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与多媒体技术(共8篇)
1.阅读教学与多媒体技术 篇一
早期阅读活动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研究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媒体教学在幼儿园已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了,同样,它对于早期阅读也是很重要的。在早期阅读活动中,运用多媒体能够给幼儿带来感官的刺激,有新鲜感。能够将孩子们的目光第一时间牢牢锁住,最大程度地吸引幼儿的兴趣,提高各种认知水平。所以,教师在开展早期阅读活动时要把握好运用多媒体教学的时机,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充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早期阅读活动中的作用。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早期阅读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8-0229-01
情境的创设
运用多媒体技术开展早期阅读活动教学,结合情境教学的手段。选取合适的音乐和故事背景以及主要道具,一下子就能吸引孩子的目光了,如教师在开展小班绘本活动《给你一把伞》时,教师通过播放下雨的声音,马上就吸引住了幼儿,孩子们都很兴奋地说“下雨了,下雨了。”这样就能起到很好的过渡的作用,引出绘本后面的内容了;再如,教师精心准备的动画课件等,也可以一下子就吸引住幼儿的目光,让他们主动地跟着教师去观看课件,主动去了解这个故事,主动探索、讨论等。由于幼儿园的孩子年龄比较小,所以他们兴趣点不长,不能长时间地关注着一件事,尤其是小班的幼儿,所以如何使他们的兴趣达到最高点这也一直是老师关注和头疼的点,现在有了多媒体课件,就能轻松解决这个问题了,有趣、生动的画面可以牢牢锁住幼儿的目光,再配上各种音乐、动画等有趣的卡通形象,孩子们的注意力就很少会转移了。使早期阅读活动有效开展,使早期阅读教学活动情境化、逼真化。限于幼儿年龄的特点,认知经验有限,电脑多媒体能营造情景交融的气氛,有利于幼儿的情感体验。在故事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在单位时间内获得较多的信息。环境的支持
同时,我们也要有意识地给孩子们创设一个非常良好地阅读环境,让幼儿有一个比较好的阅读体验也是非常必要的。例如,开展大班?读活动《我的幸运一天》,按照我们以往没有多媒体教学的时候的经验往往就是出示故事封面以及故事名称,简单介绍故事中有谁,随后逐页讲述故事内容并提问。可以看出,整个过程虽说不会特别乏味,但是也缺乏生动性和趣味性,大班幼儿互动的兴趣可能不会很高,那就更别说小班的幼儿了,可能一个故事还没讲完,孩子们就已经失去了兴趣。但是运用了多媒体技术后,当教师点开课件,屏幕上出现了狐狸和小猪时,孩子们就会马上被鲜明生动的画面吸引住。在老师展示出新奇的画面的时候,孩子们的兴趣也在这一刻被悄悄地点燃了。这时,我们加以引导,和幼儿一起观察狐狸的动作和小猪的动作,狐狸在做什么,小猪又是什么表情呢?它是怎么想的?引导幼儿思考,幼儿一看就能很快地回答。因此,生动有趣的画面为幼儿创造了自由想象的空间,从而加强了幼儿的绘本阅读的技巧。绘本故事《我变成一只喷火龙了》,通过其夸张有趣的题目一下子就点亮了孩子们的目光,接下来就可以通过课件、动画将绘本中的内容“动起来”,使得故事更具有生动性,孩子们在观看的时候也更有兴趣,在大家都积极参与的状态下,教学活动才得以更好地开展,进一步完成教学目标,这样孩子们就可以在有趣活泼的故事中得到思考,领悟其中的道理。
此外,多媒体技术还可以提高幼儿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多媒体教学活动中,我们常常以三大点来展开教学模式,即“故事讲述、提问问题、故事延伸活动”等经典模式,并灵活运用多种复述形式,使幼儿积累丰富的词汇优美的语句,还能发展幼儿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2.1 初步理解故事主要内容
故事概括能力也是幼儿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在大班阅读活动《猪也会飞》中,先让幼儿对故事中的几个主要人物有简单的认识:如故事主角小牛、小猪等,然后再一页一页地出示多媒体课件,根据教学活动事先设计好的问题开始对幼儿提问:“你们觉得小牛的想法能实现吗?猪真的可以飞上天吗?你觉得小牛可以用什么方法呢?紧接着将故事动画分成几部分并将具体问题变成概括问题,难度加大了,幼儿就要学会思考,学会如何探究故事中角色之间的关系.如何提炼故事的主要内容,有想象地进行讲述绘本主要内容。
2.2 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补充或创编
在很多故事中,或许孩子们到最后自己心目中也有一个跟绘本故事结局所不同的很完美的故事结局,然后会用自己想象的形式来解决故事中出现的问题等。对于部分幼儿存在的这一特性,我们十分鼓励幼儿在讲述故事的时候可以自己创编一些情节进去大胆创编接下去的故事内容。而对于个别语言发展能力比较差的孩子,我们更多的是要引导,循序渐进,不能急,先让孩子们熟悉故事情节,然后再慢慢引导其他的;而对于一些语言发展能力比较好的幼儿,这时候我们则可以提升一个难度等级,可以在幼儿理解故事的基础上进行创编故事,大胆想象故事后续又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如在大班语言活动《轰隆隆来了》中,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幼儿记忆故事内容。如“轰隆隆为什么会伤心呢?”“你觉得轰隆隆以后还会有朋友吗?它应该怎么做才会重新有朋友呢?”引导幼儿自主探索故事内容,发掘故事线索,同时也能打开幼儿自己的想象力,为创编做铺垫。幼儿在创编的过程中能不断发展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也能运用一些在实际生活中的经验。在大班语言教学活动《小猪旅行记》中,先做了前面一部分的动画,随后播放到某一页时,让幼儿猜猜接下去会发生什么事情呢?于是幼儿你说一句,我说一句,孩子的思维就马上打开了,滔滔不绝,各种奇思妙想就全部展现在了大家面前。这个活动中不仅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能力,又发展了幼儿的洞察力和思维模式。结语
总之,多媒体技术的融入已是不争的事实了,多媒体技术在教师看来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在提倡多媒体信息时代的今天,我们更是要好好学习多媒体技术的相关知识,了解多媒体技术给我们教学带来的便捷之处,也要将各种多媒体效果运用到教学实际中。我们教师要加强多媒体运用技术学习,提升对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力。有效地发挥我们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多媒体的运用还需要我们自身的对多媒体技术的专业能力。因此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培训和学习,为有效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开展早期阅读教学活动提供有力的保障。我觉得在我们日后的教师生涯中,要不停地研究多媒体技术与教学活动的融合,给孩子们创造一个丰富的、良好的、具有趣味性的课堂。
2.阅读教学与多媒体技术 篇二
一、创设优美的情境, 培养学生的美感
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都知道, 文章 (课文) 具有很强的审美属性。由于我们的学生地处农村, 受家庭背景、生活经历和生活环境的限制, 对于文章的美感与学生的情感之间总是存在着一条鸿沟, 难以逾越。这样, 我在教学群文阅读时, 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进行教学, 将无声、抽象的语言文字所要表达的内容, 有声有色的用优美的动画展现出来。创设出与文章相联系的优美情境氛围, 激发出学生的想象力, 引导学生去体会文章的真实情感。从而形成学生的审美与文章的美感共振。我们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 帮助学生迅速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寓意。
例如:我在教学著名女作家萧红写的文章《祖父的园子》一课时, 为了激发学生的童真, 让学生领悟到作者与祖父之间的浓厚的爱。我利用多媒体课件, 在导入中这样设计:以东北景色为背景, 配以中国画形象的“老爷爷”的一段动画加以实景的视频, 让学生迅速走进了一个优美, 充满自由的富有生机的农村乐园中。为学生进一步了解这篇文章的寓意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采取多媒体配乐, 教师朗诵, 把文章优美的文字转化为优美的声音, 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祖父的爱和祖父对作者无限之爱的思想感情。这样不但能使教师摆脱由于无法尽情表达而产生的困难, 也进一步深入的感染了学生。让学生在文章情感的变化中, 自己的情感也发生了变化, 产生了共鸣。给学生理解文章的深刻含义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因此,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 借助多媒体教育技术, 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形象化的直观材料, 这是传统语文教学所达不到的。多媒体教育技术的运用, 使语言美、音乐美、图画美有机的结合, 加强了群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美感的培养, 使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
二、多媒体课件中海量的信息存储量, 提供了海量的阅读材料
2011 版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规定, 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看书报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因此, 小学阶段中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工作都要以阅读教学任务为中心。而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 阅读教学是通过从预习到讲解到朗读再到小组讨论等环节实现的。由于我们的教学形式是班级集体授课, 受课时和教学进度的影响, 在语文课上教师让学生朗读、默读、自由读课文的时间很少, 更没有大量有效的阅读。而群文教学正是需要这种海量的阅读。没有时间读, 这对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而多媒体课件恰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多媒体课件可以提供文本、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教育信息。根据群文教学内容和知识点进行划分分类, 并与媒体进行超链接, 形成适合于孩子学习的网络结构。多媒体课件中存在着大量的教学信息, 借助这个优势, 用课件存储大量的阅读材料, 让学生随时查阅、检索阅读中遇到的生字、生词、难懂的句子等。根据年级和阅读文章的不同, 还可提供标准范读和生字读音等。多媒体教育技术所存储的学习信息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等特点, 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例如, 我在教学小练笔《我会写》时进行训练:“你是蜻蜓, 我就是荷塘里的一片荷叶, 为你做操场。”“你是_________, 我就是__________, 为你___________。”我在教学时, 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创设情境,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使群文阅读课都能围绕一个中心或一个主题展开。为学生建造“入境”的桥梁, 让学生获得阅读中的美感。
三、利用多媒体教育技术, 激发学生想象的空间
我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一个特点, 就是从教师到文本到学生。三者之间有一条感情的纽带, 语文阅读教学要求要以情感人。群文阅读使学生参与不同作者思想活动和感情活动的过程。在阅读时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配合或和谐或欢乐或悠扬的音乐节奏, 让学生反复朗读一篇或与之相类似的几篇文章, 就会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定的富有情感的景象。在情感和思维上受到作者的熏陶和感染。所以, 在这种群文教学阅读中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能把学生引到一个辉煌的境界中, 有利于学生情感的发散, 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四、恰当运用多媒体, 不能让多媒体成为教学的负担
我们知道语文阅读教学的巧妙之处就在于教师富有艺术性的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调动学生们的阅读积极性, 促使学生产生顿悟, 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而不是把预先设计好的教学环节表现的有多好。教师在群文阅读教学时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要体现一个“活”。灵活地表现出教师高超的教学机智和课堂导控艺术, 就是教师导控, 学生学思。多媒体运用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能阻碍师生交流。教师操作电脑, 学生眼睛不离屏幕, 这种形式阻断了师生的交流, 使教师和学生教学相长的教学气氛大大减少, 加重了学生阅读的负担。另外, 多媒体存储大量的信息使教学过程从头到尾也蕴含着大量的信息, 不断地传递给学生信息会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消化不良。所以不要把群文阅读课简单的上成动画演示课, 要知道多媒体的技术只是群文阅读课中的配角, 而不是主角。教师在上课时应该根据学生情况和课堂效果控制信息总量, 使多媒体教学技术真正提高教学效率。
随着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的运用, 为群文教学开辟了新的道路。多媒体教学技术辅助教学为群文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使阅读教学真正落到学生的感悟中去,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 我们要努力创设多媒体教学情境, 让群文教学精彩不断。
摘要:多媒体教学技术辅助教学为群文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使阅读教学真正落到学生的感悟中去,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本文分析了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与多媒体教育技术的融合。
3.阅读教学与多媒体技术 篇三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 创设情境 体验性阅读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248-01
所谓体验性阅读是教育者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与外部世界的交往之中,进而生成反思与实践的阅读。这种阅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独自思考,合作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有助于使学生成长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
一、体验性阅读教学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因为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气质都不同,所以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独特体验对阅读内容做出个性的反应。如对文本中自己特别喜欢的部分做出反应;对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做出富有想象力的反应,甚至“突发奇想”;将自己的感受与文本的意图进行比较,为文本的内容及表达另行设计等。
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们过于注重理性的分析,深恐教材挖掘不深,生怕学生理解不透,从导语层层递进到揭示中心乃至于总结全文,设计得滴水不漏,牵引学生步步入瓮。教者把教材掰开,揉碎,嚼烂,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抛绣球一般投向学生,把一篇好端端的文章分析得支离破碎。学生呢,完全处于被动接收的“容器”地位。学生的独立思考可怕地消失了。有人曾说,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就像一串闪耀着美丽光环的珍珠项链,它的美在于整体的和谐、完美的搭配。而“条分缕析”式的阅读教学。犹如把这串美丽的珍珠项链拆解开来,一个个珍珠散落在地上,蒙上尘埃,令人无法追寻它动人的光彩。这反映了以学科知识为本位而非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课程观,在总体上存在着重认知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综合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的情感荒漠与精神世界的空虚。
现代阅读教学应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每个人都必须经过自己的创造、理解、构建、体验,才能形成自己的精神世界。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体验、感悟的内容,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体验的环境,通过参与对话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加强学生对语言文字探究过程的体验。教学中,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给学生自由的空间,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珍惜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他们的多元理解。通过诵读、游戏、角色扮演、观察、想象等活动,将学生引向社会、引向生活,让学生站在语文学习的最前沿,积极促成体验性学习
二、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实施体验性阅读教学的策略
教学策略是体现一定教学观念实质和精神的,教师在特定教学情景中为达成教学目标,适应学生学习需要而作出的教学决策、谋划和采取的教学方法、程序和技术,是有效教学的条件,是学生会学习的前提,是教师教学智慧和艺术的体现。教学策略是否能良好地实施直接关系到课堂效果的好坏。
(一)有效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有创意、多角度地体验性朗读。
语文阅读教学要根植于情感,朗读是加深学生情感体验的最好方法。《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在阅读中陶冶孩子们的情感,激发想像。”小学语文教材在编排上,给孩子们阅读的情感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园地:在内容的选择上,多是韵文,读起来朗朗上口,图文并茂,吸引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在意境上,饱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及人文精神,这些都必须经过学生反复朗读、吟诵、想像才能理解和感受。为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为孩子们的情感发展创设情景,尊重并鼓励他们独特的阅读感受,挖掘情感因素,升华情感体验,引导他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
(二)、合理利用多媒体手段,再现情景,体验文本,突破重点,化难为易。
小学生因情感经验不足,知识储备有限,往往难以“入境”。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形象思维占主体,对于直观事物感兴趣。教材中课文体裁多样,有情节生动的故事,韵律感较强的诗歌,语言优美的散文……有大部分教材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更是难以进入情境体验文本。因而,教师应采取各种有效的办法来展现课文内容,将学生带入意境中充当角色,可以化抽象为形象,把课文中表达的意境再现出来,使学生在语言上得到感染,在情感上得到陶冶,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验。
小学生长于形象思维,课文中一些抽象的知识就成了教学的难点,而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在于能提供直观形象和生动逼真的动态图像,可以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从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还伴随着生动、形象的图像、优美动听的音乐,诱发了学生愉快的学习情绪,进而能更深入地体验文本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发挥想象,发散思维, 拓展深化,多元体验
阅读教学中,一方面读者受读物的客观制约,另一方面读者又不是简单的接受读物内容,而是自觉地参与对读物内容的补充完善和发展创造,特别是对阅读材料中由于省略号或空白等造成的模糊现象更会做出种种补充和拓展。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关键处的拓展空间,在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课文做合理的想象,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行学法的迁移,通过发散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大大增加听和看的机会;用文字、图像、声音的巧妙结合,可以大大增加课堂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如《海滨小城》这一课,我在总结小城的风貌特点后,播放有关家乡景点的录像,让学生一边看一边想:我们的家乡有什么特点?它与课文中的“海滨小城”有什么异同?通过这样的问题发散学生思维,让学生分析比较,充分讨论。这样,既做到了学法迁移,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4.阅读教学与多媒体技术 篇四
姓 名: 吕 桂 梅 性 别:
女 工作单位: 宁夏吴忠市盛元小学 通讯地址: 宁夏吴忠市盛元小学 联系电话: *** 电子邮件地址: lgmkx@163.com
善用多媒体技术,优化一年级阅读写话教学
内容摘要:从一年级开始,在教学中恰当的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使文字、音像、声音等巧妙的结合,使学生能在形象感知的引导下,实现对文本的理解沟通交流,同时将会更好的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特别在一年级的阅读和写作教学中恰当的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会极大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学生阅读视野,扩大学生阅读量;能有效调动学生写话的积极性,让一年级学生对写话不再有畏难情绪。
关键字:一年级 多媒体技术 阅读 写话
随着科技的发展,一年级的学生对计算机已不再陌生,学生对计算机有着浓厚的兴趣。同时,《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要求: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研究也证明,人们信息的获取,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这一切的一切,必然要求语文教学要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这样才能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
从一年级开始,学生就正式接触汉语拼音,生字、课文。这对于刚从幼儿园出来的小朋友来说是一个挑战。儿童的形象思维初步形成,抽象逻辑思维极差,同时学生的词汇量少,很难一下理解课文内 容,掌握所学的知识。所以,在一年级的教学中恰当的运用信息技术,使文字、音像、声音等巧妙的结合,使学生能在形象感知的引导下,实现文本的理解沟通交流,同时将会更好的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一、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S版一年级语文课本中的许多课文,文质兼美,是学生学习阅读、积累词语,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感受阅读乐趣的好材料,所以恰当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会使学生对课文理解的难度降低,也更能激发学生阅读和朗读的兴趣。
如S版一年级上册《江南》一课。这课是一首古诗,选自《汉乐府》,写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这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北方孩子来说,难以想象。于是我搜集了一段千里江南荷塘美景及人们采莲情景的音像资料,同时配以美妙的古典江南民曲,学生通过欣赏音像资料,很容易理解“莲叶何田田”那种莲叶的美。在此基础上,学生通过听朗读带、配乐诵读达到熟读会背的目的,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江南水乡的美景。
如《小蝌蚪找妈妈》一课,现在学生对蝌蚪、青蛙比较陌生,于是我搜集了一些关于蝌蚪、青蛙的资料,课前让学生了解一些蝌蚪、青蛙的生活习惯、环境、对人类的贡献等等的相关资料,使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非常轻松。在课堂上,我制作的PPT课件,向同学们展示了蝌蚪的生长过程及找妈妈过程中发生的事情,极大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更形 象的明白了青蛙的成长过程,突破难点。课后不少的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也投入到搜集关于青蛙的资料当中,可谓一举两得。
教《春雨的色彩》时,虽说课文中写着“春雨下在草地上,草地绿了。”“春雨落在油菜地里,油菜花黄了”“春雨洒在桃树上,桃花红了。”但是很多学生还是没有亲自看到过这些景物,没有深切的感受。我通过制作课件的形式,情境导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让如诗如画的情境,为学生领悟课文内容打下基础。再通过配上轻柔的音乐朗读课文,学生能入景、入情地感知课文内容,对春天有个总体的印象,为自主学习课文铺好路。然后通过引导学生自己观看教师制作的课件,自主学习课文,质疑问难,学生还能说出很多这样的句子:春雨是 色的,春雨(落、洒、下、飘)到 上,就 了。达到读通,读懂并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能力。
二、运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思维,扩大学生阅读量。《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阅读有这样的要求: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如果学生没有课外阅读的意识,那么这一要求很难达到。所以应该从一年级开始,注意适当的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拓展学生的视野,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如在学生学完《学校是乐园》一课后,我搜集了《快乐的一年级》《早操歌》及歌曲《上学歌》,通过一节自习课利用电视给学生播放,培养学生爱学校、爱学习的思想感情,通过让学生练习读,唱一唱歌曲,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在 阅读、唱歌中体会学校生活的乐趣。其实,教学参考书在每一课后都有推荐的篇目,教师做个有心人,把它用信息技术手段展示出来,学生更易于接受,更有兴趣的学习。
现在的孩子是在故事中长大的,爱听故事是他们的共性,为此,我们从孩子入学的第一天起,就满足他们的这一童趣,把他们带入故事的王国。我有时间会给孩子们搜集一些优秀的故事磁带或故事视频,让学生在故事中认识了安徒生、格林、凡尔纳„„在听看的同时,我们要求孩子讲自己最拿手的故事。这一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孩子们的热情,他们在爱听故事、爱讲故事的同时,积累了大量的规范语言,为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年级学生的朗读也是一大难题。一年级学生对配乐朗读在极浓厚的兴趣。所以在平时课文教学中,我除了示范读,还专门带着朗读带,有时为课文配一段优美的音乐,让学生在多次的听读中积淀语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朗读、掌握朗读技巧。化难为易,从一年级开始注重学生的朗读训练,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调动学生写话兴趣,培养学生写话能力。
《课程标准》对第一学段的写作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儿童形象思维占优势,以无意注意为主,喜欢直观、生动的感知材料,动用电教孼调情直观形象,表现力和可控性强,绚丽的色彩、迷人的画面、优美的音响极易吸引 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是指导学生有意观察事物、抓住特点进行说写训练的最佳手段。
从一年级下册开始,要求学生看图写一句或几句通顺的话,表达清楚图的内容,这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有许多学生能说得是津津有味,却不知道怎样组织语言,更不知如何把它们付诸笔端。更有许多学生不知道说些什么,无从开口,特别是一些后进生。所以我在培养学生说话写话的能力方面,经常借助一些课件、创设情境,在学生观察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如在一年级下册第一次写话,我按顺序出示了一段春天美景的音像资料后,我问同学们看到、听到、闻到春天了吗?学生根据视频回答的丰富多彩。学生看到小蜜蜂忙碌的采蜜,春雨沙沙沙的下着,小草大口大口的喝甜甜的春雨,小燕子在唱着快乐的歌„„但学生的语言运用表达不够丰富,我出示了许多描写春天的词语供学生参考运用,于是,一年级学生也能妙笔生花,写作很成功。同时学生很高兴把自己看到的美景写下来,写作的积极性很高。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会选取一些有意义的、学生喜欢看的视频提供给学生看,看后让学生动笔写一写,学生可写的东西很多。通过学生作品我发现一年级的学生写得比老师的想象中的更丰富,更有童真童趣。从一年级开始让学生感觉写话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培养学生的写话兴趣。所以一年级学生写话不要求多,而在于兴趣的培养与方法的传授,让学生在多种视听觉感受中进行快乐的写话。
5.多媒体技术与地理教学 篇五
郑 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如何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越来越受人们关注。传统的“一支笔、一本书、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已远远满足不了新课改的需要。而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实现了信息传递的一体化,能为教学提供丰富的表现效果,也扩大了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范围,为教育教学现代化提供了新手段,注入了活力。多媒体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展现出他独特的魅力。
下面我来谈谈对多媒体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多媒体的优势:
1.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与传统教学只凭一张嘴、一只笔、一幅挂图的单调、呆板教学手段,枯燥、乏味的教学过程相比,多媒体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例如:在介绍《常见天气系统》一课时,我们从网上找到或自己制作有关几种天气系统气流运动状况动画,将“冷锋”、“暖锋”、“高压系统”、“低压系统”、“锋面气旋”生动的展现在学生眼前,生动明了。这样不仅使课堂更加生动,而且方便学生理解及课后迁移应用,真可谓一举数得。
2.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突出重点、淡化难点,提高教学质量。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有许多重要的地理现象和地理过程是比较抽象的,而挂图,课本插图和一些投影等教具,不能看到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学生便难于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昼夜长短变化时,一些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还很差,根本想象不出昼夜长短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移动之间的关系,更加不理解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了。这部分内容历来既为重点又为难点。这时如果利用多媒体将其制作成动画,通过动画模拟、过程演示,使静止图成为动态图,学生从中观察到整个变化过程,经过观察、思考讨论的过程,学生会比较容易理解这些地理现象产生的原因。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而且还培养学生建立起空间结构的思维方式。多媒体的运用,使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拓展教学内容。
地理学是一门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的学科。且高中地理每节容量很大,若仅用传统教学手段,受时间限制,每课时容量往往很小。费时费力,且学生学习效果也未必很好。而借助多媒体可以增大课堂容量,使学生在丰富的声像结合信息中不断扩充自己的视野。例如:在讲旅游资源时,靠教师的口述是完全讲不出来的,这时我在网上找到很多关于各种旅游资源的一些图片,如:奇异的植物和动物、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少数民族的节日等等。此外又补充了很多文字资料,如云南十八怪、水傣和旱傣、空中花园树、挨刀树等等。这些图片和资料都生动有趣。学生在非常积极的状态下了解了很多关于旅游资源的知识。如果时间充裕,还可给学生播放风光片,效果将更好。
4.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能力。
地理教学中,读图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贯于始终的基本技能。它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会学生通过阅读地图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也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多媒体地理教学中,它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全面的读图、用图乃至制图的重要本领。
5.化远为近,感受逼真景象
传统的地理课堂教学把知识局限在书本上,无论教师怎样发挥语言的才能和教具的演示,都无法直观、生动地再现自然地理环境及其发生、演变的过程。倘若使用多媒体,就能把课堂上看不到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呈现在学生面前。例如:在讲新疆独特的水利设施—坎儿井时,由于学生从没见过或听说过,书上的图片也很简单,绝大多数同学想象不出它是什么样子,我从网上找到了一段关于坎儿井的视频,学生一下子就都看懂了。而且还有几个学生还当堂画出了它的立体图。这样,既可以把遥远的事物一下子拉到眼前,生动逼真,吸引学生注意力,又可减轻教师讲述的难度,大大接省时间,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6.利用多媒体视频,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只注重知识点的传授,很少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即使有,也仅仅是由教师口述让学生记住而已。实际上起不到太好的效果。如果利用多媒体截取一些有意义的VCD片段展示在学生面前,效果就会大不一样。例如:在讲《水资源》时,表现西北地区的缺水现状,可以播放《美丽的大脚》中的一个片段:学生正上课,忽然听到一声雷响,所有人马上冲到外面手持器皿准备接雨。当看到孩子们眼神里那期盼的目光和晴朗的天空形成鲜明的对照时,学生们的心灵受到了强大的震撼。在本节最后可以播放中央电视台经常播放的一段节约用水的公益广告作为结束语,效果也非常好。其实这部电影和这个广告同学们基本都看过,但是他们观察生活的能力较差,只是当作看热闹了。教师可以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的教育,还可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二、运用多媒体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切记不要喧宾夺主 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即使多媒体完成了许多人力所不及的任务,也不能代替教师的全部工作,教学过程的诸环节仍需教师来组织实施,如果将所有教学内容都设计到课件中,教师一节课都在围着电脑转,教师就变成了多媒体设备的操作者,教师的主导地位变为了电脑的主导地位,学生成了机器的奴隶,只顾观看,而无暇思考和练习,这样的教学反倒不如传统的教学方法效果好。
2.要充分考虑课件教学的实际需要
我们真正的目的是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因此在选择内容时要充分考虑教学的实际需要,因为并不是课本上所有内容都必须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许多一目了然的内容或用传统教学手段就能达到相同效果的内容就没有必要费时、费力地去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比如在讲《中国的铁路干线》时,虽然有很多制作得非常精美的课件,但将它与普通课本对照,我们发现让学生亲自在一张空白图上画出线路位置,再经过找错误—修改—完成这样的一系列过程,记忆会比使用多媒体更加深刻一些。
3.多媒体课件设计要具有艺术性
一个好的课件不仅要内容适当,操作方便,而且要使人赏心悦目,让人获得美的享受。因此课件中的文字不是越多越好,过多的文字会使画面失去魅力,使观众厌烦,文字内容应力求简明扼要,突出重点。
其次,设计时应注意画面中动的成分不宜过多,每个动画都要有目的性,不能单纯为装饰画面而动。背景图片应尽量简洁,不要有太多的花边等修饰。这些都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第三,声音的选择也应注意要与教学内容相协调,而且在教学过程中,除了特定内容需要音乐来烘托外,尽量不要用声音,尤其是非常刺耳的声音。这样会打断学生的思维,不利于教学的正常进行。
6.多媒体技术与地理课堂教学 篇六
姓
名:侯 兆 辉
王洪静
单
位:山东省平原县第五中学
邮
编: 253100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houzhaohui10@163.com
多媒体技术与地理课堂教学
山东省平原县第五中学
侯兆辉
王洪静
摘 要: 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多媒体技术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如何运用多媒体技术为课堂教学服务,促进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效率,成为每位教师探讨的问题。根据地理课堂教学的实际和多媒体技术的特点,本文对多媒体技术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整合与应用进行了深入剖析。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地理课堂
教学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进入信息科技时代,多媒体技术飞速发展,在教学中出现了多媒体手段,对学生来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PPT在教学中应用的越来越频繁。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给地理课堂教学带来新的教学方式,多媒体的应用,使教学更加方便快捷,既节省了时间,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效率。下面就多媒体技术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作一浅显分析。
一、多媒体技术与地理课堂教学的整合
地理学科知识内容既涉及复杂的自然现象,又包含纷繁的人文现象。许多地理现象存在于遥远的地方,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其内容又包含多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这样的学科特点造成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难以进行广泛的观察和深入的体验。如果将多媒体技术与地理课堂教学进行有机结合,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丰富了教学手段,而且拓展了教材知识体系,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地理思维和地理能力的目的。
1、多媒体技术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与地理现象的空间性的整合
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地理学的知识内容空间性较强。由于地理学研究对象空间上的广远性,例如火山喷发、地震的发生等现象,传统的教学手段也仅仅是从文字和图像的表达来体现世界广大领域的气候、地质、地形、社会、经济等地理知识,教学方式比较死板,课堂教学效率较低,学生很难从整体上把握概况,也无法实现走访世界各地,到各个角落里探讨世界各地的地理景致,从而体会不到距离遥远、空间巨大的世界,也接触不到当地的风土人情。
如果借助于多媒体技术就可以将以上地理现象浓缩在小小的屏幕上,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从世界各地获得的真实的信息,运用实际的影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展现给学生,使学生能亲切地体会到各地风情,身临其境地感受其现象后的地理因素; 1 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中有效的高科技虚拟技术来表现地理事物空间的广阔性,使学生获得对全球的整体概况,不仅可以使学生看到它的全貌,而且培养了学生地理思维能力。
2、多媒体技术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与地理现象的时间性的整合
地理教学内容中有些地理过程和地理现象要经历漫长的历史年代,还要经过复杂的地理变化,例如地壳运动、海陆变迁、生物进化、矿产资源的形成等。这些都要经历漫长的年代,而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全部亲身经历或一一直接进行观察。还有些地理现象是转瞬即逝,例如火山喷发、地震的发生、陨石撞击地球等。这些都是学生无法在有准备的情况下观察到的,但它们对人类的影响巨大,需要学生认识和了解。
传统教学只能用文字的叙述或者通过教材插图以及挂图的手段进行简单的间接的呈现。如果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提供不受时间限制的感性材料,瞬间的地理现象、久远的地理过程都可以反应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漫长的地理过程浓缩在几分钟的时间里演示出来,可以使飞纵即逝的地理现象速度放慢,进行状态分解,使学生看清每个环节。
3、多媒体技术在地理课堂教学中与地理现象的动态变化过程的整合
现实的地理现象动态发展是多样和复杂的,例如大到地球的生物总循环、大气环流、水循环,小到微观的分子运动、云滴的生成增大、酸雨的形成、矿物的结晶,传统教学手段通常以静态形式表现动态的地理事物的发展,使学生无法有效地观察到真实准确而鲜活的地理现象。尤其在地理课堂教学活动中,受多方面教学条件的限制,这就给学生认识、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带来很多困难。
如果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地理教学,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静止与运动相互转化,可以调节地理现象的发展变化速度,展示地理事物动态发展变化过程,便于突出地理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二、多媒体技术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呈现地理事实材料,创设情境
所谓多媒体创设情境,是指教师为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用计算机将文字、声音、图形、静态或动态图象集成在一起的媒体技术,创设特定的情境,以培养学生独立探求问题的教学方法。虽然运用挂图或板图也能创设情境进行教学,但运用多媒体更可以取舍知识要点。在制作多媒体时用反差较大的色彩制作一些地理事物图片,或直 接用色块覆盖原图中欲强调的部位,采用多次“闪烁”、“回旋”等动态手法吸引学生的视觉焦点,同时采用“切入”、“飞入”等过渡效果方式展现地名,更能突出重点,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在地理教学中,创设情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由于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优于其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的效果也很显著,有利于导入新课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展示地理事物的演变过程
许多地理事物都有演变过程,揭示地理事物的演变规律,把握地理事物的特征,是学生学习地理难以掌握的地方,运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把教材中繁琐的叙述设计成课件,展示地理事物的演变过程,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可以一边演示,一边提问,也可以多次演示,多次启发探究。地理教学的难点是综合性强、空间性强、区域性强。遇到地理事物的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等一系列难点集中在一起时,运用多媒体技术,这类难点就可迎刃而解。空间性强的难点,学生往往看不清、听不见、摸不着、感知不深、想象不到、理解不透。多媒体技术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能利用多种感官进行学习,从而建立地理事物的空间观念。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地理事物的区域分布常常成为学生不易掌握记忆的难点,例如矿产资源的分布、工业的布局等,运用多媒体技术,这类难点学起来轻松多了。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地理事物的演变过程,既突出重点又降低难度,优化了地理课堂教学,实践证明,这样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促进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渗透整合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教材内容与其他学科有着许多的联系。现阶段的考试,除了强调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还注重考查学生学科间的综合能力。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必然打破单一学科知识的结构,对学科知识进行新的整合,并且现代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高速、大容量的信息,为跨学科的渗透和综合学习提供了可能。实践研究表明,它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学习能力,同时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每个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都会得到充分的发展,个性都会得到张扬,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绝大多数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但又不能完全依赖它,其实它只是一种教学工具,切不可喧宾夺主,教师的总结指导还是很有必要的。教师只有适当利用,适时展示,才能使课堂教学达到好的效果。教师要想在课堂上自由地驾驭教材内容,实现课堂多媒体教学的最优化,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首先就是要依据课程标准和新课改的要求及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即要研究教什么,怎么教,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方法等,只有在此基础上进行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制作,充分利用和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特点,才能实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新建 在研究性学习中实现地理学科的德育和智育功能[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3,(4):68-70.(2)余平
浅谈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策略[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3,(6):52-53.(3)蒋美勤,张立辉
多媒体技术与地理课堂教学整合模式研究,2004 06 30(4)冯 彦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与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5)朱卫琴
7.阅读教学与多媒体技术 篇七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在语文教学中应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布鲁纳也曾说过“最好的学习动机乃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内部的兴趣。”由此可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感兴趣才能真正调动出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 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由于多媒体的介入, 为孩子们提供了生动的画面, 优美的配音, 能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和新奇感, 使他们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积极探究者。教师在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中, 积极开发课程资源,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恰当使用多媒体动画效果, 能马上吸引学生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阅读教学开设一个良好的开端。如教学语文课本第三册《水乡歌》这一课时, 我是这样设计揭题谈话的:“同学们, 我们的家乡就是一个美丽的江南水乡, 我们每天都生活在这里, 你有没有仔细欣赏过它呢?今天, 老师就带大家一起细细地去欣赏水乡迷人的景色。”然后多媒体把江南水乡的小桥, 流水, 人家以及在夕阳照射下波光粼粼的湖面, 一一显示在屏幕上, 在优美柔和的《太湖美》的乐曲声, 孩子们情不自禁地被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色所吸引, 一个个目不转睛地注视着屏幕, 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精神异常振奋。动画情境成功地创设了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 既开启了学生求知的大门, 又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2 要创新使用教材, 设计体验性活动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教师的分析是无法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只有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才能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的乐趣。在教学中, 创新合理地使用教材, 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多媒体技术能模拟仿真, 化抽象为形象。它不仅能展示文字、图片、图象、声音于一体, 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之中, 使学生的感官接受刺激, 发展了思维能力, 拓展了学生的空间概念, 加深对事物的理解, 这样, 大大降低了学生认识的难度, 变难为易。如苏教版语文课本第三册《动手试一试》一课中, “端”、“丢”、“漫”这三个动作用得非常准确, 要指导学生好好理解。这三个动词都是表示科学家做实验的动作的词, 但有一定的连贯性, 要让二年级学生理解这三个动词的连贯性, 体会作者用词准确是有一定难度的。我在上这一课时,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 通过软件的动画演示, 形象具体地展示了科学家做实验的一连串的动作。孩子们都睁大了一双双好奇的眼睛, 目不转睛地盯着画面。动画效果不仅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 也使他们对这三个动词的区别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接着, 设计一个“我是小小科学家”的体验性活动, 让学生模仿科学家自己动手试一试, 通过自己动手做实验加深印象, 这时, 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协调一致, 充分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内涵。复述课文这个教学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3 要创设轻松愉悦情境, 进行探究性学习
语文教学应当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
“授人以鱼不如授以渔”。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所传授的知识, 必竟是有限的, 最重要的是要教给孩子们学习的方法。只要孩子们掌握了学习方法, 他们就可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 学到比在课堂上还要多的知识, 而且这将使他们一生都受用不尽。传统的教学模式过于注重教师传授知识, 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由于多媒体的介入, 为学生的自学提供了更大的帮助和可能性。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了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的感性材料, 形象生动的画面, 标准逼真的情境朗读, 悦耳的音乐背景, 妙趣的益智游戏, 把学生带入了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主动探索, 积极进取, 使学生会学、愿学和乐学。如教学语文课本第三册《小鹰学飞》这篇课文时, 在谈话看动画欣赏, 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后, 适时引导他们自学课文, 提出了这些自学要求: (1) 读准字音, 读通课文, 理解词义。 (2) 划出反映小鹰学飞态度的词语。 (3) 想想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对于第一题读准字音, 理解词义这一点, 通过多媒体就能够轻而易举地做到。学生们在自学过程中, 遇到生字或不理解的词, 就可以电击鼠标, 打开资料库, 自己查阅, 比起查字典来, 节约了许多时间。这样, 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完成自学任务。至于第二题, 学生们眼睛看着屏幕显示的画面, 耳朵听着多媒体的介绍, 再开动脑筋想一想, 就不难把答案找出来并显示在屏幕上了。第三题想想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这一题比较难, 但是只要积极思考, 总能想得出一些的, 如果实在想不出, 那么学生把它记下来, 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学生听课的时候就更有针对性了。这样的课堂教学, 由于有了多媒体技术的介入,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 既面向全体学生, 又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4 要注重情感体验, 形成良好语感
语文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在教学中, 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注重情感体验, 使学生有较丰富的积累,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多媒体技术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延伸和拓宽教学时空, 通过图像、声音、色彩和动画, 传递教学信息, 解决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造成的教学难点, 使学习内容变得容易被理解和掌握,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美, 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加速学生语言文字的积累, 因此感情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采用了多媒体技术, 为学生提供了生动具体的图像, 使学生们能更好地理解课文, 也更容易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再配以适当的音乐, 让学生能更投入地朗读课文, 朗读就能取得更佳效果。如我在教学第三册《2008!北京!》这一课时, 首先通过多媒体播放申奥成功的录象, 再现了那晚天安门广场人流如潮, 欢声雷动, 锣鼓喧天的热闹景象, 人们奔走相告, 振臂欢呼, 把学生带入欢庆的气氛中, 让学生身临其境, 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油然而发, 这时候再让学生带着喜悦, 激动的感情朗读, 就收到了最佳效果。
通过教学实践, 我深切地体会到, 只要抓住教学契机, 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 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了视野, 大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现代信息技术给原本让学生觉得单调的语文课, 注入了一股甘泉, 给语文课增添了新的活力, 使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学习、人人参与学习了, 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是语文课堂教学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 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摘要: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育的基本环节, 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是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很多, 我认为利用多媒体多提高语文教学效果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多媒体,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8.多媒体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篇八
一、创设情境,以情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而情境又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动力和源泉。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能通过情景画面,多角度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机。如,我在教《月光曲》这一课时,采用了音乐引入、激发兴趣的方法: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随着音乐旋律的跳动,屏幕上出现了茫茫的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放完音乐,我问学生:“这首曲子好听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好听!”“是谁创作的呢?”“贝多芬。”“曲子的旋律与刚才画面上的内容有什么联系呢?贝多芬先生又是怎样把它创作出来的呢?同学们想知道吗?”这样的情境设置和设问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明确学习目的,并进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内容上来。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思维活动的直观性都是很突出的,因此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创设课文情境,帮助学生掌握感性知识,是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创设情境,陶冶情感,升华情感
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让学生在视、听、思中丰富感性知识,产生再造想像,入境动情,形象地感知、理智地思索、动情地描绘,可使学生的审美情感得到升华。如教学《秦始皇兵马俑》课文中描写兵马俑神态的一段,我先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品味,领悟作者把兵马俑写“活”的精妙之处;再让学生有目的地欣赏各种兵马俑的录像,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发出赞叹,并提醒学生注意那各种各样的神态姿势,看谁记得多;然后让学生回忆画面,发挥想像,用“有的……也许(可能、似乎)……”句式说说还有哪些神态(或姿态)的兵马俑。这样,学生通过感知、思索、描绘、再现,就会由衷地赞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此时,我顺势联系到课文的最后一段,就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得到了升华。由此看来,多媒体技术无疑为创设情境、陶冶学生的情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视听效果。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感情变化,不失时机地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激发和陶冶学生的情感,使之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借助于多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形象化、直观化的感性材料,这是传统语文教学不能比拟的,这里既有和谐的图案美,又有高雅的音乐美,动静结合,加强了对学生美感的熏陶。
三、巧设质疑,拓展思维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给学生以思维上的启迪,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创造条件。如讲《草船借箭》这一课,当学到“草船借箭的经过”这一部分时,我放了一段录像:画面上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然后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放完录像,我问学生:“同学们看完录像后有什么疑问吗?”学生们纷纷举手提问:“诸葛亮为什么选了大雾漫天的时候去取箭呢?”“诸葛亮为什么下令把船一字儿摆开呢?这有什么妙用呢?”“诸葛亮为什么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呢?他们不怕曹军出来反攻吗?”……我充分肯定了学生的疑问,又鼓励其他同学来解答这些疑问。这样,通过由学生质疑,再由学生解疑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启迪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让他们产生了自主探究的欲望。
四、课外延伸,导引创新,拓展探究空间
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行学法的迁移,通过发散学生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大大增加听和看的机会;文字、图像、声音的巧妙结合,可以大大增加课堂的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中的教学时间是有限的,为使课堂教学收到更好的效果,让学生的认识得到延伸、升华,课外延伸是必不可少的,它能让学生发挥创新思维,把语文课堂上没有尽兴的“节目”延伸到课外完成。一些来不及实施的实践活动也可以放到课外,实施综合性学习。如《大熊猫的故乡》一课,作者是想通过文本来唤起大家对国宝和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我设计了这样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自主选择:1.继续利用网络查找大熊猫的信息,举行“大熊猫知多少”的知识宣传活;2.写一封保护大熊猫的倡议书;3.画一幅展现大熊猫风采的图画;4.创作或填写保护大熊猫的歌曲(其中的一项作业)。学生们尽情地展示了自己的探究成果……这样的延伸,拓展了探究的空间,放飞了学生的思想,展示了学生的个性,也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素质。
【阅读教学与多媒体技术】推荐阅读:
关于多媒体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的论文06-19
搞好语文课堂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06-26
名著阅读与作文教学11-03
Moocs与混合式教学在多媒体技术课 程教学改革中的应用08-22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主体地位论文09-12
初中文学名著阅读教学的困境与对策论文09-14
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