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心得体会经典

2024-11-17

家庭教育心得体会经典(精选8篇)

1.家庭教育心得体会经典 篇一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我们炎黄子孙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和心灵家园。国学经典则是中国人民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中国人的文化根基,是中华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原动力。诵读国学经典,品悟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涵养民族修为,承继民族智慧,造就具有中华气韵和民族气质的.现代中国人,是我们共同的使命。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这是儒家最经典的一句话,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人,只有不断地学习,自己才会完善。在社会不断进步、竞争一天比一天激烈的今天,你不好好学习,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必然会被社会淘汰。“学”要学的精,“学”要学老,学到底。只有坚持到底才会得到胜利;只有学以致用,为我所用,才算是真正的学。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谈家国天下。师德是师业之魂——教师一定要修好社会公德,坚守职业道德,科学严谨、认真求实;为人坦荡、光明正大、诚实守信,先人后己;廉洁奉公,端庄稳重,平易近人;知识丰富、语言生动、仪表整齐、举止文明,以实际行动感召、带动和影响广大学生,要以大爱之心关爱每一位学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千万不要强迫别人干;不能把学生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更不能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出气筒。因而,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人格修养,树立师表形象。师德是师才之本——“师德养人,师才育人;德才兼备方为社会栋梁。”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怎样处事,怎样做人。师德是师风之根——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笑一颦、一喜一怒都无声无息地影响着学生。良好的师德会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一种良好的习惯,是保证我们教育百年树人最重要的根。

2.家庭教育心得体会经典 篇二

当21世纪翻开新的历史篇章时,国际上掀起了“软实力”的竞争,各国文化争奇斗艳。各种“申遗”运动使我们看到占领文化的高地是现代国际竞争的一种新的气象,人们更关注一国的民族魅力、文化气息、历史积淀,而不仅仅是GDP。如何使中华民族在竞争中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自我和独特的魅力成为当下热议的话题。盲目的“拿来主义”已经不能得到人们的认可,只有重拾中华之魂———国学经典才是最有效最可靠的方式。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梁启超在其《少年中国说》中热情洋溢地赞颂了少年是一国崛起的力量。作为民族的希望,少年一般被认为是可塑造的未来之才,而塑造的方式既取决于一国的发展理念,又决定了一国的发展前景。因此,国人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国学经典教育观念。一般认为,通过基础教育,即中小学的语文教育课程来实现,是长远而有效果的传统文化教育。(1)其次要在大学开展国学经典的通识课程,但是经典教育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实施现状却不容乐观,大学教育中的“经典”含量更是不足。

一、经典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社会上有一股“国学热”逐渐蔓延开来。继《百家讲坛》推出“于丹《论语》心得”、“解读弟子规”等节目后,国学经典读物更是受到社会的热捧。各地中小学开始着重推出国学经典诵读课。清晨走进校园,朗朗书声不绝于耳,但却给人一种形式化的感觉,学生会不会背诵经典成了当下最为广泛的评价标准,而背诵之余对于经典的解读却远远不够。至于翻译作业,学生买一本翻译词典就可以应付,但是翻译书籍的准确性却不能令人完全信服。如果没有对语境的再现体验和深国建筑史、中国音乐史、中国舞蹈史,等等。”

中国是佛教的第二故乡,佛教在历经两千年的过程中,自身得到了极大的、有益的发展,同时也融入了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产生了大量优秀的文化财富,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作为人的一种精神寄托,佛教不会因为封建社会的过去和科技文明的发展而消逝,正相反,作为反省人的内心的深刻哲学思想,佛教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现代社会的人们,在了解佛家文化过程中,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将其有益的一入把握是无法真正领会国学的内涵的。除了形式化的背诵以外,还有一种暗藏于学校和社会的功利心态。部分学校的应试教育指标、家长的攀比风气都在驱使或者说强迫学生追求背诵的数量与准确性,而各种竞赛手段更为国学经典抹上了一层功利性的色彩。这些流于表面的形式不仅没有抓住经典的本质,而且使经典成为一种商业化产品,使经典教育变成经典背诵、经典比赛。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使经典内涵严重流失,而且使学生产生了厌恶、漠视经典的情绪。

在大学高度专门化的教学中,更难见到经典教育的一席之地。除去那些与国学经典有关的专业外,其他专业尤其是理工科专业几乎没有涉及任何国学经典的再熏陶。大学生脑海里残留的还是初高中时期那些背过但还没能完全理解的经典。对经典的理解不是一时一刻,而应该是一生一世。只有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才能加深,受益才能匪浅。大学里既无经典课程的要求,又无兴趣的驱使,学生多半是精于科学,而荒于人学;精于电脑,而荒于人脑;精于网情,而荒于人情;精于商品,而荒于人品;精于权理,而荒于道理。(2)继而才有了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犀利的疑问:“大学何为:生产有用的机器?锻造和谐的人?”不得不承认一些大学在忽略人文教育的实践中造成了很多现实的社会问题。

二、如何使经典走进课堂

1. 中小学课堂中的教与学

(1)确定什么样的内容可以进入课堂。上个世纪对于经典的批判并不是完全错误的,古代经典中必定有落后的、不符合现实发展的内容。任何经典的传承都包含了对其不断选择、不断修正的过程,关键是要站在更加客观、科学、以人为本的角度去修正,保证选择的内容符合中小学生的智力水平和理解能力,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由于年代久远,国学经典中的精义已经不能体悟,因此我们引入课堂的内容不能太脱离现实。同时,国学经典的学习应该是一个细水长流,循序渐进的过程,虽然各学科的教授过程中会穿插一些国学知识,但却是只语片言、支离破碎的。因此,国学的学习需要建立一个系统的体系,让学生真正了解国学的框架内涵。背诵依然是国学经典学习一个不可忽视的手段,无论课堂形式变得多么时尚,基本功必须打好。当然背诵必须有层次划分,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要选择朗朗上口、简单易懂的经典段落;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加大难度,而那些本身拗口晦涩的段落则不宜背诵。同时教师可以结合礼仪、感恩、励志等教育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使背诵活动更丰富,更系统。

(2)国学的学习需要足够大的自我思考和表达空间。经典是整个民族和个人生命的源头活水,人人皆可从中取得有益成分。在理解上,必然是千人千面而非千人一面。(3)“灌输”面继承下来,进一步发展改善,丰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王莹.佛教与中国文化浅析.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5(4).

[2]赵凌宇.佛教与中原文化.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3.

[3]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中华书局,2010.1.

[4]赵朴初.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中国宗教,1995.

[5]苗欣宇,马辉.仓央嘉措诗传.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8.

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与评价

(衡水学院图书馆,河北衡水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的概念和特征,提出了文献资源的建设原则和发展规划,以及文献资源、数字资源的评价标准。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规划评价标准

作为知识和人才高度密集的高校,是文献最主要的创造者和使用者,为了满足高校师生的教学科研的需求,高校图书馆应该根据现代文献发展形势和师生的文献利用方式,在文献资源建设和评价方面多下工夫。

1.文献资源的概念与特征

图书馆工作的一个基本要素就是文献,它是人类传递知识情报的重要手段,是文献资源建设的直接对象。因此,全面掌握文献的概念和特征,才能有效挖掘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

1.1文献资源的概念

文献资源的概念和其他概念一样,是个逐步发展、逐步完善的过程。文献资源是记录、积累、传播和继承知识的最有效手段,是人类社会活动中获取情报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同时也是交流传播情报的最基本手段。我们可以把文献资源式的教学方法应当摒弃,老师更多的应该是扮演互动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鼓励学生持有不同见解,从而激发他们深入探索的兴趣。与古人对照,于身心证解。(4)另外课堂教学中应当用一种现代视角来阐释经典文本。经典存留久远,其内在精义已经被不可避免地固定化,多元化审美视角无法突破这个壁垒。学生觉得经典都是些“老生常谈”、“老黄历”,毫无功用。囿于固有的价值体系而不去关注现实的社会变化同样会导致经典文化的流失。因此,经典的重新“构建”尤其重要,新的话语符号应当用来诠释经典文字,一些电视学术类节目正在致力于这方面的努力,但是最有效的传播渠道仍是在学校学习中,因为学校教育在赋予经典现代意义的同时,也赋予了其强大的生命力,这是经典文化不断延续的一股力量。

国学教育中老师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作为“言传身教”的主要实践者,可以说老师的作用甚于课本,他们的国学素养直接影响学生以后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而现在的老师大多是在批判传统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在理解与讲解过程中倾向于使学生以同样批判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因此,为国学“正名”,重新客观地评价国学的历史文化地位尤为重要。另外,国学内容博大精深,这就要求老师必须对国学经典进行深入细致的研读,充分理解和把握其内涵与外延,这样才能应对学生的疑难问题。同时教学过程应当富有创造性,不要老调重弹,教师最好可以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独抒新见,进而赋予国学以生命力,赋予学生创新力。

(3)“知行合一”的理念必须贯穿于课堂与生活。国学教育的重点并不是教人会背会写,而是会行会做。只知不行,纸上谈兵,最终将导致学生无法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现在的学生成绩很好,但是在为人处世上却总是表现不佳。而只行不知则会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一是学生自身发展受到阻碍,因为缺乏知识的积淀,不可能创造出更高的人生价值,只能满足基本生活;二是对社会发展不利,一个没有人文教化的人由于自身的狭隘,更倾向于为害社会。因此,国学教育的评价体系应当更多地考虑学生践行国学精神的状况,学校可以为学生创设充分发挥其主动自觉性的活动,

理解为:用文字、图形、符号、声频、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一种载体,或者是知识通过某种具体的表现形式而展现固化。它不仅包括各种图书和期刊,而且包括会议文献、科技报告、专利文献、学位论文、科技档案等各种类型的出版物,甚至包括用声告、图像及其他手段记录知识的全部现代出版物文献资源的特征。

1.2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的特点

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主要分为三类:印刷版文献资源、缩微型文献资源及数字资源。其中印刷版文献资源,具有出版数量大、增长速度快,便于携带、保存及阅读的特点,不过它占用空间较大,在检索与传递方面比较笨重;而后面两种资源具有存储量大、占地小,不过阅读不方便,利用率也相对较低。依赖网络的数字资源具有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对网络设施的依赖性较大、检索与传递速度快、更新及时的特点。

2. 文献资源的建设规划2.1文献资源的建设原则

面对知识激增、信息爆炸的新局面,高校应该根据本校的办学规模、办学水平、学科特色、经费投入、读者特点和需求等例如社区义务服务、环保活动、虚拟课堂等,既可以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评价,又可以教会学生思考和处理问题。

2.对大学国学经典教育的建议

提高大学生的国学素养,将国学教育制度化只是一个起点,然而这个起点在目前看来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很多高校通过开设国学选修课逐渐扩大国学的影响。这不失为一个稳健的办法,但是硬性的评价方式也要继续完善,力求形成一个“教—学—评”的完整过程。在这种体系中,学生根据教学计划,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学分制的灵活性,实行跨学科选课,使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余地,自由发展,在交叉学习中拓宽知识面以提高综合文化素质。(5)同时,大学课堂更注重思辨与论证,老师通过构建自己参与者的角色,在引导中尊重学生的智慧成果。注重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汇报等形式,使枯燥的课堂变成知识交流的论坛。另外,学校可以通过讲座、学术活动、文化节等形式拉近经典与学生的距离,从而培养学生对国学经典的好感。

注释:

(1)王丽娜.民国时期国学经典的教育观念变迁研究———兼沦当下中小学之国学教育问题[D].四川师范大学,2012.

(2)程林.通过学习古代经典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J].教育与职业,2008(24)79.

(3)许家星.经典教育性质分析、存在问题与发展方向[J]广东教育,2010(2)22.

(4)同上

(5)程林.通过学习古代经典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J].教育与职业,2008(24)79.

摘要:随着中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国学经典教育逐渐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学正在以其独有的魅力影响每个人,复兴国学无疑是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一个重要任务。但就中小学及高校的国学经典教育来看现状并不乐观,如何用恰当的方式将国学经典引入课堂是当下教育机构需要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国学经典教育,基础教育,国学教育制度化

参考文献

[1]王丽娜.民国时期国学经典的教育观念变迁研究——兼沦当下中小学之国学教育问题[D].四川师范大学,2012.

[2]程林.通过学习古代经典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J].教育与职业,2008,(24)79.

[3]许家星.经典教育性质分析、存在问题与发展方向[J].广东教育,2010(2)22.

①王丽娜.民国时期国学经典的教育观念变迁研究——兼沦当下中小学之国学教育问题[D].四川师范大学,2012.

②程林.通过学习古代经典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J].教育与职业,2008(24)79.

③许家星.经典教育性质分析、存在问题与发展方向[J].广东教育,2010(2)22.

④同上

3.经典教育 让天河教育回归本真 篇三

一、双轮驱动:思想引领行动,行政推进实践

2012年以前,全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本停留在一定规模的“读经”(经典吟诵)层面上,教育部也没有向全国正式颁行《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正式颁行时间为2014年3月),其时全国性区域性的经典教育活动远未形成气候。

天河区是全国三大中央商务区聚集地之一,是广州市经济总量最大、经济增长最快、税收贡献最多、现代化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区;同时也是人口导人最快、群众对优质教育需求最旺的区。在当时的背景下,要在这样的城市核心区区域推行经典教育,不仅家长存有腹诽之叹,即使在教育系统内部也存在认识上的局限。

对此,天河基础教育的领军人物、天河区教育局局长柳恩铭博士认为,推行经典教育最能体现教育的本真和天河教育的价值追求:现实的基础教育往往成为知识和智力的堆积场所,导致学生心无价值,心无信仰,心无理想,甚至心无梦想,“无心”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要关注人的精神活动,要培养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经典为我们提供了关于人的精神养护的丰富资源,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下为公、尚中贵和、博爱大众等,都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绵延不绝、共同坚守的民族精神和价值。这些宝贵的教育资源能够帮助我们构建师生的精神家园,培育养护师生的心灵;能够让我们从中汲取圣贤智慧,安顿身心性命,树立核心价值观念;能够让基础教育走出当下的误区,回归教育的本真。

正是凭着对教育本质的深入研究和深刻认识,怀着对教育本真的坚定信念,柳局长以过人的胆识将经典教育列为天河教育新发展的十大工程之一,以知行合一的理念为指导在全区进行双轮驱动:搁置争议,以思想理念引领行动,让事实胜于雄辩;求同存异,用行政力量推动实践,让实效动摇怀疑。

2012年2月,天河区教育局召开了实施中华文化经典教育工程启动大会,颁行了《天河区中华文化经典教育工程实施意见(试行)》。此后,经过反复讨沦和多方论证,又先后出台了《天河区中华文化经典教育实施方案》、《天河区中华文化经典教育高中阶段实施方案》和《天河区中华文化经典教育统合完善工作方案》等规范性行政文件。与此同时,柳恩铭局长率先垂范,深入研究和积极宣讲经典教育,多次以《伟大的传统必有深远的智慧》《我们应该如何进行经典教育》等为题在全区教育工作会议上做主旨报告,并于2014年由中华局出版了积十年研究而成的专著《论语心读》。在他的领导和带动下,天河教育大讲坛多次邀清著名专家学者到天河做经典教育报告,教研室和教师进修学校等组织编印出版了《中华经典教育九讲》等近百万字教学资料供全区教师阅读学习。

由于引领得法、推动有力,天河经典教育构建了“四个确保”的经典教育保障机制:确保组织领导,区校两级行政一把手分别担任教育局和学校实施中华文化经典教育工程领导小组的组长;确保区域全覆盖,实现了天河区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开展经典教育的全覆盖;确保教学实施,各学校实施经典教育有一校一案、有课程开发、有教研团队、有教学用书、有课时安排(每周一个课时,全学期共16课时);确保经费投入,将开展经典教育活动经费纳入区校两级财务预算和支出。

二、协同发力:打造骨干团队,夯实专业能力

实施经典教育,关键是要有一支能够胜任教育教学作的骨干教师团队。为此,天河区教育局各部门协同发力,全方位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逐步构建了一支实施区域经典教育的骨干教师团队。

一是明确经典教育主体,构建了两级领导管理团队、教学研究团队和教学实施团队等三级骨干团队。二是配齐配强教学师资,各校将具有经典教育情怀、责任和专业基础的老师确定为主授教师。三是开展分期分批培训,区教师进修学校将个人参训情况计人继续教育学时,迄今共分八个批次合计培训了400多名校长和教师 四是突出教学实施重点,教研室将服务授课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实施作为开展经典教育的工作重点,与其它教研工作一起布置、一起检查、一起指导、一起落实。五是搭建课题研究平台,引导教师积极参加经典教育的各级课题研究,天河区是教育部十二·五规划课题《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完美人格培养研究》总课题研究实验区,石牌小学等成为中华书局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研究基地,教育局还以配套课题经费的举措,引导学校和教师积极申报省、市、区级经典教育课题研究专项。六是激励教师实践探索,隆重表彰奖励积极进行经典教育探索、取得经典教育实践成果的先进个人。

自2012年教师节开始,天河区教育局每年在德育工作、教育质量、教育科研等八个方而,都要隆重表彰奖励一百二十名左右天河教育年度风云人物,而在经典教育方面受奖的校长和教帅人数每年都超过二十人。2014年教师节前夕,天河区教育局开展首届天河名教师认定工作,按照州关规定,在城郊村小工作的林美娟老师并不完全符合资格条件。但是,教育局最终打破了年龄、职称、论文、课题等方面的限制,将林美娟和其他一批教师认定为首届“天河区名教师”,这是因为林老师在经典教育方面具备突出的创造力、贡献力和影响力——她是广州市中小学自费支教长达六年的第一人,是主动申请从中心城区名校到城郊村小工作的第一人,是华南地区坚持经典吟诵教学卓有成效的第一人,是南中国坚持伏羲教育实验探索的第一人。

目前,一支能够胜任经典教育的领导、管理、研究和教学的骨干团队已经基本形成,一批在实践中迅速成长起来的经典教育名师也开始走出天河,走出广州市,走向全国。

三、定点撬动:教研提升质量,建模彰显效益

天河区教育局教研室在编在岗人员31人,专职语文教研员4人,天河区公办、民办、企事业办学校和幼儿园共有310多所。在确保常规教研工作不受影响的前提下,如何依靠人数极少的语文学科教研员去有效指导数量众多的学校和幼儿园开展经典教育,这是教研室面临的一大难题。

教研室以“选点突破、定点撬动,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为破解难题的策略,引领和推进整个天河区经典教育的蓬勃开展。这个“点”就是学校基点、项目支点、教学重点。学校基点,是指学校具备开展经典教育的基础,如师资、文化、教材等;项目支点,是指学校具有符合本校实际的能够支撑活动开展的经典教育项目;教学重点,则是指教研员要把指导的重心放在经典教育课堂教学建模上,这既是教学指导的重点,也是一线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的难点和易混点。

教研室先后选取113中学、五山小学、银河小学、石牌小学、昌乐小学等学校作为试点校,深入课堂研究教学建模,召开全区课堂教学建模观摩研讨会,如113中学的MOODLE国学课程、五山小学的国学经典“三环七步”课堂教学模式、银河小学的经典吟诵一二五课堂教学模式、石牌小学的主题式经典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昌乐小学的“君子三幕剧”经典教育教学课型,林美娟老师的经典吟诵课堂、李淑君老师的“三乐课堂教学”(我乐读、我乐悟、我乐背)、李淑筠老师的“晨读对韵”、肖彩芳老师的“水”主题经典教育课堂等,不仅课型现在已经相当成熟,而且产生了广泛影响。

林美娟老师构建了快乐幸福的经典诵读课堂,在全国十余个省市数十所学校传播推广经典诵读教学,成为国学圈内颇有影响的小学教师,成为中华书局《中华经典素读本》编委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吟诵教育研究”指导教师。2013年,她率先加人创办国内公办学校伏羲班的行列,探索伏羲教育与中华文化经典教育的融合,使自己所在学校的伏羲班成为全国伏羲教育的一面旗帜。

五山小学校长许凤英带领的经典文化教育团队,以教育目标分类学等教育理论为指导,构建了具有鲜明原创性、实操性和推广性的国学经典“三环七步”课堂教学模式,取得了重大的教学研究成果,影响遍及香港、台湾、北京、山东、江苏等地,先后荣获广州市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入围国家教学成果奖评选;其研究团队被表彰为广州市首批学术创新团队,学校被评为全国“红领巾国学传承教育系列活动示范基地暨东方少年国学院”,以模式研究为基础自主开发的同学校本教材《少儿国学读本》丛书被全国少工委、中国少先队事业发展中心确定为“红领巾国学传承教育系列活动指定用书”,面向全国正式出版发行。

四、百花争艳:包容自由探索,打造学校特色

三年来,天河区的经典教育实践,整体上处于区域导向下的自由探索阶段。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鼓励实验尝试,包容自由探索,各校综合考虑自身的历史文化底蕴、社区文化背景、教学师资力量等因素,尽力打造符合学校实际的经典教育特色。

如今,第四十七中学的中外文化经典融合、天河中学的珠江书院文化,泰安中学、中海康城小学的诗歌教育,天荣中学、银河小学的经典吟诵教育,第十八中学、体育西路小学的中国书法教育,岑村小学、员村小学的伏羲教育,龙口西路小学的儒雅文化、华景小学的优雅文化、天府路小学的和美文化、车陂小学的东坡文化、华成小学的习武明德、龙洞小学的象棋文化、长兴小学的剪纸文化、珠村小学的乞巧文化等等,宛如一束束竞相争艳的花朵,盛开在天河经典教育的百花园中。但凡先秦儒学、诸子百家,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民风民俗、武术茶道等国学精粹,各校都能结合校史校情和地域文化,择其一二融入本校的经典教育实践,逐渐显现各自的鲜明特色,取得不同凡响的教育效果,最终汇成声名远播的天河区经典教育新名片。

2013年4月,教育部十二五规划课题《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完美人格培养研究》总课题组开题报告会暨天河经典教育研讨会期间,天河区教育局的经典教育专题展演晚会,给来自全国各地的擘家和教师留下了深刻印象,受到他们的高度赞扬。2013年12月,天河区迎接广州市和十二个区县教研系统的两级联合调研,作为调研现场的新塘小学虽然地处偏远的城郊,但学校展示的脸潜学生画作、京剧脸谱歌、京剧脸谱操、脸谱美文诵、京剧脸谱舞蹈和京剧脸谱课堂教学等,以其鲜明的京剧脸谱文化特色让数百名嘉宾惊叹不已。

五、臻于至善:梳理成果经验,统合完善深化

三年来,天河创造了区域经典教育的“七个第一”,第一个将经典诵读上升为经典教育,第一个行政推动经典教育区域全覆盖,第一个将经典教育纳入课程管理,第一个实现校长、教研员、语义教师的经典教育全员培训,第一个建立区域经典教育专项经费保障机制,第一个区域使用自台湾引进而修订的《中华文化基础教材》,第一个实现原创性国学经典课堂教学模式入围国家教学成果奖屏选。

如今,人们更加坚定了对天河教育的信心,更加提升了对天河教育的认可度和美誉度。2013年9月,天河区教育局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向全国同行介绍天河经典教育做法和经验;2014年7月,第十届穗台校长沦坛在广州举行,天河区成为论坛必选的经典教育现场展示点;2014年9月,天河经典教育的实践探索成为广州市教育局“共筑广州教育梦·好教育进行时”设坛开讲的第一讲;2014年10月,全国首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014年度人物评选结果揭晓,天河区共有两人获奖、四人被提名,获奖和提名人数均超越其它区级行政区。

三年来,天河的经典教育实践告诉人们,区域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高思想认识是前提,加强组织领导是保障,确保课程开设是基础,建立经费保障机制是支撑,打造经典教育团队是关键,指向心灵养护是核心,致力人格健全是方向。

当然,区域推进经典教育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不一”和“一个核心”上,即重视程度不一、组织管理不一、落实程度不一,教材和内容选择有难度。

为了及时梳理、总结区域经典教育成果和经验,正视和解决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更加坚定区域开展经典教育的信心,天河区教育局于2014年11月第二次召开全区经典教育工作会议,对经典教育工作进行了再动员再部署。会议号召和要求全区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精神,充分利用和发挥好天河开展经典教育所具有的天时、地利、人和的独特优势,在调研、梳理、渊整、统合的基础上,继续全面深入推进经典教育,进一步完善组织架构,落实责任主体;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明确基本标准;进一步完善实施路径,推动多元发展,努力将天河区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教育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4.学习《国学经典与教育》心得体会 篇四

一、学习《国学》可以提高自身的素养

常言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获得完善的知识,只有用知识武装自己,完善自己,才能提升提升自己的德行。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知识能够让自己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要做的不是发怒不是指责,要从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个适合自己的目标,放在一个最显眼的位置,时时警醒自己。

二、学习《国学》让自己懂得待人接物,懂得修身养性。

通过学习国学,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它在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孝顺父母的人、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同时,也为学生做好榜样,教育学生尊老,爱老,爱护弱小,让中华的优良传统得以传扬。

三、学习《国学》,让自己懂得如何学习和如何教育学生。

《明儒学案》曰:“古人之於学者,其不轻授如此,盖欲其自得之也。即释氏亦最忌道破,人便作光影玩弄耳。”古代的老师不轻易的传授知识就是想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即便佛教传经也最忌讳完全说破,因为那样学生就会轻松获得而把学习当成玩乐。现在的教学,再也不能用以前填鸭式的方法了,寓教于乐才是教师的首选。“师者,善于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未闻,业之未精,有惑而不能解,则非师也矣。”老师要善于传授道理教授学业和解答疑惑,不懂道理,学业不精湛,学生有疑惑却不能解答,这算不上老师。所以,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能,新的教学方法;不断参加学习和培训。要想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满斛hu水。

5.家庭教育心得体会经典 篇五

胡*锦~涛总书记最近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会上号召各级领导干部:弘扬新风正气,抵制歪风邪气,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努力实现领导干部作风的进一步转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保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党的领导干部在党的各级组织中肩负着领导责任。领导干部作风如何,直接关系到党的影响力、凝聚力、战斗力,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成败。

改革开放以来,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党制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和各项政策,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的需求,反映了人民的意愿,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普遍的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实践党的宗旨,特别是在涉及国家安危的关键时刻,在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的时候,能够挺身而出,站在前列。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随着党的历史地位的变化,在新的形势和环境下,一些领导干部在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方面也滋生和存在着一些有损党的形象的不良风气。

一是思想僵化,不思进取。发展没有新思路,改革没有新突破,开放没有新局面,工作缺乏新举措。对落后的现状视而不见,对群众的呼声充耳不闻,对面临的危机无动于衷;发动机不灵刹车灵,缺乏工作主动性、积极性。

二是心态浮躁,浅尝辄止。热衷于迎来送往,不喜欢看书学习。读书读个皮儿,看报看个题儿。满足于一知半解,不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或理论脱离实际,学而不思、不信、不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办事无主意,工作无方法;硬办法不敢用,老办法不能用,轻办法不顶用,新办法不会用。

三是口是心非,言行不一。心里想一套,开会讲一套,做的又一套。用谎话欺骗组织,用大话忽悠群众。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上级的决策、指示、命令,口头上坚决拥护,贯彻中大打折扣;对自己有利的就执行,否则就不执行。

四是高高在上,脱离群众。会上称官衔,会下称“老板”,不是把人民当主人,做人民的公仆,而是把自己看成人民的“父母官”,视群众为“草民”。

五是搞形式主义,摆花架子。坐在家里定盘子,关起门来想点子,走到下面找例子,回到机关写稿子。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忙碌于“文山会海”之中,奔波于“庆典”、“宴会”之间。

六是好大喜功,哗众取宠。开会讲规模,报道求轰动。汇报工作,报喜藏忧,讲成绩添枝加叶,讲问题轻描淡写。统计数字,报多不报少,三分统计,七分估计;工人没上班,机器没转圈,产值照样翻几番。用浮夸对付上级,以假象应付群众。

七是追逐名利,阿谀奉迎。少数干部终日谋人不谋事,把个人出名获利升官作为出发点。赶浪头、出风头、争彩头。拉帮结派,互相吹拍,不讲真话,不报实情,甚至“跑官要官”,投机钻营。

八是以权谋私,巧取豪夺。某些干部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管人的以权谋方便,管物的近水楼台先得月,管钱的用钱买门子,管项目的用项目谋好处”,甚至搞权钱交易,索拿卡要。

九是生活糜烂,腐化堕落。极少数干部比待遇不比工作,比享乐不比奉献。把吃苦耐劳看成迂腐,把挥霍浪费当作慷慨大方;把勤俭朴素当作寒酸和低贱,把吃喝玩乐作为人生的最大乐趣。

十是明哲保身,好人主义。是非面前不开口,遇到矛盾绕道走;甚至对于事关方向路线、党性原则的问题也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的态度。上级对下级哄着护着,下级对上级捧着抬着,同级对同级包着让着。

上述问题虽然出现在少数领导干部身上,但其危害却十分严重。不仅妨碍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而且背离了党的宗旨,扭曲了领导干部的形象,影响了党的威信,疏远了人民群众。

重视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始终坚持党的根本宗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过去我们依靠它,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今天,我们必须保持这种政治优势,切实采取措施,转变领导干部作风,进一步增强党的凝聚力、影响力、战斗力。

(一)加强对领导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是领导干部的为人之道,立身之本。广大领导干部应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要求,自觉加强党性修养,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关、地位关、利益观;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立党为公,无私奉献,永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二)牢记历史使命,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知使命,明荣辱,方能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常弃非分之想,常省自身之过;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不为人情所扰,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各级领导干部应牢记历史使命,增强宗旨意识,模范地实践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三)弘扬新风正气,抵制歪风邪气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会上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应大力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作风,即勤奋好学,学以致用;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顾全大局,令行禁止;发扬民主,团结共事;秉公用权,廉洁从政;生活正派,情趣健康。领导干部应以身作则,严以律己,带头践行新风正气,自觉抵制教条主义、官僚主义和以权谋私、奢侈腐败等不良风气,以良好的干部作风,带动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

(四)加强转变领导干部作风的制度建设

6.经典文学《爱的教育》读书心得 篇六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我”在上学的路上,听到有个人连续说:“罗贝蒂!”这个名字。后来据“我”父亲了解到今天一名小男孩差点被马车撞到的时候,是罗贝蒂这个孩子,把那个小男孩给救了,可是,罗贝蒂却因为救他而受伤了。

当我读这个故事的时候,心里不禁想:“罗贝蒂这个孩子真是太勇敢了!他竟然为了救别人,而自己却受伤了,真是个见义勇为的人!我也要向他学习!”

我在生活中也看到过这样的例子:上次,我在电视上看到了这样一个片子。里面讲的是唐山大地震时,一所学校也随之崩塌了。瓦砾和砖头堆满了整个校园,只有一个空隙出现在那片废墟中,那就是一位年轻的男教师凭着自己的毅力开辟出了一个这样的出口。可是他却没有自己出去,而是喊着:“同学们快出去!”说完,有两个小影子依依不舍地从废墟里钻出去,其实他们并不想留在废墟里,而是舍不得他们的教师。过了一会儿,那位教师躺了下去,空隙也随之消失了,那时,我心里不禁想道:“这位教师可真勇敢!竟然不顾自己的安危,而是用尽全身力气,开辟出了这样的一个出口,让那两个小学生最先逃生。可是到最后,他却牺牲了。这种舍己为人的精神实在让人感动!”

7.经典教育与生命滋养 篇七

正如柏拉图在《斐德罗》中所言, 如果一个人正确地运用回忆, 他就可以变得完善。在这个意义上, 文艺复兴实际上就是一场运用回忆、复兴古希腊经验的运动。人文主义的根基或者说实质, 就是古典教养。这意味着我们需要重新考量神话、童话对于现代人、现代教育的意义, 神话、童话并不是荒诞不经, 神话与童话恰恰可能是原始初民生命精神的真实写照。经典教育则是要强化我们与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心灵之间的联系, 一部经典往往就代表了一个时代, 甚至远远地超越了时代, 它们乃是人类心智的杰出代表。经典之为经典, 正在于其穿越时空所呈现出来的恒久的生命意义, 与经典的接触, 乃是促进个体心灵充分地类化。

对于我们而言, 学习西方经典, 或者说跟着西方回到古希腊经典, 从人类精神的高度去接近它们, 无疑是不可或缺的部分;但仅有这点是不够的, 我们还需要切实地激活民族经典于当下, 重新激活山海经、诗经、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红楼梦》, 以至现代五四新文化精神代表的鲁迅作品的精神联系。超越儒家经典, 从前诸子百家时代的经典, 到诸子百家, 到礼教之外的杰出文学艺术经典的重温, 乃是重新触摸民族内在精神结构、在现代化的背景中孕育新的民族精神的重要基础。对于急切地谋求现代价值实现的我们而言, 一种厚实的古典情怀乃是必不可少的, 这不仅仅是裨补现代价值背后的内涵虚空, 更重要的就是续接民族的精神底气。

杰出的经典就是思想的迷宫, 我们在迷宫中行走, 获得心智的历练。经典往往不会自明地显现人生的答案, 而是把个体引向自我人生的不断询问之中。阅读经典, 极大限度地敞开自我, 灵魂获得充分的撞击, 让我们的内心世界变得丰富而具有韧性, 从而使得我们的灵魂对日常生活中虚无之侵蚀的抵挡成为可能。

8.家庭教育心得体会经典 篇八

很巧的是,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一份国学典籍的丰厚遗产,其中包含相当数量的礼仪典籍。中国是礼仪之邦,上下五千年,西周视礼为“国之大柄”,春秋时期荀子的“国无礼而不宁”,孔子的“克己复礼”,直到后来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等。礼仪一直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是规范社会人的重要依据,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重要部分。这份遗产我们本来应该继承。很遗憾,因为中国近代以来,一直遭遇战乱兵祸,革命潮流冲刷,社会不停震荡,加之1949年建国以来,历次政治运动把古代礼仪典籍当作扫除对象,致使这份遗产渐渐零落,渐渐被民众遗忘。而日本与韩国则把来自中国古代的这份遗产很好保存于民众行为举止里,所以他们的国民举止显得彬彬有礼,素养良好。

今日,开展伟大民族复兴的重任使得我们的教育包括学前教育也担负重大责任。伟大的民族复兴首先是现代文明人的培养,包括使人的行为习惯与举止礼仪进入高度文明的层次,逐渐形成一个和谐社会。而借鉴古代培养幼儿行为与礼仪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显然是可行的。今日之学前教育,学习台湾地区和日本、韩国,把国学礼仪典籍纳入课程内容结构里,也有着不一般的意义。它能够使幼儿们在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的同时,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一、礼仪典籍教育的课程定位和目标

国学礼仪典籍教育是学前课程礼仪教育的重要课程内容。它和现代礼仪教育内容共同组成学前课程礼仪教育的完整内容结构。这是我们对国学礼仪典籍教育的基本定位。

国学礼仪典籍包含了很多人的基本礼仪,如站、立、行、走、卧、对待长辈、进餐、外出、归家等。这些礼仪直到现在还是具有生命力的,这些礼仪的实践还能体现人的文明素养。但是,国学礼仪典籍的内容,不可能体现现代礼仪知识,如关于国旗国歌的礼仪、吃西餐的礼仪、乘公交车的礼仪、唱“卡拉OK”的礼仪等。

因此,国学礼仪典籍教育被放弃是错误的,它成为学前课程礼仪教育内容唯一内容也是不对的。把它和现代礼仪教育结合起来,统一起来,才是正确的选择。

国学礼仪典籍教育比之现代礼仪教育更丰富的内涵还在于它以吟诵或诵读的方法,使幼儿在记忆力最佳的生理敏感期记住古代语言精华,促进古代典籍语感的形成。这对幼儿今后继承古代文化精华、提升自己的文化内涵,也是很重要的。

我国最重要的幼儿园教育行政性文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并无关于经典礼仪教育的相关要求。因此,我园自主定位国学经典礼仪教育的课程目标为:(一)幼儿能逐步熟悉适合幼儿学习的国学经典礼仪的内容,并喜欢诵读。(二)幼儿能理解适合幼儿学习的国学经典礼仪的内容,并乐于进行实践。(三)幼儿能在学习经典礼仪内容和现代礼仪内容后,形成较好的文明礼仪素养。

二、建设礼仪典籍教育的潜课程

幼儿在幼儿园的学习内容为课程内容。

当幼儿每日不断接触幼儿园环境时,他们也在不断和环境互动,所以,环境具备教育的功能。较好地具备教育功能的教育环境被称为是潜课程。基于此点,我们在开展国学礼仪典籍教育时,特别注重潜课程的建设,力求发挥其内隐的教育功能。

走进幼儿园大门最醒目的位置,就是体现我园办园思想的标语:“育苗以爱 树人以德 培才以道”,“用放大镜看幼儿的优点,用显微镜看幼儿的潜力,用望远镜看幼儿的未来”。这用于经常性地提醒教师。在新建的教工会议室里,最醒目的是八块由厦门书法家书写的礼仪典籍内容牌匾,有《孝经》、《弟子规》等。每一次会议前,都有一位教师来主持讲解其中内容.让教师了解这些作品所隐含的礼仪精髓,内化古典礼仪知识,言传身教,更好地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教师对幼儿来说,是人际环境最重要的因素,幼儿天天接触教师,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的对象。

我园设置了书架,添置大量图书,其中包括古代礼仪典籍或对礼仪典籍进行解说的书籍,为家长和幼儿提供了亲子阅读、学习的机会,让幼儿们在充满书香与温暖亲情的环境中充分感受阅读的乐趣。

我园建有培才育德的“润德廊”。在这条文化长廊上,充分体现了“学国学、知礼仪、智商好、情商高”的理念。在长廊的右边,展示的有将礼仪典籍“弟子规”与我园集邮园本课程相结合,设计制作的《弟子规》邮票系列:“弟子规,圣人训。守孝悌,次谨信。”以此开篇,《弟子规》三字一句,合辙押韵,博大精深而又深入浅出,将历史悠久而内容广博的中华传统美德悄无声息地融入短短的句子中。每次每句,都告知人们为人处世的道德规范。每天放学,总能看见家长拉着幼儿的手,耐心解释图文中的内容。如能学习、理解、内化,将让每一个人都受用一生,让每个幼儿那纯洁的心灵都有一颗感恩之心。在另外一版《常理举要》宣传栏中,同样图文并茂,将在校、居家、餐桌、做客……各种各样的礼仪内容形象展示,让幼儿们能潜移默化地接受礼仪典籍中行为规范对人成长的深远影响。

在班级的工作坊里,都能看到巧妙渗透其中的礼仪典籍内容,“公共汽车”中的“长者立,幼勿坐”,“宝宝餐厅”里的“对饮食、勿挑拣”,宝宝客厅中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等等。让幼儿们在学习、游戏中与环境互动,理解上述礼仪典籍内容,逐渐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

和环境一体的潜课程,你说不清它的作用有多大。但是,毫无疑问,它还真是必不可少的,它对幼儿园礼仪典籍教育起支撑的作用。它是熏陶的同义词,对幼儿的礼仪学习心理起着一定的导向作用。这种作用的积累,意义重大、不可忽视的。

三、礼仪典籍教育融入学前教育课程的途径

当我们把礼仪典籍作为学前教育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时,必须重视课程实施问题。不落实课程的实施,它就是虚的,只是纸上、嘴上的课程,是一堆口号罢了。那么,它的实施途径又是什么?根据礼仪典籍适合于诵读的特点和幼儿在幼儿园里的学习特点主要是游戏与生活实践,我园实施礼仪典籍教育的课程途径主要是:

(一)以礼仪典籍诵读为主的专项活动平台

礼仪典籍教育融合于学前教育课程,它主要是实践性课程内容,无须过多强调识字,因为对于幼儿园的幼儿来说,看懂文字是不现实的过高要求。诵读活动的安排是可取的。我园安排了诵读礼仪典籍活动,内容有《弟子规》《常礼举要》等,主要内容涉及与人相处的礼仪、公共场所的礼仪、用餐的礼仪、学习的礼仪等基本礼仪规范。对礼仪典籍的诵读,伴随对其内容意义的解释,其作用是对其内容进行感知与理解,同时促进古代典籍语感的形成,加强对其内容的记忆。

在缺少对礼仪典籍语言感知的情况下,礼仪典籍教育是无法进行的,只是感知与记忆,而不理解礼仪典籍内容意义,这种教育也是无效的死读书。在不影响幼儿园课程整体结构的情况下,每周安排1—2次专项活动。

礼仪典籍诵读平台承载多样的方法与形式:

诵读,可以是教师范读,领读,小朋友跟读,也可以是录音带带读,也可以是小朋友带读、齐读……

读只是感知,还必须辅以言语解释,辅以礼仪故事讲述,从教师讲礼仪故事,发展到幼儿讲礼仪故事。

读之前、之中、之后,都可以以相关幻灯或图片来帮助幼儿进行理解。诵读时,要以背景音乐来优化氛围,激发学习情感,加强记忆,提升学习效果。

除此之外,以礼仪典籍诵读为主的专项活动平台还包括具体操作的礼仪训练、静定训练等形式,以帮助幼儿内化其意义,外显其行为,提高处事能力;此中特色训练形式是利用户外活动练习“弟子规少儿经武”,在口诵经文的同时、身演拳法,将古圣先贤为人处世、待人接物、行为规范的道理和方法,融入到肢体运动中,直接明了《弟子规》的含义,并身体力行,增强记忆,锻炼意志力,协调身心平衡能力。读经练武的同时培养幼儿能动能静、能文能武的综合素质。

总之,以礼仪典籍诵读为主的专项活动除了学习礼仪知识,还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语感能力、阅读能力、演示能力、心理调控能力等,提高幼儿们的整体综合素质。

(二)在一日生活环节中实施经典礼仪教育

礼仪典籍教育内容本身就是一些行为要求和道德要求,需要教师在专门的诵读之外,首先在动态的生活环节里通过随机的解说或带读,帮助幼儿理解其意义,并且立即应用于幼儿园一日生活各环节中。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来学习感受经典礼仪,以达到内容和情感,语言和行为,感受和实践的统一,并通过行为的反复,积淀为幼儿的素养和内涵。

幼儿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幼儿园度过,一日生活各环节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在一日生活中渗透礼仪典籍教育就是很必要的。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正反事例,教育幼儿从小养成礼仪行为的良好品质,从小朋友交往、尊敬师长乃至幼儿的用餐、举止等礼仪,我们都与经典礼仪教育密切结合。

幼儿每天来园见到教师同伴问早问好已经成为习惯,园长教师等都能站好鞠躬问好。每星期一的升旗仪式,主持教师为全园幼儿解读《弟子规》内容,并带领幼儿诵读礼仪典籍片段;每天餐前进行诵读《弟子规》,由班级教师给幼儿解释其中含义,并强调小朋友切实的身体力行。

幼儿在列队、练操、游戏、等户外活动实践礼仪知识,寓教于乐;利用餐前手指运动,放学前的生活整理等环节,播放和诵读《弟子规》。

总之,这一途径实施礼仪典籍教育的主要特点是:随机、全面渗透、与实践紧密结合。

(三)在游戏学习中渗透经典礼仪教育

利用经典礼仪教育促进幼儿美好礼仪素养和优良品质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一事一物,一节课或几个活动就能见效的。它既要有计划、有目的、有系列的“显性教育”,又要多渠道、多方位、有机渗透的“隐性教育”。幼儿以游戏为主要学习形式,游戏学习必然是我园开展经典礼仪教育时要利用的途径。

但是,这种经典礼仪教育的渗透不能削弱幼儿的游戏乐趣,不能影响其游戏过程,而是要把相关礼仪的要求和实践融进游戏内容及社会生活情节,使幼儿在游戏中,快乐学习或实践经典礼仪知识。

我园充分利用了特有的“工作坊”这一实验场,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以班级开展为主创设了一个一个的小社会,提供多维度的实践与发展的空间,巧妙的将经典礼仪渗透其中,多渠道、多方位的促进幼儿深切感受、习得运用。

中二班开展了“小天使乐团”的主题活动,教师有意识地创设了“叮当音乐教室”的工作坊,目的就是要让有特长的幼儿有发挥的舞台。从平时的交流中教师发现这部分幼儿确实有这样的需要,想把自己学到的与同伴们分享。这正好与我园的经典礼仪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弟子规》中有一句:“己有能,勿自私,人有能,勿轻訾。”就是告诉我们“自己有能力做的事情,不要自私保守;看到别人有才华,应该多加赞美肯定,不要因为嫉妒而贬低别人。”教师在指导中综合了幼儿的需求、经典礼仪教育的需求及主题工作坊特点与幼儿共同讨论、设置音乐教室的游戏规则,分配了小老师和学生的角色,给音乐教室增加了学校角色游戏的趣味性,幼儿们真是开心极了!每天的工作坊活动,总能看到几个小朋友挂着“老师”的吊牌,认真、仔细地指导小朋友学习五线谱、钢琴等等。不需要教师手把手的教学,充分利用了部分幼儿的资源,幼儿的音乐知识很快得到了提高。让幼儿从同伴中学到知识,也正切合了经典礼仪教育的精神意义:“己有能,勿自私,人有能,勿轻訾。”幼儿们也从这样的活动中认识到“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重。”他们都特崇拜有特长的小朋友,这活动不仅让个别幼儿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还再次增强了他们学习兴趣,真是一举两得。

在小三班的《汽车叭叭叭》“公共汽车”工作坊,幼儿们能活学活用教师讲解的《弟子规》“长者立,幼勿坐。”平常乘车过程时,让座已经成为幼儿们的自觉行为。在小一班《宝宝餐厅》,幼儿们能根据营养配餐进行点菜。对个别爱挑食的“顾客”,“小服务员”还会告诉他们“对饮食,勿挑拣”的道理。其他工作坊也是如此,在《植物园》工作坊中渗透公共场所的文明礼仪,在《宝宝客厅》工作坊中渗透居家的礼仪等等。幼儿在工作坊中边玩边学,得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三条国学经典礼仪教育的途径共同配合,互相促进,缺一不可,经典礼仪教育就这样全面融入幼儿园课程。

此外,我园还把经典礼仪教育课程拓展到幼儿家庭中。我园通过调查问卷、专家报告、推荐优秀经典书目、开展“我与父母每月共读一本好书”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家长们参与经典礼仪活动的的积极性,并提高素养。

上一篇:团队优秀个人颁奖词下一篇:合规经营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