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

2024-09-17

怎样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精选12篇)

1.怎样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 篇一

怎样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提高历史教学水平,记忆力是重要的一环。要提高学生记忆能力,就要设法增强大脑对事物识记的痕迹的 保存能力。因为记忆力的产生是由于客观事物对人的感官的作用,传入大脑,引起大脑皮层兴奋活动,形成一 定的暂时神经联系,这种联系在大脑皮层上保存下来,便产生了记忆。

近些年来,我在培养学生记忆能力方面作了点尝试,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是提高记忆能力的前提条件。

在历史教学中,学生对你所讲的知识感兴趣,或者认为重要,他的注意力就能集中。集中对提高记忆水平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我采取了以下几种措施:

首先,在导入新课上下功夫。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导入新课一环非常重要。在讲述普法战争一节时,我作 了简短的“埃姆斯急电”的故事情节介绍,然后着重指出:“普法战争爆发是路易波拿巴的扩张野心同俾斯麦 利用王朝战争统一德国的政策发生了冲突,而埃姆斯急电仅起到了导火线作用”。采用与课文有关的传闻、秘 史,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讲述必须简洁,否则会出现喧宾夺主之感。

其二,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加以渲染,烘托气氛,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1848年欧洲革命中有一幅《梅特 涅夹着尾巴逃跑》的漫画插图。在导入新课中,我先让学生看这幅图,紧接着简短的介绍:“梅特涅是奥地利 首相,擅长外交权术,他一贯仇视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在十九世纪上半期的欧洲舞台上显赫一时,而在1848 年革命中却男扮女装仓皇出逃,可见这场革命声势浩大,那么这场革命是怎样爆发的呢?”以此来导入新课。这种简短的插图介绍,给学生以1848年欧洲革命规模大,对反动统治打击之深,震动之大的信号。这对整体课 文的讲述起到了铺垫作用,学生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了。

其三,从基础知识的实用方面入手。

学生学习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为了考试,我们不能回避这个问题。在历史教学中遇到一些重点课,在 导入新课时,我就强调这一章节的重要性,在历届高考中常出现一些题,我们在学习时应重点抓几方面问题。在讲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一节时,我作了这样的交待:①俄国历史上有哪两次改革?对俄国的历史发生了 什么影响?②俄国历史上两次改革是在什么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有哪些内容?这种方法开宗明义使学生一开始 就了解到学习这章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同哪些章节有联系。学生认为所学的知识重要,注意力就集中,讲述课 文时,学生的兴趣就提高了,记忆力水平也能相继提高。

二、指导学生掌握几种记忆方法,在培养能力上下功夫

①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有节奏地复述,是提高记忆力良好的捷径。

时间、地点、事件是历史基础知识的关键。不少学生采用机械记忆方法,收效不大,特别是中学历史书六 册一千多页,所要记的,夸大点说浩如烟海,因此培养学生有节奏地复述是很重要的。奥斯曼土耳其兴起中有 四次战争,我指导学生在节奏地记住62-89-96-53。事件是“阿德里亚堡、科索沃、尼科堡、君士但丁堡”。将 历史知识分解去记,有节奏地复述,记忆效果是比较好的。复述后,教师略加点拨指出:前三件事发生在十四 世纪,后者发生在十五世纪,然后再引导学生复述:1362、1389、1396、1453。这种方法简单易行,而且容易 记住。

《三十年代反法西斯斗争》一节中,朝鲜人民抗日武装斗争有四件大事:1932年4月抗日游击队,1934年3 月成立人民军,1936年5月成立祖国光复会,1937年6月奇袭普天堡。我引导学生复述:年是32、34、36、37; 月是4、3、5、6;事件是游击队—人民军—祖国光复会—奇袭普天堡。这样有节奏地复述几遍,一般学生都能 很快地识记。

②利用简单图示指导学生加以记忆。

利用图示,可以化繁为简,连横合纵,有利于提高空间识记能力。唐代安西都护府图中一些地点,学生在 测验时往往张冠李戴,我采用图示方法,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简图绘制速度快,直观性强,绘完后教师略加演示学生便可记住。天山北属北庭都护府,以南属安西都护 府,四镇中,上为碎叶,下为于阗,中为疏勒,安西都护府初设在高昌,后移至龟兹。寥寥数言把方位交待得 清清楚楚,学生识记起来也得心应手,而且不易混淆。

三、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在记忆的过程中

加深理解。

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过程中,要使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在记忆的过程中加深理解。这不仅有 利于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能力。

在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必须做到重点突出,抓住关键,解决难点。例如,十七世纪俄国彼得 大帝改革,在课堂讲述中,我从三方面入手:经济上——盛行农奴制,工场手工业落后;政治上——目的是想 向外扩张;措施——军事、经济文化。讲述时板书力求简洁,纲目明了,板书繁杂反而不利于学生记忆。

要巩固记忆水平,还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记忆质,美国内战一节讲析完后,一般学生对美国内战爆发 的原因、概况、结果基本都掌握了,但是为了提高记忆水平,我给学生出了一个思考题“用史实说说美国内战 为什么是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我作了简单的提示:首先,独立战争虽然打碎了殖民枷锁,走上了资本主义 发展道路,但不彻底,因为政权是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的联合专政;其二,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日益尖锐,从 背景方面可以看出美国独立战争没有完成资产阶级革命任务;其三,林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主张逐步废除奴 隶制,在内战中颁布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正体现了第二次革命的任务。综上分析就不难看出,美国内战确 是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2.怎样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 篇二

一、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中学生在学习历史学科时的阅读理解不同于学习其他学科的阅读理解, 它要求学生在阅读理解时要领会全本历史教科书的篇章结构、大小子目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 哪些内容表述的是基本原理或观点, 哪些内容表述的是基本史实。学生在阅读历史教材的过程中通过整体感知教材内容, 积极动用自身的观察、思维、想象、分析、归纳、综合等多种思维方式, 全方位地潜心阅读理解历史学科文本, 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中学生在历史阅读中的理解能力可以从三个方面来阐述:首先是中学生能够理解在语法知识基础上的语言符号结构, 譬如段落划分、层次结构等。其次是中学生要对历史材料的表面结构会用心阅读, 内容上包括政治、经济、人物或综合等要素;形式上包括地图、文字、照片等要素;文本上包括档案、课本、评论等要素。第三是中学生能够理解历史材料的深层结构, 这是能否真正理解材料的核心层次, 具体包含两点:一是按照历史材料的分类, 弄清材料的类别, 为选择适当阅读方式作准备;二是按照材料类型分成不同结构。

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要在平时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去训练, 教师在教学中主要从四个方面来指导学生。第一, 教师在教学中应首先备教材和学生, 精心设计一些旨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问题, 让学生顺着老师的思路, 根据所提的问题去阅读书本, 对每个具体历史事件按照事件发生的背景、具体经过和产生的结果三个方面去分析理解, 筛选主要内容, 找出正确答案;第二, 教师在上课时要向学生明确指出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对学生不了解或模糊的概念应具体详细地进行讲解;第三, 教师在教学中也可以放开手脚, 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 通过思维、分析、判断等方面的综合运用, 锻炼学生自身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阅读能力;第四, 教师在教学中倡导学生通过识记, 多积累一些关键性的历史知识要点, 采用循序渐进、积少成多的阅读方式, 把各个历史事实有机地联系起来, 最终达到理论概括的阅读效果。

二、中学生表述能力的培养

中学生学习历史的表述能力就是教师要求学生用口头或书面形式将自己阅读或上课听讲后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要点有条理地进行叙述或说明自己的深层理解。中学历史阐述的方式有口头与书面两种, 都可以按照阐述能力的水平, 分为五个层次:第一, 复述。指将教师已讲解过或者书上的有关内容, 按照原有的结构重新表达出来;第二, 描述。针对某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或场景进行描绘和刻画, 它具有形象性、具体性, 但是, 作为历史描述应特别注意时间与地点的交代要清楚, 描述要符合史实;第三, 解释。指按照理解的层次, 进行结构性与实质性说明;第四, 比较说明。比较指通过对比来确定两个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历史学科中的比较说明是指按照历史概念的结构要素进行对比, 在分析其相同点与不同点的同时, 要有条理地加以说明。第五, 论述。包括论证与叙述, 这是由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的, 中学历史学科要求论证时要有史实为依据, 史论结合。例如历史人物要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 然后根据其活动情况才能做出客观、公正的表达或者评价;历史事件的表达要概括其发展过程和重要转折点, 尤其是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其带来的结果和影响。要通过表达达到全面、快捷、正确地再现关键内容或再认的学习目的。

为了让学生的表述能力得到更好的训练, 教师在教学中还应注重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强化学生为主体、思维为专攻的思想理念。教师要循循善诱、动之以情, 营造课堂表达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其次教师备课时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课题与练习, 在课堂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重复再现历史基础知识, 进而上升到概念推理, 分析并做出评述的思维过程。第三, 教师要依据具体实际, 深思熟虑, 制定出正确、全面的评价机制。对于学生的回答, 教师要及时、准确地做出评价, 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助推学生的学习动机, 而且激励学生正确地掌握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 完整地理解和表达历史概念和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

三、中学生评价能力的培养

评价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准衡量人的功过是非或评论事物的价值。中学生历史学科的评价能力可分为三种:第一, 鉴别。指辨别真伪, 其标准是历史事实的真实性。辨别的方法一般要将细致考察得出的事实, 与事物所处时代、地区的特征, 特别是可能的年代加以比较分析, 寻求正确的证据, 批驳虚假的证据。利用一些有趣的史料培养学生的鉴别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例如年代的判断:“美国南北战争期间, 北方的工业发达是北方获得战争胜利的重要原因。如北方军队使用了有线电报这样的先进通讯设备, 使得对战场的指挥更加迅速有效。”北方军队有没有使用过“有线电报”呢?这需要查阅有关发明有线电报的资料, 记忆好的学生可能记得摩尔斯发明它的时间是1844年, 而内战的时间是1865年, 这样一来就可以初步判断上述材料的正确性了, 只要在找到北方军队确实使用过有线电报的资料就完成了鉴别的任务。第二, 鉴赏。指人们对艺术形象感受、理解与评判的过程。其标准是在真实基础上的审美标准。随着历史学科对文化艺术史的重视, 鉴赏能力将成为一项重要的学习要求纳入教学目标。历史鉴赏包括鉴别与欣赏, 鉴别是一种在科学精神指导下的 (理性的) 技术, 欣赏则是在个人经验、知识基础、艺术观点与情趣影响下的个人感受与评价。第三, 评论。是指对历史上的人物、事物或思想等现象按照一定标准进行分类、鉴别、比较、分析后, 依据事实判定真假, 并对其在历史上的地位、价值进行的评判与论证。真实与否可以依据客观性原则, 地位高低, 价值大小, 或者历史作用的进步性与消极性都依据唯物史观的原则。如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等之间的辩证关系。

3.怎样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 篇三

【关键词】阅读能力 指导阅读 层次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176-01

材料型解析题是高考历史主观题的主要题型。可以考查学生再现、分析、归纳、比较、概括、评价、论证、表达等方面的综合运用能力,所以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教师在平时课堂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指导学生阅读

对于中学历史教学来说,加强指导阅读很重要。高中历史的课时容量,阅读记忆量都多于其他学科。随着新课改的进行,使课文内容增加了大量原始资料、图片、历史故事,课文的阅读量进一步增大,而且教科书对阅读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如何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已成为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与效果的重要步骤。

根据高中学生目前学习历史的态度,加强指导性阅读也是尤为重要。初中阶段,学生学习历史基本上局限于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简单记忆,停留在死记硬背阶段。由于对历史学科重视不够或不重视,绝大多数学生学习历史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依靠考前突击记忆,谈不上掌握历史学习方法,也不了解历史学科的特点。因此,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绝大多数不具备与教材要求相适应的学习能力。带着这方面的欠缺,步入高二文科班,由于历史教学深度、广度的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与教学要求之间差距拉大。阅读历史书籍处于机械、无 意义状态的学生往往成为教科书的奴隶,为记忆历史知识背上沉重的包袱,渐渐失去对历史的学习兴趣。由于不具备阅读能力,学习中不能准确获取有效信息,识记、理解、运用都有困难,影响了学习成绩的提高。因此 ,积极引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是促使学生由机械学习向有意义学习发展,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从而提高 历史成绩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教学环节,应引起充分重视,并与高中历史教学同步进行。

二、指导学生认识历史学科的基本特征

1.认识、掌握历史重大事件

历史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的一个体现。它是由历史现象、历史事实组成,是历史的客观存在。历史学习的第一步就是认识、记忆这些客观现象,不过是较低层次的阅读能力。第二步的学习要求是,认识为什么发生这些事?这些事件在历史上起什以作用,有什么经验和教训?并能找出历史的基本规律。这属于较高层次的阅读能力要求。

记忆并掌握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是历史阅读的基本活动内容,占去学习历史的大量时间。如何帮助学生高 效、省时、牢固地掌握历史事实是导读的一项任务。首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历史事件都包含有原因、经过 、结果、影响(意义)四个部分。其中经过和结果是历史事件的客观存在。历史的经过又分为时、地、人、事 四个基本要素。也就是历史现象或事件的发生时间、空间、重要人物、基本过程。这四要素是历史事件的精髓 ,记忆与表达历史事件必须牢牢抓住四要素,并采用归纳法阅读,要求做到准确、精要、完整。摒弃逐字逐句 、整段整章地死记硬背课文的陈旧阅读方法。

2.认识并掌握历史的基本结构

人类社会是一个逐渐的发展过程,许多看起来孤立的事件之间却有必然的内在联系。往往A事件的结果是B 事件的原因,B 事件的结果又是C事件的原因。同一类事件发展的进程就形成了历史的基本线索。人类社会的发展又是立体的,多方面同时进行的发展过程。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互相制约,双互相影 响。因此必须把历史发展过程看作一个整体,而且是动态的整体。认识并把握这个历史发展的基本结构,是高考要求考查的能力之一。然而由于课本编排的局限,学生难以在阅读中认识历史的整体结构。

三、指导学生采用层次式阅读

在掌握历史事件记忆方法与认识历史基本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导学生采用层次阅读法学习。所谓 “层次”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历史时间的发展过程从粗到细,从大阶段到小阶段不断分割的层次;另一是 把历史的全貌所包含的内容从宏观到微观层层深入的分割,一直到每一个知识点。在归纳和分割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史和论的结合,我们往往采用表解的方法,把某一阶段的历史知识及其联系展现出来。

四、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1.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采用活泼多样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思维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在思维训练中提高阅读能力。笔者就这一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具体做法有:①强调历史课的预习作用。学生依照教师的预习思考题预习课文,通过预习,认识课 文内容的基本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②发动学生设计板书标题,教师对他们设计的小标题进行评论、评比 。培养阅读概括和提炼观点的能力。③讲授完某个历史事件后,要求学生根据“四部分”、“四要素”,用简 炼的语言概述历史事件,培养归纳、概括能力。④对历史事件的评价不局限于课文结论,不简单灌输观点。而是开展课堂讨论,发动学生广开思路,根据历史的客观情况,作合情合理的分析。这样,在课堂传授知识的同 时,使学生得到阅读能力训练的机会。阅读能力训练的另一个渠道是课外的习题训练。适当的、高质量的练习题能够起巩固知识,弥补阅读缺漏,培养阅读能力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科学设计习题,通过练习、考查,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2.利用复习课培养阅读能力

复习课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总结和深化认识,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复习课决不是简单的重复,而应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对知识进行梳理、编排。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培养运用结构阅读 法、层次阅读法进行复习的能力。比较有效的做法是,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知识结构表格,理顺历史知识的 纵横联系与层次关系。通过动手找出知识联系,有助于深化理解课文,达到巩固知识的效果。

4.怎样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 篇四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情感教育的根本着眼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积极参与配合的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是这个过程的出发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情感教育的根本着眼点。因此,组织课堂教学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唤起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历史的热情。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的主导作用决定着学生的兴趣、积极性、主动性,特别是教师情感的投入,更能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教师组织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依据历史的教学原则,让学生了解所要学习的历史知识的基本情况,然后加以理解、综合、评价和运用。在这一过程中,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发表见解以及该历史时间对今天的现实意义。并让学生展开讨论,力争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起引导作用。在这种学习情况下,学生对历史知识学得轻松,学得牢固。并且学会了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了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实际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进而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是情感教育的推动力教学方法是形成最佳课堂气氛的重要保证,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推动力。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创造性和教育艺术性的表现,教无定法,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对象、目的、实际条件和个人的教学风格,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如何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呢?具体表现在处理知识和技能的关系上,对重难点知识,要精讲多练,引导学生拓宽思维,使课堂气氛既活跃又严肃,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既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还要灵活运用直观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强化对知识的理解、运用。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教学内容中所要达到的情感目标也就会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作用下慢慢地被学生接受、领悟并发生感情的升华,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

挖掘感人的教学资源是情感教育的不竭的源泉历史是对过去发生的事情的真实记录,初中历史是对古今中外发生的重要事件的简单介绍,内容无所不包,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的是学生感兴趣的,有的是学生不感兴趣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一定要认真加以研究,精心备课。不同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不同的情感:有的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激情;有的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有的能培养学生的热爱科学的精神;有的能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品质。达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一定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感人的教学资源,才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情感被激发,最终达到情感目标的实现。

5.怎样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篇五

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如在学习《画图》一课,大家都怀有一种畏惧又好奇的心理,很想知道不用画笔怎么可以画出图画来的疑问,更想切身体会一下操作计算机的乐趣。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的动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我抓住这一契机先提出这样一些问题:“你见过如何用计算机画图吗?”、“计算机又是怎么样来进行画图的呢?”,接着我再利用教学演示光盘,向学生展示了一个色彩缤纷的电脑世界,通过观看,学生不由自主地产生了“人们可以利用计算机进行画图、制作动画、它的作用真大”的想法。这时学生学习兴趣倍增,教学气氛活跃,从而顺利进入了新课的学习。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不断进行教学研究,在教学理论指导下,采用多种有效教学方法,激发兴趣,让学生自始至终愉快地学习。

二、合作精神的培养。

在带领学生上第一节计算机课时,我没有急于展开教学,而是首先分组,将几个同学分为一组,并告诉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必须相互合作,共同进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开展小组竞赛的活动,进一步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好胜心,并促进同学间的团结协作,只有合作愉快,才能获胜。同学间互相帮助共同解决困难,互相指正错误。共同进步,这样掌握知识又快又好。又如,学生借助互联网的功能,查找信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齐心协力一起解决问题,拓展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协作学习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和丰富多彩。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6.怎样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篇六

现在的老师越来越多的重视分数,却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从而导致一些现在的学生肚子里有一大堆的理论知识,可是却在实践中无法独立的完成任何一项任务,甚至有的学生还无从下手,没有了自己的主见,自己的思想,活动起来笨手笨脚,这样的学生以后只能在社会上充当字典,智囊团等角色,根本不能独当一面。因此作为老师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极为重要。

当然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本人觉得有以下几个方法,汉语文课是一个语言艺术课,除了让学生理解字词句的掌握,更让学生理解每一节课学完之后应该掌握,了解这节课所表达的意境,以及他们的背景,比如说汉语文课的《古诗三首》。本人觉得在讲这篇课文时,首先可以让学生动手收集资料,可以询问,可以讨论,可以进行思考,这样对学生进一步掌握诗中意境有很好的帮助。这是第一个步骤。如果讲完这篇课文以后,让学生依据自己对诗中意境的掌握,内容的解读,背景的理解,让学生拿起画纸和彩笔画出对那首诗的感悟。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当然如果不通过读诗画图这个环节,本人想很难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因此说,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在教学中极其重要的。汉语课的这种方法同样可以用到数学课上。

其实比起汉语文数学跟重视的是动手动脑能力,所以我想如果有一种方法可以再数学课上,能够大胆积极地用起来,本人想可以把数学课上的既好玩又好学。

那么我就在这里依据一篇课题展开一下讨论,比如说老师在讲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做个长方形,然后让学生自己动脑组成一个长方体,这样的一个过程,不仅让学生充分了解长方体的结构,还可以举一反三,四个长方形可以组成一个长方体,以此类推,五个长方形,六个长方形,可以组成怎样的图形,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何乐而不为呢?数学最重视的是举一反三,还可以从旧方法里得出新的方法,新的理论,本人觉得这样的数学课再是最现代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样这样的方法可以用在英语,英语对于我们藏族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新的语种,英语也是一门艺术的语言,所以必须掌握其要领,当然对于背单词,本人没有别的更好的方法,所以只能死记硬背,但是如果背完了,想检查学生们背的怎样,我这里有一个方法,就是比如说英语单词,orange 因为英语的每个单词,就是26个字母中的任意几个字母拼写而成的,所以检查orange的时候,教师分别把字母o, r, a, n, g, e次序打乱,然后让学生按照自己所背的动手组成这个单词,这样可以让学生更牢固地记住单词。在学习英语的课文中,首先要学生了解是怎样的语境,然后进行朗读,朗读是学英语中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狼读完以后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让学生自己组织一个对话表演,也可以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一个对话剧,或者让学

生自己演一个课文剧,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对话能力,动手动脑能力,对课文的感知能力。

7.初中历史学科阅读能力培养 篇七

阅读作为语言性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 主要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与素质, 在阅读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学习到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 认识到学习的实际内涵, 实现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历史教学作为一种依靠已经发生的历史事实进行相关教学活动的课程, 需要通过一定的语言文字进行相关的描述, 学生在学习中通过阅读了解到更多的历史事件, 以此提升自身到文化内涵, 并且指引自身的发展。不同的教学方法在实际中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 阅读的作用直接体现在未来教学发展方面, 通过良好的教学训练可以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一般来说历史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是事件发展的相关脉络作为教学线索, 我国在长期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建立了一整套的阅读教学能力培养方式, 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而且可以在有效的时间内不断提升当前的实际教学质量, 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阅读能力在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际作用已经充分发挥出来, 在实际教学中提高历史阅读能力的手段是多样的, 不同的教师在实际中国会采用不同的方法, 但是这些方法的实施都能够在实际中发挥好的作用, 建立一个高效合理的教学管理模式, 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与水平。

(一) 目录阅读

历史教材中一般都会设置相关的目录, 可以有效方便学生进行各种类型的学习工作, 适当的目录指引可以起到优化教学方法的作用, 学生在阅读目录的过程中可以充分了解到相关的学习内容, 这样以来可以在学习中构建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对后期的学习有着很强的帮助作用。简化学生的学习负担。在教学中要针对性的进行目录阅读教学工作, 培养学生阅读目录的兴趣和能力。目录阅读的重点在于教授学生相关的阅读方法, 在多样化的教学中, 每个教师的实际教学方法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 如何利用这种差异性开展相应的教学提升, 是未来历史教学的基础和关键, 每一本书中都有相关的教学目录设计, 在讲授之初就要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目录阅读习惯, 这样以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起到优化教学质量, 采用更为积极有效的教学管理方式, 这样以来才能转变当前教学中的不利现状。

中学历史教学通常涉及到大量的历史资料, 例如在讲授鸦片战争一章时可以看到, 在书中包含了大量的知识点, 如果采用内容讲授的方式难以起到好的作用, 适当的目录阅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以此可以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与素质。目录阅读不仅对整个历史教学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同时对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提升也具有很强的帮助作用, 教师要在实际中不断变换新的历史阅读培养方式, 激发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兴趣, 在有效的时间内起到强化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 提纲阅读教学

列提纲作为一种常用的教学管理形式, 主要的目的在于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为学生创造一个高效的学习环境, 历史教学建立在史学资料的基础之上, 单一的教学管理手段很难满足这种教学需求, 而且教材对阅读的要求进一步深化,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学习负担加重, 为了达到减负的目的, 要教会学生列提纲, 将主要的学习内容采用更为简单的方式罗列出来, 这样以来可以在复杂的教学中, 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历史知识, 而且能够起到加深记忆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 对阅读理解难度较大, 学生一时难以把握的教材内容, 为降低难度, 便于学生自学掌握, 可采用提纲式阅读法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列提纲阅读的重要性已经在当前的历史教学中充分体现出来, 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 会安排相关的阅读课, 让学生自己提前了解相关的学习内容, 这样以来可以起到优化教学方法, 对学生全面能力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也是当前教学不断提升的有效方式。适当的阅读教学可以在实际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从而形成一种无形的动力激发, 如果在教学中不注重阅读的重要性就很难在实际中起到良好的教学目的。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 要求教师在列提纲的过程中, 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 在最短的时间内教会学生提纲阅读, 理出知识要点和重点, 为学生阅读指出思路, 从而达到降低难度的目的。提纲教学的难点在于培养学生的习惯, 帮助学生在最少的时间花费下, 得到最有效的教学效果提升, 实现整体教学的推进的目的。列提纲的过程中尽量建立在阅读需求基础之上, 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实际兴趣, 构建一个合理高效的教学氛围。

(三) 渐进式阅读

要在实践教学中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教学管理, 利用层层推进的方式进行历史教学, 使得学生可以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针对性的学习, 而且降低了实际教学难度, 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避免一次性教学内容过多带来的不利影响。通过时间脉络掌握各个事件发生的实际情况, 以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纵向思维能力。落实每一个知识点。渐进式的阅读要结合每个学生的实际特点, 教师不断变换式的教学可以起到逐渐深入的目的, 在讲授太平天国一章中, 教师会在实际中先让学生明确太平天国的相关知识资料, 这样在进行相关内容的教学, 利用时间、事件、人物等相关的知识点作为阅读的重点, 采用这种循序渐进的方式可以避免教师单一化教学带来的不利影响, 从而个构建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 实现提升阅读质量的目的。

渐进式教学管理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系统性的深入性管理工作, 起到教学管理优化的目的, 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应用手段, 可以起到更为积极的作用, 教师的主要目的在于不断改变传统的教学管理方式, 利用现代科学管理应用手段, 达到优化教学管理的实际目的, 不断培养学生历史阅读能力与水平, 构建一个多样化的现代教学管理手段。

教学有法但是在实际中可以发现, 每一种教学行为都没有固定的方法, 要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 开展多样化的教学工作才能在实际中发挥作用, 任何类型的教学组织活动在实际中都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 历史教学中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 而且直接关系到其未来整体发展, 因此要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不断提升学生的历史阅读能力。在教学中要认识到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 要积极探索相关的教学管理手段, 提升历史阅读教学能力与水平。每个学生的实际能力有着一定的差别, 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认识到这种差异性教学的重要性, 只有针对性的培养才能实现教学质量有效提升的目的, 实现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的社会目标。

参考文献

[1]杨维婷.提高初中学生历史资料阅读能力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 2011.

[2]陈亚.初中生历史课堂阅读能力培养和测试[D].南京师范大学, 2011.

[3]邵建春.初中历史人文学科阅读能力培养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 2006.

[4]罗燕.初中教学中培养学生化学阅读能力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012.

[5]薛军.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J].教育实践与研究 (B) , 2014, 05:57-59.

8.怎样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 篇八

关键词:高中学生;历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8-371-01

长期以来,许多历史课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沿袭几十年一贯的“讲—听—背”直线型教学格局。课堂上教师唱独角,“黑板、粉笔加嘴皮”,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学生越走越没劲,完全失去了学习的主动性。一些学生感到历史课枯燥无味,产生“厌史”情绪。大多数学生则靠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记得快,忘得也快,教学目标流于形式。根据这种形势,老老师在课堂中加强对学生的导读非常重要,导读即指指导阅读,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阅读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智能发展,则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他着重强调了阅读对智能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指明了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意义。从中学历史教学的特点及根据高中学生目前学习历史的情况,加强导读也是势在必行。如何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已成为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与效果的重要步骤。

进入高中的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和知识的接受能力都有了较大的提高。他们思想活跃,喜欢追根溯源,这一时期正是历史学科培养学生阅读习惯,训练阅读能力的最佳时期。老师应抓住契机,有意识有计划按步骤地利用课堂教学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并使之形成良好习惯,又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这不仅能使学生从学习中得到乐趣,成绩提高,而且终身受益。我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粗浅经验,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带着目标仔细阅读

课本本身有着非常明显的优点。章、节、母、段之间有着内在联系。指导学生认真仔细阅读课本是阅读的最重要的环节。阅读前教师应对课本进行深入钻研。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精心巧妙地编选几个知识性、思想性都比较强,提纲擎领的思考题,课前写在小黑板上,或上课后迅速简要地写在黑板旁边,好让学生阅读时心里装着问题,又有目标。可采取默读与朗读相结合的方法。因为长时间朗读会产生疲劳,影响读的质量。如果长时间阅读,又往往会“一目十行”,“眼神不一”,有的学生会“走神”或搞小动作。随时抽一个同学朗读可提供读的效果。再者,朗读也可消除错别字,不认识的字,难懂的词,可以及时指出或纠正。这种读法,既有学习活动,又有老师抽查,能使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因为有思考题引路,绝大多数同学能及时准确地抓住课文的中心、重点、特点及难点。历史课本除正文外还有小字部分作为阅读材料,但不作统一要求,只要求学生明确正文与小字的关系,征文犹如筋骨,小字犹如血肉。

二、提问讨论受启发

在学生阅读完课文后,教师就前面给学生的思考题想学生提问检查阅读的初步效果。同时让学生就不理解的问题向老师提问,由老师解答。通过互问互答指导学生对带有一定难度的综合题进行梳理归类,找出解答问题的论据和方法。

对于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各抒己见进行讨论:讨论通常是分组进行的,讨论时间为10分钟左右。同学们结合课本内容讲自己的观点,大家摆事实,讲道理,进行比较深入的讨论,这样,开阔了思路,加深了对重要问题的理解和记忆;对于那些引起激烈争论的问题,教师可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引导学生课后再扩大阅读范围,自己去寻找答案。这样将课堂阅读自然延伸到课外,促使教与学进一步结合,深化了教与学的效果。

三、思考归纳求深化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阅读”和“讨论”两个环节中学生接触和理解到许多课本知识,掌握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材料和方法。进一步提高,就要求学生对阅读了的内容进行归纳和综合,认识历史事件的本质和前因后果,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将知识的各部分按一定逻辑顺序归纳成系统和有机整体。这样,有助于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化,巩固已掌握的知识。在“阅读”这一最基本最简单的教学环节上多用些心思功夫,这应是一个最实际的考虑。

归纳一般也控制在10分钟左右,教师以启发、点拔、释疑、小结的形式和学生一起整理归纳,一些难度圈套的也可由教师归纳总结。教师的归纳要注意两点:(一)化:将基本的理论原理具体化,化为对人、事、制度的有血有肉的分析评价,切忌理论、史实的“两长皮”或生拉硬扯。(二)精:话要讲在点子上,有穿透力,切忌冗长,拖泥带水。这两点,高考题的“要求”和“参考”或“标准”答案值得反复揣摩,体会,烂熟于心,举一反三,加以运用。平常备课,就要用规范的最经济的书面语言把答案写出来,并反复修改、推敲,讲时“避免掺水分”。试着会考高考中,不少同学写了一大篇,却使人不得要领导,找不出“关键词”、“得分点”,這个教训,平时在课堂中就要总结、汲取。

四、读书笔记不可缺

法国思想布韦说过:“读书不做记号等于不读书。”高中学生在课堂阅读的同时应认真做好笔记。课堂笔记由三部分构成,即书上划符号,书旁写评注,本上写笔记。

高中历史课就应向学生提出阅读笔记的具体要求,如上课需备有红笔或彩色笔专门用来在课本上勾画各种符号。符号可统一规范化,如一般常用的重要语句下面画划。必须准确记忆的用表示。……表示关键性词。①②③表示几个并列内容要。Ⅱ表示课文内容的层次。

写评注即阅读时在课本有字里行间、四周空白处做解释写评语。如读到美国独立战争经过时在书上相应的空白处写6条批注:①莱克星顿枪声(开始);②大陆会议召开(建军)③《独立宣言》发表(建国);④萨拉托加战役(转折);⑤约克镇投降(胜利);⑥英美签订和约(结束)。这6条正是美国独立战争的经过提纲及6件大事。在书上作符号写评注可以使同学阅读时思想集中,提高效率,加深印象,方便记忆;也可以突出要点,把书由“厚”读“薄”;还有利于今后复习。

9.怎样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篇九

一、丰富学生的表象和感性经验,是发展发散思维的基础

表象是在知觉和感觉基础上形成的感觉形象,孩子大脑表象贮存得越多越生动,就越容易产生想象,想象越丰富,思维就越活跃。为此,丰富学生知识,建立学生头脑中的表象,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必要条件。为了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必须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特点和变化,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和经验,开阔他们的视野。如:看到水中的鸭、鹅,就联想到大海中的船;看到天空中自由飞翔的鸟,就联想到各种各样的飞机。观察—联想—想象—创造,由浅入深的思维过程,正是锻炼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过程。

二、创设教育情境,激发学生发散思维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创造的起点,单调的教育环境不可能激发学生去多观察、多思考。为学生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富于启发性的、具有开放性的环境,以激起学生创造的欲望。在活动中鼓励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地、独立地去想、去做,从中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如:在仿编儿歌《梦》时,我在教室里准备了许多实物和图片,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到花的梦为什么是红红的,草的梦为什么是绿绿的,然后联想到大海的梦是蓝蓝的,小鱼的梦是闪亮的,小朋友的梦是五颜六色的。

三、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引导学生发散思维

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首先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找出发展学生思维的有利因素,积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在语言教材中,可以以实物的特征、本质联系为发散点,去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如:学习儿歌《梳子》时,问:还有谁可以做谁的梳子?学生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想象,说出汽车是马路的梳子,粉笔是黑板的梳子,轮船是大海的梳子。总之,发散思维是多向的,发散必须要有一个发散点,必须符合逻辑推理。因此,教师要找出发散点,才能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的思维向多方向发散,否则创造就难以实现。

四、精心设计提问

在学生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提问是最常用、最直接的一种方式。教师的提问艺术和技巧是启发学生想象,拓展学生思维的重要方法。想象是思维跳动的火花,没有想象也就谈不上进行发散思维,所以在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应抓住教材中有利于学生想象的因素对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想象,提问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启发性提问

提问的问题应启发学生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合理想象、多角度地回答问题,答案不能停留在表面回答“是”“不是”,要引导学生深入到“为什么”。如学习散文《落叶》时,提问学生:“这些树叶还会落在哪里?谁会看见?会把它当做什么?”学生发言很踊跃:树叶落在屋顶上,麻雀妈妈看见了说:“给我的宝宝当被子”;树叶落在地上,小朋友们拾起来把它做成花环;树叶落在地上,小花猫走过来把它当作帽子。这种问题能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并发挥自己的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获得成功、愉悦的体验。

2.假设性提问

文学作品中有很多真、善、美或假、恶、丑的形象,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这些形象,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把自己假象成作品中的人物,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去体验角色的行为及心理过程。如学习童话《狐狸和兔子》时,引导学生假如你是兔子,碰到狐狸你怎么办?这一问题使学生马上进入角色,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说:“我请朋友一起去对付坏狐狸,等狐狸睡觉了,用棍子打死它。”由于这种问题带有明显的发散性,因而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较为合情合理的假想情节,同时这种问题还能满足学生好模仿的心理,使他们以角色的身份思考问题,发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解释性提问

即启发学生了解事物的本质特征及其变化的原因,并发挥合理想象,去解释故事发生的原因。如在续编故事《小狗怎么了》时,提问学生:“小狗为什么哭呀,你觉得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个问题需要学生去想象,去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假设出各种原因,从讨论中体验参与的快乐,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五、积极的教育评价

对于年龄小、知识经验不足的学生来说,他们发散的新思路、新想法不可能都是合理的、完美的。因此,对学生的回答切忌不适当的评头论足,无论是合理的还是不合理的,都应该受到表扬,使每个参与者都能有积极的体验。不能对学生作横向比较,只要学生积极参与了,不论结果如何都会受益,教师应以平等、民主、开放的态度对待学生。

10.怎样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 篇十

四川省蓬安县实验小学

邓志明

(邮编637850 通联***)

江总书记曾在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把增强民族的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 体育学科是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不仅与学校的其他课程在很多方面具有互补性,更具有自身的鲜明特性。体育学科为学生提供了独有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以及充分的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对于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开发提高,具有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体育学科具有极其鲜明、突出的特点,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实践性,它以培养学生的动作技能为主,是“寓教于动”的学科,主要通过身体实践活动;2.整体性,技能动作完美协调,注重课内外的有机结合;3.社会性,体育课程本身具有显著的社会性;4.差异性,是指个人身体条件、性别、地域、气候、场地设施条件、学校体育传统等;5.整合性,体育课程目标非单一性,体育课程融知识、技能、身体、精神及各种能力的培养、教育为一体,开发智力,培养创新能力也是体育教育的重要任务。

针对体育学科的这些特征我以为应从如下方面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一是充分利用体育教材内容价值。创新能力是人脑高级心理机能,其形成和发展都受到人脑生长发育水平及活动特点的影响。居里夫人曾说过极富哲理的名言“科学的基础是健康的身体”。

因此学生全面良好的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完成,就需要身心俱健、要有充沛的体力,饱满的精神和乐观的情绪,以保证发展积极的思维,良好的记忆,丰富的想象和集中注意。体育学科教材内容体现时代性、健身性、趣味性、实用性,不仅着眼于掌握体育技能、技术,更主要通过体育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从生理上、心理上、社会精神文明等方面促进提高,使“生命之树”长青,有充沛的精力去攀登科学高峰。

二是加强左侧肢体练习。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半脑,左、右半脑是有明显分工的。许多较高级的知识功能都集中于右半脑,右半脑在创造性思维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因而根据大脑两半脑对身体两侧交叉支配的特点,可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加强左侧肢体部位的练习,如左脚各种跳跃、摆动、踢球。左手运球、投篮、打排球、打乒乓球,左侧平衡等。实现对全脑的开发尤其右脑机能的促进培育和左、右脑密切配合协调发展,利于人的潜在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三是自行创编成套动作。教材是载体,教师要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因而体育课在体操、韵律操、武术项目的教学过程中,首先由易到难系统掌握、复习教学大纲规定技术动作;其次可充实教材中没有安排,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简单易学的各种技术动作。如前滚翻可变化为双手抱膝、手放胸前、两腿交叉、分腿、直腿、双人、鱼跃前滚等。也可重点介绍一些难度较大动作和体操、武术编排成套动作的简单知识。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他们自行组合编排成套动作,并让组合编排有特色的学生出来演示,学生进行评价,教师充分鼓励,提出改进建议。这样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无疑会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四是学生自选技评项目。全日制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体育成绩考核办法,规定技评项目必须三项,而其中一项可让学生任选有兴趣、有特长的体育项目进行技评考核。自选技评项目考核,可以使学生根据个体身体素质,扬长避短、满足兴趣和表现欲望、发展特长,促进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逐步形成。教师也可用发展的观点来因材施教,指导评价这种个体的技术水平和能力。

11.怎样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 篇十一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核心素养;综合思维

时下各学科都提出“核心素养”,但是具体到各学科又不能泛泛而论。《历史》是综合性人文学科,其学科核心素养即空间感知、历史意识、综合思维和社会实践。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学过程不但要体现人文性,更要注重追求综合性和实践性。也就是需要结合实际学情来整合历史、地理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指导学生把握生活时空、人地关系,着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全球视野,促进综合思维的发展,提升社会实践能力。鉴于此,我们结合一线教学实际以核心素养中的“综合思维”环节为例,谈一谈怎样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一、《历史》学科素养中的综合思维

《历史》其实就是一门综合性人文学科,它立足于学生通过历史知识学习,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培养,以期全面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为此新课标明确提出“把握相关知识的联系,充分显示综合的追求”。“本课程的教学,要抓住有关内容相互联系的节点,不失时机地凸显综合的意义”等观点来鼓励和指导我们以综合性知识内容为媒介,通过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等主动获取知识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通过多次公开课的实践验证与教师研讨,我们发现,“综合性学习”能让学生通过思考和体验完成知识到能力的迁移,能达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根本目的。

二、以综合思维为例分析如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历史》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涉及的知识和内容比较多,如果我们按照传统的方式割裂地学习,肯定不能完成知识到能力的转化和迁移,也就无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历史》新课标提出:引导同学们以综合性的学习内容为载体,通过学习和体验学会从多角度、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综合分析和解决历史或社会问题,最终达到提升综合能力和培育健全人格的目的。所以在本科教学中我们可以历史线索为主导从“古今综合”、“中外综合”、“时空综合”等三个角度来指导学生贯通知识,进行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方面的培养。

1.古今综合

《历史》其中的“历史”就是古,学习历史就是汲取教训,学习长处指导当前的生活和学习,就是要让同学们通过古今知识联系和体验完成知识到能力的迁移。学习历史内容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对照地图来加深印象,还可以启发同学们思考对当前社会类似现象的思考,学习当前的地理知识还可以参照古今大历史变迁来深刻认知。

比如唐代管理周边地区事务时,我们就可以引导同学们对比两汉时期在西域的都护府,还可以联系古代不同时期的疆域。为了加深印象,我们还可以制作成动漫视频,以渐变的形式将不同时期的历史疆域展现给同学们。这样不但可以加深刻了解我国地理位置和历史更迭,还可以启发同学们结合历史进行综合分析,更加深刻认识到领土是国家的根本利益,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几乎每一节知识点都可以结合古今进行综合分析和理解,这样便于让同学们形成连贯的知识,更易于构建知识网络,生成综合能力。

2.中外综合

中国是世界大家庭的一员,所以在学习《历史》时我们要把中国的发展置于世界舞台上,这样才能更清晰地在人类文明的历程中认知历史得失,进而为现实生活问题提供借鉴和帮助。比如,学习“丝路明珠”时,我们可以以此为契机,结合可结合张骞出使西域、马可·波罗来华等历史事件,来让同学们认识到丝绸之路是自古中外交流的纽带之一,让同学们全面了解这种交往对中国和世界产生的影响的同时,认识到社会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一直处于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中。 这就启发同学们认识到在实际生活中考虑问题要全面,要注意从多个视角,用不同方式分析问题,这样才能产生积极的思考效果。

3.时空综合

时空综合顾名思义就是联系时间和空间进行综合分析。历史发展是多样性的,但是又呈现一定规律。为了让同学们掌握知识并抽象、总结认识到历史规律,达到培养核心素养的教学效果,我们还得指导同学们结合时空进行综合分析历史线索。

比如我们学习“红军长征的路线” 的习题时,先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毛 泽东的诗《长征》,然后要求学生对照中国地形图找出红军 长征的所经过的地区,最后让学生谈谈读这首诗的体会。 优点在于:(1)运用中国地形图比区域图更能直观地 帮助学生理解红军行军的艰难;(2)运用历史和地理知识 作为背景知识,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这首诗的理解,例如诗中 的“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锁寒”,如果学生了解了 突破金沙江和强渡大渡河两个历史事件,比孤立地背这首诗 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本文是笔者集合多年的一线教学经验,以“综合思维”能力培养为契机对学生科学核心素养培养的几点分析与理解。总之,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对客观世界的整体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形成更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所以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整合教学内容,分别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 贺千红;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途径初探[J];《历史教学月刊》, 2016(2):21-26.

12.怎样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识字能力 篇十二

——张苹

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是整个教学的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它为今后的阅读和写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识字能力是学好语文这门学科的前提。因此,在教学中就得让学生有积极的识字意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上课前认真备课,不断总结经验,在课堂上出现的每一个生字,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识字。努力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自生识字能力,让他们轻松的记下每一课所要掌握的生字。

下面,就怎样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识字能力谈谈几点建议:

一、创设情境,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小学生好奇心强,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因此,在教学之前,可有意创设生动的情境,来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教学“泉水”的“泉”字时,我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让学生从多媒体上观看,泉水从石缝里、从山腰上流下来时的美景,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识字。在如:我在教学“笋芽儿”的“笋”字时,先让学生观看多媒体上美丽的竹林,接下来再观看春天“笋芽儿”从地下钻出来时的情境,然后告诉学生,竹子刚从地下钻出来的时候叫做“笋芽儿”,所以“笋芽儿”的“笋”字是竹字头。它和竹子有关。

二、采用“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识字

在汉字大家庭中,加加减减、换偏旁更是成了识字的重要能手。采用“加一加”的方法识字。例如:“日”可以先让学生想一想,“日”字加上一笔,可以变成哪些字,让学生交流、讨论之后得出结论:“日”字加一笔可以变成“白、田、目、由、甲、申”等字。采用“减一减”的方法识字,“白、田、目、由、甲、申”这些字,如果减去一笔,它们又变回原来的“日”字了,这样反复训练,学生的识字能力得到相应的提高。

三、利用偏旁归类识字

利用偏旁部首归类识字,是低年级教学的一大优势。通过分析汉字结构特点来帮助学生认识汉字。如:在教学生认识草字头、三点水、木字旁、足字旁后,引导学生观察“草、花、苗”等这些字都跟什么有关。(花、草)所以这些字都是(草字头);三点水的字,如:江、河、海、清等和水有关,所以它们偏旁都是三点水;木字旁的字,如:树、棵、柏、松等和树木有关,所以它们也都是木子旁;足字旁的字,如:跳、跑等,做这些动作都要用什么来完成(脚),所以它们都是“足字旁”。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找出规律,再给生字归类,这样教学起来,学生学习生字就会感觉到轻松多了。

四、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识字

学生在认识一定汉字的基础上,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来帮助识字。例如:在教学“告”字时,可采用猜谜语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先说

一、两个谜语让学生猜,如:“左边绿,右边红”(秋);“一点一横长,小口在中央,大口张开嘴,小口在里藏”(商)。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字,然后再让学生说一说平时收集的有关猜字谜的谜语来考考老师和其他同学。这样一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学生的识字能力。日积月累,学生认识的汉字也就自然增加了。

五、形近字、多音字的认识

小学生年龄小,对于一些形近字容易混淆。在教学中,赢采取多种方法进行教学。如:当“晴、清、请、情”等这些形近字同时出现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这些字的偏旁来进行辨认,同时教师可以提示,日出万里无云,言来互相尊重,心志令人感动,来帮助学生记住字形,区分字义。在教学多音字时,让学生先观察这个字在句子中的不同意义。如:“好”这个多音字的教学,“小明是个好学生,他对这件事很好奇。”在这个句子中,有两个“好”字,但是它的读音完全不同,第一个读“háo”,第二个读“hào”,让学生感受多音字的不同用意。

六、在生活中识字

在信息时代十分发达的今天,电视、电话、网络都是学生识字的背景和舞台,只要正确引导,可让学生从电视、电话、网络中获得大量的识字机会。如:学生从最喜欢看的动画片中,可以得到很大的识字机会;在给外地打工的父母发信息时,也可以获得认识生字的机会;在网络中,只要正确引导学生学习,从中也可以认识到大量的生字,除了这些,到商场购物也是最好的识字场所,蔬菜名字、水果名称、玩具模型等等,都是学生识字的大好机会。

以上几点,是我在多年教学中积累的点滴经验。在识字教学中,方法灵活多样,在不同的年龄阶段,采取不同的方法教学,特别是新课改以来,“以人为本”、“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更应该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区认识生字、记忆生字,掌握生字,更好地应用生字。

【课程简介】

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成因复杂,对学情的忽视是一个重要原因。很多教师对学生在母语环境中的习得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支撑作用缺乏认识,低估学生对文本的自读能力,造成语文课堂教学低端设计、串讲串问、费时低效的状况。

《把握学情是语文有效教学的基石》专题主要从关注、把握学情的角度,探讨语文有效教学的问题,内容由三部分构成:

①“学情观照应真正走进教师的备课视野”部分,主要引入“教育心理学”的学习理论、“语文教学解释学”的阅读理论及学生语言习得的典型案例,阐释重视学情和 学生阅读体验对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和文本意义的重要建构作用。

②“准确把握学情是有效教学的基石”部分,详细介绍学情调研的方法、途径与策略,并针对了解到的学情如何进行实证分析进行指导和提供成功案例。

③“学情观照下的语文备课设计”部分,列举大量鲜活的课例,呈现学情调研基础上有针对性的优秀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的创意与灵动。

《把握学情是语文有效教学的基石》专题讲座,通过理论阐释、调研实证及课堂实践,与教师探讨把握学情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的重要意义,提出“ 学情是教师研读教材的动力、是教师备课灵感的触点、是教师创新教学的清源”等 鲜明教学主张与课例。

【学习要求】

① 了解本专题讲座内容的基本框架,理解三个章节的主要内容及相互间的逻辑支撑关系。

② 学习时,认真回顾检索自己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有价值的教学故事,丰富、补充本章节的典型案例,加强该问题的存在感和认同感。

③ 认真阅读思考并尝试本专题提供的学情调研方法,针对调研上来的学情进行分析思考,结合教材研读,学习确定教学重难点的策略。

④ 配合课例阅读相关的课文内容与课后阅读提示,对比思考,体会学情观照对别开生面的备课设计的重要作用。新课程强调关注学生,因此教学设计中“学情分析”被摆到了突出位置,但坦率地说,学情分析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在一线的教学设计中能看到不少如出一辙的学情分析:一方面都从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特点出发来作分析,如学生处在叛逆期,自我意识强,不容易体察父母之爱;另一方面从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总体倾向角度来分析,如具备初步的整体感知能力和赏析能力,具备一定的概括能力,观察力强反应快等。这样的学情分析,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把握模糊、笼统、雷同,与其他文章的教学相比,对具有不同学习特点的学生来说似乎没有太大的差别。用这样的“学情分析”作为教学设计的依据,几乎形同虚设,很难真正促进教学的有效实施。

那么,怎样理解教学设计中的学情分析?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学情调查与分析才能真正成为有效教学的依据?这里提供北京市的具体的案例,做一些粗浅的分析。

案例1:在学情分析中寻找学生与学习材料之间的情感纽带

“我不喜欢《背影》,因为……”

——《背影》一课的学情调查与分析

(北京171中学张颖的《“有趣”和“有用”——初中一年级语言教育的一些尝试》)

课前留了预习作业:学生自读《背影》。课上询问学生读后的感受。

甲学生说不喜欢这篇文章。因为这篇文章过于沉闷,朱自清先生在文章中表达了太多的思念与懊悔,读起来很沉重。

乙学生也说不喜欢。因为这篇文章的语言半文半白,有的地方读不明白。

丙学生说朱自清离开父亲的时候已经上大学了,是个大人了,为什么还那么难过?

调查结果是大多数学生都不喜欢读这篇文章。为什么呢?我认为大概是因为《背影》所承载的内容和情感距离学生太远了吧。那么,当代的学生与现代的朱自清在情感上沟通的途径是什么呢?《背影》所承载的最基本的情感是父子亲情,这种感情是我们的学生能够感受的。于是,我就从这里入手来引导学生。在教学中,我运用孙道临先生的朗诵作为拉近学生与作者心灵距离的媒介。课上,让学生四听课文录音,第一次要求学生划出自己不懂的语句;第二次要求学生回答听出了什么情感;第三次要求学生带着体会到的情感重新感受文中父亲的形象;第四次要求学生边听边联想自己生活中亲人的背影。

学情调查与分析方法提示:运用预习作业的方式,课前让学生自读《背影》,课上询问读后感受。这种调查方法与日常教学常规相一致,不增加教师额外负担。在学生自读《背影》之后询问其读后感受,一方面保证了学生学习新内容的原生状态;另一方面因为问题比较开放,较好地保护了学生学习的个性特征。

点评:教师通过调查,了解到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态度是普遍不喜欢。分析这些问题后,确定教学设计的思路首先要从扭转学生对本文的态度入手,抓住“父子亲情”这一人类的共同情感纽带,通过表演艺术家的朗诵一方面帮助学生疏通了半文半白的语体障碍,一方面把书面文字转化成有声语言,降低了情感传递的难度,进而拉近了学生与作者的距离。教学中,在听最后两次录音时,学生脸上的表情有些凝重。最后,教师让学生记下想到的亲人的背影。有的学生写外婆,有的学生写父亲,学生带着晶莹的泪花宣读自己的“作品”,教与学达到了和谐状态。

案例2:让“死”知识“活”起来——在学情分析中探寻方法与人文内涵在知识教学中的意义

学生平时是怎样记生字的?

——关于识字方法的学情分析

(北京市密云区西田各庄中学卜晓涛《让识字教学活起来》。)

初一语文第一次月考和第一次期中考试,其中看拼音写汉字、形似字注音组词两道基础题,共计14分,但两项累计得分在7分以下的将近20人。

看着学生的成绩,我陷入了思考。平时每学一篇课文,都要让学生抄写生字词,不定期地进行听写默写,可为什么学生的基础知识成绩还是不行呢?学生是怎样识记生字的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展开了一项小调查:在学习新

课之前我问学生平时是怎样记生字的。结果是:死记硬背的有13人;把生字抄在本上反复写的有15人;有一人说把汉字拆开记忆。我让学生分别说说效果,有20人说常常背、写,但记不牢,考试前还得费劲复习。我又问学生学过的汉字中,有没有到现在还记忆犹新的。有一个学生说到“界”字,小学老师教他这样记:一座城里十万兵,出去八万兵,还剩两万兵。这个学生刚开了个头,就有几个学生举起了手,学生依次说出“聪”、“攀”、“碧”等字的记法。我问学生为什么这些字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说用了窍门,我又问学生是所有的字都用窍门记吗?他们说只是一两个。我问为什么不多用用,他们说不习惯。

经过这次小调查,我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以往的教学中,我只要求学生记住字的音形义,很少给予指导。在深入学习季苹教授“关于知识的四个层面”理论(详见季苹著《教什么知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后,我意识到以前的教学,只触及汉字的音、形、义的事实及概念层面,忽略了汉字中蕴含的构字思维方法和人文内涵。学生学习汉字的过程只是机械记忆,怎么会有快乐可言呢?我决心改进自己的汉字教学。首先走出识字教学的误区,转变机械记忆汉字的教学方法。其次将初中三年的识字教学作为一个系统,有计划地分阶段地进行,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识字习惯,形成独立识字的能力。

学情调查与分析方法提示:通过课堂询问的方法(访谈)对学生识字方法、认字习惯等展开调研。访谈问题的设计比较有层次性,提问的方式比较自然,易于学生接受。对学生认字问题的判断比较准确,同时积极向专家求教,保证了改进措施的有效性。

点评:对学生的调查直接促成了教师对教学的反思,进而教师对教学进行了改进。一是完善了知识教学的维度,更加注重方法层面的教学,注入人文内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学习《伽利略不轻信权威》一课中“卷帙(zhì)”一词,卜老师改变以往教法,利用学生在历史课上学过的有关中国古代“帛书”的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巾”字旁与丝绸有关,通过反复阅读原句,学生揣摩出“帙”字应与书籍有关,再让学生看课下注解或查字典验证一下,这样的识字教学调动了学生主动探寻的积极性,学生很容易记住“卷帙”的字形和字义,同时更深入地理解了“帙”字的由来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中国古典文化。识字教学的维度增加了。二是系统地设计教学,将初中三年的识字教学作为一个整体设计进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关于语文学科学情分析的思考与建议

1.关于学情调查的方法

上述两个案例分别利用询问学生阅读感受、课堂访谈等方式,对学生展开了具体、实际的调查。调查均与日常教学常规相一致,不必增加教师额外负担。调查运用如“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你什么地方读得懂,什么地方读不懂?”“你

用什么方法记生字?”这样比较开放的题目,最大化地保持学生学习的自然状态及个性化学习特点,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反映学生初学的原生状态。

上一篇: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开展落实情况下一篇: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远程教育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