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科技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

2024-10-19

巾帼科技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共10篇)

1.巾帼科技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 篇一

巾帼科技致富带头人

——记文溪乡下堡村妇联主任肖海艳

正值金秋,笔直的马路旁经常可以看到一筐筐新鲜的香菇整齐的堆放着,或高或低的讨价还价声伴着菇农的笑脸依稀的传入耳膜……他们都是普通的农民,都在用最辛勤的双手,相信并运用科技来收获着自己的财富,而肖海艳也是这普通人群的一位,说起她,人们总是津津乐道她的精彩,属于这山这水文溪人的精彩。

初见肖海艳,黝黑的皮肤泛着自信的光芒,平凡的装扮却透着精干,一边热情的招呼一边手脚麻利的忙碌。问起今年香菇的收成,她憨厚的笑说,相比以前提高几番了。1975年9月出生的肖海艳,如其他普通农村妇女一样,田里地里,厨房厅堂,相夫教子一件不少做,唯一不同的可能是她的心里还装着自己的一点想法——不仅要把自己家富起来,而且要带动村里富起一批人,这是四年前她当任村委委员后自己给自己的许诺。

勇担敢做甘为拓荒牛

文溪乡从2005年引进无公害香菇种植,习惯了传统方式耕作的村民大都不相信或者不敢尝试,只有初中文化的肖海艳,一开始心里也是七上八下的,但是有一点她很确定,自己不仅是村委委员而且是一名中共党员,她必须以身作则,以身示范。

冲着这个坚定的信念,面对丈夫与家人的不支持,顶着自身心理压力,她还是毫不犹豫的凑足了成本,选择了干,而且一干就没收手。从2008年至2009年开始,她一直坚持种了几千筒的香菇。虽然做好了心理准备,但当看到辛辛苦苦,风雨无阻、起早摸黑浇水、培育的香菇一筐筐喜人的抬出来却没良好的销售渠道,堆积如山的香菇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储存时,肖海艳急得就像热锅上的蚂蚁。这是新引进的科学技术种植,不说以前没接触过,就说当时身边也没几个有经验,每天除了辛苦照料这几千筒香菇,还要挤出时间跟着技术指导员认真学知识,练技术,不管多苦多累,她从来没抱怨半句,脸上也从未显现丝毫不耐烦,但是此时此刻,她偷偷的掉眼泪,香菇不能销售出去就意味着她的所有付出将付诸东流。可喜的是,这件事得到了乡政府的高度重视,香

菇销售问题很快得到了良好的解决。但是因为全乡香菇总量不大,价格压得低,菇农除了收回成本,利润空间还是狭小。这件事给肖海艳的触动很大。她意识到,所谓的区域经济效益,在这片小山区里就浓缩为有点规模、专业的技术与设施与团体协作。她把她的体会与建议在村委会上提出来,下堡村支部书记当即采纳了她的建议,决定在本村修建专门的香菇储存冻库,多发动更多的村民参与香菇种植,力争把下堡村建成文溪的香菇致富示范村。

任劳任怨撑起半边天

在乡政府的大力推动和鼓励下,经过全村人们的共同努力,下堡村第一个专门的香菇冻库竣工并投入使用,越来越

多的村民被带动起来种起了香菇,许多原本在外打工的青年也都纷纷返乡在责任地里风风火火的开始香菇种植创业。通过全乡的努力与协作,全乡香菇总量上升得特别快,价格乘风而上,香菇前景一片大好。肖海艳从2010年开始,种植香菇的收入直线上千。直至今年,她种植了一万筒香菇,除了成本,纯利润达到了5万多,这在农村家庭中是一笔不菲的收入,极大的改观了家庭经济面貌,而更让她高兴的是,全村百分之八十的都加入了种植香菇的行列,几乎所有的菇农都实现了自己的财富梦想,下堡村也真正成为了文溪乡第一个香菇致富示范村,她也真正实现了自己四年前的诺言。就是为了这份看似遥远的诺言,她抒写了人生中精彩的一页,浓缩了文溪乡精彩的一笔。

如今,肖海艳的日子越过越有劲,她没有满足,丈夫已经进城琢磨着香菇新的生意新的发展,两个孩子已经上学了,她一个人在家不仅承担着所有的家务,而且还包揽了万多筒香菇培育的活,任劳任怨的撑起着家里的半边天,撑起着全乡妇女的好榜样。她说,“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务农中让我明白,人应该像地里的庄稼一样朴实而坚强的实现自己的价值。”

2.农业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 篇二

——农村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

XX,男,1953年6月出生,系XX 县牛城乡牛城村人,现为隆泰养殖合作社厂长。年近60岁的他,不服老、不服输,凭着一股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增收致富的道路上敢为人先,抢抓时机,率先发展肉猪养殖产业,带领周围群众共同致富,俨然成为了滹沱河畔的农民致富领头雁。

一、敢为人先,成就非凡

2003年,在党的富民惠农政策引导下,XX 先是调查市场,而后看准时机,开始尝试生猪养殖业。一个占地5亩,基础母猪30头/年,总出产量母猪600头的小型养猪场就出现在了牛城大地上。万事开头难,起初的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信息不通畅,对社会主义市场缺乏了解,老董的养殖场在开头的1年内遭受了巨大的亏损。但当时将近50岁的XX 并不气馁,他自学电脑,浏览养殖信息,积极去河北农大学习技术,并经政府牵线,与河北农大建立基地指导帮扶关系,从此养殖场开始了科学养殖,科学管理的模式,步入了跨越式发展快轨道。几年之内,老董的小养殖场就成长为占地面积30亩,基础母猪480头、肥猪3650头的中型养殖场,年盈利达100万,可谓知天命之年再创人生辉煌。

二、创新思路,跨越发展

做大不是目的,做强才是追求。XX 并不满足现有的成就,他从设备、管理、技术、人才各方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力争使企业上水平、上规模。一是改进技术引进设备。在厂区内建立消毒池、兽医室、配种室,并完善污粪处理设备、病死畜处理设备、清洗消毒设备,有效的防止了疫情、疫病的发生传播。二是扩大规模广招人才。扩建生产区1200平米,总建筑面积达6600平米;引进专门管理人员2名担任副厂长,大专以上技术人员4名,企业现在共有员工25名。三是打造现代化企业。合理选择畜舍地址,远离居民区,采用先进生产流程,不扰民,少污染,安全生产,成为我县里标准化养猪企业。

三、示范带动,共同富裕

XX 为人诚恳,做事厚道,很快建立了一批稳定生意伙伴,养殖场蒸蒸日上,老董的事业也越来越老大。家人劝他搬去石家庄住,XX 回绝说:“我是土生土长的XX 人,一个富了不算富,带动大家共同致富才行,走了怎么对得起乡亲们?”他开始为村民讲政策,讲市场,打消大家疑虑开阔大家视野,而后又手把手传授自己的先进技术,就这样一大批人脱离了仅仅靠土地吃饭的模式,开始了养殖创业道路。几年下来,养殖户们盖新房、买新车,日子越来越红火,说起老董,大家无不竖起大拇指夸赞。

四、豪情满怀,志在高远

3.产业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 篇三

带民致富

***同志1967年8月出生,1997年7月入党,1997年2月任村委会主任;2010年任村党支部书记。十几年来,张全良同志爱岗敬业、脚踏实地、廉洁自律、心系群众、想方设法、克服困难,解百姓之忧,排群众之难,坚持党性,公而忘私,身体力行,带领全体党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该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所在党支部在2006年被市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并被评为高标准“五个好”村党支部,个人多次被授予区、镇两级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村过去是全有名的贫困村,其原因是该村紧临城区,人口多,耕地少,加之土地贫瘠,部分村民小组紧靠防洪大堤以北居住,每年河水上涨或春冬两季开封河时,对土地阴渗十分严重,造成土壤盐碱化程度逐年加剧,可以说是广种薄收,该村农民仅能维持生活,勉强度日。***同志身为党支部书记急在心理,日思夜想农民增收的出路。

善于捕捉信息的张全良,想到一句俗话:“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他灵机一动,***与村两委班子成员共同谋划发展蓝图,大力发展河滩地葵花种植、老滩地蔬菜种植,并鼓励农户进行分散养殖,增加农民收入。为了将自己带民致富的愿望变为现实,***同志逐社召开社员会,通过算帐对比征得社员的同意,正是由于***书记这一“谋”,使得该村农民生活有

了极大改善。过去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农户也开始谋划着建新房和买摩托车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马场村农民也逐渐对新的生活开始向往,这又成为***十多年前做出得“不为民谋福利,我主动下台”新的考验。***并没有为此而退缩,他又有了新的发展思路,地少人多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即富余劳动力。俗话说:“人是最大的财富”。可以从人的身上做文章,他鼓励富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挣钱,为了让他们能找到新的就业岗位,他亲自拉关系,找门路寻找就业岗位,现***有30%以上的农民进城务工或从事季节性打工。另外,解决了壮劳力还有年龄偏大和妇女同志们,他倡导搞养殖,缺少资金的户,他主动帮助协调贷款,全村有25户农户得到了他的帮助。二00八年该组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以上,是有名的富裕社。

***同志在任十多个年头,始终牢记自己的诺言,以他的实际行动不但自己富裕了,而且带领全村的老百姓共同向小康生活迈进,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全村老百姓心目中的好书记,领头雁。

***在为民谋富利的同时,也在抓班子带队伍,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同志常讲,村党支部有没有战斗力,村干部在群众心里有没有威信,关键在于支部一班人能否搞好团结,在处理事情上,能否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为了搞好支部团结,他始终坚持以大局为重,做到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干,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尤其是走上村党支部书记后,他更是把团结作为凝聚力量的前提,坚信团结出战斗力,团结出政绩,日常生活工作中尽力维护班子团结,遇到事情都会征求每个支委成员以及群众代表的意见和看法,不搞一言堂或个人说了算,对于村内重大事项的决策,和群众关心的重大事情,坚持做到办事公正,处事公平,做事公开,在他的倡导下,村里实行了村务、财务、党务三公开制度,增加了工作透明度,消除了群众隔阂和疑虑,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多年来,村里从来没有发生过一起因村里办事不公引发的上访事件。同时,他高度重视党员发展工作,不断为党组织增添新鲜血液。为确保发展新党员的质量,他积极调查发展对象的基本情况和以往表现情况,注重把符合条件的年轻致富能手发展成为党员。

4.养殖户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 篇四

女人爱漂亮,她却不修边饰;女人恋家,她却把丈夫和儿子留在千里以外;女人娇柔,她却有着堪比男人的雄心壮志。她就是土台乡土台村五组村民***一个年仅29岁的回乡创业女青年。2000年,刚初中毕业的***带着对城市的向往,来到了车城十堰。经过8年的打拼,她和丈夫在竞争剧烈的汽配行业有了立足之地,年收进10余万元,住着两层小楼,过上了令昔日同学羡慕不已的生活。2009年,***听说故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措施,号召外出打工青年回乡创业。想一想这些年来,自己一直是在丈夫的庇护下工作,属于自己的事业还只是一个梦想。因而,她大胆地向丈夫提出了回乡创业的想法,顿时遭到丈夫的谢绝。一是孩子没人照顾,二是经历了千辛万苦的丈夫深知创业的艰巨。***却果断地说:我们都还年轻,吃点苦算甚么。哪个成功者没有一段曲折的经历?更何况我的父母就在乡下,多少也能帮助我一下。经过一番剧烈的思想斗争,丈夫终究接受了她的意见。当年5月,***带着对丈夫和儿子的牵挂,离别城市霓虹灯,来到偏僻山村,开始了二次创业之路。回到故乡的***一下子就瞄准了生猪养殖这个产业。当年,省畜牧兽医局正在土台乡展开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以土台村为重点,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大力发展生猪范围化养殖。***用自己多年积攒下来的7、8万元钱,在老家前面的空地上建起一座150模式猪舍,然后以每头400多元的价格购买回60多头小猪。从此,她舍弃了时尚漂亮的衣服,摘掉了金银首饰,离别了胭脂口红等化妆品,昼夜守候在猪舍里,一边观察生猪的饮食、生长情况,一边研究生猪养殖技术,过上了与生猪为伴的生活。工夫不负有心。首次涉足生猪养殖的她当年就获得了4万元的收益,这让她欣喜不已。2010年,为了赚取更大的利润,***决定购买种猪自繁自养。当她拖着疲惫的身躯把种猪从河南南阳买回家时,已经是夜深人静了。她把种猪独自圈养起来,像宝贝一样谨慎服侍着,每隔几天就要消毒一次,保持猪舍的干燥、透风。10月,第一批猪仔终究出世。然而由于没有及时接种疫苗,40多头小猪前后死掉。这不但给她造成经济损失2万余元,还给她正在燃烧的创业豪情泼上了一盆冷水。为此,她几天不吃不喝,守着空荡荡的猪舍发愣。这次的教训让她毕生难忘。从此,她更加重视学习,不断摸索经验,虚心向其他养殖户请教,也逐步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养殖方法。偏要找罪受的***如今否极泰来。养猪给她带来了艰辛,更带来了创业的乐趣。今年,***打算专门为种猪建一个猪舍,分开饲养。同时,再建一个垃圾处理池,保持猪舍四周环境的清洁,避免病菌传播。谈到未来的假想,***说,打算养殖20多头母猪,建成土台乡第一家能繁母猪基地,实现自繁自养,使生猪饲养范围到达一次性投放550头的范围,并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5.2023致富带头人先进典型事迹 篇五

靠科技走上致富路

她是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初中文化,前,她从事家禽养殖,规模较小,收入十分有限。自打农家书屋办在她家,她刻苦钻研科学养鸡书籍,熟练地掌握了三黄鸡养殖技术,她养鸡的成功率总是比别人高,也带来了每年近30万元的收入。为了做大自己养殖业,更好地带动周边乡邻共同致富,她投资40万元,创办了“瓦岗养鸡示范基地”,成为了全县有名的致富女能手。尝到科技致富甜头的她,组织村民进行鸡粪再利用,帮助菜农,用鸡粪施肥,确保鸡粪不浪费,循环利用,节约环保。

创先争优,为民办实事

她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她向支部全体党员承诺:把她家的农家书屋打造成农民致富的“加油站”。为了兑现这个诺言,她自愿无偿提供50平方米的房屋,作为农家书屋专用屋,农家书屋里配备了远程教育站点、书橱、学习桌椅等必要的设施,各项规章制度全部上墙,书屋拥有图书余册,音像制品120余张,报刊杂志20种。为了给来农家书屋学习的乡邻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她自掏腰包8000余元,为农家书屋内配备了空调、电风扇、饮水机、水杯、茶叶、脸盆、毛巾等用品。对于十里村的村民来说,她这里是他们休闲娱乐、学习充电、科技“淘金”的最佳去处,也是孩子们求学的“知识公寓”。作为农家书屋的管理员,她不拿一分报酬,在她心中有的只是一份责任。

无私奉献情系民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作为一名党员的她致富不忘乡亲。她聘请技术人员,与党员、困难户结成帮扶对子,她也因此成了村里的大忙人,除了每天向请教养殖技术的农户做耐心细致的讲解,有时还要亲自到农户家中指导,解决一些疑难杂症。她把帮助乡邻发展经济,作为自己的努力目标。老党员李学知发展养鸡,苦于缺乏技术,她知道后,无论是从建鸡舍、购买鸡苗,还是到饲养疾病防治,成品鸡出售她都细心指导与帮助。在她的帮助下,老李年饲养鸡2万只,收入2万余元。当她看到因丈夫患癫痫病生活艰难的村民杨文芳,她主动伸出援手,在资金、技术和销售上给予大力的支持,现在杨文芳已脱贫致富,生活变得宽裕起来,诸如此类的事情太多。在她的影响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户搞起了养殖,短短几年时间,十里村就有20多户从事养殖。

志存高远向未来

6.巾帼科技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 篇六

民)

农村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

徐发青,山东省莘县古云镇徐庄村村民,现年2岁,被当地群众评为“养鸭致富能手”。<莲~山>工作中,他务实创新,坚持不懈,奋斗不息,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生活中,他乐于助人,热爱集体,无私奉献;是新时代里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典型。

勤学苦干,成就致富梦

梦想,如何启程?一个农民的梦想,又如何实现?徐发青同志给了我们一个最生动、最完美的回答。

过去,徐发青依靠传统种地方式种植小麦和玉米,不少投资也不少流汗,增产不增收,难以发家致富。XX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聊城日报》上看到了一条致富信息:养鸭投资少、成本低、设备简单、鸭舍要求不如鸡舍高、加之生长发育快、见效快,收益大。说干就干,筹建资金建设养鸭场,自此开启了他的养鸭事业和致富梦想。

08年刚开始的时候,他四处筹措资金,购买了XX只雏鸭,准备大干一番。然而,由于缺乏科学的饲养技术,一场鸭瘟使雏鸭一下死去一半。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徐发青并没打退堂鼓,而是通过冷静的反思,认识到自己之所以失败是吃了不懂科技的亏。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此后,徐发青主动地参加了农民科技培训养鸭培训班,系统地学习并掌握到稻田养鸭、饲料配方、快速育肥、提高雏鸭防疫,成鸭防病等实用技术。他严格按照所学的养鸭技术喂养,定期为雏鸭进行疾病防疫。在不断地实践中徐发青总结出了科学养殖的五大原则:优良的品种、合理的防疫、完善的管理、全面的营养和整洁的环境。同时徐发青抓住机会,与朝城天天食品公司和莘县立信食品有限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所有的雏鸭有这两家公司提供,养殖40天就销售至市场,第一年养鸭净赚2万余元。先如今他又扩大了养殖规模,建设80米长的养鸭棚2个,养鸭数量高达600只,一年平均养鸭六茬,年收入高达10万元。

同业合作,成就致富带头人

徐发青同志严格按照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秉承“带头致富,带领集体共同致富”的理念,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在自己养殖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徐发青看到其他养鸭户因为养鸭观念落后、设施条不好、市场信息不灵、盲目跟风饲养等导致养鸭效益不高。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主动聘请养殖专业解救这些人在养殖技术上的难题,还专门去外地学习先进的养殖经验,以此来提高全村养殖户的水平。在他的带领下,村内的养鸭户也逐渐多了起来,目前村内养殖专业户有8家,向社会提供无公害肉食鸭3万余只,创利100万余元,户均收益万余元,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

7.巾帼科技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 篇七

在六十七团人们一说起“凳嘎”刘志栋,熟悉他的人都竖起大拇指,觉得他是个正宗的“儿子娃娃”。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一个普通的团场待业青年凭着他吃苦耐劳、永不服输的创业精神,通过他不懈的努力,立足于当地实际,成就了一条农机致富路。目前他拥有东方红系列180马力以上的拖拉机三台、80马力拖拉机四台、配套农具包括联合整地机、进口法国旋耕犁、甜菜打叶机等20多台套,固定资产已达300余万元。

一、踌躇满志、厚积薄发

刘志栋出生在六十七团三连一个普通的职工家庭,家中兄弟三人,他排行老二。父亲是一名拖拉机手,受父亲的影响他自幼就对农业机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98年父亲购买了家中第一台拖拉机铁牛55,在当时可不是一笔小数目,父亲对这辆车也格外的爱护,平时农闲了就在家中保养车辆.经常身上弄得油乎乎的,家里人没有少抱怨,但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当时老刘的机车故障最少、服务最好、挣钱也就最多。连队的职工们都喜欢叫他家的车子干活。十几岁的刘志栋对父亲这样的拖拉机手产生了崇高的敬畏之情。在他的心里也产生了将来成为一位优秀拖拉机手的念头。正在上初中的刘志栋放学第一件事情就是看看院子门口老爹在不在,车子在不在,因为在父亲检修的时候他可以在座位上摸两把方向,也就是“过过车瘾”,父亲要帮忙了他就搭把手,同龄的孩子们业余时间都是想的怎么玩,而他却迷上了这油乎乎的“铁家伙”所以在连队父子二人经常在马路上一身油污的忙碌

着。16岁就已经明白了发动机维修、保养、使用的一些基本原理,为以后的农机致富路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敢于投入,靠农机增收

2004年年仅岁的,,在父亲的帮助下,投入了,万元购买了第一台654拖拉机,车买回来了父亲对刘志栋说:“你一定要好好干,要诚信做人,踏实做事,就这样,他开始了经营农机服务的艰难历程”。也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农机致富路,一开始他的活也不是很多,许多人对他的农机作业技术也不是很放心,甚至觉得他太年轻肯定技术不怎么样。许多人甚至觉得他是靠着“老爷子”的光在揽活,但是经过一个春播下来职工们的看法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为了早日挣回买车欠的钱,他几乎是拼了命的去干活,只要有人找,立即就出车,不管白天还是夜晚。他始终以优质服务为准则,拉东西时,帮着大伙又背又扛又装车,田间作业时,都要认真调试好机车,他即是驾驶员又是搬运工,帮着农户装种子、加肥料,力求达到作业要求和承包户的满意,在当年的春播农机作业中,刘志栋的拖拉机无论是作业质量、面积、都排在前列,并且获得了优秀机车手的荣誉称号。紧接着找他干活的人也越来越多,随着团场发展设施农业大面积开发土地,随后的两年里他又看准团场农机补贴的有利实机,购臵了约翰迪尔654、724、754三台拖拉机并配齐了农机具。就这样向他的农机致富梦想又迈进了一步。

三、农业服务、种植业双向发展

2008年斥资22万元购臵了第一台130马力的洛阳拖拉机,面对这么一个“大家伙”一向性格沉稳的他,开始思考如何让这台机器合理高效运转起来,服务连队让自己能够多挣钱尽快将投资收回,由于刚接手这种车型,机车许多性能还不能完全掌握,由于当时交通不是很便利,一些小配件坏了就耽误好几天机车作业,有些甚至会耽误十几天,懂技术勤钻研的他就只有在保养使用上下功夫,经常翻看使用说明书,不懂的就请教父亲,每次厂家来了维修师傅他就在一旁细心的记录下检修的每个细节。慢慢的他就掌握了这种大型拖拉机的使用、维修、保养等一系列配套技术,在而此时正是六十七团大面积开发土地的大好时机。俗话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随着团场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大型农机已成为田间作业的主要力量,中小型农机作业服务的市场越来越窄,他看到国家对农机补贴的各项优惠政策和团场对职工购买新农机的力度越来越大,又自筹资金29万余元,购买了一辆东方红1804型拖拉机,凭着优质的服务很快赢得了职工的信任,大家都愿意叫他去干活,他的业务也由本连队扩展到了邻近的几个连队。在经营好机车的同时,刘志栋并没有得意忘形,又在想着多种经营致富的路子,2008年,他开始承包连队800亩地,当时这些地盐碱重,没有人承包。他凭借着科学管理和滴灌等设施农业的帮助,产量逐年提高。2010年,承包面积已达1600亩,纯收入100万元以上。功夫不负有心人,这几年,刘志栋已走上了农业服务和种植业双向发展的道路。作为兵团军垦第三代,他相信自己一定会依托团场这个大舞台,把致富之路走得更远。

四、“要不是刘志栋叔叔我家里什么时候能住上新房子还不知道呢”畜牧场职工阿依邓含泪说道。阿依邓家里非常贫困,刘志栋见他房子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心里非常心疼,正值危房改造阿依邓又拿不出那么多钱,刘志栋当即就拿出一万元给他建房子。房子盖好了又借了几千元给他买了些家具。现在阿依邓依然在给刘志栋开车,干活总是最多最好的,他说我没有办法回报他的恩情,我只有多干活、干好活才行。他对我们几个畜牧场的“巴郎子”想自己的孩子一样我们不能辜负他。刘志栋富了,但他总毫不保留地把自己致富的经验介绍给别人,鼓励和引导其他职工从事农机作业,他数年如一日,始终没有丝毫倦怠。他不但乐于帮助人,更主动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大家,带领大家共同致富,并为他们提供资金和技术上的帮助,带领周围群众致富。

五、立足当前,展望未来

2012年他投资53万元购买了东方红2204拖拉机一台,随着团场经济的发展,目前他计划逐步淘汰中型农机车辆,向大型农机具、高科技农机具转型。

8.农村致富带头人事迹材料 篇八

一、抓思想建设,提高支部一班人综合素质

李春山接任支部书记后,深知要想发展本村经济,必须取得村民对本届党支部的理解和信任。因此上任伊始,他就把工作重心放在提高党员干部的素质、政策理论水平上。

(一)是利用“三会一课”集中辅导统一学习。共举办各类学习培训班十五次,在培训班上镇党委书记孙昌顺同志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农村》和《以“三个代表”为动力,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为题进行辅导;八一农大教授讲解烤烟的栽培技术。在学习中,全体党员深深的感受到只有经常性的学习、受教育、学习新科技,才能增强为村民服务的本领。(二)是村“两委”的主要领导带头学。作为村党支部书记的李春山同志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认真记学习笔记,写心得体会,农闲多学,农忙少学,做到雷打不动。由于村主要领导以身作则,严以律己,带动全村党员主动、自觉的学习,提高了学习效果,增强了理论水平,提高了帮富致富的能力,对“三个代表”的理解也不断加深,思想素质不断提高。同时李书记还率先走入村民中,与之谈心,了解自己工作中的不足之外及村民对党支部还有哪些意见和要求,并诚心请村民为本村经济的发展出谋划策;在其带领下党支部成员都能走近村民,确实了解村民的饥苦,帮助他们解决了许多实际困难,使村民增强了对党支部及党员的信任度,为其能更好的开展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抓烤烟生产,发展特色经济

李春山同志紧紧把握发展农村经济产业,从增加农民收入,努力为村民要效益这个工作重点入手,积极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去年春耕期间,许多贫困户缺乏资金,无力购买春耕生产所需的农药、化肥。李书记了解情况后,经过多方奔走,先后与农技站、镇供销社及个体农资店取得联系,为村民解决了10万多元的农药、化肥,使村民及时、顺利的完成了春耕生产,受到村民的一致赞扬。李春山同志就是这样急村民之所急,想村民之所想,处处为村民办好事、办实事。今年春耕期间又为农户解决了7万多元的农药化肥,使今年庆先村的春耕生产得以顺利完成。

多年的农村工作经验告诉李书记,单靠种植大粮作物想脱贫难,庆先村交通方便,土质好,很适合烤烟种植,而且市镇为扩大烤烟生产,每年都给予优惠政策。庆先村距烤烟收购站较近,发展烤烟生产大有可为。可目前的农民一缺资金、二缺技术,怎么办?一连几个日夜他都吃不好、睡不着,自己领航包扶的那几户的条件他很清楚,一个想法在大脑中萌生,他先去作通了帮扶对子中头脑固执的李军的思想工作,并与信用社和农技站取得了联系,为烤烟户解决了5万元贷款,十余吨化肥,解决了农户的燃眉之急。经过他和烟农的一年的辛苦劳动,得到了丰厚的回报,烤烟亩产220斤,均价3.17元。他的领航户一年脱贫,并全部还清贷款,很多农户尝到了烤烟的甜头,今春又有5户要求种植,烤烟面积由去年的650亩,发展到800亩,烤烟生产在庆先村前景喜人,成为庆先村的支柱产业。由于整天忙于工作和群众的生产生活之中,家中事务,自家的农活常常是无暇顾及,妻子经常说:“这个家是我一个人的,而村民才是你最亲的人,他们的家才是你家,家里的事你从来不管。”听到妻子的埋怨,他总是微笑不语,因为在他心中清楚知道妻子是理解他的。

三、领航工程推动三个文明全面发展

通过开展党员“领航工程”活动,庆先村党支部在支部书记李春山同志的带领下,去年43名党员与38名农户结成了领航对子,今年有5人加入了被领航的队伍中。其中有8户一年脱贫。全体党员和村组干部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的事情增多了,从而增强了农村党员干部帮贫致富的能力,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增强了整个党支部的向心力、战斗力。全体党员干部经过认真分析村情、民情、地情,又确定了下一步的产业结构调整方案和措施;一是发展养殖业,全村养奶牛12头,黄牛728头(其中:改良牛190头),养羊户共24户,共养羊1700多只,养猪1500头,家禽4000多只;二是根据庆先村的实际情况,利用地处潜山区的优势,大搞退耕还林,建造绿色银行。截止XX年春全村共造林1400亩(其中人造林600亩,经济林800亩,同时利用退耕还林的有利时机,有20户栽种了果树,22户栽种草莓,7户种植大棚甜瓜;三是充分利用人才优势,庆先村有一批养殖业、种植业等方面的技术骨干和致富带头人,可以为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起到骨干带头作用。通过全体党员干部的齐心协力,使方案和措施得到了很好的落实,使庆先村的经济水平和集体集累有了长足的发展。

与此同时李春山同志为了更好地开展党员“领航工程”活动,开展了党员与农民搞好“一带十”式的对接“领航小组”,积极为农民送政策、送信息、送温暖,带领农民发展经济,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为使“领航工程”工作持久稳定,不走过场,一抓到底,支部建立了“领航工程”记录簿,实行党员与困难户进行帮扶活动,确定了“领航”任务、目标及“领航”任务目标的落实情况,任务目标一定三年。

9.带头致富先进事迹 篇九

中营村花园社位于两河镇西面,距镇政府1.5公里,交通相对便利,经济来源主要依靠种植和外出务工为主;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于是他外出务工了几年,由于接受新事物快,他充分发挥自己的的优势,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他于203月份开始了土鸡养殖。

精明强干的他将目光投向了养殖业后,他拿出多年的积蓄新修圈舍220余平方米,特意到外地土鸡养殖场考查并购买先进设备。自己通过翻看大量的家禽养殖技术书籍,很快的就掌握了基本的养殖知识。他坚信,以自己的聪明才干和勤劳的双手,一定能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致富路。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通过自学判断生鸡病情,自配饲料,有时候,碰到仔鸡孵化到产房里, 24小时照顾,直到天亮。自以来,土鸡价格较为稳定,使他们尝到了养鸡的甜头。现如今巩永乐的养殖规模达到了:年产土鸡1000多只,幼鸡500余只,年产值在5万元左右,通过一年多的摸索,巩永乐练就了一手养鸡好技术。自己也通过养殖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10.致富带头人规模养殖先进事迹材料 篇十

“当干部,不说让全村人富起来,但最起码得富起来一部分人,这才算当成了。”这是陈树民同志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时的心愿。他始终没有忘记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用林麝养殖这一特色产业不仅自己富起来了,还带动了全村人脱贫致富,还给凤县树起来了一个“金牌”龙头产业。

一、自学成才

他出生在秦岭大深山中的瓦房坝乡,由于家庭贫寒,没有上过学。1979年当兵复原后,他决心寻找门路,改变贫穷的生活。后来听到了国家许可人工养殖林麝的政策消息后,他终于有了以养殖林麝来创业的机会。由于他不识字,前期学习技术知识很吃力。但是他不怕困难,为了把林麝养殖知识学到手,他请人教自己查字典、学识字,从刻苦学习文化知识开始,提高自己的文化基础,长期认真钻研林麝养殖技术。请县林业局和县药材公司领导帮忙,邀请来了原陕西省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邓凤敏同志和他的团队同事们,他把自己的家当做林麝养殖基地,让专家们吃住在他家,全家人为他们做后勤。他恭敬拜师,如饥似渴的学习。专家团队在他家一年的研究探索过程中,他学到了林麝养殖饲料配方和疾病防治知识,基本上掌握了人工养殖林麝的科学管理技术。在此基础上,他把学习来的科学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反复验证,亲自掌握林麝驯养的第一手资料。为此,他常常一连几个月吃住在圈舍,通宵达旦进行观察,做详尽的记录,做深刻的理论分析,不断进行系统总结,特别是对突发情况,更是详记深思,悟其原由。就这样坚持了十几年,用别人难以想象的毅力,探索出了一整套的林麝人工养殖管理经验,2010年自己编写出林麝养殖管理、防病治病及麝香提取的相关技术资料。

这套资料后来作为全县林麝人工养殖实用技术成果,正式编印出《凤县林麝饲养管理》、《林麝养殖技术资料汇编》,并发给了全县所有林麝养殖农户学习,作为当时唯一的培训班教材使用。王洪永教授和北京林业大学的教授们,经过几年在他家座谈交流,整理他的经验体会后,编辑出版了七十万字的《实用养麝学》和近百万字的《中国麝类》两书。

二、无私奉献

他依靠林麝人工养殖由贫穷变富裕,成为全村致富带头人、林麝养殖能手、陕西省林麝养殖第一人。他家现在林麝人工养殖资产总值超过2000万元,每年林麝人工养殖纯收入200余万元(包括技术服务)。2007年他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当上了村支书。他致富不忘群众,自己拿出100余万元为村上改善基础设施,自己担保为村上贷款200余万元,给村上修建了通村的水泥公路、四座人行吊桥、一座平板水泥桥、完成了村上人畜饮水工程和农电网改造,为56户300余名群众解决了生产生活基本难题。他还为40多户贫困户赊给近200万元价值的林麝让他们饲养,使这些农户在2018年创造经济效益800余万元,户均收益40多万元。原来全村八成以上日子难过的村民,如今三分之二的家庭都开上了小轿车。在他的带动下,凤县林麝人工养殖产业迅速发展壮大起来,成为宝鸡市凤县的扶贫主打产业。目前,宝鸡市凤县全县现有林麝人工养殖大型企业31家,养殖场700多个,2020年凤县林麝人工养殖存栏规模达2.5万多头,年产值达4亿多元,9000多名山区农民在产业中脱贫致富。2019年凤县老科协写出他的4000多字的先进事迹材料《老支书的富民路》被宝鸡市老干局以正式文件印发至全市学习,《人民日报》“人民网”随后全文播发。因为他的带领下,凤县林麝人工养殖占到全国的65%以上,2017年凤县荣获国家授予的“中国林麝之乡”美称。

三、高技能服务

近十几年来他不断钻研林麝人工养殖管理技术,在林麝人工养殖疾病救治中,特别是在林麝剖腹产、截肢、化脓性胞疮手术上,开创了全国先河。陈树民能独立做好林麝各类疾病的大型手术,成功率95%以上,2019年他又在林麝毛球病手术上开创了又一个全国先河。他现在每年给林麝做剖腹产手术150多例,毛球病手术200多例,截肢手术400多例,化脓性胞疮手术600多例。

从2012年起,他为全国最大的林麝养殖医药企业“逢春济民可信科技养殖有限公司”担任技术总监和技术顾问,这九年以来陈树民同志让该家公司的林麝疾病死亡率降低了60%以上,提高经济效益超过25%,该企业领导人给凤县领导做汇报时说:“他比我们企业聘请的专家教授都厉害”。多年来全县其他养殖企业和养殖户有任何难题他都能做到随叫随到,乐意为大家精心服务。除此之外,他这些年在北京、山西、湖南、河南、重庆、山东、河北、陕西等地区,开展技术培训300多场,3万多人接受过他的技术培训,每年还有多家集团公司到他家中学习。初步统计已有100多个单位、高校、公司带人住在他家进行学习培训。特别是在近10年中,北京林业大学多次聘请陈树民同志为大学生就林麝人工养殖管理技术讲课,并与他们合作进行林麝疾病救治难题科研攻关。

四、荣誉满载

上一篇:《编辑音频素材》教学反思下一篇:2022年湖北师范学院成人高考招生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