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秋天的作文

2024-09-07

深圳的秋天的作文(共11篇)

1.深圳的秋天的作文 篇一

傍晚,爸爸带我去深圳湾骑自行车,在去深圳湾的路上,我观察了四个植物和一棵大树。这四个植物全都是花。

第一朵花是一朵奇怪的花,它是一朵黄色的花,也是一朵没有花蕊的花,它有五片花瓣,把这朵花倒过来就像一个黄色的闹钟。第二朵花就更有趣儿了,这朵小花是红色的,它跟第一朵小花不一样,这朵小花的花蕊很长,也像张着嘴巴的食人花。第三朵小花是粉色的,它也有着漂亮的花蕊,这朵小花的叶子上有着像小豆豆一样的东西。第四朵小花跟第二朵小花长的差不多,当它开花时,里面是红的,外面有一层橘色的边,它的花蕊也很长,长得像一只美丽的蝴蝶。我还看见了青青的杨柳树和小小的螳螂。虽然已经是秋天了,可是深圳的土地上还到处是花红柳绿,一片盎然生机。

大自然真奇妙,深圳的秋天好美。

2.深圳的秋天的作文 篇二

《深圳教育史》全书约44万字, 选取深圳地区为研究个案, 详细论述了深圳从先秦时期到至今这几千年历史长河中教育的发展概况。熊贤君教授紧紧围绕深圳地区的教育, 划全书为四个大篇章, 每个篇章又根据中央政府的文教政策和深圳当时教育的发展水平, 分为八个章节, 以历史发展脉络为主线, 娓娓而谈了每个时期深圳教育的发展。在第一篇“新安县建立前”叙述了从先秦至宋元时期的教育历史, 受中原地区儒家思想的影响, 深圳在宋代出现了书院, 并且由于中原人民的迁入, 深圳形成了客家文化。第二篇“新安县时期”讲述了明清时期深圳的教育发展。明代隆庆元年 (1572) 设立新安县, 深圳教育发展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此时科举发展虽然与其他地区相比相对落后, 但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晚清时期, 随着洋务和维新运动的开展, 新政的实施, 深圳教育步入转型时期, 逐渐近代化, 新安县一些乡绅、海外华侨和传教士创办了新式学校, 并出现了出国留学的学生。第三篇“宝安县时期”作者根据历史时段, 分别叙述了“中华民国”时期、共和国建设起步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深圳教育, 主要介绍了初等教育、中学教育、高等教育、师范教育和其他各类教育情况, 体现出深圳地区教育逐渐现代化的特点。在论述文革时期教育时, 作者秉笔直书, 客观地谈到文革对教育造成的巨大破坏。最后一篇章“深圳建市至2000年”论述深圳建市后, 她的教育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时期, 各级教育的兴起和完善, 以及教学体制的改革, 使深圳教育水平走在了全国前列。在这一篇中, 作者总结相关改革经验, 同时展望未来, 赋予深圳教育更加又好又快发展的美好愿望。全书形成了完整的教育发展体系, 向读者鲜明生动地呈现了深圳教育水平由落后逐渐发展到位于全国前列的历史过程, 结构井然有序, 脉络清晰, 使读者对几千年的深圳教育史的发展脉络一目了然。

通读全书, 笔者感受颇深,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色。

一、在选题方面, 视角新颖

地方教育史是中国教育史不可或缺的补充和延伸, 自国家“九五”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规划项目“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立项以来, 中国地方教育史专题的著作已有大量成果问世。但大多研究者关注点放到了齐鲁、湘湖和徽州等历史文化氛围悠久浓厚的地区, 熊贤君教授则选择深圳地区作为研究切入点, 选题新颖。中国珠江三角洲地区历史发展与中原有着较大差异, 是一个独特的历史文化区域。深圳是珠三角地区一颗耀眼的明珠, 建市三十年来, 从南国一个偏远落后的乡村发展成为一座繁华都市。她的经济腾飞和城市化建设被世人瞩目, 人们却忽视了其背后悠久的教育发展历程, 忽视了其背后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由于深圳自古远离中原, 物质文化落后, 大多数人认为深圳教育是建市后才兴起的。熊贤君教授独具匠心, 抓住深圳区域教育这一视角, 叙述了从先秦到新世纪悠久的教育历史, 显示了深圳地区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和教育传统, 向读者展示了她的育人之道。对深圳地方教育的研究, 有助于丰富对深圳文化和中华民族文化的全面认识, 丰富人类教育经验宝库。正如作者在绪论中提到:“一部深圳教育史, 所呈现的正是深圳地区教育发生、发展的种种事实;所承载的是深圳文化、深圳精神的沉积;所揭示的是深圳人才培育、人才成长的内在规律。”[1]熊贤君教授正是认识到深圳教育历史的重要意义, 搜集大量资料, 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完成了这部著作, 是第一部深圳地区教育史专著, 填补了地方教育史上的不少空白。

二、突出显示了大教育观视角

熊贤君教授叙述了泱泱几千年的深圳教育历史, 在历史发展中突出教育的变迁, 将深圳教育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个方面紧密结合, 视野宏阔, 体现了深沉的历史感和大教育观。在论述古代深圳教育史时, 每一章介绍深圳教育概况前, 作者首先总结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中央政府的文教政策, 显示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国家政治与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如汉代在大一统环境下独尊儒术对深圳士人言行的影响, 明清中央高度集权下八股取士对新安县科考子弟的影响。将教育置于政治文化等背景下论述, 显示了作者独特的构思安排。在叙述近现代深圳教育的发展时, 熊贤君教授又对深圳教育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 从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到师范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社会教育等各种教育都进行了具体的论述, 深入地关注了深圳教育的全面发展, 显示了深圳教育逐渐现代化、逐渐完善的历程, 体现了宏大的教育视角。

在大教育观视角下, 作者还关注到了地方社会群体。历史不是单纯深奥的理论, 它是由每个人、每件事共同串联起来的有生命的东西。杨念群教授曾指出:“目前许多历史著作行文叙述总是宏阔而不细致, 概论式的判断比比皆是, 本质主义式的断语草草形成, 里面唯独看不到日常生活状态下人的踪迹, 人变成了冷冰冰的趋势与规律的符号表征。”[2]人是教育的直接传授者和接受者, 任何忽视了鲜活人物的教育研究都是有欠缺的。熊贤君教授避开了这一误区, 他不仅注重国家政治对教育的影响, 在论述深圳教育的历史中, 还关注到大量相关人物, 无论这些人权轻或权重, 位尊或位卑, 如东晋的黄舒、邓符协家族、深圳的客家群体。作者用大量图表列举明清时期的教谕、训导、山长、进士、举人和岁贡等名单, 他不是简单地罗列这些图表, 而是通过这些图表关注这一群群人物, 通过他们的活动探究深圳教育背后的育人之道, 显示了作者的人文关怀与独特视角。

三、体现了浓郁的深圳地方特色

熊贤君教授在篇章布局、结构安排和内容论述等各方面都鲜明地体现了深圳地方的教育特色, 深入挖掘了深圳地方教育的文化精神, 体现了作者的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史家素养。

1. 根据深圳教育发展的具体情况划分篇章。

每个地方都有其独特的历史, 教育史也不例外。“地方教育史研究不能成为全国教育史微型仿制品的制作, 这是地方教育史研究首先应该警惕的趋向, 也是地方教育史研究最容易误入的一个泥潭。”[3]熊贤君教授很好地避开了这个泥潭, 他没有按照传统中国教育通史的版块模式安排结构, 而是依据深圳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安排篇章。明代隆庆元年 (1572年) 设立新安县, 1914年新安县改名为宝安县, 1979年深圳建市, 作者根据这三个时间点, 将全书分为四个大篇章, 设立县制、“中华民国”成立和建市, 都是深圳地区历史上的大事件, 每次变革都使深圳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每个篇章又根据中央政府的文教政策和深圳当时教育的发展水平, 划分为若干小章节。从中我们看到了深圳地区源远流长的教育历史, 从文教落后的荒芜之地, 逐渐发展成为教育水平居全国前列的经济特区, 鲜明体现了深圳地方教育的特色。

2. 关注香港地区与深圳教育的密切关系。

香港曾是新安县的一部分, 鸦片战争后被割让给英国, 作者在书中明确提到:“英国殖民者在香港办起了英式教育, 新安县与之毗邻, 是学习西方新式教育的便捷之地, 因此新安县在教育观念更新诸方面, 比内陆为先。从总体上看, 香港成为新安县文教政策转型的示范, 是新安县对付‘千年未有之变局’策略与举措学习借鉴之所, 在贯彻推行‘中体西用’方针过程中‘西用’的提供源泉之一部分。”[4]民国时期, 大批香港名儒、知识青年与华侨来深圳办学担任教师, “在教育方面, 有着天然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香港教育与宝安教育有密切而频繁的交流”[5], 可以说, 香港对深圳教育的近代化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后, 深圳各个方面迅猛发展, 成为与港澳及东亚一些国家交流的重要场所, 本书尾声简要提到深圳大中小学教育与港澳地区及国际的合作与交流, 作者将深圳与其他地区紧密联系, 全面说明了深圳教育水平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3. 关注深圳地区的客家教育。

“作为一部地方教育史, 倘不能真实体现地方的文化底蕴及其特色, 那就将可能对论著的个性发扬产生一种无以告白的延宕。”[6]作者在此书中鲜明体现了深圳地方的文化特色, 古代大批中原人民迁入广东、江西、福建等地区, 其中有不少人民迁到深圳,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深圳客家文化。客家人勤劳质朴, 素来重视教育, 他们的教育思想及培养人才的方式对深圳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为深圳教育的进步作出了较大贡献。

四、在研究方法上, 运用了大量比较研究方法

“地方教育史的研究价值最根本的应该体现在它所展示的一地区教育发展与全国教育发展, 乃至其他地区教育发展的差异性。”[7]这部著作讲述的是深圳教育史, 熊贤君教授并没有把眼光只放在深圳这一个地区, 而是把研究范围扩大到广东省及全国其他地区, 搜集各地资料, 进行深入整理和分析, 将深圳教育客观地与其他地区相比较, 如在说明隋唐宋元时期深圳科举制发展时, “有唐一代, 整个广东省就有38人成为科举考试中博弈的获胜者。而其时全国其他省份大多高出此数。如湖北省共43人, 仅襄州 (今湖北襄樊市) 便达13人。北方河北省仅宋代便有57人及第……”[8]说明了唐代广东包括深圳科举及第人数的落后。在论述明清时期深圳科举发展时, 专门列出“同时期本省邻省相关县的比较”这一小标题, 列出“江西2400人, 居第3名 (一二名分别是浙江和江苏) ;福建2116人, 居第4名;湖南426人, 居第14名;广西173人, 居第16名;而广东1377名, 居第8名”显示了明清广东科举考试进步之快, 接着又将新安县与广东其他县相比“康熙朝番禺共有7名中式, 而新安县也有4人金榜题名……”[9]显示出新安县教育的不稳定性。通过这些客观比较, 准确定位了古代深圳教育在广东省和全国教育中的地位, 向读者展现了深圳教育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五、在引用文献方面, 史料翔实

由于涉及深圳几千年的教育历史, 时间跨度之长, 年代之久远, 尤其有关古代深圳的文献较为稀少且零散, 因此研究起来难度相对较大。作者在文献搜集方面做了扎实的工作, 他挖掘了大量相关县志资料和档案馆资料, 并参考了深圳最新考古发现, 使本书内容充实而又新颖。无论是对古代深圳教育历史的论述, 还是对近现代深圳教育的全面发展概况, 作者都以大量资料和数据为基础, 用史料说话, 使全书严谨、科学、客观。此书文献的最大特色是引用了大量图表, 辅助要说明的内容, 简明清晰。如在叙述明清时期新安人在科举考试中的表现时, 作者详细列举了宋至嘉庆年间深圳地区进士举人名单、明清时期新安县人获拔贡、优贡、恩贡、岁贡出身名单等图表;新中国建立后, 兴办的各级相关制度、教学计划, 甚至具体的学生人数, 作者都引用了相关图表。用图表与文字相结合, 说明每一段历史时期深圳教育的具体发展状况, 无疑更具有总结性和代表性, 读者从那一张张图表中便可体会到深圳教育发展的逐渐进步的过程。

当然通读全书, 笔者发现了一些细微的值得商榷之处, 在此发表见解。由于深圳教育通史历史跨度长, 涉及范围广, 在这样宏大的课题架构中, 笔者感觉可以进一步挖掘原始档案。深圳是广东省的一个县, 又毗邻香港, 而且近代时期不少海外华侨和外国传教士在深圳创办了一些学校, 笔者认为还可以挖掘更多的广东省和香港地区的档案, 以及那些华侨、传教士的人物传记、日记等资料, 以作更深入的探讨。晚清时期是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转型时期, 洋务学堂的创办, 留学的肇始, 教会学校的设立, 尤其是废除科举颁布新学制, 对中国教育产生了划时代的影响。而此书对这一时期深圳教育叙述比较简要, 仅用了二十多页篇幅, 深圳教育近代化表现得不是非常明显。当然, 这些并不影响该书的价值意义。

总而言之, 熊贤君教授的这部《深圳教育史》视野宏阔, 内容丰富, 史料新颖, 是一部非常优秀的著作, 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这部著作梳理了几千年的深圳教育史, 探究了深圳教育的内在精神和文化底蕴, 向读者展示了深圳源远流长的育人之道, 为读者了解深圳这块土地上的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它填补了深圳教育史研究方面的不少空白, 对当今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鲜明的借鉴意义, 同时为以后地方教育研究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式。

摘要:熊贤君教授所著的《深圳教育史》是一部代表性地方教育史著作。《深圳教育史》详细梳理了深圳几千年的教育发展概况, 并紧密结合全国历史背景, 视野宏阔, 体现了深沉的历史感和大教育观。作者在篇章布局、结构安排和内容论述等各方面都鲜明地体现了深圳的地方教育特色, 深入挖掘了深圳教育的文化精神。这是地方教育史上又一部力作, 填补了深圳教育史上的不少空白, 为以后地方教育研究提供了良好范式。

关键词:深圳教育史,地方教育,特色

参考文献

[1]熊贤君.深圳教育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1.

[2]杨念群.中层理论——东西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1.

[3][7]王建军.对地方教育史研究的思考[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2) .

[4]熊明安.中国高等教育史[M].重庆:重庆出版社, 1983.147.

[5]熊贤君.深圳教育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239.

[6]薛东.注重把握地方教育发展的特点与规律——读王豫生主编《福建教育史》[J].东南学术, 2005, (3) .

[8]熊贤君.深圳教育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64.

3.《家乡的秋天》作文课例及分析 篇三

如何缩小城乡学生间作文水平差距呢?我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思考与探索。

我首先调查分析了所教班级新生作文的态度及心理。通过问卷调查与个别谈话分析:(1)喜欢作文的人数与不喜欢作文人数相当,只是不喜欢作文人数中乡村学生居多;(2)喜欢作文的人中却有很多人为作文得不到高分而苦恼,很希望得到老师的指点帮助;(3)不喜欢写作文的学生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写作心理障碍:①畏惧心理,多年作文失败的记录,使他们有一种“谈文色变”的畏惧心理;②自卑心理,总认为自己不是写作的料,不可能把作文写好;③无所谓心理,自己作文成绩好也罢,不好也罢,觉得都无所谓;④自我满足心理,认为自己作文还行,不求新的突破和长进。

心病还得心药治。消除学生写作的心理障碍是当务之急,教师必须依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采取作文教学与学生心理发展同步的方法,进行集体疗救。《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学生写作要求是“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初一学生正处在思想开放期,易于接受新事物,敢于用自己的笔书写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乐于表达自己的向往和追求。

鉴于此,我决定放手让他们写自由文,培养他们讲真话,抒真情,求真务实的写作态度,进而实现大面积提高作文教学效益,缩小城乡学生间作文水平差距的目标。

一.课例实践

开学第四周学校安排我上公开课,我选了何其芳的《秋天》。这天适逢周末放月假,课堂上我布置了一道课外练笔题——《家乡的秋天》或《感悟秋天》,要求农村学生利用周末休息的机会回家乡转转,城里的孩子可以到邳州公园、街道、小区、河岸等处遛遛,慢慢看,细细听,静静想,感受秋天的气息,把自己的身心融化到秋天的美景之中,像何其芳那样记下自己的感受,形成一篇感悟秋天的文章。写作形式可以写成诗歌样式,也可以写成记叙文。(投影)

我略作指导,提出要求:

1.出门前带好纸笔,定下“寻秋”路线。农村孩子可以看看丰收的原野、乡村小路、母校校园、路边树林……城里孩子关注街道公园、小区广场、街上行人、运河风光带等等,做到实地观察,切身感悟。

2.观察时,留心身边一草一木,注意空中微风和周围的人群状貌,记下写作素材,触发联想与想象。例如:你到邳州公园来悟秋,可以记下:秋天的花园里有些什么?颜色、味道、样子?人漫步其中有什么感觉?

3.可以联想与秋有关的诗句,如咏菊的、咏秋风秋雨的……与古代诗人一起悟秋,其乐无穷。

4.如遇有特殊天气,毛毛细雨啊,轻轻薄雾啊,会有更特殊的感受……

5.回家后将所记所想变成一篇有自己真实观察、真正体验的文章,我相信那一定是你最美的创造。

……

作业收上来了,我发现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超出我的预料。不管是城区学生,还是乡下孩子,均有佳作佳句出现,读后我很激动。现略举两例:

刘欣怡(城区)写了一首诗:秋天是一幅画/大雁是秋天的使者/丰收是秋天的心愿//落叶是秋天的蝴蝶/果实是秋天的彩灯/金灿是秋天的衣裳/我愿做秋天的画师……刘晗(城区)分别以“红色是那被秋霜染红的枫叶……”“黄色是那被秋风吹黄的稻穗……”“褐色的是那一颗颗可爱的毛栗……”“紫色是那一串串诱人的葡萄……”为中心句领起下文,结构全篇,很有些散文诗的味道。

王庭庭(农村):“秋姑娘挎着她神奇的小花篮,迈着轻盈的脚步,悄然来到人间。她轻轻地挥了一下她手中的花篮,一瞬间,门前的那盆玫瑰向着秋姑娘张开了笑脸,红润润的脸蛋细腻而柔软……”闫宇(农村):“……秋国王统领着故乡的这方水土,你看,家里忙起来,学校闹起来,田野里的农民笑起来……”

针对这次课外练笔,我精心准备,认认真真地上了一节讲评课。课上,我首先整体表扬了这次作文练笔写得很好,我很满意,并点名表扬了一大部分学生,其中特别强调有一些人是开学初调查时不喜欢写作文的人,我充分肯定了他们的进步。接着声情并茂地范读了4个学生佳作全文,12个学生作文中的好句段,并给他们都打了满分,以示鼓励。然后让学生分组议一议:①被范读作文还有哪些可以修改的地方?②听读同学的作文后有哪些收获?③若让你重写这篇文章你将作怎样的修改?最后让所有学生再次修改自己的文章后上交老师。

这一堂课,我发现同学们始终精神振奋,笑容挂在脸上,听得认真,议得投入,发言积极。以此为契机,我安排了第三单元写作训练——《感受自然》,并在课后找那些没被表扬的同学谈话,指出他们作文存在的问题,了解他们内心的困惑给予个别指导,提出修改建议。对个别没有经过实际观察应付作文的行为进行了批评,同时再给他们一次机会,让他们模仿本单元课文,重新写自己喜爱的季节,并表示对有进步的作文我将再次在全班表扬。这些同学态度很端正,训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反思提升

我对这次写作训练的教学,初步做了如下反思。

1.凭借课文引路,降低写作难度。

何其芳的《秋天》中一个个生动鲜明的画面,构成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农家丰收图——“秋天栖息在农家里”;霜晨归渔图——“秋天游戏在渔船上”;少女思恋图——“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在优美的意境中,我们仿佛听到诗人在深情絮语,仿佛看到幽谷、农家、渔船、牧羊女……那么,乡村秋景中还有哪些景物是你观察知道的,而诗人没写到呢?请走进乡村,用你那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尽情观察,用你手中灵动的笔尽兴描画《家乡的秋天》吧……学生的眼里闪着激动的光芒,个个跃跃欲试。

仿照课文补画乡村自然秋景图,像作者那样感悟秋天的诗情画意,同学们也能做一回诗人啊……凭借课文引路,降低了写作的难度,学生勤于观察,乐于表达,才能写出好文章,以后要多做尝试与探索。

2.命题贴近生活,消除畏惧心理。

“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叶圣陶先生用这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阐明了生活与写作的关系。只有让学生“深入生活”,才能获得生活的赐予,才能进行写作活动。

这次写作训练我先安排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生活,去经历秋天、体验秋天、感悟秋天,所以他们笔下的秋天才色彩纷呈,神韵各具。

今天的学生不是没有生活,而是不会在看似单调平淡的生活中发掘出生活的情趣和意义,体验到生活的启示和波澜。也不是生活太单调,而是教师没有教会他们采撷生活浪花的方法。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可谓单调,但他反映童年生活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却写得情趣盎然、耐人寻味。这说明即便是枯燥乏味的生活,也是写作的源泉。

我想,只有研究学生,做到“目中有人”,想他们所想,爱他们所爱,命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为学生所喜爱,才能让他们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也才能消除他们畏惧作文的心理。

3.观察积累——写好文章的基础。

作文难,我觉得主要原因是同学们对生活中的人事物熟视无睹,没留心观察,不善于观察。因此,我让学生明白在生活中只要“处处留心,时时在意,事事关心”,做到细心观察、体验分析,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进而体味到生活的道理,作文也就不那么难了。观察积累是写好文章的基础。

这次写作训练在指导上还没达到最优化,没有教给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对某一事物进行观察的技巧。应当先教育学生养成观察的好习惯,然后引导他们学会把自己观察事物时所引起的心灵体验捕捉下来,这种观察不是用眼睛,而用心去体验,用心去咀嚼。积累呢,身边随时备有一个笔记本,一旦有感悟,就立刻记下来。这样,观察才是富有个性的观察,积累才是个性鲜明的积累,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有个性特色,才会富有灵气。

如果再次安排学生写秋天,我将调整指导方案:(1)写作知识讲座:观察与观察方法——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知识与方法。我认为,对初一学生进行基本的写作知识辅导是必要的,必须教给学生观察、积累生活的本领。(2)由何其芳的《秋天》引申到刘禹锡的《秋词》,再对比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让学生感悟赞秋与悲秋两种不同的情怀,认识到情不同而景亦有异:作者选的景物必须服务于主旨——抒发感情的需要,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然后,再让学生到大自然,到生活中有针对性的去观察,去感悟,效果一定会更好。

如何缩小城乡学生间作文水平差距呢?这是一个复杂而又综合性的课题,不是一两节课或一两个课例能解决的,我将对它作长期而深入的研究。

4.深圳的秋天作文 篇四

对于这四个季节,我个人感觉秋天是最含蓄的一个季节。春天的特点是万物回春,然后经常会下小雨,春雨绵绵。夏天和冬天不用说了,一个是非常热,艳阳当空。一个是非常冷,呵一口气都会冒烟的那种。相比之下,秋天就不那么明显了。可能树叶落了,感到一丝丝寒风却又不似冬天那般冷,就觉得秋天到了。但不管怎样,秋天这个季节表现得似乎不是很明显——至少在深圳是这样子的。

从我们学校来看,很容易就判断出是不是入秋了。现在从时间上来判断应该已经是深秋了,我们的同学也开始慢慢的加衣服,最后变成了外套。甚至夸张的人还穿着羽绒服。大哥,你就算想跟我玩冬天和夏天,也不用这么明显吧!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穿的还是短衣短裤。如今放眼全校,有谁还是短衣短裤呢?莫说我逞强,我真的非常热啊。我认为有百分之其实的可能是因为我的活动量太大,或者是我的身心一直沉浸在无边无际的运动当中,所以不管怎样都会感到非常的热。

5.深圳的秋天作文 篇五

北方的秋天,树叶都已变黄,纷纷跟树告别,飘落到地上。但深圳的树却还是郁郁葱葱,树叶苍翠欲滴,跟树枝紧挨着,舍不得离开。但大风一吹还是会有些树叶被不情愿的吹落下来。

深圳的秋天也不止只有绿叶,还有五彩斑斓的花朵。校园里的勒杜鹃盛开了,白的如雪,粉的如霞。马路两旁的美人树上开满紫红色的花朵,像被颜料浸染整个枝头。小区里的桂花树上淡黄色的桂花,好似一颗颗小米粒,虽然桂花体型小,但淡雅的香味散发在大自然的空气中,香气袭人。我轻轻地吸一口,整个香气充满鼻腔,沁人心脾,久久不愿离去。

深圳的秋天还是无比的炽热。人们都穿着短袖,在外晨跑,不时还流着汗。中午走在户外,感觉像是在蒸桑拿一般,大汗淋漓。

深圳的秋天虽然没有阵阵寒意,但夜晚还是会比夏天来的早一些,那晚霞好似天空着了火,火红火红的,又好似仙女给大地披了一层红色的面纱,十分神秘。

深圳秋天的大门虽然打开晚了点,但照样丰富多彩。

6.深圳的秋天的作文 篇六

深圳秋天的小梅沙,正如古代诗人曹操写的《观沧海》中的名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这段诗是对小梅沙再好不过的比喻。站在小梅沙上,展开双臂,尽情的享受着秋风的洗礼,秋风吹到皮肤上,一阵萧瑟。看着小梅沙涌起,那浪花打在岩石上,飞出的小水珠像烟花一样四溅,打在身上凉飕飕的。

深圳的秋天,虽然没有乡下的枫叶叶子红似火地撒满大地,但树木小草常青,给人一种明朗的感觉,看在眼睛里,疲惫的眼睛顿时眼前一亮,给人一种深圳是一个让人眼前一亮、努力工作、前途光明的感觉。在深圳的秋天,气温不会很低,即使到了深秋,也照样有人穿短裤短袖在慢跑。

在秋天,商业区车水马龙,人们一大群一大群的在购买东西。由于人多,所以在秋天,也感受不到“秋风萧瑟”了。

深圳的名景之——红树林,在秋风中,那婀娜的舞姿,仿佛正在欢送炎热的夏天,迎接凉爽的秋天。有好像天上的仙女在载歌载舞,那迷人的身材,婀娜的舞姿,仿佛让人联想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深圳的秋天,像一名事业有成、健壮的人,正迈着矫健的步伐向寒冷的冬天前进。

深圳的秋天,像一名运动员正在蓄力,准备在冬天进行冲刺,以便得到迎接春天的第一人。

7.深圳发现两亿年前的“花朵” 篇七

8月28日, 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九届国际古植物学大会上, 中国古生物学会秘书长、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委员王永栋作学术报告, 透露在深圳大鹏发现早侏 (zhū) 罗纪古植物化石, 其中保存完好的本内苏铁“花” (见左图) 在国际古生物学界广受关注。

王永栋通过网络告诉记者, 深圳地质学者段维在深圳大鹏半岛地区先后发现和采获了一批早侏罗纪植物化石标本。这批化石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保存有一块本内苏铁“花”的标本, 标本整体形态为卵圆形呈开放式的花蕾, 大小为5厘米有完整的花朵外部结构, 经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专家测定, 大概为两亿年前的花朵。此前在辽宁发现的世界最早的花化石“迪拉丽花”距今1.2亿年, 且不足1厘米。因此, 本内苏铁“花”标本无论从研究价值还是鉴赏价值都非常罕见。 ( 选自《科 海故事博览》)

8.深圳的地标建筑 篇八

过去,上海宾馆是深圳城乡结合处的地标,现在却成了深圳新老市区的分界。因为上海宾馆,海派文化成了深圳情结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符号。

城乡结合处的地标

在深圳人的记忆当中,上海宾馆所处的位置。是深圳老城的城乡结合处,新老市区的分界。

1983年,上海宾馆正在建设中。再往西就一片荒凉,即使白天方圆百米也看不到一个人。“过了上海宾馆就算偏僻地区了,没有一个的士司机会载你到莲花山,因为那里已经属于荒郊野岭了”。上海宾馆附近是埔尾村及一大片沼泽地,再往南就是深圳河了,每天村子里的农民都坐着小船到对面的香港去种地。

到了上世纪90年代,这里如同上海“十里洋场”般繁华、热闹,除了人民南路高档进口商品都在这里出售,摆在免税商场高阔的大堂里。“后来听说要修深南大道,从黄贝岭至上海宾馆,我们可高兴了。去罗湖看个电影什么的,再也不会灰头土脸的了”。老深圳人回忆起当年的情形,依然是兴奋不已。

随着深圳经济中心的西移,东西之间的“城乡差别”已经越来越模糊。今天的上海宾馆更多地作为一个地理概念而非一个建筑概念站立在深南大道上。也为华强北商圈的周边物业蒙上了一层“夜上海”的生活色彩。

海派文化的建筑艺术

1983年,上海宾馆由深圳中航集团、上海石化、香港深业集团合资760万组建,其中上海石化占的份额最大,于1985年正式开业。

时光回到1983年,正值上海宾馆筹建时期。当时的深圳工贸中心(即现在的中航集团)初涉酒店业,作为航空工业在深圳筹建的第一家宾馆,一切都是边干边学。因上海宾馆当时的副总经理吴容江结识京剧艺术家梅葆玖一家,而梅先生和夫人又都是上海人,与上海宾馆的海派文化不谋而合。于是邀请梅夫人林丽源女士出任宾馆筹建时期的艺术顾问,林女士欣然接受。就这样,艺术大师一家与

最初,合资三方将宾馆定名为“航空宾馆”,但国家航空工业部得知后对此事议论纷纷,认为将“航空”二字作为宾馆名有招摇之嫌。后来航空工业部的一位负责人说:“我支持你们做宾馆,但既然项目主要投资方来自上海,就叫上海宾馆吧!”上海宾馆因此而得名。

1985年,在上海宾馆开业后不久,梅葆玖的夫人林丽源女士作为宾馆的艺术顾问,利用与刘海粟私家甚好的关系,请“一字千金”的刘海粟为上海宾馆题写馆名,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时至今日仍为宾馆增色不少,成为上海宾馆的重要标志。

歌舞升平的夜上海

初建时的上海宾馆风光无限,宾馆外观是仿老上海滩建筑设计的,宾馆里面装修乃至各种设备全部进口,门廊、把手、玻璃印花全是海派风格,进口拱形玻璃墙是当时国内最先进的。

当时,宾馆工作人员90%以上几乎都是从上海“空降”深圳的上海人。1987年,宾馆改由中航集团一家管理后,许多上海过来的员工渐渐返回家乡。上海宾馆最早的服务对象定位于来深圳的上海人,想让背井离乡的上海人到了这里吃的都是上海菜,见的都是上海人,有个家的感觉。

1986年,上海宾馆为了突出其品牌特色,专门请了一个美籍华人在宾馆10楼开了一个“夜上海”歌舞厅。它曾经是深圳最大最有影响力的交谊舞场所,消费也很便宜,很多人在这里就着一瓶矿泉水跳上一晚。歌舞升平了16年的“夜上海”歌舞厅在2002年关闭。上海宾馆延续20年的情缘由此拉开帷幕。

推倒重建的传言

20多年间,上海宾馆历经多次翻新,每一次翻新都引起深圳社会广泛关注。

1998年。上海宾馆投入2000多万进行第一次全面外装修改造。主楼加高到12层,原来茶色的外墙玻璃换成宝蓝色玻璃幕墙,加盖白色罗马亭,奠定现在的外型特点,在内部设施上全部按照三星级标准装换一新。这次翻新上海宾馆从二星级升到三星级。

上海宾馆2005年的改造引起了轩然大波。当时的背景是,李嘉诚旗下的和记黄浦与深圳地产发展商合作,在中航苑片区正在进行如火如荼的改造,而深南大道正赶上建设地下过街通道,上海宾馆门前被建设方用围墙围筑起来。

于是,上海宾馆即将推倒重建的传言就愈演愈烈,上海宾馆的去留牵动了很多人的心。深圳新老市民形成两派观点。新市民多持“无所谓”态度,老深圳则将上海宾馆作为“深圳记忆存储器”态度鲜明:不能拆!

9.深圳游记作文:难忘的深圳一游 篇九

走进大门,两旁的动物石雕好像在向我们招手致意,中间的海豚喷泉和小狗雕塑特别引人注目。再往前,机灵的猴子和欢快的马映入我们的眼帘,快看,多可爱的大白熊呀!随着叫喊声,我来到大白熊旁边,大白熊的毛发白净得像棉花似的,让我情不自禁想摸摸。

不知不觉,我们来到了狮子馆。看狮子、老虎表演可有意思了,只见训兽师指到哪一只狮子或老虎,那它就顺从地从木凳上跳下来,按照训兽师的指示表演节目,观众们都拍手叫好。最好看的当数老虎钻火圈,训兽师的皮鞭一响,老虎就小跑几步,然后敏捷地纵身一跃,迅速钻过火圈,一只接一只,谁也不敢怠慢,完全没有一点深林之王的威风。精彩的表演不时引起现场观众的喝彩。最有趣的是“滑滑梯”,狮子和老虎齐上阵,它们摆着百兽之王的架子慢吞吞地走上滑梯,然后缓慢地滑下来,落地之后再连续几个翻滚,最后仰头张着嘴巴等待训兽师的犒赏,这时候,训兽师就会掏出食物往空中一抛,表演完毕的狮子或老虎就会盯着空中的美食,然后跳起来用张开的大嘴准确地接住属于它的奖品。如此精彩的演出,使我记忆犹新。

之后我们还去骑马,骑在高大的马上,我感觉到我雄赳赳气昂昂的,还有马儿的奔跑声让我感觉到了万马奔腾的气势,这时我仿佛置身于辽阔的大草原。

10.深圳的秋天的作文 篇十

我并不是本地人,三岁多就来到深圳,打那时起,我就住进了城中村“罗芳村”,当时只是租房子,房子的旁边还有一些耕地,或许是人们自己占用当时的地盘拿来播种吧,那样就可以吃自己的,就可以不去市场上面买,也可能是因为当时的人们摆脱不了在家乡种地的习惯吧!我那时只是呆呆地站在那里欣赏他们如陶渊明一样享受种菜的乐趣。

又过了五六年,那块地方就被围了起来,也不准人们随心所欲地去种菜了。

在罗芳村待久了,还产生了不少的感情,那里再没有耕地了,只是楼房很多很多,甚至有的街道非常难通过,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小贩翻了几十倍,每天都可以听到他们吆喝的声音,一片片喧杂的声音,但是我都已经习惯了。那里还聚集了很多香港进出的人,很多人都看住在这里方便,离海关也近,住房耗资并不多,所以他们都看中了这里。

一直到现在,当“峰度天下”高高建起的时候,我也得知了旧村改造的消息,那个时候我非常的高兴,因为我可以不用再住在喧闹的“城中村”了,可以看看外面的世界,却又有点不舍。

按照《实施意见》草案得知,深圳市所有的城中村改造就在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鉴于对城中村改造在地价的收取问题上有一定优惠政策,因此部分单纯的旧村改造项目借用城中村改造的名义有“搭便车”的可能,所以对“城中村改造”进行严格定义,没有漏洞。

城中村无疑是历史遗留的问题,其中也有不少的值得人们保持的东西,如罗芳村里面的古树。

我可以想象城中村改造后可能会像东门街市一样繁华,也可能会像华侨城一样热闹非凡。

我期待那一天。

另外我对深圳的发展提出一定必要的建议:因为城中村的改造还在进行,所以我喜欢有更多的清洁工能够清理城中村的街道。人们对深圳的印象好是因为人们只是看见了深圳的总体,并没有看见深圳的局部,所以深圳应该有有效的治理深圳局部的环境问题,加强东门的街道管理问题与深圳市区外的安全问题。还希望深圳能够种植更多的深圳市花,深圳的绿化好,但空气很不新鲜,所以深圳还需要加强车辆尾气排放的问题,还有街道边的小贩严重的阻碍了交通。大运会即将来临,深圳应该大量宣传,电视里出现更多的应该是公益广告,因为我坚信深圳人的文明要从一点一滴做起。

11.深圳:嬗变的秘诀 篇十一

深圳正在完成嬗变。

这座因身为改革特区而闻名的城市,正在成为中国创新能力的象征。

《经济学人》《福布斯》《纽约时报》《自然》杂志等境外媒体,纷纷给这座“创新之城”贴上诸如此类的标签:“全球硬件的新首都”“中国最具创新力城市”“中国科技发展的奇迹”“中国最具硅谷气质的创新城市”……

从一个最初以加工贸易为主要特征的经济特区,一个传统科技资源并不富有的城市,转型为自主创新的先锋城市,深圳的秘诀何在?

乡镇的版图创造出省级经济体量

谈创新,全国看深圳,深圳看南山。

占深圳面积仅十分之一的南山区,拥有不俗的经济表现:2014年,南山区人均GDP在全国区县中排名第一,超过香港,接近新加坡。

“南山区相当于一个乡镇的版图,却创造出省级经济体量,区GDP超过了4个省份。”深圳市南山区副区长纪震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南山的秘诀,可以通过一组数据说明:2014年,南山区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200亿元,占GDP5.8%,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75%,接近发达国家水平;企业PCT国际专利申请量3787件,占全国的18.2%,相当于每天有十多项专利产生在南山。

南山的秘诀,正是深圳的秘诀。

据统计,2014年,全国研发投入占GDP比例为2.1%,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为4.02%。根据经合组织最新数据,美国科研投入占GDP比重为2.8%,全球这一比例最高的经济体是以色列,为4.4%。

深圳市科创委主任陆健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仅华为公司去年研发投入资金就达约500亿元,超过国内某些发达城市,甚至多数省份的研发投入。”

而在加大科研投入的同时,深圳市正逐渐摆脱传统的高投资、高污染发展路径。

2014年,深圳的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重为17%,在内地大中城市中比值最低。相较于其他地方,投资驱动对深圳经济的贡献较弱。而深圳市的能源结构也发生了标志性变化,深圳的万元GDP能耗、水耗、PM2.5平均浓度持续下降,以更少的资源消耗、更低的环境成本实现了高质量、更有效益的发展。

与此同时,深圳市的单位面积土地产出和人均GDP已经跃居国内大中城市第一。

2015年,深圳市本地生产总值1.75万亿元,增长8.9%。其总量仅次于北京、上海、广州,位居全国城市第四,距广州仅有600亿元差距。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土地面积为1997平方公里,为广州的27%、上海的24%、天津的17%、北京的12%,而深圳市2015年GDP分别为广州的97%、上海的69%、天津的102%、北京的76%。而在人均GDP方面,深圳市稳居国内副省级以上城市首位,达15.8万元。

科技部《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主编、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创新创业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柳卸林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深圳已经在全国率先推动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这成为观察和评价深圳经济增长的重要视角。

站在华强北,就像是站在IT界的华尔街

2015年的中国,也许没有比创客更火爆的新群体了。深圳,也借此东风,成为全球闻名的国际创客之都。

在《纽约时报》一篇解释“为什么苹果在中国生产 iPhone及几乎所有的产品”的报道中,一名前苹果高管说:“整条供应链如今都在中国。你需要1000个橡胶垫圈?隔壁工厂就有。你需要100万个螺丝钉?隔街的工厂就有。你需要对螺丝钉作一点小小的改动?3小时就行了。”

深圳是这些供应链的集大成者。因此,当离iPhone预定的上架时间还有一个多月时,乔布斯发现样机屏幕布满划痕,要求副手们马上解决这一问题,一名与会的高管立即订了一张去深圳的机票,因为“既然乔布斯先生想要完美的产品,除了深圳,别无他处”。

站在华强北,就像是站在IT界的华尔街,你可以听到全球IT产业要素快速流动的呼啸声。

华强北的快速崛起源于制造业。制造业为深圳培育了超强的电子制造能力,同时积累了大量的技术人才和熟练工人。因为这些优势,深圳拥有了可以迅速产业化的核心竞争力。

“在深圳,创客的创造性和制造需求与制造企业完备的供应链资源和制造能力优势互补,迸发出惊人的能力。”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院长嵇世山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国际硬件领域知名的孵化加速器HAX总经理特纳告诉《瞭望东方周刊》,HAX利用深圳完善的供应、销售体系,在111天内帮助创客联系工厂做出原型产品,再带到美国硅谷面向投资人路演。

不管是找工厂代工还是硬件创业,深圳在世界范围内均有一席之地。“只要有人愿意出钱,多数消费型电子硬件都可以在这里复制出来,工艺和质量不会相差太远。”

深圳的另一家明星企业大疆科技在无人机市场上已经拥有国际话语权。大疆的成功既是因为敏锐地发现了民用无人机这一小众市场,更为重要的是,大疆也意识到利用本地的制造业生态系统,可以降低制造成本。

“利用来自深圳产业生态系统的设计和制造能力,大疆设计了面向大众消费者的产品并投入市场,而自身则专注于能够实现差异化的核心技术,比如一种可以改善操控性的操作系统。”大疆创始人汪滔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新一轮 “孔雀东南飞”

nlc202309081109

要理解今天深圳傲视全球的制造能力,还得从深圳的“起家”谈起。

1988年,富士康在深圳龙华科技园打下第一个地桩时,郭台铭还不为大陆人熟知。在不过一代人的时间里,富士康成为了全世界最大的电子产品合同生产商。

这个传奇般的全球代工企业背后,正是深圳市三十年前“起家”的写照:与中国改革开放的秘诀一样,深圳正是从中国的人口红利中抓住了最具影响力的群体——农民工,才有了第一次腾飞。

“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30多年前,深圳依托改革开放的政策优势迎来第一轮“孔雀东南飞”。

不过,在中国不少城市依然固守这一发展路径的时候,深圳则已开始了转型的铺垫。

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人,是创新活动中最重要的资产。深圳经济的转型升级,正得益于深圳的企业抓住了人口红利的三次机会。”

到上世纪90年代及本世纪初,深圳抓住了第二次人口红利,主体是大学生。华为、中兴、腾讯……这一批如今已经是行业巨头的企业,在那个时代吸引了大量的高学历人才的加盟,成长为深圳经济增长的中流砥柱。

如今,新一轮的“孔雀东南飞”正在悄然发生,郭万达将此归纳为人口红利的“3.0时代”,其主体是归国留学人员以及龙头企业的高管。他们,正是创新创业的主力军。

光启和柔宇是近年来备受国际关注的两家深圳明星企业。光启围绕超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应用,5年实现了从负债20万元起家到市值300亿元的奇迹。柔宇研制出世界上最薄的柔性显示屛,被视为继CRT、液晶显示两大技术之后,第三个引领行业的显示技术。

光启的创始人刘若鹏是美国杜克大学的博士,柔宇的创始人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博士,这两人都是被深圳的“孔雀计划”吸引回国的。

2011年4月2日,深圳发布“孔雀计划”,重点引进并支持50个以上海外高层次人才团队,1000名以上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最高可获得8000万元资助。

“冒险家”的新乐园

不过,根据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廉思对深圳创新创业青年群体的问卷调查,在“创业生态最重要的要素”一题中,排名前三的并没有政府的优惠政策,而是便捷的融资渠道、充足的人才市场、市场化的环境。

这并不难理解。如今各地政府为争夺人才,推出的各种优惠政策层出不穷。因此,创业群体更为看重的,是对企业的长远成长最重要的市场环境。

事实上,郭万达眼中的第三次人口红利的主体,不少是由深圳市的市场环境自我孵化而生的。

张国新,原华为公司高管。在实现财务自由后,他辞职创办了新型科研机构深圳微纳集成电路与系统应用研究院,从事IC领域初创公司的孵化和加速。

龙头企业是深圳高层次人才的“中继孵化器”。很多海外留学人员、高级工程师、管理人才从这里进来,又从这里出去,成长为新“孵化器”领军人物。

“深圳的创新正在呈现‘蒲公英式’裂变。华为、中兴、腾讯,还有许多知名不知名的龙头企业,吸引了大批高端人才。这些人都像成熟的蒲公英,风一吹,创新创业的种子就四处飘散。”张国新说。

2014年11月,在APEC峰会上,国家主席习近平说,“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激发市场蕴藏的活力,市场活力来自于人,来自企业家精神。”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经济重镇无不汇聚了一批极具冒险精神的企业家。早在新中国建立前便闻名远东的上海,便曾被称为“冒险家乐园”。

近年来,深圳逐渐成为新的“冒险家乐园”。

“深圳的许多科技型企业家都是行业里‘第一个跳出来吃螃蟹’的,他们不断将发现机遇和抓住机遇的能力发挥到极致。”深圳市政府研究室主任吴思康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比如,华大基因的领导者汪建凭借多年的经验,在外部条件不太成熟和外部政策环境尚不明晰的情况下果断决策,投入全部身家开展基因测序研究,最终奠定了华大基因全球基因测序的龙头地位。

“综合创新生态是激发科技企业家精神的催化器。良好的创新环境和机制,一方面能让既有动力、又有能力的创新人才低门槛创业,另一方面让这些人创业成功后能获得与其才能对应的收益,能有效促进科技企业家群体形成和科技企业家精神培育。”吴思康说。

吴思康所述的综合创新生态,至少包括前文所述的融资渠道、人才市场和市场化环境。而深圳在这些方面,无疑是国内城市的佼佼者。

创新生态的力量

除了直接投身商海的“冒险家”,深圳市发展的受益者们,还以其他形式共同构筑着深圳市的创新生态。

原深圳市科协主席周路明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深圳的一大批企业家赚得“盆满钵满”之后,不少转化为懂技术、懂市场的天使投资人,为新一轮的创新创业提供资本支撑。

被习近平寄予期望成为“新时期的钱学森们”的光启团队,刚回国时举步维艰。经周路明牵线,在没有样品的情况下,便获得了三名天使投资人3000万元的投资。资本介入让光启迅速启动,由此才有了后面围绕超材料、临近空间飞行器等一系列“颠覆式创新”产业化的故事。

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要件之一是资本的推动。1999年深圳高交会前夕,为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深圳市政府出资5亿元,同时引导企业出资2亿元,成立了深圳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如今,深创投的注册资本已是42亿元,管理创投基金总规模约400亿元,已成为国内规模最大、投资能力最强的本土创投机构之一。

怡亚通、乐视网、潍柴动力等知名企业都得到过深创投的支持。截至2015年6月底,该公司累计投资中小型企业568家,投资总额逾168亿元,其中在深圳市投资企业141家,投资项目数量和金额居国内第一;迄今已培育出101家企业在全球17个资本市场公开上市,其中深圳市企业上市24家,培育上市公司数量居国内第一。

nlc202309081109

“发展创业投资对形成创新企业发展的生态环境至关重要。创业投资最活跃的地区,也必定是创新活动最活跃的地区,比如硅谷、以色列等。只有形成创投资本和产业创新的循环增长,才能使资本源源不断地流入创新型企业。”深圳创新投总裁孙东升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目前,深圳VC/PE机构累计4.6万家,注册资本超2.7万亿元。

而在本土创投行业排名前十名的机构中,深圳的创投机构有6家。2014年VC机构在深圳的投资项目163个,规模为11亿美元;2015年上半年投资项目93个,规模达到6.9亿美元。

“政府之手”的边界

当人们惊叹于深圳强大的产业基础和独特的市场魅力时,有必要将一些目光聚焦在“政府之手”上。

在创新的过程中,政府与企业的边界如何划定?“政府之手”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

深圳的解决方案是:政府负责产业规划和制度设计,让站在市场前沿的企业、新型研发机构和创客成为创新的中坚力量,培育“市场型”创新主体。

长期以来,在一些地区,科技创新走的是政府审定项目、财政投入资金的路子。而深圳一改以往靠政府直接介入的模式,整合利用更多社会力量形成协同创新的机制和局面。

不少企业家说“企业经营过程中几乎感受不到政府的存在”。政府的“放手”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企业创新创业的活力和动力。

“许多从外地来到深圳南山区的高层次人才,就是为了摆脱墨守成规文化的束缚。”深圳光峰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总裁李屹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活动改变了传统模式下的创新路线图,创新的终极目标不是论文、专利,而是论文、专利的市场开发,最终形成企业新的发展能力,带动更多企业参与或形成供应链伙伴关系。”郭万达说。

在深圳,研发机构也不同于传统的大学、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因而被称为“四不像”。但是,这些机构却明显地提升了科研向应用和产业转化的效率。嵇世山说,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目前可控资产超过70亿元,创办和投资了180多家高科技企业,培育上市公司18家。

数据也支持了深圳的这一创新路径。从创新主体、资金来源等情况来看,深圳市科技创新总体上呈现“6个90%”的特点:即90%的创新型企业为本土企业、90%的研发人员在企业、90%的研发投入源自企业、90%的专利产生于企业、90%的研发机构建在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由龙头企业承担。

上一篇:不成问题的问题电影经典台词语录独白对白下一篇:不是我想象中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