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如何实施教学理念(共8篇)
1.学校如何实施教学理念 篇一
校长如何实施学校领导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校长是一校之魂。”教育界还有句名言:“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以上说法颇有一定道理,校长的思想观念、品德风貌、管理水平对学校工作影响极大。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学校要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充分发挥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的能动作用,有效促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发展。作为校长,要积极适应课程改革的新形势,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勇于探索,才能有效地开展学校工作。
我非常荣幸于2018年4月2日至5月25日,参加了由成都市教育局主办、四川阳光教育服务咨询中心承办的2017成都市中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班。通过两个月的专题学习和跟岗实习,我深切体会到,认为一个好校长应该是德才兼备,具有高度事业心和责任感。校长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知识才学和领导艺术,在学校工作中具有极大的影响力。校长是学校管理的核心人物,而学校管理又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作,要想把一所学校管理好主要靠校长。作为校长如何实施学校领导呢?下面,结合实际,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校长要有凝聚力较强的人格魅力
首先,校长要有很高的政治道德责任。具体工作中,校长要摒弃官位意识,提高为师生服务的热情,增强干事创业的责任感;淡化管束意识,体现人文关怀;抛开功利意识,提倡脚踏实地的作风; 要知人善任,在思想品德、道德修养上做教师的楷模。时刻用苛求的眼光看待自己,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师生,做师生的知心人。其次,校长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校长必须视野开阔,观念更新,不断学习新知识。要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善于思考总结,把学科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能力,使决策达到科学化、最优化。再者,校长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处事艺术。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高超的处事艺术能够团结人、凝聚人,把学校的目标化为全体教职工的共同行动,有利于校长意图和学校整体的实现。校长对人要有信任感、期望感、宽容心,要相信人、鼓励人、成就人,理解和满足教职工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心理,创造条件为教职工谋利;要做到表扬用喇叭,批评用电话,使其有温暖感;对取得成就的教师给予鼓励,使其有成就感;对优秀教师评优、提拔给予倾斜,使其有归属感。
二、校长要有自己先进的办学理念
“理念”就是一个人具有的准备付诸行为的信念,它是一种观念,是行动的指南。校长要把自己的“理念”明明白白地告诉教师、学生和家长,并在工作中得到有效的实施。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校长一要做到实事求是,重视未来,强调发展的超前观点,以使所培养的人才超前时代。二要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视野,以便为自己的学校确定高远的办学目标和正确的办学方向。只有站得更高,才能看得更远,也才能更好地把握未来,拥有未来。三要有虚心向人家学习的态度,在向人家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的同 2 时,还要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突出自己的优势,展开自己的弱势,办出有自己特色的学校。
三、校长在管理上要做到人性化与制度化相辅相成
人性化管理无论是作为一个口号,还是作为一种理念或是一种管理方式,它的提出是符合现代人心理需求的。人性化管理充满魅力,它最大限度地去满足人们的需要,使每位教师感受到人文关怀,而这种关怀又成为连接学校、管理者与教师情感的纽带。实施新课程改革,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如何使教师缓解这种压力?如何使教师的喜怒哀乐得以释放?人性化管理起到重要的作用,人性化管理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追求和谐。可学校管理仍然需要刚性的管理。如果说人性化管理讲感情、重“亲情”、照顾情绪、满足需要,那么只讲人性化未免有失偏颇。因为只讲感情并无限度地宽容,会滋生惰性,心理需求会膨胀,索取欲望更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会减弱,工作随之失去干劲儿,这不是人性化管理的本质。因此,校长在人性化管理的同时不能淡化了制度化管理;否则,工作也就无法正常运转。没有制度的约束,教师上课迟到就会司空见惯,甚至上课时接听手机也会习以为常,管理秩序、教学秩序会一片混乱。在管理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人性化管理必须以制度化管理为基础,制度化管理为人性化管理提供了保障和支撑。因此,强调人性化不能不要制度化,强调制度化一定要有人文色彩,制度化要充满人性化的温情。人性化不是你好、我好、他也好,制度化也不是冷冰冰、赤裸裸的。管理应有条框,但不冰冷,应有弹性,但不盲从。学校管理是在科学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的引领下,以健全的刚性制度和弹性的人性管理做支撑,在二者相辅相成中动态生成,从而有效地促进办学目标的实现。
四、校长要“知人善任”
“知人”就是发现人才,了解人才。作为校长,必须对本校教师各自的思想状况、学识专长、兴趣爱好、性格品质、家庭结构和社会关系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善任”就是会任用人;它包括唯才是用、用其所长和人尽其才三个方面。也就是合理地分配他人的工作任务,以便达到出色地完成。一所学校办学的好与差,光几个班子人员是不够的,必须有一批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只要组织得好,他们就会人尽其能;反之,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所以,当校长必须知人善任,切忌任人唯亲。对工作中的“能人”,应充分让其释放能量,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如有的在教研上有专长,可安排其担任教研组长、教导主任;有的教学过得硬,可安排在毕业班把关;有的善于管理,让其做班主任,充分施展才华。在用人问题上,要有“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胆识和魅力,让其大胆工作,发现取得成绩,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同时,校长要有宽广的胸怀,对同志在工作中走了弯路,出现了问题不要动辄训斥,要帮助寻找原因,及时解决问题,要勇于承担责任。这样,老师才能信服,教职工才能全心全意为学校出力,学校的工作才会有起色。
五、校长要有自己的办学目标
学校管理不能仅仅停留在制度化管理的层面上,也不能仅仅停留在调动教师积极性的层面上,更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考分上。作为校长,在抓好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应该考虑学校如何进一步发展,如何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层次。用开阔的眼界和抱负,认真规划学校未来的发展,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责任作为办学的根本目标,使学生情感、道德、能力、体魄、精神诸方面全面发展。校长应善于提出学校各个时期的发展目标,并且把制定目标的过程变成动员、激励全体师生不断奋斗、进取的过程,以坚定的信念、锲而不舍的精神去实现自己的办学目标,又以此激励全体师生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总之,管理一所学校不容易,把学校办出特色更不容易。这就要求我们的校长们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拓展自己,提高管理能力,这样才能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发展的需求,才能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
2.学校如何实施教学理念 篇二
笔者作为一名美术教育工作者, 分别从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 健全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注重教师和学生的主客体关系;创新教学手段, 丰富教学内容五大方面, 进行了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理念的探讨, 供大家参考,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在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 健全学生的人格
在社会转型和经济飞速发展的新世纪, 在伦理道德等方面出现了多元化的思想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淡漠的情况。网络媒体和电视媒体对不良思想的宣传和传播使得很多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美术教学通过美的教育和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和谐、健康和积极向上的人格, 在教学中积极渗透德育教育可以健全学生的人格修养[2]。例如, 对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的临摹和欣赏, 教师要将其中蕴含的人性美和精神文化知识巧妙地传授给学生, 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文化修养、情感和道德修养以及对祖国的热爱。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
学生在美术课堂上会根据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创造出很多奇思妙想的作品, 他们将自己的想法和观念在绘画或手工作品中展示出来, 这种创造力是美术教学独有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是新时代的要求。美术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讨论、实践和大胆创作来积极运用美术语言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看法, 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这种教学理念相比传统的教学理念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探究精神和情感态度方面有巨大的进步。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自古以来就是人们所追求和向往的, 审美能力可以通过后天培养得来, 尤其是美术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方面的作用很大。创新美术教学理念的关键内容就是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对提高学生在辨别假丑恶和真善美方面的能力和陶冶情操有重要意义。审美能力教学需要在美术教学的全过程中渗透,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教师的指导, 让学生学会如何去鉴赏美术作品, 明白作品中所蕴含的艺术价值和精神寄托[3]。
四、注重教师和学生的主客体关系
新的教学理念重要的是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的改变, 要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师生的互动交流。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辅助者和引导者, 建立民主、和谐和愉快的课堂氛围。教师要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 挖掘他们的奇思妙想, 促使学生在合作和探究中大胆创作大胆猜测, 成为美术学习中的主角。
五、创新教学手段, 丰富教学内容
美术教学的内容非常丰富而且会涉及到非常多的手工, 教师不要拘泥于教材, 而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积极探索与课程相关的案例或创作。美术课也不仅限于绘画和手工, 还可以融入音乐、舞蹈、游戏和多媒体课件等, 这些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和工具可以帮助学生直观生动地了解美术内涵, 提高其艺术修养。美术教学也绝不仅仅局限在课堂上, 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社会中的美、大自然的美, 并将这些美通过各种美术语言展示出来, 包括国画、油画、彩塑、剪纸、编织等各种形式。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培养学生的美术修养。
结语:美术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和健全人格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越来越受到学校和家长的重视。新时期的美术教学理念要破除传统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的理念,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师生互动, 注重渗透德育, 在教学内容和手段方面进行创新, 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摘要:近些年美术可以说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注意, 尤其是家长, 越来越关注子女的全面发展, 可以说美术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造能力、思维变化能力等诸多方面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 不仅家长越来越关注美术, 教育体系也越来越注重美术课程体系建设, 如何提高美术课的教学质量是每一个学校关注的话题。笔者通过本文主要探讨了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理念, 供读者朋友参考,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键词:美术,美术教学,创新理念
参考文献
[1]王佳.更新美术教学理念, 创新美术教学模式[J].课改在线, 2011 (6) .
[2]周丽娜.美术教育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研究[J].黑龙江史志2010年11期
[3]汪远祥.新课程改革中美术教学新理念[J].继续教育研究, 2010 (12) .
[4]黄鹤.现代美术教学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策略[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 8 (4) .
[5]李雨.浅析高校美术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10期
3.学校如何实施教学理念 篇三
关键词:初中数学;快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8-051-01
0
顾名思义,快乐教学是让学生获得学习的动力,在一种快乐的环境中完成教学。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以学生的需求作为教学策略的出发点。从根本上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更重要是,教师还要发掘初中数学课堂中的积极因素,改变学生对数学的传统认知,从而获得一些带有针对性的教学改进。最后,教师还要从学生们的兴趣着手,将兴趣与教学相结合,制定一个具有特色的教学。
一、满足学生的需求,制定多元化的教学策略
从以往的教学情况来看,教师对学生提出了过多的需求,而这些学习压力让学生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进而导致课堂氛围不够理想。经过分析可以看出,教学出现情况主要是学生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进而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因此,实施快乐教学理念的突破点便是满足学生的需求,制定多元化的教学策略。这需要从两个方面开展教学。首先,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来自于他们在课堂中的需求,只有满足这个要求,学生才会对数学课堂产生积极的态度。其次,多元化的教学策略,是为了让学生获得不同的教学体验,奠定快乐教学的基础。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循序渐进,不要追求速度,而是要追求教学的质量。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情况进行观察,通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制定一个大致的教学方向。其次,多元化的策略应该各有各的侧重点,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满足学生的需求。例如,在学习《二次函数》的时候,教师既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要从别的角度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引入一些數学发展史,或者一些数学的趣事,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放松自己的神经,也可以让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数学学习不只是对理论的理解,还应该对它的发展历史有一定的了解。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方式有利于教师开拓教学的宽度,让学生获得不同的教学感受,为快乐教学奠定一定的基础。
二、发掘数学教学中的积极因素,改变学生的固有认知
快乐教学并不是一个新的教学理念,从过去到现在,教学一直都提倡快乐教学,但是教学效果一直都不够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的教学措施,无法满足理念的要求。换言之,教师无法在课堂中创造出一种理想的学习氛围,无法在课堂中发掘出真正能够制造出快乐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该在一定的教学基础上,在原有的课堂策略上作出一些调整。在具体的策略中,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首先,教师要尝试对原有的教学策略进行一些改变,通过改变,让学生对数学课堂有一个不同的认识。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实施一些带有兴趣的教学策略,从兴趣着手,真正做到快乐教学。
另外,教师应该开拓多种形式的课堂形式,对某些知识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从学生的情况来看,多种形式的教学,有助于他们获得不同的教学体验。对教师来说,学生的需求永远是教学策略的调整依据。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对教学有一个调整的意识,能够发现教学中的需求。这样才能够真正地获得一个理想的快乐教学模式。
三、制定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
快乐教学,主要是针对学生的需求,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快乐因素,从而获得一种积极地学习态度。笔者认为,教师还应该制定一个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获得一种不同的教学感受,在特色教学模式中感受到自己获得的动力。所谓的特色教学模式,即带有针对性的快乐教学,不同的学生往往有不同的需求,因此教师可以从学生自身的情况进行着手。让学生自身的需求,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调整。在数学课堂中,不同的学生往往面临着不同的情况,快乐教学的需求也是不同的,教师需要采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对学生采取真正良好的教学需求。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适当地采取学生的建议,从而从最初的需求,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快乐教育,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结语
快乐教学,是建立在学生需求之上的一种需求,它会对学生产生一些带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措施,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除了制定多元化的教学策略之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教学地位,在教学出现问题的时候,及时给予教师一些建议。当教学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的时候,教师可以暂缓教学节奏,停下来仔细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学生的反馈与教师教学的了解,及时地作出教学调整,从而达到一种良好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熊川武.高校管理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4.学校如何实施教学理念 篇四
贵州 贵阳 王黎军
一、适用情景:
当要开展素养活动,使师生的行为变为长期、自觉的行动时,查看此技能。
二、技能描述:
素养活动是前面4S活动的效果和延续,通过整理、整顿、清扫和清洁4S活动长期持续不断地、全面彻底地坚持,培养了4S的意识,养成了随手整理、整顿、清扫和清洁的日常习惯,养成了随时遵守制度的意识和习惯,由内心里去认同5S观念。通过教育不但使全员时刻牢记“5S”规范,还要从培养全员文明行为的规范着手,制定政策措施,加强文明行为的检查和监督,使师生在言行举止上都具有良好的习惯。素养活动的重点就是从“纪律”管理着手,督促师生自觉地遵守和执行学校的规章制度,从心里自然流露出来的“必须”的心态去实行,才是成功的要素。
三、素养方法:
制定素质养成相关的规范、通过教育培训、现场指导、循环检查,不断改进,使人人养成遵守5S的习惯,时时刻刻记住5S规范,可以和校园文化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使5S活动更注重于实质,而不流于形式。素养活动最主要的方法是教育培训。
1.明确素养的目的
学校通过实施素养活动,应打造一个积极向上、富有合作精神的团队,其目的是:全体人员高标准、严要求地维护现场环境的整洁和美观,自愿实施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的4S活动,培养遵守规章制度和具有良好习惯的人才。
⑴.通过前4S的循环实施,养成整理、整顿、清扫和清洁的日常习惯; ⑵.通过5S治理,改善校园的环境和文化生态,促进人员素养的提高; ⑶.通过5S提升组织形象,增强凝聚力,营造团队精神,改善人文环境。2.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是师生的行为准则,是让全体人员达成共识、形成校园文化的基础。通过对制度条文的公示和培训,使全体人员在活动中要不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努力养成遵守规则的习惯。
⑴.制定5S管理制度,明确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即4S)状态的标准和方法并认真贯彻。5S管理制度可以包括5S实施指南、5S管理办法、5S评分办法、5S检查表格信5S工作职责等等。目标是实现学校5S实现标准化、常态化管理
⑵.制定学生行为准则,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养成遵守劳动纪律的习惯,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制定学生手册,要求在满足个人最基本需求的同时,明确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禁止和提倡的行为,明确激励机制,培养组织纪律性,保障人身安全。
⑶.制定文明礼仪制度,倡导文明风尚,将文明语言及行为形象化、可视化、口语化,并努力形成常态。要将核心价值观、文明行为、文明用语从生硬的规定中把分离出来,做成口号、标语、图画及艺术形象等,营造一种朴实亲民的人文环境。
⑷.制定生产操作规则,将师生带入现场,实地指导学习相关制度,使全体人员对规则于以确认。设备管理办法、设备操作指南、岗位职责、各场所的管理办法等都是规范人员正确从事生产活动的指导书,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劳动纪律和职业素养。
3.实施全员培训
⑴.培训从一把手开始,一把手是机构中的领头羊,只有一把手5S的素质提高了,才能够重视5S,才有利于5S实施团队的组建,才能够调动机构中的各项资源为5S活动服务。一把手通过示范作用,促进机构5S活动的持久开展。各级组织都有一把手,在班级层面,班主任就是班级的一把手,一把手的培训关系到机构5S实施的效果。
⑵.培训应根据不同的级别、不同的对象、不同的问题和不同的实施阶段,规划好前期动员、中期整改、后期评价的宣传策略。做好不同层次的业务培训、对策讨论、示范展示、互访交流和表彰激励等宣传教育活动。
⑶.学校应向每一位师生灌输遵守规章制度、工作纪律的意识,如果绝大多数人员对以上要求付诸行动的话,个别人员和新人员就会抛弃坏的习惯,转而向好的方面发展。此过程有助于师生养成遵守规章制度的习惯,改变师生中只图自己方便、不理会集体和他人的潜意识,培养对班级同学、部门同事的热情和责任感。
⑷.要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培训,针对问题人员进行培训,针对不会的人员进行培训。培训不走过场,不限形式、不搞形式主义。培训要及时、高效、明确,培训后要检查整改效果,在循环的检查与培训中,促进人员和团队素质的提高。
4.检查素养效果
开展素养活动之后,要对素养活动的各个方面进行检查,查看效果如何。素养活动的检查内容包括:
⑴.日常活动
①班级、部门、学校等各级组织内部是否已经成立5S小组或5S管理委员会。②各级组织是否经常开展有关5S活动方面的宣传、交流和教育培训。③各级领导、负责人、班主任是否对5S很重视,并率先推广。
④全体师生是否都非常明确实施5S对学校和个人的好处,对实施5S活动充满热情。⑵.师生行为规范
①是否做到勤于整理、及时整顿、随时清扫和保持清洁。②能否遵守教学场所、公共场所、办公场所的各项规定。③是否做到齐心协力,团队协作,情绪饱满,待人热情。④是否遵守作息时间,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缺旷。⑤大家能否友好地沟通相处,是否支持和服从学校管理。⑶.服装仪表
①是否穿戴规定的校服,服装是否干净、整洁、完整,是否尊重校服。②校牌、学生卡、工作证、执勤标志等是否按规定佩戴整齐。
③床单、被子、衣服、鞋子是否干净,个人桌箱,储物柜是否整洁。④是否勤修指甲,勤理发,勤梳发,面都是否清洁并充满朝气。
5.学校如何实施教学理念 篇五
评价问题至关重要。今天,我们怎么上课?首先取决于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课堂。而什么样的课堂教学属于理想的课堂范畴,则是评价需要界定的工作。所谓考什么教什么,揭示的就是单向、单调评价体系对当前课堂教学生态的破坏和颠覆。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课程与教学评价存在着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传统教学评价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呢?
一、传统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
根据资料分析及专家们的研究,传统教学评价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评价目的与功能严重异化
教学评价的目的本该是诊断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及时调整,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传统及现有评价的目的及功能严重异化,表现在:
1、评价目的只作为奖惩的目的:为了考核教师(公开课的异化、末位淘汰等)、为了证明学校的实力、为了迎合家长及社会不合理的需求等。
2、评价的功能萎缩为甄别学生,把学生区分为三六九等,以决定对其的不同对待。
(二)评价内容的学业化
传统的教学评价只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学业成绩又窄化为学科分数,忽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等方面的评价。
(三)评价重心重“教”轻“学”化
传统教学评价尤其是课堂教学评价主要关注教师的“教”,注重教师教的行为,忽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学”的行为。
(四)评价手段单一化和唯量化
传统评价主要以考试(测验)或练习、作业为主,甚至就以考试代替其它形式的评价;并且,评价的处理方式又以量化的形式给学生定位,由此失去了许多富于意义、价值的东西。
(五)评价主体局限化 传统评价主体自上而下基本是:教育行政部门评价学校,学校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学生毫无发言权。在日常的教学评价中,只有教师是评价主体,教师掌控着评价大权。
明年秋季,我市将全面拉开高中课程改革的帷幕,某种意义上,将我们当前骑墙于应试和新课程双重轨道之上的高中课堂教学,推到抉择的边缘。是坚守应试教育的堡垒,继续维持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传统课堂教学态势;还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革故鼎新,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秉承不同价值取向、操持不同思维方式、置身不同环境中的教师,在实际选择和取舍的过程中,可能还会彷徨和观望。作为当前国情条件下一种最有力的导向,教学评价对此却不能不作出新的思考和清晰的回答。
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教学评价发展的基本走向
(一)价值引导:体现时代的要求和特色
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制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的、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它承担着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满足不同潜质学生发展需要,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国际视野与民族精神、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人生规划能力的重要任务,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这种具有鲜明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崭新定位,要求我们超越传统教育工具化的倾向,对当前高中阶段的课程设置进行大范围的调整和改革。而课程改革的关键在实施,如何将新课程倡导的理念转化为实施者自己的信念或者行动哲学,教育评价改革不能滞后,更不能置身事外。
高中课堂教学评价首先需要明确回答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课堂教学向何处去”的问题。乌申斯基在谈到课堂教学目的对于教学工作的重要性时,曾经打过这样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建筑师在为一座新建筑物奠基时,连要建筑什么东西都回答不出来,那你将对他说些什么呢?课堂教学凝聚、蕴涵着一定社会的人们对于未来理想的人类社会以及受过教育的人的形象的价值追求与价值选择,新课程下高中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建构学生完满的精神世界;二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品质。目的决定方法,价值决定方向。教学评价在引导人们追求理想的课堂教学时,必须强调教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要倡导民主的师生关系,注重学生的交往合作,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让生活成为课堂教学的源头活水。一堂好课首先是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先进教学理念的反映。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定位在科学世界和书本世界,想方设法将一种预设的成人化、社会化的生活模式强加给学生,致使课堂教学严重脱离学生的现实世界和社会实际,颠倒了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关系,学生的精神世界和生活世界也成为课堂教学遗忘的角落。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课堂教学首先需要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和现实生活世界,赋予课堂以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努力改善和提升学生的生存状况、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如思想政治课程要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其他学科,无论是语言、数学,还是人文、科学,都要敢于从教材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增强教学内容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不能将物化的知识当作必须遵守的金科玉律,人为割断课堂学习与火热生活之间的互动与共生。
-----注重学生的交往合作。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仅对学习对象(目标、内容、方法和手段等)具有选择性,同时具有主动性和能动性。从某种意义上讲,课堂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以培养和构建学生的完满精神世界为目标的教育主体之间的特殊的交往过程,有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还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但是在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课堂教学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交往、沟通和互动,基本处在一个个孤立和隔绝的状态。因此,《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创设各种学习的活动,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
-----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课堂是一个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发现和探究、独立思考和不断创新的过程,而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教师和教材提供的现成的观点与结论。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说,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所以,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在新课程背景下,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所谓“平等中的首席”,那是新课程对教师课堂作用的崭新定位。学生通过与教师的交往与对话而成长,教师通过与学生的相遇而充实,师生在课堂上达到共享知识、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境界,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才有着力点和生长点。
(二)主体参与:激发和彰显师生的个性
态度决定一切,参与决定效果。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涉及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什么样的评价是有效的“好”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谁参与,以什么样的立场和态度参与。亨里认为,从实践的角度,被评价主体的参与,是一项评价成为好的评价的决定性特质。如果没有被评价主体参与其中,关于评价的目的、运作和结果,就有可能被忽略、批评和抵制。传统的以分数为核心来衡量课堂教学效益的评价体系,正因为只重视量化的物,而无视具体人的主体参与性,因而受到广泛的批评和抵制。
在“左”的思想路线和急功近利的浮躁追求下,我们的课堂长期在错误的评价驱动下,盲目地跟在社会本位的各种要求后面跑,致使本来是以人的发展为目的和以人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成为“无人”之域。事实上,人从来就不是完全听命于评价体系摆布的被动生存物。马克思早就说过,人是历史的创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人,像动物一样,服从着社会的各种法则,但除此之外,他还能积极地参与创造和改变社会生活形态的活动。”(恩斯特.卡西尔《人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其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只有最大限度地激发并彰显教师和学生双重主体的个性,才会成为推动教师实践创新、学生全面发展的有生力量。
1.目标多元,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课堂教学评价指标包含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方面。传统课堂评价只注重教师的“教”,学生“学”的状态和效果更多是通过学生的解题能力和纸笔测试成绩来间接反映的,这显然很不全面。现在,我们的评价已经关注到学生在课堂上学的状态,并且将评价重心从由对教师的关注转移到了对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关注。然而,“不管白猫黑猫,只要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分数效率标准,仍然逼迫课堂在一元评价指标体系下“穿新鞋走老路”。为此,必须努力构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三维评价指标体系,全面评价学生在课堂生活中所展示出来的综合素质。新的高中课程是一种体现了层次性、发展性、选择性的弹性课程方案,它重在对学生各种潜能的辨认、开发和激励,不是关注哪一个学生更聪明,而是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哪些方面更聪明。学分管理制度的实施,为这种保证学生强势智慧发展的课程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如果我们的课堂评价体系不能同步跟上,在关注课堂学习目标的同时,不能将学生在课堂的自主参与、有效互动、经验建构、情感体验、反思能力有效纳入评价视野,则势必削减新课程中内蕴的人本意识和个性诉求。
2.尊重个性,彰显教师的创造精神
教师评价是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由于对教育价值的追求过于功利化,教育评价常常被用来作为奖惩教师工具,在实践中没有发挥出健全的、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的功能和作用。其实,教师的教学活动是充满智慧的创造性活动,教师上好一堂课需要诸多方面的素质,当具备一些最基本的素质后,教师的个性特点就成了影响课堂特色的决定性因素。教师分析好自己的个性优劣点之后,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风格定向,就会有生动而富有特色的的课堂,也会培养会生动而有个性的学生。因此,评价课堂上的教师,不应当仅仅按照一个预设的理想模式,测量教师是否入轨,教学基本功是否适应学科要求,而是应当更多地关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教育思想、确定的有效教学目标、指导学生进行有效活动建构、实施动态生成性教学、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对话质量等。只有立足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个性特点之上的课堂评价体系,才能激发广大教师创造性地整合和应用教材内容,广泛开掘课程资源,提升自己专业发展水平的内在动力。
3.关注个体差异,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新课程数学观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应该有不同的发展。其实,不唯数学应该体现出鲜明的层次必,所有学科的学习都遵循着同样的规律。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生命存在,存在着发展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因而即使在课堂上,也应该允许他们按照不同的节拍,获得属于自己的幸福感受和成功体验。古人说“有教无类”,强调的是平等地对待第一个个体,并不要求整齐划一的“大一统”课堂。以班级授课制为标志传统教育可悲之处也正在于此,不是目中无“人”,就是满目无差别的人,令人不寒而栗。能否因材施教,是否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树立起“尊重差异、追求个性”的现代教学观念,是衡量新课程背景下课堂优劣的重要标尺,也是课堂是否富于生命活力的重要分水岭。
(三)关注过程:保证传统教学向现代教学的顺利过渡
从传统课堂切换到现代课堂,不是一蹴而就的,有一个认识渐进、实施步步跟进的发展过程。纵观我国前七次课程改革,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无不提醒我们:在倡导一种理念,高扬一面旗帜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对传统的继承,合理吸收传统课堂的积极因子,切忌急于求成,追波逐流,从一个极端走进另一个极端。
1.传统教育中的宝贵经验不能完全抛弃。构建现代教学论背景下自主学习式课堂模式,打破师讲生听的传统课堂格局,彻底解放学生的手、脑、口、心,是新课程着力探究的前沿课题。然而,我们在看到新课程给中小学课堂带来勃勃生机的同时,也同时看到传统课堂教学并未完全退隐到主流教学形态的背后,相反仍然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其中原因耐人寻思。众所周知,教育对孩子而言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这种特殊性至少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时间的有限性。虽说终身教育的概念深入人心,但一个人在儿童时期掌握知识的数量和质量仍然是衡量学习效益的重要指标;
二是内容的局限性。尽管我们高度重视人的直接体验和实际经验在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但校园学习仍以学习简接经验、继承已有的社会经验为基本着眼点;
三是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因社会发展的程度有限,当前每个儿童人均占有的教育资源有限,绝大多数孩子不可能配备专门的老师,学校仍然是大部分孩子学习的主要场所,在此意义上,我们必须承认班级授课制对人类文明传承功不可没,强调教师在课堂中发挥主要作用的进步性和科学性也没有失去意义。构建新课程背景下的理想课堂,同样需要找准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的着力点,勿让教师成为新课程计划的阻力;要正确认识知识在人的智慧生成中的基础意义,防止“去知识化”倾向的产生。如果我们因为要实施新课程,就否定传统教育中的所有因子,这种对于传统教学一棍子打死的冒进理念和做法,是不切实际的。
2.正确估价新课程实施的教育生态。新课程是伴随着新的培养目标一起走进我们的课堂的。这个新目标就是保证所有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者和有责任的公民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学习和学会自主规划自己的职业和人生。这种努力引导学生往大看、往上看、往前看的架构,充满了理想主义的特质。但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必要的物质支撑和广泛的社会支持。有人质疑新课程是一种新的“洋务运动”,过于理想,未考虑到我们的具体国情,显然这种质疑带有某种抵制的意味,不可取。但其所揭示的客观矛盾不能视而不见。捉襟见肘的教育投入(同时,资源配置严重失衡)、浮躁的社会文化背景、极端功利化的价值追求、一考定终身的终结性评价方法、专业化程度不高的师资队伍、60人以上的大班额教学组织形式,这些因素所构成的特殊教育情境告诉我们新课程的实施有一个由理念到实践的发展过程,不能急于求成,生搬硬套西方的课堂教学模式。边实践,边总结,再实践,再提高,这应是一个基本的操作思路。
3.注重实效,保证传统教学向现代教学的顺利过渡。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最大区别,在于是否确立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这是一个核心的问题,在此之外,其他诸如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的应用,都是次要的,属于从属意义的。没有最好的课堂教学模式,只有更好的课堂教学状态,真正有效的评价导向应该是简单的、鲜明的。
----目标简明,以最接近学生的起点带领他们走向最远的终点。目标的设计要简明、清晰、具体,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发展的可能性,又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做到即时目标和延时目标相结合,共同目标与个性目标相结合,确定性目标和不确定性目标相结合。
----内容简约,以最主要的问题拉动最丰富的学习信息。任何成功的课堂都有其合理的重心,这是学习的重点所在,也是师生双边交流的核心抓手。当然,主问题的设计需要教师在多角度研读教材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实际,提炼出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从而使课堂教学形成一条各个环节有机联系的动态发展主线。新课程倡导民主讨论氛围下的全元思考,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需要追求最大的教学效益,那种表面热热闹闹,其实不能启动学生深层或者有效思维的形式主义作法应该坚决摒弃。
----方法简便,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最有分量的收获。无论是自主式、合作式还是探究式教学,理想的课堂都要围绕学习目标施教。教师要尽是简化头绪,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提升学生对话的质量。如果过于强调方法的复杂多样,容易舍本逐末,在关注形式时忽略了内容,这更是课堂教学中不可取的。
三、高中新课程评价的指导思想及倡导的新理念
针对上述课程与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本次高中课改在评价上确立了一些新的指导思想、新理念及新做法。
关于评价的指导思想,我们认为,首先应遵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6月颁布)中关于“课程评价”的论述,因为本次高中课改是整个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也是前几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延伸,它同样要遵循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月.要发挥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一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在此基础上,《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学校应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为学生建立综合、动态的成长记录手册,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
根据上述基本规定以及学者们的研究,我们认为,以下几方面是高中新课改的评价理念:
首先,关注学生发展促进学生发展是高中新课改在课程与教学评价上的核心理念,即“发展性评价”。在教学目标上,要促进学生在“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和谐发展.。发展性评价还应体现于过程性评价中,要改变传统评价过分注重结果,轻视评价对象发展的动态变化和其旱现成果的过程的现状。发展性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注重对学生的多元评价
其次,强调教师成长,也是高中新课程评价的主要观念。新课程评价十分关注教师成长,将其作为重要目标。因此,非常强调教师的“自我反思”——课后修订、教学后记、反思日记、教学诊断、案例研讨、行动研究等。
再次,在课堂教学评价中,重视以学论教。新课程要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必须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我们一般从学生的情绪状态、参与状态、思维状态、交往状态等来判断一堂课的有效与否。
我们还十分关注课堂中的建构性、生成性和多元性。就建构性而言,这是当前有效教学在科学规律上的集中体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揭示了新的教学认识规律,在教育科学上有了一定的突破,成为本次课程改革重要的认识论基础。就生成性而言,这是当前有效教学在教学开过程中的基本要求。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在认识论上的转向,当代课程与教学实践表明,课程不再仅仅是那种预先设定的内容(如教材、预定的文本等),而教学也不再仅仅是“预设”的活动,而是师生之间的对话。它强调课程要通过参与者的行为和相互作用而形成,允许学生与教师在“互动”、“对话”中对于课程的“创生”、“动态生成”、“改造”因此,当前在判断是否是有效教学时.我们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仅仅考虑教学是否完成预定的目标,而应在此基础上更重视教学的“生成性”,把教学看成是一个一个活的、流动的进程,一个充满着人的情感、有着审美的要求以及不完全在“预料之中”的探险过程。就多元性而言,应设计多元智能课程,特别是“适应性”课程以适应学生多元智能发展之需。就教学而言,要体现对学生差异性、多样性、独特性的尊重。
四、高中新课程评价的方法
新课程实施以来,对教学评价的要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教学实践中也探索出不少新的评价方法,如“学生成长记录袋”方法、教学评价记录卡、课堂教学中即时评价法、日常观察记录、作品分析、访谈法等等。限于篇幅,我们在这里介绍基于模块的评价方法和一种广泛采用的方法——学生成长记录袋。
首先,基于模块的学生学业评价法。
模块的确立应当有相应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模块学业成绩测验与模块学业成绩的过程性评价。模块学业成绩测验是为检查学生学业达到的水平而进行的终结性测验。一般有两种测验方式:书面笔试;开卷考试或表现式评价。测验由学校自主组织实施,采用等级制计分的方式,分为A,B,C,D等几个等级。模块学业成绩测验应当根据不同类型的模块配以相应的测验方式。一般认为,具有三类模块:基于知识学习的模块;开拓视野的模块;基于活动与实践的模块。显然,基于知识学习的模块现实中一般多采用书面闭卷笔试的形式。开拓视野的模块一般宜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也可以以研究报告、小论文等形式来进行。基于活动与实践的模块一般采用表现式评价,如制作、创作、设计等。
模块学业成绩还可以进行过程性评价,即在模块的学习过程中进行“形成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的方式应多样化,其结果的报告可以是资料性的,描述性的或打等第。
模块学业成绩的评定必须与学分认定挂钩,学分的授予权在学校,接受督学的监督。当然,这里有必要再次强调,这种评定不一定非得以终结性测验成绩作为唯一依据,应当充分考虑过程性评价中学生的表现。当然,如果学生的模块测验成绩为末等,一般来说不应该赋予相关的学分。学生不能获得相关学分,应重修或改修其它模块;三年里未能完成规定的学分作为肄业处理,离校后可继续补修或重修。
学生的毕业水平评价,主要包括基于必修模块的统一考试和基于选修模块的学校自主考试。前者如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生物、化学、物理、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学科有必修模块,考试由省或地区负责组织实施,或由有资质的中介机构予以实施。必修模块的考试可以作为大学报名资格。后者即基于选修模块的毕业水平评价不一定要举行考试,如果非要考试,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生物、化学、物理等学科的选修模块可以考,每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意向参加1-2门课的考试。另外,强化开放式考试的力度也是必要的,如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艺术、计算机操作、英语口语、通用技 术的部分内容可以采用这样的方式。总之,考核方式力求多样。
其次,“学生成长记录袋”方法。
所谓“学生成长记录袋”又称“档案袋评价法”,它是通过汇集学生作品的样本,来展示学生的学习和进步状况,从而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方法。档案袋的英文是portfolio,有“代表作选辑”之意,最初是画家、摄影家们使用,他们把自己代表作汇集起来,向预期的委托人展示。后来,欧美国家把这种做法应用到教育上,由此形成“档案袋评价法”。
档案袋内容的选择或提交,一般由学生自己决定,也可由学生和教师共同决定。袋内可以装学生最好的作文或周记、最满意的写字作业或英语口语录音、美术作业或创作画、小论文、小制作或其他获奖材料,也可以装操行成绩报告单、期末考试试卷、平时考查成绩最高的试卷,甚至是学生自己、家长、教师认为可以反映学生素质提高的有关材料。档案袋可以由学校统一制作,也可由各班自己制作,档案袋制作的进程,涵盖了一项任务从起始阶段到完成阶段的整个过程。档案袋一般学期初发给学生,由学生自己保存,并整理本学期的有关材料,假期由教师保存。这样.每位学生毕业时就有五六袋甚至十余袋足以证明自己成长及素质的材料了。
6.学校如何实施教学理念 篇六
摘要:信息技术教师在项目驱动的Arduino教学中,融入STEM教育理念,能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本文首先对STEM教育和Arduino教学进行了简单介绍,然后结合作者的教学实践和思考提出了基于STEM理念的Arduino教学实施策略,最后罗列了在实际教学中还可以进一步完善之处。
关键词:STEM;Arduino;教学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8)15/16-0135-05
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创客文化席卷全球,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也紧跟时代发展潮流,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计算思维和实践能力。传统的教学科目一直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知识本位或技术本位倾向”,而现在所提倡的STEM教育,尤其是基于STEM理念的Arduino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这恰恰是当前学校教育有待加强的部分。
STEM教育与Arduino教学
Arduino是一款开源软硬件平台,具有操作简单、价格低廉、可拓展性强等特点。其教学旨在以Arduino控制板、传感器和各种执行器等硬件为载体,在创客空间的平台下,融合STEM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想象力、创造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Mixly(米思齐)是一款为Arduino测控板编程的软件,其编程界面与Scratch编程软件、App Inventor软件等有相似之处,其所具有的“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过程简单、组件模块丰富、支持即时调试”的特点,使得这款软件可以?m用于初中信息技术拓展类课程课堂教学。
Arduino的课程目标定位为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来解决各领域、各方面、各类型实际问题的能力。STEM教育理念则提供了重新审视传感器等硬件使用方法教学和程序设计教学的视角。把STEM理念融入Arduino教学,强调将过程和方法置于复合的真实问题情境中,倡导将各个领域的知识通过综合的Arduino课程结合起来,加强学科间的相互融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下学习,在项目活动中应用多学科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或进行“创意智造”,从而有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基于STEM理念的Arduino教学实施策略
Arduino教学总体来说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面向真实问题解决的项目探究学习(Problem Based Learning and Project Based Learning)过程中,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相关技术、工程设计思想和科学研究方法来进行问题解决、创新设计与个性化制造,从而达到培养学生STEM素养、创新意识、计算思维和实践能力的目的。在Arduino教学实施过程中,要以STEM理念为指导,巧妙运用各种策略来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和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1.问题引导或项目驱动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围绕学生熟悉的问题开展教学。引导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学得知识、习得技能、发展思维或提高能力。不论是信息技术拓展课还是学生社团活动,以项目的方式开展教学,问题情境的生活化能够使得知识与学生已有认知的距离感减弱,学生能够置身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学习知识、解决问题、设计智造。
在Arduino教学入门课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完成“交通信号灯制作”项目。此项目涉及到物理学中LED的特点及使用方法、程序设计中最基本的顺序结构程序设计、对Arduino UNO板数字输出端口进行高低电平设置和延时时间控制方法(如图1)。这些知识属于物理学和信息技术学科中较为基础的知识,完成这一项目既能使学生获得成就感,也能促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硬件知识和编程技巧。
在实际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寻找项目创作灵感。例如,结合学校消防演习活动,可以完成“火灾报警器”的制作。此项目用到的硬件为火焰传感器和蜂鸣器,涉及到程序设计中的选择结构(分支结构),用到了Mixly软件中的模拟输入和串口监视器的使用(如图2)。这一项目主题来源于实际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练习项目。
2.协同教学和协作学习
STEM理念倡导跨学科融合,现实问题的解决也常常要用到多个不同领域的知识,但学校开设Arduino课程的教师一般是信息技术教师。信息技术教师虽然具有程序设计和软件使用方面的专业知识,但对物理、音乐等其他学科的知识并不精通。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如果需要向学生传授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可邀请相关学科任课教师来给学生讲授,这就是所谓的“协同教学”。不同的学生有自己所擅长的学科,Arduino课上的任务基本都是由小组协作完成的,教师在分组时应尽量做到使各学习小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一起研究,协作完成每个项目。
例如,“创意门铃”(按下门铃按钮可以播放“两只老虎”音乐)项目制作时虽然用到的电子元器件只有蜂鸣器和按钮,但涉及到音乐(乐谱、音调、节拍)、物理(声音的传播、振动频率与音调的关系)、信息技术(数组、函数的定义与调用)等多学科知识。在引导学生完成这一项目时,教师可邀请音乐教师等来给学生讲授专业知识,也可以让学生以完成课前任务的形式,以小组为单位主动去请教相关学科教师(如图3)。
有时看似很简单的一个项目,也要用到多门学科的知识。例如,“自动变速风扇”项目要求风扇的转速根据人与其距离的变化而发生改变,这个项目用到了物理学中的摩擦力和红外测距原理,也用到了数学中的映射,并且整个项目的难点在于映射的运用(如图4)。
3.实践应用与创意智造
总体来说,Arduino课程教学的开展就是基于问题解决,服务于实际生活。所以在教学实施时要注重实践应用,并引导学生进行创意智造。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给学生体验知识、运用技能、设计作品、拓展思维、收获能力的乐趣,传递反复迭代、精益求精的设计态度,让学生爱上设计,爱上创造,爱上生活。
日常生活中,部分商店门口挂着迎宾娃娃,当顾客进入时就会说“欢迎光临”。我们可以利用可调红外传感器开关设计一款个性化简易迎宾仪(如图5),当设备检测到有人经过时,指示灯亮起并演奏迎宾曲。这就是一个比较基础的实践应用,在这一项目基础上,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延伸――制作一款仓库入侵检测装置,当设备检测到有人进入仓库时提醒仓库管理员及时查看仓库监控。
初中生对新鲜事物有较强的好奇心,也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和一定的创作欲望。例如,“空气电子琴”是一个创意智造项目,其原理是用超声波测距仪检测手与传感器之间的距离,通过数学运算将其转化为1~7之间的一个音符,再通过蜂鸣器发出相应的声音(如下页图6)。这一项目难度不算大,但很有趣味性,学生制作完成后也很有成就感。当然,创意智造项目应在学生学习过基础硬件知识和编程技巧后,根据来源于生活的创作灵感,自己尝试设计制作创意作品。
4.学科整合与综合发展
近年来,各国开始重新审视全球化背景下的创新人才培养。有研究表明,将不同学科知识以割裂的方式进行教学,是教育界的常见弊端,STEM教育从诞生开始就担负着克服这一弊端的重要使命,并促使STEM逐步进入教育各阶段。Arduino教学应在STEM理念指导下,以现实问题为基点,将多学科、多个应用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设计好项目或课题来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动手实践,进而促进学生思维品质、创造能力的综合发展。
例如,冬天的晚上,睡觉前想把灯关掉,而灯的开关却在几米外的门口,如果能用遥控器来控制灯的开关,会变得方便很多,基于此,可以设计制作一款“遥控灯”。要想完成这一项目,首先要了解常用红外遥控系统中发射器和接收器的基本工作原理,还要综合运用编程技巧(如图7)。
5.在项目真实性与教学内容基础性之间找到平衡
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问题,然而,大部分真实项目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有些甚至要用科技前沿知识才能解决。而在Arduino教学实施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特点和他们已有的知识储备,教学项目难度要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太难或太复杂的研究项目不适合作为教学内容。科学知识、数学知识和程序设计知识都有一定的难度阶梯,学生不能跨越较大的梯度来学习这些知识,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应在项目真实性和教学内容基础性之间找到平衡。
例如,“楼道节能灯”的设计与制作(如图8)就是一个兼顾项目真实性与教学内容基础性的研究项目,用声音传感器检测周围环境声音的响度,用光线传感器检测周围环境的亮度,然后判断是否响度较大且亮度较低,满足条件时灯亮起,否则灯处于灭掉的状态。
6.在课时有限性与探究耗时性之间找到平衡
不可否认,“中考”这根指挥棒在初中阶段具有强大的导向作用,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都很重视初中学校中考升学率。信息技术、综合实践等非中考学科课时量较少,而一个真实的综合项目的完成往往需要花费学生较长的时间,在Arduino教学实施中,处理好课时有限性与探究耗时性这一矛盾是很有必要的。
解决这一矛盾的途径之一是设计复杂度适中的项目作为课堂练习任务。例如,“趣味抽奖转盘”是用按钮控制舵机随机旋转一定角度的电动抽奖器(如图9)。这一项目只涉及到三个知识点:随机数、舵机控制、中断。
解决这一矛盾的另一个途径,就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内和课外时间。例如,“打地鼠游戏”是学生熟悉并喜爱的一款小游戏,以此作为探究制作项目,需要花费学生较多的时间。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完成“项目功能说明和解决方案的撰写”,在课余时间小组合作完成项目,遇到问题时可向老师或同学求助。
Arduino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完善之处
1.硬件配备与更新问题
Arduino UNO控制板和各种传感器等设备的购买需要花费一定的资金,在支持开设拓展性课程的学校申请资金相对容易些,但在大部分学校申请经费可能会比较麻烦。教师可以通过申请课题和各种级别的创新实验室项目来获得科研经费。Arduino作为新生事物,发展速度非常快,各种具有新功能的传感器相继问世,此外,为了支持学生创新研究项目的开展,也常常需要购买新的传感器。教师如何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研究经费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2.课时问题
基于STEM理念的Arduino教学比较注重项目实现过程中的问题解决和设计实现过程中的方法习得,这种探究性学习比较耗时,在总课时数不变的情况下,应尽可能申请两节课连排。教师可以开通以分享Arduino作品为主的微信公众号,利用各种网络资源,支持学生课后的拓展性学习。
3.功利主义和锦标主义问题
Arduino课程的开展应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应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普适性”。各种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某种程度上促使部分拓展课异化了发展学生核心素?B的目标定位,部分比赛结果与中考加分相关,教师应避免功利主义和锦标主义在课程实施中出现。
小结
基于STEM理念的Arduino教学是教育改革和时代发展的产物,其所具有的整合性、实践性、趣味性等切合了初中生的学习需求。通过改进教学策略,研发教学资源,Arduino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7.学校如何实施教学理念 篇七
要使集体备课有实效, 学校应该统一规划, 以健全制度作为有力保证, 从而营造良好的集体备课氛围。具体讲, 就是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科学安排备教材
进行集体备课, 教师要做到“三有”, 即“心中有标”、“心中有本”、“心中有生”。以课标为纲, 以课本为本, 研究课标, 分析教材, 体会教材编排意图, 探讨本套教材如何体现课标要求。思想交流不是苹果互换, 会让集体受益, 从而提升全体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
目前, 各学校都在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 假期内要组织教师进行培训工作。学校如果能充分利用这样一个良好的机会, 做好集体备课工作, 将会达到一举两得之功效, 既完成了校本培训任务, 又提高了教师教研能力。在培训期间, 学校教导处组织召开一次全局性的集体备课, 以教研组为单位, 确定各年级备课组长、学科骨干教师。以备课组长和学科骨干教师为主, 参考其他教师的建议, 根据学校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 讨论制定出本学期的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时间调配等宏观性的问题。
二、检查落实备过程
1. 一般模式
各备课组根据制定好的年级备课计划, 确定需要集体备课的章节内容, 根据学校教师不同的实际教育教研能力, 安排好本章节的中心备课人, 让每个教师都有教研任务。一般来讲, 科任教师按单元分配备课任务为宜, 这样有利于体现教学的完整性, 避免教学教研过于零碎, 更好地体现教材编排意图。集体备课单元教学教案由主备课人完成电子稿后, 由年级备课组长打印分发给各个任课教师。打印时注意留下一定空间, 以便其他科任教师作个性化的修改。由年级备课组长确定具体的备课时间, 按照“个人陈述———集体研讨———补充完善”的模式, 形成组内较为成熟的、自己熟知的教案。
2. 检查要点
(1) 教案不雷同:看教案是否体现出了“标”、“本”、“生”, 是否有思想交流的痕迹。集体备课虽然是备课组在统一的时间内对同一教材对象进行解读、分析、研究, 从而进行教学策划, 但是最后为个体所用的教学预案及教学过程应该是带有个性化痕迹的。对于个体而言, 在集体备课中交流的是思想、理念、教法认识, 而涉及实际的教学的具体细节应该是丰富而有变化的, 应该是因地、因时、因人制宜的。因此, 集体备课实行以后, 要防止“一组一案”现象的出现, 其他同科教师如持此案 (没有任何修改痕迹的由主备课人书写的教学预案复印件) , 就可以肯定集体备课工作不够扎实, 因为这里体现不出思想智慧的交流碰撞。
(2) 过程有差异:看备课教师参与性, 课堂实施情况, 具体来讲就是课堂教学设计差异与授课实施差异。单元主备人在集体备课活动中按教学过程完整地叙述教学环节时, 其他教师应就教学过程中某些部分或环节做一些讨论、评价、调整或重新设计。主要看在教学目标设置上有没有差异, 重难点有没有不同。因为具体的教学过程有其复杂性、不确定性, 应充分考虑到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
授课过程因人、因班而异。教学过程有其不确定性。教学预防的内容有时不一定会完全实现, 要鼓励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相机行事, 因势利导。只要能以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为目的, 产生新的更好的教案、学案都是可以的。并要求教师写好教后记, 内容包括最满意的、最不满意的、课堂总体感受等, 教后记的书写可帮助教师尽快成长, 缩短教师成熟期。为了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能力, 学校应该要求备课组长梳理汇编, 教师写好教后记, 一单元一总结, 打印装订成册, 为今后学校教学提供借鉴。
三、及时组织评价, 交流积累经验
每学期期中、期末时间, 学校应组织各年级备课组长、学科骨干教师进行自查自评、互查互评, 达到相互借鉴、相互学习的目的。集体备课要出成效, 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评议时, 把集体备课的内容过程、考试检查内容、学生学业成绩几个方面综合起来, 整体来衡量各学科年级组的集体备课工作。把各组先进有效的做法集中整理归类以后, 由教导处形成书面材料, 印发至各备课组, 既能表现出学校对集体备课工作的检查评定, 又能交流总结经验, 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8.学校如何实施教学理念 篇八
一、开放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导向,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所谓“开放”,包括教学内容、学生活动和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相互作用等几个方面的开放。开放式教学的目标应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数学教学,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主动学习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学习主动参与数学实践的本领,进而获得终身受用的数学能力、创造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在教学中,让学生能够按各自不同的目的、不同的选择、不同的能力、不同的兴趣选择不同的教学并得到发展,能力较强者能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有进一步的发展机会;能力较低者也能参与数学活动,完成几项特殊的任务。这个过程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多元整合性,使学生可以全面发展。
二、开放教学环境,创设民主氛围,促使师生关系朋友化
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在压抑的思想环境下,禁锢的课堂氛围中是不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火花的。教学中,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营造一种生动活泼、民主平等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性格开朗、兴趣广泛、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气息。
理想的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必须确立:
1、民主化师生关系的建立;
2、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与教师角色的转变(组织、帮助、鼓励、引导、促进);
3、教师要学会倾听、沟通、尊重,学会向学生学习.
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为实现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操作平台.让师生共同体融入情境教学中去,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课堂成为师生心灵交融、情感呼应的园地。这时,教师才真真正正地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三、开放教学方法,激趣导学,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学习
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就是自主、探究、合作。因此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主动参与条件,提供充分的参与机会,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教学案例《有理数的加法》(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就是上面思想的一种体现)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一位同学在一条东西向的跑道上,先走了20米,又走了30米,能否确定他现在的位置位于出发点的那个方向,与原来的位置相距多少米?
分组讨论,由小组的代表说出本组成员的想法。
(答案包括了全部可能的四种分类情况)
①先向东走20m,再向东走30m;②先向东走20m,再向西走30m;
③先向西走20m,再向东走30m;④先向西走20m,再向西走30m
[二]、组织交流、共享发现
讨论如何根据实际意义转化为数学表达式
通过讨论,很快有四位同学说出下面四个等式:
(+20)+(+30)=+50 (+20)+(-30)=-10
(-20)+(+30)=+10 (-20)+(-30)=-50
设置上面的问题和活动,目的就是培养学生们发现新问题的能力。
[三]、探究本质,统一认识
观察上述四个算式,学生分组讨论,派代表发言,并总结归纳。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指導学生看书上的黑体字,比较一下书上的表达方式与我们自己的表达方式有什么区别?并集体讨论,以加深印象。
[四]、能力展示
联系生活算一算,并把自己的算法说一说:
(-2)+(-3)= (-2)+3 = 2+(-3)=
(+2)+(+3)= 2+(-2)=
运用法则计算4+(-5)=?并用其他方法验证运算的正确性。
活动说明:鼓励学生用数轴和生活的实际经验来解释4+(-5)的现实意义,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的应用,逐步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逐步培养学生多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生活中的问题。
四、开放教学内容,“活”用教材,力求教学内容社会化。
数学是人类的活动。如果课堂内容与生活相联系,那么学生的活动过程就会显得更加有意义,他们投入的程度也就会更加强烈。
案例(初二):
大米蒸成米饭后质量有所增加。某饭店的厨师老张每千克大米蒸出的米饭比老李多了0.2千克。现在用同样多的大米,小张蒸出了24.2千克的米饭,而小李只蒸出了22千克的米饭。问小张、小李每千克大米各蒸出多少千克的米饭?
㈠创设情景:
①老师首先统计班内哪些同学爱吃米饭。然后,让各学习小组讨论米饭的形成过程,即妈妈是如何蒸大米的(学生的情绪非常高,不少同学有蒸米饭的经历)。
②选两名学生代表说说米饭的形成过程(结果这两位同学说的方法与过程不一样,从而又引出其他同学也相应说出了各自的经验和方法)。
㈡探讨:
①问题:大米蒸成米饭后为什么质量会增加?用同样的大米,为什么有的人蒸出的米饭多,有的人蒸出的米饭少?米饭质量、每千克大米蒸出的米饭质量、大米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②老师把上面的问题分别交给了六个兴趣小组,通过讨论来解决(这六个小组各自进行了激烈争论,有两位同学竞然站起来争吵,问题很快得以解决。同时,大家在讨论的时候,还发现了一个问题,即蒸大米的时候,加的水要适量,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㈢在同学们弄懂了题意之后,师生接着列表分析:
人名 米饭质量(千克) 每千克大米蒸出的米饭质量(千克) 大米质量(千克)
小李 22 x
小张 24.2 x+0.2
上面问题的解决,不仅使得同学们在合作中学到了一些数学知识和方法,还使得他们在探讨中学到了一些生活常识,懂得爱妈妈和如何做一些家务活。
总之,当前数学教学实践逐步证明了开放式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模式,并已经形成研究热潮。新课程理念下的开放式教学,是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中学数学如何迈向开放式的教学,将会对当前教育改革产生深远的影响。
【学校如何实施教学理念】推荐阅读:
浅议学校如何实施美育教育08-26
如何当好农村学校的班主任教学设计11-09
如何宣传学校活动06-25
如何创建特色学校08-24
如何抓好学校管理06-25
学校如何开好主题班会08-18
校长如何创新学校管理06-22
如何编写学校大事记07-07
如何对学校的明天负责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