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2024-09-20

五年级语文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共10篇)

1.五年级语文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篇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

3、感受父母之爱的伟大无私。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感受父爱的伟大。 教学准备:

搜集相关资料、制作课件等。

课时计划: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看完了刚才的短片,大家一定学到了很多防震自救知识,假如有一天,灾难真的发生,但愿你们能把这些知识活学活用,保护自己。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和地震有关。请同

学们打开语文课本,翻到第十七课。(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地震中的父与子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认真听课文朗读录音,并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

1、交流:这是一场什么样的地震?

“30万人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

师:这确实是一场大地震。他发生在1994年美国洛杉矶。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给人们带来了严重的伤害。地震中,曾经宏伟壮丽的高楼大厦被夷为了平地,昔日繁华的商业大街倾刻间化为乌有,豪华的小轿车被拦腰截断,人们惊惶无措,四处奔逃。在灾难面前,人类显得多么渺小,生命在转瞬间灰飞烟灭。就在这场地震中,有一对父子却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2、地震中的父与子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主要内容) 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了一场大地震,一个叫阿曼达的孩子被埋在了废墟底下,他的父亲凭着坚定的信念,徒手坚持挖掘38小时,终于救出了儿子和其他被埋的同学。

3、课文中说这是一对什么样的父子?(板书:了不起 父 子)

三、并列行进,研读“了不起’

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他们的了不起?快速默读课文,请男生找出体现父亲了不起的语句,女同学找出体现儿子了不起的语句,边读边作上批注,还可以与别的同学交流你的感受。

1、学生默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阅读体会,品读重点句,体会“了不起”。

同学们读得很认真,关键句子找得也很准,正是这些语句让我们深刻感受到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老师对其中几个句子感受颇深,让我们一起分享。

(1)、“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

从这个句子中,你体会到什么?你是从哪个词语体会到的? “冲”体现了父亲在地震中焦急、担心,希望儿子平安的迫切心情。

(2)、课文第5到9自然段中有一组对话,其中对父亲的语言刻画,深深打动了我。

“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谁愿意帮助我?”

“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

好心人来劝,父亲多么希望有人能帮助他,可是,没有,当*长和警察前来劝阻,却依然没有人来帮他。人们为什么不肯帮助这位父亲?(因为这里已经成了一片废墟,他们都认为孩子生还的希望太渺茫了,而且这里还随时可能发生余震、大爆炸等险情。)父亲觉得呢?(坚信自己的孩子还活着,所以谁劝他也不肯离开,所以恳求别人的帮助)一想到儿子生死未卜,父亲心都碎了,他简直快要崩溃了!我们应该怎样读这组句子?带着焦急,带着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我们再读这组对话。

在这样的情况下,假如你就是这位父亲,你为什么不走?是什么支撑着你苦苦挖掘?父亲曾对儿子有过什么诺言?

四、情感升华,回归主题

1、38小时的苦苦挖掘,38小时的耐心等待,这对父子在经历了巨大磨难之后,才换来这幸福相拥的感人一幕。是什么创造了这奇迹?是承诺,是信任,是爱创造了奇迹!

2、小结: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深切感受到了父爱的深沉与宽广。是父爱的力量教我们坚强,也是父爱的力量教我们从容面对挫折和一切灾难。其实,我们每一天都浸润在父母的爱中。父母的爱不是亮闪闪的水晶,不是甜津津的蜜糖,它只是我们在悲伤的时候一句简单的安慰,只是我们在寒冷时一个温暖的怀抱,我记得有人说过:父母的爱像是那一片大海,而我们则是那小小的帆,永远也走不出那片海。让我们每一位同学都珍惜这份爱,并努力去回报这份爱。

六、课外延伸,布置作业

我们虽然没有过这样轰轰烈烈的经历,但浸润在平凡生活中的爱,一样让我们感动。让我们挖掘生活中那份深沉的父母之爱,感受这份爱吧!学完了课文,你会怎样表达这种感情?

2.五年级语文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篇二

三个教训来听,我最印象深刻的是,三位老师的语言非常漂亮,无论是速度,语音还是情感。因为它是类的类,所以之前的类三个老师将首先与学生沟通,然后进入新的课。接下来,我将谈谈他们自己的三种感觉。

父亲和儿子在地震是一篇非常强烈的感情的文章,讲述地震的故事,父亲一直相信他的儿子没有死,坚持自己的手在废墟和瓦砾找到儿子;儿子,也已经相信,他的父亲会来拯救自己。第一课,吴老师选择学习前一部分。她首先与学生谈论他们的父母的爱情,观看唐山地震揭示主题,导入一个新的课。吴老师主要是允许学生使用水平线找到父节的大段落或句子,并在空白旁边的背书。接下来,吴先生请学生们阅读他们发现的句子,谈论原因。然后她展示了一些句子来专注于段落 解。在整个过程中,吴要求学生从阅读中阅读并体验父亲的伟大,一直在和强调父亲对儿子的承诺,不管发生什么,我总是与你在一起。在本课中,学生阅读全文基本上没有,有课后练习没有得到教室完成。吴老师的语言很温柔,美丽,非常情感。我觉得很伤心,她也带我进了现场,会不自觉地感觉到他们也是学生的一员。

我的主要目的是听你如何好老师是在低年级班。纸船和风筝这个文字我没有,我想听快。两个老师对同一文本,所以同一类异构。两个班的重点是熊的开始,松鼠通过纸船和风筝进入一个好朋友。

阅读完自由之后,方正老师设计了一个填空题,让学生通过完成实践,知道一个故事的全部故事。在学生部分,这两个老师采用了各种方式阅读(指阅读,打开一个小火车阅读,当一个小老师阅读)。方老师用一个小孩教你读写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程也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词来说一句话,这个设计练习了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句子的能力。在段落学习中,两个老师都专注于学习纸船漂流到入口的幼崽和风筝漂浮在松鼠门的两个自然节。专注于学生自己学习区分浮动和漂移使用,并完成课堂作业的练习。最后,引导学生写幸福词。方老师的声音温柔,美丽的语言。程老师在整个过程中,一直微笑着,学生们走进了一起。

3.五年级语文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篇三

《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这篇文章特点可以用这么一句话的概括:简洁而质朴的语言中蕴含着浓郁而深沉的情感,看似平铺,却不平常。可以说这篇课文是一篇情感教育的文章,教这篇课文不仅仅是让学生在语文基础层面有所提高,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情感层面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体味亲情的力量(本文父子情深),进而通过这种亲情教育达到让学生学会感恩父母,学会理解父母。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并理解本课生字、生词。积累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和语言的佳句。

2.读中感悟并理解这对了不起的父子是如何的了不起;学以致用,能够学会从人物的外貌和语言以及动作描写来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特点,并能应用到作文中;

《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后反思(-10-2813:29:16)

标签:杂谈分类: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本组课文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地震中的父与子》描写是是1994年,美国洛杉矾发生大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奋不顾身地挖了38小时,救出了儿子和他的同学的事,父与子凭着坚定的信念创造了一个人间的奇迹。

课前备课时,我深入钻研教材,从教材的实际出发,紧扣教学目标和重点,对课堂中所提出的问题精挑细选,对所教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根据教学重点设计提问。先找出课文中评价父与子的句子“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设计提问,“子不起”是什么意思?抓住“了不起的父与子”品读全文,及其它重点句,如“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等等描写父子语言,行动,外貌的句子,指导读,体会,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课堂上讲课时,我力求提出的问题围绕课文重点,按照课前的预设进行教学,从“父”与“子”两个方面来理解。说父亲了不起,找出描写父亲了不起的段落,重点是课文的3、5、12自然段,先让学生朗读,谈谈体会,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放回课文中,再读,读出相应的语气。并引导学生想象当时情境。体会38小时有多长,平时这么长的时间,人们都干些什么,而父亲的38小时只是在干着一件事,不停地挖掘,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自学思考,从而使学生体会到父亲为了儿子,快不放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多么坚持不懈、决不放弃的父亲!多么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父亲!说儿子了不起,我让学生找出体现儿子了不起的段落,是课文的16、22自然段,指名读,然后让学生谈体会到了什么,在老师的讲述下,引导学生体会年仅七岁的阿曼达在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食物,没有水,只有恐惧与危险的情况下,苦苦等待父亲的救助,但他却能在这种情况下,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当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想到的是“先让我的同学在出去吧!”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儿子的子不起。这时,我又提问:“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是课文中的哪句话支撑着他们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为什么文中3次出现类似的话?”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自学思考,激发了学生思维的波澜。是有效提问。

这节课上完后,我及时的反思了本节课上的提问是否是有效提问,我觉得本节课能抓住课文重点精心设计提问,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促使学生积极的思考,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很高,是有效提问。但我在文本的把握处理上,还是有不足之处,只抓住了文本的主干部分却忽略了其他细微的地方。这样是不够全面的,例如在教学“劝说”父亲部分,没有强调指出,没有让学生充分地感悟到当时的情势是那样的危急。这场地震空前的巨大,这里的损坏程度是及其严重的,人员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倒塌、爆炸、余震等危险。所以其他人基本上认为援救已经没有意义。课文结尾时我没有再强调父亲的了不起是因为父亲不仅救了自己的儿子,还救了其他13名儿子的同学,儿子的了不起是因为有了父亲巨大精神力量的支撑,他和同学才得以坚忍不拔地等到了父亲的救援,没有使父与子的了不起再次得到升华。如果那样教学效果会更好。此及彼,让学生学会感恩父母,理解父母的关爱。

三、说教法和学法

(一)教学方法

1、以读的方式和创设情境的方式并用,促进学生的感悟。让学生读得能达到“不知是他人之文,乃我之文也”的程度。让学生在情境中去感受那种真挚的父爱。

2.适当的设置一些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方法

1.让学生做批注式的阅读。把自己喜欢的或者认为好的在自由读的期间做上相应的记号,并且写下自己的感想。

2.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从声情并茂地朗读中体味和理解课文。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板块:深情导入,锁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板书课题《地震中的父与子》,引导学生由地震一词想到就在我们身边发生的汶川大地震,教师在伤感音乐的伴随下用带有沉重的情感的语言表达出地震给人们带来痛苦,生死离别,流离失所,特别是地震中的父母,护子情深,也一去不复返。(这样导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把握学习本篇课文的一个感情基调,激起学生的沉痛,难过,与伤感.为学习下文做好情感铺垫)。

第二板块:初步感知,夯实基础,训练概括能力

在这一板块,教师先让学生先默读课文,然后利用多媒体出示教学目标要求理解并识记的词语(如地震混乱安顿昔日废墟坚定挖掘绝望爆炸叹息悲痛颤抖拥抱),教师先指导学生认读并理解这些词语,然后让学生用一段话将全文讲了一件怎么样的事概括出来。这样能达到一石二鸟的教学效果,既让学生认识了生字,又初步感知了课文,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再次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老师要这样板书课题。适当加以引导,将学生的思维引入理解“了不起的父子”。

第三板块:品读感悟

这个环节我将着重从课文的重点句段入手,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到父亲和儿子是怎样的了不起。

我将分两个环节来进行教学:

第一环节,让学生理解父亲的了不起,这将主要从这么几个段落的解读:1-3段特别是第3段,让学生思考:父亲面对儿子被埋废墟的心情是如何的?对于表现父亲的心情的段落,我将重点指导朗读,让学生体会父亲的那种哭天抢地的痛苦和绝望的情绪;接着再从3-5段让学生通过读,理解即使众人都说毫无希望了并绝望的离开了废墟,父亲也没有因此而放弃解救儿子,然后再设问:是什么支撑父亲这样继续下去呢?让学生理解是父亲的承诺和爱,即:“父亲说过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由此可见父亲的了不起。6-11段让学生通过角色朗读,进而让学生理解,此处的对话是从侧面来反映父亲即使面对废墟可能伤害到自己,也仍旧奋不顾身解救儿子和不论发生什么也要和儿子在一起的那种坚定心情。由此又可见父亲的了不起。12段是重点段落,这是将父亲的坚定和奋不顾身集中描写的段落。通过父亲挖掘时间之久的描写和父亲的外貌描写反映了父亲为了儿子,决不放弃,即使艰难险阻也毫没有动摇对儿子的承诺,多么有责任感的父亲。

第二个环节:将让学生理解了不起的儿子。我将从16-23段来教。重点从16段和23段两个段落来教。这两段都是通过对儿子语言的描写来反映儿子的了不起的。16段,着重让学生理解儿子的坚强和勇敢,以及对父亲的信任。在长达38小时的漆黑瓦砾堆下,没有食物,拥有的只有恐惧与危险,但是儿子却心里时刻牢记着父亲的承诺,相信父亲会来解救自己,并鼓励同学坚持着生的希望,可见儿子又是多么的了不起,临危不惧。23段,当新的出口开辟后,儿子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同学,这种时刻为他人着想的精神,难道不能说是儿子的了不起的一方面。

第四板块: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让学生理解儿子的获救,是父亲与地震废墟殊死拼搏,奋不顾身的结果,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父亲对儿子的一种无微不至的爱。

由此及己,由表及里。让学生谈谈学完这篇课文后的感受,教师适当的引导,这篇课文不仅仅是为了赞颂父亲的伟大,而是在教育我们孩子们要学会感恩亲情,让学生学会感恩并理解父亲、母亲,以及许多关心自己的亲人。他们这些人都为了我们孩子能幸福、健康成长而付出了不少的心血。

六、说板书设计

17、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

了不起 爱

儿子

4.《地震中的父与子》语文教学反思 篇四

在教学中我抓住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问题:“为什么说这对父子了不起?”让学生带着学习目标深入探究.学生从父亲的动作、语言、外貌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父亲的艰辛和父亲伟大的爱,感受到父亲是一个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人。从阿曼达在废墟上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得到父亲的救援时,他首先让同学出去,感受到儿子的了不起,父亲为信守诺言“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展示了父亲对儿子的爱。儿子因为父亲说过“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而变得勇敢富有爱心,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亲情使人无私高尚,亲情能创造神奇般的奇迹。

结尾我设计两个可能发生的局面一是找到儿子但儿子已经死了;二是父亲在找孩子的过程中发生意外。在天国和孩子在一起。在这两种情况下父亲还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吗?学生感受到父亲都实践了他对儿子的诺言,展示了他对儿子浓浓的爱,这足以让人尊敬,让人觉得“了不起”这样的教学设计培养了学生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的`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得到了发展。

积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比如:猛然想起平常说的一句话“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让学生想象在什么情况父亲说过这句话。在描写爸爸外貌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以此深化对文章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对于语文教学我感受调动学生的情感尤为重要。在分角色朗读阶段,我设计了引导学生细细品味人物心里,读出相应的语气。然而在朗读父亲坚持在废墟中寻找儿子这部分课文,学生没有读出父亲的悲伤,发现儿子还活着时,父子的对话没有读出兴奋的语气,没有表现出喜悦与幸福。经我朗读指导,学生已能动情朗读,但学生并未走进文中,走进现场,同时也浪费了时间。

反思一下,如果在上课伊始就让学生画出使你深受感动句子,反复研读,出示5.12汶川大地震的资料图片,用饱含感情的语言描述地震的场景唤起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再通过朗读,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现场,入情入境,亲身经历事件感受父爱的伟大和了不起,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这样会更好。

5.五年级语文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篇五

阿曼达从废墟里缓慢地爬出来,他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父亲无比激动地伸出自己的双手,对阿曼达说:“儿子,来,我拉你一把。”阿曼达站起来,父亲帮他理理头发,拍了拍身上的灰尘,父亲和儿子紧紧拥抱在一起,流下了热泪。

阿曼达感动地说:“爸爸,真谢谢你,把我和同学们从瓦砾堆底下救出来。您知道我和同学们是怎样在漆黑的瓦砾堆底下活了38个小时吗?当时,我们被埋在下面,感到有点害怕,那里面没有水,没有食物,只有恐惧和危险。突然,脑海里又浮现出您曾多次对我说过的那句话:“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我的眼前一亮,拥有了勇气和信心,相信你一定会来救我的。于是,我安慰同学们,一定要坚持活下去,一定会有人来救我们出去。我们不要放弃生的希望,只要有一丝希望,我们都要好好地把握着它,不能丧失啊!我们大家在缝隙里忍住饥饿和口渴。我们在里面寻找食物和水,但过了很长时间仍是一无所获。因为里面什么也看不见,只有一片漆黑。我和同伴们艰难地在里面活着。最后,我们成功了,您终于来救我们了!阿曼达说到这,鼻子一酸,苦涩的眼泪就从眼睛里滚落下来。

“我挖掘的时候也是非常辛苦的。当我来到这里时,这儿早也成了一片废墟。你知道我那时有多么地难过吗?你可是我唯一的儿子,失去了你,我还能干什么呢?可是我想起了对你许下的`承诺,我想:我一定要遵守诺言,不能让你失望。不管你是生时死,我一定要找到你,活要见人,死要见尸。于是,我来到你们的教室,开始挖掘,当我进行工作时,有许多孩子的父母前来,见我在这儿埋头挖,便劝我说:“没有希望了。”但我还是挖。最后,就只有我一个人了。消防队长和警察都来劝阻我,但我不顾他们的劝告和阻拦,继续挖。我挖了38小时,不吃不喝也不睡,我感到疲劳,是那句话又给了我勇气。挖呀挖,我满脸上都是尘土,两只眼睛中布满了血丝,衣服也被挖得破破烂烂。我的手指头也流血了,全身都是凝固的血,头发也乱糟糟的,声音也沙哑了。但我还是不停地挖。我终于找到你了。”爸爸激动地说。

“妈妈还好吗?”阿曼达问道。

“你妈妈还好,只是受了一点轻伤,不过,儿子你放心,我已经把你妈妈给安顿好了。”

“爸爸,那太好了,我们快去看看妈妈吧!”阿曼达高兴地说。

“好好,我的儿子,走吧,咱们去看妈妈。”父亲带着儿子,来到帐篷里,母亲正躺在床上等父亲回来。

母亲见父亲回来了,高兴极了,兴奋地嚷着:“孩子他爸,你回来了。怎么样,找回我们的儿子没有?他哪里受伤了?”“你的聪明儿子在这儿呢!父亲叫起来,把阿曼达举过头顶,让他在空中扭动身子。母亲笑了。阿曼达和父亲来到妈妈的身边。妈妈爱怜地抚摸着儿子的头,问儿子:“我乖儿子,哪里受伤了?”

“没有,我好好的。还多亏爸爸把我从废墟里救了出来,要不是爸爸救了我,我到现在还没有从废墟里走出来,你们也不会见到我的呢!”母亲听了,十分高兴,在儿子和父亲的脸上吻了一下,说:“你们做的很好。你们都是好样的。”

“现在,我们全家人又团圆了,以后,我们再也不分开了。”阿曼达说。

6.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篇六

一、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以“父母之爱”为专题,编排了精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略读课文《慈母情深》、《学会看病》。《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时,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传奇故事。这篇课文,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受到父子情深的感染;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提高阅读能力。所以在本节课教学中,要紧紧扣住“父母之爱”这一专题来学习,重点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感受父爱的伟大,并联系生活实际再现情境体验文本,提高阅读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二)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三)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二)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五、教学准备

(一)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初步认识本课生字词。

(二)教师准备课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

师: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故事人物是(——),放进课题读一读,在怎样情况下的父与子呢?()也放进课题读一读。

反思:模仿于永正老师的,通过读重音强调不同的词语。我试着这样做,似乎没有达到这样的效果。总共读了3次课题,个人觉得有点繁琐。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字词检查

洛杉矶 混乱 废墟(重义)爆炸 瓦砾(重形)布满血丝 颤抖 砸着(重音)

反思:问学生什么是废墟,陈宇彬站起来说,就是地震发生之后,墙什么----表达不清了,于是我就出示图片说,像楼房倾斜倒塌,整个村庄变成了一堆瓦砾,整座城市面目全非,毁于一旦,满目苍夷的现象就是废墟。其实,我可以问,墙倒塌了,变成了一堆碎砖块。再出示图片。

2、学生理解感悟检查

师:读一篇课文,除了会用嘴读准词,读通句子以外,更重要是,你能够用你独特的心读出你独特的感受。谁来说说,你读出了什么?或有什么发现?可以说说一段的,也可以是几段的。

预设:

(1)课文主要内容: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时,在一场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别人劝阻。抱着坚定的信念,挖掘了整整38小时,救出了儿子和同学。有机会,可以比比谁说的更好一些。(2)课文反复出现的一个句子:无论什么时候,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的。

(3)信赖创造了生命的奇迹。正是父子俩彼此的信任,父亲坚信儿子在等着他,即使所有人都阻拦他,依旧坚持挖掘,同时儿子也坚信父亲会来救助他,才在废墟地下坚持了这么长时间。

反思:3位同学谈自己的感悟,说儿子很信任父亲(胡明哲),很勇敢余家玲),后来我直接问谁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发现学生讲的很罗嗦,抽取不出来。安琪居然用挽救,余成说美国洛杉矶发生了地震,儿子被压在废墟底下,父亲——(罗嗦)。很意外,居然讲不准。师:读懂了这么多,那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预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

为什么这句话反复出现?

反思:学生针对36小时,外貌描写,却最后说出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当学生谈到为什么反复出现无论什么时候,我总会和你在一起。我却不知如何反应。郁闷!一定要逼学生说出我预想的问题?

三、走进了比起的父亲

1、课文给我们塑造了了不起的父亲,那么这个人物的形象是怎样在我们面前丰满起来的呢?回想一下,我们是怎样写人物作文的,从人物的哪些方面入手?板书(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接下来我们就紧抓这位父亲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来学习.请大家默读课文1-12小节,画出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句子,静心想想你感受到了什么,并写下旁注。(学生默读,教师巡查)

反思:讲不完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忽略了神情、心理。可能平时的讲课过程也没太强调。

2、学生交流 交流重点:

(1)、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悲痛欲绝,无法接受,瞬间的转变)

看到眼前的一幕,父亲惊呆了,强烈地意识到,儿子已经必死无疑了,令人无法接受,悲痛欲绝啊。痛过之后,想起自己对儿子说过的话,决心一定要救出儿子。在别的父母都放弃的时候的,只有这以为父亲有这样的想法,这样的决定。

即使生的希望如此的渺茫,父亲还坚持做出这样的决定,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学生无法从这整体上去把握,只能感受到一些零散的东西。学生首先关注动作,讲到冲,大哭,大喊,感受到父亲的担忧和痛心。教师可以这样引领学生,父亲只是一味的大哭大喊吗?感受父亲心理的变化。

(2)、三句简单的话语 A、指引学生发现父亲的三句话语。读读这三句话,你有什么发现?(简短的,寻求帮助)反思:学生能说出句子表达相同的意思,没想到胡明哲然说简单的话。其实他是不知道为什么简单的,差点上了她的当。B、师生合作读,指导读出人物的语气。

好心人上来阻拦时,说:“太晚了,没有希望了。”,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消防队长劝阻时,说-----,父亲也只是问-----警察上来劝说时,说-----,父亲也只是问——-反思:朗读指导教师指导的不够到位。吗,没有读出人物的感情,只有第一回好心人的指导比较好。教师应讲消防队长是干什么的,父亲见到他是什么心情等。

D、你感受到了什么?既然表达同一个意思,父亲为什么反复这样说,说的心情一样吗?(虽然是同样的意思,但说话时的心情是不一样的,但目的是一样的,寻求帮助)E、再读,师扮演父亲。

不管有没有希望了,我只知道答应过儿子,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他在一起,再说儿子还在等着我,我一定要其救他。

我不怕危险,我也不会离开的,我要救我儿子。

你理解我吗?不,你不理解我。你知道儿子在等着我吗?我能马上回家吗?我要救出我儿子。

简短反复的几句话,倒出了父亲的急切,要知道此时时间就是儿子的生命啊!也倒出了自己的决心。扣读句子

反思:老师扮演父亲,没想到学生说老师是一位合格的父亲。于是我有问见了任何一个人,我都这样说行吗?这里的引导我是成功的。

(3)、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应出示对比句。

A 挖掘时间长,指导读出长,累。对比句子,为什么不直接这样写: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余家玲一下子就说更能说明父亲的爱。不知为什么总觉得她的感悟有点僵硬,好像是一个公式套进去一样的。很奇怪,对比读后,学生依然感受不到时间的漫长和父亲的艰辛。B、在挖掘的36小时里,父亲又会遇到什么困难呢?(手被锋利的石块割伤了,大石块压伤了他的手指,余震来了,大地又震动起来。灰尘跑进的父亲的眼里,害得他直流泪水。学生讲得还是不错的。

C、是什么支撑着这位父亲苦苦挖掘? 生:是信念。

生: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生:是父亲救出儿子的决心 生:是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D、36小时哪,父亲一直不休不眠,克服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那我们看到了一位坚持、执着的父亲。扣读板书。

反思:一时慌乱,自己打乱的阵脚。令人意外的是学生的立足点更高。先说出艰难难道不对吗?为什么一定要学生讲出时间的漫长呢?老师太死板了。

(4)、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挖掘了36小时的结果,让我们看到了不像人样的父亲,筋疲力尽的,伤痕累累的父亲。但父亲还在坚持着。扣读句子。请学生闭上眼睛想想,你看到了怎样的父亲?

反思:学生第二次交流就谈到了这个话题。怎么办?

(5)、天下的父母千千万,爱子之情却一样深。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近父亲的心。此时此刻,挖掘已进行了36小时,可是儿子还生死还未卜。这个深爱儿子的父亲会对心爱的宝贝说点什么呢?请你将泪水凝聚在笔端,写在书页的空白处。反思:个人觉得还是比较成功的。

三、教师小结

作者就是这样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情、语言、外貌、内心,给我们塑造了一位了不起的父亲。下节课我们就去认识这位了不起的父亲又有一位怎样了不起的儿子。

7.《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篇七

我上的是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 我把“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爱,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以下是我教《地震中的父与子》的反思:

(一)教学思路体现了“一条主线,两个场景”。条理清楚,令人一目了然,突出了教学重点。“一条主线”就是感悟父亲的了不起。“两个场景就是”:一是别人劝阻父亲别挖的场景;二是父亲奋力挖掘38小时的场景。

(二)充分引导了孩子们读,让同学们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读时有层次感,有目的性。例如在重点段12自然段中,我先引导孩子们读出父亲的累,然后通过想象写话,让同学们带着想象读,读出感受。接着当学生明白父亲之所以能坚持,是因为心中有一个永恒的承诺,有希望,又要同学们带着希望去读。在课堂上我采取了多种方式读,有评价读、范读、想象画面读、引读,齐读等形式,在层层推进的朗读中强化感受,促使感知转化为深刻的感悟。从学生的朗读中我可以感受到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在不断升华。

(三)注重了学生的自读感悟,我让学生边读边写批画;抓住重点词语,重点段落去理解课文,渗透了学法的指导。在学生交流过程中,进行句子的对比,体会写作特点等语言文字训练,使课堂教学比较扎实有效。

(四)贯穿了读写结合,给学生们练笔的机会。在这节课中,我进行了“想象写话”,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同学们更深地走进父亲,情不自禁地感动于父亲的了不起。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暴露了我的不足:

(1)教学时间紧,学生自学时间偏短,写话时间、交流感悟的时间也偏少。

(2)在教学中,我面带笑容,与文章那分深沉的基调不太协调

8.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篇八

首先谈谈教学设计案例中的优点:

一、注重抓住课文的关键语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案例中的教学紧扣课文中的主要内容,抓住关键词句,进行讨论交流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例如,先找出课文中父亲对儿子的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以及针对评价父与子的中心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等重点语句,有针对性地设计提问,“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再指导学生抓住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等等描写父子语言,行动,外貌的句子,指导学生读、体会,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二、注重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在第一课时的第三教学环节中,教师针对不同语句、不同语境、要用怎样的语气来朗读,都向学生提出讨论。这说明教师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而且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语气。

三、注重培养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全面地理解课文

“讨论交流”是培养学生言语能力、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案例在第一课时的教学环节中,教师设计了八个“讨论要点”来让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全面地理解课文。这说明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全面地理解课文的能力。

四、重视生字词的教学

生字生词的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在第二课时生字新词的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生字,再让学生范读生字,在此基础上,教师又结合本课生字的特点、以及针对学生容易读错的字音和容易写错的部件,进行具体的订正和指导。并对“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破烂不堪”“挖掘”等生词引导学生进行具体的理解,可见教师对生字生词教学的重视。

五、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对父爱母爱的体会

在第二课时的第三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要求学生先背一背古诗《游子吟》,在读背中感受平凡而伟大的母爱,再让学生说说父母在平时生活中为我们做些什么事,最后要求学生动手写写,并与同学交流。把课堂学习内容拓展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进一步体会父母的伟大而无私的爱。

当然,“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再完美的教学设计,也会有它的不足之处。在发现本教学案例优点的同时,我也发现了它的一些我自认为的不足之处。

第一,案例中的教学过程违背了语文教学的“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原则

在第一课时的整个教学设计中,教师以“讨论要点”贯穿全文,整节课在组织学生讨论什么地方或某一部分该用怎么样的语气来朗读,并且只是讨论而讨论,没有给予学生去亲自进行朗读体验的机会和时间,完全剥夺了学生读书的权利,违背了语文学习过程中的“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原则。本人认为,应该在学生明白应用什么样的语气朗读后,立即让学生进行朗读体验,并指导学生读出恰当的语气,让学生在具体的朗读体验中,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第二,案例中的实际的教学活动与教学环节设计不符

不仅违背了语文教学中的“以读为主,读中感悟”原则,还违背了语文学习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例如,在第一课时的第二教学环节中,环节设计为“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根本没有朗读课文的机会,只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初读课文”的机会。所以我认为本教学环节应该改为“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更恰当。而在教学环节三“引导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中,教师在引入教学的谈话中说:“我们要披文入情,以读促思,在读中感悟才能把文章读得恰到好处”,而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却以“讨论” 为课堂的主要学习方式,学生围绕着教师提出的八个“讨论要点”在教师的一步一步的指引下,针对相关的内容和重点语句应用什么样的语气来朗读作为讨论的主要内容,并以教师的提问和小结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给人以“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感觉,不仅违背了语文教学中的“以读为主,读中感悟”的原则,还违背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语文学习活动的原则。

第三,沿用已被摒弃的教学方法,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

在第二课时的第一教学环节中,教师要求学生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每段的大概意思。这样的教学要求是已被摒弃了的老教法,要求学生给课文分段并说出段意,给学生的学习增加了难度。其实在此教学环节中,安排学生用适当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熟悉和理解,效果会更好些。

第四,课外作业安排与课时教学内容不匹配

例如,第一课时的课外作业——“朗读课文,找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表面上看是在为下一课时学习生字新词做准备,但实质上与第一课时的学习内容相脱节,不匹配,不利于学生对第一课时学习内容的复习巩固。而第二课时的课后作业——“完成课后的1至3题”与本课时的学习内容相脱节,并且课后练习题2已于第一课时的“讨论要点三”已经进行了具体的讨论交流,不必再作为课外作业来布置给学生;而第3题——“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和同学讨论”应安排在学生理解课文之前或学生在自读课文的过程中更恰当。

9.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篇九

《奇异的激光》是一篇介绍科普知识的文章。在教学初,我引导学生交流查找的相关资料,丰富了解,激发兴趣。接着,我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说明层次。在引导学生进一步读书的时候,我适时地把课后思考题“为什么说激光是奇异的光?”这个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从读中感悟,然后在全班交流,进一步体会激光的奇异及激光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在让学生交流学习收获时,我引导学生弄明白:为什么说激光是当前世界上最亮的光、最快的刀、最准的尺,它们分别有什么用处?鼓励学生结合课外知识补充自己的发言,让学生在交流中感受科学的奥秘,激发探索的兴趣。在交流学习收获时,我还让学生用第一人称的方式来介绍:我是激光,我的特点是……这样一来,单调的说明文字变得生动有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

10.五年级语文上册《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篇十

1.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受父爱的伟大。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一、看录像图片导入课题

1、同学们,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了一场大地震,30万人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爱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播放录像)

当地震来临时,人群一片混乱,伴随着火光冲天的爆炸,不少房屋轰然倒塌,变成一片废墟。地震过后,人们在一堆又一堆放的瓦砾中寻找着生还的人。(课件一)

看着这些触目惊心的画面,我们不禁感叹,人类的渺小,生命的脆弱。但地震中有这样一对父子却演绎了一段感人的故事。相信同学们也一定被深深打动了。谁能简单的说一说这个故事。

生概括的介绍故事的主要内容。

把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起因、经过、结尾都说清楚这个故事就说完整了。

今天,就让我们继续走进课文。揭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这对父子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生说(课件三板书)

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这对父子,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课件四)

展开自学、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

感悟父亲

让我们先走近父亲,看看这是怎样一位了不起的父亲。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课件五)

生1

生2

生3

齐读

师:父亲已经挖了36个小时,为什么作者不直接写36个小时,而要这样一一罗列时间词呢?

生1

师:你能读一读吗?

生读

师:你为什么读得这么缓慢?

生1

师:这样把时间词延长,可以感受时间的久,但读时要注意不要太平,要有起伏。

师示范。生齐读

师:谁还读出了不一样的感受吗?

生读

师:你为什么读得这么快?

师:你读出了父亲的心理。简简单单的四个数字词我们感受到了父亲的劳累、艰辛和坚持。

这就是作者的独具匠心,这就是语言魅力。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会好好地读一读这段话。读好这段话。

生齐读

师:父亲是怎样说的?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父亲的回答。

(出示课件六父亲的回答变红)

这三句话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师:是啊,你看到了一位为了救儿子都有些精神失常的父亲。同学们,你们读父亲的话,让我们一起来再现当时的情景。

师:父亲正在挖掘着。有些人上来对父亲说:“太晚了,没希望了。”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生接。

消防队长走来了,父亲多么希望他能留下来帮自己一把,他迫切地问道------生接。

警察过来了,他不但不帮父亲,还劝阻他赶快离开,父亲失望了,生气了,他大声问道----生接。

师:是什么支撑着父亲不顾生命危险不停地挖掘寻找着?

生1

生2

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课件七)

师:因为心中的念头,曾经的承诺,使父亲不顾安危,不断地挖掘着,以至于人们都认为父亲-----(精神失常了)

师:你们也这样认为吗?(不)

师:那是因为父亲对儿子浓浓的(爱)

师:当儿子生病时,父亲陪在他身边

当儿子遇到困难时,父亲帮助他

当地震来临时,父亲不顾一切地找寻着儿子都是源于曾经许下的诺言----(生接)

师:这真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啊!

师:有一位了不起的父亲必然有一位了不起的儿子。你又是从哪里感受到儿子的了不起。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事,你总会和我在一起!”(课件八)

师:阿曼达沉着冷静真是了不起。让我们冷静地读一读这段话。

生齐读

师: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课件九)

这段文字不正是对父亲的赞美和敬意的小诗吗?让我们也来创作一首感人的小诗吧!

生写生读

师:有了感动,笔下才能流淌动人的文字。

师:当父亲挖了38小时又50分钟后,父子终于要见面了。父亲张开双臂迎接儿子时,阿曼达却说:“不!爸爸……”(课件十)

当父亲为儿子打开一条绿色通道,期待能尽快见到儿子时,阿曼达却说:“不!爸爸……”

师:刚刚我听到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把“不”字读得很重,你们为什么这样读?

师:孩子们,你们说得多好啊!当父亲伸开双臂,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

阿曼达却说“不!爸爸……”(生接)

师:这对了不起的父子创造了生命的奇迹,他们就要相见了。让我们带着幸福、感动齐读最后一段。

生齐读。

师:伟大的父爱谱写了惊人的神话,这让我想到了一首诗。(课件十一)

师:地震中这位父亲的爱是伟大的,震撼人心的,也许我们一生也感受不到,但是在平凡的生活中我们又何常不时刻沐浴着父母的爱呢?(课件十二)

板书设计:17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父爱子

挖等

不论……总

上一篇: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下一篇:公布的同义词和近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