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的创新构思

2024-09-15

作文中的创新构思(精选8篇)

1.作文中的创新构思 篇一

教学设想:

在轻松的游戏氛围中激活兴趣和生活。“巧问妙答”使学生尝试突破定势;“浮想联翩”使学生调动生活积累;“奇思妙想”使学生说出自己的创意。

作文指导,让学生明白“如何搜集素材”和“如何构思作文”的思维方法,让学生体验由“搜集素材”→“交叉组合”→“提炼主旨”→“构思成文”这样一个作文的全过程。

教学目标:1.打开思路,搜集素材;2.提炼主旨,列作文提纲;3.运用想象,创作故事。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趣激思

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叫做“闯三关”。通过这次活动,比一比,哪组同学头脑灵活,思维反应较敏捷。大家说好不好?

为了让大家顺利闯关,我们先来做做“思维体操”,请听仔细喽!

一位国王有洁癖,他最害怕自己的鞋底沾上泥土,但他又想呼吸郊外新鲜的空气,欣赏山川的美景。于是命令大臣,把整个国家的道路都用布覆盖上。大臣开始组织人力大量全国的道路,结论是,覆盖全国所有的路,需要20万工匠不停地工作50年,而全国的人口也不过50万。大臣心急如焚,向国王痛陈利弊,说弄不好会亡国。国王一怒,将大臣处死。聪明的你能想一个两全其美的妙计吗?

(把思维从路转到国王的脚上,天大的难题便迎刃而解了。)

让思维转弯,是一种大智慧,有了这种智慧,四两可以拨动千斤,弱小可以战胜强大,失利可以变为有利,付出最少的代价能收获到最大的成功。

我们的活动正式开始,请闯第一关:“巧问妙答”。(屏幕显示)

游戏:巧问妙答

A.生物学家给同学们出了道题:蚊子和大象结合会得到什么?

B.5岁的小明从未见过他的爸爸,他的爸爸是某边防部队的军官。一天,小明跟随妈妈去汽车站接爸爸,汽车一到,车上走下来三个军官模样的人,小明一眼就认出了谁是爸爸。这是为什么?

请同学先回答A题。(指导:这个问题的最佳答案来源于我们思考时要突破一个思维定势——不要老想蚊子吸血的事实,咬大象一个大包,也可以诞生一个新物种呀!就如,驴子和马结合产生骡子,哈哈!)

请同学们再次突破思维定势,看看B题会有哪些原因。(指导:军官不一定都是男的,其中有两位是女的,所以小明一眼就认出了爸爸。)

小结:突破思维定势,可以让我们的思考进入一个新的天地。因此,我们在思考问题时,一定要努力克服思维定势,超越惯性思维。

二、突破定势,搜集素材

请大家再接再励闯第二关:浮想联翩——请你猜想并说说“为何流泪”或“眼角为何有泪痕”。提示:同学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你会在哪些情况下落泪呢?

(抢答)

归纳总结,展示素材:悲伤之泪,喜悦之泪;非心理情感之泪;

(可不要被老师设计的圈套套住哟,大千世界包罗万象,除人之外,还有动物、植物,发挥你的想象赋予它们人的情感,它们也会落泪的。)

(竞答)展示素材:非人类之泪。

小结:只要我们敢于突破思维定势,从而打破一个又一个定势圈,我们就可以像登高望远一样,能看到一幅又一幅更加美好的风景。

三、交叉组合,构思指津

生活是艺术家们灵感的源泉,音乐家将灵感化为震撼心灵的乐章;建筑师将灵感化为巧夺天工的楼宇;画家将灵感化为五彩斑斓的美卷。

2.作文中的创新构思 篇二

一.意象, 具象而内敛。“意象, 犹如一张巨网, 拢括着中国文化的全部领域。” (汪浴雄《意象探源》) 那么, 持有文化表征的创新作文教学, 无论何种文体、何种题材都与意象如葛似藤。当下的问题就在于创作者能否于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诗性地表现意象, 并尽可能多地赋予意象语境以形象美、抒情美、思想美的艺术含量。

人物意象与景物意象。记叙、描写类的作品, 通常可以捕捉空山、松林、流月、悬泉、飞鸟、鸣虫、花开、草长、云聚、雾袅等意象, 通过作者直觉或感觉的精心转换, 附加一些起修饰、限制作用的动词、形容词, 把诸多意象串通成一个意象链, 从而收到情景交融、神与物游的艺术效果。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中田田的荷叶, 缕缕的荷香, 打着朵儿的荷花, 如流水般的月光, 不能朗照的满月, 浓淡相间地勾勒了荷塘月色的无边风光, 一重喜愁参合的诗意也氤氲其间。如果我们引导学生这样去把握住意象选择趋向, 且对所选择的意象作精当的安排, 定能写出画面色彩均匀、悦目赏心的作品。如《听雨》 (学生习作) 中“天渐渐地暖和了, 杨柳婀娜地舒展起她妙曼的枝条, 放眼望去, 那大片大片的草地仿佛就是翠绿的地毯平铺在路人的视野中, 百花怒放争奇斗艳似与日月争光辉……在这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中, 雨, 也变得欢快了。雨点落在屋顶上, 马路上, 敲打在玻璃窗上, 或者固执地停留在行人的眼镜片上, 跳跃着, 嬉笑着”。著名散文家茅盾在《风景谈》中写道:“在这里, 人依然是‘风景’的构成者, 没有了人, 还有什么可称道的?”它告诉我们, 景物意象固不可少, 有人物意象揉和其间更别有情韵, 因为“人类的高贵精神的辐射, 填补了自然界的贫乏, 增加了景色, 形式的和内容的”, 人在景中, 景就鲜活了、生机了, 便是风景中的“风景”。如《周庄听雨》 (学生习作) 中“那密布的河道上, 有人用同样悠扬的歌声应和下来。那是身着碎花短襟的船娘。她的歌声是嘹亮的, 别是一番风情。雨中, 水面上溅起细碎的涟漪, 小船放下乌篷, 船娘戴上了斗笠, 吴侬软语伴着如梭的船影, 在双桥的倒影中, 在外婆桥依依的柳荫下, 是否会停在这小小酒家旁?”即便是以阐道说理的议论性、说明性的作品, 也需要景物意象尤其是人物意象的介入, 如苏洵的《六国论》中“思厥先祖父, 暴霜露, 斩荆棘, 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 举以予人, 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 明日割十城, 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 而秦兵又至矣”, 祖先艰苦创业, 子孙苟且偷安, 形象的画面, 鲜明的对比, 使赂秦乃“破灭之道”的观点深刻又生动。

远大视野与细小物象。所谓“远大视野”即指广景, 地域广宽, 视界辽远, 空间立体, 如“洞庭秋月”、“远浦帆归”、“江天暮雪”等;“细小物象”即指微象, 点点滴滴, 渺小迩近, 具体而微, 如“雪梅独开”、“雨巷小伞”、“孤灯一点”等, 而“微象构成广景, 广景必须是微象的总和, 不存在单一的广景” (许宝兴《唐宋词的另一种关注:人物意象研究》) 。远大视野与细小物象之间是整体意象与局部意象的关系, 倘若两者不是分割、孤立而是融突和合起来, 那么一则能够全方位呈示创作者主体情感融合客观物象的审美体验过程;二则能够展现创作者在不断地焕发意象的生命力, 扩大或拓深文本的想象力, 让意象把自然本质、历史积淀、文化蕴含、现实意义等复杂精神内涵承载起来, 在作品的艺术时空中飞动;三则能使偏于感性的作品更加文学化, 侧重理性的作品兼有感性色彩, 读者心生意象集群、广聚而又和谐的艺术趣味。如欧阳修《秋声赋》从秋声、秋状、秋心三个广角, 选取秋色、秋容、秋气、秋意等细小而具体的意象, 调动化实为虚、烘托、象征等多种艺术手段, 写秋之质, 摄秋之魂, 进而形成了一种幽峭凄怆的意境。又如《那一抹燃烧的晚霞》 (学生习作) 中写道:“它将蔚蓝的天空作为它巨大的画布, 在它的西边染上了一层又一层的水彩, 从淡蓝到粉红, 从橙黄到橘红, 从深蓝到烟灰紫, 它完成了一次最完美的的过渡。在和谐的底色上, 是那最让人迷醉的主角———霞。太阳为它们穿上了这世界上最华丽的盛装, 红得如火, 黄得如金, 紫得绚烂, 灰得凝重, 薄如蝉翼, 轻若飘絮, 仿佛是一群舞女, 就在天空的舞台上, 尽情地旋转、跳跃, 不知疲倦, 就好像它们要让自己的美丽与能量在这一刻全部释放, 全部燃烧。”读着这些文字, 会感觉到作者与自然同在, 作者沉静地观察着晚霞, 忠实地描写晚霞的细微变化, 读者也紧随着作者共享一个晚霞满天的空间。

二.构架, 平面而多层。中西方的画派在构图上各有千秋, 西方古典油画运用立体塑造;中方不少画家基本上是在三维空间的平面构成中展示自己的彩色梦幻, 彩色版块里加进了黑色版块的切割、分离以及物象的掩映、浓淡的交织, 画面呈现出多重的空间层次。欣赏这些平面而多层的画面, 如层层剥笋, 耐品耐嚼。两山相隔流相通。其实文学创作与绘画艺术有肝胆之处, 只有大起伏、大倾斜、大虚实的笔法和章法, 才能勾画出作者与读者心理底层的大波澜、大躁动、大追求。

时空交错框架。宇宙是一个质点, 时间是一个律动, 倘若沿着岁月长河中的涓涓细流逆水而上, 往往只是一泓清泉或一脉幽流, 即便如此也给人“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天籁般的美感;如果朝着磅礴之水顺流而下, 则能领略到“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的浩淼、广漠、辽遐等异彩纷呈的景致。而任何一种文化均源自并受制于特定空间赐给的生态环境, 创作者理当在笔下表现地域、历史、文化、教育等特征, 这是把握“源”与“流”、“一”与“多”、共性与个性、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相统一所必需的劳作。余光中先生的散文《听听那冷雨》就很巧妙地将上述两者合并杂糅成时空交错的布局图示, 其中洋洋洒洒的数千珠玑里藏蕴了值得人们思考、涵咏的多维话题意义:跟随作者的人生步履, 从大陆听到香港听到台湾听到美国又回到台湾, 继续听听看看那冷雨, 听到了“单调而耐听”、“潮潮润润”的音乐;紧逐作者的沉思, 从现代听到古代, 从现实听到历史, 听得“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追寻作者的情感发展脉络, 从少年听到青年听到中年, 听听嗅嗅闻闻那冷雨, 乡情友情爱情亲情故国之情, 如泣如诉回荡耳际, 凄凉、凄清、凄楚、凄迷的人生况味, 像“疏雨滴梧桐, 或是骤雨打荷叶”, 敲打和颤动着“湿漓漓的灵魂”。貌似简淡平朴的一滴冷雨, 却腾挪了映照生命、浸洇情感的寥廓时空, 滴滴答答, 淅淅沥沥, 那样的抑扬顿挫、魂萦梦绕!

夹层裹挟框架。古语云:“文似看山不喜平。”笔者认为, 这种审美价值认同不仅指向文学作品, 也指向中学作文应试范畴里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 语文教材中就选编了不少平面而多层构架的非文学性作品。例如上海市一期课改高中教材 (S版) 第三册《中国园林与中国山水画》, 一篇中规中矩的说明文, 文中介绍中国园林与中国山水画的特征, 是通过比较的方法来说明的。从总体上看先比较两者之同, 后比较两者之异。这是一个层面。在具体比较过程中, 则以分类和举例加以说明。比如, 从创作目的这个角度来说明“亲近自然”的共同特征, 又从创作主旨的角度, 以山水画与造园大师搜集素材、外师造化的方法为例来比较两者“再现自然”的共同点。又如, 以《红楼梦》中的大观园从构图到建造的过程为例, 说明山水画发展较快而造园艺术发展较慢的差异。诸如此类, 这是另一个层面。这样一层夹一层, 层层裹挟, 像刘姥姥进大观园, “千岩万转路不定, 迷花倚石忽已瞑”, 大开眼界, 也丰富了读者对中国园林与中国山水的认识;又像夹层汉堡包, 多层辅料, 内容充实, 五味俱全, 可视可听可口可心, 时尚且诱人。创新作文教学中就应创作如此“多层商机”的作品。

三.叙事, 遮蔽而透明。创作源于生活, 生活本质的故事性和生命事件的叙述性自然也构成了叙事艺术的核心本质, 遮蔽而透明又是叙事艺术的审美追求。

取材。如果把文章比拟为一个生命有机体, 作者的思想见解就好比灵魂, 那么他所精选、取用的材料便是血肉。取用材料, 指的就是要通过精心构思, 选用那些能够为作品增光添彩的材料。

(1) 以小见大。它原本是指以独到而大胆的构想, 从充分表达主题的需求出发, 对画面中的图景进行取舍、浓缩、淡出, 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集中描绘或延展放大主题形象的绘画技法。后来移至写作领域, 简括地说是指选取小事来表现大的主题, 使抽象事物具体化、可感化的艺术手法。例如《门的悬念》 (学生习作) , 描写的是化学实验课前, 老师手拿试管、滴瓶, 与同学们一起在实验室门口等着掌管钥匙的同学, 可是时间一分一分地过去, 不见那位同学的身影, 一秒一秒地过去, 老师与同学只能望门兴叹, 又过了一会儿, 掌管钥匙的女同学喘着粗气飞快地跑来了, 面对老师的苛责, 她露出大惑不解的神色, 顺手伸向门把, 原本未锁的门应声开了。作品的结尾写道:“原本只是一件小事, 任何人只要将手伸向那扇门, 就可以免去这么长时间的等待。然而没人伸手———因为那不是他的事。每个人面前都会有这样一扇门, 你是伸手推门呢, 还是‘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不肯动手, 惟愿焦急地等待掌管钥匙者, 小而又小的事, 但小事又不“小”, 它是现实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社会公众事件, 行为普遍, 心态典型———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 奈我若何?尤其是末句“门的故事还在延续, 谨将此门献给所有在门前踌躇不前的人。”给人的心扉猛然一击!全文由现象到本质, 由叙例到议论, 是一个以小见大的范例。

(2) 以实代空。议论文顾名思义就是在如何“议论”上下功夫, “议”时要实在, 不能光说大话、空话、套话, 更不能泛泛而议;“论”的过程无非是摆事实、讲道理, 摆典型事例, 讲“两点论”的道理, 论述中不要牵强附会, 人为拔高, 也不要为了显示自己文章的思想性, 生硬联系政治形势, 甚至唱高调, 致使内容空洞, 论证乏力。有时话题作文是虚拟的, 如以“变化”为话题作文, 如果你从社会转型、经济变革、文化进展、历史嬗变等角度突破, 恐怕驾驭不住, 何况1000字左右的篇幅要做到自圆其说, 难!何必要落得个空而泛的地步, 不妨以实代空, 具体切入到家乡精神面貌的变化, 议怎样的“变化”, 论“变化”的诱因, 开放的政策、科学的方法、主观的努力等, 这样能不以理服人!创作记叙性作品, 以实代空, 就要写出特定情景下的人和事, 充分展示矛盾冲突, 将自己融入事件发生的过程, 用布局比较松散自由的第一人称叙事来描述瞬间的事件演化、凌空飞跃的思绪, 还有那潜意识的突现。

视角。叙事是作者观察和表达历史与现实所选取的一种视角, 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作者生活经历、学识素养、历史眼光、思维能力、审美取向, 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决定着读者的阅读兴致和表达风格。

(1) 散文的小说化。具有叙真事, 写真人的叙事特征, 总体上是散文作品, 同时又像小说一样, 时间上采用连贯叙述, 注重小说的“演述时间”而不是使故事一波三折、扣人心弦的“情节时间”, 叙事者与故事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第一人称进行纯客观叙事, 即“叙述者只描写人物 (包括“我”) 所看到和所听到的, 不作主观评价, 也不分析人物心理” (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 , 也不凭借人物对话来结构小说。例如里柯克《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差不多未用写景状物、就事说理等散文常用手法, 而是以时间为序, 按制定出游计划→早晨修改出游计划→出门前又修改计划→大家郊游、钓鱼→傍晚回家这样的线索来串联作品主体内容, 类似小说琐细溢满的叙事, 整体的对比结构, 凸显母亲在节日气氛中反而更加辛苦的背反现象, 使字里行间隐蕴一种幽默的喜剧情趣和善意的反讽色彩, 令人读后玩味深思不已。

3.创新作文构思训练课堂实录 篇三

1.本节课用游戏形式来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作文素材整合能力和构思能力;

2. 通过游戏师生交流、讨论,营造民主和谐朝气蓬勃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挖掘学生潜能;

3. 引导学生搜集素材,掌握作文构思的方法,并能够运用。

二、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展示信息,播放背景音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讨论交流

三、 教学过程

(一) 趣味游戏,激发思考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做个游戏,游戏名称叫做“闯三关”。下面请同学们进入游戏的第一关——巧问妙答。请看大屏幕:

游戏一:巧问妙答

A. 袋子里装有红豆和绿豆,赵大爷将袋子里的豆子倒在地上,红豆和绿豆就一下子自然地分开了。这是为什么?

B. 5岁的小明从未见过他的爸爸,他的爸爸是边防部队的军官。一天,小明跟随妈妈去汽车站接爸爸,汽车一到,车上走下来三个军官模样的人,小明一眼就认出了谁是爸爸。这是为什么?

师:请大家先讨论A题。

生1:因为红豆和绿豆分别被粘成了红豆饼和绿豆饼,所以两块饼一下子就自然地分开了。(有些同学发出笑声)

生2:因为袋子里的红豆和绿豆分别只有一颗,所以倒出来时一下子就分开了。(学生鼓掌)

师:刚才两位同学的回答都有道理,从其他同学的表情、动作和神态中,我知道了谁的答案更好。这个问题的最佳答案来自于我们在思考时要善于突破固定的思维定式:不要老是想着袋子里的豆子一定很多,其实袋子里的豆子也可能只有两颗。

下面请同学们突破思维定式,思考一下第二题可能会出现哪些原因。

生3:小明看过他爸爸的相片,所以认识。(有学生摇头)。

生4:他爸爸下车时走在最前面,因为他爸爸的官最大。(学生哄堂大笑)

生5:车上走下来的三个军官中,有两个是女的,那位男士自然是小明他爸喽!(不少学生点头)

师:还有别的原因吗?

生6:他的爸爸负伤了,坐在轮椅里,这是他妈妈告诉他的。

生7:他爸爸的个子最高或最矮,而小明知道他爸爸的身高,所以他一眼就认出来了。

师:刚才同学们的答案丰富多彩,说明你们很善于思考,而且找准了一个思维的目标:他的爸爸一定有与其他军官有不相同的地方。那么,请同学们回答一下:哪位同学的答案相比较而言是最好的呢?

生8:生5的回答最好。(学生齐说)

师:是的,生5突破了固定的思维定式:军官不一定就是男的,很有可能另外两位是女的,所以小明一眼就认出了爸爸。由此可见,突破思维定式,可以让我们的思考进入一个崭新的自由的天地。因而我们在思考问题时一定要努力克服思维定式,突破习惯性思维,逐步培养发散性思维,这样我们的写作才会有新的创意。

(二) 打破常规,积累素材

师:下面,我们进入游戏的第二关——“浮想联翩”。请看大屏幕:

游戏二:浮想联翩

流泪是一种常见的现象。10分钟之内,请你猜想并说说“为何流泪”或“为何有泪痕”的原因。

(播放多媒体背景音乐,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各自写下答案,老师开始提问)

生1:我想有以下原因:a. 他考试成绩很不理想,着急地哭了;b. 他考试成绩不好,被父母打了或骂了,心里很伤心;c. 最疼爱自己的奶奶去世了,他感到很悲痛;d. 他的要好的同桌误认为他偷东西;e. 父母出门了,他独自一个人在家里过夜,心里很害怕。(不少同学表示赞同)

生2:a. 她心爱的宠物狗被邻居家的狗咬伤了;b. 爸爸和妈妈离了婚,他感到十分孤单;c. 他看了一部令他非常伤心的电影;d. 他看了一本令人动情的感人至深的小说。

生3:a. 他看到中国篮球队以54∶10赢了韩国队,非常兴奋和激动;b. 他的一篇文章在《作文报》上发表了;c. 丢失了一个多星期的宠物狗终于找到了;d. 他中了500万元的特等奖彩票。(学生鼓掌)

师:从刚才几位同学的发言来看,你们的思路显得很开阔。实际上,我们可以归纳一下,就是悲伤之泪和喜悦之泪。但是,似乎我们的思维还是拘泥于一种定式。请看大屏幕:

素材一:悲伤之泪

夫妻离别;挚友辞行;亲人遭遇车祸而丧生;孤儿在除夕之夜特别寂寞;死囚在牢狱中悔恨;被父母无端打骂;名落孙山、榜上无名;看了一部十分伤感的悲剧……

素材二:喜悦之泪

复读三年的他(她)终于收到了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运动健儿拼搏多年获得了奥运会金牌;中国足球队站到了世界杯的领奖台上;摸到了50万元的特等奖彩票;失散多年的亲人又相逢;农民终于盼到了久旱后的甘霖;第100次投稿终于发表;第101次求婚终于被接受……

师:“素材一”和“素材二”只是限定在心理、情感这个方面,同学们能否再突破这一定式,想一想:他(她)流泪是否还有非心理情感的因素,比如生理方面的等等?

生4:有。例如他得了红眼病,刚点了眼药水,眼睛被药水刺激得很疼痛。

生5:还有:眼药水留在眼角,也像是泪水;早晨来学校时身上沾了雾水或淋了雨,水珠挂在眼角也像泪水。

生6:他吃了辣椒会流泪;他嗅了洋葱会流泪;他的眼睛里吹进了沙子会流泪……

师:回答得都很好。把同学们的答案归纳一下,就可以得到我们的“素材三”了!

(大屏幕显示:)

素材三:非心理情感之泪

才吃了麻辣火锅;嗅了洋葱;汗水流进眼角或雾水润湿了睫毛被误认为泪水;眼睛里掺进了沙子或被风吹了;才点了眼药水;患了眼病很疼痛;受到强光的刺激;伤口发炎疼痛;被鱼刺卡住了喉咙;鼻咽部呛了水……

师:其实,同学们所联想到的还是局限于一个定式圈里,也就是说认为他(她)仅仅是人,除了人类可以流泪外,那么非人类是不是也可以流泪呢?

生7:树叶上沾着露珠和小草上残留着雨水也好像它们在流泪;用刀刻划树皮时,会流出很多树汁,也像是流泪。

生8:天空下起了雨,是天空在流泪;蒸饭时锅盖上凝结了水珠,是锅盖在流泪;小猴挨了打,会呜呜地流泪;还有鳄鱼也会流泪。

师:看来呀,同学们也是非常善于突破定式圈的。好吧,让我们来看“素材四”。

素材四:非人类之泪

树叶上挂满了露珠;屋檐下的冰凌融化;下酸雨是地球环境遭到破坏,大自然在流泪;树皮被刻划后流出汁液……

师:只要我们敢于突破思维定式,从而打破一个又一个定式圈,我们就可以像登高望远一样,看到一幅又一幅更加美好的风景。

(三) 交叉整合,构思指津

师:下面让我们进入“游戏三”,共同闯闯第三关“奇思妙想”。(大屏幕显示)

游戏三:奇思妙想

请同学们从下面的四个素材中任选两个,借助联想、想象、推测、猜想等思维方法,将它们整合起来,并提炼出一个主题来进行构思。

素材A:亲人遭遇车祸而丧生;

素材B:农民终于盼到了久旱后的甘霖;

素材C:失散多年的亲人又重逢;

素材D:小蚂蚁的巢穴被雨水冲了。

(播放多媒体背景音乐,同学们互相讨论、思考,交流各自的构思)

生1:我选的是素材A和素材C。构思的是一对孪生兄弟,小时候在一起玩耍,非常要好,弟弟不小心走丢了。若干年后,在好心人的帮助下,弟弟被送回家,得以与家人重逢,他的父亲非常兴奋,亲自驾车上街买菜,想好好地庆祝一番。可是由于太激动,驾车时将油门当成了刹车,突发车祸,父亲丧生了。我的创意是:人有旦夕祸福,小心乐极生悲;对待世事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

4.作文中的创新构思 篇四

篇末点出所叙人或事的意义,或其中蕴含的哲理。点睛之笔不在多,而在乎精。“龙”要画活,“睛”要点准。

(二)双线组合法

两条线索,各有自己的流向,但要注意选好两条线索的结合点,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三)往事叠套法

用回忆的方式叙事,往往能防止作文单调,如果把两个往事的回忆叠套起来,则更显不俗。但要把时间或空间的转换交代明白,来龙去脉说清楚。

(四)以退为进法

先反向蓄势,把感情或情节或气势推向高潮,再逆向回跌,使文章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关键是转换处要恰当,不管是先抑后扬还是先扬后抑,要在高潮处逆转。

(五)一矢二的法

选材要精,用语要精,力求一石二鸟,一箭双雕。下文中的“伤心儿女”即有二义:一为让人伤心的儿女——儿女的行为让人伤心;一为自己伤心的儿女——儿女为父母伤心。如此立意,一以当十。

(六)误会巧合法

通过偶然事件的巧合,造成一种喜剧效果。由于信息隔绝,造成误解和错觉,推动情节的发展,就是误会法。运用误会或巧合,可造成波澜,使文章曲折动人。

(七)彩线串珠法

用物、人、事或感情为线索,把多件材料贯串起来。不仅把文章写得错综变化、波澜起伏,还能保证条理清晰,中心明确突出。

(八)蒙太奇组接法

选取不同侧面的几个镜头,像电影镜头的剪接一样,组合方式灵活多样,这样构思,往往会使文章摇曳多姿,引人入胜。

(九)以小见大法

应考作文,写不成鸿篇巨制,宜大题小做,通过一个侧面反映大的主题,选点恰当,表现方法得当,往往能一以当十,做到意蕴丰富,流畅自然。

(十)正题反做法

避从开从正面切入,另辟蹊径,反其道而立意,行文摇曳,轻盈灵动,别具一格。但写作时务必把握分寸,不可偏激,把生活写得一片灰暗。

(十一)超现实对话法

运用第二人称手法,与写作对象直接对话,容易表达感情,使人读来倍感亲切,适宜用在写自己的感悟或抒发强烈感受的`文章上。

(十二)以虚写实法

突破时空界限,大胆独特地想象,用虚幻的材料表达现实的主旨,立意便觉新颖独到,韵味无穷。

(十三)由果溯因法

这种构思方法很符合读者的思维习惯。人们不满足于“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况,总想了解事情的原委、内情。所以追溯探究原因的过程,往往是作者、读者思维共振的过程。

(十四)对比反衬法

将对比和反衬合在一起用,异中求异就会使要表现的人物、事件更加鲜明、突出。

(十五)单刀直入法

5.作文中的创新构思 篇五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白什么是“逆向思维”

2、学会在写作文中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明白什么是“逆向思维”

2、学会在写作文中运用“逆向思维”的方法

三、设计理念: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语文课程要指导学生“学习用现代的观念和发展的眼光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执着的探索中,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习作风,既能尊重他人的成果,也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标准》特别强调要“敢于领异标新,走进新的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而在写作中运用“逆向思维”就是从与传统观点相反的角度探索问题,往往能出奇制胜,确立新的主题。《反弹琵琶出新意》这堂课试图通过讲故事寓抽象于形象提升学生的求知兴趣,同时考虑到成语是大家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课堂分析又便于操作,因此花一定时间用成语进行思维训练。

四、教学过程:

1、故事导入

以“小”欺“大”

北京的一条街道上,同时住着3家裁缝,手艺都不错。可是,因为住得太近了,生意上的竞争非常激烈。为了抢生意,他们都想挂出一块有吸引力的招牌来招揽顾客。

一天,一个裁缝在他的门前挂出一块招牌,上面写着这样一句话:北京城里最好的裁缝!

另一个裁缝看到了这块招牌,连忙也写了一块招牌,第二天也挂了出来,招牌上写的是:全中国最好的裁缝!

第三个裁缝眼看着两位同行相继挂出了这么大气的广告招牌,抢走了大部分的生意,心里很是着急。这位裁缝为了招牌的事开始茶饭不食,一个说“北京最好的裁缝”,另一个“说全国最好的裁缝”,他们都大到这份上了,我能说世界最好的裁缝?这是不是有点儿太虚假了?这时放学的儿子回来了,问明父亲发愁的原因后,告诉父亲不妨写上这样几个字。

第三天,第三个裁缝挂出了他的招牌,果然,这个裁缝从此生意兴隆。

招牌上写的是什么呢?原来第三块招牌上写的口气与前两者相比很小很小:“本街最好的裁缝”!

“本街”最好,那就是这三家中最好的。你看,聪明的第三家裁缝没有再向大处夸自己的小店,而是运用了逆向思维,在选用广告词时选了在地域上比“全国”“北京”要小得多的“本街”一词。这个小小的“本街”却盖过了大大的“北京”乃至“大大”的“全国”。

2、什么是逆向思维?它有什么作用?

“反弹琶琶”即逆向思维在写作中的运用。所谓逆向思维,即克服思维定势,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思索,从而显露出新的思想,塑造新的形象。逆向思维法就是反过来想一想,不采用人们通常思考问题的思路,而是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逆向思维法具有挑战性,常能出奇制胜,取得突破胜解决问题的方法。

“反弹”就是从某论点的对立角度去确立新观点,去阐发新见解。即反其意而用之,是求异思维的一种形式和结果,是经过了多种多样方向的“求异”之后,最终确定了朝原来的“信息”相反(或相对)的方向发展的一种表现,即是一种逆向求异思维。运用逆向求异思维的方法,立意才会有新的意境,发人深省。例如:

(1)、阿拉伯的一个大财主,对两个儿子说,你们去赛马,终点是沙漠中的绿洲,谁的马后到,我的全部财产就给谁。两个儿子听后,都骑上自己的马,缓慢的行走,太阳炙热,沙漠烤人,没过多久,两个人便热得支撑不住了。正巧一个“智多星”路过这里,给他们出了一条妙计,让两人换马骑。因为父亲说要看哪匹马后到,两人一换马,比慢的赛马就变成了比快的赛马。换了马,骑的是对方的马,对方的马先到了,自己的马就会后到。这个办法看起来只是换了一种骑法,实际上是换了一种思维方式,换了一个角度分析问题。这个问题若只是从正面讲话进行思考,是根本解决不了的,只有从反面去考虑,才可将问题解决。(2)、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星期六的早晨,在条件很差的情况下,牧师在准备讲道。那天下着雨,他的妻子没在家,他的小儿子吵闹不休,令他心烦。他无可奈何地他拿起一本杂志,一页一页的翻着,他翻到了一幅色彩鲜艳的大图画——世界地图。他把地图撕成碎片,丢在地上,对儿子说:“小约翰,如果你能把这些碎片收拢,我就给你两角五分钱。”牧师以为这件事会花费小约翰上午的大部分时间,免得再反烦他。没想不到十分钟,小约翰就来敲他的门了。牧师见儿子如此快地拼好了那地图,十分惊讶。他问道:“小约翰,这件事你怎么做得这么快?”小约翰回答说:“这很容易,在地图的背面有一个人照片,我把这个人的照片收拢,然后把它翻过来。我想,如果这个人是正确的,那么这个世界也是正确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时侯若从反面去思考、去解决,会找到更好的方法。

我们在思考一个问题时,常常有“卡壳”的现象,会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此时如果折回来从事物的反面去思考,有时会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这种把通常的思维反过来,在对立的思维道路上打开新局面的思维叫做逆向思维。

我们学会逆向思维,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敢于破除习惯的思维方式和旧的传统观念的束缚,跳出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老框框,大胆设想。发前人之未发,化腐朽为神奇,标新立异。

采用逆向思维,有许多成功的发明创造的例子。刀削铅笔,刀动笔不动;采用逆向思维,笔动刀不动,于是就有了旋笔刀。人上楼梯,人动梯不动;采用逆向思维,梯动人不动,于是就有了电梯。

3、“正弹”、“反弹”与“乱弹”

议论,你可以上下千万年,纵横千万里,把“见”“闻”“感”都用笔的形式表达出来。一句话,它可以调用你的一切贮备,而你所读过想过听过的一切,又都可以成为你的贮备。

但受习惯思维和课本较为正统的范文的影响,我们动手作文,往往会跟着大众的思想,说出一番谁都知道、谁都能说的话。这样,纵使引用了大量材料,里里外外方方面面说了不少,仍然给人以“老生常谈”、毫无新意的印象。

所以,能不能从习惯性思维中跳出来,能不能从最平常不过的事情中“议论”出颇不平常的道理,从乍看之下谁都认为错或对的地方发现它更为合理的另一面,就成了“议论”成败的首要因素。

“反弹琵琶”,就是一种从反方面分析问题,进而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的议论方法。从思维上说,它是一种扩散性思维,是一种逆向思维。试看以下例子:

(1)、异想天开——

(正向思维):人应该从实际出发,不可有过于离奇的想法。

(逆向思维):如果不跳出习惯性思维,如果不想得离奇,哪来的科学与艺术上的一切成就?

(2)、莲“出淤泥而不染”——

(正向思维):君子能不受环境的影响,独善其身。

(逆向思维):没有淤泥,哪来的莲花?离开了环境,还谈什么“君子”?

(3)、《枭逢鸠》:子能更鸣,可矣;不能更鸣,东徒,犹恶子之声。

(正向思维):应该以改变自己错误的方法,来改变人们对自己的认识。

(反向思维):对于有特殊才能和特殊缺陷的人,人们应该以特殊的标准来评价。对枭

(猫头鹰),我们主要应该从它能抓老鼠这一点上来加以评价,加以肯定,而它的鸣声不美这一先天性缺陷,我们本不该吹毛求疵、斤斤计较。

(4)、2000年全国高考语文卷作文题: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正向思维):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逆向思维):答案未必是丰富多彩的,许多时候只能有一个答案。

上面第一个例子的材料是一个成语,它常常被人们引用以告诫那些喜欢奇思怪想的人,而这种死板的僵化的思维恰恰与当前的开放性创造性教育有相当的冲突之处,所以从这一逆向思维出发,作者提出“异想”才能“天开”,不“异想”何来“天开”的观点,就显得言之有理,论之适时了。这是比较彻底的反弹法。

第二个例子的材料取自于周敦颐的名句“出淤泥而染,濯清涟而不妖”,而且为广大的读者所喜欢,因为要“反弹”就有相当的难度。但如果从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来说,莲花的生长恰恰是以淤泥的存在为前提,离开了脚下的淤泥,莲花就成了无本之木,还谈什么“不染”与“不妖”呢?于是,这二者就有了一个辩证的关系,在不否认“莲花”的基础上,为“淤泥”的存在平了反。这是有所保留的反弹法。

第三个例子的材料取自于课本中的寓言《枭逢鸠》,应该说这个故事的寓意是相对精彩也比较严谨的,在反弹的时候,就抓住了寓言的多重比喻性,把枭的鸣声由原来比作的“错误”,改为“本性”,而认为对枭的评价,应该主要放在它捉鼠而食这一点上。把寓言的重心,从枭身上转到了“乡人的评价”上面。

第四个例子是最为大胆也最为精彩的。它反弹的基点在于逻辑——如果你不承认“答案未必是丰富多彩的”是正确的,你就否定了自己的观点“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样做不仅需要周密的思维,更需要相当的勇气(在高考中敢于这样答卷,实在需要相当的勇气)。

然而物极必反,如果一味为反弹而反弹,拿来什么就反弹,就成了“乱弹”。反弹琵琶,它仍然必须遵循最基本的道德准则、科学规律,逾越了这一点,就成了谬误。如第二个例子中如果把淤泥说得比莲花还重要,还高尚,这就矫枉过了正——因为莲花固然离不开淤泥,但没有莲花,淤泥的存在又有什么价值呢?莲花的“不染”“不妖”“香远益清”,正是对淤泥的超越,对淤泥的报答。第四个例子如果反弹时去掉了“未必”二字,就成了乱弹,陷入了必死无疑的死胡同里。

因此,“正弹”是思考问题的基础,是第一步,而“反弹”是在“正弹”基础上的逆向思维,二者都是建立在遵循人类科学文化的基本准则上的,是互为补充的。

4、运用成语进行训练

成语是个极丰富的语言宝库,它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社会的正确认识。但由于社会的变迁,不少成语在沿用时时代又赋予了它新的含义,如“开卷有益”原指开卷读书必有好处。如果逆向思考就是只顾开卷读书而不进行思考,不加选择就会带来害处,这也是有道理的。如果我们把成语俗语中的这种逆向思维用于指导学生作文,既能扩大选材范围,又容易确定立意新颖的命题,“反弹琵琶”还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班门弄斧: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其讽刺意味是很明显的。而华罗庚却主张“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意义就更深刻了,因为这样可以使人少走弯路,大大提高自己的技艺,更快地向别人推销自我,扩大自己的知名度。

良药苦口利于病:是说正确的批评往往使人感到不舒服,不乐意接受。但它对于治病大有好处。逆向思考就是:良药不见得苦口,自从出现糖衣药片后,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正确的批评并非是急风暴雨,为了治病救人选择正确的方法就不见得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是强调规矩对方圆的重要性。逆向思考却是过分强调规矩,限制过死,就会束缚人们的手脚、禁锢人们的思想、扼杀人们的创新意识。

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是说做事不思进取,消极度日。逆向的新含义是:撞钟是和尚的分工,是和尚的职责,和尚们能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兢兢业业地做着枯燥而平凡的工作,正是爱岗敬业精神的体现,应该大加褒奖。

墙倒众人推:原比喻当人受挫折时,众人乘机来打击他,逆向思考:碍事的墙、挡道的墙、老朽的墙就得推,不仅推旧墙,还应众人立新墙,才能建设新世界.东施效颦:对东施有着明显的贬斥态度,现在人们都用来耻笑那些丑陋、低能的人显示自己。但如果就东施的精神而言,还是有利可讲的,她见先进就学,精神可嘉。

杞人忧天:是说古代那位杞人非常担心天要崩塌下来将无处栖身,真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到“忧天”也有一定的道理,强调人类对地球应有一定的忧患意识从而防患未然。

艺高人胆大:道理不言自明,而“胆大人艺高”更有道理,因为胆大的艺人会勇敢地向高难动作探讨,不断创出新招。

滥竽充数:你说南郭先生灰溜溜地跑了,我说他有知耻之心,他会改弦更张,开始新的生活。

龟兔赛跑:你说兔子骄傲在半路睡觉结果赛跑失败了,我却说兔子应该睡觉它有逆向心理,它觉得与乌龟赛跑的制度不合理。

5、逆向思维要注意什么?

立论要经得起推敲。逆向求异应在一定的语言环境或特定的社会背景中进行,只有严格遵循客观规律,准确把握事物的本质,才能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如果把“反弹”误为“乱弹”,立论偏颇,就会画虎不成反类犬,贻笑大方。

(1)、“反其意而用之”只表现为局部范围的补充、发挥,并不一定要全部推翻原采的观点?“开卷未必有益”,“熟不一定生巧”,“弄斧应到班门”,“不看风焉能使舵”等,都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或特定的社会背景中的合理的逆向思考。对于这一类的“反其意而用之”,一定要严格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严肃地探索,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2)、反弹”不具普遍性,不是任何事物或观点都能逆向求异。那些违反科学道理,有悖于人们共识和伤害人感情的“反弹”,都是不可取的。如“螳臂挡车”,贬抑螳螂已成共识,你若想褒扬它,想借此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人们将难以赞同。我建议同学们用“反弹”这一手法时还是先作一番思考。一般来说,以下几种情况不适用“反弹”

一是自古以来人们公认的道理。比如“尊老爱幼”,你不能说要“欺老骗幼”。

二是对国家政策、路线、方针、不宜用反弹。如反对改革开放,主张闭关自守。

三是对名人的优秀事迹一般不宜反弹。如刘胡兰不怕牺牲。

总而言之,我们写文章要有新意,要敢于表达意见,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怀疑一切、否定一切。

6、“反弹”种种

反弹一:为反面人物评反

在寓言、童话、神话故事以及历史故事中,有许多人们所熟知的“反面人物”,通过对他们的贬斥批判,人们借以说明一些为人处事道理,或用来衬托下面人物的高大形象。但如果从反面或另一个侧面来看问题,我们却往往会发现这些“反面人物”的身上也有着其“合理性”。

如因为滥竽充数而被人嘲笑了上千年的南郭先生,如果你能从他不“占着茅坑不拉屎”,主动退居二线,也不与领导计较“功劳与苦劳”这些方面考虑,会发现他也有可怜与可爱之处,为他的不公正遭遇喊喊冤,肯定会让人觉得颇有意思。

再如《曹刿论战》中的鲁庄公,教参编写者为了突出主要人物曹刿的深谋远虑和远见卓识,就拿鲁庄公作为反面人物来加以贬斥,而如果你能从他善于听取意见,不耻下问,敢于与大国抗争等等方面来评价,他也就成了非常“正面”的人物了。

这样的人物仔细想想还不少,如改“日攘其邻之鸡”为“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的攘鸡者,喜欢龙而见了真龙抱头鼠窜的叶公(哪个孩子甚至大人不是喜欢恐龙玩具喜欢战争影片的叶公呢),为西行取经代表团平添了许多快乐的猪八戒,敢于到鲁班门前弄斧的那个木匠,乃至于不满于别人指定的命运而红杏出墙的潘金莲,都有其可取甚至可贵的一面,拈将出来,都能写成让人耳目一新的反弹式文章。

反弹二:对正面人物质疑

反之,许多被寓言童话故事所歌颂,一直为人们所称道的“正面人物”,在他们的言行中,却往往也存在着不尽合理,甚至与真理背道而驰的地方,我们可以针对这一点,或全面或局部地加以“反弹”。如针对移山的愚公,有人提出“移山不如搬家”的异议,更有人从水土流失,子孙的个人意愿等方面提出了质疑,驳得倒也挺能自圆其说。

而如果了解一些历史知识,那么对影视中颇为热门的人物,更能言之凿凿地加以质疑甚至否定。如大兴文字狱,枉动干戈的乾隆;起用小人,使忠良横遭残害的武则天,百无一是的洪秀全……都可以成为反弹的对象。

反弹三:赋老故事以新意义

寓言也好,童话也好,大都是在很久以前写成的,它们或在某一方面在今天看来已经不合时宜,或以今天的眼光来重新打量,倒反而能看出一些新意。如“杞人忧天”这个故事,如果从臭氧层空洞,从小行星撞击地球,从太空军备竞赛等方面来看,这位忧天的“杞人”倒成为实足实的先知先觉者,成了太空环保方面的先驱。

再如龟兔赛跑中的与兔子进行跑步比赛的乌龟,从现代的角度来看就实在很不足取了(谁能指望对手会在中途睡着呢?)。但如果反之再反之,乌龟与兔子进行越野赛(有水、沙漠等困难),进行耐力赛,那么结果又是另一回事了。这里就有一个现代的体育比赛与竞争观的意思,为老故事注入了时代的气息。

再如一根筷子与一把筷子的寓言(一根筷子被轻易地折断了,但力气最大的人也不能折断一大把筷子),本来很能说明人多力量大的道理,但如果从个性发展,个人素质等方面来思考,这个故事就有了很大的局限性(就是说我们应该致力于让每一根筷子坚实起来,而不是靠筷子多所以比别人强,在“比”的时候,我们只能一对一;在衡量的时候,我们要看的是“人均”水平,而不是“总产值”)。

刚才所说的对愚公移山的质疑中,在子孙人生理想的选择上和环保等方面,也有着以新眼光看旧问题,赋老故事以新意义的意思。

反弹四:喝彩之后的沉思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常会听到一些优秀者的事迹,和一些大快人心的故事,值得人们为之喝彩,为之拍手称快。然而其中有一些故事,或者其本身的原因,或者在传播中的加入了传播者的某种个人意图,我们如果在喝彩之后再仔细想想,往往会发现许多不该喝彩的东西。如电视电影中常常看到:在上一级领导的干预之下,正义得到了伸张;在报纸上,我们能经常看到“从重”、“从严”处理等等字眼……如果我们冷静想想,就可以想到,领导干预是一种“人治”而不是“法治”,是人凌驾于法律之上的表现,而“从重从严”则失去了法律的公正性,因为法律,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应该是公正的——包括犯罪嫌疑人,包括罪犯,它不能从重,也不能从严,它只能客观地“依法处理”。

还有,对抱病工作的刻意宣传其实是对健康对生命的轻视,为什么先进人物总要牺牲家庭为代价,总要在死后才被发现、被表彰等等,都可以拿来好好反弹一下。

这种喝彩之后的深思,往往具有振聋发聩的效果,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

反弹五:为“真理”添补丁

从很小的时候起,我们就被灌输一些称之为“真理”的道理,的确,这些话语往往是人们从许多的生活经验上反复验证而得,具有一定意义上的正确性。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或者具体情况的不同,这些话往往成为人们思想转变的阻碍,成为“局部的真理”,甚至是不折不扣的“谬误”。如:

学海无涯苦作舟——应该让每一个教师乐于教每一个学生乐于学才对,总是提倡“苦学”,认为学习是“苦”的事,这正是许多学生厌学的根本原因!

大河有水小河满——然而事实上是小河有水大河才满,而大河有水时小河甚至可能是干涸的。在一定程度上,个人与集体也是这个道理。

不以规矩,何成方圆——(详见《成方圆,一定要以规矩吗?》)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人上人”,这是典型的封建意识在作梗,读书只为做官,做官只为作福,这便是一部分人的典型心理。

让每个孩子都成为祖国的栋梁——这就是应试教育的理论基础之一,然而玫瑰只能开出花朵,青草只能覆盖大地,稻谷能结出果实,但它们都不可能成为“栋梁”,以“栋梁”为上,以“果实”为下,以“花朵”为更下,这就是陈旧腐朽的人才观,教育观。

由此可见,即使是真理,也可为它补一补,更何况事实上并不存在着什么绝对的一成不变的真理。

7、本次作文:

请采用逆向思维法从大家熟知的俗语、成语、故事或名言警句中任选一个作为立意的对象,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字,题目自拟。

8、运用逆向思维立意示范结束本课内容。

同学们:大家已经步入了青春的门槛,时不待我,转瞬之间大家就要毕业了。我想把最真诚的祝福送给你们,我原来想送给大家四个字:一帆风顺。但我仔细一想,这样说不恰当。说人生一帆风顺就如同祝某人万寿无疆一样,是一个美丽而又空洞的谎言。试想:人生漫漫,必然会遇到许多艰难困苦。例如:你心地诚恳、善良却无端地遭人误解;考试时发挥失利榜上无名;就业时四处碰壁,无人接纳;你历尽艰辛营造的公司一夜之间变成一片废墟;你满腔钟爱的人和爱你的人离你而去等等。所以说,人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一帆风不顺的人生才是真实的人生,在逆风险浪中奋力拼搏的人生才是最辉煌的人生。

真诚地祝大家勇敢地面对挫折,在坎坷的征程中,用坚实有力的步伐走向美好的未来!

[板书设计]

特 点:另辟蹊径 标新立异 注意问题:观点正确 把握分寸 教学反思:

6.作文中的创新构思 篇六

TEM-8翻译中的关联-顺应构思

借鉴语用学原则,结合英语专业八级考试(TEM-8)中的翻译实例,并从探讨TEM-8翻译中的解题策略着手,可以发现翻译作为一种特殊的言语交际形式,其根本交际意图是译者通过一系列顺应选择寻求原文理解以及译文输出过程中的最佳关联.关联是翻译的根本意图,而顺应则是实现这种意图的具体手段.具体说来,译者通过不断做出顺应选择,寻求最佳关联,获取对原作的.准确理解和定位,进而通过系列的顺应选择在译文中产生关联明示,准确将原文信息传达给译文读者,实现翻译过程中原文和译文的基本等值.

作 者:王雪玉 WANG Xueyu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通,226007 刊 名: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WENZ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21(6) 分类号:H310.42 关键词:TEM-8   翻译策略   关联   顺应  

7.作文中的创新构思 篇七

关键词:园林“有机”表现,“喻意”表达,“复合”空间,新材料

创意设计在现今的生活中处处可见, 尤其在现今开放的设计大潮中, 大至全球环境小至看不到的微生物, 层出不穷。在如今设计的领域里涵盖了工业、机械广告、室内设计等等, 每时每秒都在推新变化。设计的创意思路是设计师对社会理解掌控和捕捉瞬间的思维创造力, 好的创意是设计师敏锐的市场感应能力和对现代社会中发展空间及文化内涵的把握和理解, 是社会变化需求的回应。

一、水乡意境

“凯悦温泉”地处苏州观前, 该项目本身是较为常见的温泉休闲会所, 而设计师从开始就摆脱传统休闲会所的设计思维, 首先从其地处城市中心位置和当地的文化内涵入手, 从而寻求新的创意思维。

设计师本身是接受绘画教育和现代设计教育的, 对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喜爱倍至。针对市场的各种流行的设计风潮, 通过调研, 始终坚持自己的设计风格, 贯彻于当地文化特色, 富有诗情画意的特有视角, 大块面大空间的整体感的结合。现今常见的中式、欧式、现代等设计风格, 无不是复制和移植各种流行的风潮。本案设计师采用现代的设计手法和自身对该处文化地域特色的理解, 重现了水乡特色传统诗意化的环境在室内空间中的体现。

中式传统文化建筑, 小桥流水, 深入人心。正如唐朝诗人杜荀鹤的一首“送人游吴”:君到姑苏见, 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 水巷小桥多, 夜市卖菱藕, 春船载绮罗。遥知未眠月, 乡思载渔歌。短短一首五言诗将一个城市的美景跃然纸上, 在对诗人文字表意境的同时也对当地的美景的神往。

苏州的园林集合中国园林文化的大成。拙政园, 各处是自成一体, “拙政园”是水园。苏州是水乡, 有水必有桥, “小飞虹”是苏州园林中唯一的廊桥。取南北朝宋代鲍昭《白云》诗:飞虹眺泰河, 泛雾弄轻弦而命名。朱红色桥栏倒映水中, 水波粼粼, 宛若飞鸿故以为名, 虹是雨后天晴横跨大地的一架绚丽的彩桥, 古人以虹喻桥, 用意绝妙。

“听雨轩”是其一个亭, 周围曲廊相连, 轩前一泓清水, 植有荷花, 池边芭蕉翠竹, 轩后也有一丛芭蕉前后相映。有宋代诗人杨万里的诗“秋雨叹”曰:蕉叶半黄荷叶碧, 雨家秋雨一家声;现代苏州园艺家周瘦娟《芭蕉》诗曰:芭蕉叶上潇潇雨, 梦里犹闻碎玉声。这里芭蕉翠竹, 荷叶均有, 无论春夏秋冬。由于雨落在不同的植物上, 加上听雨人的心境, 自能听到各具情趣的雨声, 境界奇妙, 别具韵味。

选用这几处景的意境仔细推敲, “小飞虹”的形式、亭前一鸿清水, 荷花盛开等生活场景, 也就不难理解。“意江南”温泉会所空间采用了“送人游吴”诗句的意境, 以水、竹、芭蕉为辅, 而会所大厅则采用“听雨轩”环境基调辅以小飞虹的感觉, 营造侧重不同的会所大厅环境。除了以诗和园林环境的设计意境为主线, 设计师还不落痕迹的融入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电影里的大块面造景的设计手法, 使园林小空间设计手法形成大块面和园林设计细节空间处理上的文化互融。

二、“有机”表现

选择了诗和园林为设计主题, 如何将诗和千年园林文化互融投射到一个现代温泉会所设计空间中成了实现创意的关键。

“意江南”温泉会所的功能和使用要求已确定大厅为过厅, 二层接待空间, 以及包厢都比较紧凑, 满足基本的休闲要求, 还要具备休息住宿的功能, 而使用常规装修层面与装饰家具分开进行, 会占用空间, 无疑会使原本空间的捉襟显得更加拥挤。而现代人体工程学提出, 应从人的角度出发, 将功能使用多元化、数字化、组合化, 有机结合, 与以往地、墙、家具传统手法有所区别, 从设计思维上跳出条条框框, 有机的而不拘于泥于其传统手法, 实现真正的创意设计, 达到功能、文化、艺术的统一。除文化氛围的体现, 还体现功能的物件, 通过有机的手法, 使现代人体工程学得到真正贴切的体现。

三、“喻意”表达

“意江南”温泉会所整体空间构成均采用了隐喻的手法, 以园林文化作为主要空间功能及视觉表达贯穿并连续不同空间, 完成天、地、墙、顶的六面三维空间, 将园林空间重现于室内空间中。

在“意江南”前厅采用了园林陈列设计手法和漏空手法使前厅与过厅相连, 并通过延用“小飞虹”桥的理念设计成楼梯和“听雨轩”竹的种植上下串连空间。前台接待、休息区等融合到园林设计中, 有机地完成功能和形式上的分布统一, 使室内空间连贯性和延续得到实现。而在浴场和包厢走道部分, 用园林选景的手法串联和引导视线, 将各个独立空间穿联与一体, 通过选景的手法增加空间的转换关系和层次感。在设计细节上, 转角上等采用明喻手法, 将诗句“送君游吴”的诗情画意, 描写的场景通过具象的物品体现, 使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官得到愉悦, 通过诗的意境在设计中体现出三维化, 引人在室内空间中体会自然意味中的园林环境。

“意江南”温泉会所设计中常用的物件都赋予功能性质。“花”非花而是以自由变化的抽象形式体现在空间中。浴场花瓣形的浴池, 顶部对应的造型, 花的形式构成的座浴, 池非池, 在会所大厅造景的水池, “桥”非桥, 扶手由池中而上形成的“虹”, 水声叮咚, 跨池而起的小飞虹, 那一丛竹、芭蕉, 映出“听雨入秋竹, 笛僧覆旧棋”的意境。

对中国传统文化印象的突破是会所创意设计中的一个创试, 在该室内设计环境中熟练应用多种手法表达方式, 密而有序。

四、复合空间

和功能简洁的大厅设计不同, 体现包厢相对狭小的空间需具有双人、单人空间的需要。首先对空间功能作分割和细化, 让时间交叉, 再通过对空间和空间元素分割重叠、打开复合等手法使空间中人体工程学得到充分体现。包厢放两张床 (单人床和折叠床) , 并排设定, 可灵活满足单身或双人客人的空间需求, 空间通过虚格互借使视觉宽敞。现代室内空间设计讲求多元化设计。“折叠空间”是相对室内空间狭小, 而借鉴园林设计手法, 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发展的条件下, 体现设计理念的创新、谨求变革, 在“折叠互错”的空间中, 使得新与旧、传统与现代互融, 体现现代设计理念的意境。

五、新材料的运用

在当今科技发展的进程中, 各种新型材料层出不穷。设计师在案例中注重简约、借景等手法, 对地毯的编制, 顶面材料的设置, 设计师均采用了因地制宜, 使用天然的树木和布艺, 局部采用了现代传统花纹的金属材料烤制的工艺。棉、木、织毯、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墙饰等, 传统或现代材料在设计均得到创新使用和体现。

六、结束语

8.园艺学在作文构思中的运用 篇八

中国园林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回环艺术,它不是一条直线,就如文章的要求,文似看山不喜平,作文也要把直线的东西弄成回环,在文中增加些场景描写,就像园林中的亭台楼阁,设计在各个节点处。在增加场景描写时,就要像园林设计中点景的要求。点景要与自然风景融会结合,园林建筑常成为园林景观的构图中心主体,或易于近观的局部小景或成为主景,控制全园布局,园林建筑在园林景观构图中常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园林建筑布局上要因地制宜,巧于因借,建筑规划选址除考虑功能要求外,要善于利用地形,结合自然环境,与自然融为一体。同样,作文场景描写也要能有这样的意识。

首先谈谈园艺方面的知识。园林设计必须遵循的原则:点线面的结合达到适用、经济、美观。园林设计空间组合和布局是重要内容,园林常以一系列的空间的变化巧妙安排给人以艺术享受,以建筑构成的各种形式的庭院及游廊、花墙、圆洞门等恰是组织空间、划分空间的最好手段。而点是个景观节点,面是铺装及绿地,线是路网穿插的脉络。

而在写作上点就是叙事类文章写作时的细节,这些细节就像园林中的亭台楼阁,引人注目,让人休憩其间,而作文中的细节也有这样的作用。只有细节才能串联故事情节,使得面上有绿地,线上不孤独。就像《邻居家的那条狗》,写的是邻居家的狗老是在晚上狂叫,使“我”不得入睡,于是,“我”想用气枪射瞎它的眼睛,叫它尝尝“我”的厉害。作者设计了这样一个细节:我举起枪,瞄准。月光下的两只眼睛,似乎有什么亮晶晶的东西在闪动,莫不是眼泪吧?想到这,我心里一震。那分明是乞求的眼神和滚热的眼泪,我看清了。月光似乎更亮了,举枪的手,禁不住颤了起来。我无力地垂下手。文章中,正因为有“我”瞄准的细节,才是故事的关键之处,没有这个细节,就不会有善恶的选择,在宽容和报复间选择就会突兀。

另外,细节还能刻画人物形象,使得亭台上装饰的饰品,让人记忆深刻。正如巴乌斯托夫斯基说:细节,只有当它有代表性的时候,只有它能够像光线一样,立刻从黑暗中照出一个人或者一种现象的时候,它才有生存的权利,才是必需的。园林设计中的点不是可有可无,而是能游客见了驻足,产生想象,从而理解其中的内涵。鲁迅《阿Q正传》中,在阿Q即将被押赴刑场的时候,要在判决书上画押,这时的阿Q,一面是“使尽平生的力气画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而另一面却是“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而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要合缝,却又向外一耸,画成瓜子模样了”。这细节就把阿Q的麻木、精神胜利法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同时,细节能够营造文章结构。《轻轻掩门的一声的一声轻响》就是围绕关门这一细节,把文章结构营造出来了,以父亲关门开头,由“我”的关门结束,做到首尾圆合各种想象就在关门中得以充实,文章也就显得圆润而不旁溢。

上面说的园林中的点,也就是文章中细节的作用。而园林中的面就是文章中铺垫,环境,场景。这就像人物活动,你得给他一个环境,什么环境就好做什么事。就如:“午后的天灰蒙蒙的,没有风。乌云压得很低,似乎就要下雨。”这样的情况下就能塑造出各种人物形象。“来到了会场,啊!会场上人山人海,水泄不通,我们好不容易从人群里挤了进去。我看到有玩游戏的,打气枪的,投飞镖的,卖棉花糖的等等,会场上到处是叫卖声,说话声,讨价还价声,只看得我眼花缭乱。”这样的场景就能让人物有展示的空间。

园林中的线就是文章的构思,要有路网穿插,同样,叙事类文章不能一条直线,就像园林中把最短的距离尽可能的拉长,回环往复,让人不断向前。如《风雨中的菊花》就是一个一波三折的故事,小乞丐在多尔先生的种种臆测中完成了他的“使命”——用千辛万苦乞讨得来的钱买一束万寿菊祭奠自己的母亲。小说中环境描写贯穿始终,开篇就是沉闷的天气,阴云密布,使全文笼罩在一层压抑晦暗的氛围中。肮脏不堪的小乞丐就在这样的气氛中出场了,先是被贵妇人厉声斥责,然后又接受了多尔先生无奈的施舍。这时候天气变得更加闷热,鸣蝉也开始聒噪,压抑中透着烦躁,似乎暗示着多尔先生并没有因为乐善好施而快乐起来。然后引出了下面逛花店偶遇小乞丐买花这一情节。风雨交加的一幕发生在小说的高潮部分,怒放的菊花点亮了画面,震撼了所有人的心灵,读者在泪眼婆娑中对“风雨中的菊花”肃然起敬。

诸如此类,写好文章,从哪个方面想到,就努力就揣摩,就能够找到好的方法,从而写出好的文章,不能千篇一律,老一套,知识之间是相通的,要能找出相通之处,指导我们的写作,就能有不一样的效果。

上一篇:生产队长安全承诺书下一篇:幼儿园中班主题《我们都是好朋友》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