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读后感

2024-09-25

一本书读后感(精选15篇)

1.一本书读后感 篇一

《宇宙最后一本书》是一本令人深思的书。讲的是很久以后,世界被一场巨大的地震毁灭,人们没有了书本,用的是一种叫探针的东西娱乐。哦!主人公憨头是一个12岁的男孩,被比利派去打劫一位“老掉牙”。在那儿,他认识了巧克力——一个五岁的男孩。后来,憨头被老人打动,没有抢走那一堆被老人叫做书籍的废纸。后来憨头得知妹妹豆豆危在旦夕,于是和老人、巧克力一起去救妹妹。途中他们还遇到了一个完美的少女,她是依甸当时完美人的所在地的未来大师。他们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把豆豆带到伊甸治疗好,而老人则在一场爆乱中不幸牺牲。憨头也得知一个惊天大秘密——比利是他爸爸。

说了那么一长串,可是这本书到底在说什么呢?是科幻,亲情或者是其他东西?

其实在书中,憨头相当于一个团队的首领,没有他就不会有这一次冒险;而莱特虽然是个老人,但他却处处出谋划策。他见多识广,帮憨头等解决了很多问题,可以说是这个团队中的军师;巧克力则是类似于团队中,猪八戒的人物,他比较好玩。同时,他也代表着一点的未来,也像镜子一样,反射的许多东西;拉娜雅,一个聪明漂亮的女孩,这是这次冒险中,他为整个团队做了不少贡献,也成长了许多,从原来的高傲自满,慢慢意识到了普通人和普鲁人之间其实并没有多大的差别,为普鲁人和普通人的平等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最后是豆豆,聪明机灵,也是憨头觉得唯一爱着他的人。回到问题上来,其实这本书的大背景是在地震之后,人类已经急度退化。所以这也可以被定为一本拯救世界的书。

这本书里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已经没有人看的书。在这次冒险中憨头逐渐意识到了书的魅力,也开始爱书。这就是莱特最想看到的,也是莱特为什么要称憨头为他最后一本书的原因。

其实人的一生总是要做事情的,如果不做事情,你的灵魂就荒废了。就像伟人猛哥,一天到晚插着探针,结果把自己给弄惨了。莱特的一身都是在做事情中度过的,就像他自己说的,如果日子过的太舒适,如果整天无所事事,只是把一双老脚泡在清凉的溪水中,那又有什么好写的呢?作家就是需要挑战,他们必须挣扎,必须战斗。

多么有哲理呀!多么聪明的一个老人啊!我们向莱特向整个拯救世界的团队致敬!

2.一本书读后感 篇二

在琳琅满目的书架上, 它卓然独立。那精美的包装, 传达着典雅与华贵;那厚重的质感, 透露出博大与精深。似一枝青莲, 凛然挺拔;如一瓣寒菊, 傲然怒放:雍容、脱俗、高雅、富丽。

这本书让人怦然心动。

有个女孩, 她曾经来过, 无数次, 她的眼光在这本书前掠过。她没有驻足停留, 也没有顾盼回眸, 她心如止水, 从容款步。

一个斜晖脉脉的黄昏, 天空涂上了一抹灿烂的金色, 夕阳映照得书面熠熠生辉。女孩又一次款款而过, 蓦然回首, 她惊呆了:本书被夕阳笼上了美丽的光环, 仿佛降临凡间的天使一般, 映射出极其迷人的光彩。女孩的心立刻被它的光华所深深折服:自己苦苦找寻的不正是这样的一本书吗?原来世界万物竟是这般可遇而不可求。于是她驻足停留, 她徘徊留连, 她心动如水, 她意乱情迷, 但她终于没有勇气走近这本书。一切只因为这本书太精美。在女孩的眼里, 它遥如天边之星, 云中之月。

于是, 女孩有了心事。谁也没有察觉, 女孩的眼里流露出淡淡的忧伤, 为了它, 女孩从此魂牵梦萦。

终于, 有一天, 女孩消解不了万般的惆怅, 她下定决心, 悄悄地走近了这本书, 她不再犹豫, 从容地翻开了第一页。

女孩全神贯注, 孜孜细读。她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广阔、神秘、奇妙、精彩的世界, 一个充满谜语、启迪、幻想、魅力的世界。人情的冷暖, 世事的纷杂, 日子的琐碎, 身心的疲惫在此间豁然超脱。她在这里找到了安慰、情爱、梦想和意志。她的心灵不再孤独, 她的日子不再苍白。终于, 在这个充满激情与幻想、高雅与浪漫的“世外桃源”里, 她深深地陶醉了。

从此, 女孩成了这个“世外桃源”的主角, 成了这本精装书里的主人公, 开始演绎书中未尽的人生故事。

3.一个人就是一本书 篇三

人生在世,人这本书,不管爱读不爱读,不管你能读懂还是读不懂,你都要读,都要耐心地读。尽管我还没有读完这本人之书,但我会一直努力从各个方面去阅读,先把自己读懂,再去读别人。

人活一生,说长也不长,说短也不短,关键是要活得精彩,活得潇洒,更要活出滋味。我记得小沈阳说过:人这一生可短暂了,眼睛一闭一睁,一天就过去了,可眼睛一闭不睁,这一生就完了。

人生短短几十载,生不带来,死不带走,我们是来自自然,大自然赋予我们生命。让我们快乐的生活,我们并不是永生的生物,我们也有停止生命的一天,要回归大自然,落叶归根,化作尘土,归于天地。

在我们有生之年,我们要懂得知足,钱多钱少够花足矣,我们不能过分地贪婪,学着去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用心去交流用爱去感化,怀揣着梦想,带着感恩的心上路。

我们选择不了生命,但我们可以选择走过生命的方式。做人要几分淡泊,

清风细雨,同样有韵致,有诗意;做事要几分从容,俯仰之间,依然

洒脱。不刻意,不虚伪,没有万卷诗

书的熏陶,我们有的是简单岁月的朴素;

没有历练沧桑后的成熟,我们有的是宠辱

不惊的坦然。情是人生最重的滋味,淡是人

生最浓的色彩。

人生没有如果,只有后果和结果。过去的不会再回来,即使回来也不再完美。生活有进有退,输什么也不能输心情。生活最大的幸福就是,坚信有人爱着我。对于过去,不可忘记,但要放下。因为有明天,今天永远只是起跑线。生活简单就迷人,人心简单就幸福;学会简单其实就不简单。

生活原本是一杯清水,贫乏与富足、权贵与卑微等等,都不过是根据自己的心态和能力为生活添加的调味。生活只是一杯白开水,要靠自己慢慢去品味,细细去咀嚼,用心去欣赏,你才发现,原来,最幸福的生活,就是在那如水的平淡中活出精彩。

做人如水,你高,我便退去,决不淹没你的优长;你低,我便涌来,决不暴露你的缺陷;你动,我便随行,决不撇下你的孤单;你静,我便长守,决不打扰你的安宁;你热,我便沸腾,决不妨碍你的热情;你冷,我便凝固,决不漠视你的寒冷。上善若水,从善如流。如水人生,随缘从众。

4.一本书的读后感 篇四

原因之一是媒体的目的不纯。上层知识分子的观点和态度被一群聪明的人通过华丽的辞藻、用心选取的资料和统计数据,精心设计包装起来。他们的目的是人们可以不费力的得到结论,是带有导向性的。而很多人们的反应正如他们希望的的那样,全盘接受。更严重的后果是人们习惯于接受现成的观点态度,忘记了如何思考。

以上都是书中的看法,和我之前写的人们生活在思想牢笼里的看法是一致的。媒体带着别有用心的目的向读者倾泻他们包装过后的观点和态度,当人习惯于接受现成的观点时,这些观点就像一根根锁链四面八方的将人们围住,密不透风。

如何破除这种状况,我想在这里重复我以前写的东西。

未经审视的想法大都是不值得相信的。未经审视的想法就是和其它想法没有关联的,认为是理所当然而从来没有质疑的,经不起批评的想法。如果真如书中说的那样,媒体带着包装过后的观点和态度,希望人们毫不费力的接受他们的东西,那么在人们脑海里就会形成的观点和态度就会变成所谓的未经审视的想法。

哲学可以帮助我们走出思想牢笼。哲学的一般过程是发起疑问/质疑,思考探究,得到结论,清晰表达,论证。其中第一步质疑的对象就是未经审视的想法,就是媒体倾泻给我们的结论。通过哲学的一般过程,我们基本可以弄明白应该相信哪些观点,不相信哪些观点。这里边还有很多东西,比如概念,逻辑,推理等等,需要更近一步的研究才行。

我感觉这本书挺难理解的,或者是他特别的散,读了一部分感觉只是学了几个离散的问题和作者的答案。

5.读一本书读后感 篇五

在一个遥远的地方,有两个狡猾的人,一个高大, 一个矮小。矮人到市场上卖黄油,他找了一个灌子,装了一灌子的粘土,在上面写着“黄油”两个字。高的也到市场上去,他也找了一个灌子,里面装的是烂泥,只是上面一层是蜂蜜。太阳非常大,仿佛要把大地烤焦了。

两个狡猾的人到一棵大树下休息。矮人说:“我想买蜂蜜”读一本书的读后感500字读一本书的读后感500字。高人说:“我想买黄油”。于是两个人都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等他们回到家一看,都傻了眼。

6.《宇宙最后一本书》读后感 篇六

张丙涛

首先献上自己最喜欢的一段书中的话:“我以为这本书说的是你一生的故事,只有当你生命结束时,它才跟着结束,可是它又不会真的结束,因为人们会读到它,记得它,所以从这方面来说,你是永生的。”

人的一生是用自己的生命镌写的一本厚重的书,无论贫穷、富有,无论智慧、愚笨,皆用毕生的言行铸就属于自己的生命故事,是生命的特殊延续之作。

反思人类的发展,书写人性的光辉,探讨未来的希望

书中以伊甸的基因改良人与生活在厄布的普通人的强烈对比揭示了人类的生存目的以及幸福的真谛。伊甸人聪明智慧,环境优美,生活幸福,而普通人则愚昧无知、环境恶劣,生存坚难,但这些表面现象掩盖不了改良人的巨大缺点,就是他们变得越发自私,不肯为别人牺牲自己的点滴利益,对普通人的种种仇视,源于内心对自身缺点的恐惧,也窥见他们不再能正视自身的缺点,甚至想以某种方式消灭以前的自己。虽然基因改良后变得所谓的优秀,变得更加理性,但也因此丧失了勇气;但以莱特和憨头为代表的普通人却肯为了与自己无任何血源关系的人作出牺牲,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也没有因为伊甸人的“完美”而产生憎恨,正是这种巨大反差,更加彰显了人性应有的光辉,引领迷茫的人类向希望而行,指引儿童探寻幸福的真谛。

书中拉娜雅与“捐赠人”的关系以及布丽收养小脸的行为,也探讨了爱的真谛,“我只知道这个孩子需要我,我也需要他”,“我爱拉娜雅,她也爱我,但她从来没有真正需要我”这两句话完美诠释了爱的真谛------爱是彼此的呼应。

7.妈妈是一本书 篇七

翻开第一页, 里面藏着深深的母爱。那是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 妈妈带我去学画画。一出门, 一阵寒风吹来, 妈妈一手紧紧地搂着我, 一手将伞又往我这边斜了斜。虽然寒风不停地打在脸上, 很疼, 但躲在妈妈怀里的我却是温暖而甜蜜的。

妈妈的爱, 如同一条清澈的长河, 能看见河底下的一块块卵石。妈妈是一个多么温暖的词, 而我就是一朵将要绽开的红花, 妈妈就是那为我挡风遮雨的绿叶。

打开第二页, 里面充满着丰富的知识。妈妈告诉我各种常识, 教我生活的经验, 为我的学习排忧解难。这次的数学考试, 我考得很差。回到家, 我又难过又怕被妈妈批评, 就躲在房间里。可是妈妈没有批评我, 她耐心地教我, 并且鼓励我不要灰心。

妈妈是为我指明方向的路灯, 也是促进我前进的马达。可是, 妈妈也发生了许多变化, 她的脸上多出了几道皱纹, 黑发也被白发慢慢吞噬着。我想休息时, 为她送上一杯热水, 为她承担一些忧愁。

第三页……

8.推荐一本书 篇八

想来想去,这一期干脆推荐一本书吧。请不喜欢看的读者多多担待。

最近读约翰·伯格的《另一种讲述的方式》,很受启发。他的书好懂、好读,举例生动。应该是喜欢摄影的人不能不读的。其中关于观看方式的见解,更是对人启发至深。怎样观看对于摄影人,着实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观看方式决定着我们对待图片的态度和解读,决定着图片的运用与传播。

这本书是伯格与摄影家让·摩尔合著的,他们的意图首先是“做一本关于山区农民生活的摄影书”,他们希望“展示真正意义上的农民的现实生活”。再就是做一本关于摄影的书。然而,这并不是一本我们通常看到的关于一个地区农民生活介绍的书,而是从摄影家的图片和读者对这些图片的解读,以及对于这些图片的有意识的编排中呈现的山区农民的生活。这是一种阅读与观看的尝试,在被编排的图片中,一种温暖的、自在的、平凡的生活被一点点打开,具体而细微。而作为摄影人的我们,从中得到的关于图像解读以及对摄影本质的认识,是富有启示性的。“关于照片是什么?照片意味着什么?人们是如何运用它们的?”不同的人又是如何看待它们的?摄影师、被摄者、读者以及使用者,不同的个人的经验是如何支配着一张照片的命运?随着每一个章节,我们进入了伯格和摩尔智慧与思考的游戏??

摩尔找出几张自己拍摄的照片,请不同身份的人谈看法,结果令人吃惊。在

商场园丁:这让我想起某个正在找最佳位置拍照片的人!他喜欢大自然。他在四处寻找那种在家里找不到的东西。

职员:未来属于年轻人!希望的图像。他的脸和衬衫是感人的。我情不自禁地想说:春天!

女学生:一个藏在鲜花盛开的树丛背后的家伙。他正在躲藏、玩耍。他想告诉人们他正在躲起来。

银行家:一条介于这个人和拍摄这张照片的方式之间的纽带。这是象征性的:年轻、美丽、生活的春天。我喜欢他的表情。这是体魄上和道德上的健康。要是这样的年轻人再多些就好了。我猜想他是个户外运动爱好者,又有思想。

女演员:一个年轻人在鲜花盛开的树丛中。春天。性感。这让我想起费利尼(Fellini)的电影《阿玛柯德》(Amarcord)中的一个情节,有个男人大叫道:“我要女人!”只是在这里,男人很年轻,且花满枝头。

心理学家:一个西班牙人在鲜花盛开的花园里。他属于无产者,却在春意盎然的乡下,这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不过,不,不是真的对比。我可以看出他手里好像拿着什么东西——但是照相机不可能是白色的。他看上去有些吃惊,但并不感到内疚。也许花园里有个姑娘在晒日光浴。

工厂工人:这很漂亮,不过要是彩照的话,花儿的色彩会更鲜艳。他爬得高高的,他一心想往高处爬。就是这样。

事实是:华盛顿1971年。在一次反越战游行示威上,40万人在白宫集会。这个年轻人爬上了树梢上,想要看得更清楚些。也为了拍下当时的照片。

这个调查是多么有意思!对于没有文字说明的照片的阅读,不同的人有出自个人经验自身的解读。而且,几乎所有的解读竟然与事实本身有着这么大的差异。可见,摄影并不是我们一直相信的:照相机不会撒谎。对于被称为客观之眼的照片的解读,其实存在着不可超越的主观性。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既看到了“在被纪录的瞬间与眼下观看的瞬间之间,存在着一个深渊。”同时也认识到照片的开放性。伯格的提示,让我们重新认识摄影对于我们的意义,尤其是纪实摄影对于我们和社会的意义。其实,在我们以为照片忠实地纪录某个瞬间的时候,另外一些东西同时也就正在被遮蔽。所以,无限夸大摄影的纪实价值,是我们应该纠正的。我们不能把一张照片当成一种普遍真理,只能当成,这一个摄影师看到的这一个瞬间。而世界,正是由这些无数个瞬间的集合,形成了关于历史的视觉记忆。

“一切照片都充满歧义。一切照片都来自连续性的断裂。”是伯格在这本书中反复论证的重要观点。正因为照片只是一个瞬间,它不能不间断地表达一个事件连续的发展,当它的连续性消失的时候,歧义便产生了。“照片的歧义性如果被认识并且被接受,那么它也许还使照片成为一种独特的表达(或表现)手段。这种歧义性或许暗示了另一种讲述方式?”

这本书不同于其他理论著作的是,有很多的图片。有许多对于图片解读的分析。这就使论述因为有了图例的分析,而深入浅出。最有意思的是,这本书里有经伯格和摄影师摩尔用134张图片编辑的一章:“如果每一次……”。这是对于摄影人最有启示性的一章,无论你是否对理论感兴趣,它都会打开你观看图片的视野。

在这一章中,伯格和摩尔把摩尔拍的照片和一些文献资料有趣地编排在一起,结构出了一位老农妇一生经历的讲述。“除了这个标题,不存在文本。没有语言可以赎回这些影像的歧义性。这个序列始于孩提时代的记忆,但却没有按照编年的方式继续。不存在图片小说那样的故事线索。也没有,不妨这么说,给读者提供一个舒适的座位。”读者既可以按照顺序阅读,也可以随意地从任何地方开始。而它带给读者的则是“另一种讲述方式”的阅读经验。在阅读中,我们不断经历全新的阅读体验,不断惊叹照片与照片之间的奇妙的关系。也不断地被伯格和摩尔的智慧激发??“如果每一次??”的第一页是两张照片,一张是织毛衣的手的特写,另一张是毛衣局部的特写。这两张照片组成非常好的序言,从这里,开始了用每一天编织的人生(图1)。

接下来便是锈迹斑驳长年流水的水管和放在木板上的刷子的近景。这两张照片,和开始的两张照片,构成了整个乐章的主题。

伯格和摩尔在编辑中用了宗教绘画,用了手绘的植物标本,这些素材与照片片片断断地穿插在生活场景和人的活动的照片中,树的年轮和植物标本相互补充,自然环境和带有细节的生命意味,犹如交响乐的呈现部,行板似的铺开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具体岁月??

重复使用照片是这组图片的特点,它既暗示了一种生活的平淡重复,又体现了视觉叙述的结构。我们从一个场景的全景被牵引至更近的观看,更细节的阅读。

“如果每一次??”打开了我们对于照片全新的理解与运用。

几乎所有的解读竟然与照片拍摄的事实本身有着这么大的差异。由此可见,摄影其实并不是我们一直坚定不移相信的:照相机不会撒谎。

在这个结构中展开的农妇的经历是带有体温和生命感的鲜活经历,它使一个普通农妇的生命诗意地徐缓地展开。而它带给读者的则是“另一种讲述方式”的阅读经验。

9.一本书的读后感字 篇九

篇一:一本书的读后感字范文

近些天,爸爸给我购进了一套书,名叫《百年百部》。据说还是世纪好书呢!我迫不急待地捧起一本书,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在其中我看到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把我感动得热泪盈眶。

这个故事名叫《人与狼》,大概是这样的:有一只狼捡到了一个被人所抛弃的男婴,因为膝下无子,就把他带回去,哺给他狼奶,待他就像待自己亲生儿女,那个婴儿白白胖胖的,眉毛上有一颗特别醒目的黑痣,时间一长,他们之间就建立了一种感情。小荷作文网

时间很快就过去了,一眨眼就是两年时间。这时的母狼更辛苦了,不仅要每天出去捕食,还要时时刻刻注意保护男婴的生命安全,不让其它野兽来偷袭。可是再警觉的老虎也有打盹儿的时候。有一天,趁狼外出捕食,有一个进山打猎的猎人碰巧看到了这个在狼窝里的孩子,因为也无儿无女,便把这个孩子抱回了他的家来养育他,并教给他关于打猎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小荷作文网

时间就如流水般哗哗逝去,一转眼十六年过去了,当年的男婴也变成了一位年轻英俊的优秀猎手。这一天,老猎人六十大寿,请来了他的所有朋友。老猎人正在兴头上,便叫小伙子出去打猎,拿回来猎物给客人们展示展示、助助兴。于是小伙子就跨上骏马,带上弓箭出发了。

他在野外打到了一大堆小动物,有麻雀、野兔、山鸡等。正当他准备班师回朝时,忽然有一只狼闯入他的视线,这使他激动不已,对准那只狼拉满了弓。老猎人曾经说过,真正的猎人都要打一匹狼来显示自己的水平。可他马上扫兴极了,因为他发现这是一匹萎靡不振年老的母狼。本来沮丧的他想放弃,但他还是想,打一只狼就是好样的。于是就把箭向那只狼射去,可箭只射在狼的前腿上,狼一惊,带着箭伤向前逃去,小伙子紧追不舍。狼逃着逃着,竟逃到悬崖上了。小伙子步步紧逼,把狼逼到了悬崖边上。正当狼绝望时,突然认出了小伙子眉毛上的那颗黑痣。顿时它表现出久别重逢的喜悦,狂热地扑向对方,想要拥抱对方。可正当它跳起来时,一支箭却洞穿了它的胸膛,使它直挺挺地倒下悬崖,在它掉下悬崖的一瞬间,它嗷叫了一声,饱含慈爱和欣慰,却没有半丝抱怨。正是这声嗷叫,使小伙子愣了一下,勾起了他对往事的记忆。当他明白一切后,疯狂地用弓狠抽了几下马臀部,马嘶叫一声,载着他奔向悬崖。“妈妈!”这是他第一次喊,也是最后一次喊狼妈妈。这洪亮的声音将会永远在悬崖里回荡、回荡……

读完这个故事,我感慨万千,同时更为《百年百部》这套书之好感到震惊。虽然我还没有读完,但它其中的一本书中的一个故事都写得栩栩如生,让人觉得身临其境,便可知其一整套书的魅力是深不可测的。“《百年百部》真不愧是一个世纪的文学瑰宝啊!”这句话是我发自肺腑之音。希望听完我对这套书的介绍后,你也会感受和理解到这套书的引人入胜之处及其精华所在。

篇二:一本书的读后感字范文

最近,我读了一本著名探险故事书,它便是史帝文生所著的《金银岛》了。故事发生在十八世纪,杰夫。何金斯是一个小男孩,他渴望并且热衷於出海寻宝。有一次,他到了金银岛寻宝,与海盗、水手打交道,亲身体验到船员之间真诚、忠实、虚伪、残暴的种种现象,目睹了一幕幕令人惊心动魄的故事。

读了这本探险故事,使我感触良多。主人翁杰夫。何金斯原是一个胆小、害羞的孩子。父亲去世后,他便开始了探险。在探险之旅中,初时杰夫只是一个船舱裏的服务生,但他却勇於与敌人搏斗,后来更从海盗手中夺回大船,并自命为新任船长。虽然杰夫。何金斯经常易於冲动,但他所表现出来的非凡勇气和过人胆识,足以令我佩服不已。杰夫。何金斯凭著勇气与胆识,由一个胆小怕事的小男孩变成一位夺回大船的英雄。而我们有时遇到难题,便自乱阵脚,不努力探讨解决的办法。试想想,若我们也有杰夫那种勇於尝试和敢於探索的精神,许多难题不是都能迎刃而解吗?

10.《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篇十

书中说有许多人看书仅仅是打发时间,甚至看完就忘,“这样的人不值得羡慕,而应当同情”。这话看似冷酷,其实正是对读书而不得其法的我们最深刻的诠释。

以前资源有限,古人看书尚需“手自笔录”,前辈看书也许四处淘选,而如今我们想要看书几乎是随手可得。现在不会有人再去以读书作为消遣,更多的是为了提升自己,与别人的思想碰撞摩擦,所以依我看来,读书的前提条件就是选择一本适合自己的书。所以,我在看完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后觉得自己最需要提升的就是这一点。我们总是被一些所谓“畅销书”的噱头所吸引,而并未检视它究竟是否适合自己。由此看来,对于早已熟练基础阅读的我们而言,检视阅读是我们在挑选书籍时不可或缺的一个步骤。

我算是一个爱看书的人,但是总感觉读书时有着亏欠:读到好书时感觉自己的阅读不求甚解亏欠了作者;读一般的书时又感觉在亏欠自己的时间。然而看了这本书后,我的这个困难便迎刃而解了。我现在正在读一本叫做《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的书。里面的内容虽然是用很浅显的语言写出来的,但思想却着实很有深度。我在读这本书时,不再把自己局限于一句话或是一本书中,而是把阅读当成是一个和自己以往阅读过的书中的内容进行对照和联想的过程。在看完后我惊讶的发现,我不仅仅对这本书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对以往读到的那些名人传记、社会学著作当中的内容也有了属于自己的思考和认识。可以说,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总体来说,还是要感谢作者,因为这套方法是我无论对国内的著作亦或是国外的著作都在此产生了兴趣,并且有了很多有趣的想法和预期,因为我知道这样有方法有条理的阅读一定会比以前盲目的阅读拥有更多的活力,迸发出新的火花。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2)

众所周知,阅读是一个有效的接提升个人素质的重要途径。阅读在我以前看来无非就是从看到理解的一个过程,但是在阅读了《如何阅读一本书》后,我才真正对阅读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只有当读者进入阅读的不同层次,才能带领读者们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才能够最终实现“读书使人进步”的目标。

如何阅读书籍,才能带给我工作、学习、生活上的成长和进步,结合《如何阅读一本书》,我开始了我的探索和思考。

与我工作有何联系?

我是一名党务工作着,党务工作的关键点就是做人的思想工作,而思想理论的学习是做好这个工作的基础。党的理论随着时代的变化也在不断的更新,如何通过阅读来夯实基础、高效工作,带着这个问题,我在书中开始寻找方法和途径。

党的理论属于政治学范畴,属于狭义社会科学的一部分。本书的第十九章就谈到了如何阅读社会科学?社会科学这类书籍以其特殊性,需要同时阅读许多相关书籍,这就需要通过主题阅读的方式来理解和掌握。比如:要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就深刻领会其要以,就必须通过主题阅读,阅读了解与“新时代”、“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关键词有关的文章或书籍,这样才能更为系统、全面的了解本书的实质内涵和时代意义。

与我学习有何关系?

从掌握基础阅读,逐步提升为检视阅读、分析阅读,最终达到主题阅读层次,这是一个人不断成长的历程。基础阅读就是妈妈带着我识字认句,到后来的检视阅读,如快读读报、读课文,到逐步进入分析阅读,我依稀记得自己第一本完整阅读书是《365夜故事》,从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中我读懂得一些浅显的道理,上了大学之后,为了研究一些专业问题,我系统的阅读了一些计算机的书籍,完成了我的毕业论文设计,这可能也是我第一次接触主题阅读,不过当时我根本不知道这样的阅读方式称之为“主题阅读”。由此可见,我的学习进步离不开阅读层次的进阶。

与我生活有何关系?

作为一个母亲,我深知自己的责任,要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就需要通过阅读来弥补知识的局限性。在怀孕那一时刻开始,我就购买并阅读了许多关于胎教和幼儿成长、亲子教育的各类书籍,但是在实践中总还是会产生各种疑惑,带着问题我又开始了阅读。现在我家的宝贝已经认识许多字了,可以在我的帮助下,阅读一些儿童故事,这也是让我感到欣慰和自豪的地方,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依旧会带着他、帮助他去经历阅读的不同阶段,当然,在适当的时刻,我会向他推荐这本优秀的阅读工具书“如何阅读一本书”。

自然规律决定了,人类到了30左右,身体状况就接近巅峰,也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身体情况会逐渐变差,但头脑却会因为阅读而无限成长。让阅读成为我永保青春的灵丹妙药。

后记:《如何阅读一本书》,该书作者是[美]莫提默·J。艾德勒、查尔斯·范多伦。该书主要论述指导如何通过阅读增进理解力。它将阅读分做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3)

《如何阅读一本书》出版于1940年,目前仍备受推崇。本书的作者是《大英百科全书》的两位编辑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

这是一本教导我们如何去阅读的一本书,不过有意思的是这本300余页的图书并不容易阅读。只有你对阅读的渴望足够强烈,才能阅读完本书,寻找到阅读的方法。而方法本身也能在你第二次阅读这本书时加深理解。这有点像你缺少一个解压缩软件,结果发现他本身就是压缩格式的。

我们都曾阅读过很多书籍,不论你对自己的阅读能力多自信,但你若没有读过本书,你的阅读能力一定没有达到最佳。

我阅读本书目前的收获是了解了阅读的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前三种阅读方法是针对图书类型,而主题阅读是针对阅读目的。其中分析阅读作为一项最为核心的能力,需要重点掌握。而主题阅读则是阅读的最高境界,只有真正掌握了主题阅读才能深刻、快速的研究某个特定主题。

第一次阅读本书时,大部分人会感觉非常吃力。所以建议应该反复阅读这本书的目录,有耐心的思考几遍,理解目录的结构关系和大体含义后开始阅读。对于我来说,阅读这本书大部分内容都感觉晦涩,理解吃力。但为了掌握阅读方法,提高今后的读书效率,虽间隔多次也硬着头皮了读下来。读到本书最后一章的一句话让我感到这种付出的值得。

如果你所读的书都在你的能力范围之内,你就没法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你必须能操纵超越你能力的书,或像我们所说的,阅读超越你头脑的书。只有那样的书能帮助你的思想增长。除非你能增长心智,否则学不到东西。

我目前所做的只是粗浅的翻阅了一遍本书,还远远谈不上理解了(更不要提应用)这本书,我会把这本书作为枕边书反复阅读。

如果你是个喜欢读书的人,对于图书的判断、选择、阅读、吸收都想获得提高的话,推荐你留出充足的时间和耐心阅读和学习这本书。相信你在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所投入的时间是值得的:磨刀不误砍柴工!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4)

随着现代传媒方式的兴起,阅读的作用看似在被不断地弱化,但是实际上阅读恰恰是无法被排除的一种能力与素质。正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借本次街道年轻干部培养,让我有机会静下心来阅读、沉下心来感悟。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明确地提到了阅读的重要性,并且指导我们如何正确读书。阅读是一个人基础的能力与素养。从前读书时,往往会发现自己并不太能从书中获得太多,往往读完一遍后里面的内容也忘了大半。而这本书中的阅读方法却让我感触良多,对阅读这件事也有了新的看法——用心思考的阅读才是最有趣的。

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阅读的目的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为了获得资讯进行的阅读,二是为了提高理解能力的阅读。前者是为了获得资讯,实际上并不能真正地理解;而后者才是真正能提升能力的东西。如果纯粹是读了一本书,没有进行思考,与作者形成共鸣,那么谈何收获。《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提出的四种阅读方法,让我受益颇深。即基础阅读,能够基本认识每句话的字义;检视阅读,大致上了解一本书在说什么;分析阅读,通过分析书本,从而与作者形成共鸣;主题阅读,整理出同一个主题,在这个主题下比较分析不同的书的异同点,从而进行阅读。通过作者这套读书方法,让我更为直观地明白了怎么阅读、怎么共鸣,使得阅读真正成为一种更为高效的学习方式。

我想说,读书从来都不应该是一时兴起的心血来潮,而应该是一种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让我们的梦想从学习出发,从阅读起步!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5)

艾德勒在美国学界和出版界都是个传奇性的人物。范多伦是1950年代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一位博览群书、才气过人的出身书香门第的年轻教授。艾德勒在1940年出版了《如何阅读一本书》第一版。在1970年艾德勒找到范多伦改编《如何阅读一本书》。这也是我现在看到的这个版本。

读得快、读得多就是读得好吗?读得慢、读得仔细就是读得好吗?

这是这本书解答的第一个问题。那就是引用了弗朗西斯培根的名言“有些书只需浅尝辄止,有些书该囫囵吞食,还有少数的书则当细嚼慢咽。”不管是速读还是仔细读,读者要有自己的选择。作者认为可以仔细读的书不过一千本。另外读得多也不见得就是读得好,读得越多,却没收获的这种情况叫可怜。作者认为只有读者从书中获得了营养才算读得好。

在这本书的作者看来阅读分成四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基础阅读就相当于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检视阅读是速读的能力,分析阅读是指读者能从书籍分类、书名知道作者想表达的是什么,并能从大概上了解到作者的写作思路。

主题阅读是指读者能用带着共性的话题感强的问题从一本书中找出自己想要的答案。一个读者要带自己的主动性去选择自己想读的书。作者在这本书的最后提出不同类型的书的阅读技巧。实用型、想象文学、故事、戏剧、诗、历史书、科学、数学、哲学书、社会科学。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读得多就不一定是读得好。有些书必须要精读,即使读不懂,也要找到自己能找到的切入点来坚持下去愉快阅读。

11.玉是一本书 篇十一

掀开历史的篇章,抚去岁月的风尘,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闪耀着夺目的光彩。人们自古以来便把玉看作是天地精气的结晶,是人神心灵沟通的中介物,崇玉、爱玉、赏玉成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翻开《辞海》我们不难发现,和玉有关的词汇有上百条之多,尽为赞美和吉祥之词:“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等。

可以说,玉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中华民族无比深厚的精神内涵,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美好希望和无限向往。和田玉在中国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使用,我们的先民曾以玉作为礼器使用,把玉石和中国人的礼仪德行联系在了一起。儒学家认为玉代表了君子的人格,《礼记》中就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还有“君子以玉比德焉”。同时,古代人在认识了玉以后,继而赋予了玉的社会文化观念。经过商、西周,玉文化的道德化、宗教化、政治化过程也已形成,并成为道德、习俗、神灵、权利、财富的象征物。

儒家为了宣传他们的学说,总结了殷代开始使用和田玉的经验,适应统治者喜爱和田玉的心理,用儒家的道德观念赋予和田玉各种特征。《周礼》规定:“玉作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壁礼天,以黄倧礼地,以青珪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黄礼北方”。所有的这些玉文化都为人们爱玉、崇玉、敬玉提供了精神支柱。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中,对玉的爱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之一,玉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它象征着高贵、友谊、吉祥与平和。我国古代以玉为宝,《国语·鲁语上》记载:“以其宝,来奔!”宝就是玉。“玉文化”是博大精深、有生命力的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它不仅是玉料的文化、制玉的文化,还承载着丰富而深刻的人文内涵。一句话:玉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载体,一个人拥有一块玉,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想象空间,是人们的精神寄托和对未来的祈福。

博雅玉器店总经理王建生,早年在国营企业新疆华西特种工艺品有限公司工作,一直都在珠宝玉石行业打拼,和玉石结下了深厚的情缘。在他的眼里,随着时间变化的不仅是玉文化给自身素质带来前所未有的提高,更是玉石市场从小到大、从萧条到繁荣的过程。如今,已经是新疆珠宝玉石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新疆宝石商会秘书长、新疆工艺美术协会副秘书长的王建生,时常会组织一些有关和田玉发展、交流的活动,他已经成为和田玉文化发展的组织者、倡导者和实施者。用王建生的话说:正因为读懂了一点点玉这本书,才有了今日的成功。

在采访结束的时候,王建生为爱玉、崇玉、敬玉的人们提出了两点建议:一是选玉的时候一定要重质不重色,玉石的质地是第一位,孔子也曾说;“首德次符”,就是说“君子比玉于德”,把质地放在首位:其次雕刻作品不论是否为雕刻大师所雕刻,只要创意思路正确,雕工精细,就值得收藏。

12.与孩子共读一本书 篇十二

2009年, 我接手了三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面对着60双渴望知识的炽热的眼睛, 心中便想着, 我要和这些孩子们一起学习了, 我要试着走进这些孩子的心里。

三年级的孩子开始接触作文了, 看到他们面对着作文无从下笔的困境, 我发现, 孩子们读的书太少了。于是, 利用学校图书馆丰富的资源, 我借来了许多适合三年级孩子看的书籍, 一本一本下发到孩子们的手中。一开始, 孩子们非常开心, 手不释卷, 但渐渐地, 孩子们的目光不再停留在书本上, 下课嬉戏玩闹成了他们的主打戏。

一次偶然的机会, 下课了, 我看到班里一个女孩子——喻湘, 坐在走廊的小角落里, 捧着一本书细细地品读着。我悄悄走过去, 原来她在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喻湘看到我走近, 很不好意思地把书合上。“这么好看的书, 不介意和老师一起分享吧?”于是, 我就静静地和她坐在一起, 跟着海伦·凯勒的脚步, 走进她心中的“光明世界”。没想到, 这一举动, 吸引了很多孩子, 不知不觉, 周围的孩子越来越多, 都静静地看着喻湘手中的书。“原来老师也喜欢看书啊!”孩子们觉得很新奇, 更觉得和老师一起读书是一件独特的事情。于是, 从那个时候起, 我决定, 要和孩子们一起阅读。

与孩子们共读一本书的计划, 就这样应运而生了。我们读的第一本书, 就是《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每天中午, 听着学校悠扬的乐曲, 我端坐在讲台上, 静静地看着书, 而下面, 也是一群安静看书的孩子。

如今, 这群孩子们跟着我, 已经是第四个年头了。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 我们一起跟着海伦·凯勒, 体验过别样的光明;跟着法布尔, 到过昆虫王国旅游;跟着汤姆·索亚, 经历刺激的冒险;跟着淘气包马小跳, 玩转校园;跟着梁山好汉, 一起“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我们一起阅读的书越来越多, 我们的心也走得越来越近, 孩子们越来越喜欢向我打开心扉:“我觉得当大人就是幸福, 什么事情都能够做主!”“我也想着有一天, 能够去外面大冒险呢!”……孩子们稀奇古怪的想法, 让你忍俊不禁。在如朋友一样的谈话聊天中, 我悄悄地把我的一些“成熟”的想法送给他们, 供他们去斟酌, 去探讨。

在阅读量增大的同时, 我也鼓励孩子们用笔记录下自己的心情日志, 不限字数, 不限篇数, 你想写就写, 愿意分享就分享。孩子们面对这一项额外的作业, 没有抗拒, 反而喜欢。从三年级的50字开始, 到现在洋洋洒洒的500字。在文字里, 孩子们发表着自己独特的想法和感受。我相信, 这都是他们将来独一无二的财富。

随着孩子们阅读量的增大, 渐渐地, 他们已经不再满足共读一本书, 他们开始了自己的大量阅读。如今, 他们更乐于介绍书籍给我阅读:沈石溪的动物小说, 是他们的最爱;《狼图腾》也成为孩子们追逐热捧的书籍。孩子们在阅读中, 已经爱上读书了。

13.《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篇十三

阅读分主动阅读和被动阅读,越是主动阅读收获就越多。要明白自己阅读是为了什么:是为获得资讯,求得理解而读还是纯粹消磨时间娱乐自己而读。明确目标!

在阅读的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中,让我收益最大的还是检视阅读。

一、检视阅读中教会我们如何有系统的略读:

1、先看书名页,然后有序就先看序。

2、研究目录页。

3、检视索引。

4、读出版者介绍。

5、挑选主题篇章来看。

6、可以对整本书东翻翻西翻翻,留意主题动脉。

我以前没有注意那么多细节,基本都是翻开书直接阅读,以后应该按这样的流程在阅读前。

二、在粗浅的阅读时,面对难读的书的时候,从头到尾先通读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检索。

我以前阅读就是碰到不懂的都要去查资料,有时候查着查着就放弃的这本书的阅读,以至于错过后面的精彩的有用的内容。这次就尝试了通读难度高于我理解力整本书,对我来说,好有成就感。对于阅读的速度,以前不太关注,读了这章后,刻意关注速度,发现用书中教我们的方法用手指着字一行一行的移动,速度要比眼睛感觉要快一点,这样专注度增加了,速度也上去了。也不要一味求快,有时需要快慢结合着阅读。

在分析阅读中,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阅读一本书所提的四个问题:

1、这本书的内容是在谈什么?

2、内容的细节是什么,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3、这本书说的是真实的吗?全部真实或部分真实?

4、这本书与我何关?带着问题去阅读,阅读的质量会更高。

对于这章的分析阅读我还需要继续细读它,因为第一次接触这样的指导,没有消化这部分内容。对于第三章的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因为自己原先的阅读都比较单一,对于戏剧,历史,科学和数学可以说基本没有接触,所以阅读起来相当有难度。

就主题阅读,也是我接下来要去尝试的一种阅读,因为近期对积极心理学很感兴趣,所以想进行这方面的阅读。想从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赛利格曼的系列著作开始。希望有这方面阅读体验的小伙伴能分享你们的阅读经验。

14.《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篇十四

童年凭兴趣读了很多书,喜欢的书也会读很多遍,厚厚的安徒生全集重的连当时的自己抬起来都费力,没人指导,没人要求,纯粹依靠兴趣,这样的读书和学习或许是更自然且效率更高的吧。

阅读的目标:为获得资讯而读,以及为求得理解而读。

其实任何学习都不该没有活力,就像任何阅读都不该死气沉沉。

不管你学到的是有关这本书的知识或有关世界的知识,如果你运用的只是你的记忆力,其实你除了那些讯息之外一无所获。你并没有被启发。要能被启发,除了知道作者所说的话之外,还要明白他的意思,懂得他为什么会这么说。

如果你问一位活生生的老师一个问题,他可能会回答你。如果你还是不懂他说的话,你可以再问他问题,省下自己思考的时间。然而,如果你问一本书一个问题,你就必须自己回答这个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这本书就跟自然或世界一样。当你提出问题时,只有等你自己作了思考与分析之后,才会在书本上找到答案。

15.一本书读后感 篇十五

到了2007年末, 已经看过了106本, 正在读的书还有5本 (豆瓣读书:h ttp://www.douban.com/people/1319743/) , 所读书的总数已经超过了100本了。

读书的方法

一年百本书, 平均每周要读两本、每三天要读完一本。总有人问我, 这样的效果能有几何?其实, 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读书速度的快慢与记忆并不完全相关。在一些情况下, 快读书、读快书是可行的。

从小看书就比较快。小学起开始看杂书, 书看多了, 速度自然就快起来了。一套小说, 别人要用一两周时间, 而我只要两三天就够了。自己看书时不出声, 快速浏览后记下情境与主要意思。这种看书的方法比出声阅读要快上很多。究其原因, 有人说这种读书方法更符合思维的节奏。

不过有些书阅读的速度会慢很多。像《信息哲学——理论、体系、方法》、《毛泽东选集》等需要充分体会、理解的就慢得很。毛选三个多月才能看完一本, 一年中《信息哲学》也仅仅通览了一次, 没有详细阅读完。一般说起来, 需要充分理解内容的书籍, 像哲学、理论类的图书阅读速度都适合慢一些。

有些书是需要反复阅读的。这是以前看《红楼梦》时学会的方法, 需要在不同的心情下, 以不同的视角阅读才能体会其中深意、找到更有意思的内容。身为信息技术教师, 因为对信息加工处理方面的疑问较多, 所以《问题解决心理学》、《认知心理学 (第3版) 》等书就要反复读。这类书中既有需要记忆的, 也有需要理解的内容, 每一次再读都会有收获。

有些书则适合放到手边, 随时翻看。对于信息技术教师来说, 以前放在手边的主要是技术操作手册, 像F ront Page、F ireworks、Pascal等, 现在变成了《信息处理课业:成功性学习》、《美国国家技术教育标准:技术学习的内容》、《50种教与学的总结技巧》……这些书中能够找到具体的信息处理技巧, 已经成为工作中最需要的。使用这类书时, 一般是完整看过一两遍后就开始跳读了——只看最需要的, 放过其他的部分。

自己看起书来会在书里夹上一支笔, 随手在空白处记下观点或想法。书中的笔常丢, 往往会随手再抓一支。所以, 看过几遍的书中各种笔迹都有。一年中画的最乱的是李乐山的《人机界面设计》。

因为习惯买书, 自己的书只要通览一遍, 记下目录及大致内容就可以了。书在手边, 只要记住到哪里能找到答案就行。这样阅读的速度就可以更快, 自己称这种阅读方法叫索引式读书。

针对不同的书, 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读书方法和读书过程。

书籍的分类

从选书到买书, 再到读书是复杂的过程。选书时范围尽量要广, 可以根据他人推荐、工作需要或者从论文的参考资料列表中选择。购书、借书时就要碰运气了, 并不是所有想读的书都能拿得到。想看的书与看到的书有一定的差距。不过书的数量多了, 每一大类都会有几本。一年中读过的书有:

信息哲学及相关:《信息哲学——理论、体系、方法》、《恢复哲学的尊严:信息哲学论》、《生活有哲学》、《中国哲学小史》、《你的第一本哲学书》、《毛泽东选集》……其中, 黎明的《恢复哲学的尊严:信息哲学论》和邬的《信息哲学——理论、体系、方法》是信息哲学方面的专著, 信息技术教师需要读一读。为了更好地理解信息哲学, 往往还需要同时读一些哲学的相关书籍。

信息科学及科技理论:《反思科学》、《信息科学教程》、《技术进化与社会发展/当代教育与技术译丛》、《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信息崇拜——计算机神话与真正的思维艺术》、《中小学科学教学:基于项目的方法与策略》、《游戏中的科学》、《理解专业程序员》、《系统科学与方法概论》、《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情感计算》……科学与技术有着密切的关系, 想要更准确地理解技术, 需要同时理解科学。在理解了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的前提下, 再认识信息科学与信息技术, 会使信息技术教师眼前豁然开朗, 其中, 钟义信的《信息科学教程》需要认真读一读。《反思科学》、《理解专业程序员》也是非常可读的书。

门类/分支科学基础类:《视读社会学》、《视读数学》、《视读哲学》、《视读科学》、《视读符号学》、《视读人工智能》、《视读心理学》……信息技术能够广泛地应用于各个学科, 信息科学又是综合性交叉学科, 那么, 对于自己不熟悉的学科一定要有一个初步了解。视读系列丛书能使人快速而且有效地了解相关的学科的结构。

工程、技术方面:《算法分析与设计技术》、《人机界面设计》、《梦溪笔谈》、《天工开物》、《技术与设计1、2》、《智能机器人制作入门》、《技术课程标准研修·信息技术》、《美国国家技术教育标准:技术学习的内容》……其中, 李乐山的《人机界面设计》对于信息技术教师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思维、心理方面:《教育中的心理效应》、《认知心理学 (第3版) 》、《认知风格与学习策略——理解学习和行为中的风格差异》、《思维习惯》、《认知科学哲学导论》、《计算与认知》……信息处理与人的思维、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 信息技术教师需要特别关注心理, 尤其是认知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其中, 斯滕伯格 (Sternberg R.J.) 的《认知心理学 (第3版) 》是一本非常好的书。

教学与技巧方面:《教学设计》、《建立课堂纪律》、《探究式教学实践指导》、《课堂提问的艺术:发展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50种教与学的总结技巧》、《从教第一年——新教师职场攻略》、《新任教师完全手册》、《新教师课堂教学入门 (第二版) 》、《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 (第七版) 》、《信息技术与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策略》、《有效教师素质手册》、《信息处理课业:成功性学习》……其中, 卡罗尔·科伊切林写的《信息处理课业:成功性学习》成为放在手边的、最重要的书之一。这本书既对教学有很好的帮助作用, 也包含了很多信息处理的软工具。《50种教与学的总结技巧》、《新教师课堂教学入门 (第二版) 》都是翻看了多遍, 并且有很大收获的书。

课程原理与建设方面:《澳大利亚课程标准》、《信息技术课程导论》、《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国外网络教育的研究与发展》、《教育技术研究的方法与策略》、《教育技术学学科定位问题研究》、《信息技术教育学》、《混合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整合与重构:技术与课程教学的互动解析》、《新世纪信息化教育 (1-6册) 》、《网络教育:教学与认知发展新视角》……信息技术教师躲不开课程建设的工作, 其中, 对自己最具影响力的书是《澳大利亚课程标准》、《美国国家技术教育标准:技术学习的内容》。从这类书中可以学习到如何从系统观的角度构建课程。在这类书中, 推荐信息技术教师看一看彭绍东的《信息技术教育学》。

教育原理与思想:《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杜威学校》、《教育原理》、《学习原理与方法》、《中外教育史简编》、《学习的革命》……

教师自身发展与其他:《教师口语艺术》、《工作中的身体语言》、《新课程学习主题网络资源索引》、《王国维传》、《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逻辑新引·怎样判别是非》、《原本大学微言》、《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六顶思考帽》……其中, 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能给教师带来很多有价值的想法。如果有时间和耐心, 需要多看一些逻辑相关的书, 《逻辑新引·怎样判别是非》是比较通俗、易懂的书。

信息技术教师需要读些什么书

信息技术教师的来源广泛。据2003年《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信息化水平调查报告》的调查显示, 目前,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中是计算机专业的比例极少, 中学里计算机专业出身的信息技术教师正在增加, 但总体上改行的教师占大多数 (71%) (摘自《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思考与模式构建》, 《中国远程教育》2004/07) 。其中, 即使“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也指的是计算机专业。

计算机技术/科学与信息技术/科学并不完全相等。计算机科学不能包含信息科学的所有内容。从研究的对象来看, 计算机科学应当分成两大部分, 其中研究计算机的理论属于自然科学体系中的技术科学, 单就信息处理的规律性来研究计算机的那一部分才属于信息科学。从性质上来看, 信息科学是综合性的, 计算机科学是其中的技术科学。

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属于技术的一部分, 技术与科学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说来, 科学与技术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科学中有技术, 技术中有科学;科学是技术的升华, 技术是科学的延伸;科学回答的是“是什么”、“为什么”;技术回答的是“做什么”、“怎样做”。从科学与技术的辩证关系的视角来看, 与计算机技术最直接、最密切的是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最直接的、最密切的应当是信息科学。

从计算机/信息技术课进入基础教育的历史进程上看, 是从“计算机技术/科学”向着“信息技术/科学”发展着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如图1所示。今天的信息技术教师需要更多关注信息科学, 多了解信息科学的相关著作。

信息科学是以信息为主要研究对象, 以信息的运动规律和应用方法为主要研究内容, 以计算机等技术为手段, 以扩展人类的信息功能为主要目标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其结构一般认为分成了四层, 分别是:信息哲学、一般信息理论、各领域/门类/分支信息学、工程技术信息学。其中, 信息哲学是哲学理论层次的思考;一般信息理论是科学原理的思考;各领域/门类/分支信息学是信息原理在各门类学科的具体应用;工程技术信息学是直接作用的工程技术学科, 与信息技术有着更直接联系。

从这个角度上看, 了解信息科学、信息技术就需要了解不同层面上的相关知识, 需要读大量的相关学科书籍。邬识的《信息哲学—理论、体系、方法》对于信息科学的学科结构介绍如图2所示。

以信息科学的视角, 信息的获取、识别、处理、加工等都关系到了人、人的认知与思维, 所以, 在相关学科群中需要特别关注心理学, 尤其是认知心理学、认知科学的相关书籍。这方面的书不妨多读一些, 其中的学习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同时也是所有教师需要掌握的内容。

当然, 作为教师还需要多看一看教育、教学、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书籍。只有这样才能成为知识结构合理的信息技术教师。那么, 信息技术教师需要读什么方面的书?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师的阅读书目如图3所示。

上一篇:考察体会考察归来话利弊,总结经验促发展工作报告下一篇:林场党建工作自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