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修一教案

2024-10-25

高中历史选修一教案(精选8篇)

1.高中历史选修一教案 篇一

专题一

梭伦改革

历史课程标准

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雅典在古希腊城邦分布图中的位置。

2.了解改革前雅典的社会形势,主要是雅典的政治结构和贵族与平民在经济上对立的情况,能够分析“六一汉”、“基伦暴动”、“德拉古立法”和“萨拉米危机”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深刻地认识梭伦改革的必然性。

3.了解梭伦的生平和才能以及与各阶层之间的关系,从而认识梭伦改革是历史的必然。

4.掌握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和基本特点,分析梭伦改革措施的深远影响,认识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立的意义,认识到只有适应社会需要的改革,才会推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内容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梭伦改革的原因。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和教材提供的历史资料,加上课外收集的资料,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大胆的想象和推测,并且可以采取分组讨论的形式,共同探讨雅典社会矛盾导致的结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道改革之前雅典社会尖锐的社会矛盾,知道奴隶主贵族对于各种社会资源的占有导致了平民悲惨的生活,培养人文关怀精神。

2.培养学生在社会面临巨大冲突的时候,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识,主动进行改革。3.逐渐形成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的高尚品质。了解只有实现社会的公平和公正,社会才能健康稳定地发展,逐渐形成将来投身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的责任感。

4.对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有进一步的认识;认识到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同样是复杂艰巨的。

5.学习梭伦不计个人名利的人生态度,逐渐形成用宽广的视野和博大的胸襟,去观察社会、了解社会,进而改造社会,树立为祖国奉献青春的宏伟志向。重

⒈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⒉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和改革的基本特点。难

点:

分析梭伦改革各项主要措施的积极作用和对雅典社会发展直接和深远的影响,特别是要强调梭伦改革对于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奠基作用。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构建知识结构

(一)改革的背景

一、国家体制:贵族共和制取代君主制

1、王政时代--提修斯立国

公元前8世纪初,提修斯以雅典为中心,建立起中央议事会和各种行政组织,奠定了雅典国家的雏形。这一时期的雅典国家实行王政,实际是以国王为首的贵族国家。

2、贵族共和国

公元前7世纪初,雅典形成贵族共和国,元老院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拥有最高司法裁判 权,执政官掌握各种具体权力。

二、公元前7世纪的社会危机

1、贵族与平民矛盾的激化

(1)政治上:贵族把持政权,包揽官职制定法律,压迫平民。(2)经济上:贵族占有大量财富剥削平民。方式:高利贷、债务奴隶制、兼并土地。生动写照:六一汉。

2、贵族与工商业者的矛盾

(1)原因:雅典工商业的持续发展,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在经济上富裕,但在社会上仍没有地位。

3、矛盾的影响:雅典社会阶级矛盾异常尖锐,政局动荡不安,雅典社会面临严重的危机。备注:结合必修一所学的知识,我们可以分析到希腊的地理环境使得整个希腊地区工商业比较发达。

三、解决危机的尝试

1、基伦暴动

(1)过程:公元前631年基伦企图乘机建立僭主政治

雅典贵族和平民联合起来反抗

结果:基伦暴动失败。

(2)影响:基伦暴动的失败表明雅典人对彻底改变旧制度,建立僭主政治并不认同。

2、《德拉古法典》(1)背景:

①基伦暴动的失败,社会矛盾激化,人民试图改革体制。

②当时雅典没有成文法,贵族把持法庭歪曲法律,欺压平民。

(2)法律编订:公元前621年,执政官德拉古编订法典《德拉古法典》。特点:严刑峻法(3)意义:

①《德拉古法典》作为雅典第一部成文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②但是这一法典是站在贵族立场上编订的,不能解决雅典社会的重重矛盾。

3、萨拉米危机

两次尝试的结果:未能解决雅典社会的复杂矛盾,平民酝酿暴动。于此同时雅典萨拉米岛失守。

雅典处于历史发展的十字路口

(一)改革的内容 1.颁布“解负令”

问:如何理解“解负令”

(1)奴隶的身份有可能改变吗?

答:有可能;因债务而沦为奴隶的雅典公民全部获得释放。(2)改革的作用有哪些? 答:见书

(3)这项改革措施是站在哪个阶级利益角度的?

答:维护了平民的基本权利,同时也维护了贵族的利益。问:理解“发展工商业”的内容和作用

问:发展工商业的目的 答:见书

问:如何理解财产等级制度。答:(1)目的: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2)标准:按财产多少划分四个等级

(3)权利义务:等级越高,权利越多,应尽的义务也越多。(4)结果:没有带来真正的平等

(5)作用:重新划分了国家的权利动摇了贵族政治的社会基础;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6)评价:财产等级制度对哪一个阶层最有利??这样的制度能否给公民带来真正的平等? 答:对工商业奴隶主最有利。

不能!第四等级无权担任官职,不是真正的平等。

2、发展工商业。措施 意义

3、提高平民政治地位: 措施

(1)按土地财产多少划分为四个等级,财产越多,等级越高,担任官职越高。(2)创立四百人会议,提高公民大会的地位。

(3)组建民众法庭,实行陪审员制,陪审员不分等级,由抽签产生。意义:

(二)改革的目的

材料:我给了一般人民一恰好的权利,也不使他们他们失掉尊严,也给不了他们太多;而那些有钱有势的富豪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的占着优势。

直接目的:消除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 根本目的:整形城邦,维护奴隶主统治。

(三)改革的特点

材料一:从改革的必要性来看,梭伦要着力协调贵族与平民的矛盾;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提高政治地位;另一方面确认财产等级制度,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

材料二:恩格斯说“改革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整体上改变了雅典的社会结构;触及土地占有和打破贵族专权”

结合材料分析改革的特点:中庸性、革命性。

(四)对改革的评价

1、改革的性质:奴隶主性质的改革

2、特点:中庸性、革命性。

3、进步性:促进了雅典国家的形成,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

4、局限性:

其中庸原则决定了改革的不彻底性。

2.高中历史选修一教案 篇二

专题热度:★★★★☆

试题难度:★★★☆☆

高频考点: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的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的内容与影响,选修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中的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向封建专制宣战的檄文、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以及抗战胜利前后中国人民争取权利的斗争,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局部战争、和平与发展等内容,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中的古代中国政治家、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亚洲觉醒的先驱等。

考题类型:从全国各省份的试题来看,所考试题既有选择题,也有材料解析题,主要以材料解析题为主。

考查特点:无论是选择题,还是材料解析题,选修部分的试题主要是以文字史料为载体,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有效信息,并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高考对选修知识的考查有时候是考查选修课本中的知识,有时候则是考查新的较为陌生的历史知识,都重在考查学生分析、归纳、概括、推理等能力。

复习建议:首先,对于选修的复习,应掌握课本的基础知识,包括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背景、史实、影响、评价等基本内容。其次,在复习时不断地训练自己的分析、归纳、概括、推理等能力。最后,应将选修和必修内容结合起来复习,避免割裂两部分知识。

【金题点睛】

示例1(2014年四川卷文综历史第1题)下列改革中,实现了富国强兵,“倾邻国而雄诸侯”的是

A.商鞅变法B.汉武帝改革

C.北魏孝文帝改革D.王安石变法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选修一中商鞅变法的作用。考生可以根据题干材料中“富国强兵”“倾邻国而雄诸侯”等有关改革作用的关键信息,推断出正确答案为A项。汉武帝改革旨在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方面加强中央集权,故没有“倾邻国而雄诸侯”的作用,排除B项。北魏孝文帝改革旨在推动鲜卑族和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以维护北魏政权的统治,故排除C项。王安石变法虽然有“富国强兵”的措施和目的,但是改革最终失败,没能从根本上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状况,实现“富国强兵”,故D项错误。

变式练习下列关于商鞅变法的说法,叙述不正确的是

A.变法使社会生产关系得以改变

B.秦国的社会风俗有所改变

C.确立的制度有许多影响后世

D.奴隶制的残余荡然无存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商鞅变法作用的认识。商鞅变法通过“废井田、开阡陌”等措施,使得封建生产关系取代了奴隶制生产关系;通过强制实行小家庭政策等措施,改变了社会风俗;用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从而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这一制度在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故A、B、C均正确。商鞅变法并没有与旧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没有彻底废除奴隶制度,故不正确的选项应选D项。

示例2 (2013年重庆文 综卷历史 第11题)硝烟散尽,反思长存。在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不断高涨的形势下,1950年召开了第二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这次大会

A.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发表了《罗素—爱因斯坦宣言》

C.决定成立世界和平理事会

D.确立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选修三中世界人民的反战和平运动,主要考查考生对二战后世界人民反战运动史实的记忆、了解。1950年召开了第二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成立了世界和平理事会,由来自世界各国的417位文化名人担任理事会理事,这体现了战后反对侵略战争、渴望世界和平的观念深入人心,故选C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的,《罗素—爱因斯坦宣言》是1955年7月发表的,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是在冷战结束以后出现的。根据题干时间1950年,排除A、B、D三项。

变式练习20世纪的上半叶,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和平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下列活动中,不属于20世纪50年代的反战和平运动的是

A.第一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的召开

B.《罗素—爱因斯坦宣言》的发表

C.维也纳世界人民和平大会

D.罗素发表《人类的危机》的演讲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选修三中20世纪50年代的反战和平运动,主要考查考生对反战和平运动史实的记忆与了解。第一届世界保卫和平大会的召开是在1949年4月,故不属于20世纪50年代的反战和平运动的是A项。《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发表于1955年,维也纳世界人民和平大会召开于1952年,罗素的《人类的危机》发表于1954年,均属于20世纪50年代,故排除B、C、D。

示例3 (2014年新课标 全国卷Ⅰ 第46题)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194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强调敌后政权在性质上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指示规定,在政权的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并指出,共产党在政权中的领导作用,是要靠党员的质量来保证的,而不必有更多的人数,不是要盛气凌人地要人家服从,而是要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 工作,使别人愿 意接受我 们的建议。

各抗日根据地比较认真地贯彻了三三制原则。陕甘宁边区,1941年根据三三制原则进行了改选。党外人士担任乡以上干部者有3592人,占总数三分之二。根据地内的开明绅士由此得以进入政权机构。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根据地政权实行三三制的原因,并指出三三制政权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实行三三制的主要意义。

答案:(1)原因———为了巩固抗日根据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需要调动各阶层积极性,实行民主。特点———中国共产党领导,各阶层联合,民主协商。

(2)广泛团结了抗日力量,调动各阶层积极性;保证了各阶层民主权利;根据地人民民主政权得到巩固。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抗战胜利前中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的表现之一———三三制民主原则,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和归纳、分析、推理能力。解答第(1)问应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围绕这一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实行了全民抗战路线,领导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因而为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抗日积极性,同时为了巩固抗日根据地政权,在政治上需要实行人民民主。回答三三制的特点时,则需要结合材料关键信息来归纳。根据“共产党在政权中的领导作用”“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不是要盛气凌人地要人家服从,而是要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使别人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可以归纳出三个特点,即三三制民主政权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各阶层联合,民主协商。回答第(2)问要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充分发挥学生的推理能力。由于实行了民主政治,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这一措施直接维护了根据地人民的民主权利,调动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抗日积极性,从而巩固了根据地的抗日民主政权。

【重点突破】

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商鞅变法。

(1)内容:经济方面主要包括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政治方面包括严格什伍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普遍推行县制、制定秦律;军事方面包括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思想文化方面,推行“燔诗书而明法令”的政策,加强思想控制;社会风俗方面,强制推行小家庭政策。

(2)作用:经济上,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为秦国农业生产带来生机;政治上,使封建国家机器的职能更加健全,中央集权的建设从此开始;军事上,极大地提高了秦国 的战斗力,秦国在对外兼并战争中掌握了主动权。总之,变法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以 及中国历 史都产生 了重要影响。

2.王安石变法。

(1)内容:1富国之法有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青苗法、免役法、市易法、均输法。2强兵之法有保甲法、保马 法、将兵法、设军 器监。3取士之法有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唯 才用人。

(2)评价:变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也促进了社会进步。但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利益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得到根本改善,负担依然沉重,未能使宋朝从根本上摆脱危机。

3.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历史意义。

(1)失败原因:1这场运动的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较为薄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是其失败的根本原因。2封建顽固势力 力量雄厚,对新政进行破坏和镇压。3维新派自身的软弱性和不成熟。4运动缺乏广泛 的群众基础。5国际上,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正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不希望中国通过变法实现富强。

(2)历史意义:戊戌变法以救亡图存为直接目标,具有爱国性;变法在政治上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制,经济上主张发展资本主义,符合世界发展潮流,具有进步性;维新派在变法过程中,通过办报、上书、演讲、成立团体,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倡西学,用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具有思想启蒙的作用。

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1.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

(1)洛克的民主思想:第一次系统地提出了天赋人权,并将人权概括为自由权、生命权、财产权;认为君主和政府的权力来自人民政府,是为保护人民权利而设立的;主张实行法治以保护人民的自由权利;提出了最早的分权学说。

(2)卢梭的民主思想:倡导自然权利学说,主张人生而自由;否定封建王权,倡导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主张通过暴力革命,建立民主共和政体;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制;追求平淡,不仅要求法律上的平等,而且主张经济上的平等。

2.向封建专制宣战的檄文。

(1)《独立宣言》体 现的民主 思想及对 其评价。

民主思想:《独立宣言》的内容体现了天赋人权、主权在民、人 民革命权 利以及平 等的思想。

评价:1积极性。《独立宣言》标志着美国的诞生;反映了北美人民独立的愿望和要求,成为殖民地人民反英斗争的旗帜;强化了美国人民的法制观念,为美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它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宣布了民主共和的原则,成为法国《人权宣言》的蓝本;对近代亚洲、拉美的独立战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局限性。《独立宣言》没有宣布废除奴隶制;所宣扬的天赋人权只是拥有一定财产的白人男性才能享有,并不包括印第安人、黑人和妇女。

(2)《人权宣言》体 现的民主 原则及对 其评价。

民主原则:《人权宣言》的内容体现了人民主权原则、天赋人权原则、自由和平等原则、国家分权原则、权利保障原则(即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法治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评价:1进步性。限制王权和进一步启发人民的革命意识起了巨大作用;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及其他很多国家民主思想的发展,推动了世界资产阶级民主化进程,宣言对于亚洲和中国革命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2局限性。它所规定的平等是建立在财产不平等基础上的平等,是用来代替旧的封建等级制度的新的不平等。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主要内容:关于国家性质,体现了主权在民原则;关于国民的权利与义务,规定国民享有人身、财产、言论、出版、结社等自由和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国民有纳税、服兵役等义务;关于中华民国政治体制,按照三权分立体制组织政府。

评价:《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的施政原则,成为否定封建专制的重要法律成果;促使民主共和观念更加深入人心,为后来中国的制宪提供了蓝本;在推动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中,发挥了一定作用。

3.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

(1)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思想。

康有为的维新思想:1主要内容。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用中国传统经籍中的三世说来阐释君主专制、君主立宪和民主共和;强调实行渐进式的改良,逐步建立君主立宪政体,将来再实行民主。2特点。将西方的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宣扬变法改良。

梁启超的维新思想:1主要内容。强调民权思想,认为兴民权是变法的根 本、强国的保证;将兴民权和广民智相结合;将世界政体分为君主国和民主国,但认为君主立宪政体是世界上最完美的政体。2特点。一是把张扬民权和批判封建专制相结合,二是把兴民权与广民智联系起来。

(2)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内容:三民主义和五权分立学说。三民主义包括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民权主义是政治革命的根本,也是三民主义 的核心。五权分立学说是孙中山在借鉴西方三权分立的基础之上,增加了考试权和监察权。

4.抗战胜利前后中国人民争取权利的斗争。

(1)中共在抗日根据地建立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实行普选制。

(2)回击国民党的反共高潮。

(3)召开中共七大,指出建立民主 联合政府,建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 的新民主 主义国家。

(4)中共参加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

(5)参加重庆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协议,有利于实施民主政治与和平建国。

(6)中共积极领导国统区的人民民主运动。

(7)民主党派纷纷建立,并积极反对国民党的独裁统治。

(8)中共领导解放区人民开展土地改革。

(9)中共领导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0)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第二次世界大战。

(1)德、日法西斯专政的建立:1933年初,希特勒正式出任德国总理,标志着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1936年,受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组阁,标志着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2)局部的反法西斯战争:埃塞俄比亚人民的抗意斗争,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3)绥靖政策的表现与后果。

表现:对1931年日本入侵中国,国联未实行真正制裁;对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国联只进行有限制裁,美国实行“中立”;对德意入侵西班牙,英法实行 “不干涉政 策”,美国推行 “中立”;对德国破坏《凡尔赛和约》,没有进行有效制止;纵容德国吞并奥地利;“慕尼黑阴谋”使得德国吞并了苏台德区,最后占领捷克斯洛伐克。

后果:牺牲了弱小国家利益;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助长了法西斯的气焰,增强了法西斯的实力,加速了二战的爆发,不利于反法西斯国家的团结对敌。

(4)二战的爆发:1939年9月,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5)二战中转折性的战役:莫斯科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中途岛海战、阿拉曼战役。

(6)重大国际会议: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

(7)二战的结束:1943年7月,盟军在西西里岛登陆,意大利发生政变,退出战争,轴心国集团开始瓦解;1945年5月8日,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事结束;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二战结束。

2.二战后的主要局部战争。

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东战争、巴以冲突、两伊战争、海湾战争。

3.联合国的 建 立 与 世 界 人 民 的 反 战 和 平运动。

(1)联合国。

建立: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正式生效,联合国建立,总部设在纽约。

性质与地位:是二战后由主权国家组成的政治性国际组织。联合国是当今世界最具普遍性、最有影响 力、规模最大 和最重要 的国际组织。

宗旨: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以尊重各国人民平等权利及自由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促成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经济、社会、文化与人道主义性质的问题,并且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的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

主要机构:联合国大会、安理会、秘书处等。

(2)世界人民的反战和平运动。

主要表现:1949年,第一届世界和平大 会在巴黎召开;1950年,第二届世界和平大会召开,并成立了 世界和平 理事会;1955年7月,《罗素—爱因斯坦宣言》发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爆发大规模的反越战浪潮。

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1.古代中国政治家。

(1)秦始皇。

功绩:统一六国,建立集权、统一的国家。

评价:功———顺应了国家统一的历史趋势,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过———他的暴政导致了秦的快速灭亡。

(2)唐太宗。

功绩:开创“贞观之治”局面,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评价:唐太宗是大唐盛世的奠 基人;他对君、国、民关系的认识,以及晚年的反思,为中国封建统治者提供了借鉴;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推动了封建社会的发展。

(3)康熙帝。

功绩:巩固国家统一,维护国家主权。

评价:功———缔造和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基本上奠定了近现代中国的版图;是中国古代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有杰出贡献的封建帝王,开创了“康乾盛世”。过———严厉推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文化交流,阻碍了中国社会进步,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2.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华盛顿、拿破仑。

(1)美国国父华盛顿。

主要功绩:领导独立战争,主持制宪,担任美国首届总统。

评价:华盛顿的一生,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置于个人幸福之上,不恋官位,不慕权势,坚持民主,警惕专制,为美国的建立和国家的民主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2)一代雄狮拿破仑。

主要政治活动:1793年土伦战役中崭露头角;数次打败反法联盟,1810年称霸欧洲;1804年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从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方面改造法国;后期进行了一系列对外战争,最终兵败滑铁卢。

评价:拿破仑是法国杰出的资产阶级军事家和政治家。对内措施方面,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颁布《拿破仑法典》,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有利于政治稳定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进一步摧毁了法国的封建制度,巩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秩序;但对内专制,取消了民主。对外政策方面,实行“大陆封锁令”,绝对禁止欧洲大陆与英国人通商,这是一把双刃剑,既打败了英国,也葬送了法国,使帝国的经济和财政陷 入了困境。军事上,多次与反法联盟进行战争。早期战争捍卫了大革命成果,使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打乱了欧洲的封建秩序,客观上有利于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后期侵略战争,侵犯了欧洲其他国家主权,奴役欧洲人民,激起人民的反抗,致使帝国覆灭。

3.亚洲觉醒的先驱。

(1)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

主要活动:1894年,创建兴中会;1905年,创建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创建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为维护民主共和,领导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两次护法运动;晚年实现思想的重大转变,提出新三 民主义,实现国共合作。

评价:他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毕生致力于中国民主革命事业;他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与振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他是领导中国人民结束旧时代、开拓新时代的伟大革命家。

(2)“圣雄”甘地。

主要活动:创立非暴力思想;领导三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晚年为消除种姓制度、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纷争而斗争。

评价:甘地是印度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先驱,他创立并宣传甘地主义思想,为唤醒民众的抗争意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和争取印度独立做了大量工作;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为印度民族独立奠定了基础。

【强化训练】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鞅变法中,有一项措施导致了新型生产关系的确立,且使土地私有成为合法化,该措施是

A.“废井田、开阡陌”

B.奖励耕战

C.废除世卿世禄制

D.建立严密的户籍制

2.“秦孝公保崤函之固,以广雍州之地,东并河西,北收上郡,国富兵强,长雄诸侯,周室归籍,四方来贺,为战国霸君,秦遂以强,六世而并诸侯,亦皆商君之谋也。”上述言论说明

A.秦始皇对完成统一起的作用不大

B.商鞅变法是吞并六国的重要因素

C.秦国吞并六国有着优越的条件

D.秦孝公时秦国已具备完成统一的条件

3.对于王安石变法对农民的影响,今天史学界仍存在极大分歧,有的史学家认为变法起到了保护小农经济,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的作用,有的史学家认为很多措施实际 上是扰民。下列措施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扰民”的消极影响的是

A.方田均税法B.市易法

C.免役法D.青苗法

4.北宋司马光在弹劾王安石的奏文中说:“臣之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这主要是因为变法

A.变革取士之法

B.触犯了统治阶级的利益

C.用人失察,导致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D.改革失败,未改变北宋困局

5.图1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一份实物文献,下列能与文献对应的改革措施是

A.富国强兵、创办军事工业

B.废藩置县、承认土地私有

C.文明开化、发展现代教育

D.奉还版籍、殖产兴业

6.在近代许多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中,日本明治维新和晚清洋务运动有一些相似的举措,其中不包括

A.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B.积极发展军事工业

C.大力扶植私人企业

D.开办学校培养人才

7.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成为铁路、电信、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 功于美国。 这段材料说明

A.日本政府派团赴西方进行实地考察

B.日本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引进人才

C.日本有选择、有侧重地学习西方国家发展模式

D.日本的现代化完全由政府所主导

8.维新变法时期,张之洞在其所著的《劝学篇》中说:“使民权之说一倡,愚民必喜,乱民必作,大乱四起。”其基本用意是

A.减少变法的阻力B.竭力拉拢维新派

C.捍卫专制制度D.投机变法运动

9.1898年6月16日,康有为上书光绪帝说:“皇上勿去旧衙门,而唯增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渐擢小臣。多召见才俊之士,不必加其官,唯而委以差事、赏以卿衔,准其专折奏事足矣。”这段话最能反映维新派在变法中的态度是

A.要光绪皇帝加强对顽固官僚的争夺

B.要光绪皇帝在变法中讲究斗争策略

C.要使更多的维新派人士参与政权

D.在封建顽固势力面前主张妥协

10.《独立宣言》宣称:“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 追求幸福 的权利。”这段话主要体现了什么民主思想

A.平等思想B.平等与天赋人权

C.主权在民D.社会契约论

11.《独立宣言》中原有“英王乔治三世侵犯了一个从来没有冒犯过他的远方的民族的人身神圣的使命和自由的权利,俘虏了他们并把他们作为奴隶卖到另一个半球去,使许多黑人惨死于运输途中”的内容,后来这一内容却被删除了,原因在于

1它具有煽动黑人反抗白人种族歧视的意味2它不利于美国人民团结一致对付英国3它指责英王犯下了侵犯人权的罪行4北美存在种族歧视,而这段文字替黑人申辩

A.123B.234

C.124D.1234

12.1789年7月4日,巴黎人民攻占了法国专制主义的象征性建筑巴士底狱,揭开了大革命的序幕。法国大革命期间,人民不断将革命推向高潮,分别将君主立宪派、吉伦特派、雅各宾派推上法国政治舞台。下列属于君主立宪派当政时完成的历史任务是

A.推翻君主制,成立共和国

B.废除封建君主专制和等级制度

C.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封建义务

D.确立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13.康有为认为中国 “民智未开”,中国人“既缺乏政治习惯”,又“不识团体公益”,所以没有当共和国民的资格,只能实行君主立宪。而孙中山则主张“民为邦本”“主权在民”,实行共和。两人主张出现差异的原因不包括

A.教育背景的不同

B.代表资产阶级的阶层不同

C.对底层民众的认识不同

D.代表的经济基础不同

14.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他的)民族主义里,有德意纳粹与法西斯精神之优点,而无其缺失。民生主义里,有苏俄共产政权向往之长处,而无其偏病。民权主义又把英美政党代议制度之理论,释回增美。”在钱穆看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A.是一个西方思想的大杂烩

B.脱离中国传统政治,是全盘西化的产物

C.合乎世界政治新潮流

D.实现了中国传统政治与西方政治的完美结合

15.1941年11月,时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开明绅士李鼎铭在陕甘宁边区二届一次参议会上提出有关财政问题的提案,建议“政府应彻底计划经济,实行精兵简政主义,避免入不敷出、经济紊乱之现象”,精兵简政主张很快被中共中央采纳。这表明当时边区政府

1开始在边区召开政治协商会议2实行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主政权3三三制原则调动了各阶层的参政积极性4积极促进国共两党的合作

A.12 B.23

C.234 D.123

16.仔细观察图2漫画,下列说法中符合漫画寓意的是

A.英、美视法西斯德国和苏联为集权国家

B.苏联推行绥靖政策,与德国订立互不侵犯条约

C.法西斯德国与苏联结成轴心国同盟

D.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苏德之间是亲密友好关系

17.图3是一张1941年名为《美国睁开你的眼睛》的美国海报,画面中只有一个人的头部特写,他的眼睛 被蒙住了,上面写着 “一切照旧”,而画面背景中象征着法西斯的乌云已笼罩在了他的头上。这张海报意在

A.说明法西斯侵略与美国无关

B.说明美国还没有卷入与法西斯的战争

C.警醒对法西斯侵略视而不见的美国人

D.讽刺美国等西方大国推行的绥靖政策

18.1943年初,原来倾向于德国的土耳其、伊朗等国都纷纷表态,表示支持反法西斯战争,同时,很多国家加入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A.反法西斯联盟的正义性

B.斯大林格勒战役扭转了第二次世 界大战的战局

C.美国的参战增强了世界人民的信心

D.法西斯集团开始瓦解

19.印度总理尼赫鲁说:“没有克什米尔,印度就不会在中亚的政治舞台上占据一个重要位置。”同样,巴基斯坦总督真纳也曾说:“克什米尔就像巴基斯坦头顶上的帽子,如果我们容忍印度摘走这顶 帽子,那就会永 远受印度 的摆布。”对这段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印巴两国把克什米尔当作双方争夺的外交砝码

B.印巴两国都十分重视克什米尔的 战略位置

C.南亚半岛的克什米尔问题是美国 蓄意制造的

D.印巴两国都力图把克什米尔地区纳入自己的版图

20.在现代国际社会中,一些国家、地区及民间团体之间,通过签订正式条约或协议的方式,成立了名目繁多的国际组织,如欧盟、非盟、东盟、联合国、世贸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奥委会等。其中联合国是

A.参加国家和地区数量最多的国际组织

B.最具代表性的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C.负责处理各国经济危机的国际组织

D.解决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政治纠纷的国际组织

21.1967年5月,世界著名的和平主义者罗素和法国著名哲学家萨特一起成立了一个民间法庭(后来称为“罗素法庭”)。罗素以“如若某些暴行是罪恶的,无论他们的发出者是美国抑或德国,它们都是罪恶的”作为该机构的座右铭。这一民间法庭成立的初衷在于

A.揭露美国在越南战争中的暴行

B.揭露德国在二战中的暴行

C.反对人类的一切战争行为

D.致力于推动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

22.“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社会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 伯子男……尤其是儒家学者更是大惑不解,而且不久就大起恐慌,这简直就是打碎他们的饭碗了。”这个时代是指

A.战国B.汉朝

C.秦朝D.唐朝

23.法国元帅贝尔纳多特曾说:“拿破仑并不是被世人征服的,他比我们所有人都伟大,但上帝之所以惩罚他是因为他只相信自己的才智,把他那部庞大的战争机器用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从这句话我们可以推断出

A.拿破仑的失败在于其统治不利于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B.拿破仑的失败在于建立了帝制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C.拿破仑的穷兵黩武因蹂躏了欧洲其他民族引起了反抗

D.拿破仑的统治始终是建立在不断地对外征服的基础上的

24.他早年是一位改良主义者,曾上书李鸿章要求变革,而在19世纪90年代中期,当康有为、梁启超还在宣扬改良主义的时候,他却成为中国第一位民主主义革命家。他最有可能是

A.黄兴B.章炳麟

C.陈天华D.孙中山

25.印度诗人泰戈尔曾写道:“在使人们断绝邪恶的斗争中,或许他(指甘地)不会成功,或许他会像佛陀和耶稣一样遭到失败,但是他的一生对子孙是一种教益,为此,人民永远牢记着他。”诗人如此评价甘地是因为他

1多次组织群众性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2领导全国性的“文明不服从”运动3领导印度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4创立的非暴力不合作理论成为宝贵的思想财富

A.123 B.134

C.124 D.234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26题15分,第27题14分,第28题21分,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为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男子授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授露田20亩,不授桑田。死亡者或年满70岁后免课者,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为世业,身死不还官,桑田须种一 定数量的 桑、榆、枣树等。不适合种蚕桑的地方,改授麻田,男子10亩、女子5亩。露田、麻田均不 得买卖,桑田也限 制买卖。

———《魏书》

材料三王安石以新法害天下,引用奸邪,更张法令,驯至靖康之难,人皆咎安石为祸首。

———《二十二史札记》

(1)材料一中的“坏井田,开阡陌”的主要含义是什么?(2分)在当时起到了怎样的作用?(3分)

(2)材料三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开始实行的一种什么土地制度?(1分)其影响是什么?(4分)

(3)结合所学,评述材料三的观点。(5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个国家的成员是通过立法机关才联合并团结成为一个协调的有机体的。立法机关是给予国 家以形态、生 命和统一 的灵魂……对外权和执行权同是辅助,可隶属于立法权的,而立法权,正如前述,在一个有组织的国家中,是最高的权力。

如果执行权不是属于同时参与立法的人,而归属任何其他地方,它显然是受立法机关的统属并对立法机关负责的,而且立法机关可以随意加以调动和更换。

当立法机关把执行他们所制定的法律的权力交给别人之后,他们认为有必要时仍有权收回和处罚任何违法的不良行政。

———洛克《政府论》

材料二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同立法权合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的力量。如果同一个人或是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的同一个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法律权、执行公共决议权和裁判私人犯罪或争讼权,则一切便都完了。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三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仿效,可以盲从,搬进中国来也可以行得通。如果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像学外国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

———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权主义》

材料四资本主义国家大都实行三权鼎立或三权分立制度……美国国会通过的法案往往被否决,仅在罗斯福任总统时就达580次之多。美国总统提出的议案常常被搁置,如提出建立海军部的议案得到国会同意用了10年,建立内政部用了39年,司法部用了40年,劳工部用了45年。一些资产阶级学者也认为,权力分立论不符合积极增进效率的原理,它是以对国家权力及其行使人持怀疑的、不信任的、猜疑的态度为出发点的。美国第28任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在《国会政体》一书中,总结美国实行这个制度一百多年的历史后得出的结论是:“这种制约和平衡,在实际生活中恰好是功过参半。”

(1)根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洛克将国家权力分为哪几部 分?(3分)三者的关 系是怎样的?(2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国家权力划分有何变化?(2分)

(3)结合材料一、二、三与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在学习西方政治文明时是怎样结合“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的。(4分)

(4)根据材料四与所学知识,对三权分立学说进行简要评价。(3分)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5年,孙中山在 创建兴中 会时,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口号,充分反映了他的革命目标是推翻满清贵族的封建 统治,建立美国 式的共和 政府。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时,以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中阐述道:“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满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材料二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 公意,文实遵之。至专制政 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 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

———孙中山《大总统誓词》

材料三此次我们通过宣言,就是重新负担革命的责任,就是计划彻底的革命。终要把军阀来推倒,把受压迫的人民完全来解放,这是关于对内的责任。至于对外的责任,要有反抗帝国主义侵略,将世界受帝国主义所压迫的人民来联络一致,共同协作,互相扶助,将全世界受压迫的人民都来解放。

———孙中山《对于国民党宣言旨趣之说明》

(1)材料一中孙中山所述三个革命的实质是什么?(2分)材料二中,孙中山在誓词中要实现什么目标?(4分)

(2)结合材料一、三及所学知识,说明孙中山晚年对中国革命认识的变化。(2分)指出他在思想方针政策上的重大发展及促成这一重大发展的主客观原因。(6分)

(3)结合史实,简要评价孙中山革 命的一生。(7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2.B3.D4.B5.B6.C7.C8.C9.D10.B11.C12.B13.D14.C15.B16.B17.C18.B19.C20.B21.A22.C23.C24.D25.C

二、非选择题

26.(1)含义:废除井田制度,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2分)作用: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提高了他们发展农业的积极性,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但也带来了土地兼并。(3分)

(2)制度:均田制。(1分)影响:一定程度上使无地农民获得了无主的荒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使荒地得到开垦,增加了粮食产量,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到唐朝中后期,随着土地兼并的严重与土地买卖的频繁,加上安史之乱的破坏,井田制逐渐瓦解。(4分)

(3)材料观点完全否定王安石变法,是错误的。(1分)新法并非只是“害天下”,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宋朝“积贫积弱”局面;王安石并非“引用奸邪”,只是用人不当。(4分)

27.(1)立法权、行政权和对外权,立法权属于议会,对外权与司法权属于国王。(3分)关系:立法权处于最高地位,对外权和行政权处于从属地位,受其限制。(2分)

(2)变化:国家权力被划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者相互独立、制约平衡。(2分)

(3)孙中山在西方三权分立学说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和科举考试制度,提出了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监察权、考试权五权分立学说。(4分)

(4)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个人独裁专制,保持了社会稳定,但也严重影响了政府行政效率。(3分)

28.(1)实质:以三民主义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推翻清政府。(2分)目标:确立中华民国的地位;中华民国得到列邦公认,建立平等 外交。(4分)

(2)变化:由推翻清政府的封建反动统治到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发展: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2分)原因:1主观原因。孙中山坚持民主革命精神,有强烈的爱国心和救国救民的责任感,顺应时代潮流,不断探索,不断进步。2客观原因。十月革命的影响,苏俄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中共的影响、支持 和帮助。(6分)

3.对高中历史选修的经验交流 篇三

从课程论的角度来看,设置与必修课程相辅相成的选修课程是历史课程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选修课程促使高中历史课程在结构上走向多元,在体系上趋于完善,在内容上更加丰富,这是历史课程改革的一大进步。

从学习论的角度来看,设置历史选修课程更有利于学生兴趣、视野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它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有个性的发展。

本次课程改革中的选修课程与以往的选修课程皆有所不同。新的选修课程有哪些基本模块呢?高中历史教师在了解了选修课程的基本模块后,想进一步知道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相比,究竟具有什么樣的特点呢?以下只是我个人的一些见解。

一、课程呈现的专题性

历史选修课程在模块的设计上,注意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更适合当代高中学生学习。与初中学生相比,高中学生的内在、抽象、远距离思维有了一定的发展,情感也走向稳定而深沉,学习的内容更高深更复杂。作为选修课程,其选材的自由度较大,范围可以很广,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以及人物评说、历史之谜等等,均可进入课程。但是如果不加以选择,也容易显得杂芜。新的高中历史选修课内容的选材范围比较广阔,但是,这些内容在设计成模块时,一般都经过精选或浓缩,围绕集中而专一的主题加以组织。

二、课程学习的选择性

这是选修课程最主要、最突出的特点。以上谈到此前设置的中国古代史的选修课程,由于它的选择空间太小,在实际教学中变成了文科方向学生的必修课程,为什么造成这种局面,就是因为“一选一”没有多大的选择性。而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设置了六个专题内容不同的选修模块,要求选择文科方向的学生在学习完三个必修模块之后,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和愿望,在六个选修模块中还需要再选择其中至少三个模块进行后续学习。“六选三”相对于“一选一”无疑大大拓展了学生选课的空间。选修课程的开设,相当于在必修课之外,向学生提供了比较丰富的历史类“文化自助餐”,提供给学生自由选择,从而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三、教学内容的拓展性

高中各科选修课程都注重“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对必修内容再进行拓宽和加深,历史选修课也不例外,大致表现为这么几个方面: 一是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如,改革开放是当今我国面临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模块从雅典的梭伦改革到日本的明治维新,又从中国的商鞅变法介绍到清末的戊戌维新,使学生了解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进一步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从而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二是针对国际上的一些热点问题。如,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模块就通过对近一百年来世界战争与和平运动的发展脉络和重要的历史现象、人物的介绍,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和平、关爱人类的正义感,从历史经验的总结中提高保卫世界和平的自觉性。三是针对学生的探究心理。如“探索历史的奥秘”模块就力求满足学生对“历史之谜”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探索历史问题的兴趣,了解考古发掘及研究工作的基本常识。

四、更多吸纳史学研究的新成果

近几十年来,史学研究、考古学研究取得了许多新的成果。首先,从宏观方面来看,史学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大,以探索历史的新内容、新层面,从政治史、制度史转向社会史、经济史、城市史以及一些被传统史学所忽视的领域。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一些史学家把研究的主攻方向移向了对社会史、生活史和“大文化史”的研究,涌现了一大批成果。其次,近些年来在史学界,对一些具体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亦有重大突破。如,对洪承畴等历史上著名“贰臣”的新评价,对近代历史上有名的政治人物李鸿章、康有为等的再研究,虽然在学术界引起一些争议,但是毕竟推陈出新,促使历史研究的深化。再者,近年考古学的研究以及与其他学科的综合交叉性研究成果也层出不穷。如,夏商周断代工程、三星堆文化遗址研究等。在相对比较严谨、注重体系完整的必修课程框架内,难以集中这么多针对性强、有的可能还不是成熟的知识内容,而选修课则可以发挥其“短平快”的特长,及时地将这些内容有选择地反映到高中历史教学中来。选修课程的开设在一定程度上正有助于缓解历史知识的不断更新与课程相对滞后的矛盾。

总之,历史科学是一门全面探讨和认识人类发展过程的科学,历史学科在人类与民族素质构建与提高过程中发挥作用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它应当受到重视,在高中应给历史学科以应有的地位,形成宽松的大环境。这样,高中历史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更好的历史教师和高素质的史学工作者以及在其他行业能发挥出历史作用的人才。

(作者单位 河北省郑口中学)

4.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二教案 篇四

【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近代民族资本主义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掌握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压迫民族资本主义的手段。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相关问题的了解和探究,掌握历史的看待问题的方法,提高辩证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搜集和整理相关历史材料,认识到历史材料对历史学习的重要性,培养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资本主义在中国发展的经历,深入分析和理解,感受民族资产阶级面对国家危机时积极投身救国的热情,激发爱国情怀,明确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难点】感受民族资产阶级面对国家危机时积极投身救国的热情,激发爱国情怀。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展示实业群英榜:棉纱大王-荣宗敬,面粉大王-荣德生,火柴大王-刘鸿生等,请学生说一说关于他们的故事,并总结:有人说我国近代的这些民族实业家特别令人敬佩,他们是在寒风冷雨交加中守着那份坚持和执着,努力创业,那么这些民族实业家到底经受了哪些寒风冷雨呢?从而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外国资本主义的掠夺

教师提问:说到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一定离不开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请同学们结合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前两课所学,猜想近代中国民资的发展有哪些寒风冷雨?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环境中产生和发展的,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和剥削,后来随着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官僚资本的形成,又受到官僚资本的排挤和打击。

接着教师展示三则史料,请学生结合教材内容思考:外国资本主义通过哪些手段阻碍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学生阅读史料进行思考,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1)外国侵略者曾采用限制中国机器进口的方法,力图阻止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利用特权,大量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使民族资本主义在市场和原料供应方面受到巨大压力。(3)发动侵华战争,直接摧毁民族工业。

(二)本国势力的压迫

过渡:除了外国势力的剥削之外,本国势力不断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请同学们阅读史料,找出他们用哪些手段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学生阅读史料,进行回答,最后教师总结:(1)清政府不承认民族工业,认为是异端,驱逐和收取苛捐杂税。(2)国民政府大举内债、滥发纸币,严重影响民族工业发展。(3)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以直接投资、加入官股、收买、敲诈、没收等方式吞噬民族企业。

学生初步理解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后,教师设置情境:假设你是当时的民族资本家,面对外国势力的剥削和本国势力的压迫,你怎么办?

学生前后四人为一小组,5分钟时间自由交流讨论,讨论结束后,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可做补充,最后教师总结:民族资产阶级面对国家危机时积极投身救国,哪怕前路艰辛,仍然不懈斗争,他们是中国近代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环节三: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

作业:搜集在民族资产阶级发展时期创办工厂的故事,下节课与大家分享。

四、板书设计

《第二次工业革命》

教学目标

1.知识要求:了解或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垄断组织的形成原因、主要形式、作用。

2.能力要求:

(1) 分析和比较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2)通过对垄断组织的形成的教学,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到,随着生产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力的进步越来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新发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生产的发展,导致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

课时安排 1课时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本节重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垄断组织的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深层次分析,它反映了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即历史发展的规律性,这是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垄断组织的形成,就其内容来说,它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转折时期,它使现代意义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基本定型,它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乃至世界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其能力要求来说,它需要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才能对这一时期的历史现象形成正确的认识。

2.难点分析:本节难点是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的分析,学生往往只停留在教材的字面分析,难于深入理解其深层含义。

课堂教学设计

师: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

1.背景和条件

师:工业革命的进行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请同学们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条件,从社会政治前提、市场的需要、技术的准备等方面思考。

生:(思考、回答)

师:(归纳)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后,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确立,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必要的社会政治前提条件;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尤其是更为广大的世界市场呼唤第二次工业革命来临;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为第二次工业革命作了物质的技术的准备。

2.主要成就

师: 1870年前后,第二次工业革命蓬勃兴起。科学技术对工业生产的巨大推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和化学工业的建立。四个方面的具体成果请同学们看表。(放投影片)

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成果表

类别 年代 内容 国别

电力 1866 西门子制成发电机 德国

70年代 电力成为新能源

十年代 电灯、电车、放映机相继问世

内燃机

交通工具 七八十年代 汽油内燃机 德国

80年代 本茨制成汽车 德国

90年代 狄塞尔制成柴油机 德国

19 飞机试飞成功 美国

通讯

手段 40年代 有线电报开发成功 美国

70年代 贝尔发明有线电话 美国

90年代 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 意大利

化学

工业 石油化工工业产生

1867年 诺贝尔发明炸药 瑞典

80年代 从煤炭中提取卤、苯、人造染料

塑料、人造纤维开始生产

(教师概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上有关插图)

3.特点

师:请同学们对比两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思考一下,就两次工业革命发明的进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

(投影: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的一些主要发明)

年代 内容 国别 发明人

1765 珍妮纺纱机 英国 哈格里夫斯

1779 骡机 英国 克隆普顿

1785 水力织布机 英国 卡特莱特

1785 改良蒸汽机 英国 瓦特

1807 轮船 美国 富尔顿

1814 蒸汽机车 英国 史蒂芬孙

生:(议论并回答)

师:(小结)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是从纺织部门的纺纱环节开始,然后推动其它环节、其它部门,层层展开,不断深入。从其各项发明的时间也可以看出,从 1765年到 18,各项发明呈逐步递进的关系。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电力、内燃机和交通工具、通讯、化工工业——几乎同时展开的。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

生:(回答并相互补充)

师:(小结)是因为两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原因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的主要发明,都是为满足当时的社会需要而产生的,如:英国出现“纱荒”,促成珍妮纺纱机的诞生;纺织部门使用机器后,对动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继而有蒸汽机的问世。正像恩格斯所说,社会需求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而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科学研究的新发现为先导的,19世纪科学研究在各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展,它的新发现在生产领域的广泛应用,出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因而,第二次工业革命表现为在工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几乎同时进行。

我们教材还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各项发明的产生、发生的地域范围及其对各国的不同影响等三个方面总结了它的特点。下面我们就逐项进行分析。请一个同学读教材总结的第一个特点。

生:(读书)

师:就两次工业革命中的各项发明产生的特点,教材总结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发明是工匠在总结自己实践经验基础上的发明,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是在科学研究新发现基础上的应用。请同学们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呢?

生:(回答,并互相纠正或补充)

师:(小结)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生产过程中的科技含量较少,因此,生产过程中革命性的创造,利用实践经验就可完成。而随着生产的发展,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过程中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再仅仅依靠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来实现生产过程的革命性发明创造就不够了,就必需以科学研究的成果作为基础。英国人W·丹皮尔在《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一书中对这一特点进行了总结。请同学们读一读。(放投影)

在以前时代的大发明中,我们看见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家取得进一步的成就,那就是说除了偶然发现所带来的发明之外,需要常在发明之先。但在19世纪,我们就看见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科学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

科学过去是躲在经验技术的隐蔽角落辛勤工作,当它走到前面传递而且高举火炬的时候,科学时代就可以说已经开始了。

——摘自[英]W·丹皮尔在《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生:(读材料)

师:他所说“科学时代”的含义是什么?这一观点对不对?

生:(议论并回答)

师:(小结)科学时代就是指科学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历史的发展证明了这一点。此后社会生产的每一次飞跃式的进步,都是依赖于科学研究的新发现。所以我们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下面我们看教材总结的第二个特点。

生:(读书)

师:这一点教材说得已经很清楚了,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而且主要成果也都发明在英国;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原因何在?

生:(回答并互相补充或纠正)

师:(小结)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时,只有英国具备了工业革命的基础,即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当时,世界上只有英国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而其他国家都还处于资本主义前的社会状态。而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已经确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初步形成,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所以第二次工业革命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请学生读教材,总结特点之三)

师: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的国家除日本外,还有德国、俄国、美国的西南部地区等。由于这些国家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较晚,所以,这些国家第一次工业革命尚未完成,就迎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高潮。这样,对这些国家来讲,它们既可以吸收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又可以利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最新技术,从而使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也比较快,这又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回答)

师:(小结)说明了后来者居上的道理。因为后来者可以借鉴先行者的经验,避免或少走弯路,这样,他们就可以很快赶上或超过者。但要注意,这需要主观、客观条件都具备,条件具备了后来者才可以居上。

二、垄断组织的形成

1.产生

师:第二次工业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也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革,这就是垄断组织的产生。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看垄断组织是怎样产生的?

生:(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师:(小结)主要是两个途径,一是先进的企业挤垮、兼并落后的企业,使生产和资本不断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二是新兴的工业部门需要实行大规模的集中生产,使垄断组织应运而生。

2.主要形式

师:垄断组织是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而形成的,因此,因为所在国家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企业部门的不同以及环境等的不同,垄断组织形式也就随之多样化,主要有哪些呢?

生:(找出几种不同的垄断组织)

师:(归纳、简化)

流通领域:卡特尔——分割市场(初级)

辛迪加——设总办事处协调(中级)

生产领域:托拉斯——合股经营(高级)

3.影响

师:从垄断组织产生的途径,同学们可以分析垄断组织的作用和影响。

生:(回答,并相互补充)

师:(总结)首先,垄断是在竞争中形成的。在竞争中获胜的必然是设备先进、经营管理完善的企业,而遭淘汰的必然是设备陈旧、经营管理不善的企业。设备先进、经营管理完善的企业发展成为垄断组织,显然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其次,垄断是新兴工业部门生产的需要。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工业,如电力工业、化工工业、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等部门,都需要巨额投资,进行大规模生产,垄断组织在这些部门发展的程度较高。这些资金雄厚的垄断组织能为科学研究提供更加有利的条件,从而使其能更快取得新的成果,并加快新成果应用于生产过程中的步伐。总之,垄断组织的产生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19世纪晚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出现了垄断组织,在这些垄断组织内企业经营管理得到改善,产品成本大幅度降低,劳动生产率极大提高。我们可以看到,垄断组织的出现,实际上是在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之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调整适应了发展起来的生产力,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时期。

我们同时还应该看到,资本家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利润,控制垄断组织的大资本家为了攫取更多的利润,越来越多地干预国家的经济、政治生活,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成为垄断组织利益的代表者。

第三,资本家建立垄断组织的目的就是为了独占生产和市场,国内市场显然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因此垄断组织还跨出国界,形成国际垄断集团,要求从经济上瓜分世界,这促使各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给亚非拉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同时也造成了世界的紧张局势。

第四,列宁说:垄断是帝国主义的主要特征,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德、英、法、日、俄等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5.高中生物选修一教案 篇五

1、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2、尝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3、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质疑、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精神。激发学生的生物学兴趣。

3、能力方面:尝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分析推理,进行关于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说明探究实验的基本方法和一般过程。

2、让学生知道细胞与外界溶液一起可以构成一个渗透系统。

3、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教学难点

1、如何提出问题,做出假设。

2、如何设计实验过程(材料、实验用具、试剂的选择,实验结果的预测等)。

3、理解细胞膜不仅是半透膜,还是选择透过性膜。

教学过程

【导入】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引言:同学们回忆一下赞美莲藕的诗句“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莲藕生长在污浊的泥土中却能从环境中获取莲藕细胞生命活动需要的营养物质,如水、氧气、矿物质等,而莲藕细胞不需要的物质分子则不能进入。到底是什么控制物质分子进出细胞?(细胞膜)物质分子是如何跨越细胞膜输入和输出细胞的?(引出本章课题)

今天,我们先以水分为例,共同探究水分是怎样通过细胞膜进出细胞的。(引出本节课题)

【活动】“问题探讨”

(1)演示实验:一滴红墨水滴入到清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

学生观察并回答。

(2)提出探究问题:如果两种不同的溶液被一层半透膜隔开,结果又会怎样?

演示:渗透作用的实验现象。

教师和各实验小组代表课前做好该实验,实验的内容设置如下:

①烧杯中是清水,漏斗内是30%的蔗糖溶液,两种不同的溶液被一层玻璃纸(半透膜)隔开,实验开始时,漏斗内外的液面在同一水平面上,静置2h后,漏斗内的液面有何变化?

②用一层纱布代替半透膜,其它的均与①相同,漏斗内的液面有何变化?

③用一层塑料布代替半透膜,其它的也与①相同,漏斗内的液面会有什么变化?

④若漏斗内外均是同浓度蔗糖溶液,情况又是怎样的?若漏斗内外都是清水呢?

第1小组学生介绍演示实验①,展示实验现象。

(3)提出讨论问题

问题:为什么漏斗内的液面会上升?

多媒体动画演示,引导学生思考。

师生总结:水分子从数量多的一侧向水分子数量少的一侧扩散,也就是说:水分子是顺着相对浓度梯度跨膜运输的,这种现象称为渗透作用。这个装置叫渗透装置。

第2、3小组学生介绍演示实验②、③,展示实验现象。

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思考:比较①②③组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第4小组学生介绍演示实验④,展示实验现象。

通过比较①④我们又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总结上面两个结论得出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

a要有半透膜;b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存在浓度差。

【讲授】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类比渗透装置与细胞,提出问题: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吗?

从生活中的例子入手,例如,当我们吃比较咸的食物时,如腌制的咸菜、连续嗑带盐的瓜子等,你的口腔会有什么感觉?引出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引导学生作出假设:动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

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学生完成)。动物细胞的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动物细胞的细胞质是动物细胞内的液体环境。将哺乳动物的红细胞分别放在浓盐水、生理盐水、清水中,观察红细胞的形态。

预期结果(学生完成):红细胞在浓盐水中失水皱缩,在生理盐水中保持原有形态,在清水中吸水膨胀。

图片展示:水分进出哺乳动物红细胞的状况。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学生完成):

当细胞内溶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吸水

当细胞内溶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失水

当细胞内溶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形态不变

动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水进出细胞是顺相对含量的梯度,通过渗透作用进行的。

【讲授】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教师提出: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情况又怎样呢?

例如,在日常生活里,夏天家里做凉伴黄瓜时有水出现,腌萝卜条时洒上一些盐会出水;而卖菜的阿姨经常向青菜上洒水,青菜变得硬挺,说明植物细胞也会吸水和失水。

教师引导:我们要善于从生活中的现象发现新的问题,提出问题。许多科学家的发现并不都是从实验中得到,更多的是通过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发现问题的。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提出问题

教师:从生活中的现象,结合上面这些例子,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①植物细胞能吸水和失水吗?

②植物细胞在什么情况下会吸水和失水?

③植物细胞是不是一个渗透系统,哪些结构相当于半透膜?

筛选值得探究的问题:植物细胞在什么情况下会吸水和失水?植物细胞是不是一个渗透系统,哪些结构相当于半透膜?

提出了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后,我们如何去研究它呢?

●作出假设(以下以“探究植物细胞中哪些结构相当于半透膜”为例)

⑴作出假设:当一个问题提出后,我们必须结合已有的知识或经验(必要时还要查找资料)分析问题,并且作出尝试性的回答,这种尝试性的回答称为“作出假设”。

教师图片展示:“成熟植物细胞结构图。”

提供信息:①成熟植物细胞具有中央大液泡,占整个细胞很大比例,因此成熟植物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考虑液泡中的细胞液。

②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教师引导,学生作出假设:假设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也可以假设细胞壁相当于原生质层,或者假设原生质层、细胞壁两者都相当于半透膜。

各个小组可能会提出不同的假设,应引导学生讲述理由,最后确定一个较合理的假设: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

⑵预测实验结果:

当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吸水;

当细胞液浓度﹤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失水。

教师可以适当补充:细胞液中的水分流失,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但由于原生质层的伸缩性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就会与细胞壁分离开来,也就发生质壁分离。将发生质壁分离的细胞放入清水中时,会发生质壁分离复原。

6.高中历史选修一教案 篇六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引言

实验复习首先是要对教材中的每个基本实验,理解原理,掌握方法及注意等项。对实验中经常碰到的常用装置或操作进行归纳和适当延伸。如探究怎样使验证实验更加操作简单,时间短、污染少;在规范的基础上灵活应用。第二是要注重教材实验的开发与整合,以提高创新实验的设计能力和评价能力。如失败原因探讨与诊断,引导观察分析“异常”,或结合信息材料,概括实验目的归纳实验结论。总之要学会分析,注重表达。专题一 常见仪器的使用及实验安全 知识点

《高考考试大纲》

对应教科书内容 常用仪器的用途和使用方法 了解化学实验常见仪器的主要用途和使用方法

化学1 第一章 第一节 安全标识、安全措施意外事故的紧急处理方法 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了解实验室

一般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方法 化学1 第一章 第一节

一、重点知识解析

1.常用仪器的用途和使用方法

【用于加热的仪器】

(1)可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坩埚、燃烧匙,硬质玻璃管。特点:受热面积小、材质易均匀分散热量。

(2)垫石棉网加热的仪器:烧杯、烧瓶(圆底平底及蒸馏烧瓶)、锥形瓶等。特点:受热面积大,不均匀分散热量。【计量仪器】

(1)托盘天平:用于称量物质的质量。精度0.1 g。称量前调“0”点,称量时左物右码,砝码用镊子夹取,称量干燥的固体应放在两盘等质量的纸上,易潮解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应放在玻璃器皿中称量。

(2)量筒:用于粗略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精度0.1 mL。无“0”刻度。不能在量筒内配制或进行化学反应,量液体时量筒必须平放,观察刻度时眼睛平视。

(3)容量瓶:用于配制一定体积,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用前首先检查瓶塞是否漏液,往容量瓶转移液体应用玻璃棒引流,液体应冷却到20℃,不能在容量瓶中溶解溶质。(4)滴定管:用于做酸、碱中和滴定。精度为0.1 mL。刻度由上向下一般为0~25 mL,但容积大于25 mL。酸式、碱式滴定管不能混用,碱式滴定管不能装氧化性试剂,用前应先检查活塞处是否漏液。

(5)温度计:用于测量温度。水银球不能触及反应器壁,不能当搅拌器使用,注意温度计的量程。

【分离仪器】

(1)普通漏斗:用于转移液体或分离固体液体混合物,也常用于防倒吸装置。

7.高中历史选修一教案 篇七

一、从政治现代化的角度分析“明治维新”

政治现代化的特点是民主化和法制化。 在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选修I第104页有这样的表述:“1868年, 新政府以天皇的名义公布了《五条誓文》, 要求广兴会议, 向西方学习, 改革各种封建旧制度, 上下一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在左边的资料卡片上也指出, “五条誓文:1.广兴会议, 万机决于公论……”“会议”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指有组织有领导地商讨事情的集会, 或一种经常商讨并处理重要事务的常设机构或组织。 “议会”则指“西方国家的最高立法机关, 一般由上下两院组成, 议员经选举产生, 也称议院、国会”。 在宋成有的文章“《五条誓文》若干用语析义”中对此誓文的解释是:“在此誓文中, 虽写作‘会议’, 但其所指却是近代议会或议会政治”, “而‘公论’一词, 若把它与 ‘广兴会议 ’联系起来考察, 其义为议会政治的议政原则”, “故简言之, ‘广兴会议, 万机决于公论’条集中阐述了建立君主立宪制的政体问题, 展现了日本走向议会政治的前进方向。 ”这其实就是政治民主的体现。

在人民版历史教材的113页至114页有这样的表述:“1889年2月, 明治政府采取由天皇“御赐”的形式, 举行了宪法的颁布典礼。 ”“在法律上, 宪法承认了人民享有选举权、担任政府官员权以及居住、通信和宗教信仰权。 ”明治维新前的日本是一个处在幕府的独裁统治之下的落后的封建国家, 广大人民深受压迫与剥削, 基本无任何权利可言。 虽然《大日本帝国宪法》同西方的资产阶级宪法相比, 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 但它却在法律上承认人民享有选举权、担任政府官员权、居住权、通信权和宗教信仰权。 与幕府统治下的日本相比, 明治政府以法律的形式给予人民一定的政治权利和其他自由权利, 这是幕府政府所不能及的。 这体现明治政府在政治上的民主化和法制化。 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完全可以用现代化史观解读和分析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中“明治维新”这个专题。

二、从经济现代化的角度分析“明治维新”

经济现代化表现为工业化、市场化和规模化。 在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选修I第106页明确指出:“明治政府在废除封建旧政治体制的同时, 大力实行殖产兴业政策, 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保护和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明治政府最初采取大力创办官营企业来带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方针”, “经过较长时间的发展, 日本民间经营的近代工业有了初步发展”, “政府经营的企业完成了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和设备以及培养技术工人等历史使命。 在这种情况下, 日本政府开始将官营企业带动和示范的方针改为‘处理’官营企业和大力扶持、保护私人资本主义的方针”。 由此可知, 日本明治政府采取殖产兴业的政策, 极大地促进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对日本的现代工业化起到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教材的第111页我们可看见这样的表述:“明治维新为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19世纪80年代, 日本的工业革命出现了高潮, 特别是以纺织业为中心的轻工业部门发展迅速……短短几年间, 新建了大约二十个大工厂, 有很多纺织厂都拥有上万个纱锭。 同时, 原有的棉纺厂也在不断地改进生产技术, 扩大经营规模。 到1892年, 日本的近代化棉纺厂已达到39家, 纱锭的总数由1887年的76000个激增到350000多个。同期, 其生产总量也增加到204000件。 这些近代化绵纱厂的棉纱, 不仅很快抢占了工场手工业和个体手工业者的产品市场, 并且逐渐地从国内市场驱逐了进口的洋纱, 进而又开始向国外市场销售。 ”从这段表述中, 我们可以看出明治维新后, 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规模和市场越来越大, 迈向现代化的步子更快。 故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用现代化史观中的经济现代化视角分析本部分的内容。

三、从文化现代化的角度分析“明治维新”

文化现代化的特点是理性化和科学化。 在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选修I第109页有这样的表述:“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 明治政府开始推行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 文化科学、生活方式等, 借以改造日本传统文化习俗, 建立资本主义精神文明, 从而实现近代日本的文明开化。 教育改革在文明开化运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明治政府成立后, 首先整顿旧的教育机构, 设立文部省, 统辖全国的教育事业, 培养建设资本主义新国家所需要的政治人才、科技人才、产业工人和军人。 1872年, 文部省颁布了教育改革法令———《学制》, 明确宣布普及初等国民教育的方针”, “明治政府的教育改革成效显著, 普及小学教育使国民素质得到提高;实业教育的发展为日本培养出了大批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 “在政府的文明开化政策影响下, 一些传播西方启蒙思想的先驱者于1873年成立了研究和传播西方民主思想的学术团体‘明六社’, 积极宣传改革思想”。 我们从这些信息可以看出, 日本明治政府的一系列文化改革措施, 使日本社会文化的发展越来越理性化、科学化, 加快日本的现代化进程。 因此, 我们在进行日本明治维新的教学过程中, 完全可以考虑用文化现代化史观引导或者解读。

总之, 本文以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中的“明治维新”为例, 从政治现代化、 经济现代化和文化现代化等方面阐述了现代化史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该史观从现代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及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 全方位地、综合地审视近现代历史, 为我们认识近现代史提供全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

[2]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M].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0.

[3]朱汉国, 马世力.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S].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8.高中历史选修一教案 篇八

关键词:新课程;选修模块;问题;对策建议

G633.51

新课程实施以来,高中历史学科的课程教学打破了传统的通史教学模式实行中外历史内容整编交叉通过专题史的形式来展现教学的模式。学生可以在学完必修模块政治史、经济史和文化史的基础上从六大选修模块中挑选两到三个模块来进行学习。从理论上来说,选修模块的设置是为了打破长久以来必修课程“独霸课堂”的局面。有着相对独立,方式灵活、题材新颖、内容庞大等优点。也是逐渐从教师主导课堂过渡到师生共同经营的良好途径,选修课程的施行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兴趣的提高,同时也为学科内容实现知识整合提供了帮助。教学工作者对选修模块教学的开设都无一例外持肯定欢迎的态度。高中历史选修课程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设置了六大模块内容包括《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與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以及《世界文化遗产荟萃》,这些内容的选择编排打破了过去必修课程一枝独秀的局面,开始以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无疑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历史视野,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都有很重要的推动作用。

尽管选修模块的教学无论是在实际教学中还是理论层面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选修模块教学却显得十分的尴尬,现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的概述。

(一)选修模块的课程开设现状并不理想,流于形式

笔者曾就选修模块的相关问题走访调查过一些学生,居然有些学生开口问“什么是选修课程?”可见选修模块的教学理念并没有得到良好的落实。当向学生解释清楚什么是选修课程时才了解清楚,在学完必修课程之后也开设了选修课程,但选修课程的开设并不是理想中的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课程,而是学校统一安排课程和教学任务,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而教师在选修模块教学时也并没有刻意提醒学生该课程内容为选修模块内容,学习和教学方式一如必修模块,选修课也成了必选课,难怪学生对选修课程不明所以。

(二)选修模块的教学过程难度较大,对学生和教师带来了新的考验

由于高中历史选修课程侧重于某一特定领域的相关内容,专业性较强,同时也吸收了一些最新的史学研究成果,其内容不仅对学生,对教师本身也是一个新的领域。要上好高中历史选修模块,教师必须要有相关的历史知识储备。教师在在史料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对史料资源进行阅读、分析和概括,能够快速突破重难点。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对选修模块中一些相对陌生和不熟悉的内容,最直接的做法就是广泛收集相关资源,将各种渠道收集来的原始史料,图片,视频等等资料展现在学生面前,用史实教学。有一些教师干脆把选修课上成了纯学术性的专题讲座,加深了学习难度,同时也违背了高中历史学科学习的基本目标和特点。选修模块教学在这时候却成为了学生学习的一种负担,同时也影响了教学进度。

结合笔者实践调查经验和新课程的认识,考虑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

(一)各级教育教学主管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和多方面的支持,为教学工作的实施创造良好环境

学科课程的开设离不开上级教育管理部门的调控和支持。一方面,选修模块的教学在实际教学中得不到切实有效地落实,选修课也只能当必修课上,反映了在课程开设方面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笔者建议在学校课程教学中应该设立独立的选修模块管理机构,完善选修模块教学的管理制度。安排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来审议、监督、落实选修模块教学工作的实施情况,确保选修课程的有序运行。而另一方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调查发现,很多历史教师对选修模块的教学理念其实很赞同,但实际操作时却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究其原因发现历史选修模块的实施需要一定的物力、财力支持,物质基础和财政基础无法落实到位,教育教学工作无法顺利展开。因此建议教学主管机构考虑为选修模块的教学提供必要的财力和政策支持,不定期的对教师进行职业技能和教学理念的培训,调动学校和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因地制宜,因校制宜,放心大胆的对选修模块教学推陈出新,发挥选修模块学习的独特功能。

(二)加强同学生的沟通,为学生选修课程的学习提供指导意见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学生作为学习个体存在本身就有着鲜明的个性,选修模块的学习正是为学生个性的发挥提供了最佳途径,如果不让学生本人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选择课程,新课程的要求和目标无法真正意义上得到落实。本着关爱每一个学生,为学生的未来成长负责任的态度,考虑到结合选修模块的特性在学校应该对学生采取灵活的教学管理机制。如作为学校可以制定相应的选修模块学习指导手册,包括详细介绍选修模块的内容和选修实施意见,供学生清楚地了解选修模块的内容和操作。同时加强同学生本身以及家庭的联系,了解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学习情况和相关条件,能够为学生选修课的选择提供合理的建议,真正从人格和学业上关心学生,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落到实处。

(三)适当的对选修模块的教学测评进行改革

基于上述问题,笔者建议历史学科的教学测评可以尝试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1)高中教学中推广学分制管理制度。长期以来学分制是高等教育测评中的经常采取的一种措施。笔者建议可以将学分制引入高中教学。在学习完必修课程后一定要有相应的选修模块的学分,而这些学分也应该等比例的兑换成分数,计入高考升学成绩中。同时要统一测试和管理办法,制定出一条公平、公正、公开的测评机制。根据测试,对学生进行学习过程性评价,真正打破一次高考分数决定一切的局面。

试着从内容上改变高考题型。高考题型虽然一直以来都在变化,但就历史学科而言始终很难摆脱题型封闭,学生无法发挥主观思想,评价制度过于单一的局面。这里可以试着进行突破,多增加一些开放性的试题,在阅卷时采取SOLO分类评价法,通过了解学生的思维结构处于何种层次,较好的拉开学生差距。

上一篇:会走路的小房子读书笔记下一篇:社会经典人生哲理励志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