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压力的作文

2024-07-21

高一压力的作文(共12篇)

1.高一压力的作文 篇一

叮铃铃”下课了。老师和往常一样布置了很多作业,班里抱怨声连成一片。这时,老师对我说道:“小陈,你今天把黑板报出好,与小王一起打理好卫生。今天大扫除的时候,你领导他们干活。”话刚说完,老师就走出了教室,只留下我呆呆的站在那儿。小汪转过头对我说:“可怜你,心疼你,我也没办法呀。”于是在全班同情的目光之下,我开始了奋笔疾书。

下一节课是英语课,英语老师带着一大捧试卷走进了教室,叫出了我的名字。我大吃一惊,不安地站了起来。心想:完蛋了,这次一定没考好。老师说“你这次考的不错,100分,不愧是英语课代表。”我放下心来,老师又说:”希望你下次再接再厉,不能让别人追上你。课代表嘛,就要第一,不能骄傲呀。”要表扬就表扬,说这些干什么?让我的压力更大了。

压力来自家庭

“你看看,你看看,这次又没考到年级前三,我说你这几天又开始翘尾巴了。”妈妈朝我大吼起来。我小声嘀咕,“第四名不也挺好的。”妈妈耳朵可灵了,这句话被她听见了。“什么好,你看人家小王考了第二,人家父母都是教师吗?”我吐了吐舌头不再说话。这时候,爸爸回来了,把试卷拿了过去,我的心里七上八下的。爸爸看了一遍,笑着对妈妈说:“不错,不要生气了。”妈妈看了看,脸色才好了些。虽然妈妈不再大吼了,可我的压力更重了。

压力来自补习班

周末放假,妈妈也不放过我,给我报了一大堆补习班,语文、数学、英语、作文。我补得头昏脑胀,天昏地暗。不得了不得了,再加上这么多家庭作业,我都要疯了。

天哪,压力山大。

2.高一压力的作文 篇二

一、学生作文难的原因

1. 作文教学无计划, 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有人慨叹, 最难教的是作文, 最好教的也是作文。最难教是因为没有专门的作文教材, 没有系统的作文方法和技巧, 没有固定的作文课时, 即没有一套完整的循序渐进的训练学生写作的权威依据。每个语文老师的作文课都与自己的兴趣、爱好、语文素养密切相连, 如爱好写作的老师多讲一些, 写作一般的老师讲得比较少。自己昏昏如何使人昭昭?最难教还因为教育对象虽然是一群十六七岁的鲜活的生命, 他们意气风发, 情感丰沛, 思维活跃, 想象丰富, 渴望理解和交流, 个性张扬, 对未来充满向往。但是高中各科沉重的学习任务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家———学校, 两点一线, 读书———吃饭———睡, 三位一体的生活抑制了他们原始的创作冲动, 以致他们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理科上, 在书山题海中寻求一时的满足和快感, 于是开始漠视语文, 尤其是写作。最好教是因为作文教学在很多人看来不需要备课, 写一个作文题目在黑板上就可以混一节课, 主管部门也无话可说, 加上批改作文时给学生一个好分数, 评讲作文时把写得好的念给大家听。这样课前无计划, 无目标, 课后无反思, 无总结, 长此以往, 写作水平自然无法提高。

2. 中学作文教学的功利性强。

近年来, 全国高考作文的大趋势是变话题为材料作文, 因此从高一就让学生熟悉高考题型, 做各种各样的材料作文, 即使学生对材料茫然不知也要亦步亦趋。老师一边从引———议———联———结四个环节给学生讲材料作文的技法, 一边让学生读相关的材料范文, 把他们训练成考试的机器。这样能提高作文分数, 从而提高语文成绩, 提高学校、社会对老师的满意度和美誉度。殊不知, 训练的结果挫伤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他们的作文不是“我手写我心”, 心有戚戚焉, 并一吐为快, 而是挤牙膏皮, 凑字数, 应付交差。

二、有效增强高一作文教学效果的建议

怎样改变作文教学现状,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

1. 创设良好的写作情境, 激活学生的记忆, 唤醒学生沉睡的激情, 激发学生创作的冲动。

这个工作必须从高一抓起, 把每周的晚自习上成作文课在课时得到保证的前提下, 抛开一切作文之外的附加条件, 潜心于本真的作文教学。

面对高一新生, 为了走近他们, 了解他们的写作水平, 我让他们自由作文, 结果多半以亲情和友情为主题。概括起来表现亲情的经典题材是下雪天送棉衣, 下雨天送伞, 半夜生病送医院, 深夜灯下缝补衣服等, 千人一面, 大同小异。表现友谊的是同学帮我打饭, 灌开水, 早上像爸妈那样提醒起床生病时自掏腰包给我买药等。可见学生的作文不但素材陈旧, 枯燥, 脱离生活实际, 而且思想浅薄, 缺乏境界。我首先想到的是让学生找到写作的源头活水, 死记硬背, 生拉活扯, 移花接木不是作文的方法和途径。下面是我以亲情为话题进行的实战指导。

我开始讲故事, 现身说法, 第一个故事是:“我最难忘的一节课”:“那是我上初中二年级的时候, 因为做错事被妈妈打了 (在灶里烤木材, 没把火埋好, 材烧毁了, 还殃及了一些家什固发现及时, 没有酿成火灾) , 一气之下没吃早饭就去十几里外的学校读书。也等于是负气离家出走, 心里很委屈地想, 饿死算了。一到学校见了自己的伙伴, 早就把这些倒霉事给忘了, 只是肚子咕噜咕噜地叫个不停, 有点头昏脑涨的感觉。那个时候, 我没有零花钱, 即使有, 学校也没吃的东西卖, 有点后悔, 不该任性, 但还是强打着精神上课。大概是第三节课, 杨老师的几何, 我听得云里雾里, 不知所云, 一心只想吃东西。这时我听到同学们小声的说话声, 有的还不停地朝教室后面看, 我转过头去一眼就瞥见了我的妈妈, 她像一个犯了错的孩子, 惊恐、拘束地站在教室后面, 面对讲得很投入的老师她不知该怎么办。我赶紧给老师告了假, 拉着妈妈走出了教室。我流泪了说不清是惊喜, 还是羞涩, 总之, 满腹的委屈烟消云散。从此我不再与妈妈赌气, 做事更谨慎小心。但今天想起这事仍然倍觉温馨。”听了我的叙述, 整个教室鸦雀无声, 有几个女同学甚至热泪盈眶。

第二个故事是“拐弯处的爱”:“一个小男孩对父亲的严厉、父亲的呵斥耿耿于怀, 认为父亲不爱他, 很郁闷!一天, 小男孩与同学上学, 父亲跟他们同行了一段路, 在岔路口分手了, 小男孩不停地数落父亲的不是, 他的同学跟他打赌说:‘你信不信, 你的爸爸会在路口的拐弯处回过头来看我们。’小男孩说:‘除非太阳从西边起来。’过了一会儿他们还是把头将信将疑地扭了过去, 正在那一瞬间他爸爸也正回头朝他们望, 无言的对视融化了小男孩心中的坚冰, 小男孩释然地笑了, 很轻松地奔向了学校!”

第三个故事:“一个边远山村的女孩, 高考前几天回家调整, 相依为命的妈妈很疼爱女儿, 为了慰劳女儿高考复习的辛苦, 为了减轻女儿暑天的酷热, 妈妈跑几十里赶集买了个西瓜回来切成块状叫女儿吃, 每次女儿也叫妈妈吃一块, 妈妈都找各种理由推辞说不喜欢这玩意儿, 女儿信以为真, 把所有的西瓜都吃了, 可不经意间她发现妈妈收拾桌子时, 在啃她没啃干净的西瓜皮, 而且津津有味。她一下子恍然大悟, 内心除了甜蜜, 更多的是酸楚, 眼泪涌出来了, 但她不能让妈妈发现, 就在心中暗暗发誓:我一定要让妈妈过上好日子。在高考的考场上正是以这则真实的故事, 用一颗赤子之心作文, 打动了改卷老师, 获得了作文满分!”

孩子们, 亲情是无处不在的, 虽然表现方式各不相同, 天下父母对子女的爱都是一样的, 没有高低之别, 关键是我们是否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去洞察这一切, 是否具有一颗善感的心灵去感悟这一切。

教室里开始不平静了, 孩子们若有所思, 若有所悟, 凝重的表情舒展开来了, 一个个跃跃欲试, 都好像有话要说。

我趁热打铁, 发下作文纸叫学生二度作文, 重写亲情话题。这一次交上来的作文内容丰富, 风景各异, 一篇篇都是父爱母爱的颂歌, 一段段都是孩子内心真情的倾诉, 都是真情实感的流露, 一改第一次作文华而不实的作风。

其中一个孩子写她寄住在姨妈家, 尽管衣食无忧, 但看到姨妈与表妹的黏糊劲, 总有一种别样的感觉, 酸溜溜的, 很想妈妈。

另一个孩子写在万家团圆之时, 她和奶奶、妹妹在家过年, 十分冷清, 没有年味, 此时她没有怨恨妈妈不陪伴自己, 而是担心妈妈, 含辛茹苦, 只身在外, 有家不能回, 妈妈你的年是怎么过的?瞬间我觉得他们长大了, 从依赖变得自立自强, 有一种强烈的责任自觉。

二度作文让我明白, 孩子们是多情的, 老师要创设写作的情境, 激活他们的记忆, 激起他们沉睡的热情, 从而形成创作的冲动, 调动他们写作的积极性。有了浓厚的写作兴趣, 他们就会一吐为快, 不愁写不出好作文。

有了丰富生动的内容, 再谈作文思想的锤炼, 便是水到渠成的事。

2. 及时批改作文、评讲作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作文批改要快, 而且必须写评语, 这是与学生心灵的对话, 不但可以就写作谈写作, 还可以进行心灵的交流, 从而增进师生间的情谊, 亲其师, 信其道。

评讲作文, 朗读, 贴墙, 交流, 多种方式并举, 对于有特点的在班级朗读, 比较优秀的贴墙, 并拿到其他班级交流, 语言和立意俱佳的推荐报刊发表。让各种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 都有成就感, 从而形成比、学、赶、帮争先恐后的写作局面。

3.对高一作文教学的反思和探索 篇三

关键词:作文教学;网络;题材

今年是我第四次进行高一语文必修一和必修二的教学。比起前几次的重基础,这一学期的教学,我主要把精力放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上。我认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其中书面表达能力又主要是作文能力。但一段时期以来,我的作文教学总是陷入一个恶性循环里。教师费尽心思,但吃力不讨好,教学效率不高。学生得不到有效的指导,写不出好的作品。学生厌写导致老师厌教,教师厌教以致不想去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去调动学生的作文写作积极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

一、产生问题的原因

1.过分强调作文教学的题材性

学生在作文前,教师就一而再、再而三地引导学生在选取题材时,一定要选有意义、能提炼出主题、能概括出中心思想的题材来写。每次这样的反复强调,学生心目中就早已形成了一个题材优先的框框。还未下笔,心里就受到了束缚。为了要寻找一个能概括出有意义的中心和主题的题材来,煞费苦心,搜肠刮肚。这样自然会使学生忽视自我和周围很多丰富多彩且饶有趣味值得一写的东西。作文时,不让学生有感而发,却先要学生先选一个中心和主题,再按图索骥找题材。这不仅封闭了学生心灵,而且,这样的作文练习,变成了学生的一种负担,简直就和数学物理的套用公式是一样的道理,所以学生总是在写自己不想写的东西,写的时间长了,这种写作就变得了无趣味,自然写不出好的作文。

2.过分强调作文的形式性

这集中表现在我们会按照高考高分作文的模式去指导作文,热衷于炮制优秀作文的种种写作方法,让学生削足适履,依葫芦画瓢。作文教学,技巧性的训练当然不可少,我们以为我们在为孩子好,教给他能在考场上得高分的作文方法,其实正是扼杀了他们的创作力和想象力,对作文而言,不再是孩子们的有感而发,不再带有自己的真情实感,而是一套现成的模式,出现了万能的作文材料,我们熟知的一些历史人物变得非常全能,只要写作文,就可以按照作文的主题和要求在他们身上找到作文需要的材料点,所以就出现了万能的李白、杜甫和屈原。

以上弊端,集中到一点,就是忽视了学生的自我,其实学生作文与做理科习题不同,学生作文要投入自我情感。作文其实是一种“自我”精神性的实践活动,它与学生“自我”心灵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就要激励学生表现自我,进而引导他们表现好自我。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爱上写作,写出打动人的作品。

二、解决对策

1.放宽学生作文的外延

我进入很多学生的qq空间,发现平时作文一塌糊涂的学生

在qq空间里的日志竟然写得深刻感人,缠绵婉约。写作功底简直让我吃惊。我就想如果把作文的外延放宽一点,让他们以写日志的方式作文不也是一种作文方式吗?而且是一种更自觉的“表现自我”的“私人写作”。学生在空间里的日志有人评论、有人赞誉,有人转载,因此这种写作往往给学生带来极大的精神满足,写作时不厌其烦,乐此不疲。因此我就倡导要把学生写日记写日志的这种自觉的“私人写作”形式加以转换、扩展为一种有意识的作文训练方式。在改作文的方式上也和以往不同,由学生轮流改留言或进行评论,这样的话学生越来越爱写作,对写作的兴趣浓厚了,写作的水平随之提高了。

2.利用小报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习作的兴趣,我经常鼓励他们把作文打印出来贴在教师的墙面上进行展示。甚至通过办小报的方式贴在教室外的墙面上向全年级的学生进行展示。这样做的前提是我会在展示之前和学生做好沟通,肯定学生的优点,好好表扬一番。然后,会让学生说说自己这篇习作还有什么地方能作进一步修改。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一般都能积极参与。修改后,学生常常惊奇地看到,“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通过这样的互动,学生再也不把写作文视为“拦路虎”了,也从心底感受到“文章不厌百回改”的道理。当家长会上家长看到教室里贴的学生的习作时,会看到孩子的点滴进步,和孩子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慢慢地,学生从办小报中感受到了自己的作品被别人认可的喜悦和满足,也为了让自己的作品见报,会在写作上更下功夫,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让学生不再害怕写作。

3.利用网络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指导

我是一名85后的教师,我喜欢上网浏览新闻,也喜欢在好朋友的空间里瞎逛留言。当了老师后,我也喜欢把自己的学生变成自己的QQ好友,经常关注他们的空间动态,进行交流。从学生的空间里,我会发现很多课堂上发现不了的东西,他们有淋漓尽致的表达青春的方式,他们有对他们的偶像的支持方式,他们在空间里嬉笑怒骂,纪念他们的爱情和友谊。而我做的就是以一个朋友的方式和他们谈心,陪他们烦恼,同他们一起高兴,作为语文老师还可以利用QQ空间经常给他们推荐好的书籍,好的文章,对他们的日志读完之后发表看法,进行指导,偶尔学生在空间里尝试写作的诗歌我都会转载评论,这样的方式不仅拉近了我和学生的距离,还间接地指导了他们的写作,简直一举两得。

学期中间,我因为身体原因休息了一个多月,学生经常会在网上留言给我,跟我说心里话,鼓励我,这大概就是做老师最幸福的时候吧。就为了这些可爱的学生,我也会继续努力,多想办法,激发他们的创作能力,让他们写出更加富有青春气息的作品。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想有一天等我老了,翻阅那些学生写过的作品,该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为了这种幸福,一定会将快乐写作、快乐语文的理念进行下去。

(作者单位 新疆克拉玛依市独山子第二中学)

4.压力高一作文 篇四

实验开始了,老师左手拿起空杯子,右手拿起小纸片,把纸封在杯口上,老师说:“贴不起吧,但我可以用纸封住杯口不让水倒出来,大家可要看仔细了!”然后老师把瓶子放到讲台上,再倒满水,小心翼翼地拿起小纸片,贴在瓶口上,接着慢慢地把瓶子倒过来,老师刚把手轻轻地拿开,“啪”的一声,瓶子里的水全出来了,还把我们的第一排同学的书给弄湿了,第一次实验失败了。接下来老师做的第二次、第三次实验也没有成功,同学们有一些不耐烦了,我发现有的同学在讲台下偷笑,有的同学叫老师算了,别做这个实验了。可是老师却没有放弃,还胸有成竹地说:“俗话说‘失败乃成功之母’,实验做不成功决不罢休。”

张老师开始做第四次实验了,只见老师小心地把水灌满瓶子,然后拿出一张刚刚裁剪好的白纸,轻轻地把纸片从左往右平移,直到把纸片全移到瓶口,封住了瓶口,再慢慢把瓶子倒过来,老师最后松开压住瓶口的左手,奇迹出现了:白纸牢牢粘住了瓶口,杯中的水一滴水也没出来。不可思议,老师成功了,我真佩服老师不轻言失败的可贵精神。

5.初三压力的作文 篇五

是的,我就是一名学生。所以我的压力来自于这几方面的。每到期中考、期末考,老师们就疯狂的占课,紧接着就用“题海战术”来对付我们,让我们“淹没”在“题海”里。所以这一系列的原因,就给我们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俗话说“化压力为动力”。我们班就是这么干。还记得初一的时候。那时快期末考了,所以语、数、英三科老师们像吃了兴奋f剂一样地占课,永远讲不完。语文老师前脚刚走,英语老师后脚就进门了。一点休息的时间都不给。但是,压力就是动力,老师给我们造成这么大的压力,那我们的动力肯定是很大的。所以我们四班在奋斗,在“题海”里游泳,争取早日到达“岸上”。我们就这样“拼搏奋斗”终于让我们拿到了年级第一。老师们也眉开眼笑了,同学们也到达“岸上”。是的,老师给我们压力,同学们就“化压力为动力”,才会有这样的成果。

没错,就是压力!你想想以前的中国多么落后,现在这么富强,这完全来自压力,世界各国带来的压力。如果不化压力为动力,中国那会像现在这样强大。哪会有今天的60周年庆国大典。

6.我的压力作文 篇六

对于小学生来说除了学习上有些压力,其他都不用管的,可是对于我的压力在于心理上承受的太多了。

我的压力于学习、生活想要生活普普通通很难,就像生病你无法防御。我有时觉得自己想的太长远,就像学习一样给自己太大压力必须办到才行,可是我给自己定的要求太高每次都无法办到,我觉得自己的思想太复杂,每当想放松放松时脑海就想自己的学习成绩,我只有拼命追赶,不断努力才能赶上其他人,可是它并不像我想象的一样简单,如果没有学习的激情,只有不断想象,空努力那么换来的只是徒劳。

我自己画了一个心情表,每当开心或难过时在那个表上就会记录下来,可我在看到那个表格时发现上面苦脸最多,笑脸最少,我不知道我的这些顾忌哪来的,只通过写作了解自己,因为我的学习成绩,我一直把自己关在阴影中。

许多与我同龄的同学都没有像我这样的.,也许我的压力并不算是压力,生活中的点滴事情只有去经历才会知道,或许去发现,学习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坏,生活没有我想象的那么遭,只是我还小没有经历过那么多事情,我的压力说出来会减轻一部分。

7.高一压力的作文 篇七

一、拨开迷雾———高中生作文与作文教学的现状

1. 缺取米之能, 难成巧妇之炊

高中生正处在人生如花般灿烂的季节, 又生活在这样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里, 应该有丰富的经历、感受来叙写。但是, 沉重的学业负担使他们疏于观察沸腾的生活, 无暇思考美丽的世界。现在的学生普遍怕写, 为应付老师或考试所写的文章往往是套话、大话、空话连篇。

2. 失有效之法, 难解学生之困

多数教师在广种薄收的失望后, 往往热情日消, 最后无为收场。于是, 在作文教学中, 不少教师从高一便开始让学生阅读、仿写高考满分作文, 要按照一个比较狭隘的要求作文:内容紧跟高考题、形式四平八稳、主题“放之四海皆准”, 以不失分为原则, 杜绝求新求异。且不说学生们是否乐意这样写作, 我们只需要思考一下, 这样的做法是否真的符合作文教学的初衷。

3. 存不当之想, 难中有效之的

作文教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对此, 我相信肯定有许多不同的声音。教者不同, 认识不同, 境界也便不同。有的教师认为, 作文教学就是为高考这一仗, 于是致力于指导学生揣摩高考作文的成功之道, 揣摩阅卷者的心理;也有教师认为, 作文教学是教给学生书面语言交流、沟通的本领, 因而大力指导学生作文要观点鲜明、文字畅通。对以上两种做法, 我都不是很赞同。把作文当做高考敲门砖的做法过于功利, 将严重影响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损害作文教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而后一种做法, 忽略了作文其实是学生情感抒发、心智成长的过程。

曹勇军老师提出, 欲“立言”, 先“立人”;“言”是叶是花, “人”是本是根———“人”立起来了, “言”之立便是自然而然的事。因之, 曹教师对于作文教学领域流传甚广甚久的一些经典说法提出了质疑。比如对于“作文与做人相结合”, 他认为二者不是一种“相结合”的关系, “作文”是“做人”的应有之义。曹老师在他的著述和讲座中也反复强调“以大于高考的基座为基座, 以高于高考的要求为要求”, 鼓励广大同仁解放思想、阔步前行。

这让我意识到, 只有超越应试, 才能真正战胜应试;只有让学生思想的成熟、人格的成长与“作文水平”同步, 才是写作能力真正提高的关键。而作为高中语文课程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教材, 是专家们精挑细选而成, 汇聚了中外多位名家的各类文章, 充满了丰富多彩的写作技巧和素材, 更蕴涵了异彩纷呈的思想精神。这便是教师们最应该认真利用的“立人立言”的范本, 更是“躲在学校成一统”的高中生们最应抓住的资源宝库。因此, 连锁语文教材与作文教学, 能让两者都“生活”起来。

二、上下求索———用语文教材之石, 攻作文教学之玉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通过讲解这些“例子”, 有意识地增长学生的“见识”, 提高其多方面的水平和能力。当然, 我这里提及的“见识”, 并不只是见闻的增多, 更多的是指对事物的见识、见解和辨别、理解事理的能力。而这条途径, 正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教学手段。

1. 开垦课本土壤, 培养材料意识

在作文训练中, 我们常常指责学生的作文空洞无内容。然而, 一味指责学生, 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设法帮助学生走出“无米之困”才是问题的关键。叶圣陶先生说过:“我们知道有了优美的原料可制成美好的器物, 不曾见空恃技巧却造出好的器物来。”优美的原料从哪里来?从教材中积累是最直接、最便捷的方式。

高一语文包含苏教版必修一至必修四共90多篇文章。教材中优美的句子、段落, 动人的人物事件, 或直接摘录、或灵活处理, 都可以变成作文素材。

在此, 我推荐曹勇军老师借鉴传统写作方法———“隐括”而来的“内容提要”法。曹教师将摘抄与课文学习联系起来, 采用“切问近思”的方式, 经常让学生在课文学习中进行“内容提要”, 借此提升他们的转述力和概括力。如学习了赫尔曼·黑塞《获得教养的途径》一文后, 他让学生写了《黑塞谈读书》;学习了高尔斯华绥的《品质》, 让学生尝试写小说人物格斯拉的“人物评传”。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也借鉴了这种做法, 不仅在培养学生变课文为作文素材的意识方面, 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而且提升了学生巧妙积累课外素材的能力。

2. 挖掘教材土壤, 孕育生活作文

也有教师会质疑, 仅仅将语文教材作为一个“僵死”的素材库是远远不够的。的确, 教材是一个固定的仓库, 更应是一眼流动的活泉。它不仅能丰润原本内容枯干的作文, 而且能引领学生去感知大千世界的美, 增强学生感受生活、理解人事的能力, 深化学生作文时对“意”的把握。然而, 如何将教材学习这种“吸纳”, 自然地过渡到写作这种“倾吐”上去呢?我认为, 以教材阅读教学为情境, 以学习体会与感悟为写作内容展开写作, 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以下是我在高一教学中对一些课文所做的“学写结合, 生活作文”的几种尝试:

(1) 合理利用课文, 创设作文情境

其实不管是教师出题还是学生作文, 都需要一定的作文情境。以往, 部分教师往往毫无酝酿地抛出一个冷冰冰的题目, 而学生面对一个横空出世的题目, 往往缺少充分的准备, 局促成文。于是, 学生写作的进步不大, 作文课堂死气沉沉。我认为, 这是缺少作文情境和为文冲动的缘故。

在教授必修第一册《十八岁及其他》时, 多数教师请学生先写一封信给家长, 再请家长回一封信。但我的做法是先给家长发出一份作业———给自己的孩子写封信, 要求在心中对自己孩子的成长、教育和对他 (她) 未来的希望。等信收齐后, 在课堂上把信一封封地郑重地交到学生手中, 让学生当堂拆封阅读并写回信。之所以颠倒写、回的顺序, 是因为很多家长在养育、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很多故事, 也有很多话, 而现在的学生对父母的观察和理解普遍不够细致、深入。看信的过程, 与其说是一种回顾, 不如说是一种唤醒。这堂专设的“回信课”将生活事件引入课堂, 是一次写作训练, 也是一场精神洗礼。由一篇课文, 引发一次“父 (母) 与子 (女) ”的沟通风暴, 赋予课堂真实的生活色彩, 学生的写作欲望也因此得到激发。

(2) 依托课文激发, 孕育作文个性

教授必修一《江南的冬景》时, 我重在让学生品味五幅图景背后的意蕴美、情趣美, 并指导学生将学生把眼光从课本挪转, 凝视窗外和校外, 漫步家边的街巷, 采撷江南独具特点的场景, 学习借鉴郁达夫的笔法写一幅“我心中的江南图”。在这次作文训练中, 没有严格的主题限制, 没有不少于800字的字数要求, 这既消除了一些学生的担心, 也让水平处于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自由发挥。学生们有的写烟雨古巷, 有的写夏日乘凉, 有的写黑白江南色, 还有的由江南之雨写到江南之人。

如学生张烨的《江南雨韵》:

生在江南, 长在江南, 却很少留意身旁的这块土地, 细细想来, 最美的当数江南之雨。

江南的雨, 滂沱之中不失温婉, 冷清之中不失俏皮, 绵腻之中不失洒脱。模模糊糊的几行叠加在一起, 落在黑瓦白墙、小桥流水、巷弄石板之上, 便构成了一幅简简单单, 但又意韵独具的水墨画。

江南之人, 被江南之雨浸润了几千年, 也早已从骨子里渗透出阵阵雨的味道:江南诗人的细腻, 江南女子的温婉……

当我撑着伞, 打从江南古桥上走过, 便总想雨的一生, 它似是和我一样同是这块土地上的过客, 但它却沉入数千年江南的文化中。

优秀课文的激发, 作家笔触的引领, 推动着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思考, 生发、孕育了学生独立而鲜活的观点, 而这种思考的结果又推动着他们进一步反观课文, 使他们对课文的认识不断深化。这便形成了教材与作文之间的良性循环, 不仅使学生在写作、阅读上受益, 也能让教师在教学中更加轻松。

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要努力挖掘教材中蕴藏的资源, 让教材与生活、与作文发生一系列连锁反应, 不断拉近教材、作文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使学生直接、间接地从教材中获得丰富的生活体验和感悟, 得到心灵成长、人格提升的机会, 从而充盈作文的粮仓、提升作文的意蕴, 有效解决学生“作文难, 难作文”的棘手问题。

参考文献

[1].曹勇军《培养写作中的材料意识》,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9年第9A期。

[2].李海新《新课改下高中作文教学摭谈》, 《考试周刊》2010年第18期。

[3].郭庆东《教材——作文素材的土壤》, 《中学语文》2011年第5期。

8.高一压力的作文 篇八

一、高一作文教学的一点思辨

1.“讲”在“写”之后,切勿本末倒置

这是高一作文教学的第一点思辨。作文能不能教?语文老师有没有作为?这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很多人认为创作不能教。有关专家说过,大学是不培养作家的,作家是社会培养的。高中更不培养作家,但是高中语文教师并不是完全无作为,问题是由什么样的人来教,用什么方法教。现在的中学里天天讲作文课,却收效甚微,原因是教得不甚得法。

这点教学思辨的关键在于,教作文靠“讲”不成——实际上很多教师都是“讲”作文。如果在课堂上讲鲁迅先生所讥笑的“小说作法”之类,讲如何作人物描写,如何描写环境,如何结构,结构有几种——攒珠式的、橘瓣式的……那是要误人子弟的。教创作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写”,如果要讲,那“讲”要在“写”之后,切勿本末倒置,就学生的作业,讲他的得失。教师先讲作文八法行文十大捷径,让学生照猫画虎,那是行不通的。

2.分清文体,明确写作方向

一次考试后,我询问学生作文写作选择的是什么文体,我自然地期待他回答的是记叙文或者议论文,但他回答说他写的是散文。华东师范大学版教材高一年级第一单元的写作训练题目是“十六岁,我想说……”,有学生写作之后向我提出疑问:“老师,这个题目是一定要写一篇散文吧?”这两个具体实例说明事实上有很多学生分不清文体,记叙文、议论文、散文在他们的意识里并存,没有按文体写作的意识。

这是一种有偏差的文体分类思路。记叙文与议论文是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进行分类,在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五种最基本的表达方式中,前三种记叙、议论、说明可以独立构成文体,形成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而散文的划分是从文学体裁的角度,而不是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所以与散文相并列的概念是诗歌、小说、戏剧。所以,学生不能讲“我写的应试文体是散文”,因为散文与记叙文与议论文都有交集。从内容选材的角度来看,如果是写人叙事的散文,那就应该归为记叙文;如果是哲理性的议论为主的散文,同时辅以华美的语言,这样的散文就应该归为议论文。所以,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明白,他们所写的应试文体只有两种,要么记叙文,要么议论文,这是进行进一步写作训练的方向与基础。在高一阶段,理清文体分类思路,才能明确写作的方向,才能在以后的写作训练中有的放矢。

二、高一作文教学几点具体指导

1.记叙文的叙议结合

首先,运用夹叙夹议手法的作文是记叙文,是记叙文就意味着记叙的篇幅必须占主导地位,权重很大。而议论的篇幅只能在记叙的事例之后加一两句比较精警的议论,“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这是夹叙夹议的记叙文最合理的构成。

要写出叙议结合事理相融的记叙文,学生的实际写作困难在议论部分,不知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以及态度,有时无的放矢,不能揭示规律,或者矫揉造作、上纲上线、生搬硬套。

要恰当巧妙地运用叙议结合,使议论成为文章的点睛之笔,做到事理相融,有三个简单易用的方法:

(1) 对事例进行分析。这是最常见的议论方法,是对叙述的事件加以分析,分析事件的意义,剖析事件的实质,揭示蕴含的哲理。

(2) 对事例发感悟。对事件发感悟是最易操作的议论方法,在叙述事件之后生发开去,着重表达作者的感想和领悟。如高一课文《邂逅霍金》,这就是感悟,作者的领悟就是议论。

(3)对比性议论。这种议论先是对所叙述的事件进行阐释、挖掘,然后再举出事例与之比较分析,找出二者之间的相同点或不同点,通过对比,揭示主旨。比如学生习作《阳台记》中,学生会先写到自己因为日趋繁忙的学习生活而淡忘了阳台,后来因为朋友对阳台之美的发掘,她才意识到原来美与自然一直就在她身边。

2.议论文的具体论证过程

在议论文的写作实践中,学生一般能做到的是议论文有观点,且基本鲜明,行文的整体结构也能体现并列或者递进。写作困难在于具体的论证过程,大多数人往往写着写着就成了举例子外加一句话总结,对中间的议论过程不知如何下手,思路模糊混乱。

应在中心论点明确的前提下确定每个分论点,以清晰的结构组成全文,对分论点的论述过程也就是证明中心论点的过程。

对分论点的论证过程可以用以下方法构成:分论点+正面道理论证+事例及分析+反面道理论证+事例及分析+总结。例如《论语》中的一段: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这是夫子的感叹。颜回是我贤能的学生啊,这就是分论点。然后,为什么说他贤能?因为他安贫乐道,吃得简单,住得简单,这是例证。接下来是对比论证,人都不堪其忧,但是颜回也不改其乐。最后再总结。

所以,论证过程的思路可以梳理为:观点亮出来,加正面的道理论证,事例一方面要和前面的道理結合起来,一方面也要有点分析,再加反面的例子,从正反两面来说,或是一种对比,再加事例分析,最后加一个总结。每个分论点所在的小节均可分解成以上六个部分,每个部分两三句话,这样简单一点,我们只要逐个完成目标,就能把一个小节写好。避免每次都是没什么论证就直接把结果写出来,太草率了。如习作《极限》就很好地体现了此论述过程:

对于个人来说,极限就是以自己的现有能力难以达到的目标。人是有超越极限的精神的,这是支持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动力,也是推动文明发展的主观力量。虽然达到极限是那么困难,但是顽强的人们总是去努力超越它。因为只有超越了它,人才能提升自己的能力,使原本平淡的生活发出耀眼的光芒。美国自行车手阿姆斯特朗身患癌症,却用瘦弱的身躯赢得了环法大赛五连冠的荣誉,超越了生命的极限。相反,如果人类在极限面前一直畏缩不前,将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文明。没有爱因斯坦等人对经典物理学极限的超越,人类就不会了解精深的现代物理世界;没有莱特兄弟对飞行极限的超越,就不会有今天蓬勃发展的航空航天事业,是对极限的超越改变了世界。

9.压力的作文题目 篇九

压力 苏省南京市回龙桥小学六年级三班毛清玥 在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里,时时刻刻都给我们增添着压力,老师的批评,家长的责骂,同龄孩子的耻笑,这一切的一切都会让我们感到压力的存在.星期一至星期五,我们白天在学校专心致志的听老师上课,晚上回到家后又认真的完成老师所布置的作业.节假日本来是让我们休息,放松的时间,但是父母总让我们上这个班,那个班,剩下的时间还要写作业,这让我们无法休息.每个星期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反反复复,有时甚至会让我们感到生活是那样的枯燥无味.每当面临各种各样的大小考试,爸爸妈妈都会给我们到书店去买各种各样的辅导卷子给我们做.考试完后,总把我们和他们认识的孩子做比较,夸别的孩子怎么怎么好.这让我们失去了信心,虽然我们有一点进步,但家长总把我们和比我们好的同学相比,不管我们再怎样努力在家长的心目中我们永远都是一个不爱学习的孩子.我真的不知道大人心里是怎么想的,好像自己的孩子永远都比别人的孩子差似的.为什么家长只知道让我们学习,批评我们.为什么大人一有事就会埋怨我们.真希望大人们能改掉这些习惯.

10.生活的压力作文 篇十

“吧嗒、吧嗒……”我的眼泪不争气地滴了下来,滴在了那鲜红的78分上……

“考的那么差,你看看人家,学得多好,你再看看你,看看你,写完作业了给我把数学试卷抄2遍!”妈妈尖厉的声音在我耳畔时时回响。

一下,两下……我感觉自己快要喘不上气了,一块、两块……许多的石头一点一点压在了我的身上,真的好重,好重。

每当考试前,我就会想起父母尖厉的声音和失望的眼神,心中的恐惧和压力就更重了。

我极少考差,即便考好了,他们也会吹毛求疵,找我缺点去批评我。我知道,他们只是望女成凤,想要我更好而已,我也知道,他们这是爱我的表现。可是,他们却无声地给我施加了压力。

别看我每天都在嘻嘻哈哈中度过,可有谁知道,我这欢笑的深处到底藏了什么呢?

终于,我考了满分,我带着奖状回家,妈妈看着新奖状,心里美滋滋的。可我并没有什么感觉,只觉得很累,我走回房间,躺在床上,心里的石头太多了,我好想卸掉一些,但,他们太重了,我搬不动!

11.高一压力的作文 篇十一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些‘火药’。”这“火药”就是要把文本教学与作文教学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地铺开,找到二者融合点,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高一语文必修1教学中,我尝试将文本教学与作文教学相融合双线进行,尝试让学生从平时学习中感受到学习语文的功效。

一、让学生通过朗读文本进入写作情境

以活动带动写作,降低教学要求,让学生有话说,并且用学生易体验到写作成功感的方式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主要步骤是:第一步,开学初,课堂上进行必修1第一单元“认识自我”综合活动,选取《我很重要》及《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的有关于自我信心建立的文段,让学生有情地朗读,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感受到与自己内心相似的作者经历,从而进入想要表达自己的情境中;第二步:进一步诱发学生能把内心想说的话说出来,让学生充分谈自己对自我的认识及对人生的感悟;第三步:学生有话要说,但没有章法,于是我用排比、比喻修辞编了一首散文诗《如果》;第四步:通过阅读来感受表情达意的方法。

二、抓住文本中的某个与写作相关的点来进行鉴赏

这个点的选取应是学生容易接受且能感受到有实效的一点进行教学,从而渗透写作表达,巩固片断写作,为全篇写作埋下伏笔。主要步骤是:第一步:选择物象。如教授《静女》时抓住诗中用“彤管”“荑”来表现“静女美且异”这点来渗透作文表达教学;第二步:运用比喻修辞。有了物象,还得找到恰当的方式来表达,具体可以通过移情法运用、把课堂写作渗透扩展到即兴考察、将小片断扩充成较长文段,抓住所要表达的人事细节进行描绘等方式进行。

三、让学生通过第三单元散文文本阅读学习掌握表情达意的方法

比如教授《荷塘月色》《我的家在哪里》《拣麦穗》,抓住作者直抒胸臆,借景借物来表达自己对真善美的追求。让学生学会抓住身边的环境及身边的平凡事来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而不是凭空捏造。

四、利用文本教学,让学生掌握写作布局谋篇的基本方法

教授第二单元的人物传记文本,特别让学生注意文章的结构安排。如《“布衣总统”孙中山》中第一段“孙中山坐镇南京后,人们喜欢以‘布衣总统’称呼他”点题,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除此之外,文中用一些过渡句来告诉读者文章所要表达的孙中山的哪些方面的品质,如:“说起这称谓的来历,还有一段精彩的故事”“生活不定期是像过去一样简朴”“穿衣服也很朴素”“日常生活十分有条理”“生活十分简朴”等。

我们的课堂文本教学中渗透写作表达,通过一步步深入的方式,学生在一开始的小片断写作表达中体现到小成功,心理上觉得原来文本的学习是如此重要。慢慢地他们不再觉得写作是件苦差事,不会在老师布置写作文时叫苦连天,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可以写,有东西写,有办法写。在这样慢慢地体验到大成功后,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热情不断增加,我们的语文教学也不再走边缘路线,这就更能体现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12.高一压力的作文 篇十二

几十年来, 国内外许多学者针对如何快速、准确测定煤层瓦斯压力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试验, 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测定方法, 其总体上可分为直接法和间接法。直接测定法按封孔材料的不同[2]主要可分为2种: (1) 水泥砂浆封孔法, 该方法适用性强, 操作简单, 成本低, 但是只适用于岩层致密完整、无裂隙发育的钻孔, 地质条件复杂时难以完全封堵裂隙, 封孔效果难以保证; (2) 封孔器测压法, 该方法利用各种封孔器封堵钻孔两端, 然后通过黏液充填封钻孔两端的空间及其周围裂隙, 但是对于裂隙发育的岩层, 黏液难以完全封堵钻孔周围裂隙。基于此, 周世宁等提出了固液气三相泡沫封孔法, 利用泡沫中所携带的固相填充剂封堵煤体中的裂隙, 其封孔效果明显强于前者, 从而达到快速、准确测定煤层瓦斯压力的目的[3]。但是此法成本较高, 操作比较繁琐, 仪器回收较困难, 应用较少。王轶波等[4]提出了采用聚氨酯泡沫代替两段胶囊, 成本低, 操作简单, 不需回收复用, 但是由于聚氨酯的膨胀速度不好控制, 所以需要多次封孔, 且封孔长度短, 因此现场应用也不多。当现场无法采用直接法测定煤层瓦斯压力时, 间接测定法提供了一种获取瓦斯压力的重要手段。间接测定法主要是根据瓦斯压力梯度、煤层瓦斯涌出量、煤层原始瓦斯含量、残余瓦斯含量、煤屑解吸指标等参数与煤层瓦斯压力之间的关系, 推算出测压地点的煤层瓦斯压力, 但是其所测得的瓦斯压力准确性难以保证, 有待进一步验证。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抚顺研究院基于瓦斯解吸规律, 利用井下煤屑瓦斯解吸量测算煤层瓦斯压力, 方便快捷, 只是需要预先测得煤对瓦斯的吸附常数a、b值。另外, 许多学者从地应力、热力学等角度[5,6]推导出煤层中瓦斯压力的理论计算方法, 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从理论上完善了煤层瓦斯压力的计算方法, 但是这些方法所需参数较多, 计算较为复杂。

针对上述方法存在的不足之处, 通过相同损失时间不同平衡瓦斯压力下煤屑解吸瓦斯压力测定实验, 研究了煤层瓦斯压力与平衡瓦斯压力之间的关系, 并在此基础上推导出了煤层瓦斯压力的计算公式, 结合现场钻屑解吸瓦斯压力恢复曲线, 便可以推算出测压地点的煤层瓦斯压力。

1 煤屑解吸瓦斯压力测定实验

1.1 实验原理

煤层瓦斯压力是指煤层孔隙中所含游离瓦斯呈现的压力, 即煤层的裂隙和孔隙中的游离瓦斯分子热运动撞击所产生的作用力, 因此, 瓦斯压力和瓦斯含量尤其是游离瓦斯含量密切相关。煤层压力降低到一定程度, 煤中被吸附的甲烷开始从微孔表面分离, 即发生解吸。而影响煤层瓦斯解吸的主要因素有煤的变质程度、煤的破碎程度和煤层瓦斯含量。在测压地点一定范围内煤的变质程度基本相同, 实验所用煤屑皆采用1~3 mm煤粒, 而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瓦斯含量主要取决于吸附平衡压力, 因此实验室进行了不同平衡瓦斯压力下煤屑解吸瓦斯压力的测定实验。

1.2 实验方法

在实验室进行的不同平衡瓦斯压力下煤屑解吸瓦斯压力测定实验流程如图1所示, 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 在郑煤集团赵家寨煤矿二1煤层采集10 kg煤样, 筛选出1~3 mm煤粒, 把煤样装至离密封罐罐口约10 mm位置为佳, 拧紧密封罐, 然后将密封罐放置于实验装置上。

(2) 启动真空泵, 在60℃恒温水浴中对密封罐进行脱气, 抽气时间控制在24 h内, 同时观察真空计, 当真空计的测定值达到20 Pa时, 则认为已经抽真空, 关闭真空泵。

(3) 脱气结束后, 打开截止阀, 调节与甲烷瓶连接的气体减压阀, 使充气压力达到0.3 MPa, 向煤样罐充入浓度为99.9%的甲烷气体, 观察压力表, 当其达到目标压力且连续2 h以上不发生变化, 即可关闭截止阀和气体减压阀。

(4) 将密封罐置于30℃恒温水浴中进行吸附平衡, 48 h后记录煤样的平衡瓦斯压力。

(5) 打开截止阀, 放气2 min, 然后开始用秒表计时, 观测压力表变化, 每30 s记录一次压力变化, 至30 min后每1 min记录一次, 将读数记录在压力观测表上。

重复上述步骤, 充气压力依次设置为0.6, 0.9, 1.2, 1.5 MPa, 对实验室5组不同平衡瓦斯压力下煤屑解吸瓦斯压力数据进行拟合处理, 得到5组不同平衡瓦斯压力下煤屑解吸瓦斯压力恢复曲线 (图3) 。

1.3 实验结果分析

通过对实验数据分析发现, 对数公式能够较好拟合煤屑解吸瓦斯压力恢复曲线, 即P=Alnt+B。系数A表明煤屑在不同平衡瓦斯压力下解吸的差异性 (图3) 。不同平衡瓦斯压力下赵家寨煤矿二1煤层煤屑解吸瓦斯压力恢复曲线拟合公式见表1。

由于系数A表明煤屑在不同平衡瓦斯压力下解吸的差异性, 其值和煤层瓦斯压力P密切相关, 因此分析煤层瓦斯压力P和系数A的关系, 发现赵家寨煤矿二1煤层煤屑解吸瓦斯压力恢复曲线的拟合公式系数A与煤层瓦斯压力P服从指数关系, 对其进行指数拟合, 拟合公式为P=0.156 3e39.983A, 相关系数为0.987, 表明二者具有较高的相关性 (图4) 。那么只需在现场测压地点进行煤屑解吸, 对现场解吸瓦斯压力恢复曲线进行对数拟合得到系数A, 然后代入实验室所得煤层瓦斯压力的指数公式即可推算出测压地点的煤层瓦斯压力。

2 现场应用

2.1 测压地点概况

赵家寨煤矿测压地点位于14采区运输上山, 该区主采的二1煤层赋存于山西组下部, 上距砂锅窑砂岩42.59~93.88 m, 平均64.72 m, 下距L7灰岩20~25 m, 平均22.28 m。煤厚0~21.75 m, 平均厚5.50 m, 煤层倾角5°~7°。煤厚沿走向变化较小, 沿倾向变化相对较大, 但煤层总体上属于较稳定的中厚—厚煤层。煤层直接顶板为泥岩、炭质泥岩或砂质泥岩, 厚度0.13~0.87 m, 平均厚0.48 m。直接底板为泥岩、炭质泥岩或砂质泥岩, 厚度0.13~2.87 m, 平均厚1.07 m, 属较稳定底板。

2.2 现场测定

此次测压地点选择在14采区运输上山距16#钻场以东10 m (1#钻孔) 。当钻杆钻至目标煤层时, 开始计时, 收集压风排下的煤屑, 将煤屑装至离密封罐罐口约10 mm位置为佳, 然后迅速拧紧密封罐, 密封罐上连接精密压力表, 记下此时开始解吸的时间, 要求煤样自钻孔暴露至装罐解吸时间t0控制在2min内。用秒表记录煤屑在60 min内解吸瓦斯压力P随时间t的变化情况, 然后对井下实测数据进行拟合, 得到拟合公式P=0.015 6lnt+0.020 2, 相关系数为0.998, 拟合度较高, 从而取拟合系数A=0.015 6 (图5) , 将其代入P=0.156 3e39.983A, 可计算得煤层瓦斯压力P=0.29 MPa。

实验期间, 在14采区运输上山距16#钻场以东10 m (1#钻孔) 、30 m (2#钻孔) 采用全程套管高压注浆封孔进行了煤层瓦斯压力直接测定。经过近1个月的观察, 读取压力表显示1#钻孔和2#钻孔的瓦斯压力值分别为0.22, 0.24 MPa, 与以上瓦斯压力相比较可以确定, 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可以确定煤层瓦斯压力, 能够满足现场施工要求。

3 结论

(1) 通过对相同损失时间不同平衡瓦斯压力下煤屑解吸瓦斯压力恢复曲线的分析, 发现煤层瓦斯压力与平衡瓦斯压力具有一定关系, 且对数公式能更好地拟合瓦斯压力恢复曲线, 即P=Alnt+B。对数公式中系数A表明煤样在不同平衡瓦斯压力下解吸的差异性, 和煤层瓦斯压力P具有指数关系。

(2) 在赵家寨煤矿14采区运输上山采集煤屑, 现场进行解吸瓦斯压力测定并对其进行拟合处理, 得到现场拟合系数A, 结合实验室所确定的指数公式即可计算出煤层瓦斯压力, 并对结果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 此方法所确定的煤层瓦斯压力准确可靠。

摘要:煤层瓦斯压力是判断煤层突出危险性的重要指标, 同时也是采取抽放措施的重要参考依据, 因此快速、准确地测定煤层瓦斯压力意义重大。通过煤屑解吸瓦斯压力测定实验, 对相同损失时间不同平衡瓦斯压力条件下煤屑解吸瓦斯压力恢复曲线进行分析, 发现煤层瓦斯压力与平衡瓦斯压力具有一定关系。实验表明, 对数公式能够很好地拟合压力恢复曲线, 系数A表明煤屑在不同平衡瓦斯压力下解吸的差异性, 和煤层瓦斯压力存在指数关系。根据此规律, 可在测得现场煤屑解吸瓦斯压力恢复曲线的系数A后, 结合已确定的煤层瓦斯压力指数公式推算出测压地点煤层瓦斯压力, 并在赵家寨煤矿得到了验证, 效果良好。

关键词:煤层瓦斯压力,平衡瓦斯压力,解吸瓦斯压力恢复曲线,拟合公式

参考文献

[1]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2009.

[2]林柏泉, 周世宁, 张仁贵.三相泡沫密封性能的实验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1992, 21 (3) :13-20.

[3]王轶波, 陈彦飞, 王凯, 等.煤层瓦斯压力测定钻孔新型封孔技术[J].煤炭科技, 2003 (2) :17-19.

[4]唐本东.煤层瓦斯压力计算[J].煤炭工程师, 1997 (1) :45-48.

[5]王宏图, 鲜学福, 尹光志, 等.煤矿深部开采瓦斯压力计算的解析算法[J].煤炭学报, 1999, 24 (3) :279-283.

上一篇:初步培养、考察记录下一篇:北京卷诗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