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竞赛的倡议书

2024-08-20

劳动竞赛的倡议书(精选8篇)

1.劳动竞赛的倡议书 篇一

劳动竞赛倡议书

公司全体员工,同志们:

劳动竞赛的冲锋号角已经吹起,战鼓已经擂响,2012公司“促发展、上规模、增效益”劳动竞赛现已正式启动。为了响应云南公司号召,落实分公司劳动竞赛各项工作安排,努力完成公司全年劳动竞赛奋斗目标,动员公司全体员工积极参与到“促发展、上规模、增效益”竞赛中去,充分

发挥广大员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用我们的激情和汗水,创造不平凡的劳动业绩,在此,请允许我以一名加油站经理和一名普通员工的身份,代表公司所属各加油站、全体员工发出如下倡议:

一是以加油站为战斗堡垒、销售前沿,深入开展“促发展、上规模、增效益”劳动竞赛,持续实施“开口、微笑”工程,推行规范服务、诚信服务、安全服务、清洁服务、便捷服务、亲情服务、阳光服务“七项服务”,打造优质服务窗口,提升服务水平,实现服务提量和品牌创效,奋力完成全年劳动竞赛目标任务。

二是谁英雄,谁好汉,劳动竞赛比比看。广大加油站经理要在本次劳动竞赛中站排头、作表率,党员青年要扛红旗、当先锋,全体员工要争模范、争第一,要继承和发扬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顾全大局、勇挑重担、自强不息、迎难而上,以高昂的斗志和饱满的热情,敢于面对困难和竞争,勇于接受任务和挑战,在劳动竞赛中,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主非油增量、增效、增收上来,掀起劳动竞赛热潮。

三是加大销售工作力度,要把劳动竞赛和全员开发客户、全员营销、主题促销相结合,不断创新营销模式,拓展促销方式。要紧紧抓住本劳动竞赛开展的机遇,巩固营销成果,完善营销方式,在促进销量和效益“双增长”的同时,进一步开阔营销业务发展思路,拓展工作视野,丰富营销方法,群策群力做好各项工作,誓夺首季开门红。

四是全员营销威力大,众人拾柴火焰高。要在全体员工中深化和拓展全员营销意识,营造“比、学、赶、拼、超”的浓厚氛围,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采取一切行之有效的措施,发挥每个员工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形成业务发展链、效益增长点、收入成长带,确保竞赛经营目标的全面完成。

公司全体员工,同志们,开展劳动竞赛,是落实云南公司“两会”精神、进一步做好销售工作的重要举措;是迎接市场挑战、克服当前困难、完成全年业绩指标的重要手段;是巩固和扩大促销上量工作成果、丰富营销工作方法的有效途径,让我们大家携起手来,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执着的奉献精神,积极投身到“劳动竞赛”活动的主战场上去,为全面完成公司全年奋斗目标而努力!

2.劳动竞赛的倡议书 篇二

一、当前建筑企业开展劳动竞赛存在的问题

一是依附型劳动竞赛多, 市场型劳动竞赛偏少。现在建筑企业劳动竞赛大多局限在辅助劳动岗位上, 工艺简单, 涉及面窄, 参与人员少, 多是“计件型”“大呼隆”式的劳动竞赛。这些劳动竞赛没有完全面向市场, 取得的成效也很不明显。究其根源, 是很多管理人员认为劳动竞赛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 是党工团主导的政治意识形态在企业经济领域的反映, 认为劳动竞赛过时了、无用了, 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律, 搞劳动竞赛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生产秩序混乱。

二是单项竞赛多, 复合型竞赛少。有的单位号召职工提合理化建议, 建议提交后, 活动便告结束, 处理结果不得而知。这样的活动, 不仅没有效果, 而且还冷了职工的心。有的单位是哪方面出漏洞了, 哪方面就开展一些形式上的劳动竞赛, 以劳动竞赛代替管理, 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更有甚者, 认为劳动竞赛是生产基层的事情, 与企业管理层没有什么关系, 即便有关系, 也只是工会一家的事情。这些观点都对企业正常开展劳动竞赛产生了不利影响。

三是劳动竞赛未能形成长效机制, 不能为企业长远发展带来持续影响。很多企业劳动竞赛都是“一阵风”, 来匆匆, 去匆匆。多注重表面形式, 缺乏对竞赛的内容、方法、措施的研究, 不注重研究竞赛的利弊得失和总结提升。劳动竞赛与企业的生产运行、技术创新、运营管理结合考虑统筹运作的能力需要增强。

二、建立市场经济与劳动竞赛密切结合的机制

笔者认为, 实现劳动竞赛的改革与创新, 建立市场经济与劳动竞赛密切结合的长效机制, 就要做到“四个结合”:

一是要实现劳动竞赛与技术创新紧密结合。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 实施技术攻关, 推动科技进步;鼓励员工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上多出成果, 不断创造新工艺、新工法, 提高生产效率;全面推行精益化管理, 促进公司思想观念、生产方式、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变革;组织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为重点的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工程, 结合开展“合理化建议”“QC”和技术创新活动等方式, 为员工参与改善活动搭建平台, 激发员工的活力和智慧。鼓励员工在技术创新实践中发挥聪明才智, 不断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

二是要实现劳动竞赛与质量安全紧密结合。深化质量安全责任制, 严格落实质量标准, 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扎实开展创建样板工程活动, 打造知名品牌, 增强市场竞争力, 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坚持以人为本, 抓好安全生产和职业健康安全体系建设, 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 贯彻落实各级安全法律法规, 落实工会劳动保护“三个条例”, 扎实开展“查隐患、纠违章、保平安”劳动竞赛, 鼓励员工相关监督, 持之以恒开展好每天的“三工”活动、“危险预知活动”, 开展好干部对口班组安全管理活动, 形成全员参与安全管理的良好氛围。

三是要实现劳动竞赛与员工素质紧密结合。以往劳动竞赛多集中在企业作业层, 参赛的多是协作队伍人员, 而这一部分人员流动性大, 这给企业人才培养增加了很大成本。为此, 企业应该将管理人员纳入劳动竞赛的范围, 开展建设“四个一流” (一流职业素养、一流业务技能、一流工作作风、一流岗位业绩) 职工队伍活动, 打造高素质职工队伍。要鼓励和引导职工热爱本职岗位, 忠诚企业, 倡导不畏艰苦、勇挑重担的责任意识, 刻苦钻研、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操守, 力争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作出不平凡业绩;要积极引进高等院校送教上门, 与高校举办针对性较强的在职教育, 最大限度地减少员工工学矛盾和学习成本, 既保证了各项生产经营工作的开展, 也使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有效提升;要充分相信和善于运用职工的智慧, 最大限度发挥个人创造力和团队力量, 鼓励职工在不断实践中创新, 在不断创新中超越;要不断完善工作制度、工作细则、工作流程, 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 强化岗位责任制, 实行层层负责, 责任到人, 健全“问责制”, 确保服务系统高效运行。

3.浅析建筑施工企业劳动竞赛的创新 篇三

一、劳动竞赛主题要创新、顺应时代发展

“创新是企業前进和发展的不竭动力!”劳动竞赛的创新,首先从主题上着眼,明确的竞赛主题是指引工作方向的旗帜。新时期的劳动竞赛,要顺应大时代节拍,结合企业的经营目标,针对企业特定的工作要求,在形式和内涵上创出富有自身特色的竞赛主题。笔者认为创新劳动竞赛的主题要做好“三个转变”:一是从“体力型”向“智力型”转变。“体力型”劳动竞赛主要是通过充分调动职工的劳动热情,转化成靠加强劳动强度、靠拼体力和延长劳动时间来促进生产。“智力型”劳动竞赛则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的作用,努力达到科技人员与工人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结合、劳动热情与劳动技术结合,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实现企业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提高企业整体生产经营水平;二是从“生产型”向“效益型”转变。劳动竞赛要紧紧围绕经济效益这一中心,在提高产品竞争力、企业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上下功夫。要通过劳动竞赛培养职工树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效益观、竞争观和价值观。要引导职工既注重产量与工作量,又注重成本费用及资产收益,既懂生产经营,又会企业管理。要把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到立足本职、勤奋进取、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拼博奉献上来;三是从“传统型”向“创新型”转变。新时期劳动竞赛必须激励职工认清肩负的责任,以创新的意识、创新的精神、创新的姿态、创新的举措、创新的工作,促进企业生产出高质量的新产品,产出高效益,增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二、劳动竞赛形式要创新、追求人企双赢

劳动竞赛按其竞技内容和参与人员分类,大致可分为集体和个人、综合和单项等形式,以及达标式、攻关式、夺魁式等多种类型。在组织竞赛时要灵活多样,实现多层次、多类型、多渠道,既要有时间和见效周期较长的常年竞赛,又要有时间短、见效快的短程竞赛。竞赛的范围不仅限于操作层,还要引入管理层,形成从生产到管理、从单项到综合各个环节的竞赛格局。要从讲求实效的角度,实行长短结合、大小结合的方式,灵活运用各种竞赛形式突出特色,消除职工对传统竞赛活动形式认识上的疲劳感,让员工心动有新鲜感,使竞赛听起来心动,做起来有劲,产生新的思想效应和积极性,才能使劳动竞赛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呈现出一派繁花似锦、生机勃勃的崭新局面。

三、劳动竞赛内容要创新、融入企业管理

劳动竞赛不仅要注重形式,还要不断创新竞赛内容。一是要突出技术创新。要把技术创新融入劳动竞赛,结合企业实际,围绕技术革新、扭亏增盈、降本增效和节能减排,组织职工开展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发明创造等群众活动,用科技的进步推动企业的发展;二是要突出管理出效益。目前,劳动竞赛主要突出生产竞赛,促进生产建设,但由于忽略经营、生活等方面,管理人员的创新、管理热情没有得到深度激活,部门管理水平提升相对缓慢,因此,应将竞赛活动融入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鼓励各方面的管理创新。

四、劳动竞赛考评要创新、颂扬模范典型

建立科学的竞赛激励考评机制是激发劳动竞赛热情,调动职工积极性的必要措施,也是劳动竞赛不断深化的重要动力。劳动竞赛的考核评价,要做到赛前、赛中、赛后全程管理、跟踪监控、细化每一项考核程序,坚持以量化考核为主,综合考核为辅的原则,力争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突出实效。劳动竞赛的激励机制, 要把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达到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的统一,对职工在劳动竞赛中所创造的价值和成果、所付出的劳动给予相应的报酬,对作出突出贡献的职工和集体要给予重奖,这样才能使职工在劳动竞赛中的付出体现价值和利益回报。同时,强化先进典型的示范激励引领作用,及时发现、培养、选树、表彰、宣传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的模范标兵,用他们的先进事迹激励人、鼓舞人,抓好学习型、创新管理型和节约创效型等各具特色班组的示范活动,逐步形成通过劳动竞赛活动培育劳动模范、通过劳动模范推动劳动竞赛的良性循环。

4.公司劳动竞赛倡议书2 篇四

公司全体员工同志们:

号角已经吹起,战鼓已经擂响,公司“百日劳动竞赛”已经开始了。为了响应公司号召,实现公司提出的奋斗目标,动员全市员工积极参与到“百日劳动竞赛”竞赛中去,用我们的激情和汗水,创造不平凡的劳动业绩,在此,向全市员工发出倡议:

一、全体员工,特别是党员干部,要深刻理解和坚决贯彻公司提出的“百日劳动竞赛” 总体指导思想,严格执行公司提出的各项经营举措和工作步骤,认清当前企业发展所面临的竞争形势和严峻挑战,保持清醒的头脑,增强竞争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目标,拼毅力、抢时间、搏市场、争效益。

二、谁英雄,谁好汉,“百日劳动竞赛”中比比看。在这次竞赛活动中,共产党员要作表率,共青团员要当先锋,全体员工要争模范,要发扬创业精神、拼搏精神,顾全大局、勇挑重担、自强不息、迎难而上,以高昂的斗志和饱满的热情,敢于面对困难和竞争,勇于接受任务和挑战,在生产经营实践中,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企业增量、增效、增收上来,在全公司上下,掀起一场“企业比发展、员工争贡献”的劳动竞赛热潮。

三、各级部门工会、党团组织,要切实发挥职工群众在企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发挥职工群众在生产经营中的主力军作用,弘扬拼搏精神、连续作战精神、奋发图强精神,确立“企业发展我发展,企业兴衰我有责”的责任意识,树立“大河有水小河流,企业兴旺我富有”的同艰共苦思想,与企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带领员工争创业务发展竞赛标兵,鼓励员工在共同推动企业发展中,大展鸿图,勇作贡献,四、全员营销威力大,众人拾柴火焰高。要在全体员工中深化和拓展全员营销渠意识,全面掀起“比、学、赶、拼、超”的业务发展热潮,要动员我们亲人的亲人,号召我们朋友的朋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采取一切行之有效的措施,发挥每个员工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形成业务发展链、效益增长点、收入成长带,确保“百日劳动竞赛”经营目标的全面完成!

5.劳动节的倡议书 篇五

4月28日,我们带着全省人民的殷切期望和重托,出席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接受党和人民授予的崇高荣誉,聆听国家总书记重要讲话,倍感光荣、深受鼓舞。总书记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我省正处于转型发展关键期、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期。深入学习贯彻国家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扎实推动“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伟大实践,是全省劳动者的共同责任。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倡议:

一、以身作则,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者。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遵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培育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国家主席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爱岗敬业,做建设新江苏的积极领跑者。自觉把人生理想、家庭幸福融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把个人梦与中国梦紧密联系在一起,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立足本职、争创一流,用劳动为谱写中国梦江苏篇章添砖加瓦,在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中勇挑重担。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争当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先锋。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参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加快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建功立业。

三、勤奋学习,做适应时代要求的新型劳动者。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勤于学习、善于实践,积极参加职工素质建设工程,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增长新本领,不断增强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创业能力,争做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劳动者,积极推动建设创新型社会、创新型省份,以过硬素质、一流业绩,充分展示江苏劳动者的时代风采。

四、胸怀大局,做社会和谐稳定的有力促进者。继承和发扬识大体、顾大局的光荣传统,正确认识和对待改革发展过程中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的调整,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律意识,依法理性有序表达利益诉求、解决利益矛盾,自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汇聚团结奋斗、共建美好江苏的正能量。

6.集团公司开展劳动竞赛活动倡议书 篇六

集团全体员工:号角吹起,战鼓擂响,呐喊助威,集团“鼓足干劲争第一、X比贡献”劳动竞赛开始啦!为响应集团党委《关于开展X劳动竞赛活动的通知》的号召,落实集团工作会部署,激发广大员工工作热情,加快推进工程施工建设,努力实现集团X年产值目标,动员全体员工积极参与劳动竞赛,用信念铸就品质,用汗水争创业绩,在此,向广大员工发起倡议:

一、比质量,重品质——质量是建筑施工企业立企之本。我们要继续“弘扬工匠精神,打造品质工程”,争创品牌工程,树立宁夏路桥企业品牌。抓关键、控工序,确保工程质量不断提升;

二、比产值,促进度——我们要科学筹划,精心组织,安排有序,一定能够保质保量完成目标生产任务;我们更要建立统一标准,抓节点工期,以计量完成多少、完成好坏来衡量施工生产;

三、比创新,提效率——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重点在“四新技术”上继续实现突破,以创新推动企业发展,以创新提高工程施工效率;

四、比安全,守底线——我们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严守安全底线,让安全意识根植企业全员;建立健全企业全员责任制,夯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断提升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确保安全生产,无亡人事故发生;

五、比文化,振精神——我们要抓好企业文化建设,搭建学台,创建学习型企业;创建“标准化文明工地”,创建“安全质量标准工地”,注重驻地整洁规范,施工场地文明有序,内敛精神,外树形象。

7.劳动竞赛的倡议书 篇七

社会的进步发展离不开劳动, 在劳动过程中, 人们在与自然界发生联系的同时, 彼此之间也必然发生密不可分的联系, 称之为劳动关系。“劳动关系”, 也称为“劳使关系”、“劳雇关系”、“劳资关系”等等。我国台湾著名劳动法学家黄越钦认为:“劳动关系”是以劳动为中心展开, 着重以劳动力、劳动者为本位的思考;“劳资关系”含有对立, 因为劳方资方的界限分明, 其所展开的关系自然包含一致性与冲突性在内;“劳雇关系意味”以雇佣的法律关系为基础, 重点在权利义务之结构;“劳使关系”则已将所有的价值意味予以排除, 只剩下技术性含义。 (1) 我国大陆以社会主义为背景采称“劳动关系”, 指劳动主体即劳动力所有者与劳动力使用者之间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发生的关系。由于原有的由国家行政手段统一规制的固定工制度发生改变, 用工和就业发生改革, 劳动者可以自主选择用人单位, 用人单位也有录用人员的自主权。加上法律制度的不完善, 导致了传统的单一劳动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时代市场的需求。双重劳动关系应运而生, 双重劳动关系是指一个劳动者在同一时间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用人单位发生劳动关系。其从产生至今一直没有得到法律和学界的统一认可, 法律也只是从侧面对某些第一个属于法律劳动合同关系, 而第二个满足事实劳动关系的无书面协议的劳动者权益仅给予某一方面的特殊保护, 即使第二个事实劳动关系符合所有要件, 却在发生雇主责任、社会保险费缴纳、工伤责任承担等时, 由于法无明文, 雇主间无约定或推诿, 导致劳动者的权益无法得到切实的贯彻落实。

二、工伤赔偿的责任演变

手工业到工业的发展, 使在资本主义时期的企业主们迫切需要廉价的大量劳动力, 这些企业主从劳动者身上剥削剩余劳动价值, 强迫他们与自己的生产资料结合, 没有工时限制, 更没有用工的限度, 从而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利润。国家强制力与资本家的联合, 导致劳动者权益被随意践踏。对于因工作原因受到的人身伤害只能自担, 压迫之极必是反抗所至, 不公平的待遇必将被改变。

(一) 劳动者责任

工业化的进程使资本家的实力与日俱增, 政府的协助, 生产资料的垄断, 失业与饥饿使劳动者被迫的接受资本家的各种苛刻条件。同时劳动者需要为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 即当时的理论主张, 劳动者既然自愿加入工作, 同时资本家已支付工资报酬, 那么劳动者就应对自己的行为后果有所遇见, 对危险工作环境都已预先知晓, 所以对最终自身受到的损害也应“风险自负”。由于政府力量的支持, 使当时这一理论得已践行始终, 劳动者的权益根本无从保障。工作中的伤亡事故频发使得劳动者开始有意识的维护自己的权益, 工人阶级斗争愈演愈烈。

(二) 雇主过错赔偿责任

工人阶级的反抗得到了回应, 资产主义社会的国家被迫开始关注劳动者的权益, 对资本家的无情剥削有的限制。1802年的英国的《学徒健康与道德法》为工人权益的保障开启了新的篇章。政府法令的出台改变了劳动者“风险自负”的境遇, 雇主过错责任开始实行, 等同于侵权责任法中侵权过错责任, 即若要侵权人承担责任后果, 则受害人需要先对的自己的损害是由于侵权人的行为所致, 且侵权人对结果的发生存在过错予以证明;雇主对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损害的发生负全责, 换言之, 即劳动者毫无过错。虽然劳动者自担风险的责任得到改变, 但这种雇主过错责任对劳动者的权益保障也没有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因为当劳动者起诉至法院时, 法院必然要求劳动者对自己行为无过错并且同一工作时间、工作场合的其他工人也无过错进行证明, 而事实上对于劳动过程中的资料保存都掌握在雇主手中, 劳动者又怎么能对雇主过错责任予以证明?导致这一责任形同虚设。正如法谚所说:“举证之所在, 败诉之所在。”

(三) 无过错赔偿责任

市场体制的日益健全, 劳动者维权意识的增强, 在雇主过错责任根本无法满足劳动者基本权益的保障基础上, 无过错责任应运而生。无过错责任是指对于劳动者在劳动过程, 因工作原因受到伤害, 无论原因出自何人, 雇主均不得以自己没有过错为由拒绝承担赔偿责任。该认为, 雇主作为获利方, 对于工作环境理应进到安全完善的义务, 使劳动者的人身得到保障, 对因工作可能引起的职业病也有比劳动者又更为专业的提前预知性, 所以理应为劳动者因工作原因受到的伤害承担赔偿责任。雇主作为市场经济的最大获益方, 其相较于劳动者承担责任后果的能力更强, 基于公平原则, 由其为后果买单, 更符合时代的要求。况且由法律明文规定雇主承担责任, 能督促企业完善设备安全, 从而保障劳动者人身安全。

三、无过错赔偿责任下的工伤机制

由雇主为损害结果的发生买单, 虽然能使劳动者权益得到维护, 但是却对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危害。因为雇主相较于劳动者方是强势群体, 但是在工业化的今天, 工伤事故频发, 一旦发生工业爆炸等等意外事故, 如果单纯由一个企业雇主自己承担风险, 完成后续赔偿, 不仅会导致大量此类企业的破产, 也使得受害群体权益根本得不到彻底弥补。企业或怯于责任事故而畏首畏尾, 竞争力停滞不前, 从而影响经济的发展。在这种企业责任体制下, 如果由所有雇主同时为因工作原因受到的意外事故伤害共担风险, 将更加符合企业需求。工伤保险基金的产生, 在侵权责任的基础上为劳动者提供了更为捷径的救济之路。

四、双重劳动关系下的工伤补偿弊端 (以劳动派遣为例)

在这个供过于求的社会, 大多数的企业需要的更多是短期、辅助、季节性的工人, 对技术科技类管理工人更多的是“固定工”, 因为后者相对于前者掌握了更多企业的核心机密, 需要对企业承担保守商业秘密的义务, 所以现今双重劳动关系已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常态, 与国外的经济体制相接轨, 但是我国对双重劳动关系的态度却与国外相去甚远, 国外对双重劳动关系下的各个劳动关系都进行平等的统一保护。而我国虽在《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等都对非全日制用工、待岗再就业、家政服务、劳务派遣等等适应市场需求而生的双重劳动关系予以的一定程度的肯定, 但不难看出, 与传统单一劳动模式相同的劳动者与多个用人单位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却仍不明晰。在此特以法律中明文指出的劳务派遣为例, 说明派遣劳动者的地位, 两个用人单位间的责任分割, 探求此时的工伤赔偿机制是否得到践行?

(一) 劳动派遣的概念解析

《劳动合同法》等法律统一称谓均为“劳务派遣”, 但笔者认为应改称为“劳动派遣”, 一字之差, 其含义却截然相反。为说明二者的区别, 最重要的就是明晰“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 劳动关系作为一种劳动法律关系, 强调的是劳动者由用人单位统一指挥、管理, 最重要的是遵守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 按照用人单位的要求要从事工作, 用人单位享有劳动力的使用权;而在劳务关系中, 劳动力的提供者与劳动力的接受者则是独立的主体, 提供者提供的仅是劳务成果, 其劳务过程由自己掌握、管理。所以法条使用“劳务派遣”这一称谓不恰当。

在双重劳动关系中, 劳动者同时接受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用人单位的指挥与管理, 与每一个用人单位之间发生的都是符合法律规定的劳动关系, 都具有从属性的特征, 彼此的权利义务关系都同时具备, 只要劳动者没有出现法律规定的例外情形, 例如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等情形, 我们就不应否定劳动者与其他用人单位之间所成立的没有书面协议的事实劳动关系, 其所享有的权益都应收到保障, 用人单位之间不得以某一单位已缴纳为由, 拒绝承担责任。我国也正是在参照了美国的共同雇主理论的基础上, 提出了用人单位与用工单位的共同担责说。

(二) 劳动派遣中发生工伤时的处理问题

《劳动合同法》中明定用人单位负有为被派遣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法定义务, 但同时又规定在劳务派遣协议中允许对社会保险费的缴纳与支付方式进行约定。也就是说用工单位是给予合同约定来承担责任, 最终的责任承担者是法定用人单位派遣单位。2011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若干规定》中的第九条对双重劳动关系中工伤责任进行了规定 (2) ;2014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工伤保险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对承担工伤保险责任的主体作出了规定 (3) , 前者规定由用工单位担责, 而后者则规定由派遣单位担责, 但实际上依据“谁控制指挥, 谁负责”的原则, 即当工伤发生在用工单位时, 由用工单位负责, 此时用工单位不得以协议为由让劳动者从用人单位处寻求赔偿, 协议的约定只在用工单位承担责任后, 可依此找用人单位追偿。虽然法律规定了此种情形下的责任主体, 但在实践中仍很难得到贯彻执行, 《社会保险法》以及《工伤保险条例》却暗含了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另一项前提, 即不但要进行工伤认定, 更重要的是劳动者必须证明自己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劳动关系, 在普通的单一劳动模式下, 无书面劳动合同时, 劳动者需要证明这点就很困难, 更何况在劳动派遣中, 劳动者存在雇佣与使用的分离, 但实质仍在传统劳动关系的构造下, 想要证明其劳动关系的存在更是难上加难。

五、结语

双重劳动关系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为了使劳动者的权益得到保障, 法律必须对作出明确规定, 在双重劳动关系下为劳动者建立统一账户, 便于多个用人单位同时履行缴费义务, 对于劳务派遣中的用人单位与用工单位关于社会保险费的缴纳应明定为必备条款, 只有这样才能使劳动者的维权之路走的更加的高效、简捷。

参考文献

[1]覃甫政.被派遣劳动者社会保修期保障:必要性及法律规制[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14, 8, 16 (4) .

[2]曹艳春.劳动合同法确立双重劳动关系之肯定论[J].政法论丛, 2006, 4 (2) .

[3]丰明景.非标准劳动关系下的劳动者工伤认定之探微[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2014, 2, 30 (1) .

[4]李洪跃.浅谈双重劳动关系的性质[J].法制与经济, 2012, 4 (总第308期) .

[5]李坤刚.工伤补偿制度:起源、问题与解决[J].法律科学 (西北政法学院学报) , 2007 (6) .

8.劳动竞赛的倡议书 篇八

关键词:企业劳动竞赛对策

近几年,中国铁建开展的劳动竞赛在完成生产任务、提高经济效益、推动两个文明建设进程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的开放、企业改制等形势的变化,在竞赛形式、方法、内容、效果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需要工会工作者引起高度重视,认真分析研究对策,并加以解决。

一、劳动竞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阶段,劳动竞赛如何适应企业改革与现代建筑市场竞争的形势需要,是我们当前需要探讨的课题。就目前我们企业的劳动竞赛状况来看,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劳动竞赛的内容和范围局限于项目施工生产环节,没有实现从体力型竞赛向智力型竞赛、单纯生产型竞赛向生产经营复合型竞赛的转变。二是少数单位的劳动竞赛还存在着目标大、内容虚、管理松的弱点。有的流于形式,敷衍了事;有的只说不做,应付上级;有的虽然做了,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不深入现场,不结合实际,不注意善始善终总结经验。三是竞赛形式千篇一律,大同小异。年初上级下发劳动竞赛通知、提出具体要求、喊出规范统一的口号,就算部署到位。半年或年终便只等基层上报竞赛结果,疏于检查指导,更谈不上总结推广可行的经验。

二、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

一是传统的劳动竞赛是“大轰隆”式的群众性生产活动,尤其是以劳务密集型企业为主的发展阶段,体力型竞赛自然成为主导。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型、智力型的竞赛活动越来越多地要求我们在开展竞赛活动中,把创新意识和先进的管理经验融入其中,要求不仅是指挥者、管理者、科技研发部门还是一般作业者,都要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才能满足岗位工作的需要。但目前在项目部作业层中,一些员工的知识层次较低,不能满足岗位施工生产的要求。二是我们建筑企业的中心工作是生产经营,劳动竞赛是为生产经营服务的。但由于工会不是直接主抓生产经营的部门,对项目部的生产经营实际情况掌握不准确,了解不够,对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工程不能给予直接指导,所谓外行领导内行,不会抓或不敢抓的情况确实存在。所以由工会牵头主抓,党委领导、行政支持、工会与相关部门验收的组织格局,难免会造成脱离一线实际情况,产生经营管理上的脱节,从而影响到竞赛的效果。三是劳动竞赛是一个传统项目,在做法上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的思路程序,所以往往在形式上缺乏新意,造成基层一些单位认为发不发通知一个样,都是按原来的套路搞。四是现代企业十分重视企业文化的培养,而传统的竞赛更重视物质成果的量化,使劳动竞赛没有跟上企业改革的步伐。竞赛的目的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调动广大員工的工作热情,在一定时期内完成生产经营任务。同时在“比、学、赶、帮、超”的竞赛氛围中,形成一种不畏艰险、勇攀高峰、领先行业、创誉中外的企业精神。而多年来我们企业在开展竞赛中只注重了前者,忽视了后者企业精神的积累和宣传教育。

三、解决问题的主要对策

1.要用创新思维指导劳动竞赛。“创新是企业前进和发展的不竭动力”。目前,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建筑市场对国外建筑商开放,加之国企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内外建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开展劳动竞赛,就必须要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这个中心,按照做强做大企业,以人为本的原则选好竞赛的主攻方向,使竞赛活动真正成为广大员工施展才能、创造业绩的舞台。一是要引入竞争意识。随着企业股份制改造、主辅分离、责任成本核算等一系列政策办法的实施,职工原来手中的“铁饭碗”早已不复存在。把竞争意识引入劳动竞赛,才能赛出水平,比出效果,避免流于形式。二是要强化学习观念。现代科技社会,知识的更新速度非常快,只有不断的加强学习才能适应时代、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把“创建学习型企业、争做知识型职工”作为劳动竞赛的高层次要求。

2.要用新形式丰富劳动竞赛。竞赛年年搞,但形式内容差不多,没有抓住职工的兴趣,难以调动职工的工作热情。新时期我们要把劳动竞赛融入新的元素。一是要灵活多样。竞赛形式要紧贴主体,实现多层次、多类型、多渠道。要充分利用现代网络资源,扩大活动的参与面与奖评的效果。二是要突出特色。竞赛活动要有让员工有心动的亮点和新鲜感,使竞赛听起来心动,做起来有劲,增强职工参与的热情。

3.要用新内容深化劳动竞赛。劳动竞赛不仅要注重形式,还要深化内容。企业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过程中,提高施工项目的科技含量是企业制胜的关键。所以我们要把企业的经济技术创新活动融入劳动竞赛,用科学的进步推动企业的发展。二是要突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员工在长期生产经营实践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价值观,企业目标、企业精神、企业管理方针、企业价值观及行为规范,是企业在建设和发展中形成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现代社会的企业管理模式已经从制度化管理向制度化与人性化相结合的管理转变,企业文化的建设越来越受到各级管理者的重视。所以社会主义劳动竞赛要突出企业文化建设,使企业文化在劳动竞赛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上一篇:运维团队的组建下一篇:如何运用测评工具提高学习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