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意花卉》教学设计(精选8篇)
1.《写意花卉》教学设计 篇一
在教学过程中,以歌曲导入,运用图片和优秀中国画作品欣赏,介绍牵牛花的造型特点从而让学生对牵牛花有所了解为画牵牛花打好基础。
在本课的中国画牵牛花课堂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示范。因为相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接触中国画只有几节课,但还没有了解、掌握水墨画的特性。大多数同学毛笔都不会拿,本课教学中我讲解最基本的技巧和绘画步骤,仍按照以往的教学方法,具体演示整个作画的方法和步骤,同时我还要求学生自己去分析、体会、感受画家作品中墨色的丰富变化,并结合教师的讲解和演示探究画牵牛花的表现技法,引导学生了解笔墨表现的特点。在学生作业时,我要求学生自由发挥的绘画牵牛花的花枝,给学生留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在学生练习中应该是让学生在学习基本的绘画技法后,鼓励学生大胆的创作,从中体会一下中国画艺术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国画的笔墨情趣。但精品课展示的时间有限,就只能留有一个花枝的发挥空间。教师的演示使学生入门很快,本人在示范时能较好地讲解如何画花瓣而展开传授,讲解中国画的最基本的蘸墨、行笔技法,学生自己的探究加深了学生的理解、认识,从学生的创作来看,虽然画面形象的造型还不太准确,有些幼稚,但是能能表达出自己学生内心的感受。绘画大师们说:中、小学生是天生的艺术家.在我们眼中世界是那么新鲜、神奇,无论用什么方法,只要画出我们的惊奇、梦想和快乐,那就是很精彩的画,就达到本课教学的目的。
2.《写意花卉》教学设计 篇二
一、写意雕塑的概念分析
近年来, 随着考古学的发展, 普遍认为“写意”形式最早出现甘肃临洮出土了一件彩陶壶表面, 距今2800年左右, 陶壶表面的“狼形纹”图案没有遵守对称、规则化的原则, 而是线条简洁, 流畅随意, 栩栩如生, 是典型的写意画表现手法。
战国荀子曾说过:“形具而神生。”从而说明艺术中“形”与“神”的本质关系。“神”是无形的, 是内在精神方面的东西, 它必须依赖于外在的“形”而存在。这也就决定了任何一种艺术首先必须重视形象的塑造。艺术家一生孜孜不倦地探索多种不同艺术形象的表现, 而作为一个艺术鉴赏者也必须首先着眼于艺术作品中的形象.从这个“唯一的存在”中去感受、领悟蕴含于其中的“神”。换句话说就是追求在似与不似之间。所谓“似”就是追求要尽量像物象, 而“不似”是要脱离物象本身给我们的印象, 取其大形, 达到神似的境界。
提到“写意”我们不得不说说“意象”的概念。所谓“意象”就是寓“意”之“象”, 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意象理论在中国起源很早, 《周易·系辞》已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不过, 《周易》之象是卦象, 是符号, 是以阳爻阴爻配合而成的试图概括世间万事万物的六十四种符号, 属于哲学范畴。中国的传统文化“写意”种类众多, 书法、绘画、诗歌等等, 雕塑也逐渐有了“写意雕塑”的概念名称。
那么到底何谓写意雕塑呢?我认为只要是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物象的把握意趣, 通过严谨的逻辑, 认真的态度, 提炼的手法所创作出的作品, 都可称之为写意之作。
二、写意雕塑在传统雕塑与现代雕塑中的表现
(一) 、中国古代雕塑的写意性
中国传统雕塑具有浓厚的写意性, 写意也是中国古代雕塑的主要特点, 古代雕塑追求“以形写神”的艺术感染力, 中国古代雕塑造型语言精练, 塑绘结合, 导致了雕塑与绘画审美要求的一致性, 从这一特点历代相沿, 至今民间匠师仍然大都先勾人物线描草稿, 象人物画白描一般, 再复制成雕塑。中国古代雕塑绘画性强, 符合中国古人的欣赏习惯, 他们是从绘画艺术的角度去看待雕塑艺术的, 因此欣赏古代雕塑, 也需要借用中国画的审美眼光, 才能把握美感要点。
秦朝是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 秦代雕塑与西方重比例、结构的写实雕塑不同的是, 它更注重装饰意趣的表现。它善于在那种变化着的、捉摸不定的动势、表情和衣纹中找到符合美的形态、形式而予以概括。在它似乎表达的“动”中蕴藏着永在的“静”, 这“静”恰恰是雕塑所追求的永恒。汉代写意风首先表现在它基于抵御外来侵略的民族心理, 大气磅礴, 气吞万里。对石头的征服, 蓄聚了强大的力量, 也突出了人对自然的取舍与重构, 且石头与人, 在瞬息的撞击与打造中展示了一个民族深沉的力量。
汉代可以说把写意风格推向到高端。汉代霍去病墓前的石雕《伏虎》, 工匠们保持石材自然外形, 利用材料的天然变化, 用轻快的线条刻画表现伏虎的皮毛。还有卧牛、鱼、蛙、蟾等都是尽量保持石材的原型, 撇弃细部的刻画。抓住物象的结构特征采用圆雕、浮雕、线刻结合的手法, 运用写意的方法, 看似简单却恰到好处地表现出石兽的神采。两汉的画像石的写意风格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先秦的老庄哲学, 庄子哲学中“道不可闻, 闻而非也;道不可见, 见而非也;道不可言, 言而非也!”“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大方无隅”等等我们可以看出。其主旨是提倡人们从自然中发现美, 从而发现了审美的本质。为了追求美的境界, 老庄反对人为的雕饰, 提出“成功之美, 无一其迹”“, 相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既雕既琢, 复归于朴”。汉代画像石及写意雕塑正式具有这种重视艺术形象的内在精神, 追求自然天趣的美学思想的特点。
意象性是中国古代雕塑的主要特点, 古代雕塑追求“以形写神”的艺术感染力, 中国古代雕塑造型语言精练, 塑绘结合, 导致了雕塑与绘画审美要求的一致性, 从这一特点历代相沿, 至今民间匠师仍然大都先勾人物线描草稿, 象人物画白描一般, 再复制成雕塑。中国古代雕塑绘画性强, 符合中国古人的欣赏习惯, 他们是从绘画艺术的角度去看待雕塑艺术的, 因此欣赏古代雕塑, 也需要借用中国画的审美眼光, 才能把握美感要点。
(二) 写意雕塑在现代雕塑中的表现
不仅中国传统雕塑具有浓厚的写意性, 写意雕塑在中西方现代雕塑中也有所体现, 近年来国内雕塑家创作的写意雕塑很多, 如:钱绍武的作品《李大钊》, 作品中流露出宏大的气魄, 豪放不羁的气势, 强健旺盛的力度, 集中刻画大钊同志“铁肩担道义”的精神风貌, 突出他刚正不阿, 浑身方正, 大气磅礴的北方气质。陈云岗的作品《大江东去》, 以北宋苏东坡一首词篇为题材, 以中国画中人物的形式为参考, 形象生动, 衣纹线条流畅如波浪般此起彼伏, 造型独特。吴为山的作品《齐白石》, 作品简洁粗犷, 这不是生活中的齐白石, 却是我们心中熟悉的齐白石——瘦削的脸孔、飘逸的长髯, 精神奕奕。吴为山以泥当笔, 写意了一代中国画大师的灵魂。其作品中似与不似的写意手法, 这是中国艺术的大智慧。
在西方艺术中雕塑的写意性也有所体现。西方古典雕塑从古希腊时期起, 就要求解剖、比例准确, 质感塑造充分, 注重写实技法, 强调客观性与典型性共存, 尽可能地、真实地模仿、再现自然。然而, 对于中国古代雕塑而言, 我们必须使用本自己民族的艺术审美准则来欣赏它“以形写神”的艺术效果。近代雕塑大师罗丹的作品《巴尔扎克》。作者不拘一格、并善于将集中概括与精确描摹相结合, 以外形反映内心本质等手法来塑造人物, 成功地把一概文学巨匠塑造得栩栩如生。
三、写意雕塑的展望
中国写意雕塑的发展和其他艺术精神一样经历了“形具而神生从而达意然后传情最后写意”的发展过程。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的孕育下, 每个中国雕塑家都可能会创作出写意雕塑作品来。难得糊涂, 是中国人在做人到了一定程度才能达到的境界。这所谓的糊涂象醉拳一样, 是更在意本质。当代的“写意雕塑”是传达深层次情感和心意的艺术。既继承发扬中国古代雕塑的写意精神又融合着现代浪漫主义和人文主义情怀, 内蕴深厚。有一气呵成之妙, 但又并非逸笔草草, 不求形似, 他在似与不似中捕捉人物的内心世界, 这一种写意既是中国传统的, 也是现代的。
3.探究写意化园林景观设计 篇三
关键词:日本园林;景观设计;写意化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园林设计也得到了长足地发展。作为一个具有千百年园林设计传统的文明古国,园林设计从改革开放以来再次回到中国大地,并表现出更加生机勃勃之景象。越来越多的城市公园、住宅小区,甚至私家宅院开始通过园林设计营造充满自然意趣的空间,让生活在城市当中的人回归大自然,感受自然之美。
然而随着城市土地价格的节节攀升,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塑造园林也成为了一件越来越奢侈的事情。如同苏州园林那样大规模的园林设计在现在的城市也愈发地无法实现,我们在追求传统中国园林与城市狭小的空间之间产生了巨大的矛盾;同时缺乏设计内涵、原创程度低等设计问题也依然存在。
在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考中,笔者将目光集中到了隔海相望的日本。其园林设计极大地受到了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的影响,但是又在这样的基础上发展出了独具特色并且更适合在狭小空间表现写意化的园林设计。他山之石可以为错,本文笔者将以日本园林为例浅析写意化的园林设计。
一、日本园林的形成与发展
630年,日本第一批遣唐使到达中国,犬上三田耜出使唐朝,自此前后有20批遣唐使到达糖厂,他们从中国带回了道教神仙思想、佛教净土须弥山思想以及魏晋风流的文化,在这些文化的影响下日本正式出现了大量的“中国式池苑”。从这时开始日本园林进入了“重形时期”(约公元550年-1100年,飞鸟中期至平安后期),这一时期的日本园林追求模仿中国唐代的园林风格,同时也受到朝鲜园林设计的影响。
在飞鸟前期,庭园特征是方形池,护岸由堆积的石块铺就,这还是受朝鲜半岛高句丽的安鹤宫的方池影响;飞鸟后期,随着遣唐使的交流,日本开始出现了自然风格的被称为“勾池”的曲形池。
随着日本最古老的园林设计著作《作庭记》问世,标志着日本园林设计进入了“重理时期”(约公元1000年-公元1650年,平安中期至江户初期。也是在这一时期,日本园林最具代表性的枯山水庭院开始出现,但是在平安时期,枯山水只是宫殿系园林构成中一个极小的部分,并未形成一种独立的庭园模式。
1191年,禅宗由从宋朝归国的僧人荣西传入,日本园林设计进入了“重情时期” (约公元1200年-1850年,镰仓初期至江户末期)。日本园林在这个阶段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两支:一支是沿镰仓时期佛寺方丈庭发展,到室町时代形成禅宗枯山水;另一支则是深受中国宋元画的影响,模拟中国山水画卷形成了写意性很强的池园式园林。严格内省式的禅宗,注重深思、顿悟和行动的禅,把宗教哲学变成了审美活动,把广阔的自然压缩在狭小的空间,以大写意象征手法为特征,影响了禅宗园林的发展,并最终形成了枯山水。
从此之后,日本园林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风格,并且逐步往写意、形而上的方向发展。这样的风格也深刻地影响了日本现代的园林设计,乃至生活美学设计
二、日本园林设计的特点
“重情时期”之后,在禅宗的影响下日本园林设计形成了自己的特点:纯净、极致与章法。我们可以从布局、理水、叠山、置石等角度来分析。
(一)布局
日本园林的布局从模仿中国园林到渐渐地形成自己的风格,在布局方面开始向南宗山水画的方向靠拢,追求纯净的布置,同时减少了景观的分布,以看似无序却有序的方式布置山、水、树木等。
(二)理水
枯山水体现了日本园林在理水方面的“极致”,理水而无水,以白沙象征水面,充分体现了日本园林的写意化特点。
(三)叠山
日本园林并不做太多大地形,往往是在水中置岛,模仿“一池三山”,且有一定的定式。如桂离宫,大岛和小岛布列。这也体现了日本园林对于章法的追求。
(四)置石
日本园林的置石通常利用单块石头本身的造型和排列关系,很少像中国苏州园林那样运用大量的石头,这是其追求纯净的体现。
也正是因为日本园林的以上特点,使其具有独特的艺术美感,并且也是这样的特点使得日本园林可以在极小的空间内进行设计,同时写意化的表达也更贴合现代的审美。
三、日本园林中写意化的园林设计
园林设计是将自然空间融入我们的生活空间,像传统的苏州园林,就是将山水融于一个庭院当中,自有丘壑。而具象化的自然之物与设计在小空间内往往受到束缚,同时具象的表达又与环境产生某种冲突,这也是日本园林设计不断进入抽象写意的原因。
(一)写意化的园林设计更适应狭小的空间
不得不提出,日本枯山水的出现与其相对狭小的庭院空间有着很大的关联。但是即便在不大的空间中,设计者依然可以利用布局与设计达到让山水从人的内心进入庭院的效果,这是写意化设计最重要的特点。
(二)视觉设计与精神文化的融合
写意化的设计需要的是设计者与观赏者及居住者的共同想象,而将感情融入视觉当中,同时把视觉更大程度地抽象化也让整个审美过程充满层次与乐趣。除此,也体现了园林主人、设计者的审美与人生追求。景观园林成为了人与人之间内心沟通的桥梁,理解者精神相通。
(三)文化与哲学层面的意义
园林设计不仅仅是视觉、空间的艺术,其实也是文化与哲学的外在表现。日本园林也是日本人追求极致、纯净的一种很大的象征。没有思想内核的设计永远有形而无神,而真正将民族文化、民族气质甚至哲学思想融入设计之中,才能更好地体现园林的美与艺术。
四、写意化对园林设计的启发
园林的规模大小不同,内容繁简不一,但都包含着四种基本的要素:土地、水体、植物、建筑。园林设计的宗旨是不断满足人对自然环境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要求。当代中国园林的设计在汲取中国传统园林营养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借鉴其他国家文化的设计风格。
写意化的设计对于中国园林设计,尤其是小空间当中的园林设计有着启发。
(一)园林之立意
设计一定要有魂,有核。与其他设计一样园林设计也要有其思想内核。日本园林设计反映的是日本人的审美宗教与哲学思想,同样我们在设计的时候也要讲设计的内核,否则之后所有的设计都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写意化的设计背后是对于设计内核的深刻理解与抽象展现,需要设计者对于美学哲学更高的理解。设计从来不只是单纯的技术问题,更多地是文化思想内涵的积累与展现。
(二)园林设计中的纯净
当代设计有着不同的流派,而写意化的设计则某种程度上代表了“less is more”的包豪斯设计理念,这样的理念在园林设计中也有其借鉴意义。中国古代的写意画通过大量的留白表达画家的心意,日本园林亦然。很多的园林追求表面的层次与繁华,这与中国当代普遍的社会气氛吻合;但是从另外的角度来看,故意的疏落与留白则可以获得不同的视觉与内心体验。尤其对于本身不大的设计空间,过多的布置与设计元素会使得空间更加拥挤,例如在狭小的居民小区中设计一座假山,占据居民活动空间不谈,也使得居民有一种压抑的感觉;但是如果选择合适的树木布置与孤石的布局则可能有更好的效果。
(三)园林设计中的章法
写意并非肆意无序,反而是一种看似没有秩序的秩序。园林设计追求自然,然而毕竟是人为的设计,必须要考虑周围环境、地形等多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园林与人的关系,欣赏者的角度视野对于设计的呈现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设计者在设计中必须要考虑欣赏者的动线、观景角度等。传统的苏州园林有着借景、透镜等诸多做法,这些都是值得借鉴的,尤其是对于小空间内的园林设计,有序的层次显得更加重要。日本园林中也体现这样的无序中的章法,这便是现代设计与传统设计的融合,也体现了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
(四)对于极致的追求
写意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极致的追求,当代的园林设计往往由于工期、精力等多方面的问题,通常无法进行更细致的设计,而粗放的施工也将设计中本身便不多的精致毁灭殆尽。这一点上日本园林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榜样,哪怕只是一个极小的庭院,只有适合的材料,也要用心营造,完成对于极致的追求。这样的精神也是我们当代设计中所缺乏的。园林设计是中国最悠久的设计传统,也是中国人的骄傲,但是进入现代我们却在这一方面渐渐落后。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地学习,继承中国的传统园林艺术,并且兼容并收,吸取各个国家设计的特点,结合中国的实际,做出更好的、更有精神内涵的园林设计。
参考文献:
[1]曹林娣,许金生.中日古典园林比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罗丹荔.中日园林造园艺术比较[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
[3]宁琳,余彪,甘睿.日本景观设计中的繁与简——以繁求简 返璞归真[J].公路交通技术,2015(03):128-132.
[4][日]大西克礼.日本风雅[M].王向远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2.
作者单位:
4.写意花卉说课稿 篇四
各位评委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七年级下册中的第8章内容《写意花卉》。下面我围绕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评价五个方面来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1. 《写意花卉》本节课是美术学科七年级下册的第8课内容,这节课分为两个课时,今天说课的是第一课时《写意花卉——荷花》。
2. 前一章学习了中国画的笔墨情趣,学生已经学习了中国画的用笔、用墨,作为用笔、用墨进一步实践的基础,本课除包含中国写意画的概念阐述以外,着重讲解写意荷花和写意牵牛花的画法步骤,这些内容包含中国画笔墨技法等最基本的中国画知识。这两课与后四册教科书中的中国画课紧密关联、循序渐进,使初中阶段的中国画学习相对完整。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人对《课程标准》以及本节课结构与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
知识与能力:简单了解写意花卉荷花的基础知识;培养和训练学生初步掌握写意花卉——荷花的基本技法和应用其表现自然花卉的能力;培养对传统写意花卉作品领悟、感知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认真准备学习资料和学具,通过欣赏、观摩、讨论、练习等方法积极参与写意花卉—荷花的学习,掌握相关中国画笔墨基础知识,努力完成写意花卉—荷花的作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喜爱之情和对高雅艺术的关注;培养学生用写意花卉——荷花的技法表现自然花卉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以及教材,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写意荷花的基本笔墨技法。
由于学生在短时间里很难熟练掌握中国画的笔墨,所以难点设为对传统笔、墨及纸张生宣性能的掌握。
二、说学情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小学与初中转变的初级阶段,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快,模仿能力较强,因此,这节课着重运用示范讲解法让学生初步模仿荷花的画法,但这种方法要运用恰到好处,否则学生会一味的模仿,而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授课班级为七年级,全班人数28人。全班学生的综合素质属于中等水平,个体间差异较大。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以启发学生关注中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和蕴藏在这些文化中的思想境界与审美情操为指导思想,依据《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七年级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征,依据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采用讨论法、探究法、示范讲解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恰当应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学习,结合启发引导、自主研究、讲解示范、鼓励表扬等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画荷花的兴趣,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体差异,重新认识美术教学过程中体现出的教育观和价值观。
“学法”: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通过观察课件图片、欣赏名家作品、荷花的分步技法练习、探究性学习、创新评价,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激励学生获得成功后总结心得。而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鼓励学生根据荷花的基本绘画技法和实际掌握所学的,发挥自主能动性,努力寻找适合自身学习的教学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依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以及接受能力的强弱,我构建了导课部分(展示作品、提问)——新课实施(感知荷花、分析荷花)——教师示范(荷花的作画步骤)——学生练习——展示交流——相互评价的教学过程。
(一)导课部分
分为课前准备和导入部分
1、课前准备:师生写意花卉作品和课件。搜集自己喜欢的花卉(荷花)图片;描写荷花的文学作品;师生共同准备笔、墨、纸等工具。接着师生问好,检查学具;
2、导入部分:展示出写意花卉和西方绘画的美术作品(包括写意荷花的作品)。
提问:这些作品中如何分辨出那些画是中国画?它和西方油画的区别?从材料工具上来感受中国画的特点;然后直接点题说出这些作品是中国的写意花鸟画;导课部分主要使学生感受中国写意画的美,带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实施部分
1、感知荷花:
首先(课件展示现实中的荷花摄影作品)同桌之间进行简短交流,感受自然界荷花的美感。其次,体会文学作品中荷花的美感。(多媒体展示 (北宋)周敦颐《爱莲说》的诗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欣赏名家荷花作品:(多媒体演示)现实中的荷花和画家笔下的荷花作品进行比较,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然后教师小结:形象“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色彩以墨代色,浓淡相应、笔墨淋漓,对比强烈,有中国画的特点;讲究章法,均衡取势、险绝出奇。使学生初步感知中国画的意境美。
3、要想画好荷花,我们必须了解荷花,接着讲解荷花的结构:荷花,花大
梗长,翠叶如盖。肥硕丰盈。又名芙蕖,水芙蓉。(课件展示荷花的`生长过程)
这时老师开始用手型演示荷花的形状,荷花像两只手包在一起,随着时间的推移花瓣慢慢地张开,越开越大,在这里让学生抓住荷花的特点,以便用笔画时能得心应手。
4、学习荷花表现技巧:结合课件范画,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荷花的用笔、用墨和用色。
在这一阶段让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5、教师示范:教师讲解并示范荷花花头的绘画步骤:
(1)勾线填色法:用墨或色勾出荷花的形状,花尖稍微停顿一下,使花尖颜色稍重,勾线时要注重用笔力度要适中,要用意念使得花瓣都是从花心生长出来的。接下来填色,上色时也是要从花瓣的尖部向根部染,尖部颜色较浓,根部颜色较淡。
(2)没骨法:用曙红(可调入少量大红)画荷花,注意适当留出花瓣之间的间隔和花心处的空白。
(3)没骨勾线法:在没骨法的基础上,用重色或墨色勾出花瓣的脉络来。
(4)莲蓬的画法:石绿画莲蓬。浓墨画花蕊,点花茎上的苔点。
(三)实践环节
即写意荷花练习。首先,根据老师教学示范步骤,让学生尝试荷花的勾线填色、没骨法和没骨勾线法的笔墨练习,紧接,学生进行莲蓬的笔墨练习。鼓励学生尝试新学的技法,树立自信,表扬敢于创新的学生,教师用语言激励荷花练习完成的学生。
练习后,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和归纳荷花画法的基本要领,进行熟练技法的概括和注意事项。可以根据学生荷花练习中出现的问题,提问设疑,再次让学生讨论荷花的笔墨技法的技巧。例如设疑:为什么控制不好水的应用、墨的浓淡?怎样才能控制并且随心所欲?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同时,还能让部分学生体会自己的用笔用墨,引导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
(四)评价部分
课前老师准备两幅写意荷塘的中国画作品,但作品中只有荷叶而没有荷花,组织学生将自己所画的荷花进行剪贴在教师准备的荷塘作品中,美化书画作品中的荷塘;根据自己画出的笔墨和剪贴的效果总结心得,教师作辅助评价。在这一环节主要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的综合素质。
(五)课堂小结
课堂小结的目的是强化本课中国写意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法,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转化为学生的素质,简明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以使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更深刻的理解写意花卉——荷花的几种不同的绘画技法,然后让学生收拾好自己作画的工具材料,以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
(六)板书设计
我比较注重直观地板书设计,及时地体现教材中的知识点,便于学生掌握和理解,板书设计如下:
画法: 荷花 ——勾线画法
荷花——没骨画法:曙红和大红画花蕾
荷花——莲蓬画法:藤黄加赭石画莲蓬,
浓墨画花蕊,点花茎上的苔点
(七)布置作业:
针对七年级学生素质的差异和课程的分层教学我布置的作业是课后搜集名家的写意荷花作品,按照本课学习方法做写意荷叶练习,熟悉水、墨、色的用法。
5.写意山水教学设计 篇五
贵州威宁云贵中心学校
祖志卫
教材内容:江西美术出版社《美术》六年级下册第十课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教材分析】
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文人墨客都为祖国的锦绣山河所倾倒。画家们走遍三山五岳、大江南北、搜尽奇峰打草稿,创作了大量的山水画作品。中国的山水画既表现了自然景物的景观美,同时又包含着画家对大自然的审美选择和情感寄托。
教材中选用两幅现代写意山水名家的画,如黄宾虹的《溪山深处》,画家以浑、厚、华、滋四字来体现造化的内美,即把大自然画得雄浑、厚重、华美、滋润,以此透露内在的生生不息之意。此画山石树木融为一体,同时又觉浓密之极,厚重之极,层次非常丰富,仿佛深层之中蕴含着一种意象。
李可染是继黄宾虹之后最具当代性的山水画家,所作《山村飞瀑》用浓厚的墨形成基调,一股清泉瀑布飞流直下,急促撞开沉闷的色,探索“光”与墨的变化。画面构图饱满,山势迎面而来,瀑布浓缩为一条白色的裂隙,画家用沉涩的笔调一寸一寸地刻画出绵绵密密的山峦并深入到画面的每一个角度。
【学情】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能运用形、色、肌理和空间等美术语言,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并有一定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以及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能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让学生通过学习中国画的写意山水,初步了解中国山水画发展的概况,并对其材质、形式和内容有所认识。
掌握山水画的步骤方法,能理解“勾、皴、染、点”的含义。
通过对中国山水画作品中表现的传神与魅力特点的欣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中国画绘画表现能力,以及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美术活动,掌握美术欣赏、评价、表现等基本方法,形成良好的美术学习习惯。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欣赏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感情,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并让学生感受画家所寄托的人格精神。【教学重点】初步了解山水画的内容、形式,并掌握山水画的四个步骤。【教学难点】能用笔墨表现山水,理解诗境与画境的统一。【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毛笔、墨汁、生宣、国画颜料。学具准备:毛笔(小狼毫、中白云)、墨汁、生宣、国画颜料。【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感受山水画
1、播放山水画创作历史的短片——中国山水画源自汉代,在魏晋南北朝独立发展,于唐代步入青年,于五代宋初成熟。代表作主要有顾恺之的《庐山图》、张志和的《渔歌》、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和《临流独坐图》等等。这些作者既是画家又是诗人。《渔歌》就是张志和根据颜鲁公所赠《渔歌》的诗意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环境创作的;王维的田园诗和山水画被苏轼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近代山水画画家,如黄宾虹、齐白石、傅抱石富有个性的、具有现代情趣的艺术语言,推动 1
中国山水画的技法向更高更新的水平上发展,使我们祖国古老的民族绘画之树呈现出灿烂的青春光华。
2、播放有诗情画意的山水风景配以山水为内容的音乐,引导学生进行仔细的欣赏与观察,并提出“你知道有哪些描写和赞美祖国山水的名诗名句”的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对“你看到的山水和画家笔下的山水有何不同?”的问题展开讨论。
3、揭题:中国古代诗人用文字做笔墨,寄情山水,而画家用笔墨做语言,抒情达意,让我们一起走进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殿堂。出示课题“写意山水”。
『设计意图』感受山水画的历史,让学生了解东方绘画富有特色的艺术,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引导学生欣赏的同时,努力激发学生参与审美活动的兴趣,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诗歌,歌曲或优美的文学作品中描写山水的句子,通过回忆、思考、感悟、体验,获得对山水画的感性认识,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能促进学生的合作交流。
二、技法示范,体验山水画
1、毛笔运笔及国画用墨的方法。
(1)毛笔运笔的方法:中锋、侧锋、逆锋、顺锋。表现云和水多用中锋,画出的线条轻盈流畅;表现树木则多用逆锋,画出的线条则苍劲、雄健。要画出一幅好的山水画,线条一定要刚柔相济,有质有韵,韵是线条运动的韵味、韵律、节奏,表达主观的精神,质是描绘客观对象的真实写照。
(2)国画用墨的方法:焦、浓、重、淡、清。让学生先体验破墨法,即浓破淡、淡破浓、水破墨、墨破水、色破墨、墨破色的效果,然后用泼墨法来体现水和墨浓淡相宜的层次。
2、示范中国写意山水的传统技法: 第一步,示范并讲解勾(板书:勾):用浓淡不同的墨勾出山、石的轮廓,运笔以侧锋为主。注意观察山势的走向,山的形态特征以及山的前后关系。第二步,示范并讲解皴(板书:皴):就是用墨画出山的表面也有凹凸起伏的纹理。可以用淡墨皴出山石的结构,用以表现山石的凹凸起伏的质感,运笔以侧锋淡墨干笔为主。第三步,示范并讲解染(板书:染):向光的地方亮,光线照射不到的地方暗,用淡墨渲染出山石的明暗,以增强立体感。第四步,示范并讲解点(板书:点):山上总会有一些小灌木、小石头,或者是远处看不大清的树木、房屋,那就用点来表示吧。可用浓淡大小不同的墨点来丰富山、石的结构。『设计意图』让学生对山水画的内容、使用材料、表现形式、作画步骤有初步的了解,能理解“勾、皴、染、点”的含义,掌握山水画的步骤方法。
三、主动参与,学作山水画
1、展示选好的几幅漂亮的自然山水风光图片,要求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表现近山、远山、近树、远树。
2、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自然风光,画一幅构图比较完整的山水画。教师则巡回指导,协助解决创作中遇到的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动手参与,感受笔墨的特性,体会中国绘画的技法,中国画用笔用墨的妙趣,同时让学生从技能学习提升到美术文化学习层面,体验到创作的快乐。
四、多元评价,展示山水画
从能否认识中国写意山水画的绘画形式、内容和特点;能否通过欣赏写意山水画,评价传统中国画魅力所在;能否用简单的勾、皴、染、点等山水画技法,体验笔墨趣味等几个方面,进行多元评价。
1、对课堂练习先做一番自我评价。
2、然后给同桌或同组同学评价。
3、展示代表性的作业,教师进行点评。
4、最后让学生们给自已创作的山水画配以恰当的诗句。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互相帮助、互相激励;教师有针对性的点评,让学生对创作有全面的认识。同时让诗与画完美结合,既提高学生的创作兴趣,又能感受画中所寄托的人格精神,更让山水画的主题得以升华。
五、拓展延伸,创作山水画
课外习题(二选一):
1、找出你最喜欢的描写山水的名诗、名句,然后用中国画的形式把诗句中的内容画下来,要求诗句的内容与画的内容有较大联系。
2、完成一幅画。观察家乡的山山水水,把你认为最漂亮的那部分画下来,并配以恰当的诗句,要求能以美术形象初步表达自己对诗的理解。
6.国画写意人物画法教学 篇六
写意着色可从着色兼工带写入手,并逐渐放开用笔而进入一般着色意笔。着色方法也可先学淡彩着色再研究重彩的表现。大写意,是最大限度发挥写意人物画技法特性、相对难度较大的一种形式,一些传统的简笔、泼墨、泼彩、泼水等技法都可在大写意的大笔挥洒之中得到充分运用。
1。写意线描基础
线描,是写生常用的一种技法,也是最简便的方法。这是一种单以粗细不同,刚柔相间、曲直有别、疏密相对、虚实相衬的线条来刻划形象的技法,也是国画技法中最古的一种。从西安半坡彩陶上就可以看到多变的线描鱼纹了。拿这些生动的艺术形象和原始的鱼类化石来对照,可以说明这些鱼纹是具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的伟大创造。
用自然科学的观点讲,线是面的边界,独立的线是不存在的,既使细如蛛丝的线、在显微镜下也是圆柱体。由于物各有体,有体就有面,有面就有线的感觉存在。先民们就是从这个视觉实践中发现了线、创造了线描技法。
我们运用这种技法写生时,也要根据这个理论,从物体结构上找到线。这个线则是艺术的线,可粗可细,可宽可窄,既有造型的功能,也有抒情的功能,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奠定了国画技术的基础。初学线描以折枝的大花头入手为好,用铅笔写生便于修改,再用墨线重勾定稿为好。用毛笔墨线重勾时,要注意用笔的变化,随花叶边缘的起伏而起伏,随其翻转而转折,随其结构安排笔的起讫,随其动势注意行笔的疾徐,随其不同质感注意用笔的轻重、顿挫。一般说,粗线宜于表现肥厚的东西,细线则有挺秀,质薄的感觉,直线坚,圆线柔,干笔枯,湿笔润,线的疏密也能表现出不同的空间,色彩感。一幅线描画稿,可以用匀称统一的线条,也可以用多种变化的线条构成。用墨方面也是一样,一幅白描画可用一致的墨色完成,也可浓浅兼施,求得多样统一。所有这些变化都由作者尊重感受自由调遣。熟练以后,顶好用墨笔直接写生,对象的形神、动势、质感等等,常常会启发我们运用笔墨的变化,创出新的技法,塑造出更生动的形象,这对写意画创作特别重要。
写生不同于照像,可以添枝加叶、移花接木、去芜存菁,使形象更加完美。初学者顶好是就地取材,进行取舍或增益,不要事后加工,以免减弱画稿的生动性。
2。临摹方法
半坡人创造了线描,我们也要不断地创造新技法。马克思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这种创造并不是随心所欲,并不是由他们自己已选定的情况下进行的,是在那些已直接存在着的,既有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情况下进行的。”为了创造社会主义时代的新国画,我们必须批判地继承已有的创造成果。继不继承,确实有文野、粗细、快慢、高低之分。
知识源于直接经验。临摹是化间接经验为直接经验的有效方法。临摹方法:一是对临,一是背临。对临主要用于工笔画、工笔画的工艺性强,可以笔笔求似。也可以用于写意画的学习,只须领略大意,不必笔笔求似,因为写意画中含有一定的偶然效果,既使原作者,重画原稿也不可能完全一样的。
背临的程序如下:
首先是选好临本。一种是就自己喜爱的画风,选自己仰慕的画家,特别喜爱的作品有利于自己画风的发展。一种是根据自己创作需要、丰富表现技法选择临本的。一种是为纠正自己的用笔习气选择临本的。不管是从哪个目标出发选择临本,都以笔迹清晰的原作为好,至少是质量较好的印本。
其次是读画。仔细观赏临本,领略画意。为此,也要阅读有关作者生平的材料,特别是与此画有关的评论。注意画面的题跋、款识、印章都有助于画意的理解。
三是技法分析。领略画意之后,详审技法特点,推敲画面效果是如何取得的,以及作画工序,先画什么,后画什么,何处起笔等。比如郑板桥学习徐青藤《雪竹图》所作分析:“纯以瘦笔破笔燥笔断笔为之,绝不类竹;然后以淡墨钩染而出,枝间叶上、罔非积雪,竹之合体,在隐跃间矣。”便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根据技法分析再来斟酌原作使用的器材,主要是:画本是纸是绢,是生纸还是熟纸;作画用笔类别、是硬毫、软毫,还是兼毫;再是用水的质量,是自然水,还是含胶的水。工具和材料是技法的物质基础,如果工具、材料不对头,就很难临得原作的效果,学到其中技法。斟酌好了以后,至少要画好质量近似的东西。
写意画创作要成竹在胸,临摹写意画则要成画在胸才能落墨。根据自己的需要,可以整幅通临全画,也可以局部节临。临摹完成后再对照原本校对一下,分析成败,总结经验。学时要求似,用时则要取长舍短,融汇于我。清人袁枚论诗说:“平居有古人而学力方深,落笔无古人而精神始出”。值得很好的玩味。3。写意画着色和大写意
写意着色除应继续写意线描研究用笔外,主要研究方向转向用墨、用色、色墨结合的课题之中。
中国画中的笔与墨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中的两个方面。笔中有墨,墨中见笔,是传统画对笔墨的基本要求,各种用笔中都脱不开墨色的变化。变化而有韵味却是不易之事,它是随着实践与涵养的提高而提高的。有墨而无笔,则墨中无骨,而无骨之墨易烂易平,从而失去表现力与中国画特殊之笔力感。因此前面所讲到用笔问题实际上同时是离不开用墨课题的。写意着色人物画,尽管将主题转入用墨与用色,实际也是进一步研究用笔的过程。色与墨在艺术上有许多共同的要求,用墨如用色,墨分五彩,而用色需见笔,色中见骨,是用墨用色的传统要求。中国画在形式感上的重要特征是以线为主体的各种不同墨与色的笔触有机、和谐而有韵律感的组合。当然作为用色它还有其他多种艺术表现的要求,而现代写意人物画中对墨与色中见骨的概念又在扩大与延伸,如追求肌理效果等,更多地丰富与强化了墨与色的笔触感。
墨色大致有焦、重、浓、淡、清之分,有枯润之变,有破墨、积墨、泼墨、宿墨、胶墨之法。墨之韵味与节奏产生淡雅、沉厚、丰富、淋漓、滋润等各种不同艺术趣味,并以此表现物象的某些形体与质感,意境与情趣。用墨的诀窍是在变化中求统一,这变化可以是各种墨色之间的对比,也可以是墨色本身的韵律感、丰富感、肌理感,因而用墨一般有两种倾向,一是对比中求统一,另一是统一里求变化。前者追求丰富而鲜明,后者则应和谐而不单调。
墨法中最常用的是破墨法。由于生宣纸的渗化性与排斥性,水的含量以及落笔的先后不同,可使浓淡之墨在交融或重叠时产生复杂的艺术趣味。具体讲可分浓淡互破、枯润互破、水墨互破等,而这其间含水量、速度、落笔相隔之时间、纸性与墨质、笔类与笔型都起着不同程度的作用。如同样的含墨含水量,由于下笔速度快慢不同,会引起宣纸与笔接触的瞬间的长短,这样在宣纸上反映的浓淡及渗化度会因所吸的墨与水多少而不同。如果两笔之间相隔时间长短不一,也会因先落之笔痕干湿度以及渗化范围大小不一而与后落之笔的交融中产生不同效果。羊毫与狼毫因吸水放水量不一样,作破墨效果润枯度也不一样。鲜墨与宿墨、胶墨,用破墨法都会产生极不同的效果
鲜墨清醒华滋,宿墨古朴而浑厚,胶墨凝重而生涩。纸质优劣或渗化性不同,用同样之水分与墨色,效果也会大异。油烟墨、书画墨汁、松烟墨、墨胶以及广告墨色都会在宣纸上产生不同趣味,而这些不同性质的墨,会因不同质地的纸产生大相径庭的效果。因此墨法的掌握需要的是实践与个人经验的不断积累。
积墨法,山水画中用得较多。所谓积墨是指各种不同墨色、不同笔触的不断交错重叠而产生的特殊艺术效果,给人以浑朴、丰富、厚实之感。积累时每一层次的笔触的复叠,一般在前一层次的笔触干时才进行,而笔触的相叠必须既具形式感又能表现物象。积墨时,湿笔比渴笔更难,因为湿笔之积累,易臃肿呆俗,不易追求到苍郁淋漓的效果;而渴笔不但容易疏松灵秀,如有败笔时,也容易补救。渴笔之积累应防止松散纤弱。湿渴混积是最常用的技法,搞好了可出现浑、秀并呈之效果。积墨法在人物画中一般用在画毛发,粗质感的物件与衣着,老人的皮肤,以及表现某些对比及气氛中的特殊效果等。
宿墨之法。宿墨是因室温偏热,而使所研的新鲜之墨胶与墨发酵分离而成的,这种变质之墨可能在偶然中被画家发现其所能产生特殊艺术效果。宿墨因胶部分或全部发酵、墨粒游离引起沉淀,这样便会在宣纸上时凝时化,而且笔痕清晰,不易渗化或覆盖。宿墨不如鲜墨之墨色有光泽,但却乌黑而浓郁,作画时,往往因其各种笔痕不易相融重叠,以及部分未发酵之墨的偶发性的渗化而形成一种特有的奇趣,从而使宿墨法自成一格,并被历代画家所青睐。
泼墨法,是指随笔将多量的不匀之墨水挥泼于宣纸上的作画方法。这种挥泼而成的笔痕、水痕,有一种自然感与力度,但有很大的偶然性与随意性,是作者有意与无意的产物,容易出现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效果。泼墨法往往和大写意联系在一起,适用于追求情趣、感觉以及在造型上无需很严格的题材与物象。如画衣着宽松不定型的人物,画活动中或舞蹈中的简笔型人物,或画处在风、雨、雾、夜中的人物,都有利于泼墨法的发挥。
指墨法,是以手指为笔作画的一种特殊表现手法。早在唐代就有“以手摸素绢”作画的记载,但真正形成指墨法,是清代高其佩,他在前人基础上发展与完善了指墨的技法。指画实际是运用手指头、手指本身,甚至手掌部进行作画,一般地说,手部的凹凸与皮肤是贮水器,附在手部的墨水沿着手指不断流向指尖,利用手指指甲与指尖肉进行作画。指甲无需太长,半厘米左右足够了,太长容易使所画的痕迹单薄,甲与肉同时接触纸而容易产生较厚重之效果。五个手指可以分别运用,也可以连续运用,也可二、三指合起来使用,甚至手指各关节与手掌有时也可配合使用。为了蘸水方便,也可用小碟盛墨水,凑在手边,边蘸边运指。指画用纸不宜渗化度太大,应用豆浆纸、煮硾笺或者熟宣或相当渗化度型纸。
胶墨法,是指以参胶之墨作画的技法。参胶可先参和在墨中,使墨成重胶状,也可墨与胶随时边参边画。胶墨在宣纸上因胶与墨之间比水与墨之渗化困难并且容易产生不均匀,而我们正是利用这种特殊性能去表现某些新的感觉。胶墨画法自古有不少人运用,如任伯年、吴昌硕、蒲华都是用胶墨的能手。胶墨之痕在干后仍有新鲜而湿润之感,而且水所渗成的边圈包围透明的墨韵、墨块之效果,常为画家所利用。
墨法并非仅以上几种,新的墨法也在不断发现和试验,但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与总结。
色,可以分为颜色与用色,在古代写意人物画中,用色居从属地位,水墨为上,水墨为主,用色特别是用重色的作品很少见。近代与现代的写意人物画用色开始增多。
中国画颜料,原先都是直接取自矿物与植物,朱砂、朱磦、赭石、石青、石绿、石黄等都以矿砂加工而成,花青、藤黄、胭脂等取用植物之汁加工而成。现代使用之颜料,已打破原先之框框,许多水彩色如群青、紫、洋红、曙红、铬黄、天蓝、大红、柠檬黄等等都成了经常借用之色,甚至部分水粉色也时而掺和用之。颜色中矿物之色与粉质色不易渗化,却极易沉淀,一般地说,植物质与非矿非粉之色渗化度大,也不易沉淀,可是真矿物之色有不易褪色之优点,而其他之色到一定年代画面便会褪色,难以长期保存。
写意人物画用色有原色、调合色、色墨三种。古代之绘画以原色为主,写意人物画也如此,而且以淡彩居多,现代写意人物画用色品种繁杂,手法也随之增多。原色与墨色之间有天然之联系,以墨为主的画面原色会显得单纯、醒目,有协调之感。而以原色为主的画面,墨色也会具清晰明亮之效果。现代的写意人物画,原色使用仍是人们研究的重要课题,特别是对民间美术、民间工艺美术中使用原色的研究和汲取,从而使现代写意人物画之原色色调比古代要丰富得多。
现代写意人物画注重画面的色彩调子,促进了对调合色使用的研究。如西方绘画,特别是水彩、水粉画的用色方式,现代工艺美术的色调处理,磨漆画的色彩感觉以及对自然界新的审美视角的追求等等,都是影响中国写意人物画的调合色使用的重要因素。但中国写意人物画调合色研究的基础重点应放在固有色的变化上,对光源色研究与利用不能作为重点。调合色应在表现丰富多彩固有色的变化上多下功夫,从色块的并置效果中求得大统一、小对比、丰富而协调的效果。
在古代作品中,用色一般不打破物象原来不同固有色之间的界限,在现代之作品中,有的仍沿用这种手法,但已开始按画面需要与作者的主观感受去概括与处理画面的色彩,或打破固有色之间的界限,或归并同类色甚至按气氛与表现的需要改变原有的色相等等。这些手法虽然超出固有色的色相与界限,但仍需以所表现物象为依藉,尊重特象的总体感受与印象,否则容易失去生活的浓度,并养成用色上类型化、概念的习惯。
色墨是中国写意画很有特色的一种表现手法。由于生宣纸有渗化性的特点,色、墨、水的互相渗融过程会形成无穷的极为丰富的色墨深浅层次,如果蘸墨技巧较高,水、色与墨又会在落笔前的毛笔笔端先形成丰富的层次,如果运笔时这种笔端的变化与宣纸的渗化度利用得当,便会产生只有中国写意画才具有的神奇效果。
色墨的混合使用,应该注意几点,一是墨与色在调色盘中不能过分地调搅,如果调搅过分均匀,画面上易形成呆板的效果,如果嫌调合太匀,可在落笔前再蘸水以造成笔端色墨的再次不匀均。二是含水之笔蘸墨与蘸色后可不在盘中再调和,即直接落笔在纸面上,边运笔边调和,同时也边表现,让色、墨与水在纸面上进行自然的交融,从而色与墨可保留各自原本的明亮度。三是通过不断实践,提高把握笔端色墨分量以及落笔后效果的能力,特别是落笔后从浓到淡的反复涂抹,从而使色墨的对比、层次、比例在运笔中产生由强到弱的丰富而自然的色墨之阶。四是白色与墨的混合使用会形成特殊的区别于淡的银灰色,如果与新鲜纯淡墨并置使用,会产生微妙的韵律感。色墨混用会增强色彩浑朴感,又会使墨色增添层次,并容易使画面减少火、俗之气。不过一幅画面不宜普遍使用色墨,这样容易花和碎。调合的色墨与不调合的色墨可结合使用,以便画面更耐看一些。近代历史上有许多色墨运用的高手,如吴昌硕与任颐、齐白石给我们提供了很多这方面的范作,有待于进一步继承与发展。
水的使用。画写意人物画离不开用水,笔、墨、色的特色的发挥很重要的因素便是用水,“墨非水不醒,醒则清而有神”,画面要有神韵,首先必须掌握用水技巧。用水涉及笔端含水多少,纸与笔的品类,用笔的速度及接触纸面的时间长短,用笔的力度与方式,还有水本身的不同性质等等。譬如,笔端含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画面渗化的结果,而同样的含水量,在不同的用笔速度与力度情况下,又会产生不同的枯湿感。含同样水分的软毫与硬毫,因为软毫放水慢,而硬毫放水快,会产生不同的笔痕,而不同性能的纸质又会直接影响水分渗化度的大与小。同样的含水量又会因中、侧、卧、逆的不同用笔方式而产生不同效果。如中锋水顺流,侧锋与卧锋水不顺流,而逆锋又会因笔毛时紧时散而减少笔毛与纸接触面,使宣纸无法集中汲取笔端所含之水等等。而水本身的不同性质又会影响其与色与墨的调合效果,如清水、混水、矾水、胶水、酒水作为调合之用,或者单独使用都会产生不同的艺术趣味。清水是最常用的,前面提到的笔、墨、色的效果,指的是清水的作用。混水可使色泽稳重,矾水可使色墨之笔痕清晰,胶水可减缓渗化速度,使部分色墨似化非化,并保持湿润之感觉,酒水可加速渗化范围,也会使有的色与墨沉淀等。不同的水如果先入纸面都会在生宣纸上形成水晕与笔痕,而这种水痕产生排它性,使后敷之彩与墨无法将其全部覆盖。从而保留住隐现程度不一的痕迹以表现某些特殊的效果。大量的清水又可以部分地冲移未干之色与墨的痕迹,或直接冲渗入色墨之中产生新的水痕。
勾勒是中国画用笔的主要形式,勾勒表现的难度也最大。单线勾勒明确而暴露,因此比其他用笔形式更需精心设计和具有较深厚的功力,才可能使画面笔笔讲究,有力度、经看,笔与笔之间要有呼应,节奏,构成疏密有致,浓淡与枯温得当。改变传统线的用笔方式,追求新的形式趣味,追求总体上线的节奏感与造型的整体感。笔简而意繁。勾勒应尽量洗练,必要时勾勒可重新按需组合,精取大舍,甚至改变物象的原本形态。注意每一笔功力的体现,笔与笔之间的刚柔、曲直、浓淡的对比,互相之呼应与韵律,主体构成的用笔应尽量反复斟酌。以勾勒、皴擦、渗染等手法为主,画面可将扎实与虚松结合起来,并注意实而不板、松而意到的效果。
生活小品。尽管是即兴的随笔画,但平时必须大量积累有情趣的生活速写之素材,毛笔速写与其他速写均可,在这种速写的基础上进行小品构思,促使想象力的发挥。拖泥带水,边勾边涂抹,一气呵成,以期达到自如、生动而浑然一体的
艺术效果。充分利用宿墨湿中见笔、似渗非渗的性能,宿墨一般地说以湿笔易出效果,枯笔则特点不明显,因此凡以宿墨作画,可多用湿笔、饱和之笔。以疏松的枯笔为主的表现能给人以苍劲之感,枯而凝练是掌握枯笔的关键,利用枯笔所产生的飞白,作适当渲染,通过细心的收拾,使画产生松动而整体的效果。打破常规的线的组合方式,使点与线形成有机结合的格局,并改变线的肌理效果,但保持传统线的讲究功力的基本特点,以丰富线的艺术趣味,同时提高线的表现力。各种技法的结合使用,枯、湿、皴、擦、点、厾、渗、染的有机组合以更充分地表现物象,落笔前对线、点、面的安排,可有个大体的设想,以使画面整体自然、丰富。
7.《写意花卉》教学设计 篇七
关键词:小写意花鸟画,国画,教学优势
当前阶段,在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国画艺术作品中,笔者认为,小写意花鸟画是最适宜进行教学的一个画种。文中结合笔者的实际国画教学经验,结合诸多的学习材料,对小写意花鸟画的相关内容进行简单分析,紧接着对小写意花鸟画的实际教学优势进行全面的阐述。
一、小写意花鸟画
现阶段,我国所独有的中国画可以依次分为人物、山水、花鸟等种类。花鸟画的艺术作品创造材料的获取十分简单且宽泛,在国画中只要是天空中飞翔的都属于花鸟画的范围。最近这几年,一部分哺乳动物画被一些专业人士分支为走兽画。一般情况下,但凡是以花卉、花鸟为主的绘画画作,全部属于花鸟画。
在当代的国画领域中,花鸟画早已不再像过去那样引入注目。吴昌硕先生作为当前最具影响力的花鸟画家,其选用的绘画主题以花卉为主要对象。因其绘画的作品色彩与墨的合理调配,导致作品在最后呈现过程中,完全不乏真趣盎然的内容。
现阶段我国国画领域依然活跃着诸多小写意花鸟画的大家。他们默默无闻、勤勤恳恳地奋斗在小写意花鸟画绘画创作与教育事业的最前沿,不畏艰险、兢兢业业,将艺术文明进行传承。这不仅有效地继承了过去传统的小写意花鸟画形式多变、造型各异、栩栩如生的绘画技巧的同时,还侧重结合时代发展的精神外貌,进而更加有效地将小写意花鸟画引导至顶峰时期。
二、小写意花鸟画在国画教学中的优势
1. 互动活动中实现快乐学习的优势
当前阶段,国画在创造过程中用笔最为精妙的一点,即为不具备一定学习基础的人是无法将其读懂的。为此,在国画教学过程中,若只是单一地进行教学及要求学生进行艺术作品的临摹,是万万不可的。一旦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学习思维出现一点偏差,便会严重影响其学习质量。在进行国画教学过程中,最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模式即为美术教师一边艺术创造,一边进行教学,学生则全神贯注地进行学习。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全部掌握艺术绘画用笔的起、止、走、行等变化。古人语:“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教师一人的刻苦钻研必然顶不过教师与学生之间面对面最为直观的交流。在学生创作小写意花鸟画过程中,其耗费的时间比较短,学生完全可以在观察完教师的操作后,提出自己的学习疑问,与教师进行密切的学习交流。学生一旦遇到绘画问题,教师则可以对这些内容进行重复教学。教师此种做法,不仅有效地营造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同时还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绘画能力。
2. 经济成本层面的优势
小写意花鸟画,实质就是艺术作品意境的再现。简单地说就是指以个人的内心思维去感官外部的一切,然后再通过绘画将其所见所闻进行具体表达。教师若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选用篇幅较大的长卷,通常情况下是无法实现的。为此,教师需要在具体展示过程中,充分考虑到示范所需要的空间,并在充分满足其要求的基础上,对画卷进行有效的小化。小写意花鸟画,则完全符合了此要求。其不仅不需要十分厚重的色彩及数量颇多的画纸,同时还不需要十分高端的教学情境。小写意花鸟画,仅仅只需要一张宣纸、一支毛笔、一些墨汁、若干颜料等,在课桌上简单地铺垫一块纸板,学生就可以开始艺术创作。运用一些简单的绘画材料,结合一张小小的纸巾就可以充分展现出我国优秀国画的艺术价值。除此之外,学习成本的降低,使普通家庭的经济条件都可以承担。为此,在教学国画过程中,运用小写意花鸟画进行教学,则可以真正使国画走入平民生活中。
3. 教学成效上的优势
运用小写意花鸟画进行教学,从简单的握笔动作到复杂一些的用笔用墨,从国画画面成分构成到色彩之间的合理配比,从简单的借物抒情到运用简单的绘画作品进行强化其文化内涵。教师可以直接在教学课堂中,看到学生的学习变化。若学生遇到学习问题,教师则可以当场进行教学引导,极大地避免了学生回到家中后在自我练习过程中误入学习误区的问题。此种教学模式,会极大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进而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综上所述,国画教学当前最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即全面提升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与关注力度。为此,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充分结合小写意花鸟画的教学优势,进行科学有效的国画教学。
注释
8.《写意花卉》教学设计 篇八
[关键词]小写意花鸟画 国画 教学优势
[中图分类号] G633.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70056
当前阶段,在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国画艺术作品中,笔者认为,小写意花鸟画是最适宜进行教学的一个画种。文中结合笔者的实际国画教学经验,结合诸多的学习材料,对小写意花鸟画的相关内容进行简单分析,紧接着对小写意花鸟画的实际教学优势进行全面的阐述。
一、小写意花鸟画
现阶段,我国所独有的中国画可以依次分为人物、山水、花鸟等种类。花鸟画的艺术作品创造材料的获取十分简单且宽泛,在国画中只要是天空中飞翔的都属于花鸟画的范围。最近这几年,一部分哺乳动物画被一些专业人士分支为走兽画。一般情况下,但凡是以花卉、花鸟为主的绘画画作,全部属于花鸟画。
在当代的国画领域中,花鸟画早已不再像过去那样引入注目。吴昌硕先生作为当前最具影响力的花鸟画家,其选用的绘画主题以花卉为主要对象。因其绘画的作品色彩与墨的合理调配,导致作品在最后呈现过程中,完全不乏真趣盎然的内容。
现阶段我国国画领域依然活跃着诸多小写意花鸟画的大家。他们默默无闻、勤勤恳恳地奋斗在小写意花鸟画绘画创作与教育事业的最前沿,不畏艰险、兢兢业业,将艺术文明进行传承。这不仅有效地继承了过去传统的小写意花鸟画形式多变、造型各异、栩栩如生的绘画技巧的同时,还侧重结合时代发展的精神外貌,进而更加有效地将小写意花鸟画引导至顶峰时期。
二、小写意花鸟画在国画教学中的优势
1.互动活动中实现快乐学习的优势
当前阶段,国画在创造过程中用笔最为精妙的一点,即为不具备一定学习基础的人是无法将其读懂的。为此,在国画教学过程中,若只是单一地进行教学及要求学生进行艺术作品的临摹,是万万不可的。一旦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学习思维出现一点偏差,便会严重影响其学习质量。在进行国画教学过程中,最行之有效的一种教学模式即为美术教师一边艺术创造,一边进行教学,学生则全神贯注地进行学习。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全部掌握艺术绘画用笔的起、止、走、行等变化。古人语:“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教师一人的刻苦钻研必然顶不过教师与学生之间面对面最为直观的交流。在学生创作小写意花鸟画过程中,其耗费的时间比较短,学生完全可以在观察完教师的操作后,提出自己的学习疑问,与教师进行密切的学习交流。学生一旦遇到绘画问题,教师则可以对这些内容进行重复教学。教师此种做法,不仅有效地营造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同时还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绘画能力。
2.经济成本层面的优势
小写意花鸟画,实质就是艺术作品意境的再现。简单地说就是指以个人的内心思维去感官外部的一切,然后再通过绘画将其所见所闻进行具体表达。教师若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选用篇幅较大的长卷,通常情况下是无法实现的。为此,教师需要在具体展示过程中,充分考虑到示范所需要的空间,并在充分满足其要求的基础上,对画卷进行有效的小化。小写意花鸟画,则完全符合了此要求。其不仅不需要十分厚重的色彩及数量颇多的画纸,同时还不需要十分高端的教学情境。小写意花鸟画,仅仅只需要一张宣纸、一支毛笔、一些墨汁、若干颜料等,在课桌上简单地铺垫一块纸板,学生就可以开始艺术创作。运用一些简单的绘画材料,结合一张小小的纸巾就可以充分展现出我国优秀国画的艺术价值。除此之外,学习成本的降低,使普通家庭的经济条件都可以承担。为此,在教学国画过程中,运用小写意花鸟画进行教学,则可以真正使国画走入平民生活中。
3.教学成效上的优势
运用小写意花鸟画进行教学,从简单的握笔动作到复杂一些的用笔用墨,从国画画面成分构成到色彩之间的合理配比,从简单的借物抒情到运用简单的绘画作品进行强化其文化内涵。教师可以直接在教学课堂中,看到学生的学习变化。若学生遇到学习问题,教师则可以当场进行教学引导,极大地避免了学生回到家中后在自我练习过程中误入学习误区的问题。此种教学模式,会极大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进而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综上所述,国画教学当前最为核心的教学目标即全面提升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与关注力度。为此,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充分结合小写意花鸟画的教学优势,进行科学有效的国画教学。
【《写意花卉》教学设计】推荐阅读:
写意国画教案06-21
工笔花卉教学设计06-27
花卉参观报告07-22
花卉市场09-01
花卉调查报告08-07
花卉盆景租摆协议08-29
花卉盆景租摆合同11-01
盆栽花卉生产技术08-19
《花卉与生活》说课稿10-05
花卉基地面积测绘报告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