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四》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共13篇)
1.《练习四》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一
练习2
教学目标:
1、能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自己家的住址和走法,并画出示意图,养成处处留心的好习惯。
2、了解自己家附近的地名及其由来。
3、熟记成语和两句名言
4、写好钢笔字,注意木的字形变化。
5、练习口语交际,学会向爸爸妈妈得体地介绍自己朋友的情况。
6、学写毛笔字,提高毛笔字的水平。
教学重点:
处处留心和口语交际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准备:
课前仔细搜寻家乡的资料。
教学时间:
三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教学第一题
1、创设情境:开学了,新换的班主任李老师要去家访,请同学们写出自己家的住址,从学校出发到自己家的走法。我们来看看小芳是怎样写的。
2、学生自由读题。
3、看了示意图,你能找到小芳的家吗?指名说说。
4、如果你是小芳,从家走到学校,你能帮助她说说走法吗?同桌试说。
5、教师强调:要弄清方向标,学会估算距离。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明确要求。
2、组讨论:怎样写住址才能让别人明白?从学校到自己家的走法要注意些什么?
3、交流:区域名称的大小顺序,要先写大的,然后写小的,要把自己的住址写具体、明白,别人才能找到你的家。走法时要弄清方向,必要的时候可以用数据具体说明,语言要简洁通顺。
4、如果自己的家离学校较远,可适当变通,从大家都熟悉的而又离家较近的标志性建筑写起。
5、学生试着写出自己家的住址和走法,并画出示意图。
6、全班交流。
7、教师指点:只有平时处处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才能更好的完成本题。
8、学生再次修改。
三、教学第三题
1、教师:很多地名都有许多来历,课前同学们查找了许多资料,下面就请大家选一个地名谈谈它的由来,古今的变迁。
2、教师介绍本地一些地名的由来,古今的变迁。
3、学生小组交流自己课前找到的资料。
4、小组推荐一名学生全班交流,教师与学生共同评议。
5、表扬优秀学生,指出不足。
四、布置作业
介绍家乡的风俗或美丽景色。
2.《练习四》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二
本课为EEC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Where’s the p os t office?”第一课时。该课围绕Going to the post office这一主题展开多种教学活动, 涉及Excuse me, where is the post office?Well, I don’t know./It’s over there.和May I help you?I want to send this to China.OK.How long does it take?It takes about 10days.等理解问路及邮局职员和顾客对话的用语, 要求学生能用英语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二、教学目标
(一) 语言技能目标
能听懂理解故事中人物对话;
能模仿录音;
能朗读对话;
能扮演故事中的人物表演部分对话。
(二) 语言知识目标
理解问路、指路用语:
—Excuse me, where is the post office?
—Well, I don’t know./It’s over there.
理解邮局职员和顾客的对话语言:
—May I help you?
—I want to send this to China.
—OK.
—How long does it take?
—It takes about 10 days.
(三) 学习策略目标
培养学生的预测、理解大意和在语境中猜测词义、句意的能力。
(四) 文化意识目标
了解中英美邮局的外观和警察的着装的不同。
(五) 情感态度目标
了解问路的求助办法以及运用邮局与远方亲人、朋友联系的方式。
三、教学流程
玉.Greeting
T:Good morning, boys and girls.I’m your new English teacher.
I’m from Harbin.My name is Mabel.
The one sits beside you is your shoulder partner.
The one faces to you is your face partner.
Please say“hello”to your shoulder partner.
Ss:Hello!
T:Please shake hands with your face partner.
(Ss shake with their face partners.)
【营造轻松愉快的同伴、小组互助学习氛围。】
T:Great!Today we’re going to learn“Lesson 7Where is the post office?”
Ⅱ.Pre-listening
1.Background knowledge:
(1) What is the post office?
T:Do you know what post office is?
This is the post office in China. (图1) This is the____in US. (图2) This is the____in UK. (图3)
(2) What can we do in the post office?
T:Look!I bought a Beijing Duck here.But it is too heavy.
I want to send this to Harbin.Where should Igo?
S1:Go to the post office.
T:Right.We can send the things in the post office.
T:What else can we send or receive there?
S2:We can send letters.
S3:We can send money.
S4:We can receive newspapers.
...
T:Have you been to the post office?
Have you sent or received letters (信件) , postcards, magazines (杂志) or packages (包裹) ?
S5:Yes.I sent a post card to my friend.
S6:No.
...
【让学生想起有关邮局这个话题的已有生活经历, 为学生学习新知做准备。】
2.Introduction to the dialogs
T:Now look at the picture. (图4)
This is Li Li.She is Chinese.
Now she lives in America.
And this is her classmate, Ken. (图5)
【帮助学生理解故事背景】
3.Look at the pictures
T: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s?
Picture 1:
S1:I can see Li Li and Ken are in the street.
S2:I can see a policeman.
S3:I can see a box in Li Li’s hands.
S4:I can see a letter under Ken’s arm.
Picture 2:
S5:I can see a post office.
S6:I can see Li Li and Ken are talking with the policeman.
Picture 3:
S7:I can see two women.
S8:They are in the post office.
【学生逐图观察, 表述看到的事物。这个环节是听故事之前的读图活动, 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发生的情境, 为后面听力理解做了充分的准备, 降低了听力理解的难度, 同时也潜在地激发了学生继续学习的动机和欲望。】
4.Predicting:
T:Now please guess what the story is about.
(1) Where are Li Li and Ken going?
(2) What do they want to do?
Please talk with your shoulder partner.
【通过看题目和图片预测要发生的故事, 便于学生理解要学习的语言。】
S1:They are going to the post office.
S2:They want to send a letter and a package.
...
Ⅲ.While-listening
5.Setting up the framework
T:Now close your books.We will listen to thedialog.And see if our predictions are correct.
After listening, try to answer the questions:
(1) Where are Li Li and Ken going?
(2) Do they find the post office?
(3) What do they want to do in the post office?
【此环节在于通过听最重要的信息搭建框架, 了解故事大意。】
S1:They are going to the post office.
S2:They find the post office.
S3:Li Li wants to send a package to China.
【听后,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代表进行汇报。】
6.Putting Details in the Framework
P88
T:Listen to picture 1.Answer the questions:
(1) Do Li Li and Ken know where the post office is?
(2) What’s Ken’s suggestion (建议) ?
Then what are they going to do?
7.Listen and speak
T:Now let’s listen carefully and fill in the blanks.
(1) (图6) Ken:Hi, Li Li.
Li Li:Hi, Ken.__________________?
Ken:Well, ___________________.
Oh,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图7) Ke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oliceman:_______________.
Li Li: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oliceman:_________________.
(3) (图8) Clerk:___________________?
Li Li:_________________.
Clerk:_________.
Li Li:___________________?
Clerk:_____________________.
P90
Listen to picture 2.What are they doing?They are asking the policeman.
Answer the questions:
(1) Do they find the post office?
(2) Where is the post office?
(3) What do Li Li and Ken say when they asking for help?
P92
Listen to picture 3.Look, where are they now?They are in the post office.There are two clerks.
(1) Where does she want to send it?
(2) How long does it take?
【理解故事中的细节问题, 分图听, 采用提问—听音—交流—汇报的形式进行。在问题的设计上采取type1 question和type 2 question相结合的方式, 层次性强, 面向全体, 并能有效地反馈学生听力理解的程度, 及时调整教学。】
【练习强调层次性, 首先让学生能够在跟读的前提下, 根据故事情境回忆对话语言。本活动采取听音跟读—情景语言补充—跟读chant等环节, 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规律, 加深学生对本节课有关邮局用语的理解】
8.Chant
T:Now let’s listen to the chant and read after it.
9.Listen to the dialog and follow the tape. (Each group reads the different role)
T:Let’s make a new group:Same number cards come together.
Then read in different roles.
Ⅳ.Post-listening
10.Read and act it out in your group.
11.Dialog discussion
T:Li Li and Ken can’t find the post office.They asked the policeman.
(1) When you are going to a place, but you can’t find it.What can you do?
T:Spring Festival is coming.Li Li is in America now.
So she wants to send some presents to her grand parents in China.
(2) When you’re far away from your family and friends, what do you want to do?
【讨论环节, 将学生重新分组, 研讨与故事内容紧密相关的两个话题, 从故事情节猜测到节日话题拓展, 再到情感与生活的体验和挖掘。】
Ⅴ.Homework
1.Read and act the dialog.
2.Write:
Where is the post office?
There’s a policeman. (clerk)
I want to send this to China.
专家点评
臧淑梅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外语教育研培部
本节课的课型是故事教学。在设计的过程中, 教师注意结合教材的重难点以及学科的教学特点, 将完整的故事呈现给学生, 突出了教材故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特点。教师利用多种教学方法, 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进行教学, 从视、听、说等方面使学生得到语言训练, 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一、语言输入充分
1.教师利用课文中丰富的图片、生动的录音, 结合自身形象的肢体表演, 使学生多感官感受故事的情景和内容, 为听故事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教师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入手, 设计了了解学生已有经验的问题、预测性问题、理解大意问题、理解细节问题以及理解分析整个故事和联系学生现实生活的问题, 引导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去理解故事。
二、互动学习热烈
本节课教师从上课的第一个环节就给学生营造了一种轻松愉快的“同伴互助”的学习氛围, face partner和shoulder partner不仅拉近了学生之间的距离, 而且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 建立了民主的师生关系。在教学环节中突出同学之间对话互动的学习和组织方式, 给学生提供了更多在课堂中实际运用语言的机会, 做到了真正将课堂还给了学生。
三、情感体验到位
学生的理解、模仿及表演能力、学习策略、文化意识及情感态度都得以培养和提升。例如, 在本节课的dialog discussion讨论环节中, 教师将学生重新分组, 研讨与故事内容紧密相关的两个话题, 从故事情节猜测到节日话题拓展再到情感与生活的体验和挖掘, 十分自然地渗透了本节课的德育目标, 润物于无声, 点拨到位。
3.《雨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三
这是一首反应孩提生活、富有童趣的诗歌。作者冰心。诗中运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对小兄妹雨后踩水嬉戏的有趣情景,准确又传神地刻画了兄妹俩不同的个性特点及喜雨爱水的心理特征。全诗语言欢快流畅,富有节奏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
设计理念
①随文识字;②情景说词;③开心诵读。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和新词,认识新偏旁。
3.体会夏日儿童玩水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学难点:能按照老师的要求自主學习、体会小哥哥和小妹妹的愉悦心情,并能将自己的体会带进课文朗读中。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趣揭题
1.出示“夏天”一词。师:一起来读读这个词。说说在夏天你最喜欢做些什么?
2.师:让我们一起跟着镜头找寻夏日里最美好的记忆吧(播放孩子雨后广场踩水玩耍的视频)!师:他们在做什么(板书:踩水)?从他们的脸上你看到了什么(板书:快乐)?
3.师:也是这样的一个夏日雨后,著名作家冰心奶奶在天安门广场看到一群正在踩水嬉戏的孩子。她被眼前的情景逗乐了,不禁提笔写下了一首有趣的小诗。题目是——雨后(出示课题,学生齐答)。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过渡。师:这首诗着重写的是谁和谁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自由地读读课文吧。
2.出示自读要求,学生自读课文。⑴自由朗读课文,遇到生字圈起来多读几遍,不会的可以请教同学、老师、字典。⑵努力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学生汇报。这首诗着重写的是小哥哥和小妹妹雨后踩水的故事,体现了广场上一群孩子雨后玩水的快乐。
三、识字学词、诵读课文
1.过渡:小哥哥最淘气,让我们先去看看描写小哥哥的段落吧!
2.出示第二节。⑴慧眼识生字。①师:“谁能又快又准地找到本小节生字。”②学生汇报并读生字。③分析“劲”的字形,交流记字方法、组词。④去掉拼音,指名读。⑵动脑学生词。联系生活理解“使劲”的意思。师:生活中你做什么事会用上“使劲”这个词?能用动作表现吗?练习用“使劲”说完整的一句话。⑶用心读课文。师:从这一小节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快乐)?带着快乐的心情读文章的第二小节(突出“使劲”“溅起多高”,指导学生读出踩水时快乐的心情)。
3.出示第三节。过渡:正当小哥哥使劲踩着水花时,突然意外发生了!究竟发生了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三小节。⑴慧眼识生字。①指名找生字。②请小老师带读生字。③分析“奋”的字形,交流记字方法、组词。④指导认识“身字部”及“射”字书写,比较“身”字与“身字部”的区别,教师范写,并指导学生认真书写。⑤出示去拼音的生词,请学生齐读。⑵动脑学生词。①理解词语。②练习用“糟糕”这个词说一句话。⑶用心读课文。①指名读。②齐读。
4.出示第四节。⑴慧眼识生字。①教学方法同上。②学习“矢”字部,学习“短”字书写。⑵动脑学生词。利用图片理解词义。⑶用心读课文。表演读。过渡:雨不仅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也给大自然带来无限风光(出示雨后美景图片)。课文如何写雨后美景呢?出示第一节。⑴慧眼识生字。教学方法同上,分析“梢、赤”的字形,交流记字方法、组词。⑵动脑学生词。利用图片理解“树梢”的意思、练习说话。⑶用心读课文。齐读课文。
四、听师范读,提出质疑
过渡:看见小朋友们读得这么起劲,我也想加入进来,欢迎吗?
1.师生配乐轮读。
2.鼓励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师:学贵有疑,相信课文读到这,大家一定有许多不明白的地方,请大胆地提出来。学生汇报。为什么小哥哥嘴里说着“糟糕……糟糕!”可心里却那么兴奋与骄傲?为什么小妹妹怕自己摔跤,还希望像哥哥那样摔上痛快的一跤呢……师:让我们一起把这些小问号留到下一节课再学习吧。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总结本课学习方法。很高兴和你们一起学习了这首有趣的诗歌,是你们让我知道了,拥有一双慧眼可以发现那么多生字,动脑筋学新词原来那么有趣,用心读课文才能发现文字的美,学会质疑才能收获更多,这些都是很好的学习方法,相信在以后的日子它会一路伴你我同行,给予我们更大的帮助!
4.练习五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四
主备教师 课时编号: 备课时间:
教学内容:教材第34页练习五第1-5题 教学目标
1.巩固100以内数的组成,巩固学生对数位与计数单位的认识,会读、写100以内的数。使学生进一步掌握100以内的简单计算的口算方法。
2.让学生做数学,体验数学的过程,用活动的形式让孩子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3.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巩固对100以内数的认识,熟练掌握100以内的简单计算的口算方法。
教学具准备:教学光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数的组成(完成课本练习五的第1、2题)1.出示第1题图,教师指导学生认真观察第一幅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图上画着3捆小棒和6根小棒。
师:你知道3捆小棒和6根小棒分别表示什么吗? 生:分别表示3个十和6个一。
师:那么第一幅图,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的?组成了多少?(让生把课本第36页的第1题的第一幅图补充完整)教师指导学生看第二幅图,问:你们知道这个计数器上数是多少吗? 生:这个计数器上的数是52。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计数器的十位上有5个珠珠,表示5个十;个位上有2个珠珠,表示2个一。5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就是52。
(让学生完成第二幅图下的填空)2.出示练习五的第2题,先让学生思考,然后让学生做在自己的课本上。
集体内汇报订正:
(1)十位上是5,个位上是0的数是(50);(2)个位上是8,十位上是7的数是(78);(3)十位上是(2),个位上是(6)的数是(26)。
此题为开放性题目,只要学生懂得把自己写的十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合起来,成一个数,就是对的,要给予肯定。要让学生注意前后连贯性。
二、复习整十数加减法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整十数的简单口算
(完成课本练习五的第3~5题)1.口算。(完成第3题)(1)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反馈答案,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通过本题的练习,使学生明白:在计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时,只要把十位上的数相加或相减,再在个位上写。就可以了;在计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或整十数时,只能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或相减。
2.填表。(完成第4题)出示第4题的表格,指导学生看表格。
师:这个表格分别介绍了学校体育室里的篮球、跳绳和毽子的使用情况,谁愿意先来说说有关篮球的信息? 生:篮球原有24个,借走4个。
师:根据这两个信息,你能算出还剩多少个吗?要用什么方法呢?为什么? 生:要用减法。因为篮球被借走4个,说明少了4个,所以要用24减4。
师:你说得真好!那么24减4,同学们会计算吗? 生:会。
师让生把答案写在课本的表格内,并放手让学生把后面两个空格补充完整。全班交流,在交流时,请学生说说怎么想的?如何计算的?进一步巩固100以内的简单口算。
3.解决问题。(完成第5题)师:从这幅图上,大家能获得哪些信息呢? 生:老猫和小猫在河边钓鱼,其中老猫钓了20条鱼。生:它们俩一共钓了29条鱼。
师:同学们都观察得很认真!那么你们知道小猫钓了多少条吗?这个问题谁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呢? 生:29-20。
师:能说说为什么这么列式吗? 生:29表示老猫和小猫一共钓了29条鱼,20表示老猫钓了20条鱼,29-20就表示剩下多少条鱼,这剩下的鱼就是小猫钓的。
四、总结评价:
咱们班的小朋友真了不起,能用学到的知识解决许多问题,希望大家能更加努力地学习数学知识!
5.《练习六》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学会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熟记8个成语和记诵古今贤文。
3、学会汇报调查结果。教学重点:
1、学会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熟记8个成语和记诵古今贤文。教学难点:
1、学会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学会汇报调查结果。教学方法:
理解记忆法、朗读法 教具准备:小黑板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完成处处留心部分的教学和写好钢笔字。课时目标:
1学会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写好“未”、“允”、“夹”三个字。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部分。(使用标点)
1、这个小故事,没点符号有加标点,你能读吗?试试看。自由朗读。
2、你读懂故事内容了吗?没有标点的故事,你读起来有什么感受?
3、自己试着给故事加标点,注意:给第一自然段加标点,要注意逗号和句号的用法;给第二自然段加标点,要注意冒号和引号的用法。
4、讨论交流正确的标点。
5、加上正确的标点后,是不是很容易读出语气来?
6、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7、教师用小黑板出示标点符号的用法: 二教学第二部分(写好钢笔字)
1、看看要写的字。(“未、允、夹”)要注意什么?
2、讨论要注意的地方。
3、这几个字呈三角形,要写得上紧下松才好。
4、教师边指导边示范。
5、指导学生认真、仔细、规范地描红、仿写。注意写字姿势。布置作业:
6.《练习四》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六
1.“剪刀”胜“布”、“石头”胜“剪刀”、“布”胜“石头”,若两人所出手势相同,则为平局。人们制定这个游戏规则遵循了()①人为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②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 ③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④自在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解析:选A。游戏规则是人制定的,故是人为事物的联系,①正确,④错误;胜与不胜作为矛盾的双方是对立统一的,②正确。所以该题选A。
2.“我国航母事业牺牲第一人”罗阳曾说,研制战机,要么是零分,要么是一百分,没有中间分!从哲学角度看,“没有中间分”突出强调了()A.事物的整体与部分是辩证统一的 B.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C.矛盾双方相互分离和排斥的属性
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解析:选C。“没有中间分”即要么对要么错,矛盾双方是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故答案选C。
3.2014年5月8日,李克强在第24届世界经济论坛非洲峰会致辞中表示,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至关重要。我们将侧重绿色低碳领域的中非合作,促进在非的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这是因为()①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②事物总处在渐进的和不显著的变化中 ③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 ④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解析:选B。“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体现了在矛盾的对立统一中分析解决问题,①③正确指出了其哲学依据。②否定了事物质变的存在,观点错误。④不合题意。
4.右面漫画告诉我们,看不出问题是最大的问题。这说明()
A.承认矛盾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B.必须遵循规律按规律办事 C.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D.矛盾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解析:选C。“看不出问题是最大的问题”,说明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故答案选C。5.2014年3月5日,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稳中向好基础还不牢固,增长的内生动力尚待增强。财政、金融等领域仍存在一些风险隐患,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宏观调控难度增大。这表明()①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 ②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的始终 ③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
④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矛盾 A.①②
C.②④
B.①③
D.③④
解析:选B。前进道路上存在各种不同的矛盾,一方面说明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另一方面也说明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①③符合题意。②④与题意不符。
6.与“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蕴含哲理相一致的是()A.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 B.一滴水可以反映出太阳的光辉 C.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D.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解析:选A。“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表明矛盾具有特殊性,A项蕴含哲理与之相同。B项体现矛盾的特殊性不能离开矛盾的普遍性,C项体现矛盾的普遍性,D项没有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均不合题意。
7.“依依袅袅复青青,勾引春风无限情。白雪花繁空扑地,绿丝条弱不胜莺。”这是白居易对一种树的描写,其中蕴含的哲理是()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的现象与本质是有区别的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D.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解析:选D。这首诗咏春日杨柳娇弱的姿态,说明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8.扬州人喜欢吃有馅的食品,由此衍生出国内闻名的扬州包子、蒸饺、春卷、烧卖等
各色美味食品。尽管形式不同,内容上都有一个共性——用淀粉类食品和其他食品搭配,制作出可以替代饭菜的“一餐饱”食品。其蕴涵的哲学道理有()①矛盾的普遍性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②共性在个性之外独立存在 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转化 ④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 A.①②
C.②③
B.①④ D.③④
解析:选B。“尽管形式不同,内容上都有一个共性”,说明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①④符合题意。②观点错误。③与题意不符。
二、非选择题
9.近年来,中国地方省份和城市兴起一股“精神名片”评选、发布的热潮,各式各样的“地域精神”表述语相继出炉。对此,有专家指出:各“地域精神”体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个性和独特的价值追求,同时,各“地域精神”都具有中华民族精神的共性特征。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各“地域精神”应该从本地区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道理,谈谈你对专家观点的认识。
解析:本题考查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基本内容及方法论要求,然后据此审读材料,找出其中有效信息。答题时,不仅要分析专家观点如何体现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还要答出依据此原理在实际生活中应如何做。
答案:(1)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中华民族精神寓于各“地域精神”之中,通过各“地域精神”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各“地域精神”再独特,也都具有中华民族精神的共性特征。
7.《灰雀》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七
[关键词]教学设计 课堂 目标 过程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0-081
一、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列宁、灰雀和一个孩子之间的故事。通过语言和行动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示事件的发展进程,是这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因此,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读懂人物的内心是学习的难点。
二、教学目标
1.会认生字,学写“胸脯、仰望、欢快、面包渣……”等词语,积累描写灰雀的句子。
2.整体感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揣摩人物的动作描写,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列宁对灰雀的爱护。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重在积累
1.在《我们的民族小学》中,我们学了这个字,(板书“雀”)谁能为它找个好朋友?(孔雀、灰雀……)
2.(补充板书“灰”)让我们记住这小家伙的名字吧!(学生齐读)
3.你能用一个词夸夸它吗?(漂亮、美丽、惹人喜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经过预习,我们已经把生字学会了,把句子读通的同学请举手。
2.这个故事,除了灰雀,还有谁?(板书:列宁、男孩)
3.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
“公园的白桦树上有三只( )的灰雀。一天,列宁发现( ),原来是小男孩( )。后来,小男孩又( )。”
(三)再读课文,聚焦“喜爱”
1.这节课,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这个词——“惹人喜爱”。(齐读)
2.默读课文,找找灰雀惹人喜爱的句子。
3.出示“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非常惹人喜爱”。
(1)指名读,并正音。
(2)灰雀的胸脯在哪?观察“胸脯”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4.(出示:“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非常惹人喜爱。”)指名读,教师示范,指导“声断气连”的方法。
5.灰雀的什么非常惹人喜爱?
(1)随机板书:粉红、深红。
(2)小结:抓住了灰雀胸脯的颜色来写。
(3)板书:婉转地歌唱
教师引读:“它们在树枝间婉转地歌唱,那歌声真好听。”“婉转”用来形容声音好听。
(4)小结:抓住灰雀的动作来写。
6.作者李声权抓住灰雀的特点,通过颜色、动作的描写为我们勾画出这惹人喜爱的灰雀,让我们带着情感读一读。(齐读)
(四)三读课文,解读动作
1.你们喜爱灰雀吗?列宁喜爱它们吗?(喜爱)老师发现文中没有一句是说列宁喜爱这三只灰雀的,让我们到文中去找找答案吧!
2.读第一自然段,找到描写列宁的句子。(随机出示:“列宁每天……他每次……”)
(1)“仰望”:抬头向上看——仰望。拓展:向远处看——远眺 / 远望;向四周看——环视 / 环顾;从高处向下看——俯视 / 鸟瞰。
(2)“渣”:指名读,随机正音。
(3)“每天”“每次”:跟着老师一起在这两个词的下面画小黑点。小黑点的作用可大了,它告诉我们就是这个词让我们读出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出示标注框)让我们把“喜爱”写在这两个词的边上。
(4)再读一读,从哪个词能看出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仰望)。
(5)通过解读列宁的动作,读懂他内心对灰雀的喜爱。
(6)难怪列宁(引读)——“每天到公园散步”,难怪(引读)——“他每次走到白桦树下……”
3.回顾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五)拓展练笔,学以致用
学习作者,抓住小动物的特点,通过颜色、动作等写出它的可爱。
8.《练习四》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八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6页练习四1~4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熟练地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 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会正确解答.
教学过程:
一.计算练习.
1.口算.
27+2= 89-6 = 36+40 = 85-40 = 55+22 =
45+3 = 75-4 = 67-30 = 34+5 = 73+20 =
直接说出得数,并从每组中选一道题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练习四1
1)出示第一题,老师说明题意,学生先算一算,再选一选.
2)集体交流,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3.老师小结。
口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时,方法很多,以选择一种你喜爱的方法进行口算。
二.应用题练习。
1.练习四2。
1)出示第2题,说说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
(已知有64只蝴蝶标本,40只蜻蜓标本,求蝴蝶比蜻蜓多多少只?)
2)“蝴蝶比蜻蜓多多少只?”还可以怎么说?
(蜻蜓比蝴蝶少多少只?)
3)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说说是怎样算的?为什么这样计算?
4)集体口答。
2.练习四3。
1) 出示第3题,说题意。(妈妈牙齿有32颗,我的乳牙有20颗,我比妈妈少多少颗牙齿?)
2) “求找比妈妈少多少颗牙齿”还可以怎么说?
3)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说说是怎样算的?为什么这样算?
4) 集体口答.
3.练习四3
1) 出示第4题,说图意。(小兔子运走18个萝卜,还剩10个,一共收了多少个萝卜)。
2)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 集体口答.
三.布置作业.
<<练习与测试>>练习四(1)。
9.《练习四》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九
教学目标:
1.能听懂、会说:This is my home.并能简单描述自己的房间。
2.能听、说、认读study,bathroom,bedroom,living room,kitchen等单词并能在日常生活中运用。
3.能听懂Let’s do部分中的指示语,并能按指令做出相应的动作。
4.学唱歌曲“My bedroom”。
5.结合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使学生巩固所学的新单词,进行语言训练,激发他们对家的热爱,鼓励他们大胆设想自己未来的家。
教学重点:
1.听、说、认读单词:study, bathroom, living room, bedroom, kitchen。
2.学习表示指令的词组。
教学难点:
1.单词study, bathroom, bedroom的发音。
2.让学生在语言的复习巩固活动中听、说、认读单词。
教学准备:
1.教师自制的单词卡。
2.教师准备好文具用品,如:铅笔、尺子、书、钢笔等实物。
3.教师使用的study, bathroom, bedroom, living room, kitchen图片。
4.教师使用的课文挂图P46页Let’s learn部分。
5.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套本课的单词卡。
教学过程:
一、Preparation
1.教师拿出一些文具用品,引导学生复习句型“What’s this?It’s a…” “Where is the…?It’s in/on/under…”
2.Let’s sing the song “In the classroom”together.T:Boys and girls,now we are all in the classroom.But where is Amy?Do you know?Maybe she’s at home.Let’s go and find her,OK?
Ss:OK!
二、Presentation
(说明:以下环节用到的挂图、图片,也可以换成教师的简笔画)
A.单词导呈
1.教师利用挂图呈现一栋房子,并对学生说:Look!This is Amy’s home.It’s very big.Wow!There are so many rooms.然后,教师指着某个房间中摆设的物品问学生: T:What’s this?
S1:It’s a desk/chair/lamp.T:What are they?
S2:They are books.T:Oh,a desk,a chair,a lamp,some books.Where are they?Do you know?They are in the study.(以此导入单词study)
教读、板书、练读单词study。
2.教师出示bedroom的图片,问学生:What can you see? 当学生回答出bed时,教师说:Yes, it’s a bed.We can have a sleep in the bedroom.(做动作帮助学生理解)This is a bedroom.教读bedroom, 并板书,让学生认读。
3.教师出示bathroom的图片,问学生:Is this a study? Is this a bedroom? 学生会回答:No.教师告诉学生:This is a bathroom.We can take a shower in the bathroom.(用动作帮助学生理解)教读单词bathroom,并板书,让学生认读。
4.教师出示living room的图片,问学生: Is it a bathroom? 学生回答:No.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Good.It’s not a bathroom.It’s a living room.随后问学生:What can you see in the living room?学生可能说出:I can see a TV.教师接着说:We can watch TV in the living room.教读单词living room, 并板书,让学生认读。
5.教师做出切菜的动作,教师可让学生用中文说出这是老师平时在哪儿做的事情。然后教师说:I’m in the kitchen now.教读单词kitchen, 并板书,学生认读单词。教师出示图片(可以问生:What’s this?)让学生说句子:This is a kitchen.教师补充:If you are hungry(做饥饿状),you can go to the kitchen,have a snack(做吃饭状).6.教师指着挂图提问:Can you see a bedroom, a living room, a study, a bathroom and a kitchen? 学生回答:Yes./Yes,I can see…教师:Oh, you can see a bedroom, a living room…并让学生重复这段话。
B.听读正音
1.Listen and point.2.Listen and repeat
C.合作学习
1.学生在小组内练读单词:一名同学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指着课本上相应的单词(如果听出读的有错误,及时帮助纠正)这样进行完一轮后,再换另一名同学读单词,如此轮换。目的是通过小组内成员间轮流读轮流听,达到互相学习、互相纠正的效果。
2.学生在小组内用本组自制的单词卡练读单词:一人持卡,一人读,其他人做出相应房间的动作。进行完一轮后就替换一次读单词的人选继续进行,直到本组内每个成员都读一遍单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互相学习互相正音。
三、Practice
1.看口型猜单词
教师不出声地做一个单词的口型,如“living room”,让学生猜是哪个单词,谁先猜出来谁大声说出来。然后,请一名学生代替老师继续做口型,其他同学抢答。
2.看谁反应快
教师一一出示本课的单词卡,让学生抢读。可以把全班分成两大组,听听哪一组读得既快又准,哪一组获胜。
3.图片、单词对对碰(用简笔画代替图片的教师,可以让学生上台进行图画与单词对应连线或图画与单词对应标号。)
教师拿出自制的学单词用的图卡,让学生一一对应地贴到教师板书的单词旁边。可以从举手的学生中选五名上台贴图卡,其他学生判断对错。如果贴对了,下面学生大声朗读该单词;如果贴错了,下面学生不出声(只做口型)地朗读单词。
4.Let’s do
(1)听单词、做动作、说指令
教师每说一个单词,学生听到后做出在相应的某个房间里做事情的动作,如:教师说出study,go to the study.学生听到后可以做出在读书的样子。教师根据学生们做的动作,继续引导:Read a book.让学生边跟着说边做动作。(注意示范强调snack,shower的发音)
(2)看词卡、说指令、做动作
教师出示单词卡,让一组学生(面向单词卡)根据词卡说指令,另一组学生(背向单词卡)做出相应的动作,两组轮流进行。
(3)心有灵犀
两大组各选一个代表上台,教师给其中一个学生看一张房间的图片或单词卡,然后让这个学生做出一些与该房间有关的动作,让另一个学生猜看到的是什么房间的图片或单词卡(最起码要说出房间单词,最好说出Let’s do 部分的相应指令;如果该生只说出了房间单词,那么他或她所在的组要说出指令),看看是否心有灵犀。
(4)Listen to the tape,do the action.四、Production
1.让学生看着55页的歌曲“My Bedroom”部分的背景图,鼓励学生用新学的语言进行简单描述。然后,让学生读歌词理解词意。接着,静听歌曲,试着学唱。最后,演唱歌曲,并配上动作。
2.谁是最佳设计师?
让学生小组合作——Make a nice home,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用英语上台介绍自己的家(如:This is my home,you can see……/we have 6 rooms,2 bedrooms,a bathroom……),比一比,哪个小组设计得好、介绍得好?
五、Progress
A.检测题
1.读一读,标序号。(见基础训练第27页)
2.读一读,连一连。(见基础训练第27页)
3.分一分:把梨子放在合适的篮子里。(见配套练习第16页)
4.根据听到的内容,标出顺序号。(见配套练习第16页)
说明:教师可根据时间情况及学生掌握情况,适当安排以上做题内容。
B.总结课堂,评价学生表现
总结本课所学知识,表扬课上表现好的同学。
C.Homework
10.《海伦.凯勒》(第一课时)教学 篇十
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8课。
教材简析:
本文以感人的笔触向我们介绍了一位与命运抗争的英雄海伦·凯勒,充分表现了她热爱生活、不屈不挠、甘于奉献的可贵精神。本文结构可简化为:生病(失明失聪)→奋斗(战胜缺陷) →奉献(永留世人心中)。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凭借语言文字体会海伦不屈不挠的精神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五年级学生对海伦在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的情况下以惊人的毅力刻苦学习、战胜自我的故事,没有可供借鉴的生活经验和情感储备,对海伦“不幸”的命运、“艰难”的成长过程和“永远留在世人的心中”的“奋斗精神”不易产生共鸣,所以,力求营造将心比心的阅读氛围,激励学生切身体悟海伦的生活观及精神世界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第一课时着重引导学生反复通读,为下节课突破教学重、难点奠定基础。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感受海伦不屈不挠的品质和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照片导入,激发情感
1.师:请同学们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工工整整地写一个名字,一个曾经感动世界的名字。(师板书海伦·凯勒,生齐读课题。)
2.师:想认识海伦·凯勒吗?(课件出示四幅海伦不同时期的照片,师作简介)请怀着敬意轻轻地念这个名字。(师指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不同时期的照片入手,帮助学生直观感受海伦·凯勒,这样,既有助于学生读好课题,又巧妙地渗透海伦的品质,让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阅读愿望,自然而然地进入课文,为学习全文奠定了感情基础。】
二、初读全文,读通读顺
1.师:让我们进一步了解海伦,走进海伦无声无色的世界。
课件出示要求:①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通过查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解决,也可以请教同学或老师;②把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课文。)
2.学习生字词。
①师:(课件出示生字)会读哪个读哪个。不会读的怎么办?
(指名读生字,注意正音,如“吮、程”是翘舌音,“挠”的声母是“n”而不是“l”。齐读生字。)
②师:哪些生字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重点引导学生注意“暴躁”的“躁”、“干燥”的“燥”等字形,教师相机范写,学生书写或描红。)
3.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教师提醒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看谁读得好。师生共评轮读情况。
【设计意图:生字词的教学虽不是五年级的教学重点,但读准音、写好字不容忽视,尤其是第一课时更应重视这方面的教学。同时,也要根据五年级学生的识字能力,充分调动学生自主识字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提醒别人需要注意的问题的过程中,巩固识字效果。帮助学生明白别人朗读课文不是一件与自己无关的事,要学会认真倾听,并与自己的朗读经验作对比,做一名倾听者、欣赏者,在互评互议中共同提高。】
三、熟读全文,感知内涵
1.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海伦的?
(学生默读后交流,教师适时板书:生病、奋斗、奉献。)
2.师:其实,阅读就是与海伦进行心灵对话。同学们要注意从海伦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体会海伦的内心,感受海伦的品质。请同学们读一读,想一想,画出打动你的语句。(学生自主阅读。)
师:从同学们的神态来看,大家已被海伦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住了。谁来说说,哪些语句最触动你的心?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海伦·凯勒,你想到了哪个词?老师注意到了这个词——(板书)不屈不挠。这是课文结尾对海伦的评价,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3.齐读第8自然段。
【设计意图:在学生读通、读顺文本后,引导学生分别从理清文本顺序、感知文本内涵这两方面阅读全文,帮助学生沿着文本的脉络,触摸海伦的内心世界。找课文中的中心词,既可引导学生学会抓关键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掌握长文短学的方法,又可围绕这一中心词展开教学活动,使学生初步感知文本的构篇方法。】
四、细读全文,走近海伦
师:请大家再读这个词(不屈不挠)。“不屈不挠”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画出文中体现海伦不屈不挠精神的语句。(学生默读。)
预设1: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
预设2:她夜以继日地努力,反复高声地朗读某些词语或句子,有时甚至要读几个小时,直到自己觉得读对了为止。她每天坚持着练习、练习、练习……
师:海伦真是一位不屈不挠的小姑娘。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再次齐读第8自然段。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再次齐读——(师指板书“不屈不挠”)让我们再次怀着敬意念一念这个名字(师指板书的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中心词“不屈不挠”,帮助学生感悟海伦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这里没有空泛的说教,没有简单的“告知”,而是以读为本,以语言文字为根,引领学生品味、感悟文本语句,在积极自主的阅读实践中获得情感共鸣。怀着敬意再次念“海伦·凯勒”这个名字,与开头呼应,使这堂课有一定的整体效果。】
五、延伸阅读,丰富形象
1.师:刚才大家交流了感人的语句。跟自己的生活相比,你觉得这些语句中哪些词、哪个字最触动你的心?透过它们你又想到了什么?课后请同学们进一步细读文本,下节课咱们共同探讨。
2.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体现海伦·凯勒不屈不挠的精神故事,准备下节课交流。
总评:读是阅读教学的根。为防止流于形式的朗读和浅层次的熟读,本堂课老师引导学生从读通读顺到按自然段轮读,从默读理清文本顺序到通过体会海伦语言、动作、神态等感知文本,从默读课文画出体现海伦不屈不挠的语句到课后搜集体现海伦不屈不挠的精神故事,这样,反复通读,步步深入,层层推进,体现了阅读教学的目的性、层次性和指导性。学生从读得不熟到读得流利有感情,从感受语言文字到感悟文本内涵,加强了与文本的对话。同时,注意将教师智能化引导与学生个性化感悟有机结合,
将学生自主研读与合作探究适时渗透,为下节课通过抓关键词语品味、想象,移情体验文本,突破本课教学难点,实现文本的内涵与学生的人生、精神相融,升华学生情感,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附:板书设计
海伦·凯勒
生病→奋斗→奉献
11.练习4第一课时 篇十一
《练习4》 教学重点:教学准备:师生共同搜集生活中的俗语。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投影
二、交流展示、汇报成果语文与生活口语交际。
学会在遇到被别人误会的时候、冷静、诚恳地学习目标:解释。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时间:9月 日—9月 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的:
2、诵读积累十二个和中国传统戏剧有关的词语。
3、用钢笔描红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
4、学习写毛笔字。
5、学会在遇到被别人误会的时候、冷静、诚恳地解释。
教学难点: 解释时要态度诚恳,心平气和,说明原委。
1、认识、了解俗语,懂得具体俗语的意思,并能在生活中发现和搜集俗语。
2、诵读积累十二个和中国传统戏剧有关的词语。
诵读积累十二个和中国传统戏剧有关的词语。认识、了解俗语,懂得具体俗语的意思,并能在生活中发现和搜集俗语。
一、自学质疑
1、交流搜集到的常见的俗语。
2、练习诵读成语。
(一)合作探究——语文与生活 学习引导(1):
1、谈话引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2、交流对这句俗语的理解。
3、学生质疑。
4、组内交流。
5、班内汇报。学习引导(2):
1、诵读下列俗语。采用多种形式朗读。
1、理解下列俗语: 生思考各俗语的意思。
2、组内交流,组长汇报。
(二)展示交流
你觉得还有哪些俗语难以理解?提醒大家注意。学习引导(3):
1、教师导入俗语的地域性。
2、学生回忆生活中的俗语,组内交流。
3、教师拓展:在学习和生活中要注意发现和搜集俗语,把语文与生活紧密
联系起来,养成时时学,处处学的好习惯。
四、矫正反馈、迁移运用
三、互动探究、精讲点拨
(一)合作探究——诵读与积累 学习引导:
1、自由读,做到发音准确。
2、同桌互读互查,注意正音。
3、组内交流:组长检查朗读情况,及时帮助朗读困难的同学。
4、全班朗读展示。
5、交流理解每条词语的意思。
6、分组读讲词语的意思,引导学生学习分类积累词语。
7、学生练习背诵。
8、小组内互背。
(二)展示交流
可以个别展示、小组竞赛、挑战别人等。
1、默写两条俗语。
2、用文中的俗语填空。
3、写出与词语“生旦净丑”结构相同的词语四个:
五、总结提升
1、课外搜集俗语。
12.《练习四》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二
课题: Unit One My classroom 教学目标:了解教室内的陈设及有关名称的单词。
教学重点: 学习What’s in the classroom?及相关单词:classroom, window, door, picture, board, light。
教学难点:1. window一词注意w的发音,不要与v的发音混淆,教师在教学中应及时纠正。
2. 在回答“What’s in the classroom?”时,注意单词复数的读音。
教具准备:
1. 教材相配套的教学课件[Unit 1 Let’s learn/A]
2. 教材相配套的教学录音带
3. 教师自制的单词卡
4.一张画有教室的大图
教学过程:
(一)热身、复习(Warm-up / Revision)
1. 教师播放第一册Recycle 1单元中得“Chant and find”部分,学生跟着录音一起说。
2. 教师出示与chant内容相符的图片,问:“What’s in the picture?”让学生进行回答。Picture一词由这里引出。
3. 复习pencil, ruler, bag, book, pencil-case, sharpener, eraser, crayon,pen等单词。
4. 引导学生用以上单词做问答练习,如:What’s in the bag? What’s in the pencil-case ?
5. 在学生回答出问题后,教师可再追问:How many pencils/pens…?使学生能用复数进行回答。如:What’s in the pencil-case? A ruler, two pencils…
(二)呈现新课(Presentation)
1. 教师把一张画有教室的大图贴到黑板上,说:This is a classroom.What’s in the classroom?
2. 学生听懂后,教师可先试着让学生回答,能说出英文的学生给与表扬(desk, chair, picture都已学过),也可让学生用中文回答。
3. 告诉学生我们要学习有关classroom的内容,教读classroom
4. 让学生观看本部分的教学课件2遍。[Unit 1 Let’s learn/A]
5. 让学生看着课件的画面回答:What’s in the classroom?(在看了两遍课件的基础上,考查学生的听力和记忆能力)学生不见得都能回答出来,能说出部分即可。教师可针对学生回答的不同程度进行指导,鼓励学生完整的回答出来。如有困难,可再看一遍本部分的教学课件。
What’s in the classroom?
A board, two lights, many desks and chairs…
当学生只回答出 board, light, desk and chairs 时,教师进一步再问:How many?引导学生说出:A board 或One board.Two lights.教师可以直接把many一词告诉学生。
6. 教师分别指着黑板,灯,桌子和椅子让学生说出单词。
7. 出示单词卡,让学生进行认读。教师可以告诉学生一些记忆单词的方法。如观察单词的第一个字母和最后一个字母等。(把单词卡贴到黑板上)
8. 学生跟读并模仿Let’s learn部分的内容。(使用教材相配套的教学录音带)
9. 教师在学生学习了对话的基础上,扩充词汇量:There are many things in the classroom.What are they?
10.让学生观看教学课件,学习其它单词。可从已学的单词过渡到新单词。
11.教师指着教室中的相关事物问学生:What’s this?让学生回答。
12.教师出示单词卡,让学生进行认读。(并把单词卡贴到黑板上)
13.看黑板上所贴的单词卡,读出单词。
14.让学生做pair work: 根据教室中的实际情况,自编对话
15.学生展示练习情况,教师注意学生对名词复数的运用,及时给与指导。纠正学生错误时注意方式方法,不要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说得很好的学生应及时表扬。
16. 教师和学生用英语进行交流,导入Let’s do的学习。I can do many things in the classroom.: Open the door, turn on the light, clean the window, put up the picture, clean the board and sweep the floor.教师尽量把说话的速度放慢一些,边说边做出相应的动作,以便使学生理解。
17.教师先说词组, 然后再让能力较强的学生代替教师发布指令,让其他学生根据指令做出相应的动作。建议多让一些学生参与进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趣味训练(Practice)
游戏1:
做“Listen an find”的游戏。以小组为单位,小组内的每个学生都被指定为一个本课所学单词,然后教师读单词。如:教师读door, 那么各组被指定为这个单词的学生就必须马上跑到教室门的位置。然后由各组的其他同学判断对错。对了加分,教师接着读下一个单词,游戏继续。最后,比一比哪个组得分最多,哪个组就获胜。
游戏2:
做“找朋友”的游戏。(此时黑板上已贴有一张大的教室图片和单词卡)让学生把单词卡贴到图中相应的地方。贴好后,让其他学生判断对错。如果对了,就大声朗读出来;如果错了,请他人改错后再读出来。
如果可以的话,这个游戏还可把单词卡直接贴到教室中相应的地方。以便使学生更好的记忆单词。
(四)课堂评价(Assessment)
给学生出示图片学习单词,学生对图片内容一目了然,学习新单词也很容易,在训练中观看课件,学生马上对本课内容对答如流,对单词读音掌握准确。
小学英语教学设计反思日志
从事多年的英语教学工作,在英语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有了许多收获,同时有了许多困惑。困惑的问题:
1、有关教材、学情分析方面:以前我认为,重点分析教材就可以了,对学情很少进行认真的分析。
2、有关教学设计方面:重点设计教学过程,对目标设计比较含糊,很多课时没有教学资源的设计。
3、有关教学效果评价方面:以前多进行比较单一的现场评价。
4、有关课后反思方面:以前写课后反思多对该堂课进行总结,很少进行有效的分析和反思。
通过这次研修,现在我明白了:
一、分析教材
一般来说,分析教材应从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入手,分析教材的内容、结构和特点,明确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挖掘教材在文化意识、学习策略、情感态度方面的教育因素,知道语言实践性特点在教材中的体现,分析教材中的学习心理问题,设计适当的教学方案或提出合理的教学建议。同时要对各个班的同学的学情教学认真的分析。
二、教学设计方面,巧妙设计,运用教材要灵活
(一)在原基础上,扩展其功能。教材的各个板块都有其各自的功能。教师要做到“物尽其用”。结合其特点,有效扩展其功能。比如教材中的 Listen and number 版块是听力练习,以听的技能训练为主,在此基础上教师也可开发为 Look and say, Listen and write,更充分的使用教材。
(二)充分利用,展开训练。利用教材的结构特点,展开训练说和写、读和写相互结合和转换的练习。
利用教材的内容:将相关单元的内容相结合,延伸语言的训练。
(三)变换形式,让学生“动起来”。教师依然可以进一步开发教材,将原有教材的内容或呈现形式更生动、更充分的用起来。
所谓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种性格,同样的教材内容,因为每位老师解读的角度不同,处理的方式也可能千差万别。我们的最终目标是用好教材,为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服务。
三、有教学效果评价方面,评价方式要多样化。
四、有课后反思方面,要进行多角度认真深入分析、反思和总结。通过这次培训,想说的话真的很多,但我明白,只有把培训中学到的知识技能转化成自我前进的内驱力,我才会在教学中有所成。今后,我会以此次学习为契机我也相信在倾听、记录、反思、沉淀、实践中,我的英语教学之路会愈趋于成熟。把所学应用到平日教学中,把学生的能力、学习成绩都大幅提高,促进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课堂活动案例
教学内容:PEP小学三年级上Unit1 Hello第一课时 教学片段:趣味操练(Practice)
(1)、请戴着Wu Yifan, Chen Jie, Sarah, Mike头饰的学生站在讲台前,另选一同学用眼罩蒙住眼睛,让Sarah等四位同学中的一个说Hello, 让蒙住眼睛的同学猜。如果猜中,要说Yes, I’m„如果猜错,要说No, I’m„ 猜对得一分。(2)、表演A部分对话,这时应指导学生注意语音,语调,特别是I’m 的发音,应为/aim/ 不能读成/em/.(3)、玩Let’s play中的游戏“击鼓传花”。
点评: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转变学习方式,培养综合学力”是二期课改的核心内容。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转变教学观念,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与主观能动性,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实施教学中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中来。1.有效参与的程度
课堂教学活动不仅是教师行为,更是学生行为,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认真对待课堂活动。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要有吸引力,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调动学生的参与。例如,在英语课堂上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们唱英文歌曲、说英语儿歌、做游戏、听故事、演童话„„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吸引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寓教学于娱乐之中;另一方面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英语的文化魅力,增进对英语文化的兴趣。2.有效参与的状态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课堂的活动,但态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情绪是高涨的还是低落?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如何?对学习的感受到的负担怎样?对学习压力承受力有多少,是越学越开心还是越学越没趣?这些都需要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去关注和引导。参与学习的动力往往只是来自于教师的一句鼓励、一次肯定、一个眼神„„ 3.有效参与的过程
13.《练习四》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篇十三
1. 唐朝是诗的繁荣时代,你们背过哪些唐诗呢?刚才听同学们背了这么多的古诗,老师也很想背一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师背诗)
【设计意图】背诵古诗,为学生搭建一个展示的平台,激发他们诵读古诗文的兴趣。然后再用富有感染力的教师引诵,拨动学生学习动力之琴弦,引发学生的诵读兴趣。
2. 有谁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板书:王勃)
3.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诗人王勃在少年时期就显现出惊人的写作天赋,曾写过一篇千古传诵的美文,那就是《滕téng王阁gé序xù》(投影出示后)请大家举起小手,跟着老师将“序”写一遍,注意,广字头的下面是“给予”的“予”,不是“矛盾”的“矛”。请同学们跟着老师齐读三遍。
4. (板书:少年)“少”在这儿读“shào”,这是一个多音字,它还有一个读音是什么呢?可以组成哪些词语?“少年王勃”这个课题,你是怎么理解的呢?
5. 齐读读题。通过课前的预习,你对少年王勃有什么了解?你想到哪些有关的词语来赞美王勃呢?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对诗人及写作背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解文题,为学习课文打下基础。并且将生字词的教学分散到具体的语境中,避免字词教学的机械性。
6. 少年王勃是怎样写成《腾王阁序》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近王勃。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出示初读要求:
A. 自读课文,你能将下列空白处补充完整吗?
少年王勃去()父亲,路经()时受到姓()的()的邀yāo请,参加庆祝滕王阁装修一新的()。那天,王勃()着窗外美景,创作了一篇庆贺()。都督()“(,)”时,赞不绝口。
B. 通过读书,你知道了什么?
2. 自己借助拼音读课文,做到字字读准、句句读通。
【设计意图】读通是读懂的前提,让学生借助课后注音,以及初读要求进行有目的地阅读,以学生自己的领悟来代替教师的讲解、分析,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加深学生的感性体验,初读入情入境。
3. 读后交流:少年王勃去(探tàn望)父亲,路经(南昌chāng)时受到姓(阎 yán)的(都dū督dū)的邀yāo请,参加庆祝滕王阁装修一新的(宴yàn会)。那天,王勃(凝níng望)着窗外美景,创作了一篇庆贺(文章zhāng)。都督(读dú到)“(落霞与孤鹜wù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赞不绝口。
4. 去掉生字的拼音,你还认识它们吗?
A. 指名读,齐读
探望南昌都督宴会 读到
滕王阁序 姓阎 邀请 凝望
B. 联系课文与填空,说一说对词语的理解。
5. 全班自由交流:通过读书,你知道了什么?
【设计意图】在交流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通过交流,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三、 诗文对照,赏析美景
1. 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横线画出相应的句子。
A. 自读课文,画出相应的句子。
B. 全班交流,出示句子:
远处,天连着水,水连着天,水天一色。一只野鸭yā正披着落日的余晖缓缓地飞翔,灿烂的云霞在天边轻轻地飘荡……
① 自由读句子,注意把句子读正确。
② 指读,认识生字词“鹜”即“野鸭”。
③ 再读句子,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C. 这么美的景色,王勃用短短的14个字就描绘出来了,(指诗句,多媒体播放课文秋景图,想想这句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齐读。
2.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则千古名句,怎样才能读出它的节奏来?
A. 同桌互读,读对了,夸夸他;读错了,帮帮他,并请他再读读。
B. 指名读,标上停顿号。(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C. 齐读。
【设计意图】凸显“整合”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学会品词析句,品味语言精妙。多种形式的朗读为背诵及默写奠定了很好的基础,最终做到熟读成诵。
四、 再读课文,体验感悟
1. 自由读课文,把你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边读边想课文写了王勃的什么事?(下转第40页)
(上接第46页)
2. 出示填空:
课文主要写了 (谁)在 (什么地方)参加宴会时,都督请人写庆贺文章,在座的客人
,(谁)文思如泉,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 》。
【设计意图】开头的“自读课文,你能将下列空白处补充完整吗?”的重点是为了让学生随课文理解生字词,而此处填空的目的则是训练学生的阅读之后的概括能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埋下伏笔。
3. 王勃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五、 自由质疑,拓展阅读
1. 读完课文后,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呢?
(预设:阎都督邀请去参加宴会客人都不敢答应写庆贺文章,为什么呢?阎都督夸王勃是“奇才”,奇在何处呢?)
2. 小结:王勃小小年纪,就名声在外,居然被阎都督邀请去参加宴会,不过,这也只是听说而已,王勃是否真是那么有才气呢?你们还有这些问题没有搞懂,怎么办呢?请同学们课后读一读有关王勃的故事,再联系课文思考。我们下堂课接着学。
【设计意图】学习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因此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适当引领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并引导学生思考,进而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
3. 布置作业:
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思。
搜集像王勃一样才思敏捷的人物的故事。
【《练习四》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练习7第一课时教学案11-14
《老师,您好!》第一课时练习题10-22
练习5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07-09
四年级语文《搭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09-08
练习课第2课时07-13
《练习5》教学设计第2课时(苏教国标版五年级教学设计)11-09
第七课时与练习(2)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07-14
第4课时1复式统计表练习11-01
第二课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练习课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07-30
课时同步练习(38)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