为订立合同发生的差旅费、投标费等,能够单独区分和可靠计量且合同很可能订立的,应当予以归集,待取得合同时计入合同成本;未满足上述条件的,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点评:1.新《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第二十三条和第二十七条规定,在经营租赁下,承租人和出租人发生的初始直接费用,应当计入当期损益(管理费用)。以上新解释又根据重要性原则,将金额较大的资本化,再分期计入当期损益,体现了会计上的配比性原则。
2.原旧借款费用准则规定不适用于与融资租赁有关的融资费用,以上解释拓宽了新借款费用适用范围,将承租人在融资租赁中发生的融资费用先按借款费用准则处理,再按租赁准则计量。
3.出租人对经营租赁提供激励措施的相关规定,与2007年4月30日财政部发布会计准则实施问题专家意见(二)规定一致,并且继承了旧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没有新旧处理差异。
4.新建造合同准则第15号第17条所述的“因订立合同而发生的有关费用”,是指企业为订立合同而发生的差旅费、投标费等。建造承包商与客户在进行商务谈判时,有可能签订一项合同,也有可能达不成一致意见。由于商谈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为简化核算,该准则规定因订立合同而发生的有关费用,应在发生时直接确认为当期费用(管理费用)科目核算。而以上解释要求费用能够单独区分和可靠计量且合同很可能订立的,应当予以归集,待取得合同时计入合同成本,较15号准则更加详细、科学。
四、企业发行的金融工具应当在满足何种条件时确认为权益工具?
4.企业运营管理名词解释 篇四
1、企业:指适应市场需要以获取盈利,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并承担民事责任的商品生产和经营组织。
2、跨国公司:是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在多个国家设立分支机构或子公司,从而在全球范围内捕捉市场机会,以最适宜的方式在最适宜的地区进行生产,销售或其他经营活动,实现全球性的经营战略目标。当今全球经济活动中,跨国公司是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技术转让的主要角色,是西方发达国家最有影响、最活跃的经济力量。
3、第三方物流:是专门从事物流的中介组织,按合约的要求,在指定时间内,为制造商提供部分或全部物流服务经营管理活动。承担这种物流服务管理活动的企业就是第三方物流商。
4、第四方物流:由集成商负责统一组织,选择满足客户需求的合作团队,利用整个团队来控制和管理客户的点到点式的供应链运作。集成商不仅控制和管理特定的物流服务,而且对整体物流过程提出策划方案,通过电子商务将这一过程集成。
5、企业组织形式:企业财产及其社会化大生产和组织形态,它表明一个企业的财产构成、内部分工协作与外部社会经济联系的方式。
6、战略联盟: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为了某种具有战略性的目标,通过一定方式组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的松散型网络组织。
7、虚拟企业:为了实现某种市场机会,依靠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将拥有实现该机会所需资源的若干企业集结而成的一种网络化的动态合作经济实体。
8、现代企业制度:指以企业法人财产制度为核心内容,以公司制为主要形式,以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特征的企业制度。
9、企业集团:是一个以少数几个或一个大企业为核心,以一批具有共同利益,受这个核心不同程度控制和影响的企业为外围,通过各种不同的联系方式结成的比较稳定和紧密的企业联合体。
10、企业经营方式:处理企业资本所有者与企业经营者之间经济关系的方式,也可称为企业资产经营形式。
第二章:
1、管理:有意识地协调人们的共同活动,达到一定目标的系统的工作过程。
2、计划职能:是确定企业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途径、方法、资源配置等的管理工作。计划职能是首要职能。
3、组织职能:为了实现企业的目标与计划,确定企业成员的分工与协作关系,建立科学合理的组织机构,使企业内部各单位,各部门,各岗位的责、权、利相一致,彼此协调,以保证企业目标能够顺利实现的一系列管理工作。
4、用人职能:也称人事职能,指人员的选拔,使用,考核,奖惩和培养等一系列管理活动。
5、指挥职能:指企业各级领导人为了贯彻实施企业计划,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通过下达指示,命令和任务,使员工在统一的目标下,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完成各项任务。
6、控制职能:按既定计划和其他标准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发现偏差,采取纠正措施,使工作按原定计划进行,或改变和调整计划,以达到预期目的的管理活动。
第三章:
1、法人治理结构:根据企业经营管理的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彼此既分立,制约又相互联结,协调的原则,在企业高层组织设置权力机构、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形成各自独立,权责分明,相互制衡,相互协调关系的一种企业领导制度。
2、管理幅度是指一名主管人员直接指挥的下级人员的人数。
3、有效管理幅度是指主管人员直接指挥下级人员的恰当数量。
4、学习型组织:是以共同愿景为基础,以团队学习为根本特征,对顾客负责的组织系统。
5、扁平化:是指减少管理的层次,扩大管理的幅度,加强横向联系,使企业组织机构由传统的金字塔形向扁平形发展。
第四章:
1、企业文化:企业员工在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中所共同持有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外显于厂风厂貌,内隐于人们心灵中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一种意识形式。企业文化的核心是观念文化,本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
2、企业精神:是企业全体成员所共同信守的基本信念和思想境界。
3、经营管理风格:是企业为实现目标在整个经营管理活动中坚持的基本信念,是企业领导者对企业经营方针,管理风格的哲学思考和抽象概括。
4、企业风气:企业职工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和共同的工作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
5、企业道德:调整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各部门之间,个人与企业之间,及企业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准则和规范。
第五章:
1、人力资源:是指能够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有智力劳动能力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的总和。
2、人力资源管理: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有计划地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通过对企业中员工的招聘、培训、使用、考核、激励、调整等一系列过程,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潜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3、人力资源规划:是企业通过科学地预测、分析人力资源的供给和需求情况,制定必要的政策和措施,以确保自身在需要的时间和需要的岗位上获得各种需要的人力资源,并使组织和个体得到长期利益的过程。
4、职务扩大化:增加单个职务中的任务数量,以克服由于分工过细而导致的工作枯燥的问题。
5、职务轮换:让员工在长期内接触多种专项任务。
6、彼得原理:在企业中经常存在着这种现象:当某位管理者在某岗位上取得突出成就之后,就被提升到更高的职位上,但是他并不具备从事这一职务的才能。
第六章:
1、经营战略:是指企业面对激烈变化的环境,严峻挑战的竞争,根据内外环境当前和未来有可能出现的各种条件,为确定企业发展目标和实现目标的途径,措施,手段,谋求企业生存和不断发展所做出的总体性、长远性的计划和方略。
2、战略思想:是指导经营战略制定和实施的基本思想。战略思想起着统帅作用、灵魂作用和导向作用。
3、战略目标:是指企业以战略思想指导,根据对主客观条件的分析,在战略期内努力发展的总目的和应达到的总水平。
4、战略重点:是指那些对于实现战略目标具有关键作用而又有发展优势或自身需要加强的方面。
5、战略方针:是指企业为贯彻战略思想和实现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所确定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指导规范和行动方略。
6、战略阶段:是指根据战略目标的要求,在规定的战略期内所划分的若干阶段,以便分期去实现总的战略目标的要求。
7、战略对策:是指为实现战略目标而采取的重要措施和重要手段,具有阶段性,针对性,灵活性,具体性,多重性等特点。
第七章:
1、波士顿矩阵分析法:以需求增长率和相对市场占有率为衡量标准形成矩阵图形,对企业的经营领域进行分析和评价的一种综合方法。
2、麦肯锡矩阵分析法:是以战略经营领域的吸引力和企业的竞争地位两个综合性指标进行组合,形成矩阵,进行分析的综合性方法。
第八章:
1、企业使命:指企业的性质,经营目的,经营任务和和在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中所承担的责任等方面做出的规定。
2、企业总体战略:是企业在对内外环境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对市场需求、竞争状况、企业实力、国家政策、资源状况和社会要求等主要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后,所确定的指导全局性长远性发展的谋划与方略。
3、资本经营战略:是指企业为其生存和发展而对资本的筹措,投资,生产,交换和重组等所进行的谋划与方略。
4、企业经营单位战略:是指大企业或集团性公司中的第二层次的经营单位,为贯彻总公司或集团公司总体经营战略,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对所选择的经营事业的发展做出长远性的谋划与方略。
5、竞争战略是指企业为获得竞争优势,在市场上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争取比竞争对手有较大的市场份额和更好的经营效益,做出的长远性的谋划与方略。
6、成本领先战略,是企业二级经营单位建立起有效规模的生产高州,全力以赴降低生产成本,控制管理费用,最大限度地减少研究开发、服务、推销、广告等方面的不合理费用,做出的长远性的谋划与方略。
7、差异化战略,指企业二级经营单位采用独特技术或采用专利技术,提供与众不同的产品,或提供特色化,个性化优质服务,或采用与对手不同的营销手段,满足顾客需要,形成竞争优势的谋划与方略。
8、集中化战略,指企业二级经营单位把经营重点放在一个特定的细分市场上,满足其特殊需要所做的谋划与方略。
9、进攻型战略方案:这是指企业二级经营单位凭借自己拥有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优势,或拥有的整体优势参与市场竞争,同对手较量,以争夺市场,赢得顾客所做出的谋划与方略。
10、赶超型战略方案:是指企业二级经营单位实力虽不如竞争对手,但经营得法使自身经营形势处于上升势头,因而努力追赶强手所做的谋划与方略。
11、防御型战略方案:是指企业的二级经营单位实力很弱,在强手进攻下无还手之力,准备退出某些市场以固守最后一个或几个市场所做的谋划与方略。
12、转移型战略方案:是指企业二级经营单位由于实力不断衰退,在从事的经营领域中,连最后一个细分市场都无法固守,准备退出这一经营领域,转移到一个新的经营领域所做的谋划与方略。
13、企业职能战略也叫分战略,是指按不同专业职能对总体经营战略和二级经营单位战略进行落实和具体化的战略。
第九章:
1、价值:对象所具有的功能与获得该功能的全部费用之比。简述之,价值是功能与费用之比。V=F/C.(V表示价值,F表示功能,C费用或成本),价值随功能的增加而增加,价值随成本的减少而增加。
2、价值工程:是通过各相关领域的协作,对所研究对象的功能与费用进行系统分析,不断创新,旨在提高所研究对象价值的思想方法和管理技术。
3、价值工程的对象:凡为获取功能而发生费用的事物,均可作为价值工程的对象,如产品,工艺,工程,服务或它们的组成部分等。
4、功能:对象能够满足某种需求的一种属性。
第十章:
1、生产管理是对企业每天都在进行的生产过程所开发的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其主要内容包括生产组织、生产计划和生产控制等管理工作。
2、生产过程:广义而言是从准备生产该种产品开始,直到把它生产出来的全部过程。狭义而言是从原材料投入生产开始,直到产品生产出来为止的全部过程。
3、工艺专业化也称工艺原则,指按照生产工艺的特点设置生产单位。也就是将同类型的生产设备和同工种的工人集中在一起,对企业生产的各种产品进行相同工艺方法的加工,每个生产单位只能完成企业产品生产过程中的部分工艺阶段或部分工艺加工工序,不能独立地完成产品的全部加工任务和出产产品。
4、对象专业化也称对象原则,指以产品为对象设置生产单位,也就是将制造某种产品所需的各种不同类型的生产设备和不同工种的工人集中在一起,对其所负责的产品进行不同工艺方法的加工,工艺过程封闭在一个生产单位内完成,不用跨越其他生产单位。
5、流水线生产:也叫流水生产,流水作业,指劳动对象按一定的工艺路线和统一的生产速度,连续不断地通过各个工作地,按顺序进行加工并生产出产品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
6、企业定员:为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进行,按一定素质要求,对配备各类人员所规定的限额,也称人员定额或用人标准。是根据企业既定的产品方向和生产规模,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的技术组织条件下,规定企业配备的一定素质要求的各类人员的数量标准。
7、劳动定额:是指在一定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生产单位合格产品或完成一定工作任务的劳动消耗量所规定的标准。
8、生产作业计划是生产计划的具体执行计划,是把企业的生产任务,具体分配到各车间及车间内部各个工段,班组以至每个工作地和个人,规定他们在每月、每旬、每周、每日以至每个轮班和小时内的具体生产任务,从而保证按品种、质量、数量、期限和成本完成企业的生产任务。
9、供应链:是指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直到最终用户所联贯起来的网链结构,这一网链结构围绕核心企业,以能力互补与资源整合为基础,把上下游企业组织起来,结成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全面控制,优化从原材料采购开始,到制成中间产品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整体功能和竞争优势,实现高质量,低成本,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与变化,为用户提供产品与服务。
10、供应链管理:对供应链的结构与运行进行系统设计,展开运营管理和监督控制,从而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以比单个企业更经济、更适时、更准确、更持久的模式满足用户需求,实现供应链企业与用户的利益最大化。
11、设备综合管理:是以提高设备综合效益和实现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最经济为目标,采用技术、经济、管理等多方面措施和手段,对设备全过程进行管理的一种新型管理模式。
12、物料需求计划(MRP):是一种以计算机为手段的生产计划与控制管理系统,同时也是一种计划主导型的生产运作管理方式。根据总生产进度计划确定的最终产品的交货期,编制所有构成最终产品的装配件、部件、零件的生产进度计划,对内确定各生产部分进行加工生产的数量和时间,对外安排各种零部件的采购数量和时间。
13、适时生产方式的基本原理:适时生产方式简称JIT,是以只在需要时,按照所需的数量,为顾客生产提供所需要的完美质量的产品为基本原则,依靠计算机管理手段同,而建立起来的包括从企业经营理念,管理原则到生产组织,计划与控制及作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在内的一整套较完整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体系。
14、企业资源计划(ERP):是以供应链管理理论为基础,综合运用各种现代管理思想,借助现代网络化信息技术构建运行平台,对以核心企业为龙头的供应链的全部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的计算机管理系统,是涵盖整个企业及其供应链的新型管理体系和管理方式。
第十一章:
1、质量:指产品、过程或服务满足规定或潜在需求的特征和特征的总和。质量不仅包括产品质量,还包括过程质量,服务质量。过程质量和服务质量可统称为工作质量。
2、产品质量:指产品的适用性,即产品的使用价值,产品适合一定用途,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所具备的特性。
3、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企业为了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组织全体职工及有关部门参加,综合运用一整套质量管理体系,管理技术,科学方法,控制影响质量全过程各因素,结合改善生产技术,经济地研制和生产用户满意的产品的系统管理活动。
4、质量标准:通过某些技术参数或工作效率等工作成果来间接反映产品和工作的质量特性,把这些反映产品和工作质量特性的技术参数、工作效率等工作成果明确规定下来,形成文件,成为衡量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的技术依据,考核依据。
第十二章:
1、企业市场营销:是企业为满足市场需要,实现自身经营目标而开展的商务活动过程。
2、客户关系管理工作(CRM):指企业对客户有关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分类,通过分析研究,区分出重点客户和一般客户,并根据他们的不同需求,调整企业业务流程,集中企业优势资源,为他们提供优质、多样化和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以保证客户较高满意度和忠诚度所进行的协同销售,协同市场,协同服务等一系列工作的总称。
3、市场营销观念:指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和各专业职能部门,特别是市场营销人员在开展商务活动中的指导思想,它是指导人们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处理各种经济关系和经济矛盾所持有的认识和态度的总和,表现为营销观念或叫商业观。
4、市场细分:是指根据众多用户或众多消费者不同需求的特点,把企业某一产品的总体市场,划分为若干用户群或消费者群。
5、直复营销:指企业为了在任何地方产生可度量的反应和达成交易,使用一种或多种广告媒体的扩大市场做出的谋划和方略。
6、关系营销:指企业把顾客看做是有多重利益关系,多层需要,存在潜在价值的对象,不断发现和满足顾客新的需求,帮助顾客实现和扩大价值,与顾客建立一种长期的良好的关系基础,培育长远市场所做出的谋划和方略。
7、绿色营销: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确立的环境保护意识,从产品的设计、生产、营销、废弃物的处理方式,直到产品消费过程中,有利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所制定的长远性的谋划与方略。
8、整合营销:使企业在努力兼顾企业、顾客和社会三方共同利益这一目标的驱动下,为更好的协调企业内、外系统的关系和活动,在总结成功经验,综合现代市场成功经营理念的基础上,以动态的观念,针对整个行业经营进入综合价值阶段,更加重视顾客的特点,努力把各种营销技巧,营销手段相互结合,优势互补,细心发现潜在市场,创造新的市场所做出的长远性的谋划和方略。
第十三章:
1、市场营销组合:指企业根据目标市场的需求特点,综合运用各种可能的营销因素和营销手段,组合成为一个有特色的、系统化的整体营销战略和策略,以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一种决策思想和方法。
2、品牌:即商品的牌子,名字,是卖者的产品的某一名词、符号、设计或它们的组合。其基本功能在于把不同企业间同类产品区别开来。
3、名牌:是指经市场检验,众多顾客所公认的,具有高市场覆盖面,高市场占有率,高知名度,高美誉度,高适用性,高效益的产品品牌或服务品牌。
4、品牌战略:是指由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所做出的长远性的谋划与方略。
5、名牌战略:是指企业以创建和运用商标和商号,使产品或服务在相关市场上获得相关顾客所公认的,达到高市场覆盖面、高市场占有率、高美誉度、高经济效益,实现企业持续发展而做出的长远性的谋划与方略。
6、名牌商标战略就是企业为实现其经营目标,使产品或服务的商标成为著名商标或驰名商标,做出的长远性的谋划与方略。
第十五章:
1、成本:是指企业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所付出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耗费。
2、费用:是指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劳动耗费的货币表现,也叫生产经营费用。
第十六章:
1、定额:是企业在一定的生产技术条件下,为合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等经营资源,所规定的消耗标准与占用标准。
2、知识管理:是以增强组织竞争能力为目标的生产、加工、传播和利用知识的过程。知识的共享性、收益递增性和永恒变化性是实施知识管理的基础。
5.企业战略管理名词 篇五
1企业经营计划:是在对企业所处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执行者的能力以及企业未来的发展需要,确定企业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想要达到的经营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方法
2企业经营决策:是指在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对其经营者的短期目标,发展规划,行动方案和经营决策等做出选择和决定的过程。
3战略性决策:是指关系企业全局的,长远的,决定性的决策。
4风险性决策:是指在决策存在不可控因素,可能遇到各种不同情况(自然状态),从而引5起不同的结果,但对各种不同的情况可以预计出他发生的概率,因而其决策效果是具有风险性的。
6定性决策方法:是在决策中充分发挥个人智慧的一种方法,他直接利用那些在某方面具有丰富经验,知识和能力的专家,根据已知情况和现有资料,提出决策目标和方案,做出相应的评价和选择。
简答
一:现代企业为什么要编制计划?
答;企业经营决策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发展,它经历了一个由盲目到自觉,由经验到科学,由内部,到主要针对外部适应社会发展的过程,经济环境下,在企业经营各个领域管理层次中,都存在着要做出合理决策的问题,成功的企业家往往跋扈要经理和智慧放在经营决策上。
二:企业经营计划的特点:1目标性:,每个企业计划及派生计划都致力于企业目标的实现,企业通过精心安排和合作,实现其目标,从而使企业得意生存;2领先性;a为企业预先确立奋斗目标,b并制定和实施这些目标的措施,给管理人员选择人员,时事政策提供方法;3普遍性;它是企业各级管理人员的一个共同工作任务;4效益性:实现计划的所得是实现企业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后的各种利益,这也是企业的出发点。三:对现在企业来说,有人认为决策主要凭经验,你同意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不同意,经验是对过去的的总结和概括,经验决测靠的就是过去的经验,具有滞后性,而社会在不断发展和改变的,所以那些经验也不一定适应变化的社会,是一种不科学的决策方法。
四:企业经营中如何防止随意决策?
1严格按照企业经营决策的程序a找出步骤,确定目标b拟定备选方案c评价和选择方案作出决策判断d方案的实施与追踪这四大程序来进行决策。2选取科学的决策方法
五:计划与决策有何关系?
决策是指人们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在掌握充分的信息和对在有关情况进行深刻分析的基础上,用科学的方法拟定并评估各种方案,从中选出合理方案的过程。
计划是指:为了实现决策所确定的目标预先进行的行动安排的过程。
关系:计划是为决策服务,计划是决策的基础,决策是计划的目的,一个良好的决策往往是需要从两个以上的备选计划方案中选择的。
六:规则与程序有何区别?
规则是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对某一事务或活动的行为准则作出具体规定的规范性文书。程序是为进行某活动或过程所规定的途径。
6.企业和经济管理专业英语名词 篇六
2005-4-14 15:10:35
Activity-Based Costing 业务量成本法/作业成本法
ACRS(Accelerated cost recovery system)快速成本回收制度
Action Message 行为/措施信息
AIS(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会计信息低?nbsp;
Allocation 已分配量
Anticipated Delay Report 拖期预报
A/P(Accounts Payable)应付帐款
APICS(American Production & Inventory Control Society)美国生产及库存控制协会AQL(Acceptable quality Level)可接受质量水平
A/R(Accounts Receivable)应收帐款
Automatic Rescheduling 自动重排产
Available To Promise(APT)可签约量
Backflush 倒冲法
Backlog 未完成订单/未结订单
Back Scheduling 倒序排产
BE analysis(Break-even analysis)盈亏临界点分析,保本分析
Bill of Material(BOM)物料清单
Business Plan 经营规划
B/V(Book value)帐面价值
Capacity Requirements Planning(CRP)能力需求计划
CBA(Cost-benefit analysis)成本效益分析
CEO 首席执行官
CFO(Chief Financial Officer)财务总裁
Closed Loop MRP 闭环物料需求计划
CPM(Critical path method)关键路线法
CPP accounting(Constant purchasing power accounting)不变购买力会计Cumulative Lead Time 累计提前期
Cycle Counting 周期盘点
Demand 需求
Demand Management 需求管理
Demonstrated Capacity 实际能力
Dependent Demand 非独立需求
DFL(Degree of financial leverage)财务杠杆系数
Direct-deduct Inventory Transaction Processing 直接增减库存法
Dispatch List 派工单
DOL(Degree of operating leverage)经营杠杆系数
ELS(Economic lot size)经济批量
EOQ(Economic order quantity)经济订货批量
FIFO(Fist-in,Fist-out)先进先出法
Firm Planned Order 确认计划订单
FISH/LIFO(Fist-in,Still-here)后进先出法
Fixed Order Quantity 固定订货批量法
Flow Shop 流水车间
Focus Forecasting 集中预测
Full Pegging 完全跟踪
Generally Accepted Manufacturing Practices 公认生产管理原则
Independent Demand 独立需求
Inpu/Output Control 投入/产出控制
Interplant Demand 厂际需求
Inventory Turnover 库存周转次数
Item 物料项目
Item Record 项目记录
Job Shop 加工车间
Just-in-time(JIT)准时制生产
Lead Time 提前期前置期,指订单从收到具体明细到货到货仓收到落货纸这一段时间,可以用评估工厂的综合实力。Level 层
Load 负荷
Lot for Lot 按需订货法
LP(Linear programming)线性规划
Machine Loading 机器加载
Make-to-order Product(MTO)面向订单生产的产品
Make-to-stock Product(MTS)面向库存生产产品
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MRP II)制造资源计划
Master Production Schedule(MPS)主生产计划
Material Requirements Planning(MRP)物料需求计划
MBO(Management by objective)目标管理
Net Change MRP 净改变式物料需求计划
Net Requirements 净需求
Oliver Wight MRP-II理论的创始人
On-hand Balance 现在库存量
Open Order 未结订单/开放订单
Order Entry 订单输入
Order Promising 订货承诺
Pegging 反查
Picking 领料/提货
Picking List 领料单
Planned Order 计划订单
Post-deduct Inventory Transaction Processing(Backflush)后减库存处理法/倒冲法Pre-deduct Inventory Transaction Processing 前减库存处理法
Production Planning 生产规划编制
Projected Available Balance 预计可用库存
Gueue 队列
Gueue Time 排队时间
Regeneration MRP 重生成式物料需求计划Rescheduling Assumption 重排假设
Resource Requirement Planning 资源需求计划Rough-cut Capacity Planning 粗能力计划Routing 工艺路线
Safety Stock 安全库存
Safety Time 保险期
Scheduled Receipt 预计入库量
Scrap Factor 残料率/废品系数
Service Parts 维修件
Shop Floor Control 车间作业管理
Shrinkage Factor 损耗系数
Time Bucket 时间段
Time Fence 时界
VE(value engineering)价值工程
Vendor Scheduling 采购计划法
Work Center 工作中心
Work in Process(WIP)在制品
7.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6号 篇七
答:企业应当进一步规范关于固定资产弃置费用的会计核算,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 应用指南的规定,对固定资产的弃置费用进行会计处理。
本解释所称的弃置费用形成的预计负债在确认后,按照实际利率法计算的利息费用应当确认为财务费用;由于技术进步、法律要求或市场环境变化等原因,特定固定资产的履行弃置义务可能发生支出金额、预计弃置时点、折现率等变动而引起的预计负债变动,应按照以下原则调整该固定资产的成本:
(1)对于预计负债的减少,以该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为限扣减固定资产成本。如果预计负债的减少额超过该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超出部分确认为当期损益。
(2)对于预计负债的增加,增加该固定资产的成本。
按照上述原则调整的固定资产,在资产剩余使用年限内计提折旧。一旦该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结束,预计负债的所有后续变动应在发生时确认为损益。
二、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在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合并方在企业合并中取得的资产和负债,应当按照合并日在被合并方的账面价值计量。在被合并方是最终控制方以前年度从第三方收购来的情况下,合并方在编制财务报表时,应如何确定被合并方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
答: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是指参与合并的企业在合并前后均受同一方或相同的多方最终控制,且该控制不是暂时性的。从最终控制方的角度看,其在合并前后实际控制的经济资源并没有发生变化,因此有关交易事项不应视为购买。合并方编制财务报表时,在被合并方是最终控制方以前年度从第三方收购来的情况下,应视同合并后形成的报告主体自最终控制方开始实施控制时起,一直是一体化存续下来的,应以被合并方的资产、负债(包括最终控制方收购被合并方而形成的商誉) 在最终控制方财务报表中的账面价值为基础,进行相关会计处理。合并方的财务报表比较数据追溯调整的期间应不早于双方处于最终控制方的控制之下孰晚的时间。
本解释发布前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未按照上述规定处理的,应当进行追溯调整,追溯调整不切实可行的除外。
8.企业运营管理名词解释 篇八
根据财政部等五部委的要求,《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财会[2008]7号)及其配套指引已于2011年1月1日起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69家公司实施。同时,财政部、证监会又选择了200多家在境内主板上市的公司进行试点。实施一年总体进展顺利,但也存在一定问题。为推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的顺利实施,现对有关问题解释如下:
1.如何把握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强制性与指导性的关系?
答:在实施试点中,一些企业反映,《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的规定是否需要逐条执行。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是内部控制建设与实施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总体要求,具有强制性,纳入实施范围的企业应当遵照执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财会[2010]11号,包括18个应用指引、1个评价指引和1个审计指引)是对《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相关规定的进一步补充和说明,具有指导性和示范性,纳入实施范围的企业可以结合所在行业要求和企业自身特点,参照配套指引的规定开展内部控制建设与实施工作。
2.已经完全按照境外监管机构要求建设与实施内部控制的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是否需要执行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
答: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对公众公司内部控制都有相关的规定和要求。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在充分借鉴国际上先进经验和做法的同时,更多地适应了我国国情,尤其是充分考虑了我国目前法律法规体系、公司治理结构、企业管理体制、风险管控实务等具体情况,提出了内部控制的目标、原则、要素等,且不局限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更多突出全面内部控制的要求。因此,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应当在满足境外监管机构要求的基础上,对照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特别是应当围绕《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提出的内部控制五目标,对相关控制措施进行适当调整或补充完善。
3.企业按照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设与实施内部控制,是否还需要遵守我国行业主管部门和市场监管部门对内部控制的有关要求?
答:《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是对不同行业、各类企业提出的一般性要求,具有普适性。行业主管或监管部门对所辖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规定,是不同行业内部控制的特殊要求,也是《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重要补充。企业应当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规定和行业管理、市场监管的要求,建设与实施内部控制。
4.如何协调好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答:《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充分吸收了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强调了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统一。内部控制的目标就是防范和控制风险,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风险管理的目标也是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二者都要求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范围之内。因此,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二者不是对立的,而是协调统一的整体。
在实际工作中,一些企业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工作由不同机构负责。对此,企业可以对有关机构和业务进行整合,从工作内容、目标、要求以及具体工作执行的方法、程序等方面,将内部控制建设和风险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避免职能交叉、资源浪费、重复劳动,降低企业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
5.对于《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尚未规范的领域,应如何处理?
答:由于企业所面临的客观环境和自身的经营管理活动比较复杂,目前的《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仅对企业常见的、一般性生产经营过程的主要方面和环节进行了规范。在建设与实施内部控制的过程中,对于《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尚未规范的业务领域,企业应当遵循《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原则和要求,按照内部控制建设与实施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从企业经营目标出发,识别和评估相关风险,梳理关键业务流程,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和执行相应控制措施。
6.如何权衡内部控制的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
答:企业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的要求建设与实施内部控制,必然需要支付一定的成本,可能会发生内部控制制度和流程的设计与实施费用、聘请专业机构提供咨询服务费用、建立融入内部控制要求的信息系统费用、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开展内部控制审计费用,等等。建设与实施内部控制应当从提高企业长期效益出发,从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出发,将内部控制作为一项常规性工作,贯穿于企业管理之中,加大投入。同时,应当按照重要性原则,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抓住关键风险控制点。集团性企业可以采取分类试点、逐步推广的方式,选择下属不同类型的企业试点,形成范本,减少重复建设。
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开展内部控制审计是建设与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和有力保证。内部控制审计费用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应当承担的成本,企业应安排相应经费确保审计工作的及时、有效开展。内部控制审计是一项区别于财务报告审计的独立业务,企业应就该项业务与会计师事务所签订单独的业务约定书。同时,企业也应权衡审计成本与审计效益,在业务约定书中明确有关费用标准,并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资源的投入和审计质量提出明确要求。
7.如何协调好内部控制与其他管理体系的关系?
答:内部控制贯穿于整个企业管理,与其他管理体系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现有管理体系的设计、运行以及审核认证需要遵循已经发布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这些标准与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原则和要求并不矛盾。在实际工作中,个别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管理体系运行发生冲突,原因可能是企业采用的方式方法出现了偏差,如简单照搬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的规定,没有考虑企业的实际情况,为控制而控制,导致控制设计不合理,出现控制过度或控制冗余;也可能是企业经营管理部门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不愿意受到更多的牵制和监督,从而以影响经营效率和目标为借口,拒绝必要的内部控制;等等。对此,企业应当立足管理现状,全面梳理各项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从管理体制、机制以及落实各级权利责任等方面,将内部控制的要求融入各项管理体系中,形成内部控制的长效机制,使内部控制真正为经营管理服务;应当从总体目标出发,通过培训教育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的理解和认识,将内部控制的要求纳入绩效考核体系以加强执行;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固化业务流程,提高业务处理效率和信息共享水平,从而尽可能减少内部控制与其他经营管理体系的冲突。
8.企业如何确定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标准?
答:查找并纠正企业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中的缺陷,是开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由于企业所处行业、经营规模、发展阶段、风险偏好等存在差异,《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没有对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标准进行统一规定。企业可以根据《企业内部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结合企业规模、行业特征、风险水平等因素,研究确定适合本企业的内部控制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的具体认定标准。企业确定的内部控制缺陷标准应当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综合考虑,并保持相对稳定。通过不断的实践,总结经验,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方法。
企业在开展内部控制监督检查中,对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应当及时分析缺陷性质和产生原因,并提出整改方案,采取适当形式向董事会、监事会或者管理层报告。对于重大缺陷,企业应当在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中进行披露。
财政部将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等有关部门,根据首次执行和试点情况,分行业、分类型总结企业的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供参考。
9.实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的企业,是否需要设置专门的内部控制机构?
答: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规定,企业董事会负责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为便于董事会履行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设计、建立、运行与改进方面的职责,董事会应当指定专门委员会负责指导内部控制建设与实施工作。一般情况下企业应当成立专门机构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的建立实施及日常工作。
对于少数企业受制于岗位编制、专业人员等条件限制,目前尚不具备成立专门的内部控制管理机构的,可暂将内部控制管理职能划归现有机构。随着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持续深入和相关条件的不断成熟,企业应考虑成立专门机构,保证有足够的资源支持和协调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确保内部控制工作的相对独立性。
10.如何编制和披露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报告?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是企业董事会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的过程。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与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并持续自我完善。企业可以独立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工作,也可以委托不承担本企业内部控制审计的中介机构协助开展内部控制评价工作。
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的要求,我们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格式,供企业编制评价报告时参考,企业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具体的报告方式作适当调整,但有关内容原则上应体现在年度报告中。
附:XX公司20xx年度内部控制评价报告
【企业运营管理名词解释】推荐阅读:
企业运营06-25
企业运营方案09-30
企业运营系统讲义07-02
企业微信运营09-29
中药企业微信运营09-19
建筑企业协同运营管理解决方案10-12
企业微博运营策划书07-16
企业管理概论_名词解释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