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安全

2024-10-23

舌尖上的安全(精选13篇)

1.舌尖上的安全 篇一

公考范文“舌尖上的安全”

“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不久前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把食品安全放在更加重要位置来谋划,四个“最”铿锵有力,一个“确保”掷地有声。这样的宣示与承诺,对农产品生产提出了更高要求,回应了全社会对食品安全的关切,更彰显了党和政府勇于担当、为民纾困的坚强决心。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中央着重强调,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各级干部必须高度重视食品安全,本着对党和人民负责的态度,下最大气力抓好。

食品安全涉及的环节和因素很多,但源头在农产品,基础在农业。农产品生产是第一车间,源头安全了,才能保证后面环节安全。抓食品安全,必须正本清源,抓好农产品质量这个基础性工程。

食品安全,首先是“产”出来的。长期以来,农业面源污染,工业和生活各种排污,破坏了生产食品的环境,对食品安全形成威胁。只有土地干净、清洁生产,才会有优质农产品。大力治地治水,净化农产品产地环境,切断污染物进入农田的链条,就能把住生产环境安全关;严格控肥、控药、控添加剂,严格管制乱用、滥用农业投入品,就能把住农产品生产安全关。不管是整治生产环境,还是重塑生产过程,从根本上说,都需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夯实基础。

食品安全,也是“管”出来的。面对生产经营主体量大面广、各类风险交织的形势,靠人盯人监管难以奏效,多头分管、责任不清、职能交叉等问题也消解了监管效力。这就要求我们创新管理、凝聚合力,形成覆盖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建立更为严格的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抓紧建立健全追溯体系,从而织出一张确保食品安全的天罗地网。徒法不足以自行,面对管理有漏洞、执法不作为、违法成本低等突出问题,针对农村等重点领域、薄弱环节,更要严厉打击食品安全犯罪,下猛药、出重拳、绝不姑息,让利欲熏心者得不偿失,让诚信守法者受惠获益。

食品安全是个社会问题,捍卫“舌尖上的安全”,需要方方面面付出不懈努力。产品有品质、品牌有信誉,人们的信心就会逐渐提振;充分发挥群众监督、舆论监督作用,不断加大监管力度,让犯罪分子如过街老鼠无处藏身,才能形成维护食品安全的铜墙铁壁。实践证明,抓和不抓大不一样,真抓和虚抓大不一样。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把中央关于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各项部署落到实处,让“盘中餐”令人放心,让生活质量更上台阶。

2.舌尖上的安全 篇二

每学期伊始, 学校附近的小卖部、流动摊贩的生意又开始红火起来。看着学生们争相吃着“三无”的食品, 看着学生们大口喝着“鲜艳”的果汁, 笔者不禁对农村学生的食品安全暗生担忧。孩子们为什么喜好这些食品和饮料?为什么又吃得那么“投入忘我”和“津津有味”?笔者带着这些疑问, 进行了访谈和调查。结果发现, 这些食品都是“小路货”, 非常不卫生和安全, 农村学生的“问题食品”识别能力非常低下, 安全卫生意识也非常淡薄。作为一名农村教师, 笔者拟从守护农村学生“舌尖上的安全”来分析其原因, 并谈谈采取的具体策略。

一、学生不良饮食行为的形成原因

(一) 由不良的卫生习惯引起

农村小卖部、小摊贩普遍存在“规模小、分布散、秩序乱”的特点, 无从业人员健康证和卫生许可证进行食品经营的现象大量存在。流动摊位上, 散装食品 (如辣条、油炸食品) 都是裸露在外的, 没有防尘、防蝇措施, 这种“问题食品”的安全令人担忧。而学生们普遍认为“越讲究, 越生病”, 甚至认为“不干不净, 吃了没病”。面对简陋的买卖环境, 学生漠然处之;面对随便、糟糕的行为 (如喝生水、脏手抓食品、乱扔食品垃圾) , 学生麻木对待。

(二) 由落后的饮食传统引起

在农村小学生中, 以留守儿童、外来务工者子女居多。这些留守儿童的情况都是父母外出打工赚钱, 由祖父、祖母 (或外祖父、外祖母) 抚养。而外来务工者 (或在家自己带孩子的家长) , 文化水平较低, 几乎没有卫生常识。这些家长怀着“祖祖辈辈都这么吃”的侥幸心理, 领着孩子食用腌制的、烟熏的、油炸的食品。他们只关心孩子能否“吃饱”, 不关注孩子是否“吃好”。

(三) 由贫乏的安全知识引起

据专家介绍, 在一日三餐之余, 学生爱吃零食, 这是由人的心理需求决定的。为解馋或充饥, 学生们下课或放学后, 会去买零食吃。选购食品时, 大多数学生只看重价格, 极少关注食品的颜色、香味、形状, 几乎没有学生查看食品的具体信息———生产厂家、生产日期、保质期、添加剂、色素、防腐剂、激素等, 缺少常规的安全知识和防范意识。许多学生在购买食品时, 又没有索票索证的习惯, 多数摊贩和店主也不提供相关票证, 遇到食物中毒, 往往是自认倒霉、不了了之。

(四) 由商家的违规诱导引起

校园周边食品经营者多为实地农民、社会闲散人员等弱势群体。一些流动摊贩不愿意办理证照手续, 常常“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为了获取盈利, 他们购进一些“三无”食品, 以鲜艳的外包装或附带小卡片、小玩具等赠品来吸引小学生购买, 或通过摸奖、派送等不正当手段刺激学生购买。小学生对“三无”食品辨别能力有限, 拒绝能力不强, 常常在商家的诱导下用自己的零花钱、压岁钱, 甚至餐费购买和食用这些“问题食品”。

二、校园食品安全教育的应对措施

(一) 拓展教育渠道, 宣传食品安全

利用学校可用资源, 向学生宣传全面的食品安全知识, 让学生参与、体验和交流。班级里, 让学生在晨会上自编食品安全儿歌, 在班会上自编自演情境剧;校园里, 宣传栏定期更新食品安全知识, 有区别食物优劣的窍门, 有正确洗手的方法, 有鉴别假冒伪劣食品的方法, 做到图文并茂;校广播台上, 有时传授食物“相克”知识, 有时讲解饮食误区, 做到精彩纷呈, 使更多的学生、家长共享这些资源。

(二) 立足学科知识, 渗透食品安全。

目前, 食品安全教育知识已渗透到课程内容当中, 如健康教育、环境教育、品德与生活、科学课程等。环境教育课上, 讲解规范使用农业投入品的知识;品德与生活课上, 认识食品标签不规范的现象;科学课上, 大量演示实验 (如“鉴别乳制品中掺伪掺劣”“鉴别鸡蛋是否新鲜”) , 使学生了解日常食品的真伪辨别;综合实践活动时, 到家庭寻找初级农产品的污染源头, 到街头发放宣传单, 让更多人掌握食品安全基础知识, 尤其是食品鉴别知识和食品消费维权知识。

(三) 开展实践活动, 维护食品安全

到工厂, 带领学生观看食品制作过程;到超市, 引导学生查看食品包装上的配料情况;到农家, 共同查找家庭饮食隐患和初级农产品的污染源头。开展知识竞赛, 多方面地检测学生对食品安全知识的掌握情况;模拟现场咨询会, 让学生利用情境剧展现依法维权的基本程序;开设辩论会, 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正确使用零花钱。各班还可设立举报制度, 对于经常吃垃圾食品、问题食品的学生进行检举, 对屡教不改的学生, 教师可将情况通知家长, 争取家长的配合教育。经过强化训练, 使学生不想、不敢购买和食用校外各种垃圾食品、问题食品。这样一来, 学生的身心健康必然得到保障。

3.舌尖上的安全 篇三

科技发展与食品安全

科学研究没有禁区,而科技成果的应用却需谨慎。科技成果应用得适当,就为人类带来效益和福祉;而科技成果应用得不当,就为人类带来危害。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应用于食品领域,它在给人们带来了各种美味享受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隐忧,比如添加剂、转基因食品等。

危害公众食品安全的事件,一方面是商家唯利是图、追求短期利益造成的,同时也反映出科技成果被某些科技工作者滥用所造成的恶果。一些科技人员社会责任意识淡薄,弃职业操守和公众利益于不顾,单纯追逐经济利益,放纵甚至参与制假,严重败坏了科技界的整体形象。

“在法制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绝不是科技自然价值简单的释放,科技创新必须在法制的轨道上推进。”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食品安全监管司司长徐景和认为,对于食品领域的技术创新,一方面要支持;另一方面,也要坚持依法创新。他还强调,技术创新必须坚守安全底线,新原料、新技术、新方法的使用和推广,无论是应用于食品生产领域,还是食品安全监管领域,都必须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

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局巡视员章力建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解决农产品数量问题要依靠科技,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同样要依靠科技。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无论是投入品使用、种养殖过程质量控制、过程追溯,还是产地环境标准制定、检验检测都离不开科技的支撑。他还指出,在执法监管方面,要加强检测检验技术、风险评估预警、标准技术和追溯技术研究。在标准化生产方面,要加强产地环境污染控制、“绿色”农业投入品、农产品质量控制与认证研究和科技知识普及与推广。

“食品科学工作者要传播正确的食品安全信息,让消费者知晓哪些食品安全,哪些食品不安全,这是一种社会责任。作为一个科学家来说,对不了解的科学知识或科学领域,不能随便乱说。”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院长罗云波提醒科研工作者们,因为乱说的一句不负责任的话,很可能引起消费者的恐慌和社会的不安定,有悖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也有悖于做科学家的原则。

中国科协副主席程东红指出,加强食品安全科技知识普及教育,是提高食品安全水平、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基层、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通过广泛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生动鲜活的食品安全科普活动,促进全社会对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增强人民群众预防和应对食品安全风险的能力,强化食品生产经营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意识,为食品安全构筑一道强大的科技知识防线。

诚信体系与食品安全

食品,作为人们每天生活必需的特殊产品,直接关系到广大消费者的身体健康,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人民群众高度关注。“三聚氰胺”、“瘦肉精”、“地沟油”等不良食品事件屡行屡禁、屡禁不止,无不暴露出诚信缺失是食品风险的根源,以致于社会公众一提到食品,就联想到安全;一提到食品安全,就联想到诚信缺失,极大地影响了社会公信力和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

面对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如何加强社会诚信建设、民主法制建设、保障人民群众食品安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共同使命和责任。

“诚信是第一位的。没有诚信,就不可能有安全的食品。”陈君石院士说,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食品安全问题会和我们的社会发展长期共存,不是三五年就能彻底解决的。所以,他认为,政府、科学家、食品生产经营者和媒体等应该广泛传播诚信的生产经营理念,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共同铸造食品安全诚信的社会基石。

中粮集团董事长宁高宁表示,作为食品产业链的主体,食品企业是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食品企业要真正把食品安全作为企业的生命线,作为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近年来,中粮集团不断探索食品安全的保障模式,希望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中粮集团提出全产业链粮油食品企业战略,也是基于这种想法,希望通过这种商业模式,协同整个产业链的各利益方,使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能按照食品安全的要求做好,每个环节都拿出一个合格的产品交付给下一个环节,这样产业链的内部就可以形成一个理想的、自我调节的食品生态系统。

来自河北保定的“良心油条哥”刘洪安因坚持不用复炸油而走红,他坚持从正规油料、原材料公司购买炸油;保证每天都是新油;废油倒进专业环保机构的回收桶里。“这些谁都可以做,就看他愿不愿意做。我现在做的只是一件普通正常的小事,那就是用良心经营。只要你讲良心,讲诚信,顾客就能看得到,付出就能有回报,这就是我的从业准则。”朴实的话语却更能打动人心。

从政府层面来讲,工业和信息化部开通了国家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组织开展了以“企业诚实守信、产品质量第一、生产者对消费者负责”为主题的专题活动和宣传;商务部围绕加强诚信建设这一主线,针对突出问题,继续组织开展“诚信兴商宣传月”、“百城万店无假货”等活动,同时,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标准化菜市场改造工程”等关系民生的重点工作中,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诚信建设活动,解决诚信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国家粮食局积极推进主食产业化和城乡“放心粮油”工程。大力开展放心粮油产品、放心粮店、示范企业创建等工作,全面推进主食产业化,提升口粮供应的质量安全水平,目前放心粮油进农村、进社区的服务网点近20万个。

诚如大家所说,食品安全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希望未来中国人的舌尖更安全。

4.舌尖上的安全作文 篇四

打开电视,一条条新闻揭穿一个个秘密,那一个个秘密,使我目瞪口呆:那杯使我们馋言欲滴的珍珠奶茶,竟是从“地下工厂”里加工出来的;那颗颗红通通的枣子,就是从青枣里用药水变色过来的。这些新闻闹得全国沸沸扬扬,搞得我们人心惶惶。

在我们小学每天上学、放学的路上,都会看见两个小店,里面都是琳琅满目的小食品,使人一看口水就以“飞流直下三千尺。”每次经过那里,都会有许许多多的小朋友在那买东西,在那问价格。老板会说:“一元、五角。”我看得眼馋,我犹豫到底该不该吃,最后我还是选择不吃了。因为我从心底了知道,这些食品真是超级无敌的不好啊。

5.《舌尖上的安全》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1、知道合理饮食及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了解不健康食品的危害,做到健康、合理饮食。

2、培养学生的饮食安全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3、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知道合理饮食及食品安全的重要性,做到健康饮食。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饮食安全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教学准备:食品图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昨天,我们虽然只是进行了一个简短的交流,但是大家给我留下了特别好的印象,很高兴认识你们,今天呢,我相信大家一定也能够做到积极回答问题,遵守课堂纪律的,好!我们开始上课。

2、常言道: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饮食安全对于一个人的健康而言非常重要。怎样才能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交流这个话题。来共同探讨,如何做到健康饮食、安全饮食。

3、揭题板书:12、舌尖上的安全。

二、饮食习惯与健康饮食。

1、饮食习惯小调查:

导语:说到吃啊,我们谁都离不开一日三餐,那我们一日三餐的饮食习惯是怎样的呢?课前,老师让大家做了自己和家人饮食习惯的小调查,现在谁愿意把你调查的情况给大家分享一下呢?师评价鼓励。

(1)让学生说说自己和家人平时的饮食习惯是怎样的,一日三餐都会吃哪些食物?师生评议。

(2)让学生说说自己和家人平时最喜欢吃的食物是什么?

2、不健康食品知多少:

导语:大家喜欢吃的食物可真丰富啊!可是我们最爱吃的这些食物就一定都是健康的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个短片。

(1)

播放不健康食品视频,看后让学生说说自己有什么感受。(看了这个短片,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吗?结合自己最喜欢吃的食物回答,鼓励评价。)

(2)小组活动:(找出不健康的食品)

每个小组的桌子上有一些食品图片,请大家根据自己的常识和掌握的知识从这些食品中找出不健康的食品,并试着归类,贴上标签。并想一想,这些不健康的食品会有哪些危害。小组讨论后推选代表说一说。

小组活动----汇报结果。

现在就请小组推选代表说说你们认为哪些食品是不健康的,并说说危害。

老师评价,小组奖励。

3、饮食习惯我知道

导语: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知道了不健康的食品不应该吃或者是尽量少吃。你们知道吗?要合理健康的饮食,还有一点也非常重要,那就是良好的饮食习惯。这不,猪小胖就遇到了麻烦,(播放视频)。谁来说一说,猪小胖究竟遇到了什么麻烦?它的饮食习惯好不好呢?请同学们想一想,什么样的饮食习惯才是良好的饮食习惯呢?

(1)请同学们根据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在小组里讨论交流后,完成《给猪小胖的建议表》,并在全班交流分享。

推荐生说一说,师鼓励评价。

(2)

你都已经养成了哪些良好的饮食习惯呢?还有哪些饮食习惯需要改进的呢?请同学们小组里交流,互相说一说、评一评。

组内交流后,指名生回答,老师鼓励评价。(深度学习)

三、舌尖上的安全。

1、“火眼金睛”辨安全

导语:看来大家对合理饮食、健康饮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那么,除了不健康的食品不能吃,我们生活中还存在着哪些饮食安全问题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调查了解的情况,结合食品实物,在小组里交流合作,完成食品安全小调查活动。

小组合作——汇报交流——鼓励评价

小组推荐学生说一说,师鼓励评价。

除了这些,你知道我们周围还有哪些不健康不安全的食品吗?谁来说一说?师鼓励评价。(深度学习)

2、他们在行动

导语:保卫食品安全,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和责任,我们的工商行政、食品监管部门的叔叔阿姨们也一直在行动。

课件出示工商行政部门行动图片

四、我的收获

(1)、争做食品安全志愿者

导语:大家想不想加入他们的行列啊?我们都来争做食品安全志愿者,那我们能做些什么呢?

学生思考回答,师评价。

(2)、我的收获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五、课后实践

6.舌尖上的安全倡议书精选 篇六

一是加强源头把控。在商户进驻海鸿市场之初,签订《食品安全责任书》,明确责任条款,要求每个商户认真落实进货查验、索票索证和追溯体系数据上传等责任。

二是强化过程管控。创新实施进院卸货车辆全车货单审核进场制度。杜绝货品构成不清、票证不全的货品运输车辆入场。加强进销货台账、进货商索证索票备案资料的监管。

三是开展巡查检查。每天开展食品安全管理例行巡查,发现台账记录不全、食品与日用品混放销售等隐患,及时督促商户进行整改。结合隐患整改,认真查找梳理自身监管漏洞,积极健全措施机制。

7.舌尖上的安全 篇七

全国人大代表、思念食品董事长李伟

加快网购监管立法

同往年一样, 全国人大代表、思念食品董事长李伟的议案依然关注食品安全问题。今年两会, 李伟提交了《关于加强网购食品安全监管的建议》及《关于在国家层面设立“食品药品警察”机构的建议》。李伟建议, 出台全国性监管法规, 让监管有法可依, 在《食品安全法》基础上, 加快网购监管立法, 出台网络销售食品管理办法, 提高经营主体的入市门槛。在李伟看来, 这种安全隐患已经到了不得不重视的地步:“三无”食品屡见不鲜、网店虚假宣传, 但目前网购食品的监管尚处于真空地带。他建议, 国家应出台全国性监管法规, 从事网络食品交易、销售、宣传等各个环节的当事人都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果秀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阳国秀

食品安全是最大的诚信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果秀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阳国秀3月11日做客中国经济网时表示, 要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企业要加强源头控制, 实现产品可控、可追溯, 还要加大监管力度。“企业一定要老老实实做, 保证整个过程是安全的。食品安全是企业最大的诚信。”

阳国秀代表认为, 要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人才很重要, 但目前农业从业人员断层现象严重。“企业要保证食品安全, 必须要深入到土地中去, 但果园不是说建就能建的, 人才在哪里?这是我们最头疼的问题。”她说, “现在很多学农的不搞农业。我们公司现在搞农业的有几十个人, 差不多都是五六十岁的。”

阳国秀代表期盼, 从中央到地方要拿出更多实实在在的措施, 培养农业人才。“要拿出真金白银, 让从事农业的人收入增加, 而且还有成就感。”

湖南省长沙市玉楼东公司湘菜大师许菊云

同步规范餐饮业上下游

许菊云代表表示, 食品安全不是餐饮服务一个环节所面临的问题, 解决问题需要整个餐饮业上下游产业链齐心协力。他认为, 要加大餐饮业相关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及标准的宣贯力度, 建立餐饮业信用体系, 提高行业自律水平。

许菊云代表建议, 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可以从食品和原材料的种植养殖、采购、烹饪加工制作到餐厨垃圾处理等各个环节对餐饮服务单位进行规范, 并积极推动食品安全科普工作, 增强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科学认知水平, 理性判断、理性消费。

全国政协委员、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夏涛

国内多数大米质量并不差

在质量上, 日本大米比国内绝大多数大米并没有好多少, 国人组团去日本买大米, 主要还是消费观的问题。我国东北米中的一些选育品种, 并不比国外差。农业方面, 在技术上国外可能确实要比我国先进, 加工更精细, 但日本大米也绝对不至于炒到1500元5公斤的高价。

国内粮食生产是一家一户式生产, 未达到百分百安全标准生产, 很难从源头上精确监控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使用, 有的甚至存在安全隐患。现在国人出境游大包小包地往回扛已成了普遍现象, 这体现出我国部分产品在质量上确实存在一定的短板。这一现象为我国农业发展带来了压力, 也是机遇, 也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了方向, 包括技术创新、配套服务等。这些都需要农业部门下大力气改进。

全国政协委员、农业部前副部长牛盾

土豆当干粮也为改变食品口味

近日, 农业部启动马铃薯主粮化开发战略, 这不是因为粮食有缺口, 要用土豆来替代, 而是一种改变食品口味和食品风格的需要。我国谷物产量全世界第一, 人均也是世界中上水平。人们不仅要求吃饱, 还要吃出营养, 吃出健康, 吃出口味, 吃出风味。土豆的加工多样化, 把土豆放在馒头里, 放在面包里, 或者把土豆做成面条等, 也为增加适口性。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一食董事长李奇

老品牌热卖归因于对市场充分了解

北冰洋复出后的热销, 归因于对市场的充分了解, 更重要的是科技为它注入了新活力。目前, 北冰洋的配方、生产线均有大的改进。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严卫星

“营养师”漫天飞

我国近年来出现的一些所谓的“营养师”仅仅培训几个月或数天就可结业上岗, 对公众起不到真正的营养指导作用。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我国还未进行营养立法。

与此同时, 我国具有专业背景的真正营养师严重匮乏。为数不多的营养师在工作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日本等发达国家, 营养师属于管理层, 而我国不少医院的营养机构却被并入后勤。日前网络疯传的中国游客购买日本天价大米, 全国政协委员、何炳生坦言, 天价大米并不是什么食品安全问题, 和抽天价烟一样, 仅仅是一种精神满足。

他认为, 从数据上看我国食品是安全的, 但不安全个案带来的心理影响和社会影响极大。“我很不赞同企业说99%安全, 那1%在哪儿?这种话实际造成了恐慌。”

另外, 执法力度还需要再加大, 道德谴责没用, 要对违法食品企业罚到倾家荡产。

全国人大代表侯玉雯

食品安全不在餐桌而在于生产

就如何保证舌尖上的安全, 侯玉雯认为要有两股力量:一是“内力”, 即涉及食品产业链整个环节的自我约束;二是“外力”, 即应改革和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餐桌并不是食品安全最大的源头, 最大的源头是生产。像猪肉、蔬菜, 现在缺乏的是对激素、农药残留的检测, 我们到市场去买, 对于农药是否有残留, 没有检测证明。”侯玉雯认为, 注重食品安全, 应把这块作为重中之重。侯玉雯结合江西实际, 建议应加大对食品安全管理的人力配备及设施配备。此外, 应进一步推广有机食品、绿色食品, 对种养户给予一定的奖励, 提高他们的食品安全意识。“保证食品从‘田间地头’到‘餐桌’一路上的安全, 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银香伟业集团董事长王银香

强化奶粉还原产品监管

《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及其相关食品安全标准自实施以来, 在维护奶业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保障乳品质量安全, 促进我国奶业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 我国奶业存在的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类型标准定位不清晰、产品标识不明确等问题, 如巴氏杀菌乳标‘鲜’、灭菌乳标‘纯’、复原乳缺乏评价标准和监管制度等, 值得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全国人大代表、山东银香伟业集团董事长王银香说。

为促进我国奶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王银香代表建议:首先, 加强对奶粉还原产品 (复原乳) 的规范和监管, 尽快制定并出台复原乳的鉴别和检测方法, 严禁在巴氏杀菌乳和灭菌乳产品中添加或使用复原乳, 对添加或使用复原乳的其他产品 (如调制乳等) 严格标识管理。

南方黑芝麻集团总工程师、全国人大代表赖学佳

“富硒”产品应出台国家标准

南方黑芝麻集团总工程师、全国人大代表赖学佳3月11日呼吁, 应尽快出台统一的“富硒”产品国家标准, 规范硒食品市场乱象。同时《食品安全法》的修订要能与农产品食品安全监管接轨, 以减少食品加工企业在筛选原材料时进行逐一检测而产生的高额成本。

赖学佳介绍, 近年“补硒防癌”的保健概念逐渐受到重视, 但仍没有相关国家统一标准。目前仅有《富硒稻谷》国家标准及湖北省发布的《富有机硒食品含硒量要求》等少数地方标准, 由于缺乏规范和权威指引, 处于启蒙期的市场存在较多乱象, 管理缺失, 也造成消费者对硒食品产品的不信任。

作为少数从事硒食品生产的企业之一, 赖学佳说, 南方黑芝麻集团自行投入建设一套技术质量体系, “仅今年追加研发费用就有500万, 用于科普宣传的费用已近一个亿”。

8.铁拳呵护舌尖上的安全 篇八

2013年3月,国务院公布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终结了食品监管“九龙治水”的局面。方案提出,将食品安全办的职责、食品药品监管局的职责、质检总局的生产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工商总局的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整合,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此前国内共有4个地区开展了食品安全监管改革试点:

◆ 广东的深圳、顺德搞大部制改革,建市场局,被称为“南派”。

◆ 陕西渭南和天津滨海新区搞职能整合,建食药监局,被称为“北派”。

◆ 最终的“大部制”改革方案,在监管衔接和内部职能设置等方面充分吸取了渭南改革的经验和教训。

各地将逐步建立食品安全黑名单制度

针对民众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各地正在建立食品安全黑名单。粮油、果蔬、肉类、乳制品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今后都将逐步建立全过程食品安全信用体系。

按照计划(以上海市为例),包括外埠养殖场以及超市、批发市场、中央厨房、大中型餐饮服务企业,2013年正在逐步建立信用档案,“一户一档”。只要企业和有关责任人在申请许可、监督抽检中被发现存在违法行为,都视为“失信”,并将受到行政或刑事处罚,结果将被录入食品安全信用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此外,企业和有关责任人被投诉举报,一旦查实,相关信息也将录入该平台。市民可以登录食药监局网站,在全新的“曝光台”频道中查看食品安全重点监管名单。

對于进入食品“黑名单”的饭店、食品生产厂以及超市,实行最严准入、最严处罚,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做出吊销许可证照的等处罚。并且,被吊销许可证照的“黑名单”企业,其有关责任人依照法律规定5年内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

形成社会共管共治格局

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是指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包括政府监管部门、相关职能部门、有关生产经营单位、社会组织乃至社会成员个人,共同关心、支持、参与食品安全工作,推动完善社会管理手段,形成食品安全社会共管共治的格局。

用法律武器保障食品安全

2013年,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食品安全突出犯罪问题,全国公安机关依法履行职责,会同食品安全办公室等有关部门坚持重拳出击,“瘦肉精”、“地沟油”、“病死猪”、“假羊肉”等危及人们食品安全的行为得到遏制。

维护食品安全,事关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监管部门加强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监督,也需要民众积极举报违法犯罪线索,不断大力实施群防群治,着力营造全社会关心关注食品安全的浓厚氛围,方可夯实筑牢维护食品安全的铜墙铁壁。

(编辑:梅可)

9.舌尖上的安全倡议书精选 篇九

一是加强食品安全组织建设。设立由公司总经理为组长的食品安全小组,定期进行检查,按照《麦趣尔食品安全应急预案》定期组织突发事件应急演练。

二是严格落实生产制度。严格落实进货查验制度、生产过程控制制度,严格执行出厂检验制度、不合格品管理制度,建立食品质量召回反应机制,将食品安全隐患降低到最小程度。

10.舌尖上的安全 篇十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为避免和消除食品安全事故威胁,高庄镇采取一系列有效举措,切实保障了群众利益,保护了全镇村民与广大师生的食品药品安全。

一、强化责任,落实4D管理制度。

高庄镇严格落实学校4D管理制度,通过整理到位、责任到位、执行到位、培训到位四方面,对学校食品安全工作细分化、规范化、明晰化,确保责任到人、工作到岗。通过实施“4D管理”方式,改变过去后厨加工过程中杂乱无章,环境卫生脏乱差,物品乱存乱放现象,有利于预防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保证食品安全,给师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二、加强宣传,营造食安共治氛围。

按时开展“2020年食品安全宣传栏月”活动,让食品安全宣传进校园、进社区。每月对学生进行一堂食品安全知识课,坚决杜绝“三高一多”及“五毛”食品进校园;对34个村居制定了“宣传一条街”,通过发放《村民饮食用药安全明白纸》28000多份、设立展板、接受群众咨询等方式,对安全用药、保健食品进行大力宣传,让村民自觉树立自我保护、人人监督的责任意识。

三、开展演练,提高应急处突能力。

为切实提高对食物中毒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及时有序科学处置食物中毒事件,确保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生命安全,高庄镇党委政府成立了食品安全应急演练领导小组,镇长任组长分管食品安全领导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制定了应急演练工作措施。通过开展演练活动增强广大师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增强各部门事故处置能力,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11.八成人忧虑“舌尖”上的安全 篇十一

几乎每一次与生命有关的事件发生后,都会影响人们对于平安状况的感受。

2012年上半年,刚爆出老酸奶和果冻中使用工业明胶的消息,又发生了“铬超标胶囊”事件;在承担着“救死扶伤”重任的医院,“杀医血案”却接连发生;《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刚刚发布,就传来广东阳春校车夺取儿童生命的消息,最近濮阳校车起火,又吞噬了四名幼儿的生命……

此时此刻,中国公众的安全感还能有多高?

2012年5月底至6月初,《小康》杂志社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中国平安小康指数”之“2012年中国城市居民安全感”调查。本次调查涉及7个东部城市(北京、上海、杭州、广州、深圳、南京、济南),4个中部城市(郑州、武汉、长沙、太原)和5个西部城市(呼和浩特、重庆、成都、西安、兰州),共计16个城市。经对调查结果和国家有关部门的统计监测数据进行加权处理,得出2011~2012年度中国平安小康指数为73.1,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

“中国平安小康指数”是从社会治安、卫生安全、生产安全、经济安全、心理安全等五个方面来衡量的。其中,社会治安指数比上年上升3.2个百分点,生产安全指数比上年上升2.0个百分点,经济安全指数比上年上升1.8个百分点,卫生安全指数比上年上升1.7个百分点,心理安全指数比上年上升1.4个百分点。

《小康》调查显示,仅四成人不缺乏安全感,影响人们安全感的五个最主要原因是环境污染严重(44.3%),食品安全不能让人放心(35.3%),经常听到或看到新闻媒体关于社会治安混乱的报道(28.3%),所在城市贫富差距过大(23.1%)和亲眼看见过违法犯罪事件发生(21.9%)。

在“当前最让人担忧的安全问题”中,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食品安全(81.8%),社会治安(49.0%),医疗安全(36.4%),交通安全(34.3%)和环境安全(20.1%),这五大安全问题也排在了“当前最受人关注的安全问题”的前五位。

本次调查还对16个城市的平安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重庆市连续第三年排在“城市居民安全感”排行榜首位;武汉市从去年的第五位升至第二位;今年新增加的调查样本——济南市则成为了名符其实的“黑马”,排在第三位。

81.8%的受访者“食不安”

国人最害怕“吃”到的东西:食品添加剂、农药残留、地沟油居前三

最近,一部以介绍中国各地美食生态为主要内容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火爆荧屏,不仅吸引无数观众深夜守候,还引发网络上各种地方特产热卖。为何《舌尖上的中国》如此火爆?有网友评论说,“心灵冲击让人落泪”。

而《小康》杂志“2012年中国城市居民安全感”调查显示:更容易让人落泪的或许并不是“舌尖上的美味”,而是“舌尖上安全线”的缺失。

81.8%——这个数字,真实地表明了中国人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忧,虽然这个数字比去年下降了3.4个百分点,但“食品安全”第三次登上最让人担忧的安全问题排行榜首位。在“最让人担忧的十大安全问题”排行中,位居第二位的“社会治安”仅占比49.0%,比位居第一的“食品安全”低了32.8个百分点,足以说明,中国人的“食不安”已经到了令人忧心的程度。

食品安全关系到民生安康,而我国又是食品生产和消费大国,因此食品安全也备受国家领导人和各级政府的重视,6月11日,2012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启动仪式暨第四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对活动做出重要批示:食品安全是事关每个家庭、每个人的重大基本民生问题,必须在加强监管、坚决严厉依法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的同时,着力提升整个食品行业的道德诚信素质,这是实现食品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根本基础。

在这次活动上,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蒲长城介绍说,2011年国家质检总局共监测食品样品11万个,检查食品生产单位144万家次,检出不合格进出口食品2754批,查处食品质量违法案件2.8万起,重新审核并淘汰了40%的乳制品企业。

“秦王恐之,寢不安席,食不甘味。”出自《战国策?齐策五》的“(寝)食不安”一词,在新时期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吃不好饭”摇身变成“担忧、不放心食品安全”的背后,是食品中违规使用添加剂、果蔬中农药残留超标、非食用油流入餐桌、食品中添加有毒有害物质、病死牲畜肉等食品安全问题的频频作祟,而这五项,也分别排在了“中国公众最担心的食品安全问题”第1至5位。

有接近半数(46.9%)受访者担忧食品中违规使用添加剂,但若以“舌尖上的安全线”衡量,食品添加剂其实并不可怕,更可怕的是被公众排在第四位的“食品中添加有毒有害物质”,即三聚氰胺、苏丹红、瘦肉精等。按照中国工程院院士、食品添加剂专家孙宝国的说法,“食品添加剂并不等于‘违法添加物’,很多人把食品添加剂当成了安全事件的替罪羊。”

品牌无“品德” 超七成人对超市“不放心”

三成受访者给出“今年不如去年”的差评;食品信任危机从“路边小吃摊”扩大到市场、超市

从果丁到酸奶、从汤圆到馒头、从胶囊到茶叶,哪有让人放心的品牌?

2012年以来发生的一系列有关食品安全的事件,极大地影响了民众的安全感受。1月,北京市食品安全办公示了14种不合格食品黑名单,其中,香港知名连锁甜品品牌“满记甜品”的一款芒果布丁,菌落总数实测值是标准值的13倍,大肠菌群数值也超标3倍多;2月,思念汤圆创可贴事件、红牛添加剂事件和三全馒头保质期内发霉事件接连发生;4月,央视著名主持人赵普的一条关于“不要吃老酸奶(固体形态)和果冻”的微博激起了“千层浪”,很快,老酸奶、果冻和破皮鞋,这三个原本不搭界的东西被紧密联系在一起,引发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强烈质疑,几天后,吉林修正等9家知名药厂的13个批次药品被曝出所用胶囊重金属铬含量超标,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也调查出“立顿”的绿茶、茉莉花茶和铁观音袋泡茶都含有被国家禁止在茶叶上使用的高毒农药;5月,又查出佛山一家调味公司用致癌工业盐水生产万箱酱油,令人触目惊心……

因乳企在一系列安全事件中的问题,特别是“三聚氰胺”事件中的问题,知名媒体人王小山在微博上发起“抵制蒙牛”运动,引发持续连锁反应。而另一位知名媒体人邓飞在其倡导的公益项目“免费午餐”行动中,坚决要求食品配置中不能有牛奶,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出于食品安全的考虑。

《小康》调查显示,对于当前市场、超市出售的各种食品,仅2.0%的受访者能够“非常放心”地购买,23.6%的受访者“比较放心”,而其余的受访者(超过七成)都表示了不同程度的担忧。

今年的食品安全状况与去年相比如何呢?36.7%的受访者认为“和以前一样”,31.7%的受访者认为“有些好转”,还有19.6%的受访者认为“比以前差些”,9.6%的受访者认为“比以前差很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食品安全专家分析说,有接近三成(29.2%)受访者给予了“今年不如去年”的差评,说明中国的食品安全已经陷入了信任危机。

《小康》关于“哪个地方的食品安全问题最令您担忧?”的调查结果显示,关于食品安全的信任危机已经从“路边小吃摊”(76.1%)和“就餐座位数75以下的小型餐馆”(55.0%)蔓延到了“超市内食品”(28.1%)。这和沃尔玛、家乐福、华润万家等超市在近期陆续陷入“食品安全门”有关。

对于失信企业,国家工商总局副局长王东峰指出,应大力推进食品经营者信用分类监管,建立“黑名单”制度,严厉打击销售假冒伪劣食品违法行为,完善市场惩处和退出机制。卫生部则于6月15日发布了《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十二五”规划》,提出建立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协调配合工作机制,由卫生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国务院食品安全办等部门建立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会商机制,加强协调配合,共同研究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体系建设重大问题,协商落实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划各项工作等等。

六成受访者看病首选公立大医院

在“最让人担忧的十大安全问题”中,“医疗安全”由去年的第四位上升到第三位

公立大医院一直以来都是公立医院的“龙头”,是治疗疑难危急重症的主阵地,也是群众反映“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最突出的地方。在公立大医院的门诊,“候诊几小时,看病几分钟”已成为普遍现象。

尽管如此,公立大医院却仍然是公众在身体不舒服或者需要看病时的首选医疗机构。在接受《小康》调查时,63.9%的受访者把信任投向了公立大医院,其次是公立社区医院(40.6%)。

虽然公立社区医院排在了第二位,但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发部心理信息服务中心主任祝卓宏认为这个位置并不乐观,40.6%的数据也并不理想,“一般人看病都只有这两种选择,去公立大医院或者是公立社区医院,什么时候这两个选项的排名能够调换过来,60%多的人去公立社区医院,40%多的人去公立大医院,才比较理想。实际上有很多问题都不需要去公立大医院。”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也认为,医改最关键的是提高社区医院水平,使公立大医院的普通病人越来越少,疑难病人越来越多。

对于“您在您所在的城市能够放心地看病、打针、吃药吗?”这个问题,《小康》调查显示,41.2%的受访者选择“一般”,37.0%的受访者选择“比较放心”,15.3%的受访者“比较担心”,3.6%的受访者“非常担心”,还有3.0%的受访者“很放心”。可见,“放心”的人以40.0%的比例远远超过了“担心”(18.9%)的人,而其余感觉“一般”的受访者就成为了舆论环境需要多用正面信息引导的对象。

一半人“相信医生” 另一半人“将信将疑”

四成受访者认为向医院派驻警务室难起作用

本该承担着救死扶伤重任的医院和白衣天使们,近年来成为了一些患者宣泄愤怒的对象。很多医务工作者也许还没有忘记2009年的那个“黑色六月”,5起“血溅白衣”事件先后发生。今年上半年又接连发生了“杀医血案”:3月23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一名患者家属将一名医生捅死,并造成3人受伤;4月13日,北京航天总医院急诊内科诊室,一名用帽子、口罩遮障住面部的男子突然闯入科室里并拔出匕首,从背后刺向正在為患者诊治的赵立众医生,随后迅速逃离现场;4月28日,湖南省衡阳市三医院南院,33岁的女医生陈妤娜被人连捅28刀残忍杀害……

其实,对立并没有赢家,医患关系之间必须重建公信力。《小康》在对医生公信力进行调查时发现:42.9%的受访者对医生“比较信任”,38.2%的受访者对医生持“将信将疑”态度,13.9%的受访者“不怎么信任”医生,3.7%的受访者“完全信任”医生,1.3%的受访者“完全不信任”医生。在祝卓宏看来,数据表明患者对于求医问药的态度比以前更加现实了,一旦医患关系中掺杂了钱的因素,牵扯到交易,患者对于医生的信任度就会下降。

为了避免血案的再次发生,5月4日,卫生部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协调公安机关向二级以上医院等重点医疗机构派驻警务室,共同加强医疗机构治安管理,维护正常诊疗秩序,保障医患双方合法权益与人身安全。

祝卓宏认为,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案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医患矛盾,在他看来,缓解医患矛盾,最关键的是要看医疗体制和医生的态度。

“派驻警务室,是治标不治本。医患纠纷最大的问题是医疗的过度市场化,医院本来是救死扶伤的事业单位,但用了市场化的手段来管理,一个药品从一次配发到二次配发,再到医院,加价15%,导致医患双方互不信任。另外,医疗资源配置存在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安全风险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王宏伟认为,“不能一厢情愿地把医院变成公共场所,因为医院是事业单位,它对应的是企事业单位的内保。”

在《小康》调查中,40.6%的受访者认为“向医院派驻警务室起不到什么作用”。虽然王宏伟认为这个方法起不到根本作用,但也是需要的,“‘急则治标,缓则治本’,设置警务室,可防止一些民事事件转化成刑事案件。”

半数受访者缺乏安全感

12.舌尖上的安全 篇十二

为加强辖区农村食品安全日常监督管理, 自5月上旬起, 河北省沧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为期七个月的农村食品安全“扫雷”专项行动, 现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突出“五个”重点, 强化“一个”移送。在开展农村食品安全“扫雷”行动中, 沧县局以辖区19个乡镇、高速公路围合区、多发区域等为重点区域, 以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农村大集、农村中小食品生产企业等为重点业态, 重点查处无证无照生产经营, 制售假冒伪劣食品, 非法添加或使用非食品原料、回收食品作为原料生产加工食品的“黑工厂”等。对检查发现的违法违规经营行为, 将依法严厉查处, 对于涉嫌犯罪的案件, 将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铺天盖地宣传, 营造强大声势。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宣传活动。对辖区内乡镇食安办负责人、村级协管员、农村流动餐车经营者集中组织进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 参加培训人员共计720余人次, 通过培训提高了食安办负责人、协管员的业务能力和食品经营者的安全意识。其次, 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落实“四个”最严, 确保“扫雷”效果。沧县局实行三级网格化监管, 做到层层签订责任状, 人人定位定职定责, 全面覆盖扎牢网底。自“扫雷”行动开展以来, 他们坚决落实“四个”最严, 持续保持高压态势, 共检查食品生产主体349家, 取缔无证食品生产经营户3户, 查扣问题食品数量210公斤, 受理和处理消费者食品安全投诉和举报102件。

13.舌尖上的安全 篇十三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以前有句老话,叫做“无农不稳”,强调农业的本固邦宁之效。如果说,“无农不稳”立论了中国农业的基础意义,那么,“无农不安”则是现代社会对食品安全的切肤之感。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这些年,尽管我们一直在构筑食品安全预防与惩戒机制,但各色食品安全公共事件仍可谓乱象丛生。从“瘦肉精”到“染色馒头”,从“牛肉膏”到“一滴香”,从“地沟油”到“细菌门”„„吃的喝的,荤的素的,固体的液体的,似乎隔三差五总会有各色“潜规则”来揭穿不堪的真相。这一幕幕审丑疲劳的闹剧,不仅拉低了食品行业的下限,更戕害了社会“道德血液”的底线。

理性而言,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肇因复杂——既有食品产业及食品科技发展快速带来的客观风险,也有社会转型期规范失效衍生的规则风险,甚至还有随着消费者维权意识与能力增强而倒逼的层级风险。即便如此,从制度设计到常态执法,仍在非议中不断进步。譬如《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和《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健全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到2015年末,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覆盖全部县级行政区域,并逐步延伸到社区、乡村,覆盖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这次的农村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食品安全源头在农产品,基础在农业,必须正本清源,首先把农产品质量抓好。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环节,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食品安全,无农不安。确保“舌尖上的安全”,无非还是把守好两重关口:一是源头生产关。“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干净的食物,离不开干净的阳光空气和水,离不开干净的种植养殖技术与环境。于此而言,应把住生产环境安全关,治地治水,净化农产品产地环境,切断污染物进入农田的链条,对受污染严重的耕地、水等,要划定食用农产品生产禁止区域,进行集中修复,控肥、控药、控添加剂,严格管制乱用、滥用农业投入品。

二是常态监管关。食品安全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早告诉我们,先有严苛的他律、后才有成熟的自律。因此,眼下亟待形成覆盖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建立更为严格的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使权力和责任紧密挂钩,抓紧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和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台,严厉打击食品安全犯罪,下猛药、出重拳、绝不姑息,充分发挥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的作用。惟其如此,才能大力培育有公信力的食品品牌,用品牌保证人们对产品质量的信心。

上一篇:高一化学知识点汇总:化学实验基本方法下一篇:疫苗研发员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