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征集工作(精选9篇)
1.县级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征集工作 篇一
图书馆地方文献的征集与利用
地方文献的征集与利用越来越受到各级公共图书馆的重视,已经成为图书馆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文献是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标志,是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等综合反映,而地方文献征集的多少,利用率的高低也将是衡量一个图书馆综合能力的标志之一。因此,研究、探讨地方文献的征集、利用将是今后图书馆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地方文献的定义及范围
征集、利用地方文献的首要问题是应该明确什么是地方文献,范围如何界定?目前,地方文献的科学概念及其范畴众说纷纭,还没有一个相对统一、明确、清晰的认识,各级各类图书馆在地方文献的征集过程中,也都是按着各自对地方文献的理解或诠释进行征集,操作过程中缺乏科学依据,致使众多的图书馆只注意地方信息密度较大的方志、史料、专业志书等公开及半公开的图书、报刊出版物等“正规”核心文献,而忽略了与本地区历史、发展相关的非常规性文献,如非正规的出版物,本地区各类综合资料简介,文学作品,科研论文,声、像资料等。有的不加选择,凡是能收集的文字材料都作为地方文献进行征集,甚至连地方党、政、军机关发的文件,领导讲话,报告等等政府系列公文也收入图书馆的地方文献中,将图书馆变成了地方的第二档案馆,因此,地方文献的定义和范围一定要有个界定,界定到图书馆专指的地方文献,而不是泛泛的地方文献。是除党政机关系列公文以外,凡研究、介绍、记述、蕴含本地区政治经济、自然地理、历史沿革、文化源流、民族民俗、风土人情、土特物产等出版与未出版的文字,声、像等载体都可作为图书馆的地方文献予以征集,具体范围可归纳为:(1)各类、各级报刊报导本地区的文字,图片;(2)公开、未公开发表或会议交流的涉及本地区的研究成果、调查报告,如有关经济发展、资源物产及历史遗迹等等;(3)本地区的各类史料、志书,如党史资料、文史资料、水文资料、县志、乡志、各专业志、部门志等;(4)有关本地民族民俗,宗教的研究记述;(5)以本地区为素材的文学作品、传说、故事等。
二、地方文献的作用及利用
征集、收藏地方文献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地方文献的整理挖掘,可以为当地各项事业发展,包括决策和科研提供具有现实价值的文献资料服务,从而扩大图书馆的社会影响和知名度。
1.地方文献是传统教育和乡土教育的好教材。地方文献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地方史资料,内容复杂,种类繁多,更多的是独家所有。如宗谱,乡土气息浓厚,是一个家族、一个区域民族发展的沿革,许多宗谱记载了家族的兴衰,对曾出现在社会各历史时期在社会各项事业中创造出业绩的杰出人物,都有详细记载。另如神话传说中就记述了本地区民族生活传统的来源、信仰、图腾的依据等,因此,可以说地方文献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成为对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的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2.地方文献为地方政权决策提供依据。地方文献具有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等特点。如地方志书在编撰过程中,对掌握的第一手材料,认真核实,科学筛选分类、全面系统进行记述,保证了材料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因此,地方文献是地方政府了解本地历史,体察地方民情的重要渠道,更是制定政策、规章的依据。
3.地方文献是科学研究的重要资料。地方地理历史研究、民间民族民俗研究、土特物产研究都离不开地方文献。如关于少数民族的神话传说,就是研究民间风俗、文化、民族图腾、信仰的重要资料。很多传说、神话已成为民族传统的史料,也是目前旅游业开发的原始资料。
必须重视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它不但是民族的精神财富,同时也将转化为民族创造物质财富的手段之一。其重要任务是:(1)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制定方针政策,编制发展规划,提供真实可靠的资料和历史文献。(2)为各行业的专业研究、史志编撰,提供系统的文献资料。(3)地方文献是活生生的乡土教材,能激发人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信心。(4)地方文献的挖掘整理是对未来负责,是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笔精神、物质财富。地方文献也是特色图书馆的标志之一,所谓特色,必须是有别于它馆的东西、地方文献作用发挥的好坏,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对图书馆认可程度的标志。
三、地方文献征集的原则方法
图书馆地方文献的征集是一项十分复杂、细致、艰苦的工作,涉及面广,历史久远,分散,是一项地方文库建设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我们现代图书馆人的努力,因此,现在必须有计划、有针对性对地方文献征集、筛选、收藏,在采集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1.完整系统原则。对多卷册、丛书和连续出版物等文献,一定要收集全,保证文献的完整性和学科的系统性。
2.厚古宽今原则。对时代久远的文献,能见到的就要收集;对当代文献,不可多加限制,文献较少的类目更要放宽,文献较多的要严格筛选,保持文献的真实性和地方特色。
3.宁繁勿简的原则。对无法判断其文献价值的,宁可收下,待数年后,随着认识水平的提高会对其有新的认识,有新的发现。
4.以人为本的原则。对有些本地区人士的著述内容虽与本地无关的`文献也要征集,其著述对未来研究作者有着重要价值。5.有主有次的原则。对本地区文献要注意种类齐全,对周边地区关连本地的地方文献也应予以酌情收集。
图书馆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要在坚持以上原则的基础上,在馆内建立专门的地方文献征集机构,广泛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征集,尽可能全面地做好征集工作。
1.馆内建立地方文献征集组。建立地方文献征集组,是开展地方文献工作的基础,工作人员要有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和较高的专业技术技能,要有一定的经费作保证。对目前掌握的已出版或正在出版的地方文献做到优先采集收齐;开展调查研究,充分掌握本地区曾经出版或未出版或会议交流的文献情况,做到有计划、有目的的征集;同时,摸清本馆地方文献家底,避免盲目重复征集。
2.建立文献征集信息员网络,动员全社会力量帮助图书馆进行文献征集。文献征集单靠图书馆内的几个人,政府发几个文件是很难将文献收集工作做好的,要在本地的综合部门、各部门资料室、专业研究机构建立广泛的文献征集信息员队伍,依靠他们工作的便利收集各自的文献,这样图书馆地方文献的征集既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又能较全面、系统地征集到有价值的文献资料。
3.依靠行政手段,建立“呈缴”制度。尽管有学者对“呈缴”制提出许多异议,就目前我国行政制度现状,“呈缴”制对地方文献的征集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但被动地等、靠、要的“呈缴”制是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要在方式上对“呈缴”制度灵活运用,那就是主动上门。特别是近年来,各地方出版物出版量呈上升趋势,绝大多数又不通过书店或邮局发行,图书馆虽近在咫尺,但也无法订购到。因此,一是当地政府要发布文件,确定各部门要将出版物或非出版物,具有一定价值的文献资料呈缴图书馆,这为地方文献的征集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保证文献征集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广泛宣传地方文献的重要性,开辟地方文献陈列室,为各方面的研究人员提供详细的地方资料,从而提高各部门、各专业人员呈缴文献的积极性,达到征集目的。
4.加强横向联合,资源共享。地方文献的征集不是一朝一夕,一个部门,一个图书馆所能完成的,一是要加强周边馆际之间的联合,另一个是与本地及周边图书馆业务关系较近的部门进行横向联合,使地方文献这一宝贵资源能共同征集,共同享用,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地方文献征集利在千秋,发挥地方文献作用功在当代。这就要求我们图书馆工作者在地方文献征集上要只争朝夕,把历史责任和现实义务结合起来,建立自己馆的地方文献库,为两个文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出处〕 理论观察2002(5)
2.县级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征集工作 篇二
一、地方文献的征集
地方文献浩如烟海, 散落于民间和各个单位, 如何切实有效地找到并征集入馆, 需要工作人员付出非常艰巨的劳动。地方文献征集工作第一个难点是缺乏一个权威性的呈缴制度。地方文献大多是各个单位、个人的作品, 有很强的独有性, 图书馆作为没有行政权威的事业单位, 对地方文献的征集显然缺乏有说服力的依据。所以, 应该由省人大制定一个覆盖全省的有关各级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呈缴制度, 第一时间有理有据地征集各单位出版的各类文献;对于个人的作品, 则需图书馆的相关人员认真走访, 和作品的主人切磋商谈有关入藏事宜, 做到双方满意。地方文献征集工作的第二个难点是旧照片的征集处理。因为单位、个人手中的旧照片对他们也具有一定的珍藏价值, 图书馆在征集时存在难度。目前, 图书馆都有了手提电脑、扫描仪等先进设备, 对于旧照片只要利用扫描仪刷进电脑, 就可以复制出同样的照片了, 但在征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远不止这些。有些照片保存多年, 已经粘在影集等物件上了, 摘取非常麻烦, 年代久远的照片上的人物、背景也已被主人忘记, 照片的实际意义从而变得不尽如人意。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将照片发布到网站上寻找知情人等方式还原事件真相, 通过照片接力还原当年的行政制度、人员更迭、体制情况等等。地方文献征集工作的第三个难点是民间宗族家谱、民间自存书库、石刻碑文、簿录等的征集工作, 由于此类物品在民间存在一定收藏价值和实用价值, 其价值的界定和文献持有人的捐赠意愿都影响着征集是否能有效进行。因此, 需要图书馆领导的重视和工作人员的积极走访, 动员人民群众并给予相应的奖励, 促使这些珍贵的史料得以收藏和妥善保管、利用。
二、地方文献的馆内制作
本地区的民间团体 (如各类协会、民间组织) 进行采访、记录, 形成较专业的便于图书馆收藏的文本, 或用影像设备对本地的名胜、建筑和一些易于改变形态的物质进行记录。地方文献的馆内制作看似是对当时情况的无谓记录, 但是今天的事件就是明天的历史, 今天即时把发生的事件记录下来, 也就省去了明天再去苦苦求索的烦恼, 而且今天的收集难易程度和周全程度也远远好于后期的补正, 所以, 地方文献的馆内制作有着非常现实的积极意义。馆内制作主要以如下几个方面为切入点:一是图书馆领导和地方文献工作人员应该与地方政府的网站和地方电台、电视台建立起相应的互动关系, 待政府网站、电视台发布各界实时动态后即进行收集入藏, 视入藏量多少及时分类整理, 一季度或半年即将此前发生的大事行踪进行拷贝入馆, 年度结束后集成当年大事记视频资料。二是对具体机关、事业单位及县辖各乡镇进行辐射, 设观察员若干, 如有重大事件即用相机、摄像机等设备记录下来, 附加文字说明上传到图书馆, 尤其是乡镇重大事件的搜集和积累。月月累计, 到年底就是乡镇当地的大事记录, 对其分门别类著录之后, 放置到专门地点以供读者查询。三是设立专人对本地区的街道、建筑、特殊地点的地容地貌等进行拍摄, 以记录短时间内的变化变迁。如萝北地区由于口岸的开通促进了对俄贸易、旅游的发展, 大批俄罗斯游客涌入萝北境内, 萝北县俄罗斯游客聚集的南二道街部分店铺的招牌文字由原来的汉语变成了汉俄对照。如果把这一情况用照片、文字记录下来, 就会对以后的县志修订工作提供非常详实的物证资料。
三、地方文献的网络化
3.县级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征集工作 篇三
关键词:图书馆 地方文献 征集 宣传
一.地方文献的特征
1.区域性。记述一个地区在历史上经历了自然灾害,气候水文的变化;经历了人口的迁移增减;经历了各时代的政治、宗教、战争等的影响,从而形成本地区经济特征、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这些地方特色都是通过地方文献表现出来,并决定着地方文献的收藏范围。
2.资料性。地方文献内容广泛而丰富,主要有四个方面资料:自然地理资料、生产与经济资料、历史与政治资料、文化艺术资料。地方文献的史料性,决定了它的使用价值。
3.时代性。地方文献是一个地区历史的产物,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4.多样性。地方文献记载内容的广泛性,也就决定了其形式的多样性。
二.地方文献的征集宣传途径
征集整理地方文献工作是一项内容繁杂、需要细心的工作,也是地方文献工作的源头。明确了地方文献的征集范围之后,大力拓展征集途径便是征集工作中的重要问题了。在市级图书馆内,应该根据其当地实际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图书馆的人力物力资源现状,开拓创新,大力拓展地方文献的征集途径。
1.媒体宣传。通过电视、报纸、广播以及互联网等传播平台,对地方文献进行宣传推广。还可以利用图书馆自身的活动周、公告栏等公共信息服务,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了解地方文献,并支持有关地方文献的工作。在社会舆论上,可以发动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积极参与有关地方文献的工作,对地方征集工作形成一定的支持热潮。
2.上门采访征集。大部分的出版社的新书订单以及书籍目录中都包含了一定数量的地方文献,负责采访的工作人员要把这个部分作为当代地方文献的采购重点,并经过筛选补缺,尽量补充地方文献的完整性。负责采访的工作人员还可以多与书店或报社联系,掌握有关地方内容的出版物的出版消息,并及时与出版社、书店或者是作者联系进行采购。
3.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当地相关文史编辑单位有较系统完整并具有权威性的地方文献。这些地方文献可以帮助图书馆形成自己的馆藏文献特色系统,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地方的文献史料进行了补充完整。
4.民间地方文献资源。老一辈的人民群众在当地生活工作多年,他们见证了当地一段时期内的社会经济文化变迁。他们本身就是一部活的地方文献。地方文献征集工作人员应该主动联系这些老一辈的人民群众,争取取得这些宝贵的文献资料。手里掌握宝贵地方文献资料的还有地方文献爱好收藏家以及相关专家。我国历史上的藏书大家有很多,当前的藏书爱好者中也不乏大家。他们往往拥有较丰富的相关文献资料,其中甚至还可能会有某些绝版珍藏的珍贵文献。散落在民间的地方文献资源还可能会出现在旧书市场或者是废品回收站等这些鱼龙混杂的地方。尽量搜集这些散落在民间的文献资料,对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征集工作效率大大提升。
三.地方文献的征集方法
地方文献的征集方法是征集工作中的具体执行的前提。征集方法包括具体的实施方案,还包括整理研究相关地方文献整理资料以及建立有关利用地方文献的相关规章制度。市级图书馆的规模相对来说较小,其人力物力资源不够丰富,在征集工作上会受到许多限制。所以,市级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征集工作应该更加认真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合理有效的征集方法以及相关规章制度。
1.积极推广宣传地方文献征集工作。虽然现代社会的经济和文化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城市中的人们由于受到文化修养程度以及社会生活环境所限制,对图书馆以及地方文献的概念意识的理解认识不够充分,市级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征集工作得不到大力的社会支持。所以,市级图书馆应该借助多方力量,充分宣传推广图书馆意识以及地方文献概念,为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打好理论基础。
2.设立专职人员以及专门征集网络。由于征集工作的繁杂性,市级图书馆应该专门建立一个地方文献征集工作网络并设立专职人员,针对地方文献的征集整理工作,以便更加有效的执行征集整理工作。
3.用法律法规确保征集整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征集整理工作会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单位部门、出版社、书店、报社以及个人等。图书馆申请法律法规的保障,并争取各级领导的关注,通过政府向各部门发放征集地方文献的行政命令,可以令征集工作取得更大成绩。
地方文献工作是公共图书馆重点工作之一,也是公共图书馆藏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由于地方文献以“非正式出版”的形式发行,给地方文献的收藏带来很大困难,为充实丰富馆藏地方文献资料,做好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保存和利用,更好地服务广大读者和相关研究人员。因此,公共图书馆必须做好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为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服务。
4.浅谈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 篇四
地方文献是指在内容上涉及某一地区自然及社会状况、具有地方研究性质的文献。它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揽括了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地理、历史、军事、科学、人物等各个方面,其载体形式也多种多样,地方文献既反映了地方特色,又体现了时代特色和社会发展的历程。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今天,做好地方文献工作,就能为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决策、规划提供地方背景资料和历史借鉴;为专业人员了解当地有关情况,从事专业研究提供资料;为各地、各部门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提供参考资料;为修志、编写年鉴提供历史的和现实的资料;为子孙后代保存史料。因此,对于公共图书馆来说,全面收集地方文献,既是为当地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提供文献保障,又是本馆藏书建设的一大特色。
一、地方文献的收集范围
地方文献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杜定友先生认为,地方文献是由地方出版物、地方人士(包括长期在本地工作的有影响的人物)著述和内容述及本地的出版物三个部分组成。首都、甘肃等省市图书馆则认为,应以出版物的内容是否具有地方特点为划分地方文献的唯一标准,笔者认为,地方文献的收集范围可分为如下几部分:
1.历代地方人士著作。地方人士包括原籍在当地的,也包括原籍虽不在当地但曾在该地任职、居住并有影响的人物,他们的著述往往反映了当地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历史等状况。既要注意收集他们的有关专著,也要注意收集他们零散发表于各种报刊上的文章以及抄本、手稿。
2.地方出版物。地方出版物是指某一地区印制、出版的所有资料,包括本地区过去和现在正式出版的书、报、刊,各机关、学术团体编印的内部书报刊等非正式出版物。
3.地方资料。包括本地区机关单位、文化馆、艺术馆编印的各种宣传材料、简讯、文艺演唱材料等;本地区院校毕业生同学录和论文;有关反映当地历史纪念地、名胜古迹的.文字材料和图片、金石拓片、照片、画册、录音带、录像带;本地区的宗谱、族谱、以及记述道观、佛寺、洞堂的资料;各种汇编资料中有关本地区的资料(如台湾资料、华侨资料中就有许多福建地方资料);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术团体、科研机构组织召开的有关本地区的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会议报道、会议材料,以及科研成果、调研报告、统计资料等;本地区机关、团体的有关会议纪录、领导人的讲话;历代本地籍各界著名人物的照片、手稿、日记、信函、传记、回忆录、著作研究及其主要代表作;有关反映本地区过去和现在的工业、农业、科教文卫各项事业的概貌、机构团体、事业发展史等方面的资料;有关综合反映本地区的资料,如城乡区划资料等。
4.论及本地区人民反抗压迫和侵略历史史实的地方史料(包括工、农、青、妇运动的史料)和党史资料,它们是研究地方革命斗争史和党史的重要材料。
5.有关本地区的地方志、民族志、乡土志、山川志、地名录等,是一种以区域为中心,记载本地区地理地形、气候环境、历史沿革、历代政治、经济、地方人物、艺文、名胜、风俗等历史性资料的总汇。历代地方志对本地区的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地方文献采访征集的具体措施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更加迫切需要有关各地概况、行业动态、统计资料等地方性信息。而地方文献正是当地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各项事业发展的“记录”,它为图书馆开展信息咨询服务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源。为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全方位地开展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
1.争取由地方政府出面,以立法形式建立起地方文献呈缴本制度,确定呈缴的范围、方式,明文规定当地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学术团体等地方出版物编辑出版单位,有向图书馆呈缴地方文献的义务,使其主动、及时呈缴各种地方文物。
2.利用图书馆服务宣传周等各种宣传活动,以及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大力宣传征集地方文献的意义作用、内容范围,发布征集广告,让更多的人了解地方文献的价值,举办地方文献馆藏展览和开发利用地方文献成果展览,以扩大社会影响,争取各界支持。
3.地方文献有相当部分是非正式出版物,且散落在某些单位或私人手中。图书馆应有专人负责,深入调查研究,查找线索,主动去函或打电话征集,对于年代久远、特别珍贵的地方文献,可与收藏者协商购买。还可召开有关人士座谈会,取得其支持和帮助。对于文联、文管会、出版社、报社、杂志社、党史办、文史办、方志办、侨联、学会、协会、文化馆等地方出版物的编辑出版单位,应主动上门征集地方文献资料,并建立长期联系。
4.有些地方文献夹杂在其他著作中或散载于外地出版的书刊中,我们可以利用与当地有关的文献资料篇末的参考书目,从中获取有关地方文献信息。同时要经常翻阅各出版社征订书目的内容简介,广泛浏览图书报刊,善于从中发现地方文献及有关线索,对其中零散的地方文献资料,可通过抄录、复印、剪辑、翻拍等办法搜集保存。
5.街头旧书摊、废品收购站、古旧书店、某些单位的废品仓库也值得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人员留意。如我馆馆藏地方版旧报刊和地方文献资料中就有一些是来自上述地方。
此外,地方文献征集工作还应注意面向社会,不应局限于本地区,还应和邻近地区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部门加强协作交流,互通有无,实现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 马澄宇.浅谈省级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
2 邹华享.切实加强地方文献工作――我馆地方文献工作意见.湖南图书馆建馆九十周年文集.1994
5.县级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征集工作 篇五
1.地方文献出版信息零乱散缺,须通过多种渠道全面及时地掌握有关出版信息
地方图书按出版范围分为公开(正式)出版和内部(非正式)出版两大类。由于柳州市目前尚无一家正式出版社,正式出版的本市地方图书均在外地出版,其征订信息自然散见于多家征订书目中。另外,有的地方图书的编著者有时也会给图书馆发来征订通知。对公开发行的地方图书,由于种数不多(每年几十种),为保证收集齐全有一定复本数,我馆是采用地方文献室征集和采编部订(选)购两者并行,这就要求采编部采购员与地方文献室密切配合,一旦在征订书目中发现有本地方图书或收到有关征订通知,应及时通报地方文献室,并拟适当增加复本数。此外,我们还注意到,一些公开发行的地方图书的出版信息也常见于本地报纸。据统计,1991至1993年3年内我们收集到的180种正式出版物中,有82种在即将出版或出版不久在《柳州日报》、《桂中日报》等当地大报上发布有关消息。因此,地方文献采访人员也应注意浏览本地有关报纸,一旦发现有关信息,应查对是否已由采编部订购,并及时登入地方文献采访目录。
内部出版的地方图书与正式出版图书相比数量虽多,但由于它一般是不公开征订的,其编著者出版者大多不向图书馆提供出版信息,这对征集工作十分不利。近年来,我们主要是通过本市内部出版物登记审批部门进行了解。因为在我市内部出版的图书,(按规定)出版前必须到市委宣传部登记审查并办理准印证,这样市委宣传部就可以向我们及时提供内部出版图书的有关信息,并由我们转登入采访目录以供及时下到有关单位征集查访。由于尚无制度规定该部门有责任向当地图书馆提供有关信息,目前我们仅靠良好的人际关系维系这一渠道。如果在市政府(批转)下发的有关征集地方文献的文件中补充入这一内容,对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无疑会更加有利。
地方期刊包括本地公开和内部出版的报纸和杂志(8开以下的工作简报我们划归入地方资料)。我市目前公开发行的期刊仅12种,其出版信息的获取及悉数征集并不困难,但内部报刊目前为我们所知并征集入藏的有253种,其中143种仍在刊行,估计仍有一部分内刊还不为我们所知。据查,我市内部报刊仅有一部分是在市委宣传部办理准印手续,另有一部分是在自治区有关部门办理,也有一些报刊是在市里和自治区办理双重登记的。此外,我们还发现,不仅是报刊,位于我市的一些自治区所属单位及柳州地委、行署所属单位内部出版的图书很多也是在区出版局办理准印手续。因此,对于那些只在自治区有关部门登记而没有在我市宣传部登记的内部报刊和图书,我们至今仍无法及时完整地获取其有关出版信息。市委宣传部曾提供给我们由区新闻出版局新闻管理处于1992年编印的《广西内部报纸名录》和《广西内部期刊名录》各一册(其中收录我市报刊61种),尽管有一定的查询意义,但这仅是该年度的回溯性目录(不是每年度都有),并不反映在此之前和在此之后地方报刊的增、改、停等变化情况、不过,笔者仍认为图书馆从地方各级出版登记审批部门系统获取内部书刊出版信息这一做法是很可取的,但需要多方面联手合作,最好是由自治区图书馆牵头,如果区馆地方文献部把从自治区有关部门获取的全区内部书刊出版信息按地域(划分到地、市级)加以整理,并定期(每半年或每季度)通报各地、市图书馆,而地、市馆再据此进行实查补充,也定期向区馆反馈实查结果,如需要时可将征集到的若干地方书刊复本互赠(或交换),这样对全区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将有所稗益。
地方资料包括内容与本地有关的图片、简讯、简报、会刊、文告、产品目录、零散资料等(目前我馆地方文献室尚未收藏非书资料),其出版信息的获得,一部分是通过本市准印登记部门,还有就是平时下单位随访,考虑到地方资料种数多、篇幅短、分布广并且参考使用价值差异很大,我们做不到而且也没有必要将其一概悉数收集入藏,而是将那些使用价值较大的如地图、重大会议会刊、反映本市重大事件与成就的图片或有关资料以及具有历史文物价值的某些资料作为查访与征集的重点。
2、地方文献呈缴制度难以全面实施,须辅以多种措施给予扶持
为做好我市地方文献征集工作,市政府于1980年批转了市文化局《关于进一步做好地方文献资料征集工作的报告》,作为正式文件发至全市各单位。该文件的下达,使我市地方文献征集工作有了制度保障,并得到不少单位的支持。但是,一方面由于该文件可操作性差,无监督检查措施加以配套,更无处罚措施可言;另一方面,部分单位对地方文献征集工作不重视,呈缴意识和责任感淡薄,特别是在近年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和影响下,一些单位(甚至包括市政府中的某些职能部门)更以“不能白给”为理由不再向我馆呈缴有关文献资料(尤其是某些编印成本较高的文献资料),这就给呈缴制度的全面实施带来了较大的困难。最近我们拟由市政府再度发文重申其意义及有关制度。有同志提出:能否争取在该文件中加入有关检查、监督乃至处罚等内容,从而使该制度带有地方法规的性质。但在现阶段条件还尚未成熟,主要是受社会法制环境发展程度的制约。目前在许多有法可依的重要领域中,由于多种原因,都还未能进入正常的法制轨道,迄今我国的图书馆法都还尚未问世。所以,在地方文献征集工作一方面有了制度保障,而另一方面又未能实现法制化的情况下,图书馆自身应想方设法,从多方面来推动地方文献征集工作的正常开展。为此,我们采取了如下措施:
(1)、尽量选用熟悉采访业务、公关能力强、态度和蔼、勤讲、勤跑的同志担任该项工作。在进行征集采访活动时要不失时机和不厌其烦地做好宣传工作,争取得到更多单位和个人的理解和支持;还要注意处理调节好图书馆与被征集单位和个人的公共关系。
(2)、每隔一段时间以本馆名义由地方文献室组织召开一次五、六十人参加的座谈会。邀请与会的来宾主要有:地方报刊的编辑者,各大单位负责资料交换的同志、有重要著述的地方作者。这样的座谈会我们于1992年初开过一次,效果很好。来宾们纷纷表示理解和支持,还提了不少建设性意见,不少刊物负责人和地方作者也希望通过图书馆扩大他们出版物的影响和知名度,我们也作了积极的答复。从那以来,与会来宾所在单位向我们呈送的36种期刊,除6种因故停刊外,至今没有中断过。与会的地方作者也一直主动给馆里赠送自己的著作。
(3)、面向全市编印地方文献目录。我馆历史文献部曾与市社科联、市文联等学术团体合作,先后编印出版了《柳州社会科学著述目录》和《柳州市文学工作著述名录》。近年来,我们又着手编印《柳州地方报刊、图书目录》、《收录馆藏地方报刊250余种,图书近千种),以向全市公布我馆多年来地方文献征集工作的成果。我们从1992年下半年起进行该《目录》初编工作,并将其信息致函给有关单位或个人后,两个月内就收到了过去己出版但为我馆所缺藏的地方图书78种、期刊27种,并要求补入该《目录》中,这样的效应,显然是馆内诸目录难以办到的。
(4)、为了有利于地方文献征集工作的开展,我们规定:对那些长期与地方文献室合作,主动向我馆呈送该单位出版物的单位、其查阅费可适当减免。这一举措虽使我们少了些进款,但却加强了我们同许多单位的合作关系,如市志办、市党史办、市文联、市社科联等单位团体不但一贯按期呈送它们出版的书刊资料,而且还经常将他们得到的其他地方著述及出版物转送我们。对于积极捐赠地方图书资料的个人,我们也拟发给优惠卡,凭此证亦可优惠查阅馆藏地方文献资料。
(5)、由地方政府批转的关于地方文献工作的文件,作为地方文献征集工作的制度保障,其根本要求和核心内容就是四个字――“无偿呈缴”。但不照此办理的.单位并非个别。对此,我们的做法大体是:凡单位出版物,一概动员按制度无偿呈缴,不成,也尽可能不向该单位花钱购买,而采用其他途径:首先,向其兄弟单位或上级部门打听了解,并凭借我们与许多单位(个人)建立的良好的人际与协作关系,通过他们去索取或是他们手上有多的就干脆由他们送给我们一个复本,“曲线征集”;其次,如果是正式出版物,已由采编部订购或已在其他部门入藏的,也可从馆里调拨一个复本入地方文献室,而不另向编书单位购买;其三,以我们手上掌握的而又为该单位(图书、资料室)所需的馆藏复本,交换回需要征集的文献资料。总之,凡我市现行公费出版物,我们都是尽量想方设法而且基本上做到是靠非购买方式征集到手。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节约几个钱,而是要维护地方文献呈缴制度的权威性。虽然目前该制度并不具备法规性质,而且实行起来还有诸多阻力,但这是根本路子,不容动摇。以上“曲线征集”、资料互换等可算是折衷的办法,目前尚实用;但动辄花钱向有关单位购买其出版物,等于是图书馆自己认可人家对呈缴制度的否定,其他正常呈缴的单位也会有看法。为长远计,这样的口子还是尽量不开的好。
对收集地方文献的专用经费,我们打算主要用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缺藏的年代已久的重要地方文献的收购和复制,包括从外地图书馆购入建国前柳州地方报刊的复印件和缩微胶片等:二是对个人自费出版而又于本部门有收藏意义的出版物或较重要的家藏文献,如该人提出有偿条件,也可酌情从此经费中支出。
6.改进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思考 篇六
[摘 要]本文分析了大中型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中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从征集、整理、利用等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了改进的设想。
大中型图书馆要想在本地区乃至全国独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必须有独具特色的馆藏文献,地方文献则是体现馆藏特色资源的一项重要标志。如何在新的环境下,积极探索地方文献工作的新途径和新模式?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1地方文献工作的不足之处
1.1缺乏对地方文献资源的全面掌握,征集工作力量单薄
地方文献是一种文化资源,具有两个本质特征,即地区性和资料性。地区性是指地方文献以一个地区为记述范围且反映该地特色;资料性是指地方文献内容广泛而丰富。由于地方文献资料的庞杂和不规范等特点,一些图书馆对地方文献工作还未真正在思想上重视、在措施上健全,对文献资源没有进行全方位系统的调查,对外不了解出版发行动向和渠道,对内没有形成专门的馆藏地方文献书目,文献征集工作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资料来源多靠少数人员在外奔走收集,一般所获得的文献偏于零碎分散,在庞大的地方文献出版物面前显得势单力薄;没有进行专题资料的地域横向比较,导致一些重要的行业统计资料没有及时查漏补缺,时过境迁而成缺藏;文献的搜集局限于以种、册为文献单元处理,而大量的内容具有地方特色的资料分散在全国各地出版的图书、报刊上,大多数馆尚未注重搜集整理这方面文献。这使得在对地方文献馆藏进行评估时,既缺乏系统、宏观的认识,又缺乏深入、微观的了解。
1.2整理工作缺乏标准化、规范化
(1)分类编目是揭示各类文献的首要方法。大多数图书馆地方文献分类通用《中图法》。由于地方文献多属非正式出版物,内容广泛,类型多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而《中图法》主要按知识的学科体系分类,不适应地方文献的分类要求;而且对所属各学科的地方文献没有归类说明;在实际类分中,还有些类目概念模糊,使一些地方文献无法准确归类。如《岳阳说古》一书,内容反映岳阳历史地理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传说和演变,可入K29文史类,也可入K92地理类。其它如史志和史料(K25与K29);史志史料和革命史(K类和D类);地方简介与地理名胜(K29与K928),都存在内容交叉、类目概念模糊的问题。致使分类人员无所适从,有时甚至只能“跟着感觉走”,造成类分不一。
(2)主题标引不完善。虽然目前各地公共图书馆均采用计算机编目,同时进行主题标引,但由于各种原因导致部分主题标引不准确,内容揭示不全面,一些地名主题和团体主题没有反映。读者不能从多主题途径查准查全文献资料,以至影响了文献的利用率。
(3)征集整编环节缺乏衔接。由于征集到馆的地方文献资料均由采编部统一验收分编,这部分文献资料内容繁杂,书型不一,又没有在版编目和任何其它数据参照,加工起来比较繁琐,使得这些文献资料不能随到随分编,及时加工入库。
地方文献除了明显的地域性和文献性之外,还有很强的时效性,尤其是各种年鉴和统计资料,是读者查阅利用的主要对象。而目前从征集到流通一般相距半年以上,造成读者不能及时查阅利用,影响了资料的使用价值。另外图书馆的购书经费由采编部统一支配,征集人员无权直接面购,对提供的出版信息不能及时采购到位,加上采购人员对地方文献工作熟悉和重视不够,对地方人物缺乏了解,使得部分地方人物资料和地方史料未能系统收藏。1.3开发利用缺乏力度
目前各馆的地方文献资源大都重藏轻用,大部分书籍搁在书架上,造成库房紧张和增加保管工作量,没有进行全面、系统的深度整理和大规模地开发利用,除了首都图书馆、广东省图书馆、甘肃省图书馆等少数馆外,其它基本停留在传统的借借还还上,坐等读者上门。由于地方文献基础工作薄弱,缺乏各种专题目录,缺乏外向开拓型的措施和行动,缺乏对地方文献用户的信息需求研究,缺乏对开发利用效果的反馈研究,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不系统,缺乏专业深度和历史衔接,工作在浅层面上运行,大大削弱了各馆地方文献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利用率。
2改善地方文献工作的对策
2.1地方文献工作应成为提升图书馆整体品质的重要管理工作
做好地方文献工作,首先是馆内各方面的支持和协调,图书馆领导应加强地方文献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将地方文献工作列入重点业务工作范围,明确搜集范围和搜集重点,制定切实可行的远期、中期。近期工作计划,经常检查、监督执行。
2.2知己知披,加大征集工作力度和投入
征集工作是一项繁杂、艰苦、长期的“燕子衔泥”式的工作,需指派既熟悉图书馆业务又了解出版发行动态、有公关能力和责任感的人员负责,多方面入手,如从出版部门的新书征订目录和当地报刊上的消息、新书推荐中寻找反映本地内容的出版物,及时同书店和有关作者和相关人员联系预订或购买,尽量争取地方志办公室、党史办公室、政协文史委员会、社科联;科协和文联、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等的支持,采取发函征集、上门征集、委托征集、举办活动征集等多种方式,特别是对于内部出版物,需“脑勤、腿勤、嘴勤”,花大力气征集。此外,还应在以下几方面加强力度:
(1)开展社会宣传,增强人们对地方文献重要性的认识。社会上对图书馆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传统的“借书还书”上,许多机关,科研单位对图书馆保存地方文献的职能意识欠缺,甚至毫无概念。虽然各省一级政府均发布了征集地方文献以及出版物呈缴制度的文件,但影响不大,还须靠我们利用报刊、电视、电台、互联网等一切可行的传播途径进行宣传,鼓励社会各界捐赠地方资料或提供线索,积极主动地配合上级主管部门督促执行。
(2)建立征集网络。建立省、区级地方文献收集和协调中心(纵向为地、县图书馆代征,横向以行业主管为龙头),与本地区有关单位建立长期协作关系,形成征集网点,还可聘请业余征集员,代征资料根据其价值应给予代征人员适当报酬。
(3)举办有关展览。实践证明,举办地方文献展览,既是宣传馆藏,推荐文献,又是征集地方资料的有效途径。
(4)对本地区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人物,派人专访,取得文献。
2.3强化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实现地方文献工作自动化管理
目前大部分馆采用了ILAS系统并在此平台上建立中文图书数据库。地方文献书目可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深度加工,揭示文献内容特征,着重用主题词标引,以凸显地方文献的多重主题特点,准确全面揭示文献的内容,挖掘馆藏地方文献资源的潜力。通过数据库建设,对馆藏地方文献资源有了全面、系统、准确的.掌握,进而有的放矢的合理布局地方文献资源,实现跨层次、跨系统的地方文献资源共享,在高起点、高层次上开展地方文献资源的联合开发、利用。
2.4开发利用地方文献
收集、整理地方文献,既要重视“藏”,更要注重“用”。“藏”“用”相结合,立足于“用”,要充分发挥地方文献在本地域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我们应设法改变传统的坐等读者上门的服务方式,而要采取更积极的模式,做好社会需求调研,找到与经济建设服务的切人点,让地方文献拥有更多的读者。
(1)整理和编制专题研究书目。地方文献阅览室主要是提供二、三次文献或经过集中归类整理后的资料。编制书目索引是地方文献工作的主要手段,专题研究书目是读者利用文献的门径,数据库建成后,可从分类或主题途径,析出多个专题书目,如自然资源、物产、旅游、风俗民情、文化、教育、名胜古迹、人物传记、史料等等。还应搜集整理分散在其它综合性出版物中的地方文献,编制专题篇名索引。除建立书目数据库外,还可以建立全文数据库、图片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等等,使地方文献信息的检索手段科学化。并逐步把旧地方志、族谱、旧平装书内的地方资料以及地方报纸、期刊等所有地方资料书目数据全部集中,编制馆藏地方文献联合目录,为地方文献网络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2)编制地方文献不定期刊物和专门网页。为扩大馆馆藏地方文献的传播区,以吸引更多的读者,地方文献部可编制不定期刊物,介绍馆藏及新入藏的地方文献、编录成果等,还可登载一些读者对地方文献的研究心得、意见等,此刊以内部赠阅形式为妥,花钱不多,而能起到较好的宣传作用,此刊的内容也可同时制成网页链入本馆主页。
(3)与有关机构建立较稳定的地方文献交流和相互补充的协作关系。地方文献的整理、开发和利用,本身就是互为因果而价值循环递增的一种活动。与有关机构建立协作关系,特别是与政府有关机构和政策研究室建立起专人专题定向联系。既可为其提供已有的文献,又可获得新的有价值的文献,真正起到“资政”的作用。还可与有关大学和其它学术机构建立特约专题服务,提供二、三次文献,既有利于提高地方文献工作人员的学术索质,同时也是一种自我宣传。
(4) 积极向各公共媒体推荐有历史和现实意义的地方文献资料。关注不同时期的不同宣传重点及时向报纸、电台、杂志等推介相应的地方文献,主办不定期地方文献专题讲座,以提高广大群众对地方文献征集和保存意义以及综合利用的认识。
2.5稳定队伍,加强学习,提高业务素质
由于地方文献的不规范和收集、整理、开发利用等环节的特殊性,对工作人员的索质(包括业务索质和思想索质)有更高的要求。首先各个岗位必须配备专业特长和性格特点适合的业务人员;其次应该保证人员相对稳定,不能频繁更替;第三须定向培养专业人才,更新知识结构,以保证业务工作的延续性和开发利用的深度,所有的地方文献工作者,包括采访、分编、书目索引、参考咨询各个岗位的工作人员,除应具备一般的图书情报工作能力之外,还要掌握地方文献工作的理论与方法,掌握地方文献所涉及的各种专业知识和计算机技术,这样才能站在较高的角度去收集和整理文献,开发和利用地方文献资源,更好地满足用户对信息的需求。
7.县级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征集工作 篇七
[摘要] 文章谈及县市图书馆地方文献的收集、标引、管理、利用等问题。
地方文献工作是图书馆工作的一部分,是图书馆文献传播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不但它的各工作环节互为影响,互为约制,不可分割,而且就地方文献工作的总体布局而言,每个实际操作个体(也即各公共图书馆)的工作范围与其所属的行政区划相对应,从基层到中央,形成一个从分到总、层层隶属的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体系。
县市图书馆是公共图书馆中数量最为庞大的一个层面,其地方文献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整个地方文献工作的质量。
地方文献工作有悠久的历史,但现代意义上的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诞生仅半个多世纪,在我国全面开展却是近10多年的事情,随着20世纪80年代修志热的兴起,地方文献数量剧增,地方文献工作才得以在县市图书馆展开。对地方文献工作的研究也是这一时期最为活跃。但许多观点还处于争鸣状态,甚至连一些基本的概念也未在图书馆界达成共识。据统计,在公开发表的论著中,关于“地方文献”的不同定义达200余种,致使我国权威的《图书馆学百科全书》的编著者也难以取舍,只好避而不录。理论界尚是如此,县市馆的实际工作者们在操作时的迷茫便可想而知了。据笔者所知,目前县市级公共图书馆中,地方文献不姓地、特藏不特的情况相当普遍。管理上的混乱,对地方文献的保存与利用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因此,笔者认为,要充分利用现有地方文献工作研究成果,澄清一些模糊观念,积极有效地开展地方文献工作,在县市馆地方文献工作中,要注意如下方面的问题。
1 搜集地方文献时,要目的明确
地方文献具有资政、存史、励志等作用,我们收集地方文献资料就是为了今人以及后人,了解某地的历史现状和地理环境,为今后的建设(本地区或其它地区)提供参考与借鉴。
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在收集地方文献时大都采用地方文献的“广义”说,以尽量避免地方文献的缺藏,也即所谓“宁滥勿缺”。“宁滥勿缺”其重点是“勿缺”,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如果我们在执行中稍不留意,就会为“滥”所惑,只看到收集的数量而忽略了质量,忽略了重点,从而导致真正地方文献的“多缺”。比如有的县市馆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经费去收集已成名人物的著作,而对未成名或不太“著名”的作品视如弊履,甚至忽略了真正的地方文献的搜集,实属本末倒置,须知“著名”是由不著名而来,若待一人成名之后再去收集其成名前的作品,无异于亡羊补牢,或许犹未为晚,但也可能成为千古遗恨。在网络环境下,获取“白色文献”,有如探囊取物,但要获取有价值的“灰色文献”,就有赖于地方文献工作的成效,可以说,灰色文献是县市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首选目标。
2 在保存地方文献时,要重点明确
由于在地方文献搜集工作中的“宁滥勿缺”收集到的文献不免鱼龙混杂,其保存价值自不可同日而语,有的县市馆,照单全收,全部作为地方文献列入“特藏”,从而造成地方文献不姓“地”。因此,明确重点,对收集的文献进行甄别筛选,非常必要。筛选后,确为地方文献(在这里应取狭义为妥)的入地方文献库(或柜),其它对研究本地历史、人物有用的(广义上的地方文献),可入保存本书库(无保存本书库的可设保存本柜)。这样,可根据图书馆自身的条件,文献的重要级次,分别给予不同级次的保护,重点文献,重点保护,好钢用在刀刃上,确保重要的`地方文献不受损失。
3 标引地方文献时,要标准明确
地方文献是县市馆重要的文献资源,也是网络环境下县市馆的特色资源,要使地方文献资源在网络环境下实现共享,就必须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有些研究者认为《中图法》不适合地方文献的分类而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分类主张,有的县市馆的同志仿而效之,是不可取的。
4 在传播地方文献信息时,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
县市图书馆应尽快建立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有条件的地方应建立全文数据库。
地方文献要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就应该实现文献的源标准,地方文献应建立书名、篇名、著者、主题、分类等各种索引,借助电子计算机,就可轻而易举地实现。我馆1995年以来利用一台386微机编辑了《报载地方文献索引》,一次输入,可从日期、著者、篇名、报名等多途径检查,深受读者欢迎。
参考文献:
1.黄俊贵. 地方文献工作刍论. 中国图书馆学报. 1999(1):54-59
2.邹华享. 关于地方文献若干问题的思考. 中国图书馆学报,1999(1):60-65
3.杜定友. 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与使用. 图书馆学目录学资料汇编,1984(3):91-100
4.郑满庄. 论灰色文献的书目失控的原因及其对策. 图书情报工作,1998(1)
8.县级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征集工作 篇八
[摘 要]地方文献的特征及其在省级图书馆藏书建设中的地位,决定了省级公共图书馆加强地方文献工作非常必要和可行。加强省级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必须搞好地方文献的调查研究,加强分工和协作,建设地方文献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G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15302-0122-02
地方文献工作是图书馆通过对本地区地方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保管和利用,为本地区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重要工作。随着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活动的深入开展,以及地方志、专业志编写工作的广泛进行,地方文献在藏书建设中的地位日趋重要。省级图书馆要完成服务于经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就必须把地方文献工作列为全馆的主要工作之一,认真对待,切实作好。
一、地方文献的特征以及在省级图书馆藏书建设中的地位
1、地方文献的特征
(1)地方文献以一个省(区)地域内的自然、社会基本情况为主要内容,从不同侧面反映这一地域历史与现实的基本状况,反映这一地域的历史沿革、自然地理风貌、经济发展、民族民俗风情等,使得地方文献具有极为鲜明的地域性特征。
(2)地方文献的基本内容是本地区人民实践生活的真实记录,也是这一地区人民对自然环境以及社会发展的认知和总结。这些内容均从实践中获得的,具有极强的实践性。
(3)地方文献内容多样,跨学科、跨行业、跨时代,研究对象包罗万象,记录载体、出版形式多样,使地方文献具有广博性和资料性的特点。
(4)地方文献从纵向上沿袭于各个时代及其各个时期,从横向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它将动态的历史发展,保存于静态的文献载体之中,反映出不同时期、不同时代的社会发展水平,因而具有极强的历史性和时代性特征。
地方文献内容丰富而广泛,所包含的地方史料具有时代的连续性和社会不同方面的相关性,地方文献的这种动态性和整体性特征,使得地方文献具有极其重要的使用价值。
2、地方文献在省级图书馆藏书建设中的地位
地方文献所具有的鲜明特征,必然为其构架出自身在市场经济中广阔的研究价值和利用价值。对它的收集、整理、研究和利用,是图书文献部门利用丰富的文献资源服务于社会,创造丰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而为确立自身社会地位所必须担当的责任。因而地方文献在省级图书馆藏书建设中有着特殊的地位。(1)收集地方文献是省图书馆藏书建设的重要任务。《省(自治区、市)图书馆工作条例》把“搜集、整理与保存文化典籍和地方文献”列为省级图书馆六大主要任务之一。(2)地方文献是省级图书馆藏书特点的突出反映和集中体现。(3)加强藏书建设中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工作可以为图书馆学和地方文献学的研究提供方便条件。(4)通过收集地方文献,可以建立起有关当地社会的基本资料库,为地方建设事业提供文献信息。包括为地方决策事业提供文献信息和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情报服务等。(5)地方文献是对广大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教材。(6)地方文献是有关科学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7)地方文献是编史修志不可缺少的素材。
二、加强地方文献工作的现实需要和可行分析
1、从全社会文献资源的整体建设角度分析
近些年来,受书刊涨价及一些民办信息机构的纷纷崛起等因素影响,全国多数文献情报单位,在文献资源建设和文献情报服务方面,都遇到很大的困难。这就要求文献情报单位应从宏观上加强文献情报资源的合理布局,发挥优势,有重点、有特色地做好文献情报的保障服务。另一方面,从文献使用情况看,藏书利用以后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高低,首先取决于读者的满足程度和利用程度,这也从客观上要求,只有通过建立具有适应本地社会需要、满足本地读者需求的特色馆藏体系,才会抓住读者。鉴于上述方面原因,加强地方文献资源这种特色体系的建设已成为一个新的趋势,给不少文献情报机构提供了一个发展的机遇。
2、从文献资源共建共享的角度来分析
其基本原则就是通过建立一个合理的文献资源布局体系,来减少巨大的馆藏建设重复与浪费。共建应以各自的特色为基础,特色意味着馆藏在某些方面的特殊优势,若无特色也就无所谓共享。作为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来讲,它是建立在本地文献收集、整理、利用的基础与优势之上,既可填补稀缺,又避免了重复浪费。因此,必然可成为一个可靠的、富有特色的保障体系参与到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中来。
3、从地方文献的内在特征进行分析
地方文献的涵盖范围具有综合性,包括了各个领域,可称“地方小百科”。作为一般读者来讲,可以通过地方文献来了解当地的基本概貌,加深对本地情况的熟悉程度;作为学者和研究员,则可以通过地方文献全面并有侧重地分析、研究地方性问题,为当地发展提出决策参考。这一切,都有助于各类读者从地方文献的信息含量中受到启发与借鉴,有针对性地解决地方实际问题。
可见,加强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既必要也可行。
三、加强省级馆地方文献工作的思路与对策
1、搞好地方文献的调查研究,做好地方文献的补充工作。
首先搞好书目调查。利用有关工具书和目录检查馆内地方文献的收藏情况。如《山东省新编地方志目录》一书就收有山东省各类志书3519余种,地情资料944余种,这其中许多都是省馆目前没有收藏的。通过书目调查,地方文献工作人员可以及时了解本馆馆藏,有的放矢地进行征集工作。另外,要有目的、有重点地搞好社会调查,包括本省各有关单位正式和非正式出版物数量、种类、创刊日期、出版时间等方面的调查。在社会调查中应与各地史志办等相关单位保持密切联系,注意掌握各地的编史修志的动态、进度、重要的地方文献的发现情况等等。
2、加强分工、协作
(1)省、市馆间的分工
作为市级公共图书馆,它的地方文献资料收藏重点,应该是尽可能的将以专门记述本地区有关情况为内容的文献资料收集齐全。对这类文献资料的收集,大到综合反映本地区情况的书刊资料,小到单独记述本地区某一方面情况的书刊资料、记述本地区某一行业或一个部门情况的专门资料。而对那些包含有本地区有关情况在内的综合反映本省各地情况的文献资料可视经费等条件所限,有选择地收藏。对那些包含全国各地区或部分地区情况的文献资料,虽内容涉及本地区有关情况,也没有必要作为地方文献资料收藏。
作为省级公共图书馆,应重点收藏综合反映本省各地有关情况或部分地区有关情况的文献资料,收藏的越齐全越好。对那些包含本省有关情况在内的综合反映全国各地情况的文献资料,可视客观条件允许,尽量收集齐全。本省各地的繁杂的地方文献资料,由各地的公共图书馆去详尽地收集保存。作为省级公共图书馆则没有必要去广泛详尽的收集,避免形成本省范围内收藏地方文献资料的`不必要重复。同时,作为省公共图书馆无论从现实的人力、物力,还是其它一些客观条件来讲,也都不可能把本省各地所有的地方文献资料收集齐全。对这部分文献资料,可根据为本省领导机关及有关部门提供各地地情资料的需要,去有选择地收藏,不强求齐全。
通过对省、市公共图书馆的地方文献收藏范围进行上述的分工,逐渐形成一个省馆齐全的,收藏有综合反映本省各地(两地以上)情况的地方文献资料;各市馆齐全的,收藏有专门反映本地区情况的地方文献资料的总体。这样一个由若干地方文献收藏点连成的地方文献收藏总体,就较好地反映出了本省完整、系统、齐全的地方文献资料情况,省、市馆间都有了自己较为明确的地方文献资料收藏侧重点,各馆还可以更好地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用于“重点”文献资料的广泛搜求上。
(2)组织上的协作与协调
地方文献工作在目前虽然已受到了各公共图书馆的普遍重视。但是由于各图书馆自身存在的客观情况限定了各图书馆对地方文献工作的重视程度,其具体做法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有必要采取各种可行的做法来达到各馆地方文献组织机构等情况的协调和统一。一是各图书馆有必要设置负责地方文献工作的专职人员(有条件的应设置地方文献部门)。二是要建立一个全省范围的地方文献工作协作组织。这个组织由各市馆的地方文献工作人员参加,由省馆的地方文献工作部门负责组织和召集开展有关活动。通过这样一个协作组织,加强各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间的联系,对各馆(特别是省、市图书馆间)的地方文献资料收集、有关工作的协作与协调,以及地方文献工作中遇到的诸多问题开展经常性的讨论研究,制定和不断改进在地方文献工作中实施的各种措施和具体做法,以促进全省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三是从地方文献工作的长远需要着眼,各图书馆有必要设立地方文献资料专库或地方文献资料专架,对地方文献资料进行单独的存放和管理。这样做,有利于对馆藏地方文献资料的全面把握和充分利用,有利于地方文献资料的长期妥善保存。否则,由于馆藏的地方文献资料散布于其它各种书刊资料之中,会给整个地方文献工作带来很多的麻烦。
(3)信息协调
各公共图书馆可定期或不定期地利用书目索引等形式,把本馆的地方文献资料内容详尽地反映出来。一来方便读者对馆藏地方文献资料的了解、利用,更重要的是省、市公共图书馆间可通过书目索引这一形式,进行馆藏地方文献资料的信息协调。省馆通过各市馆的馆藏地方文献书目索引,来掌握各地详尽的地方文献资料收藏情况;各市馆通过省馆的馆藏地方文献书目索引来掌握自己没有作为重点收藏,或是没有收藏的那部分包含有本市情况的文献资料情况。这样一来,要查阅本省某地区的地方文献资料,即可在该地区的市公共图书馆收藏的地方文献资料中得到较好的解决。此外,又可在该馆通过书目索引了解和掌握省馆收藏的,包含有该地区有关情况的那部分文献资料情况,以便在必要时到省馆查阅。同样,在省馆可以查阅到综合反映各地情况的各种地方文献资料。
3、进行馆藏地方文献数字化,建设地方文献数据库
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是开发、利用地方文献资源的基础工作。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实现文献资源的数字化,并使之成为网上的一部分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正是为了满足人们在网上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需要。同时,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可以大大加速省馆与各地市分中心的信息互动,扩大开发和利用程度,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有效方法。
地方特色是地方文献数据库的核心。公共图书馆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当前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的现状以及有关部门的规划、协调,来规范数据库的建设,选择选用率高、有一定学术和史料价值的文献,分阶段、分步骤地建立类型齐全的数据库,如书目数据库、专题数据库、报刊索引数据库、文摘数据库、全文数据库等等,以便向读者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其中,建设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是实现省馆与各地市分中心信息互动,加快信息资源加工处理速度和动态反映速度最直接的方法。因此,省级图书馆应把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建设放在首位。
省级图书馆还要根据本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分期分批地建设一些有较大政治影响和经济效益好的专题地方文献数据库。如湖南图书馆已建和拟建的项目有湖南人物资料数据库、湖南地方法规数据库、洞庭湖资料数据库等。另外还应该积极配合全国公共图书馆文献数据库建设,如湖南图书馆馆藏的湖南地方志、湘军史料等。
总之,地方文献工作是图书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应当从实际情况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搜集、整理和服务工作,长期努力,积浅入深,逐步形成一个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地方文献体系和地方文献工作体系,使之成为当地建设事业不可或缺的信息资源。
参考文献:
[1]姜纯 公共图书馆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的思考[J] 四川图书馆学报,,(1)
[2]山东省图书馆学会 山东省地方文献征集、整理、利用协调协作倡议书[J] 山东省图书馆季刊,2002,(2)
[作者简介]王玉梅(1963-),女,山东莱阳人,大学文化,山东省图书馆中文采编部主任,副研究馆员;李超(1977-),男,山东莱西人,大学文化,山东省图书馆中文采编部助理馆员。
9.县级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征集工作 篇九
杜定友先生对我国图书馆事业的重大贡献之一,就是他极力主张省市图书馆必须做好地方文献工作。
早在1941年抗战期间,广东省立图书馆在韶关复馆,杜先生担任馆长,他就提出了以保存广东文献为第一的办馆方针。他除了亲自规划外,还在各种场合呼吁政府和民众要重视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他曾说:“……各地方的图书馆,对于保存地方文献,尤为专有责之。以广东文献而论,负保存责任的当然是广东省立图书馆了。”为了阐明地方文献的重要性,他又特别指出“……文化不是凭空可以创造的,历史事实,是不可以抹煞的,保存文献的重要,希望政府当局、社会人士,加以十二分的注意。”我馆地方文献工作,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建立起来的。至今,在全国图书馆界中,凡提到中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时,很自然就会将先生的名字联系在一起。
然而,经过了四十多年的变化与发展,随着图书馆工作的重点转移,我们对杜先生关于地方文献的理论思想和工作方法,既要吸取其精华,也要有所发展。因此、本文结合我馆地方文献工作就下列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我馆建立地方文献的意义和作用
1.杜定友先生对“地方文献”的阐述
“文献”一词按新版《辞海》解释:“今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如历史文献,亦指与某一学科有关的重要图书资料。”但对“地方文献”一词,杜先生早在四十年代就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到1957年先生又在南京“全国图书馆人员训练班”上作了系统的阐述,而近几年来,国内图书馆界发表不少文章对“地方文献”的概念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见解,但我认为杜先生经过了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后,所提出的见解是比较全面的。他说:“地方文献是指有关地方的一切资料,表现于各种记载形式的如:图书、杂志、报纸、图片、照片等等,”而“地方文献包括三部分:史料、人物、出版”。
“史料”在地方文献中,是指反映本地区的天文、气候、地形、自然资源、自然灾害、……以及本地区的历史沿革、社会发展、经济、人民、民族状况和当前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等情况的总称。而杜先生指出史料的范围也是:“关于本地方的一切情况的记载,包括过去和现在的,如:史地、文教、经济等等。特别是当时当地的新鲜事物,政治上、经济上的最近成就,党和政府的指示和决议……”(见杜定友《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与使用》以下同)。近年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合编出版的《目录学概论》一书对“地方文献”提出:“地方史料取决于著作内容的地方特点;地方人士著作取决于作者的籍贯;地方出版物取决于著作的雕印、出版的地点,”由此可见杜先生提出的“地方文献”三个组成部分是符合收录的标准与范围。至于有人误解杜先生所提出的“史料”是“厚古”也无须再作解释。我馆四十六年来(从1941年开始)地方文献工作取得比较大的成就,正是按照杜先生所提出的三个组成部分去开展工作的。
2.建立地方文献的意义和作用
杜先生开展对广东地方文献研究之时,正是我国民族灾难深重的时期。他说我们的家乡“她有锦绣的河山,有悠久的历史,有丰富的文化、有杰出的人才,她是革命的策源地。”由此可见先生对家乡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和强烈的民族自信心。自从新中国成立后,我馆对杜先生早年提出关于建立、搜集地方文献的意义和作用,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现归纳如下:
①建国以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广东和全国一样掀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馆运用了本地区的革命史实,工农业的成就,文教、卫生和科学事业的发展等文献资料,配合各项中心运动和提供读者使用,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乡邦的感情,更好地为国家建设服务。
②我馆收集地方文献,也显示出对保卫祖国领土、主权完整、配合外事斗争的需要起了重要的作用。例如,保卫我国南海诸岛的主权完整的斗争……等。
③自我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地方文献工作必须为“四化”建设服务,因此,近几年来已积极向有关部门和科研人员提供了大量与本地区有关的地质、矿藏资源、海洋方面的资料以及农业区域划分资料和我省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文献给他们使用,以发挥我省的优势,加速“四化”建设的进行。
④我馆也认识到做好地方文献工作,是为了逐步建立全国性的文献检索系统而做好准备。其原因是:我国是一个疆土辽阔,有悠久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典籍的国家。要逐步建立起全国性的地方文献检索系统,为“四化”建设服务,这个艰巨的任务,必然要由分布在全国不同地方的各类型图书馆去协同完成。例如,这次由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主编,由中华局出版的《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在调查、核对、补充地方志工作过程中,就是依靠了全国三十个省、市、自治区的190个各类型图书馆、博物馆、文史馆、档案馆等共同协作顺利完成。去年已公开发行,而这部新编的《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就是反映我国一部比较完整的地方文献。
以上这些都是由于形势发展向我馆地方文献工作提出的新课题,比起杜先生所处的时代,要求更高了。
二、关于地方文献中“史料、人物、出版”三个组成部分的内容划分问题。
我馆四十六年来地方文献的组织,都是根据杜先生提出的三个组成部分来划分的。但是,由于历史情况的变化,要适应新的形势发展,对“史料、人物、出版”三个组成部分的内容和文献收集的时间界限也有所变化与发展。
第一部分――广东史料
“史料”是地方文献最重要的部分。我馆原则上按照杜先生所提出的“史料”范围去搜集。除了本省地方志和族谱、家谱、宗谱之外,为了便于开展工作,我们根据杜先生关于“史料”的内容具体列出以下几点:
①文献内容是论述广东的,作者是广东人(或单位)。例如:《粤海关志》清・梁廷楠编,《广东新语》清・屈大均,《岭南名胜记》清・陈兰芝辑,《海丰农民运动》澎湃著,《广东公路旅行手册》广东省汽车运输公司1983年编。
②文献内容是论述广东的,作者不是广东人。例如:《广东资源》(日本)平野健,《粤东盐政考》明・李(浙江鄞县人)。
③文献是地方志,曾经属于广东省的一个地区,现在由于行政区域的变化已划归广西自治区管辖的。例如:《合浦县志》、《钦州志》等仍入广东地方志。
④文献内容论述本省和有密切关系的邻省(即两地区并提的文献资料)。例如:《两广盐志法》清・伍长华等著,《两广纪略》明・华复蠡,《两广便览》清・李应钰等均入广东地方文献“史料”部分。
⑤文献内容是论述香港、澳门两地区的均入广东地方文献专藏。如:《香港方物志》叶灵凤、《澳门记》清・薛(香 (温-氵))、《1985年香港年鉴》、《1985年澳门年鉴》。
⑥文献内容是论述南海诸岛的入广东地方文献专藏。
⑦广东是我国著名的侨乡,凡有关广东祖籍华侨、华裔资料入地方文献专藏。
⑧以广东地区人物、事件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例如:《三家巷》欧阳山著、《三春梦》薛汕校点等。
第二部分――人物(地方人士及其著述)
至于地方人士(包括寓贤)的著述,应包括文集、专著、论文、诗歌、信札、日记、奏折、照片以及纪念文字、讣告、哀思录、传记等。因为这些人士及其著述,大部分与本省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历史等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对于收人物的界限、杜先生提出除了收集“本地方知名人士、劳模,烈士……外,还应包括对于本地方建设有关的各地方重要人士(寓贤)”。这一提法很重要,因为在地方文献工作中,对于历史人物的处理是比较复杂的,尤其是外省籍任职(或居住)于广东的人士(寓贤)例如历史人物苏东坡、阮元、林则徐、张之洞等。现代人物如鲁迅、陶铸、朱光……等,他们对广东的贡献和影响是很大的。尤其是革命前辈,根据革命工作的需要,安排在我省工作,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和为广东人民作出了贡献,受到了当地人民的崇敬。他们的革命事迹,是现期地方文献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果,只因为他们不是本地方人士,就不收藏他们的传记……等,是不公平的。杜先生能在“人物”部分突破了地区界限,这是一种很有见地的处理方法,而我馆也按此原则进行搜集和处理、具体的做法是:
①对本省籍的重要历史人物和知名学者如:孙中山、康有为、梁启超、黄遵宪、邹伯奇、梁廷楠、陈澧、屈大均、陈献章、张九龄等他们的著作都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列为重点。
②对外省籍曾任职(或居住)在广东的重要历史人物和知名人士(寓贤)如他的著作是论述广东地区者,则作为地方文献入藏;如著作与本地区无关,则不入地方文献。
③对于历史人物和知名人士(本省籍和外省籍寓贤在内)的传记、纪念文章、讣告、哀思录等都应作为地方文献入藏,设立人物传记专类处理。不考虑撰拟者是不是本地方人,例如,马可著的《冼星海传》,马是江苏徐州人,是专门研究冼星海音乐事业成就的我国著名作曲家。《林则徐传》,杨国桢著,这部传记是以林则徐的一生政治活动为主线,但重点介绍林则徐在广东禁烟抗英斗争活动……。然而,人物传记等资料的作用,主要是为了要知道那人的略历尤其是外省籍人在广东的活动。曾有过这样的事例:1955年广州市博物馆根据当时的历史情况要处理程壁光(广东香山县人北洋政府海军总长)的铜像时,就参考了程壁光哀思录作出不按文物保留的决定而摧毁。可见这类文献资料是有实际用途。
④至于一般不知名的本地区人士的著述,其著作内容又与本地区无关者,文献资料不集中,但在馆编印“粤人著述”目录时再反映出来。
第三部份――地方出版物
对于地方出版物,杜先生认为“从本地方出版物可以看到本地方的出版情况,它的思想内容、制作方向……。”为便利于开展搜集工作,我馆将地方出版物分为线装古籍和解放前后出版的书刊两部分,这是“因为旧中国出版的书刊(一般称旧书刊)是那一时代科学工作者研究的成果,记载着社会生活的写照,与今天出版的新书,在某些方面有着一定的血缘关系,是属于文化遗产范畴的”(见蒋元卿《漫谈搜集地方文献》1980年安庆市图书馆编《图书馆工作》第三期)。
从广东出版物来看,是可以了解到我省的文化、出版史发展情况,因为广东自清道光以来,刻书风气甚盛,最早的是阮元辟学海堂,首雕刻经史名籍,并在越秀山建筑文澜阁作为藏板之所,建立了广东第一间官办书局。稍后张之洞又开设广雅书局刻印《广雅丛书》,因刻印校对质量较好,被评为当时较好的出版物,也是广东最好的丛书刻本之一。私家刻书要算新会陈绰之独立刻印《二十四史》计八百五十册;伍崇曜以洋商起家,他的《粤雅堂丛书》、《岭南遗书》的校勘,刻印质量可与江浙名家齐名,五桂堂刻印的木鱼书、南音等民间说唱文学作品,都带有浓厚的岭南地方特色,由此可见从古籍线装书和民间出版物中,可以了解广东当时的文化、出版发展史情况。
从定期刊物来看,我们可以看到1924年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有中国共产党代表毛泽东、李大钊等参加,大会决定联苏、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成立广东政府、北阀……。这一时期广东革命、进步刊物,例如:《政治周报》、《青年周刊》、《革命先锋》、《中国青年》、《中国农民》、《农民运动》、《少年先锋》、《犁头》(阮啸仙、澎湃等执笔主编)等象雨后春笋,反映出广东革命策源地人民斗争革命热情的高涨。但在蒋介石1927年4月12日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的同时,国民党的广东省农民协会改组委员会篡夺了《犁头》旬刊的编辑、出版大权之后,竟然在改组后的第一、二期刊出了“肃清共产党”的专号,这样《犁头》从一个宣传农民运动的革命刊物变成反动的刊物。
在抗日战争时期,广东的抗日刊物仅1938年广州沦陷前就有50多种,例如《统一战线》、《民族解放》等,以刊物作为武器,深入各条战线形成了一股抗日救国,保卫华南,一致对外的革命洪流,从这两个时期的定期刊物可以看出,它不光是地方出版情况的反映,而是广东革命历史的见证。
还有全国著名的侨乡台山县,这个县有许多宗族,各姓氏宗族在华侨的资助下纷纷办起了一种以联络海外华侨为宗旨,全国罕见的族刊。这种族刊在抗战胜利后复刊和创办的新刊就有59种,如《浮山月报》1935年创刊至1949年已出版19期,是该县浮石村赵氏族刊。从这些族刊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侨乡社会的风土人情、经济发展和与海外华侨的关系,是研究华侨史的重要文献资料之一。所以说,地方文献除了史料部分之外,地方出版物也能反映出一个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多方面的情况。最近几年来,我省侨乡族刊又有了新的发展。
对于地方出版物的搜集和处理,杜先生提得比较简略:“对本地方刻的古书更应注意收藏……近代出版物则以本地方机关团体编印的为限,翻印本和对于本地方没有直接关系的可不收。”由于时代的变化,形势的发展。我馆基本上都按杜先生的意见处理,但为了更好地体现出我馆地方文献的特色,在处理上,有些书刊集中在地方文献书库里。而在“地方出版物”的.出版时间上,我馆也划分为解放前出版和解放后出版两部分,作了不同的处理:
①广东历代官刻、私刻丛书和单刻本(内容很多是地方史料和地方人士著述,例如:新会陈氏g古堂《二十四史》850册、《广雅丛书》600册、《粤雅堂丛书》320册等共约60多种丛书)能搜集到的我馆均有入藏。除《岭南遗书》、《广东文献》等入广东史料外,其余均作解放前广东出版物处理。
②解放后广东出版的图书(包括公开和内部发行的)属于广东史料部份,送地方文献书库入藏1-3册,“广版”及“粤人著述”内容不涉及本地区者从1982年起不再作地方文献入藏,以前己作专藏的要逐步清理,1985年开始第一批清理出不属地方文献的“广版”和“粤人著述”3900多种。这些书转送外借部入藏。
③关于历年来广东地区出版的定期刊物(含报纸),诚如杜先生指出“这些刊物内容多属广东史料。为了服从“以史料为主”的原则,编入史料部分。”而我馆因馆址分散两地段,成为南北两馆(新馆建成后,我馆仍然分为新馆和原北馆两地)因此,根据不同的读者对象的需要和管理上的方便,我馆对报刊的具体处理,划分为解放前和解放后出版的两部分。解放前,广东出版的期刊、报纸全部入地方文献报刊库收藏和使用,因为我馆所保存下来这部份广东报刊,可算是地方出版的“珍品”若不妥善管理,提供给真正需要者使用,而任由一般读者作消遣性的阅览,破损率是无法控制的。至于解放后广东出版的期刊我馆规定送1~3份作地方文献入藏。而本省出版的报纸全部集中期刊部入藏和使用。以上是我馆地方文献中三个组成部份的划分和处理方法。
三、我馆开展地方文献收集的做法
(一)杜定友先生对地方文献收集的重视
杜先生十分重视地方文献的收集,他提出在收集的方法上应该是多式多样的,他认为:“①挑选:从馆藏的一般图书中挑选地方文献,是收集的工作的开始;②选辑:除了现成单行本书刊之外,还要随时做选辑剪贴工作;③采购:从市场、书店、藏书家采购是经常的工作:④征求:是一种比较经济有效的方法,尤其是一些买不到的”非卖品”和“内部刊物”;⑤复制:有摄制照片,显微片、晒蓝图,影抄、誉抄、录音、灌片、幻灯片等;⑥交换:主要是将复本对外进行交换;⑦接收;⑧寄存;⑨代替。凡本馆还没有的材料而为读者所需要的可设法向他处代借,代抄。”这是杜先生为我馆在四、五十年代收集地方文献的具体做法。看起来很简单。而在实践中杜先生碰到了不少困难。例如:在抗战期间,杜先生为购买广东民间流传的民歌《粤讴》一书,不惜劳苦,跑遍了整个曲江(现韶关市)书店,收获不多。又如,在抗战胜利后,广东图书馆迁回广州,当时全馆工作人员只有七、八人,馆内设备全无,连电灯也点不上,晚上只点煤油灯照明。然而,杜先生当时所急的却是忙于接收汉奸住宅和战前原省馆所散失的图书,因为其中有不少是广东地方文献。此时,杜先生又从香港报纸中得悉九龙太古仓有中国古籍等书约320箱定期开投,立即托人代查,历经数月,多方交涉。最后终使物归原主,其用心良苦,可见一斑。杜先生还提出:“地方文献的收集,在大图书馆必须专人专责专款办理,采访人员必须熟悉业务,熟悉图书,熟悉读者的需要……。”这些都是老先生实践中的切身体会,也是指导我馆做好地方文献的原则。但是随着各个时期情况变化,工作的方针与着重点亦随之转移,地方文献的收集方法也随之而改变,因此,摸清书刊资料来源的途径,是做好地方文献收集工作的前提,当我馆地方文献资料的入藏有了一定基础的时候,立即转入有重点,有系统、有计划的收集,这样做才符合地方文献资料,齐全、系统、连贯、有参考价值的要求。
(二)当前我馆几种有效的收集方法
自党十一属三中全会以来,我馆开展地方文献收集工作,比起杜先生做馆长时的五十年代初期、各方面的条件都有利得多了,以下是我馆当前有效的收集方法:
1.争取地方党委和人民政府的支持,是做好地方文献收集的保证。我们深深体会到,省、市图书馆要搜集现期的地方文献资料,如果没有地方党委和人民政府的支持,是很难开展的,我馆的做法是比较好。例如:在1959年底,我馆总结了土改期间多次下县下乡收集书刊的经验之后,已考虑到搜集工作的重点,有必要转移到现期文献资料上来了。我们这些想法得到了上级领导的支持和重视。于是我馆立即参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关于征集图书杂志样本办法”结合本省的具体情况拟订出征集地方文献资料的办法,呈送省文化局转人民政府审批。 1960年1月20日,广东省人民委员会发出了,(60)粤文字第31批转“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关于征集地方文献资料办法”的通知。明确规定全省出版机构和机关、团体,凡编印出版的书刊资料,都应缴送省馆两份,这是我馆获得省政府支持征集地方文献的第一个文件。而自该通知发出之后,我馆还要定期派出专人,深入到各单位进行征集,因而地方文献的收集工作进行得很顺利。1977年底我馆又请求省人民政府从新颁发征集地方文献文件,1978年8月广东省革委会以粤革发[1978] 117号文件,重申广东省中山图书馆为我省征集地方文献工作的机构,对规定征集的范围和内容,并要求各地区认真做好这一工作,1985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出粤府办[1985] 46号关于做好地方文献资料征集工作的通知,再次行文强调,我馆立即派出专人到各单位进行征集,效果很好。有些单位按规定寄来书刊资料,有些单位派出专人,专车送上门来,从1981年至1987年11月底止统计,已征集到地方文献资料11251种34263册。例如:省地震局编的《广东省地震史料汇编》、地质部第二海洋地质调查队编的《珠江口盆地石油地质资料》、《珠江流域水文资料》(保密资料)广东省水利电力厅编,以及广东省测绘局编制一套广东省各县地图(内部使用)……等都是难得的地方文献资料。如果没有省人民政府规定送缴的文献下达,即使派人上门征集,也不可能得到。
2.开展国际间书刊交换,赠送是地方文献资料来源的新途径之一。
自1979年4月,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鉴于我国开展对外文化交流的需要,同意全国和地区性中心图书馆中的省级公共图书馆,试行开展对外图书交换、赠送业务、广东省中山图书馆是十个公共图书馆之一。实现了我馆多年来的愿望,在接近港澳的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在对外书刊交换中,澳港地区的出版物是广东地方文献的重点。自1980年2月起已同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中文大学图书馆、理工学院图书馆、浸会学院图书馆等进行交换,收到了一定效果,例如:罗香林著的《国父在香港之历史遗迹》、《世界史上广东学术源流与发展》、《南朝至唐广州光孝寺与禅宗之关系》,林天尉著的《明代广东之徭区与徭乱》等地方文献都是通过香港大学冯平山图书馆交换得到的。
3.认真做好海外华侨、港澳同胞的赠书接受工作,充实地方文献书刊。
广东省旅外华侨及港澳同胞,素有赠书给本省图书馆的习惯,这种热衷乡邦文化事业,是值得赞扬的。例如:香港知名人士、广东文献学家黄荫普先生1956年赠书之后,1980年又两次赠书。这样前后三次共赠送我馆1800余种。8000余册(其中大部份是地方文献)知名作家叶灵凤先生的夫人赵克臻女士根据先生生前的遗愿将家藏(清)嘉庆24年刻本《新安县志》八卷赠送给省中山图书馆,香港冯秉芬先生最近也将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的《广东文征》30卷(精装本)一套六册送来;还有香港人士何建华先生于1983年将毕生藏书二万多册移赠我馆,内有廖平子先生(广东顺德人)1939年避居澳门期间以抗日战争题材为主要内容,亲自创作、亲手作画、亲手抄写、亲手装订、亲自邮递发行的《淹留》诗学专著三十八期(册)这是难得的地方文献,我馆已改作金镶玉装订列为善本珍藏,以上都是我馆历年来收到海外华侨和港澳同胞赠书的例子,只要我馆今后继续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将会争取更多海外赠书。
4.通过采购途径,不断充实新出版的地方文献资料。
采购地方文献是重要途径之一,按杜先生所说,采购工作人员一定要熟悉本地方文献的收藏范围和重点内容,并熟悉本地区的各方面情况,勤看书目,留心报刊出版消息,做好预订卡片目录备查,只有这样才能及时订购。我馆地方文献通过采购而来的计有三种途径:
第一种:是全国各出版社出版,由新华书店和邮局发行的书刊(包括线装古籍)。这类出版物凡属于地方文献的一定要买。
第二种:是在由外文书店提供进口的香港、澳门地区和台湾省的出版目录选购。近几年来,我馆已采购不少上述地区出版的地方文献,例如:《康南海自编年谱》和《康南海先生年谱续编》康文佩编1972年台北市文海出版社。《屈翁山先生年谱》汪宗衍1970年澳门于今书屋出版。《广东地志》陈正祥1978年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从这里可以看到采购工作人员一定要注意香港、澳门地区和台湾版书刊的出版信息,这是充实地方来源的新途径之一。
第三种,是本省各单位出版的内部资料。这部分如属地方文献收藏的都要订购。据我所知,我馆经常收到各单位内部发行的书刊订单,在及时订购的同时也注意本地区单位的出版物,他们虽然有送缴省馆的任务,但因其所编印的文献资料成本高,需要收回工本费,例如,广东省测绘局出版了一套广东省分县地图(供内部使用)共100多张,要收工本费200多元,我馆如数付款购买入藏。
第四种,是私人价让之书,私人向省市图书馆出让书刊。凡属地方文献的书籍如能动员其本人及家属(这方面的线索,来自本地区教育界、文化界人士以及机关干部为多)送给图书馆者最为理想,不然也可以价让,私人价让之书,以我馆来说,近年较少,间中也有,但数量比五、六十年就少得多了。
地方文献的收集办法是很多的、我馆就是按以上方式方法去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的。现有馆藏地方文献从四十年代至今已有八万多种,二十多万册,它的学科范围几乎涉《中图法》二十二个大类,集中反映广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工农业生产以及社会生活和历史的全貌形成了我馆有地方特点的专门藏书体系。
四、地区文献的分类编目
我馆建立地方文献的主要目的,除了保存地方文化遗产外,还要利用广东历史资料,开发古籍,提供文献信息,为决策机关提供发展广东优势的素材,当好向导,为本地区四化建设服务。因此,地方文献进行分类编目工作,杜先生提出“地方文献的一切资料都要编制分类目录……地方文献目录必须充分反映地方的特点……”。“地方文献应有特殊的分类法”。由此可见,杜先生是非常重视和强调地方文献的分类必须结合地方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揭示出它的面貌。因此先生于1956年《中小型图书馆图书分类表》(草案)初稿出版的时候,就在《中小型图书分类表》的基础上,根据广东的特点加以变通,编制了一个适合广东地方文献使用的分类表。但由于当时的历史原因,我馆没有使用此表,只在《中小型图书分类表》分类号上加“K”冠号与一般书有所区别。 1974年改用《中图法》之后,也没有根据杜先生编制的广东地方文献分类表的方法进行研究,同样也没有以《中图法》为基础,编制一个适合广东地方文献的特点,而又符合国家文献分类标准化要求的地方文献分类表。所以,目前我馆地方文献的分类很不理想,有待今后改革。然而,地方文献要开发和利用,主要是编制各种专题书目、索引、文摘,从深度上揭示地方文献。只有这样才能主动的把本地区有关政治、经济、文化、科研生产等文献资源传递并加以利用,杜先生特别强调“主题目录特别重要……还要编制各种专题书目和报刊索引……。”我馆至今还没有编制地方文献主题目录,解放以来,我馆地方文献编目除了完成分类目录和字顺目录(含书名目录和著者目录)外,在1956-1959年我馆曾编印过馆藏目录和各种专题目录如:《广东水利资源目录》、《广东地质矿产参考资料目录》、《广东经济作物参考资料目录》、《广东温泉考》、《广东族谱》、《广东图书目录》、《红巾军起义资料辑》、黄荫普先生捐赠《广东文献书目》等。 1986年我馆又编印了《馆藏广东地方志目录》和《馆藏广东族谱目录》。值得提出的就是我馆于1986年初建立《广东地方文献数据库》对地方文献进行分类和主题标引,为今后建立地方文献机检主题目录打下基础。与此同时,我馆使用了电子计算机编制《广东文献通报》检索刊物,每月出版一期。收录反映我省历史和现状的地方文献资料目录。
五、地方文献的使用
杜先生对我馆如何开展地方文献的使用问题指出:“地方文献是省图书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主要目的在对党政府机关、学校和专家门提供必要的参考材料……。”回顾我馆地方文献工作46年的过程中,尤其新中国成立三十多年来,已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这与杜老先生的功劳是分不开的。现在将主要的举例于下:
①在保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配合外事斗争方面。
在1952年7月间、发生澳门关闸事件时,我馆立即向广东省军区和外事部门提供了有关疆界沿革和沿海岛屿的资料与澳门当局进行交涉,维护了祖国的尊严;1954年又多次向中南军区海军司令部提供有关国防要塞海疆情况资料和帝国主义入侵华南的历史记载资料。特别是在1974年我国从南越傀儡集团手中收复西沙群岛时,我馆向有关部门送出了一批文献资料,对于进一步论证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神圣领土提供了充分的证据,在配合外事斗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近年来,我馆又向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单位提供了我国在南海诸岛行使主权和外国侵占情况的有关史料300多种3000多册。
②提供地方资源文献,发挥广东优势方面
为了配合有关单位了解我省各方面的情况,我馆提供了不少地方资源文献和地方历史变迁文献,例如:在五、六十年代,我馆曾向广东省水电厅提供了珠江三角洲二十多个县、市的堤围资料;向广州市水产局提供了香港、澳门、东西南沙群岛的水产资源,向广东省地质勘探提供了对茂名油页岩开发有关的地质矿产资料文献……等。尤其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了开放,改革政策,我馆向珠江水利委员会水源保护水土保持处提供了珠江流域自然灾害的文献资料,向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所提供我省森林演变情况文献资料,向省冶金矿山公司提供广东省黄金矿山开采历史情况文献资料。为了开展我省传统民间工艺新品种,近年来省外贸部门曾派出专人来我馆地方文献阅览室查阅广东宗教神像的艺术资料。
③提供科研单位,编写专著和地方志的参考文献方面
我馆保存了大量的地方文献资料,因此,凡撰写与广东地区有关的专著,都要求提供地方文献资料,历年来比较主要的例如:1956年佛山专署农业部编写《珠江三角洲农业志》,我馆提供了371种1982册有关的文献资料;1977年广东省科委组织广东省地震局、省文史馆、省中山图书馆等单位同共协作《广东地震史料汇编》我馆提供了有关书刊资料700多种4000多册。省文史馆等单位编写《孙中山年谱》我馆提供了有关文献110种5172册,省哲学社会科学院编康有力、梁启超专著,我馆提供了有关书刊2506册。自从国务院指示各省重新编纂地方志以来,我省各县,市先后成立了地方志编纂机构,到1986年10月止,来馆查阅广东地方志和广东史料计有8742册,还有发展之势,现在地方文献阅览室天天满座。
④提供单位和个人科研项目的文献资料方面
为了完成单位和个人的专题科研项目,或撰写毕业论文的大专毕业生,凡研究内容涉及到广东地区的都会来我馆要求提供地方文献资料,人数不少,只能列举二、三例:人民银行广东分行金融研究所,来馆查阅海、陆丰农民运动和海、陆丰革命金融史料、作为全国开展革命金融史料收集研究工作的一项计划;北京师范大学教学系写科技史,派出专人来我馆查阅学海堂书院文献资料;丁日昌的后人丁天骏同志要撰写《丁忠丞(日昌)传记》专程来馆查阅丰顺县志和有关丁日昌资料;广东省工艺美术研究所为恢复鼎湖山庙宇佛像工程,来馆查阅了我省有关宗教美术神像资料……等。
⑤热诚为港澳同胞、海外华侨,华裔和外国学者服务
随着我国开放改革,来我馆要求提供文献资料开展对外服务读者逐年增加,现举数例说明:英国牛津大学研究生蔡宝琼小姐专程来我馆要求提供我省中山、顺德两县解放前教育情况文献资料;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博因澈教授要求查阅解放前广东农业文献资料;香港大学图书馆要求复印佛山石湾陶瓷发展馆藏文献资料以及1905年在广州出版的《时事画报》30多期(册);香港中文大学讲师梁沛锦要求提供粤剧资料。我馆藏有广东各地区的家谱、世谱、族谱、支谱、家乘、世系表等共390种,是研究我省民族源流、迁徙、发展分布以及婚姻关系等重要文献,所以近年来不少外籍华人到我馆地方文献室查阅广东族谱寻根。以上所列仅是我馆提供地方文献为科研科务的部分例子,充分说明了地方文献为“四化”建设服务工作是大有作为的。
六、今后必须注意解决的几个问题
我馆地方文献工作四十多年来从收集、积累、整理、使用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尤其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馆地方文献配合“四化”建设服务,收到了巨大的社会效益、这次党十三大提出了奋斗任务后、广东形势发展比预想会快得多。然而我馆地方文献有些工作比杜先生在世时发展了,有些工作却落后于兄弟馆,因此我馆要善于找差距,并且要注意解决将会出现的问题,必须进一步做好地方文献的基础工作。以下几点是不能忽视的。
1.在搜集地方文献方面,要保证重点文献资料齐全、系统、连贯,切忌庞、杂、乱、散今后要注意收集珠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二十几个县市和广东三个经济特区的文献资料、
2.由于我国行政区域的变化,为了保持地方文献系统的稳定性,对过去列为地方文献重点的海南岛(1988年春就要独立建省)以及1997年以后建立的香港、澳门特别区都是直属于中央领导。关于这些地区的文献资料按照国家文献资源布局,都应该由我馆建立专藏(从地方文献分出去)。杜先生在1930年发表的《省图书馆与省政府》一文中说得好:他说:“就广东地方而论,应有香港特藏……。”因此,我馆要有建立,“海南省特藏”、“香港特别行政区专藏”、“澳门特别行区专藏”文献的思想和条件准备,并继续充实“华侨”专藏和“南海诸岛”专藏文献资料。
3.应继续清理不涉及本地区内容的“广版”和“粤人著述”。要利用馆内现有的复印及缩微设备,有计划、有步骤地将散落在书、刊(包括解放前和解放后,公开和内部发行的)中的广东地方文献资料复印整理,充实馆藏。
4.要尽快编制各种馆藏地方文献目录。1959年我馆曾编印过馆藏地方文献书刊、舆图等目录,但距今已将30多年,新的文献已大量入藏,所以应及早编印。
5. 我馆《广东地方文献数据库》和利用电子计算机编制《广东文献通报》检索刊物,其收录范围应扩大到解放前广东出版期刊,检索也应从现在的篇名目录,发展到文摘。这样文献使用率将会更高,作用更大。
6.尽快配备能担任咨询工作专业人员,组织专业小组编制各种地方文献专题目录和文摘,开发文献信息资料,提高社会效益,为发挥广东优势,建设“四化”服务。
我馆新馆舍己建成,装置了不少现代化技术设备、物质条件比杜先生任馆长时好得多,只要馆的领导重视,各方面密切配合,我馆的地方文献工作就一定会做得更好。
本文承张世泰同志指正,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①《广东地方文化与广东文献》杜定友
②《杜定友先生对地方文献的研究与实践》刘毅
③《地方文献在公共图书馆的地位和作用》方文真
④《关于省、市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几个问题》山东图书馆 任宝帧
⑤《谈谈搜集地方文献中的几个问题》宁夏回族自治区图书馆 高树榆
⑥《地方文献的搜集与整理》张万钧《河南图书馆季刊》1981年第4期
⑦《广东地方志简介》方振球
⑧《广东省中山图书馆简介》
注:已引用原文的文献资料不再列篇名
【县级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征集工作】推荐阅读:
图书馆志愿者征集活动总结07-03
县级受援医院的5年工作计划09-30
县级立法工作情况汇报07-30
全面铺开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工作08-15
如何提高县级人大办公室工作水平09-01
烟草专卖公司优秀县级分公司创建工作汇报06-24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08-06
县级卫生工作会议中医院领导发言稿08-25
县级财政支农惠农资金使用管理的调研报告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