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的小学生诗歌

2024-09-28

母爱的小学生诗歌(14篇)

1.母爱的小学生诗歌 篇一

小学关于母爱的诗歌朗诵

母爱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妈妈给予我的爱从来都是不计回报的。

《纸船》

冰心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地每天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到一只很小的船儿,

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晒旧衣》

清·周寿昌

卅载绨袍检尚存,领襟虽破却余温。

重缝不忍轻移拆,上有慈母旧线痕

《写给母亲的诗》

冰心

母亲,好久以来

就想为你写一首诗

但写了好多次

还是没有写好

母亲,为你写的这首诗

我不知道该怎样开头

不知道该怎样结尾

也不知道该写些什么

就像儿时面对你严厉的巴掌

我不知道是该勇敢接受

还是该选择逃避

母亲,今夜我又想起了你

我决定还是要为你写一首诗

哪怕写得不好

哪怕远在老家的你

永远也读不到……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母亲颂》

郑国柱

尽管母亲依旧贫穷

儿女对母亲的爱绝不含糊

我们只喊一声“母亲万岁”

更深沉的爱在心中如火山喷涌

尽管母亲平凡无功

她在儿女心中是真正的英雄

王侯将相的功业谁能谁住多少?

儿女们却能把母亲的恩德牢记心中

尽管母亲人微言轻

她在儿女心中却比泰山还重

她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

却用母浇灌了儿女的成功

(节录)

《平凡的一生》

杜景华

你那一双小脚

曾走过了多少路?

而在你那廋弱的双肩上

还担着重负

这条路长而又长哟

它淌满着你的血,你的汗,你的泪

和道不尽的屈辱

你一张褐色的面颊

到写着你长年的奔波劳碌

然而

你却似乎从不知道什么叫苦

你总是在顽强的,不停的走

脚下永远是一条漫长的路

没有曾问你为什么走

你也从未想到向谁讲述

你总是那样默默的

不声不响的走,走……

你那一双小脚,

走出一条长长的

看不到尽头的路

《母亲》

舒婷

你苍白的指尖理着我的双鬓

我禁不住象儿时一样

紧紧拉住你的衣襟

呵,母亲

为了留住你渐渐隐去的身影

虽然晨曦已把梦剪成烟缕

我还是久久不敢睁开眼睛

我依旧珍藏着那鲜红的围巾

生怕浣洗会使它

失去你特有的温馨

呵,母亲

岁月的流水不也同样无情

生怕记忆也一样退色呵

2.母爱的小学生诗歌 篇二

一.美读优秀诗歌。组织学生学习一些古今中外的名作, 不断诵读, 体会诗歌的美。让学生感受诗歌空灵的意境, 感受诗歌的飘逸或婉约, 感受诗人的得意与失意。在诗歌的氛围里, 学生能感受到生活的自在和美丽。所以, 通过反复诵读, 仔细品味, 领略到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意蕴美, 把学生引领到一个诗意的世界, 让他们喜欢上诗歌, 并萌发写诗的冲动。

二.介绍诗歌发展变化史。在学生有了诗歌兴趣的基础上, 我才娓娓讲述诗歌的发展变化历程。从诗歌的起源到《诗经》《楚辞》;从李白的雄奇奔放、杜甫的沉郁顿挫, 到辛弃疾的豪放、李清照的婉约;从古体诗到近体诗。而我讲得最详细的还是新诗, 从“五四”新诗运动、早期白话诗, 到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诗派”、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诗派”;从诗坛巨匠艾青, 到穆旦为代表的“中国新诗派”;从20世纪50—70年代的政治抒情诗, 到80年代的朦胧诗、新生代诗潮, 到90年代的先锋诗歌。听着我对诗歌脉络的梳理, 以及对一些经典诗作的讲解, 学生们感到前所未有的畅快, 他们分明已被诗歌的魅力吸引住了。

三.选好模仿范本。学生作文, 往往从模仿开始。写诗需要一个合适的范本, 不能太难, 太难了学生模仿不了, 自然引不起兴趣。我认为中国古典诗歌就不大适合作为中学生模仿的范本, 不少外国诗歌又显得过于深奥。于是我将目光主要投向了中国现当代诗歌。如:刘半农的《叫我如何不想她》、卞之琳的《断章》, 当代诗人顾城的《一代人》, 以及海子的《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等等。

当我将这些诗作介绍给学生时, 他们开始激动起来, 有的交头接耳, 有的喃喃自语, 有的面露喜色。我想, 他们大概是感受到了诗歌的美丽。而我也趁机分析了这些诗歌的妙处, 它们的章法结构、想象空间、旋律之美, 然后就让他们模仿这些诗, 也模仿其它诗歌。于是就有了下面的习作。如一位女同学的《故乡》:“一件漂亮的嫁衣披在身上/我将离开我的故乡/故乡的山故乡的水/可愿跟我一起上花轿”;另一位同学的《于是长大以后》:“于是长大以后/我不再牵着你的手/去看天边的彩虹//于是长大以后/我不再拉着你的手/去数夜空的星斗//于是长大以后/皱纹悄悄地爬上了/你的脸颊//于是长大以后/岁月的刀痕印在了/你我的心头”。

四.创作提升。进入诗歌写作的实际操作阶段, 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兴趣十分浓厚。为了合理地引导, 我将它分成了四个步骤。

初写:先指定写作对象, 命题写诗, 比如《夜雨》《月光》《家乡的风》等, 再由学生自由写诗, 充分发挥想象力, 抒发真情实感。

交流:要求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诗作, 先小组内交流, 然后跨小组交流。在交流过程中, 要求学生客观实际地发表读后感受, 不保留, 既肯定优点, 也指出不足。

修改:要求学生根据同学所提出的意见对自己的诗作进行修改。

评价:学生将经过修改的诗作交上来后, 教师在最快时间内阅读每一首诗, 并写上几句读后感, 主要表达肯定之意, 多鼓励, 对不足之处委婉建议。然后, 选取代表性强的诗作由作者本人朗读, 然后全班讨论、评析, 其余诗作则以私下交流形式向学生反馈意见。

在评价的过程中, 我也讲解一些诗歌写作技法, 介绍一些常见的表现手法, 比如诗歌中的“虚实结合”、空白艺术、多义性, 诗歌的三美 (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 诗歌的意象、意境、意蕴, 诗歌的正衬、反衬等等。当然像诗歌写作少用形容词, 语句要流畅, 要抒发真性情等, 我也会在作品评价中贯通讲解。

五.举办诗歌朗诵会, 编辑诗歌小册子, 推荐作品发表。在时机成熟时, 组织开一次诗歌朗读会, 学生朗诵自己写的诗或别人的诗, 让大家感受到分享的愉悦。同时我也安排学生骨干编辑作品小册子, 争取让每位同学的作品都能得到展示, 而且我还向县内外刊物推荐学生们的优秀作品, 让他们进一步感受到写作的乐趣, 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3.关于小学生想象诗歌情境的思考 篇三

关键词: 诗歌情境    丰富想象    教学策略

笔者任教小学语文教学,平时深入同仁之课堂,乃至就是本身的课堂教学,诗歌教学都是在简单的直译或者意译后,让学生简单地读读背背,再把一些相关诗歌所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直接和盘托给学生即已万事大吉。这样的教学学生是受不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的。鉴于此,笔者做出这样的思考,诗歌教学必须让学生多想象诗歌的情境,而且尽可能地让学生进行丰富的想象。怎样实现小学生丰富地想象诗歌的情境?

一、让学生多读,在读中产生想象力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从教育发展的轨迹看,古之学生离开了读这种途径,而且就是多读,是确实不可能悟出什么的。虽然现在的学生感悟诗歌的途径比较广泛,如可以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学生的感悟水准和能力,但读仍然是基础,仍然是重中之重。我们要改变读的形式,不让学生死读,而是让学生有兴趣地读,有意义地读,加深印象地读。我们需要考虑课堂教学中学生读的时间频率问题,小学生喜爱大声朗读,但缺乏津津有味朗读的技巧,尤其是不能准确把握诗句的节奏和一些句末较适当的拖腔,这就读不出诗歌的韵味,不可能产生丰富的想象。学生朗读的兴趣是有时间限制的,倘若让学生无休止地读,那么读就是一种无意义的时间消磨,学生不可能边读边想象,因为学生都在读,还会有思考想象的可能吗?要让学生多读,尽可能地让学生读得活一点。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是杜甫生平中的第一首快诗,必须指导学生读出快感。怎样指导学生读出快感?笔者的做法是,从诗题入手,让学生知道这是一个动宾短语的诗题,“闻”为动,“官军收河南河北”为宾,此“宾”引起诗人的大喜,引起诗情的勃发。对诗人而言,当时的“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多么人心大快的事情,作为这么一个伟大的诗人,诗歌的字里行间都充满着幸福,都镶嵌着诗人平生以来所没有过的愉快,学生在接到这非指导但又达到指导效果的谈话后,比较好地进入快意朗读的角色。为了强化学生朗读的效果,还让学生暂停朗读,让学生欣赏磁带播放的朗读和教师自身的范读,当学生看到老师边范读边传递空间语言时,要朗读的兴趣油然而生,要继续多读的快感油然而生。

二、让学生多思,在思中增强想象力

诗歌的跳跃性强,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让学生想象诗歌的意境,离不开学生思考诗歌中所存缺的空白。每首诗歌中都留下诸多空白,这是诗歌语言必须简练的缘故,也是诗歌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所必须做出的选择。诗人在吟诵诗歌的过程中是毅然决然地做出相当取舍的。在诗歌欣赏学习中,必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或者就是完全意义上的读后,给学生思考的余地。学生的思考切切不能简单地让学生苦思冥想,要为学生搭建可思考的平台。譬如教学南宋诗人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时,要让学生通过感悟诗歌的意境,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获取新知识的重要性。诗歌阅读,不能是简单地理解诗歌字面上的意思,而要讓学生围绕诗句展开丰富的想象。如“古人学问无遗力”,是真正的“无遗力”?学生的想象验证了这话中的个中意义,学生发现了许许多多,如李时珍为了《本草纲目》付出了那么多的血汗和代价。“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便联系自己的学习经验展开丰富的想象,凡在自己脑海里留下极深刻印象的又有多少不是亲身经历过的呢?尤其是不少学生还将这样的名句作为座右铭激励自己今后的学习,我们能欣慰和引起思考的是,对于诗歌,读是思的基础,思是读的飞跃。诗歌教学必须为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创造更优越和有效的条件。

三、让学生多辩,在辩中提高想象力

阅读诗歌需要学生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但必须注意的是小学生自我想象的能力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把体会作品情感全部寄希望于学生,但切忌越俎代庖。教育教学的诸多实践,让我们意识到学生之间的互动,互动意义上的辩论,是学生想象诗歌情境的理想途径,因为学生可以通过辩论提高自己的想象力,也完全可以在提高自身想象力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内容的辩论,在良性循环的基础上从事学习活动。如教学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的《观书有感》,这是一首既富有理趣又充满诗情的古诗,为后人广为传诵的原因就在于此。因为诗歌将读书的感想化为生动隽永的形象,但让十几岁的小学生做出比较深刻而又正确的感悟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学中为了通过学生想象力的提高,让学生进行自我能力基础上的辩论,达到比较好的促进学生想象力提高的效果。如诗人看到方塘里的“天光云影共徘徊”想到的是什么?而方塘的清如许的原因是什么?学生便自然地联想到“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应当是比较可以理解的,怎样让学生联系诗题?这就有必要让学生辩论。在学生进行辩论的过程中,我们欣喜地发现,学生虽然年龄比较小,阅历和经验还不是那么丰富,所进行的辩论,起先可以说一点也靠不着边,但已经是在越辩论越是在理想的意境感悟上靠近。学生看到这方塘就像是作者的心胸,方塘里所流入的河水就等于是作者平素所阅读的书籍,作者的观书有感,比较明确地告诉大家,人心的睿智,需要不断读书,不断读书可以获取新的知识。在辩论下,学生比较清楚地意识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所抒发的作者感情,这感情对现代人、未来人所产生的启迪意义十分深刻。

参考文献:

[1]黄菊.初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概论[M].开明出版社,1998.

[2]张庆.我的小学语文观[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4.中学生母亲节抒情诗歌:母爱 篇四

母爱

——送给母亲节日的歌

我是一滴水

您就是那大海

没有了您的拥抱

幸福从哪里来

我是没有方向感的路痴

若离开了您

就像没有眼睛的夜

世界一片漆黑

我的世界里

如若没有您

就像一艘无助的孤舟远航

迷失了前进的方向

若没了您的牵挂

漂浮不安的心

始终在流浪

妈妈的叮嘱

是喋喋不休的催眠曲

是最美的如泣如诉

妈妈的拥抱

是冬天的棉被

是饥渴时的美好佳肴

妈妈的爱

是一盏孔明灯

可以随时安栖在

理解的惿岸

妈妈的吻

是迷失在沙漠中时

指引我方向的指南针

往事历历在目

怎能忘记

当我患了眼疾

先湿的是您的眼

那分明是清洗我眼疾的眼药水

您加剧跳动的血液

是您嗫嚅不休的祈祷

真诚祷告儿的眼睛哦

快快重现往日神采

就算世界一片漆黑

就算我的双眼再也看不见

只要想起妈妈的关爱

我的.世界就有蓝天

小时候的我总是令您伤感

而您总是包容我的缺陷

长大后您还是放不下

放不下对儿的关爱

蓉儿啊——

您总是不厌其烦地叫着我的乳名

你要好好的

尤其是自己一个人在外

每每听到您如此

无微不至的叮嘱

那不争气的泪水

早已像决堤的坝

恣意泛滥

这就是您

我的妈妈

一句简单的问候

一句深情的嘱咐

虽然朴实无华

虽然平凡无奇

但足以温暖我的整个冬季

如今您已两鬓斑白

不再风情万种

但在女儿心中

犹如泛黄的老照片

依然美丽如昨

母亲节的妈妈呀

数您最美丽

数您最动人

数您最幸福

5.关于母爱的诗歌 篇五

母亲的爱不需要嫁接嫁接是那些欢乐的时光在吹着口哨的午后溪水洗濯母亲的微笑我放逐一颗奔放的心灵在田野里紧紧收拢

匆匆穿过明媚的叶片让日子打磨成一串串笑栽下一丛丛绿

很多日子总想攀岩天空

在冬天的岔口抹上一缕绯红也总想把泪洒在温热的牛奶求得母亲的一份份感动我把思想铺在梦中的小道不知道怎么去感谢

只有写下空白的长短句沐浴细雨的思念

我试着打开音乐的小窗找一个永恒的梦境

6.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美好 篇六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们都把背诵作为教学的重点,而忽略了对诗歌的全面感知,结果导致学生只会一些简单的背诵不能真正理解到诗歌所构建的精美意象。语文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全面感知诗歌呢?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点来进行突破。

一、从绘画角度来感受诗歌的图画美

苏东坡曾这样评价王维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诗画本是一家。很多的诗人就是画家,古代有王维、苏轼,现代有艾青、闻一多,他们既是杰出的诗人又是著名的画家。中国诗歌与外国诗歌不一样,中国诗歌注重意象,从意象美中感受诗歌的意境美,所谓“意象”就是指诗歌的图画。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就应该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优美意象

诗以高度凝练的语言给我们展示出无限广阔的空间,如何去感受美呢?教师可以把书中涉及到的实物检索成绘画素材,引导学生去发挥想象,把它描绘成一副完美的图画,让学生从欣赏画的角度去领会诗意美,这样就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美的意境。我们在学习贺知章的《咏柳》时可以尝试着来描绘出这样的景象:春回大地,柳树发芽,那柔软的柳枝从树梢上垂下,绿绿的,在水中映出美丽的倒影,一阵微风吹来,嫩绿的柳叶在阳光下婆娑起舞,让人不由联想到一定是二月春风的杰作吧!倘若遇到有绘画天赋的学生,让他把这些景象画成一幅画,“柳”给人留下的印象就更为直观了。

二、从音乐的角度来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一首好诗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往往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而一首好歌儿给人的感受是任何人都说得出来的。读诗的感觉像什么呢?如“真情像草原一般广阔”,似“潇洒走一回”一般洒脱;犹“二泉映月”一般悠长,若“赛马”一样奔放。借助音乐来体味诗意,学生一定会感到趣味无穷。“歌而咏之”我国古代的诗歌可以配乐演唱,其实这也是一种以音乐来感受美的形式,学生如果能以优美的乐音唱出全诗的内容,不论他采用何种曲调,只要他能从中实实在在地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就说明学生对诗的理解已经达到一定的境界了。

古典诗歌讲究格律、节奏,格律本身就是一种音乐。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诗歌音乐性的特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配乐演唱中国优秀的古典诗歌,如李商隐的《无题》,岳飞的,《满江红》。学生既能感受到诗歌的意境美,又能领略诗歌所包含的音乐美。

三、从改写的角度来拓展诗歌的内涵

诗歌因为字数有限,很难准确形象地传达出具体可感的审美意象。中学生社会阅力不丰富,知识水平有限就更难把握其深远的意境了。作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扩充句子入手,从读诗后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等多角度进行思维,让学生把诗歌改写成语言优美的散文诗,或者是扩充为写景叙事性散文,这样领会诗歌的内涵就不是一件难事了。有位学生在曾经对李清照的《如梦令》进行了这样的改写:常常回忆起在溪边亭子里饮酒赋诗,尽情玩乐直到黄昏的情景,我们高兴的忘记了回家。太阳西下,正忙着寻找回家的路,焦急之中不小心把小船划进了荷塘的深处。一阵飞鸟的叫声映入耳际,原来是我们奋力划船的声音惊醒了正在栖息的鸥鸟。看罢这则生动的改写,领会诗境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四、从赏析的角度来体味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有特定的思想感情,不同的人对诗歌感受的深度也各不相同,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哈姆莱特,基于这一点,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一首诗的主题并非是绝对的唯一,学生的见解,只要是合情合理,教师完全可以鼓励他们保留,即使是不妥,教师也要承认他们动了脑筋。倘使学生实在谈不出自己的所悟,就应当指导他们利用丰富的图书资源来探究。

刚刚教学完晚唐诗人杜牧的《秋夕》,诗歌描绘了一幅宫女孤独寂寞的生活画面,她们厌弃冰冷的宫廷生活,渴望自由的爱情。但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经过讨论得出了相反的结论:这首诗歌描绘出一幅宫女悠闲自得的“秋夜纳凉图”。她的一举一动是那么的单纯、可爱,绝无凄凉孤寂之感。

诗歌所表达的丰富感情了。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经过一番思考加工后,自己悟出来的就不再是教师传授的统一模式了。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达成共识,提出疑点,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从而得出既有个性又有共性的结论。

五、从联想与想象的角度来创新诗歌形象

在诗歌教学中如果仅仅只满足于教科书上的分析,其结果只能造成学生思维的僵化。作为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知形象去再造新形象,实现这一目的,只要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即可完成。唐代诗人常建曾在《题破山寺后禅院》中这样写道:“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在讲授这四句诗时,我们完全可以借助想象来这样丰富诗歌的内容:清晨,我独自一人散步,不知不觉间来到了一座古老的寺院,推开寺门,只见一轮初升的太阳挂在高高的树梢之上,晶莹的露珠在柔和的阳光下格外耀眼:一条弯弯的小路伸向远方,在路的尽头红花绿树掩映着古老的禅房……经过一番精心的构思之后,我们的脑海之中就再也不是几句简单的文字所传达的形象了,而是一幅生动的具体可感的的图画。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诗人为什么独自一人前往清冷幽深的古寺呢?循着这一思路继续体味本诗,对诗歌主旨的了解就不是一件难事了。

7.如何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篇七

【关键词】诵读;积累;诗人风格;语言特点;诗歌意象;表现手法

诗歌是文学领域里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无论是我国古典诗歌,还是中外现当代诗歌,都有着诱人的魅力。作为语文老师应该通过课堂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就阅读与鉴赏的区别来看,鉴赏要比阅读高一个档次。就诗歌阅读的教学来说,如果阅读诗歌只停留在教材上的几首诗歌,那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语文诗歌教学的关键还是通过教材诗歌的载体,教会学生独立准确的鉴赏诗歌的能力。所以,诗歌阅读教学的成功与否,关键是要看学生是否具备了诗歌鉴赏的能力。从这一点来看,诗歌阅读教学也就是诗歌鉴赏教学。怎样才能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呢?我认为对古典诗歌的阅读与鉴赏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反复诵读、激发想象

古人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韩愈在《进学解》中也写道:“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由此可见,大量诵读、反复吟咏是培养语感、提高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才能被深刻地品味出。读之同时,还需展开想象。想象是引发情感的桥梁,在想象中还原诗歌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在感悟中体味作者的诗情,这样,作者就把我们的精神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所以,反复诵读,激发想象,是诗歌教学的重要手段。

二、积累、运用鉴赏知识

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鉴赏古诗,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诗词文体知识,就有可能盲目而被动。首先,要掌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大文学源头;还要按照历史的顺序理清诗歌发展的脉络,并对诗词的格律知识有比较清楚的了解,诸如句法、用韵、对仗、词牌、曲牌等知识;还要充分把握诗词的语言特点:高度的概括性、生动的形象性、强烈的抒情性、鲜明的音乐性。

其次,要了解不同类别的诗歌内容。诗歌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格律,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按语言,可分为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

第三,要了解诗人风格。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曹操诗风的苍凉雄健;王维诗风的恬淡生动;李白诗风的飘逸洒脱;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我们应通过自己的鉴赏活动,加强对作家作品的感性认识,从而归纳出各个作家的风格。了解诗人的风格,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四,要了解诗歌的语言特点。语言是诗歌的载体,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重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评价和鉴赏。诗歌的语言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②平淡,也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③绚丽。其特点是有富麗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④明快。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⑤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⑥简洁。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第五,理解诗歌意象。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感情的东西。作者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指导学生把握形象后面所蕴含的言外之意,这是鉴赏成功的重要因素。

例如,我们可以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所描绘的“孤帆”“远影”等意象中,感悟到作者由渡口相送以至“远影”消尽,而自己仍然依依不舍的深沉而浓郁的绵绵友情。

另外,还须明白我们传统的审美习惯,“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诸如此类的符合我国传统的审美特点。

第六,掌握几种表现手法。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的分别。诗歌的结构形式,常见的首尾照应,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过渡、铺垫、伏笔等。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象征等,其他写作技巧包括:赋比兴、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欲扬先抑、联想想象、语序倒置等。学生对这些手法都应了解,以便在鉴赏时得心应手。

8.表现母爱的诗歌 篇八

诗歌一

慈母颂

在我的心灵之中,

有个地方深不可测,

其竟从未所问,

你是那希望之火,

为我照亮我的前程,照亮着希望,

在每个黑黑的夜里,

牵挂的是您,

在每个寒冷的夜晚,

是您给我无尽的温暖,

天空下起雨了,

每个雨滴都在述说。

你苍白的指尖理着我的双鬓

我禁不住象儿时一样

紧紧拉住你的衣襟

呵,母亲

为了留住你渐渐隐去的身影

虽然晨曦已把梦剪成烟缕

我还是久久不敢睁开眼睛

我依旧珍藏着那鲜红的围巾

生怕浣洗会使它

失去你特有的温馨

呵,母亲

岁月的流水不也同样无情

生怕记忆也一样退色呵

我怎敢轻易打开它的画屏

为了一根刺我曾向你哭喊

如今带着荆冠,我不敢

一声也不敢呻吟

呵,母亲

我常悲哀地仰望你的照片

纵然呼唤能够穿透黄土

我怎敢惊动你的安眠

我还不敢这样陈列爱的祭品

虽然我写了许多支歌

给花、给海、给黎明

呵,母亲

我的甜柔深谧的怀念

不是激流,不是瀑布

是花木掩映中唱不出歌声的枯井

诗歌二 纸船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

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

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卷到舟中的窗里。

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

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叠着,

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

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9.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的优化方法 篇九

【关键词】诗歌教学 朗读 意境

一、诗歌教学的目的和内容

诗歌是用精炼、形象、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创造出独特感人的意境,来集中反映现实生活,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诗中的意境,形象鲜明,情景交融,往往通过以少概多的典型画面来启发读者遐思,使他们领悟其中丰富的内容、深挚的感情,受到思想教育。所以通过诗歌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特点和感人力量,提高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学习写作方法,而且可以发挥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培养学生的情操和品质,发展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根据上述教学目的,诗歌教学的内容应是在具体诗篇中品味字词句所蕴含的内容和表现力,理解诗歌结构急骤变化和跳跃的特点;理解比兴、象征、夸张、对偶等诗歌的表现手法;通过具体的字词句篇和写作特点的理解,把握诗的形象,领会艺术意境;从诗歌形象和作者感情中概括诗的主题;理解诗歌语言的音调、节奏、重音和音韵特点。

二、小学诗歌教学的现状

在当下的诗歌教学中,由于一些教师诗歌素养的欠缺,也由于为了应付考试,往往把诗歌教学给简单化了。常常只是要求学生读读背背并会默写,在讲解时则是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此词何意,彼句何解,内容主旨以及写作特点。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看似学到了一些所谓实在的知识,其实对诗的理解和鉴赏力并没有提高,也谈不上体会到诗的意境,更谈不上获得一定的启发与创作能力。通常地,他们只是记住了某些词句意思和作品的干巴巴的译文。这种教法,可谓是买椟还珠,也可说是本末倒置。

以上现象,显然淡化了小学诗歌教学对培养学生诗歌功底的基础作用,弱化了语文学科的人文功能,同时也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人文素质的提高。

三、诗歌教学的优化方法

根据上述的教学目的和内容,诗歌在教学方法上,低年级应采取辨词析句、试读试讲、翻译、串讲、补充、描绘、朗读、背诵等方式,高年级则要逐渐增加评论鉴赏的分量,多讨论改写的方式。当学生对某些诗歌的作者和写作背景不够理解时,应作必要的介绍。有条件时,还可借助于图片、录音、电影等直观教具,充分发挥诗歌形象的感染作用。而贯串在整个诗歌教学中的主要方式,则应是反复朗读。

感情炽热,想象丰富,语言凝练,音韵和谐,是优秀诗歌共同的显著特点。进行诗歌教学,首先就应把握住这些特点,采用足以体现这些特点的朗读的教学方法。

1. 通过朗读品味诗歌的语言

诗歌的感人力量,遣词造句之妙,都能从朗读中表现出来。所以,通过朗读来品味诗人的炼字炼句,体会诗人的感情,是很重要的。特别是诗篇中的关键词语,往往包含着极丰富的意义。例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此句中的“绿”字,本是形容词,在这里活用为动词,鲜活生地描写出了春天到来的形象感觉。

2. 通过朗读加强理解诗歌的结构和手法

诗歌的感染力。在于它既有强烈的音乐性,又有丰满的形象感,能在读者眼前展现出生动的画面,激起感情上的共鸣。朗读作为诗歌教学的一项重要手段,它的任务不仅要使学生通过听觉激起感情上的共鸣,促进形象思维,调动思索的积极性,从而得到更为具体深刻、细致入微的感受,还要帮助他们去分析理解诗歌中用的展示思想感情的结构和用法。

由于诗歌的形象的集中和凝练,由于诗人创作时的浮想联翩,诗歌的结构常常不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过程或逻辑推理的过程,而是按照抒发感情的需要,描绘诗人强烈地感受到的一些特征,一些最能动人心弦的东西,一些最有典型性的事物。所以在诗行与章节中,往往出现急剧转变与巨大跳跃,省去某些过程与联系。这就要求在诗歌教学中,进行合乎逻辑的补充和连缀,把不连贯的地方连贯起来,把含蓄的地方体会出来,深入理解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的发展过程和全貌。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多种多样的,越到高级,学习的诗歌难度越大。教师指导朗读,在字、词、句、篇方面进启发引导,要有计划性,每次指导要突出重点,以保证收到实效。

3. 通过朗读加强领会诗歌的意境

在诗歌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品味诗的关键词句,理解诗的篇章结构和表现手法,实际上就为领会诗的意境创作了条件。

诗的意境,是指诗中描绘的具体情景、生活画面,以及蕴含在情景和画面中的思想感情和深刻意义。离开了形象,便难以体会诗的意境。诗歌教学,就是要使学生能以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对诗中典型的画面、炽热的激情进行描绘和渲染,再现诗歌中的形象,吟味它和谐的音韵,体会它的感情色彩,理解寓藏在优美动人的艺术画面中的深广的思想意义,感受诗篇的艺术力量。反复朗读,是领会意境的重要途径。深刻领会意境,正是诗歌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

总之,诗歌教学中品味诗的语言、理解诗的结构和手法、领会诗的意境、把握诗的主要内容,这些都是在统一过程中进行的。教师的指导,要着眼于使学生领会诗的意境,并回转过来,根据诗篇所表现的意境,进一步品味它的语言,理解它的结构和手法。就多数情况说,诗歌的教学过程,也就是反复朗读和分析相结合的过程,朗读一部分,分析一部分,朗读一遍,指导一遍,在朗读中品味,在朗读中加深理解,直至达到一篇诗歌教学的既定目的。

【参考文献】

[1]张伟.诗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价值[J].语文建设,2013(18).

[2]王敏.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诗歌教学[J]. 新课程学习,2011(08).

10.在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篇十

一、画面感的培养

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 是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 充满诗情画意的中国古诗词给学生提供了认识美感与张扬美感的机会。唐代的山水田园诗为我们这方面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如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在课堂教学时, 我设计了下面的问题:展开想象, 描述诗中所蕴涵的五幅画面。学生不仅反应踊跃, 而且他们脑海里勾勒的画面也优美动人:树叶上滴落的一颗雨珠;如白纱般的月光;淙淙奔流的山泉;一群踏月归来的姑娘;两边分开的莲叶……通过想象, 学生深切地感觉到王维诗中细腻的刻画、精致典雅的特色以及一种幽雅矜持的气度, 更能体会到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色。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画面感, 我对该诗还做了拓展练习:假如你是导演, 你将如何运用摄像机调配人物, 反映出此诗的精髓?如何拍摄出反映该诗歌的画面?学生的讨论非常热烈, 交出的方案各式各样, 其中不乏新意的想法。比如方案一:近景拍摄一双双欢快奔走的赤脚, 背景是滴着水珠的青草。中景拍摄在山石上淙淙奔流的清泉, 一条渔船从莲叶中悠然而出, 一丝浮云遮掩着天上的明月, 画面上再配上姑娘们的欢声笑语……方案二:先中景拍摄一条从莲叶丛中出来的渔船, 配上姑娘们银铃般的笑声, 背景是茂密的森林, 泉水在石上淙淙奔流着, 倒映着天上的明月……这些问题的设计,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思维, 还可以使学生体会王维诗歌中的动静结合的艺术特色。

不同的文字所隐含的画面信息、色彩基调是不同的。例如写秋景,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道:“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杜甫在《登高》中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同样是描写秋景, 但两幅画面却完全不同。我让学生想象这两幅画面, 借此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通过想象和讨论, 学生认为第一幅画比较精致:昏黄的月色里、暗红的枫叶和水边的芦苇随风颤动, 一切都朦胧在江水和月色中, 正像诗人此时淡淡的哀愁和伤感, 也为下文琵琶声的出现铺设了背景。而杜甫的笔下的秋景, 则比较大气, 无尽的忧伤都融进了江水里, 阔大的背景里点缀着几点鸟影, 悲风、黄沙、落叶, 无不述说着诗人几十年堆积的艰难与苦恨……将文字转化为画面后, 学生很快就理解了“一切景语皆情语”。艺术作品的每一处着色、每一点匠心都浸透了作者的情感。

语文教学是一种再创造, 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 建立文字和画面的联系就是培养了他们思维的能动性, 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更有利于激发他们对美的感受和美的追求。

二、意境美的体验

如果说画面感的产生是审美的第一步, 那么意境的生成就是一种更高境界的审美。一幅成功的艺术作品, 必然蕴涵着无穷的意境。站在画面前, 我们会暂时忘记周围的一切, 整个身心都沉浸在作者所描绘的意境中。这就是艺术作品里的意境带给我们的崭新的审美感受。创造美也就是创造美的意境, 而注重意境的创造也是中国文学艺术共同的特点。那么如何让学生懂得去体会作品的意境, 积累丰富的审美体验, 具有丰富的审美想象是关键, 而语文课堂中的诗歌教学正是为他们提供培养感受意境美的平台。

许多诗词学生从小就背得滚瓜烂熟, 但仅仅停留在对文字的熟练记忆上, 从来不曾挖掘它们蕴涵的意境。在教学中我就注意“温故”, 做到常读常新。

以李白的《静夜诗》为例, 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将明月光比作地上霜, 妙在哪里?2.如何理解“疑”字?“举头”和“低头”间, 表达了诗人什么情绪?仅仅是思乡吗?

学生顺着我的提问思路, 重新理解了脍炙人口的《静夜诗》。他们认为霜除了在形态上与地上的月光的那种晶亮、轻柔相似之外, 还给人一种凄冷的感觉, 所以诗人此时的心情也是凄冷的, 所谓“感时花渐泪, 恨别鸟惊心”, 所以诗人眼中的明月光只能是霜。为什么会在那一瞬间怀疑眼前的月光是冰冷的霜呢?仅一个“疑”字就描绘出诗人心灵深处的迷离、困惑和彷徨。他因什么而迷离呢?举头是永恒的明月, 低头却是孤独的自己, 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是一切情感的缘起, 由此生发开去, 还能体会到“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的情结, 宇宙永恒, 人生短暂, 月光朗照的无限时间使诗人顿感人类个体存在的渺小与孤独。对《静夜诗》的重新解读, 让学生体会到一种浑然无迹的传达深邃人生感的意境。

11.冰心的母爱诗歌 篇十一

你的脚边,

一朵小小的黄花。

我们大家

绕着它走,

别踩了这朵花!

去年有一天:

秋空明朗,

秋风凉爽,

它妈妈给它披上

一件绒毛的大氅,

降落伞似地,

把它带到马路边上。

冬天的雪,给它

盖上厚厚的棉衣,

它静静地躺卧着,

等待着春天的消息。

这一天,它觉得

身上润湿了,

它闻见泥土的芬芳;

它快乐地站起身来,

伸出它金黄的翅膀。

你看,它多勇敢,

就在马路边上安家;

它不怕行人的脚步,

它不怕来往的大车。

春游的小朋友们

多么欢欣!

春风里飘扬着新衣

——新裙,

你们头抬得高,

脚下得重,

小心在你不知不觉中,

把小黄花的生机断送;

我的心思你们也懂,

在春天无边的快乐里,

12.歌颂母爱的诗歌 篇十二

夜长的心在飞舞

被梦惊醒的眼睛滴着雨滴

屯落的树林与邻里

屋檐下一个孩童在遥望你

孩童的目光如箭

穿透你心的刹那

你感觉好冷

漂泊的滋味如无巢的鸟

你恨那个充满诱惑的春天

因为那个诱惑

你离开了熟悉的屯落与

心爱的孩童

无法回头的夜晚

母爱在煎熬

《母爱是永远的根》

别再因贪玩惹妈妈生气

与家一窗之隔的大树后

月牙咀嚼不出母爱的味道

适时把头垂低,看母爱在蚂蚁身上

如何的行走

如何的伟大

即使匆匆,也能闪闪发光

是时候抬起少年头

把风中乱发温润心里

教双腿学会乖巧

不做犯错的村庄

训教与木棍抵不过一只温柔手

青年时懂得了提炼母爱的本质

夜半歌声能动情

不如夜半脚声的轻与重

母爱是上路时的牵挂

行走天涯时的脚

左边是家乡,右边是城市

当母爱变成了第三只脚

岁月紧锁的领域,永远有一只清晰的耳朵

时常把母爱贴在嘴边

放在茶余饭后

流淌在字里行间

让一张张报纸随时伸入内心

哪怕是旧的,也是

最有深度的根

《妈妈,祝福你》

妈妈,

你为家人辛劳不分白天黑夜,

你为儿女奉献从没希图过什么呀。

朝阳映红了你蜡黄的脸,

月霞漂白了你乌黑的发。

上要孝敬老人,下要带养儿女,

还要耕作良田,缝制衣裳,

风里滚,雨中爬,

你的青春闪光见芳华。

在节日这天,

我献给妈妈果与花

并且唱着感恩歌,跳起祈祷舞,

把我的寸草心表达。

献上红红的杨梅果,

妈妈,

祝愿你精精神神把康泰拥有;

献上红红的萱草花,

妈妈,

祝福你开开心心把幸福抵达。

祝福你,妈妈!

我为你念经,做善事,

尝尽苦辣,

愿恳求上帝永远赐给妈妈

尘世的幸福!

愿我那祈祷的闪电

让妈妈健康长寿

13.母爱的小学生诗歌 篇十三

一、引导学生认识诗歌鉴赏题的特点和要求

从2002年诗歌鉴赏题由主观题变为客观题后, 该类题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选取的作品其作者大多是考生比较熟知的;二是鉴赏材料一般比较短小, 数量上看一般为1—2首, 从体裁上看, 大多为律诗和绝句;三是鉴赏以一定的文化积淀为支撑;四是让考生以书面形式作答, 注重对考生思维过程和表达能力的考查。《考试大纲》对这类题的要求有两点: (1) 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 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根据《考纲》的相关要求, 为了让学生在面对该类题时能够读得懂、理得深、表得准, 我们在引导学生时相应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注重分析诗歌的语言和意象。

诗歌是一门语言艺术。对诗歌的理解首先应从分析语言开始, 把握诗歌语言在语音、语义、语法等方面的特点及诗歌风格。在此基础上, 应注重对意象和意境的分析。意象是诗歌中表现诗人情思意趣的感性对象;意境是诗人思想情感与诗中的生活图景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我们要理解一首诗歌的“意”就应该剥去“意象”与“意境”的外壳, 从“象”和“境”中去取“意”。可以说, 分析意象和意境是理解诗歌的一把钥匙。

2、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诗人为了表达或突出某种情感, 往往会运用一些表达技巧, 如比兴、烘托、对比、象征等表现手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走到今天, 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成了衡量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如果我们的课堂仅仅满足向学生传授知识, 而忽视了他们学习能力的培养, 将是历史性的失误。我们应该从“授之以鱼”向“授之以渔”转变, 将给他们的“金子”变为“点金之术”。在教学中我们除了使用常见的手法, 如让学生自己预习, 独立思考问题, 自己归纳中心, 列出文章结构图表之外, 还可以让学生当小老师, 让学生给学生上课, 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

一、课前细指导

课文的选择很重要, 不能太深太难, 必须是一个跳一跳就能吃到的“苹果”。比如:《我与地坛》、《秋水》…这些课文内容较浅、篇幅较短, 这对于语文成绩较好的同学而言不算难。学生初备完成后, 我先指导修改, 主要是课堂时间的大致安排, 尤其是重难点在教学中的体现, 最后乃至修订成案。在他们准备的这些时间里, 我发现他们听课更加认真仔细了, 对老师的注意更集中了。通过前期的准备, 他们比普通同学多熟悉了一些课文内容, 多深挖了一些知识要点, 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提优”的作用。

二、课中精点拨

在讲课同学作好充分准备, 其他同学做好细致预习后, “小老师”走马上任了。初次上台讲课, 与他们平时上台发言, 评讲作业又有了很大的区别, 紧张是这时候最容易出现的问题。由于紧张, 他们就会或对偶、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不少诗人还在行文结构、抒情方式等方面做出了一些特别的安排。只有明白这些表达技巧的作用, 我们才可能更准确地理解诗歌主题及表达的情感。如李白的《蜀道难》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夸张手法的运用, 不仅形象地表达了蜀道的艰难, 还表达出了作者感叹蜀道艰难的强烈感情。

二、指导学生掌握一般的鉴赏方法

要做到对一首诗准确而深入的理解, 就要对诗歌的各方面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

1、审标题。

标题是诗歌的眼睛。很多诗歌的主题在题目中就有了交待, 只要认真分析标题, 就能对该诗的主题有个大致的了解。如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题目中就给我们交待了内容 (送别) 、时间 (早晨) 、地点 (净慈寺) 和对象 (林子方) 等方面的信息。

2、看作者。

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和生活感受, 故其作品在内容、风格等方面往往会和其他的人有很大的区别, 表现其独特性, 名家往往更是如此。所以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认识对于准确而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在思想情感同样很有必要。

3、抓整体。对诗歌的理解应该注重整体把握:

(1) 抓全文意象, 把握情感内核;

(2) 注重对尾联末句子的分析。先写景叙事, 再议论抒情, 这是中国古诗的一大特色。后联或尾句往往负担着表情达意的作用。

(3) 抓题干交待及诗歌补注, 往往可以了解作品的一些背景信息及某些词语的含义;

(4) 抓“冷词”与“热词”。作品中的有些字词会流露出作者的感情倾向, 如“孤”“独”“凄”“冷”“暗”“幽”或“喜”“庆”“欢”“春”等, 抓住这类词, 作者的感情倾向也就大致清楚了;

4、品局部。

诗歌的一些关键句、关键词, 往往提摄全篇, 是理解一首诗的突破口, 对这部分内容应尤为注意。

三、加强对学生表达规范方面的要求和训练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不少教师注重的是指导学生如何理解诗词, 而对学生表达规范方面的要求和训练却重视得不够, 所以还要注意要求学生在答题时要注意表达的规范化、条理性和层次性。

总之, 只有在认清诗歌鉴赏类题型的基本特点及考查要求的基础上, 通过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有效的训练,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才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小老师”让学生迅速成长

◇袁莉娟

把准备好的东西忘了或者发生口误而不知所措, 出现暂时的冷场, 这时候就需要老师在旁边做必要的提示, 带出下一个问题, 让他继续有信心地表演下去, 老师在旁的精心提点才会让课上得更成功。

三、课后勤表扬

学生的水平毕竟有限, 在上课时候难免会出现一些失误和不尽人意的地方, 在这个时候, 我们不能吝啬自己的鼓励, 学生需要的是教师的肯定和其他同学的认可, 我们要及时表扬他们的长处, 委婉地指出他们的缺点, “蜜”一定要比“刺”多。这样既鼓舞了士气, 使他们有更大的信心面对学习, 也会激励更多的学生加入“小老师”中来锻炼自己。

通过学生讲课当“小老师”这一方式, 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胆子也变大了, 与老师的关系更融洽了, 学习更有劲了.老师的中心也从讲授知识转入鼓励学生思考, 组织和引导他们的学习上来, 老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也提高了。教学双赢, 何乐不为?

14.母爱的小学生诗歌 篇十四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小学生诗歌艺术教育发展,根据《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2020)》有关精神,决定开展2015广东小学生诗歌节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组织机构

小学生诗歌节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教育厅主办,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广东省作家协会、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承办,天空城中小学生兴趣社区协办。成立组委会及评委会,组委会负责诗歌节期间诗歌创作展示及相关活动的筹备组织,评委会负责诗歌节作品的初评、复评和终评工作。

组委会办公室设在南方日报社文体新闻部,地址:广州市越秀区广州大道中2 89号大院南方传媒大厦A塔1601室,邮编:510601;电话:020-83003705;官方电子邮箱:xxssgj@126.com(该邮箱用于日常联络,不设投稿功能);诗歌节官方网站、投稿地址为:天空城(www. tiankong520. com),诗歌节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天空城”(微信号:tiankongcheng520)。

二、活动安排

(一)活动时间

2015年5月-12月。

(二)主要内容

举办小学生诗歌创作展示活动,建立并完善儿童素质教育互动线上平台,举行系列小学生诗歌艺术创作展示、系列小学生诗歌艺术展览、系列儿童审美养育和素质教育讲座等线上线下活动。

1. 5月-10月,启动诗歌节并开展诗歌创作展示征稿及评审。诗歌节官方网站“天空城”以及同名微信公众号接受参展作品投稿,交流活动信息,同时组织诗歌创作展示初审、复审,评选“每周之星”。

2. 11月上旬,现场展示及评审:评出1 000名左右选手参加,采取现场开题、限时交卷形式开展诗歌创作,由著名诗人、作家、教师组成终审评委会,对参评作品进行综合衡量,评选出获奖作品。

3. 5月-11月,开展“诗歌进校园——诗歌,在你身边”名家系列培训活动,以及“诗歌进校园——诗歌公开课例交流”活动;举行基层(山区、农村)学校诗教推广、帮扶系列大型活动。

4. 9月-11月,与省内特殊教育学校合作,举办“爱在一起”诗歌公益主题活动。

5. 5月-11月,举办“人文岭南少年行”诗意户外体验项目及人文小导游评选。以诗歌为媒介和载体,挖掘、盘活、弘扬岭南人文历史资源。

6. 5月-11月,开展“好好说话,天天读诗”大型系列活动,将诗歌节优秀作品朗诵与经典诵读相结合,将线上分享与线下朗诵会相结合。

7. 12月上旬,举行小学生诗歌教育总结研讨会活动。

8. 12月中上旬,举办小学生诗歌节作品音乐会暨儿童诗歌艺术嘉年华活动,并评优、颁奖。

三、活动要求

上一篇:概念探究下一篇:党课考试试题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