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的发展及志愿者管理

2024-06-29

志愿服务的发展及志愿者管理(精选8篇)

1.志愿服务的发展及志愿者管理 篇一

基于激励管理机制探究高校图书馆志愿者与勤工助学的持续发展论文

本文结合目前山东女子学院图书馆对志愿者和勤工助学管理方法,分析了志愿者和勤工助学参与图书馆工作存在的问题,从管理和激励机制方面提出改进措施与实践,探讨高校图书馆志愿者和勤工助学学生相辅相成,共同持续发展的方向。

一、图书馆志愿者与勤工助学区别

(一)含义的不同

志愿者是指在不计算劳动报酬与得失的前提下,自愿参与图书馆工作中来,不仅缓解了图书馆馆员的工作压力,而且提高了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

勤工助学是高校以资助家庭贫困学生为契机,以减少贫困学生的自卑感为目的,从而实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最终人才培养目标。

(二)考核方法不同

为了更好地激励志愿者实行“学分制”管理。每学期都会根据志愿者的出勤率和平时工作表现评选出本学期优秀志愿者。

根据本科教学评估标准,高校图书馆每学期开放时间应为90个小时,为了缓解工作人员短缺,招聘勤工助学主要是在夜班时间值班,按小时计算工作量。

二、存在的问题

(一)志愿者存在的问题

1.加入动机过于利益化

对于刚入学的新生来说,多数为了第一时间获取图书资料,参与图书馆工作,极少部分为了获得奖学金,来增加素质拓展学分。

2.对于志愿者的定位

对志愿者过于优待。志愿者在值班的时候,一定要留有学习时间,甚至个别领导把志愿者当成眼线,询问各书库馆员日常表现,导致志愿者自身的定位误区和馆员与志愿者的矛盾。

期末考试期间一律不值班,由于马上放假,这段时间是借还书的高峰期,而图书馆白天的日常工作多倾向于志愿者,无形中给图书馆馆员增加了负担,引起馆员的不满。

3.管理机制不健全

图书馆的志愿者与校团委青年志愿者相冲突,在加学分奖励制度上出现分歧,各二级学校对待图书馆志愿者加学分持有不同观点,导致同样劳动付出的时间得到的回报不同,使志愿者们心里不平衡,志愿者逐渐向校团委青年志愿者靠拢。

(二)勤工助学存在的问题

1.招聘、岗前培训力度有加强

招聘过于分散,各书库根据自己的情况自行招聘,招聘混乱,使报名者理不清头绪。

岗前培训地点选择不恰当,在书库进行培训,影响到了在库看书的读者,引起读者的不满。

2.勤工助学的管理和奖罚体制不健全

高校图书馆勤工助学学生管理未配备专门的专职管理老师,或是负责勤工助学管理的馆员坐班时间不固定,不能更好的与学生交流。

勤工助学奖惩机制不全,由于工作表现出色和工作效率低的学生不能区别对待,导致优秀的勤工助学学生产生不平衡心理,怠慢现象加剧,更严重则导致人员流失。

3.个别馆员对勤工助学的认知偏差和过于依赖

个别馆员认为志愿者是自愿无偿参与图书馆工作,而勤工助学是有偿劳动,造成对待学生态度的偏差,导致勤工助学学生人员的流动。

个别馆员过于依赖勤工助学,对待勤工助学的学生呼之即来呼之即去,态度严谨,致使学生退出。

三、促进志愿者与勤工助学共发展的策略

(一)正确对待两者之间的关系

高校图书馆的日常工作以志愿者为主,勤工助学位为辅。志愿者的值班时间主要集中在白天,负责图书架位整理,接收新书,归还图书及时上架,损坏图书修补,环境卫生等。

勤工助学的值班时间上,除了基本工作外,协助夜班值班馆员的借还工作,图书架位合理布局,统计所在书库借阅人次,对当天工作做好收尾整理。

(二)加强规范岗前培训制度

参与图书馆工作之前,需要对志愿者和勤工助学进行入馆教育,首先介绍图书馆工作制度和工作基本流程。其次通过“以老带新”模式,实行模拟演练,老的志愿者亲身示范工作流程,“以老带新”的模式不仅是和谐发展的表现,更体现了志愿者的集体感和互助友爱的精神。再次是工作范围责任到人,让每一位参与图书馆服务的学生都要树立主人翁意识、爱岗敬业精神。

(三)总分总管理制度

高校图书馆为了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高校图书馆的日常工作中,但是对其的管理方式不能同一而论,应分开管理,实行总分工的管理制度。

勤工助学岗位招聘主要是馆员来进行面试选拔。首先由专门负责学生工作的馆员发布招聘信息,图书馆应每学期招聘一次。其次,根据各书库的借阅率分配人数,由各书库馆员根据其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出勤率等对各自书库的勤工助学岗学生考核管理。

图书馆可以采取与校团委青年志愿者协会合作,由他们进行招募工作,每学期末图书馆对志愿者进行考核汇总,志愿者的`加分情况由校团委青年志愿者协会统一管理,这样既避免了各二级学院对待在图书馆志愿者加学分的公平性,而且增进了与图书馆馆员的感情,培养良好的工作氛围。

(四)创新志愿者激励机制

1.积分奖罚方法

志愿者和勤工助学生符合合格评定标准,积分为100分,每超出合格评定标准一小时,可以增加积分5分,每周考核全勤增加积分10分,每月考核全勤增加积分20分。

积分奖励方法。(对于100积分基础上)

100积分,学分2分,借阅册数20册,期限60天,续借10天。

≥100-≤800积分,学分2分,借阅册数25册,期限60天,续借15天,颁发荣誉证书。

≥800-≤2500积分,学分2分,借阅册数28册,期限70天,续借20天,颁发荣誉证书

≥2500—≤5000积分,学分2分,借阅册数30册,期限80天,续借30天,颁发荣誉证书。

≥5000—≤7500积分,学分2分,借阅册数30册,期限90天,续借50天,颁发荣誉证书。

≥7500—≤13500积分,学分2分,借阅册数30册,期限90天,续借60天,颁发荣誉证书。

惩罚标准(在100积分基础上减分)。

减分标准:换班,每次扣5分,依次类推,累计减分;空岗,每次扣10分依次类推,累计减分;架位不整理,每次扣5分,依次类推,累计减分;错架乱架,每次扣10分依次类推,累计减分;服务态度恶劣,不服从馆内安排,浑水摸鱼,辞退,学院通报警告处分.

2.工作区域责任到人

根据架位排列情况,设立爱书人架位,图书志愿者与勤工助学学生合理分配架位,负责架位的卫生、排列整齐工作和解决小范围的图书架位饱和工作。

3.增加社团活动

让图书志愿者与勤工助学学生全方面的参与到图书馆推荐活动中来,多听取他们合理的建议,因为他们是主要的读者群体,由图书志愿者与勤工助学学生参与策划读书活动和阅读推广活动,能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提高借阅率。

每年由志愿者协会策划元旦晚会,为图书志愿者与勤工助学学生营造一个温暖的团队,感受大家庭的温暖。

4.加强馆员服务意识

高校图书馆员要加强服务意识和为人师表意识,与学生一起完成巡库、整架等工作,营造和谐氛围,这样才能获得学生的尊重,增强学生的服务意识和责任心,从而提高图书馆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5.注重人文关怀,建设学习型团队

与图书志愿者与勤工助学学生多交流,了解其家庭条件和生活所需,向家庭贫困的学生捐衣捐物捐钱,帮助他们缓解压力,对于内向、自卑的学生及时开导,推荐励志书籍,实施“书籍疗法”。

高校图书馆的创新发展离不开学习型团队的建设,为了更好地激发图书志愿者与勤工助学学生的热情和工作主动性,带领其多走出去,参观山东省图书馆、济南市图书馆。

四、结束语

高校图书馆开展图书馆志愿者与勤工助学学生相结合的服务模式,不仅缓解了图书馆人员短缺之忧,也为大学生提供了社会实践的平台和锻炼的机会,为了更好的推荐志愿者与勤工助学学生的和谐发展,应继续细化学生工的管理,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然而提升和完善高校图书馆学生工作者的激励考核机制的建立是一个长期较为复杂的过程,路漫漫其修道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2.志愿服务的发展及志愿者管理 篇二

1. 泰国汉语教育的现状

泰国华文教育曾经几经起落, 随着近20年来中国的崛起, 中泰两国关系日益密切, 中泰两国政府对泰国的汉语教学也日益重视, 泰国的汉语教育又再度兴起并快速的发展。

2003年, 国家汉办向泰国首次派出汉语教师志愿者;2005年, 泰国教育部制定汉语教学发展规划, 争取3到5年内在全国国立中学普及汉语课程;2006年中泰两国签署协议, 中国承诺在师资、教材、汉语考试方面对泰国给予大力支持, 使泰国成为国外汉语教学的典范。目前泰国已经实现了在大、中、小学普及了汉语课程, 教师的组成主要由泰国本土教师、汉办志愿者、侨办志愿者、通过各种渠道到泰国谋职的中国教师等多种形式, 百花齐放的汉语教师队伍, 为泰国的汉语教育事业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2. 泰国汉语教师志愿者

泰国, 作为中国的近邻, 汉语学习的热情更是空前的高涨。从2003年国家汉办向泰国派出首批汉语教师志愿者, 截止到2012年, 中国已经向泰国输入汉语教师志愿者达七千多人, 汉语教师志愿者成了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新兴的力量, 也成了对外汉语教学师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此同时, 在汉语国际教育蓬勃发展的新形势下, 各界对汉语师资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汉语教师志愿者作为汉语国际教育的主力军,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3. 在泰汉语教师志愿者存在的问题

志愿者的招募是按照“自愿报名、择优录取、强化培训、签约派出”的原则, 招募的大部分人群为在校大学应届毕业生或再读研究生, 且大部分是对外汉语专业至少是教育专业毕业, 专业技能强, 再加之经过系统的培训, 很受泰国学校的欢迎。但是, 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例如:任职期限、文化适应等问题。

3.1 不适应当地环境

从2003年国家汉办向泰国派出第一批志愿者起, 目前的志愿者派出已经到了第12批, 在业务素质和文化适应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受到泰国各界好评, 被誉为“民间大使”、“最可爱的人”, 对泰国汉语教学蓬勃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由于志愿者多为刚毕业的在校大学生, 缺乏社会经验。虽然经过泰国语言和文化的培训, 但是到了泰国后, 也需要三个月到半年的适应期。语言是沟通的桥梁, 成年人在学习第二语言的时候, 由于受到母语的干扰, 理解和表达都容易犯很多错误, 泰语的语法结构虽然和汉语较为接近, 但是学习起来也需要时间。

泰国人性格温和, 面对事情不紧不慢, 对时间的观念不是很强。非常注重礼节、热爱国王。中国志愿者在刚到任教学校的时候, 可能会因为文化习俗、语言、住宿环境、薪酬待遇、饮食、疾病等产生意见不一致, 未能好好解决, 会导致整个任期的不开心, 影响教学成果, 这样的案例也已经发生过多起。

3.2 任期较短

志愿者们到任后, 往往需要至少一年, 才能基本达到适应泰国学生的学习习惯, 找到正确适合的教学方法, 和学校在工作思路方面取得一致, 和工作及生活的环境无障碍交流。在这样的一个跨文化的适应过程中, 有一部分志愿者没有能通过。适应了的志愿者老师如果能在泰国工作三年满, 说明已经不仅仅是任教学校的中文老师, 而且协助学校组织各种中文活动、编写教案、长期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设置等, 成为学校的中文骨干。但是大部分满三年的志愿者由于任期原因, 不得不选择离开泰国, 学校申请新的志愿者, 又需要至少一年的培养时间, 是否能配合默契尚是未知, 这也成为了一个主要的问题, 继续解决。

3.3 部分志愿者缺乏敬业精神

大部分志愿者到任之后, 能积极主动去适应泰国的文化和环境, 为推动泰国的汉语教学起到很大的作用。但是一部分志愿者报考志愿者目的不明确, 不能明白作为一名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身上担负的责任, 在工作之余并不能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总结, 对自己的经验进行提取升华, 有的甚至是抱着游历或者游玩的态度出来的, 这一部分人虽少, 但是也对志愿者的形象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4. 建议及意见

针对上述问题, 中泰两方都在寻求解决的最佳途径, 笔者就所掌握到的情况进行分析, 提高泰国本土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职业化的志愿者教师队伍是非常有必要的。

1.志愿者教师的不适应当地环境及部分教师的缺乏敬业精神的情况, 可以在招募政策上, 在做出一定得调整, 例如:可以优先考虑小语种为泰语的应征者;培训过程中, 让志愿者老师明确志愿者的责任与义务, 更加深入志愿者精神的培训。

2.虽然近年来, 中方也给出很多的优惠政策, 让泰国本土汉语教师来华学习、在泰就近开班培训班等, 提高泰国本土教师的教学水平。并且泰国教育部和学校也希望志愿者们, 不仅是汉语教学, 更期待志愿者能在任期间, 对本校的本土汉语教师的教学能力、汉语言能力都起到促进的作用, 希望志愿者老师和泰国本土教师一起为改善学校的汉语教学其到帮助。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在泰汉语教育现状, 并着重分析了在泰汉语教师志愿者的发展及存在的一些问题, 并提出了一些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泰国,汉语国际教育,志愿者

参考文献

[1]王宇轩《泰国中小学华文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2]林浩业《浅谈泰国汉语教学现状及其对汉语教师的要求》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第11期

[3]陈运计《泰国汉语教学现状》世界汉语教学第77期

[4]谢飞《论汉语国际推广势在必行》科教纵横2009

[5]陈记运.泰国汉语教学现状[D].[硕士学位论文].泰国:纳瑞宣大学, 2006

[6]国家汉办官方网站.http://www.hanban.org/cn_hanban/.

3.志愿服务的发展及志愿者管理 篇三

[关键词]文化志愿者 队伍建设 现状 发展策略

志愿者也称义工,是指不以获得报酬为目的,以自己的时间、知识和技能等,自愿帮助他人和服务社会的个人。文化志愿者是指从事文化事业方面的志愿者。文化志愿者队伍是由文化志愿者构成的有组织、有制度、有定期开展文化服务活动的团队。自从2010年9月1日实施《广东省志愿服务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以来,四会市的文化志愿服务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文化志愿者的队伍建设逐步发展壮大,志愿服务范围主要包括:扶贫济困、帮孤助残、支教扫盲、青少年援助和大型社会活动等方面。

在文化建设繁荣发展的今天,文化志愿者为精神文明建设和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开展文化志愿服务工作,既可以解决因文化专业人员短缺而造成的人手不足问题,又可以让市民群众便利参与文化活动,更好地实施“人人都有一个文化爱好”的惠民政策。本文结合四会市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现状及发展策略情况谈一些个人看法。

一、基层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现状

近年来,四会市文化部门将文化志愿者的工作作为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加强组织引导和培育发展,文化领域掀起了一股志愿服务的新风尚。目前,我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系统已组建了四会市艺术团、“四图书友”志愿者服务队、博物馆志愿者服务队、风采艺术团等文化志愿团队16支,人数达600多人。他们活跃在我市免费艺术培训、图书志愿服务、文博志愿服务、“三送”下乡、文艺汇演等群众文化各个领域,将文化艺术与欢乐愉悦带给广大群众,成为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生力军。

(一)基层文化志愿者的来源:

1、国家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在职人员。

根据《条例》的相关规定,国家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可以组织本单位、本系统的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为了让国家机关和企业事业单位在职人员更好地认识文化志愿工作对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充分发挥文化志愿者的作用,应倡导本单位、本系统在职人员参与文化志愿服务活动。

2、在校学生。

根据《条例》的相关规定,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应当将志愿服务教育纳入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内容,组织青少年开展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活动。老师在培养学生树立志愿服务意识的同时,应多鼓励在校学生积极参与文化志愿服务活动。

3、社会各界人士。

为了让全社会热心公益人士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通过电视、广播、网络及宣传栏等途径开展公益性宣传活动,面向全社会招募文化志愿者,倡导社会各界人士加入本社团、本组织或本社区的文化志愿者组织,参与文化志愿服务活动。

(二)招募文化志愿者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为了大力弘扬“奉献社会、志愿服务、关心他人、共同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推进我市文化志愿服务工作、提高文化志愿服务能力,让文化志愿服务惠及更多的市民群众,文化志愿者组织在招募志愿者时应注意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自愿原则:文化志愿者的志愿服务是自愿的,志愿者有自愿加入或退出志愿者组织的权利,招募文化志愿者只能通过社会倡导自愿加入。以志愿为前提,才能确保志愿者更好地履行志愿服务承诺,完成志愿服务工作。

2、兴趣原则:志愿者必须对所志愿服务的工作内容有一定的认识并产生浓厚的感兴趣,且有乐于奉献的精神。

3、学习原则:志愿者必须有虚心学习精神,善于学习与所志愿服务工作内容相关的专业知识及技能,接受相关专业知识的教育和培训。

4、保密原则:志愿者必须牢记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尊重志愿服务对象,不得泄露在参加志愿服务过程中获悉的个人隐私、商业秘密和其他依法受保护的信息。

5、身体力行原则:志愿者应当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志愿服务能力和从事志愿服务必要的身体条件,能胜任所志愿服务的工作。

(三)基层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遇到的困难

目前,四会市文化志愿服务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开展基层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工作仍遇到不少的困难:一是文化志愿者的队伍较为零散、人员流动性大,导致开展文化志愿活动时人手不足。二是文化志愿者队伍缺乏团队管理的知识。三是文化志愿者缺乏专业的文化技能培训。四是开展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的基本运作资金紧张。

二、基层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发展策略

(一)志愿团队管理往科学化方向发展

1、组建基层文化志愿者队伍。

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一般是在志愿者组织的安排下进行,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首先要组建一支文化志愿者队伍,组建的方式主要有:以所在的单位、学校或街镇的名义组建;以所在行业的名义组建;以所在管理村的名义组建;以文化艺术团体的名义组建。

2、设立合理的内部组织机构。

招募到文化志愿者后,还要根据需要建立合理的服务组织机构。如:四会市艺术团,共有团员110多人,根据志愿服务的需要内设了秘书处、财务部、创作部、声乐部、舞蹈部、器乐部、戏曲部、后勤部等8个机构。作为肇庆市第一支在民政局注册成立的县级业余文艺团体的四会市艺术团,也是四会市艺术水平最高的群众性文艺团体,自成立两年多来,因内部结构齐全,组织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出色,已成为我市文化志愿服务的骨干力量,所开展的“感恩艺术行”公益活动和送戏下乡活动,多次到城中、下茆、迳口等乡镇敬老院进行艺术慰问。志愿者们用自己的文艺专长给老人们带来精彩的艺术节目,用真情感动老人的心,受到了市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nlc202309082258

3、科学管理基层文化志愿者队伍

(1)建立科学的个人档案管理。

志愿者组织首先要对志愿者建立个人档案并实施科学的管理才能更好地发挥志愿服务功能。志愿者组织在招募志愿者时,应根据有效证件通过电脑录入志愿者的个人信息资料,做好个人注册登记、考核和激励等工作。建立志愿者服务档案和科学的管理系统,设定专人负责管理。志愿者的个人信息和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情况可通过管理系统进行查询,如注册登记时间、服务时间和服务内容等。

(2)制定健全的科学管理制度。

组建文化志愿者队伍是为了更好地开展文化志愿服务工作。要发展、壮大一支文化志愿者队伍,必须要有健全的管理制度并实行科学管理。如“四图书友”志愿者服务队,制定《四会市图书馆志愿者管理制度》后,通过以下三方面进行管理:一是通过实施“注册志愿者制度”,在志愿者招募中严格执行志愿者服务队章程;二是选用有较强组织协调能力的志愿者担任志愿服务队队长。三是通过制作志愿服务宣传片、开展优秀志愿者的评选活动,宣传志愿者典型事迹,倡导参与文化志愿服务光荣,吸引更多市民参与文化志愿服务,逐步发展壮大志愿服务队伍,为顺利开展志愿服务工作提供人员保障。

(二)志愿服务技能往专业化方向发展

新招募的志愿者往往對所开展的志愿服务工作认识不够全面,必须接受志愿者组织开展的相关业务知识培训、学习后方可开展志愿服务。邀请文化馆、图书馆的文艺骨干以及本地优秀艺术教师作为培训老师,定期对志愿者进行群众文化活动、图书馆业务知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培训,让志愿者们明确志愿服务的守则及服务要求,提升服务技能,让志愿服务技能更好地往专业化方向发展。

(三)志愿服务效能往品牌化方向发展

要提高文化志愿服务质量和服务专业水平,必须不断拓展志愿服务范围,加强志愿服务品牌建设。如:我市的“四会市艺术团”志愿者服务队组织开展的“舞动全城”广场舞比赛活动,获“四会市十佳公益志愿服务品牌项目”,“四图书友”志愿队服务队开展的“玉苗周末故事会”获创新品牌服务项目等,发挥了很好的品牌效应。其中,“玉苗周末故事会”是通过举办深受孩子喜爱的“讲故事”活动,吸引少儿走进图书馆。让他们通过阅读获取知识,通过知识走上舞台,通过舞台提高自信,通过自信去提升素养,把书籍、知识、自信、素养融会贯通。文化志愿者们用自己的时间、技能和爱心为社会各阶层读者提供服务,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服务他人、奉献社会、提升自己”的志愿者精神。

(四)志愿服务经费往多方面筹集方向发展

为确保志愿服务取得实效,可从多方面筹集志愿服务经费。一是积极争取政府的资金扶持。二是在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学校、街镇、管理村和各文化艺术团体中,设立一个公益捐款箱,由专人负责管理筹集本单位、本组织或本社团人员的捐赠。三是搭建一个“政府主导、社会支持”的资金平台,争取社会上热心公益人士的支持。经费是文化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工作的基本保证,既能帮助解决开展志愿服务时出行的交通工具、服务用品等费用问题,又能为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志愿者提供相应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既保证了志愿者顺利开展志愿服务工作,又维护了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的稳定性。

结语

基层文化志愿者以自己的时间、知识和技能奉献他人,服务社会。政府有关部门应倡导全社会参与志愿服务工作,克服困难,组建更多文化志愿者团队并实行科学管理,让基层文化志愿队伍建设走上专业化、品牌化、全民化的良好格局。

参考文献:

〔1〕广东省青年志愿者联合会.广东省志愿服务条例,2010年7月。

作者简介:李新妹(1968--),女,助理馆员,现任职四会市文化馆。

4.论高校青年志愿者事业的发展 篇四

——高校青年志愿者事业现状的研究

()摘要:

青年志愿者这个新名词是在改革开放后引进中国的,青年志愿者是指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服务,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服务的人。在这一精神的大力引导下,中国青年志愿者活动蓬勃开展。在青年志愿者活动开展的这些年中,青年志愿者尤其是高校青年志愿者已经逐渐得到社会的认同,而高校的青年志愿者活动更在发展中成为了一项事业性的活动。每一个新事业的发展都要经历从小到大的质变过程才能实现量变,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也不例外。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该如何发展、如何进步,也是我们在展望该项事业发展过程中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青年志愿者;事业;发展

前言:

青年志愿者是指志愿贡献个人的时间及精力,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为改善社会服务,促进社会进步而提供服务的人。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是一项与国际接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向并轨的跨世纪事业,他致力于帮助有特殊困难的社会成员,推动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致力于消除贫困和落后,消灭公害和环境污染,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致力于建立互助友爱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公德,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立足于社会关注、党政关心、青年能为的社会公益事业,是动员和组织青年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是新形式下共青团工作服务社会的新探索。

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高等院校作为培养全方面人才的摇篮,应该始终把推动学生工作发展进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作为工作重点。在青年志愿者工作当中,志愿者的活动体现在社会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社会信任、社会义务等方面,新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社会信任和社会义务是社会的重要资本,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高校的青年志愿者活动与“学习雷锋活动”是一脉相承的,而且高校青年志愿活动对于志愿者活动本身能有更好的帮助,高校大学生可以利用自身的特长以结合专业知识在通过社会服务体现个人价值的同时能更好的服务社会。这样看来,高校青年志愿者活动极具发展成为一项长期持久事业的潜力,可以成为当代大学生的一个品牌形象加以推广,对于树立中国当代大学生的形象也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高校青年志愿者发展的现状

我国青年志愿者行动起源我国的青年志愿者行动源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学雷锋活动,“向雷锋同志学习”是毛泽东主席当年向全国人民发出的号召,学雷锋就是学习他那种无私奉献、敢于牺牲的共产主义情操,发扬他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钉子精神,从而更加自觉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青年志愿者行动就是近年来在学雷锋活动的基础上将学雷锋活动从“自上而下”、有组织的活动向自觉的、但有组织的活动转变而做的有益探索,是对学雷锋活动的继承、丰富和发展。青年志愿者活动较之于学雷锋活动又有如下一些新的特点:(一)青年志愿者行动本身是有组织的,并且采取招募的方式,这样更有利于活动的经常化和长期性。(二)青年志愿者行动的领域更为广泛,它着眼于社区服务、扶贫开发、抢险救灾、支持大型社会活动等多方面。(三)它更强调自主、自觉、自愿,充分尊重青年主体地位和自主意识,使青年从消极被动变为积极主动。青年志愿者行动克服了学雷锋活动的某些行政色彩,变“要我参加”为“我要参加”,充分调动了青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总结各地所开展的学雷锋、献爱心活动的基础上,1993年12月,共青团十三届二中全会上,“青年志愿者”这个响亮的名字应运而生,并且作为共青团中央实施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郑重地写进了《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我国青年工作战略发展规划》。经过近一年的实践与摸索,1994年12月5日,“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在北京正式成立,胡锦涛向大会致信祝贺,荣毅仁亲自到会,并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从此,我国的青年志愿者终于有了自己的组织机构,走上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规范化道路。我国青年志愿者行动的现状我国的青年志愿者活动自实施以来,就受到了全国上下的普遍重视,广大青年积极响应,热情地投入到这一轰轰烈烈的事业中。从铁路系统的职工,到校园内的大中学生,从工厂的干部,到农村的普通青年,不计其数的人们加入到这一队伍中来,仅1994年的暑假,在全国的山乡村寨就有几万支大中专学生志愿者在开展工作。青年志愿者行动何以在短短的时间里达到这样大的参与面,产生如此浓厚的群众基础呢?我们认为这主要是由于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2高校青年志愿者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志愿者制度有待完善

从志愿者队伍的建设方面分析。以中北大学信息商务学院为例,每年加入中国青年志愿者的人都以班为单位建立了青支队,各个青支队在院团委的指导下、学生委员会青志实践部的管理下开展青志活动。虽然看起来有章可循,但是青志活动的开展没有形成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仅仅参照《志愿者管理细则》制定出了一些单行条例,这样一来,在青志活动当中难免出现有突发情况或者其他问题无章可循的漏洞。

2.2志愿者自身的素质有待提高

青年志愿者登记注册以后,一般只通过相关的部门组织简单的学习后,就马上开始服务工作,而对志愿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基本精神、服务的艺术缺乏系统的指导和专门的培训。因此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很多学生无所适从,不知道干什么或怎样去做。

2.3志愿者开展活动有待增加经济支持

资金支持和物质保障是青年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以中北大学信息商务学院为例,志愿者活动的资金来源主要是班费的支持,而且学校的支持只是众多支出中的有限部分。虽然团委对青年志愿者十分重视,但是针对青支队数量众多还是爱莫能助。

2.4志愿者活动有待建设品牌形象和特色活动

随着志愿者事业的发展,志愿者队伍、志愿服务项目也越来越多。目前开展志愿服务的志愿活动项目繁多,但是很多活动都存在内容完全相同的情况,这样一来很难提高志愿者的积极性,让他们认为志愿者活动无非就是走走形式,逐渐形成对青志活动的消极怠慢情绪,十分影响志愿者活动的质量。所以,开展特色志愿者活动、加强志愿者品牌建设迫在眉睫。

2.5志愿者活动有待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对志愿者的认可。

志愿服务开展很多年了,在社会的影响力日渐提高,然而,在人们心目中,对志愿服务工作的认同度和参与度却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目前社会对志愿服务的认识和了解不够全面深刻,学生对志愿服务的认可度与认知的正确性相当有限,这势必导致志愿服务工作缺乏基础和良好的社会氛围。

3对青年志愿者事业发展的建议

3.1加大对志愿者精神、志愿者活动的宣传力度。

青年志愿者队伍应把志愿精神作为一种宣传,做好长期的规划和安排,在全校范围内进行系统地、持久地宣传。志愿者队伍要从学校发展考虑,制作一些公益广告,公告志愿者组织信息,把影响力拓展到校园并走向社会。积极争取新闻媒体的支持,大力挖掘和树立志愿者先进、优秀的模范典型,宣传各具特色、富有成效的志愿服务的形式和做法。要大力宣传志愿服务的日常化、生活化理念,引导广大学生将参与志愿服务作为一种新的时尚、新的生活方式。

3.2加强志愿者队伍管理。

建立健全志愿者管理制度、活动流程制度、奖励制度等,充分发挥志愿者队伍主观能动性,加强理论知识学习,把提高志愿者素质做为一项长期培训工作进行下去。

3.3建立志愿者服务的激励机制。

对活动中表现优秀的个人或团体给与适当的表彰和奖励,发挥模范带头作用,鼓励其他人积极参与。并定期对各成员进行综合考察,发现并整改问题,充分调动大家热情。同时应该加大对青年志愿者活动开展的资金支持,资金支持和物质保障是青年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院校在支持志愿者活动的同时,应该对一些有特色、有影响力的活动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减少志愿者不必要的负担,让其全身心投入到这些活动当中。

3.4建立固定服务点,以坚持带动发展。

发展服务基地式的长期化志愿服务,创建固定服务点,进行长期、固定的服务。并建立相关的管理和监督体制,进行专业的管理,来促进服务质量的提高。做好原先优秀项目的保留转化工作,使之向长期化、阵地化发展。巩固好志愿者服务领域,创建新的示范性项目,为社会各界参与搭建平台,进一步提高志愿者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服务需求和服务意向同时得到满足。青年志愿者的工作是长久性的,树立院校形象也是需要长久努力的。我们应该让每一个志愿者、每一个青支队细心总结,要吸取每一次活动的经验,立足长远,让青年志愿者的事业在每一点一滴的成绩之上取得光辉的成绩。

4对高校青年志愿者事业的展望

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是共青团中央实施的“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的一个重要项目,自1993年12月实施以来,已经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和广大青年的积极响应。全国成百、上千万的青年,包括一些其他年龄层的人群都热情地投身于这一行动。实践证明,青年志愿者行动从实施至今,为改善社会风气、融洽人际关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由于我国的青年志愿者行动起步较晚,经验尚在积累,在体制建设、运行方式以及经费补给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与改善。因此,深入研究志愿者活动的起源与现状,借鉴国外一些成功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创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青年志愿者行动的路子,无疑对我国的两个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5.志愿服务的发展及志愿者管理 篇五

第一阶段 探索 2007年9月—2009年12月

一、背景

2007年9月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宁海学区在宁海落成。作为宁海县唯一一所全日制普通高校,宁海学区在落成之初就开始思考如何更好的发挥高校服务地方、服务社区、服务农村;如何开展校地合作,推进地方、社区、农村文化建设等问题;如何通过广大学生深入社区、深入企业、深入农村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如何使宁海学区在校学生深入了解宁海,喜爱宁海最终毕业后能留在宁海工作等问题。

为此,宁海产学区学生服务中心提出了与宁海团县委合作开展“美丽宁海”长期志愿者服务计划。

二、“美丽宁海”的名称的确定——目标和宗旨(2008年3月)

(一)美丽是人们对人对物的喜爱之意,是色彩世界中最鲜艳是夺目的令人心怡的无形之物。通过“美丽宁海”志愿服务活动,让宁海学区广大学生,感受祖国以及宁海的美丽河山,感受新中国六十年来的农村、城镇巨大美好的变化,体验大自然的美好,体验宁海县美好的地方文化特色,进一步激发广大团员青年热爱宁海、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真正的美在于内在心灵的美。通过“美丽宁海”志愿服务活动,让宁海学区广大团员青年深入社区、深入农村,积极开展志愿服务,弘扬雷锋精神,激发青年学生积极参与公益事业、环保事业的热情,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提高大学生“团员意识”,陶冶情操,从而“美丽” 宁海学区大学生的心灵。

(三)真正的美还在于有内涵。内涵来自于知识面,来自于阅历。单一课堂的教学并不能全面的培养学生,而应该使学生进入社会开展实践。通过广大学生深入社区、深入农村宣传、调研、义务服务、义务支教、爱心活动等,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大学生各类社会实践能力,增强宁海学区学生综合素质,从而“美丽” 宁海产学研基地大学生的内涵。

(四)美丽也可以是动词,意在使宁海更加美丽。通过“美丽宁海”志愿服务活动,实现高校服务地方功能。同校地合作,推进宁海地方文化建设。通过作为高校的宁海学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学习氛围、价值取向,影响宁海地方文化建设;依托作为高校的宁海学区文化传播的主要阵地,推动宁海地方主流文化的建设并创新文化。提高宁海地方文明素质,改善社会风气,为创造一个和谐、宽松、健康的社会环境而努力。从而使宁海更加美丽。

三、初步制定“美丽宁海”志愿者服务活动主要方式和内容(2008年4月)

(一)倡导加强自身修养,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做起,互助互爱,为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做贡献。

积极倡导大学生提高自身文明素质、培养环保意识,作出榜样,约束自己的行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和教育他人。要求每一个成员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克服不良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做起,如从不乱扔废弃物并捡起地上的纸屑开始,从讲话用文明语言开始,从遵守交通法规开始,等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形成助人为乐,保护环境的和谐氛围。

(二)利用寒暑假、双休日等节假日深入宁海农村、乡镇、社区、福利院等开展志愿者活动。

活动内容:

1、宣传。通过讲座、传单、标语、板报、橱窗、影片、图书、走访的方式开展包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时事动态,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科技知识、环保知识宣传。

2、调研。深入宁海乡村开展农村生活、生产调查、环保调查,编写调研报告。

3、义务服务。包括电器维修、电脑维修、清理卫生、慰问老弱病残、交通管理、帮助农活等。

4、义务支教活动。如课余时间辅导小学生功课。

5、丰富农村和社区文化生活。如文艺演出,联欢活动等。

6、爱心活动。开展爱心捐款、捐物,开展帮困结对活动、义卖、义务献血等。

7、弘扬宁海文化。组织团员到宁海文化教育基地(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故居、古镇、文化遗产等),开展宣传接待,清洁卫生等服务。

8、逐步建立多个有特色的社会实践基地、学生党建基地等。

(三)为宁海的大型活动开展志愿者服务 活动内容:

1、协助政府宣传部门开展宣传活动

2、现场管理招待工作。

(四)结对宁海职高 活动内容:

1、学习方面交流:

学生方面:高职院校一部分学生是从普高上来的,一部分是从职业学校毕业的,普高上来的理论知识方面比较丰富,而职高上来的实践能力比较丰富。因此可以开展学习技能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2、生活方面的交流

可以建立类似于课外辅导员制,即宁海校区优秀的学生去担任职高课外辅导员、助理班主任。年轻人之间有共同的语言,沟通起来可能会方便一点,平时可以谈谈学习心得和大学生活。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体育方面的交流:各种球类比赛等

4、文艺文化方面的交流。

四、组织机构的建立

(一)2008年4月,初步确定在共青团宁海县团委和共青团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委员会共同指导下,由宁海学区团学组织开展工作。

(二)2008年10月,宁海学区团总支成立。确定“美丽宁海”志愿者服务活动由宁海学区团总支具体组织开展工作。

(三)2008年12月,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宁海校区分会正式成立。确定“美丽宁海”志愿者服务活动由宁海学区团总支领导下由宁海学区青协具体组织开展工作。

(四)2009年9月,正式确定由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宁海校区分会全面负责“美丽宁海”志愿者服务活动。同时个班级成立了志愿服务小分队,并确定已经成立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负责人。

五、探索性开展活动,并取得初步成效

(一)加强自身组织建设,为志愿服务奠定基础

1、青年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社会影响日益增强,经各班级团支部审核,通过公益劳动等形式考核,现宁海校区注册青年志愿者人数有600余名,志愿服务小分队34支,青年志愿者协会干部6名。2、2009年5月,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宁海校区分会成为宁海县青年志愿者协会的第一届理事单位。

3、同时宁海校区获得了“2008年度宁波市先进志愿者服务站”的称号。

(二)积极组织各类活动,并不断建立社会实践基地

1、从宁海校区落差两年多的“美丽宁海”志愿服务活动实施中,宁海校区组织参与了各类服务宁海志愿者活动80多次,其中志愿服人数达2218多人次,为外来民工子弟学生支教对象达615人等。组织参加无偿献血活动五次,共有250多人次走上献血车,其中一次献血达95人次,三万四千毫升,创宁海无偿献血单日记录。

2、建立起香花山雷达站、宁海消防大队2个大学生德育教育基地;

3、成立了岔路镇、兴圃社区、宁海县城市管理局、宁海县闻裕顺敬老院、宁海向明小学、宁海育才小学等6个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4、已经初步和宁海五所职业学校建立志愿者活动共建关系、和多个企业初步建立学生就业、社会实践等共建关系,和跃龙街道、桃源街道、茶院乡、胡陈乡、桑州镇、力洋镇、竹口村、檀树头村等多个乡镇、农村、社区建立初步志愿者服务关系。

(三)“美丽宁海”部分精彩瞬间

2007年10月14号,宁海学区组织青年志愿者去宁海闻裕顺福利院看望老人。2007年11月21日,为了更好的适应学校周边环境,融入宁海合谐村民,我宁海学区在学校对面檀树头村开展电器免费义务维修活动。

2008年3月5日,宁海学区组织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走进了宁海汽车总站,开展志愿服务。

2008年4月3日,在宁海学区组织学生来到宁海县烈士陵园悼念昔日为国捐躯的革命烈士,并参观了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深切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

2008年5月15日,在宁海加贝超市门口宁海学区志愿者协助宁海红十字会开展为四川等地震灾区募捐的活动。

2008年5月17日,在桃源街道竹口村,举行了“义务维修”等志愿服务活动。2008年 6月6日,端午节来临之际,宁海学区到宁海长街镇香花山雷达站慰问官兵,并举行了 “迎奥运、促和谐、军民同欢,喜迎端午佳节”军民联欢晚会。并正式建立德育基地。

2008年6月18日,宁海学区组织学生党员、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到宁海民工子弟学校向明小学开展“我们在一起”感恩知教活动。并建立了向明小学社会实践基地。

2008年7月1号到7月7日,宁海学区组织了“爱心之航”的暑期社会实践小队,到宁海桑州镇开展实践活动。

2008年10月14日,宁海学区再次组织无偿献血活动,共有95名师生参加了本次无偿献血活动,献血量达到三万四千毫升,创宁海无偿献血单日记录。

2008年11月17日,宁海学区组织学生党员深入农村,前往闻名已久的宁海县“桔子之乡”,为当地的桔农义务采摘桔子。2008年11月23日,宁海学区赴宁海县消防大队为他们献上了精心准备的一台晚会,慰问官兵们并欢送即将退伍的老兵。并正式成立宁海县消防大队德育和社会实践基地。

2008年12月13号,宁海学区青年志愿者协会组织了十二名青年志愿者奔赴潘天寿广场参加“阳光成长工程”爱心卡首发启动仪式的青年志愿者服务工作。

2009年的1月13日,宁海学区组织学生到宁海龙宫村开展社会调研工作。

2009年3月5日,宁海学区组织学生到宁海兴圃社区开展“学雷锋活动日”。并正式建立兴圃社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2009年3月7日,宁海学区与宁海岔路镇正式落实“千团结对千村”帮扶工作,先后进行了贫困家庭慰问和当地学生的义务支教活动。

2009年5月8日,由宁海学区组成的爱心支教团队来到了宁海的民工子弟学校育才小学开展支教活动。并成立育才小学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2009年5月14日,与宁海县城市管理局成立了城管志愿者服务队,并开展志愿服务。2009年5月19日,宁海学区青年志愿者组织成为宁海县青年志愿者协会的第一届理事,从而促进了“美丽宁海”长期志愿者服务计划进一步顺利实施,同时获得了“2008年度宁波市先进志愿者服务站”的称号。同月,宁海学区志愿者积极参与到“千名志愿者服务‘5·19’统一行动活动”中。

2009年7月,《今日宁海》对我校学生在兴圃社区挂职锻炼进行报道。

2009年7月,宁海学区组建起两支实践小分队分别赶赴茶院乡和岔路镇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当地进行慰问老党员、开展“假日学校”、志愿服务等活动。

2009年12月5日,在汽车总站、幼儿园、敬老院和超市进行志愿服务。

截止2009年12月初,宁海学区已经组织了包括:宁海檀树头村义务维修活动;五次大型无偿献血活动;宁海汽车总站“学雷锋,传承爱”系列活动;植树节绿色爱心植树活动;清明节“缅怀革命烈士激发爱国热情”宁海烈士陵园扫墓活动;宁海5.19开游节志愿者活动;“地震无情,关爱无价,情系灾区,众志成城” 宁海加贝超市门口募捐活动;宁海竹口村义务维修服务;2次端午佳节为宁海香花山雷达站部队送去节日祝福;禁毒日志愿者活动;桑州镇暑期社会实践;宁海团县委微型团课比赛志愿者活动;“渡中秋,同欢庆”宁海职业教育学校及宁海香花山雷达站部队中秋晚会;九九重阳节宁海县老人公寓中心志愿者活动;宁海向明小学四次义务支教活动;宁海县十大杰出青年颁奖晚会志愿者活动;消防日志愿者活动;宁海县长街香花山雷达站篮球友谊赛;和消防大队官兵举行老兵退伍联谊活动;支持宁海力洋县桔农,开展义务采摘桔子活动;参加宁海团县委12.5国际志愿者日义务维修活动;参加潘天寿广场“我身边的文明之星”宣传志愿者活动龙宫村旅游资源开发调研活动、宁海县城区和岔路镇义务植树活动、岔路镇帮扶活动、学习雷锋精神兴圃义务维修活动、赴桥头胡镇义务采茶活动、宁海县文联组织的宁海书画展志愿活动、岔路镇义务支教活动、宁海5.19统一行动日志愿者服务、消防志愿者活动、城市管理志愿者活动、社区防空紧急疏散演习活动、协助兴圃社区做居民基本情况调查的活动、兴圃社区端午节活动、岔路镇和茶园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多次育才小学义务支教活动、多次宁海闻裕顺敬老院爱心活动、配合宁海园林管理处义务为宁海树木涂过冬防治虫害药物、乐购超市义务劳动、宁海汽车总站志愿者服务、潘天寿幼儿园义务支教活动、优秀团员干部兴圃社区挂职锻炼活动等志愿活动80多次。

(四)部分各类媒体报道

宁海电视台6次,宁海日报5次,宁广新闻3次,各类网络媒体报道29次。2008年4月24日,宁海日报以“让爱心在血液里传递”为标题对宁海学区无偿献血进行报道

2008年7月1日,宁海日报报道宁海学区志愿者到民工学校爱心助学活动。2008年10月11日,宁海电视台对宁海学区无偿献血知识讲座报道; 2008年11月24日,宁海日报对宁海学区义务采桔活动报道;

2009年3月6日,宁海电视台和2009年3月11日宁海日报对宁海学区在兴圃社区成立基地进行报道;

2009年3月9日,宁海日报对兴圃社区学雷锋活动报道;

2009年3月10日,宁海电视台和2009年3月16日宁海日报对宁海学区和岔路植树活动进行报道;

2009年3月11日,宁海电视台和2009年3月12日宁海日报对宁海学区和岔路镇结对仪式进行报道;

2009年4月23日,宁广新闻对宁海学区志愿者去敬老院服务进行报道; 2009年4月27日,宁广新闻对宁海学区岔路支教活动报道;

2009年5月11日,宁广新闻对宁海学区志愿服务和无偿献血工作进行报道; 2009年5月14日,宁海电视台和2009年5月15宁海日报对宁海学区城管志愿者行动进行报道;

2009年6月18日,宁海日报对宁海学区学生在兴圃社区挂职锻炼进行报道; 2009年12月2日,宁海电视台对我校志愿者为行道树穿冬衣进行报道;

六、制定发展纲要(2009年12月)

经过2年多的实践和总结。制定出“美丽宁海”志愿者服务活动发展规划。

第二阶段 稳中求进 2010年1月—2012年12月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

(一)2010年4月前制定《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宁海校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管理办法》,形成长效机制。

《办法》将明确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如何和社会建立长期联系,始终贯彻“共赢”的原则,调动起学校和社会双方面积极性的目的,并把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勤工助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相结合。制定相应的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考核和激励制度。

(二)新建6-9个不同类型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加大和宁海社会各界的交流,计划每学期新建1-2个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即每年新建2-3个不同类型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计划到2012年12月,宁海学区不同类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不少于12个。

(三)每年确定一个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重点建设单位

在三年里重点做好三个重点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重点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是“美丽宁海”志愿者服务活动的重要活动平台,是实现服务地方,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及综合素质的载体。计划重点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每月必须开展1-2次有成效的活动,并和该基地的承接单位保持紧密关系。计划到2012年12月,宁海学区重点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不少于3个。

(四)逐步建立每个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专门组织机构。

2011年12月前,使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逐步从宁海学区青协负责制转变为由宁海学区青协领导下的专门管理每个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组织机构来负责。从而为科学、系统、协调的管理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奠定组织基础,为将来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考核评估创造条件。

二、深入农村和社区,积极开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时事动态,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科技知识、环保知识等宣传

电视媒体等信息传播工具是农村和社区居民获取外界信息主要来源。然而电视媒体等信息传播工具传播的信息并不是专门针对农村和社区居民,因此有必要通过组织学生志愿者,有针对性通过讲座、传单、标语、板报、橱窗、影片、图书、走访的方式开展包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时事动态,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科技知识、环保知识宣传。

(一)通过两个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积极通过走访、传单、标语、影片、图书等方式开展宣传活动。

(二)2010年9月起,每个月组织一个宣传志愿者小分队,利用双休日深入宁海农村开展宣传活动。

(三)逐步参与城镇社区和农村自建的宣传组织的工作,包括入户宣传、设摊宣传、活动宣传等各种形式。

三、深入宁海乡村和宁海企业开展农村生活、生产调查、环保调查,编写调研报告

(一)从2010年起,每次暑假至少完成2-3个高质量的调研课题,寒假至少完成1-2篇高质量的调研课题。

(二)从2010年起,每学期成立2个调研课题小组,利用双休日对农村、社区和企业开展有调研活动,并编写调研报告。

四、积极开展包括电器维修、电脑维修、清理卫生、慰问老弱病残、交通管理、城市管理、环保事业、帮助农活等义务服务

(一)从2010年起,每二周至少开展一次义务服务活动。

(二)从2011年起,利用双休日时间,加强开展针对农村的各类义务服务,注重科技下乡。

五、积极开展义务支教活动

(一)从2010年起,每三周开展一次深入小学的义务支教活动。

(二)利用暑假开展义务辅导小学生功课活动。

(三)从2011年4月起,制定并实施《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宁海产学研基地大学生社会实践义务支教管理办法》,规范义务支教活动,提高义务支教质量。

(四)从2011年9月起,每学期评选义务支教标兵。

六、丰富农村和社区文化生活,为宁海文化建设服务

(一)组织团员到宁海文化教育基地(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故居、古镇、文化遗产等),开展宣传接待,清洁卫生等服务。

(二)积极送文艺进农村、社区、部队、企业。参与文艺演出,联欢活动等。

(三)积极和农村、社区、部队、企业开展体育文化交流。

七、积极开展爱心活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一)积极开展爱心捐款、捐物,无偿献血等活动。

(二)从2010年起,在原有的千团结对活动中开展帮困结对基础上,落实每一个团支部结对一个帮扶对象。

八、为宁海的大型活动开展志愿者服务

积极参与5.19宁海开游节等大型活动志愿者服务。通过参与大型活动志愿服务,提高学生服务水平,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更好的为宁海地方服务。

第三阶段 走向成熟 2013年1月—2017年12月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

(一)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管理。1、2013年6月前完成对现有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进行评估,取消一些不太适合长期发展的社团。2、2014年1月起,制定并实施《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宁海校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星级考核条例》,并完成首批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星级考评。

(二)新建10-15个不同类型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1、继续加大和宁海社会各界的交流,计划每学期新建1-2个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即每年新建2-3个不同类型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计划到2017年12月,宁海学区不同类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不少于22个。

2、到2017年12月,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应该涵盖城镇社区、农村、企业、文化部门、政府职能部门、事业单位、公益机构,公共服务机构等。

(三)继续每年确定一个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重点建设单位

计划到2017年12月,宁海学区重点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不少于8个。

(四)开始探索建立班级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从2013年9月起,探索建立班级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宁海学区各班级由团支部负责各志愿小分队参与,建立班级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积极发挥团支部的作用,积极调动青协班级小分队的主动性,全面进行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

(五)开始探索建立部分学生社团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从2014年9月起,结合学生社团建设探索建立部分学生社团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各专长性,可以更好的有针对性的开展社会实践,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社团自身建设,使学生社团走向社会,接触社会。

二、加大宣传志愿活动频率,逐步成立各种类型大学生讲师团

(一)2013年9月起,每二星期组织一个宣传志愿者小分队,利用双休日深入宁海农村开展宣传活动。

(二)2016年9月起,每星期组织一个宣传志愿者小分队,利用双休日深入宁海农村开展宣传活动。

(三)2013年9月起,每年逐步组织成立1-2个包括时事和政策大学生讲师团、法律法规大学生讲师团、科技知识大学生讲师团、环保和节能知识大学生讲师团、创新创业知识大学生讲师团等。在2017年12月前全面成立以上5个大学生讲师团

三、深入宁海社区、农村和企业,积极开展调研活动

(一)从2013年9月起,每年逐步组织成立1-2个各种类型大学生调研队,使调研工作呈现系列性、针对性、深入性、持续性。

(二)从2013年起,学生每年至少公开发表一篇调研成果论文。

(三)加强学生调研成果的质量建设,争取调研成果产生一些社会效益。

四、提高义务服务质量,拓展义务服务途径

从2013年3月起,制定和实施《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宁海校区大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管理考核条例》。规范各类义务服务活动,建立义务服务活动反馈机制,并进行考核评价。

五、完善义务支教活动管理,提高义务支教质量

(一)从2013年9月起,逐步成立各学科的支教教学研究小组。支教教学研究小组定期开展义务支教学科教学研究活动,增强自身素质,提高教学水平。

(二)从2014年9月起对各类支教教学研究小组成员,逐步开展一些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的培训和自学活动。

(三)从2015年9月起,对各类义务支教志愿者开展资格审核制定,获得资格审核的学生才能参加义务支教活动。

六、弘扬宁海文化

(一)从2013年起,每二周组织一次,深入农村和社区,走访民间艺人,探求宁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方面,学习了解并带回校园进行宣讲,另一方面,调查研究宁海民间传统文化发展现状,为宁海文化遗产保护作出一些努力。

(二)关注农村男女文化的发展的差异。从2014年起逐步组建女大学生文化下乡小分队,服务农村女性文化需求,促进农村女性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三)改变农村社区青年文化的沙漠化,组织志愿服务活动参与农村社区青年文化建设。

七、深入开展爱心活动,促进优秀道德文化建设

(一)从2013年起,每年举行一次爱心拍卖会。拍卖会所有物品是宁海学区师生无偿捐助的各类有一定价值的物品、艺术品、纪念品等,拍卖所得都将用于各类爱心活动中。

(二)积极倡导大学生提高自身文明素质、培养环保意识,作出榜样,约束自己的行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和教育他人。要求每一个学生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克服不良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做起,如从不乱扔废弃物并捡起地上的纸屑开始,从讲话用文明语言开始,从遵守交通法规开始等等。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形成助人为乐,保护环境的和谐氛围。

八、将“美丽宁海”志愿服务活动,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

争取到2017年9月,随着“美丽宁海”志愿服务活动各项工作的完善和规范。可以,尝试将“美丽宁海”志愿服务活动,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使“美丽宁海”志愿服务活动成为一种教学活动,学生可以获得教学学分,从而促进教学改革的发展,形成多样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

本条例由工学院宁海学区第二届团学委员会第十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本条例自2012年2月11日起实施。

6.青年志愿者发展历史 篇六

青年志愿者发展历史

1.1985年12月17日,联合国大会通过40/212号决议,确定每年的12月5日作为国际志愿者日。2.1987年全国第一条志愿服务电话热线——手拉手热线电话服务诞生于广州市; 3.1989年诞生全国第一个正式登记的志愿服务社团——深圳市义务工作者联合会; 4.1993年底,共青团中央决定实施“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将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写入了《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我国青年工作战略发展规划》,向全社会推出“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5.1993年12月19日,2万余名铁路青年率先打出了“青年志愿者”的旗帜,在京广铁路沿线开展了为旅客送温暖志愿服务。6.1994年开始实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每年组织动员百万名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深入农村基层和受灾地区,发挥自身的知识智力优势,开展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扫盲和文化、科技、卫生服务,推广农村实用技术,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同年12月5日成立了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随后,各级青年志愿者协会也逐步建立起来。7.1995年开始进行了社区青年志愿者服务站建设工作,实施青年志愿者社区发展计划。以孤寡老人、残疾人和特困学生等困难群众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和帮助。8.从1996年开始实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采取公开招募、定期轮换、长期坚持的接力机制,组织动员青年志愿者为贫困地区提供教育、农业科技推广、医疗卫生等方面的服务。9.1997年11月20日,52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123个国家提交的52/17号提案,将2001年确定为志愿者年。同年底,江泽民总书记为“中国青年志愿者”亲笔题名。10.1998年8月,团中央成立了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负责规划、协调、指导全团的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承担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秘书处的职能。11.1999年6月开始实施保护母亲河“中国青年志愿者绿色行动营计划”。这项工作以“劳动、交流、学习”为主题,通过组建绿色行动营、建设绿色行动基地,集中组织青年在重点区域开展植树造林、沙漠治理、水污染整治、清除白色垃圾等环保志愿服务活动。12.2000年初,江泽民总书记在杰出青年志愿者的来信上作出重要批示:“青年志愿者行动,是当代社会主义中国一项十分高尚的事业,体现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和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是大有希望的事业。努力进行好这项事业,有利于在全社会树立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时代新风。希望你们在新的世纪里继续努力、发扬我国青年的光荣传统,不懈奋斗,不断创造,奋勇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13.2001年调查显示全国累计已有8000多万人次的青年向社会提供了超过40亿小时的志愿服务,青年志愿者行动在志愿服务的领域和志愿者队伍建设方面不断发展,成为目前中国青年参与面最广、参与程度最高、具有极高社会知名度的群众性公益活动 14.2002年,《中国青年志愿者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实施。15.2003年共青团中央和教育部开始大学

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每年从应届大学毕业生中选派品学兼优的青年志愿者,到西部地区从事1至2年的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志愿服务。16.截止2004年初,全国累计已有1.5亿多人次的青年在扶贫开发、社区服务、环境保护、大型活动、抢险救灾、海外服务等领域向社会提供了超过55亿小时的志愿服务。全国已基本形成由37个省级协会、2/3以上地市级和部分县级协会组成的志愿者组织体系,经过规范注册的志愿者达1700多万人。17.2005年,中北四院青志队成立。18.2006年12月,团中央颁布了《中国注册志愿者管理办法》,同时废止2002年试行办法。19.截至2007年12月,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累计已有超过2.68亿人次的青年在扶贫开发、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大型活动、应急救援、海外服务等领域,为社会提供了超过61亿小时的志愿服务,经过规范注册的志愿者达2511万多人。20.2008年是中国的奥运年,也是志愿者年。中国人民第一次见证了数百万志愿者在帮助灾区人民解除危难、重建家园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也见证了奥运志愿者用微笑和辛勤劳动为中国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志愿者在重大、突发事件中的作用越来越被社会重视。"

7.志愿服务的发展及志愿者管理 篇七

志愿服务(英语Volunteers service)是任何人自愿贡献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从事志愿服务的人则称为“志愿者”(英语Volunteers)。志愿服务是世界各国和联合国进行人道主义援助计划、技术合作、改善人权、促进民主与和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文明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实际上,人们在自古至今的生活中相互之间的帮助,已经体现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志愿服务发展至今,体现出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等特征,集中表现在非政府组织、专业协会、工会和其他民间组织的活动中。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上,以青年大学生为主体的志愿者们为国内外来宾提供了热情、周到、细致的服务。他们传播弘扬中国文化,加强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融通,激励国人参与公共事务,展现了国家的凝聚力。据统计,北京奥运志愿者总数170万,其中赛会志愿者10万,城市志愿者40万,社会志愿者100万,拉拉队志愿者20万。志愿者工作刷新了奥运志愿服务的历史,已经成为现代奥运会志愿服务的里程碑。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先生在开幕式演讲中这样说道:“我们还要特别感谢成千上万、无私奉献的志愿者们,没有他们,这一切都不可能实现”,充分体现了对志愿服务工作的肯定和褒奖。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重要意义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蓬勃开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加到志愿服务中来,大学生志愿者已经发展成为青年志愿者队伍中最活跃、最积极、最有影响力的一个群体。由于大学生的特点,大学生多以自己的知识、技能、体能等来服务社会发展。在当前科学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大学生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载体。

在商品大潮和各种思潮的冲击下,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金融危机的爆发,当代“80后”、“90后”大学生出现了多样化思潮引发的迷失和信仰危机、社会不公平现象造成的诚信缺失、市场竞争和就业难带来的心理畏惧、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功利取向等问题。而大学生能够通过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在志愿服务中进一步了解国情、民情、校情,激发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高尚情感;在志愿服务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提高自身的道德境界;在志愿服务中体验社会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和评价,激励对自身的反省和正确评估,形成创造力和青春活力;在志愿服务中学以致用,促进学习应用能力的提高;在志愿服务中不断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协调能力、创造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

2.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高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功能,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而大学生志愿服务由于其特有的紧扣育人主题、注重社会实践、形式新颖多样等内在特点,决定了它必将成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和有效活动载体。高校通过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将志愿服务与学生所能、社会所需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受教育、长才做贡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落到了实处。

3.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手段。

“和谐”作为一种思想,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是中国文化的一种价值目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如敬老爱幼、关心弱势群体等活动,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沉淀下来的“温”、“良”、“恭”、“俭”、“让”、“孝”、“仁”等传统美德在社会中广泛宣扬,让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得到普遍的认同感,可以增强社会公民的民族精神,促进形成人际关系和睦、充满关爱的和谐社会。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目前存在的问题

虽然大学生志愿服务在目前得到了相当大的发展,尤其是在2008年以来的北京奥运会、四川汶川大地震、上海世界博览会上大学生志愿者的精彩亮相,更是唤醒了社会中公民意识的普遍觉醒,使得广大公民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但是考虑到大学生志愿服务起步较晚,运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实际问题:

1. 学生层面:

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形式,发现还有部分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定义和内涵不够理解,甚至出现把志愿服务作为提供廉价劳动力或者应付上级检查等庸俗化的倾向。同时部分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的形式较为简单,多以提供体力服务为主,高、精、专的知识、技能性服务不够,使得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形式特点不够鲜明,这也间接影响了部分大学生对于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

2. 组织层面:

一方面,志愿服务组织缺乏对大学生志愿者的有效的指导和培训,使得志愿者水平参差不齐,既没有充分表现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价值和意义,也不能广泛传播志愿服务的道德理念和行为方式;其次,组织开展的部分志愿服务流于形式,缺乏一定的激励机制。还有的是为了名利、宣传等而组织活动,出现了摊派任务的做法,易引发大学生叛逆和抵触的情绪;再次,因为大学生志愿者的组织、培训、宣传、奖励等方面都需要一定费用,而目前志愿服务经费主要来自共青团组织这一单一资金来源渠道,缺乏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有效的物质保障。

3. 社会层面:

目前还存在着低估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社会意义、认为大学生志愿服务就是免费服务的狭隘理解,部分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更多地关注大学生的学生干部的身份而忽略大学生志愿者的身份。同时,对于大学生志愿者的人员构成、权利和义务、行动的范围和形式等许多问题都缺乏法律上的界定,使得大学生志愿者无法对自己进行准确定位,自身的权益更无从维护,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产生负面的影响。

四、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可持续协调发展,大学生志愿服务要实现全面可持续协调发展,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做出贡献,应当为大学生志愿服务广搭平台,保证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稳步推进。

1. 搭建学习平台:

(1) 要加强志愿者的培训,提高志愿服务水平。大学生志愿者所在的团组织应当在组织志愿者开展日常活动的同时,根据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时期、不同的服务对象、不同的服务内容和形式,邀请志愿服务活动的专家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能力培训和岗前培训,以满足各种类型的志愿服务活动的各种具体需求,保证大学生志愿者更加圆满地完成志愿服务任务。 (2) 拓展志愿服务领域,丰富志愿服务活动内容。中国目前的志愿者活动领域基本限于文化、体育、娱乐、个人社会服务、环境保护、扶贫等,其他相关的领域正在拓展中。而高校大学生主要在帮困扶贫、支教扫盲、环境保护、社区建设、社会公益服务等方面充当着文明使者。应当拓宽社会福利活动之外的其他领域,通过设立专项志愿服务项目、专项志愿服务课题等形式调动大学生志愿者的参与积极性。同时借鉴国外志愿服务内容和形式,减少形式主义的做法和活动的行政色彩,使得大学生志愿者能够接触到国内外先进志愿服务思想和理念,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理论水平。

2. 搭建实践平台:

(1) 整合资源,推进志愿服务基地建设。应当规范校外志愿者服务基地的建设,通过命名挂牌制订基地管理办法、志愿服务计划,鉴定服务协议,颁发志愿者上岗证书,使服务基地真正成为大学生志愿者在实践中服务、奉献的阵地。 (2) 建立志愿者网上实践平台。通过建立服务信息传递快、服务内容接触面广、服务资源良性共享的特色服务网络系统,使得大学生能够足不出户就了解志愿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同时还能将个人志愿服务的时间、内容、地点、用人单位对志愿服务的评价等信息录入系统,真正实现对大学生志愿者的电子信息化管理。

3. 搭建保障平台:

(1) 推进法制建设,加强对志愿者的法律保护。通过志愿服务立法,把志愿服务纳入社会保障体系,明确志愿者组织的法律地位,确定志愿者组织与志愿者之间、志愿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以法律手段来支持、保障和规范大学生志愿服务,保证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持续、健康、长期地发展下去。 (2) 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专项基金。大学生志愿服务专项基金的来源既可以采取政府补贴、社会赞助、学校支持、民间募集、公益义卖等多种途径,也可以积极寻求国际基金组织的支持。此外,还可以结合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让志愿者们自办实体进行创收也可以成为志愿服务基金来源的重要途径。

4. 搭建宣传平台:

(1) 加大宣传,提高大学生对志愿者的认可。一方面,通过在校内广泛宣传杰出志愿者的先进事迹,比如组建优秀学子宣讲团、举办西部计划志愿者先进事迹报告会等形式,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志愿服务队伍。 (2) 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等载体,以创办志愿服务电子杂志、开设志愿服务专栏等形式,争取做到志愿服务“报纸天天有文、广播天天有声、电视天天有影”,加深社会公民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形成全社会支持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合力。

5. 搭建管理平台。

(1) 建立完善的志愿者管理制度,将各类专业服务队伍和志愿者有机地组织和整合起来,使志愿服务在行动安排、服务提供、效果评估方面有一定的规则可循。 (2) 加强对大学生志愿者的激励制度。可建立大学生志愿者志愿服务积分卡,把志愿者参加服务的时间与服务质量、实效挂钩记录储存起来,在志愿者自身需要社会提供帮助的时候提取出来,优先得到相应时间的志愿服务。同时把大学生志愿者志愿服务积分卡与评优、评先相挂钩,与就业创业优先推荐相挂钩,与学分补偿相挂钩,使志愿者形成继续奉献的内心要求和动力。

6. 搭建发展平台。

(1) 高校在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时,应充分考虑活动应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交往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挂钩,达到实践育人的目的。 (2) 同时应根据大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指导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在增强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同时提高大学生今后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的核心竞争力,以增加毕业后工作的机会,为大学生工作后继续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

摘要:大学生志愿服务在当今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目前还存在着制约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发展的因素。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分析, 力图探索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科学发展新途径。

8.志愿服务的发展及志愿者管理 篇八

关键词 志愿精神 慈善 思想渊源 发展差异

2008年对于志愿精神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这一年中,中国接连发生了两件大事,四川汶川大地震和北京奥运会、残奥会,都有为数众多的志愿者参与其中。广大的志愿者的实际行动和感人事迹,博得了国人乃至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认可,引发了社会对志愿精神极大的关注。但现代志愿精神产生于西方社会,要使其在中国获得更好的发展,有必要对志愿精神的思想渊源和发展差异进行梳理,以便在借鉴和融合的基础上实现本土化的突破。

1 中西方志愿精神的思想渊源

志愿精神成型于近代社会,是现代人类社会文明的产物,但作为志愿精神直接思想渊源的慈善思想却是古已有之,这也成为现代志愿精神不可或缺的思想基础。

西方社会中的慈善思想和基督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基督教教义中的“博爱”思想认为,所有信徒都是上帝的儿女,因此信徒之间都应当以兄弟姐妹的关系相处,要求信徒能够抛弃对物质的追逐,崇尚一种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不分男女,不分贵贱都是兄弟”的“爱”,即能够抛开身份地位的高低以及关系的亲疏远近,以乐善好施的态度对待他人,最终将其外化成为一种行为准则,自觉地对他人施以帮助和关爱。基督教之所以要求如此的“博爱”,源自于其教义中的“原罪说”,即“人生而有罪”,人一出生便是上帝的罪人,为了能够洗刷罪恶,涤荡灵魂,就需要信奉上帝,而上帝要求“我赐予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因此,基督教信徒需要自觉地以崇高、无私的爱心去帮助他人,以此来避免在末日审判时被投入地狱,实现自我救赎。由此可以看出,基督教所提倡的“博爱”更多是出于宗教的诉求而非伦理道德的规范,所以,可以将西方社会中的志愿精神视为一种建立在宗教基础上的“慈善志愿”,带有比较强烈的宗教色彩。

在我国古代社会,慈善思想同样也有着悠久的历史,虽然众多思想流派对于慈善思想的阐述各有不同,但是都蕴含着造福民众以及救世救人的思想观念。“仁”是儒家文化中极为重要的内容,它要求人在增强道德修养的基础上实现“仁者爱人”,并将“仁爱”从内在的情感升华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时的伦理道德标准。孟子在孔子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是人之天性,促使人们产生互爱互助的慈善行动。道家文化也对慈善思想有重要的论述。老子提出“天道无常,常与善人”,认为“道”是万事万物的根本所在,人的善与恶也包含其中,善行可以得福,恶行就要遭祸。道家学派的另一位重要人物庄子提出“得道升天”的观点,要求人们多行善事,进而积累德行以得善终。除了儒家和道家,墨家的“兼爱非攻”和佛教的“因缘业报说”等也包含着丰富的慈善思想,均对我国古代的慈善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 志愿精神在中西方发展的差异

通过对中国和西方国家传统文化的研究可以看出,在中西方社会中都存在与志愿精神相关的文化根源,但是这种文化根源在不同的地区却出现了不同的发展态势。中国社会中为何没有形成成型的现代志愿精神呢?在当前我国需要大力弘扬和发展志愿精神的背景下,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志愿精神之所以在西方国家中的发展要比在中国的发展更完善,主要源于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1)宗教因素在志愿精神发展中的作用;(2)中西方对社会管理的差别。

首先,虽然在中国和西方国家中都存在慈善思想这一志愿精神的文化根源,甚至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关于慈善思想阐述和探讨比西方更加深入和丰富,但是“仁者爱人”、“得道升天”、“兼爱非攻”等慈善思想多是将“善”作为一种社会伦理道德标准,要求人们通过对自身的约束来实现的,而即使个体没有做到,也不会因此而遭受过多的现实损失,可以说并不具有普遍强制性。反观西方社会,由于国家统治者的积极推崇,基督教等宗教因素已经深深植入个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影响力巨大,而行善助人虽然也是一种社会伦理道德,也体现人性向善的一面,但更成为宗教信徒的一项基本义务,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而且,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主流的儒家文化所提出的“人之初,性本善”的思想不同,西方宗教对于人性的认识是人性本恶,宗教的“原罪说”、“赎罪说”将人们从一降生就定性为“恶”和“罪”,信徒只有时刻怀着博爱之心,关爱帮助他人才能弥补已有的罪恶,死后灵魂才能进入天堂而不是投入地狱,这种对于来世受苦的畏惧感也促使基督教信徒主动地、积极地行善,这也就使得慈善思想以及慈善服务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发展,为现代志愿精神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导致志愿精神在中西方发展差异的另一个因素是对社会管理的差别。纵观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奴隶制社会以及封建社会长达几千年,而且在这一很长的历史时期中,中国社会一直处于高度集权的社会管理体制之中,历代统治者为了加强统治,都对社会实施严格的管制。即使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虽然推翻了统治阶级,实现了人民民主,但是为了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权力仍是高度集中,从社会公共服务到社会公共事业,仍然基本是由政府部门包揽,公众参与公共服务和公共事业的意识和积极性受到了极大的抑制,能够直接体现和弘扬志愿精神的志愿服务活动也因此难以实现有效的发展。而在西方国家中,经历的封建社会时间相对较短,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时间较早,而且在社会中一直存在着民主精神,政府对社会的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国民意愿的影响,再加上宗教组织对志愿服务活动的支持,因而起步较早,发展也较为完善,这也就使得现代志愿精神成型于西方社会,而且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3 志愿精神在中国的发展展望

虽然由于上述因素导致了志愿精神在中国发展的迟滞和落后,但是我们也同样应该看到,志愿精神在中国虽然起步晚,但并非没有发展的空间,尤其在实施改革开放以后,促使志愿精神传播和发展的条件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完善。一方面,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引领了志愿精神的弘扬和发展。党和国家为了不断地提升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提出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志愿精神作为现代社会公民所应具有的基本素质,自然而然地包括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范围之中,也就使得志愿精神的发展有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自实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弱化,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增强,时至今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建立,行政管理体制也逐渐从管制型政府逐渐过渡到服务型政府,国家权力从部分社会领域的逐步退出,为社会力量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公民参与社会建设和服务的意识和主动性不断增强,志愿精神的发展也从压抑走向复兴,有了实现自由发展的现实空间。

上一篇:李白的诗《秋浦歌》下一篇:2011年成人高考专升本时事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