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糖人的课文反思

2024-10-13

吹糖人的课文反思(精选5篇)

1.吹糖人的课文反思 篇一

这节课,自己精心的准备,并未取得成功。课堂气氛沉闷,回答问题的学生不过半数。

课程标准中提到: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学习方式的形成。痛定思痛。回顾这节课,感觉存在以下原因:

1、在这节课上,我忽视了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提出的问题不够明确,如:课文时怎样描写糖人师傅技艺高超的?问题提出后,由于题的问题有些深或不明确,学生没有反应过来。虽然有的问题我发现后及时进行了调整,改为了“课文是怎样写的?”学生就找到了答案。但类似不明确的问题还有,我没有觉察到。这是这节课学生回答问题不积极的原因。巧妇还难为无米之呢。何况小学生。

2、恶性循环,导致学生说的少,教师的语言就多。语文教学应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以组织者和引导者身份在课堂上。整节课,我都是在牵着学生走。缺少了学生自主的空间。

3、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心问题的切入选择不妥。其实就以“糖人给孩子们带来什么乐趣?”中心问题为切入点,学生一样可以将课文理解好,理解透。教师只要跟随学生的回答因势利导就行。

4、教学思路有些乱。一会儿是第二自然段,一会儿是第一自然段的内容。听着思维跟着较大进行跳跃,学生也会感觉缺少一条顺畅的学习思路。

2.吹糖人甜蜜的民间绝活 篇二

吹糖人,顾名思义,就是以糖为材料,制作出人物、动物、花草等各种造型,是一种很有特色的民间文化形态。

“吹糖人最早源自北京一带,吹糖艺人肩挑担子,走街串巷,糖人卖给小孩解馋,赚点养家糊口钱。”糖人老师傅齐振义说,现在会吹糖人手艺的人已越来越少,吹糖人已演变成一种民间工艺。齐师傅的家什装在一个顶部装有横梁的木箱里,吹好的成品就插在横梁的小孔里冷凝,并招徕顾客;工具包括一个用油漆桶改造的简易小炉、一个平底小锅子、一双筷子、一把剪刀、一把梳子,还有若干麦秸秆。仔细地包在塑料袋里面的琥珀色的糖块是用蔗糖和麦芽糖混合炼制的,这是吹糖人的原料。

“吹个孙悟空!”“我要个猪八戒!”“吹个黄鼠狼吃鸡!”吹糖人现场,齐振义给孩子们演示了吹糖人的全过程。齐师傅能做很多花样,如老鼠上灯台、黄鼠狼拖鸡、猴拉稀等属于吹塑作品;猴子耍刀、龙蟠柱、齐天大圣、蝎子倒爬墙等,则属于堆塑。当糖加热融化得像稀泥一样时,就成了“糖稀”。齐师傅用筷子缓缓搅拌,挖起了鸡蛋大小的一团,放在手中揉捏和拉扯,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糖稀混合得更加均匀。然后把糖稀压成饼状,并用拇指在一面挤出凹坑,如同做窝头。随后将“窝头”搓圆,轻轻捏住窝头顶部,从中部开始将其向下拉长。拉长变细的部分迅速冷却凝固,齐师傅用手指轻轻一弹,多余的糖稀落回锅里继续加热,他手中剩下一个如同带着尾巴的、尚未充气的气球一样的“坯子”。这时,“气球”的尾巴是冷却坚硬的,而球体部分温热柔软。准备工序完成后,接下来就是吹糖人的精华部分:“吹”。只见齐师傅把气球尾巴噙在口中,缓缓吹气,球体部分就如同变戏法一般慢慢膨胀并逐渐变得透明。他吹气的同时,双手在球体上轻轻地揉搓和挤压,很快一只歪着脑袋的大公鸡就完成了。齐师傅用麦秸秆蘸了些热糖稀,将公鸡粘上去,当真活灵活现。

很多孩子们还是第一次真切地看到吹糖人的全过程,脸上写满了惊讶和神奇的表情。齐振义表示,现在已把吹糖人的手艺传给徒弟齐崇渠。“希望吹糖人的技艺就和剪纸、年画等一样,作为传统文化艺术,能够受到人们的关注,能够把这种古老的传统手艺保存下去,流传下去。”齐振义说。

听老人讲,早些年都有走街串巷吹糖人的,为了让生意好做,糖人可以不必用钱来买,而是用牙膏皮来换。两筒牙膏皮就可以换一个孙猴或是其他的小糖人。这一直颇受儿童欢迎,常常有小孩子把家里没有用完的牙膏挤出来,用牙膏皮去换糖人吃,即便挨打也觉着甜滋滋的。

据传,吹糖人儿祖师爷是刘伯温。据说朱元璋为了自己的皇位能一代代传下去,就造“功臣阁”火烧功臣。刘伯温侥幸逃脱,被一个挑糖儿担子的老人救下,两人调换服装,从此刘伯温隐姓埋名,天天挑糖人担换破烂。在卖糖的过程中,刘伯温创造性地把糖加热变软后制作各种糖人儿,有小鸡小狗什么的,煞是可爱,小孩子争先购买。在路上,许多人向刘伯温请教学吹糖人儿,刘伯温一一教会了他们,于是,这门手艺就一传十、十传百的,传到现在据说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3.吹糖人周记 篇三

暑假我们全家去北京旅游,在动物园门口的地下通道中,我们遇到了一位吹糖人的老艺人。

老爷爷的架子上插满了吹好的糖人,有机灵的猴子、雄赳赳的大公鸡,奔腾的骏马等等,一个个栩栩如生,非常漂亮。我很喜欢,央求妈妈也给我买一个,妈妈同意了。我问老爷爷:“爷爷,能给我吹一只小羊吗?”老爷爷说:“没问题,小姑娘。”只见老爷爷用一只筷子从一个小锅里把加热的糖挑出一团,然后他在食指上沾了一些淀粉,用糖团包住手指,形成一个空心,不粘连,老艺人用灵巧的双手从糖团中抽出一根又细又长的管子,把嘴凑到管子上吹呀吹,只见糖团渐渐地膨胀起来。这时,老爷爷又用手左捏一下右捏一下,不一会儿,小羊的样子就出来了,老爷爷把多余的管子去掉,封上口,又把小羊插到一根竹签上,然后用颜料笔画出了小羊的眼睛和胡须,一只栩栩如生的小羊诞生了,我高兴的`直拍手。

4.《吹糖人》教学设计 篇四

2、教师出示糖人实物或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糖人图片

3、师:一群乡下孩子也和你们一样特别喜欢糖人,让我们快快打开书读一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文,遇到不易读通顺的句子,多读几遍,不理解的词借助工具书把它弄明白。

2、用课件出示文中的生词,指名读,开火车读。

3、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如:“清脆”、“糖稀”等词语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帮助理解。

如:“羡慕”、“惊奇”、“宁静”“郑重”等词语可以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境来理解。

对于其他词语可以师生共同解决。

锻炼学生迅速总揽文章大意的能力。抓住感受点品词析句,读中品味,享受语言的熏染、发展语感。

想象与读书品味语言相结合。

调动起学生的生活积累,引起情感的共鸣。

扩大阅读面,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4、检查读文情况:教师指名学生按自然段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

5、思考、交流:“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三、读中感悟、深入品味。

1、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糖人”给乡下孩子带来了哪些快乐和享受?勾画有关的重点词句。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体会。

3、引导学生抓住自己观点的支撑点,即文中关键的语言文字来品味与理解。

A:汇报交流第一自然段时,引导学生抓住“飞起”、“生风”、“不一会儿”、“围”等词语来体会孩子们追看“糖人”的急迫和热切。在此基础上进行感情朗读,读出孩子们当时欢快、愉悦、急迫、热切的心情。

B:汇报交流第二自然段时,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象:“糖人师傅手中还可以变出什么?” 并引导他们抓住“伸长脖子”、“瞪圆眼睛”“恨不得撬开”等词语来体会孩子们对吹糖人过程的好奇。

C:汇报交流第三自然段时教师先引导学生想象一下“一个糖人一个故事,会有哪些糖人和有趣的故事呢?”再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你有这个时候吗?买了形象的糖人后,会马上就吃吗?”最后引导他们抓住“端详”、“舔舔”、“郑重”、“小心”、“不想咬碎”等词语来体会孩子们舍不得吃糖人、对糖人的无比珍爱,并随机进行感情朗读。

4、整体回顾全文,引导理解最后一段 “糖人在我的心中还没融化呢”这句话的含义。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4、学生独立描红书写。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5.吹糖人作文600字 篇五

他白发苍苍,但却有一颗童真的心。他特别厉害,糖稀在他手里就像有魔法一样,一会儿就变成了栩栩如生的糖人。我还听说,糖人的祖师爷是明朝宰相刘伯温。

老爷爷先把糖块放在小锅里融化为糖稀。小火一直烧着,糖块变成糖稀后一直保持着软软的状态。然后老爷爷用勺子取出一勺糖稀,放在手里团成团。接着把它捏成空杯子形状,慢慢的向上收紧,把杯口捏成细条。有个小孩子说:“老爷爷,我想要一只大公鸡。”老爷爷点点头答应了。

只见老爷爷把糖条放在嘴边,微微鼓起了腮帮子,竟是要向糖块里吹气!糖块的“肚子”慢慢鼓了起来,同时老爷爷的手也动了起来,他轻轻的一手托着糖块,一只手一捏,便捏出一个角,又在这角下面拉出了两个小角,有点弯弯的弧度,大概是公鸡尾巴。不一会,一只活灵活现的大公鸡做好了。老爷爷折断了用嘴糖管,用竹签沾糖粘在公鸡肚子下面,完整的糖人就做好了。

看完老爷爷吹的糖人,我也跃跃欲试,就跟老爷爷商量:“爷爷,我能不能也做一个糖人呀?”爷爷笑呵呵的说:“行啊。”没想到,我用手刚一碰糖稀,手马上就被烧红了。老爷爷效率,过了一会,老爷爷把糖稀揉好之后,一边让我吹着,一边让我自己吹。在爷爷的帮助下,我吹出了一个“小蘑菇”。

我赶紧把“小蘑菇”拿回家让爸爸妈妈看,可是他们不相信是我做的。我就带着他们去找吹糖人的老爷爷,后来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做出一个“全家福”,有爸爸、妈妈和我。我们谢过老爷爷,高高兴兴的回家了。

上一篇:幼儿园午餐目标及策略下一篇:无趣的寒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