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法制建设现状与建议

2024-07-06

新农村法制建设现状与建议(共8篇)

1.新农村法制建设现状与建议 篇一

1年第1 0卷第2期口王生鼎【摘要】路政管理法帝I化,是指路政管理部门运用法律手段通过相对固定步骤和程序对行政管理相对方依据职权和职责进行管理的活动。路政管理部门只有充分运用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法制化建设,才能进一步树立路政管理部门的权威,提升路政管理能力,促进公路交通事业的健康发展。本文主要就当前路政管理部门的法制化建设提出几点建议。【关键词】路政管理;法制化;路政规范【作者单位】王生鼎,青海省大通县交通局路政所

一、路政管理法制化建设的意义公路建设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服务性、战略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我国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性产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社会 落实 依法治国方案,必须加快各级政府部门工作法制化进经济建设过程中,公路作为经济发展的大动脉,承载着国家程。路政管理部门作为交通主管部门的下属部门,为保障公与地方经济繁荣、人民致富的希望;担负着为先进生产力和路完好、安全和畅通,依法实施的保护公路、公路用地及公路先进文化发展、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服务的任务。从“要致富,附属设施,管理公路两侧建筑控制区实施具体行政行为。交先修路”到今天全国各地“绿色通道”的开通,无不彰显出公通安全离不开路政部门的管理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路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随着经济发展和繁荣,伴随交通安全法》既规定了路政管理部门的权利,又规定了路政而来的是对交通运输的更高要求,对公路建设和管理水平及管理部门的义务。为路政管理部门的法制化建设做出了基服务质量的更高要求。面对剧增的公路运输需求和资源、能础性的硬性规定。源和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公路交通发展必然面临诸多重大挑需要明确某个特定物的最终归属。所有权是一种最终支配 以一种可以向社会公开的、能够表现这种物权变动的方式予

权。决定了所有权的规则只能是一物一权。否则就难以确定 以展示,从而使第三人知道物权变动的情况,以避免第三人 物 的真正归属,而且容易发生各种产权纠纷。遭受损害。所谓公信,实际上是赋予公示的内容具有公信2.物权效力优先的原则。此处的优先,是指物权权利实 力,是指物权的变动只要采取了法定的公示方法,就发生法现的优先。它的基本含义是:当同一个标的物上有数个利益 律上的效果,即使该公示方法表现出来的物权存在瑕疵,这相互矛盾、冲突的权利并存时,较强效力的权利比照较弱效种效果也不受影响。力的权利优先得到实现。首先,物权 相互之间的优先效力。(二)公示公信原则在物权制度中的体现。在物权制度这主要是以物权成立时间的先后来确定物权效力的差异。中,公示与公信原则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体现。根据公示原一般来说,两个在性质上不能共存的物权不能同时存在于一 则,动产物权的变动以交付(移转占有)为公示方法,不动产物之上,所以后发生的物权不能成立。以上所述的物权相互 物权的变动以登记为公示方法,否则不得对抗第三人。根据之间的优先效力只是一般的原则,其例外就是限制物权的效 公信原则,只要当事人在变动物权时依法定方式进行了公力优先于所有权。有效成立的限制物权是在特定方面支配示,法律就赋予该物权变动以完全效力。物的权利,一般

是在他人所有之物上设定的具有对抗第三人我国物权法规定了动产应当交付、不动产应当登记的规

效力的权利。其次,在同一个标的物之上常常同时存在物权 则。总之,动产与不动产的物权变动是物权制度中一个很需

和债权,哪种权利优先得到实现呢?物权效力优先原则提出要的问题,物权变动的公示与公信原则在明确财产归属、保

在这种情形下,物权优先实现,即使物已经成为债权的标的 障交易安全、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时,该项效力依然存在。其基本内容如下:(1)对于“一物二因此,我国立法者已将其作为物权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卖”,标的物为不动产,后买者已经取得的物权优先于先买者的债权。(2)已经成为债权给付标的的特定物,又成为限制【参考文献】 物权的标的时,物权优先得到实现。(3)在破产 人的财产中,1.扬建东.物权公示制度初探[J].法学研究,1993,6:38—40对特定物有物权的,优先实现其物权。2.杨立新.民事审判诸问题释疑[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l:266

四、物权公示与公信原则

(一)公示与公信原则概述。公示与公信原则是有关物 3.钱明星.论我国物权法的基本原则[J].北京大学学报,权立法的基本原则。所谓公示,是指物的各种变动事实必须1998.1·37· Industrial&Science

万方数据医雹量蚕疆圈201公路路政法制化建设现状与对策建议 Tribune区田衄

1年第1 0卷第2期

战。作为路政管理部门必须迎难而上,抓好自身建设,对权执法力度。利和义务都要有明确的、规范的实施和承担。以法制化建设(五)公路沿线违章现象增多。由于部分地区公路两侧推进公路管理和服务的提高,充分发挥路政管理部门的责任建筑缺乏统一规划和有效管理,公路两侧缓冲区内兴建餐和目标。馆、商店、旅社、停车场等。尤其是城乡结合部路段违章建筑

林立,呈现公路街道化态势。由于部分地区道路交通的便利

二、当前路政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公路建设用地权属不清。目前在许多地区,公 性,人员集中,导致侵占、挤占、毁坏公路现象严重,不少道路 路建

设时,由于承担征地任务的当地政府无法一次性处理巨路面被任意占用,当作晒场、堆场、市场等。各种摊点以路为

额的征地及补偿资金,导致众多地方政府变通处理,并不办市应运而生,在相当多的集镇地段干脆就搞起了马路市场。

理正式的土地征用手续。造成后期众多路政部门路产路权 另外在利益驱使下超限超载运输车辆日益增多,给公路造成豳重量蓄汪鲞i圈20

1的“虚置”。从严格的法律意义上讲,路政管理部门对公路没部门如果禁止农农作物,农民就会理直气壮向我们“讨说法”,就会理所当然的要求我们进行征地赔偿,这样的情况让许多路政部门无所适从。更甚至于公路两边的开挖填土、搭建、破坏公路地基机构的问题,路政管理部门连最基本的土地使用证书都拿不出来。在法律上,本身就不符合此类公路的执 法资格。要进行行政阻止,更是无法可依。

(二)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现行关于路政管理的法律 法规数目众多,包括最高级别的法律、国务院规章、公路部门规章至地方规章,各种级别,各种内容的程序法和实体法。但在实际执法运用中,存在各种法律法规规定的内容有很大法规的学习及贯彻,要完善行政执法程序。上级主管部门应同,甚至于许多地方保护主义严重的法规与国家的大法

加强执法文书使用的规范监督。使各级路政管理部门使用套,与相关的专门法律不“兼容”。(三)执法环境差。由于公路管理部门行政隶属关系的 形象。加强执法行为规范。路政执法人员要规范着装,仪容性,以及公路投资建设及管理收入的双向性。导致当地 保护主义观念日益加深。部分政府部门甚至政府领导整洁、举止规范,执法用语文明。要注重制度建设,使路政管

理部门的执政方式规范化和程序化,从制度上规范执政行为公路保护是路政部门的职责。在谈到公路利用和效益时,基本没有公路保护的概念,在谈到公路保护义务时,认 护,甚至为

了追求暂时的经济效益放任违章等行为的发生。二是有关

行政管理部门配合不协调。国土资源、行政执法、建设局、工

商行政管理等部门在各自的行政职责和权限内做出的行政

许可或审批,经常与公路管理部门发生交叉甚至于冲突。三

是政府行政干预压力日趋增大。在路政执法过程中,行政管

理相对方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手段干扰执法。甚至有些地方

实行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标,通过行政手段迫使公路部门放弃执法,阻碍了路政管理部门的执法效果的实现。(管理部门,又属于上级主管单位业务部门,双向管理 四)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当前的公路管理机构既属地(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不仅是向行政管理相对方宣互间的关系难以协调。另外,公路管理机构的名称也传有关法律法规,更要向广大的群众宣传路政管理的法律规范现象。省级的基本都称为公路管理局。而地、市法规,充分调动和争取群众及政府部门的支持。要采取现管理部门名称则比较混乱,有的地方名称为公路管 局,有的地方名称为公路段,还有的地方名称为公场宣传咨询、散发图片、张贴标语、送法下乡、媒体报道等多不规范的名称往往让行政管理相对方不知所以

种形式宣传《公路法 法律法规和国家、地方的路政管理规章。通过宣传教育、重多人认为不同的名称下是不同的管理部门,管

点整治等方式有机结合,进一步让人民群众明白车辆超限都是不一样的。这种不规范的体制降低了超载运输的危害,知晓法律政策的规定,增强爱路护路的意规范性,降低了工作的运行效能。增加识,营造了社会各界关注公路、爱护公路、支持管理的良好影响了公路管理部门行政执法能力和环境。·38.

万方数据

了极大的损坏。有实际管理权。在这样的情况下,路政管理

三、强化依法行政,实现路政管理法制化 民在边坡种植(一)加强队伍建设。实现路政管理法制化,必须加强执 法队伍建设。要有一批素质过硬,熟悉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执法权限和职责的执法主体。要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管理条例》的规定做到行政执法主体明确,职责清晰。路政管理人员加强政治业务学习,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参加岗前培训、岗中轮换、岗后总结。要建立能上能下的人才管理机制,实行奖励与惩戒相结 合的方式,加大干部队伍的调控力度,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二)加强执法能力建设。各级路政管理部门加强法律的不 不配 统一的执法文书,有利于提高执法的效能,树立统一的执法双向 政府 干部为。要有效地按照各级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充分落实执法 效果。认为公路是当地政府部门的。极少想到公路的养(三)建立治超长效机制。路政管理部门要强化执法效 果,对违法违章行为要进行不问断的行政执法。在治理超限 超载方面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不能突击检查,突击罚款。更不能追求经济利益以罚代管。要在逐步取消公路收费的 情况下,防止超限超载现象反弹。针对公路取消收费后大量 货车进入地方公路运营的现象,要积极开展打击恶意超限超 载的专项行动。路政管理机构要以固定治超检测站为依托、以固定检测和流动稽查相结合的方式,严厉打击超限超载车 辆避站绕行、短途驳载等违法行为。保证治超工作的顺利、长久运行。)加强路政法律法规宣教力度。积极推动路政法规 方政府 导致相 存在不 以下公路 理局或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管理条例》等 路管理处。然,甚至于很 理的业务和权限 行业管理的统一性和 了系统“内耗”。也直接Industrial&Science Tribune臣Ⅲ衄

公路路政法制化建设现状与对策建议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王生鼎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1,10(2)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cyykjlt201102021.aspx

2.新农村法制建设现状与建议 篇二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现状,一村一品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 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 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如何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 本文结合陕西渭南实际作一初浅探讨。

1 渭南农业与农村发展现状分析

1.1 农业经济平稳发展

2009年, 全市坚持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一揽子计划指导下, 积极克服金融危机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促进农业稳步发展。2009年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达到174.67亿元, 剔除价格因素, 较上年同期增长6.7%。其中农业产值118.46亿元, 增长6.8%, 林业产值8.49亿元, 增长0.3%, 畜牧业产值38.03亿元, 增长8.6%, 渔业产值1.06亿元, 下降4.6%, 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8.63亿元, 增长4.3%。

1.2 农民现金收入保持稳定增长

2009年渭南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自改革开放以来首次超越全省平均水平, 达到3589元, 增幅达到20.6%, 位居全省第二。据调查资料显示, 预计2010年一季度农民现金收入1042元, 较上年同期的899元, 增加143元, 增长15.9%。得益于高速铁路修建、高速公路扩建、310国道等改造、天然气管道铺设及其他重点项目建设等基础建设项目较多, 为本地农民务工提供了大量的机会, 工资性收入增长迅速。而且由于今年农产品出售价格较去年同期涨幅较大, 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446元, 同比增加33元, 增长8%。合作医疗报销比例增大, 家电下乡补贴项目由去年的4大类增至12大类, 在各项惠农政策在中央财政的有力保证下, 市委、市政府不打折扣地落实到位, 这些促使了农民政策性收入的持续增加。

1.3 发展一村一品产业, 取得了明显成效

目前, 全市一村一品发展正从点状发展向一乡一色、一县一业的产业带发展, 标准化、专业化、块状化发展的趋势开始显现, 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有效推进了现代农业建设进程。成立了以“三秦一村一品”大观园为龙头的12个特色产品展销部门, 开通了一村一品网上交易平台, 实施设施瓜菜优势产业和花椒优势产业带建设项目, 形成一县一业重点县1个 (白水县) , 全市形成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多元化格局。据了解, 目前, 全市一乡一业示范乡镇达到57个、一村一品示范村357个, 从事主导产业人数达到150万人, 示范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4000元。

2 当前渭南农业农村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资金短缺

只有加大财政资金投入,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才能更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渭南是一个农业大市, 全市总人口540万, 农村人口占到80%, 农民富则经济强。2009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5000元大关, 而2009年渭南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589元, 较全国平均水平低1411元, 为全国的72%, 虽较以往略有上升, 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尽管近年来陕西经济高速发展, 但是渭南2009年生产总值仅655.5亿元, 较关中地区宝鸡的806.56亿元, 咸阳的873亿元还相差甚远, 能投到新农村建设的资金寥寥无几。

2.2 农业基础设施发展滞后

近年来, 农业来基础设施虽有大幅度发展, 但仍相对滞后,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抗灾能力不强。渭南市的一些设施都是上世纪70年代建成的, 已经老化, 而且渭南市是自然灾害较严重的地区, 以2003年华县的洪灾为例, 淹没区所有农业基础设施、生产交通道路被毁, 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7.2亿元。

2.3 惠农政策落实不到位

由于部分农民接触电视、广播等媒体较少, 加之村、社干部对惠农政策的宣传解释不够广泛和深入, 造成部分群众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掌握的不全面。95%的农户对种粮农民补贴、退耕还林补贴、教育“两免一补”、农机具购置补贴、农村合作医疗透明度较高的普惠性惠农政策较为了解。但是群众对一些特殊补贴的项目、标准不清楚。而且由于粮食直补、医疗保障、低保等补贴标准较低, 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的难题, 看病、上学仍是农民最大的难题。

2.4 村容村貌长效管理机制尚未建立

一是乡里对农村环境卫生突击整治的多, 真正建立农村环境卫生管理长效工作机制的很少。“三堆” (土堆、粪堆、柴堆) “五乱” (垃圾乱倒、脏水乱泼、电线乱拉、厕所乱建、禽畜乱跑) 等现象时有回潮。二是农村村庄建设管理混乱。村民超高程建房、越道路红线建房等问题屡禁不止, 特别是塬区群众乱搭乱建现象比较突出。三是因宅基地审批管理体制等原因, 农村未批先建、乱占乱建问题较为突出。特别是公路沿线村的农民在路边的耕地里违规建房问题突出, 致使农村空院宅基地增多, 浪费土地资源。

2.5 农民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农民的思想观念、文化素质、科技意识、生产生活方式等与新型农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急需强化培训, 提高整体素质。农村人口素质低主要受两个方面影响:一方面, 农村人口众多, 农村的经济发展与文化教育事业建设相对落后;另一方面, 农村较高文化素质的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 绝大多数的农村大学生成为城镇居民, 留在农村的很少。

3 推进渭南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3.1 提升渭南一村一品特色经济

渭南是一个农业大市, 全市总人口540万, 农村人口占到了80%。农业丰则基础实, 农民富则经济强。为此, 渭南市提出了“扶强、扶优、扶特”的引智思路, 注重“引智、引资、引项目、拓展国际市场”。“扶强”即引智工作在做大做强特色农业经济中寻求突破。渭南市对韩城的花椒、华县蔬菜、临渭区红提葡萄等一系列农业产业, 在引智方面进行了重点服务强力推动;“扶优”就是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 着力引进农业新优品种, 引进先进作务经验, 破解农业发展难题。而建立“一村一品”引智示范基地, 是转化引智成果、搞好示范推广的有效途径。2007年, 渭南市建立了大荔县西池村秦川牛养殖基地、富平县双杨村奶山羊基地、白水县上徐村苹果种植基地、韩城市道口梁村大红袍花椒基地等28个“一村一品”引智示范基地, 切实发挥了引智工作在发展“一村一品”中的“助推器”作用。以后渭南市还应在“引进来”的基础上, 坚持“走出去”的做法, 结合全市特色产业发展的需要, 多向日本的“一村一品”模式学习, 为渭南市引进好先进的经验与模式。

3.2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推进新农村建设

首先应坚持以土地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 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基本组织形式, 科技进步为根本动力, 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 高度重视土地、水以及环境等方面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 走高产、优质、高效和可持续的农业发展道路。其次还应突出农业产业体系中的优势与特色, 在切实抓好粮食生产的基础上, 抓好果业生产、畜牧业生产以及蔬菜生产, 着力推进陕西果品进军国际市场, 促进果品及其加工品的出口, 加快果业国际化步伐;推行科学饲养, 促进畜牧业生产规模发展, 转变增长方式;并鼓励和扶持社会资本参与蔬菜产业发展, 重点提高加工能力, 创建知名品牌, 拓展销售渠道和市场。

3.3 落实支农惠农政策, 建立现代农业投入保障机制

积极争取各级财政投入。确保“千村示范, 万村推进”工程顺利实施。切实落实农业支持补贴制度。激发广大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极大热情。并引导鼓励各方投资现代农业。落实中央关于“对农户投资投劳兴建直接受益的生产生活设施, 可给予适当补助”的政策。同时要结合当地产业发展现状, 围绕关键环节, 突出解决制约因素, 积极做好招商引资等工作, 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入现代农业建设。

3.4 提高农民素质, 培养建设新农村的中坚力量助项目 (10YKF003) 。

中国的关键问题在于农民, 作为新农村建设主体的农民, 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 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造就一支有文化、讲道德、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队伍, 是新农村建设最为迫切的要求。渭南市应以通过调整教育资金的使用方向、加大财政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和加快发展职业教育, 有效整合教育资源, 联合渭南师范学院以及渭南市其他职业技术学院, 扩大农村区域内中等职业教育, 配备好师资力量, 以增强办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为农村经济发展培养更多的后续人才, 为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奠定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http://www.sn.stats.gov.cn/news/tjgb/201033193623.htm, 2009年渭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http://www.wntj.gov.cn/E_ReadNews.asp?NewsID=370, 渭南统计信息网.

[3]康峰, 中央惠农政策在陕西渭南市贯彻落实情况的调查[J].调查与研究, 2010.1.

3.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分析及建议 篇三

关键词:新农村;文化建设;文化站

一、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弘扬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农村文化建设确实存在诸多严峻的现实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阵地丧失,设施荒废,硬件不姓“文”

目前,农村文化站绝大多数一无象样的办公场所,二无能够提供健康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及配套设施,文化站“一块牌子、一张桌子、一枚章子”的现象很普遍。活动器材陈旧落后,根本无法应付开展活动之需。图书室基本上是破旧危房,仅有的一些书籍也是陈旧霉烂,由于多年未进新书,根本无人问津,图书室自然也就变成藏书库了。由于一方面政府多年对文化的投入严重缺乏,另一方面我们现有的文化设施也在不断地消失、挪作他用,造成了恶性循环。

(二)队伍不稳定,职能错位,软件不姓“文”。

文化员队伍缺乏年轻的力量,大部分文化站干部年龄都偏大、观念老化,在专业业务上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后继乏人的现象日益显现,再则由于文化机制不顺,文化员队伍在育人机制、管理机制存上在很大问题,文化站与文化主管部门脱钩、文化干部不姓“文”,在乡镇几乎100%兼职,开展本职文化工作没有主动性,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乡镇其他日常行政事务中,每年除组织全县指定必须参加的文化活动外,很少开展文化业务工作,有的连基本的农村文物保护、农村文化市场引导与管理、民间艺术的挖掘与整理等工作职能都搁置一旁,视为他活。

二、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的成因

(一)认识不清,心口不一致

目前乡镇文化站人、财、物、事四权下放到乡镇管理,部分乡镇却没有把乡镇文化站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对待,一些乡镇领导由于思想认识不一,对文化站撒手不管了,认为文化站不出经济效益,是个包袱,认为文化工作是软指标,不抓文化工作不影响单位排名进位、个人晋升,文化工作抓与不抓无所谓。在一些乡镇领导看来,需要投入而不能带来经济效益的文化事业建设是可以先放一放或挂在嘴边说说而已的。

(二)体制不顺,主管不到位

首先是用人机制制约农村文化队伍建设。现在的情况是,一方面文化站缺编严重,另一方面需要的专业人才又进不来。文化站四权下放到乡镇管理后,一是乡镇不管或者不知道怎样管;二是县级文化部门对文化站管理力不从心,有的文化站专干换了县文化部门根本不知道。文化专干地位低待遇差,是“弱势群体”。文化专干很寒心,许多都不愿意再干文化工作。其次,由于管理体制问题,部分文化专干不善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专业特长,没有把创新作为自己力量的源泉,还是停留在向政府“等、靠、要”的观念上。经费困难加上一时得不到领导的支持,就不敢也不愿开展工作。造血功能不能强化,自我生存发展能力弱。再次,长期以来财政对文化的“欠帐”太多。改革开放以来,90%以上的乡镇没有新建文化设施,原有的文化设施有的破烂不堪,有的挪作他用。以文养文,走产业化道路条件还不成熟,也很不现实。在这种情况下,乡镇文化站普遍得了“贫血症”,急需输血。

三、振兴农村文化的建议

(一)加强农村文化站建设

1、深化认识

营造农村文化工作的基本环境。群众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和繁荣群众文化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县、镇乡政府部门要加大对群众文化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力度,站在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重视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经常对群众文化工作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帮助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各乡镇应将文化工作纳入双文明建设目标管理范畴,改变那种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要花钱宁可不要的现象,使农村文化走出“无事干、无人管、无所作为”的误区。

2、强化改革,建立农村文化良好的运行机制

文化主管部门应把握好进人关、用人关、培训关,应将一批业务精,敬业精神强,有较强工作能力的文化专干纳入国家公务员范畴,使之在生活和福利待遇上与其他干部一视同仁,建设良好的运行机制、激励、机制、投入机制,把发展先进文化与改造落后文化统一,与提高群众文化素质统一、与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统一。同时,可发挥文化广播、电视、体育等相关部门职能互补的优势,组成综合的乡镇群众文化娱乐机构,增加其实力和发展后劲。

3、增加投入,建设农村文化工作的基本阵地

阵地是舞台,是文化站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在乡镇机构改革中,各乡镇党委、政府应该保证和改善文化站的基本办公条件,必须将现有的文化市场、阵地和设备划归文化站统一管理和使用,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借调和挪作他用,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乡镇财政应逐年增加对群众文化工作的投入,应将文化活动经费列入财政预算,逐步巩固和添置文化娱乐设施和设备。

4、提高素质,优化农村文化工作的基本队伍

在我县乡镇文化专干队伍中,年龄偏大,整体素质偏低。各级文化业务部门要加强对文化专干的教育和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努力提高他们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使他们成为群众文化管理上的能手,群众文化活动辅导上的行家,使之成为乡镇政府领导下的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的新生儿;再次,文化站应转变观念,凭借自身所拥有的人才、地域、文化经济政策等优势,积极开发文化产业,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弥补文化经费不足,壮大自身实力。

(二)开展农村“种文化”活动

为把农村文化做好做活,真正让文化在农村“生根发芽”,我们应转变思路,变“送文化”为“种文化”,即把农民从文化的看客变成主角,通过培养大批乡土文化人才,引导农村群众自编自演、自娱自乐,让他们唱主角,激发广大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这种由“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转变,会把“文化下乡”变成“扎根在乡”,农民素养不断提高,和谐的文明新风扑面而来。具体做法:

1、完善文化设施,为农村文化搭建舞台

为满足群众日趋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政府可在农村普及有线电视网、电化教育系统,可要求每个村兴建一个文化舞台,通过政府资助、共建单位对口帮扶等形式,加大村级文化设施建设。并要求有条件的村建设文体活动室,添置健身器材、棋牌等文体设施,开展经常性文化活动,使广大农民共享公共文化服务。

2、建设新农村书屋,用知识滋养农民的心灵

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文化先行,把办好“农家书屋”作为一项重要举措,在书屋中配置社科类、农业科技类、医药卫生类等各方面书籍。每到农闲时节,农民们就三三两两到书屋借阅,真正使书屋成为学科技、闯市场、快致富的“加油站”,让新鲜多彩的先进文化进村入户,以文化的“软实力”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

3、培育文化队伍,构筑农村文化阵地

要对农村文艺演出队、文化特色户进行调查摸底,对道情、舞龙、龙舟等地方传统民俗文化进行挖掘开发,并建立档案,给予重点扶持和培植,不断构筑农村文化阵地。同时建立镇文化站、村文艺队“二位一体”培训网络,镇文化站不定期组织文艺教师为村里的文艺队伍进行培训,使散发乡土气息的农村文化重新焕发活力。鼓励乡镇通过举办广场音乐夜、文艺汇演等文体活动,激发农民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热情,既可锻炼培养群众文艺骨干,又能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胡丰顺,杨少波.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村文化的变迁与重构[J].江西社会科学,2012年11期.

4.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调查与建议 篇四

农机局陈瑞

按照县委今年调研工作要求。近期我们组织局机关人员对我县城关镇、石井镇、石寺镇、仓头镇部分村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走访了镇、村组干部和部分群众并与县新农办工作人员进行交流和沟通,大致了解了我县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绩、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今后的发展,提出几点意见建议。现整理如下:

一、新农村建设取得主要成效

新农村建设开展以来,我县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字工作方针,认真落实省、市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部署,新农村建设工作全面展开。把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作为根本目标,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线,以示范村建设和村容村貌路容路貌整治为切入点,以“一有二好三清七集中”和“三改四化五有六通七好”为突破口,以“合理规划、规范动作、开展县直委局企业驻村帮扶”为载体,强化责任目标,狠抓任务落实,扎实稳步推进,全县农村公益性设施得到加强,农业生产条件和群众居住环境明显改善,新农村气息初步显现。

一是村容村貌明显改观。在全县298个行政村全面开展了村容村貌集中整治活动,100个重点整治村达到了“三清七集中”标准,30个市级示范村在“三清七集中”的基础上达到了“三改四化五有 1

六通七”标准,昔日农村脏、乱、差状况得到迅速扭转,农村群众普遍感到村庄变靓了,道路变宽了,基础设施完善了,环境卫生干净整洁了。

二是路容路貌焕然一新。按照“一拆二清三规范”的要求,对310国道沿线、新峪路、新仓线三条主干线进行了全面整治,主干线基本达到了边沟完善、排水渠疏通、路面平整、路侧垃圾清理、林木花带补植补栽、路牌标志安装、违章建筑拆迁、两侧墙体美化“八到位”,其余干线公路及入乡(镇)入村路段基本达到了沿线无垃圾、无建筑杂物、无残垣断壁、无不外粉墙体、无乱搭乱建、无有碍观瞻的门楼、无乱涂乱画的广告等“七无”标准,农村交通环境显著改善,县域内道路及其两侧环境面貌大为改观。

三是示范村建设成效明显。2006年以来,3年共建成30个市级示范村。建设后的示范村基础设施完善,村容村貌整洁,产业特色鲜明,涌现出一批经济发展迅速、特色突出的中草材、香花辣椒村、养殖等专业村。示范村建设的深入推进,使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和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和提高,群众思想观念、生活习惯日益改变,环境意识、卫生意识、文明意识明显增强,并产生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带动和影响着全县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

四是公益性设施日趋完善。通组通户道路发展迅速,2006年以来以硬化通组通户道路,发展农村户用沼气等,农村群众昔日“晴天一身灰、下雨两脚泥”出行条件得到彻底改变。农村环境卫生状况明显改观。加上农村超市的建设使用,群众办事更加方便快捷。集中力

量建设的集村部、卫生室、图书室、计生服务室、文化大院等于一体的社区服务中心为农村群众休闲、娱乐、学习、购物创造了良好的场所和优美的环境,广大农民逐步可以享受到同城市居民一样的公共服务,文明意识、精神面貌都有了显著的改变。

二、新农村建设面临困难和存在问题

虽然经过多方努力,我县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多方面原因,收到的成效还是初步的,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产业培育任务艰巨。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这是搞好新农村建设的前提和物质基础。我县地处豫西丘陵山区,大多数行政村地处山区和丘陵地带,自然条件较差,经济基础薄弱,发展难度较大。由于农村经济发展落后,特别是村集体经济普遍非常薄弱,在基础设施完善和日常管理维护上无力投入应有资金,新农村建设示范典型的培育主要依靠市、县、乡三级大力帮扶和资金投入,真正依靠自身经济发展、积累力量建设新农村的行政村主要集中在以县城为中心的城郊地区。加快培育特色产业,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快速发展,辐射带动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是未来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

二是农民主体地位发挥不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民群众既是参与者,也是建设和受益的主体。受各方面因素制约和传统思想的影响,不少农民群众自给自足、小富即安和“等、靠、要”思想严重,依靠自身力量建设改造家园、改变生活质量的热情不够高,群众

参与新农村建设不够积极主动。目前,大部分农村有文化、有技能的青壮劳力都在外务工经商,留守人员多为老人或儿童,也明显影响了新农村建设开展。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主要依靠县、乡两级特别是乡镇政府的强力推动,建设资金主要依靠相关部门的扶持和资助,群众对改善自身基础设施依赖思想比较严重。

三是建设资金缺口很大。新农村建设虽然不是新村庄建设,但建设新农村、改善农村落后的水、电、路、教育、卫生、文化等基础设施,是首要的任务,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根据各整治村和示范村上报的新农村建设投入预算来看,仅达到整治村和示范村的基本标准,平均每个行政村就要投入300万元左右,全县298个行政村共需投资八点九四亿元。按40万农村人口计算,平均每人需承担2235元。由于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和社会历史原因,目前大部分行政村村办经济实体基本上是空白,没有什么可靠的经济收入,投入道路、文化设施、社区中心等基础设施和日常的管理维护等资金没有来源,县乡财政拿不出大量的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资金严重不足是制约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瓶颈。

四是长效管理机制不健全。巩固保持新农村建设成果,必须有长效机制和持续的投入来保证。2006年以来,我县在新农村长效机制建设上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和探索,部分乡村实行“五户联保”卫生制度,县财政多方筹集资金购置配备保洁车,发放保洁补贴,部分行政村成立了专业保洁队伍,农村卫生状况有了明显好转。但由于管理维护资金不足,群众不良生活习惯和卫生意识不强等原因,部分村村

容村貌较差,特别是农忙季节“脏、乱、差”反弹现象十分突出,部分村卫生保洁管理存在问题较多。

三、进一步对搞好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付出艰苦不懈的努力。在下步工作中,我们要继续以新农村建设统揽农村工作全局,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中心,以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为主的农村经济为重点,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为根本,以示范村、整治村建设和村容村貌、路容路貌整治为突破口,以建立健全长效管理工作机制为保障,科学编制规划,选准有效载体,积极整合资源,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一是加快发展农村经济。搞好新农村建设,发展农村经济是首要任务。要注意扶持、引导和发展村、组集体经济组织和其他各类经济组织。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通过以工贸带动型、特色产业带动型、生态旅游带动型、劳务输出带动型、搬迁改造带动等乡、村类型推进新农村建设。通过培育特色,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努力提升二、三产业比重,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支撑和物质保障。

二是确立农民主体地位。农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要正确处理好政府引导与农民主体的关系,确立农民的主体地位,把工作重点放在调动和保护农民积极性和创造性上,动员农民自己动手建设美好家园。充分发挥村两委班子的带头作用,增强村两委引导

群众搞好新农村建设的责任感,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

三是加大基础建设投入。从农民反映最强烈、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农村道路、饮水、卫生、文化、环境、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入手,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不断改善农村群众生产和居住环境,为农村群众发展生产和提高生活质量创造条件。

四是健全完善工作机制。完善领导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全社会参与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县级主导、镇、村两级为主、县直部门参与的工作及考核监督机制,形成各方共同努力建设新农村的良好格局。创新投入机制,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农户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投入机制,整合各种资源,集中各类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健全完善激励机制,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把有限资金向示范村、重点整治村和积极性高的村倾斜。

五是巩固保持建设成果。新农村建设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作,取得成果来之不易,一定要进行很好的巩固和保持。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通过广播、电视、宣传画、文艺节目等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对农民进行宣传教育,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使治理农村脏乱差工作由被动变为主动。建立督促检查制度,形成环境卫生保洁长效机制,严防脏、乱、差现象反弹。对正在建设的示范村和重点整治村,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做到边建边管,建管并重。

5.新农村法制建设现状与建议 篇五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而完成这个任

务,主体是农民。也就是说,农民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的高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败的关键。要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就必须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近年来,xx县各级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改善,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局面。同时也要看到,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文化活动相对贫乏,城乡文化水平差距较大等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迫切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改变。

当前农村农民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文化基础设施薄弱,文化服务手段落后。据了解,团风县只有少数乡镇有农家图书屋,普及面远远不够。农民对科学致富、科学生产方面的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绝大部分乡镇没有设立文化站,文化宣传没有阵地,不利于新型农民的培育。

2、农村文化资源匮乏,农民文化生活枯燥。农村公共文化资源十分贫乏,农村文化消费普遍低下。据调查,农民在精神文化生活的投入非常有限,多数乡村农民每年用于订书报刊物的支出微乎其微。有些地方尽管能够开展一些如唱歌、跳舞、鼓乐队等传统活动,但受众则以老年和妇女为主。可提供的文化服务内容和文化资源严重匮乏,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形式没有被充分挖掘和利用,一些不良文化趁虚而入。正如农村流传的几句话说:“砌房看地理、处出卜好运、结婚看黄道、上学找算命”。不少地方“吹寿”做“佛事”的队伍生意兴隆,每到一些所谓的斋日,人头涌动。有些地方甚至色情活动有所抬头。

3、部分农村剩余的中青年劳动力由于没有技术,没有文化,加上一些腐朽落后思想的侵蚀,赌博、放码成风,严重影响社会治安和一方稳定。尤其是每年年终到年初一些打工返乡人员的加入,情况更加严重。打架斗殴时有发生,有些地方出现了一些偷盗现象,成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不和谐的音符。

鉴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义以及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为一个xx县的一名普通公民,作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农是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素质不高,创业能力不强是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根本原因之一,必须加强领导干部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必须纠正认为只要把经济工作搞上去,其他工作自然而然就上去了的错误思想。真正把文化工作的考核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主要政绩来考核。

二、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全面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争取每个乡镇有文化站,有图书馆,并且集中培训一批懂文化管理,有文化艺术特长的人充实全县文化建设队伍。

三、各乡镇可结合本地实际每年举办一些有意义的文体活动比赛。比如镇级篮球、象棋、乒乓球比赛,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农民参与面,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农民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活跃农村群众文化生活。

四、广泛开展“文明村、文明镇、文明户”活动评比,以此引导和激励广大干部群众,让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广泛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组织农民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塑造新乡风、村风、民风,不断提高广大农村的现代化文明程度。

五、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农村文化建设,建立城市对农村的文化援助机制。继续开展文化节、科技、卫生“三下乡”助援活动。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对口扶贫计划,建立和完善城市对农村的文化援助机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捐助农村文化站、图书室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文化室、图书馆等。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促进农民自办文化的健康发展。

6.新农村法制建设现状与建议 篇六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围绕“团的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青年群众得实惠”的总体要求,全面深入的了解当前农村青年工作的现状,探索新形势下农村青年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思路。我所在的团市委机关“走进青年——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丹东青年新发展”调研实践活动第二小组的4名同志先后对凤城团市委、合作区、太平湾电厂、水电六局、东北有色金属学院等单位的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通过座谈、走访、问卷、征求意见等形式对农村青年的现状进行了认真的调查分析,对我市团组织如何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更好的服务农村青年形成了一些基本的认识。

农村青年创业人才是指农村中具有一定的创业素养,依靠科技致富创业,在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农产品流通、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掌握了一定科技含量的实用技术和先进的管理营销才能,能够为当地农民创业起到示范带头作用,是带动农业发展的新型青年农民,是农业发展的带头人,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和核心所在。我市由于农业基础还比较落后,农业科技含量不高,农村青年创业人才成长缓慢,结构不合理,发挥作用不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观念落后,人才匮乏。由于长期受农耕文化影响,农民思想保守,做事不愿意出头。一些农村青年创业者靠自己的才干和技术致富后,担心其他村民嫉妒,不敢露富,又怕担风险,不愿意扩大规模,停 留在家庭作坊式的模式中难以发展壮大,难以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具体表现为农村科技人才的总量匮乏、密度不够、结构失衡、分布不合理。由于大部分青年外出务工,导致目前农村青年创业人才年龄偏大,技术含量低,技术更新慢,发展空间相对狭小。

(二)管理滞后,经费不足。由于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科技人员经常是单兵作战,相互之间技术交流和合作较少,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表现为一方面人才短缺但同时又存在人才浪费闲置的现象,影响了现有农村青年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取消农业税后,没有资源的乡镇财政增收乏力,大多只能保证工作人员的工资,使农村人才培养开发工作经费紧张,现代农业科技难以全面推广和有效实施,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由于农业投资见效慢,一些财力雄厚的企业很少投资农业。农村个人贷款还有一定难度,限制了投资大、科技含量高的潜力农业项目发展,也影响了农村青年人才的成长进步。

(三)组织不到位,培训不规范。近年来市、县有关部门联合开展了一些农村人才资源的培养和开发工作,但科学规划不足,还存在着项目单

一、各自为阵的局面,没有形成开发培养人才的整体合力,使农村青年人才开发、培养、管理缺乏系统性、连续性和针对性。由于没有全面统一的预测和规划,在开展科学技能培训工作时,目的性和针对性不强,对不同类型的培训对象没有分类对待,培训未能和农民就业创业有效联系。致使青年农民参加培训的热情不高,培训工作难以有效推进。

二、培养和开发农村青年创业人才的对策与建议

(一)营造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在农村青年创业人才开发工作中,要突破传统观念,以农村青年中心、青年农民创业基地为核心,鼓励各类农村青年创业人才领办、创办民营科技实体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优先为农村青年创业人才安排科技推广项目、提供科技信息和技术支持,优先评聘专业技术职称等。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式,为农村青年创业人才落实各种政策。联合农业、科技、气象等部门开通长期服务热线,为广大农村青年创业人才在生产实践中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联合农业部门在种子、技术和农用物资等方面为他们提供优质服务,为青年农民创业降低成本,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二)加强现代农业技能培训。加强以青年农民为主要对象的现代农业科普培训,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前提和基础。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为重点,全方位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举办专题讲座。通过“请进来”的方式,邀请市、县农业、科技部门技术人员和科研院所专家到乡镇、村开设讲座,为青年农民提供农业新技术、新信息等服务。通过和农业院校合作,以科技下乡、科技赶集、科技培训等方式,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农业科技基地和田间地头进行实践指导,不断提高农户的科学种养水平。通过青年联合会、青年企业家协会等外围组织,成立专项技术服务组,定期派出技术专家现场解答疑难问题。探索由团市委牵头,组织技术人员与农户结对子的方式,开展科技示范服务,提高农户的种养水平。促使农村青年创业人才不断更新观念,交换信息,打开思路,互通有无,资源共享。

(三)发挥创业人才的带动作用。加大农村青年创业人才培育力度,培育出一批敢为人先、经营有方的先进青年农民典型。让他们在自己致 富的同时,充分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影响带动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在过去几年的农村两委换届中,一大批从事特色种植、养殖、加工的青年农民致富带头人进入了村委会班子,更好地起到了组织带动作用。团组织应联合有关部门共同创建青年农民创业基地,更好地发挥青年创业人才的示范带动作用。探索依托基层团委、农村青年中心创办青年农民科技致富协会,发挥技术指导、信息服务作用。通过成立各种农村青年科技协会,推动农村青年创业人才牵头兴办种植、养殖、营销等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辐射带动,影响一片。由协会组织为当地青年农民提供技术服务和资金帮助,推广产业化、集约化、标准化农业生产,统一收购农产品,统一进行销售策划和具体营销,解除青年农民生产的后顾之忧。

三、建立培养青年创业人才的长效机制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要义之首,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农村青年创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也需要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去具体组织和落实。

(一)完善培育机制。培养青年创业人才的工作重点要是提高青年创业人才整体素质。一方面,充分发挥农村青年中心、农村文化站等阵地作用,每年定期组织青年创业人才集中培训,进行政策、实用科技知识的理论辅导,提高他们的创业素养。另一方面,要立足实际,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青年创业人才走出家门与外界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到发达地区和先进企业参观学习,启迪思维,开阔视野。并根据 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和青年创业人才专业技术发展的实际,依托青年联合会、青年企业家协会、青年民营企业家协会等组织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组织各类专家上门服务,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辅导,为创业者解决技术难题。

(二)提供具体扶持。一是争取政策上支持。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农村科研生产项目实施者,协调有关部门争取政策支持,给予重点扶持,为青年农民创业创造良好的环境。二是技术上支持。通过各级青年协会,充分发挥青年农业专家、青年科技人才的技术优势,通过开展专家与青年创业人才结对子活动,既及时帮助青年创业人才解决在生产、经营中的技术难题,又为青年专家、科技人才提供实践场所,实现优势互补。三是资金上支持。对进行特色农业开发、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项目,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和金融部门的支持,使农业小额贷款向青年创业人才倾斜。整合资源成立青年农民创业发展基金,通过举行优势农业项目招商洽谈会等形式,引导青年企业家在农村投资,多渠道为农村农业发展注入外力,引来活力。

(三)建立激励机制。评选优秀农村创业人才,树立良好的社会导向。将青年创业人才的评选工作纳入整个青春建功新农村活动之中,激励创业人才的成就感。通过开展“杰出青年农民”“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青年农民创业示范基地”等评选活动,大力宣传青年创业人才的先进事迹和成功经验,加大对优秀青年创业人才的奖励、表彰力度,扩大青年创业人才的影响力。对那些年纪轻、技术素质较高的青年创业人才重点培养,符合条件的推荐、吸收加入党、团组织,使其由个人带头致富向带领群 众共同致富转变。

7.新农村法制建设现状与建议 篇七

一、湖南省新农村法制教育的现状

从“一五”普法到“六五”普法, 随着法制宣传教育的不断深入, 湖南省农民法律知识由模糊到知晓, 法制观念和维权意识明显由淡薄向增强转变, 农民遇到矛盾、纠纷时更多选择通过法律途径依法解决, 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也学会了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但是,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 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发展, 政府职能的转变, 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的不断涌现, 也暴露出当前农村法制教育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

1.认识不够到位, 缺乏法制观念

我省广大农民群众普遍受教育年限少, 文化程度低, 素质普遍不高, 法律素质就更低。目前, 在部分农村, 赌博多、封建迷信多等现象仍普遍存在, 导致乡风民俗恶劣;农村违法犯罪率逐步上升, 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稳定。很多农民群众对法制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所以很多事情上往往存在抛弃法律, 自行其是的现象。有的农民在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 往往借助家族、村社的力量解决, 而不相信法律。

2. 农村干部整体文化水平和法律素质不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要有一支文化水平高、法律素养强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做观念的先锋和行动的引领。有些农村基层干部不懂法、不学法, 不依法办事, 甚至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少数村干部观念保守陈旧, 仍沿用老办法来处理问题。如习惯个人说了算, 不按村委会和村级规范化管理等规定的程序办事。这些严重影响了法的权威。

3.农村法制教育相对滞后, 法治化程度不高

多年来, 我省农村地区的普法教育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由于受长期自然经济形成的传统观念影响, 农村法制教育仍相对滞后, 农民的法治观念依然比较淡薄。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村民合法权益方面未发挥应有的作用, 这直接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4.普法活动少, 法制教育形式单一

农村普法活动虽然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但由于活动时间短、次数少, 且受教育的范围小, 并不能对广大的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产生深远影响;绝大部分村民是通过看资料、听广播了解普法, 受教途径单一;学用脱节, 只是单纯讲理论、看法律条文, 而没有与实践相结合。如果遇到困难需要依法出点子, 发生纠纷需要帮助调解, 涉法问题需要提供法律服务等实际问题, 农民仍不会使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权益。

二、湖南省新农村法制教育解决的基本思路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普法宣传力度的加大和农村法制教育的不断深入, 使农村广大干部群众学法用法的主动性、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有所增强。加强和改进我省农村法制教育, 首先, 要坚持以人为本, 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 树立依法治国的新型法治观;其次, 需要农村领导干部带头, 不断提高基层执法者的业务水平和个人素养, 增强农村党员素质, 发挥模范作用;再次, 要加强基层民主管理, 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这就需要各级党政机关, 依法办事, 公平公正;最后, 要不断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确保农村法制教育工作扎实深入。

1.坚持以人为本

要着力普及和巩固发展农村义务教育, 重视农民素质的提高, 一切从农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出发, 维护好农民的根本利益。通过加强法制理念的教育引导和督促指导, 引导和教育农民遵纪守法、移风易俗、树立法制观念, 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法律素质、法律意识和民主意识, 增强他们依法维权的意识和能力。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守法纪的新型农民, 全面提升农民的文明素养和法律素养,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必要的人才保障。

2.增强农村党员素质, 发挥模范作用

新农村法制教育最重要的是要有好的领导者。一方面, 要不断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 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基层领导骨干。另一方面, 应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切实加强基层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组织基层干部认真学习法律, 增强法制观念和民主意识。农村党员在增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同时, 教育引导农民群众学习法律知识, 帮助他们全面提高法律素养, 发挥自身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3.加强基层民主管理, 推进民主政治建设

应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制度, 完善民主议事制度, 开展普法教育, 宣传法制理念, 确保农民群众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切实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 不断增强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强农村法制建设, 加大法制宣传和教育力度, 使依法办事和依法行政的理念深入人心, 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不断提高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 逐步实现农村法制教育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4. 加强法制宣传教育, 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

充分发挥板报、墙报、宣传专栏等传统宣传阵地作用;充分运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 开办普法专栏、专版和普法节目, 推出“普法栏目剧”等系列法制宣传节目, “以案说法”;充分发挥互联网、手机报、网络电视等新媒体作用, 办好普法网站, 推动政府网及门户网站;充分支持送法下乡、法律咨询活动、法制文艺汇演, 乡镇文化站的建设, 不断推进法制宣传阵地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

在新形势下, 深入推进“六五”普法工作, 全面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农村的法制宣传教育, 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先导性工作, 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中之重。

摘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需要社会主义法制作保障。长期以来, 我省农村法制建设比较薄弱, 已成为制约整个湖南省法制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因此, 加强农村法制教育刻不容缓, 势在必行。我们要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中法制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深入扎实地做好新农村法制教育工作, 通过法律教育营造农村优良环境, 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 建设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键词:新农村,农民,法制教育

参考文献

[1]王广信, 迟树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探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2]杨灿.新农村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 2014.

[3]卢冬梅.河北省农村法制教育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 2011.

[4]傅康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与探索[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

8.新农村法制建设现状与建议 篇八

关键词: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乡风文明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5-0043-03

一、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一)加强建设新农村精神文明,促进乡风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鲜明的时代特征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实现农村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其中,物质文明建设是基础,政治文明建设是保障,精神文明建设是精神动力,三者相辅相成,共同为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精神动力,从意识层面指引着新农村全面发展的方向,以此促进乡风文明,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鲜明时代特征。

(二)加强建设新农村精神文明,促进乡风文明,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要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农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重要工作内容,是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使乡风文明得到根本好转,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加强建设新农村精神文明,促进乡风文明,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面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

建设新农村精神文明,促进乡风文明,就是要创建精神文明活动,发展农村的教育、文化事业,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以形成良好的乡风文明、改变农民落后的思想观念,用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头脑、凝聚人心,使发展经济、脱贫致富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自觉追求,并且主动摒弃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陈规陋习。这些都为经济建设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扫清思想观念上的障碍。

(四)加强建设新农村精神文明,促进乡风文明,是广大农民实现民主管理的重要基础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乡风文明,能够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进而有效地增强他们的民主意识,提高他们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积极性和热情,并在长期的实务管理和社会实践中形成办事民主的作风和依法办事的习惯,长此以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才会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五)加强建设新农村精神文明,促进乡风文明,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

进入21世纪以来,不管是农村的面貌还是农民的思想观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逐步走上小康生活的农民群众,早已不满足于吃得饱、穿得暖,他们强烈希望能分享到现代化的精神文明成果,渴望能够生活在和谐、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中。只有加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乡风文明,才有可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这一迫切的愿望。

二、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党和国家制定出了很科学的方针、政策,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并未完全按照预期的方向进行,众所周知,目前的农村还面临许多问题,比如“留守儿童问题”“空巢老人问题”“土地抛荒问题”等等,这些都把农村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拉了下来,违背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全局性、持续性、长久性。学者对湖北省黄梅县新开镇下属的宝兴村、邓湾村、汪庙村、郭窑村等村庄的调查研究发现,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具体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投入得不到保证

目前乡村两级财政十分困难,无法筹集到资金建设文化阵地,有发展之心而无建设之力。乡镇以上各级投入以“送”为主,送戏送书送电影等,用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资金不多,经费投入明显不足。这一点汪庙村可以作为典型。

(二)阵地建设滞后

边远乡村大多缺乏文化基础设施,就连一些原本已经建设起来的文化设施,也因缺乏足够的运营资金,无法发挥作用,精神文明建设活动难以开展。部分乡镇没有专职的宣传委员,使文化阵地的宣传、教育、辅导、娱乐等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加之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出,使农村文化活动失去主,很多村社文化活动室因缺乏活动主体名存实亡,使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巨大反差。

(三)陋习仍占市场

由于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应严重不足,乡、村抓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积极性下降,导致一些地方不良风气蔓延,与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目标格格不入的现象屡见不鲜:封建迷信开始抬头、办酒风盛行泛滥、赌博风越刮越烈。一些农民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道德观念错位,崇尚科技文化知识的氛围不浓,农民学习文化科技知识的热情不高。

(四)领导不够重视

一些经济和基础建设较为落后的村庄,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精神文明建设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对精神文明建设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在干部队伍建设、设备资金投入等方面,偏重经济建设,忽视精神文明建设,没有做到两者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同奖惩,使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形成了“两张皮”。

(五)农民参与度不高

调查发现,较多农民认为,现在搞的是市场经济,就是要想方设法多挣钱,精神文明建设无足轻重;还有一部分人认为精神文明建设是“有文化人干的事情”,与自己无关。这一方面固然与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低、认识不到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基层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宣传力度不够,工作方法不对路,缺乏相应的组织机构,没能充分调动起农民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对加强建设新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认为,在加强建设新农村精神文明,促进乡风文明的进程中,必须统筹兼顾,不断抓好五项措施,坚持五个结合,只有做好这两方面的工作,才能卓有成效。

(一)加强建设新农村精神文明,要切实抓好五项措施

1.加强培训教育,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养

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精神文明、促进乡风文明的关键环节和核心环节。要培育新型农民,必须立足于“育民、富民、智民、塑民”,以培养“有文化、有技术、有道德、有生活质量”的新型农民为目标,以定期开讲座、研讨会的形式,不断引入专家、学者,深入到农村内部,把先进、前沿的科学文化知识,系统全面地传授给广大农民,把对农民的培训教育当作一项长久的工程来好好落实。

2.深化开展生态文明活动,营造和谐的农村生存环境

虽然农民是生活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脏、乱、差”的生存环境仍然存在,必须对其加以整治。为此应当积极探索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努力改善农村的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进而推动新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农民素质的全面进步。具体来说,可以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倡导和树立文明新风;建立“农民诚信档案”,推进新农村诚信建设;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各种文体宣传活动,整合新农村文化设施资源;扶持培育新农村家庭文化中心户,引导新农村建设一批别具特色的“图书、书画、剪纸、曲艺、灯谜、雕刻、收藏、集邮、园艺、健身、摄影”等家庭文化中心户,并把他们视为本村的“精神家园”,为村民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加快乡风文明的传播。

3.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发展中国特色新农村文化

总结漫漫历史长河的经验,可以看出文化具有整合、凝聚、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在当今的乡风文明建设中,文化具有其他社会要素完全无法取代的地位和作用。在不断充实、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必须将丰富多彩、健康和谐、有科技含量、实用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新技术深入传播到新农村的千家万户,构建“新农村大文化”框架,只有这样才能够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使农民更快融入到精神文化生活中,可以“以娱教学”,发掘农村文化能人、民间艺人的潜能,调动进城务过工农民的积极性,运用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方法,引导他们自编自演、自我教育,打造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特色文化,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4.发挥先进模范的影响作用,带动乡风文明建设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涌现出了不少的先进模范,他们的个人品质或者事件性质,具有示范效应、教化效应、凝聚效应和名牌效应,是广大人民群众学习和效法的榜样,正确对该影响作用加以运用,可以使乡风文明建设事半功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要立足农村实际,从农民群众身边选模范典型,注重农民群众公认性,拉近模范与农民群众距离,建立一支有人格魅力、时代特征、群众基础的,含不同层次人员的先进模范队伍,使群众在对模范的可敬、可亲、可学、可比中收获感动、触动思想、见诸行动,激发他们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激情,进而在整个农村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追随先进的良好社会风尚,为建设文明乡风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动力。

5.完善长效机制,保障乡风文明建设的持久深入开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长远发展和安定有序,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任务,也不是心血来潮、如发奇想的工作安排,必须完善管理、运行的长效机制,以保证其持续的效力。为此,应当完善领导机制、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发挥群众组织作用、建立健全制度,解决谁来抓、抓落实、合力抓以及保障工作。各级党委政府要建立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把工作责任落实到人,并加强组织、协调、指导、督促、检查、评比和表彰,从组织和制度上保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增加实效;搞好村级组织建设,特别是党支部、村委会的建设,使之成为能够带领农民进入市场、勤劳致富,进行两个文明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同时,充分各种群众自治组织的作用,形成在村党支部领导下的各基层组织协调运行,民主管理新体制,形成强大合力,共同做好农民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另外,在促进乡风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要立足长远,制定各阶段的规划和实施步骤,及时总结各地的先进经验,不断完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常规程序,制定较为完备的指标体系,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逐步实现乡风文明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二)加强建设新农村精神文明,要坚持做到五个结合

1.与农村党的先进性教育结合起来

党章中有关党员义务的规定,对党员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作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提倡共产主义道德;在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因此,加强乡风文明建设,要与农村党的先进性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好党员同志在带头遵纪守法的作用,提倡讲文明、移风易俗,党员应当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协助解决农村矛盾、纷争,影响并引导农民提高综合素质,抵制和摆脱封建迷信等愚昧落后观念和陈规陋习的影响,以使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和健康、文明、进步的风尚占领农村阵地,逐步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推进乡风文明建设步伐,保持农村社会的繁荣稳定。

2.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结合起来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以人民群众的思想水平和共同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反映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规范和社会风尚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观的集中体现。因此,推进精神文明和乡风文明建设,必须与广泛开展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结合起来,使之走进农村的每个角落、深入每个农民的心田,形成浓厚的社会氛围,帮助广大农民群众懂得明是非、识美丑、辨善恶的界限,自觉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

3.与发展集体经济结合起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证明,集体经济发展好、实力强的村屯,精神文明活动开展相对较多,且内容更为丰富、形式更加多样,人民群众从中受教育的程度也越深,各项工作开展得更为顺利。因此,各地在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加强农村集体经济建设,增强农民的集体意识、团队意识,共同创造更多的经济财富,只有这样,乡风文明建设和其他各项工作才有坚实的物质保障。

4.与完善村规民约结合起来

村规民约与乡风形成密不可分,其具有时间上的长远性、行为上的高度自觉性和民意上的广泛性。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民的就业渠道、居住区域、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沿用已久的村规民约已不符合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有必要组织各村屯群众对已过时的村规民约进行讨论。同时结合新时势的要求,在总结提炼的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完善,使新的规约更突出时代性,力求针对性,把握规律性,体现合法性,从而给广大村民树立新的文明标杆,向新标杆看齐,充分发挥其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导向作用,不断提升村民的文明素质和村屯的整体文明品位。

5.与不良社会风气作斗争结合起来

一个地区的乡风文明程度与该地区的治安状况是紧密联系的,在南宁市一些农村,封建迷信、赌博偷盗等现象还比较普遍,这是与乡风文明格格不入的。必须坚决抵制“黄赌毒”等丑恶现象,依法打击违法乱纪行为,消除不文明行为,大力弘扬好人好事,打击歪风邪气,祛邪扶正,以正压邪。而文明的乡风正是源自于对文明行为的弘扬和对不文明行为的压制和修正。此外,促进农村社会风气的好转,还必须在整个农村营造“人人有责,人人有份,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意识和氛围,从而让广大农民自觉远离一切不良习气和不文明行为。

参考文献:

〔1〕闫秀丽.社会主义新农村视阈下的乡风文明建设[D].浙江大学,2013.4.

〔2〕王柏.社会主义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2.5.

〔3〕李欣.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1.6.

上一篇:精品英语文摘:学会发现身边的美下一篇:关于腔镜技术的广告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