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调研(通用10篇)
1.曹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调研 篇一
曹县农机维修行业发展情况调研
一、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极大地调动了农民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曹县农业机械保有量迅速增加,截至2011年底,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219万千瓦,全县拖拉机保有量13970台,拖拉机配套机具20866台,小麦联合收获机2079台,玉米联合收获机666台,农用运输机械122990辆。农业机械的快速发展,拥有量的大幅增加,农机维修点也随之增长。目前,曹县共有农机维修网点154个。其中,一级维修网点1个,二级维修网点2个,三级维修网点149个,专业维修网点2个,从业人员421人,获得职业技能鉴定书的修理工132人。但是由于受经营者业务素质、经济条件、自然环境、政策环境等因素影响,一部分农机维修网点仍存在着管理工作跟不上、配件质量差、维修水平低、投诉率高等问题,不仅损害了广大农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也影响了农机作业质量的提高和农机效能的充分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机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因此,进一步加强农机维修网点建设刻不容缓。
目前,曹县的农机维修网点从人员构成上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由原国有、集体农机维修企业改制解体出的下岗技术工人承办经营。如:原县拖拉机站解体后产生的7个农机维修点;二是由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老农机”自行创办经营,乡村大部分农机维修网点即属于这一类型;三是由农机生产企业与当地较有实力的农机经销企业联办的农机售后服务维修站点,县农机公司附近的6个维修点,就是这样的联办维修网点。
总的来说,曹县农机维修行业有如下特点:一是农机维修与农机产品营销等结合经营,具有综合服务性。维修从业单位的规模有大有小,基础条件有强有弱,经营服务和运营模式不尽相同,维修人员技术水平参差不齐,但有一个共同特点即综合经营服务。基本是农机维修与汽车特别是农用车修理结合,同时经营配件供应,维修能力较强,关键部位的维修由高级工主修,修理质量可靠,业务量较大。二是农机维修资源分布及其业务开展具有区域性和季节性。农机维修单位基本分布在县城、乡镇、村居三级地带。其中乡镇分布居多;维修能力较强的维修单位多设立在县城,维修能力一般的主要分布在乡村和县城边缘地带。农机维修单位分布与农机保有量分布基本一致。从维修业务的季节性看,全年春秋两季业务量较大,占到70%左右;夏季业务量较小,占到20%左右;冬季业务寥寥,占到不足10%。三是不同等级维修单位适应市场需要,自然形成市场分工。普通农机具维修主要依靠就近解决问题,维修内容主要是换件、修整、校油泵等,在营业淡季承揽加工一些零活,少数维修单位兼做简易农机具;有一定规模的维修企业占居市场主导;一些高性能、高价值的大型国产农机具出现故障,主要依靠生产厂家维修。近年来,我县新增高性能联合收获机、大功率拖拉
机较多,发展潜力较大,这部分机械维修有专门对口单位,主要依靠其在国内的代理商来进行维修等售后服务。四是维修方式呈随机性、多样化。主机在“三包”期限内出现问题,大部分由销售企业通过售后服务解决。超出“三包”期限,常规性问题多数是农机手根据自己多年从事农机驾驶操作的经验自行解决;少量不能自行解决的就近交维修门市部进行维修。
二、存在的问题
在国家政策普遍向“三农”倾斜的形势下,农机维修行业尚未得到有效的政策支持,缺乏必要的调控,随着农机技术进步的加快,农机维修行业的落后状况与农机化发展不协调,这种状况不能得到有效改变,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农机化和现农业代化的发展。
1、农机维修网点整体效益偏低,生存发展艰难。维修行业规模小、单位实力不强、技术水平低和维修质量差等因素,直接影响维修经营效益,影响其发展壮大的能力。
2、基层农机维修网点分布不合理
目前,曹县现有的154个农机维修网点分布不均匀,城区农机维修网点较多,并且维修能力较强。乡镇交通便利的村,一个村有二三家农机维修网点;交通不方便的边远村,农机维修点很少,农机出现故障,农民机手要跑到很远的路去修理,有的甚至跑到县城来请人修理,造成农民购机容易维修难的局面。
3、农机维修质量得不到保证
农机维修网点设备老化。必要的技术改造会增加成本,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大多数农村农机维修点不愿投入更多的资金来改造设备,提高设备的技术含量,导致一些维修网点无专门修理设备,或设备陈旧简陋,不能达到维修所要求的标准。维修人员技术差。这些来自农村机手队伍的维修工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凭感觉,靠经验维修农机,其结果可想而知,特别是那些无任何证照的“黑店”存在使得修理质量无保障,因修理质量引起的纠纷也时常发生。
4、缺乏强有力的质量监督管理
基层专职管理人员短缺,缺乏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无活动经费等是造成基层农机维修网点专职管理人员短缺的原因。职能弱化,更谈不上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点多、面广是农村农机维修网点的又一大特点。一方面是缺乏人手,另一方面是如此众多的网点,这就给管理带来难度,起不到应有的监督作用;管理部门职权界定不明,很多部门都有权管理农机维修网点,农机部门、工商、技术监督、公安、安检部门,如何界定各自具体职权需要进一步明确。
由于以上原因导致对维修网点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存在管理上的死角,缺乏有效管理手段的结果是制约着维修网点管理向纵深层次发展,部门间管理职权界定的不明确,交叉管理现象严重,谁也能管,谁都不管,导致农机维修网点始终徘徊在低层次面上。如果以上问题不能得到有效解决,长此下去,不仅仅是农机维修行业不能做大、做强,一定程度上还影响了农机化的健康发展。
三、措施和建议
1、认真贯彻落实《农业机械维修管理规定》,进一步加大对农机维修和销售市场的监管力度,统筹各部门管理,确定农机主管部门在农机维修行业管理中的主导地位,相关部门行使职能应从属并服务于农机主管部门的产业发展政策,集中体现促进农机维修行业发展的核心精神,有效地规范农机维修销售市场的经营秩序,促进市场健康和谐发展。
2、建立扶持农机维修行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在税收、投资、金融等方面给予优惠,在管理方面加以规范。要重点扶持一级维修企业充当产业龙头,引导其通过兼并或者重组,统领二级维修、三级维修和专修点形成一定区域的维修服务网络。
3、大力开展农机服务工作,通过服务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充分发挥管理职能,培育和引导市场发展,促进农机维修市场向专业化、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4、认真抓好农机维修销售市场的技术监督、治理整顿和打假工作,规范农机维修销售市场的经营秩序,全面提高农机维修销售市场的整体服务水平。抓好“星级文明农机维修网点”的创建工作,树立优质服务品牌,培育和引导农机维修销售市场良性发展。
5、加强对农机维修市场的社会监督,同时加强与农机生产、维修、销售企业的联系,支持优势名牌,扶持信誉好的维修销售企业,帮助有条件的农机维修企业承担名牌产品的经营和特约维修服务工作,帮助企业创造规模效益。
6、建议上级业务部门通过项目管理方式,制定配备标准,投入专项资金,改善维修管理机构办公设施,购置必要的检测鉴定设备,并扶持发展一定数量的农机维修技术机构和加强人才培养,为农机维修网点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
2.曹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调研 篇二
1 海宁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2005年底, 浙江省海宁市成立首家农机专业合作社———海宁市永兴农机专业合作社。到2013年底, 海宁市已注册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21家, 其中有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1家, 省级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家。全市合作社总注册资金992.8万元, 拥有资产4 000多万元, 社员1 237人, 从业人员403人, 其中常年聘用人员148人, 专业技术人员85人。农机专业合作社拥有各类农机设备453台套, 其中插秧机67台, 烘干机8台, 各类收割机33台, 大中型拖拉机35台。2013年, 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机耕、机插、机植保、机收作业总面积近8 333.33 hm2, 经营总收入1 600多万元, 实现经济效益400多万元。
2 农机专业合作社主要类型、管理方式和服务模式
2.1 主要类型
2.1.1 村干部牵头带动型
村干部牵头带动兴办合作社, 主要服务于本村和周边地区的农业生产, 特点是村干部有带领农民勤劳致富的强烈责任心, 以方便当地农业生产为目的, 村集体对合作社发展给予资金、组织协调等支持。全市共有该类型农机专业合作社11家, 占总数的52.4%, 如丁桥镇新仓村的海宁市新曙农机专业合作社等。
2.1.2 农机大户和种粮大户牵头联合型
由农机专业大户、种粮大户发起, 联合本村及附近村镇农机、种粮大户组建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户和种粮大户带机、带技术、带土地等入社, 以共同规避市场风险, 联合起来闯市场。该类合作社在农机操作、机具维修、粮食种植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全市共有该类型农机合作社7家, 占总数的33.3%, 如海宁市永兴农机专业合作社等。
2.1.3 农村能人带动型
由农村中经济实力、组织协调能力强, 懂经营、会管理的能人牵头, 在农忙时节, 把亲朋好友及其管理的一批农机人员组织起来, 为合作社所在村、镇及周边镇开展水稻机械催芽、播种、育秧、机耕、机插等农机作业服务。全市共有该类型农机专业合作社3家, 占总数的14.3%, 如海宁市宏翊农机专业合作社等。
2.2 管理方式
2.2.1 较为紧密型
这类合作社硬件设施较完善, 建有标准车库、维修车间、办公室、晒场、育秧中心, 有的还建有烘干中心、农资仓库等;软件方面, 制定明确的财务管理、机具维修保养、安全生产、社员工资分红等制度, 通过制度的建立, 确保合作社日常管理和运行。如海宁市新曙农机专业合作社机械设备由合作社统一调度、统一管理、统一维修保养, 合作社根据农机作业业务情况, 由业务负责人统一安排作业进程。
2.2.2 相对松散型
该类合作社之间的硬件设施参差不齐, 部分合作社有完备的库房、晒场、育秧中心等;有的合作社农机库房简陋、面积较小, 无育秧中心;有的甚至没有机库, 只能借用场地存放机具。软件建设上, 该类合作社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财务管理不规范, 事务管理不够有序, 分工不明、组织松散, 农机维修能力弱, 大小事务由理事长一人决断等。
2.3 服务模式
2.3.1 菜单式服务
合作社提供机耕, 机械催芽、播种, 机插、机植保、机收获等机械作业服务, 农户按自身需求来选择其一项或几项服务, 并缴纳相应服务费用。截至2013年底, 全市拥有农机设备能提供机耕服务的合作社11家, 水稻种子机械催芽服务的合作社19家, 流水线播种服务的合作社19家, 水稻机插服务的合作社19家, 机植保服务的合作社20家, 粮食机收服务的合作社8家, 粮食机械烘干服务的合作社5家。
2.3.2 土地承包服务
农户将土地流转承包给农机合作社, 获得土地使用权转让收入。2013年, 全市有17家农机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承包土地, 流转土地面积近666.67 hm2。
2.3.3 跨区作业服务
根据各地农作物成熟时间差, 部分农机专业合作社积极组织作业队伍参加跨区机收作业。2013年, 全市有4家农机专业合作社组织跨区作业, 作业面积近1 800 hm2。
2.3.4 农机维修服务
一些农机合作社充分发挥自身农机维修方面的技术优势, 在做好自身农机具维修的同时, 对外开展维修业务。2013年, 有2家合作社对外开展维修业务, 全年收入30.4万元。
2.3.5 其他服务
如, 海宁市金牛农机专业合作社为海宁市农机管理站进行农机检测、农机报废更新服务等。
3 农机合作社发挥的作用
3.1 拉动了农机消费市场, 促进了水稻机插技术的推广
一方面, 农机合作社的成立解决了大中型农机一次性投入大、单个农机户难以购买使用的问题。2013年, 全市13家农机合作社通过购机补贴, 购置大中型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烘干机25台套, 占全市购机补贴购置该类设备的65.8%, 总购置金额293.241万元, 占该类设备购置金额的53.1%;另一方面, 合作社成为水稻机插技术推广的主力军。2013年, 全市水稻机插面积达2 266.67 hm2, 其中19个农机专业合作社完成水稻机插2 151.4 hm2, 占全市机插秧面积的93.87%。
3.2 提高了农机利用率, 优化了农机作业质量
农机合作社通过统一机具检修、保养, 统一收费标准, 统一作业质量, 统一安排农田作业和跨区作业, 实现了农机有序作业, 减少了机具田间无效转移时间, 提高了农机利用率。同时, 合作社组织社员参加市内外技术培训, 提高了机械操作水平, 优化了农机作业质量。
3.3 促进了劳动力转移, 缓解了农业季节性用工紧张
农机合作社通过购置使用先进适用农机具, 特别是粮食生产各环节农机具的使用, 在种子催芽、播种、栽植、开沟、植保、收割、烘干等各环节实现“机器换人”, 缓解了粮食生产劳动力季节性用工紧张的矛盾, 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 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
3.4 发挥了大中型农机具的作用, 推动了规模经营
农机合作社菜单式服务模式有利于实现家庭承包经营体制下的“小农户经营, 规模化服务”。2013年, 全市水稻机插面积2 266.67 hm2, 共涉及农户9 216户, 除去少数种粮大户和专业合作社, 绝大部分都是散户。因此, 这种服务方式既不改变家庭承包经营体制, 又能适应全市水稻生产以散户为主、大户为辅的现状。减少了耕地抛荒现象, 增加了粮食产量, 发挥了农机规模经营效益。另外, 农机合作社开展的土地承包经营, 打破了传统耕作方式, 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 走向土地集中连片规模经营, 实现由小户粗放经营向合作社连片作业、规模经营转变, 让一些大中型农机具有了用武之地。
4 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1 产业链普遍偏短
从调查情况看, 全市21家农机合作社中, 只有4家具有从机耕到机械烘干的粮食生产全程农机化服务能力。很多合作社缺少耕作、粮食收获、粮食烘干机械等服务, 农机服务具有明显季节性和偏向性;合作社的农机配件供应和维修等功能涉及较少, 在粮食深加工、存储、销售上还未能尝试突破。
4.2 效益不高
菜单式服务模式在农机作业过程中普遍存在“小地块”、“插花田”现象, 增加了农机作业难度和成本, 严重影响服务效益。
流转土地综合经营过程中, 一方面土地流转难、价格高, 承包土地面积普遍偏小。据统计, 承包土地面积 (包括农户土地入股流转) 66.67 hm2以上的合作社只有3家, 66.67~33.33 hm2的有3家, 大多数合作社承包土地在33.33 hm2以下。有4家合作社未承包土地, 单纯从事农机作业服务;另一方面流转土地一般仅进行麦稻、油稻轮作, 经济效益低。
4.3 人才和青壮年劳动力匮乏
调查中发现, 很多合作社在财务、机具、社员管理, 以及设备使用、保养、维修等方面普遍缺少专门人才;社员年龄结构偏大, 缺少青壮年劳动力, 出现后继乏人现象。
4.4 规模普遍偏小
在全市21家合作社中, 只有3家合作社的社员人数达到100人以上, 社员在10~30人的合作社有5家, 其余13家合作社的社员人数都在5~9人, 规模普遍偏小。同时, 相对松散型农机合作社中普遍存在着制度不健全现象。
5 进一步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议
5.1 适当延伸产业链, 不断拓展农机服务领域
目前, 各农机合作社主要开展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服务, 多限于“产中”服务几个环节。今后各合作社应根据自身情况来拓展服务领域。有实力的合作社应适当延伸产业链, 由粮食生产“产中”服务向“产前、产后”不断拓展, 向本地区效益农业等领域不断拓宽;暂无实力延伸产业链的合作社, 要把现阶段服务领域做精、做细、做强, 不断提高农机服务效益。
5.2 开展土地综合经营, 提升自身“造血”功能
合作社在做好农机服务的同时, 通过公平合理的红利分配, 与农民结成利益联合体, 吸引农户带地入社, 扩张土地经营规模, 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可持续增收。通过粮经轮作, 探索“千斤粮, 万元钱”模式, 提高合作社效益, 提升自身造血功能。
5.3 筑巢引凤, 建立内部人才培养机制
针对合作社人才匮乏的现状, 农机部门应当做好引导帮助工作, 鼓励合作社筑巢引凤, 广泛吸纳各类人才;积极引导农业企业和其他工商业者投资、入股农机合作社, 争取科技管理人才入股, 增强合作社实力, 增加合作社对人才、年轻人的吸引力。合作社应建立内部人才培养机制, 组织、管理技术骨干参加市内外各类培训, 提升合作社理事长和骨干成员的理论水平、科技水平和管理能力;制定社员培训计划, 分季节、有重点地对合作社社员开展业务、管理等方面的培训, 培养一批实用型人才。
5.4 整合有效资源, 积极探索合作社间和行业间的联合
3.曹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调研 篇三
关键词:农机;合作社;农业;农民
新昌位于浙江省东部,东临宁波,南接温州,西界金华,北通杭州,是中国“名茶”之乡,“高山茭白”之乡,拥有“大佛龙井”茶叶,小京生等全国名牌农产品。随着品牌农业的持续发展,农民对现代农业的需求越来越旺盛,现代农业势必需要农业机械现代化。如何把这些机械有序地组织好、利用好,如何将有限的土地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根据新昌的实际,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是一种有效形式。
1 农机合作社的作用
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能够为全县农业增收、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1.1 促进农业增收和农民增收 农业专业合作社在农机化作业的过程中,利用农业机械和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节省农业生产劳动力,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从繁重的农业劳动中解放出来。
1.2 促进农村土地流转 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农机作业化服务的同时,为了获取更高的经济效益,承包和租赁农民闲置土地,有效地提高土地使用率,促进土地流转,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从而实现农机手和农户“双赢”,这势必产生如“种粮大户”等新型农民。
1.3 缓解农业生产所需的劳动力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向城市和城区转移,给农业生产带来致命问题——劳动力缺乏,这就导致大量土地荒废,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以后,通过承包或租赁将闲置土地有效整合,统一作业,大大降低了作业时间,有效解决了劳动力转移与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的矛盾。
1.4 促进农业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 如新昌超级稻百亩公关行动中,吸收了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利用米醋进行秧田除草就是其中之一,县农业局推广研究员孙永飞说:“这一技术在国外应用較多,国内也有少部分技术资料,从现有的资料分析,除草效果十分理想。” 在移栽后10天左右喷施赤霉素,促进稻苗早伸快长,及早奠定壮秆基础。除了引进先进技术,新昌县新龙实业粮食专业合作社还引进了先进的育秧设备、插秧机和联合收割机,创立了示范基地。
2 新昌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县农机专业合作社有3个,粮食(水稻)专业合作社4个。新昌县巧英乡雪头农机合作社,是农机大户承包茶山,以茶叶品牌为基础的农机专业合作社,主要农机具是茶机和手扶拖拉机,主要农机业务是利用农机为自身合作社服务。新昌县新起农机合作社和新昌县泗洲农机合作社,拥有的主要农机具有手扶拖拉机,烘干机,联合收割机和插秧机,它们都是从一般农机户发展起来的专门从事农机作业服务的经营个体,他们通过购买农业机械,雇佣工作人员,在满足合作社农机化作业的同时有能力满足农业生产播、收、运输等农业作业服务。
3 新昌农机专业合作社及其他专业农机服务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我县涌现出了几家农机服务组织,但总体来看,还处于较低层次,滞后了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3.1 高标准合作社数量极少,影响带动小 截止到目前,我县农机合作社不仅数量少,而且标准不高,难以满足农机社会化服务的需求。
3.2 作业服务领域有限 目前由于经营规模偏小,全区农机作业服务的领域仍局限在粮食作业的机械化生产上,缺乏向其他农作物生产上的扩展,缺少向产后加工环节的延伸,大多数农机户只能开展单项作业服务。
3.3 主体结构单一,运营管理水平不高 农机专业合作市大都由农机专业户和农机大户组成,主体结构单一,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信息人员以及其他专业人才,且经营管理方面的培训力度不足,因此,导致农机社会化服务的组织管理水平不高,市场竞争力较低,经营效益难以提高。
4 对今后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几点建议
提升全县农机化服务的组织水平,是农民的需求,是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大力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努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重点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加强:
4.1 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流转 引导农民要尽最大可能流转土地,实现土地连片种植,使农业机械从家庭自用型向社会化服务型转化,为农机专业合作的发展提供空间。
4.2 树立典型,激发示范带动力 大力宣传农机合作组织的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增强农民对专业合作社的认同感和加入合作社的积极性。推出一批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的先进典型,从而带动更多的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4.3 政策倾斜,加大扶持 依托国家政策给予扶持,加大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资金扶持力度,鼓励其购买和使用先进的农业机械。有关部门要在合作社建设和农民购机过程中开展银行低息贷款等优惠业务,帮助农机专业合作社解决资金问题。
4.4 培养能人,加强信息服务 把专业合作社的组织者、管理者纳入培训计划,加强文化理论、专业知识、法律法规的学习与培训,使他们成为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人才。加强农机合作组织信息网络建设,设置农机合作服务组织网络空间,共享信息资源。
4.曹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调研 篇四
2007年7月1日,《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开始实施。2007年8月,铁岭市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调兵山市吉利农机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5年来,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不断发展壮大,服务领域扩宽,作业能力增强,经营收入提高,已经成为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一支生力军。
一、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
调兵山市吉利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之初,固定资产投资只有机具10多台,资金20多万元,入社社员5名。经过五年多的发展,现在已经拥有大型拖拉机、玉米联合收获机等各类机具150多台套,固定资产近千万元,入社社员40多人。社员人均收入3万元以上,是当地农民人均收入的3倍还多。
2007年,昌图县政府试点组建了3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取得一定经验后,政府大力推动,于2008年组建了60个农机专业合作社。总投资6000万元,其中:中央和省农机补贴资金1800万元,县级财政1500万元,农民自筹2700万元。截止至2012年5月,昌图县已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133个,县级财政累计投入4000多万元。
市农机局在市政府的领导下,抓住了这一有利的历史契机,采取了多项有利措施,引导、规范农机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
2007年以来,市农机局将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列入重点工作之一,每年都同各县(市)区农机主管部门签订农机工作目标责任状。
2009年3月,市农机局召开了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经验交流会,要求各地学习昌图县经验,加快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步伐。7月,市农机局制定了《铁岭市A级AA级AAA级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标准》,使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迈入规范化轨道。
2011年,市农机局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思路、方向和扶持措施。
在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中,市农机局通过补贴、项目等方面给予扶持。对合作社购买农业机械给予倾斜,优先保证,并且不限数量。2011年,昌图县曙光农机专业合作社获得农机补贴600多万元;开原市宏大农机专业合作社获得农机补贴200多万元。2012年,铁岭县纪泰农机专业合作社购买的插秧机等68台机具、8万个育苗硬盘,全部获得了补贴支持。铁岭县蔡牛镇农机专业合作社承担了保护性耕作项目,项目资金22万元,实施玉米秸秆还田、免耕播种1.1万亩,促进农民节本增效200多万元。在实施项目的同时,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壮大。
2011年,全市30个农机专业合作社共获得农机购置奖励和贷款贴息资金338.54万元。其中:农机购置奖励324.33万元、贷款贴息14.21万元。
市农机局为打造一批“民主管理好、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产品质量优、社会反响好”的示范社,开展了对重点合作社定点包扶工作,收到了良好效果。
截止到2012年5月份,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从2007年最初的12家,发展到239个,其中,A级以上示范社12个。农机专业合作社有社员2485人,农机保有量6824台,农机资产总额3.9亿元,服务农户21.8万户,农机作业服务面积472万亩,年实现服务总收入1.9亿元。
二、农机专业合作社作用突显
通过逐步的引导规范、扶持发展,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不断发展状大,在全市农业机械化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生力军作用。
一是农机专业合作社为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了市场和空间。合作社的成立,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土地的集约化经营,打破了一家一户的界限,为应用先进、大型的农机具提供了空间,有利于农机技术的应用。昌图县曲家镇双赢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立斌,2010年被评为“全国种粮食大户”。在双赢农机专业合作社,调研人员看到,库棚内摆放的全是90马力以上的大型拖拉机和大型玉米联合收割机。他说:“如果没有合作社,单靠一家一户的经营,不可能达到现在的机械化程度”。
农机专业合作社有能力购置大型、高效的机械,同时集约化的经营也便于应用保护性耕作、深松整地、精量播种、联合收获等先进农机技术。目前,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拥有农业机械6800多台,基本以大型、联合、高效型机械为主。通过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设,有力地提升了全市的农业机械化水平。2011年底,全市农机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1.5%,农机专业合作社功不可没。
二是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设,有利于降低土地经营成本。农民加入合作社后,合作社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统筹安排农机生产,提高机具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调兵山市吉利农机专业合作社实施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播种、打药、收获、深松“一条龙”作业,每亩一共收110元,合作社统一调配机具,比分散的农机户要少收36元,农民直接受益。
三是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建设,促进了土地的合理流转。农民可以在不改变土地权属的前提下,将土地以入股、承包、托管等方式集中于合作社统一经营,带动了规模种植。
铁岭县蔡牛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赵玉国介绍,他们合作社本身就是土地流转合作社,通过农业机械化的优势,让农民主动自愿地将土地交给他们来耕作,这样农民一来可以增加土地收入,二来还可以腾出时间从事其他工作。
张铁民,是铁岭县蔡牛镇大台村农民,也是蔡牛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社员,在调查中他说:“从这个农机合作社成立以后,咱们把地就交给他们了。现在我也省心了,统一整地、统一种地、统一收获,都归他们。作业费用也降低了,我还在合作社上班,一年还能多挣个二万多元钱。”
2011年,全市通过农机专业合作社实现土地流转36万亩,从而推动了农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
四是农机专业合作社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合理转移。开原市庆云堡镇朝光村,全村181户623口人,外出打工458人,村中仅剩65人。村中的2880亩水田作业全部由该村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来完成。农机专业合作社为社员提供全程的农机生产作业服务,解放了劳动力,这些人员可以安心进城务工,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据统计,全市通过农机专业合作社,至少可向二三产业转移劳动力5万人,增加农民收入3亿多元。
三、农机专业合作社有待于进一步规范发展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目前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是发展不平衡、部分合作社经营规模小、管理不规范、社员素质不高、后续资金不足等问题。
这其中,最突出还是资金的问题。2012年3月,农业部农机化司在铁岭市召开了“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发展座谈会”,与会的20家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反映最突出的问题也是资金的问题。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特点是:初期投资大、回收资金周期长。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建设初期,需投入机具购置、库棚建设、土地流转、农资准备等多项资金。很多合作社在建成之后,已经倾尽全力,在后期生产过程中,已没有流动资金,只能够借贷。而金融部门的各项贷款门槛,又基本把农机专业合作社挡在门外。相当一部分农机专业合作社把目光投向了民间借贷,但这只是无奈之举,因为民间借贷的高额利息,又成为制约合作社发展的又一障碍。
从调研情况来看,政府在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发展方面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继续给予补贴支持。目前,全市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大约三分之一投入到了农机专业合作社。从当前农业机械化发展形势来看,这一比例仍可逐步扩大。同时,也建议各级财政对部分投资规模大、建设标准高、有发展潜力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给予专项资金扶持。通过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来引领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向。
二是给予项目支持。当前,相当一部分农机项目如保护性耕作、深松作业等项目,由广大农户分散承担,这样既耗费了人力、财力,项目推广运作又很艰难。农机专业合作社做为农民自发组成的合作组织,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又具备一定的技术条件,有能力承担项目。把农机专业合作社做为项目承担主体,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时又可促进农机专业合作社自身发展。
三是给予金融支持。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降低农机专业合作社贷款门槛,给农机专业合作社贷款创造便利条件。特别是政府贴息政策,应进一步扩大范围和额度。
四是加强规范性引导。目前,相当一部分农机专业合作社还存在着管理不规范、人员素质低等问题。政府可通过农机协会等组织,加强技术培训,加强合作社之间的横向交流,建立一批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示范社,以促进全市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
五是引导组建联合社。从生产作业的环节来看,水稻、玉米等专项合作社可以联合,从而影响带动局部地区农业机械化协调发展。从农业的整体来看,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不同领域的合作社也可以搞联合社。通过做大做强联合社,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共同应对市场风险,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5.曹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调研 篇五
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农民生产组织化程度的有效途径,是实现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形式,为此,我们始终把农机合作社建设作为一项突出工作来抓,积极鼓励、引导、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农机合作社发展现状
目前,全县已注册农机合作社43个,注册资金总额5425万元,固定资产总值8654万元,入社社员1045户,拥有农机具7类1525台,合作社占地面积82亩,标准化库房面积7436平方米。从我县农机合作社的发展情况看,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县委县政府领导调研农机工作时,充分肯定了农机合作社建设的经验,并要求认真总结,加以推广;农村“能人”申请创办领办合作社的积极性高,农机户入社踊跃。我县的农机合作社严格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山东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组建,经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存站、枣寨、中峰、等几家农机合作社建设标准高,运行规范,作用发挥得好,综合效益显著,发展潜力大。都有明确的章程,规范的管理制度,组织机构又健全。合作社社员大部分带机入社,以合作社名义对外开展作业服务,同时接受合作社的统一调度和收费标准的管理。合作社实行单机核算,社员一般每年上缴一定额度或根据机具作业量向合作社上缴一定比例的收入作为合作社共同费用,其它收入全部归己,合作社尽力为社员承揽业务,为社员提供后勤保障服务,统一组织采购社员需要的农机配件,统一开展社员需要的机械维修保养服务。
二、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和效果
1、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成立,极大地方便了当地的农民,他们依托农机合作社在短时间内可以完成收获、秸秆粉碎还田、施肥、播种等繁琐的劳动,节省了劳动力,缩短了劳动时间,农机合作社的机械作业价格比市场价低5—10元。这也有利于解决农机规模化经营与小农户分散经营的矛盾,有利于提高农机户的组织化程度和农机作业市场的竞争力。
2、合作社将农机手作业市场连接起来,提高了机具利用率,增加了农机手收入。通过合作社,把本地区、乡镇、村拥有的农机组织起来,开展各类农机作业服务,开辟作业市场,实现规模化生产,同时通过合作社协调关系、调解矛盾,为机手作业创造良好的环境。3合作社作为农机管理工作的延伸和补充,弥补了当前基层农机管理的“缺脚”问题。一方面,合作社在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方面能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今年成为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的主力军,枣寨、中峰、玉良、存站、惠农合作社分别承办了所在乡镇的农机科技示范园。另一方面,通过合作社协助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提高了驾驶人员的安全意识,促进了农村社会稳定。同时,合作社作为联系政府部门和农民的桥梁,还可以经常向农机主管部门传达农机手的真实想法和意图,使农机手能够知道真实的市场信息及政策精神。
4、提高了农机手的协作意识,维护了农机手的合法权益。合作社为农机手提供了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技术上互帮互学,利益上互助互惠,信息上争相传播,增强了他们自我保护、争取平等权利的意识,以避免其自身的利益受到侵害。
5、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是作业量大幅度增加,例如去年参加跨区作业的玉米联合收获机单机作业量平均1000亩,由于信息、技术、资源共享,能够组织大规模兵团作战,玉米机收的作业量较上年“单干”翻了一番多,小麦免耕播种作业量平均增加25%。二是社员收入显著提高,据枣寨、中峰、玉良等几个合作社的统计,玉米联合收获机的收入较上年翻了一番,单机收入创下5万元新纪录。三是合作社的成立,解决了“有机无活做,有活无机做”等问题。
6、加快土地流转进度,由于合作社的农机具技术比较先进,同时土地流转也便于实施机械化,因此存站、枣寨、中峰等合作社都开展了土地流转、反租倒包的业务,并且取得较好地效益。
三、主要做法
1、实行政策扶持,促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快速健康发展。一是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的导向作用,优先为农机专业合作社办理农机购置补贴手续。从2008年至2011年,鄄城县农机局优先为农机专业合作社办理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累计近600多万元,大大提升了合作社的农机装备水平,使合作社作业能力大幅提高。二是对服务规模大、社员带动广、服务项目全、市场品牌响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积极为其争取山东省农机规模化作业项目资金支持。2009年,该县农机局为枣寨农机专业合作社争取到省奖励资金10万元,为广兴和玉良合作社各争取市奖励资金2万元;2010年分别为扬鸿和存站合作社争取到省奖励资金15万元和10万元,为枣寨争取市奖励资金2.5万元,为惠农和中峰合作社各争取市奖励资金1.5万元;2011年为惠农合作社争取省奖励资金5万元。三是通过政府项目实施带动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该县推广的保护性耕作项目,全部由农机专业合作社承担实施。四是该县农机局积极联系、协调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为农机专业合作社办理小额贷款,两年来共为合作社办理贷款120万元,有效解决了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资金的不足。
2、搭建服务平台,促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三夏、三秋期间为农机专业合作社提供作业信息、协调油料供应、办理免费通行证等服务,为农机专业合作社开展农机作业和跨区作业提供了保障。农机局定期组织合作社社长召开各种形式的座谈会,为农机专业合作
社解决困难、化解矛盾、互通信息、交流经验,使农机合作统一目标、统一认识、统一发展方向,凝聚向心力,保障了农机专业合作社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机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发展。按照省办提出的农机专业合作社“五有”规范化建设标准,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管理。在合作社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统一规划、统一验收,并建立健全农机户档案、财务帐目和收入分配制度等规章制度,基础设施建设达到省办标准的农机专业合作社由该县农机局统一进行考评,分一、二、三等奖分别进行奖励,一等奖2000元、二等奖1000元、三等奖500元。2010年,在该县农机局具体指导下,惠农农机专业合作社投资100多万元,相继建成集统一管理、服务、维修、培训为一体的高标准农机专业合作社大院。农机大院规模大、质量高、建设规范,占地面积达到4135平方米,标准化库房面积达到500平方米。办公室、培训室、维修车间、配件库、现代化办公设备、交通工具齐全,使该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实现新突破,再上新台阶。
四、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全县农机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五化”标准合作社数量少、影响带动小。截止到目前,我县“五化”标准农机专业合作社仅7个,难以满足农机社会化服务的需求,影响力和带动力明显不足。
2、主体结构单
一、服务领域不宽。农机合作社大都由农机大户组成,主体结构单一,缺乏专门的技术人员、专业的管理人员、专职的信息人员以及其他后勤保障方面的人员;合作社大都以粮食生产机械化作业为主要服务内容,且以从事单一的机收服务居多,农闲时期车辆闲置,不能充分利用有效资源。
3、管理制度有待规范、运作机制有待完善。对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规定,农机合作社在章程制定、股金设置、工商登记、民主管理等方面还不够完善。
4、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扶持政策还没有放宽,合作社征地困难,金融部门贷款难并且利息高。
五、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1、坚持多元合作、效率优先的方向。遵循“民办公助”的原则,引导和推动农机合作社等各类农机服务组织共同发展。以效率优先、兼顾效益为中心,在自愿、互利、平等的基础上,形成合理的利益联结方式和灵活的服务发展模式。积极鼓励工商资本投资农机服务业,建立产权明晰、运转高效的经营管理体制,不断提高农机使用率和经营收益。
2、坚持规范建设、优化发展的方向。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及政策的规定和要求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切实引导农机专业合作社依法经营、规范运作、诚信服务,努力营造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和谐发展氛围。打破地域和行政界限,促进农机服务市场开放和有序竞争,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加大对农机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强农田的机耕道建设,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加入村农机大院的规划,解决大型农机停放的场库棚用地问题。进一步争取和落实工商登记、财政补贴等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各项政策。
3、坚持拓展领域、增强能力的方向。要提高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和范围,从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耕、种、收环节向农田改造、农产品储运和加工等环节延伸,从传统的种植业向畜牧、渔业、林果业和设施农业等领域扩展。把培育服务品牌作为推动农机专业合作组织持续发展的基础,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不断提高农机合作社的组织经营能力,推动农机服务组织又好又快发展。
6.曹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调研 篇六
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运用,和土地流转速度的加快,各类农机服务组织应运而生。最近东明县农机中心通过对全县14个乡镇农机专业合作社调查走访,对用地的情况有了一个全面细致的了解。
一、农机合作社用地基本情况
东明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全县耕地面积120余万亩,到2010年底,全县农机总值达到6.2亿元,比“十五末”增长87%,农机总动力达到127万千瓦比“十五末”增长77.5%;近年来,我县外出务工人数激增,导致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农民对机耕、机播、机收及农田管理等农机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为农机作业服务的壮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2007年开始,东明县农机中心抢抓机遇,积极引导,本着“先发展、后规范、边发展、边规范”的工作思路,建立起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自2007年第一家农机专业合作社——东明县惠民农机专业合作社成立以来,至2011年5月份,全县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已达46家,入社社员达830人,农机总值5126万元,固定资产达到9031万元。
这几年来在国家购机补贴政策和在我县建设农机示范区带动下,随着全县农机社会服务水平的逐步提高,农机合作社及农机合作社用地也会水涨船高。其用地类型可概括为村集体所有型、购买型、租赁型和农业合作组织内生型。
1、村集体所有型。由集体经济比较好的村投入资金建立村农机大院,兴办合作社,更多地为本村服务。如城关镇后渔沃村的惠民农机合作社、武胜乡强民农机合作社、陆圈镇建军农机合作社等以村委会大院、办公室作价入股,吸引其他农机户带机入股,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开展跨区作业的同时,以每亩低于市场价10%的价格,与本村及周边村庄签订作业合同,实施小麦机收、玉米贴茬免耕机播“一条龙”机械化作业服务。
2、购买型。农村农机大户、农村能人,他们思路清、头脑活,懂经营、善管理、勇于探索、创造力强,且拥有较多资金,自己出资购买废旧场地,动员组织有机户组成合作社。如长兴乡黄土地农机合作社。
3、租赁型。由村干部牵头筹措资金、发挥他们群众威望高、组织能力强,善于协调处理问题的优势,租赁场地,组织农机户建立农机合作社。如陆圈镇益民农机合作社,是由村委成员牵头,组织村民50户带资入股组建的,与本村362户农民签订作业合同,并组织跨区作业,去年作业面积达5400亩,直接经济收入41万元,作业费的50%提给机手、40%按股分红、10%为合作社办公经费。
二、农机合作社用地存在的问题
1、农机合作社用地紧张。近几年来,随着我县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业机械的装备不断完善,配置逐步齐全,农机合作社的农业机械存放仓库很难跟上农机具的快速增长,农业机械的存放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农机合作社用地缺乏相关的扶持政策。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机服务行业的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数量也在迅速增多,但是各级政府对农机合作社用地政策却没有跟上来,不利于农机合作社的发展。
3、关于合作社用地,从省到县都出台相关政策,但村里落实难,加之土地部门严格控制审批,使我县大多数农机合作社大部分没有库房用地,以致价值数百万元的农机具露天搁置,遭日晒雨淋,影响性能和使用寿命,损失巨大。
三、对农机合作社用地的几点建议
根据上级有关规模化农机专业合作社用地的文件规定,我中心依照我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全县规模化农机专业合作社用地的规划布局和选址,坚持鼓励利用废弃地、荒地以及充分利用原有场地。尽可能不占或少占耕地,禁止占用基本农田的原则,合理合法安排规模化农机专业合作社用地。
1、合理利用废弃砖瓦窑场地。近年来,随着国家加大对土砖瓦窑场的取缔力度,东明县目前有很多已经停产砖瓦窑场处于废弃中,一些历史久远的老窑场,更是一时难以达到复耕的要求。由于原有一些基础设施如:道路、房屋、场地比较齐全,因此此类地发展农机合作社有很大的可行性。
2、充分利用荒地。目前在东明县农村,仍保留着一些场院及盐碱地,由于这些地势低洼,土地盐碱化程度很高,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这些场院基本都处在闲置状态,而对于土地条件要求较低农机合作社来说,这些闲置的荒地就成了很好的选择,目前我县已有多家农机合作社就将社址选在这样的类型土地上。
3、充分利用已占用土地资源。为了减少对基本农田的占用,农机合作社建设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在东明县有大部分农机合作社选址在一些大型农机修理厂、工厂,棉厂等场所。目的是提高已有资源的利用率,减少无谓资源的浪费,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的政策。
4、鼓励利用地上地下空间。对现农机合作社用地,在符合规划、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严格落实和完善鼓励节约集约用地政策。
7.临沂农机合作社建设发展情况调研 篇七
一、临沂市农机合作社发展现状及特点
总的情况看, 随着国家扶持政策的不断加大, 合作社内部管理日趋规范, 规模化作业、集约化生产、规范化运作、品牌化经营已成为农机合作社发展新常态。
———创办类型多样化。据调研统计, 全市农机合作社主要以大户联合型合作社为主。龙头企业领办型充分利用了企业化运行模式, 管理机制比较完善, 财务制度比较规范;村干部带动型充分发挥了村干部威望高、群众基础好、行政能力强的优势。后两种类型的农机合作社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组织化程度较高, 运行机制较为健全, 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合作方式理性化。全市目前劳动合作型农机合作社 (即松散型, 单机核算) 217家, 占全市的69.5%, 劳动资本合作型 (即紧密型, 股份制分红) 95家, 占全市的30.5%。伴随着合作社逐步发展壮大, 优胜劣汰之势渐显, 农机合作社呈现出由劳动合作型逐步向劳动资本合作型转变的趋势。
———经营模式多元化。随着农机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农机合作社经营模式趋向多元。为增强合作社盈利能力, 为可持续发展注入更强动力, 全市78家经营模式由以前单一的农机作业服务向多元化经营转变, 主要体现在农机维修、农作物种植及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等, 农机合作社经营范围向农业产业链纵向延伸的趋势愈加明显。
———服务能力差异化。全市约有30%的合作社农机具保有量大, 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高, 具有较强的服务能力和经营能力, 对当地农业经济和农机化水平的提升有显著作用;约有50%的合作社拥有少量农机具, 仅为附近农户提供有偿作业服务, 服务能力一般;约20%的合作社服务能力不强, 农机利用率低, 收益较差。这部分农机合作社由于创新发展的拓宽能力和发展壮大的潜力不足, 只能维持目前的作业服务水平。
二、农机部门发展农机合作社的主要举措
(一) 政策驱动, 扶持发展。
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 逐步加大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向农机合作社倾斜力度, 市级示范社在享受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的基础上, 同时还享受地方财政累加补贴。农机规模化作业推进项目、秸秆还田、深松整地作业等有关农机化建设项目和新机具、新技术示范推广项目, 优先安排试点合作社承担, 由点到面, 扩大推广。
(二) 试点带动, 转型发展。
为激发农机合作社的发展活力, 创新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方式, 率先在全市试点合作社探索推行农民土地经营权入股即“带地入社”这一运行新模式, 收到了良好效果。
(三) 分类促动, 科学发展。
临沂市地势多样, 山地、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 各地农机力量、作物种类、人文情况差异较大, 农机合作社类型多样。各级农机部门按照创办形式、合作方式、服务模式、土地规模化经营情况, 将合作社科学分类, 并结合合作社自身实际情况, 实施规范化管理, 加强分类指导, 因社制宜。在经营上, 根据服务模式和土地规模化经营情况, 结合资源条件、地理区位、产业基础等实际, 引导合作社发挥自身优势, 提高经济效益。
(四) 强化培训, 高效发展。
为切实提高农机合作社理事长的理论能力和管理水平, 开拓视野, 激发潜力, 近几年临沂市农机局举办了6期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培训班。同时积极组织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参加农业部、省农机局组织的业务培训, 不断提升其思想境界和业务水平。
三、农机合作社在现代农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 带动了新机具、新技术推广应用。
农机合作社拥有大批大中型、高性能、适用型农业机械, 成为各级农机管理部门开展小麦免耕播种、玉米机械化收获、小麦秸秆切碎还田、土地深松化肥深施等先进技术示范和推广的“先头兵”。在重要生产农时季节, 农机合作社利用先进的大型机具, 有组织地进行连片作业, 为农业生产提供耕、种、收、植保等“一条龙”作业服务, 提高了机具的使用效率。
(二) 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一是通过集约化经营增收。农机合作社通过集中散户、散机, 壮大农机群体形成优势, 扩大订单作业、跨区作业等农机化业务量, 提高农业机械利用率, 帮助农户获取更多的农机化服务收入。二是通过精细化管理增收。农机合作社统一采购农药、种子、化肥等农资, 合理安排农机, 统一作业, 强化田间管理, 积极推广“机械化收获-秸秆还田-免耕播种”一条龙作业模式, 最大程度的节省农业生产成本。三是通过解放劳动力增收。农机合作社通过提高农机化水平, 由机械化取代人力, 促进了农业从业人员向二、三产业转移。四是通过多元化经营增收。农机合作社集中了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 积极开展规模化种植、农业运输等业务, 获取更多的农业产业附加值。
(三) 推进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农机合作社是开展农村土地托管、流转和实现土地规模经营的“主力军”。同时, 加快实行农田托管、土地流转等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形式, 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四) 助力大气污染防治。
目前全市多地存在小麦、玉米秸秆焚烧现象, 既破坏土质, 又加剧大气污染。全市农机合作社积极投入秸秆还田机、打捆机等保护性耕作机具, 2014年完成小麦秸秆综合利用290多万亩, 秋季玉米秸秆综合利用180万亩, 综合利用秸秆约354万吨,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60万吨, 为全市治理大气污染做出了积极贡献。
(五) 保障粮食安全。
一是为粮食持续增产增收提供了装备支撑。农机合作社采用科技含量高的大机械连片作业, 通过实施机械化耕地、机械化播种、机械化收获等“一条龙”作业模式, 广泛采用土地深松、免耕播种、秸秆切碎还田等先进技术, 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 提高了耕地蓄水、保墒、增肥等效果, 促进了农机农艺的有效融合, 保障了粮食丰产, 全市实现了粮食产量“十一连增”。二是有效防治土壤污染。采取农机精量播种、化肥深施、机械植保等方式, 大幅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 减轻了农田土质破坏和化学污染。三是保障粮食品质。粮食烘干机在农机合作社逐渐兴起并投入使用, 可减少粮食产量3%-8%的损耗。
(六) 加快山区丘陵地区机械化进程。
2014年, 山区丘陵县依托农机合作社优势, 大力开展土地流转、闲田承包, 购买投入小型微耕、农用植保 (小型飞机) 、花生收获、化肥深施、微滴灌、茶叶采摘等机械3万台套, 有效推动了农业机械在山区丘陵的大面积推广和应用。
四、制约农机合作社发展的因素
(一) 运行体系不健全。
一是管理机制不健全。部分合作社主要依托领头人的权威和凝聚力而建立, 管理、监督等各项制度落实不到位, 合作社内部管理不科学, 运行不规范, 存在“一言堂”式随意性发展。二是分配机制不健全。“有活单干, 效益单算”的现象较为普遍, 非统一管理运行带来农资购置、农机维修、粮食运输等成本上升, 对合作社发展尤为不利。三是风险保障机制不健全。目前能做到提取公积金、公益金、风险金的农机合作社仍占少数。四是财务管理不规范。只有内部收支流水账, 没有完整的会计资料。
(二) 基础设施薄弱。
存放高性能、大型农机具的厂库棚建设用地短缺, 不能适应发展需要;许多机械露天存放, 加剧了机具的损坏;信息化建设落后。农机化、商业化信息管理服务系统不健全, 制约了合作社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
(三) 发展资金不足。
该市农机合作社起步较晚, 创立时主要是集资联合型, 经济基础薄弱, 缺乏流动资金支撑, 经营和发展的保障能力不足。
(四) 土地集约化经营步伐缓慢。
一是农民存在“宁愿自己种, 也不给他人种”的心态。二是土地流转成本高。如兰山区、费县的蔬菜大棚种植发展较快, 亩均产出效益高, 土地流转价格达1200元/亩。
(五) 专业人才匮乏, 综合素质偏低。该市农机合作社组成人员大都是种粮大户、农机手、普通农户等, 知识水平、管理理念、市场意识和经营能力较为欠缺, 难以吸引人才也难以留住人才。
五、几点建议
(一) 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
党委、政府应把农机合作社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两区同建”的总体规划当中, 将其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手段。并积极争取财政、农业、工商、国土等部门的重视和支持, 整合农村各项政策资源, 切实帮助解决合作社用地难、融资难等问题。
(二) 加快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结合区域实际, 制定区域性的土地托管、流转费用标准, 积极引导农民进行土地适度托管和流转, 打破一家一户小规模经营的传统藩篱, 实现连片整地和连片作业, 使农业机械从家庭自用型向社会服务型转变。
(三) 建立健全专业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
加大对农机合作社机械操作、维修服务等人员的培训力度, 并将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提升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经营管理能力和技术服务水平。抓好培训工作, 大力培养和引进农机合作社管理、技术人才, 加强合作社人才队伍建设。建议各级党委政府建立奖励激励机制, 鼓励和引导大学毕业生、财务和管理人才到农机合作社就业, 提高合作社的整体素质。
(四) 完善制度机制建设, 激发运作活力。
8.农机专业合作社经营与发展浅析 篇八
一、农机专业合作组织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目前,我国正处于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化和工业化也在快速发展进程中,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农村劳动力在减少,为了推动农业机械化向专业、高效、经济方向发展,各地区也在实施不同形式的土地流转,加速改变农业生产组织方式,适应于土地组织化生产方式的农机合作专业组织也就成为必然。
从国际上看,许多发达国家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都发展了不同形式的农机合作组织,根据欧美等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经验,农业机械化、农业现代化必须与工业化、信息化、合作化、专业化、市场化、区域化、社会化、城市化等相应协调,同步发展。
二、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现实意义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组织方式,有利于克服农机保有量大、投资大,而利用率低、成本高、市场作业无序的局面,通过高效整合农机资源和人力资源,提高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化、专业化、社会化、市场化水平,能够有效防止资源浪费、降低作业成本,同时,也有利于扩大农机经营规模,增加农机户和用机户的经济效益。
(一)整合资源,优化了结构
通过土地入股,实现了土地的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土地,提高了土地的产出率,整合了土地资源,通过机械入股,由合作社理事会根据生产需要,精选出一系列符合实际的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进行配套作业,取长补短。整合了农业装备资源。
(二)提高了土地规模化和推动了土地流转
成员合理分工,人尽其能,物尽其用,整合了人力资源。通过农机专业合作社,整合了机具资源,土地劳动力资源,将农机户与市场、农民、政府联系起来,既可充分发挥现代农机具的优势,又可突破土地、行政区域对规模作业的制约,发展规模经营。
(三)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了生产质量
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出现,一方面产生了社会化分工,种子、农药等生产资料均可由合作社与厂商批发商直接交易,价格和质量得到了保障,另一方面,为实施标准化生产,当前农业生产从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生产技术要求越来越高,为此农机专业合作社统一的标准化作业,对农产品产量和质量能得到大幅提高。
(四)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当地农业发展
农机服务组织具有遍及乡村各地,联系群众广泛、服务质量好,诚信度高的优势,依靠他们发挥流动宣传站、示范点和推广员的作用,带动当地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从而推动当地农业生产发展。
三、目前农机专业合作社,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
(一)农机专业合作社经营日益规范
大部分农机合作社依法建立了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股份制经营管理体制。
农机专业合作社经济效益明显。
如我县今年才成立的永兴农机专业合作社,拥有各类农业机械40台,社员55人,合作社主要为村民开展耕、种、收、销等一条龙服务,今年“三夏”,他们与邻近三个村签订收种合同,每个社员农机作业服务收入平均比往年多收入7000余元。明年他们计划进行跨区农机作业,那么经济效益会更明显。
(三)农机专业合作社已逐渐成为农业机械化的示范者和带动者。
农机专业合作社相对于农机户而言,具备较强的经济实力,技术条件和管理能力,组织化程度高,能够按照农业发展要求及时调整农机装备结构,开展新机具引进试验、示范推广,革新改造和人员培训,加快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应用。必然也成为推进农机化科学发展的主导力量。
四、保障农机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农机专业合作社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在其服务和发展过程中,仍需要政策、资金扶持,经营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创新。
(一)加强政策扶持力度,促进农机合作社更健康发展
建议各级政府、农机管理部门制定农机合作社的相关扶持政策,落实农机燃油补贴政策。加大购机补贴力度,真正的把各项优惠政策落实。积极组织开展管理经营技术人才和农机维修人才培训交流,提高农机合作社成员素质。基层每成立一个农机合作社,各级政策投入一定的配套资金,进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使农机合作社实力迅速壮大。
(二)加强领导,营造农机合作社良好的发展氛围
建议落实各级领导责任制,实行一级抓一级的领导管理体制,相关部门都来关心支持合作社发展,改善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作业服务条件,在综合作业等信息上提供服务,扩大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业范围,提高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知名度。
(三)农机企业要大力度支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
在农业部倡导下,中国一拖、福田雷沃等相关集团、有限公司,不仅提供了优质机具,而且还开展了一系列农机维修高技能人才培训活动,为农机专业合作社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
(四)加快土地流转进程,带动农机合作社迅速发展
各级政府应重视并加大劳动力转移力度,加快土地流转进程,解决小地块与大机械的矛盾,为农机合作社发展提供作业市场。
五、农机专业合作社面临的问题
(一)农机专业合作社面临农机维修、配件供应、机手技能提升等一系列影响发展的问题。
(二)农机管理部门急于规划、分派、考核,合作社急于扩大规模经营等等,而相应的配套经营和管理跟不上,抑制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
(三)农机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能力,一旦经营不好,不但亏损,影响农机户参会积极性,而且也会制约了合作而社的长足发展。
(四)农机专业合作社规模参差不齐,各地区要根据当地的资源合理规划发展,不要一味求多,必须树典型创名牌,才能达到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质、高效、低耗、安全的农机作业服务目的。
9.曹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调研 篇九
农机专业合作社是新时期加快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专业化、产业化的重要载体,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基本途径。为进一步总结经验,更好地推进我县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近期,组织人员对我县农机合作社的发展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我县农机合作社的发展现状和特点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县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机协会、农机合作社等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为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1、发展现状。目前,全县共发展县级农机合作社1个,乡镇级农机合作社1个,共拥有大中型拖拉机534台,小型拖拉机96台,小麦联合收割机550台,玉米联合收割机130台,其它配套机具898台。2008年共完成机耕面积36.8万亩,机播面积8.2万亩,小麦机收面积16.6万亩,玉米机收面积3.8万亩,实现作业收入1555.6万元。
2、从我县农机合作社的发展情况看,主要有以下特点:组建规范,统分结合。我县的为民、新力农业机械农机合作社严格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组建,经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共有社员480人,最初注册资金2万元,后经吸收社员加入,资产总额达4590万元。这两家农机合作社都有明确的章程,较为齐全的管理制度,都建立了理事会,理事会是本社的最高权力机构,同时聘请具有中级会计职称的人员担当本社的会计,负责本社的财务工作。合作社社员大部分带机入社,以合作社名义对外开展作业服务,同时接受合作社的统一调度和收费标准管理。合作社实行单机核算,社员一般每年上缴一定额度或根据机具作业量向合作社上缴一定比例的收入作为合作社共同费用,其它收入全部归己。合作社尽力为社员承接业务,为社员提供后勤保障服务,统一组织采购社员需要的农机配件,统一开展社员需要的机械维修保养服务。
二、农机专业合作社的作用和效果。
1、将农机手与作业市场连结起来,提高机具利用率,增加农机手收入。通过合作社,把现有的农机组织起来,开展跨区机收、机耕作业,开辟作业市场,实现规模化生产,通过合作社寻找作业市场、协调关系、调解矛盾,为机手作业创造良好的环境。从作业规模和作业市场上,为机手增收创造了条件。
2、农机化管理的延伸和补充,弥补了当前基层农机管理的薄弱,加快了农机化各项工作的开展。农机合作社在玉米联合收获、保护性耕作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收到了比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通过农机合作社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了驾驶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促进了农村社会稳定。
3、联系政府部门和农民的桥梁,协助农机主管部门开展工作。向农机主管部门传达农
机手的真实想法和意图,使农机手能够获知真实的市场信息及政策精神,由此作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决策。
4、提高了农民的协作意识,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农机合作社为农民提供了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技术上互帮互学,利益上互助互惠,信息上互相传播,增强了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避免其自身的利益受到侵害。
三、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全县农机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数量少、影响带动小。截止到目前,我县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仅2个,难以满足农机社会化服务的需求,影响力和带动力明显不足。
2、主体结构单
一、服务领域不宽。农机合作社大都由农机大户组成,主体结构单一,缺乏专门的技术人员、专业的管理人员、专职的信息人员以及其他后勤保障方面的人员;合作社大都以粮食生产机械化作业为主要服务内容,且以从事单一的机收服务居多,农闲时期车辆闲置,不能充分利用有效资源。
3、管理制度有待规范、运作机制有待完善。对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规定,农机合作社在章程制定、股金设置、工商登记、民主管理等方面还不够完善。
4、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扶持政策没有完全落实,存放大型农机具的场库棚建设用地短缺。
四、对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思路和建议。
1、坚持多元合作、效率优先的方向。遵循“民办公助”的原则,引导和推动农机合作社等各类农机服务组织共同发展。以效率优先、兼顾效益为中心,在自愿、互利、平等的基础上,形成合理的利益联结方式和灵活的服务发展模式。积极鼓励工商资本投资农机服务业,建立产权明晰、运转高效的经营管理体制,不断提高农机使用率和经营收益。
2、坚持规范建设、优化发展的方向。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及政策的规定和要求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切实引导农机专业合作社依法经营、规范运作、诚信服务,努力营造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和谐发展氛围。打破地域和行政界限,促进农机服务市场开放和有序竞争,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加大对农机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强农田的机耕道建设,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加入村农机大院的规划,解决大型农机停放的场库棚用地问题。进一步争取和落实工商登记、财政补贴等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各项政策。
3、坚持拓展领域、增强能力的方向。要提高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装备水平和作业水平,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和范围,从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耕、种、收环节向农田改造、农产品储运和加工等环节延伸,从传统的种植业向畜牧、渔业、林果业和设施农业等领域扩展。把培育服务品牌作为推动农机专业合作组织持续发展的基础,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不断提高农
机合作社的组织经营能力,推动农机服务组织又好又快发展。
10.曹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调研 篇十
近几年来,枣庄市各级农机部门认真贯彻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始终把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作为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制定发展规划,落实扶持政策,广泛宣传培训,促进了我市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健康发展。为进一步总结经验,更好地推进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近期,枣庄市农机局组织人员对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从2004年开始,我市提出用3—5年的时间,建立起以农机户为基础,以村级农机服务队、农机大户为骨干,以农机合作服务组织为龙头,以农机协会为桥梁的新型农机服务体系的总体工作思路。按照这个思路,各级农机部门采取政策扶持、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等措施,积极推进全市新型农机服务组织的发展。到目前,全市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达到3548个,从业人员达到2.1余万人,固定资产达到6.5亿元;共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126个,其中已通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正式注册登记的有32个,注册资金达到3300余万元。从我市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情况看,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组建程序规范化。全市已注册的32家农机专业合作社,均能严格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组建,有明确的章程和健全的组织机构、财务管理、民主决策、盈余分配等管理程序和制度。
(二)组织方式多元化。一是由农民自发组建的农机专业合作社。主要由农机大户、农机主要使用者和支持农机发展的社会人士牵头组建的农机合作社。比较典型的是市中区富发农机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由市中区税郭镇吕庄村农机大户吕凤民发起组建,到目前已发展社员80余人,拥有机械180台(套),固定资产达220多万元,年经营收入100万元,带动了近百户农机户走上了专业化农机作业服务的道路。目前,此种类型农机专业合作社占总数的25%。
二是由基层农机管理机构牵头创办的农机专业合作社。主要是镇农机站牵头创办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如台儿庄区马兰屯镇农机站牵头,组织该镇的农机大户、农机科技示范户、农机维修点等20户,注册成立了惠民农机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140万元,拥有各类机械30余台(套),提供各类粮食作物的耕、耙、播、收及机械维修、跨区作业、新技术推广等服务。目前,此种类型农机专业合作社占总数的28%。
三是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创办的农机合作服务组织。主要是村集体组织创办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如滕州市洪绪镇龙庄村,农业一直实行的是集体规模经营,将农机服务作为产业来抓,成立了以村集体资金投入为主的龙庄农业公司,重点发展大中型和高科技含量的农机。目前,该村集体拥有各类农机具共计40余台(套),农机动力达到1175千瓦,农机注册资金500万元,配备5名专职管理人员,有自己的配件维修车间和油料库,对全村农业生产实行了统一耕种,统一收获,并且所有农业生产环节全部无偿服务,形成了完整的一条龙农机服务网络,彻底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事发展民营经济,促进了全村各项事业的发展。目前,此种类型农机专业合作社占总数的28%。
四是由基层农机人员或村干部带头领办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如山亭区桑村镇农机站站长仲伟奇组织参与创办了伟奇农机专业合作社,参加农机大户达20余户,注册资金80余万元,合作社为入社社员提供经验交流、传递致富信息、推荐作业场地、提供作业市场。2008年夏季,该合作社组织了30台小麦联合收割机,到河南、安徽及我省的潍坊、威海等地开展跨区作业,秋季又组织6台玉米联合收割机到邹城等地收获玉米,使社员获利近50余万元。目前,此种类型农机专业合作社占总数的18%。
(三)服务趋于专业化。围绕当地已形成的特色农作物,部分农机专业合作社逐步开展专业性服务活动。例如滕州市界河镇杨希润等五户农民,针对该镇春秋两季马铃薯种植面积达10万余亩的实际,成立了为民马铃薯机械化服务专业合作社,现有会员76人,各种类型的马铃薯收获机6台,封垄机36台(套),覆膜机20套,资产总值56万元,专门从事马铃薯种植机械开沟、封垄、覆膜、收获服务,每年服务面积达27万亩,极大减轻了农民群众的劳动强度,节省了开支,缩短了种植周期,保证了种植质量,提高了种植效益。促进了该镇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
(四)服务范围扩大化。全市的大多数农机专业合作社服务范围逐渐扩大。从服务过程看,由单一的机播、机收服务逐步向耕、耙、播、种、收全过程机械化服务发展;从服务模式看,由农田作业逐步向信息服务、技术培训、新机具推广及机械采购、机具维护等方向延伸;从服务领域看,由服务当地农业生产向跨乡镇、跨区(市)、跨省市方面拓展。
二、主要措施
一是领导重视,规范发展。市农机局党组高度重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制定了《枣庄市农机局关于加快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发展的意见》,并把加快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纳入了对区(市)农机部门业务千分考核的重要内容,为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是优先扶持,引导发展。各级农机部门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引导农机专业合作社健康快速发展。在农机购机补贴工作中,对农机专业合作社购置大中型农具进行重点考虑、优先安排,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在农机安全监理工作中,对农机专业合作社购买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机械挂牌安户等业务,农机监理部门实行电话预约,上门服务。特别是去年三夏农机柴油供应紧张,各级对农机专业合作社优先发放“农机加油卡”,保证了作业用油,确保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机械正常作业,农民利益不受损失。台儿庄区农机部门还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意见》,成立了领导小组,靠上服务,帮助发展。山亭区农机部门加大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资金、技术倾斜力度,强化与工商部门的协调配合,引导合作社规范、健康发展,仅2008年就新注册农机专业合作社6个。滕州市农机部门为加快马铃薯机械化进程,帮助界河镇开展了马铃薯生产全过程机械化工程,并指导成立了为农马铃薯机械化服务专业合作社,还无偿扶持合作社田园管理机和覆膜机各10台,极大促进了合作社的健康发展。三是强化示范,推动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是新生事物,其发展壮大必须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必须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只有让广大农民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得到了合作社带来的实惠,才能激发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各级农机部门始终把培育农机专业合作社示范点作为加快发展的重要切入点,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大力宣传,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四是加强指导,促进发展。为促进农机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促进其不断上档次、扩规模。各级农机部门对达到一定规模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进行重点扶持和指导,指导他们完善制度,加强管理,规范运作,优质服务,鼓励和支持他们到工商部门注册登记,促进他们规范发展。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查,虽然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速度较快,但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运作不够规范。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规定的合作社标准相比,我市现有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程度比较低。目前,已通过正式注册登记的农机专业合作社有32家,只占全市农机合作社总数的25%,大部份还没有经工商部门登记注册,其合法身份未得以确认。
二是规模普遍偏小。从调查统计情况看,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组织规模较小、组织化程度比较低、辐射带动力较弱。在全市已注册登记的农机专业合作社中,资金规模普遍在100万元以下,100-200万元和200-500万元的仅各有5个,拥有社员数普遍在几户、十几户,拥有机械数普遍在30台(套)以下。
三是服务功能单一。大多数农机专业合作社主要以粮食生产机械化作业为主要服务内容,基本以从事单一的机收、机播、机耕等为主,且没有长远发展计划,市场筹划、品牌建设、经营开拓等工作开展不足,缺乏发展活力。
四是社员素质偏低。农机专业合作社社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缺乏市场开拓能力,缺乏长远的发展眼光,难以适应合作社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五是发展很不平衡。有些区(市)对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认识不够,发展数量偏少,个别区(市)甚至没有一家正式登记注册的农机专业合作社。
六是扶持力度不够。我市大部分农机专业合作社处于发展初期,经济实力较弱,发展资金短缺。目前,各级在财政、信贷、用地及库房建设等方面的还没有比较系统、明确的优惠政策,严重制约了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四、下一步发展措施
我市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如何进一步加快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要重点抓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宣传引导。要积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形式,进一步加强对《农民合作社法》等法律、法规以及国家相关政策、农机专业合作社有关知识的宣传力度,争取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努力营造关心支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社会舆论氛围;要加强基层农机部门和农机大户的学习培训,使他们进一步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加快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引导农机专业合作社健康快速发展。
(二)努力扩大覆盖面。近年来,中央和省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农机化发展的政策措施,各级农机部门要主动协调,密切配合,把各项扶持政策向农机专业合作社倾斜,为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要积极鼓励和引导有能力的组织和个人,组建一批较规范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机大户都基本入社;要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要求,对基本具备条件的农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改造和改建,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要依法规范合作社的章程、制度、工商登记等制度,健全运作机制和服务内容,增强经济实力。
(三)依法推进规范化建设。规范运行机制,是农机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增强自身实力的关键环节。要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的规定,坚持边发展边规范、以规范促发展的原则,不断完善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组织结构,规范决策程序,强化制度管理,实行财务公开,促进农机专业合作社从松散型向紧密型过渡,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四)抓好典型示范带动作用。从我市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经验看,抓点示范,以点带面,对促进合作社的发展效果明显。下步我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要继续坚持分类指导、典型示范、逐步推进的原则,通过示范性合作社的辐射带动作用,帮助农民群众增强合作意识,带动农民群众开展专业合作。
【曹县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调研】推荐阅读:
关于汶上县农机合作社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06-29
我区农机合作组织的现状及发展探讨07-12
农机职业技能鉴定开发工作情况调研报告08-17
曹县医院二甲医院评审的总结11-05
农机股份合作社11-03
当前农机化发展趋势08-11
泰山区农机化教育培训调研报告07-23
农业机械化专业农机现场会09-27
认清形势 坚定信心 促进农机化发展10-17
县农机局民主生活会会前准备情况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