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2024-09-12

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精选8篇)

1.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篇一

把握特点 提供基点 创造落点

——谈小学数学低年级“解决问题”教学的方法和策略

一、新教材的特点:

课程改革,把我国小学数学历来以“应用题”作为一个独立领域的传统格局打破了。新教材把“应用题”融合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等领域之中,以解决问题的方式出现在课本中,一改传统教材应用题的呈现模式,变呆板、枯燥、沉闷为生动,充满活力。特别是一、二年级的教材多了许多生动的情景,富有趣味,用了生活化的语言描述源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种置于特定情景中的数学问题,融入了新课标所倡导的人性化、生活化的理念。一年级主要以情境图为主,如:一年上册47页、51页和58页,一年下册19页等,这些图极易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使他们身临其境地进入角色,从而理解题意。二年级则以半文半图为主,如二年上册23页和33页,二年下册4页、5页和59页等。这一新奇的内容也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眼睛,大大地引发了他们的数学思维。

二、“解决问题”的基本模式:

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解决问题”的要求是: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针对课程标准的要求,我认为低年级“解决问题”教学应遵循以下模式:

出示出题图——学生观察——提供数学信息——独立思考——提出数学问题——合作交流——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

三、方法和策略 大家都知道,传统的应用题教学采用的是“碎步”前进的方法,一点一滴细水长流,前后联系紧凑,步步为营。新教材的“解决问题”则采用了跳跃式的呈现方式,它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较大的展示空间,但也为教学“尺度”的把握增添了难度,因此就要求我们细化自己的教学行为,找准每次教学内容跳跃的“基点”和“落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数学的思考能力。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为解决问题提供思考的“基点”

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从实际问题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抽象成数学问题。新教材在细节处理上颇具特色,像一年级上学期的“游泳图”呈现信息的方式及107页呈现的方式,教材中随处可见。这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类练习的契机拓展它的内涵,变换各种场景,让学生充分体会信息与信息之间,信息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努力从“直观”向“抽象”逼近。再如,在二年级上册中《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减两位数》教学中,教材安排了学生参观博物馆活动和北京申奥时的票数来进行教学,(如图)教材用了一系列的情境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和进位加法以及不退位减法和退位减法。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即理解了算理,又掌握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新教材让“数量关系”隐含在情景中,注重让学生在情景中体验、感悟两步计算应用题的结构。但仅有感悟,没有实质的理解,这样的感悟也是不深刻的,而且“数量关系”也不会随着形式的改变而消失。如二年级下册59页的解决问题。学生观察图后,通过思考,描述的图意有:(1)划船那里坐了6条船,每条船坐4人,共有多少人?(2)有12个小朋友,每辆碰碰车坐3人,要坐几辆车呢?

(3)有24个小朋友去春游,他们先乘船,平均每条船上坐4人,需要几条船?又坐碰碰车,每辆碰碰车准坐3人,24个小朋友需要几辆碰碰车?(4)有24个小朋友去春游,他们租了6条船,然后坐碰碰车,每辆碰碰车坐3人,需要几辆碰碰车?

(5)小朋友去春游,他们先乘船,每条船坐4人,共坐了6条船,一共有几个小朋友?然后坐碰碰车,每辆碰碰车坐3人,需要几辆碰碰车?

学生描述的图意中,只有第五种比较接近编者的编写意图,由于学生初次接触乘除法两步计算问题,相对于加减法两步计算应用题要繁杂得多,在一年级时,信息单一,有时信息呈现虽然多样化,但由于加减运算比较直观,又有丰富的生活经验积淀,学生解题正确的机会较多。到二年级时,信息增多,运算方法变化多,“非加即减”的现象少了。更主要的是,两步计算不仅依靠直觉思维,还有赖于学生的逻辑思维。学生对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缺乏应有的“对应”感觉,于是出现解题时搞“拉数配”的现象,当学生遇到上面这类问题时,总是习惯于直接说出总数,顺势而为,把陌生的两步计算问题解决浓缩为自己熟悉的一步计算。再如二年下册60页习题中的第二题,学生把算式都列成18÷9=2的一步算式。

针对这一情况,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思考的“基点”,把书上的提示语首先提示给学生,如“要先知道有多少小朋友,再……”,这样学生就会理清思路,知道了先要解决的问题,进而梳理数量关系,这才能解决学生学习的难点和教材的重点。

2、有效挖掘学生的潜力,为解决问题提供思考的“落点”

学生在获取信息后,要分析其间的数量关系,用数学方法求解,并在实际中检验。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尽力为学生提供思考的“落点”,使其在此基础上展开学习,体会问题解决的方法。我提供两种方法给同行借鉴。(1)比较中理解、感悟。解决问题中的两步计算是在一步计算的基础上扩展而来的。我们都说“一步是基础,两步是关键。”他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加强比较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结构。新教材没有明显的建构提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就有意识地利用学生的“错”进行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们在教学59页的解决问题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学生给出的图意(5)进行教学:先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再改变问题。变为两步计算应用题。让学生在信息的增减变化的过程中体会、感悟数量关系,在比较中理解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实质。使学生自然地感悟到学习材料间内在联系,沟通一步计算解决问题与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关系。同时,也可以运用“连续两问改一问”“改变条件或问题”等方法,在帮助学生为寻找“中间问题”中起到了“脚手架”的良好作用。(2)把相同模式的解决问题放置在不同的情景中。

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让学生把藏于心中的“秘密”与所学的知识相结合,更能体会到数学的“应用性、生活性”。如学了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后,让学生编这种模式的练习题,可以是文字描述,也可以是图画形式。学生在独立编写的过程中更充分、自觉地构建了知识,对这种模式的“解决问题”体会更深刻、理解更彻底。同时,不同形式的表达方式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2.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篇二

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是中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于深化学生的认知过程, 完善认知结构,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中学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中普遍存在这样一个现象, 教师找大量的习题让学生练, 企图以此加深学生的印象, 从而掌握数学知识.教师疲于找题, 无精力找规律, 学生疲于解题, 无精力求消化, 高耗低效的题海战术导致师生负担加重, 教学效果不佳.

因此, “数学问题解决”既是一种具体的解题技能, 更是贯穿在整个初中数学教育中的教学指导思想. 在很多情况下不是一个“算法”的过程, 而是一组“启发式”, 也就是说, 同一个问题往往有不同解决路径, 不同的问题也常常会有相似的解决办法.因此要广泛收集信息, 综合分析成因, 考虑多种可能措施, 权衡利弊关系加以择优.

下面我就初中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存在的问题: 学习不主动, 思维偏离, 数学应用意识薄弱, 缺乏自觉性和钻研性, 谈谈看法。

一、创设知识迁移的教学情境, 促成问题解决

知识的迁移在教学活动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一般的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促使知识的正迁移, 达到对新知识的掌握和新问题的解决.要促成知识的正迁移, 学生必须对已学知识的内容、结构有正确的理解, 并能准确记忆和熟练运用.教师在教学时首先要提出问题, 使学生产生知识迁移需要的前提条件;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

例:解方程|x-1|+|x-5|=4

分析:对于含一个绝对值的方程我们可分两种情况讨论, 而对于含两个绝对值的方程, 道理是一样的.我们可先找出两个绝对值的“零点”, 再把“零点”放中数轴上对x进行讨论.

解:由题意可知, 当|x-1|=0时, x=1;当|x-5|=0时, x=5.1和5两个“零点”把x轴分成三部分, 可分别讨论:

(1) 当x<1时, 原方程可化为- (x-1) - (x-5) =4, 解得x=1.因为x<1, 所以x=1应舍去.

(2) 当1≤x≤5时, 原方程可化为 (x-1) - (x-5) =4, 解得4=4, 所以在1≤x≤5范围内可任意取值.

(3) 当x>5时 , 原方程可化为 (x-1) + (x-5) =4, 解得x=5.因为x>5, 所以应舍去.

所以, 1≤x≤5是比不过的.

上述数学教学, 应用数轴创设的数学问题情境, 有效地形成了知识正迁移的条件, 使学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并解决自己所面临的问题.经过长时间的练习, 会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使学生获得数学问题解决的思路、方法和知识.

二、找准问题切入点, 使解题思路更清晰

代数式化简求值是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内容.学生在解题时如果找不准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方法选取不当, 就会事倍功半.

例:先化简, 再求值

通过上面的分析和举例, 可以发现, 采用合理的思维方式, 大胆质疑、勇于创新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关键.

数学作为一门主课, 在培养学生理性思维方面, 其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 这种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对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分析能力的增强, 创新意识的启迪都是至关重要的.

四、教给学生数学思维策略是学生掌握问题解决方法的基本途径

初中数学问题解决不仅是一种能力, 更是一门学问.其中数学思维策略是学生掌握问题解决的基本途径, 是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所采取的总体思路.数学教师要熟练掌握中学数学中常用的数学思维策略, 如模仿、猜测与验证、建立数学模型、列表图示, 等等.在教学活动中, 预留一定的时间, 对数学思维策略作专题讲解, 并配置一些从简到难的问题作为练习.如果教学进度允许, 就可以专门设置一节课来讲练, 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问题解决的方法.

一般情况下, 学生在解决新问题时, 经常会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和解决过的问题特征比较对照新知识和新问题, 设法将新问题的分析研究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或模式中.因此, 把新问题通过适当变形、分解, 化归为学生熟悉的问题, 这是数学思维的重要策略.

除了上述方面外, 在教学中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 恰当设计简单问题导入, 让原本单调乏味的数学知识变得具有趣味性, 增强学生解题的灵活性, 也可以适当引入现实问题、精选问题作为例题, 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解答.

摘要:本文探讨了初中数学问题解决策略的教学方法, 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使学生清楚问题所在, 明确数学学习内容, 掌握学习方法, 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关键词:初中数学,问题解决,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尚凤祥.现代教学价值体系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1, 1997, 5.8.

[2]张奠宙.数学教育研究导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4, 2, 1999, 5.5.

3.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篇三

一、创设情境,激发动机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兴趣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和前进源泉。小学生心理特点告诉我们,他们这个年龄有相当强烈的求知欲望,外部世界的许多新鲜有趣的事情都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和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因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是小学数学教师应尽的责任。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二、学会审题,理解题意

低年级的学生认识的字少,理解能力差,视野狭窄,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读题方法的指导。学生读题是理解题目题意的必经之路,也是培养审题能力的第一步,只有通过读题,才能使学生明白题意,为下一步的解题做好准备。读题时不仅要找出题目所给的条件和问题,还要抓住题目的关键字、词、句,准确理解题意并能说出题意。例如:李奶奶家养有16只鸡,比张奶奶家养的少4只,张奶奶家养有多少只鸡?此题中关键句是“比张奶奶家养的少4只”,理解这关键句的意思后可得出“李奶奶家的鸡少,张奶奶家的鸡多”,从而得出张奶奶家的鸡应是:16+4=20只。

三、方法策略,提高效率

1.画图的方法策略

在低年级有许多实际问题的数学信息都蕴藏在情境图中,而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有限,注意力很容易受外界事物或自己的情绪兴趣所影响,如果学生在审题过程中不借助其他的方法帮助记忆,常常顾此失彼,从而导致学生解题错误。要解决这类问题,可以要求学生在读题时一边读一边画图,就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小朋友在排队做操,小明前面有9人,后面有4人,这一排一共有多少人在排队做操?小明用三角形代替,他前面有9人用9个圆形代替,后面有4人用4个圆形代替。

从而得到这一排共有14人。也就是用前面的人数加后面的人数再加1人小明本身。(9+4+1=14人)

2.列表的方法策略

低年级要解决的数学问题都是图文并茂的。在解决问题之前先收集和整理信息,然后有条理地进行再重组再列表。目的是让学生更容易地从表格中看出数量之间的关系,从而找到解题的方法。例如,人教版数学下册练习十二第8题。

从表中可以看出要求二(2)班的上半场得多少分,先求出二(1)班下半场得多少分(42-24=18分)。因为二(2)班下半场得分与二(1)班下半场得分同样多,是18分。这样就可以求出二(2)班的上半场得了38-18=20(分)。列表可以让学生看清数量间的关系,还能找出一一对应的关系,有助于理解能力弱的学生正确理解题意,明确解题思路和步骤,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3.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策略

分析数量关系是解题的关键,无论解简单问题还是复合问题,都要认真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已知条件之间、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才能确定解答方法。例如:买9支水笔共花72元,买12支水笔要花多少钱?先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的关系。要求买12支水笔要花多少钱,必须要知道什么条件才能求出问题(每支水笔的价钱——中间问题),然后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用什么方法,从而找到解题的方法(72÷9=8元,8×12=96元)。

4.列举的方法策略

有的问题比较抽象,不能用具体的形象进行思考,用列式解答比较困难时,就可以用列举的方法来做题。它是把事情(事物)发生的可能性进行有序思考,逐个罗列,并用某种形式进行整理,从而找到问题的答案。

5.养成良好习惯的方法策略

科学家培根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

平时学生解题错误,似乎大多是因为“粗心、马虎”,没有认真审题,没有把题目看完,或看完了不假思索,按老规矩办事,盲目解题。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不是一日之功,它需要老师平时多引导、多检查、多表扬、多鼓励。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认真审题,首先要培养学生正确读题的能力。由于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相对差,所以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慢读题,每道题要求读两遍,并找出关键字、词或句,更有利于学生对题意的理解。做完题后,要求学生看所列的算式是不是符合题意,数字是否抄错,然后再算一次,看看结果是不是和原来的一样。最后再次进行反思回顾写出答案。这样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学生的解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就会有所提高,学生就能养成细心谨慎的好习惯,解决问题的效率就会有所提高。

总之,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必须从低年级学生开始,让他们学会解题的方法与策略,从而在解题时做到游刃有余。

4.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篇四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总体目标的“解决问题”方面指出:(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课程标准解读中只阐述策略的重要性,没有说明什么是策略。在一些数学教学专著里,虽然专家们谈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但也不是共识的界说。

这一问题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世界性的数学课程改革,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把“问题解决”作为学校数学教育的核心。“问题解决”主要有二方面的含义:(1)问题解决是重要的社会活动。在日常生活、生产劳动、科学研究等各个领域,人们都要解决问题。遇到的问题,有些是熟悉的,已经有解决的方法;有些是新颖的,暂时没有现成的方法。因此,人们一方面要积累一些模式用于前一类问题的解决,另一方面还要形成一些策略来解决后一类问题。(2)问题解决是学校教育的一项任务。学校教育是为了培养能适应当今和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数学课程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应该具有前瞻性,要把善于提出问题、乐于解决问题列为课程目标,大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3)问题解决是数学教学的一种方式。如果数学教学把一部分内容用问题解决的方式进行,学生就有机会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就能经常开展解决问题的活动,久而久之,就会逐渐习惯客观理性地面对问题,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技巧及体验,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我国数学课程改革把解决问题作为课程目标的一个方面,在课程标准里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顺应了先进的课程发展方向。其实,大多数教师凭自己的知识经验,都能够体会课程标准里的“策略”指的是什么,都能够理解“策略”的教学价值,都能够接受关于“策略”的教学内容和任务,没有必要纠缠于“策略”的严密定义。同样,课堂教学帮助学生体验策略、形成策略,也不需要对“策略”是什么意思进行过多的说明或解释,学生能够在解决问题时感受“策略”的含义。

二、教学哪些策略

人类在大量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总结了解决数学问题的一般过程,主要分“提出和理解问题、拟订方案、执行计划、评价反思”四个阶段。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是比较概括的上位观念,可操作性并不强,必须落实于具体的方法、手段上。如,理解问题是在头脑里构造问题的表征,这一构造活动总是围绕已知条件与未知问题进行的。如果借助一些有效的形式和技术,效果会很好。再如,解决以前曾经见过的问题,要选择可以利用的模型;解决首次遇到的问题,拟订计划需要数学思想统领,需要数学活动经验支持。又如,执行计划是既严格又灵活的过程,有时会调整原来的方案,甚至推翻并重新设计方案,有时还会跳过原先方案中的某些程序,加速求解的进程。还有反思什么、积累什么……都涉及了解决问题的策略。

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很多,教材兼顾策略的可接受性和策略本身的实际价值,主要编排了以下策略: 第―学段 综合与分析 四年级 整理、画图 五年级 枚举、倒推 六年级 尝试、转化 综合与分析是对问题里的信息进行加工,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计划。“综合”着重研究已知条件之间的联系,派生出新的数据条件,为解决问题增添新的资源。“分析”着重沟通条件与问题之间的联系,在联结点上把复杂的问题分解成连续的简单问题。综合与分析是基本的思维方法,并且总是结伴而行、相辅相成的。教材在一、二年级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孕育着综合、分析的思想。三年级通过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教学,初步学会综合与分析的思考方法。

整理、画图是加工信息的表现形式。小学数学 让学生解决的问题,大多以图画情境或文字讲述的方式呈现,在头脑里表征数学问题,要排除(或淡化)非数学的内容和无关的数据,保留有价值的数学信息;要把分散、零星的重要数据组织起来,暴露蕴含的某些关系。另外,图形直观能把一些较难理解的问题,一些较难发现的关系变得易懂明朗。所以,整理与画图有益于理解题意,有助于分析、综合,是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一学段的教材中出现了示意图、线条图、线段图……利用图画表达数学概念和数量关系,是以后学习画图的基础。四年级把整理、画图作为策略教学,让学生体验整理、画图对解决问题的积极意义,学会一些整理、画图的方法,主动应用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化归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在解决新颖的、复杂的问题时十分有用,化归有很多具体情况和方法,如特殊与一般的转化、动与静的转化、顺与逆的转化、正与反的转化……教材联系小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着重教学将新知转化为旧知,并少量安排了把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

尝试是解决问题时经常考虑采用的一种方法。解决一个从未见过的问题,经验系统里没有现成的模式可直接利用。这时,猜一猜、估一估往往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猜与估把新的问题情境与一些已有的图式联系起来了。当然,猜想与估计不一定就是问题的答案,有可能是,也可能不是,这就需要通过验证来确认或排除。当今和未来社会里,人们解决新颖问题的几率越来越高,尝试作为一种方法,验证作为一种科学态度,两者有机配合,是非常有效的策略。教材编排尝试策略,也符合课程标准“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和初步演绎推理能力”的精神。

三、怎样教学“策略”

“策略”作为解决问题的计策、谋略,与“方法”有区别,也有联系。“方法”一般具有行为特征,有操作的成分,而“策略”比方法上位,是组织和开展行动的方针,能指导有效地使用方法。“方法”可以从外部输入,而“策略”只能在内部滋生,我们可以通过讲解、示范、模仿,把方法教给学生,但无法代替他们形成策略。正如下棋、打牌,要学会走棋、出牌,可以拜会下棋、会打牌的人为师,从他那里学到方法。如果希望走出妙棋、打出好牌,则必须经常下棋、打牌,积累经验,形成策略,即使有高手指点,也要自己领悟。

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之前,学生已经解决过许多问题,初步积累了一些解决问题的知识和方法,但都是就事论事的,对生活经验的依赖比较明显。解决问题的教学,其目的不仅仅满足于找到问题的答案,而在于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与能力。过去的解题经历,是形成策略的宝贵资源,形成策略需要自主“体验”。首先要体验方法的具体内容和使用要领,学会方法;然后在广泛、灵活地应用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方法的价值。所以说,教学策略既不能离开方法说空话,也不能拘泥于方法犯教条主义。

教学策略,要在问题情境里激活相关的方法。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加和减”里的两步汁算应用题,要初步形成分析法思路。例题用一条线段表示裤子的价钱,让学生画出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计算买1套衣服要用的钱。画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能感受已知条件“裤子单价28元”与“上衣价钱是裤子的3倍”的联系,感受所求问题“一套衣服的价钱”与已知条件“裤子的价钱”的关系,产生解决问题的思路。“试一试”继续求上衣比裤子贵多少元,“想想做做”里解决“已知两个数相差几,求这两个数的和”的问题,把解答例题的经验向新的问题情境扩展。纵观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里的实际问题,反思“求总和”与“求相差数”的方法,就能初步形成从问题出发,向条件推理的分析法思路。前几年有些课上,教师没有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再认反思,甚至没有意识到解题思路,影响了学生解题策略的形成。

教学策略时,如果相关的经验不够丰富,那就需要讲一些方法,让学生在学习方法的同时体验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四年级(上册)的“整理”策略,就是这样教学的。例1利用归一问题讲整理,先把小明和小华买练习本的本数与用去的钱数填在表格里,示范了整理条件、问题的方法,以及通过整理形成的解题思路。接着让学生解答小军42元买了多少本,模仿着在表格里整理信息,体会整理对解决问题的积极作用。然后用连线形式表现小明、小华,小军各人买的本数与用去钱数的对应关系,凸现了整理是沟通数量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深刻地感受整理的方法和意义。“想想做做”第2题用整理策略解决归总问题,学生首次解决归总问题,没有现成方法可以使用,甚至理解题意都会有闲难。教材指点学生把条件与问题表示在表格中,弄明白这个实际问题里有三种球 的价钱与买的个数,通过整理弄懂题意,形成解法,充分体现整理是一种有效的策略,尤其是面临新颖的问题,或在不理解问题、想不到解法时,整理对解决问题是十分必要的。整理信息的形式是多样的,画表格整理虽然中规中矩,却有点麻烦,麻烦往往降低可行性。摘录相关信息,或者用线连一连,比较宽松、灵活,可行性强得多。另外,整理既可以借助外显的形式进行,还可以在头脑里进行,具有在头脑里整理的习惯与能力,是策略教学的目标追求。教材充分体现了这样的意图,“想想做做”的前两题给出了表格,要求填表整理。后两题没有给出表格,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整理,适当作些摘录或者在题目上勾勾画画都可以,体现了具体运用策略的形式是多样的。

5.劳动合同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篇五

用人单位应当在一个月内签订书面合同;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订立书面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双倍工资。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注意:一是支付双倍工资的情形。许多人对此理解存在误区,认为只要用人单位不签合同就支付双倍工资。其实不然。一般而言,如果用人单位找劳动者签,但是劳动者拒绝,用人单位也便索性不签了。这时用人单位存在过错,是要支付双倍工资的。另外一种情况是,用人单位没有履行诚实磋商的义务,导致约定的工作、报酬等和实际不符。这时用人单位也存在过错,也是要支付双倍工资的。如用人单位已尽到诚信义务,因不可抗力、意外情况或者劳动者拒绝签订等用人单位以外的原因,造成劳动合同未签订的,用人单位不需要承担“双倍工资”。劳动者如果想拿到因未签合同而应支付的双倍工资,应该收集好用人单位存在以上两种过错的证据,以便呈堂证供。另外一个问题是双倍工资的计算。

1、“双倍工资”不是从未签合同当月开始计算。“双倍工资”支付的时间是从用工之日起第二个月开始,因为法律给用人单位一个月的“缓冲期”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

6.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篇六

认真回顾《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五个问题》这门课,请结合自身实践体会,就其中一个问题,说说解决的策略和方法。

要让课堂精彩就要做好备课工作。可是课堂上却经常不如备课中所料,课堂上并没有完全展现我们所准备的内容,那我们怎样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呢?课要备,经验要采纳,但教师要真正上好一堂课,绝不是靠写教案写出来的,也不是经验堆积出来的。真正的好课是在教师与学生思维的碰撞过程中,在临机应变中生成的,这就叫临讲备课,是备课的重要一环,或者说最后一环。临讲备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课堂讲授效果的好坏。这就要求教师有深厚的功底。做一名精益求精的教师,应在生活中多积累,多观察,多思考,用全部的精力、经验、心血、时间来备好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都成为精品。但是精心备课并不是将上课时要说的每一句话都备到,老师过度的预设很可能限制了学生创造性的生成。备课,要有粗有细,粗在老师如何教,细在学生怎样学;粗在方法,细在情趣;粗在预设,细在生成。从备课到上课,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创建开放的课堂,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发展学生的内省思维,这才是真正的教学改革。课,是教师重要的基本功,也是教师的职责和应遵守的规则。即使是一名有经验的教师也不是随心所欲地进行教学活动的,为使教学工作获得成功,教师必须认真、充分、精心地备课。教师只有对教材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经过深思熟虑,了然于胸,才能把课讲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教师备课不但要备教材、备学生,还要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选择恰当合适的教学方法

7.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篇七

水利工程作为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项重要工程, 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 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设计标准也在发生变化, 而部分水库建设并未进行科学设计规划的情况十分严重, 甚至没有采用合理的建设方式, 大大降低了水利工程建设质量, 再加上经过几十年的运行使用, 工程设备损坏老化现象更加明显, 各种安全隐患频频出现, 工程本身效益被削弱, 不利于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甚至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1 水库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工程设施问题

1.1.1 挡水坝

水库挡水坝通常采用的是均质黏土, 其标准也不高, 在正式施工之前, 有些水库的挡水坝建设并未设计出规范、科学的图纸, 这是造成施工质量不合格的重要因素。部分挡水坝由于未做好坝基清理工作, 未建设反滤层和排水沟, 所以出现了坝基渗漏, 坝体被山坡积水冲刷的情况, 加之于上游未建立草皮护坡, 也会出现风浪冲刷的情况。

1.1.2 渠道

很多渠道都未按照相关要求进行有效的防渗处理, 渗漏现象频繁出现, 并很有可能由此而引起边坡的塌陷, 造成渠道的堵塞, 破坏渠道的运行功能, 影响渠道功能的真正发挥。

1.1.3 溢洪道

通常都是在原山坡开设开敞式宽顶级水库泄洪道, 未安装导墙以及衬砌底板, 这样在多年的使用过程中, 泄洪道损坏情况十分严重, 即使有些溢洪道安装了导墙和衬砌底板, 如果溢洪道设计洪流量过于小, 宽度不符合标准, 在暴雨天气下的最高水位, 很可能就接近甚至是超过坝顶, 大坝运行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并形成人们生命财产安全隐患。

1.1.4 进库道路

在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 库道路不能正常通车现象也会越来越严重, 尽管部分水利工程进库道路可以正常使用, 但是在雨雪天气也会因为路面泥泞而不能正常运行使用。当进库道路出现安全事故时, 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抢救, 就可能造成更为严重的安全威胁。

1.2 水库管理工作方面的问题

1.2.1 硬件设施不到位, 管护经费不足。

从相关调查结果来看, 水库管理应急方面存在的问题十分突出, 主要表现为水库管理水平不高, 缺乏相应的监测硬件, 比如拦水坝、溢洪道、灌溉渠等;尽管部分水库安装了安全监测设备, 但是也不能做到完全监测, 自动监测系统及设备未投入使用。此外, 从当前的水库管理现状来看, 财政支持不足, 管理维护费用短缺也是影响水库管理效果, 降低水库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由于水库以公益性为主, 因此, 在正常的经营管理过程中, 通常得不到长期的经费支持, 同时由于大多数水库都建设在农村或者是城市郊区, 管理费用不足情况较多。

1.2.2 管理人员职责不明确。

在水库管理过程中, 管理人员不足是水库管理水平低下的原因之一, 而管理人员职责不明确更是加深管理水平下降的重要因素。水库管理工作效率低下离不开水库管理人员明确的管理目标和职责, 只有有了管理的方向, 各司其职, 才能保障水库管理工作的有序展开, 并在长期的管理工作中不断提升整体管理素质与管理水平。如果在水利工程受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下, 未及时派专门管理人员对其进行管理与维护, 就会大大降低水库本身的作用。

1.2.3 水库管理配套设施不完善。

首先, 水库管理工作用房因修建年代久远而破败不堪, 甚至有些水库根本就不具备相应的专门工作用房, 这十分不利于提高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其次, 由于水库位置通常较为偏僻, 与主要交通干线存在一段距离, 进库道路路面狭窄、坑洼难行。尤其是雨雪天气, 车辆基本上不能正常通行;最后, 缺少高科技通讯设备投入, 经常会因为通讯不畅造成不能及时抢修的情况, 若出现安全问题会一定程度上延长抢险时间, 扩大安全威胁范围与威胁程度。

2 加强水库管理的策略

2.1 工程措施

2.1.1 渠道防渗处理。

针对于水库在农业生产灌溉中的应用, 为有效节约灌溉用水量和水资源, 应做好渠道防渗防漏处理, 并以此来减少放水时间来保证农业灌溉用水, 真正保证水库的效益, 发挥水库的功能和作用, 提高水库利用率。为此, 需要水库管理部门、地方政府、农业灌溉农民三方需要实现有机结合, 共同做好水库渠道防渗处理, 提升水库利用价值, 充分发挥水库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2.1.2 确保溢洪道安全泄洪。

水库管理者通过对洪水最大泄洪量进行实地考察与分析计算, 确定合理的溢洪道宽度, 并及时整修较窄的溢洪道, 并做好溢洪道底板衬砌工作, 保证溢洪道安全泄洪。当溢洪道出现渗水漏水情况时, 需要根据不同水库的实际情况, 采取相应的防渗加固措施, 如果溢洪道漏水非常严重, 需尽快停止使用, 并重新修建。

2.1.3 完善水库进库道路。

完善的水库进库道路是保障水库应急管理的重要措施, 以此来保障应急抢险物资和人员迅速到达水库, 避免水库安全事故的扩大与更加严重。为此, 水库管理的相关部门需要展开进库路面的全面整修, 始终与当地交通部门保持密切沟通, 在当地交通公路网整修中融入进库道路整修的重要内容, 不断完善水库通讯设备, 保障水库安全事故发生时, 能够及时采取应急措施, 在第一时间请求支援, 避免或消除安全威胁的进一步扩大。

2.2 管理措施

2.2.1 明确管理人员职责, 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管理工作是否能够真正落实与每一位管理人员是否能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息息相关, 因此, 每一位管理人员都要明确自己的职责与管理目标, 并严格贯彻落实。此外, 为提升管理人员素质与管理水平, 可以不定期或定期组织相应的教育培训, 让水库管理工作人员掌握水库具体的功能和特点, 充分了解自己在水库管理中的职责, 掌握工作中的重点、关键问题, 切实提高管理人员专业水平与管理能力。

2.2.2 加大管理工作宣传力度, 完善水库管理配套设施。

为更好地实现水库管理目标, 地方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 可以通过对用户收取水费的方式, 加强节约用水宣传, 开展节约用水活动, 让相关工作人员及水库受益居民都能够积极参与到水库管理当中, 并充分认识到水库运行情况与社会经济、农业发展及个人生活的重要性关系。此外, 还应进一步落实水库管理人员办公用房, 并将水库管理工作记录、归档等, 维修或重建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和经济上不合理的水库。

2.2.3 完善水库管理基础设施。

配备和完善水库管理基础设施, 首先要不断完善水库监测等基础设备设施, 配置通讯工具, 配备水库工程的监测设备并实现其自动化监测, 并将水库管理工作过程进行详细记录, 以书面形式进行总结与归档, 拆除或进一步维护除险加固在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以及效益较低的小型水库。

3 结论

综上所述, 加强水库管理对于改善水资源缺乏, 洪水泛滥等情况具有重要作用, 它是一项重要的水利工程, 同时它也是进一步加强水资源利用的重要方式。因此, 本文试图从工程本身及管理工作两方面指出当前水库管理工作存在的普遍问题,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望能够为水库管理工作的有效实施提供一定指导。

摘要:水库作为我国拦洪、蓄水、调水的重要水利工程建筑, 在发电、灌溉、防洪蓄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并为人们生活提供了主要的水源基础, 因此, 加强水库管理是关乎人们生产生活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但目前我国水库管理存在着一些影响到水库的正常运行的突出问题, 本文则主要在指出这些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意见。

关键词:水库管理,问题,解决策略

参考文献

[1]谭政.关于我国水库运行管理方式的探讨[J].人民长江, 2011.05.

[2]段跃芳.基于生态安全的三峡水库管理创新研究[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0.01.

[3]李兴健.现代水库管理问题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 2011.02.

[4]郑冬燕, 刘艳菊.珠江跨省河流水库管理现状及对策——以天生桥一级水电站为例[J].人民珠江, 2009.08.

8.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 篇八

关键词 转化的思想 替换的思想 实验猜测的方法

苏教版教材比较重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要求学生了解转化的思想、替换的思想、简单的统计、方程、归纳等数学思想和方法,优化思想、分类思想、模型思想、实验猜测的方法等。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的方法探索、解决问题,鼓励学生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及时总结解决问题的经验,不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充分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如苏教版第十一册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本单元选择学生能够接受的素材创设问题情境,通过让学生主动经历探索过程,帮助学生积累思想方法,发展解题策略。本课时选取的素材是类似与我国古代的传统数学名题“鸡兔同笼”问题,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继续感受替换的数学思想方法、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教学中,我始终着眼于帮助学生体会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方法,感受解题策略。如何做得更好,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了解数学文化,丰富数学思想

这是我国古代的数学名题之一,我们称之为“鸡兔同笼”问题。它出自与我国古代的一部算书《孙子算经》。书中的题目是这样的:“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大家看,我们刚才解决的问题和这个鸡兔同笼问题是不是有共同的特点呢?古人早在几千年前就已经会使用替换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多么了不起啊!

二、经历解题过程,寻找有效策略

解决问题策略的获得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在经历一个解题过程中的感悟过程。教学时,在学生在明确要解决的问题后,我让学生先自己想一想并试一试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促使学生尽可能地调动已有的经验,运用已有的解题策略去尝试解决问题,使学生对自己的策略是否可行有一个初步的估计和体验。而后,老师组织学生展开交流,在交流与碰撞中逐步深入地体会假设、替换策略的运用过程极其价值。

三、顺应学生思维,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鸡兔同笼”问题相对是比较抽象的,教材选取了贴近学生生活的划船问题,容易激发起学生研究的兴趣。再加上画图、列表与假设、替换策略的整合运用,使学生直观地把握了替换过程中的道理,感受到替换策略的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从而能自觉地接受这种数学思想方法。在展开研究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展示思维过程,组织全班同学参与到讨论之中,并且尊重学生的选择,并没有硬牵着学生去关注与42人相差的人数与每只大小船能坐的人数差之间的关系,而是顺应学生的思维,学生想把大船调整成几只就把大船调整成几只,按照他们的想法组织讨论,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探索的价值,获得成功体验。因此,课堂中才会有学生更多不同的假设方法,有假设大船5只小船5只的,甚至有开玩笑说假设大船6只小船4只的,最终使学生认识到只要不违背大船、小船共10只的条件,假设的方法是很多的。

四、根据问题特点,选取解题策略

解决问题的策略很多,教材是从三年级开始编排进去的,学生耳熟能详的,就有列表、画图的策略、倒推、替换的策略,等等,再加上学生在平时数学学习中提炼的举例的策略、假设验证的策略等。这些策略,有些是侧重于解决问题的方式的,有些是侧重于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的,不同的策略,有其适合使用的不同问题。因此,我认为引导学生关注问题特点,帮助学生根据问题呈现的特点选取合适的解题策略是很有必要的。同时,要连通各种策略,让学生感受到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多样的,灵活的,不是贴标签、套公式,解決问题需要灵活运用各种策略。

五、解决问题,最终要指向问题的解决

有的人认为,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重点是感受策略,而忽视学生是否真正能解决问题。我认为,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又何谈对策略的感受和领悟呢?因此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仅是要使学生认识替换策略的存在,也要让学生充分经历替换的过程,能在解决具体问题中有效合理地运用替换方法解决问题。

如何进行替换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我顺应学生思维,最初是根据1只大船9只小船能坐的人数比42人少了10人,使学生直觉的认识到大船太少,要增加大船,减少小船;而后,经历这样几次调整后,学生开始关注到少了的人数与大船小船能坐的人数差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但,这时,我并不要求每个学生都能理解。因为这一步的理解是最难的,对一大部分学生来说,还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才能理解。我在这个环节,把重点定位在感受替换的策略,开阔学生的思路,通过“你还有不同的想法吗”的问题,促使学生寻找不同的解题策略。在运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借助直观图画与数学思考相结合,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替换的依据,从而真正把握替换的方法,使学生在经历对比之后能自主选择和运用较为简单、直接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上一篇:临床基础检验实验室日常质量控制方案下一篇:菊花的作文300字:招人喜欢的菊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