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读后感(精选11篇)
1.《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读后感 篇一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有个罗布泊,它曾经是中国塔里木河下流的一个水草丰美的湖泊,那里像座仙湖,水面像作镜子一样,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是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但是由于人们忙目地建立抽水站,严重威胁了罗布泊的水资源,终于将塔里木河的水抽干了。于是罗布泊周边生态环境马上发生变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树大片死亡。这个生命的绿洲丧失了生命,变成为一个沙化,干涸的死湖。
联想我们的现在,我们何尝又不是在让我们可爱的世界像那样的消逝呢?
马路上,一辆辆的汽车何尝不是悠闲自得的排放一些黑黑的尾气呢?一些工厂的烟筒又何尝不是安然自乐的向天空撒下黑布呢?天上的黑布和地上的黑尾气把大地笼罩在黑笼之中,于是人类将面临着臭氧层的被破坏,空气质量的污染。但当人们只知道抱怨这些灾难时是否想过正是因为他们为了省几元钱的无尾气的汽油而引发了这些,是否想过他们为了方便把罪恶的烟筒伸向了天空。人类是自私的,只知道抱怨而不知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
在河边,原本清澈的河水,如今浊乱不堪;原本水中有自由自在的小鱼,如今偶尔能看见一些水蚤;原本河边有绿绿的草丛,如今河边尽是垃圾。这些难道是外星人制造的吗?不是,当然不是,是人类。
可就是我们为了自己的利益把那罪恶的废水排放到清澈的河水中,顿时清凉甘甜的河水被黑水所污染,这些废水就像一个巨大的恶魔它吞噬掉了水底精巧的石头,它吞噬掉了河水的美丽,它还吞噬掉了河边青翠的小草,但与此同时它还吞噬掉了我们人类自己。
面对这些,我们就像一些不懂事的孩子。一个白色的塑料袋,用完了就随手一扔,当我们看到塑料袋在天空中无忧无虑自由翱翔时,我们是否会拍手大笑看那个塑料袋飞得多高啊!一节废电池,随手一扔,当我们看到废电池静静的躺在草地上时,是否会想起它会引起环境污染,是否会把它捡起来扔进垃圾桶中?
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读后感 篇二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如下:
1.通过训练学生速读课文, 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
2.引导学生揣摩课文语言, 体会其鲜明准确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下:
1.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 探究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 总结教训。
2.学习对比和引用数字的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教学难点:
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 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并从中树立学生正确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方法:引导启发, 合作探究。
授课类型:自读课。
教学用具: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先来看一组图片:画面上是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多美的景色, 这是昔日的罗布泊;我们再来看另一组图片:一望无际的戈壁滩, 没有一棵草, 一条溪, 荒芜一片, 这是现在的罗布泊。“泊”者湖也, 罗布泊曾经是一个湖, 而且是一个非常美丽的仙湖, 如今却消失了。那么, 是什么原因造成罗布泊美丽的消逝呢?带着这个问题, 让我们跟随作者吴岗一起走进《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 (电子白板出示)
二、速读课文, 整体感知
这是一篇震撼人心的文章,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 完成以下三个问题。
1. 找出疑难生字词, 后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电子白板出示) 。
重点字词:
和煦xù干涸hé吞噬shì裸露luǒ
戈壁gē张骞qiān咫尺zhǐ肋骨lèi
2. 整体感知。 (1) 圈点勾画, 筛选信息, 找出对罗布泊消逝前后景象描写的语句。
教师小结:%%%对比
昔日——————————————————今日
仙湖沙漠
(2) 罗布泊消逝的原因分析。直接原因:改道, 四盲。深层原因:缺少环保意识, 盲目攫取。
3. 从全文看, 消逝的不仅仅是罗布泊, 还有什么?
从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又该怎么做?引导学生联系实际, 延伸拓展, 最后得出结论:我们应该保护环境, 从我做起, 人人都是环境保护的主人。
三、精读课文, 合作探究, 品读语言
这是一篇报告文学, 它兼具新闻的真实性和文学的形象性。前面我们在分析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时看到了大量的数据, 它真实客观的让我们感受了人类破坏大自然的痛心。接下来, 我们通过课后练习二来感受一下它文学的形象性。
问题设计: (电子白板出示) 课文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 有的是直抒胸臆, 有的是引用数据, 找出几个这样的句子, 体会一下他们各自的作用。学生选择句子品析、交流, 教师引导分析。具体表现在对比、拟人、排比手法的运用。
齐读22~25段, 体会抒情性。
四、教师小结
文章从今日的罗布泊的荒漠景象写起, 接着上溯历史上的美丽景象, 然后着重说明罗布泊消逝的缘故, 又具体展现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 最后推而广之, 说到青海湖、月牙泉的颓势, 告诉我们赶紧拯救生态环境。地球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基, 是灵魂的栖息地, 幸福的源泉, 是生生所系的根本。如果家没了, 那我们还剩下什么呢?
五、作业布置
1. 请你写一则保护生态环境的宣传语。
2. 掌握课后词语的形、音、义, 并完成相关配套练习。
附: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这是一篇关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报告文学。它的真实性和形象性读后让学生深深慨叹、惋惜往日的仙湖是由于人为的干预和破坏而成为了今日的沙漠。让学生身同感受。因此, 在授课中联系文中的语句:“从全文看, 消逝的不仅仅是罗布泊, 还有什么?”进而提出:从文中我们可得到哪些启示?又该怎么做?以此启发引导学生联系实际, 来深思我们现阶段如何去做好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
摘要:罗布泊警钟为谁而鸣?昔日美丽的仙湖——罗布泊, 如今已成荒漠, 这是生态环境受到人为破坏的悲剧。
关键词:仙湖,沙漠,四盲,改道,保护环境
参考文献
[1]徐邦桃.有感于交互式电子白板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EB/OL].
[2]李新宇.课堂教学中交互白板的应用层次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 2005, (3) .
[3]叶永烈.彭加木失踪之谜:追寻彭加木[M].北京:作家出版社.
3.《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课后反思 篇三
这篇课文是从一篇报告文学中节选下来的。作者用详实的资料说明:罗布泊由一个美丽的仙湖变成令人恐怖的沙
漠,是由于人对自然索取的贪婪和盲目造成的。作者在课文最后发出了拯救生态環境的呼吁。全文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
二、教学重点定位
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报告文学兼有文学、新闻两种特点,新闻要求真实性,文学要求有形象性、抒情性。所以,备课时我把教学重点定位在突出作品文学性上,试探究这篇报告文学是怎样把罗布泊的今昔情景写得历历在目,把罗布泊消逝的原因说得明明白白的,又是怎样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文句中细腻情感的描述,让读者对罗布泊的消失痛惜不已,感同身受的。
三、学生特点分析
因为我带的是平行班,学生语文基础相对薄弱,所以,我在教学设计时,更多的是考虑如何教会学生快速阅读课文、积累词语、筛选信息,通过揣摩语言,让学生体会本课语言的真实性、形象性和抒情性,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其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的兴趣。并不是硬行拔高他们,强行设计“拓展阅读”这一环节,只是在讲完课后设计了一个与主旨有关的写作小练笔。使学生对破坏大自然有一个深层次的理解。
四、教学设计反思
(一)目标的设计:一篇课文关键在于确立“教学目标”,“目标”一旦被确立下来,下面一步就容易进行了。
比如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词语,掌握裸露、干涸、和煦等重要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并学会运用。
2、揣摩语言,体会课文语言的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丰富语言积累。
3、联系现实,思考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能够从课文中筛选信息,了解罗布泊的过去与现在的状况,把握文章中作者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的兴趣。
(二)导语的设计
导语形式很多,我不喜欢那种兜圈子、作迁移、造气氛等一类的导语,而是愿意以“开讲揭题,迅速入课”的形式导入课文,因为如果教学的一个环节,它的形式大于内容,那么就是低效教学,所以我很欣赏余映潮老师的在处理“导语”这方面的做法。他认为导入课文要追求“开讲揭题,直入情景或巧妙导入,自然得体”的教学效果。可以看出这种方法简洁自然,目的明确,节省时间,不蔓不枝,能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将学生引入到课文阅读的教学情景中,同时让“导语”这一环节也显得干净而又洗练。
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课的导语:“同学们,罗布泊蒙古语称“罗布淖nào尔”意为“多水汇入之湖”。你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生:罗布泊过去是一个仙湖,现在消失了。)你最想从文中了解哪些问题?(生:1、罗布泊过去是怎样的2、罗布泊现在是怎样的3、罗布泊为什么会消逝?(这三个问题是师生梳理后的))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三个问题快速默读、跳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相关信息,并用笔划出来。”(自然进入下一个环节)
(三)问题的设计
这一环节主要围绕“教学目标”来完成,问题的难易设计力求做到:由浅入深,由简到繁,梯度明显。我是这样做到:
1.了解内容、筛选信息 2、深入文本,品析文句
3、体会情感,理解主旨 4、总结全文,明确主旨
5、拓展练习:学生练笔
附:学生当堂习作:《胡杨的诉说:》
那时,我们在湖畔挺立着,我们在河岸眺望着。我们与河水、湖泊欢唱,与身边的花草打着节拍,组成了一场场美妙的音乐会。可是好景不长,自从你们踏上这片土地,越来越多的人们朝我们举起了斧头,我们亲眼看着塔里木河上挖开了一条又一条的支流,水源被沙吞噬着,尽管它们努力的反抗、挣扎着。但慢慢地,慢慢地不知哪一天,水永远消失了。因为你们人类的滥用与破坏!仅仅几十年,大多花草都被黄沙吞没了……
4.《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读后感 篇四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读后感
绿洲,仙湖,这就组成了过去的罗布泊;沙漠,神秘,这乃现在的罗布泊。罗布泊,由美丽的仙湖变成恐怖的险湖,这又是谁造成的呢?是人类啊!如果你是罗布泊的一员,你会怎样?
(本网m.欢迎您投稿)
假如我是罗布泊最后一条小溪,那往日的美姿,干净将会消逝,而会成了肮脏丑陋的巫婆样。那样的话,会有一天比一天多的生物死在我乌黑的长头发上,多么残忍啊!
假如我是罗布泊最后一条小溪,那往日的淙淙流水,叮叮当当的`悦耳声将会消灭,成了干巴巴的老太婆,那样的话,会有一天比一天多的皱纹爬上我的脸。这是为什么呀?还不是人类盲目地用水、引水、抽水而造就的丰功伟绩!多么伟大啊!
假如我是罗布泊的最后一条小溪,我会努力地制造线索,让未来人和未来物知道我们都是怎样消逝的,让它们为我们报仇。但如果人类听我们的劝告,那将会两全其美:“人类啊,带上你们的盲镜吧!看清楚你们是在做什么啊!你们在破坏生态平衡,在污染环境,在毁灭你们自己的家园啊!快住手吧!”多么真诚啊!
……
(本网m.欢迎您投稿)
5.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篇五
【教学过程】
一、捕捉兴趣,情境导入
看到这篇文章的作者名字,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住在月宫里的吴刚吧!吴刚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个神话人物,他是汉代西河人,跟人学仙但犯有过错,所以就受到每天砍桂树的惩罚,这个神话寄寓着非常深沉的理念,即命运之残酷。让我们领悟到因为愚蠢而犯下了过错,就会受到严酷的甚至是万劫不复的惩罚。当然,此吴刚非彼吴刚,但是他的这篇文章却让我们感受到了因人类的愚蠢而带来的痛苦惩罚。让我们顺着吴刚沉痛的目光,看看这一片消逝了的仙湖──罗布泊。
(屏显1:卫星拍摄的罗布泊──“地球的大耳朵”。)
(屏显2:西北地区地图;指导学生查找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克拉玛干沙漠、塔里木河以及罗布泊的具体位置。)
(屏显3:罗布泊的图片──“茫茫大戈壁”“龟裂大地”“昔日河床”)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用笔画出感受最深的语句,如有生字或生词,可把它写在黑板上,留待一起解决:
生词:
萧瑟
戈壁
沧海桑田
2、概括本文讲了几个方面的内容,并找出关键词:
学生交流,师总结:本文开头先说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接着上溯历史上的美丽景象。然后着重说明罗布泊消亡的原因,又具体展现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最后说到青海湖、月牙泉的危机,篇末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吁。作者用历史的教训,说明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警醒世人做好生态保护,以免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三、朗读课文,合作探究
请你读出你最想读的一段,并说出想读的理由或朗读时的感受。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如何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而我们的身边也不乏类似罗布泊这样的例子,比如说野生植被的破坏、鸟类等物种的减少以及农村垃圾的处理问题等等,请同学们选取自己最感兴趣的进行调查思考,写成一篇感情真挚的报告文学。
精彩片段一:
师:请同学们找出“萧瑟”这个词所在的语句,并把它读出来。
生2:但他踏上这片想象中荒凉萧瑟的大地时,却被它的美丽惊呆了。
师:根据句意,可以判断出“萧瑟”是什么意思?
生3:应该和“荒凉”意思差不多。
生:我觉得应该是荒寂、凄凉的意思。
师:使用的词很准确。就是指景色凄凉。那么戈壁应该怎样理解呢?
生4:应该是沙漠的一种地貌特征吧。
师:好个“地貌特征”很有概括力。
生5:很荒凉的没有植物、没有水的地方。
师:我们可以把它们综合起来这样解释,尽是沙子和石块,地面上缺水,植物很
少的沙漠地区。哪位同学读一读“沧海桑田”所在的句子。
生6: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师:根据句意“沧海桑田”应该如何理解呢?
生7:以前是湖泊现在却是一片荒漠,“沧海桑田”用在这里表现了一种巨大的变化。
师:说的太好了!这个词从字面上看,是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一般用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它在本文中正是变化很大的意思。
精彩片段二:
师:请你读出你最想读的一段,并说出想读的理由或朗读时的感受。
生1:“盲目增加耕地用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这个句子让我感觉非常沉重,人们的盲目造成了仙湖的消逝,人们的盲目造成了家园的毁灭,人们的盲目最终会为自己掘好坟墓。“‘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这个比喻句用的很好,既写出了罗布泊消亡的原因,又谴责了人的急功近利的愚蠢。排比句也增强了作者的这种感情。
师:说得真好,你有一颗多么敏感的心灵啊,表达也是那么准确流畅,让老师忍不住想为你鼓掌。
(全班响起热烈的掌声)
生3:“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写出了生命力很强的胡杨林临死时的痛苦,也写出了目睹这一切的作者心灵的痛苦,更激发了阅读者心中的痛苦!
师:你的感觉那么敏锐,你的表达又是那么充满激情,让我们每个人都受到深深的感染。让我们用掌声鼓励一下。
生5:“3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30年前那片胡杨茂密、清水盈盈的湖面就在这瞬间从我们的眼中消失了。”这句话好就好在“瞬间”这个词,它写出了罗布泊消逝之快,也说明了罗布泊生命的脆弱,因为它到底是一个沙漠湖泊,人们应该保护它,但人们却让它30年间就消失了,表达了强烈的谴责之情。
师:说的真好!读出“瞬间”里包含的谴责的思想感情,让老师深深的佩服你!掌声鼓励!
生6:“我们沿塔里木河向西走出200公里后,绿色长城突然从眼中消失。”“突然”也是写出了人们造成的破坏有多么快,饱含作者的痛惜之情。
师:这位同学所说的有一处我不敢苟同。
生7:我觉得“突然”不是指时间之快,而是从空间上来说的,写塔里木河下游干涸而使胡杨林这个绿色长城在此中断。
生8:“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这句话直抒内心的沉重和痛苦。
生10:“1958年,塔里木河流域有胡杨林780万亩,现在已减少到420万亩。”这句话运用数字的对比产生了令人震惊的效果。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的发言都十分精彩,看来大家对这篇课文理解得很不错,当然作者出色的文笔也帮助了我们更好的理解文章,总结一下,课文为什么具有震撼人心、振聋发聩的力量?小组讨论交流。交流后请同学起来发言。
生1:强烈的对比,罗布泊过去与现在的鲜明对比让每个阅读者的心灵都受到强烈的震撼。
生2:还有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也增强了文章的这一效果。
生3:作者的每句话都饱含着深沉的感情,有的地方还直接抒情,有很强的感染力。
生4:我觉得数字的运用也很有震撼力,因为它比较真实准确。
师:同学们谈得很好也很全面,刚才这个同学谈到数字的真实,除此之外还有什么也是真实的?
生5:引用的资料是真实的。
师:所反映的罗布泊也是真实的。这种真实的报道事件却又不乏抒情性文学性的体裁就是报告文学。
6.《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学案 篇六
12、《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级别:八年级 学科:语文 主备人: 备课组长: 审核人:
学习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培养概括能力。
2、掌握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悟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重难点:
重点:1 难点:2 注音并解释:(1)萧瑟.():形容冷落、凄凉(2)和煦.():温暖(3)干涸.(): 河道、池塘没有水了(4)吞噬.():吞食、并吞(5)裸露..():没有东西遮盖(6)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说是变化很大。也说桑田沧海。【课堂学习】
一、导入
二、自主学习
提示:按照以下思路,联系课文内容并填空:(罗布泊曾是一个怎样的仙湖?什么时候消逝的?现在的罗布泊又是什么样子?罗布泊为什么会消逝?它的消逝带来了怎样的恶果?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开始写的是()的罗布泊,接着过渡到写()的罗布泊,接着就写()。最后又举出两个例子-----()和(),作为进一步的证据。
三、合作探究
1、说说罗布泊变化的过程。
罗布泊过去怎样?现在又变成了什么样子?请用“罗布泊过去„„现在„„”的句式进行概括表述。
2、探探变化的原因。
① 绿洲是在什么时候变成荒漠的?仙湖是在什么时候消逝的?
②“被斯文.赫定赞誉过的这片水域于20世纪70年代完全消逝。”绿洲与沙漠,天堂与地狱,沧海与桑田般的变化,没有千年的洗礼,仅是几十年的瞬息。天壤之别,原因何在?(是什么原因让罗布泊消逝的?)
3、思考变化的教训。
由于人们的贪婪与盲目,仙湖般的罗布泊消逝了。罗布泊上生长着一种号称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朽的树,那就是生命力极强的胡杨树,请看他的勃勃生机。可就
是这样的树,面对人们无知和无尽的对水的掠夺,今天他成了什么样儿了?罗布泊的消逝带来了怎样的恶果?今天,我们喝的是自然甘露;明天,我们喝的将是人类的最后一滴眼泪!请以罗布泊的消逝为例,分组讨论人类应从中吸取什么教训。
【拓展延伸】如果你是见证了罗布泊河变迁的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你的子孙后代或伴随你成长的罗布泊诉说些什么呢?(结合文中对罗布泊描写的词语进行描写)
四、课堂小结
五、达标测试
1、听写字词
2、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1.问题出在近30多年。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激增,水的需求也跟着增加。扩大后的耕地要用水,开采矿藏需要水,水从哪里来?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几十年间塔里木河流域修筑水库130多座,任意掘堤修引水口138处,建抽水泵站400多处,有的泵站一天就要抽水1万多立方米。
2.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使塔里木河的长度由60年代的1321公里急剧萎缩到现在的不足1000公里,320公里的河道干涸,以致沿岸5万多亩耕地受到威胁。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
(1).第1段中的画线句子多次引用数据,起到什么作用?
(2).第2段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3).第2段中加点的“盲目”能否去掉?为什么?
7.《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 篇七
【语】12080312主备:景瑞鸽审核: 张瑞
教学目标:
1、能正确筛选本文信息,概括问题要点。
2、品读报告文学语言的真实性、形象性和抒情性,并能说明它们的作用。(难点、重点)
3、增强环保意识及社会责任感。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国的新疆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仙湖,她叫罗布泊,那里曾经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水如明镜,可是20世纪70年代,她却消逝了,那里沙海漫漫如地狱,多名科学家也在探险的过程中失踪了,那究竟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吴岗的报告文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出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
二、检查字词:
1、根据汉字写拼音。和煦(xù)干涸(hé)吞噬(shì)裸露(luǒ)戈壁(gē)张骞(qiān)咫尺(zhǐ)萧瑟(sè)庇护所(bì)
2、解释词语:
浑然一体:完整、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三、整体感知: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变成了什么样子?
过去: 绿洲;仙湖现在:荒漠;恐怖;神秘
2、找出罗布泊消逝的主要原因。文中出现同样悲剧的地方还有哪些?
消逝的原因:即:“改道”“四盲”
一是20世纪20年代塔里木河曾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二是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决策的盲目,急功近利,只求索取,以为地球可以无止境地提供人所需要,不懂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没有科学观。
类似的悲剧:月牙泉、青海湖
3、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写这篇文章的?作者的愿望是什么?
痛惜的心情。拯救生态环境的愿望。
4、行文思路:本文先写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再追溯历史上的美丽景象,再分析罗布泊消逝的原因,再次展现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并由此写到青海湖、月牙泉的颓势,水到渠成地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吁。
四、合作探究
本文脉络清晰,把罗布泊今夕情景写得历历在目,栩栩如生,正因为如此,这篇报告文学获得了2001年度中国最佳报告文学奖,接下来就让我们来品读究竟是怎样的文字具有如此震撼人
心、振聋发聩的力量? 报告文学的特点是真实性、形象性、和抒情性。请读出文中具有这些特点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1、报告文学的真实性一般通过列举数据和叙述事实来表现,请从文中找出几例,并分析其作用。我找到了第页第段第行的句子,作用是:
2、报告文学的形象性一般通过多种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排比、对比等)来表现,试从文中找出几例,并分析其作用。
我找到了第页第段第行的句子,作用是:
3、找出文中抒情的句子,分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我找到了文中第页第段第行的句子,表达的情感是:。
别人评价王维的诗歌是“诗中有画”,我们本篇文章的文字可谓是“文中有画”,简练的文字把美丽的仙湖和恐怖的荒漠描写的玄妙入神,接下来就让我们去看真实的画面去品析画面后的文字。
出示ppt
画面解说:昔日的罗布泊风景秀丽,宛如仙境,湛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倒映在如明镜般的水面上,自由的鸟儿在广阔的天空中翱翔,奋飞,地面上绿树环绕,芳草鲜美,牛羊成群,伟岸挺拔的胡杨林守护着这梦幻般的世界。可如今她却消逝了,干涸的地面张着大嘴呼救,昔日的河床在夕阳的映照下露出了凄惨的筋骨,就连百年不死的胡杨林也枯死在戈壁滩上,成了凝固的生命,他们直直挺立,个个朝天,表示着静默的抗议,没有了胡杨林的守护,土地沙化盐碱化极其严重。除了罗布泊,在我国甘肃敦煌月牙泉在上世纪70年代占地22亩,水最深处达9米。由于地表水减少、地下水下降,月牙泉如今水面仅有8亩,水深不足3米。据有关专家介绍,如不采取更加有力措施进行抢救,30年后月牙泉将面临不复存在的危险。还有我国第一大内陆湖的青海湖,监测表明,青海湖以南地区沙丘正在以每年6—9米的水平速度移动的同时,以每年20米左右的速度在“长高”。专家分析指出,如果青海湖继续按照现在的速度萎缩,目前平均水深18米的青海湖在200年后将完全消失。
六、拓展延伸(任选其一作答)
看完这些画面后,大家内心起伏万千,一定有很多话想说,那接下来我们就做一个小练笔,把你的内心的真实情感表达出来。
1、如果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你的子孙后代或伴随你成长的罗布泊诉说些什么呢?(50字左右)
2假如你就是罗布泊或者是罗布泊上的最后一株草,最后一朵小花,最后一棵树,最后一滴水,最后一条小溪„„你将代表你失去的同伴向人们诉说些什么呢(50字左右)(写好后,展示内容)
七、总结
面对已经干涸的罗布泊,即将消逝的月牙泉,青海湖,我们是不是仍然漠视不理呢?同学们,我想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行动的时候了,就让我们从点滴做起,从我们的双手做起,把天空变得
更蓝,把空气变得更青,把水变得更清一些吧。
五、课下检测
沙漠明珠”珠光渐暗
①和莫高窟同称为敦煌两大奇观的月牙泉有“沙漠明珠”之称,但由于干旱缺水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月牙泉水位在不断下降,这颗“明珠”珠光渐暗,甚至有消失的危险。
②敦煌市鸣沙山月牙泉管理处提供的水文实测资料表明,1960年月牙泉水域面积为22.3亩,最大水深7.5米;1986年水域面积为13.3亩,最大水深4.2米;目前水域面积只有9亩,最大水深仅1米左右。
③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张明泉23日在此间举行的干旱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说,月牙泉是敦煌区域地下水在地面的自然露头,是整个地下水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月牙泉接受着区域地下水的补给。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等原因,敦煌地下水位不断下降,月牙泉水位也随之下降。
④地处中国西北的敦煌曾长期依靠疏勒河、党河等河流的上游来水补给地下水,上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上游水库的修建,这些河流相继出现断流,敦煌地下水失去了补给来源。随着经济的发展,敦煌需水量在不断增加,目前全市每年要抽取4000多万立方米地下水,造成地下水超采严重。
⑤为了保住月牙泉,现在每年需要回灌500余万立方米的河水。尽管如此,根据测量.表水水位每年还在以 15厘米左右的速度下降。
⑥专家认为,从长远来说,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使敦煌地下水位得到回升,是解决月牙之水位下降问题的根本途径。同时,有关部门还应考虑进行跨流域调水,以进一步缓解敦煌水源短缺的局面。
⑦月牙泉位于敦煌市区以南约5公里处,四面被鸣沙山环抱,流沙与泉相隔仅有数十米。
这里地处亚洲中部的大沙漠之中,年均降水量在40毫米左右,但蒸发量高达2480多毫米。在这种极端干旱和强烈蒸发的气候条件下,月牙泉却能保持数千年不干涸,这更增添了她的神奇。
1.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给我们的关键信息。.从全文看,第①段中提到的“人为因素”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根据你的感受,说说文中第②段的表达作用。
4.如果请你结合第②段中的画线句在第⑤段的段末补写一句话,你写的内容是:
8.《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 篇八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
河北 昌黎 马坨店乡施各庄初级中学刘铭
教材分析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主要 讲述的是因滥用水资源而导致生态环境沙漠化的个案。这是一篇振聋发聩的报告文学。在文中,作者以饱含忧思的笔调,对比了罗布泊的今昔,揭示了悲剧形成的原因,又联系现实中的青海湖、月牙泉的颓势,发出强烈的呼吁,警醒世人,要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拯救生态环境,保护好自己的家园。
本文是历史教训的总结,全文充满痛惜之情,以前车之鉴昭示着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重点,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报告文学的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对学生的写作也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学习本文,有助于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忧患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又可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
教学目标、重难点的确定
依据新课标的有关规定及我校学生实际,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 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体会本文语言的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
2、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过程与方法: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学习对比、拟人、排比和引用数据说明的方法对增强文章表现力的作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引领学生思考文章的现实意义。
2、培养学生树立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 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
1、对比罗布泊的今昔,归纳、挖掘变化的原因。
2、探究文本、品味语言,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三)教学难点
1、探究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总结教训。
2、学习本文表达情感的方式。
教法、学法分析:
我所教的八年级学生,虽生长在农村,但接受新课程已久,已基本适应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等学习方式,本文又较为浅显易懂,适合学生自读。因此,我指导学生采用如下学习方法:朗读、默读结合法、圈点勾画法、质疑讨论法等。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媒体展示法(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兴趣诱导法(用一些较有感染力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情感,熏陶感染学生):自主学习法(在观看图片产生直观感受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文本);合作探究法(对不清楚的问题,通过合作探究,达成共识)。此外,教师适
时指导、点拨,进行思想教育。
课时安排及课前准备: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自主解决生字、生词,搜集、整理报告文学及罗布泊的相关资料。
2、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地球是一颗美丽的星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但今天,地球母亲已是遍 体鳞伤,伤痕累累,人类的生存环境正遭受着严峻的考验„„是谁在制造者这些悲剧?《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将告诉我们这一问题的答案。
多媒体展示课题:《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二、相关知识链接: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一篇报告文学,应首先引领学生了解一下报告文学及作者和罗布泊的相关知识。
学生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作者及报告文学的资料。
多媒体展示:相关知识链接,教师进行总结。
(让学生搜集资料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锻炼学生搜集资料、筛选信息的能力。)
学生阅读相关知识链接后,教师简介本文的真实性,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让学生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了解本文的真实性,从而产生心灵的震撼。)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解题:
由“泊”字的偏旁展开思考,揭示题目的含义:罗布泊曾经是一个美丽的仙湖,如今消逝了。
(让学生掌握从题目解读文本的重要学习方法。)
多媒体展示:罗布泊的今昔对比图片
(用图片增强直观印象,从视觉角度打开学生的想象空间,使学生在感情上产生强烈的触动。)
2、整体感知:
问:罗布泊由一个牛马成群的生命的绿洲,变成了如今寸草不生、飞鸟难度的荒漠,是谁制造了这样的悲剧?
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由阅读文本,整体感知课文,找出这种变化的原因及悲剧的制造者。
多媒体出示:阅读提示及问题组。
阅读提示:
1)标出各自然段的序号。
2)圈点勾画出自己拿不准的字词及自己喜欢的、有感染力的句子。
3)在书上画出问题的答案并找出关键词。
4)有感情的、全身心投入的阅读,边读边琢磨。
(阅读提示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问题组:
1)今日的罗布泊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2)过去的罗布泊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3)在描述罗布泊的今、昔状况时,作者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4)罗布泊为什么消亡?
5)同样的悲剧还有哪些?
6)对此,作者流露出怎样的感情?发出了怎样的呼吁?
(带着问题阅读文本,是阅读更具方向性、更有效率。)
3、小组合作,解决疑难。教师再次展示对比图片,穿插点拨。
(重现罗布泊的今昔对比图片,设置情境,激发感情,帮助学生理解。)
4、全班交流问题答案,先读出原句再指出关键句。
(使学生的学习不脱离文本)
5、多媒体展示答案要点。
(从内容上整体感知文本,理清全文思路,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概括知识的能力,有力的熏陶感染学生。)
四、深入探究、品味语言:
多媒体展示以下问题:
1、请大家齐读12-13段,分析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是什么?为什 么人们会制造这样的悲剧,自讨苦吃?我们应从中吸取哪些教训?
(引导学生深入认识问题,把握主旨,建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2、本文内容较为简单,为何却具有震撼人心、振聋发聩的力量?请大家再 细读课文,找出让你震撼的语句,有感情的读一读,细细品味。
多媒体展示:“哭泣的胡杨”等相关图片,启发学生思考。
多媒体展示答案要点。
(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学习列数字、对比、拟人、排比 等手法对增强文章表现力的作用。品味报告文学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
以上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可以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完成,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
五、拓展延伸:
1、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月牙泉濒临干涸两个例子,説明悲剧仍在继续。在现实生活中,你还发现了哪些类似的事例?面对生态、环保和人类发展,对当今的人们,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多媒体展示:青海湖、月牙泉、艾丁湖、居延湖的相关图片。增强学生的直观印象和感受。
学生自由发言,言之成理即可。
2、作为中学生,面对环保问题,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锻炼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树立 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言献策。)
六、小结:
本文通过罗布泊今夕的对比,利用大量详实的资料,向我们揭示了滥用水资源而造成的环境恶化的苦果。全文充满痛惜之情和强烈的忧患意识,深深震撼了每个读者的心。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展现悲剧是为了不让悲剧重演。同学们,地球是我们的家,我们应该精心呵护它,让我们行动起来,树立全民环保意识,保护地球母亲,保护我们的家园吧!
(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呼吁学生树立环保意识。)
七、布置作业:
学罢本文,同学们的心情一定也很沉痛。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些什么?请同学们议一议,写一写。
(培养学生提取重要信息的能力,训练想象能力、写作能力。)
多媒体展示:写作提示
1、我与罗布泊同龄,共百岁;
2、我的成长史就是罗布泊的坎坷史;
3、从出生~20岁(从斯文·赫定发现的仙湖,想象要丰富、拟人化、有情 调。)
从20~60岁(扣两次改道,“四盲”危害,重点讲述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从60~100岁(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展开联想,恳求上苍再赐我一百年。前一百年,罗布泊养育了我,后一百年,我要回报罗布泊。)
4、呼吁人们珍视生态环境,善待我们的家园,不要让悲剧重演。
教学后记: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一篇生动形象而又振聋发聩的报告文学。作者运用大量的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增强了文章的震撼力和感染力,读起来让人心情沉痛,潸然泪下。
但对于知识相对贫乏、很少走出家门的平原地区的农村孩子来说,文中的很多信息他们是很难想像、很难理解的,这就给他们的学习造成了一些障碍。因此,我上网搜集了很多资料,制作了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设置情境,渲染气氛,以期让学生对文中内容多一些了解,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共鸣,熏陶并感染学生,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课件的使用果然引起了学生的很大反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作者感情的把握,对作者写作意图的达成,都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对罗布泊的今昔变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感同身受,内心也受到了很大触动,简直比说上千遍万遍“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更会铭于心,刻于骨。自然而然树立起了环保意识,忧患意识„„
课虽然结束了,但作者想要播种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及社会责任感都以深植学生的心中。
我想,只要教师在教学中从学生实际出发,一心为学生着想,用心去经营每一节课,一定会唤起每个学生内心深处最美的感动!
作者:刘铭
地址: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马坨店乡施各庄初级中学
邮编:066604
9.罗布泊消逝的仙湖阅读答案 篇九
罗布泊还能重现往日的生机吗?我问自己。
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3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30年前那片胡杨茂密、清水盈盈的湖面就在这瞬间从我们的眼中消失了。
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悲剧并没有止住。同样的悲剧仍在其他一些地方上演。
世界著名的内陆湖——青海湖,50年间湖水下降了8.8米,平均每6年下降1米,陆地已向湖中延伸了10多公里;数千年风沙未能掩埋的甘肃敦煌月牙泉,近年来却因当地超采地下水,水域面积从50年代的1.1652万平方米缩小至5397平方米,水深只剩尺余,大有干涸之势……这一切也都是人为的!
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
1.给加粗的字注音
肋骨 瞬间 甘肃
2.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罗布泊往日的生机”指什么?结合全文来回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举青河湖和敦皇月牙泉的例子有何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lèi shun sù
2.比喻、拟人。突出了罗布泊周围一片荒漠,没有一棵树,一寸草的影象。
3.罗布泊往日的生机指碧波荡漾,水草丰美,胡杨葱茏的`影象。
10.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学反思 篇十
这一堂课我主要是通过让学生看一些图片让学生了解过去的罗布泊和现在的罗布泊的区别,然后让学生寻找造成罗布泊消逝的原因,其中穿插讲一些说明方法的作用。
课后上下来,感觉我的这堂课只停留于文章的表面,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让学生寻找罗布泊消逝的原因,而这些都是学生很容易在文章中找到的。而对于文章的精华部分――语言的把握,却基本没有提及;对于作者的忧患意识,学生只会说“要保护环境”这样的套话,却不能深入去体会作者的这种情感。
所以,在听了沈老师的建议以后,我又花了一节课再上这节课,让学生重点去体味作者的忧患意识。第二课时就把重点放在对文章后半部分的品读上,让学生通过读和品去感受作者的忧患意识,学生也受到了震撼,这比一些口号性的话语效果要好得多。
11.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教案 篇十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点。
2、学习课文运用对比的写法以及拟人、排比等修辞的运用。
3、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过程和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根据微型话题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行文思路的方法,培养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再表达”的能力。
2、联系实际,思考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吸取历史教训,爱护生态环境,树立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会运用对比,拟人、排比等手法强化感情色彩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欣赏一段歌曲好不好?(播放《天堂》片段)。
大家知道这是哪首歌吗?(《天堂》)对,让我们闭上眼睛,回味一下歌声里的那个境界:蓝蓝的天空,绿绿的草原,清清的湖水,洁白的羊群,奔驰的骏马,还有那美丽的姑娘 这的确是“天堂”。可是大家知道吗?位于我们新疆维南部的罗布泊,昔日也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水清澈的人间天堂,而今却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
二. 展示位置,解析标题
好,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关于罗布泊的文章,第十二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1. 那么罗布泊到底在哪里呢?哪位同学能告诉我?(展示罗布泊的位置图)
2(展示标题)同学们,请大家仔细品读一下标题,你能从标题中读出什么,谁来说说?
泊,是从蒙古语“罗布诺尔”转移过来的。罗布意为“汇水”,泊者,湖也,合起来就是“汇入多水之湖”的意思。罗布泊是个湖泊
罗布泊是个美丽的湖
罗布泊已经消失了。
师:那么大家想想,为什么作者用了“消逝”而没有用“消失”呢?(“消失“只是客观的陈述,而“消逝”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能表现作者的惋惜之情)罗布泊曾是一个怎样美丽的仙湖?什么时候消失的?为什么会消失?罗布泊的消逝带来怎样的后果?教训是什么?让我们从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请大家速读课文,读准下列字音,并找出描写今昔罗布泊的句子和段落,以及导致美丽的仙湖变成了一片沙漠的原因。
昔日:1.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生命绿洲。
2.张骞眼中:遍地的绿色和金黄的麦浪、湖水如镜,河流清澈;丝绸之路。3.斯文·赫定:罗布泊像座仙湖,水面像镜子,和煦的,野鸭在湖面上玩耍,鱼鸥及其他小鸟欢娱地歌唱。
今日:
1、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没有一棵草,一条溪,夏季气温高达70℃,天空不见一只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此地。
2、绿色长城在干渴中崩塌。罗布泊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3、“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树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4、“„„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敞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5、“站在罗布泊边缘„„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多媒体展示今昔罗布泊)
结论:昔日的罗布泊是仙湖、是美丽的今日的罗布泊是沙漠、是恐怖的
作者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都作了鲜明而具体的描写,说说作者用了什么写法,这种写法有什么妙用?带给人什么样的感觉?(鲜明的对比显示了巨大的落差,造成了文势的跌宕,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出示幻灯片,课文中处处可以找到对比的手法。
(二)在震撼之后,我们不禁在想,昔日那美丽的罗布泊去哪了?是什么象一只巨大的魔掌夺去了罗布泊的丰饶和美丽,使它从昔日的生命绿洲眨眼间变成了今天的死亡之海了呢?读课文的过程中谁发现了。
1、造成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是什么?
2、造成罗布泊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1、河流改道
20世纪20年代塔里木河曾经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 ;
2、“四盲”——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悲剧的制造者是谁?是人!!)——报告文学 四.细读课文,文学赏析。
(一)作为报告文学,文章不仅具有新闻真实性的特点,而且语言非常富有感染力和震撼力。请大家再仔细的阅读课文,请同学们快速在文中还找一找文中表现作者强烈忧患意识的句子。(讨论分析课文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1.……“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使塔里木河的长度由60年代的⒈321公里急剧萎缩到现在的不足1000公里,320公里的河道干涸,以致沿岸5万多亩耕地受到了威胁。
2、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3、罗布泊干涸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发生变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
4、那奇行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5、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以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排比、拟人、比喻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更能激起读者的惋惜之情,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直接抒情,更容易的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使读者深切的意识到破坏生态的严重后果。可以让学生大声朗诵所找的句子以更好的体会其强烈的感染力和震撼力。)
⑴青海湖、月牙泉正在上演怎样的悲剧?(训练复述能力)
(同样的悲剧还有:青海湖海水下降,陆地向湖中延伸;月牙泉水域缩小,有干涸之势。)五.想象性说话练习。
现在,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用最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说说:假如你是一个世纪老人,经历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世人诉说什么?
明确
1.我的成长史就是罗布泊的坎坷史。
2.从出生~20岁(从斯文•赫定发现仙湖,想像要丰富、拟人化、有情调。)从20岁~60岁(扣两次改道、“四盲”危害,重点讲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从60岁~100岁(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寻找回来的世界,思念、牵挂、魂牵梦绕的故乡山水。展开联想,恳求上苍再赐我一百年,前一百年罗布泊养育了我,后一百年,我要回报罗布泊。)六.课下写作训练。
楼兰,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古城,在唐代的时候还是一个非常美丽繁华的地方,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那时候,楼兰还是草木茂盛、河湖众多的地方,可是,一千年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只能凭着这些断壁残垣来想象它昔日的风采了。
如果大家觉得楼兰还比较遥远的话,那么大家看看这愈演愈烈的沙尘暴,再看看今春惨遭沙尘暴蹂躏的我们的首都的北京,如果我们还不重视环保,还不采取果断有效的措施的话,谁敢断言,二百年、一百年甚至更短的时间之后,我们美丽的首都北京不会成为第二个楼兰故都呢?
课下请同学们写一封公开信,唤醒、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呼吁全社会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
八.结束语。(播放韩红的《多情的土地》)
地球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是灵魂的栖息地,是幸福的源泉。如果家没有了,那我们还能剩下什么?请看看我们的双手,是创造,还是毁灭?请看看我们的双眼,是热切的盼望,还是无助与茫然?让理性回归吧,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变得更蓝,树会变得更绿,水会变得更清„„ 板书设计: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吴刚 今日:神秘、沙漠——痛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