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到6岁健康知识讲座

2024-08-01

0到6岁健康知识讲座(精选6篇)

1.0到6岁健康知识讲座 篇一

0—6岁儿童健康管理

一、新生儿家庭访视

1、统一组织管理服务区域内的新生儿访视工作,内容包括新生儿健康检查,指导母乳喂养新生儿护理等。负责填写新生儿家庭访视记录表。

2、院内给予妇幼组业务培训,指导与督查实施情况,妇女组人员必须专门记录笔记本。

3、与村委会保持密切联系,登记掌握服务区域内新生儿名册和数量(包括新迁入、迁出或死亡的登记)。

4、怀疑有出生缺陷、高危新生儿、体弱儿应及时上报并转诊。

5、接受县保健院的指导和检查工作。

6、保护服务对象的个人隐私,保护信息的安全。

7、为上述内容建立台账。

8、妥善保管个人基本信息表、健康体检表、台帐等资料。

二、新生儿满月健康管理

1、为满28天后的新生儿提供健康随访服务,内容包括体重、身长测量,体格检查和发育评估等。

2、电话通知或书面通知新生儿的监护人,按时实施新生儿满月健康管理。

3、建立工作台帐,记录工作内容。

三、婴幼儿健康管理

1、掌握辖区儿童数理及名册(包括新迁入),为儿童迁出或死亡登记建立保健手册。

2、为满月后的0—3岁婴幼儿提供8次随访服务,时间分别在3、6、8、12、18、24、30、36月龄,内容包括询问上次随访到末次随访之间婴幼喂养、患病等情况,进行体格检查,做生长发育和心理行为发育评估,并进行健康指导。

3、电话通知或书面通知,婴儿监护人参加婴幼儿健康管理。

4、建立工作台帐,记录工作内容。

四、学龄前儿童健康管理

1、登记掌握辖区内学龄前儿童名册和数量(包括新迁入、迁出或死亡登记)儿童提供一次健康管理服务。内容包括询问上次随访到本次随访之间的膳食、患病等情况,进行体格检查,生长发育和心理行为发育评估、血常规检测、口腔检查和视力筛查,并进行健康指导。

2、电话通知或书面通知学龄前儿童的监护人按时实施学龄前儿童健康管理。

3、建立工作台账,记录工作内容。

五、健康问题处理

1、登记、掌握、辖区0—6岁儿童名册和数量(包括新迁入、迁出或死亡登记),提醒或敦促按时检查或上级医院处理健康问题,以及实施健康干预措施。

2、承担高危新生儿的访视工作,适当增加访视次数。

3、对出生缺陷、高危新生儿、体弱儿进行转诊和管理。

4、对健康管理中发现的有营养不良、贫血、单纯性肥胖等情况的儿童应当分析有原因,给出指导或转诊的建议。

5、对口腔发育异常,龋齿、视力低常或听力异常儿童应及时转诊。

6、建立工作台账,记录工作内容。

六、0—6岁儿童中医药健康

1、向家长提供儿童中医饮食调养,起居活动指导。

2、给家长传授摩腹和捏脊方法,按揉迎香穴、足三里穴的方法,按摩四神脱穴的方法。

3、院办给予业务培训,指导和督查实施情况。

4、每次服务后,及时记录相关信息,纳入儿童健康档案。

5、按规定时限传输、统计、上报数据。

6、建立工作台账,记录工作内容。

2.0到6岁健康知识讲座 篇二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大港2010-2014年0~6岁儿童保健 (3+1) 年报表 (0~6岁儿童18 000~23 800人)

1.2 分组方法

按大港管理辖区划分, 11个辖区中5个属于城区, 6个属于农村。

1.3 诊断标准

1.3.1营养评价: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 (WHO) 2006年儿童生长发育参考标准, 年龄比体重低于中位数M-2SD为低体重, 年龄比身长 (高) 低于中位数M-2SD为生长迟缓。

1.3.2单纯性肥胖: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 (WHO) 2006年儿童生长发育参考标准, 身长 (高) 比体重大于中位数M+2SD, 管理期间内无内分泌代谢失常及遗传性疾病引起的肥胖。

1.3.3血红蛋白测定:

取左手无名指末梢血, 用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法测定, 根据《儿科学》第7版关于贫血的诊断标准, 6个月~6岁血红蛋白 (Hb) 低于110g/L为贫血。

1.3.4龋齿:

按WHO龋齿诊断标准, 牙面点、隙、裂、沟及光滑面有色、形、质的改变, 探针能准确插入损害处诊断为龋齿[1], 凡乳牙龋、龋失均作龋齿统计。

1.4 数据质量控制

定期抽查辖区内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童体检、体格评价、化验仪器校正等相关工作, 并审核上报的季报表和年报, 存在逻辑错误时与原始报表核对。

1.5 数据处理

全部数据录入Excel表, 经核对后, 应用统计软件SPSS19.0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均采用卡方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儿童营养状况

2.1.1 低体重检出情况:

5年间0~4岁儿童低体重患病率除2012年较上1年下降, 其余年份较上1年均为上升, 而城区儿童低体重患病率先升后降, 农村儿童则小幅增长。见表1。

注:农村与城区比较, *P<0.05;#P<0.01。

2.1.2 儿童生长迟缓情况:

0~4岁儿童生长迟缓患病率呈下降趋势, 农村地区更为明显。见表2。

注:农村与城区比较, *P<0.05;#P<0.01。

2.1.3 儿童中重度肥胖检出情况:

5年间0~6岁儿童肥胖患病率小幅增长, 同期相比, 0~2岁组儿童肥胖率高于3~6岁组, 0~2岁农村儿童肥胖率高于城区, 3~6岁城区儿童肥胖率高于农村, 而此年龄组农村儿童肥胖率增长迅速, 年均增幅达1.18%。见表3。

2.2 儿童贫血患病情况

0~4岁儿童贫血患病率由2010年8.15%下降到2014年3.09%, 农村降幅更大, 平均降幅1.9%。同期比较, 农村儿童贫血患病率高于城区。见表4。

2.3 儿童龋患率

0~6岁儿童龋患率先下降后上升, 同期比较, 城区龋患率高于农村, 而农村地区龋患率呈上升趋势且增长迅速, 年平均增幅达到2.48%。见表5。

注:农村与城区比较, #P<0.01。

注:农村与城区比较, #P<0.01。

注:农村与城区比较, #P<0.01。

3 讨论

3.1 儿童营养状况

低体重、生长迟缓、贫血已列为天津市儿保门诊常规体弱儿管理的对象, 有明确的管理常规和方法, 同时在儿童定期查体中宣传科学育儿知识, 指导喂养及疾病防治。经过努力, 0~4岁儿童生长迟缓患病率、贫血患病率稳步下降, 城区儿童低体重患病率先升后降, 但明显低于2010年我国5岁以下儿童低体重率[2];而0~4岁儿童整体低体重患病率除2012年较上1年下降外, 其余年份较上1年均为上升, 农村儿童则小幅增长, 首先考虑是管理宣教不到位, 尤其是农村地区营养指导和疾病预防等方面, 其次可能随着围产医学和儿童保健技术的日益完善, 越来越多的低出生体重儿能够存活, 其低体重发生率较高[3], 再次家庭收入和父母教育是影响低体重发生的因素[4], 农村地区虽然经济水平提高, 但文化水平并未相应提高以及科学育儿知识仍缺乏, 因本文未涉及该方面分析, 具体原因有待今后进一步研究。因此低体重仍是大港儿童保健今后的工作重点。

3.2 0~6岁儿童肥胖问题凸显

肥胖同时也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一个儿童健康问题。大约60%~85%的儿童肥胖将发展为成人期肥胖, 而且与其成人后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有关[5], 必须引起重视。5年间大港7岁以下儿童肥胖患病率均高于2012年天津市7岁以下儿童肥胖患病率8.22%[6], 资料表明全球儿童肥胖率呈不断上升趋势[7], 儿童肥胖将是今后工作的重点。同期相比, 0~2岁组儿童肥胖率高于3~6岁组, 考虑大部分3岁以上儿童已进入幼儿园, 幼儿园内膳食营养较均衡、并逐渐培养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户外活动时间增加等有关;而2010年农村3~6岁儿童肥胖率同后面4年比较仅为0.73%, 考虑当时农村地区儿童保健管理不到位, 数据采集存在部分偏差。因此要加强管理, 改变人们传统的育儿方式, 均衡膳食, 避免营养过剩可以有效控制儿童肥胖增多的趋势。

3.3 儿童牙齿健康应受到重视

龋患是儿童常见口腔疾病, 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危害儿童健康的三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5年来, 除2011年外, 龋患率逐年增高, 主要原因是家长缺乏口腔健康科学知识, 其次是口腔卫生习惯差, 如未坚持正确的刷牙方法、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等, 还有就是不良的饮食习惯, 如过多进食甜食、奶瓶喂养含糖食物等因素有关[8]。农村儿童龋患率增长迅速, 年均增幅达到2.48%, 应引起注意。

3.4 农村儿童是保健的重点人群

虽然5年来大港地区儿童的营养状况得到改善, 但农村儿童的0~4岁低体重检出率仍呈小幅增长趋势, 除之上分析的原因外, 有资料显示在发展中国家, 尤其是贫困的农村, 超重与营养不良儿童同时并存, 且越来越严重, 成为威胁发展中国家儿童健康的双重负担[7], 同时疾病也是导致低体重的重要原因;农村儿童贫血患病率5年间降幅很大, 但同期相比仍高于城区, 考虑与农村地区育儿知识缺乏及老旧、营养谱狭窄、食物来源单调、过早与大人同吃、不能获得适宜的专门食物有关, 因此, 应以农村儿童为管理的重点人群, 科学育儿, 发挥儿童保健系统管理的作用, 加强儿童疾病综合管理, 重点防治与体重减少相关的一些疾病, 如贫血、肺炎、腹泻等;指导家长及时添加辅食, 尤其是铁密度高的辅食, 提倡平衡膳食, 培养儿童从小不挑食、不偏食的良好饮食习惯, 减少低体重及贫血的发生。5年来农村0~2岁儿童肥胖率高于城区, 且3~6岁组肥胖率增长迅速以及农村儿童龋齿患病率增长迅速, 可能与农村地区虽然经济水平提高、生活改善, 但家长文化水平低、缺少相应的科学育儿知识有关;肥胖与过度营养、能量过多、活动不足等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9];龋齿则与家长缺少口腔健康知识, 认为乳牙龋对儿童健康影响不大, 待恒牙长出乳牙脱落龋齿自然康复以及儿童不良的饮食习惯、缺乏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等因素有关。

根据目前大港地区儿童存在的健康问题, 在今后的工作中, 重点监测儿童的低体重、肥胖和龋齿问题, 有针对性的指导家长, 尤其是农村地区, 加强对家长的宣教, 传授其科学育儿知识, 特别是儿童健康生活方式和良好习惯的培养, 如培养儿童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合理膳食, 避免营养过剩或营养缺乏, 减少营养性疾病、龋齿及贫血的发生, 不断改善儿童的健康状况。

摘要:目的:研究天津市大港06岁儿童健康状况动态变化, 探讨相关影响因素, 为进一步开展儿童生长发育监测及明确保健工作重点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纵向比较法分析2010-2014年本地区06岁儿童保健 (3+1) 年报资料。结果:大港04岁儿童低体重患病率由2010年0.42%升高到2014年0.53%;04岁儿童生长迟缓患病率及贫血患病率分别由2010年0.99%、8.15%下降到2014年0.74%、3.09%;06岁儿童肥胖率和患龋率分别由2010年10.87%、16.73%升高到2014年11.07%、23.25%;农村儿童低体重率小幅增长、患龋率和36岁农村儿童肥胖率增幅明显, 同期贫血患病率农村高于城市。结论:影响儿童健康的新问题已变为肥胖和龋齿, 低体重仍是工作重点, 农村儿童是保健的重点人群。

关键词:低体重,肥胖,贫血,龋齿,儿童

参考文献

[1]孙明志, 孟海霞.怀柔区学龄前儿童龋齿患病情况调查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 2008, 23 (28) :4057-4058.

[2]朱宗涵, 金曦.我国儿童保健的发展历程和启示[J].中国妇幼卫生杂志, 2014, 4 (6) :76-78.

[3]詹新, 胡传来, 等.低出生体重儿学龄期体格发育的随访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8, 16 (3) :255-257.

[4]唐雯, 李晓松, 潘杰.中国儿童超重和低体重与家庭社会经济特征相关性研究[J].卫生研究, 2014, 43 (2) :219-223

[5]马丽玉, 宋煜, 杨辉, 等.儿童单纯性肥胖综合干预途径及方法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07, 15 (2) :183-185.

[6]刘冬冬, 李卫芹, 刘功姝.天津市24 343例7岁以下儿童肥胖水平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 2013, 22 (28) :3646-3647.

[7]王文媛, 傅平, 汪之顼.儿童肥胖的流行趋势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中国妇幼健康研究, 2008, 19 (6) :591-594.

[8]孙胜良.2011-2013年大连市沙河口区0~6岁儿童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14, 31 (6) :711-712.

3.0-6岁儿童健康管理培训小结 篇三

0-6岁儿童健康管理项目培训小结

根据上级文件精神,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妇幼公共卫生项目内容,我院于2014年2月25日在我院会议室对我辖区村计生专干(兼妇幼专干)进行了0-6岁儿童健康管理项目培训会。会议分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8:30-10:00为0-6岁儿童健康体检知识培训,由李文嘉副院长亲自主讲;他从体检项目的目标、服务对象、项目内容以及儿童体检常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述。

第二课时10:10-11:30,由妇惠晓春同志主讲。主要讲授新生儿家庭访视服务工作内容、新生儿满月管理服务工作内容、婴幼儿健康管理服务工作内容、学龄前儿童服务工作内容。

通过这次培训,使各村进一步熟悉掌握妇幼儿童保健项目内容,以村为单位进一步做好妇幼儿童健康管理项目宣传、实施,使我镇的妇女儿童保健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4.0到3岁育儿知识启蒙教育 篇四

在0-3岁育儿知识当中,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启蒙教育是错误的。不知是受什么样的因素影响,或者是看了太多现在社会上的成功学,其实你要知道成功是没有标准的,最初对孩子的教育一定要有正确的思想,这样才可以真正实现对孩子教育上的成功了。所以我们要知道很多事情都不能一概而论。

在启蒙教育阶段,家长要做的事情是和孩子探索世界。0-3岁育儿知识中对世界的探索和发现是非常关键的,这个时候是孩子创造力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在这个时候一定要更好的教育自己的孩子,学会和孩子一起来探索世界,这是最关键的。在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做好的事情就是带着孩子去玩耍,陪伴孩子去发现新的东西,包括在书本当中也包括在现实生活当中。而不是让孩子提前学习一些汉字和拼音,也不是提前让孩子学习数数。

家长在0-3岁育儿知识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找到自己的位置,这个时候家长是一个陪伴人员,我们不是老师,很多的东西不需要你去手把手的交给他。如果孩子在穿裤子的时候能够自己穿上,就让他自己穿,只要他们感觉高兴就可以了。你会发现很多的问题不需要你去交给孩子,他们自己会去发现一些最基础的东西。

我们要好好的学习0-3岁育儿知识,作为一个好的父母,我们要真正的学习如何来给孩子进行启蒙教育。

0——6个月宝宝手部发展特点

1、只要在眼前的东西,不管是什么伸手就抓,并且还会两只小手同时抓。

2、这时宝宝还不会用手指尖捏东西,只能用手掌和全部手指生硬地抓东西。

3、双手可以在胸前互握玩耍,能被动地抓住像波浪鼓等玩具大约 30 秒钟。

4、宝宝的抓握还没有目的性,整个手都是弯曲的,什么东西都是一把抓,拇指与其他四个指头的弯曲方向一致。

5、宝宝能将一块积木传给左手,右手再拿第二块。

6、如果妈妈逗宝宝玩,用手绢遮在宝宝的脸上,宝宝能够用手抓住并扯下来。

7、宝宝的手还不大会驱动手指,但已经能够自由地使用双手了,并且手、眼、口已经配合得比较自如了。

锻炼建议:个月:不要给宝宝带手套,让他能自由地挥动拳头,看自己的手,玩手。个月:经常刺激宝宝手心,促进抓握反射;让宝宝触摸一些不同质地的玩具,帮助宝宝玩手。个月:拿一些颜色鲜艳、有悦耳声音的玩具给宝宝看,激起他产生抓握玩耍玩具的兴趣;把玩具放到宝宝手里,带宝宝去抓握。个月:摆几种能吸引宝宝的玩具,如玩具娃娃、波浪鼓,让他练习主动抓握。玩具可以从大到小,反复练习。如果宝宝抓不准,可以帮他把玩具移到准确的方位;一人抱着宝宝,另一人拿玩具放在约 1 米远处逗他,看宝宝是否会伸手去拿,如果宝宝不伸手,则引导他去触摸、摆弄这些玩具,为以后的伸手抓握训练打下基础。个月:在宝宝面前悬挂一些颜色鲜艳的玩具,让宝宝去抓握。开始放在宝宝一伸手就能抓到的地方,然后慢慢移到远一点的地方。可以时常更换不同质地的玩具,使宝宝在抓摸过程中接受不同刺激。每次的训练时间不宜过长。个月:教宝宝撕纸,培养他的手眼协调,锻炼手的精细动作;有意连续向某只手传递玩具或食物,大人示范将手中的东西从一只手传到另一只手,让宝宝反复练习,学会 “ 倒手 ”;继续训练宝宝够取小物体,物体从大到小,从近到远。

7——12个月宝宝手部发展特点

1、会经常使用手掌到处探索,所以手的触觉敏锐度会得到极大加强。

2、宝宝会喜欢伸手拿玩具,触摸不同形状、不同质感的东西,并慢慢记住他们之间的不同。

3、妈妈可以用各种不同质地的布,如的确良、灯芯绒、麻布、丝等做成一块小垫子,让宝宝用手摸一摸。过不了多久,宝宝就能对号入座了。

4、精细动作进一步复杂化,最大的进步是宝宝能用拇指和食指对捏拿起小物品了,如黄豆、花生米等,这种对捏的动作难度很高,标志着大脑的发展水平。

5、宝宝拇指、食指的动作已经相当熟练,学会了自己松手放下东西,能主动放弃手中现有的东西,选择其他物品玩。

6、宝宝能够把小球放入盒子中,并能拿笔涂鸦,几页几页地翻开书本。

锻炼建议:

1、如果宝宝扔玩具,你可以拾起来给他继续玩,让他积极地探索。

2、让宝宝练习用拇指配合其他手指抓起积木。

3、训练宝宝用一只手的玩具对击另一只手的玩具,发出声音时,给予奖励,这样能促进手 -眼-耳-脑感知觉能力的发展。

1——2岁宝宝手部发展特点

13~18个月:宝宝的手眼协调能力进一步增强,宝宝开始学习如何把触觉同其他感觉联系在一起协调使用。如果你向宝宝发布指令:“把小熊递给妈妈。”他一定可以通过听、看、摸顺利地完成任务。

18~24个月:通过不断触摸,宝宝从简单理解一件东西是什么,渐渐发展到明白这件东西有什么用处,比如他知道积木可以用来搭起高高的房子,饿的时候饼干可以放到嘴里吃等。这一时期的宝宝不仅认知能力迅速增强,小手的精细动作能力也处在快速发展的时期。因此,抓住机会,多让宝宝做一些活动手部的游戏,可以很好地刺激宝宝的脑部发育。为了能够促进左右脑的均衡发展,最好让宝宝的左右手都能得到充分的活动。

锻炼建议:个月:不要给宝宝带手套,让他能自由地挥动拳头,看自己的手,玩手。个月:经常刺激宝宝手心,促进抓握反射;让宝宝触摸一些不同质地的玩具,帮助宝宝玩手。个月:拿一些颜色鲜艳、有悦耳声音的玩具给宝宝看,激起他产生抓握玩耍玩具的兴趣;把玩具放到宝宝手里,带宝宝去抓握。个月:摆几种能吸引宝宝的玩具,如玩具娃娃、波浪鼓,让他练习主动抓握。玩具可以从大到小,反复练习。如果宝宝抓不准,可以帮他把玩具移到准确的方位;一人抱着宝宝,另一人拿玩具放在约 1 米远处逗他,看宝宝是否会伸手去拿,如果宝宝不伸手,则引导他去触摸、摆弄这些玩具,为以后的伸手抓握训练打下基础。个月:在宝宝面前悬挂一些颜色鲜艳的玩具,让宝宝去抓握。开始放在宝宝一伸手就能抓到的地方,然后慢慢移到远一点的地方。可以时常更换不同质地的玩具,使宝宝在抓摸过程中接受不同刺激。每次的训练时间不宜过长。个月:教宝宝撕纸,培养他的手眼协调,锻炼手的精细动作;有意连续向某只手传递玩具或食物,大人示范将手中的东西从一只手传到另一只手,让宝宝反复练习,学会 “ 倒手 ”;继续训练宝宝够取小物体,物体从大到小,从近到远。

7——12个月宝宝手部发展特点

1、会经常使用手掌到处探索,所以手的触觉敏锐度会得到极大加强。

2、宝宝会喜欢伸手拿玩具,触摸不同形状、不同质感的东西,并慢慢记住他们之间的不同。

3、妈妈可以用各种不同质地的布,如的确良、灯芯绒、麻布、丝等做成一块小垫子,让宝宝用手摸一摸。过不了多久,宝宝就能对号入座了。

4、精细动作进一步复杂化,最大的进步是宝宝能用拇指和食指对捏拿起小物品了,如黄豆、花生米等,这种对捏的动作难度很高,标志着大脑的发展水平。

5、宝宝拇指、食指的动作已经相当熟练,学会了自己松手放下东西,能主动放弃手中现有的东西,选择其他物品玩。

6、宝宝能够把小球放入盒子中,并能拿笔涂鸦,几页几页地翻开书本。

锻炼建议:

1、捡碎纸片

准备一些容易撕的纸。先让宝宝把纸撕成小纸片,扔向空中。等纸片散落到地上时,再让宝宝一片一片地捡起来。如果用各种颜色的纸,还可以增加宝宝游戏的兴趣。捡纸片不仅可以锻炼手指的力量,还有利于提高宝宝的注意力。

2、画画

1岁多的宝宝已经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动作和所画图形之间的关系了,可以说,这是教孩子涂鸦很重要的时期。父母可以和宝宝一起画,也可以给宝宝笔和纸,让他随心所欲地想画什么就画什么。宝宝会说话以后,还可以让他讲一讲画的是什么。不管宝宝画得像不像,你都要鼓励他。画画不仅可以刺激视觉,促进肌肉发育,还有利于提高手眼协调能力。

3、折纸

准备几种质地、厚度不同的纸。先让宝宝摸一摸,感觉一下不同纸的质地,然后再让宝宝随意地折叠。折纸时发出的微小的声音,可以刺激宝宝的听觉;折纸动作可以锻炼宝宝手部的力量,同时可以感受纸的不同触感。

4、摁电话键

准备一个玩具电话,让宝宝随意地去摁电话键。有些玩具电话还可以发出声响,以增加孩子玩的兴趣。这可以锻炼小肌肉,促进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

(小提示:很多宝宝都喜欢玩电话机,有时大人会把手机给宝宝玩。其买,手机有辐射,最好不要让宝宝玩,而是专门给宝宝买一个玩具电话,或者把家里用旧的电话给宝宝玩。)

5、使用叉子

给宝宝准备一把塑料质地的叉子。你将苹果、西瓜、香蕉等水果切成小块,放在盘子里,让宝宝自己用叉子将水果块叉起来吃。这不仅能够锻炼宝宝的手部力量,提高手腕的灵活性,而且对提高宝宝的注意力也很有益处。

6、手指交叉

教宝宝将双手的手指相互交叉在一起。开始时,宝宝可能做不好,你可以帮助他做。等熟练后,可以在你的语言提示下,让宝宝自己做手指交叉的动作。这可以促进宝宝手部小肌肉的发育,并且可以使手指关节的活动更加灵活。

2——3岁宝宝手部发展特点

这时的宝宝手腕和手指都已经比较灵活了。日常可以开始学习系扣子,用筷子,用剪刀等精细的手部动作。除此之外,你还可以利用以下的小游戏,来锻炼宝宝的手指灵活度。

锻炼建议:

1、捡豆豆

黄豆一把放在桌上,让宝宝放在小瓶子里。宝宝玩这个游戏时家长要在旁边要看护好,避免宝宝将痘痘放到嘴里。这个游戏同样可用于分类。比如黄豆和绿豆混在一起。

2、扔球3米远

把一个小型球或豆球扔到3米远的地方。可适当增加球的重量。开始时如果孩子不领会扔球的动作,可手把手地教,给孩子在前方画一条线来提示他要扔的距离,为鼓励孩子尝试,可在线的旁边放一玩具或小食品来作为奖励物。

3、互动式投篮

家长及孩子轮流投篮,家长投完后把球捡起来给孩子投。适当增大距离,多给予孩子鼓励。

4、小球钻洞

在地上用小板凳、各种书、板子搭成各种小洞作为障碍物。给宝宝规定路线,用棍子拨小球让小球走完全程。鼓励孩子耐心、细致地“走”完全程。在游戏开始,大人也可以拿一根小棍,给孩子以适当的帮助。

5、穿水果串

将胡萝卜、黄瓜、苹果、梨、桔子、香蕉去皮切成片,找几双一次性卫生筷,一头削尖,交胡萝卜等依次穿好。

日常生活中宝宝的锻炼

其实宝宝在生活中有很多锻炼的机会,孩子的生活中充满各种各样的机会能够让孩子锻炼他们的手部肌肉,而爸爸妈妈的任务就是去发现这些机会,并让孩子充分地利用这些机会:

【开门】当你们要出门的时候,让他来为你开门——扭开简易的门锁、门把手,而不是你为他开门,回来的时候,帮助他一起用钥匙开门。

【翻页】当你给他讲故事的时候,让他来翻书页。

【穿衣服】在不着急的时候,让孩子自己来完成穿衣服的某些程序,例如拉拉锁、按上或打开粘扣等。

【吃饭】让孩子自己用大勺从锅里盛饭到自己的小碗里,一些可以用勺子盛的菜,也可以让他自己用勺子舀。

5.0到6岁健康知识讲座 篇五

文:孟彩

在对女性的心理咨询过程中,我发现了儿童期性知识的缺乏会带来一些负面的情绪,如羞愧、内疚、羞耻感,影响成年以后性生活的投入度和感受。在最近5年中,对于儿童受到性侵犯的报道也越来越多,使得我开始关注儿童的性教育问题。如果能够在早期对儿童进行性教育,也许可以减少很多问题的发生。

儿童性教育涉及哪些内容呢?一直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话题,我们应该真实的告诉儿童性的含义么?还是我们可以说多少?怎样说,都是非常有挑战性的话题。今天我带来的内容是儿童性教育到底包含哪些内容。

儿童性教育是关于认识身体的教育

儿童一开始对于世界的认识来自于对自己身体的认识,比如自己的手,也来自于对他人身体的探索,比如母亲的乳房,这样的认识一方面使得孩子能够将自己与他人分开,同时能够认识到自己的身体的功能、身体的感觉,以及身体的快感。弗洛伊德从身体快感的部分来探讨了婴儿的对自身认识,是从0岁已经开始,0-1岁婴儿主要的兴趣集中在口腔部分,1-3岁,肛门期,生殖器肌肉发育逐渐成熟,能够有意识排尿,注意到异性父母生殖器官与自己不同,会抚弄生殖器产生快感。

对身体的认识包括对身体功能的认识,和对身体感觉的认识,婴儿还会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动作会带来身体的快感,并会为了追求快感而主动做某些动作,比如吸吮手指。

举例子:咬的行为。认同长牙的时候,会很爱咬,但孩子很少咬自己,她知道咬了自己会疼,咬的别的东西不会疼,但是他不知道咬了别人会不会疼,对他人感受的判断是需要他人的回应的,有一次一个小孩子咬了妈妈,妈妈当时疼了,但是想着不要惊吓到孩子,就没有做出痛苦的反应,而是轻轻惊叫了一声,就低头微笑的看看孩子,本意是好的,但孩子从此以后开始不断的咬,不仅咬妈妈而且咬家里其他人,家里其他人也感觉到孩子咬的并不是非常重,也许是牙痒了,也没有很痛苦的反应,孩子就以为这是一个游戏,以后就屡次有玩这个游戏,这就是儿童的主动寻求快感的行为。

其次,儿童性教育是对生理性别差异的认识

儿童其实一直对父母的身体都并不认为有什么不同,就和家里的桌椅板凳没什么区别,但到了1.5-2岁之间的时候,儿童会逐渐认识到父母的身体特征是不同的,并会在小朋友玩耍的时候注意到彼此之间的差异,曾有小男生尿尿的时候,小女生在旁观看,还要摸一摸的情况出现,这说明孩子开始认识到生理上的差别了。

教育孩子认识生理上的性别差别是十分重要的,这是幼儿开始性别认同的重要部分,认识到自己的生理性别是继续进行社会性别认同教育的基础。认识生理性别的时候,家长如何描述这个生理性别是重要的,在描述生理性别的时候,需要注意自己的倾向性。我遇到一些女孩子非常不喜欢自己的性别,认为自己的性别非常麻烦,不喜欢自己的性别,想变成男生,究其根源,其实与父母小时候对女性生理性别的区别对待有关。可能在言谈之间流露出自己的态度。

有一个绘本叫做《萨奇到底有没有小鸡鸡》,讲的是一个像男孩的小女孩萨奇,萨奇到底有没有小鸡鸡呢?涉及到一个问题:女人是不是因为不乖才没有小鸡鸡的么?女人到底少不少零件呢?家长对于儿童生理性别的描述和自身的倾向性会影响孩子对自身性别的接受,并产生相应的情绪反应(自信/羞耻)。

儿童性教育是对社会性别的认识

社会性别是人适应社会的重要部分,是一个人在社会中认同的性别行为,比如女性性别角色和男性性别角色,一个女人认同女性性别角色就意味着她的生理性别认同和社会性别认同是一致的,在日常生活中表现的会比较女性化,注重家庭,重感情,重视细节;一个男人认同自己为女性性别就意味着并不认同自己的生理性别,比如金星,生而为一个男性,但却要变成一个女性,现在履行女性的性别角色做的非常好。也有一些女性生而为女性,但在日常生活中社会性别认同为男性,行为风格比较偏男性化。因此,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并不总是一一对应的。

社会性别角色在孩子出生时就会受到父母和社会的影响,但在3-6岁之间处于一个敏感期,这个时期的孩子会模仿同性父母的行为,女孩向妈妈看齐,爱打扮,爱漂亮,男孩向父亲看齐,爱打闹,爱扮英雄,这时候,父母需要引导孩子进行合理的性别认同,尊重孩子的性别认同表现。比如,女孩子一定要穿颜色非常鲜艳的衣服,比如红黄色的衣服,妈妈却认为穿的像一个火鸡一样,非要让女儿穿素雅的淡蓝色裙子,结果女儿就大哭大闹,妈妈也很生气,发生这样的冲突的时候,其实父母们应该理解这一时刻是孩子在进行社会性别角色的学习和模仿,应当得到尊重。同时,当孩子表现出不符合社会性别角色的行为是要怎么办呢?比如本来我们都觉得女孩子就应该文静,男孩子就应该闹腾,但如果女孩子的个性是比较爱动的,该怎么办呢?

此时,我们应当尊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当一个孩子既具有符合本身性别角色的认同,又发展了异性的性别角色特点,也就是中性化了,会更加适应社会。也就是说,如果女孩子爱动,其实家长可以允许孩子做一些身体上的运动,对环境有一些探索,这并不妨碍社会性别的发展,而是这个女孩子可以有更多的比较偏男性化的部分可以得到发展,而不是被限制。因此社会性别教育的问题根源在于尊重每个人的个性,不使限制孩子的天性发展。通常在不被限制和得到尊重的情况下,孩子得以发展自己的个性,也往往会更容易获得社会的认可。

儿童性教育是关于性安全的教育

儿童性教育的重要部分还有性安全教育。女童的性安全教育这几年特别多的被提到,但其实男童也应该得到这方面的关注。性安全教育不仅包括知道什么是性的侵犯,还包括保护自己的性器官,尊重他人的性权利。这里需要教育孩子知道有些人会对孩子做一些不好的事情,这时候孩子需要大声拒绝,不断的表达拒绝。比如陌生人要求孩子脱下衣服,脱下裤子,可能他们会对孩子做一些很坏的事情,或者邀请孩子看别人的身体或触摸别人的身体这也是很坏的事情,是需要大声拒绝的,大声求救的。

有关儿童性安全的教育方式有很多,各位家长可以看看《善解童贞》这本书来学习一下。儿童性安全教育主要是防范他人对儿童实施性侵犯,其实性安全教育还包括不能侵犯他人的身体,比如不能侵犯他人的身体,不仅包括身体上的不能侵犯,还包括不能乱起外号,不做性方面的负面评价,不随意传播有关他人的性的信息(散播流言)。比如,一个电影中一个小孩会说一个年龄稍大的女性“你的内衣跑到背后了你知道么?”有时候对他人身体的随意的评价也是性安全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部分,这也是在别人没有邀请的情况下侵犯了他人的身体。

儿童性教育是关于完整自我的教育(界限、隐私)

性安全教育不仅仅是保护自己不受性的侵害,还是一个有关界限和隐私的教育。

身体是自我的边界,是我们不同于其他人的非常重要的部分,身体是有主权的,这个主权就是身体是我的,我可以自主的决定我的身体别人是否可以碰触,我的身体的隐私权是需要尊重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自我,这个完整的自我从身体得到尊重开始。所以,很小的孩子都知道如果不想让大人抱自己,小孩会扭头表示要离开,或者会哭,但是大人往往很难领会孩子的意思,还是强行的抱过来或捏捏脸亲一亲,其实这是侵犯到了孩子的身体边界,所以孩子逐渐长大以后,也会毫不犹豫的推开父母关着的房门,当父母在上厕所时也会闯进来。

人的身体边界与心灵边界是相连的,当我们很难守住自己的身体边界的时候,我们的心灵边界也是容易被侵犯的。很难保有独立性。例如,孩子幼小的时候,与父母的身体互动很多,此时孩子是对父母有很多的依赖的,当孩子越来越大,越来越独立的时候,其实身体接触开始减少,当孩子进入中学阶段,进入叛逆期开始标榜我自己的独立性的时候,与父母的身体接触会更少,这是一个标志身体界限,标志自我的阶段。我们尊重孩子的身体边界,也是在尊重孩子的隐私。幼小的孩子无法拒绝成人所提出的身体接触,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孩子的内心世界是容易被大人侵犯的,比如,当妈妈孤独需要拥抱孩子的时候,孩子无法拒绝,并能感受到母亲的孤独和无助,孩子会相应的表现出过度的补偿(变乖、帮忙做事情、情绪变的成熟),此时就是成人侵入了孩子的心理边界,使孩子承担了超过自身能力的责任。

儿童性教育是关于生命起源的认识

性是生命的起源,是塑造生命的运动。但是如何告诉孩子这样一个事实呢?关于出生我们该如何描述?

性,是男女之间最深刻的身心合一的行动,是灵与肉的结合。这样一个过程是生命诞生的最佳场所,生命因爱而生。我们需要告诉孩子的是孩子因爱而生。其次,父母之精华都凝聚在孩子身上,并通过性赋予生命,是一件被祝福和期待的事情,这就是在告诉孩子,性是神圣的,是需要得到祝福的。第三,性需要双方的心灵与肉体的共同合作,心灵之爱是性的核心部分,爱是生命的起源,因此,爱是一切的起点。但同时,最后,爱是长久的责任,因爱而生的这个生命之精华,需要我们用更多的爱来抚育和浇灌。是一件非常美丽动人的事情。

6.0到6岁健康知识讲座 篇六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10月~2010年12月海珠区0~6岁发生的意外伤害儿童627例,其中,男429例,女198例;婴儿期(0~11个月)23例,幼儿期(1~2岁)108例,学龄前期(3~6岁)496例。

1.2 方法

采用广州市统一的儿童意外伤害监测报告卡,由海珠区1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报辖区内0~6岁儿童(包括散居和集体儿童)发生的意外伤害或因意外伤害造成的死亡情况,填写意外伤害报告卡,上报至区妇幼保健院。由区妇幼保健院汇总全区意外伤害发生情况,根据伤害的原因、年龄、性别等进行分类整理。

1.3 诊断标准

伤害是指凡是因为能量(机械能、热能、化学能等)的传递或干扰超过人体的耐受性造成组织损害,或窒息导致缺氧,影响了正常生活,需要医治或看护的损伤[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意外伤害原因及年龄分布特征

海珠区0~6岁儿童意外伤害原因以跌伤为主,意外伤害原因顺位前5位依次为跌伤(77.99%)、烫伤(6.06%)、器械伤(6.06%)、道路交通伤(3.99%)及动物伤害(1.59%)。婴幼儿期意外伤害以跌伤、烫伤为主,学龄前期以跌伤、器械伤为主。婴儿期发生的意外伤害占总伤害数的3.67%,幼儿期占17.22%,学龄前期占79.11%,提示年龄越大,其在意外伤害中所占的比例越高。

进一步分析各类意外伤害原因在各年龄组中的分布情况,除窒息外,其余各类意外伤害原因随年龄增大,所占比例增大。对婴幼儿期(合并婴儿期和幼儿期)和学龄前期儿童的各类意外伤害原因构成比行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96,P<0.01)。见表1。

2.2 意外伤害的性别分布特征

627例意外伤害儿童中,男429例,占68.42%,女198例,占31.58%,男∶女=2.17∶1.00。不同性别患儿各类意外伤害原因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28,P>0.05)。见表2。

2.3 意外伤害发生时的活动情况

儿童在玩耍/娱乐活动和行走时容易发生意外伤害,意外伤害发生时活动前5位的顺位依次是玩耍/娱乐活动(54.39%)、行走(17.07%)、体育运动(7.02%)、日常生活护理(6.38%)、进食(4.47%)。见表3。

2.4 意外伤害的紧急处理方式

及时送到医院就诊的儿童374例,占59.65%;由校医或家长处理的各112例,占17.86%;未处理的29例,占4.63%。

2.5 意外伤害的结局

627例意外伤害儿童中,620例治愈,占98.88%;6例死亡,占0.97%;1例致残,占0.16%。6例死亡病例中,3例为意外窒息,2例为溺水,1例为意外跌落。

3 讨论

3.1 0~6岁儿童意外伤害原因及年龄分布特征

本组资料显示,跌伤在所有意外伤害原因中所占比例最高,为77.99%,其次为烫伤和器械伤,与国内报道接近[4]。提示应加强儿童常见意外伤害的防护。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活泼好动,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和探索不断增加,但自身各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对危险的识别及防范意识差,因而容易发生跌伤等意外伤害。本组资料显示,0~6岁发生意外伤害的儿童中,学龄前期儿童所占比例最高,提示在儿童意外伤害的预防工作中,应把学龄前期儿童作为重点人群。婴幼儿发生窒息的比例高于学龄前期儿童,且发生窒息的3例婴幼儿均导致死亡。因此,在窒息的预防工作中,婴幼儿是重点人群。

3.2 意外伤害的性别分布特征

本研究资料627例意外伤害儿童中,男∶女=2.17∶1.00,男性比例明显高于女性,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5]。考虑与男女行为差异有关。男孩生性好动,活动频率高、范围广,喜欢刺激性游戏,而女孩更倾向于安静的活动。因此,男孩受伤的几率较高,应作为预防伤害的重点人群。

3.3 意外伤害发生时的活动

本调查结果显示,意外伤害发生时,儿童进行的活动主要为玩耍/娱乐活动、行走、体育运动、日常生活护理等,且玩耍/娱乐活动所占比例最高,为54.38%,提示意外伤害的预防要贯穿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0~6岁儿童处于快速生长发育阶段,运动能力逐渐发展,对外界环境逐渐好奇,如果监护不利,易导致跌伤、烫伤等意外伤害。

3.4 意外伤害的紧急处理方式

本组资料显示,由校医或家长处理的意外伤害儿童均占17.86%,未处理的占4.63%,提示应加强社区和学校的意外伤害教育,使家长和学校相关人员掌握简单的紧急救护知识。在意外发生时,如家长或老师能对儿童及时采取初步紧急救护措施,可以显著改变某些意外伤害的预后。同时,通过意外伤害的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家长和老师识别伤害的轻重缓急,以便及时将受伤儿童送往医院就诊,避免耽误治疗时机。

3.5 意外伤害的结局

意外伤害是我国儿童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几乎每天都有儿童因可预防的意外伤害而死亡或残疾。在我国意外死亡是1~4岁儿童第一死因,死亡率高达658/10万~941/10万[6]。本组资料显示,627例意外伤害儿童中,6例死亡,1例致残。儿童死亡或残疾对我国大多数只有1个孩子的家庭来说是难以接受的,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因此,警醒我们预防意外伤害是刻不容缓的工作。

3.6 干预措施

3.6.1 立法

立法即强制干预管理,通过法律对增加伤害危险的行为进行干预,如对交通规则、建筑安全、食品卫生等管理立法,提高全社会预防儿童意外伤害、保障儿童安全的意识,从而降低意外伤害的发生率。

3.6.2 安全教育和安全训练

在社区长期、有效地开展意外伤害健康教育和安全训练,通过健康教育增强人们对伤害危险的认识,改变不良的行为方式。儿童、家长和教师均应接受安全教育,对有理解能力的儿童,家长和教师不应仅给其被动的防护,而应该教会他们安全知识和技能[7]。家长和教师应对儿童伤害的发生有一定预见性,具备预防伤害和急救的基本常识。实施健康教育干预措施投入少、效益大,是有效降低意外伤害发生的措施。

3.6.3 加强安全管理

减少或去除危险因素存在的环境,如将刀、热水瓶、打火机、药品等放在儿童不能拿到的安全地方,窗户安装护栏等。在托幼机构建立有效的安全管理模式,由领导、教师、保健医生、后勤人员组成安全管理小组,科学制定预防措施,做好细节防范,如儿童游乐器材安全、食品卫生安全防范、增强儿童的安全意识、培养良好的习惯等,从而减少和避免意外伤害的发生。

3.6.4 技术干预

改善环境和产品的设计革新,减少或杜绝伤害风险,强调安全设计、安全控制,如设计安全的儿童玩具、衣物,药品使用安全瓶盖以减少儿童中毒风险等。

3.6.5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共同预防意外伤害

儿童伤害的预防与控制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多个部门的密切配合,需要医生、教师、家长、社会工作者、警务人员、消防人员、急救人员等的共同参与,各类人员需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出谋划策,根据不同地域特点,构建有效的社会安全管理模式,减少儿童意外伤害发生,共同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Haddon W.Injury control disease etiology and prevention 2nd ed[M].Boston:Little Brown Se Co,1981:109-140.

[2]黄叶莉,蔡伟萍,霍世英,等.儿童意外伤害的原因与预防研究进展[J].海军总医院学报,2005,18(1):41-43.

[3]王声湧.伤害流行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1-16.

[4]孙春阳,武慧敏,申杰,等.学龄前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现状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2010,7(17):132-133.

[5]梅萍萍,陈晓荷.儿童意外伤害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129-130.

[6]蒋竞雄.全国儿童意外损伤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J].中华儿科杂志,1999,37(11):655-656.

上一篇:学生会招新工作报告下一篇:诗词诗意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