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方法研究论文(精选8篇)
1.管理学方法研究论文 篇一
“管理学研究方法”教学大纲
(Management Research Methodology 管理学研究方法学)
(2008年3月)
共4篇18章
序论: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
第1章 管理学研究方法导论 Management Research Methodology: An Overview
第1节 什么是管理学研究方法
第2节 管理学研究方法的体系和内容
第3节 具体研究过程中的研究方法
第4节 管理学研究方法的目的和任务
第5节 管理学研究方法的研究与学习
第一篇 制定研究计划 Research Design and Planning
明确研究问题、目标、途径、方法,规划研究资源、条件、过程,对整体研究活动和过程做出科学计划和安排或做好研究设计,并制订出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
第2章 问题的提出Problems and Issues Arousing in Management Practice and Theory
第1节 科学问题的特征
第2节 研究问题的来源
第3节 质疑、需求和愿望
第4节 问题的沉淀和筛选
第5节 研究目标和预期研究结果
第3章 研究问题的界定 Problems Refining and Definition in Management Research
第1节 问题的初步调研
第2节 研究对象和分析单位
第3节 研究内容、范围与边界
第4节 变量的测量与分析
第5节 提出研究假设 Developing and Formulating Hypothesis
第6节 抽样方法与抽样方案
第4章 研究规划 Research Preparation, Resource and its Planning
第1节 研究内容、规模与方法
第2节 研究条件
第3节 研究基础
第4节 研究资源
第5节 研究计划
#第5章 设计研究方案
第1节 研究方案的性质和特点
第2节 研究方案的类型
第3节 研究方案的结构及设计
第4节 研究方案设计的注意事项
第5节 研究方案的评估标准 第二篇 收集研究资料 Data Collecting and Preparation
按确定好的研究计划、研究设想和实施方案,运用确定好的步骤、手段和方法,收集、核实、整理研究资料。
第6章 文献法 Literature Collection
第1节 文献的类型
第2节 收集文献的方法
第3节 二手资料和二次文献
第4节 二手数据性质与收集
第5节 特殊文献的收集
第6节 文献资料的甄别与管理
第7章 观察法 Observation / Observational Study
第1节 观察法的特点
第2节 观察的种类和方法
第3节 特殊观察问题
第4节 观察力的培养
第5节 观察资料的可靠性
第8章 访谈法 Interview / Interviewing Study
第1节 访谈法的特点
第2节 谈法的种类和方法
第3节 特殊访谈问题
第4节 访谈资料的有效性
第9章 问卷法 Questionnaire Survey / Questionnaire, Scale and Survey
第1节 问卷法的特点
第2节 问卷的类型和结构
第3节 问卷编制的过程和方法
第4节 问卷调查的组织与实施
第5节 管理测量与测验
第6节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第10章 实验研究 Experimental Study
第1节 实验研究的特点
第2节 实验研究的类型
第3节 实验设计和变量控制
第4节 实验研究的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
第11章 案例研究 Case Study
第1节 案例研究的特点和种类
第2节 案例研究的过程和方法
第3节 案例研究资料的审查和核实
第4节 案例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第三篇 分析研究资料 Data Analyzing and Interpretation
对收集、核实、整理好的资料进行分析,用有效方法予以检验和验证,揭示问题的科学实质。
第12章 假设检验 Hypothesis Testing
第1节资料分析与假设检验
第2节假设检验的过程
第3节假设检验的方法
第13章 文献分析 Literature Analysis
第1节 文献资料的印证
第2节 文献资料的引伸
第3节 内容分析
第4节 系统性文献资料与元分析
第5节 文献分析的优势和不足
第14章 统计分析 Statistical Analysis
第1节 统计分析的特点和方法
第2节 描述统计
第3节推断统计
第4节 两变量分析
第5节 多变量分析
第6节 模型分析
第15章 理论分析 Theoretical Analysis
第1节 理论分析的特点和作用
第2节 理论分析过程
第3节 理论分析方法
第4节 理论分析能力的表现和培养
第16章 对策研究与经验研究 Countermeasures Study and Experiences Study in Management Research
第1节 对策研究与经验研究的意义
第2节 对策研究方法
第3节 经验研究方法
第4节 对策研究与经验研究的优势和不足
第四篇 报告研究结果 Reporting or Presenting Results and Findings
以书面语言报告研究中的发现、结果和尚存在的问题,并予以交流和发表,实现研究的价值。
#第17章 撰写研究报告
第1节 研究报告的作用和特点
第2节 研究报告的类型和结构
第3节 研究报告的撰写要求
第4节 研究报告的交流和发表 第18章 撰写学术论文 Academy Paper Writing
第1节 学术论文的特点
第2节 学术论文的类型和结构
第3节 学术论文的撰写要求
第4节 学术论文的交流和发表
附1:参考资料(References)及获取渠道
一、参考书目
(一)参考书目
1.孙国强主编.管理研究方法 [专著] = Methodology of management research.上海 : 上海
人民出版社, 2007,367页;24cm
2.贾怀勤.管理研究方法.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264pp.3.许正良编著.管理研究方法(吉林大学研究生立项教材).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年,页数:476
4.李怀祖编著.管理研究方法论(第2版)(研究生教学用书,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
推荐).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年,页数:34
55.[美]尤玛•赛卡瑞安(Uma Sekaran)著,祝道松、林家五译.企业研究方法(工商管理
优秀教材译丛.管理学系列).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页数:33
46.[美]保罗•D 利迪(Paul D Leedy),珍妮•埃利斯•奥姆罗德(Jeanne Ellis Ormrod)著.实用
研究方法论:计划与设计(Practical Research: Plannign and Design)(第7版)(工商管理经典译丛,管理专业通用教材系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页数:347
7.[美]唐纳德•R•库珀(Donald R.Cooper),帕梅拉•S•欣德勒(Pamela S.Schindler)
著.Business Research Methods(商业研究方法)(8e).McGraw-Hill、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英文第8版
8.[英]马克•桑德斯等著,杨晓燕主译.研究方法教程(管理学专业学生用书).中国商务
出版社,2004年
9.袁方主编.社会研究方法教程(高等学校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2月第1版,页数:81
210.袁方主编.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年7月第1版,页数:4
5311.风笑天著.社会学研究方法(21世纪社会学系列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
1年3月第1版,页数:382
以及其他各种有关企业、商业、社会、市场、消费、心理、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方法论的书籍。
(一)文章和学位论文 包括公开发表的,未公开发表的会议交流论文、网络文章,以及学士、硕士学位论文,博士学位论文等
二、获取渠道
(一)数据库及网络
1、http://lib.gzu.edu.cn(贵州大学图书馆)(特别是斜体字数据库:
CNKI全文数据库(有期刊全文,硕博士论文,报刊全文,会议论文等)
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
万方数据库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数据库
中国企业与产品数据库
http://(超星图书馆)
中国高等教育E图网(用户名xnebook 密码xnebook)
EBSCO全文数据库
Elsevier SDOS数据库
金报兴图全文年鉴库(用户名 gzdxtsg 密码gzdxtsg)
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库(用户名gzdx 密码gzdx)
万方数据资源系统
国研网全文数据库(用户名gzulib 密码gzulib)
中国财经报刊数据库
2、一般网上资料
(二)校图书馆书籍及期刊
(三)图书市场购买
附2:“管理学研究方法”篇章体系结构图
“管理学研究方法”篇章体系结构图
2.管理学方法研究论文 篇二
关键词:管理学,学科体系,多样性,研究方法
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 在世界上已经有一百余年的历史, 然而, 我国大陆地区则是随着改革开放才开始了管理学科的建设。尽管起步很晚, 但管理学在中国的发展是令人瞩目的, 并且随着国内改革的深入, 管理学似乎已经成为一门“显学”, 方兴未艾, 著述繁多。不过, 我国管理学的学科体系建设存在着一定的“中国特色”, 而且这种学科体系建设上的特色又对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产生了连环影响。
一、我国管理学学科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961年12月, 哈罗德·孔茨 (Harold Koontz) 在美国管理学杂志上发表《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 概括了管理学派系林立的状况, 他当时概括的管理学派主要有6个:管理过程学派、经验学派、人类行为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和数理学派。到20世纪80年代, 随着管理学研究的发展, 孔茨在《管理学会评论》上又发表了《再论管理理论的丛林》一文, 认为此时的管理学派已达到11个, 这些犹如热带雨林一般的众多学派, 共同促进了管理学的不断发展, 同时, 这种理论上的百家争鸣, 对管理学及管理学研究方法的深化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国内的管理学研究则有很大的不同。由于历史和文化的原因, 在国内社会科学中, 一直囿于寻找某种权威理论的习惯, 各个学科总是喜欢用某一学派作为“正宗”理论框架。目前国内的多数管理学总论性质的著述, 几乎都是以法约尔 (Henri Fayol) 为代表的管理过程学派体系框架下展开的, 即从计划、组织、领导和指挥、协调、控制等数个方面展开对管理学的分析论证, 充其量只是包括了从厄威克 (Lyndall Urwick) 到孔茨对这一体系的修正, 几乎很少有人超越这一体系。例如, 以西蒙 (H.A.Simon) 为代表的组织行为理论和决策理论, 在国内的这种“大一统”的著述中也会出现, 但是, 在体系上只是把它放在由管理过程理论中计划职能演变来的“决策”章节中, 致使组织理论的基本思想看不见了, 仅仅保留了其技术工具成分, 读者从中看不到西蒙管理思想与法约尔管理思想的冲突。再如以泰罗 (Frederick Taylor) 为代表的科学管理学派, 因为在管理过程理论的框架中不好安插, 所以除了在涉及管理学历史的部分不得不介绍以外, 几乎再无踪影。
二、我国当前的管理学学科体系对管理学研究方法的影响
管理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 其研究对象是人和组织及其管理问题, 是属于社会事实的范畴。社会事实的本质属性首先导致了本体论的分歧, 在本体论的视域中, 管理学对象领域的真相是什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 构成了管理学研究中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分歧的根源。科学主义者认为, 管理学研究的对象世界是客观存在的, 组织及其管理现象与自然现象之间没有本质的差异, 管理学研究在本质上与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没有区别。管理学的任务就是运用自然科学的实证原则和方法, 从观察经验事实出发, 研究和发展组织及其管理领域内的一般性规律。而人文主义者认为, 管理学是社会科学, 构成管理现象基本“元素”的管理活动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才获得意义。因而人文主义者认为管理学的对象世界不是客观存在的, 而是社会性建构的 (Social Construction) , 即观察到的所有东西都是“人造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分歧, 在方法论上表现为管理学研究中的实证论与诠释论的分歧。
实证论是科学主义方法论思想的具体体现, 长期以来, 实证论一直贯穿于管理学研究, 并占据统治地位。在实证论那里, 管理学以自然科学为楷模, 试图发现组织构成和变迁的某种规律性, 力求对社会组织达到客观性和真理性的认识, 最终的目标是使管理学研究成为一门“科学”, 纵观管理学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 基本上是沿着实证论这条主线传承和发展的。在具体研究方法上, 主要通过案例研究、随机抽样调查、试验等方法去搜集资料和数据, 倾向于运用诸如统计图表类的定量技术或利用统计软件和计算机去处理、分析资料, 以及用公式、数量模型去表达经得起检验的假设;既使用包括观察、测量、演绎、假说等自然科学的或经验科学的研究方式, 也使用包括逻辑的、数学的、统计的分析方法。
诠释论强调管理学与自然科学的差异, 对于自然科学, 可以采用发现规律和说明因果关系的方法, 但对于管理学领域, 管理活动因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和管理问题与环境的强烈依赖性, 即便对同一问题的研究也难以得出完全一致的结论, 因而自然界的规律在管理学领域是不存在的, 也就不能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诠释论者运用富有特色的直觉判断和洞察力来理解人类行为和管理活动的内涵, 要求对知识本身进行解释, 以确保其含义融入特定的环境。因此, 解释性的知识是详细而精确的, 它属于严格的相对主义, 是动态的并不断修改着的, 其对事物的解释视文化背景而定。
管理学研究的复杂性决定了管理学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管理学本身的学科交叉性也决定了管理学研究中方法的移植性和交叉性, 管理学的研究方法本应当包括系统科学方法、控制论方法、系统组织方法论、相似理论方法、数学统计学方法、经济学方法、心理学方法等多种方法。然而, 我国管理学学科体系构建上的“大一统”倾向却桎梏了某些实证方法的运用, 显然, 这对管理学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三、结语
不管是学科体系的构建还是研究方法的运用对于管理学的发展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很多的时候, 我们单纯地强调某些方法在管理学中的运用效果是微乎其微的, 因为其原因并不在于研究者的用或不用, 而在于学科体系构建的天然缺陷会对某些方法的运用造成天然的屏障。片面地强调管理学研究中的实证方法论或诠释方法论都是有失偏颇的, 两者的有效融合才是促进管理学研究快速发展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丹尼尔.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
[2].亨利.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
[3].薛求知, 朱吉庆.科学与人文:管理学研究方法论的分歧与融合[J].学术研究, 2006, 8
[4].苗青.管理学研究方法的新思路[J].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7, 6
[5].姜岩.经济学视角下的管理学研究方法构建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1
3.管理学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 篇三
关键词:管理学科;方法;移植
管理学的研究方法是随着管理学的产生与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它是管理学科的重要支撑因素之一,对管理学科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作为一门尚未成熟的学科。对于管理学研究方法的探索,有助于理清管理学科的发展线索和脉络,同时关于管理学研究方法的研究可以确定管理学发展过程中在方法论上的多学科借鉴,进而发现其年轻的交叉学科的属性。
一、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的解析
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管理学方法论是两个在含义上相互区别的概念。人们通常会认为管理学的方法论就是对管理学的方法的研究。但是由于管理学是一门非常复杂的关于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学科,其方法论也具有复杂性。从当前已有的研究情况看。管理学的研究方法是指管理学中各种具体的管学方法论的汇总,也可以成为管理学研究方法论。而管理学方法论除了包括管理学研究方法之外,还涉及管理学范式的研究。这是关于管理学的学科性质、对象和范围等问题的探讨。
人类的活动基本都是有三个要素构成的:目的、条件和方法,而方法作为实践活动完成的主要条件是人类实践和认识活动中主体对客体的作用形式,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则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法、手段和规范的总称。按照哲学关于方法的解释,方法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认识世界的方法,另一类是改造世界的方法。认识世界的方法也就是人类求知的方法,主要包括常识或者实践经验法、因袭方法、权威方法和直觉思辨方法等;科学研究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是人类求知的主要方式。科学研究的方法主要包括哲学认识论方法、一般意义上的科学研究方法和具体学科的研究方法三个层面。从方法论通用的角度看。这三个层次的方法的通用性是递减的。其中哲学认识论方法主要是指唯物辩证法:一般意义上的科学研究方法包括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得科学事实的方法,通过分类、综合、归纳、演绎等整理科学事实的方法,运用公理化方法、系统方法、模型方法等:而具体学科的研究方法是指针对不同定额科学性质和特点所选择的独特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针对上述关于研究方法的解释和分析,所谓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就是指人们在管理过程中所具有的人事管理活动或现象、解决管理问题过程中所运用的方式、法则、手段和规范的总合。管理方法是管理认识和管理实践活动中主体作用于客体的关系形式。从科学者学的角度看,管理学研究方法就是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在管理学中的应用。管理方法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认识管理现象、活动的方法和解决管理现实问题的方法。前者是认识和研究管理过程和管理现象的方法。这类方法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是一种“唯知性”的管理方法:而解决管理现实问题的方法是管理实践方法。管理过程就是对于管理实践方法的应用过程,是一种“唯实性”的管理方法。管理学科的这两类研究方法实际上是机密相连的,认识论方法是实践论方法的基础和指导,而实践论方法则是认识论方法的检验,而实践本身也是一种认识方法。关于管理学的研究方向按照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按照上述管理学的划分可以分为管理研究方法和管理实践方法;而按照科学研究的方法来划分。可以分为哲学方法、一般意义上的管理学研究方法和管理学科具体的研究方法三个层面。其中哲学研究方法是最高层次的研究方法,主要是研究和解决管理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原则的方法:一般意义上的管理学研究方法是一种中间层次的较为通用的研究方法,这类方法可以解决许多不同管理领域的管理活动、现象的认识具有通用性。对于多数管理领域的现实问题和解决具有普遍性的意义:而管理学科具体的研究方法则是专门为管理学适用的研究方法和在局部管理领域或特殊管理行业、具体管理问题适用的方法。
二、管理学科研究方法对多种学科的借鉴
管理学对其他学科的典型方法进行成功的移植和使用,是管理学科发展的方法论基础,使管理学成为一个多学科组合的独立的交叉学科,这些学科不仅包括自然科学,还包括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当前的管理学研究已经融合了数理科学、系统工程、心理学、经济学、信息论及心理学等多种其他学科的思想、原理及方法。
1、自然学科方法的移植。经典物理学的分析范式是自然科学最为典型的研究范式,该范式的基本假定是所有事物都可以还原为要素,将这些存在简单线性关系的要素叠加就可以把握事物的整体属性。经典物理学的这一研究范式引起巨大成功而被其他学科反复借鉴,依靠这个分析范式,泰罗建立了以机械论为主导的科学管理理论,其旨在通过科学研究的方法对管理现象和管理过程进行分解,探求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同样。法约尔和韦伯的组织管理理论也是受这种范式支配。在研究方法上管理学也借鉴了经典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实验方法”数学学科以量化的研究范式为基本手段。以期提高研究的精确性。数学的这种研究范式够策划过年了管理科学学科派以及管理数学学派的基本方法论基础。20世纪以后。运用数学方法来研究管理学的学者日益增多,1915年福特·哈里斯第一个应用数学模型研究存货控制问题,促进了存货控制理论的建立。20世界60年代以后,管理学在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求解方法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新的突破,而且更加注重实际应用。借助数学方法,管理科学学派从量的角度深化了管理理论。
除物理学和数学外,管理学同时借鉴和吸收了自然科学中其他学科的知识,如将统计学的统计理论及方法应用到管理中形成了风险决策理论、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以及线性规划方法:以发展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及其应用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科学几乎涵盖了各个职能管理领域。自然科学诸多学科理论及方法在管理学中的应用,将自然科学严谨、缜密的思想和研究模式引入到管理学中去,规范和深化了管理理论。
2、社会学科方法的移植。运用社会科学的方法来研究和分析管理问题几乎是和管理学的历史一样长久。社会学是社会科学中最有代表性的一门,其出发点是对各类组织的划分,而管理学所理解的组织又非常强调其社会属性。因此管理学直接引进了社会学的研究范式,强调社会结构对个人行为的影响。社会学的学科范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管理学理论的发展,管理学中社会系统学派的创始人巴纳德认为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主张用系统理论和社会学的观点来分析和研究组织管理的问题。人际关系学派、团体行为学派和组织行为学派都运用了社会学的
方法分析人的行为、团体的活动和组织的行为。从管理学形成学科的过程来看。经济学在其知识积累过程、行为归纳过程和经验检验过程三个阶段中的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这在微观经济学和企业管理学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遵循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假设:经济学的成本一收益技术为管理提高经济效率提供了依据:经济学的各类分析模型为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奠定了方法论基础,对公司治理结构和激励制度提供了指导框架和分析工具。
社会科学中的其他学科如工程科学、系统科学等对管理学理论及实践亦提供了理论及方法支持。20世纪70年代以来,社会科学还兴起了网络分析学派,这个学派不仅一96一真实地体现了社会科学的基本假定而且还发展了一系列的网络分析工具与技巧。在管理理论的研究_中。运用网络分析法,将为管理理论引进和补充一些新的元素,从而有助于管理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3,人文学科方法的移植。人文科学众多学科重要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人”这个共同的研究对象,这决定了管理学与人文科学诸学科之间必然有着紧密的联系。心理学是人文科学中一门具有“短暂的历史,长期的过去”的学科,其对管理学的影响却一直存在。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的就是建立在“经济人”假设基础上。提出要科学地挑选人、培训人、激励人和协调人。在早期的行为科学时代孟斯特伯格将心理学运用到工业中去。从而创建了工业心理学;“霍桑实验”是心理学方法在管理研究中的一次彻底运用,以此形成的行为科学学派就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之上致力于对组织中的人及其行为研究而不断发展的。管理学在其演进及学科化的过程中大量使用了历史学的理论及研究方法。同时,研究文化是如何影响人们行为是人类学对管理学做出的贡献:对各学科具有指导意义的哲学同样是管理学产生和发展的思想基础。
三、小结
4.《管理学原理与方法》 篇四
朱光红笔记
一、概念题
1.管理;P31: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2.决策;P60:所谓决策,是指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过程。
3.指挥P207:是主客人员指明下实现组织目标和途径。
4.组织P136:即按照一定目的和程序组成的一种权责结构(或角色结构)。(管理学上的组织)
5.激励P229:是指主管人员促进、诱导下形成动机,并引导行为指向目标的活动过程。6.效益P4:效益是有效产出与其投入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可从社会和经济这两个不同的角度去考察分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7.集权P169:集权是指决策权在组织系统中较高层次的一定程度的集中。8.分权P169:分权是指决策权在组织系统中较低管理层次的程度上分散。
9.计划工作P110:就是根据组织内外部的实际情况,权衡客观需要的主管可能,通过科学地预测,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组织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法。
10.领导P206:就是指指挥、带领、引导和管理部下为实现目标而努力的过程。
11.沟通P250:是指可理解的信息或思想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人群中的传递或交换的过程。12.计量决策法P69:是建立在数学工具基础上的决策方法,它的核心是把决策的变量与变量、变量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用数学式表示出来,建立数学模型,然后根据决策条件,通过计算求得答案。
13.目标管理P124:为了充分发挥不同组织成员在计划执行中的作用,协调这些组织成员的努力,必须把组织任务转化为总目标,并根据目标活动及组织结构的特点分解为各个部门和层次的分目标,组织的各级管理人员根据分目标的要求对下层的工作进行指导和控制。14.企业文化的要素P192:如果从最能体现组织文化特征的内涵来看,组织文化的基本要素包括:组织精神;组织价值观;组织形象。
15.协调P10:为实现组织目标对企业内部关系及外部关系和活动调整和谐。
16.系统P51:是指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部分组成,在一定环境中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17.风险型决策P87:风险性决策主要用于人们对未来有一定程度认识、但又不能肯定的情况的一种科学决策方法。
18.组织变革P177:是指由于环境的变化使得企业原有的组织系统,包括组织结构、职权层次、指挥和信息系统不再合适,企业为求得生存而在组织技术、结构、人员等方面做出的变化。
19.非正式组织P171:由于情感、观念或价值取向相近或者一致,形成的群体渐渐趋向固定的非正式群体。
20.冲突P256:是指由于某种差异而引起的抵触、争执或争斗的对立状态。
21.战略P66:是一个组织为全冇实现目标而对主攻方面以及资源进行布置的总纲。
22.控制P266:是主管人员对下属的工作成效进行测量、衡量和评价,并采取相应纠正措施的过程。
23.创新P54:是淘汰旧的东西创造新的东西它是一切事物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事物内部新的进步因素通过矛盾斗争战胜旧的落后因素,最终发展成为新事物的过程。
24.零基预算P291:把组织的计划分为由目标、业务和所需要的资源等组成的几个“分计划”,然后以零开始计算每个分计划的费用。优点:迫使主管人员生新安排每个分计划,可 1 以从整体出发,连同新计划及其费用一起来考察所确定的计划及其费用。25.创新过程P10:寻找机会、提出构思、迅速行动、忍而坚持。
26.组织文化P190:是指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行为规范化和思维模式的总和。27.管理幅度P143:主管能够直接有效地指挥和监督下属的数量。
28.管理层次P143:管理层次是指纵向的组织环节是各级行政指挥机构。管理层次受到组织规模和管理幅度的影响。它与组织规模成正比,即组织规模越大,包括的成员越多,则层次越多;在组织规模已定的条件下,它与管理幅度成反比,即主管直接控制的下属越多,管理层次越少,相反,管理幅度减少,管理层次增加。
二、简答题
1.组织变革的一般过程P177;有计划的组织变革过程包括打破平衡、进行变革和消除抵制三个阶段。
2.霍桑实验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管理学发展中的地位P41:人群关系论的代表人物梅奥参加1927年至1932年在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试验工作,目的是要找出工作条件对生产效率的影响,以寻求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研究分为四个阶段:工场照明试验;继电器装配实试验;大规模的访问与普查;电话线圈装配下试验。霍桑实验得出四个主要结论:企业的职业是“社会人”;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企业中实际存在着一种“非正式组织”;企业应采用新型的领导方式。
关于在管理学中地位的说明:行为科学是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既不同于管理学,但同管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面却又互相渗透。行为科学研究基本上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的研究称为人际关系学说,从霍桑试验开始:后期是1947年首次提出“行为科学”这一名称,1953年正式定名为行为科学。60年代,为了避免广义的行为科学相混淆,出现了“组织行为学”这一名称,专指管理学中的行为科学。
3.决策特点P69:目标性;可行性;选择性;满意性;过程性;动态性。
4.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P137:因事设职与人设职相结合的原则;命令统一的原则;
5.系统的观点P49:系统原理的要点包括:整体性原理,这是指系统要素之间相互关系及要素系统之间的关系以体为主进行协调,局部服从整体,使整体效果为最优;动态性原理系统不仅作为一个功能实体而存在,而且作为一种运动而存在。开放性原理,任何有机系统都是耗散结构系统,系统与外界不断交流物质、能量和信息,才能维持其生命。环境适应性原理,如果系统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能够保持最佳适应状态,则是说明这是一个有活力的理想系统。综合性原理,就是把系统的各部分方面和各种因素联系起来,考察其中的共同性和规律性。
6.控制工作的步骤及重要性P272:控制的过程都包括三个基本环节的工作:
一、确立标准(确定控制对象;选择控制重点;制定控制的方法;);
二、衡量工作成效(通过衡量成绩,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和有效性;确定适宜的衡量频度;建立信息反馈系统;);
三、纠正偏差(找出偏差产生的主要原因;确定纠偏措施的实施对象;选择恰当的纠偏措施;)
控制工作的重要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任何组织、任何活动都需要进行控制;另一方面,控制工作在管理的五个职能中所处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控制工作通过纠正偏差的行动与其它四个职能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管理过程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7.集权和分权的影响因素P168:决策的代价;政策的一致性要求;规模问题;组织形成的历史;管理哲学;主管人员的数量与管理水平;控制技术及手段是否完善;分散化的绩效;组织的动态特性与职权的稳定性;环境影响。
8.简述计划工作的意义P108:弥补不肯定性和变化带来的问题;有利于管理人员把注意力 集中于目标;有利于更经济地进行管理;有利于控制。
9.双因素理论P233:双因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赫兹伯格于1959年提出来的。他认为影响职工积极性的因素可分为两类: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所谓保健因素,就是那些造成职工不满的因素,它们的改善能够解除职工的不满,但不能使职工感到满意并激发起职工的积极性。它们主要有企业的政策、行政管理、工资发放、劳动保护、工作监督以及各种人事关系处理等。由于它们只带有预防性,只起维持工作现状的作用,也被称为“维持因素”。
所谓激励因素,就是那些使职工感到满意的因素,惟有它们的改善才能让职工感到满意,给职工以较高的激励,调动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它们主要有工作表现机会、工作本身的乐趣、工作上的成就感、对未来发展的期望、职务上的责任感等等。双因素理论是针对满足的目标而言的。保健因素是满足人的外部条件的要求;激励因素是满足人们对工作本身的要求。前者为间接满足,可以使人受到内在激励;后者为直接满足,可以使人受到内在激励。因此,双因素理论认为,要调动人的积极性,就要在“满足”二字上下工夫。
10.有效管理幅度的影响因素P143:主要有工作能力:工作内容和性质;工作条件;工作环境。
11.完整沟通的环节P251:发送者需要向接收者传送信息或者需要接受者提供信息发送者将这些信息译成接受者能够理解的一系列符号;将上述符号传递给接受者;接受者接受这些符号;接受者将这些符号译为特定含义的信息:接受者理解信息的内容;发送者通过反馈来了解他想传递的信息是否被对方准确无识地接受。
12.科学的决策程序P71:研究现状判断改变的必要;明确组织的目标;拟定方案;方案的比较与选择。
13.期望理论P235:弗鲁姆的期望理论认为:只有当人们预期到某一行为能给个人带来有吸引力的结果是,个人才会采取这一特定行为。根据这一理论,人们对待工作的态度取决于对下述三种联系的判断:努力;绩效;奖赏。
14.传统控制方法P266:管理人员除了利用现场巡视、监督或分析下属依循组织路线传送的工作报告等手段进行控制外,还经常借助预算控制、比率分析、审计控制、盈亏控制以及网络控制等方法。
15.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的特点。
16.组织结构类型及特点P171:组织结构通常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直线型组织。特点:组织中每一位主管人员对其直接下属有直接职权;组织中每一个人只能向一位直接上级报告;主管人员在其管辖的范围内,有绝对的职权或完全的职权。适用于那些没有必要按职能实行专业化管理的小型组织,或应用与现场作用管理。
直线-参谋型组织结构。特点:按照组织职能来划分部门和设置机构,实行专业分工,以加强专业管理;这种组织结构把组织管理机构和人员分为两类,一类是直线指挥部门和人员,一类是参谋部门和人员;实行高度集权。这种组织结构对中小型组织比较适用。
直线参谋型组织结构。特点:按照组织职能来划分部门和设置机构,实行专业分工,以加强专业管理;这种组织结构把组织管理机构和人员分为两类,一类是直线指挥部门和人员,一类是参谋部门和人员;实行高度集权。这种组织结构对中小型组织比较适用。
事业部制组织结构。分权的事业部制的管理原则是:集中政策,分散经营;企业按产品、地区或经营部门分别成立若干个事业部;各事业实行独立经营,单独核算;企业高层管理者保持人事决策、财务控制、规定价格幅度,以及监督等大权,并利用利润等指标对事业部进行控制。事业部适合大型的或跨国的企业公司。
矩阵结构。是在组织结构上,既有职能划分的垂直领导系统,又有按项目划分的横向领导系统的结构。灵活性、适应性强;稳定性较差。
17.一般控制与管理控制的异同点P269:
相同点:(1)同是一个信息反馈过程;(2)有两个前提条件,即计划指标在控制工作中转化为控制标准,有相应的监督者控制机构和人员;(3)包含三个基本步骤:拟定标准、衡量成效、纠正偏差;(4)是一个有组织的系统,根据系统内外变化而进行相应调整,不断克服系统的不肯定型,使系统保持某种稳定状态。
两者的不同点:(1)一般控制的实质是一个简单的信息反馈,它的纠正措施往往是即刻就付诸实施的;而在管理控制中,主管人员要计量实际的成效情况,并把它与标准相比较以及明确地分析出现的偏差及原因,并随之作出必要的纠正。(2)一般控制的目的是设法使系统运行产生偏差不超出允许范围而维持活动在某一平衡点上;而管理控制的目的不仅要使一个组织按照原定计划,维持其正常活动,以实现既定目标,而且还要力求使组织的活动有所前进,有所创新,以达到新的高度,提出和实现新的目标。
18.沟通的目的和作用P250:沟通的目的是促进变革,即按有利于组织的方向左右组织的行动。沟通的作用:使组织中的人们认清形势;使决策更加合理和有效;稳定职工思想,统一组织行动。
19.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P230: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论点:已经得到满足的需要不能越激励作用;人的需要都有轻重层次,某一层需要得到满足后,另一个需要才出现。马斯洛将需要分为五级: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感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三、论述题
1.联系实际,谈谈管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P1:管理的重要意义可以从三方面进行阐明:首先,管理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其次,管理是提高一个组织和社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再次,管理对促进社会的发展、提高社会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2.如果理解“管理者不要去做别人能做的事,而只做寻些必须由自己来做的事”P14、16、47:重点围绕着领导艺术来谈。领导的本职工作方面。决策艺术方面:在非程序化(或非常规化)的决策过程中,主管人员的主管决策技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3.试述领导艺术及其内容P15:参考要点:领导艺术的概念:就是富有创造性的领导方法的体现。内容:履行职能的艺术,主要包括沟通联络、激励和指导的艺术;决策艺术、授权艺术、用人艺术等;提高领导工作有效性的艺术。除此内容外,还包括正确安排自己的工作和时间,处理好各方面关系,以及吸引职工参加管理等。
4.试论述麦格雷戈人性假设理论的内容及与管理方式的关系。P214:麦格雷戈于1957年提出X理论和Y理论。X理论认为人的本性恶,必须使用压力以至威迫的管理方式;Y理论认为相反,要创造环境发挥人的潜能实现组织和个人的目标。
四、选择题
1.下列因素中,哪个不属于企业制定决策时应考虑的外部环境因素? A.宏观经济运行状态;B行业竞争状况C新拟定的金融法规D人口普查
2.泰罗曾推行过一种职能制的组织机构,即各职部门都可以给生产车间下达指令,然而最后这种组织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是该种职能组织机构违背了: A一元领导原则B机构精干原则C责权一致原则D例外原则 3.康佳集团“康乐人生,佳品纷呈”的口号,着重体现出康佳:
A卓越的广告才能B企业的责任感C对社会的责任感D追求利润的方式 4.股份有限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是: A董事会B监事会C股东大会D工会 5.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影响企业间竞争力的因素:A资金实力B营销能力C资源占有D法律法规
6.在下属种类公司中,不具有法人资格的是:
A有限责任公司B股份有限公司C分公司D子公司 7.我国目前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思路是:
A确立企业自主权B转换企业经营机制C制度创新D放权让利 8.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中,企业数量最多的是:
A业主制企业和合伙制企业B有限责任C股份有限公司D股份两合公司 9.在用盈亏平衡分析企业的经济效益时,一般不用的指标是: A产品成本B销售额C投资额D利润 10.以任务为中心的领导方式的特点是:
A通常可以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B能够提高组织成员的满意程度C能够增进组织成员的团结D.能够使组织成员的目标与组织的目标一致
11.一些成功的企业强调不应轻易外聘管理人员,而注重内部的培养和提升有若干原因,除了:
A内部提升节省企业的资金和精力B内部提升制度有利于给第个员工带来升迁希望 C内部提升可保证选聘工作的不明确几天D被提升啫可迅速展开工作 12.在下列决策方法中,属于确定性决策方法是:
A盈亏平衡分析法B决策树汪C极大极小损益值法D极小极大后悔值法 13.把生产要素按照计划提出申请的各项目标和任务的要求结合成为一个整体,把计划工作中制定的行动方案落实到每一个环节和岗位,以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这是管理的: A计划职能B组织职能C领导职能D控制职能 14.在下述哪种情况下,管理幅度应该较小?
A下属工作的相似性较大B计划较完善C所处管理层次较高的主管人员D掌握先进的信息手段
15.组织设计中最为重要的基础工作是:
A部门划分B职务设计与分析C人员的激励D组织目标的分解 16.正式组织的活动以成本和效率为主要标准,其基本特征是: A自发性B内聚性C不稳定性D正规性
17.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构成信息双向沟通的重要一步是: A传递B接收C译码D反馈
18.组织成员的满意程度最低的信息的沟通方式是: A链式沟通B环式沟通C轮式沟通D全通道沟通
19.对于一个以自我实现需要占据主导地位的职工来说,最有效的激励措施是: A提高工资B改善工作环境C颁发奖状D委以重任 20.某商场经理为了提高商场的服务质量,聘请有关专家在售货现场对销售人员的售货进行指导,这是一种:
A现场控制B预先控制C事后控制D前馈控制
(完)
5.管理学方法论 篇五
二、整体来看,管理学基础方法论主要包括实用主义、实证主义、方法论个人主义、方法论整体主义,下面以泰勒和法约尔为例讨论以上方法论。
1、从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来看实证主义、实用主义和方法论个人主义。实证主义宣称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本质上是同类的,社会现象可以用自然科学来解释,强调观察、试验、分析、归纳及检验并提倡价值中立。泰勒在科学管理中就是采用使用试验方法来研究管理的,他的三大试验奠定了科学管理的基础,事实上,管理真正成为一门科学,就是从泰勒的一系列管理试验开始的;观察是泰勒实现管理科学化的第一步,三大试验中有两项就用到了观察法,同时泰勒首先把分析引入工厂车间,根据工作确定工作定额又把定量分析引入管理领域,最终将工人多年积累的经验知识和传统技巧归纳整理形成科学方法。
方法论个人主义认为任何科学理论都可以归结为人类个体行为理论,即将个人行为摆在第一位。泰勒非常注重个人行为的分析,泰勒认为只要个人生存率达到最高,企业的生存率就能达到最高,他的目标是使每个工人的平均产量增加,同时泰勒的个人主义思想还体现在一流员工、分工、差别计件工资制、工作研究上。
实用主义特点在于把实证主义功利化,强调“生活”、“行动”和“效果”,它把“经验”和“实在”归结为行动的效果,把“知识”归结为“行动”的工具,把“真理”归结为“有用”、“效用”和“行动的成功”,它推崇效用至上,任何事情都可以尝试和任何方法都行的原则,而泰勒的管理哲学是一种效率哲学,这就与实用主义天然结合在一起。
2、从法约尔的管理过程理论来看方法论整体主义。
6.研究管理学总结报告 篇六
外部效度的干扰因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测量效度
试验中的前测可能使实验主体对于自变量的变化产生不同的反应,并影响其在后测中的表现。当研究结果推广到未曾接受前测的总体中,便会产生误差。
2、样本的代表性
实验主体是否有代表性是外部效度的关键问题。实际上,研究实验中要在任何已知总体中找到真正有代表性的样本并非易事。实验主体一般都是自愿参与,多少受到某种利益或兴趣的驱使,同时,研究者也总是选取就近和便于合作的实验主体。由于这些主观偏好因素,从样本得出的结果推广到更一般的总体中,外部效度就可能有问题。当然,可以采取强制性安排实验主体,但这类受试者对参与实验缺乏兴趣甚至抵触,不一定会按实验引导的方向作出反应,在涉及人的管理研究试验中,要妥善选择自愿和强制实验主体。
3、实验环境效应
实验环境本身导致参与实验的人们失去“平常心”,而采取与日常不同的行为。实验环境具有一些需求特征,要求受试者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要求和研究者密切合作,以致受试者原本不愿去做的繁琐枯燥的事,在实验条件下却可能会认真去做,这就影响到实验结论的普遍适用性。前述的霍桑实验就是在影响生产率因素的实验研究中,发现了实验研究环境本身对研究主体产生的效应。
实验的需求特征和研究者的期望可能引起因变量的变化,这就是实验环境造成的干扰,变量和干扰两者的影响容易混淆。为了减少实验环境的干扰,可采取“盲试”的办法,不让实验主体了解实验的意图和欲验证的假设,如果能让受试者感觉不到自己在被试之中,效果会更好。当然,从理论角度来说,被试者不应受蒙蔽,待试验后期应予解释清楚。
研究者由于对实验抱有主管期望,对符合自己期望的观测值较敏感,予以重视。反之,对不符合的则忽略或赋予种.种开脱性解释,让研究者自己也不知道实验主体谁属于实验组,谁属于控制组,不明白实验主体的回答是支持还是否定所期望的结果。
在运用实验法观测和发现变量间关联方面,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取得成果和积累的知识,远远超过管理领域。实验研究结果清晰、可信、可验证、可重复并能用科学语言来说明问题,这就是管理研究者渴望应用的一种科学观测方法。
实验法有不少优点。首先,实验研究者有独立自主性,可完全按照自己提出的的假设
来决定研究哪些变量、设计变量的属性和取值等,而不用完全遵守现实环境的“自然状态”。后述的其他一些研究方法,受现有数据和观测值的约束较多。其次,从时序角度看,实验法是序贯式研究。实验在一段时间内进行,按多个时期进行测量,得以研究变量的动态变化,而其他研究方法想问卷调查等,只有某一时刻的测量值,不能直接观测出一段时期内的变化。第三,实验法的耗费通常比其他研究方法要省,因为控制变量、样本数都比较小,而现场研究、问卷等方法的出差费、专访费用都比较大。
7.管理学方法研究论文 篇七
我国医学院校本科课堂教学大多以书本为标准, 采用“满堂灌”的方法。在这种教学方法下, 学生没有思考和提问的时间, 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不能很好地得到培养, 综合能力的提高也受到限制, 不利于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提高。究其原因, 与教师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接受新的教学理念、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评价模式有直接的关系。
由于互联网的普及, 我们已身处信息时代, 这个时代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充满生机和未知变数。从哲学的角度看, 现代社会青年的特点在于解构权威, 具有反传统和反主流意识。因此, 学生的学习特点也发生了变化:学生学习除了课本和课堂, 还有其他很多方法, 可以说, 只要想学习, 随时随地都可以获取知识;教师不再是知识权威的代表, 知识也不再专属教师, 教师只是一个引路人, 并非决定路径的人, 选取何种途径获取知识也不完全取决于教师, 学生拥有很大的选择权。这一切都促使教师要运用现代教育理念, 改革教学方法, 转变评价模式。
新世纪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注重学生的高阶能力培养, 因此, 当务之急是把高阶能力的培养整合到学习的各环节中, 从而培养创新人才应具备的基础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基础性思维是指接受知识的能力, 而批判性思维是指重组知识的能力, 最终由创造性思维产生新知识。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克服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 避免“满堂灌”;要以教材为本, 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融入医学新信息, 拓宽学生的视野;要大力推进教学手段现代化,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
二、理论依据
1. 高阶能力培养理论
根据钟志贤、祝智庭、丁刚等学者的观点, 高阶能力包括七个方面:运用多种思维的能力、不断自我更新的能力、灵活运用多种学习方式的能力、深度学习的能力、社会化能力、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团队协作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促进学生高阶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在不忽视基本素养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包括创新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决策的能力、批判性思维、信息素养、团队合作的精神、兼容和获取隐性知识的能力、自我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改变“重知轻行、客观主义理论基础盛行、注重低阶能力培养”的现状。
2. 开展有意义的学习理论
开展有意义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高阶能力, 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有意义的学习指学生能对学习负责, 自我控制, 选定学习目标并进行自我评价;对学习充满热情, 愿意持续学习;知道如何转化知识, 能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善于协作学习或工作。这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学习方式。有意义的学习包括主动性、建构性、意图性、真实性和合作性等五种特性。
要很好地开展有意义的学习, 教师就必须学会放弃自己在课堂上的权威, 用有实践意义的主题去发展师生之间的对话, 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 拥有在课堂上的话语权;允许不同观点的表达, 让学生愿意积极参与自学, 使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因此, 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转换角色。教师要向导师、帮促者、信息咨询者、团队协作者、课程开发者、学术顾问、研究者及学习者转化, 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使学生的能力在自学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学生要向积极主动的建构学习者转化, 开展协作交流性学习, 主动建构情景图式, 解决有意义的、复杂的问题, 完成学习任务, 并能够阐释自己掌握的知识, 根据情况制定和实施调控策略。
3. 形成性评价和范例展示评价理论
在开展有意义的学习的同时还要开展形成性评价, 即在教学过程中, 为引导和完善教学而进行的教学效果评价;及时了解阶段教学的结果和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 以便调整和改善教学工作。形成性评价一般是绝对评价, 着重于判断前期工作达到目标的情况。而我们目前采取的总结性评价一般都是事后评价, 是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后对教学结果进行的评价, 不利于学生注重平时的过程学习。
范例展示是向学生展示优秀成果, 引导预期学习成果产生, 是学生可以仿效的样例。范例展示评价是一种新型的执行评价方法, 就是在布置学习任务之前展示符合学习要求的学习成果范例, 以便为学生提供清晰的学习预期。其特点在于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维化、评价形式多样化、评价角色自主化、评价与教学过程一体化。作为一种基于过程和真实性的评价方法, 它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把学习与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 有助于学生把学习看成一个整体, 避免把学习与评价、内容、过程割裂开来。
三、实证研究
1. 实验对象
两个平行班, 一个是卫生事业管理班, 84名学生;一个是信息管理班, 108名学生。《医院管理学》是这两个班的必修课, 均采用平时成绩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60%的考核方法。
2. 实验方法
在相同教学进度的《医院管理学》教学中, 卫生事业管理班采用创新人才培养方法, 运用形成性评价和范例展示评价;信息管理班则主要采用常规教学方法。
3. 实验过程
(1) 形成性评价体系贯穿教学始终。讨论、论文、PPT汇报、自我评价作为平时成绩, 共40分;期末考试成绩占60分, 主要是对书本知识进行理论考试。
(2) 撰写论文两次。主要是把科研引入教学过程, 培养学生对所看文献进行分析、概括、综述的能力。
(3) 进行开放式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每个小组都对开放式讨论题讨论5次, 放在每章讲完之后进行, 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对所学内容进行活学活用的能力。由于所讨论的开放式问题没有标准答案, 因此可以淡化教师的权威性, 从而对传统教学理念和传统师生角色提出挑战, 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4) 自主学习部分章节。授课过程中, 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要求各小组分别自主学习部分章节, 并用PPT的形式对本组自学内容进行自主汇报。通过这种方式, 可以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综合学习能力, 为创新能力的培养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由于创新思维的产生离不开学生交流时灵感的碰撞和激发, 因此这种方法还能使组与组之间和小组组员之间相互欣赏、激励和认可。
(5) 学生参与期末考试试题设计。每组学生都参与期末考试试题设计, 然后从各组完成的试卷中选取部分试题, 再与教师出的试题综合而成A、B两套试卷。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对自己所获取的知识进行评价的能力。
(6) 建立全方位的评价模式。只有建立他评与自评相结合的学期成绩评定机制, 才能有效避免学生不注重平时学习、仅在考前搞突击的现象。进行讨论和PPT汇报时, 由其他小组对汇报小组打分评价;学期结束时, 由小组对每个学生一学期的表现进行评价打分, 并组织学生结合个人自我评价打分;教师对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和试题的创新性解答情况作出评价。也就是说, 到学期末, 每个学生的平时成绩都是由5次小组讨论、3次小组作业、1次PPT汇报、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构成的, 每项占10分。
4. 实验结果
卫生事业管理班不进行期末考前辅导, 信息管理班进行常规期末考前辅导。卫生事业管理班在学习的热情度、积极主动性、纪律性和自主学习的创新性等方面明显好于信息管理班。两个班的学期成绩如下。
(1) 平时成绩对比。平时成绩占总分的40%, 在0~10分和11~20分的分数段上, 信息管理班学生都分布着百分之十几的学生, 而卫生事业管理班却没有学生;在21~30分的分数段上, 信息管理班有61.11%的学生, 而卫生事业管理班则只有20.24%的学生;在31~40分的分数段上, 信息管理班有16.67%的学生, 而卫生事业管理班有79.76%的学生。这个结果充分表明, 信息管理班学生不注重平时的过程学习, 而卫生事业管理班由于采用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办法, 学生平时有较强的学习意识, 平时成绩都集中在高分区。
(2) 试卷成绩对比。期末考试卷面成绩满分为100分。在60分以下分数段上, 信息管理班有25%的学生, 而卫生事业管理班只有3%的学生;在60~69分的分数段上, 信息管理班有12.96%的学生, 而卫生事业管理班有14.29%的学生;在70~79分的分数段上, 信息管理班有29.63%的学生, 而卫生事业管理班有36.90%的学生;在80~89分的分数段上, 信息管理班有23.15%的学生, 而卫生事业管理班有36.90%的学生;在90分以上分数段上, 信息管理班有9.26%的学生, 而卫生事业管理班有2.38%的学生, 明显低于信息管理班, 可能与信息管理班有考前辅导, 而卫生事业管理班没有考前辅导有关系。
(3) 综合成绩对比。把平时成绩40分和期末试卷成绩按60%折算之后相加, 得出两个班的学期综合成绩。在60分以下分数段上, 信息管理班有19.44%的学生, 而卫生事业管理班没有学生;在60~69分的分数段上, 信息管理班有27.78%的学生, 卫生事业管理班只有14.29%的学生;在70~79分的分数段上, 信息管理班有33.33%的学生, 而卫生事业管理班有28.57%的学生;在80~89分的分数段上, 信息管理班有18.52%的学生, 而卫生事业管理班有52.38%的学生;在90分以上分数段上, 信息管理班有0.90%的学生, 而卫生事业管理班有4.76%的学生。从这个结果我们可以看出, 由于不注重平时学习, 信息管理班学生的成绩大多集中在中低分数区域, 而卫生事业管理班学生的成绩则主要集中在中高分数区域, 这基本上真实地反映了两个班学生平时在学习上的差异。
四、结语
综上所述, 在新的教学理论指导下, 通过转变教学思想、改变教学方法、采用新的评价模式、优化教学模式, 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本研究的局限性在于, 理工类的信息管理班学生和人文类的卫生事业管理班的学生在学习动机、兴趣和能力上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研究的信度和效度, 因此需要进一步在相似样本中开展研究。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2]S.拉塞克, G.维迪努著, 马胜利等译.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3]钟志贤.大学教学模式革新:教学设计视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4]何玲, 张卫华, 贾成文, 刘娟, 赵锦梅, 赵娴.“研究式”教学模式的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 2009, (4) .
[5]祝智庭.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技术哲学观透视[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1999, (2) .
8.浅谈管理学教学对策研究 篇八
关键词:管理学;教学现状;对策研究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发展进程越来越快,中国的经济发展增速也在不断的提高,对于高水平的管理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而中国所面临的管理型人才缺口非常大,因此对管理型人才的培养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管理学作为高等院校一门专业课程,理论性极强,所涉及的面也较广。管理学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正确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正确的理解管理的概念和内涵,掌握管理规律和管理技巧,并且使学生能够将掌握到的这些理论知识合理的应用到管理实践中,能够较好的完成管理工作。高校管理学课程在经过多年的摸索,在教学实践中也确实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结合到管理工作实际来看,管理学的教学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的。本文就从管理学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入手,探讨如何解决管理学教学实践中所存在的这些问题,更好地进行管理学教学。
一、管理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
高校的课程设置,既有综合素质教程,也有针对专业课程所设置的专业课。不同的教学属性自然就有着不同的教学目标,自然也就会存在着不同的课程设置。而管理学课程作为一门理论性极强的基础课程,在不同专业领域中所占据的地位和作用当然也会不同。所以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药充分地考虑到学习者的专业属性,从他们的教学需求出发来进行管理学课程的设置。许多高校在对管理学课程进行设置的时候,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专业属性,而全部对管理学课程进行统一的设置,教学针对性不强,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当然也不十分理想。
2.管理实践课程较少
根据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角度出发,现今的管理学课程教学并不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而往往都偏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只注重课堂理论知识教学的教学方法往往很难帮助学生将理论化的知识转变成管理实践操作技能,不利于学生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而由于理论知识往往都是万年不变,教授在教学过程中又没有结合时代问题进行实例教学,所教授的内容就会缺乏时效性,课程的相对吸引力也会下降,所培养的学生也很難满足现代经济的发展需求。
3.教学方式单一
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教学模式都是从“教”到“学”的单向教学模式,这种传统的教学观念在现今依然具有极强的影响力。在高校课堂中,大部分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还是课堂化的“填鸭式”教学,很少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结合学生的兴趣,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而互动式教学在高校的管理学教学过程中往往都是被忽略的,教师没有从“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出发,开发多种教学模式,教学形式太过于单一,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4.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缺乏,实践教学质量制度不规范
西方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师,既是大学教授,同时又是咨询公司的专家,或在金融机构、工商企业任职。我国的教师来源一般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所学习的东西从理论到理论,实践教学方面的意识弱、实践能力普遍欠缺,有些不能正确指导学生完成实训任务,使实训效果大打折扣。很多高校对学生的课本知识考核严格,而对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考核不到位,不能全方位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办法及时反馈实践教学质量,实践教学的质量受到极大影响。
二、管理学课程教学的对策研究
1.完善管理学课程设置
高校在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管理学课程时,应当针对不同的专业属性,对管理学课程进行合理化的设置。并且在设置的过程中要考虑到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比例,不能只一味地灌输理论知识给学生,而忽视他们对实践课程的需求。最好能为学生设计体验式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自己明白许多管理学方面的理论知识,这比教师的枯燥灌输所能取得的教学效果可是大得多。合理化的课程设置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础,更是培养高水平管理人才关键的一步。
2.推进教学改革,要以案例教学为核心
一般的教师都有经验,在给学生讲故事的时候,学生的兴趣往往就比较大,但是如果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理论知识的话,学生很快就会感觉到厌烦。所以进行管理学教学,同样不能只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理论知识,最好能够采取案例教学的方式。教师可以将管理学的一些基础理论知识完全融入到实际案例之中进行教学,这样学生既不会对教学过程产生厌烦心理,同时也能接触到枯燥的理论知识。
在做案例选择的时候,要选择那些既方便学生理解,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同时也能与教学内容相辅相成的案例。要更多的采用巩固知识型案例和启发式案例,来帮助学生既巩固基础知识,同时也能启发学生对管理学知识作出一定的自我思考。而在案例选择好之后,要对案例教学过程进行精心的组织安排,要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参与性,激发出他们的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达到这种教学效果,就是案例教学的成功。
3.加强实践教学
高校应当加强与当地的企事业单位的合作,给学生创作更多的实践机会,到企业中进行实践学习,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到第一手的管理知识,而且对学生之后的就业也能提供一定的帮助。理论知识是死的,只有学生在亲身的实践过程中领悟到管理学的要义和内涵,才能真正将管理学的理论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长峰.管理学课程群建设与教学改革[J].陕西教育(高教),2010(03).
[2]魏传立.以新公共管理理论解析我国高校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J].中国对外贸易,2012(7).
作者简介:
【管理学方法研究论文】推荐阅读:
“管理学研究方法”教学大纲07-31
管理研究方法论09-28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方法分析论文06-28
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方法的研究与应用论文10-04
目视管理方法07-20
接待工作管理方法09-05
管理的方法与艺术07-03
学生校卫队管理方法07-10
期货冠军资金管理方法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