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回顾展望的作文

2024-08-21

小学回顾展望的作文(共8篇)

1.小学回顾展望的作文 篇一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新年的.钟声再次响起,在伴随着酸甜苦辣咸的成长中,我们又走过了一年,跟我一起回眸展望吧!

回眸2016。

欢乐的日子总是短暂的,新年刚过,鞭炮的硝烟味还没散尽便开学了。第一天,班主任高老师对我们说:“今年我们是毕业班,想升入一个好的初中,我们要珍惜这半年的时间,充分的利用这每一分钟,要更努力的勤奋学习,才能如你所愿。”

在紧张的学习中,我们又迎来了春季运动会,在这次的运动会上,我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一项冠军(垒球),一项亚军(实心球),胜利的喜悦让我暂时忘却了紧张的学习。

在怀着即兴奋又忐忑的心情中来到了目前的学校,新的学校里高手如云,让我的学习感到了压力,还患了“考试焦虑症”,还好,最后不治而愈。

展望2017。

新年伊始,我制定了一个人生计划。这个人生计划细化为两小部分。

第一部分是学习计划。

学习计划:远离网络游戏。现在流行的网络游戏,穿越火线和地下城都是我的至爱,因为它们我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上课时总是灵魂出壳,不知不觉进入游戏的幻想世界中,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今年争取克服这个严重的问题,让成绩有个大的飞跃。

课外计划:都上了初中的我,可还是时不时的感冒,不但自己难受,耽误学习,而且还让妈妈跟着操心。所以今年我要积极地加强锻炼身体,增强身体素质。首选项目是乒乓球。乒乓球的魅力不止能增强体质,还是我们的国球,我们的骄傲。作为一名公民不但要会打,要打好,更要发扬运动员的拼搏精神和荣誉感。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让我们共同来珍惜时间,利用时间吧。

2.小学回顾展望的作文 篇二

一、探索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 小学语文学法指导研究主要集中于阅读教学领域, 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 发轫期 (上世纪80年代中叶至1991年) 。

这一阶段, 小学语文学法指导研究蔚然成风, 且在中小学所有学科中一枝独秀, 研究成果多为体现学法指导的阅读教学案例。这些案例从单篇选文教学入手, 先指出该课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的语文学习方法是什么, 然后通过教学设计呈现学习方法指导过程。

2. 繁荣期 (1992年至2001年) 。

这一时期, 小学语文学法指导研究的广度由点向面拓展, 对具体问题研究的深度也得到挖掘。具体表现为:第一, 不拘泥于单篇课文教学的学法指导探讨, 将触角伸向小学阅读教学全局及各个层面。第二, 成立了小学语文学法指导研究组织, 开展了较系统的课题研究。1992年, 全国小学语文学法指导研究会成立;1994年, 中央教科所教育实验中心成立了“小语学法指导实验课题组”, 不少地区和学校进行了小学语文学法指导课题研究。第三, 教育期刊连载了有关小学语文学法指导系列讲座。如:《江西教育》约请经验丰富的教研员编写了“小学语文学法指导讲座”, 自1995年第10期至1998年第2期, 连载了19讲;《广西教育》从1997年第3期至2004年第7-8期, 陆续刊载了“小学语文学法指导漫谈”计26讲。这些讲座总结了广大教师在小学语文学法指导研究方面的宝贵经验, 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 力图构建小语学法指导的框架。

3. 式微期 (2002年至今) 。

有一些研究者探索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学法指导问题, 原中央教科所“小学语文学法指导”课题研究演变为“小学语文学会学习”课题研究。但相对于前两个时期来说, 这一时期, 小学语文学法指导的研究热度和成果骤减, 研究水准停滞不前。

二、研究要点

20多年来, 研究者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小学语文学法指导探索:

1. 梳理小学语文学法指导项目要点。

白金声 (1995) 致力于构建小学语文学法指导序列, 依据“大纲”要求和小学生心理特点, 分年级拟出了小学语文学法指导序列的具体内容。潘自由 (1997) 认为, 学法指导强调阅读教学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让学生学会怎样阅读, 掌握自能阅读的真本领。他归纳出17项小学语文阅读方法, 分别为:查工具书, 会用图书资料, 会翻书架;抓重点, 在比较上下工夫;善于联系;从事实材料中看思想, 引导学生把事实搞清楚;再造想象;边读边提出问题;圈点勾画, 以笔助思;分段, 概括段意;列提纲、理思路;概括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分析常见的、最一般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方法;朗读;复述;背诵;精读;略读;品读鉴赏。这是我国阅读教学史上有关教学内容的根本性的改革和突破。姚春杰 (2003) 对《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中涉及学法指导的要求作了归纳, 主张学法指导要注意时段性、经常性、层次性和实践性。

2. 总结注重学法指导的阅读教学基本模式。

王立佩等 (1994) 根据学生学习一篇课文的一般步骤, 把阅读教学学法指导模式分为“指导预习、指导听课、指导复习、指导作业”四个环节, 并细化了每一环节的指导过程, 如“指导预习”包括:明确预习要求, 掌握预习步骤, 检查预习效果;“指导听课”包括:导法, 导路, 导疑, 导思, 导趣;“指导复习”包括:明确目标, 尝试回忆, 通读教材, 整理笔记;“指导复习”包括:独立思考, 一丝不苟, 精要适量, 按时完成。王昌桃、刘云生 (1994) 总结出小学阅读学法指导的课型, 分别为:举一反三型;引导运用型;探索归纳型;规划达成型。张宝华 (1998) 分别归纳出单元整体、识字、听说、阅读和作文五方面学法指导课堂教学模式。许乐莉 (2000) 从单元教学整体入手进行了学法指导试验。

3. 围绕阅读教学的具体内

容, 从微观层面总结学法指导方法。白金声 (1995) 总结的古诗教学学法指导操作程序有: (1) 知诗人; (2) 晓背景; (3) 明诗题; (4) 释字词; (5) 释诗句; (6) 悟诗情; (7) 练朗读。梁莉 (1995) 认为小学中年级句子教学学法指导方法有:在理解上,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读懂句子, 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 利用句式变换帮助理解句子;在运用上, 循序渐进地要求学生把句子写完整, 写通顺, 写具体, 培养学生用词造句的能力。韩邦智等 (1995) 提出通过阅读学法指导, 强化思维和语言训练。奚涵玉 (2008) 通过实践发现, 运用童谣进行语文学法指导, 既受学生欢迎又行之有效。还有人从有感情地朗读、自能读书等方面探讨了学法指导策略。

4. 研究学生及学情, 指导语文学习方法。

陈天宝 (1994) 主张教师要了解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 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进行学法指导。邹彬 (1998) 认为学法指导要研究学生阅读障碍及其对策, 指出两种常见的阅读障碍:一是拘泥于“有迹象的文字”, 不会“驱逐想象”, 难以把握“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在语言认知上存在障碍;二是阅读时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而对某些重要的方面或重要的细节不予理睬, 思维常存在“盲点”。教师可采取提供线索、设置情境等方法, 帮助学生克服上述阅读障碍。

5. 开展小学语文学法指导课题研究。

湖北省当阳市实验小学 (1992) 着眼于素质培养, 开展小学阅读“学法指导”实验。北京市崇文区 (1994) 在全区开展了小学语文学法指导研究。吉林省四平市 (1994) 在“素质教育”实验中加强小学阅读学法指导。蒲国海等 (1996) 结合“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 加强学法指导, 培养自学能力。山东省文登市第一实验小学 (1996) 进行了“加强学法指导、培养阅读能力”实验研究, 其做法有: (1) 拟定学法指导目标, 包括“小学阶段语文学法指导总体目标”“各年级语文学法指导重点目标”“每篇课文学法指导具体目标”, 使学法指导走向序列化; (2) 从“学字、学词、学句、学段、学篇”五个层面, 总结了学法指导操作程序, 便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运用; (3) 摸索出“定向自学—引导读议—综合练习”阅读教学模式。北京市大红门一小 (1998) 择取中高年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 通过实验证明, 学法指导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方法, 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三、反思与展望

从发轫期的开时代风气, 到繁荣期的蓬勃发展, 到如今的式微冷却、冷静反思, 20多年来, 小学语文学法指导研究成绩斐然, 也存在隐忧。兹引发出以下问题予以讨论。

第一, 小学语文 (尤其是阅读教学) 学法指导研究的成绩值得肯定。“文革”结束后, 我国基础教育改革首先从教学方法改革入手, 然后将重心逐渐从“教”转移到“学”上, 重视学法指导是教学改革发展演进的必然结果。叶圣陶先生“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等思想对语文教育界影响深远, 在各科教学中, 小学语文科引领了学科教学学法指导研究的时代风气, 开启了我国基础教育界学科领域学法指导研究的先河, 率先掀起了学科领域学法指导研究的热潮, 从中窥得我国小学语文教育界教学思想之活跃, 研究触角之敏锐, 队伍之庞大。从前期的单篇课文学法指导渗透, 到某一专题性的总结, 由点及面, 研究视野逐渐拓宽;由教师个人的探讨, 到成立课题组、研究会协作探索, 研究的自觉意识日渐增强;不少研究者反映该研究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效果是比较显著的。

第二, 小学语文学法指导前两个阶段的发展颇为顺当, 为什么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反而式微了呢?如何认识其间的一“热”一“冷”现象?莫非这一研究有悖于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在笔者看来, 答案是否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课改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让学生“学会学习”是世界教育改革的一个走向, 也是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提出: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要实现这一目标, 使学生学会学习, 对于小学生来说, 就离不开教师有计划性、有系统、富有创造性的“教”, 离不开教师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进行卓有成效的“学法指导”。因此,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建议”中提出“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一句话, 小学语文学法指导研究与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 与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相吻合的。

第三, 小学语文学法指导研究难以深入的症结何在?主要有这样几条:一是我国当前语文课程研制工作还十分落后, 语文课程内容缺失, 语文课程关于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尚未明晰, 关于“怎么教”“怎么学”的研究受到制约, “教学生怎么学”的学法指导也就难以推进;二是受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研究制约, 对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来说, 儿童阅读、写作心理机制还是个“黑箱”;三是研究方法落后, 现有学法指导研究多停留于经验层面, 研究工具缺失, 科学化程度不高, 研究范式有待转换。

第四, 对今后小学语文学法指导研究的展望。笔者以为需要做好这样几项工作:

一是重新确认“学法指导”的地位和价值。在笔者看来, 小学语文学法指导研究并非明日黄花, 我们要珍视已有的研究成果, 重新认识和界定“小学语文学法指导”的内涵, 廓清“学法指导”与“学会学习”“掌握语文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个性化阅读”等事项之间的关系, 重新确认“学法指导”在语文新课程改革这一系统工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为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法指导研究校准方向。

二是注重研制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所包蕴的课程内容。语文课程工作者要加紧研制有关学法指导的具体的课程内容之所在, 也就是说, 要开发出有关小学生语文学习的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从课程内容上, 为教师“指导什么”提供依据。

三是探索儿童语文学习心理机制。不同学段的儿童在学习不同的语文内容上有着不同的心理规律, 这就需要心理学工作者进入教学现场, 深化和细化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为教师的学法指导提供心理学的依据。

3.小学回顾展望的作文 篇三

乡土历史教学 课程资源 回顾 展望

从广义来看,中国的乡土史教育古已有之。春秋战国时期鲁国编写的《春秋》即有乡土教材的意蕴,而遍布于乡村的祠庙,以及在街头巷尾为当地忠义之士、孝子等树立的牌坊皆可视为进行乡土史教育的重要方式。严格说来,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学校乡土历史教育始于清末。20世纪初,随着清末教育改革的推行,乡土史成为小学历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20世纪,乡土史教学一直被明确列入中小学历史教学大纲之中。21世纪初,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乡土史教学却在新修订的历史教学大纲中悄然隐去。这一变化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他们纷纷撰文呼吁历史教学中不应忽略乡土史[1-2]。那么,在新的背景下,乡土史教学到底该何去何从呢?有鉴于此,本文尝试分析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乡土历史教学的变迁,并窥探其未来走向。

一、乡土史教学的内容选取与切入

60多年来,在中央和地方各级教育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编写出版了大量乡土史教材。然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很少有教师把这些教材运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一般只是配合历史教学内容穿插讲授一些乡土史知识。因此,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乡土史教学内容的选取多由各学校的历史教师来完成。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启动,有关乡土史教学的规定悄悄从新的历史教学大纲里退出。但另一方面也应看到,乡土史已成为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2011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部分提到,应多方面开发和利用校外历史课程资源,包括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迹、遗址、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另外,还指出,“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还应随时随地发现和利用本地区丰富的人力资源,如历史见证人、历史专家学者、阅历丰富的长者等,他们能够从不同层面和多种角度为学生提供历史素材和历史见解。”[3]以上建议不仅推荐了获取乡土课程资源的多种渠道,更启发历史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多种视角看问题,客观分析来自不同层面和多个角度的史料与见解。

长期以来,乡土史资源受到了中小学历史教师的广泛关注,运用乡土史进行教学也渐渐成为他们的自觉之举。对比前后乡土史料的内容选取可以看出,新课改之后,随着开发乡土课程资源意识的不断增强,教师们挖掘出的乡土资料也日益丰富。除了通过查阅地方志、访谈长者、参观博物馆等方式获取资料外,还有不少教师花功夫搜集了民间故事、摄影图片、诗歌、民谣、漫画、新闻报道、影像、网络资源等多种形式及载体的乡土资料。

开发多种载体的乡土史资源是基础,如何将其合理运用于课堂教学活动中则是一门艺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历史教师们在导入新课、突破重难点、升华课堂小结等教学环节中灵活运用了大量乡土史资源,大大增强了历史教学的生动性与感染力。随着对乡土史教学资源的深度挖掘,一些教师率先进行了创新性的教学探索。他们选取与历史课程内容紧密结合的典型案例,从微观入手,把乡土史教学融合于历史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在此,以两篇教学设计为例进行分析,即冯荣国、陈康衡两位老师所撰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的教学设计——以张謇及大生企业为例》[4],以及方旭老师写的《利用乡土资源,进行课程开发——〈宋明理学〉教学设计》[5]。

地处江苏南通的冯荣国和陈康衡两位老师在设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课的教学时,通过张謇的经历及其所创办的大生企业的兴衰过程,透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教学设计首先从学生所生活的城市——南通导入,引出这座城市的开拓者张謇及其所经营的事业。在过程设计中,作者引用了大量的文字、图片资料生动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大生企业的兴衰成败,让学生透过这段乡土历史窥探近代以来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之路。设计中丰富的史料通过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串联起来,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习方法。值得一提的是,设计者在史料中间还别出心裁地补充了不少细节,例如,选用“种棉卖钱,胜过种稻贩盐”的民间谚语说明南通的种棉传统;再如,通过对四幅《厂儆图》的解读来反映办厂初期所遇到的重重阻力。这些史料生动再现了大历史的曲折与复杂,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方旭老师在设计《宋明理学》一课的教学时同样另辟蹊径。相对而言,宋明理学的内容理解起来难度较大,而方老师则积极发掘湖南本地乡土资源、以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朱熹、王阳明都曾讲学过的岳麓书院为背景轴进行教学。本课精选了其中与课程内容直接相关的一些景点,将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岳麓书院的景点布局相结合,引领大家一起对其中的牌匾、楹联、碑刻进行深入解读,让学生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领悟宋明理学的深刻内涵。该教学设计,将学生置身于风景名胜所营造出的理学情境之中,不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更在挖掘乡土资源,进行历史情境教学之路上做出了有益探索。两篇教学设计各有特色,却都非常妥帖地将当地乡土资源融合于历史教学课堂中,这也为如何将乡土史教学切入历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二、乡土史教学的形式与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乡土史教学在全国各地的中小学广泛开展。其教学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配合历史课程的教学进度穿插讲授;二是专门抽出一些时间,集中讲授;三是结合参观遗迹、遗物等进行现场讲授。其中,将乡土史知识穿插于历史课程的教学进度之中进行讲授是最常采用的方式。自20世纪80年代至今,中小学历史教师一直在不断探索如何在课堂中嵌入乡土史的内容。一些学校还在研究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基础上,专门拟定出历史教学中插入乡土教材的计划或整理出历史教材内容与乡土教材的对照表,以便于历史教师参照教学。然而,课堂上,能够用来进行乡土史教学的时间毕竟有限。为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教师围绕相关内容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结合乡土史教学内容而进行的课外活动主要包括调查、访问、参观、举办展览、举行座谈会、办历史板报等形式。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第二课堂概念的广泛使用,与乡土史课堂教学密切配合的课外活动渐渐演变为第二课堂的一部分。就活动方式而言,这一时期比之前更加丰富,如制作模型图、实地考察等活动渐渐增多。21世纪初,推行新课改之后,一直与乡土史课堂教学相伴生的课外活动,逐渐被整合进了现代教学理念下的各种探究学习活动中。

伴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乡土史教学的方法也在不断更新。随着多媒体教学在学校中的广泛普及,一些学校在编写乡土史教材的过程中,还专门制作了配套的教学课件。在课件中增添了有关当地城市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珍贵视频、音频、图像资料,另外,还设计出导航式学习和个别化学习等人性化的应用模式。丰富的资源与多元的呈现方式十分有助于学生理解乡土史以及大历史的内容。

2001年,我国开始实施新一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在同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6]此段话反映出新课改中学习方式的变革,强调教师应引领学生在更加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主动探究精神。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与乡土史相关的主题探究也越来越多地运用到乡土史教学中。目前,比较常见的设计类型主要有:主题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体验式学习等。虽然不同的教学设计背后的指导理念有所差异,但这些设计在具体做法上有着以下相似之处。其一,围绕明确的研究主题,让学生分组完成其中的某个子课题。学生们首先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参观历史遗迹、访谈长者等方法在本地获取多种形式的资料。然后在梳理、分析资料的基础上,以撰写调查报告、历史小论文、制作展牌或多媒体课件等形式来展示研究成果。其二,探究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会随时给予指导。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乡土史教学中,学生要主动分析和思考相关问题,亲自去查找、寻求各种资料,基于自己的论据发表相应的见解。教师的指导则主要是提供一些线索和建议,并不负责得出最终结论。在帮助学生完成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不仅是指导者,更是很好的聆听者。他们把讨论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积极发表见解的良好学习习惯。其三,探究活动结束后,鼓励学生得出丰富多元的开放性结论。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习惯于将自己的研究结论与教材上的观点相对照,二者常会有所差异。教师在此时须鼓励学生敢于提出多样性、异质性的观点。

三、乡土史教学的考核与评价

新中国成立以来,乡土史教学有了很大发展,但与之相关的教学评价却长期处于缺位状态。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国家对乡土教育的重视,其教学评价也开始受到关注。在1987年的“全国乡土教材工作会议”上,时任国家教委副主任王明达在讲话中即指出:“乡土教材的教学内容应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方式要探索试验。一般应结合相关课程的考核进行,例如乡土地理的考核,可以结合地理课进行,在地理课的考核内容中包括乡土地理的内容。”[7]近些年来,对乡土史内容的考核越来越多地纳入到各地的中考题和高考题中。在这两大选拔性考试中,通过统一考试题对乡土知识进行考查,无疑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强教师对于乡土史教育的重视,从而有助于提升乡土史教学的效果。

除采用统一考试的方法来考查学生对于乡土史知识的掌握之外,还有老师在实践探索中提出了更多评价方案。例如,程根宝老师专门分析了乡土史教学的评价机制,认为“乡土历史教学的评价工具可以是测验或考试,也可以是教师观察,还可以是教师根据实践活动的具体情况设计出评价方案让学生自评”[8]。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评价方法的选择”部分指出,“评价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历史习作、历史调查、历史制作、纸笔测验、教师观察、学生的自评与互评等。评价结果应及时反馈给学生,以便学生及时改进,促进学生的学习。”[9]这一建议,为历史教学过程中可采用的多元评价方法提供了指引,这些方法同样也适用于乡土史教学评价。对此,肖延安老师在组织学生进行主题探究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进行了很好的实践。他专门设计了旨在提高学生自我反思和自主发展能力的学习评价环节。其中,评价的指标包括三个方面,即学生参与乡土史教学活动的态度、学生对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的掌握情况、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发展情况。在教师评价的同时,学生也分别以评价对象和评价者的双重身份参与评价过程,开展自评与互评。重点关注发展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把参与评价的过程作为学生自我激励、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10]。以上对于评价指标的设计跟目前常用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虽然有一定相通之处,但该评价关注到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而且还让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进行自评与互评,这些都可谓表现性评价的有益尝试。

近些年,教学评价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乡土史教学过程中来。教学评价方式日趋多元,在进行统一考试的同时,更加关注对学生的过程性、表现性评价。评价主体也渐趋多极,越来越多的学生与家长参与到评价中来。乡土史教育评价的不断革新,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进学习能力的积极作用。

四、我国中小学乡土史教学的展望

乡土史是历史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乡土史教学的内容选择、方法运用、评价方式等方面与历史课程教学的整体变革密切相联。同时,乡土史教学自身的革新也能够为历史教学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梳理60多年乡土史教学的变迁历程,可以看出一代代历史教师在乡土史资源的发掘、现代教学理念的引入、教学评价的更新等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乡土史教学由此前通过嵌入历史课堂进行穿插讲授,渐渐演变为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这一过程本身即反映出教师教学智慧的创造性生成。当今,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乡土史教学也将会有更为广阔的革新空间。

1.明确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

在教学目标方面,乡土史教学不仅应传授知识,更应着眼于从学生熟悉的乡土知识入手,帮助其掌握多渠道的搜集资料的方法,提升他们多角度分析问题和提出自己独立见解的能力。依据此目标,在开发乡土史资源的过程中,除关注历史方面的资料搜集之外,还应留意发掘文学、地理学、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宗教学等多个学科的资料,培养学生从多学科角度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乡土史资源在连接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历史课程内容之间发挥着很好的桥梁作用。在精选乡土资源的过程中应同时处理好历史与现实、全球与乡土两对矛盾。就历史与现实而言,不仅应关注何以通过乡土资源生动地折射大历史,还须关照现实,引导学生关心家乡发展,培养其热爱家乡的情感。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乡土史教学应妥善处理好全球与乡土的关系。乡土资源不但可以反映当地的各种情况,同时也是全球问题的缩影。因此,乡土史资源不仅可以运用于中国历史课程教学,同样能够灵活运用于世界历史课程教学。选用乡土资源来透视世界问题,既能引发学生热爱家乡的共鸣,又能引导大家对全球社会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升华历史教学的主题。

2.更新教学理念,变革教学方法

目前,我国乡土史教学在运用现代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例如在探究性、研究性等学习理念指导下,放手让学生去调查、研究,进而得出开放性的结论,这些已被广泛运用的做法都是在新理念指导下变革教学方法的有益尝试。目前,随着慕课、泛在学习、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改革理念的逐步推行,学生将有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教师则应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网络课程资源来满足他们学习的需求,乡土史课程资源也应成为海量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如火如荼革新教学方法的大势中,值得一提的是,长期以来作为学生系统获取知识有效方法的讲授法,依然不可完全抛弃。在运用讲授法的过程中,教师须不断锤炼自己的语言以更好地展现历史的生动性,同时也应尽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言与讨论机会,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改进教学评价,关注学习过程

近些年来,乡土史教学评价日益走向多元。作为教师,一方面要指导学生掌握应对中考、高考试题中相关考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更应探索更加多元而有效的评价方法。为帮助学生适应统一考试,教师可通过系统梳理知识点、编写模拟题等方法带领学生复习、练习。然而,伴随着考试制度的不断变革,中考与高考成绩将不再是衡量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过程性评价势必会受到更多重视。就乡土史教学而言,教师也需要在教学评价改革的背景中,不断探究更为有效的过程性评价方式。诸如可以从学生的课堂发言、调查报告、课程论文中观察学生是否真正动手查阅了第一手资料,是否真正在访谈亲历者的过程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能否运用史料来透析历史问题等等。只要学生态度认真、方法正确,得出的结论能够言之成理,即可获得相应认可。

总之,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角度来讲,乡土史颇似永不干枯的源头活水,随时可以为历史教学提供鲜活的史料细节。就此意义上来说,乡土史教学将一直会是历史课程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历史教师应深入挖掘、不断更新乡土史课程资源,革新教学方法、改善评价方式,通过乡土情境的营造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姚锦祥.乡土史的教学规范问题[J].历史教学,2003(8).

[2]陈康衡.初中历史新课程不应忽视乡土历史[J].历史教学,2008(17).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 冯荣国,陈康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的教学设计——以张謇及大生企业为例[J].历史教学,2009(15).

[5] 方旭.利用乡土资源,进行课程开发——《宋明理学》教学设计[J].历史教学,2012(17).

[6]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国教育报[N],2001-7-27.

[7] 王明达.采取积极措施大力推动乡土教材的建设——在全国乡土教材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课程·教材·教法,1987(11).

[8] 程根宝.构建乡土历史教学的评价机制[J].安徽教育,2004(8).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0]肖延安.中学历史教学乡土历史课程教学的实施策略[J].历史教学,2005(7).

4.回顾展望的作文300字 篇四

今天,在考完试后,欢天喜地之余,我确实明白了些什么,顿时我不再那么兴奋了,我想起了我和他即将分离,再去人群中找他,他早已离去。现在,悲伤的换成了我,我恨我自己没有早早得明白他的意思,与他说几句离别话。

明天也许我们还能相逢,正所谓没有离别哪有重逢,我要忘记过去的悲伤,放眼明天,因为得到的往往比失去的少,也许我还会经常回顾往事,但那只能成为历史新的目标在向我招手,新的同学也将给我带来欢乐。

5.高二优秀学生回顾展望的作文 篇五

攀爬过岁月的脊梁,沧桑印证着我们求索的脚步,半个多世纪的风雨,五十五载的峥嵘,光荣着子孙们心中的梦想,在东方瑰丽的大地上,耸立起一个不修的国度 ——中国

中华人民在漫漫长夜里盼望着、期待着,终于,这一天来到了---19,一个杨柳轻拂的季节,从碧波荡漾的嘉兴南湖上传来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中国共产党成立了!从此,黑暗的大海上树起了一座明亮的灯塔,从此,中国有了坚强而有力的舵手!

可是我们忘不了,铡刀的底座已经被鲜血染红,党的女儿刘胡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更忘不了,桥头碉堡喷着敌人的火舌,人民的好儿子董存瑞毅然拉响了导火索…… 是他们,是无数的共产党员用血肉之躯,把我们多难的民族拖出了地狱之门,送上了幸福大道;更是无数革命烈士,用拳拳之心,抹去祖**亲凄苦的.眼泪,换来了她幸福的微笑。他们为了民族的生存和民族的兴旺不惜抛头颅、洒热血。他们不愧为中华民族的脊梁,坚如磐石,顶天立地!

沧海桑田,神州巨变,黄皮肤的民族,终于在屈辱中站起,她腰板挺直,头颅高抬,终于扬眉吐气。冲天而起的蘑菇云,打破了苏美两国的核垄断;熊熊燃烧的奥运圣火,向世界宣示中华民族不再是“东亚病夫”,使世人再次认识生机勃勃的中国;而“神舟5号”的顺利升空与返回,终于圆了炎黄子孙的飞天梦……

在五星红旗下,我的心潮如海一般澎湃---祖国,你的伟大就象一条奔腾的长河,即使我不能当涌直推进的波浪,我也要做水一颗,为你的洪流增添浪花一朵;你的繁荣就象浩瀚的银河,即使我不能为你增添耀眼的光彩,也要做小星一颗,为了你的灿烂默契闪烁。

回蓦历史,我骄傲,因为我是实中人;我自豪,因为我是中国人!我可爱的祖国,你同辉于日月,无愧于时代,你与威严的长城共存,与久远的黄河同在。你养育了我,我也要献给你繁荣和绿色,还有美丽与快乐! 请相信吧,我们年轻的一代,正在励精图治,致力于你的腾飞,有老一辈开创的基业,有新一代的有为青年,我怎能不自豪地说:明天的胜利属于中国,一定属于中国!

【范文2:回顾与展望】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知不觉中,我已经站在的新起点上了,又是一个新的开始。

是啊!时间过得真的很快,,感觉一眨眼就过去了,回顾过去已成为历史的一年,不禁有些眷恋与感叹。

20,我们经历了很多各种各样的事情,大事小事……

2015年,有风雨也有晴天,经历了奥运的辉煌,全球金融危机的洗礼。2015年必将成为不平凡的一年,它即承载了太多的辉煌,也记录了我们走过的坎坷。

国庆六十周年毫无疑问是2015年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在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人从积贫积弱,任帝国主义欺凌压迫,终于在1949年重获新生,历经六十年的励精图治。中国,这个世界文明大国,以东方巨龙的姿态,重新傲然屹立在世界的面前,国庆大阅兵雄壮恢宏,正式向世界宣告,中国巨龙已经站起来了。

回眸2015,我们欣喜,展望2016,我们期待!

20,新年新气象,希望国家万事如意,在前进的道路上一帆风顺!勇往直前!

2016年,甲流防控工作更要做好!勤洗手、勤通风、注意卫生、勤戴口罩、让我们的国家远离甲流……

2016年中,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成效显现的一年,是机遇与挑战并有的一年,我们的国家更会有许多许多的收获……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我坚信,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祖国的明天,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经济更繁荣,人民更幸福,国力更强盛,祖国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6.回顾与展望作文 篇六

篇一:回顾与展望作文

2017年转眼间就已经过去了,2018年就这样静悄悄的来到了我们的身边。

回顾2017年,在学习上我有许多的不足。比如说,在上课的时候,老是精神不集中,老师讲的内容都没有记在心里。以及上课的时候,经常给同学悄悄的说话,讨论一些与课堂没有关系的事情。

让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我在课堂上偷看武侠小说,被班主任抓到了,被罚站了。那时候真是不好意思。

于是,我决定改变自己,决不能再如此的下去,我向我的同桌学习,她是一个成绩非常优秀的好学生,也很乐于助人的,所以在同桌的帮助下,我的成绩慢慢的提高了,得到了老师的表扬。

展望2018年,我应该要更努力的提升自己。一是上课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听讲,及时做笔记,遇到不懂的问题一定要向老师、同学请教。二是希望自己在每一次考试中,都能一次比一次进步。

在新的一年里,我希望我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

篇二:回顾与展望作文

一年已经过去了,我又长大了一岁。新的学期马上就要开始了,还在玩耍的我告诫自己要收心了,好好迎接新的学习。

回顾过去的一年。我认为自己是非常的粗心的,上课记笔记的时候,老是记错内容。在考试的时候,马马虎虎,总是不该失分的地方就答错题。

虽然过去的一年不足的地方,但是也有收获的地方。就是自己比较认真听讲,每一次考试的时候保证自己不落后太多,让自己一次比一次有所提高。

在新的学期,我展望新的生活。我希望自己的存粗心的性格能够有所改变的,希望自己的考试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对待,不要粗心。在上课的时候,一定要好好听讲,做好笔记。也希望自己的成绩能够有所提高。

这就是我的回顾与展望,希望新的一年我有所成长。

篇三:回顾与展望作文

时光荏苒,流年似水,时间就这样悄悄的过去了,让我们猝不及防,“滴答……滴答,新的一年就这样来了。

回顾过去,昨天的课堂上,我还在奋笔疾书中,为接下来的期末考试做好万全准备中。在过去的一年,我觉得自己是有所收获的,我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遇到不懂的问题的时候及时的问同学以及老师,争取让自己熟透课本的知识。

展望新的一年,我希望自己还保持着过去一年的好习惯,认真的对待学习。老师布置的作业一定要及时完成,不要给自己拖拉的借口,让自己一次又一次的考试成绩有所提高。

回顾昨天,展望明天,把握今天……

7.小学回顾展望的作文 篇七

1.报刊刊物转载排名

2014年度《复印报刊资料·小学英语 教与学》(以下简称《小学英语教与学》)共转载论文160篇,被全文转载的报刊有34种。其中《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小学教学设计》《教学月刊(小学版)》等报刊的转载量排在前9位(详见下表),占转载论文总量的86.6%。

2.作者单位、地域分布情况统计

以被转载 论文的第 一作者统 计 ,56.2%来自小学 ,17.5%来自高校,其他作者来自教研室、教科院 、教师进修学院等教育科研单位。 其中,第一作者来自江苏的文章有55篇,占总数的34.4%;第一作者来自浙江的文 章有26篇 ,占总数的16.3%;第一作者来自北京的文章有21篇,占总数的13.1%;第一作者来自福建的文章有16篇,占总数的10%;第一作者来自河北的文章有7篇,占总数的4.4%。来自上述 五个地区 的文章总 数为125篇 , 占转载总 量的78.1%,地域分布极不均衡。

二、热点与重点问题

1.新版教材解析

新旧版教材的比较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毛丽伟研究了PEP英语三年级上册新旧教材内容的不同:(1)从“前言”到“致同 学”;(2)从“平面卡 通”到“3D人物”;(3)从“Times New Roman”字体到“Comic Sans MC”字体 ;(4)在单元主题的名称和顺序上作了微调;(5)各单元具体内容也作了较大的调整(《小学英语教与学》2014年第9期)(以下如无特别说明,引文均来自2014年《小学英语教与学》,只标注期数)。PEP英语三年级上册对教学容量作了相应的调整,削减词汇量,创设有意义的情境进行词汇学习。减少对话的话轮数,注重对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拉近课堂与生活的距离,借助歌曲、歌谣等帮助学生学习,设计趣味性强的活动,让学生感知语言的魅力(孙佳瑜,第1期)。同时凌应强从单元词汇表的词汇项、篇幅词汇量、平均句长、词汇表和常用表达法表以外的新词句的数量、各单元复现和关联量几个方面,对PEP英语四年级下册新旧教材进行了对比(第7期)。

针对如何准确使用新版教材,王淑文以PEP英语三年级上册为例提出:(1)在开篇中拉近学生与课本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在字母学习中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能力与良好的书写习惯;(3) 将单词学习置于语言情景中,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4)对话学习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5)在生动有趣的故事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第2期)。

不同版本的新教材的特性, 同样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材小学英语,以《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 )规定的课程 目标和教 学要求为编写依据,在原来的基础上适当调整了话题、相关内容及目标要求,降低了教材的整体容量及难度,增强了教材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强化了教学内容的真实性、趣味性和复现率,规范了故事课的呈现,简化了故事内容,增加了语音内容, 添加了单元复习课具体的练习活动及形成性评价的借鉴性方案, 体现了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趣味性和灵活性,并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要(李萍,第11期 )。牛津上海版 小学英语教 材遵循“建筑 模块法”的 理念, 以低年段的底层模块和中高年段的上层模块为基本架构,循序渐进地安排语言知识和技能训练,为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创设了较为理想的学习环境(赵柳松,第11期)。新标准英语(三年级起点)五年级上册修订时在编写上依然依据语言学习的客观规律, 充分体现不同年龄段和不同语言水平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要, 在内容的编排上依然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 精选有利于学生长远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语言材料,遵守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逐步过渡的原则,并根据不同阶段英语学习的特点在教学内容和要求等方面各有侧重,尤其注重搭建更加合理的学习支架(新标准英语教材编辑部,第11期)。

2.复习课教学

很多版本的小学英语教材都有复习单元, 如牛津小学英语每册有两个复习单元(Review and Check),内容涉及学生学过的3至4个单元的重点语言知识和语言项目,如何设定合理的复习目标, 有机整合复习内容, 活用教材, 提高单元复习课的复习效率都是值得讨论的问题。《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 ) 要求学生对所 学内容能 够“主动复习 并加以整理和 归纳”, 因而复习 课是帮助 学生巩固旧知、加深记忆不可或缺的课型。

复习课的目的在于夯实语言基础、探求语言联系和规律、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应遵循自主性原则、针对性原则、系统性与巩固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复习课一方面要运用丰富有趣的活动导入复习环节,运用多种媒体资源活化复习形式,从而优化设计以激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自己梳理、归纳知识要点,寓知识内化于技能训练之中,通过创设情境进行拓展运用,从而突出知识梳理和巩固训练(徐文娟、李伟华,第3期)。

复习课是“化零为整”的艺术,引导学生在回忆课文信息的过程中,经历由整体输入到零散输出,再到整体输出的过程(卫振义,第5期)。基于学情,开展铺垫式复习、巩固式复习、针对式复习;明确重点,加强知识的复习;创新语境,加强语用复习;科学操练,加强能力复习是复习课的有效策略(杨安芬,第12期)。

许多研究者总结出复习课的模式, 为复习课教学提供了有效的参考。陈碧云、吴青梅提出“真实任务复习模式”,以话题为中心整体梳理教材,实现不同语言功能,带动其他语言知识的复习,是运用“真实任务复习模式”进行复习的一个有效策略。在话题的引领下,围绕运用任务设计不同的复习活动,以活动为依托夯实“双基”,以归纳为方法形成策略,以评价为手段,及时反馈阶段学习成效(第7期 )。邱惠卿提 出主题式复 习课教学模 式 ,教师根据复习主题,在规定时间内,引导学生对同一主题下不同话题的知识进行全面回顾、训练、运用,引导学生主动对语言知识进行进一步梳理与归纳, 帮助学生建构出用英语谈论或描述同一主题下不同话题的框架,形成策略,从而达到用所学英语“做事情”,以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其核心要素为主题呈现、主题复习、主题综合运用(第3期)。陈辉影提出“激活·建构·创造”故事复习课教学模式是在故事复习课上,通过回顾故事内容,加强学生对故事主要要素的理解, 引导学生形成故事基本要素的框架,通过故事重组,帮助学生在脑海中建构出用英语讲故事的概念图,最后让学生创造出一个全新的故事,从而达到自主学习、成功体验的目的(第5期)。徐慧玲提出再构故事文本,用故事复习英语。认为再构故事文本是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直接动机, 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复习的有效手段,既能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复习单词、句型,又能满足不同水平的学生对知识的不同需求, 适应学生的差异性,同时也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的一个有效途径。同时,强调思考与领悟、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成为再构故事文本的有效尝试(第3期)。

3.阅读教学

小学低年级“英语图画书(故事)”阅读教学策略和方法:(1)要尊重学生读书的主体性,坚持分享而不是教导的原则;(2)故事阅读过程中适当使用“猜测”“预测”等教学策略,促进学生的阅读理解;(3)以不同形式读故事,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4)根据图画书(故事)阅读活动的需要,合理选择、使用适当的教具和辅助资源;(5)明确英语图画书(故事)阅读的目的,合理处理词汇和语法教学,采用多种方式解决“英语图画书(故事)资源有限”的问题(于润朴、毕庆非,第5期)。小学高年级英语阅读教学四策略:(1)补充阅读材料,拓宽阅读空间;(2)指导阅读方法,提高阅读兴趣;(3)训练阅读技能,提高阅读效率;(4)延伸课外阅读,增强理解能力(方爱,第2期)。

除了阅读教学策略的提出, 研究者也关注阅读教学的理念问题。戈向红提出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理念观照下文本阅读教学的价值再认识与行动路径: 借助生活经验,触摸文本传递的信息;提炼话语结构,把握文本的言语表达方式;感悟文本内涵,提供有价值的话题适当拓展(第3期)。倪恩兰基于对北美阅读理念的借鉴,提出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理性突围路径:要及时转变理念,注重文化内涵,强化自主阅读。牢固树立起阅读的观念,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获得文化的熏陶,在阅读中增加知识、健全人格、健康成长(第10期)。

阅读教学中对文本的解读也同样 受到研究 者的关注。胡洁认为, 教师在解读文本时首先要读懂编者的用意,尊重文本;其次,要充分挖掘文本的内涵;最后,要在文本的基础上敢于拓展和延伸文本内容,巧联实际,有效输出。通过预测、问题导读等阅读策略,激活学生思维(第7期 )。郭有吉 提出英语阅读 教学中文本解读的 思维之路 ,认为阅读教学就应该基于语篇,立足整体。阅读教学中的语言学习要强调从宏观角度把握,采用听、读相结合的方法阻止信息的多层次输入,最终以说、写为手段训练言语产出,以“非连续文本”的创建与运用为载体,彰显英语思维过程(第8期)。

阅读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获取知识、认识客观事物、发展智力和情感的重要途径。阅读能力是英语听、说、读、写四大能力中最基本且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培养阅读能力有助于扩大词汇量,丰富语言知识,提高语言运用能力,这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杨玉和,第7期)。刘亚霜认为要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延展学生的多种能力, 如想象能力、思维能力、会话能力、写作能力(第12期)。

课外阅读能够拓展学生视野, 其作用不容忽视。王静、杨丽华介绍了三种课外阅读指导课型:(1)课外阅读入门指导课型。针对缺乏课外阅读经验的学生,旨在引导他们走进阅读、感知文本、掌握学习策略,为学生自主阅读提供良好的铺垫。 (2)基于问题解决的课外阅读指导课型。阅读指导前,前测让问题更聚焦;阅读指导中,解疑让理解更深入;阅读指导后,后测让阅读更有效。 (3)基于文本延展的阅读教学课型。表演、评价、剖析、续编(第2期)。

4.学困生研究

学困生的基本特点是:(1)学习成绩长期达不到国家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2)感官和智力正常;(3)原因不同,学困生之间有差异;(4)存在不同程度的潜能,通过干预或辅导是可以逆转的。就英语学科而言,这些学困生的主要表现是:(1)学习能力较弱,接受能力、思维能力、自控能力较差,有意注意持续时间不长,学得比别人慢,但是遗忘却很快;(2)缺乏自信心,对自己学好英语不抱希望,甚至放弃英语学习;(3)缺乏学习动机,学习主动性不强,学习兴趣低下。因此,可以借助目标分层、座位分层、活动分层、练习分层、辅导分层、评价分层的“分层教学”提升小学英语学困生的学习兴趣(陈卫聪,第4期)。

让学生开始主动举起小手, 让同桌互动产生更高效益,朗读时让学生愿意开口并充满自信,学习时延长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 提高小学英语学困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徐运,第8期)。王燕运用分级绘本促进小学英语学困生的自主阅读,从拼读到朗读,从朗读到表演读,从心理上到技巧上的引导(第4期)。同时,小学英语学困生有效转化的策略有:(1)培养英语学习兴趣,以兴趣促进学困生的转化;(2)加强基本学习策略的培养与渗透,促进学困生的转化;(3)加强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困生的转化;(4)建立合理 的评价机制 ,促进学困 生的转化 (任卫廷、张敏、王朝霞、安艳华,第4期)。

5.教师课堂话 语

汪定贵认为在语言课堂教学中, 语言教师的课堂话语是重要交际媒介,是目的语的首要来源,也是语言课堂教学管理的手段,因此在语言课堂中,教师课堂话语的质量和数量直接决定教学效果。他还从教师话语的语音语调特征、教师话语的量和质(字词句)及层次梯度、教师课堂提问语与话语权、教师的反馈语几个方面,分析农村地区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现状,并提出对策(第12期)。

张允、孙明焱研究了小学英语教师课堂话语规范性问题:(1)语音问题。发音混淆,添音和拖音,语调不自然;(2)语法错误。名 词的数与量 的问题 ,冠词的遗 漏或混淆 ,介词误用;(3)语序问题;(4)语义异常。用词不当,意思混淆;(5)语用失误。语用功能混淆,文化模式套用(第10期)。

三、未来研究展望

1.新版教材解 析的持续跟进

教材分析一直是研究者密切关注的热点, 在新旧教材的对比中呈现新版教材的特色、提出新版教材的使用策略以及对具体板块的深入思考成为主要内容。在未来的研究中,研究者将会以此为基础,通过对比不同版本以及不同国家的教材,进一步拓宽研究视野。

2.教学设计的独具匠心

已有的教学设计, 教师们虽然罗列出精彩的教学步骤,却未能体现设计背后的“别有用心”。教学设计是教师智慧的结晶,承载着科学的教学理念与诸多教学期待。优秀的教学设计不仅能满足既定的教学目标, 而且能传递人文关怀的重要信息,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设计中渗透个性化思考与创新意图,并加以书面呈现,突出在既定模式中的别出心裁,更能够引起共鸣,切实提供设计的理念参考。

3.学生研究的 深入探讨

关注学生是对教育最终目的的回归, 只有促进学生英语综合能力提升的教学,才是成功的实践。因此,研究者们提出诸多提升小学生阅读能力、语言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有效教学策略,不仅注重学生的课堂表现,而且开始思考学生课外英语学习条件的创设。未来研究中,首先,阅读能力的培养仍然是需要持续关注的热点。在小学英语学习中,学困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不强, 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存在阅读障碍。所以对于教师而言,了解学生的阅读障碍,并掌握有效的策略帮助学生克服障碍,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其次,在教师们较为关注“听、说、读”众多研究成果中,书写能力的培养成为沧海遗珠。《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听、说、读、写等技能提出五个级别不同目标的要求,“能正确书写字母 和单词 , 能模仿范 例写词句” 是语言技能中读写的一级标准。教师们急需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因此未来研究中, 丰富这方面的成果必将为教师们的教学提供十分有效的参考。

4.评价及命题研究 的思维突破

小学英语评价改革始终是英语 课程改革 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难点。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不是很多,但是还是有很多问题是值得讨论的: 如何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如何建立科学的评价量表? 如何健全评价机制?这些都是研究者们需要关注的热点。相对于评价研究,小学英语的命题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如何科学地确定符合小学英语特点的命题类型, 如何把握题目的难度, 如何实现命题数量和质量的均衡等问题都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

5.教学数字 化运用的课堂 推进

近几年,慕课、翻转课堂及微课引起很多的热议,也进一步唤起了人们对基础外语教学模式的重新审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逐渐走入研究的视野, 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数字化运用的现状如何? 怎样利用教学媒体提升课堂的有效性? 新的数字化教学形式是否能够以一代万? 这些问题都将会成为新的研究领域。

6.教师专业发 展的全新视 角

8.五年工作的回顾与展望 篇八

在谈到绿色中国杂志社五年来工作的主要进展时,黎祖交说:

《绿色中国》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于2004年1月7日由原《林业经济》杂志更名而来的。创刊5年来,在国家行业主管部门和主管、主办单位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深切关怀和广大读者的热情支持下,各项工作都初步取得了较好的进展。概括地说,其主要进展可以用以下“9个一”,或者“9个初步”来表述:

一是初步明确了杂志的一个大绿色定位。这就是把《绿色中国》定位为立足林业,跳出林业,面向社会,面向未来,弘扬生态文明,传播大绿色理念,具有一定新闻业务职能的综合性绿色社科期刊。

这里讲的“立足林业,跳出林业,面向社会,面向未来,弘扬生态文明,传播大绿色理念”是就其读者对象、报道内容和办刊宗旨而言,也就是说,这本杂志不是仅仅办给林业行业的人看的,而是办给全社会具有绿色阅读需求的相关人士看的;这本杂志不是仅仅报道林业的内容,而是报道与生态文明相关的“大绿色”的内容,其中既包括林业读者关注的社会话题,也包括社会读者关注的林业话题。从办刊宗旨上讲,我们提出的“传播绿色理念,引领绿色时尚,倡导绿色消费,共创绿色财富”的宗旨,就是根据这一定位而来的,就是这里所说的“弘扬生态文明,传播大绿色理念”这一定位的具体化。

这里讲的“具有一定新闻业务的综合性绿色社科期刊”是就其刊物的性质而言,也就是说,这本杂志既具有一定的新闻业务职能,又不是一个纯新闻的时政类期刊,而是一个带有一定新闻性质的社科类期刊。其中所讲的“综合性”,是与“大绿色”相适应的,主要是指它突破了单一的林业行业的界限,涉足了生态、资源、环境等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多个领域。

5年的办刊实践表明,《绿色中国》的这一定位是正确的、恰当的,因而得到了上级领导机关和广大读者的广泛认同。《绿色中国》杂志从创刊当年起连续5年获准进入全国人大、政协“两会”,供代表、委员参阅,就足以证明这一点。

二是初步确立了志存高远的一个“奋斗目标”。这就是:志在成为引领中国绿色潮流的旗舰期刊。

我们知道,当今中国将要逐步迈入生态文明的新时代,全国各族人民正在践行科学发展观,努力实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整个社会正在逐步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我们认为,在这样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下,一定会出现众多以“顺应绿色潮流,传播绿色理念”为己任的绿色期刊,其中也一定会出现引领中国绿色潮流的旗舰期刊。

我们同样认为,鉴于我们《绿色中国》杂志刊名的特有涵义,我们注定有责任、有义务把她打造成引领中国绿色潮流的旗舰期刊。否则,就对不住这一刊名,也没有资格使用这一刊名。

我们深知,以我们现有的条件,短期内这个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再经过若干年的努力,这个目标一定要实现,也一定能够实现。正是这一志存高远的奋斗目标,成为我们不断开拓进取的不竭动力。

三是初步形成了怀抱绿色理想的一个工作团队。这个团队的成员,除了我本人以外,都很年轻,精力充沛,充满青春活力,接受新事物快,而且大多有较高的学历。特别难得的,是在目前我社经济实力还不够强、办公条件还不够好、工资福利待遇还不够高的情况下,大家怀抱“坚持,为了做一本对得住《绿色中国》刊名的杂志”、“坚持,为了绿色中国”的崇高的绿色理想,具有较好的奉献精神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强决心。这是我们做好这本杂志的最重要的组织保证。

四是初步培养和吸引了以传播绿色理念为己任的一批优秀的作者队伍。他们中,既包括社内的一些优秀记者、编辑,更包括社会各界的知名专家学者、著名作家、艺术家和文化素养很高的政界要人、企业精英。唐锡阳、徐凤翔、徐刚、钱国丹、郭耕、沈孝辉、廖晓义、范震威、陈梧桐、李青松、孙丹平、蒋子丹、汪永晨等,是他们中的优秀代表。正是他们为我们《绿色中国》杂志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优质稿源,也才使得我们的《绿色中国》杂志较好地体现出主流媒体的权威性、指导性和可读性。

五是初步形成了林业行业外的一批社会读者。“尽可能在林业行业外拥有为数众多、覆盖面广泛的社会读者”是《绿色中国》与生俱来的梦想。应该说,经过5年的努力,这里说的“社会读者”,无论从绝对数量上讲,还是从覆盖面上讲,都还远远不能与“绿色中国”的名称相匹配。但相对于更名前的《林业经济》杂志而言,也应该说已经有了不小的进步,也可以说开了个好头。它说明:只要努力,由林业部门主管主办的杂志同样可以逐步走向社会。

六是初步打造了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一批特色栏目。目前看,“两会人物专访”、“特别策划”、“聚焦”、“焦点人物”、“保护地”、“绿色论坛”、“绿色中国行”等,已经在读者中有一定知名度。

七是初步搭建了与平面媒体互动的一个网络电视播放平台。自2006年6月起,我们先后获得国家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的批准,设立了具有登载新闻和自办播放业务资质的绿色中国网络电视,开创了平面媒体自办网络电视的先河。我们搭建这个平台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实现流媒体和平面媒体的结合,以更有效地弘扬生态文明,传播绿色理念;二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从当前运营情况可以看出,绿色中国网络电视的前景还是比较好的。如这次我们与人民网联合主办的2008绿色中国年度焦点人物和中国绿色宝贝的评选,以及“两会”期间的“两会特别节目”——绿色中国十人谈,就是通过绿色中国网络电视的播出平台来实现的。

八是初步构建了与媒体报道互动的一个绿色产业与技术推广机制。我们构建这一机制也有两个目的:一是通过绿色实体产业的发展,体现《绿色中国》杂志推动绿色事业发展的宗旨和价值;二是利用媒体优势推动朝阳绿色产业与先进绿色技术的发展,以获取杂志所需资金。为此,我们还专门成立了绿色产业与技术发展中心。

当前绿色产业与技术发展中心推广的项目主要是:由本社社长助理兼绿色产业与技术发展中心主任郑顺潮博士主导集成和创新开发的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水无害化资源化仿生实时处理技术。前段时间,为配合中国开化龙顶绿色有机茶的推广,我们还与北京长镜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和浙江省开化县人民政府合作拍摄了以林改为背景、以茶叶为题材的电影故事片《龙顶》,开创了平面媒体涉足影视的先河。

九是初步摸索了与杂志社业务发展相适应的一个

社会活动模式。其做法包括:主办各种绿色论坛等研讨活动,承办各种带有地方特色的绿色经济节会,举办一些弘扬绿色生态文明的文艺演出,开展绿色焦点人物和绿色宝贝的评选,组织进行大学生的自然生态考察活动等。其效果,一是彰显了《绿色中国》的办刊宗旨,提高了杂志的知名度,扩大了杂志的社会影响力;二是初步摸索了一条有助于杂志社走向市场、扩大创收渠道的经营之道。

接着,黎祖交谈到绿色中国杂志社工作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是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杂志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有重大社会影响力的好作品,包括好文章、好图片还不多;

二是杂志的社会读者面还不够广,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还不够大;

三是编辑记者的综合素质还远远不能与实现前述《绿色中国》杂志志存高远的奋斗目标相适应,

四是杂志的经营力量严萤不足,经济实力还不够强;

五是杂志社的管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六是主动争取主管、主办单位的支持还不够。

黎祖交接着说,绿色中国杂志社在将来的工作中,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是在提高《绿色中国》杂志的质量上下功夫。

其着力点将集中在:

1、着力提高编辑记者的综合素质;

2、着力扩大社外高水平作者队伍;

3、着力打造名牌栏目。

二是在增加杂志发行、扩大杂志社会影响力上下功夫。

其工作重点是要抓好下列行业相关单位的订阅工作;一是林业行业的空白点和薄弱环节,以及除林业以外的其他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行业;二是环保行业、资源、能源节约利用行业;三是取得各类绿色认证的绿色产业单位和绿色产品所在单位;四是有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五是政府相关部门;六是其他具有绿色理念、存在绿色阅读需求的社会读者。

三是在提高社会活动质量上下功夫。

其工作重点是要继续利用自身优势,开展既与自身业务相适应,又有较好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各类社会活动。包括各种论坛和人物评选活动等,如中国绿色产业发展论坛、绿色财富论坛,绿色中国年度焦点人物评选活动、中国绿色宝贝的评选活动等。

提高社会活动质量的重点工作:一是锤炼确定好活动主题,做好策划文案,准备好参会论文、讲稿、新闻稿等相关文稿;二是选好选准参会嘉宾,特别是确定、邀请好主要贵宾和主讲嘉宾;三是努力做好活动前期的宣传预告和活动结束后的成果落实和延伸推广工作。

四是在办好绿色中国网络电视上下功夫。

工作重点:一是加强队伍建设,特别是做好适应网络电视特点和需要的优秀编辑记者、拔尖节目主持人、过硬的网络技术骨干和精明的市场营销人员的选拔任用工作,同时做好现有人员的在职培训,练好内功,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二是加强自办播放节目的制作;三是加强技术队伍建设,同时加强与现有技术合作方的配合、沟通,减少直至消除技术故障的发生;四是继续努力寻找对网络电视技术情有独钟,四具有绿色理念,又有较强经济实力的合作伙伴,尽力加快发展步伐。

五是在加强经营管理上下功夫。

经营方面,一是要进一步配好配齐广告、发行、社会活动、网络营销等部门骨干人员;二是要进一步拓宽经营渠道;三是要加强遵纪守法教育和遵守职业道德教育,杜绝违法违纪违规事件的发生。

管理方面,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有关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重点是人员管理和财务管理,尤其是对外设机构要严格监管,避免失控。

六是在推动绿色产业与技术发展上下功夫。

当前,重点是做好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水无害化资源化仿生实时处理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工作,使其在全国范围尽快地逐步地得到推广。

黎祖交说,我们有理由为已经取得的成绩和进展而骄傲,也有理由为自己的问题和不足而自责。但是,成绩和问题都是可变的,惟一不变的是我们心中“让绿色遍布中国”的宗旨和使命,是我们的这一梦想与追求。

上一篇:小学音乐课堂实效性的研究开题报告下一篇:开题报告的写法(英语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