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调研报告

2024-10-11

马铃薯调研报告(精选8篇)

1.马铃薯调研报告 篇一

张掖市马铃薯产业调研报告 “十一五”期间,我市把沿山贫困乡镇作为扶贫产业开发的主战场,按照村有一个特色产业,户有一座种养棚,每户输出一个劳动力的“三个一”产业扶贫思路,立足干旱缺水实际,积极开发适宜资源、环境、气候和地理条件的马铃薯产业,为沿山贫困地区扶贫产业开发探出了一条可行的路子。

一、基本情况

我市28个贫困乡镇,主要分布在祁连山北麓海拔2000米以上的浅山区,气候阴冷,无霜期短,年降水量不足150毫米,蒸发量2400毫米以上,人均占有水资源不足600立方米,分别为全国和全省人均水平的25%和55%,人均保灌面积0.5亩左右。长期以来仅能种植青稞、豆类、油菜等传统作物,亩均收入仅200元左右。由于无支柱产业支撑,农民脱贫致富步履维艰。在新世纪扶贫开发中,沿山贫困乡村依托 全市“中国西部马铃薯加工及种薯繁育基地建设工程”,在850万元产业扶贫项目资金的带动下,马铃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促农增收脱贫的作用日益凸显。

我市马铃薯产业初步形成了“脱毒有中心、生产有基地、加工有企业、储藏有设施、销售有市场”的产业格局。一是基地规模逐年膨胀。形成了以山丹马场、大马营、霍城、顺化、丰乐等乡镇为主的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以顺化、丰乐、南古、新坝、大马营、霍城、李桥、陈户等乡镇为主的加工专用薯生产基地;以洪水、位奇、清泉等乡镇为主的菜用鲜食薯生产基地。二是种植技术日趋完善。在重点推广机械化作业的同时,逐年总结完善种植技术,形成了机械起垄 ? 点播 ? 覆膜 ? 膜上覆土等配套技术,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减轻了劳动强度。三是新品种引进逐年增多。在重点抓好大西洋、陇薯系列品种推广的同时,市县农技部门与省农科院、外地种薯生产企业积极协作,引进一些适宜我市栽培的马铃薯良种进行试验示范,从中筛选出产量高、品质优、抗病性强、耐储运的品种在我市示范推广。目前,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已稳定在44万亩以上,其中沿山贫困乡村35.2万亩,建成良种繁育基地3.5万亩,年产微型薯2500万粒。全市建

成“六个万亩乡”和“十个千亩村”和25个科技示范点,现有马铃薯储藏库66座,贮藏能力达到21.95万吨,马铃薯种收机械化水平达到70.1%。全市有马铃薯专业经济组织47个、马铃薯加工企业8家,年加工马铃薯12.7万吨,2010年,生产马铃薯100万吨,总产值13.8亿元,总利润7.9亿元,马铃薯产业为产区农民人均增收1809元。

二、主要做法和存在问题

1.加强组织领导,实行目标考核。市县成立马铃薯产业工作领导小组,并确定挂项领导,逐级靠实责任。为切实加强对基地建设的组织领导,市县马铃薯产业领导小组将基地建设工作作为各责任单位考核的重要指标,制定完善蹲点技术人员管理办法、技术人员职称评聘和报酬待遇与绩效挂钩等鼓励措施。市县产业领导小组认真落实马铃薯种植面积和试验示范点建设任务,及时协调解决加工龙头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准确掌握龙头企业的产销情况;结合“四送一训”活动,组织开展农业科技知识培训。

2.制定优惠政策,促进产业发展。为增强农户种植马铃薯的积极性,各县区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对种薯进行补贴,对全粉加工型品种(大西洋、克新)给予每公斤0.8元的补贴;对“万亩乡”一次性奖励1万元,对“千亩村”,每亩补助120元;对投资兴建5吨到1000吨贮藏设施的农户和企业给予500元至5万元的补贴;农机购置补贴重点向马铃薯种植和收获机械相配套的动力机械倾斜,在马铃薯主产区优先保证灌溉用水,年底对种植大户和高产大户进行表彰奖励。

3.加大技术推广,提升产业水平。市、县、乡三级农技推广体系,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本着“蹲得住、住得下、用得上”的原则,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马铃薯种薯精选及消毒、合理密植、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实用技术。特别是2011年,建立马铃薯综合示范点30个,市县抽调95名专业技术人员驻村蹲点,及时指导解决了马铃薯产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4.加强市场监管,规范经营秩序。按照相关法规,制定相应措施,规范企业和农户的生产经营行为。特别是在种薯调运季节,市、县区种子、植检等部门通力合作,查处不法商贩,净化种薯市场。马铃薯产业工作领导小组定期不定期地督察种薯、商品薯的调运、贮备、销售、种植面积落实、试验示范、科技培训、机械种收、病虫害防治、贮藏窖建设、加工、销售等工作的进展情况。

5.加强技术培训,提高种植水平。健全完善了以灌溉和科技信息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特色农产品基地培育、农业科技示范点建设优惠政策,建立农业科技示范点25个,引进新品种11个,推广新技术14项,不断加快农业科技推广步伐。深入实施“光盘进万家”和“信息进农家”工程,组织开展科普之冬(春)、科技活动周等科普宣传、科技服务活动,制作发放马铃薯种植技术光盘4万多张,进一步提高农业信息服务水平。整合培训资源,完善以市县职业技术培训中心(学院)为主体,乡镇农科教培训中心为依托,村级教育培训阵地为补充的三级培训网络,大力实施技能型人才培养、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三大工程,培训农民82.4万人次。

我市马铃薯产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

1、优质脱毒种薯供应不足,种薯质量检测和质量保证不够到位。由于缺乏必要的检测仪器,加之本市自身种薯生产供应数量有限,外来客商及部分种植大户大多逃避种子管理部门的质量监管,擅自进行引种和使用自产种薯,致使部分质次带病种薯在我市种植,造成死苗、烂种、减产现象,影响了农民种植马铃薯的积极性。

2、机械化程度不高。近年来,虽然积极引进推广了马铃薯种植、收获机械,但由于农机具购置投入大,而政府扶持力度有限,机械耕作面积仅仅占马铃薯播种面积的60%,制约了马铃薯产业发展。

3、加工能力滞后。全市2011年马铃薯总产预计110万吨以上,而全市8家马铃薯加工企业的加工能力不足20万吨,储藏、外销的压力很大。

三、加快马铃薯产业化扶贫的思路

1、立足区域优势,不断壮大马铃薯产业。在“十二五”期间,按照“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的要求,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以沿山28个贫困乡镇为重点,稳步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使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60万亩左右,加快我市23万贫困人口增收脱贫步伐。

2、狠抓龙头,提升产业化扶贫综合效益。一是立足优势,培植龙头。坚持以“特色、精品、高效”为目标,围绕马铃薯产业搞加工,扶持和培植我市现有的8家有前景的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带动千家万户脱贫致富。二是优化环境,引进龙头。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特色优势和政策优势,采取大规模、宽领域、多渠道的引资策略,吸引外商到我市兴办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三是用好能人,建设龙头。按照用好一个能人、开发一片基地、壮大一个产业的思路,大胆启用懂管理、善经营、能带动一方群众致富的能人,放手让他们创办马铃薯加工企业。

3、开拓市场,健全产业化扶贫营销网络。一是建立营销网络。针对我市马铃薯产业存在的巨大外销压力,积极发展信息中介组织和网络型中介组织,以各类专业协会、企业、合作社和能人销售为依托,逐步形成纵横交错、运转灵活、辐射全国的马铃薯营销网络。二是培植流通市场。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完善功能、增强辐射的思路,扩建现有市场,开创新型市场,对接外地市场,开拓国际市场。三是规范内部市场。坚持不断完善市场信息收集发布、质量安全检测、网络服务和场地道路配套设施建设;规范市场交易规划,建立农产品销售绿色通道。

4、依靠科技,打造产业化扶贫精品工程。坚持科技推广培训。结合马铃薯产业化扶贫基地建设,建立以市县农技部门为核心、以乡镇、企业为骨干的技术服务推广体系和技术培训体系,力争使种植户掌握1?2门实用技术。全力推进标准化生产。以质量安全为核心,按照国家、行业、地方的质量标准建设马铃薯种植基地,对产品的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全过程进行标准化管理,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打造精品名牌。

5、改善基础设施,夯实产业化扶贫发展基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抓好渠系配套、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进一步改善马铃薯基地灌溉条件;大力实施城乡公路通畅工程、进村公路通达工程和村间道路硬化工程,解决农村行路难和马铃薯运输难的问题;大力实施村村通电话和通移动电话工程、宽带网络工程、电子政务及公共信息网建设工程和农村信息化建设工程。

6、强化领导,确保产业化扶贫实施到位。切实加强产业规划、指导和服务。加大对农民创业园的扶持力度,推动产业化扶贫工作的开展。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对在产业化扶贫中的先进个人、企业、部门,特别是优秀企业家和有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员,予以表彰鼓励。建立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考核指标体系,实行动态管理,重点对企业的信用财务风险状况、项目的扶贫效益和经济效益、重大事项进行监测,健全和完善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促进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四、几点建议

一是加大项目扶持力度。建议在新十年产业扶贫工作中,加大对信息网络、科技服务体系、加工龙头企业、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脱毒中心扩建、技术培训等方面的扶持力度,推进马铃薯产业稳步发展。我市现有的8家马铃薯加工企业为全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特别是带动沿山群众增收脱贫,做出了较大贡献,请省上选择1-2家,将之确定为省级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给予扶持。

二是建议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千方百计解决一些企业资金短缺,运行不力的问题,帮助企业搞好融资,增强企业加工转化能力。对连

片种植大户,在种薯及种薯储藏窖建设上给予扶持,鼓励种植大户和个人建窖,解决马铃薯储存难的问题。对购买马铃薯种植收获机械的农户,除享受农机具购买补贴外,每户再给予一定的贷款扶持,协调金融部门和企业、农户完善资金融通机制,进一步推行“小额信贷”、“妇女小额担保贷款”等形式,搞好支农服务。

三是进一步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针对目前一些乡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功能较差,农业技术人才缺乏,部分群众科技意识、产品的质量意识、市场意识和履约意识不强等突出问题,建议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强农技人员组织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为马铃薯产业可持续发展做好人力保证。

(供稿:张掖市委农办 校德阳、刘烨)

2.马铃薯调研报告 篇二

1.1 试验地点

试验安排在重庆市云阳县故陵镇, 海拔374m, E109°01′04〞, N30°55′32"。

1.2 供试土壤

试验地土类为钙紫大泥土, 质地轻壤, 前作为玉米。

1.3 供试作物品种:

马尔科

1.4 试验处理

采用3414回归设计, 4个施肥水平、15个处理 (增加1个有机肥处理) , 1次重复, 随机排列。以N8kg/667m2、P2O54kg/667m2、K2O 8kg/667m2为当地推荐最佳施肥量, 即2水平施肥量。

1.5 小区肥效试验的实施

试验小区长8m, 宽2.5m, 标准长方形, 小区面积20m2。3月6日播种, 行距60cm, 窝距32cm, 每小区4行, 每行25窝, 合计100窝。4月29日追肥, 6月25日分区收获测产。

试验肥料使用泸天化生产的尿素, 纯N含量46%;云阳县磷肥厂生产的过磷酸钙, P2O5含量12%, 宜城市生产的氯化钾, K2O含量50%;有机肥使用当地常用厩肥和水粪。磷肥和钾肥一次性作基肥施入, 氮肥60%作基肥施入, 40%作追肥, 在薯块彭大期按试验要求施用。有机肥按施厩肥1200kg/667m2、水粪2000kg/667m2的用量播种时一次性施入。

2 结果与分析

2.1 回归分析

2.1.1 氮、磷、钾三元二次综合效应

回归方程为:Y (产量) =731.7009+34.8712N+105.7425P+403360K-2.7271NP+6.3933NK+1.7865PK―4.6179N2-107218P2-5.0069K2, 方程相关系数 (R) 0.9911, 试验总体回归方程F值24.5420>F0.0114.6591, 达极显著差异水平。

偏回归系数检验N项、P项、K项差异均不显著, N2差异显著;P2差异不显著;K2差异显著;NP项、NK项、PK项差异不显著,

回归方程显示:最佳施肥量对应产量1365.47kg。

2.1.2 一元二次单因素效应

氮肥的回归方程显示纯N的最大施肥量和最佳施肥量均为7.65kg/667m2。P2O5的最大施肥量和最佳施肥量均为4.20kg。K肥的最大施肥量和最佳施肥量均为9.48kg。

2.2 施肥相关参数分析

相对产量:氮、磷、钾的相对产量分别是74.45%、81.86%、64.55%, 表明试验土壤K含量较低, NP含量中等。

肥料当季增产效应:1kg纯N增产马铃薯20.93kg, 1kg P2O5增加马铃薯20.01kg, 1kg K2O增加马铃薯35.44kg。

肥料当季利用率:氮、磷、钾肥在1水平的当季利用率分别为36.59%、14.45%、69.07%, 2水平的当季利用率分别为22.15%、12.58%、61.45%, 3水平的当季利用率分别为10.47%、6.02%、35.44%。

土壤贡献率:土壤对产量的当季贡献率为53.13%, 对茎叶的当季贡献率为48.95%。

3 结论

在N、P、K三要素中NK素、K素的限制作用最为明显, 土壤P含量中等, 在低产水平下, 可不施或少施磷肥。

该区土壤肥力对产量的当季贡献率为29.54%, , 施肥对马铃薯生产影响极显著, 目标产量为1950kg/667m2时, 有机肥、N、P2O5、K2O的最佳施肥量分别为1000kg、28kg、12kg、9.6kg, N、P2O5、K2O比例为3:0.9:1。

N、P、K养分施用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在试验条件下, 15处理经济效益最好, 其次为12、4处理。15处理经济效益比CK增收531.86元/667m2, 增74.2%, 配方施肥比习惯施肥增收486.7元/667m2, 增67.86%。

摘要:在N、P、K三要素中NK素、K素的限制作用最为明显, 土壤P含量中等, 在低产水平下, 可不施或少施磷肥。

3.马铃薯调研报告 篇三

关键词:马铃薯;产业发展;制约因素;建议

中图分类号: F326.11;F426.8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24.001

2015年1月,农业部正式启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将马铃薯与水稻、小麦、玉米并列为中国四大主粮。2016年是《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总体规划》的启动之年,按照全省农业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要求,为了充分利用好我省的资源优势,提高马铃薯在农业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加快推进马铃薯产业发展,年初以来,省农委组织人员对马铃薯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1 基本情况

马铃薯主产区是西南、西北、内蒙古和东北地区。2016年北京、河北、内蒙古、黑龙江、上海、浙江、江西、湖北、广东、四川、贵州、陕西、甘肃、宁夏14个省列入农业部马铃薯产业推进试点省。据中国马铃薯专业委员会提供数据:2014年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9000万亩,总产量1840万吨(折原粮)。按照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10点次试验示范县测产估算数据,2015年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236.3万亩,鲜薯总产量602万吨(折原粮120万吨),分别占全国规模的2.7%和5.9%。如果按照统计部门数据,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100.2万亩,总产量278.5万吨(折原粮55.7万吨),分别占全国规模的1.1%和3.1%。我省马铃薯单产水平较高,位居全国第三位左右,鲜重亩均产量2200~2300公斤,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亩均2800公斤以上。

全国马铃薯种薯品种390多个,包括鲜薯食用型、淀粉加工型、油炸食品、全粉加工型和特色型等品种类型。我省具有繁种能力的企事业单位13家,其中骨干力量3家。审定的马铃薯种薯品种21个,绝大多数是鲜薯食用和淀粉品种,主要有鲜食延薯4号,尤金、富金、夏波蒂、大西洋等引进的加工专用型品种也有少量种植。没有油炸食品和全粉加工型品种。目前我国也只有少数马铃薯品种能用于加工全粉。

从2009年起,国家开始实施马铃薯原种补贴试点政策, 2010~2013年吉林省有两家单位纳入国家马铃薯微型薯生产补贴试点单位,即吉林省蔬菜花卉科学研究院和延边农科院,补贴金额540万元。2011~2015年我省积极抓好农业部马铃薯良种扩繁试点项目实施工作,每年争取补贴资金500万元,落实试点面积5万亩。全省有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能力的企业主要有:敦化富农种业、延边原种场、吉农高新、雁鸣湖种业、吉林吉科生物等。随着专业化生产企业的出现,种薯生产正从主产区分散农户转变为以企业为主体的生产方式。

东部山区的延边、白山、通化等地气候冷凉,适合种薯繁育,是天然的优良种薯繁育基地。重点大县包括:磐石(2.8万亩)、敦化(2.5万亩)、舒兰(2.1万亩)、安图(1.9万亩)、柳河(1.7万亩)、汪清(0.85万亩)等县(市、区)。主要基地有敦化市沙河沿镇、和龙市南坪镇、汪清县汪清镇及百草沟镇、柳河县孤家子镇及姜家店乡、长白县马鹿沟镇等。

我省的中西部具有适于马铃薯商品薯生产的砂壤土和气候条件,生产的马铃薯表皮光滑、淀粉含量相对较高,薯块腐烂率和虫食率低,是得天独厚的马铃薯生产基地。重点大县包括:长岭(15万亩)、公主岭(10.5万亩)、农安(8.5万亩)、扶余(7.7万亩)、德惠(5.6万亩)、九台(4.9万亩)、洮北(4.6万亩)等县(市、区)。主要基地有榆树市五棵树镇、九台市纪家镇、公主岭市怀德镇、梨树县万发镇、长岭县三青山镇、扶余市肖家镇、洮南市万宝镇等,种植品种为春薯3、4、5号,延薯4、6号。

我省马铃薯产业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原有的育种目标已经不适应主粮化的要求。长期以来,我国马铃薯育种以高产、抗病、鲜食为主要目标,适合油炸食品和全粉加工的专用型品种严重缺乏。适应马铃薯主粮化的新要求,亟需对原有品种进行更新换代,培育市场需要的专用型、特色型品种,马铃薯育种需要从头开始。二是种植品种结构不合理。早熟品种供不应求,中晚熟品种供过于求。由于品种结构不合理,集中上市,主产区常常出现“卖难”,种植户效益不高。三是脱毒种薯的推广面积小。全省脱毒马铃薯种薯普及率接近30%,而且三分之二用省外品种。全省脱毒种薯年生产量2万吨左右,推广面积只占马铃薯种植面积的10%左右,很大一部分农户仍沿用自留种薯的习惯,严重影响马铃薯的单产水平(使用种薯能增产60%以上)和质量。山东省脱毒种薯普及率近100%。四是种薯市场监管难度大。马铃薯行业标准和法规不健全。即使有标准也没有专门的法定质量监督和控制部门来执行相应的标准,监管缺失。由于马铃薯商品薯与脱毒种薯外形没有太大的区别,农民对脱毒种薯真假难辨,一些商贩将商品薯或劣质种薯代替脱毒种薯来销售,导致马铃薯种薯市场非常混乱。五是农机农艺融合不够。近年来我省马铃薯机械化种植面积不断加大,但距机械化程度较高的黑龙江及内蒙等地区仍有很大差距。种植者缺乏技术培训,种植技术参差不齐,生产上缺乏农机农艺融合的优质高产高效生产技术,栽培管理粗放,严重制约了马铃薯生产规模化、产业化和标准化。六是商品薯市场处于无序自发的状态。虽然种植马铃薯平均收益较高,但因缺少规划,发展以中小散户居多,生产与市场不接轨,年际间市场价格波动很大。七是加工企业大多是中、小型或家庭作坊式企业。全省现有马铃薯加工企业320家左右,主要加工产品为粉条(丝、皮)。一般加工型马铃薯淀粉含量17%~18%、约5~6斤薯出1斤粉,而普通马铃薯淀粉含量为12%~15%、约7~8斤薯出1斤粉。由于原料基地建设滞后,一些加工企业只能从市场上收购非加工品种、鲜食淘汰品种,这些品种淀粉率低、质量差,经常出现面包比面粉便宜的怪现象,企业加工利润微薄。

2 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与邻近省份相比,我省马铃薯产业的优势明显:一是技术优势。科研育种能力强。全省有脱毒种薯繁育科研院校和企业13家,先后培育出具有不同熟期和用途的马铃薯品种21个,其中延薯4号和春薯3、4号通过国家级审定。技术体系建设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吉林省蔬菜花卉科学研究院和延边农科院承担着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长春综合试验站和吉林省马铃薯技术产业技术体系的科研工作,拥有高水平的科研队伍、一流的硬件设施及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二是自然环境优势。吉林省发展马铃薯产业的地域和气候条件得天独厚。东部山区夏季低温冷凉,不易发生病虫害,山高水清,是天然的防御屏障,十分有利于种薯生产。广袤的松辽大平原,土壤疏松,土质肥沃,早春温度回升快,六、七月份雨量充足, 昼夜温差大,气候、土壤特点非常适合商品薯的生长。与黑龙江相比,我省无霜期长,有利于马铃薯干物质积累,品质较好。与内蒙古相比,地势平坦,易于机械化操作。与辽宁相比,气候适宜。气温超过25℃马铃薯不再生长。黑龙江水灾严重,内蒙古较为干旱,辽宁温度偏高,都需要较大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还需要多次喷洒农药,生产成本相对较高。三是有一些工作基础。虽然这一优势并不明显,却是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和先决条件。我省原有马铃薯贮藏能力110万吨,实施国家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新建标准化储藏窖527座,增加贮藏能力1.91万吨。同时,马铃薯种植品种较为成熟稳定,脱毒种薯繁育、商品薯生产基地建设有一定的基础。

与其他主粮相比,马铃薯具有全价营养、产业链条长、产品附加值高、效益好等特点。为什么马铃薯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我省又具备马铃薯生长的天然优势,而马铃薯产业化经营却远远落后于其他相邻省份,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难点:

2.1缺少龙头企业带动

从马铃薯加工产品上看,主要产品为精淀粉、低聚糖、膳食纤维、植物蛋白粉和各类粉条。油炸食品薯片和薯条以及全粉加工等尚属空白。我省只有一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吉林省三青山银河粉业有限公司”。原来全省建了4个较大的淀粉厂,因受原料薯来源时间、贮藏能力、环保等限制已陆续停产。马铃薯没有大型加工企业的原因:一是当地政府重视不够。重视工业及服务业项目招商,忽视甚至就没有意识发展马铃薯产业。二是产业发展和工商资本不对接。懂产业的没有融资能力,拥有资本的不懂产业。三是没有专用型品种。马铃薯以鲜食为主,加工原料种植很少,我省至今也没有适合油炸食品薯片、薯条和全粉的品种,自然也不会有相应的加工企业。四是加工原料薯保障能力差。由于我省土地流转困难,价格又高,企业出于成本压力,大多采取与农户签订种植协议的方式购买马铃薯,但是,因企业无法制约农户,当市场行情好时,企业收不到,当市场走低时,企业又不得不高价回收,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系约束乏力,订单不稳,严重影响企业经营及效益。五是贮藏能力不足。马铃薯收获主要集中在每年的8~10月份,由于企业本身没有贮藏能力,开工时间也集中在这三个月,其他季节不得不停产,加工企业常年都处于吃不饱的状态。

2.2 缺少产业链条的相互配套

马铃薯生产是一个多环节组成的系统工程,包括种薯病毒脱除、组织培养、原原种生产、原种生产、田间繁殖、质量检测和控制、商品薯生产、储藏、加工等环节。目前缺少权威部门的组织规划、管理、协调和系统的质量监控,各环节间缺乏纵向联系和衔接,现有投资大多在组织培养和原原种生产环节,对田间种薯、商品薯生产、基地建设、冷链物流等环节的缺乏足够的重视,结果是导致微型薯产能较大,而真正用于商品薯生产的种薯生产能力不足,整个体系不配套,限制了最终效应的发挥。马铃薯科研、种植、加工、营销一体化格局尚未形成。

2.3 缺少政府的引导扶持

虽然确立了马铃薯主粮化发展战略,但在政策扶持上与其他主粮还有很大差距。没有原种生产扶持和良种推广补贴,没有农资综合补贴和粮食直补,农机具没有纳入补贴范围,生产所需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项目少、额度低。

2.4 缺少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是马铃薯产业发展没有列入政府议事日程,各地缺乏发展规划,产业发展处于无序状态。二是支持马铃薯产业发展机制尚未开始建立。三是马铃薯产业管理机构不明确。四是管理部门服务不到位。马铃薯产业涉及多个部门,由于政府相关部门对马铃薯产业不熟悉,监管得多,疏导得少,主动服务就更谈不上。五是底数不清。全省马铃薯产业实际情况不完全清楚,统计数据不全面,播种面积、产量等常规指标也不在统计科目之列。多套统计数据之间差距较大。六是环保要求高,缺乏相应的污水处理和综合利用基础设施。

3 下步发展对策

《农业部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的指导意见》(农农发〔2016〕1号)对东北地区马铃薯的发展定位是:“因地制宜扩大马铃薯种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全程机械化生产,加强晚疫病防控,提高脱毒种薯生产能力,建设贮藏设施。”

根据农业部的区域规划、市场需求和我省自然资源优势,确立我省马铃薯产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种薯走出去、品种引进来、加工储藏跟上来。具体讲就是,加强马铃薯种薯和商品薯基地建设,鼓励加工专用型、早熟品种引进、选育和示范推广。在东部山区重点县(市)建设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在满足省内种薯供应的前提下,为中原二季作区和南方冬作区供应优质种薯。在中西部平原区重点县(市、区)建设商品薯生产基地,满足食品消费和加工企业原料需求。

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扩大到200万亩,鲜薯总产量达到450万吨以上。优质脱毒种薯普及率达到50%,加工专用型品种种植比例达到30%,加工龙头企业至少发展到5家。

按照上述思路,下一步重点任务是:

(一)加快专用型品种研发繁育、重点是引进新品种和改良原有品种。推动马铃薯主粮化,良种研发要先行。要进一步支持省蔬菜花卉研究院和延边农科院脱毒种薯生产体系建设,形成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以品种选育、茎尖剥离组织培养、病毒检测、种苗快繁、原原种生产、原种扩繁基地相配套的马铃薯种薯生产繁育体系。充分利用省蔬菜花卉科学研究院和延边农科院承担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长春综合试验站任务的优势,积极争取国家技术支持,加快推进马铃薯脱毒种薯快繁研究和新品种选育工作,全面推广脱毒马铃薯商品化生产,大幅度提高马铃薯单产和效益。根据市场和加工需求情况,重点依托省农科院、省蔬菜花卉研究院、延边农科院等科研单位,抓紧开展适宜制作薯条、薯片、淀粉等不同用途的主食加工及精深加工的专用型品种选育和示范推广,加快选育一批优质、高产、抗逆、综合性状优良适宜主食加工的专用型品种。马铃薯是同源四倍体无性繁殖作物,种质资源创新和品种选育周期漫长,育成1个新品种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因此,在加快专用型品种研发繁育的同时,应将工作重点放在引进新品种和改良原有品种上,争取用2~3年的时间,培育出适合我省种植,性状比较稳定、品质比较优良的专用型品种。

(二)加强良种和商品薯基地建设。引导马铃薯种薯和商品薯进行规模化、标准化和专业化种植。一是规模化种植。以“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为主要途径,统一种植品种。二是标准化生产。建立马铃薯投入、田间管理、加工及销售等标准体系,实施行规管理。三是产业化经营。只有产品档次提升、产业做大做强,才能形成有市场、有竞争的自主品牌。继续巩固东部山区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建设成果,扩大种薯种植面积。大力支持商品薯专业化生产基地建设。在中西部平原地区,按照轮作和便于大型机械化耕作的要求,加大土地流转工作力度,以300公顷为基数实行规模经营,建设马铃薯商品薯生产基地。

(三)加大新技术推广力度。一是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力度,包括鲜食品种、早熟品种和加工品种。二是研发、推广新型种植技术,重点是推广宽垄、覆膜、喷灌和汁水还田等新技术。三是推广农技农艺相结合新技术,实施马铃薯机械化种植和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建设高标准马铃薯种薯综合配套增产增效技术示范工程。四是大力推广环保新技术。鼓励引导企业充分利用马铃薯加工后的废液、废渣等副产品进行再加工,生产多种化工原料、高蛋白饲料、高效液体肥料等。尤其是加工淀粉后的分离液成分富含氮、磷、钾及各种有机物,极适合农田灌溉、改良土壤、增强地力,是一种典型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技术措施。这项新技术可以彻底解决污水处理问题,达到零排放,可解决土地板结、腐植酸降低等问题,已经被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普遍采用,内蒙古、甘肃、宁夏乃至黑龙江等地部分企业也采取了这样的工艺。五是定期举办科技培训活动,帮助农民学习科技知识,引导农民科学种植。

(四)培育引进龙头企业。一是鼓励原有停产的企业重新开业。我省原有的一些马铃薯加工企业,生产线和加工设备比较齐全,比如:吉林省天丰集团(梨树县)具备年生产8万吨高功能淀粉、2万吨功能性低聚糖、1万吨膳食纤维、500吨蛋白活性肽等生产能力;吉林省三高淀粉公司(原长春金源集团)具备年产1万吨马铃薯淀粉(全粉)的加工能力。各级政府特别是属地政府和相关部门要有针对性地帮助企业破解难题,搞好银企对接、企业与农户对接等。充分利用好我省新组建的农业发展基金、农业信用担保公司等,积极做好项目推荐工作,尽快推进这些企业恢复生产。下一步重点支持吉林省马铃薯产业有限公司“年加工马铃薯15万吨产业化综合利用项目”建设,该项目经省发改委备案,整套加工技术由中国科学院提供,今年重点完成马铃薯全粉生产线、蛋白粉生产线和果胶生产线建设;积极支持长春学龙淀粉公司进行精制淀粉、变性淀粉、手拍粉、方便粉丝等生产项目扩建和设备工艺改造升级;支持长白永旭保健食品公司(光源马铃薯专业合作社)1000吨以各类粉条为重点的薯产品加工扩建项目;进一步支持长岭县三青山镇马铃薯加工园区完善设施,吸引精深加工企业入驻园区,增强带户能力,促进马铃薯产业化经营和加工企业集群化发展。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宣传我省在马铃薯产业方面的技术和生产优势,大力宣传马铃薯产业的效益优势,吸引工商资本投资那厂。

(五)积极推进多元化产品开发。抓住马铃薯主粮化和国家即将出台相关扶持政策的机遇,以主食化为切入点,丰富马铃薯的产品应用范围,促进马铃薯加工多样化,由原字号农产品向加工食品转变。以马铃薯加工企业为主体,依托省内科研单位,抓紧开展马铃薯面粉等主食产品配方研究,加快马铃薯食品和精深加工产品研发,重点推进马铃薯全粉、变性淀粉、油炸薯条、薯片及膨化食品等主食产品多元开发,同时推进薯泥、薯饼、速冻薯条等休闲食品开发,提高产品附加值。

(六)集中财力建设大型马铃薯贮藏。由于马铃薯含水量高、不耐储藏,上市时间又较集中,亟须加快马铃薯贮藏设施建设,延长供应周期,实现贮藏增值。一般情况下,马铃薯贮藏后能增值1~3倍。从2012年开始,我省利用国家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共建成马铃薯及果蔬贮藏窖(库)4217座,增加马铃薯及果蔬贮藏保鲜能力17.8万吨。但这些贮藏窖(库)规模偏小,发挥的作用有限。今后马铃薯窖藏建设项目补助应主要针对马铃薯加工企业和种薯生产企业,向标准化基地倾斜。力争经过几年努力,建设5~10个大型或超大型贮藏窖(库)建设,实现马铃薯均衡上市、价格稳定、促进增收的目标。

4 建议

4.1 加强组织领导

尽管马铃薯产业发展应当是市场起决定性作用,但在产业发展不成熟、不具规模的初期,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强有力的支持,破解产业发展的一些关键难题还必须依靠政府。一是明确主管机关,适应国家实施马铃薯主粮化的发展战略。增设管理部门,确定马铃薯为主粮的产业定位,二是各级科研单位增设马铃薯研究部门,各级农业推广部门增加马铃薯推广工作职能,各级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增加龙头企业指数,科技厅增设马铃薯研究项目,统计部门重设科目统计马铃薯产业发展情况。建立产业发展的信息化平台。

4.2 出台马铃薯产业发展支持政策

积极争取国家对马铃薯主产区的政策支持。农机补贴、高产创建、农民合作社等项目扶持政策向马铃薯重点大县倾斜,省内出台支持马铃薯发展政策。一是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品种研发引育、基地建设、主粮化开发、贮藏窖建设、龙头企业。二是在省级龙头企业评定时把马铃薯加工企业视同特色企业对待,降低门槛,重点扶持。三是把马铃薯生产机械纳入农机补贴范围。

4.马铃薯深加工及多品种化调研报告 篇四

马铃薯产业是肥城市农业优势产业之一,种植面积大,内外销量逐年增大。湖屯镇也有较大的种植面积,接市有机办通知后我们对马铃薯的深加工及多品种化进行了深入调研,调研情况如下:

一、产业现状

(一)生产现状。全镇马铃薯常年播种面积8000多亩,最多时达到1万多亩占全镇播种面积1/5。全镇马铃薯总产量近2万吨创产值4000多万元。

(二)加工现状。目前全镇无一家马铃薯深加工企业。

(三)销售现状。销售主要是个体营销大户组织鲜薯向外营销作为餐桌菜薯用,农户自产自销食用和作饲料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产量均有发展,但在种薯生产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基地建设和产后加工、转化能力及产品运输能力上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单产低,生产潜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由于受品种退化,马铃薯良种供应跟不上,基础设施脆弱、抵御风险能力低,农村劳力大多以老人、妇女为主,接受综合丰产栽培技术能力弱,生产水平不均、标准化生产体系不完善、种薯质量监督检测体系不健全、缺少有效的马铃薯病虫害防治体系等因素影响,全镇马铃薯平均单产净种仅2000多公斤与市内生产水平高的相比,少1000公斤左右。单产低的主要原因:一是种薯繁育体系不健全,优质产品替换步伐缓慢。我市没有成立独立的种薯繁育机构。二是基层农技体系建设滞后,专业技术力量薄弱。乡镇农技人员少,无专业技术人员。现有人员基本无外出学习机会,造成人员、知识的老化。搞好马铃薯多品种的科技措施落实和以晚疫病为主的病虫监测防治,仅靠现有的有限的乡级农业科技人员,显得力不从心,很大程度制约了全市马铃薯科技入户步伐和马铃薯科技覆盖率的提高。

(二)产业链延伸不足,产业化程度不高。我镇按照市政府要求已将所有淀粉加工企业关闭,深加工产品尚属空白,产业链不足,产业化程度低。再就是由于企业与农户间没有形成有效的利益联接机

制,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抗风险能力差,农户没有稳定的产品销路,使产业链条十分脆弱,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加工专用薯品种缺乏,不适应加工需要。马铃薯加工类型有马铃薯淀粉、变性淀粉加工、油炸薯片薯条、全粉加工和速冻薯条薯片加工等。不同种类的加工对马铃薯原料薯的固形物含量、还原糖含量、薯块大小、外观形态都有严格的要求。目前,一是市内专用加工原料薯的种植不能适应专用品种的技术和质量要求,使原料薯生产水平低、产品质量不高、种植效益低下,不能形成相对稳定、均衡生产的产业化基地。二是群众认识不够,无法确保销路。

(四)营销体系不健全,商品率低。虽然成立了部分合作社组织,但基本没有成型的马铃薯专业合作组织,没有形成品牌,马铃薯外销基本靠小商贩倒买倒卖,小批量销售,同时农民与企业、农民与营销人员间结合不紧密,企业和经销商未与农民形成真正利益关系,共同承担市场风险。随着市场经济和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农村涌现出一大批马铃薯营销人员,这些营销人员的出现对促进生产、搞活流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由于营销人员素质高低不一,有相当一部分人,缺乏市场经验,凭着“一辆车、一杆称”走街串巷开展收购业务,竞相抬价、压价,营销市场不规范,很难形成合力。

(五)贮藏简陋,缺乏安全储藏保障。储藏技术是马铃薯产业发展初级阶段的重要技术,所具有的马铃薯贮藏窖基本为自建库,数量少、容量小, 建设标准不高,管理粗放,常出现烂库现象,还有很大部分未用冷库贮藏,目前全镇只有大小冷库3座总容量不足6000吨。

三、发展马铃薯产业的建议

(一)进一步理清产业发展思路。要发展壮大,应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基地为依托,加强与高端市场的对接,积极开拓种薯和鲜薯外销市场,提高产业质量和效益,不断调整优化品种布局,建立健全马铃薯良种育繁推广体系、生产经营体系,树立品牌;以科技为支撑,加强产业支撑体系建设,强化对外科技合作交流,增强科技支撑能力,提高单产和品质品牌;以发展加工为突破口,扶大做强龙头企业,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企业参与产业开发,不断延

伸产业链和创新品牌,增强企业带动能力;以提高效益为核心,坚持创品牌、扩大外销,提高马铃薯对外知名度。

(二)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领导重视、是马铃薯产业稳健起步、快速发展的关键。党委、政府对马铃薯产业重要性认识到位与否,决定马铃薯产业发展方向,可以说,领导在马铃薯产业发展中起到主导作用,会直接决定和影响产业发展,在马铃薯产业发展较好地区,基本都是把推动马铃薯产业发展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摆上议事日程,成立产业领导小组,实行领导挂钩负责制,相关部门配合抓,积极解决马铃薯产业工作中出现的重点难点问题,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保证。

(三)进一步增加投入,加大扶持力度。加大资金投入,是马铃薯产业稳步、快速发展的保证。各级政府要把传统产业当作新产业培植,要从培植新产业的角度,加大对马铃薯产业的投入。马铃薯产业化发展,资金是保障,不管是生产环节的科技推广应用,还是贮藏、加工、市场营销等环节,都离不开资金的作用。

(四)进一步合理布局,扩大马铃薯基地建设。马铃薯商品薯基地是马铃薯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基础,是龙头企业的第一生产车间,也是农民增加收入的关键。在搞马铃薯产业布局时,做到马铃薯产业与畜牧产业统筹兼顾发展,发展销售和加工型商品薯。加工型商品薯要把基地建设与加工龙头企业培育结合起来,鼓励龙头企业参加基地建设,与农户形成定单农业,发展稳固的加工型马铃薯生产基地。通过龙头企业和市场带动,引导商品薯基地向最适宜区集中,逐步建成规模适度的集约化、专业化商品薯生产基地。

(五)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和品质。一是加大良种推广力度,根据不同区域选择适宜品种,加大脱毒推广力度。二是举办马铃薯高产科技样板,积极推广良种、良法栽培配套综合措施,要科学制定不同的高产栽培模式。三是重视病虫防治,加大对以早疫病、晚疫病等为主的马铃薯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把好种薯、土壤、生产环节病虫害监测防治关,杜绝病虫大面积发生,尽力减少灾害损失。

(六)进一步开拓马铃薯市场,提高马铃薯销售率。建设和拓展马铃薯商品薯市场是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一是通过引入股份

5.马铃薯的调查报告 篇五

20**年,甘州区按照市委“坚持特色方向、走好三条路子、实施三大战略、推动科学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实施十大工程的战略部署,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目标责任,制定和下发了甘州区 “马铃薯加工及种薯繁育基地建设工程20**年实施方案”。把中国西部马铃薯加工及种薯繁育基地建设工程作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以布局科学化、种植标准化、品种专用化、生产集约化、产品优质化和加工精深化为目标,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种薯、专用薯生产,稳定发展鲜食薯生产,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全区马铃薯产业的层次和水平。

一、基本情况

20**年全区种植马铃薯面积3.64万亩,其中陇薯3号为8000亩,克新4号为1亩,大西洋1000亩,其它15400亩。主要分布在安阳、花寨、大满、小满、党寨、龙渠、甘浚、新墩等乡镇。在大满镇四号村, 党寨镇二十里堡村马铃薯种植示范基地、明永乡沿河村等建立连片示范点3个,建立安阳王阜庄村等3个马铃薯协会培训基地,产量达到9.3万吨。目前,企业已收购5万吨,占总产量的53.8%,其中有年金龙公司订单面积1.7万亩,亩均产量3.5吨,预计收购5万吨,现已收购3万吨,占应收购总数的60%,每吨收购价730元;张掖市玉鑫淀粉有限责任公司订单面积0.8万亩,亩均产量3.5吨,预计收购2.8万吨,现已收购0.7万吨,占应收购总数的25%,每吨收购价600元;瑞达等其它公司收购0.9万吨,每吨收购价550—600元。

就全区马铃薯生产发展情况来看,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种植技术日趋成熟。近年来,农技部门积极推广实施高新节水、科学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利用农机补贴激活民间资本,在机械化耕作上寻求突破,为今后大规模生产奠定了基础。同时,加快马铃薯品种改良步伐,不断提高马铃薯的产量和质量。20**年全区脱毒种薯种植面积约为2.37万亩,良种覆盖率达65 %,马铃薯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技术体系已日渐完备和成熟。

二是龙头企业实力逐步增强。目前,已建成规模较大的马铃薯全粉生产企业1个—张掖市有年金龙马铃薯雪花全粉食品工业公司,经过几年的发展,公司固定资产现已达1.1亿元,包括年产6000吨马铃薯雪花粉生产线、3000吨颗粒粉生产线、有年生产复合薯片等小食品2500吨的生产线、年产2000吨精淀粉生产线和年产1500吨食用酒精生产线,公司年原料消耗量5.95万吨,储备能力2000吨。20**年该公司计划加工马铃薯5万吨,其90%的原料靠我区供给。建成规模较大的马铃薯精淀粉生产企业1个--张掖市玉鑫淀粉有限责任公司,年加工马铃薯精淀粉1万吨,可带动甘俊、明永等周边乡镇种植马铃薯2万亩。公司采取订单形式与农户建立合作关系,通过为种植基地先垫付种薯款、部分化肥农药款、承担部分运费和适价收购种植户的等外品等优惠政策,激励农户扩大种植规模,扩展原料基地,使企业和农户之间基本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产业化经营机制。

三是种植效益逐步提高。我区的土壤、气候、水肥条件,对发展马铃薯生产具有一定的优势,加之近年来通过推广应用地膜覆盖、覆膜高垄、机械化耕作、膜上覆土等节水增产新技术,大大增强了马铃薯的节水抗旱能力,为种植马铃薯节本增效奠定了基础,使全区特别是南部沿山缺水乡镇种植结构得到了进一步调整优化,种植效益不断提高。

二、马铃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甘州区马铃薯产业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但受项目、资金、技术、种植规模、经营模式等因素的限制,我区马铃薯产业与省内定西地区和山丹、民乐等县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总体上仍然处于种植规模偏小、加工转化率偏低、市场竞争力偏弱的局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对发展马铃薯产业的认识不足。由于把马铃薯产业单纯理解为马铃薯种植业和加工业,对该产业在种薯繁育、技术投入、收购贮运、结构调整、加工转化、销售增值等多环节、多领域系统化发展明显认识不足,除沿山区乡镇外,绝大部分乡镇把玉米制种最为农民增收的主要产业,忽略了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二是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目前全区规模较大的马铃薯产业龙头企业只有有年金龙、玉鑫淀粉有限责任公司两家公司,在仓储、运输、销售等环节还没有叫得响的企业或其它经济组织,有的乡镇虽然也有一些加工企业,但规模小、档次低,多为家庭式作坊,很难形成气候。企业与农户利益连接机制不畅,企业和农户之间仍然是简单的商品售买关系,契约意识、法律意识、诚信意识都比较淡薄,今年马铃薯市场受大环境影响,农户将非订单马铃薯掺杂在订单马铃薯中进行出售,使马铃薯单产产量大幅攀升,而收购企业在收购等级上严格控制,合同价每吨虽达730元,但实际许多农户难以达到企业设定的等级标准,减等后,每吨价格为550—600元。

三是没有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的贮藏体系。由于没有一定规模的保鲜贮藏设施,一方面原料集中收获后企业无法及时收购原料,造成部分原料变质、流失;另一方面原料的贮藏能力不足,贮藏量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全年生产的需要,影响加工能力的最大发挥,比如,有年金龙马铃薯全粉加工厂目前贮藏的原料只能供其生产到6月份,加工生产线处于半年生产半年休息的状况;加之由于没有一定规模的保鲜贮藏设施,种薯的贮藏问题得不到根本性地解决,使马铃薯品种退化速度加快。

四是技术服务跟不上生产需要。近年来,由于种薯多由返销户个人组织,品质良莠不齐,质量没有保障,导致环腐病、黑胫病、晚疫病、枯死、收获期块茎腐烂等病害频频发生,极大地影响了农户的种植积极性。同时,由于社会化技术服务机制不完善,企业、乡镇对农户的技术指导不到位,无法满足群众需要。马铃薯机播和机收面积仅占种植面积的15%和25%,加工马铃薯的播种和收获机械化程度还很低,生产劳动强度大,影响了农户种植的积极性。

三、下一步发展思路及措施

今年的生产、收获已成定局,近期内,我局将深入种植基地和企业,与乡镇配合,督促企业按照合同约定,及时收购订单内马铃薯,做到应收尽收。同时,与企业协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收购合同外马铃薯,确保种植农户收入不减,种植积极性不减。

为进一步加快马铃薯产业发展步伐,在做好今年工作的基础上,下一步,我们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6.马铃薯调研报告 篇六

中国淀粉工业协会:

有关马铃薯淀粉专业委员会关于申请马铃薯加工业产业政策支持意见如下:

一、向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就目前的税收政策特别所得税减免政策的执行进行进一步的协调,应明确认定马铃薯淀粉、全粉属于农产品初加工范围,并依法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取消对年产量在1万吨淀粉以上的限制条件。

马铃薯、甘薯、木薯等薯类产业是“三北”、“西南”老少边穷地区的主栽作物和支柱产业,国家为了支持三农产业和扶贫,在2008年财税149号文件中,将薯类初加工列入了农产品初加工目录,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薯产业这一扶贫产业的关心和支持。但在执行过程中,因文件表述用词不准确,导致一系列问题。本次修订应予考虑解决:

(一)、财税(2008)149号文件规定:“薯类初加工,通过对马铃薯、甘薯等薯类进行清洗、去皮、磋磨、切制、干燥、冷冻、分级、包装等简单加工处理,制成薯类初级产品。具体包括:薯粉、薯片、薯条”。

因“薯粉”为概括性用词,不是商品名,许多省税务部门不予认定,使国内薯类淀粉加工企业三年多不能享受政策。“薯粉”包括:淀粉、雪花全粉、颗粒全粉三种商品形态,没有其它形态存在。从2008年底起,中国淀粉工业协会就根据各省企业反映,多次向国家 税务总局、财政部、农业部等主管部委积极汇报,申请明确“薯粉”含义,以商品名称确认产品。2011年财税26号文件才明确“包括薯类淀粉”,但仍不是“薯粉”的全部含义,希望本次修订能取消“薯粉”这一概括用词,而使用“薯类淀粉、全粉”这一商品名称表述。

(二)、(2011)财税26号文虽然明确了“薯类淀粉”属初级加工,但又附加了一个“且年产量在一万吨以上”的限制性条件,非常不合理:

1、初级加工产品范围的认定应该是由农产品的加工工艺、产品性质决定的,而不是加工企业产量的大小决定的。

2、农产品初级加工受气候、年景(原料供应)、资金、市场等多种因素影响,产量不能稳定。如马铃薯淀粉,2013年许多设备生产规模在2-5万吨马铃薯淀粉的大型加工企业,因自然灾害严重(晚疫病)造成原料短缺,实际产量均不足万吨。产业遭了灾反而无法使用政策,又增加了企业税负。

3、农产品初级加工产业的各种产品,大多是中、小型企业,国家只是根据其农产品加工的产业性质,决定是否鼓励发展,从没有按产量大小来决定的先例。

4、因农产品企业靠天吃饭,产量无法稳定,也给税务部门实际执行造成困难。一个企业去年可以使用政策,今年就不能认定,多地税务部门都感觉不好理解,不好办理。

综上所述,本次修订中应去除单一对薯类淀粉规定的产量限制。

二、马铃薯加工产业过度、盲目发展、小规模、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不正当竞争加剧。

近年来,由于缺乏产业政策、产业规划、缺乏生产及市场准入标准、缺乏监管及法律、法规体系。造成马铃薯加工产业过度、盲目发展、小规模、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不正当竞争加剧。近年来,宁夏、甘肃、黑龙江、山西等省区,以民办投资为主的小型加工企业、作坊风起云涌、遍地开花,各省区均有数百家。小型企业设备简陋、工艺落后、出成率低、质量低下、掺杂使假严重、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浪费严重、干扰市场严重,严重影响产业的健康发展。

建议:要以很大力量围绕“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开展清理、整顿、巩固、提高工作。要象清理“十五小”一样,政策清楚、任务明确、措施强硬、限期完成。要制定行业规范、准入标准,工艺、技术、设备标准、产量质量、卫生标准,建立、健全各级监管体系和法律、法规体系。

三、马铃薯淀粉各种走私、规避监管的不正当贸易行为日益严重,损害市场秩序。

调查发现,近年来,为规避“双反”(反倾销、反补贴)措施,欧盟一些企业勾结部分国内贸易商和企业,开始采用多种规避手段和走私方式向中国出口。数量已远远超过每年正规报关进口数量,主要规避手段有:A、利用加工贸易、易货贸易、CPA贸易、边境贸易等规避方式大量进口,以国内厂家和贸易商为主转手倒卖。此方式在山东、广东、广西等省普遍存在。B、直接走私进口:在福建、广东、云南等口岸多发。C、以更换包装、更换商品名、变更出口国等方式走私进口。这部分量很大,多以木薯淀粉为名或以改性淀粉、混合粉 3 为名报关。方法有:只在货柜门口放一、二层木薯淀粉,里面全是马铃薯淀粉或在欧洲产马铃薯淀粉包装外套一个编织袋,再或以在淀粉中掺加少量改性淀粉,然后以改性淀粉、混合粉包装为名出口,上述方式,主要从越南、香港、泰国操作,从云南、山东、广西、广东、福建口岸进口。上述规避和走私行为,已发展成很大规模,造成对国内产业的严重危害。

建议:农业部商请海关总署,切实加强对涉案产品马铃薯淀粉的监管,继续加强和加大对欧盟淀粉反走私、反规避监管措施力度,堵塞各种漏洞。同时,取消或强化管理涉案产品的来料加工贸易行为。从整体上保护全国马铃薯产业安全。

四、调查发现部分企业掺杂使假,影响食品安全。

近年来,由于市场压力,西北产区、东北产区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部分中小企业为降低成本,往马铃薯淀粉中大量掺入工业木薯淀粉、玉米淀粉。为提高粘度、白度,又违规添加非食品添加剂、强氧化剂等。这样不但产品名不符实,而且因重金属含量、二氧化硫含量、杂质成分及卫生指标严重超标,造成食品安全隐患。严重危害马铃薯加工这一利国利民的产业安全。鉴于行业内掺杂使假行为日益严重,严重危害食品安全、产业安全。

建议:农业部商请食药监总局、质监总局申请开展打击马铃薯淀粉掺杂使假、各类伪劣马铃薯淀粉产品活动。

五、国家应制定明确政策,采取有效措施,从财政、税务、金融等各方面,切实加大对这一优势产业、利国利民产业的扶持力度:

(1)、对目前已普遍实行的“农业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 资补贴”、“农机补贴”等惠农政策,明确规定将马铃薯纳入覆盖范围。享受粮食作物应有的待遇。

(2)、对马铃薯加工产业这一直接关系三农、关系扶贫而利润微薄的贫困地区支柱产业给予贷款贴息支持,对省级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技术更新改造、新产品开发、环保设施、循环经济、市场开拓等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给予专项资金和贴息支持。

(3)、加大金融支持力度,迅速解决马铃薯加工企业的贷款难、抵押难问题。由于马铃薯加工企业均为中小企业,而且为农产品加工业,银行一直认为风险大、利润低,不愿放贷,而且资产抵押极为苛刻:生产设备、产品、无形资产均不能抵押,房地产抵押率也压低到30—50%。这严重制约着加工企业的生产能力。加工业不能正常运转,鲜薯就没有出路。希望各级银行能从促进三农产业、扶贫产业着想,放宽对马铃薯加工业的贷款政策、抵押政策。切实落实国务院(2009)25号文件关于“各类金融机构要对农产品加工、优势农产品出口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的指示精神。

(4)、完善农产品加工财税政策。现行的关于农产品加工的税务政策,仍在执行九十年代初的文件规定。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党和国家已将“强农”、“惠农”、“利民”做为基本国策,涉农税、费都在解除或减轻。根据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党的一号文件“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综合运用财税杠杆和货币政策工具,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的科学发展观,以及国务院“加大对涉农产业扶持力度”、“尽快研究并完善现行农产品增值税 有关政策”的有关指示精神,希望财政、税务主管部委针对农产品初级加工产业直接连系三农、关系扶贫,而又加工简单、附加值低,但宏观社会效益显著、政治性、政策性强的实际情况,与时俱进,调整、改善涉及农产品加工、农业产业化的相关政策:

(5)、提高企业出口退税率。目前马铃薯淀粉出口退税率仍是13%,为鼓励企业出口,增强出口创汇能力,建议提高到17%左右。

六、加强产业化基地建设,构建产、销、加利益链条,破解小农业、大生产矛盾。一方面,企业领导要充分认识原料基地建设是企业生存的物质基础,从经营思想、人力、物力投入上,把原料基础作为第一车间来建设。要通过增加投资,协调政策,多方位宣传、组织、引导企业周边的县、乡发展原料基地。要同基地乡镇、农户结成紧密的生产经营利益共同体,在种植计划协调、生产资料扶持、脱毒种薯推广、种植技术培训、机播、机收服务、交售运力组织等各方面,全方位地做好衔接服务,并通过价格保护、订单包收等方式提前落实,使基地农户种的放心,收的安心,卖的顺心,充分调动农民种薯、交薯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马铃薯产业化是规模较大,影响较广的一项社会工程,还必须依靠政策扶持,政府和金融部门的支持,才能尽快形成规模和效益。目前,甘肃、宁夏等省,充分注意到了马铃薯产业对促进和提高三农经济和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意义,把工作重点放到了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上来,通过“政策促动、项目拉动、龙头带动、市场牵动、科技推动”等政策措施,大力推进马铃薯产业优化升级,取得了灾年丰产丰收的巨大社会经济效益。但其他十余个主产 省区的政策性支持力度还不到位,产业放任自流。因此,各主产区的政府和各级领导,均应在马铃薯这一优良经济作物的规划、种植、品种改良、技术推广、基地建设和加工产业发展等各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政策资金扶持,以促进产业化的良性、可持续发展,以全面发挥其应有的社会经济效益。

七、从政策上、体制上解决品种科研产、学、研脱节问题,让停留在实验室、实验田、科研院所成果柜里的品种科研成果切实与生产实践相结合,让科技转化为生产力,以期迅速提升我国工业加工品种推广、应用水平,扭转加工产业成本高、质量差、竞争力低、薯农收益低、抗灾能力差等落后局面。

国家应制定清楚、明确的、发展适用工业加工用薯的科研规划和任务、目标。紧密围绕不同加工产业的指标要求,不同产区的自然、地理、气象条件研发推广各种专用薯、菜用薯、种用薯、脱毒薯的适用品种、适用种植、管理技术。并且明确规定以通过生产实践检验,具备推广、应用条件,可以产生独特经济效益、比较效益,并与种植业、加工业紧密结合,产生社会效益作为鉴定、验收、评奖、取得经费的权重指标。这样才可以从政策上、体制上解决科研与生产实践脱节,成果不能转化为生产力的弊端。

同时,也必须要求各地种植、加工企业,特别是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必须坚持良种推广带动战略,积极同各地品种科研部门紧密结合,发展品种科研,推广工业品种和脱毒种薯,并通过承包土地、示范经营以及对重点基地乡镇和大户实行定点帮扶、合同化扩 繁、推广等措施,推广工业品种及脱毒种薯。推动农民认识和接受优质种薯

八、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大力推进产品深加工和附产物综合利用,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国家应针对“马铃薯综合开发利用,延长产业链,提升产业化水平”设立科研专项和攻关课题,鼓励重点科研院所、院校开展专题研发。同时,从政策、项目、资金上鼓励企业同科研院所紧密结合,全力开展产品创新、技术创新,促进深加工产业的发展和普及、促进产品品质和经济效益提升、促进薯类产业的加工利用能力。

综上所述,马铃薯加工产业是发展潜力巨大,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农业产业,也是覆盖、带动面广、直接关系“三北”及中、西部国计民生、关系三产产业和扶贫产业的重要支柱产业,必须加强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指导,以切实做到产业健康、科学、有序、可持续发展。使我国尽快成为薯类加工产业强国。

中国淀粉工业协会马铃薯淀粉专业委员会

7.脱毒马铃薯种植技术推广调查报告 篇七

1 种植条件

一是气候条件适宜。耀州区属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有利于马铃薯生产, 且栽培时可与作物间作套种[1], 经济效益显著, 是种植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增产、增收的首选作物。二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运输便利。三是耀州区发展马铃薯已有悠久的历史。马铃薯曾经是该区域的传统农作物, 特别是石柱、演池、柳林等乡镇。其市场前景广阔, 如加以引导, 重点开发, 将逐步形成产销一体的产业化新格局。四是技术依托单位耀州区农技推广中心拥有一支稳定的农技推广队伍, 区、乡、村3级推广网络健全。区农技推广中心肩负全区农业技术宣传、培训、推广及技术指导、科技扶贫的重任, 对当地马铃薯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将加大技术扶持力度, 确保项目实施。五是领导重视, 措施落实。一方面, 区委、区政府把发展“一村一品”作为产业调整的重点;另一方面, 耀州区被列为“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区”。

2 效益分析

马铃薯产量高、增产潜力大, 平均单产15.0~37.5 t/hm2, 保护地最高产量可达45.0 t/hm2。按所产的干物质计算, 比其他粮食作物单位面积的干物质产量高2~4倍, 若以所产的淀粉量作标准, 在主要粮食作物中很少有一种作物能与马铃薯相比。马铃薯的经济效益高于当地其他作物, 特别是近几年市场需求量大, 优质马铃薯市场形势发展好, 一般增值2.55万元/hm2, 高产地块可超过3.75万元/hm2, 是其他作物的2~5倍。很多地方都把马铃薯作为脱贫致富的突破口, 列入当地的主导产业来抓。据专家估计, 马铃薯具有多种用途, 其既是粮食又是蔬菜, 是发展畜牧业的良好饲料, 也是轻工业、食品工业和医药制造业不可缺少的重要原料。优质马铃薯可以加工成速冻脱水薯片、条、块、雪花粉、颗粒粉、全粉、淀粉、罐头、去皮薯、薯粒等进入市场或出口。其加工增值可提高10~20倍。耀州区马铃薯多作鲜食, 加工潜力巨大, 市场前景广阔。

近年来, 马铃薯价格一直上涨, 如西安地区市场批发价4—10月的价格, 从1.6元/kg涨至3.8元/kg。以产量22.5t/hm2计算, 除去种薯费用 (种薯2.3~2.5元/kg, 用种2 025~2 400 kg/hm2) , 加上种薯价格浮动范围 (1.0元/kg) 和肥料、农药、机械投入, 以耀州区市场批发平均价2.0元/kg计算, 农民纯收入在2.7万~3.0万元/hm2, 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据专家分析, 马铃薯投入产出比为1∶4, 大豆为1∶2.5, 小麦为1∶2, 马铃薯产值相当于其他粮食产值的2倍多, 马铃薯鲜薯经过深加工的增值空间更大。

3 马铃薯产业发展思路及对策

按照实施“十大工程”的要求, 立足耀州区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技术创新为动力, 以政府推动、龙头带动、市场拉动为原则, 以布局区域化、种植标准化, 品种专用化, 生产集约化, 产品优质化和加工精深化为发展方向, 进一步做大基地, 做强龙头、做优产品, 做响品牌, 加快马铃薯产业由量的扩张向质量和效益共同提升转变, 不断提高马铃薯产业化经营水平。全面建成种薯基地、商品原料基地、加工企业、市场体系, 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管理体制全面完善、产销矛盾基本解决的优势产业格局, 实现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2]。

3.1 加快良种繁育, 实现品种多元化

品种是农业产业开发的基础, 引进马铃薯高产品种、加工专用型品种, 是发展耀州区马铃薯产业的关键。近年来, 由于种植年限长、品种退化快、增产潜力小。因此, 要积极同省市科研院所合作, 向上争取项目, 联合攻关, 选育或筛选出适合当地环境特点、增产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优质良种, 在选育主栽品种上求突破, 以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和变化。

3.2 发展规模生产, 实现产品优质化

为促进马铃薯产业化发展, 必须通过倡导土地租赁经营等流转形式, 建立规模生产基地, 严格按照无公害马铃薯生产技术规程操作, 合理进行品种布局, 做到一乡一业、一村一种。特别是在播种、施肥、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贮藏、销售等各个生产环节, 操作要统一标准, 服务及时到位[3]。同时, 要做到“以销定产、合同收购”, 积极打造优质品牌, 在培育特色品牌上求突破, 增强市场竞争力。

3.3 总结完善技术, 实现技术措施配套化

在推广现有栽培技术规程的基础上, 不断总结经验, 完善技术, 大力推广高产组装配套技术。一是在新品种引进上, 注重引进早、中、晚熟的高淀粉、加工型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重点抓好适宜区域气候特点、市场需求大、有发展潜力的品种推广。二是在新技术推广上, 主要推广切刀消毒、药剂拌种为主的种薯处理技术, 以测土配方施肥为主的科学施肥技术, 以机械施肥、播种、起垄、覆膜、膜上覆土为主的农机农艺结合配套栽培技术[4]。在大力推广脱毒种薯的基础上, 重点对晚疫病、环腐病、黑茎病以及地下害虫进行严密监控, 切实搞好综合防治。同时, 加快旱作全膜覆盖双垄沟播技术示范推广, 在拓展种植区域上求突破, 逐步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

3.4 强化科技培训, 实现种植技术普及化

围绕测土配方施肥等项目实施, 加大以机械起垄、播种、覆膜、覆土等为主的种植技术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示范推广及培训力度, 采取行政领导联系, 推广单位承包, 技术干部蹲点的方式, 达到技术到人、良种良法到田的目的。同时, 采取集中讲座、田间示范、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 举办马铃薯丰产栽培技术培训班。

3.5 实施标准生产, 实现产品质量无害化

目前, 耀州区马铃薯生产贮藏环节发生的主要病害有晚疫病、早疫病、病毒病、环腐病等。因此, 在生产上要大力推广应用脱毒种薯、土壤消毒、药剂拌种、轮作倒茬、种植抗病耐病品种等标准化无公害生产措施。同时, 加大对种子生产田检测, 积极与市区植保站、农技站合作, 加大对马铃薯病害发病规律的探索, 提出积极有效的防治方案, 从根本上减轻马铃薯病害的发生蔓延, 从而增强产品竞争力, 提高产品产值效益。

3.6 建立市场网络, 实现市场营销体系化

市场是将农村家庭经营式的小生产与马铃薯大产业联系起来的纽带。在马铃薯产业发展中, 要积极研究和培育自己的市场主体, 发展一批规模大、信息灵, 以交易、贮藏、配载为重点的综合交易市场[5]。积极创造条件, 培育各种运销组织, 建立直销窗口, 逐步建立“农户+基地+收购摊点+小市场+贮藏窖群+全国大市场”的产销网络体系, 推进生产与销售市场的有效对接。

3.7 发展精深加工, 实现产业发展链条化

马铃薯产业发展, 必须要有加工龙头企业的强力带动。在重点扶持马铃薯加工企业的基础上, 发挥龙头企业和协会的作用, 积极引导企业和农民组建马铃薯专业化合作组织, 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通过“公司+中介组织+基地+农户”等形式, 建立企业与农民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逐步实现区域马铃薯由依靠大量外销为主向就地深加工增值转变。

3.8 制订政策措施, 实现产业扶持具体化

马铃薯产业能否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要看各项工作是否抓紧抓实抓好。以国家的政策扶持为契机, 进一步完善马铃薯种植扶持政策, 助推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一是从新品种引进、示范点建设、基地培育、农机具购置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加快推进马铃薯产业发展[6]。二是加大协调力度, 整合资金, 加大种薯检测和补贴力度, 提高种薯补贴标准, 降低生产成本。三是统筹协调, 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化。

摘要:对铜川市耀州区马铃薯的种植条件和效益进行分析, 指出当地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思路及对策, 以为其推广种植提供参考。

关键词:马铃薯,种植条件,效益,对策,陕西铜川

参考文献

[1]段玉, 曹卫东, 妥德宝, 等.内蒙古阴山北麓马铃薯与绿肥作物轮作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10 (2) :26-28.

[2]黄丕金.广西冬种马铃薯的现状与技术创新发展对策[J].广西农学报, 2008, 23 (1) :71-73.

[3]庞芳兰.发达国家马铃薯种薯产业的发展及其启示[J].世界农业, 2008 (3) :53-55.

[4]钟巍然伍加勇, 董政, 等.重庆马铃薯产业发展初探[J].南方农业, 2011, 5 (1) :52-54.

[5]贾淑贤, 杨桂平, 李鑫娥.张家口市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2011 (1) :386-387.

8.马铃薯调研报告 篇八

【关键词】秋马铃薯;冬马铃薯;黄豆;种植模式

随着社会发展,农村农业种植结构不断转化,农民种田观念也不断发生变化,已经从传统单一种植模式向多元高产高效模式转变、从传统粮棉油种植结构向经济效益型种植结构转变,种植业、养殖业都在探索新型复合种养新技术、新模式。潜江市通过近年来对秋马铃薯—冬马铃薯—黄豆这种种植模式的试验探索,一年三收,效益可观,每年种植面积133.33hm2以上,累计种植面积667hm2。该模式已经取得成功,现将该模式的效益与技术介紹如下。

1 秋马铃薯种植技术

1.1 茬口安排

早黄豆8月下旬适时收获,收后及时施足底肥,翻耕整田,要求田平土细,8月26日后至9月10日前适时尽早播种秋马铃薯,保证在10月1日前出齐苗。

1.2 效益分析

667m2产鲜马铃薯1108kg,销售单价1.8元/kg,667m2产值1 994元;667m2成本902元,其中种薯520元(用种量200kg/667m2)、肥料260元、农药42元、机械耕整80元,每667m2纯收入1 092元。

1.3 技术要点。

1.3.1 品种选择

选用生育期短、膨大快、休眠期短、抗病性强的早熟脱毒品种东农303、费乌瑞它、中薯1号等。种薯大小以25g左右为宜,如果太大要进行切块分芽,提倡整薯播种。

1.3.2 适时育芽

用10mg/kg九二零液浸种10min后,捞起晾干。把干净稻草用50%多菌灵300倍液均匀喷雾,做成3cm厚育芽床,然后在上面摆上种薯,摆一层种薯,盖一层草,如此1~2层,最上面需盖3cm厚的草,育芽期间芽床湿润透气。5~7d后扒开稻草检查,捡出芽长1cm以上的种薯,摊放在室内散射光下炼芽待播。

1.3.3 合理施肥

底肥一定要足,为保证马铃薯后期不出现脱肥早衰现象,667m2施45%含量的复合肥75kg和硫酸钾20kg。另用辛硫磷拌毒土撒施防治地下害虫。

1.3.4 适时播种

8月底晴天下午4点后播种。科学垄作,采取畦宽80cm,双行错窝种植方式.

1.3.5 合理密植

秋马铃薯生长快,结薯早,地上部植株生长不及春马铃薯旺盛,所以密度要适当提高,以株距20~25cm,行距40cm, 667m2播6 000~8 000穴为宜,瘦地宜密。

1.3.6 降温保湿

为了防止秋季的高温天气引起的烂种,适度盖稻草、青草等物,起到遮光降温、防旱保湿、防止土壤板结的作用,以利出苗整齐,苗全苗壮。

1.3.7 防灾减害

开好三沟,抗旱排渍,初花期适时化调。科学预防马铃薯青枯病、晚役病、蚜虫等病虫害, 11月中下旬适时收获。

2 冬马铃薯种植技术

2.1 茬口安排

秋马铃薯收获后,施足底肥,与秋薯同样标准耕整大田,12月中下旬播种,5月上中旬收获。

2.2 效益分析

667m2产鲜马铃薯1730公斤,销售价格1.32元/公斤,667m2产值2283元;667m2成本988元,其中种薯520元(用种量200公斤/667m2)、肥料260元、农药48元、地膜80元、机械耕整80元。667m2纯收入1295元。

2.3 技术要点

2.3.1 品种选择

与秋马铃薯品种一样,提倡整薯带芽播种。

2.3.2 合理施肥

施足底肥、耕整、土壤药剂处理同上。

2.3.3 适时播种

冬马铃薯在12月中下旬至翌年元月上中旬播种[1],选择晴朗天气播种,株距26~28cm,行距40cm,播种深度10cm,密度5000~5500穴/667m2。播种后进行封闭除草,667m2用都尔或者禾耐斯100ml对水50kg均匀喷雾进行芽前封闭。

2.3.4 覆膜保温

喷施除草剂后,用地膜覆盖垄面,并用土将膜边压实,防风吹开,保温保湿,减少水分散失,提高除草效果。

2.3.5 田间管理

气温稳定在10℃以上,马铃薯出苗达6~8叶,幼苗顶膜时,破膜引苗;苗期封行出现旺长,667m2用50%多效唑50g对水40kg喷施2次,控旺促进薯块膨大生长;注意抗旱排渍,病虫害防治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主要是马铃薯早、晚疫病、青枯、病毒病,蚜虫、瓢虫、潜叶蝇及地老虎等地下害虫的综合防治。

2.3.6 择时收获

5月上中旬适时根据市场行情及时杀青采收、销售或储藏,提高经济效益。

3 大豆种植

3.1 茬口安排

冬种马铃薯收获后,立即耕整大田,精耕细整,田平土碎,5月中下旬黄豆播种。

3.2 效益分析

667m2产大豆190kg,销售价格5.2元/kg,667m2产值988元。667m2成本238元,其中种子80元(种子用量10kg/667m2)、肥料56元、农药22元、机械耕整80元。667m2纯收入750元。

3.3 技术要点

3.3.1 选择良种

选用早熟品种鄂豆8号、中豆33等。

3.3.2 适宜播期

马铃薯收获后,尽量早播,适宜播期5月中旬。

3.3.3 施足底肥

667m2施45%高含量复合肥30~40kg。

3.3.4 合理密植

肥力高的土壤亩定苗1.5万株左右,株行距:15cm×30cm;肥力低的土壤667m2定苗1.8万株左右。

3.3.5 叶面喷肥

开花初期,对苗情长势差的田块,每667m2用浓度0.05%~0.1%钼酸铵的溶液50kg加磷酸二氢钾100~150g加尿素100g喷雾,每隔7d 1次,连续2次,促结荚增粒重。对旺长田,667m2用15%的多效唑可湿性粉剂50~100g对水50kg喷施,防治黄豆倒伏。

3.3.6 抗逆减灾

黄豆既怕旱又怕渍,要高标准开好三沟,做到能排能灌。黄豆播种后可用乙草胺进行芽前封闭化学除草,出苗后选用苗后专用除草剂除草。整个生育期按照“浅、深、浅”的标准中耕3遍,最后一次还要进行培土,防止倒伏。黄豆病虫害较少,但要适时防治好苗期的根腐病、蚜虫、中后期防治号斜纹夜蛾、豆荚螟等病虫害。

4结论

该薯—薯—豆模式667m2平均年总产值5264元,成本2 128元,纯收入3 137元。相比小麦—水稻667m2收益1 563元(小麦143元+水稻1 420元),增收1 574元;比小麦-棉花亩收益1757元(小麦143元+棉花1 614元),增收1 380元;比油菜—水稻667m2收益1 841元(油菜421元+水稻1 420元),增收1 296元;比油菜—棉花亩收益2 035元(油菜421元+棉花1 614元),增收1 102元。由于该模式一年可以种三季,生产成本适中,劳动强度不大,经济效益好,可以在与潜江市气候特征相同的江汉平原进行大力推广,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稳定粮食生产安全的重大意义,由于一年三收,茬口连接紧凑,马铃薯、黄豆宜选用丰产性好,抗逆性、适应性强的早熟品种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黄振凤,刘克红,肖贞林等.两薯连作高效种植模式及其技术[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3(10):109-110.

作者简介:

廖翠红(1974-),女,汉族,农艺师,从事农业技术推广。

通讯作者:

上一篇:思想文化汇报心得体会下一篇:彭家寺小学减负工作自检自查报告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