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屈原的优秀高中作文

2024-06-20

关于屈原的优秀高中作文(共15篇)

1.关于屈原的优秀高中作文 篇一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你轻轻地哀叹,眼角间流下难以掩饰的泪水,一滴滴那么晶莹,发出多么柔弱的泪光,苍白的脸色中,勾住过往,遥望蓝天长长地哀叹一声,无奈的吟唱起一句句诗歌,歌声响彻天地,似乎想激起高高在上的人的“仁义”。悲哀的声音中,表达了你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表达了你怀才不遇的无奈心情;表达了你对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哀怜之情!但不管你如何大声,可“伯乐”却不知在何处,你的一腔热血只能演变成满腹悲愤。你无奈,发出千叹万哀都言不了你那悲痛的心情!

泪罗江边,大风狂吹,江水更加汹涌,愤怒地拍打着江岸,一男子轻轻一跃,就此殉身。你,就是这一跃。从此,大地上就少了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从此,中国传统节日中就多了一个。你可知,就在你殉身之后,有多少人为你而泪流满面,直至今日,仍有多少人为你感概不已。你那可歌可泣的爱国情怀让我们赞叹不已,身为炎黄子孙的我们一定会继承和发扬你的爱国精神。从你殉身的那一日,“赛龙舟”便出现了,和“吃粽子”一起成为端午节的特色,和你一起成为中国的传说。为了什么呢?为了纪念你——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和缅怀你的爱国精神!

一本《离骚》,使中华文化增添了新的活力;一个端午节,使中华民族拥有传奇的一面;一种爱国情怀,更使中华人民的情操更高尚!而这一切,都是源自你——屈原。或许在你投江之前,你为自己无法救黎民于水深火热之中,而感到遗憾,但是我想你现在知道你为中华民族的人民做了那么多事,一定会感到很欣慰。我为你而骄傲,又为你而悲哀。骄傲的是我们有这样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而自豪;悲哀的是时代的背景让你的才华无法施展,正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却不常有,你是何其不幸地遇到这样的“主”啊!

今天,我们仍然过着这端午节,为的是纪念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关于屈原的优秀观后感700字范文

2.关于屈原的优秀高中作文 篇二

通观2016年“国卷”及各省市高考语文卷,对于作文的考查可以细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材料作文,分值60分,这是最普遍的作文命题形式,全国卷、天津卷、浙江卷和山东卷均采用此形式;第二类是微写作与材料作文相结合,微写作分值10分,材料作文分值50分,总分值仍为60分,北京卷采用此种形式;第三类仍是材料作文,但分值更高,70分,以江苏卷为代表。通过以上信息,作文在高考试卷中的地位一目了然。

作文是深层次考查学生语言文字应用的一种综合实践活动。通过设置话题,考查学生是否具备通过分析材料,形成自己独特观点与见解的能力;透过谋篇布局,看学生是否拥有合理的逻辑思维与组织材料的能力;纵览文章语言,辨析学生遣词造句的功底以及能否恰当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形成精妙有魅力的语言;总观全文对观点的阐释,考察学生是否拥有广阔的知识面和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的能力。作文对一个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的要求之高,可见一斑。作文对学生的考查面之广也是其他类型的题目所不能比拟的。高考卷中赋予它如此高的分值也是理所应当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得作文者,得语文”。看来如何提高作文水平,是广大考生亟需解决的一个难题,也是语文学科教学的核心问题。

然而,目前普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并没有真正融入到日常教学中,大部分是日常教学以课文学习为主,语文教师往往碍于赶教学进度或其他原因,很难做到在学课文的过程中兼顾作文指导,通常是作文的教学就是定期安排两节语文课,布置好作文题目,然后放任学生自由发挥。在这种模式指导下,学生往往会形成一种错误认识:作文课就是写作文的,我只要把作文课上的时间花在作文上,其他时间就不用拿来学习作文了。因而在平时的课文学习中,学生往往意识不到课文学习与个人写作之间的联系,并且还会对作文本身产生误解,认为作文就是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一篇文章。长此以往,学生感受不到写作的乐趣,体会不到创作的激情,反而觉得就是在完成一道题目。试问这种状态下,学生真的能写出好的文章吗?当然,答案是否定的。这样的教学理念不仅让学生写不出好作文,更是与语文学科新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相违背,更不可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和提高。鉴于此,下面针对作文教学,提出几点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一、深化认识,厘正作文的实质和目的

我们从小学开始就学习作文,从一开始的看图作文到高中的材料作文,与作文打交道的时间已经有十几年。那么到底什么是作文呢?作文到底是用来干什么的?我们写作文的目的何在?夏丏尊、叶圣陶先生在《文心》里提到“作文同吃饭、说话、做工一样,是生活中间缺少不来的事情。生活中间包含很多项目,作文也是一个。”[1]也就是说夏、叶两位先生认为作文是应付实际需要的一件事情。并且在《文心》一书中多次提到“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部分学者将这种观点总结为应需论,在此,我们认为这一观点有其合理之处,比如我们遇到一件难忘的事情,内心情感复杂,于是写篇文章把这种记忆记录下来,把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这不正是生活的一部分吗?而这正是作文应付实际需要的体现。另外,贡如云《请给文学写作一席之地》[2]一文中提出,中学生写作,除了议论文外,也要重视文学写作。他认为文学写作可以滋养诗性,丰富情趣,对文学阅读以及人格修为都能带来积极影响,而这些又是语文素养赖以提升的内在动力。从这方面来看,作文就不仅仅是写一篇文章,而是创作一件饱含文学涵养兼具审美功效的文学艺术品。也就是说作文除了应付一般的实际需要,还可以提升个人的精神境界和内在品格,激发个人的想象力、思辨力等。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思想形成人的伟大”,而作文正是人的思想的结晶。从以上分析来看,作文既是应付实际的需要,又有它不可忽视的文学功用。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这样才能让学生明白写作的目的,激发写作兴趣,避免陷入“作文就是完成练习”的误区。

二、重视课堂教学,强化课文学习与作文写作之间的联系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作文水平提高的基础。人教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教材共5册,每册4个单元,总共60多篇课文,涉及唐诗宋词元曲,议论散文、记叙散文、小说、戏剧、人物传记、社会科学论文等各个领域,汇集古今中外名家名作。这些作品都是值得学习和反复研读的典范。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方面,这些课文都能为学生个人写作提供无尽的养料和养分。课堂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思想内容、立意构思、谋篇布局、语言风格等方面去欣赏、领悟。也就是让学生能够在学课文的过程中也学会写作文。

(1)积累词汇,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作文既然是通过书面形式传达信息,那么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是最基本的能力。1963年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提出“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教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而这一能力的提高需要学生在课文学习中去不断提高。通过课文的学习,不断积累词汇,句式,不断夯实遣词造句的功底,提高组织语言的能力。以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为例:

这段文字中加点的三个词语都有“给”的意思,但仔细品味,各有不同。“抛来”是指把无用的东西抛弃掉或者无代价地送人或施舍;“抛给”是指有目的的恶意的输出;送来是特意的,是“抛给’的冠冕的说法,即侵略者按其心意送来怀有不良动机,指帝国主义对我国的经济文化侵略。三个意思相近的词语,表达的意思和感情确完全不同,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准确调配词汇的匠心。通过分析这三个词语,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正确用词在文章写作中对表达作者感情的重要意义。

(2)赏析语言,学习技巧,适当动笔,实践演练

不同类型的课文有着不同的语言风格。杂文语言犀利简练,散文语言优美精炼,议论文往往说理深刻,鞭辟入里。学习不同类型的文章,要引导学生学会赏析不同类型的语言,学习作者的行文技巧。以散文为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散文中的名篇。学习此文时,第四段“荷塘中的月色”和第五段“月色下的荷塘”是重点赏析的段落。特别是第四段,语言之美,不可言喻。此段作者通过综合运用叠词、博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静美和谐的月色笼罩的荷塘美景图。仅凭分析修辞手法,学生可以感受到荷塘的“美”,但这种“美”是不深刻的。于是,我们可以设置个小练笔,让学生们通过想象,把自己想成朱自清,外出散步,此情此境下看到一方荷塘,你会怎么写?于是我们会看到几十种不同的“荷塘月色”。写完后,让学生自提自问,比较一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与自己写的有何不同,哪个更好,好在哪里,差在哪里。通过这种实践练习的方式,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和自问,便能够真正体会到课文第四段的语言美,也能够发现自己写作的不足之处,从而为以后的作文写作提供经验。《语文建设》之《例谈小学高年级散文教学策略》一文中也曾提到“通过动笔使学生在想象中引起与作者思想感情的强烈共鸣,使他们得到审美的感受,领会到作品包含的思想感情和深刻内涵,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3]所以课堂适当动笔,不仅有利于课文本身的学习,更能让学生建立起课文学习与作文写作之间的联系,两方面是互相促进的。

三、强调课外读写,引导学生积极“触发”,积累写作素材

俗话说的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作文,亦是如此。自然,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积累很多素材,例如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四《苏武传》一文为我们刻画了一位忠君爱国、宁死不屈、贫贱不移、坚韧不拔的勇士形象。倘若学生写作过程中需要类似英雄人物来例证自己的观点,苏武的故事便是很好的诠释。但是,课本上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要想素材丰富,还需课外下番功夫。

(1)多读多写

“读”不仅指“阅读”,还指“朗读”。一般情况下,教师都会教导学生要多读书,扩宽知识面,开阔视野。这里的“读”,多指阅读。事实上,出声地朗读也是读书的很重要的方式。《文心》中如是说“我以为别的功课且不管,如国文。英文等科是语言学科,不该只用眼与心,须于眼与心以外,加用口及耳才好,读,就是心、眼、口、耳并用的一种学习方法”。[1]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有声调是其区别于其它语系的一个重要标志。汉语的四个声调,平、上、去、入,音值各有区别,这就使得汉语读起来抑扬顿挫,给人以节奏感,再加上轻重音和句子升降调的作用,通过朗读,能够更好地感知作者寄予字里行间的感情,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写”我们在这里主要谈谈写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主要指摘录笔记(摘录自己认为精彩的名言警句等),和心得笔记(即指读书过程中产生的心得体会)。笔者认为心得笔记更能锻炼学生的思维,也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积累素材的能力。以古代读书笔记类的著作宋人王应麟的《困学纪闻》为例,其中有这样一条:

古以一句为一言。左氏传:太叔九言。(定四年)《论语》:“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秦汉以来,乃有句称。今以一字为一言。如五言六言七言诗之类。非也。[1]

这条读书笔记,大家看后知道它是作者考证的古今词义的变化,告诉我们“句”与“言”的区别。举出这个例子,是让大家看到“读书笔记”是需要动脑子的,是前后联系,综合分析自己掌握的材料的结果。因此,鼓励学生多写读书笔记,大有裨益。“写读书笔记”是学生把看到的东西融会贯通,变成自己的东西的绝佳途径。积累作文素材不是把那些材料孤立地一条一条储存在大脑里,积累的材料应该是鲜活的,学生自己消化了的东西,这样才能在写作时用的得心应手。

(2)引导学生积极“触发”

所谓“触发”,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触发”这个概念最早是在《文心》中看到的,原文是:“你读书时对于书中某一句话,觉得与平时所读过的书中某处有关系,是触发;觉到与自己的生活有交涉,得到一种印证,是触发;觉到可以作为将来某种理论说明的例子,是触发。这是就读书说的。对于目前你所经验着的事物,发现旁的意思,这也是触发。这种触发就是作文的好材料。”[1]回过头来,再看2016年的高考语文卷的作文题目,例如北京卷的微写作的第二个题目:很多家长在微信或QQ等媒体上建立了班级“家长群”。请对这种现象发表评论。要求言之有理,自圆其说,150字左右。再如2016年全国乙卷的作文题目是一组关于分数的漫画图,让考生根据材料内容和寓意进行作文。这两个作文题目都是要求考生针对社会现象发表个人看法。事实上,我们就可以把这种情况理解为“触发”,由现实生活中直接或间接接触到的现象,引发个人思考,形成自己的观点。如此看来,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产生“触发”,这便是与高考作文接轨的最直接的方式。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经常对生活现象或社会热点产生“触发”,积累作文素材。灵感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平时多“触发”,有了感悟就记下来,真正写作文的时候方能信手拈来。

总之,“作文”是一项综合工程,是不可能凭一时一事之力就可以打造好的。如果我们把优秀作文比作一块玉石,那么这块玉石需要经历长期打磨,精心雕琢,才能散发诱人的光泽。因此,在作文教学这方面,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授予他们打磨玉石的方法。朱熹《读诗有感》有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也是如此,“读书要读出新得,作文要作出新意”,要让自己的作文始终有“新意”,法宝只有一个,那就是“勤学多思”。

参考文献

[1][4][5][6]夏丏尊,叶圣陶.《文心》[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20、120~121、243、112)

[2]贡如云.《请给文学写作一席之地》[J].语文建设,2015(24)

3.屈原公园游记优秀作文 篇三

屈原公园像一叶泛舟静静地停靠在沅水的岸边,在烟雨朦胧中我时常看见屈原来了,荡漾在孤舟上轻轻地吟唱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君子兮未敢言,以及离骚,九歌等传颂千古的爱国诗篇。在千年的烟云里,诗人屈原飘渺若纱地来回,又若即若离地游走在芷南飘香的大地。

这里已经成为柳城市民休憩娱乐的场所,站在公园极目远眺,你可以看到承上启下的沅水波涛汹涌地从城市穿城而过,又可以看到常德诗墙紧靠在公园的一侧,在动静的江湖,公园与茶香文化的武陵积淀的悠远历史相得益彰,这里早已经成为城市的绿心,成为人们登高望远望断天涯路的去处,又成为人们闲情雅致静心随语的凉亭。屈原已远走,而楚辞文化与生命的足迹早已经融化在古木参天的大树里,融化在鸟语花香深情的竹怨情歌里。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男女老少会轻松自然地朝向屈原公园的大门走去,在开阔的城市广场上仰望,你会看到屈原公园四个钢劲有力的大字镶嵌在门牌的中央,汉白玉的柱子分外耀眼,在太阳光芒的照射下,人们仿佛走进纯净的世界中去。

瀀斍汑园,汉白玉的屈原雕像高高耸立在公园广场的中央,你可以从不同的侧面亲切地走近屈原,走近那段沧海变幻成桑田嘎然又止的天空,你是否感受到他在遥望着中华大地,他又在亲手触摸柳城的那一片片散落的花瓣,那春去秋来季节变迁的落叶呢?花瓣,落叶,还有尘世的风雨,迎合在沅水的大浪淘沙的穿越之间,飘落沉寂。这时你会不经意地被屈原那眉宇之间深邃明亮的双眼吸引,象一股清泉,犹如沧浪之水的清澈,光彩照人。不远处,你会欣赏到小小的花岗岩石碑上雕刻着楚辞,离骚,九歌等屈原的诗句,小路穿梭在古诗歌的旁边,让人流连忘返,使我禁不住内心的潮涌,清新自然地在宁静的公园的深处,朗诵着,品味这感味着这不是美味佳肴的盛宴。

在纵横交错的公园小路上走,不同的路径会让你走向不同的欣赏景点,在不同的旅途风光中,也会带给我不一样的心情与感受,我会随着心灵的视窗浏览近在咫尺的风景区,那是长亭楼阁,那里有许多和我一样的游客,坐在亭阁之间,听巴山夜雨的梦话,听二胡悠扬的琴声,听古老的传说,听花鼓戏,听那又懂又不是太懂的自然的心灵的旋律,在柔柔的春风的迎送下,我穿上了绿叶芳菲的棠衣,在绿心的`草坪里我奔跑,我追逐,我放歌,我陶醉,仰卧在柔软的大地的温床上,我深情地呼吸着东南西北的风,我感觉不到人生路上的坎坷与不平,也感觉不到个体的生命在宇宙世界的渺小与来去匆匆,我来了,就尽情地沉醉,我走过,就要留下我生命的痕迹,哪怕是我的影子也要柔醉在芳心的公园,与木棉花相伴,与樱花相随。

我喜欢屈原公园的大树,那环抱的绿叶,以及火红娇艳的花朵,还有公园天空的湛蓝,象五彩斑斓的色彩,让我一步一徘徊,一步步地走向公园的最高处,在公园里,我会躲藏在樱花丛中,被热情似火的红包围着,包裹着我内心的潮湿,包裹着我生命的不得,还有我生活的遗憾,我似乎在忘却着我的孤独,又在找寻着孤独,我的寂寞,找寻着屈原为什么在此休憩停留的原由,找寻着自我痛并快乐的渊源。找寻着爱了,恨了,困了,累了,我会成为一棵自然生命的树,还是冷冷宫中的郁金香,我还是我吗?一个别人很少走近,又渴望走近的灵魂。

公园里有湖心岛,有小桥流水人家,有滑冰场,还有旋转心波的舞池,在公园里,有婚纱摄影的驻足,也有竹林声声的唱苑,有爱相伴,也有形单影依,有老的安详,也有孩提的顽皮,我有时思想,屈原要是真心地化作一道春风来过,是否感受到现代社会的文明,和谐与自然,幸福与安康,并为此感到欣慰,感到无比的自豪呢?是不是感觉到自己生不逢时,还是走过痛过就是酸涩的也会是传奇,也成就着自我的人生感动呢!我在默默地思索,在追寻着诗人的答案,在茫茫的人海里跋涉,求索,去耕耘那属于我的还有你的新生活的家园。

屈原公园很大,很长,还有动物园里的动物也跳跃在公园的森林里,我很难一个个景点都一一看个透彻,我也知道我无法看穿,看个真心的明白。但我知道人生的路永远都在自己的脚下,只有真心地走过,来过,欣赏过,也不失是一个缘,一个让你永远走也走不完的美妙自然的花园。哪怕无法去收藏,去典藏在心灵的抽屉里,但也无怨无悔。

前不久回去很想再去亲近我忽远忽近的屈原公园,惊喜地听到屈原公园又在规划,从新布局,扩建,相信屈原公园会越来越好!相信在这片文化赐予的精神圣地里,那一片片心灵的扉叶,还有春去春又回的鲜花会永远盛开在这里,我愿意快乐的追随,永远融化在这片芳心的自然。

4.高中作文:屈原像父亲 篇四

我想做一个比喻,屈原像父亲,这个比喻当然是不包括他,是指除他以外的父亲。不过,我相信,他作为父亲,也能满足这个比喻。

我知道把人比作人是错误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这一点似乎行不通,但是它满足第二个条件,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也许你会认为这个比喻会像“我像我妈妈一样”贻笑大方。请肃静,现证明如下。

大前提一:屈原苦劝昏君。他尽力而为还不止,可谓竭尽全力。不会因为他是昏君而远离他,就是被放逐,无奈无法辅佐,但无论深处何处,总是思君思国。

小前提:父亲不会因为孩子考试不及格,行为顽劣,就不再疼爱他。相反,他会不顾疲倦地教导你,指引你,鼓励你。有时他真的很生气,因为你又犯同样大的错,可是他又不忍心打你,把你打疼了,更疼的是他自己。心碎比疼更严重。

他还会为你失眠,可你也许气了,恨了,可睡得还很香呢。

还有,我们总是很在意自己的容貌,总是嫌自己貌寝,可是父亲未尝这样想。在他眼中,孩子永远是一个最美丽的天使。

结论:就像屈原不会因为昏君而抛弃国家,放弃劝谏,父亲也不会因为你的普通,不出众,就放弃你。都是消得人憔悴,永不舍弃。

广义结论:哪个农民会因为贫瘠干涸的土地,而放弃收获的希望?哪个战士因为荒芜瘦弱的祖国,就放下手中的枪,向敌人投降自由的`信念?

大前提二;屈原会为国家,国君倾其所有,包括生命。虽然这个国家被人践踏,虽然这个国君顽固不化,让他痛苦,让他身心疲惫,甚至绝望。他的心始终是一枚不指南方不肯休的磁针。

小前提:父亲的头发怎么白的?父亲的手是怎么长茧子的?父亲为什么要辛苦地工作?父亲为什么累了却还不休息?父亲为你倾其所有。他把他很喜欢吃的食物夹到你碗里,说他吃饱了,你要吃饱啊。就算细节不够分量,足够令人忘却。那么5-12地震呢,父母把生的机会让给孩子,这么令人感动的例子举不胜举。

结论:都是倾其所有,无私奉献。

我忽然想起庄周化蝶的故事来,到底是蝶化庄周还是庄周化蝶?然而庄周化蝶,真可谓解脱,他脱掉了人这沉重的躯壳,可以翩翩飞去。可如果是蝶化庄周,那就得面对痛苦和现实了。可无论是父亲变成了屈原,还是屈原变成了父亲,都是不能摆脱“蝶化庄周”的事实的。

我现在又不想证明这个命题了,因为既然要证明屈原像父亲,必须证明屈原不是父亲,也就是父亲不是屈原。

我不知道屈原的模样,但是从历代怀念他的诗画中,还有他的诗作中可以判断,他应是一个气宇轩昂,英俊潇洒的诗人。他肯定不同于任何一个父亲,他可能是一个工人,有双粗糙的大手;他可能是一个小贩,只有一张太普通不过的脸。毕竟,屈原不是父亲啊,此其一。

屈原背着时间行驶的方向走得太远太远。就算我们站在21世纪的灯塔,也看不到战国的海平线,可是我们为了考试,对他的生辰,生平了如指掌。而父亲的生日,鲜有人知。屈原是伟大的,父亲也是伟大的。然而屈原被历史铭记了,而父亲被历史模糊了。因为父亲不是屈原啊,此其二。

不过,如果你问我,你为什么好端端想起这么一个奇怪的比喻?因为当我反思以前我的愚蠢,感觉自己就像屈原时代的那个昏君,甚至有时觉得自己蛮横得有过之而无不及。

5.关于屈原的中考满分作文 篇五

不自知的,似有仙灵指引,我竟来到了汨罗江。下马缓缓步上礁石,心中思绪万千。

“哎,君主无德,信奸佞斥忠良,我大楚将衰啊!”滚滚江水奔腾,飞溅的水花落在衣襟上,一浪又一浪拍打着我所立的礁石,似是感受到我那悲愤的情绪,竟也同我哀思起来。忽地,我听到了话语声。惊疑不定地张望片刻,只见一人竟坐于不远处的礁石之上,手提一小坛酒,不晓得在说什么。缓缓靠近,却见其衣衫不整发冠凌乱,透着股颓然之气,却难掩其凛然正气。约五六十岁,眸中却亮极。知晓我的存在,他也只是微微仰头看了看我们一人一马,便又往嘴里猛灌了口酒。却不料酒过于烈,竟被呛了一下,狼狈地咳嗽起来。这人虽落魄,却着一身官袍,且也不像个会喝酒之人。端详片刻,我问道:“……为何来江边喝酒作诗?这儿景色不好,又终年没什么阳光。”那老伯闻言,笑了。再看我的打扮,朗声道:“年轻人,看你打扮倒想是这一带最富人家的小公子吧?寻常公子哥又为何来这荒凉之地?反正绝不是为了赏花吧。”语闭,他缓缓起身,挺直了腰脊:“谁还不曾风流富贵过呢?只是国家存留之际,老夫却无能为力了啊!君主无德,斥尽忠良,留奸佞贪官于朝,大楚,将亡啊!悲哀,悲哀!”说完便提起酒坛子向远处走去。隐约还尚可听到他在吟诗,似是仍在感伤国家的命运。不过,明明是一副醉醺醺的样子,语调却是染上了几许悲凉愤慨之意。

次日。我步出房门,入眼的便又是二姊与四妹切切察察的姿态:“今日,我可听爹爹讲了,那被流放的便是屈原……”“啊?他不是忠臣么?怎的……”闻言,我大惊:那气度谈吐,莫非昨日那老伯……震惊之中,我冲出家门,向汨罗江奔去。到了城门,却见一片乌压压的军队正在入城。群众都惊慌失措,跑路的跑路,逃窜的逃窜,一片混乱之景。我慌了,心下想着出城的办法。咬一咬牙,我抢了一匹马,决定回宅自后面溜出去。家宅后门已上锁多年,它可以通向一条小路,小路一直蜿蜒至树林,此事还是我儿时贪玩发现的。

跌跌撞撞地奔至江边,我慌乱地张望,却见那熟悉的身影正立于礁石之上。“先生,屈原先生!”

那人闻声转过身,只见一身整齐官袍,发也梳得一丝不苟。屈原笑了,没理会我,自顾自地念到:“国破了,匹夫又怎能苟活?”他又笑出了声,似是在对我说话,又像在自言自语:“一曲《离骚》诉尽臣心,没能护主平安,那老臣便同我大楚共存亡吧!”语闭,他在我惊乱的眼神之下,跳入了江中。

“老先生……”

这,便是我熟知的屈原。年少也曾轻狂,满骨忠良,从不苟活于世。思索着,探求着,从未与我深谈,却在我的人生中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他投江之时,我也曾迟疑要不要阻止他,但现在,我终于理解了他的初心——以身殉国,同国家共存亡的决心!

6.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篇六

屈原 (约公元前340年—前278年) 名平, 字原, 战国时期楚国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他出身于楚国的宗室贵族, 少年时受过良好的教育, 博闻强识, 志向远大。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楚襄王三个时期, 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各诸侯国经过长期兼并形成了七雄并峙的局面, 其中又只有秦、楚二国的实力最强, 都想凭实力统一天下。屈原辅佐楚怀王, 起初很受怀王信任, 官至左徒,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 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 应对诸侯”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 是楚国举足轻重的政治要员, 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 主张通过改革, 对内实行美政, 对外联齐抗秦, 使楚国一度出现国富兵强, 威震诸侯的局面。屈原的改革与以怀王幼子子兰为首的腐朽贵族集团的利益发生了尖锐的冲突, 遭到贵族集团的反对和诬陷。怀王昏聩, 不辨是非, 逐渐疏远了屈原怀王十五年公元前年秦使张仪以里土地为诱饵骗怀王与盟国齐国绝交。怀王与齐断交后并未得到土地, 恼羞成怒地进攻秦国却惨遭大败, 怀王二十四年 (公元前295年) 秦王诱骗怀王到武关会面, 屈原力谏怀王不能去, 因此触怒怀王而被流放到汉北, 最终怀王不听劝阻去秦国后被扣留, 囚死于秦。楚襄王继位后, 更是偏听偏信, 屈原被流放到江南地区, 流落于沅、湘之间。眼见祖国的衰败, 屈原殊为痛心, 他以诗歌为武器, 对楚王、对贪婪的贵族进行了无情地揭露和谴责。《离骚》就是诗人被流放时忧国忧民所抒忧发愤之作, 诗中表达了坚持美政理想和对社会政治黑暗势力进行的不屈不挠斗争, 表现了屈原追求自身价值及社会理想, 历经坎坷却九死不悔, 理想破灭却忠于故国的高尚人格, 以及上下求索, 追求真理的傲岸情怀。

楚襄王二十一年 (公元前278年) 秦军攻破郢都, 楚国灭亡。屈原悲愤至极, 他“被发行吟泽畔, 颜色憔悴, 形容枯槁”, 最后自沉于汨罗江中, 以明其忠贞爱国之怀。屈原之死, 一方面是其面对黑暗现实执著坚守自己清白高洁的人格精神, 宁死也不与污秽同流合污的抗争精神的迸发;另一方面是其对祖国忠贞不渝精神的升华。这二者交汇、激荡, 才使屈原之死产生震撼千年的历史回响, 激励着后世的仁人志士, 也使屈原受到广大人民的怀念。中国民间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

屈原的作品很多, 其中《离骚》是他的代表作, 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全诗充满爱国激情和忧愁愤懑。除《离骚》之外, 还有《九歌》、《天问》、《九章》等主要作品。《九歌》共十一篇, 是对民间祭歌经艺术加工再创造而成的是一组清新优美的抒情诗有对自然神的热烈礼赞, 有表达神与神、神与人相爱的恋歌, 也有对爱国英雄的歌颂。《天问》是仅次于《离骚》的第二长篇, 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172个问题, 涉及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 表现了诗人大胆怀疑、追求真理的批判精神和对宇宙空间的哲学思索。《九章》共9篇, 是一组政治色彩浓重、感情充沛的抒情诗。其余如《袁郢》、《远游》等也都是描写诗人被放逐的经历, 处境和怀念祖国, 但祖国既无法留, 又不可去的苦闷心情。

屈原开创的新诗体《楚辞》, 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 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 为中国古代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同时也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后人也因此将《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风骚”也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大源头。

7.高二作文关于屈原 篇七

也许是命运使然将你投入一波三折的生涯,让你在最低糜的岁月里奏响最华美的乐章。

回首早年间,张明法度,改革政治,连齐抗秦,你也曾深得楚怀王的信任,风光一时。然而高处不胜寒。奸佞之人容不得你,欲争霸天下的秦国容不得你,甚至连被你视为灵修、美人的怀王也要驱逐你。是你认错了主公,那昏庸无能的怀王竟听信了张仪的花言巧语,郑袖、靳尚的诽谤谗言,唯独视你的逆耳忠言于不顾。黄棘之盟确立,而你流落江北,于是楚国失去了与齐国的联盟,失去了将士与城池。然而糊涂的楚怀王仍旧没有吸取教训,不管你如何阻止他奔赴秦国的鸿门宴,他还是在子兰的怂恿下自投罗网。楚王自食恶果,一去不返。你上疏倾襄王,却再次为子兰、靳尚所陷。

这一次,从郢都到夏首,从洞庭到长江,从夏浦到陵阳。

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那才是你的生命真正开始的地方。

在那里,你从未停止你的追求。流离的日子里,你依旧担当着一个人臣的责任,探索着富兵强国的道路。江边传来一声豪迈的吟咏:“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身遭贬谪,你的心中却时时负载着家国,“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为楚国指引前路,一直是你心中最美好的夙愿,“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也”。人生的道路波澜不定,而你胸怀天下,从未抱怨命途多舛,“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香草美人,步履翩翩,漫步在你向往的宫殿。你追求“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你渴望“集芙蓉以为裳,又树蕙之百亩”,“美政”盈满你的胸膛。

然而这一切,又怎奈何得了君王的疏远,“沅有芷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行吟泽畔,却无人能解你内心的声音,“何灵魂之信直兮,人之心不与吾心同”。对你而言,“举世皆浊我独清”只能徒生愁苦,毕竟“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

天阴雨湿,浸透了你的全部理想。原本一日如三秋的流浪旅程,随着一句“郢都已破”化为泡影。

秋风袅袅,木叶萧萧。江水沧浪,宁赴湘流。你皎月一般的灵魂,安能沾染这俗世中污浊的尘埃?

湖南清绝地,万古一长嗟。

时缤纷其变易兮,又何可以淹留?子兰的衣襟已化作尘土,郑袖的舞袖在何处飘舞。两千年的车轮踏过了几世滚滚红尘,抛弃了多少达官显贵,碾碎了多少腐朽与辉煌。可她独独用积淀了几千年日月精华的笔墨,将你——正则与灵均的化身,镌刻在爱国与文学的第一章。你绝望地埋葬了你的香草美人,后世却将她永远的延续下去。这是历史的铭记,这是文学的铭记,这是民族的铭记!

那汩汩的流水,寒凉依旧。

我看见,两千年来,楚泽边畔,一直有一个身着白衣的身影,朝朝暮暮,且行且吟…

我心中的屈原

荠是甜的,荼是苦的,荠和荼不可能生长在一起。兰花要保有自己的幽香,它只能生长在幽深的山谷中。一个人想要保持自己高贵的人格,他这一辈子,注定要走上一条不归路。

我敬佩屈原,因为他是一个伟大的精灵,身上缀着鲜花、披挂香草,宽大的衣袂,在风中猎猎作响,而那颀长的身躯,却纹丝不动,他浑身散发着兰花的芬香,即使是在两千两百八十年后的今天,仍然散发着千古的清香。屈原被评为世界四大文化伟人之一,但我怀疑他是否愿意和但丁、莎士比亚、歌德同坐在一个国际殿堂里受大家的崇拜。许多人一说到屈原就会想到他的《离骚》、他的《九章》、他的《天问》,然后才会感叹他是个爱国而又不得志的诗人。其实屈原不是诗人,他是一个政治家,一个力图使国家政治修明,繁荣强盛,人们过着“大同”生活的爱国政治家。他的一生是在追求国家强盛的道路上辗转奔波,但他遭受更多的是猜疑,妒忌、排挤,最后得到的确实流放在外的结局。我想那是在绝望的情况下,他才拿起沉重的笔,写下自己那无声的哭诉,一个爱国的政治家,却不能在为官上有所作为,而在文字寻找寄托,而现在的我们只记住了他的文笔,却忽略了他的爱国情操,对他而言,那该是怎样的一种悲哀?

“高山流水,知音何在?弦声已绝,如何独生?”这是俞伯牙的绝唱,失去钟子期这个知音,他选择了绝弦。屈原在从政路上,始终一个人蹒跚独行,没有朋友,没有知音,只有敌人,但他从没有选择绝弦。我曾无数次的想象,如果有佛家所说的“轮回”,我多么想我曾生长在那个时代,我一定会跟随着大夫的脚步,在背后默默支持他,成为这个伟大孤独者的挚友,让他知道,他不是孤单的,他的高洁明志是有人懂得的。在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时代,他为什么要那么执着呢?“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他没有必要抱着怀王这个刚愎自用的“空木头”,他大可选择到他国寻找其他圣明的国君,但他没有,“历九州而相其君兮,何必怀此都也”,“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方能与世推移”这是贾谊与司马迁对他的劝说,但他仍固执地选择了留下来。我想那是他对楚国最真挚的爱,他义无反顾的精神让他最终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但他从来没有后悔,在投入汨罗江的那一刻,我想他应该是笑着的,因为即使是死,他也要选择在自己的国度里。

在我心目中,屈原是孤独的。为了心目中那个美好的楚国,为了自己的不悔追求,他宁可选择结束自己的一生,也不离开楚国,去苟且偷生,因为他对这个国家爱得热切,爱得深沉。相比他的敢爱敢做,我觉得自己却是一个可悲的人。我既追求独立不羁,却又跳不出现实当中的框框条条,我患得患失,自因为可以做到很多事情都以冷眼相看,却发现自己早已“当局者迷”。我常常对自己产生怀疑:是否我想得太多了?是否现实就是现实,容不下我太多幼稚无知的想法?面对现实,我无从适从,只能随波逐流,人云亦云。而屈原,他是一个明智的勇敢者。他以他的独具匠心经营着自己的精神世界,尽管别人不理解,但他始终坚持着,他漠视孤独,漠视自己,或许他曾扬天大笑:别人笑我太痴狂,我看别人看不穿。

我常常会想起屈原的《悲回风》,在夜深人静的晚上,静静地抚摩着那古老的文字,心里不禁涌起一阵莫名的感动。或许它不是屈原最好的作品,但却是他最悲伤的作品。那是屈原在心里最灰暗的时候写的,每一句都是心里血泪的哭诉,纯然是一丝悲哀,一片绝望。“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路已走到尽头,他选择了在同样的五月五,跟随伍子胥的脚步,纵身跳进滚滚汨罗江。那溅起的雪白而有冰冷的水花,溅满了楚国大地,也溅满了两千多年的华夏文明史,也一直溅满到我的心里。

8.高中关于感恩的优秀作文 篇八

感恩是一个美好的字眼,妈妈从小便教导我教导着:要学会感恩。可当被人问起如何感恩时,却不禁有些愣了:是啊!我们该如何去感恩呢?

我要感恩父母。当我生病时,是他们不顾一切地把我背到医院,又不分昼夜的照顾我;当我没带雨伞时,是他们为我送来了雨伞;当我受到委屈,暗自流泪时,是他们用自己温暖的手为我擦去了眼泪。他们为我付出了那么多,我怎能不感谢他们呢?

我们感谢自己,因为这么多年来都努力撑过。

我们感谢自己,因为在挫折面前我们自己站起来。

我们感谢自己,因为无论怎样我们都对自己不离不弃。

我要感恩老师,因为老师教给了我知识;当我们犯了错误时,是老师耐心的教导我们;当我们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时,是老师一遍一遍地给我们讲;当我们成绩下滑时,是老师用关切的语言让我们振作起来。老师啊,您真是我们前行的指路灯,当我们走向错误道路时,您让我们从新走向正确道路。我要感谢您,我一生都会记住您的教诲:做一个善良,为社会无私奉献,对国家有益的人,做一个正直的人!

除此以外,我还要感恩我的同伴们,给予了珍贵纯洁的友情……

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生活,去看待生活中的种种,只要心怀感谢,人生就会过得幸福而充实。

常怀一颗感恩的心,这个世界在我们眼中就会变得愈加美好。

同样的一枝玫瑰,有人说:“花下有刺,真讨厌!”有人说:“刺上有花,真好!”看到刺的人,挑着毛病、盯着不足,他们注定是不快乐的。而那看到花的人,则有着感恩的心,尽管刺扎手,但那些刺上却有着芬芳的花朵,于是他能感受到幸福。所以,拥有感恩心的人是幸福的。

我们常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发现美,不光需要一双敏锐的眼睛,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充满爱的心。我想说,感谢爱你的人吧,正是他们的关心、鼓励和支持才让你感到了生活的温暖和充实;感谢讨厌甚至恨你的人吧,是他们让你的生活曲折多彩,让你面对挫折时变得更坚强。这种爱就是一种感恩,爱世间万物,感激世间万物,用一颗感恩的心去“打量”万物,那上面定有细微之处让你心怀感恩。

9.浅论屈原悲剧人生的自身原因 篇九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内因是根据”。在春秋战国时期, 涌现了无数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得势者如战国四公子、纵横家苏秦张仪, 纵横捭阖;不得势者如儒墨道法诸家, 退而著书授学, 把自己的政治构想浓缩成文字, 让后代领略他们的风骚。但我们发现, 与之相比, 屈原似乎没有留下任何政治主张和构想, 让人们匪夷所思。我们还是先来分析一下我们熟悉的屈原。

屈原在《离骚》中说“帝高阳之苗裔兮, 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 惟庚寅吾以降”, 也就是要告诉我们他在吉利的时辰出生于高贵的家族, 可谓根正苗红。屈原是楚国的同姓贵族, 注定他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进入统治者的队伍。同时,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又重之以修能”, 屈原具备了优越的出身, 同时按他自己来说, 不断的加强自身修养, 使自己具有“内美”, “扈江蓠与辟芷兮, 纫秋兰以为佩”, 他所佩戴的江蓠、辟芷和秋兰正式他美好品质的象征。屈原既有高贵的出身, 又有美好的品质, 他的政治前景将一片光明。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说:“屈原, 名平, 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 明于治乱, 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 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 应对诸侯。王甚任之。”在屈原的高贵出身和“内美”的条件上, 屈原得到怀王的信任, “王甚任之”。在这样的情况下, 屈原建立了高度的自信, 自己各方面条件优越, 怀王又信任, 自有天下非我莫属的优越感。他觉得“乘骐骥以驰骋兮, 来吾导夫先路也”, 怀王应该听自己的, 在自己的引导下实行“美政”, 使楚国强大起来, 重新称霸诸侯。屈原给自己的定位是行端品正、好修爱洁、正气沛然的君子, 同时是振兴楚国、辅佐楚王的贤臣。这样, 屈原在自己的政治美好憧憬中建立了高度自信。那些小人屈原不屑与为伍, 对他们极端的憎恶,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 众人皆醉唯我独醒”, 整个出过只有他在上下求索, 国中小人蒙蔽圣听;“何方圆之能周兮, 夫孰异道而相安”, 申述自己不能与小人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性。这样, 屈原在自己出身、内美、怀王的信任和与小人的对比中建立了高度自信。

司马迁在讲到屈原的前期得到的重用, 下面又说“上官大夫与之同列, 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屈原属草稿 (二) 未定。上官大夫见而夺之, 屈原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 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 平伐其功, (曰) 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司马迁把屈原的被疏原因归结为上官大夫的诬陷, 但我认为除了这个原因,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屈原不识君王, 他没有认清楚自己的君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把自己的所有的政治希望寄托于怀王身上, 但怀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值得他托付理想吗?他不知道, 可以说对于怀王, 屈原的认识是模糊的, 他缺乏辨析的能力, 是他的这种能力的缺失导致他的失败, 他的悲剧。他把自己的理想寄托于一个根本靠不住的人, 失败也是必然的。我们举个例子看看怀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秦惠王为破坏楚与齐的合纵, 派张仪到楚国行诈, 诡称如果楚与齐绝交, “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愚而贪的楚怀王竟轻信张仪, 一方面与齐绝交, 一方面派人到秦接受土地。可是张仪却对楚使者把“六百里”说成“六里”。这样一来, “怀王怒, 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 大破楚师于丹、渐, 斩首八万, 虏楚将屈旬, 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 袭楚至邓。楚兵惧, 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 楚大困。”明年, 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 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 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 臣请往如楚。”如楚, 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而设诡辩于怀工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 复释去张仪。因为从这一段历史可知, 楚怀王对齐国因贪心而与之绝交于, 为了空头许诺的六百里地却与自己的盟友绝交, 明白人都看得出只是秦国的诡计, 等到上了当了却又意气用事, 不顾秦强楚弱的现状发兵攻秦, 最后失败。可面对秦后来割汉中之地求和时, 怀王竟不要国土而要张仪, 张仪到楚国, 怀王没有惩罚他, 反而被张仪忽悠, 放了张仪。到后来“秦昭王与楚婚”, 被秦拘禁, 落得客死异乡的下场。由这个例子可以看出, 怀王有多么的无能。《离骚》中说 “何桀纣披兮, 夫唯捷径以窘步。荃不察余之中情兮, 反信谗而奔怒。初既与余成言兮, 后悔遁而有他。怨灵修之浩荡兮, 终不察夫民心。闺中既以邃远兮, 哲王又不悟。屈对怀王发这么大的怨气, 只能证明他对怀王所抱的期望值太高。举尧舜以光明正大的作风到了治理国家的正确途径, 与架封的猖狂放肆以至寸步难行相对照, 给怀王提供前朝的借, 就简直是迂腐到了对牛弹琴的地步。其实, 屈原对这个问题也并不是完全没有察觉。试看《离骚》中的“不量凿而正柄兮, 固前以范酿”两句, 说明屈原已经考虑到了这个问题。这里的“凿”, 是木工安插桦头的孔, 而“桦”, 就是桦头。这两句的字面意义是:不量好桦眼就安放桦头, 这本是前代的贤人被剁成肉的原因。“范酿”就是肉酱, 是古代杀人碎其骨肉剁成肉酱的酷刑。显然, 这说明屈原已经识到自己为怀王所做的一切, 正像一个愚蠢的木工不看桦眼的大小却要安放桦头一样, 其果是一定要失败的。问题是屈原看到了这一点后, 不是从积极的角度, 或者可以说, 他没有一个政治家的高度去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 而是消极地认可自己也像前贤一样, 应该被剁肉泥。这其中屈原也是有责任的。

其实面对昏庸的君王, 屈原还有一条路可以走, 那就是退而从事理论研究。把自己的治国方略形成一套理论, 留给后来的楚国人, 他的理想是可以实现的。正如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 得不到各国君王的信任和重视, 但他退而著述, 拥有自己完整的政治理论。为后来秦国的一统奠定了理论基础, 同时法家的思想也一直深刻的影响着中国几千年的政治。但屈原没有这么做, 这就要说到我们要讨论的下一个原因:屈原的政治低能。

屈原的忠君爱国值得我们所有人的学习, 我们无法否认。但我对屈原的政治理想实表示怀疑。他没有留下任何政治理论, 在得楚王信任的时候政治上也没有明显的建树。司马、迁也只是说“博闻强志, 明于治乱, 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 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 应对诸侯。”看似屈原在被信任的时候掌管着楚国的内政外交, 但它到底做了什么事, 司马迁没有明说。试看怀王吃亏之后, 急欲与齐复交, 而被派的负责专使就是屈原。刘向的《新序》中说:“是时怀王悔不用屈原之策, 以至于此, 于是复起用屈原。屈原使齐。”使齐, 却不见成功的记载, 原因或许是多方面的, 但他的业绩却未见显示出来。我们不能不怀疑屈原到底有没有成功, 进而他为何没有能力做出一番功绩来。尽管《史记·屈原列传》中说屈原“入则与王图议国事, 以出号令”。但我们看不到有任何记载的屈原所拟定的法律条文, 也见不到他当左徒时做过任何事。恰恰相反, 他在《离骚》中反映的却是另一种政治主张:“昔三后之纯粹兮, 固众芳之所在。杂申椒与菌桂兮, 岂维纫夫葱差?彼尧舜之耿介兮, 既遵道而得路。何桨纤之猖披兮, 夫唯捷径以窘步。忽奔步以先后兮, 及前王之踵武。享吾法夫前修兮, 柞世俗之所服。伏清白以死直兮, 固前圣之所厚。依前圣以节中兮, 渭凭心而历兹。济沉湘以南征兮, 就重华而陈辞。汤禹俨而抵敬兮, 周论道而莫差。举贤才而授能兮, 循绳墨而不颇……”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 屈原的治国理想不外乎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的那一套。至于“举贤授能”, 他在《离骚》中举的例子是用伊尹, 禹用咎豁, 武丁用傅说, 周文王用吕尚, 齐桓公用宁戚等。像这样言必称尧舜, 都说他的治国理想与新兴地主阶级的“不期修古, 不法常可”的治国方略是背道而驰的。

可以看出, 屈原提到自己的政治主张时, 不过是那夏商周的那一套过时的说事, 正如孔子要求恢复周礼一样。他并说不出自己的想法, 面对衰败的楚国, 他提不出建设性的意见。

屈原是有高度自信的, 但到了这里我们会发现屈原是不是有点盲目自大了?自己缺乏政治能力和一套可行的理论构想, 还要君王重视他, 明君见他这样也会烦的, 更何况楚怀王是一个昏君。这样, 他的高度自信和自己的政治低能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落差。这是酿成他人生悲剧的根本原因, 可惜屈原致死也没有醒悟。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岳麓书社, 2009, 9.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第一卷)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7.

[3]关旭华.屈原是政治家吗.CNKI电子书库.

[4]游国恩.屈原.中华书局, 1980, 5.

10.高中关于坚强的优秀作文精选 篇十

四川人民并没有被灾难所吓倒,而表现出来的是虽然,“坚强”这两个字说起来容易,但是,它含义深刻,经历过四川地震的人才真正体会得到,这些天来,电视、网上,全部都是灾区的消息。在网上,我看到那些被埋在废墟下的孩子还系着红领巾的时候,再废墟下那一张张考试卷旁一双双小手露在外面的时候,在废墟下的孩子奄奄一息的纯真的眼睛的时候,我忍不住哭了!

天灾无情,人间有情,有人说:“这次地震,使我们中国人民的心连的更紧。”其实,他错了,我们中国人的心从来没有分开过,一刻也没有,我们一直彼此都很相爱!这个世界上总能有人创造奇迹,灾区人民就是一个有一个奇迹。他们的那种坚强,值得所有人学习!

这次地震坚强了中国!地震,让中国更团结!这一刻我们是河南人,下一刻我们就是四川人!

让我们用自己的力量来挽救这场天灾,让四川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使我们中国人民都坚强起来!

是啊!坚强具有多么大的力量啊!四川人民永远是伟大的。一个小王子,在武警官兵把它救出时,他举起了自己的右手,向解放军叔叔敬了一个少先队礼,他只有三岁啊!他知道感恩,难道这不是坚强吗?还有一个小王子,当消防叔叔救出他时,他说了一句让所有人震撼的话:“叔叔,我要喝可乐,还要冰镇的!”他这种乐观向上的精神时许多人所没有的,难道这不是坚强吗?许多受灾人民就是相信官兵们一定会来救他们的信念而才有勇气活下来,这难道不是坚强吗?

11.关于高中的优秀作文:寄语高三 篇十一

书桌正对着古旧的窗棂,玻璃是不透明的,只能勉强看见匆匆而过的身影,而脚步声总是那样急促而均匀,这是高三特有的节奏。记起了曾留意过我所教的高一学生们,他们有中规中矩走着的,其态度和学习一样认真;有三步并作两步走着的,透着一股热切和潇洒;也有慢慢悠悠、神情闲适地走着的,其脚步声往往伴着歌声和笑声,这样神采飞扬的身影时时提醒观察者:我年轻,我自信。也许,随着时光的飞逝,神采飞扬的身影会在几声轻轻的喟叹后变得凝重深沉,而融入马拉松赛跑冲刺的节奏,去进行理想和现实最深刻的交流。虽然,都知道优秀需要苦难,但是失去的轻松、自由、欢娱,毕竟让人心中生出许多遗憾,那么,我的孩子们,你们是否能坦然接受这份成长的遗憾呢?

拉开玻璃窗,积久的尘埃和等候已久的清风相约扑来,原本洁净的桌上斑斑点点,不忍卒读。原来,玻璃窗锁住了的一屋洁净,并非一份完全真实的美丽。窗外才是真实的天空:天空很蓝,但有时也会阴霾密布,空气很清新,但积久的空气中也有厚厚的尘埃。的确,当你们一点一点地从书本走入生活,从想象走入现实,也许会有些诧异,有些震动,不由得惊疑地圆睁了近视的眼睛,你抗议:“这不是真的1这,是真的。也不要责备书本和教育,与其说那是一些善意的谎言,不如说那是真诚的愿望。真实的人生有残酷,真实的自己也有丑陋,这是无法改变的现实,所以不要抱怨人际关系是第一生产力,不要憎恶你最尊敬的人少有的丑陋和无心的伤害,不要因为对他人、对自己一时的失望,而决然放弃心爱的格言……无论于人于己,感情驱使下的决心和语言,总是很肤浅,理智控制下的行动和坚持才最深刻。怎能让某些人的污浊改变你的纯洁,怎能让别人的行为决定你的行为,又怎能因偶尔的失望而轻易地否定自己?唯有接受这份残酷的真实,或者更准确地说,接受真实中的某些残酷,你才能活出真我,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面对玻璃窗的心情,并非次次都风清、云淡,也有风狂雨骤的时刻。雷霆巨怒撼动了性格中一贯的沉静,我想想挥拳痛击,让破碎和鲜血证明我的忍耐真的已到极限。到最后,绝非是灵光一闪的转念,而是内心苦苦挣扎后的诀择:我,又何苦?碎片仍得由自己来拾捡,伤口只有自己能体会,还有更深的心与心之间的裂缝也需自己来修补。还是继续该做的事吧。再次回想时,心中便多了一分庆幸,甚至惊出一身冷汗,不敢再设想那惨烈的残局。也许,多少次蓦然回首,会发现自己并未经历此生愤怒的顶峰和忍耐的极限。学会冷静,用沉默和回避,用超人的气度渡过情绪的峰口浪尖,你将避免更大的痛苦,躲开更多的屈辱,保留更多的拥有,赢得更多的尊重。

努力写此文的同时,感觉每次铃声之间的距离是如此短暂,上次铃声仿佛就在耳边。专心致志的过程是如此迅速,而心浮气躁的等待总是那样漫长,不也给人某种启迪么?不是有人老是埋怨生活是一连串琐屑与烦乱的堆积,缺少自由、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去做喜欢做的事吗?可是谁又躲得过琐屑与烦乱呢?学生躲不过排队、洗衣、打扫,老师躲不过催讨、强调、补充,父亲躲不过哄妻孝背汽罐,母亲躲不过洗洗涮涮、一日三餐……抱怨一些无法逃避的生活细节,只能让原本美丽的心情蒙上阴影,让原本有限的时空更加局促。专心致志地做好正在做的每件小事吧,认真地过属于自己的每一分钟,那么,每一节课,每个周末,每次月假,都将因它的不曾虚度而留下充实的记忆。哲人说,一生中只有三天:昨天、今天、明天;我想说,最重要的只有一天:今天。谁能改写昨天的错误和幼稚,谁又能断言明天的成功与辉煌?不能,唯一能把握的是今天,是现在。这一点,最容易做到,也最难于坚持。然而,改写命运的理由永远来自于你能专注地握住今天,握住现在!

12.关于屈原的优秀高中作文 篇十二

关键词:歌剧,《屈原》,婵娟,形象塑造

一、歌剧《屈原》的音乐特征

在歌剧《屈原》中, 施光南先生积极创新, 有意识地偏离以往那种民族性中国歌剧风格, 巧妙地将西洋音乐创作手法溶于其中。在这种意识的引导下, 作品从题材、人物形象设计、音乐创作等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上看都别具一格。作者虽然借鉴了西洋歌剧的创作模式, 一些重点唱段完全按照欧洲歌剧咏叹调和宣叙调的形式创作, 但是在音乐语言上, 采用的却是中国传统音乐元素, 包括昆曲、楚剧、汉剧、京剧、花鼓戏、山歌、古曲等等, 同时吸收了大量屈原生活所在地楚地的艺术素材, 如咏叹调《山鬼之歌》采用了湖南当地的民族音乐音调写成。他这种创造性地把西洋歌剧与我国传统音乐融合在一起的写法, 既保留了作品应有的楚文化特色, 又具有强烈的戏剧性效果。

二、婵娟的艺术形象分析

(一) 婵娟的戏剧形象

《屈原》整部作品洋溢着炽热的爱国激情, 愤怒地谴责了迫害忠臣, 出卖国家的奸贼, 生动地表现出伟大爱国诗人忧国忧民、不畏强暴、磊落坚贞、大义凛然的崇高气量。婵娟是个虚构人物, 作者创作这个人物是想作为屈原形象的补充和烘托, 把她当作“光明的使者”、“道义美的象征”来写的。

(二) 婵娟的音乐形象

婵娟的地位是卑微渺小的, 她仅是区区一个侍女, 但毋庸置疑的是, 施光南先生在这个角色身上花费了大量心血, 采用浓笔重墨着重刻画婵娟人物, 使人物的内心世界得到充分展现, 感情得以尽情抒发, 令其戏剧形象在整部歌剧中非常突出。其中关于婵娟的几个咏叹调写得尤为精彩, 孙允文先生在其教学演唱提示中提到:“从《桔颂》到《夜空中银河低垂》再到《离别的歌》, 描绘了婵娟以为真理而献身为荣的心路历程, 勾勒出她从一个心怀正义的侍女逐渐变成愿为真理和正义牺牲自我的英雄之思想和性格发展脉络。特别是当她生命垂危时那段动人肺腑的倾诉, 使我们看到了一个高贵圣洁的灵魂, 一个美好灿烂的人物形象。”1]

1、三重唱《桔颂》中婵娟的音乐形象分析

在三重唱《桔颂》中, 女高音角色极其重要。在中段婵娟与宋玉的二重唱之中, 因为当时屈原赞美的是宋玉, 所以婵娟声部多半处于衬腔的地位。但如若没有女高音在上方音域的支撑, 此曲也不会如此流畅、亲切, 听觉方面也不会如此丰满、厚实。高潮部分更是用清澈穿云的女高音讴歌橘树, 赞美品质高尚的人格, 突出了人物所表现出来的那份坚定与执着。

2、咏叹调《夜空中银河低垂》中婵娟的音乐形象分析

这是剧中分量很重的一个唱段, 出现在第五幕中, 对于塑造婵娟的音乐形象起决定性的作用。本段可分为A B两个部分, B段是A段的发展重复, 其内在关系如下所示 (请参照有关谱例) :

1) “夜空中银河低垂……凄凉更鼓声声悲”至“啊想起了多少次……风冷人不归”。

这两个部分的音高线条大体相近, 主要变化体现在节奏上, 后者只是在前者的音高基础上将节奏处理得紧密些, 歌唱起来更为口语化;

2) “先生啊……心相随”至“先生啊……献你一腔深情的泪”。

这两个部分的处理与上文提到的段落刚好相反, 后者模仿前者的节奏, 调整了音区并层层模进, 意在托起情绪, 营造此段落的高潮, 调性的更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3、二重唱《离别的歌》中婵娟的音乐形象分析

在最后一幕中, 婵娟误饮毒酒, 临死前深情地唱起了《离别的歌》。她是名副其实的女英雄, 非但不为自己误饮毒酒而痛苦绝望, 反而为自己能代替屈原而死感到“真幸福, 真快乐”。如同歌中所唱的“有先生就有楚国”, 她有报效祖国的坚定信念, 因此甘愿代屈原赴死。这种舍生取义的精神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这个唱段将婵娟形象塑造得有血有肉, 感人肺腑, 是婵娟三个咏叹调中最重要的一段, 是将婵娟人物形象升华的关键, 并将整个歌剧推向高潮。

结语

笔者在学习歌剧《屈原》中婵娟人物的演唱与表演艺术中, 为实现上述声乐技艺与艺术表现的统一, 查阅了不少资料, 尽己所能力贴近作曲家的原意分析作品, 深入浅出地将自己的体会写出来。笔者期望自己在本文中的婵娟音乐形象的具体分析描述, 与原作者的创作理念能够相融相合, 为人们诠释歌剧《屈原》和塑造生动感人的婵娟的艺术形象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施光南:《我怎样写歌》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1年

[2]储声虹徐朗余笃刚:《声乐教学曲库中国作品第二卷——中国歌剧曲选 (下册) 》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4年

13.高中关于医生的优秀作文精选 篇十三

没错,我的梦想就是当一名“白衣天使”其实我以前的梦想不是当一名“白衣天使”而是想当一名老师,因为那时候我还小,只想长大当老师,把知识教给大家,可是因为了一件事情,我把我的梦想给换了。

这天,我生病了,爸爸见我难受,就赶紧抱我去医院,到了医院,一个医生给我检查身体,医生说我小感冒,打两天针就好了。就在医生说完这句话时,一个妈妈抱着一个小孩,看样这小孩才不到一岁。她抱着小孩就闯了进来,让医生给小孩检查身体,医生说这个小孩好像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于是医生就叫了个护士给我打针,医生又叫了几名护士把小孩放在手术台上。不到一分钟,医生把手术室的们关上,手术室的灯亮了,过了一会儿,手术室的灯灭了,医生出来了,那个妈妈赶快地迎了上来。问医生孩子怎么样,医生却说抢救不及时,小孩已经死亡,当时那个妈妈听了就差点昏了过去,医生看那个妈妈像块婚了过去的样子,医生赶忙叫了个护士服她休息,我和爸爸都看见了,我们都为这个小孩感到痛心。针打完了,爸爸要带我回家了,回到家里,我和爸爸都在想医院的场景,我们都心痛起来,因此我把我的梦想改了,因为这个小孩给了我启示,让我当一名“白衣天使”与病魔抗战到底。

14.初中关于屈原的作文800字 篇十四

这是一首让人百读不厌的诗篇,每次阅读,总被如潮的感动淹没着。你如横空而过的一颗流星,闪烁着凄凉的美丽,划过我的心灵。曾在一个寂寥的深夜,入定地想象一颗孤寂的灵魂在汨罗江畔或高峻蔽日的深山之中伴随着自己高远的理想孤独地漫游。如血般的残阳拉长了你身影,伴随你的只是猿猴啼血般的哀鸣。但你只将凝聚着忧愤的血泪和自己的抱负从心灵流出,让一个去国离乡之人苦难生活的点点滴滴颤动于笔尖,化为一篇奇美瑰丽的诗篇。

此刻,你的足音正姗姗向我走来,走向千年之后的今夜,走向寒露沾湿的今夜,走进我阅读你的今夜!依旧是那秋冬的绪风,依旧是那般凄寒,你是否依旧一步一回头地望着你的家乡,望着你的祖国?你是否在汨罗江畔执著地守望?那么,能有谁去撷取你散落在汨罗江畔的叹息?那么,又有谁去俯拾你遗落在密林之中的梦想和守望?那么,又会有谁能彻悟你凝固在深山之中的沉痛?如果说,生命的过程注定从激越走向安详;如果说人生的岁月必定是从绚丽走向平淡,那么,你真走得安详吗?你那伟大的思想及高远的理想都随滔滔不绝的汨罗江水一同远逝了吗?或许,我只能在那空朦浩瀚的疏星中读到你的消息,只能从那瑰奇绚丽的诗篇中读懂你的思想,读懂你那滚烫的爱国心,读懂你那长存于世间的顶天立地的精神,而这一切已经足够了。

15.关于屈原的优秀高中作文 篇十五

一、屈原的音乐创作

1.创作基础。在屈原的时代,音乐、诗歌并未完全分家,许多作品既是文学作品,又是音乐作品,可以入乐演唱。在屈原的大量作品中,作品创作均与当地音乐有关,音乐创作深受屈原生活的故乡、音乐素养有关。楚国是一个音乐国度,阮籍曾以“楚……有蹈火赴水之歌”评价楚国。而在《楚辞后语》中,记载了项羽唱《垓下歌》、刘邦唱 《大风歌》的情景,对项羽的描述是“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悲歌慷慨……美人和之,羽泣下数行”[2]。作为楚族的后代,项羽、刘邦的音乐素养充分表现了楚国作为音乐之国的地位。同时,屈原的故乡姊归县,是乐夔的封地,夔是擅长音乐的部族首领,该地的人们善歌善舞,且楚国的图腾是凤、夔这两个音乐动物,从而可见楚国对音乐的重视及音乐民族的长远历史。在音乐之国、音乐之乡成长,为屈原提供良好的音乐创作条件[1]137。

对于屈原自身而言,其具有较高的音乐素养。在西周至春秋战国时代“,礼、乐、射、御、书、数”六艺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音乐是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乐”课中,所教的是古代优秀、辉煌的乐曲, , 大咸、大夏、大武等。而屈原的父亲是史官、祖先是莫敖,掌管郊祀,如《乐记》所记载的,“大礼与天地同节……祀天祭地。”屈原从小便接触乐器,接受当时最高水平的音乐教育。同时,屈原天赋聪明,在《天问》中,他提出了172个历史、地理、天文、神话等问题, , 充分体现了他知识的博大精深,所受教育的良好。屈原培养出一批音乐水平极高的人才,如人们公认的音乐家宋玉,“宋玉识音善文,襄王好乐爱赋……而憎之似屈原也”,从此可知宋玉的音乐才华与屈原相似。

2.创作特点。在《九歌》、《天问》等作品中,屈原表示了乐舞,音乐创作体现了“音本太一”“、雅俗共赏”“、悦神娱人”“、和谐有度”等特点。例如,在《天问》创作中,“屈原放逐,忧心愁悴”,“休息其下 ……因书其壁,呵而问之”,从心灵深处疑问世间万物,全面探索自然现象、人类社会发展[3]。而《东皇太一》作为《九歌》的篇首,从万物之根本表达音乐。在“雅俗共赏”方面,由于地理差异,楚国文化异于北方文化,盛行热情奔放的巫风。而屈原深受儒家思想的洗礼,在二元文化相互融合的氛围内成长,音乐思想体现一种兼容性,如屈原推崇《咸池》、《韶》等雅乐,喜爱郑国人民等。同时,美学家李泽厚认为,相比于儒家,屈原对于善、美的看法更加独立、自立,将美与愿望、情感、心灵等融合在一起,并未把善被看作为美的附庸,而是看做是一个独立要素,一种各种情感的融合。作为被古人奉为雅乐的代表作,《九歌》符合儒家礼仪规范,在民间流传。如《离骚》中说“奏 《九歌》……聊假日以娱乐”。此外,以《九歌》为例,其是祭神的歌舞音乐,具有娱神性,如《东皇太一》中写道“灵偃蹇兮姣服……君欣欣兮乐康”描述了以乐迎神的画面[2]70。

二、《九歌》作品概述

在屈原作品中,《九歌》的类型与《离骚》不同,但具有与《离骚》一样的地位与深远影响。《九歌》中的篇章具有浓郁的民俗风貌、神奇的宗教背景、复杂的思想感情。在屈原之前,已存在三种 《九歌》,分别是夏《九歌》、周《九歌》、楚《九歌》,它们是神话的、礼乐的、宗教的。“九歌”本指的是古时代的一种乐曲、歌谣名称,在 《左传》、《山海经》中也有所述[4]。屈原创作的《九歌》是《楚辞》中别具一格的作品,共十一篇组诗,包括《东皇太一》、《湘夫人》、《少司命》、《国疡》等,与夏《九歌》有某种精神联系,以楚《九歌》为一定的改写基础。屈原《九歌》组诗题材是南楚沅、湘一带的祭祀、宗教活动,描写对象是祭祀典礼中不同的歌舞场面,并借此表达作者的主观情感。而在艺术手法上,《九歌》结合民谣和散文形式,在很多地方根据诗歌的平仄压韵进行创作,富有音乐感。例如,“遗余 (碟)兮酸浦捐余(袂)兮江”中“兮”字用于调整音节,加大语气跳跃、转折。同时,“成礼兮会鼓,伟芭兮代舞……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中按照诗歌的平仄压韵创作。

三、《九歌》在民间的影响

1.在民间广泛传唱。屈原楚辞是带有地方音调的歌词,与当地方言、当地音乐的关系密切。在今天的语言、音乐中,仍残留着这种方言语言。在唐代,楚方言语调犹存,《隋书·经籍志》云“至今传楚辞者,皆祖骞公之音”。同时,刘禹锡《竹枝词·并序》云“昔屈原居沅湘间……乃为作《九歌》,荆楚歌舞之”。屈原的《九歌》结合民间《九歌》 曲调,但比民间《九歌》更积极向上、健康、高雅,并以新体诗歌的形式创作,从而在曲调上使民众更易接受,也更易传唱。在今天,一些音乐演奏利用《九歌》来表示楚音乐。例如,在湖北,其作为古代楚国所属的区域,虽已没有楚民族、楚乐,但其是楚故地的一部分,与楚国具有渊源的历史关系,这样,在一定时期内,湖北某地仍含有浓郁楚乐因素。如在湖北民歌的基础上,结合楚文化,湖北省歌舞团、武汉市歌舞剧院以编钟乐舞、《九歌》展现楚文化,展示楚国音乐。

2.展现社会生活,民间借此表达对家国的爱恋。《九歌》取材于楚国沅、湘一带的祭祀活动,但是叙事抒情诗篇。《九歌》与《国风》一样,是表达南楚地域特色的生活、社会之歌。在艺术表达上,《九歌》 并没有直接描写人与人的思想感情、社会生活,而是通过神话故事所营造的氛围塑造神祇的艺术形象,显示出具有地方色彩、富有生活气息的艺术境界。而在屈原的时代,楚国流传于民间的神话传说、 民俗风情丰富、神奇,且人们对神祇形象、神话具有一定的信仰感。 屈原精心选择人们熟悉的神衹,对其进行艺术加工,热情歌颂善、 美。如《云中君》中的“浴兰汤兮沐芳……烂昭昭兮未央”。描述云神着华丽衣服,降临人间,而又重返天庭,从而在四方遨游,形象展示了云的漂浮舒卷之形态。同时以云的来既迟迟,去又匆匆表达人们的相思之苦。在《东君》中“暾将出兮东方……夜皎皎兮既明”, 屈原以酣畅淋漓的笔墨、非凡的想象力刻画了乐观豪迈、扬善惩恶的太阳神形象。在屈原的笔下,众神祇的外在形象美好,生活环境优雅如紫坛、桂栋、荷屋等,服饰洁美如白霓裳、青云衣、荷衣等,将神灵特有的自然属性展现得真实,充分暗示了各神灵的高洁品质,折射出楚国风景迷人、神奇旖旎,字里行间流露对乡土生活的一往情深、对家国的爱恋[4]69。

3.用于民间祭祀。根据班固、王逸、朱熹等人的描述,可知楚国民间具有祭祀风俗,如在《汉书·地理志下》中,班固记载“楚地…… 信巫鬼,重淫祀”,王逸所述“楚国……其俗信鬼而好祀”,朱熹所述 “楚俗祠祭之歌”等[5]。同时,民间《九歌》是一古老的乐曲,而屈原《九歌》沿用古曲名称,并以祭祀活动为题材,联系风俗民情,从而在民间祭祀中应用。同时,《中国文学史》中记载,屈原《九歌》是在民间祀神乐的基础上创作的,以古代乐歌为名,为朝廷举行大规模祀典的祭歌。而从《九歌》的创作特点上分析,其具有娱神的目的,民间祭祀根据这一特点在祭祀中演奏。例如,《东皇太一》、《大司命》均表达了神在巡视四方时的感情,而《湘夫人》、《少司命》则表达了神对凡人生活的向往。如作为祭大司命之神的歌舞辞,《大司命》中“何寿夭兮在予”,该诗表现了大司命的无与伦比的气派,他以云为车,以龙为马,广开天门,俨然主宰一切的天帝。虽然大司命在天宫中居于末尾班次,但对于人间而言,每个人的生死寿夭均由他掌管,来到人间, 人们则摆出最大的排场迎接[5]58。

屈原融先秦儒道两家思想精髓为一身,且生活在音乐之乡、官宦之家,自幼受楚国音乐熏陶,具有独特的音乐美见解。在屈原的作品中,《离骚》是可与日月争光者,而《九歌》“绮靡以伤情”。自东汉以来,人们对屈原《九歌》展开的全方位研究,分析其在民间的影响。屈原的《九歌》是抒情诗,体制独特,脱胎于楚地民间巫术祭歌,吸收了楚地民间艺术精华,以浪漫主义手法赋予其新的内容,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准。《九歌》以其“雅俗共赏”“、悦神娱人”的艺术特点,民谣和散文相结合、平仄压韵的艺术形式在民间广为流传,为楚国音乐发展、研究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林训涛.屈原《九歌》悲剧意象论[J].深圳大学学报,2014,31(1).

[2]李霁.《九歌》记录着屈原的一段悲情历程[J].兰台世界,2011(16).

[3]詹姆斯·乔治·弗雷泽.金枝[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王爱红.屈原的《湘君》、《湘夫人》与古代民歌[J].兰台世界,2010(14).

上一篇:港口装卸搬运机械复习提纲下一篇:燕子小学生禁毒誓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