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和结构调整发展情况思考

2024-07-06

农业产业化和结构调整发展情况思考(共8篇)

1.农业产业化和结构调整发展情况思考 篇一

天长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简介

我市是安徽省农业生产大县、强县,是国家首批商品粮、商品油基地、国家发展粮食生产先进县(市)、省农业标准化、优质化示范县(市)、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市)。我市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开展较早,措施得力,效果显著。

一、对农业生产基地进行合理规划,调整农产品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

(一)、我市为提高农产品品质,结合本地实际,高标准规划建设五大基地:一是平原、丘陵地区120万亩优质粮油基地,其中优质稻米基地80万亩,优质麦基地40万亩;二是岗区乡镇10万亩“五早”经济作物基地;三是江淮分水岭乡镇种草养殖基地,牧草种植面积2000亩;四是圩区乡镇25万亩特种水产品养殖基地;五是以汊涧百合基地、龙岗芡实基地、坝田榨菜基地、新街芦蒿基地为重点的5万亩特色农产品基地。目前五大基地建设初见成效,基地品种优质化和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得到了大幅提高,规殖和精养面积逐年增加,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不断提升。

(二)、大力调整农产品品种结构与品质结构。我市立足市场需求,淘汰产量低、品质差的老品种,发展适销对路的高产优质新品种。每年我市农委都在品种试验示范的基础上,筛选出5-10个优质品种,通过电视、广播等媒体向农民宣传,并通过送科技下乡等工程对农民进行培训,提高农民的种植水平,促进我市农产品品种结构和品质结构优化。

二、实施一村一品工程,促进特色产业发展

我市在新农村建设中,结合我市实际,按标准化、规模化的要求,编制了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产业规划,突出一村一品,发展本地有优势的特色项目和经济价值高、附加值高的特色产业,如金集镇益民村的家禽养殖、铜城镇铜南村的五元杂交猪养殖、天长街道杨圩村的休闲渔业、秦栏镇良玉村的玩具、化工产业、杨村镇街道村的村级工业园区等。我市在日常工作中整合新农村建设资金和上级项目资金,集中扶持一村一品工程,目前一村一品工程已初显成效。

三、对农民进行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我市农村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为了更好的转移这部分劳动力,进一步提高农民务工收入,我市由农委和劳动局牵头,利用阳光工程等项目,对我市农民工进行技能培训,提高其务工的技术含量。通过技术培训,使我市的一部分农民工成为技术工种。目前我市许多农户务工收入已成为增收的主要途径,并且满足了我市二、三产业的用工需求,促进了劳动力资源在三大产业中的合理配置,保证了三大产业的共同发展。据统计,2006年我市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为12.63万人,劳务收入达75519万元,农民人均1554元,占农民所得37.2%。

四、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增收

为就地将农产品转化为商品,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把一、二、三产业有机联结起来,引导龙头企业将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由工业引入农业,由城市引入农村,我市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先后出台了《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若干政策的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产业化建设的通知》和《关于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通知》等相关文件,把农业产业化工作作为我市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和建设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农业产业化迅速发展,引导我市龙头企业按照市场需求,根据加工需要,结合本地自然资源优势,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带动农户建设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提高农业整体规模效益,成为我市构建新农村支柱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生产发展、实现农民增收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市拥有1家省级龙头企业,6家滁州市级龙头企业和30家我市重点扶持龙头企业,涌现华龙、康盈、天鑫、正旺等一批规模较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带动农户6万多户,建立了50万亩原料生产基地。我市现拥有绿色食品品牌7个,省级名牌农产品4个,农产品品牌建设卓有成效。以稻业经济合作社、麦业协会、渔业经济合作社、鹅业经济合作社为代表的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上联龙头企业,下接普通农户,形成了“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业化良性发展链条。目前我市的三个主导产业,即粮食产业、畜牧产业、水产产业都形成了五个一的产业化模式,即每个主导产业有一片生产基地,有一批龙头企业,有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一式订单服务,有一个销售网络。

(一)、抓龙头企业建设,提高带动力

龙头企业是y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火车头,其发展程度直接关系到农业产业化的进程,我市采取多种措施促进龙头企业发展:一是在全市范围内实施843强龙工程,从全市龙头企业中挑选出8家粮食加工企业、4家畜牧养殖加工企业、3家水产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在土地征用、税费减免、银行贷款等方面进行倾斜,促进其产能扩大和技术改造,提升企业档次,加快我市龙头企业发展。目前我市拥有产值3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一家,8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3家,5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6家,计划到十一五末,要拥有产值5亿元龙头企业1家,产值1亿元的龙头企业5家,5000万元以上的8家;二是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我市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和区位优势,采取多项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取得了卓越成效。我市今麦郎食品有限公司投资2亿元的饮品项目已上马投产,首批今麦郎饮用水已投放市场;由河北客商投资2000万元的杨村华生生物有限公司家禽加工项目,已完成征地工作,正在建设当中,规模养殖基地在专家的指导下,已与农户签订长期租赁合同,公司投产后,年饲养、加工家禽200万只以上;天叶肥料有限公司同广州润裕集团合作兴办安徽天叶食品有限公司,利用我市汊涧百合和于洼的芦蒿等蔬菜资源,专门从事脱水食品生产,年产脱水蔬菜1500吨和速冻蔬菜8000吨,年产值可达8000万元;安徽质尊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已完成五元杂交猪的自繁和饲养全过程,正在朝着规模养殖方向发展。

(二)、抓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我市目前拥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1个,共有成员合计2.5万户,成员种养殖面积达40万亩。这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立足“自我组织、自我运作、自力更生”的要求,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和农民自愿互利的精神,严格按章程组织会员开展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它们通过与龙头企业合作,利用农业订单这一载体带动成员增收致富,在我市龙头企业和农户间架起了桥梁,使两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已成为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中重要的一环和引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生力军。

我市农委在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下,结合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先后成立了以汊涧农技站为核心的麦业协会,以市水产推广站为核心的渔业经济合作社,以畜牧中心为核心的鹅业经济合作社,这些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建基地、办展示园,种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推广新品种,普及新技术,提高了我市农民的生产技术和组织化程度,为我市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抓订单农业,提高农产品质量

拥有一块稳定的原料生产基地,是保证我市农产品的质量的关键,也直接影响我市龙头企业的发展。我市结合本地实际,在五大基地建设中,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以“公司+农户”或“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形式签订生产订单,积极参与到基地的建设中来,使企业原料供应有了保障,解决了企业发展中的首要问题。

(四)、抓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为提高我市农产品附加值,提升我市农产品档次,使其在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我市通过多项措施,大力扶持农产品品牌建设。一是积极组织绿色食品、安徽名优农产品申报。我市规定企业申报绿色食品、安徽名优农产品成功的,财政给予一次性补助,并在以后农业项目申报中优先安排,农委等部门对企业申报采取一站式服务,委派专人对其材料编写、生产改进等进行指导;二是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农展会等对外交流活动,提升企业及品牌知名度。我市每年都积级组织农产品生产企业参加上海农展会、北京农展会、全国绿色食品博览会等影响较大的展会,为调动企业参展积极性,农展摊位费由农委负担,通过参加展会,对我市农产品品牌起了很好的宣传作用;三是积极推行优质农产品进超市工程。为打开我市农产品在上海、南京、广州等大中城市的销路,提高品牌影响力,我市农委派专人对大中城市超市进行调研,为企业产品进超市提供针对性建议和服务,并对企业产品进入珠三角、长三角等地的大中型超市,给予进场费等费用补助。上述措施的实施,使我市农产品的品牌价值得到提升,影响力日趋扩大。市正旺米粉有限公司正是凭着绿色食品的品牌,和河南思念、三全等国内知名企业签订了销售合同,并且每吨还高于市场价50元。齐大龙牌挂面,倮倮牌大米、康盈牌大米等产品已打入各大中城市超市,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五)、抓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促进农产品销售

为了促进我市农产品销售,使农产品顺利的实现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过渡,我市采取多种措施,建设农产品市场体系:一是对城区千秋市场、南城河市场、万家福市场、荷花塘市场进行整体规划,投资改建扩建,既促进了我市鲜活农产品的就地销售,也保证了我市市民的消费需求;二是围绕我市特色产业,建立特色农产品销售市场。我市的水产品和芡实等颇具特色,围绕这些产品,我市在城北建立了水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在龙岗建立了芡实交易市场;三是在大中城市建立我市农产品销售办事处,专门向大中城市推介我市农产品,如我市渔业合作社在上海等城市建立了代理处,有力的促进了高邮湖大闸蟹的销售。

2.农业产业化和结构调整发展情况思考 篇二

关键词:现代农业,产业融合互动,调查与思考

新世纪以来,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 农业发展进入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时期。自贡市沿滩区位于四川盆地南部, 自贡东南近郊, 农业发展面临效益偏低、食品安全与健康、生态环境恶化、现代科技与装备应用困难、农村劳动力加速老龄化、农民增收缓慢等新形势, 按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需要, 迫切需要重新认识和定位农业的地位和功能, 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 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 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1]。通过对地理条件和自身的资源条件的分析, 沿滩区明确定位近郊都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方向, 加快一、三产业互动融合发展, 围绕服务城市发展现代农业, 提出“信步沿滩·美过周末”,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 乡村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 成为了沿滩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推进了城乡一体、产业互融发展。

1自贡市沿滩区产业融合互动发展的基础条件调查

1.1自然生态资源

1.1.1气候资源自贡市沿滩区属南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 气候温和, 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年均温17.8℃, 年降雨量1040mm, 最大值1431mm, 最小值仅724mm;年日照1200h。极限高温40℃, 极限低温-2.8℃, 有效积温6021.0℃, 无霜期340d。年优良空气天数302d, 优良率达84%, 空气质量相对良好。无台风、长期冰雪过程等灾害性天气, 适宜种植亚热带植物, 也可种植部分温带和热带植物。

1.1.2土地资源规划区域幅员面积467.99km2, 耕地面积1.724万hm2。其中田1.06万hm2, 土442.67hm2, 人均耕地面积仅约0.065hm2。地形地貌属川南丘陵区, 海拔多为300~400m之间, 最高海拔450m, 最低海拔263m, 相对海拔187m。地势西北高, 东南低, 地貌以缓丘、低丘、中丘为主, 缓丘平坝、低丘占60%以上, 低丘地貌、地形、坡度相对变化复杂。

耕地土壤以水稻土、紫色土为主, 占耕地总面积的97.96%, 成土母质以沙溪庙组为主, 占耕地面积的92.86%, 耕地分布地形部位以正冲地形、子冲地形、磅坳地形、丘腰地形部位为主, 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35.79%、16.85%、20.08%、10.75%。耕地地面坡度以0~6°为主, 面积1.06万hm2, 占耕地总面积77.46%。耕地耕层厚度10~40cm, 以20~25cm为主, 占耕地面积的98.27%。土壤有机质含量6~50g/kg, 以介于20~30g/kg、10~20g/kg为主, 分别占耕地面积的42.8%、33.73%;土壤p H 4.1~8.7, 偏酸性土壤 (p H 4.5~6.5) 占耕地面积的45.8%, 偏碱性土壤 (pH 7.5~8.5) 占35.31%。全氮含量6~40g/kg, 以1.0~1.5g/kg、1.5~2.0g/kg为主, 占耕地面积的43.7%、35.3%;有效磷含量2.5~20.4mg/kg, 以<3mg/kg、3~5mg/kg、5~10mg/kg为主, 占耕地面积的32.38%、25.25%和25.06%;速效钾含量为39~182mg/kg, 以50~100mg/kg为主, 占耕地面积的67.24%。规划区域人均耕地偏少, 地形复杂多样, 土块小而分散;土壤养分氮中等、磷钾缺乏;土壤团粒结构不良居多、保水保肥能力较差, 植被不良条件下, 水土流失严重。耕地总体肥力水平不高, 且差异较大, 地力评价多为六、七等地, 约占耕地面积的65%以上, 可种植多种植物, 但生长发育状态差异较大。

1.1.3水资源境内河流属沱江河水系, 沱江河及支流釜溪河从西北向东南横穿境内, 年均径流量达33.63m3/s, 流域面积435.09km2。水资源以大气降水为主要来源, 年降水仅1040mm, 总量偏少, 降水分布不均, 5~8月降水量达70%以上, 冬干春旱严重。境内有碾子滩、观音坝、金银桥、高滩等小一型、二型水库15座, 工程蓄水能力10197.9万m3。境内水体污染企业和污染水源较少, 水质污染主要以上游水源污染和境内农业、生活污染为主。配套建设完善水利设施, 水资源可以基本满足农牧业生产需要。

1.1.4植被状态林地面积不足, 林地0.84万hm2, 森林覆盖率仅27%, 林地植被以桉、竹等为主。耕地植被以水稻、玉米、油菜等农作物为主, 经济作物以柑桔、花椒、梨、园林苗木为主, 经济林7500hm2。其中柑橘2133hm2、花椒2867hm2、桃李梨266.67hm2、园林苗木2233hm2, 其余土地 (沟、坎、边坡等) 植被较为稀少。林地资源较为缺乏, 水土保持能力较差, 与城郊生态建设有较大差距, 需改良植被结构, 增加多年生植被, 大幅度提高植被覆盖率。

1.2社会经济条件

1.2.1劳动力资源全区13个乡镇, 辖166个行政村, 1721个村民小组 (含社区) 。2015年末总人口39.08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26.79万人, 农村劳动力19.81万人, 劳动力文化水平较低, 以小学、初中学历为主。青壮年劳动力以外出务工为主要职业, 占总劳动力85%以上, 务农劳动力日趋老龄化。

1.2.2地理位置地处沱江自贡段流域, 属自贡市大城市规划建设三环经济的特色农业带, 靠近城市, 距市区最近约10km, 最远约30余km, 发展城郊型现代农业, 区位优势突出。

1.2.3交通内宜、成自泸赤、乐自隆高速和S305省道穿越境内, 境内现有和拟建高速公路出入口3个, 距自贡市火车站仅10km。境内乡村道路里程达417.6km, 其中硬化路面里程达258.6km, 等级公路102km, 公路通村、组率达100%, 形成以高速公路为依托, 区域干线公路为骨架, 乡村公路为补充的“三纵、三横、一环形”城乡一体化公路网, 交通便捷。

1.2.4农业产业基础典型的川南丘陵区, 传统农业居主导地位。农业以种养殖业为主, 种植业以水稻、玉米、小麦、红苕、高粱、大豆等粮油农作物为主。现代农业发展, 农业具有一定规模, 但农业发展水平较低, 总体经济基础较为薄弱。

2015年实现农林牧渔及服务业总产值24.96亿元, 其中, 农业总产值12.96亿元, 林业总产值1.79亿元, 牧业总产值8.18亿元, 渔业总产值1.81亿元, 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0.22亿元。

2015年粮食种植面积2.85万hm2, 油料种植面积0.35万hm2, 蔬菜及食用菌种植面积1.02万hm2, 全年粮食总产量16.73万t, 油料产量0.86万t, 蔬菜及食用菌产量24.29万t。

2015年肉类总产量2.98万t, 其中, 猪牛羊肉产量2.01万t, 生猪出栏26.85万头, 肉牛出栏0.22万头, 肉羊出栏8.83万只, 家禽出栏287.93万只。

2015年水产品养殖面积1232hm2, 其中池塘养殖829hm2, 水库养殖347hm2, 水产品产量1.18万t。

2015年末全区林地面积为8400hm2, 森林覆盖率27%。

1.2.5基础设施有大小型水库15座, 山坪塘2458口, 蓄水池2830口, 提灌站184处, 农机总动力5800kw, 渠系467.8km, 耕地有效灌溉率52%;多条10千伏高压线通过境内, 农田通电率95%, 电力供应充足;农田耕作道、生产道1290km;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3.33万hm2以上;农村电话普及率90%以上, 电脑及网络普及率2%, 发展现代农业, 农机化、信息化水平较低, 水利、电力、道路等基础设施相对较好。

1.2.6发展意识规划区域农民收入偏低, 收入主要来源于务工收入, 依靠当地农业及经济发展, 增收乏力、增收缓慢, 当地党委政府及农民迫切期望发展经济、增加收入, 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现代农业发展, 具有一定的党政及群众基础, 但受传统农业和传统观念束缚, 需要科学引导和指导。

2自贡市沿滩区现代农业产业融合互动发展情况

2.1农产品加工业

2015年全区工业增加值75.6亿元, 农副食品加工业7.98亿元, 仅占10.55%。农产品加工业非常弱小。

2.2乡村旅游业

沿滩区乡村旅游业自2010年从零起步, 乡村旅游业需要相应的农业产业打底, 沿滩区通过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产业园区打造, 到2015年初步建成水果、蔬菜、花椒、水产、名贵花木等产业基地, 打造了仙市-瓦市片农业综合园区、金银湖农业循环示范园区、沿滩城区近郊的农业精品园区、九台山特色花椒园区、富全优质贡米产业园区。通过挖掘农耕文化、发展特色农产品、优美田园风光, 举办沿滩玫瑰、刘山樱花节、九洪西瓜节、仙市古镇金秋旅游节、富全打谷文化周、多种水果采摘节等乡村旅游活动, 初步形成“乡乡有特色、月月有活动”的良好格局, “信步沿滩·美过周末”成为全市乡村旅游的重要名片。全年旅游人数达484.2万人次, 乡村休闲旅游综合收入20.8亿元, 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7.3%, 农民增收成效显著。

3自贡市沿滩区现代农业发展思考

现代农业融合互动发展是当前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 需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作为发展方向, 在宏观政策的引导下, 因地制宜, 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 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推动农业产业接二连三,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3.1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现代农业发展理念为主导, 以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以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 改善城郊生态环境,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 结合沿滩区农业农村发展实际, 以满足城市多元化需求, 休闲农业主导, 多种农业形态、农业与服务业融合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式, 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 建设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功能园区, 拓展提升农业多元化服务功能及能力, 构建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 特色、健康、营养农产品生产与休闲观光旅游、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的现代农业产业及体系, 推进一线经济带现代农业及沿滩区现代农业、农村及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3.2基本原则

3.2.1以农为本, 效益统一原则以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进步为根本, 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有机统一为准则。

3.2.2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原则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理念和区域及沿滩区实际。科学规划以休闲农业主导, 多种农业形态、农业与服务业融合为主题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 合理布局重点发展项目,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体系。

3.2.3因地制宜, 突出特色原则以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地形地貌特征及产业基础, 深化拓展特色产业, 建设各具特色、功能明确、相互协调的现代农业功能园区。

3.2.4生态改善, 协调发展原则规划农业发展必须符合生态环境改善要求。农业发展项目, 必须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紧密结合, 营造优美、舒适的生态环境, 优化生产方式和产品结构, 实现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协调。

3.2.5休闲主导, 多业融合原则以休闲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形态, 特色商品农业、生态循环农业、景观农业、休闲农产品加工业、休闲服务业等多业融合, 统一规划, 统一协调, 统一组织实施, 整体系统推进, 紧密结合, 协调共融。

3.2.6政府引导, 社会参与原则创新体制机制, 强化政府政策及投资扶持、发展导向及服务支持的职能, 营造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 调动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及投资积极性, 充分利用社会资本, 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

3.3基本理念

3.3.1创新发展转变以农产品数量、质量为衡量标准和产业目标的传统农业理念, 树立农业与生态文明、社会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新观念。

3.3.2系统规划农业发展与休闲观光密切结合, 围绕休闲观光需求, 系统构建农业产业发展, 以总体规划为指导, 以重点项目建设为依托, 系统推进, 逐步建设。

3.3.3产业融合以休闲农业为主导, 以特色农业为主要农业业态, 结合发展休闲农产品加工业、休闲服务业, 推进多产业融合发展。

3.3.4功能园区依据农业及社会资源状况, 以休闲产业、特色农业、服务业融合发展为目标, 规划建设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园区, 合理布局、相互协调。

3.3.5种养结合以种供养, 以养供种, 种养结合、生态循环。

3.3.6体系构建构建政策及财政扶持体系、科技保障及支撑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评价及监管体系等产业发展支持和保障体系。

3.3.7规模经营合理规划布局, 着力培育不同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休闲农庄及特色园区, 推进规模经营。

3.农业产业化和结构调整发展情况思考 篇三

关键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1 结构调整之态

麒麟区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中,实施了“数字乡村”、“百千万”、“十农十化”等工程,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据统计麒麟区2012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74.92亿元,同比增66.98亿元,其中种植业实现收入8.73亿元,林业实现收入1.08亿元,牧业实现收入23亿元,渔业实现收入1.84亿元,第二产业实现收入268.5亿元,第三产业实现收入142.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434元,比上年增1687元。蔬菜、蚕桑、烤烟等九大主导产业逐步形成生产规模化、区域化,产品质量标准化、商品化,市场经营一体化。

2 结构调整之难

2.1 支柱产业散乱杂 除烤烟、粮食外,7大主导产业规模都比较小,没有完全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或者说只能算是部分主导产业相对突出、其他产业齐头并进、竞相发展。

2.2 农产品深加工滞后 基本上主导产业缺乏深加工,蔬菜、蚕桑产品只是处于初级加工,向市场出售的都是农民生产的初级产品,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价格波动大,容易挫伤农民种养积极性。

2.3 农业科技人员不适宜 目前农业部门与乡镇在农业技术人员管理体制上不顺,存在管人管事脱节问题;科技推广经费不足,良种良法普及率低,科技措施落实不力,发展后劲不足,制约经济作物产业健康发展。

2.4 现代农业发展缓慢

3 结构调整之策

农业结构调整是是一个复杂的课题,牵涉到资源、资金、市场、人才、技术等诸多因素,必须结合当前存在的问题,对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科学论证、统筹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才能确保成功。

一要加大特色农业发展力度。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培育地方特色产品。一是稳步发展优质葡萄。着力抓好葡萄基地建设的提升,在种植管理中做到四统一,即统一品种、统一播种期、统一规格、统一管理。二是大力培育地方名特优蔬菜品种。三是突出提高花卉苗木产业生产。四是积极探索一些新品种新技术。加大适合我区发展的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强化科技储备能力。培育一批产业化优势区域,形成一批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创建一批优势品牌。

二要加大现代农业发展力度。围绕中低田改造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一是大手笔、大气魄超前做好现代农业园区和昆曲绿色经济示范带规划发展的宏伟蓝图。二是基地园田化;三是设施现代化。大力推广蔬菜、花卉大棚种植,提高大棚调温和控温能力。安装喷滴灌和物理、生物防治器具,提高基地抗灾减灾能力;四是在科技创新上下功夫,加大与科研院所对接力度,使产学研紧密结合,增强科技的实践性、实用性和指导性。加强现代农业加工、储运配套集成技术推广运用,引导龙头企业引进先进设施武装好现代农业,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三要加大高效农业发展力度。着力强化重点科技推广落实,全面提升综合生产能力。一是加大经济作物复种、套种、立体种植、测土配方、果实套袋、省力化蚕台、自动升温补湿器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增加单位面积效益,增加附加值。二是加大传统产业改造力度,重点加大对低产桑园、低产果园品种改良和肥土改良力度,提高产品商品数量和质量。三是加大良种繁育。四是加快土地流转,提高农民土地收入。根据中央“三农”相关政策,着力抓好土地流转工作,在充分尊重农民群众意愿的前提下,打破现有土地承包关系,采用租赁形式,应用“公司+基地+标准化+农户”的运行机制,把一家一户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进行规模化生产经营,实现种植和务工双赢。五是依托农业龙头企业的资金、技术、基地发展庄园经济,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发展。

四要加大生态农业发展力度。实施品牌战略,重点打造速冻蔬菜、供港蔬菜、魔芋、蚕茧、优质梨、优质葡萄、韭菜花、园艺花卉苗木等优势产品,努力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格局。一是大力推进基地及产品认证力度,在现有无公害蔬菜基地6万亩、无公害产品18个,无公害梨1.37万亩产品3个,绿色食品0.53万亩梨,产品2个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基地和产品认证,在有条件的乡镇力争每个乡镇认证基地和产品1-2个。二要加强经济作物生产、加工及销售标准化管理,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商品率和安全水平。三要加大品牌培育力度,获取品牌效益。在巩固保护好现有品牌的同时,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强对外宣传,围绕绿色食品、保健食品来创品牌。进一步创新科技,转变经营方式,加大商标注册力度,改进包装,增加花色品种,在目前云珍牌速冻蔬菜、富力牌魔芋粉、阿诗玛牌韭菜花、红美珠葡萄和翠峰山牌梨等优质农产品品牌基础上,着力培育韭菜花、速冻蔬菜、供港蔬菜、蚕茧、大蒜、花椒、优质葡萄(梨)、花卉八大经济作物亮点品牌。

4 结语

4.农业产业化和结构调整发展情况思考 篇四

曲靖市农业局(2008年7月4日)

尊敬的周主任、各位领导:

首先,我仅代表农业局向尊敬的周主任和各位领导莅临我局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欢迎各位领导对我局的工作提出宝贵建议和要求。下面,我就全市农业工作和蔬菜产业发展情况向各位领导作汇报。

今年上半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线,以促进农业稳步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及早部署,精心组织,克服了凌冻、冰雹、洪涝等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狠抓各项关键措施的落实,为夺取全年农业丰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上半年全市农业经济运行情况

(一)小春灾后恢复成效显著

抗灾救灾和灾后恢复生产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小春粮食播种面积206万亩,超计划6%,总产量达2.2亿公斤,比计划减27%,同比减33%,损失程度由预期的70%降为目前的 33%;油菜籽产量达7774万公斤,比计划减14%,同比减13%,损失程度由预期的72%降为目前的13%。由于今年粮食、蔬菜、油菜等主要农产品价格上涨,油菜籽收购价格每公斤由上年的 3.4元增加到 4.7元,增幅 38%;小麦收购价格每公斤由上年的 1.4元增加到 1.48元,增长 5.7%;蔬菜价格与同期比增幅均在 19.5%以上,全市小春生产实现产值16亿元,同比增4%,农民人均产值达306元,同比增21元,增7%。

(二)大春生产形势较好

一是粮食种植面积扩大。按照“小春损失大春补”的要求,全市不断挖掘潜力,提高复种指数,大春粮食种植553万亩,比去年增加40万亩,增8%,其中:水稻栽插84万亩,同比增加4万亩;玉米种植243万亩,同比增加16万亩;马铃薯种植190万亩,同比增加15万亩;杂粮35万亩,同比增加3万亩。

二是高产创建活动成效明显。全市共举办各级各类高产创建示范样板102.8万亩,其中:部级样板4万亩、省级样板4万亩、市级样板10.8万亩、县乡两级样板84万亩。

三是科技推广力度大。八项重点农业科技措施推广859万亩,超计划8%。其中,推广优质稻69万亩,占水稻总面积的83%;优质专用饲料玉米196万亩,地膜玉米150万亩,脱毒马铃薯169万亩,旱作高产立体栽培技术136万亩,土壤测土配方施肥161万亩。在科研工作方面,完成国家、省、市级水稻、玉米、小麦、大麦、马铃薯、蚕豆、豌豆等各类作物各项试验200余项;开展了种子纯度盐溶蛋白电泳技术研究及应用,重点攻关种子室内检验工作;拓展了研究领域,开展水稻花培育种研究。

目前,大春农作物长势较好。玉米作物一、二类苗在90%以上,水稻作物一二类苗在85%以上。如果后期无大的自然灾害,大春粮食有望获得丰收。

(三)特色产业发展步伐加快

今年,全市大力培育蔬菜、蚕桑、魔芋、花卉、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农业特色化、规模化、区域化趋势明显,成为了上半年农业生产的新亮点。全市农业六大特色产业发展262.5万亩,同比增加61万亩,增30%。其中:蔬菜178.8万亩(辣椒32.5万亩,同比增加17.5万亩;生姜23.5万亩,同比增加5万亩,其它蔬菜57万亩,同比增加15.5万亩,秋冬马铃薯65.8万亩,同比增加6.8万亩),同比增加44.8万亩;蚕桑24万亩,同比增加4万亩;魔芋17万亩,同比增加3万亩;万寿菊14.5万亩,同比增加2.5万亩;中药材10.2万亩,同比增加7万亩。全市水产养殖面积18万亩,同比增10%;水产品产量2.2万吨,同比增42%。各类“订单”农业的品种、区域、规模都在继续增加和扩大。全市已落实6个品种订单156万亩,同比增加27万亩。全市的粮、经、饲之比由上年的57:29:14调整为56:29:15。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新的进展

今年,全市深入开展“一村一品”创评活动,在不断巩固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加快培育新兴特色产业,农产品生产向规模化发展。一是产业区域布局初步形成。全市形成了优质水稻种植区、专用饲料玉米种植区、马铃薯种植区、杂粮种植区、油菜生姜种植区。二是优势特色产业逐步形成。全市形成了一批集生产、加工为一体的优势特色产业:万寿菊种植规模及加工水平居全国前列;魔芋规模化种植、有机魔芋栽培技术、魔芋产品加工开发居全国前列;三是龙头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经济效益和辐射带动能力逐步增强。全市固定资产规模5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达160个,其中:全市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个、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1个,市级重点龙头企业87个。农产品加工业较快发展,已经形成了以畜牧、杉木林、蔬菜、烤烟、蚕桑、魔芋、花卉、中药材、水产和粮食等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体系,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240个,加工农产品127.2万吨,加工产值38.2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30%左右。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主的产业化经济组织覆盖全市各个优势特色产业,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发展。农业产业链条中的产、加、销环节得到有机联系,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有所提高。

(五)支农惠农政策效应明显 今年,全市认真落实中央支农惠农政策,财政、农业部门按照补贴资金下拨时间,分时段及时向农民进行了兑现,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全市通过“一折通”发放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水稻良种补贴、农机补贴、油菜良种补贴等补贴资金达3.77亿元,农民人均补贴71元,同比增加45元。

(六)农村劳务培训输出成效显著

全市各级各部门进一步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快培育壮大农村劳务经济产业,促进劳务产业的快速发展。上半年,全市共培训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114732人,完成年计划的57%;新增转移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61759人,完成年计划的69%。累计转移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120万人,实现转移输出综合收入50亿元;其中 外出务工60万人,实现务工收入13亿元,人均劳务性工资收入2160元。

二、蔬菜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在确保全市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按照市委、市政府培育“十大特色种养基地”,发展“十大特色产业”的规划要求,全面实施到村到户的“1231工程”和农业龙头企业“127工程”,全市农业部门切实采取有力措施,狠抓落实,进一步加快蔬菜产业发展。

(一)蔬菜产业目标任务

2008年的目标:全市生姜、辣椒、秋冬马铃薯、食用菌 和其它品种的蔬菜种植面积达159万亩,总产量达200万吨,总产值达27亿元,商品率达60%;科技措施推广比例达50%;农民科技培训5000人次。

(二)蔬菜生产情况

曲靖市蔬菜产业生产势头良好,据统计,上半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178.8万亩,其中生姜种植面积23.5万亩,辣椒种植面积32.5万亩,秋冬马铃薯种植65.8万亩,食用菌320万平方米,其它蔬菜57万亩。在已经种植的各类蔬菜中各项科技措施推广比例达到52%,农民科技培训达7800人次。预计总产量可达266.5万吨,比计划增33%,蔬菜商品率将超过65%,总产值可达29亿元。

(三)主要措施

一是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入春以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切实加强了对发展蔬菜产业的领导,各县(市)区均成立了蔬菜产业领导小组及技术指导组,并出台了有关培育蔬菜产业的扶持政策,加大了资金的投入,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

二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突出特色,合理布局,以发展露地商品蔬菜为主,利用外省夏秋季高温、冬季气温较低蔬菜生产较为困难,而我市夏秋季相对冷凉、冬季无严寒的气候优势,大力发展夏秋和早春反季节蔬菜生产,提高我市蔬菜在省内外市场的份额和比重,提高蔬菜生产效益。在布局上,坚持沿路开发、集中连片、规模发展,依托蔬菜营销企业,推动商品蔬菜生产基地的建立和发展。同时,针对蔬菜品种的多样化、市场对蔬菜需求、供应的均衡性和高质量的要求,在安排茬口、种植品种、种植模式、上市季节等方面合理搭配,做到温室、大中小棚、地膜、山地菜协调发展,实现周年生产,均衡供应。

三是抓点示范,提升质量。围绕蔬菜产业的发展目标,组织实施好蔬菜优质示范样板工程,做到“五有、四统一、三到位”,即有组织领导、有技术方案、有田间观察记载、有测产记录、有工作总结;四统一,即统一品种、统一节令、统一规格、统一管理;三到位,即措施到位、人员到位、经费到位。全市共举办市级蔬菜高产优质示范样板4万亩(罗平1万亩以生姜为主的蔬菜高产优质示范样板;师宗、会泽各1万亩以辣椒为主的蔬菜高产优质示范样板;麒麟1万亩以外向型商品蔬菜为主的蔬菜高产优质示范样板)。

四是加强培训,提高素质。结合农函大、农广校及绿证工程的实施,采取逐级培训,组织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全方位、大范围的各类蔬菜高产优质、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科技培训工作。据初步统计,全市共培训85余期,培训人员7800人次。通过培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五是抓龙头,促发展。大力引进、培育和扶持蔬菜经营加工龙头企业,蔬菜产业紧紧围绕龙头企业和市场需求,认 真组织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基地建设,为企业提供优质原料和标准化蔬菜产品。1-3月份,云南慷葆食品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749万元,沾益珠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100万元,宣威汇丰食用菌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125万元。全市现有供港蔬菜龙头企业8户:麒麟区香港乐颐有限公司,以菜心、芥蓝等为主;麒麟区香港勇记农业有限公司以芥蓝、生菜、黄瓜等为主;陆良田园食品有限公司以芥蓝、上海青、生菜等为主;师宗振华食品有限公司,以青刀豆、朝鲜蓟、甜玉米等为主;沾益“富亿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春菜、油麦、奶白菜等为主;宣威北京四季康公司,以甜玉米、菜豌豆等为主;宣威宏苑食用菌有限公司,以时鲜蔬菜、马铃薯等为主;宣威宝山元宝公司以食用菌为主。8户蔬菜龙头企业共建设基地16500亩,产量20140吨,对全市蔬菜产业发展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六是抓质量,树品牌。全市已认定无公害蔬菜基地23个,产地面积44.78万亩,认证无公害蔬菜产品46个。实施无公害蔬菜产地整体推进14.08万亩。从2004年开始,每年开展3次蔬菜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全市共抽检蔬菜样品544个;抽检样品农药残留超标率从36.6%逐年下降至4.7%,农药残留例行监测合格率有了大幅度提高。

(四)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是蔬菜品牌创建不够;二是蔬菜产业订单比例不够高;三是蔬菜生产基地规模小;四是蔬菜产业基础设施较差;五是蔬菜生产中质量安全意识有待提高。

(五)下步工作意见 一是加强曲靖蔬菜品牌建设。

二是提高蔬菜集约化、标准化水平,大力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

5.农业产业化和结构调整发展情况思考 篇五

——关于我市花木产业发展情况的思考和建议

推进农业特色化,是“十一五”期间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近来年,我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政策为驱动,注重发挥传统优势,把花木生产作为促进农民增收渠道,常抓不懈,初步形成了以***国道为轴线,鄢陵县—许昌县—魏都区连片开发的格局,种植面积达到了**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花木生产基地,为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提供了较为有力的产业支撑。在年初召开的全市领导干部会议上,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至“十一五”末全市花木面积要发展到**万亩力争***万亩的宏伟目标,既为花木产业指明了发展方向,又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发挥传统优势,切实解决制约花木业发展的突出因素,促进产业上档升级,成为必须面对的问题。

〖HTH〗

一、当前花木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HT〗

随着花木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我市花木产业的发展也遇到了一定困难,许多深层次矛盾逐渐显现,引发了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直接影响着花木产业的健康发展。

1、种植结构不合理。花木品种“多、乱、杂”和“小而全”现象突出,大路货多,高档名贵花木和大规格苗木少。主要原因是花农追求科技进步的内在动力不强,产品更新换代慢,在品种选择上缺乏对市场前景的分析和论证,盲目跟风,致使个别花木品种面积盲目扩大,造成产品滞销,效益下滑。

2、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全市花木龙头企业绝大部分刚刚起步,正处于自身发展阶段,带动能力不强,与花农联心连利的程度低,仅仅是买与卖的关系,在新品种引进、科技培训、信息传递等方面没有与花农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3、标准化程度低。由于大部分花木企业和花农在选种、栽培、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还是沿袭传统的农业管理模式,在自然状态下生产,没有按标准化生产程序组织生产,不能满足市场对花木产品的优质化、标准化要求,很难与销售区建立相对稳定的供货关系。

4、产品科技含量低。一是科技投入不足,专项用于花木产业课题研究、引种试验推广、人才培训等方面经费投入不足,与省内外花木龙头企业的联系不强,导致培育或引进适销对路的花木新品种步伐不快。二是对花农技术培训力度不大。许多农民丢下锄把,拿起剪刀,直接由种粮变为种花,缺乏必要的修剪、嫁接等技术,制约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三是科技人才缺乏,待遇低,生活环境差,不利于专业人才安心创业。

5、销售服务体系不健全。全市没有功能齐全的大型花木专业市场,大多是场园内交易、田间地头交易和以村组为单位的花木经纪人交易模式,花木交易规模小,操作也不规范,不能较好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现有的花木经纪人,大都缺乏全面的专业知识和营销策略,没有资格证。部分经纪人素质不高,职业道德差。

〖HTH〗

二、实现花木产业上档升级的有利条件〖HT〗

尽管花木产业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出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但总体来看,这些困难和问题都是暂时的,随着国家退耕还林、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我市花木产业必将迎来一个新的春天,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必将进一步显现。

1、传统优势。我市鄢陵有上千年的花木种植历史,许多农民有传统的种花养花习惯。目前,长年在全国各地的鄢陵花工有****多人,积累了丰富的栽培技术和经验,形成了具有鄢陵特色的园艺技术。

2、科技优势。目前,我市建立了鄢陵锦花组织培养中心、鄢陵园林植物工程技术中心,承担了国家林业局林木优良无性系快繁基地建设、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示范、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等重点项目,完成了对蜡梅、樱花、红叶石楠、芦荟、三倍体毛白杨、四倍体刺槐、二乔刺槐等近**个品种组培技术的研究和组培苗的生产,其中二乔刺槐的研究列入国家“***计划”。去年,由鄢陵县承担的“优质种苗工厂化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国家科技攻关项目,获得重大突破,解决了工厂化育苗中的关键技术,将高分子树脂培养器、组培苗无糖培养、LED光源应用于工厂化生产,实现了优质花卉种苗低成本、规范化生产。

3、品牌优势。鄢陵蜡梅具有花期长、蜡质厚、色泽艳、香味浓等特点,素有“鄢陵蜡梅冠天下”的盛誉,古桩蜡梅盆景造型奇特、修剪得体、名称恰当,在全国历届梅花腊梅展中先后获**个金奖。鄢陵桧柏造型主要包括动物造型和静物造型两大类,形象栩栩如生、惟妙惟肖,1999年被选送到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参展并获大奖。另外,“鄢陵花木”集体商标注册工作正在加紧实施,注册成功后对于全市整个花木产品档次的提升和知名度的提高,都将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4、地理自然优势。我市东部属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雨量适中,光照、热量等气候资源丰富,是我国南方气候型和北方气候型的典型过渡区,是“南花北移、北花南迁”的天然驯化基地,也是沟通南北花木的桥梁和纽带,发展花木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自然优势。

5、交通优势。我市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国道、***省道、***省道、许平南高速公路横穿东西,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国道纵贯南北,兰南高速顺利通车,许毫高速公路正在加紧建设之中,交通、区位优势日益突出。

三、促进我市花木产业良性发展的对策建议

1、强化信息服务,调整优化花木种植结构。农民市场意识相对较差,往往不能准确把握市场动向。为此,应组建全市花卉苗木信息中心,定期公布国内外花卉苗木供求情况、价格走势等,为花卉苗木种植经营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不断调整优化花木种植结构。要大力推行单品种花木专业化、规模化种植,引导花木企业和花木种植大户把一个或几个花木品种集中起来种植,如可在公路主干道旁建立花木科技示范园、种质资源圃,保证单品种花木在种质方面的纯度,避免出现因混杂栽植而导致品种变异,影响产品质量。要创新栽培技术方式,积极推行乔、灌、草和高中低相结合的复合种植模式,合理利用立体空间,实现经济上的互补,提高亩均收益。积极采用设施栽培等新技术,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2、实施品牌战略,促进苗木质量上档次。在市场竞争中,当同质化现象日趋明显时,搣品牌攠战略就显示出强大的竞争优势。要坚持树立大品牌和创立小品牌并重的原则,以科技为动力,以实施花木标准化为核心,促进苗木质量上档升级。一是要推行标准化,树立大品牌。在现有《蜡梅产品标准》、《盆景产品标准》、《桧柏生产标准》等地方性花木产品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其他产品的生产技术标准,增强可操作性。针对主要花木产品,从育苗、种植到采收、贮藏、包装运销以及生产资料的应用和技术服务等各个环节,全面推行标准化。二是要引导专业化,创立小品牌。在丰富一般花木产品的同时,应紧紧抓住蜡梅和桧柏两大传统优势花木不放,开展优株选种和品种分类,建立基因库和品种资源圃,使规模生产的科学内容日益充实而丰富,力争打出品牌。三是要加快先进技术的研究与示范推广。突出种苗培育、容器育苗等高新技术的研究推广和重点花木产品的开发,扶持培育一批种子种苗繁育企业和基地。着力推广应用无土栽培、平衡施肥、鲜花周年生产技术,引进转基因、航天育种等先进技术,加快花卉专用肥药、机具、设施设备等相关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健全病虫害检疫检测体系。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网。

3、完善服务体系,建立健全销售网络。一是对现有的花木市场和花工劳务市场、花木集贸市场进行聚合改造,建立一个集花木展示、产品交易、劳务使用交流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花木市场。二是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有条件的花木公司在国内大城市设立办事处,沟通、了解国内外花木供求信息。三是利用现有的花木交易信息中心及花博会网站等网上信息平台,长年发布供求信息,实现信息查询和网上销售,进一步拓宽流通领域。四是发挥好花木企业和花商的内引外联作用,发挥其行业规范、组织生产销售的综合作用,努力提高市场组织化程度。五是对现有的几个行业协会组织加强业务指导,帮助其尽快规范完善操作章程,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避免区域市场无序恶性竞争。同时,要积极引导花农、花木经纪人、花木企业组成行业协会和专业分会,强化服务功能。

6.农业产业化和结构调整发展情况思考 篇六

一、概况

赛涧回族乡成立于1998年5月,属姜唐湖行蓄洪区。位于颍上县城东南25公里处,北靠颍河,东、南两面紧临淮河,南部是姜唐湖行蓄洪区,全乡面积4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4678亩,外滩地12000多亩。辖6个行政村,其中1个少数民族村,人口24310人,其中回族人口占33.6%。主要农作物是一麦一豆,全部是旱粮作物。

过去唐垛湖种植模式较为粗放,种植品种单一,品牌较杂,小麦主要以撒播为主,靠天收成分大。近年来,由于采取统一供种,小麦品质有了大幅度的提升,现在我们农业综合服务站的同志全部包村到户,每个人都联系村,其中联系10户,辐射20户,帮助解决群众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我们不能解决的问题,就请县农委的专家帮助解决,如病虫害的防治、氮肥后移技术、纹枯病、白粉病、小麦锈病等,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在乡农业综合服务站全体同志的共同努力下,我乡的小麦、大豆的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把土地流转、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乡政府多方筹资、协调下,在周台民族村建起1个200多亩的大棚蔬菜生产基地,反租给种菜大户,我们农业综合服务站的同志全程跟踪服务,和村委会的同志到谢桥矿帮助联系销路,现在双方已签定购销合同。目前,周台民族村的大棚蔬菜正朝着规模化、产业化发展。今年,周台民族村又增加近百亩的大棚蔬菜。在我乡张楼村,大部分劳动力都出门做生意及务工的实际情况,在乡政府和村支“两委”班子出面协调下,本着自愿原则,近两年张楼村已流转可耕地2000多亩,我们农业综合服务站全程为种植大户服务,去年,我乡种粮大户李万胜种植的玉米,获得了丰收,取得了可观的收入。在土地流转的过程中,群众得到了实惠。今年我乡李台村实现了500亩的土地流转,通过种植大户的带动下,我乡的种植模式也逐渐在转变,由过去小麦种植以撒播为主转变为现在的机播,机播率达到95%以上。在八里垛村,由于靠近外滩地,水草资源较丰富,当地群众又有养殖习惯,现在八里垛村群众散养肉牛130多头、羊1000多只,较大地提高了群众的收入。在张楼村,经上级业务部门的帮助下和乡农业综合服务站的协调下,已建成了一个近千头猪的肉猪养殖场,在赛涧村和周台民族村建起了4个养鸡厂,目前经济效益可观。

我乡经济基础薄弱,产业结构调整和土地流转也有很大的空间,我们农业综合服务站的同志一定要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和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使我乡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再上一个新台阶。

赛涧回族乡农业综合服务站

7.农业产业化和结构调整发展情况思考 篇七

一、辽宁物流产业未来发展前景广阔

改革开放以来, 辽宁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 也对物流业产生了巨大需求, 有力地带动了物流业的迅速发展。由于辽宁省大中城市密集、交通网络发达以及独特的区位优势, 未来物流产业发展前景仍将十分广阔。

(一) 经济增长势必带动物流产业持续发展

辽宁省地处东北亚地区核心地带, 海陆空运输体系较为完备, 沿海地区及广大腹地经济加速发展, 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目前, 辽宁省经济正由传统的以要素投入、工业拉动、政府主导、高速增长为显著特征的发展模式, 正向结构更合理、速度更适中的阶段演化。

虽然当前经济发展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 但是依靠体制机制改革和较为发达的工业资源, 辽宁省经济依然可以维持较高质量的持续增长。2015年下半年, 辽宁省经济结构调整成效已初步显现, 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物流产业运行质量和运行效益也将随着需求结构的提升而有所提升。仅从近几年货运量的情况来看, 辽宁省货运量就一直呈现出稳步上升趋势 (见表1) 。

(二) 政府高度重视并支持物流产业发展

长期以来, 中央一直高度重视物流业发展, 积极出台各项规划政策措施予以支持。2011年, 国家发改委出台了《东北地区物流业发展规划》, 明确了物流业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过程中的作用。2014年, 国务院颁布了《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 (2014-2020年) 》, 明确物流业为“基础性、战略性产业”。

2010年, 辽宁省颁布《辽宁省现代物流发展规划》, 对物流业发展的主要方向、行业规范和未来发展目标提出了明确要求。除此之外, 物流业主管部门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措施。2010年, 《辽宁省交通厅关于加快交通物流业发展四年行动计划》出台, 对交通物流领域发展做出全面的战略规划, 明确发展重点和具体实施步骤。2014年, 《辽宁省服务业委员会关于促进商贸物流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全省电子商务快递服务健康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指导意见出台, 多层次、多领域政策为物流业发展提供较为完善的政策环境。

(三) 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完善的基础设施为物流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辽宁省地处东北地区最南部, 是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节点, 具有东北亚核心地带的独特区位优势。东北地区大量货物通过公路、铁路经辽宁运往华北、西北等地, 是重要的物资集散地。与山东半岛、韩国、日本隔海相望, 有长达3034公里的海岸线, 是东北唯一沿海省份并拥有大连、营口、丹东、锦州等几大港口, 承担着东北地区主要的货物海上运输。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交通系统和广阔的海岸线为辽宁省物流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目前, 辽宁省已初步建成了海港、空港、铁路、公路、管道五位一体的立体式、现代化的运输体系, 公路、铁路、港口密度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线路等级和装备技术在全国居于较高水平, 基本实现了公路高速化、铁路电气化、航空高技术化、港口深水化和集装箱化。大连作为东北亚航运中心, 有92条集装箱航线与300多个国内外港口通航。同时, 沈阳和大连是国家认定的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截至2014年末, 辽宁铁路营业总里程达到4899公里, 公路营业里程114504公里, 内河营运里程813公里 (见表2) 。2015年, 辽宁省交通基础设施计划建设投资460亿元, 同比增长2%左右。其中, 高速公路建设计划投资76亿元, 普通公路建设计划投资176亿元。

(四) 制造业为物流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制造业对物流的需求是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源泉。物流与制造业密不可分, 没有制造业, 物流业就是无源之水, 而物流业落后, 制造业的成本就很难降低, 区域竞争优势将无法体现。当前, 从辽宁省实际情况来看, 工业物流占全社会物流总额的90%左右。辽宁省发展物流产业已不仅是为制造业服务, 还应是带动制造业发展。制造业与现代物流业互为依托, 加强制造业与物流业的沟通和衔接, 促进制造业与物流业融合渗透、联通发展是辽宁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

二、典型调查之一:辽宁物流园区的发展状况与问题

作为现代物流业发展中产生的新型业态, 物流园区是物流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而物流园区通过整合物流资源、发挥规模效应而促进了物流产业快速发展。目前, 辽宁省物流园区在规划建设中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仍存在规划不统一、定位不明确、管理体制不顺、物流园区之间缺少合作机制等问题。

(一) 辽宁省物流园区发展现状

1.物流园区建设速度较快。目前, 辽宁省物流园区快速发展, 出现了货运服务、生产服务、商贸服务和综合服务等多种类型, 形成了不同物流需求与多种服务方式有机对接的平台。截至2010年6月底, 辽宁省物流园区总数52个, 其中已经运营的物流园区12个, 占物流园区总数的23%;在建的物流园区13个, 占物流园区总数的25%;规划中的物流园区27个, 占物流园区总数的52% (见表3) 。

2.形成了一批国家级优秀物流园区。2014年, 大连保税物流园区、盘锦辽东湾新区临港物流产业园区、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港口物流贸易园区、沈阳沈北综合物流园区荣膺全国优秀物流园区。2015年, 又有沈阳国际物流港、沈北新区电子商务及现代物流产业园、海城市西柳物流园区、大连冷链物流及食品加工园区四家园区入围。这些园区分属各个领域, 有内陆港物流园、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物流园, 涵盖了大宗商品、电子商务、冷链运输、小商品等, 成为物流产业发展的排头兵, 也代表了未来物流园区的发展方向。

数据来源:辽宁省统计局

3.物流园区营业收入增幅较大。2014年1-7月, 大连保税物流园区实现营业收入110亿元, 盘锦辽东湾新区临港物流园区实现营业收入30亿元, 营口经济技术开发区港口物流贸易园区实现营业收入103亿元, 沈阳沈北综合物流园区实现营业收入25亿元。在省服务业委员会主要监测的12个商贸物流园区中, 2014年实现营业收入558.3亿元, 增长64.3%;全省20个物流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84.1亿元, 增长7.3%。2015年1-9月, 全省重点监测的11个商贸物流园区实现营业收入504.8亿元, 同比增长10.6%;全省19个物流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46.4亿元, 增长6.6%。

(二) 辽宁省物流园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科学规划和战略定位。随着物流园区的快速发展, 其问题也不断出现。由于前几年物流园区建设大干快上, 使得各种类型物流园区大量涌现。有的物流园区缺乏规划、盲目上马, 使其不但没能发挥集聚优势, 反而陷入了发展困境。当时为了发展物流园区, 各级政府普遍在土地政策上给予极大优惠, 但并没有对需求做出合理的判断, 导致许多物流园区有效需求不足。调查显示, 物流企业入驻物流园区的积极性不高, 其原因主要是本地物流企业发展不具规模、离市中心太远、员工上班不方便, 配套设施落后, 租金太贵以及管理水平落后等。部分物流园区在规划建设时缺乏明确的战略定位, 造成了物流园区招商引资困难, 影响了园区整体效益的发挥。

2.管理体制有待改进。由于物流业归属不同行业管理, 导致物流园区也归属不同部门管理。如物流园区建设就涉及到发改委、服务业委、交通、土地、工商、海关、税务等众多政府部门。发改委管规划管项目, 交通部门管公路等交通运输物流园区, 服务业部门管商贸物流园区, 各港务集团管港口物流, 这就导致不同的物流园区有不同的管理部门, 在管理方面难以做到统一。园区管理体制也形式多样, 有国有企业管理的, 有事业单位管理的, 也有政府机关代为管理的。辽宁省物流园区多是由政府主导建设, 在管理体制上更像是政府机关。物流园区应是独立的市场主体, 政府主导运营可能在初始阶段比较顺利, 但是随着园区的深入发展, 弊端也将日益凸显。

3.物流园区信息化基础落后。目前, 辽宁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物流标准化等不能完全满足物流业发展的需要, 物流服务的组织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在发展物流业方面, 各地区首先就是建设物流园区、修建公路铁路、上仓储及运输项目, 体现在对硬件项目的投资。然而, 现代物流业的内涵不仅是硬件建设, 还包括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和供应链管理的软件系统对社会硬件系统的优化和控制。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的物流业发展方式不能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要求。

4.盈利模式单一, 盈利水平不高。物流园区的主要盈利模式包括以下四种:物流服务、土地增值、仓库租金和增值服务。前三种盈利模式被认为是基本盈利能力。辽宁省物流园区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 盈利模式比较单一, 主要集中在仓储、运输和配送等几个环节上, 这些领域科技含量低, 竞争激烈。然而辽宁省却很少有物流园区涉及到利润比较丰厚的领域, 如流通加工、金融物流、物流信息等增值物流业务。

5.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缺乏。目前, 辽宁省物流从业人员大都是以前从事运输行业或是从其他相关行业转行过来的, 缺少经过系统培训的专业物流人才, 更缺乏对物流园区具有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的高级管理人才。近年来, 辽宁省一些高校也在陆续开设物流方面的专业课程, 虽然部分毕业生已开始为物流业注入新鲜血液, 但是在数量上还远远满足不了物流业发展的需要, 而要成为真正的现代物流高级管理人员, 还需要时间及市场的磨练。

三、典型调查之二:辽宁物流企业发展状况与困境

近年来, 辽宁省物流企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已形成了以沈阳、大连为中心的物流综合服务网络, 为全省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辽宁省大型龙头物流企业数量只有十几家, 与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等发达省份相比差距较大。而大多数物流企业仍然是规模小、实力弱的小公司。

(一) 辽宁省物流企业发展现状

1.部分物流企业运营状态良好。近年来, 辽宁省已出现一批物流龙头企业, 运营状态和发展态势良好。沈阳储运集团公司是目前东北地区最大的商业储运企业, 是国家确定的发展物流配送的重点企业, 已成为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统一方便面等十余家知名企业产品的代理配送商。大连双兴果菜物流也成为中国最大的进口水果分拨中心。沈阳北方仓储配货公司是一家民营企业, 投资引进了国际先进的立体仓储设施和管理技术发展第三方物流, 现已代理200多个知名品牌, 配送客户数百家。沈阳机电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首家机电产品和物资配送试点企业, 与数百家企业建立了配送关系, 年配送额达1.8亿元, 而且依托规模优势, 其配送商品价格要比社会平均水平低15%。

2.信息服务方面有新发展。物流信息是典型的物流业增值业务, 可以减少运营成本, 优化运输路线, 提高运营效率。如辽宁奇辉物流公司, 为物流企业提供“门到门业务系统”软件及车辆和金融结算服务, 已经被商务部流通发展司列入《第三方信息服务平台案例指引》, 成为物流企业发展物流信息服务的重要标杆;大连口岸物流网公司 (DPN) 在“大通关”实施过程中建立了大连口岸公共信息平台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二) 辽宁省物流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行业管理机构, 政策法规滞后。物流行业多头管理, 各部门之间分工有交叉, 管理中存在着条块分割、部门分割、重复建设等问题, 难以对物流业进行统一的管理、协调, 致使市场秩序不够规范, 制约了物流市场化、功能专业化和服务社会化的发展。此外, 与物流相关的很多部门出台了众多法规、政策, 但普遍存在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物流的发展等问题, 反而可能成为阻碍物流业发展的因素。

2.企业规模小、数量多、实力弱, 亟待进行重组和整合。辽宁省大部分物流企业还是传统的运输公司、装卸公司, 只能从事采购、运输、仓储、货运代理中的一个环节, 提供简单的同质化服务, 利润来源主要是简单加工收入、拼箱收入、堆场收入等。这些企业规模都较小, 数量多并且分布零散, 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物流服务的需要, 迫切需要对目前的物流企业和资源进行重组和整合。

3.物流人才匮乏, 技术水平落后。在西方发达国家, 物流业从业人员超过60%都有大学本科学历, 20%有硕士研究生学历。而辽宁省物流业从业人员大多是以前从运输行业或者是相关行业转变而来, 经过系统培训的专业人才比较少。物流业的竞争首先是人才的竞争, 物流经营管理人才的匮乏将成为今后辽宁省发展物流产业的瓶颈。此外, 辽宁省大多数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和货物跟踪系统, 而且智能化、自动化设施比较少。这些都严重地降低了物流企业服务的专业化水准, 难以为客户提供精细化和专业化服务。

4.制造企业物流外包社会化水平偏低。辽宁省大多数制造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缺乏现代物流理念, 企业管理模式和思想意识还没有从传统计划经济产、运、销一条龙模式中转变过来。目前, 制造企业只有18%的原材料、16%的产品销售是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 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 显示辽宁省制造企业物流外包社会化水平偏低。

四、辽宁物流产业未来发展方向探析

借鉴国内外发达地区先进经验, 辽宁省应“以物流基础设施为基础, 以物流技术为支撑, 以物流信息化为纽带”, 形成“政府统一规划, 企业市场运作”的物流发展模式。通过培植完善的物流市场体系, 采用先进的通讯手段, 以多式联运方式为依托, 结合不同城区的功能布局, 构建物流园区、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不同系层次、合理配置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

(一) 政府应加强规划、引导和支持

辽宁省应充分发挥政府协调作用, 为各部门创造一个相互之间进行政策协调的平台, 共同推进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政府应通过制定物流发展战略、规划及产业政策, 消除地区和行业之间壁垒, 为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发挥现代政府服务功能, 完善物流发展所需的软环境建设。按照大流通的思路, 合理布局综合物流中心或物流基地。加强物流信息系统和物流标准化建设, 推动物流产业向集聚化、联合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二) 以物流需求为导向, 走市场化之路

从当前辽宁物流市场供求来看, 既有市场化程度不高、需求相对不足的因素, 也有物流供给能力不强、服务水平落后而导致的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因此, 辽宁物流产业的发展, 既要培育市场, 也要促进资源的整合, 提升服务水平和竞争能力。物流建设规模应与辽宁物流市场的需求相适应, 整合和集成各种物流资源和物流方式。工业企业应转变传统观念, 逐步将原材料采购、运输、仓储和产成品加工、整理、配送等物流服务业务分离出来, 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提高企业绩效。扩大物流产业的开放, 吸引国内外物流企业进入, 建立起开放、竞争、公平、有序的跨地区、跨行业、统一的现代物流市场。

(三) 大力发展社会化物流

发达国家物流发展的经验表明, 物流的社会化和现代化正是从制造业物流的高度发展开始的。因此, 要加强对制造企业物流分离外包的指导, 引导工商企业改造现有业务流程, 剥离低效物流部门, 促进物流业务分离外包, 实现企业物流活动的社会化,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物流如何转向社会物流, 关键要看能不能提供明显优于企业物流的效率、效益和服务。辽宁要重视企业物流和物流企业相辅相成、相互转化的关系, 在培育发展第三方物流服务的同时,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物流增加服务功能, 扩大服务领域, 积极向社会物流拓展。

(四) 逐步推动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变

现代物流在本质上与传统物流有着巨大的差别, 现代物流推动的不仅仅是产业自身发展, 还有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竞争能力以及经济结构布局和流通服务能力。没有现代物流的发展, 造就不了现代的大市场和大流通。辽宁省各区域的生产力水平和物流发展水平差异很大, 各行业对物流的需求也有很大的差别。经济发达地区和迫切需要现代物流的行业可先走一步;在欠发达地区和与现代物流联系不太密切的行业, 可鼓励创造适合本地区和本行业的物流模式, 逐步推动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转化。

五、促进辽宁物流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是辽宁省实施老工业基地二次振兴, 促进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加快企业管理现代化进程、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流通体制改革的必然选择, 针对当前辽宁省物流产业的现状和运作中存在的问题, 推进物流产业发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加强政府推动和引导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 现代物流产业同各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巨大的关联性, 各国政府在其本国物流产业的发展中也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物流产业的特殊性, 需要政府推动和引导产业发展。

1.应放松行业进入门槛, 允许内外资以平等身份进入物流产业。

2.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为现代物流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

3.政府的相关部门应加强协调与配合。

4.积极推广物流发达城市的成功经验。

(二) 建立统一的领导组织机构

物流产业牵涉面极广, 单靠某个部门是难以完成整个地区物流体系管理。如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工作小组, 就是由国家发改委牵头, 32个部门和4个协会参加。辽宁省为避免多头管理, 实现统筹协调发展, 需要建立统一的领导组织机构, 加强对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统一领导。建议设立辽宁省现代物流发展联席会议制度, 成立由省级领导任组长, 发改委、财政厅、经信委等相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领导小组。其具体任务包括专门负责研究、制定和协调辽宁省物流发展的相关政策;协调涉及物流发展的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之间的关系, 消除影响物流链畅通的不利因素;制定本地区物流规划, 总结和推广物流发展的经验等。

(三) 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

西方国家物流业发展证明, 只有独立的第三方物流占社会物流的50%以上, 物流产业才能真正形成。日本、欧洲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第三方物流比率分别高达80%、76%和58%, 而且需求仍处在不断增长中。目前, 辽宁省第三方物流服务发展不足, 建议通过政府的指导和政策引导, 推动第三方物流发展。

1.重点选择具有实力和发展前途的国内本土物流企业, 加以扶植和培养, 打造出能够引领辽宁物流市场的龙头企业。

2.促进中小物流企业整合兼并, 形成大型企业, 推动区域整体物流业发展。

3.通过倾斜投资、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和措施, 降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进入和退出成本, 从而推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快速发展。

(四) 加强物流产业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物流技术是提高物流效率、效益、提高服务质量的前提。

1.建议政府主管部门牵头组织, 制定辽宁省物流信息化总体战略目标、构想、规划和实施方案, 引导和保证辽宁省物流信息化建设高标准、系统化、有序化、协调化发展。

2.整合沈阳、大连及东北物流信息资源, 建设东北物流公共信息平台, 实现商流、物流、信息流三者的统一。

3.对重点物流企业购置信息化设备、开发和使用物流专业软件, 给予一定比例的财政支持。

(五) 加快物流人才的培养

物流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物流人才的支撑。建议采取多种形式, 加快物流人才的培养, 建立完善的人才机制。

1.充分发挥辽宁省高校众多的教育资源优势, 通过学历教育、专业培训及兴办专题讲座等方式, 培养物流专业人才。

2.营造宽松的人才流动氛围, 面向国内外、省内外引进懂经营、善管理的物流专业人才。

3.强化职业技能培训, 积极开展物流行业的职业资格上岗培训和认证工作。

4.鼓励物流企业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咨询部门等机构进行大规模、多层次的合作, 利用双方的优势资源, 实现现代物流系统的产学研联动发展, 使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六) 加快物流业标准化进程

目前, 辽宁省还没有物流技术标准和服务标准, 缺乏必要的行业规范。因此, 应加快物流标准化建设。

1.通过试点推进物流服务标准化。选取部分基础较好、潜力较大的物流企业和物流园区, 围绕物流关键设施设备、运营模式, 在重大战略工程项目中, 推进物流标准化综合试点, 寻找突破口, 以点带面, 逐步推广使用物流标准。

2.鼓励大型物流企业参与标准化制定。大型企业拥有丰富的物流信息和技术, 邀请他们参与标准制定, 可使物流标准更加切合实际并代表着行业发展方向。

3.政府相关部门应开展物流标准化相关研究。条件适当时, 制定并出台辽宁省物流业行业标准。同时, 行业标准应尽量参考国际物流标准, 以推动辽宁省物流业向国际行业水准发展。

(七) 强化行业协会定位, 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加强行业协会组织的培育, 对于推动辽宁省物流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我们应进一步强化辽宁省物流协会、辽宁省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等众多行业协会地位, 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1.为会员提供市场信息, 提供融资服务、法律服务等各种援助并及时把会员的诉求反映给政府, 保证政府的决策能够做到及时准确, 做好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与纽带。

2.行业协会参与制订相关政策, 协助立法部门制订行业法规、条例, 制订行业服务标准和技术标准, 提供多种咨询服务, 帮助物流企业与各部门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

8.农业产业化和结构调整发展情况思考 篇八

一、关于《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1996年以来,我国钢产量已连续13年世界第一。到2008年,我国钢铁产能已达6.6亿吨,仅出口就达6000万吨,在加上机械电子等行业出口,要有1.1—1.2亿吨的出口量,对拉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出口贡献巨大。受2008年下半年特别是去年9月份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运行困难增加,特别是钢产量大幅下滑,下行压力加大。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积极应对,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制订和组织实施钢铁、汽车等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就是作为应对危机,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动产业升级的重大措施。

钢铁产业占GTP总量的4%左右,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支撑了建筑、机械,汽车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交通运输、能源、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就业,对保障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钢铁是我国受此次金融危机冲击较为严重的产业之一。自2008年9月份以来,钢铁行业出现多年未遇的严重困难。然而在现阶段,我国城镇化、工业化任务依然繁重,内需潜力巨大,钢铁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保持稳定发展的基本面并没有改变。长期以来,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很低,因此,要抓住契机,既立足于当前保稳定发展,又要加快结构调整,推进产业重组升级。制订一个有目标、有重点、有抓手的规划,作为综合性行动方案,对于引导钢铁产业走出困境,促进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支撑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规划结构”分五个部分,即钢铁产业现状及面临的形势;指导思想、原则及目标;产业振兴重点;四是政策措施;五是实施进度和要求。

(一)关于钢铁产业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取得了瞩目成就;但进入2008年9月份以来钢铁产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客观上是受国内外需求萎缩,钢材市场供过于求的影响,从深层次上看,则凸显了我国钢铁产业多年积累的矛盾。可以说,既有不可抗拒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外因,更有产业长期粗放发展积累的矛盾在市场形势变化时激化的内因。钢铁产业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在:一是产能总量过剩,二是创新能力不强,三是布局调整缓慢,四是产业集中度低,五是资源控制力弱,六是流通秩序混乱。

(二)关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规划目标

规划通过对钢铁产业现状和面临形势的深入分析,提出了“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统筹国内外两个市场,以控制总量、淘汰落后、联合重组、技术改造、优化布局为重点,着力推动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进一步增强企业素质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推动钢铁产业由大到强的转变。”的指导思想,并明确了要遵循的五个原则:一是应对危机与振兴产业相结合,二是控制总量与优化布局相结合,三是自主创新与技术改造相结合,四是联合重组与体制创新相结合,五是内需为主与全球配置相结合。

(三)关于产业调整和振兴的重点任务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做好以下八方面工作:一是保持国内市场稳定,改善出口环境;二是严格控制钢铁总量,加快淘汰落后;三是促进企业联合重组,提高集中度;四是实施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专项;五是优化钢铁产业布局,统筹协调发展;六是调整钢材品种结构,提高质量效率;七是实现合理铁矿定价机制,整顿市场秩序;八是积极开发矿产资源,保障产业安全。

(四)关于政策措施

规划提出了十二项政策措施和保障条件,包括调整部分产品的进出口税率、实施公平贸易政策、加大技术进步及技术改造投资力度、完善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完善企业联合重组政策、修改钢铁产业政策、提高国内建筑用钢标准、钢铁与相关产业实现协调发展、继续实施有保有压的融资政策、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建立产业信息披露制度、发挥行业协(商)会作用等方面内容。

(五)关于实施进度和要求

规划提出了专项工作分工进度,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

二、关于《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规划的首要任务是保持2009年汽车市场的平稳较快增长,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在保增长的同时,把加快结构调整作为主攻方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推进汽车企业集团联合重组,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加快技术改造,加强自主创新,培育自主品牌,发展新能源汽车,促进汽车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当前我国汽车产业面临的困难,固然有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外因,也有我国汽车产业持续快速发展积累的组织结构不合理、自主开发能力薄弱、产品竞争力不强、关键技术和零部件过分依赖引进等深层次矛盾的内因,还有能源、环保、城市交通等外部环境的制约。我国汽车产业在经历了多年高速增长后,必然要有一次大的调整,以解决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积累的诸多矛盾,国际金融危机只是引发了结构调整期的提前到来。

我国汽车保有量是美国的1/20,是西方国家的1/15,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应该看到,我国的汽车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仍处在增长期,汽车产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因此,无论从应对金融危机,保经济增长,还是从巩固支柱产业地位,拉动相关产业发展看,加快汽车产业调整与振兴应是当前最为紧迫的重要任务。

制订和实施《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有利于稳定汽车消费、加快结构调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带动相关产业和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尤其是规划中提出的财税措施表明了国家引导汽车消费、提升消费信心、振兴汽车产业的明确态度,将对汽车市场的稳定增长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

基于保证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规划提出了汽车产销3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1%的增长目标。为给汽车市场稳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规划提出了改善汽车消费环境的目标,要求到2011年,建立完整的汽车消费政策法规框架体系和现代汽车服务体系,同时,还提出了六大结构调整目标:产品结构不断改善并适应市场需求,小排量乘用车市场份额不断提高;集团化调整取得较大进展,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自主品牌市场份额稳步提高;新能源汽车实现市场化,形成50万辆的产能;整车研发水平进—步提高;掌握关键零部件技术,实现零部件产业技术升级。

规划的重点任务是,为了汽车产业的结构调整和振兴,必须实施积极的消费政策,稳定和扩大消费需求;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推进汽车企业集团联合重组;以新能源汽车为突破口,加强自主创新,培育自主品牌。为此,规划提出了八项具体任务,一是培育汽车消费市场,调整和出台鼓励汽车消费、恢复市场信心的政策措施。二是推进汽车产业重组,支持汽车企业集团和零部件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扩大规模。三是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加强产品开发能力建设。四是实施技术改造专项,制订《技术进步项目产品目录》,加大技术改造力度。五是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推动纯电动汽车、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的产业化。六是实施自主品牌战略,支持汽车生产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发展自主品牌,七是实施汽车产品出口战略,搞好汽车出口基地建设,搭建出口公共服务平台。八是发展现代汽车服务业,完善相关的法规和政策,实现汽车制造业和汽车服务业协调发展。

上一篇:交通电台广告策划下一篇:喜福会英语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