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向性原则

2024-06-20

方向性原则(共8篇)

1.方向性原则 篇一

2011年土木工程学院09级土木工程专业方向分配原则

1.总述

土木工程专业在第三学年开展专业方向分配工作。09级土木工程专业将分为桥梁工程(4个班)、隧道工程(3个班)、铁道工程(3个班)、道路工程(2个班)、工民建(3个班)5各专业方向。

2.志愿填报

学生根据个人对各专业方向的了解及兴趣和个人成绩情况,每人填报5个志愿。

3.成绩

分专业方向有效成绩为前两年纯成绩(不含体育)。

4.专业录取

(1)尽量满足同学的第一志愿;

(2)当第一志愿不能满足时,根据各省份人数及专业方向计划数确定各省份相关专业方向录取数;

(3)按成绩分省排名,名次在前者优先选择。第一志愿不能满足的同学按第二志愿录取,如果第二志愿所填专业人数亦满,则按第三志愿录取,以此类推。

5.专业方向分配原则最终解释权归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中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2011年11月

09级的各位同学:

大家好!

不晓得大家读到我们给大家写的第一封信了没有?这算是给大家的第二封信吧。

现在开始了土木工程专业分方向的工作,除了给大家的《2011年土木工程学院09级土木工程专业方向分配原则》外,现在我给大家统一提出几点注意事项:

1、要重视这次土木工程专业分配;

这次专业分配后,大家的培养方案会有些不同,因此,大家在学校的知识储备也将有不同。所以,大家要重视这个事情,它将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你今后的发展方向。

但是,我也要和大家说明,现在所选的方向与你们以后所从事的职业还不能完全划等号。因为你去了工作单位后,单位投标中的项目不一定就是你所学的专业。土木的知识其实是相通的,大家要有活到老学得到老的精神,况且,即使你选择了某个专业方向,你的培养方案里面依然会有其他专业方向的课程,就看你自己怎么对待了。

我认为,本科期间,知识的广度比深度更重要!

2、怎么选择自己的第一志愿;

多问、多思考、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

我在年纪大会上已经讲过,希望大家有一个独立自主的思考、不要盲从、不要跟风。

那么迷茫的同学就按照我所说方法的参考一下:1)问自己:自己喜欢什么方向的,自己喜欢的自己才能愿意学并且学好;2)问学

长:学长们都是刚刚经历过这个过程,他们会将他们的实际体验告诉你们;3)问家长:父母对你的爱是无私的,他们走过的路也比你长,他们的意见你是可以参考的;4)考虑老师(见下);5)考虑就业(见下);6)考虑保研(见下);

3、各个专业方向的师资力量;

我们土木工程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何为一级重点学科——问百度。我院师资力量对于本科生,应该是不成问题的。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大学的学习是自主学习,能否学好的关键不在于老师,而在于自己。

4、专业方向分配与就业的联系;

有的同学会将这两个联系起来,那么我将我所知的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

本科毕业,去施工单位的同学相对较多,部分同学也会去到设计院、甲方,有的还会考公务员,还有的同学保研、考研、出国留学等等。

今年受到大环境的影响,我院的就业也受到了一些冲击;但是,据现在来校招聘的单位数量以及所需要的职位来看,无论你选择任何的方向,找到一个工作应该来讲不成问题,只要你的期望符合实际。

在薪酬上来说,每一个专业方向里面都有高的,也有低的,它决定于你去了工作岗位的表现和机遇,不过在处于成长阶段的你们,在职业初期对于薪酬的期望值不要太高,单位初期对于你的培养是主要的。

在工作环境来说,是在城市,还是在相对偏远一些的工地,就要

看你所就业的单位的项目。如果项目是工民建、地铁,那么就有可能在城市;如果项目是铁路,很有可能就偏僻一点。当然,选择了土木,大家就必须有着不怕吃苦的精神,不过,工地上的工作环境现在也在逐步改善,比起老土木人,大家算很幸福了。

5、专业方向与保研的影响;

想着保研的同学要注意了,保研的时候会根据大家三年的学习成绩排名入围(土木(含天佑)的20%入围),然后考虑大家的学科竞赛等的加分得出综合排名(土木保研的基本名额(不含竞赛特保)约为12%,实际数据要看明年的政策),排名在基本名额里面的取得了保研资格。

获得保研资格的同学,选择保本校研究生后,在分方向时,获得保研资格的同学优先选择本科所学的专业方向(本科没有岩土专业方向,道路方向获得保研资格的同学优先选择道路和岩土两个方向)。(这句话非常重要,请保研的同学重点理解)

对于各个专业的师资力量等信息都可以向08级保研同学打听,他们刚刚经历。

保研的相关情况还将出详细的细则。

6、女生如何选择专业方向;

09级的学生女生学习成绩好的特别多(各位男生加油哦),所以我想可能女生想读研的同学会有很大一部分。那么,你要考虑好你研究生的研究方向,看你愿意学什么了。在土木来说,女生就业选择的余地相比男生稍微少了点,不过,放心,每个单位都会有女生的,大家要努力!

这么些字都是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的,没有地方ctl+c和ctl+v,不管这些对大家是否有用,希望大家理解沈老师和陈老师的工作。

最后,沈老师和陈老师衷心希望大家能选到适合自己的专业!

2.方向性原则 篇二

一、灾难报道的特点

灾难报道是媒体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站刊发关于特大意外事故和自然灾害的新闻。近年来, 灾难报道频频见诸各大媒体, 并成为公众获取灾情信息、了解抢险救援进展、掌握逃生本领的重要途径和来源。相对其他报道而言, 灾难报道还有如下一些特点:

1. 突发性。

不管自然灾害还是意外事故都极具破坏力, 且多为瞬间发生。正因如此, 灾难报道无法提前进行策划, 而一旦灾难来临, 媒体则要立即进入报道状态。2008年汶川发生强烈地震, 新华社在震后几分钟便发出消息。中央电台和中央电视台很快中断其他节目, 插播来自灾区的报道。

2. 紧迫性。

灾难使人揪心牵挂, 为让公众尽快获悉灾情和救援最新消息, 媒体要抢在第一时间发布报道。汶川地震发生当天, 中央电台中国之声和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分别推出《汶川紧急救援》和《关注汶川地震》特别直播节目, 24小时不间断播出救援报道。

3. 连续性。

灾难从发生、救援、善后到调查是一个渐进过程, 媒体报道自然要连续推进。2015年6月1日晚“东方之星”客轮长江翻沉。事故发生后, 境内外媒体相继派出多路记者, 全方位、多角度报道。凤凰网特别策划《江水三千莫知我哀》, 对事故作了长达6个月的报道。

二、灾难报道的方向

从某种意义上说, 灾难报道检验媒体的快速反应能力, 考验采编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准, 出色完成灾难报道是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面对灾难, 有些媒体茫然失措、无从下手, 有的避重就轻、小题大做, 不仅浪费了宝贵的传播资源, 还削弱了媒体的公信力、传播力、影响力。灾难面前, 媒体要牢记使命、履行职责, 精心策划、找准方向。

1. 抢险救援。

灾难面前, 公众最关心的莫过于抢险救援, 这当然是灾难报道的重点。近几年, 媒体在灾难发生后, 都能迅速组织报道, 及时发布消息。特别是广播、电视、网站发挥自身技术优势, 通过微博、微信、短信与记者和公众互动, 为抢险救援创造条件。“东方之星”客轮翻沉事故后, 湖北监利县广播电台播出“我们与东方之星同在”特别节目, 全天直播救援进展, 发动全县人民参与救援。

2. 社会反应。

社会反应是灾难报道不可或缺的内容, 尤其回应公众质疑有助于消除流言蜚语, 澄清事实真相。“东方之星”客轮翻沉后, 公众一度怀疑客轮安全性能、船长未能停船求救以及事发水域航运条件。《人民日报》为此采访了长江航道局、重庆长航船舶设计院等单位的专家。《新华每日电讯》针对不尽早切割船体实施救援的疑问, 专门刊发报道《请相信救援者分秒必争的决心与努力》。

3. 典型事迹。

灾难磨练意志的同时, 也造就英雄。报道英雄人物可以鼓舞士气、提振信心。近年来的灾难报道记录了不少英雄模范, 包括汶川地震中张开双臂掩护学生献身的教师谭千秋、为救10余名同学被废墟掩埋失去右腿的学生何翠青;“东方之星”客轮翻沉事故中将救生设备留给被救者的潜水员官东、开着自家渔船与他人搜寻失踪者的村民王盛才;鲁甸地震中为找寻被困群众而牺牲的武警官兵谢樵、年已八旬率队给灾民诊疗的医生吴殿华等, 这些典型至今催人泪下、感人至深。

4. 启示教训。

导致灾难的原因不尽相同, 有的不可抗力、难以抵御, 有的源于人祸、疏于防范。灾难给人们留下许多启发和思考, 对于灾难的形成, 媒体不能置之不理, 也不能刻意回避。通常情况下, 灾难原因由有关部门调查认定后统一公布。媒体发布调查结果的同时, 最好能够采访相关专家, 对灾难作进一步反思, 从中查找不足、吸取教训、警醒世人。

三、灾难报道的原则

灾难报道内容特殊、受众群体庞大、影响范围广泛, 媒体在采编过程中应增强自律意识、大局意识, 自觉遵守有关规定, 严谨认真、恪守原则。

1. 正确引导。

导向是媒体立场、观点、态度的集中体现, 它影响公众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作为舆论工具的媒体, 如果导向错误, 必然误导公众, 增加不安定因素。“东方之星”客轮搜救初期, 部分乘客家属和网民对救援方法存有疑虑, 上海报业集团所属澎湃新闻采访专家, 介绍水下救援知识, 使公众理解、支持救援工作。灾难报道中, 媒体要树立全局思想, 正确引导公众, 自觉维护党和政府的形象。

2. 全面准确。

灾难报道时效性较强, 有时需要马上刊播。尽管这样, 媒体仍要把真实、准确放在首位。“东方之星”客轮翻沉第二天, 湖北日报官方微博擅自发布事故原因, 将事故原因草率归结于“大风大雨”。虽然报社事后发表声明更正道歉, 但恶劣影响已无法挽回。灾难报道中, 媒体对相关信息和数据要认真查证、仔细核实, 不能断章取义、道听途说, 对来源不明或未经查实的资料不要引用和转载。

3. 理性客观。

3.方向性原则 篇三

关键词:中国朝鲜语;规范化方向;规范原则

中国朝鲜语规范化工作,在过去5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虽然走过弯路,但在总体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它打造了中国朝鲜语规范化工作的整体框架,出台了符合中国朝鲜语特点的规范,不仅推动了中国朝鲜语健全、快速的发展,而且促进了世界朝鲜(韩)民族的相互交流与沟通。尽管如此,中国朝鲜语规范化工作所面临的问题还很多,其中如何对待韩国语规范的影响,是中国朝鲜语规范化工作所面临的最大的难题。自中韩建交以来,随着朝鲜族赴韩人员的剧增和韩国商品与文化产品的涌入,不论是在语调、用词还是在隔写法、拼写法上,韩国语都给中国的朝鲜语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目前,中国朝鲜语规范的影响力和约束力大幅减弱,报纸、杂志、电台及出版社等媒体不再严格遵守中国朝鲜语的规范,给朝鲜语的使用造成了很大的混乱。诚然,从语言学理论的角度或从规范理论的视角来看,这种现象不足为奇,但是,语言使用上的混乱局面的的确确向中国朝鲜语规范化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些问题的解决与否以及解决方式,都将直接影响到未来中国朝鲜语的发展趋向与发展程度,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

本文从中国朝鲜语的特点、中国朝鲜语的规范化方向以及规范化原则中寻求解决中国朝鲜语发展方向的方案。

一、 中国朝鲜语的特点

中国朝鲜语既是世界朝鲜(韩)民族的共同语,又是中国朝鲜族的民族语言。它和朝鲜的文化语1、韩国的标准语一脉相承,同时,中国朝鲜语植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大土壤中,在一定程度上又融入了汉语的因素。因此,中国的朝鲜语在大体上与朝鲜、韩国的朝鲜语(韩国语)保持一致的同时,不论是在用词、表达方式还是在发音法、拼写法、隔写法上,都与文化语和韩国语存在一定的差异,尤其与韩国语存在的差异更大。这些差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语音方面,发音法存在差异。中国朝鲜语的发音总则有别于文化语和韩国语,中国把朝鲜族人民广泛使用且符合朝鲜语发展规律的发音确定为标准音;而朝鲜把以平壤话为基础的文化语的发音作为标准音;韩国则在确定标准音时遵循了标准话的实际发音,同时又考虑了韩国语的传统性与合理性。韩国虽然没有明确哪个发音为标准音,但标准语规范原则中可以看出韩国是以首尔话为标准音的,而我国的朝鲜语发音是以韩国的首尔话为基础方言,以朝鲜的文化语规范作为发音准则的,所以与朝鲜和韩国都有一定的差异。

这种差异,在冷战时期并没有引起多少关注,也没有引起交流的不便。因为当时中国和韩国还没有建交,韩国语在语言规范和语言运用上并没有给中国朝鲜语带来太大的影响。但是从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中国与韩国的交流日益频繁,韩国语的影响力也逐渐加强,中国朝鲜语开始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因此,在新的语言环境中,中国朝鲜语规范化将选择什么目标、方向和原则,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语言的功能角度来看,语言是以交际为目的而发挥交际功能的。因此,要创造相对开放的语言环境,就要避免制造不利于语言生存和发展的封闭的环境。中国的朝鲜语源自朝鲜半岛的朝鲜语(韩国语),但是它又移植于不同的国土、不同的地区,难免发生种种变化。而当这种变化加大,大到与朝鲜的文化语、韩国的标准语格格不入时,必将导致异化和分化,就如同拉丁语分裂为意大利语、法语、西班牙语等不同的语言一样。不论是中国的朝鲜族还是朝鲜人、韩国人,都不希望发生这种结局,因为这种结局意味着丧失朝鲜族的民族传统,丧失朝鲜族最重要的民族特征。

为此,我们要维护和促进中国朝鲜语的健全发展,继承和发扬朝鲜族的民族文化传统,不能固守封闭的语言规范,要积极探索新的语言规范,以便更好地发展中国的朝鲜语。

二、中国朝鲜语规范化工作的方向

要制订一个既有利于中国朝鲜族的发展、又便于全世界朝鲜(韩)民族交流的规范,首先就要确定规范化工作的方向。

围绕规范化工作的方向,目前有三种不同观点。

持第一种观点的学者们指出,韩国已经步入发达国家的行列,在世界上也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同时,韩国与我国有着密切的交流,在经济、文化及教育等领域都对朝鲜族起了很大的影响,因此,采用韩国的语言规范,不仅顺乎时代的潮流,也有利于我们的经济发展。

客观地讲,这种观点不无道理。我们无法否认韩国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对中国朝鲜族的巨大影响,不仅韩国的图书和商品遍布朝鲜族社会的各个角落,就连我们平常使用的朝鲜语输入系统及各种软件、程序,也都是从韩国引进的。从这一角度来看,我们采用韩国的语言规范似乎是合情合理的。但是,从长远的发展目标来看,完全照搬韩国的语言规范并不符合促进世界朝鲜(韩)民族的交流及促进中国朝鲜语发展的远大目标。

首先,在朝鲜半岛上,不仅有韩国的标准语,而且还有朝鲜的文化语。长期以来,我们的语言规范在很大程度上是遵照朝鲜的规范而制订的,我们的中小学乃至大学的朝鲜语文教育所使用的教材或教学语言也都与朝鲜的文化语更贴近。可以说,文化语对中国的朝鲜语产生过很大的影响。目前由于种种原因,标准语和文化语在规范上尚未达到统一,但是将来可能有统一的那一天。如果我们现在急于把现有的中国朝鲜语规范体系改换成韩国语的规范体系,到将来出台统一规范后再改换成统一规范,那么,这种换来换去的做法势必给中国朝鲜语造成极大的混乱。不仅会让我们的后代饱受语言学习上的痛苦,而且会严重地影响同朝鲜的交流,还会沉重地打击中国朝鲜族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目前,韩国与朝鲜正为出台统一的语言规范而相互切磋,我们更应该保持冷静的头脑,绝不能采取“一边倒”的态度,而应该高瞻远瞩,做长远的打算。

其次,无论是从语言学还是从实际运用的角度来看,韩国的语言规范存在一定的不足。

二,在外来词的标记上限制使用紧音的规定,也不符合语言实际。韩国的标准语规范规定,标记外来词的塞音时不使用紧音。但是,在意大利语、西班牙语、俄语等语言中,接近紧音的音远远多于接近送气音的音,如果要求一律用送气音来标记这些音,那么将加大发音与标记之间的差距。

三,外国语和外来词的界限不明确。外来词泛滥等问题,在韩国也是颇有争议而难以达成共识的问题。如果我们把包括这些问题在内的韩国语规范不加选择地生搬硬套,那么只会造成中国朝鲜语内部更大的混乱。

持第二种观点的学者们主张,先遵守我们现有的规范,等到出台朝韩统一规范后再采用统一规范。但是,这种意见也不值得赞同。当然,遵守我们现有的规范固然有很大的意义,但是,如何遵守是关键所在。在报纸、杂志、出版社、电台等媒体的语言和词汇中,采用韩国语规范的词汇和表现形式不胜枚举;中小学校朝鲜语文教育体系尽管在名义上采用中国朝鲜语的规范,但是深受媒体的影响,中小学生使用朝鲜语言文字的情况出现了一定的混乱。如果不加强朝鲜语规范的约束力,不调整和完善现有的中国朝鲜语规范,所谓遵守现有规范,将成为一句空谈。

持第三种观点的学者们主张,一手加强朝鲜语规范的约束力,一手调整新的汉字词和外来词,使之更好地顺应时代的潮流。朝鲜和韩国何时出台统一规范还是一个未知数,即使出台了统一规范,要完全采用并执行此规范的主张也欠妥当。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中国的朝鲜语规范应该采纳第三种意见:顺应时代的潮流,积极接受未来出台的统一规范,同时,也应保持中国朝鲜语自己的特色。

中国朝鲜语从现在开始要不断地调整、完善现有的规范,使之更好地为中国的朝鲜族社会和全世界的朝鲜(韩)民族服务。

三、中国朝鲜语规范化的原则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和语言平等政策的指引下,中国的朝鲜语规范化工作得到了健康的发展,为朝鲜族在一个多民族国家中使用和发展自己的民族语言文字并保持和发扬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因受到韩国语的强烈影响,中国朝鲜语规范化工作出现了一系列新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建立什么样的规范化原则。

不同以往,当今的中国朝鲜语规范不能只考虑朝鲜族社会的交流与沟通,还应该考虑中国的朝鲜族同全世界朝鲜(韩)民族的交流与沟通。换言之,中国朝鲜语不但要尊重一个地区的语言状况,还要考虑全世界朝鲜(韩)民族的语言实际需要。因此,中国朝鲜语在制定规范化原则时,首先要对朝鲜的文化语和韩国的标准语的规范原则和执行情况进行调查和研究,然后再逐渐减少差异,增加彼此之间的共同成分。只有这样,中国朝鲜语才能加强民族语言的同质性,才能扫除交流上的障碍,促进世界朝鲜(韩)民族在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流。

依据这种总体原则和总体方向,我们认为,中国朝鲜语在“4则”4和词汇规范中采用如下原则较为妥当。

第一,中国朝鲜语采用与朝鲜的文化语和韩国的标准语规范中相一致的部分。中国朝鲜语若要扩大同朝鲜的文化语和韩国的标准语的共同成分,就要敢于舍弃在我们的规范中与其相异的部分。例如,对于在某一条款中作为例外来处理的部分,朝鲜和韩国都采用“[附注1 2 3……]”的形式,而中国的朝鲜语则用“*”来表示。我们建议,对于例外条款,中国朝鲜语要吸收朝鲜和韩国的方式,也用“[附注]”的形式表示。

第二,对于在朝鲜和韩国的规范中存在差异的部分,要尽量选取更为合理的一方。例如,在头音规则和增音“?”的问题上,朝鲜和韩国的分歧尤为明显,

但是鉴于朝鲜的规定较之韩国的更为合理,我们建议采用朝鲜的规范。

第三,对于在朝鲜的文化语和韩国的标准语规范中同义而不同形的词语,只要符合中国朝鲜语的造词法且表义明确,那么即使形态不相同也要收录。这样做,也将为出台朝韩统一规范打下良好的基础。目前,朝鲜和韩国合作编纂的《民族语词典》也是按照这种主旨编纂的。

第四,在词汇整理方面,中国朝鲜语要克服过于偏激的固有词、汉字词或外来词。

朝鲜的词汇整理工作,在维护和净化朝鲜语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不乏过于偏激的一面。例如,把等的做法,反而过犹不及,给生活带来了不便。对于这种偏激的做法,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模仿。近年来,韩国放弃自己优秀的固有词和汉字词,开始大量使用外来词。 外来词的现象。我们认为,这种过于“西化”的做法也是偏激的,不值得我们仿效。另外,在吸收汉语词汇的问题上,我们应该坚持按照惯用的朝鲜语汉字音吸收的原则。事实上,朝鲜和韩国也都使用大量的汉字词,但是在吸收汉字词方面,我们要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换言之,中国朝鲜语根据中国的实情而不得不使用的汉字词,应由我们自己来规范,不仅如此,还要引导朝鲜和韩国接受并使用由我们规范的汉字词。

参考文献:

[1]陈章太.语言规划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2]崔允甲等.中国、朝鲜及韩国朝鲜语差异研究.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1993.

[3]金世中.外来词标记规范的方向.语言学(韩国语言学会),1993.

[4]全学锡,南日成,方学哲,崔昌范.中国朝鲜族语言文字教育及使用现况研究. 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2000.

[5]延边语言研究所编.朝鲜语研究(5).牡丹江:黑龙江省朝鲜民族出版社,2006,12.

[6]中国朝鲜语审定委员会编纂.朝鲜语规范集.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7.

4.方向性原则 篇四

‚素质教育‛一词,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正式诞生,经历10余年的反复讨论,之后进入中央文件和纲要。21世纪初,一场立志于‚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历时10年,素质教育依然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年)》的‚战略主题‛。

素质教育史上曾有几次著名的事件,其中一次,是2004年江苏南京市高考成绩不如其他地市引发的所谓‚素质教育之痛‛。直到今天,这一事件依然令人记忆犹新,不为别的,而是因为人们对素质教育的理解,至今仍是个问题。——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是什么?哪些教育形态能归为素质教育?哪些又根本是冒牌货?哪些又纯粹是在玷污素质教育的名声? 不补课就是素质教育吗?搞唱歌、跳舞、社会调查就是素质教育吗?搞素质教育,学业成绩就会下滑吗?有一种观点在流行,尤其是在中学流行:教学就等于应对考试,考试就等于升学。素质教育与教学似乎是没有关系的。因此,尽管课程在改,教学理念在变,但仿佛只在表层流动,于教育之实体——日常课堂而言,仍‚风景依旧‛。所以民间有名言:‚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从这个角度来说,素质教育还只是停留于表层,徘徊于外围,还未深入到学校教育的内核——现实的课堂教学。所以,今天,当我们再次审视‚素质教育‛,当我们再次思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我们就必须把目光从唱歌、跳舞转到课程教学改革上来,从理念和学术讨论转到改革的实然状态上来。我们只能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日常课堂状态而不是公开课所代表的‚个别状态‛出发,来做实践判断,来讨论改革的方向,如此,素质教育才可能成为学校教育的内质构成。

课堂文化决定了什么?

课堂文化,这不是一个新问题。10年前,我去西部的一所学校采访。我问孩子们,你们喜欢什么样的老师?一帮孩子异口同声,大声回答道:‚我们喜欢不打人的老师!‛那略带乡音的童声至今响彻耳畔。当时我们特意写了一篇报道,题目就是《‚你还有什么意见?好,请讲‛》。今天,这样的现象我相信是没有了,但课堂文化的现状还远不足以培养出人的创造性。一种普遍的现象,如同美国教师雷夫•艾斯奎斯形容的:‚大多数的教室都被一种东西控制着,那就是‘害怕’……教师怕丢脸,怕不受爱戴,怕说话没人听,怕场面失控。学生更害怕,怕挨骂,怕被羞辱,怕在同学面前出丑,怕成绩不好,面对父母的盛怒。‛‚害怕‛的结果,是教师不敢放开,只顾自己讲,甚至不敢提问,即使提问了也只叫几个最好的学生回答,唯恐差学生回答错了,自己没法收场;学生不敢回答问题,更别说提出问题了,因为错了老师会不高兴,同学会笑话…。马斯洛有个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教育界几乎尽人皆知。可是,在课堂这种特殊场景下,人的心理安全感却一直处于被忽视状态,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大问题。雷夫当了25年小学五年级的老师,他班里90%以上的学生来自贫困家庭(大部分是移民家庭),他们毕业时却高居全美标准化测试AST前5%。学生品行也发生了惊人的变化,长大后纷纷进入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名校就读。他在著作《第56号教室的奇迹》第一章第一节中,写的却是安全感问题:‚第56号教室之所以特别,不是因为它拥有什么,而是因为它缺乏了这样一种东西——害怕。‛①芬兰的基础教育成绩世界瞩目。而各种分析表明,他们教育成功的一个极其重要因素不是别的,而是‚信任‛。

观察我们著名特级教师的课堂,一个共同点,都有课前‚热身‛——目的也只有一个。培植敢想敢说的课堂文化,因为他们都知道,课堂文化决定了教学的成败。一个害怕出错的封闭课堂 是绝不会成功的。所以,宽容,是课堂生活的起点。因为宽容,学生才敢于道出困惑,才敢于质疑,才敢于创造;因为宽容,教师才能知道学生的困惑,才能听到质疑的声音,才能判断教学的下一个方向在哪里。师生真正的思维对话与碰撞才得以展开。但仅有宽容是不够的。课堂教学的‚气场‛还必须能够传递主流价值观。

一个因为个别学生调皮捣蛋而冲着全班发脾气的老师,一个成天只请优秀学生发言的老师,是绝不会受到学生拥戴的,包括他所传播的知识。因为,公正性,是所有人最基本的社会需求。人不应当无端地为他人的过错承担责任,也不应当因为智力发展上的暂时落后而受到歧视。

一个成天只强调认真听讲、坐得直、不出声的课堂,是没有生气的课堂。教学如果只把‚奖励‛停留在这个层次,教出来的孩子不是绵羊就是叛逆的狼。教学纪律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是知识魅力主导下的‚知识秩序‛,而不是靠威严建立起来的‚形式秩序‛。

一个只强调‚服从‛,尤其是思维的服从、知识的服从的课堂,是思想专制的课堂。教学民主的核心是思维民主,是师生问的平等对话、理性辩论,是对真理怀有共同的敬畏之心。然而,2010年7月,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发布的一项对上海、天津、重庆、南京、杭州和南昌6城市中小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教师‚肯定学生的思想,鼓励大家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认同度仅为15.5%,近八成多的课堂,教师不能容忍学生的奇思怪想。这一结果,很能解释为什么我们的学生缺乏创造力,缺乏批判性思维。

课堂文化——教师一举手、一投足间诞生的‚气场‛,与教学比起来,好像很外围,微不足道,却决定着整个课堂的教学品质。每到一个班级听课,我首先感受到的就是文化,是这个文化‚统治‛下的头脑。文化狭隘,则头脑狭隘;文化不正,则头脑 失范;文化专制,则头脑僵化。

中国课堂要有所突破,必须从课堂文化的变革开始。因为课堂文化,参与着孩子全部的精神生活,而不只是智力活动。

终身兴趣的培养与教学的‚审美化改造‛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因为,我们的精英所在的学校,潜藏着一种巨大的危机——被学习,被作业,被优秀,被生活。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这样形容学生的真实状态:‚很多孩子到学校来不是因为喜欢上课,甚至有些孩子不是因为喜欢老师,只是因为到学校里来可以和同伴在一起。还有些孩子喜欢语文、喜欢读书,但不喜欢语文课。很多孩子喜欢运动、热爱运动,但不喜欢体育课……这种情况并不在少数,非常可怕。‛笔者曾经在一所升学率很高的高中学校看到,教学楼墙壁上四处贴着类似‚逢一必争,逢冠必夺‛这样的标语。学生说:‚一天中最快乐的时光就是清晨跑操的那一刻。‛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个著名的故事,大意如下: 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窗下玩耍,把老人吵得无法休息。老人知道,如果他直接赶走他们.他们肯定还会再来的。于是,他把他们叫过来说,你们在这里玩,让我感到很有生气,谢谢你们,如果你们明天还来的话,我会奖励你们5美元。第二天,这群孩子果然又来玩了,高高兴兴领了奖励走了。第三天,老人说,我的钱不多了,我只能奖给你们4美元。到了第四天,变成了3美元.如此下去,到了第七天,老人说,我已经没有钱奖励你们了,果然,第七天,这群孩子再也不来这里玩了。

教育最初是干什么用的呢?开启心智,传播伦理。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以学园为乐园;孔子以游学为乐,教弟子三千,跟考试完全没有关系,跟人才选拔、经济发展、职业谋生也没有关系。但是后来有了关系以后,教育的‚动机‛就发生了变化。就跟这群孩子一样,因为那些‚奖励‛,完全忘记了最初玩耍时的乐趣。我们的学科精英大多不也是如此吗?我们向来 提倡吃苦精神,但极少关注个人兴趣。在传统文化里,个人兴趣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能不能强迫自己学习最不喜欢的学科并取得好成绩。为什么中国教育60多年出不了诺贝尔奖获得者?因为我们在培养学生的终身兴趣上是失败的。我们的学科精英不是为兴趣来读书的,是为着其他的目的而来的,一旦目的达到了,早把什么语文、数学扔到九霄云外,所以我们的人才走不远。我们出不了类似尼采、福柯这样如痴如狂的哲学家,也出不了类似爱因斯坦、居里夫人这样伟大的科学家、类似比尔•盖茨这样的商业奇才。教育功利性泛滥的问题,固然有其深刻的社会、文化根源,然而笔者非常同意另一个观点——教育也具有引导社会价值取向的强大功能。而将这一功能发挥出来,唯一的办法,就是从教育内部发展、扩大并满足人对教育的本质需求。

人为什么要受教育?除社会等外部需要,还因为人在精神世界里就有探究未知世界的强烈兴趣,有着强大的好奇心、想象力,有着创造的冲动,有着智力生长和人际交往的渴求…这些需求源自天性,而与其他无关。那么,怎么能从教育尤其是课堂教学层面去培育并发展这种来自天性的需求?一条蹊径,就是教学的审美化改造。因为,‚美的东西单纯地使人喜爱‛,‚审美的快感是唯一的独特的一种不计较利害的自由的快感‛③(康德),所以对人具有天然的吸引力。在当下浮躁与功利之风的包围之中,唯有美才能唤起人发自内心的热爱,唯有美才能唤起人长久的热爱。一旦终身兴趣培养起来,人的创造性将具有无穷的动力,这股力量势如破竹,无可阻挡。

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兴趣。但从现实来看,兴趣从来都只是作为‚敲门砖‛而不是一个长久的目标,所以,所谓的‚兴趣培养‛尽管有诸多策略,却并不能让学生生发出终身的志趣。而大量的课堂是根本无视兴趣问题的,反正你喜不喜欢都得学,这就把学生逼到了死胡同里。当然,也有老师能轻易‚掳走‛学生。河北衡水中学历史老师李军燕,年纪轻轻就深得 学生喜爱。原来,她给自己的课定了一个另类目标——‚每节课学生至少有两次开怀大笑‛,所以她的课上总是充满欢声笑语。

这是沟通之美。

北京四中语文老师李家声,他讲《离骚》,‚好像被屈原附体一样,散发出一种人性的光芒,(让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学生语)他朗读《离骚》,学生无不‚被屈原那种灵魂的美、精神的美,所深深地吸引‛。一个从前不喜欢语文的理科学生,课后,不知花了多少时间来读《离骚》,375句差不多都能背下来了④。

这是学科之美。

郭京君,青岛二中的生物老师,他上课极为吸引人。‚动物是怎么求偶的?昆虫闻味,孔雀开屏,人呢?——看品质。‛话音未落,十六七岁的高中学生都已在下面叽叽嘀喳了。‚上课就像看电影,每堂课都得有兴奋点,这样学生就老惦记着。‛他讲生物,能横贯地理、历史等几大学科,纵达最前沿的生物研究。‚听他的课是一种享受。‛尽管生物是高考里面的小学科,可每新接一拨儿学生,他都像磁石一样牢牢‚吸‛走一批精英学生,跟着他作竞赛,乃至上了大学,转专业都要回到生物领域。

这是思想之美。

美的课堂,不在于教学方式如何,而在于学科素养,在于教师气质,更在于教学视野。一个对‚知识点‛、‚考点‛过度关注的教师,其教学视野必定严重窄化,从而不自觉地受制于工具理性对人(教师)的真实情感(尤其是审美性)与激情的消解。曾经听过一常高中物理课。短短45分钟,老师硬是讲了17道题,都是力学的内容。这个老师其实动作很麻利,思维也很敏捷,而且还富有激情,我敢肯定,这样一节课声嘶力竭地讲下来.绝不亚于800米长跑,而学生同样目不暇接。我纳闷,为什么不能少讲一点,讲精一些?讲些学科规律性的、触类旁通的内容?为什么不能给学生一点整理思路的时间和空间?同样是讲授法,这样的课 堂,却毫无美感可言。因为教学视野不同,讲授法沦为了灌输法。所以,讲授法区别于灌输的一个界限,就是审美性。教学的审美化改造有一个先决条件——你被学科融化,你就是它,它就是你,而绝对与考点无关。教学的审美性不应仅仅来自教师,还来自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什么比较受学生欢迎?因为它们契合了人的本性。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智力活动,具有思维历险之美;与人交流,则是一种交换思想、激发困惑的反思活动,具有智力成长之美。所以,教学之美是在调动教与学双方力量的过程中产生的。它既是规律之美,也是艺术之美。一句话,当课堂回归到共同寻找智慧的悠然状态,哪怕一瞬间,美便诞生了。

什么时候,我们的课堂处处生长着这样的大美,什么时候,我们的教育就不再是功利的奴隶。怀着因大美而诞生的兴趣的种子,我们的人才才可以走得更远。

我们的能力黑洞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因为,除了缺乏终身兴趣的引领,我们的能力结构还存在很大的缺陷。

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史宁中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北京大学某数学系教授,有一次期中考试,故意出了一道题,给出条件,给出结果,请学生论证,能不能由该条件推导出该结果。如果能,请证明;如果不能,请给出反例。面对这一开放题,全班没有一个学生做出来。

广西师范大学罗星凯教授连续5年承担全国8年级科学学业水平测试卷的命制、测试及结果分析工作,令他吃惊的是,面对情境性试题,学生表现令人大跌眼镜。一道简单的常识题:‚我在照镜子,你在镜子后面晃悠,会不会对我照镜子有什么影响‛,来自六个省、市、自治区抽样的7万多名8年级学生,正确率只有43.7%⑤。罗星凯教授不禁感叹:我们的孩子怎么越学越傻了? 对比我国的中、高考题与国际权威教育测试题如国际经合组织(OECD)的PISA(数学),可以明显地发现,题目考查的能力取向迥然不同。我们的考题,更多的是抽象分析与运算,而PISA试题,却大量的与现实情境相关,需要排除很多次要因素,才能寻找到运算模型,相反,公式级的推理却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剥离情境因素的过程。面对以上现象,史宁中教授说:‚我们的学生没有判断力。‛罗星凯教授分析说,暴露学生前概念的情境的缺失,导致从前概念到科学概念的转变失败。而我要说,这正是我们的能力黑洞——复杂情境中的判断、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严重缺失。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一能力与原创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任何创造活动都面临着如何独自应对新情境的问题。早在20世纪初,杜威就批评教育的错误:‚第一,不考虑儿童的本能的或先天的能力;第二,不发展儿童应付新情境的首创精神;第三,过分强调训练和其他方法,牺牲个人的理解力,以养成机械的技能。‛⑥这三个错误,仍然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教育现场。

2001年,我国第8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之初,就曾批评我们的教学‚掐头去尾烧中段‛,从而强调两头‚情境引入与实际应用‛。‚情境‛问题进而引起教育界广泛讨论。可惜的是,这一方向由于情境的幼稚化理解而受到批判,也由于教材及教学情境设计水平的低下而遭遇滑铁卢。今天,走进我们的课堂,中国教育在能力培养上的严重缺陷并未得到有效弥补,即便是我们最为擅长的‚应用题‛,在情境模拟及设计上仍然是干净得几无杂草。更为可怕的是,人们对情境似乎已经不再感兴趣。

这里,我愿再引述两位著名学者的观点以示警醒:

法国当代最重要的思想家埃德加•莫兰指出,未来教育有7个黑洞,其中第二个黑洞就是,‚人们不教授确切的知识……确切的知识并不是那些在形式或数学程序上极端复杂的知识,而是能够将信息和数学放到特殊背景中去的知识……是在部分和整 体之间往来如梭的知识……背景教学是知识的迫切需要……在我看来,必须将知识贯通。‛

比利时著名教育学家哈维尔•罗杰斯直接断言:不存在抽象的能力,也不存在在抽象中发展起来的能力。学生的能力,需要在复杂情境中得到发展,并在复杂情境中得到评估。因为,‚当我们在一个具体情境中发展学生的能力时,学生的才能,比如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反思能力等都得到了发展;而事实上,也只有在能力的发展中,学生的知识、技能、才能也才会在反复的运用中得到巩固和提升。‛⑦

中国学生擅长做抽象推理及演算题是出了名的,但动手能力差、不会解决实际问题(实际上是灵活性与变通性差)也是出了名的。所以必须反思我们的日常教学,包括课程的价值取向。

问题之一——大量的机械训练仍普遍存在,日益侵蚀着人的创造性。

如果我们把训练理解为‚动手做题‛,那么或许这是必要的;如果训练就是对解题模式的反复操练以至‚条件反射‛的境界,那么我们就必须慎重了。‚因为使学生通过重复性训练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强化了与这些知识相关的范式,过度强化会使学生失去思维的灵活性以及求异思维的意识和习惯。…‘被动式的、重复式的训练与主动式的、探究式的学习活动所形成的脑神经网络结构明显不同……前者强化了固定的思考方式和习惯,后者得到的是善于灵活多变思考的大脑,而一个人的脑神经不可能同时具有两种网络结构。因此,在不同的脑优势之间,我们需要做出选择。‛⑧所以,我们必须反思,我们的孩子到底需要多少训练?需要什么样的训练?

问题之二——不关心知识的来龙去脉与相互联系,这使我们丧失了复杂情境下思维灵活性的基础。

我们讲概念,通常只从概念的定义讲起,而为什么会有这个概念,它的原型尤其是生活原型是什么,它的外延是什么,一概 不予涉及。比如负数,就是一个极其抽象的概念.学生理解起来是很困难的。但是,借助一个温度计,借助一个带地下层的电梯楼层表,一切不言自明。从抽象到具体、从具体到抽象的穿梭,表面上看是对生活经验的观照,本质上则是思想方法的有力渗透。因为,从抽象到具体是演绎思维,从具体到抽象是归纳思维,其间涉及‚情境化‛和‚去情境化‛(建模)的复杂的判断过程,甚至一个学科的思想方法。

所以当下讨论‚双基‛,关键不是要不要‚双基‛,而是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基础。华东师范大学张奠宙先生曾有一个非常好的提法:让基础有灵性。什么是灵性?我理解,应该就是这种不同背景下的‚贯通能力‛,是具有思想方法做灵魂的‚知识‛。

问题之三——不珍惜新知识带来的新情境,这使我们一次又一次丢失了独立思考和探究新问题的绝好机会。

5.方向性原则 篇五

调研结论: 我们所调查的主要受众:学生,家长,老师。此次调研的结果得到了我们

想要的一些重要信息:

1,学生最需要什么,权威,专业的老师的指导,专业习题,专业讲解等。2,家长最关心的问题是孩子的成绩,中考,高考这是他们最关心的。3,老师拥有最多,最专业,最权威的教育资源。

KMS项目方向:老师做为专业教育资源的拥有者,他们很专业,但是他们没有平台供展

示并给他们带来利益。我们给他们提供,我们提供一个互动平台。这就我们的方向。

教育资源的提供及更新:权威的资料和名牌老师作为资源的支持和更新。当然这里的老师是广义上的老师,我们不仅需要名师,更需要无数的平凡的老师作为我们的资源同时也是我们的客户。

操作方式:以老师为突破点,一些名师我们可以同他们签约,以他们的名声,信誉,专

业的优势做为我们宣传的一方面,通过对老师的运做,达到对学生,家长的辐射,这种辐射的效果应该是最有效果的,因为学生信赖他们的老师,家长更信任。

赢利方式:老师为教育资源卖方,家长为教育资源买方,学生为教育资源消费方,我们

6.方向性原则 篇六

一、培养目标及规格

本专业培养对象为已具有英语大专毕业水平的成人学生。通过学习,达到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的水平,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够胜任教学、商务、管理、翻译等工作的德才兼备的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

学生毕业时应达到:在思想素质方面: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团结合作的品质和健全的心理素质。

在业务素质方面: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语言专业知识;掌握某一专业倾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获取知识、利用信息、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较强的自学能力。

在身体素质方面:身体健康,能精力充沛地工作。

二、教学要求

1.英语听力水平要求:能听懂正常语速(速度为每分钟140-180个单词)的英语新闻广播节目以及外国学者用英语做的有关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普等方面的演讲或其他非专题性讨论录音材料,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意图、态度和感情。

2.英语口语能力要求:语音语调基本正确,语流基本顺畅,言语基本得体。能用英语就所熟悉的话题进行交流,向外宾介绍我国的文化与国情,发表自己的见解。

3.英语阅读能力要求:能基本读懂常见语体和题材的文字材料,能在理解基础上分析文章的思想观点、篇章结构和文体风格;能自觉吸收语言知识,不断提高表达思想的能力。阅读速度为每分钟120-160个单词,理解准确率达到75%以上。

4.英语写作能力要求:能在一小时内就所给题目写出250-300词的短文,中心思想明确,结构合理,语言基本正确;能就听懂或读懂的材料写出内容摘要或评论,重点明确,用词基本准确;能够写简短应用文,格式规范,语言基本正确。

5.英汉互译能力要求:初步掌握英汉互译的基础知识和技巧,能够翻译一般性文字材料,译文忠实原文,语言通顺,符合英、汉语表达习惯。英译汉,要求速度每小时230-280个单词;汉译英,速度每小时为200-250个汉字。

口译:能承担一般性口译工作。

6.英语词汇要求:认知词汇达到8,000-10,000个左右,正确使用其中4,000-5,000个单词及其常用搭配。

7.使用计算机的能力要求:能进行文字处理和一般图表制作;能熟练使用电子邮件,学会网上的一般性交流,能比较熟练地运用计算机网络查询有关信息。

8.使用工具书的能力要求:能够灵活使用相关的英语工具书独立解决语言问题及知识难点:能够运用相关参考书扩大知识面和从事某些简单课题的研究。

9.对文化素养的要求: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对主要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政治、经

济、社会、文化习俗等有一定的了解;比较熟悉中国文化,具有较好的汉语语言能力,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三、课程设置及教学管理

1.教学计划中设置统设必修课、选修课和集中实践环节。其中统设必修课由中央电大统一开设,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材、统一全国考试、统一评分标准。

2. 限选课为专业必修课程,由中央电大统一课程名称,执行统一教学大纲(或教学要求),并推荐教材,尽可能提供教学服务。

3.选修课由学生根据需要自由选择,但专科阶段已选的选修课,本科阶段不得重复选用。选修课由省电大统一开设,执行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材、统一考试、统一评分标准。

4.教学计划中所列课程分为英语语言交际模块和专业倾向模块。英语语言交际模块是英语专业所有学生的必修课,专业倾向模块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专业倾向课程供学生选修。专业倾向模块课程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应具有的基本素质,语言能力和专业知识。专业倾向课程为限选课,可供选择。

5.每门课程的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比例为20%,平时成绩包括书面作业(指英语作文、报告)的完成情况和面授课上的口语表现。面授教师应按规定批改书面作业(英语作文、报告),并及时将结果及带有指导性的评语反馈给学生,加强学习过程中的指导。

平时成绩要有备案,不允许在课程考试后随意变更,学生未完成平时作业一半以上者,不能取得该门课程的学分。

6.集中实践环节由地方电大根据中央电大制定的教学大纲(要求)具体组织实施。集中实践环节不得免修。

7.学习方式以多种形式的自学为主。教学以函授为主,面授课视需要和具体情况安排。面授课以听说训练为主,组织收看录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实践环境,同时为学生答疑并进行必要的教学辅导。此外,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安排旨在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各类讲座或活动。

8.英语语言交际模块将主题学习与技能训练融为一体,突出以任务为中心的多种多样的语言活动,旨在综合训练学生英语听、说、读、写技能,同时拓宽语言文化知识,提高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教学计划进程表中课程排列的先后顺序是按三年业余学习及专业课程的先修后续关系安排的,必修课原则上同一时期集中学习一门课程,结束后再学习下一门课程。

9.重视学习过程,提供多种形式的支持服务。通过信函、电话、电子邮件、视听阅览室、多媒体自学中心、语音信箱、语言实验室及英语角等促进教与学、学生与学生之间信息的沟通与反馈。

四、修业年限与毕业

实行学分制,学生注册后8年内取得的学分均为有效。中央电大按三年业余学习安排教

学计划。

本专业毕业总学分详见进程表。

学生修完课程,达到毕业总学分的要求,思想品德经鉴定符合要求,即准予毕业,并颁发国家承认的高等教育本科学历毕业证书。

五、教学计划进程表

六、中央电大统设课程说明

1.高级日常英语

该课程的侧重点在教授日常生活中所需的英语听说技能。通过大量的口语练习和实践,在本课程结束时,学生能就日常生活中的常见话题进行连贯交谈,语言得体,能够表达自己的思想。其他技能训练包括阅读和写作。

在帮助学生提高语言技能的同时,还设计一些练习,以帮助学生对整个教材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形成一套相适应的自学方法。

该课程是英语语言交际模块的第一门课程,一般需学习8周,每周11-12学时。

2.高级休闲英语

该课程同上一门课程一样,也是着重培养学生在非正式场合中的听、说能力。每个单元的话题将使学生接触到与业余活动有关的语言表达方式。同时每个单元也包括了个人自学(如阅读)与社会交际(如参加聚会)的练习。本课程结束时学生应能够参与有关休闲活动话题的交际与讨论,对一些流行的口头语能够理解和使用。此外,学生还能够阅读较长的文章和做有一些难度的写作练习,为学习下一门课程和期末书面考试做好准备。

该课程是英语语言交际模块的第二门课程,一般需学习8周,每周11-12学时。

3.高级职业英语

该课程将让学生接触到较正式的、用于工作场合的英语。每个单元都是关于一系列有关求职和工作的专题。通过大量的阅读,学生学完该课程后,应能够用英语在正式和非正式场合中交谈,并能够体会到不同语体的特点,学生还要通过更难一点的写作练习进一步提高写作能力。

该课程是英语语言交际模块的第三门课程,一般需学习8周,每周11-12学时。

4.高级时事英语

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国外报刊的技能。因为报刊是人们了解时事信息的主要渠道,所以第一单元主要介绍了英语宣传媒介的几种形式,其余单元涉及人们所关注的时事领域。通过学习,学生能够阅读有关时事的文章并进行讨论,同时通过阅读,使学生接触正式的英语文体。

该课程是英语语言交际模块第四门课程,一般需学习8周,每周11-12学时。

5.高级英语写作

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写作对于远距离学习者来说比其他技能显得更为重要。写作是学

生与指导教师进行沟通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学习进展的书面记录。虽然前四门课中都有相当的写作练习,但缺乏系统性,且数量上也远远不够。本课程的宗旨就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写作技能训练。

该课程是英语语言交际模块的第五门课程,一般需学习8周,每周11-12学时。

6.跨文化交际

同英语国家的人们用英语进行有效的交际是学习英语的重要目的之一。然而有效的交际不仅仅是一个语言技巧问题,还涉及到许多文化因素。本课程的主旨是帮助学生解决在跨文化交际中因文化的差异而产生的种种问题,提供在处理跨文化交际中一些微妙问题时所需的基本知识和技巧,使学生意识到在同外国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中会因文化差异引起种种误解,以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质量。

该课程是英语语言交际模块的第六门课程,一般需学习8周,每周11-12学时。

7.变化中的英语

任何自然语言,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都是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人类的发展而发展。换句话说,语言同人类社会一样在不断地变化着。本课程主要介绍英语作为一个主要国际通用语言,在这个不断变化和日益“变小”的世界中所处的地位及其作用。当今世界上有近5000种语言,英语曾经是欧洲边缘一小国的母语,是如何获得今天这样一个显赫的国际地位的呢?本课程的重点就是提高学生对英语的过去和现在的认识,了解其随着世界的变化而变化的一般性规律。

“英语全球化”现象已经引起学者专家们的日益关注,这个问题对于我国的英语教学已经并将继续产生深远的影响,本课程从介绍“Quirk对Kachru论辩”的主要观点入手,让学生在学习英国英语的同时,也接触一些美国英语、澳大利亚英语、加拿大英语以及印度英语、新加坡英语等。

该课程是英语语言交际模块的第七门课程,一般需学习8周,每周11-12学时。

8.文学阅读与欣赏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运用,有着深刻的文化和美学价值,对于陶冶心情,提高个人素质修养有不可替代的意义。通过阅读英语文学作品可以提高英语的理解水平和表达能力,这正是设置本课程的宗旨所在。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课程的重点不是讲述文学,而是帮助学生熟悉和认识优秀作品的特点,掌握阅读文学作品的技巧,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力。

该课程是英语语言交际模块的第八门课程,一般需学习8周,每周11-12学时。

9.语言与应用语言学

有关语言与语言学的知识是语言学习者必备的核心知识之一。在国外,语言学是受到高度重视的,大部分综合型大学都有语言学系,在我国许多大学已将其作为必修课或选修课。语言学的根本任务是认识和描写语言,而认识和描写语言就抓住了人类的属种特征。这是因为人类从homo habilis到homo erectus,再到homo sapiens三百多万年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语言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可以说没有语言,就不可能有人类文明。本课程从这样一个高度向学生介绍语言学的一些基本知识,语言学是介于人文与自然科学之间的一门学科,理论性、专业性和抽象性是很高的,为了增加可读性,应把专业术语尽量减少到最低程度,同时应尽量采取讲故事、对话、问答、演讲、角色扮演等形式对某些专题进行讲解,以使原来较抽象的理论成为饶有趣味的学习活动。

该课程是英语专业和英语教育专业倾向的第一门专业课,应在英语语言交际模块之后学习,一般需学习10-11周,每周13-14学时。

10.英语教学法(1)、(2)

英语教学法课程是英语专业教育倾向教师职业培训的核心内容之一,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英语教学的最新理论和主要方法。本课程在适当介绍理论的同时,把侧重点放在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实际课堂教学上,同时不受某一家理论的限制。但求实用有效。本课程介绍的各种方法只起抛砖引玉的作用,在学习任务的设计上不断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所学的内容深入思考,做到活学活用。

7.论动词的方向性 篇七

一、“与手的方向性有关的动词” (直线方向) ——推、拉、拿、举、抬、放等

《说文》:“手, 拳也, 凡手之属皆从手, 象形。”徐颢《段注笺》:“象指, 掌之行, 小篆中画微曲, 画势取茂美也。”按《段注笺》:“今人舒之为手, 卷之为拳, 其实一也, 故以手与拳二篆互训。”

1. 推:推, 排也, 从手, 隹声。按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六引《仓颉篇》云:“推, 前也。”

手抵物体向外或向前用力使物移动——推车、推搡、推拿、推倒、顺水推舟

使用工具向前移动进行工作——推头、推土

使事情开展——推广、推行、推动、推销

进一步想, 由已知之点想到其他——推及、推究、推导、推论、推测、推事

往后挪动 (时间上) ——推延、推移

2. 拉:

拉, 摧也, 从手, 立声。摧, 昨回切, 挤也, 从手, 崔声。一曰:挏也, 一曰:折也、挏。徐锴《声传》:“推动也”。折, 《段注》:“折者断也, 今此义行而上二义废矣。”按《周礼·考工记·与人》:“凡居材大与小无并, 大倚小则摧, 引之则绝。”孙诒让的《正义》:“大小相依, 则小者不能任, 必至于折也。”《文选·左思<吴都赋>》:“莫不克锐挫芒, 拉捭摧藏。”李善注:“拉, 顿折也。”

牵, 扯, 拽——拉车、拉网、拉下马 (喻使某人下台)

用车载运——拉货

使延长——拉延、拉伸

排泄粪便——拉屎

联络——拉拢、拉帮结伙

摧折——摧枯拉朽

带领转移——把部队拉出去

牵引乐器的某一部分使乐器发出声音——拉小提琴

抚养子女——拉扯

帮助——他有困难, 拉他一把

3. 拿:用手取, 握在手里——拿笔、拿枪掌握, 把握——拿主意、拿权、拿手

挟制——拿捏 (故意刁难人, 要挟人) 、拿大 (自以为比别人强, 看不起人, 摆架子)

侵蚀, 侵害——让药水拿白了逮捕, 捉——拿获、擒拿、拿问

攻下, 占领——一定要把敌人的碉堡拿下来

介绍, 引出对象, 相当于“把”——我拿你当亲人看待

介词, 引出所凭借的工具、材料、方法等, 相当于“用”——拿笔来写

4. 举:向上抬, 向上托——举头、举手、举重、举棋不定

动作行为——举止、轻而易举

发起, 兴办——举义、举办、创举提出——举要、举例

推选, 推荐——推举、荐举全——举国、举世、举家

古代指科举取士——科举、举人、一举成名攻克——“一战而举鄢、郢”

5. 抬:举, 仰——抬头、抬手 (喻通融宽恕)

合力共举, 提高——抬杠、抬爱、抬轿子 (喻为有权势的人捧场)

6. 放:解脱约束, 得到自由——把笼子里的鸟放了、放胆、放诞、放任、放肆、放歌、豪放、释放

散——放工、放假、放学、放晴 (阴雨后转晴)

带牲畜到野外去吃草——放牧、放羊 (亦喻任其自由行动, 放手不管, 含贬义)

驱逐到远方去——放逐、放黜、流放

到基层去——放官 (古时指任命为外地官员) 、下放发出——放电、放毒、放光、发放

借钱给别人, 收取利息——放债、放贷扩展——放大、放宽

花开——百花齐放、心花怒放

搁、置——这件事情不要紧, 先放一放;存放、放弃、放心、放置

至——放乎四海、摩顶放踵

7. 提, 挈也, 从手是声。

提, 物似倒悬而手持握。段注:“挈者, 悬持也, 携则相并, 提则存高下, 而互相训者, 浑言之也。”携, 牵引扶行, 从手隽声。按王筠《句读》:“《礼记·曲礼》:‘长者与之提携’, 注云:‘提携, 为牵引将行。’”

提:垂手拿着有环、柄或绳套的东西——提壶、提灯、提篮、提包、提盒、提纲挈领

引领 (向上或向前等) ——提心吊胆、提升、提挈、提携

说起, 举出——提起、提出、提醒、提倡、提议、提名、提案、提要

将犯人从关押之处带出来——提审、提犯人率领, 调遣——提兵

取出——提取、提货

舀取油、酒等液体的一种用具——油提、酒提

此外还有“控、按、插”等动词反映了动词的直线型特点。《说文》:“按, 下也, 从手安声, 用手压, 使向下。”《段注》:“以手抑之使下也。”《印部》曰:“抑者, 按也。控, 苦贡切, 引也, 从手, 空声。”《诗》曰:“控于大邦。”匈奴名引弓控弦。《段注》:“控, 引申之为凡, 引远使近之称。”插, 刺肉也, 从手臿声, 刺肉。当依《段注》“肉”作“内”。段注:“内者, 入也, 刺内者, 刺入也。”王筠《句读》:“内者, 纳。刺内者, 谓直刺而纳於其中也。”《玉篇·手部》:“插, 刺入也。”

二、“与人手的方向性有关的动词” (空间发散型方向) ——散、集、聚

1. 散:分开, 由聚集而分离——分散、解散、涣散、散落、散失、散逸

分布, 分给——散布、散发、天女散花排遣——散心、散闷

解雇——他干的不好, 让那家饭店给散了

2. 集:群鸟栖止于树上——“黄鸟于飞, 集于灌木”

聚合, 会合——聚集、集合、集会、集体、集团、集训、集散、集资、集中、集大成、集腋成裘

会合许多著作编成的书——集子、文集、诗集、选集、全集

大型图书中可以相对独立的一部分, 或一部小说、一部电影、电视剧中相对独立的段落——上集、第五集

定期交易的市场——集市、赶集

中国古代图书的四部分类法——集部、经史子集成就, 成功——大业未集

数学基本概念之一, 指若干具有共同属性的事物的总体——子集、交集

古同“辑”, 和睦

3. 聚:

会合, 集合——聚合、聚会、聚积、聚集、聚谈、聚拢、聚齐、聚餐、欢聚一堂、物以类聚、凝聚、聚沙成塔

三、“与人手的方向性有关的动词” (曲线型动词) ——握、扭、把、拧

1. 握:

《说文》:“握, 於角切, 捉扼而持也, 从手屋声。”徐颢《段注笺》:“古文上体即手字, 下亦屋字。”《楚辞·九章·抽思》:“怀瑾握瑜兮, 穷不知所示。”王逸注:“在衣为怀, 在手为握。”

手指弯曲合拢, 执持——握手、握拳、握别、把握、掌握、握力、握笔、握管、握瑜 (喻怀有美好的才德)

量词, 指一把大小或分量——一握粗

2. 扭:转动, 扳转——扭过脸来、扭头拧断——强扭的瓜不甜

拧伤——扭了腰

身体摇摆转动——扭动、扭捏、扭秧歌揪住——扭打

违拗——胳臂扭不过大腿

3. 把:把, 握也, 从手巴声。《段注》:“《孟子》注

曰:‘拱, 合双手也;把, 以一手把之也。’”

把:拿, 抓住——把酒 (拿着酒杯) 、把玩 (拿着赏玩)

控制, 掌握——把握、把舵

看守——把守、把门儿

自行车、手推车等的手柄——车把

可以用手拿的小捆——秫秸把儿

专权, 一手独揽——把持大权

从后托起小孩两腿使之大小便的动作——把尿

介词, 义为拿, 处置, 致使——你能把他怎么样

4. 拧:握住物体的两端向相反的方向用力——拧手巾用两个手指扭住皮肉使劲转动——拧他一下

拧 (nǐng) 扭转, 控制住东西的一部分而绞转——拧螺丝钉

相反, 不顺——别让他俩闹拧了

拈, 用手指取, 从手占声。按《释名·释姿容》:“拈, 黏也, 两指翕之, 黏着不放也。”《广韵·添韵》:“拈, 指取物也。”

拈, 形声, 从手, 占声。本义:用指取物。

拈, 揶也——《说文》

拈, 持也——《广雅》

女何蚩而三招子——《列子·汤问》注:“拈, 指取物也。”

我二人拈阄, 拈着的先去——《三国演义》

如:拈毫 (拿笔, 借指写作或绘画) ;拈团儿 (拈阄) ;拈撮 (用指头取物) ;拈周试晬 (抓周, 小儿周岁从罗列的多种物品中拈取, 旧俗以为可预测未来的性情志趣) ;拈酒 (唐代口语, 拿起酒杯吃酒) 摆弄如:拈弄 (摆弄) ;拈掇 (摆弄、提及) ;拈花弄月 (玩赏花月) ;拈花弄柳 (比喻玩弄女性) ;拈花惹草 (比喻挑逗异性、淫乱)

拈阄, 拈阄儿:用几张小纸片暗写上字或记号, 做成纸团, 由有关的人各取其一, 以决定权利或义务该属于谁, 也叫“抓阄儿”。

拈轻怕重:拣取轻松的工作干, 怕苦怕累, 怕挑重担。

拈香:指烧香敬佛。

此外, 还有诸如搔、摇、掀、扛、拂等动词能清晰明显地反映动作的曲线型特点。《说文》:“搔, 稣遭切, 括也, 从手蚤声。”《汉书·枚乘传》:“夫十围之木, 始生如蘖, 足可骚而绝, 手可擢而拔。”颜师古注:“搔谓抓也。”摇, 动也, 从手4) 声。《广韵·笑韵》:“摇, 摇动。”掀, 举出也, 从手欣声。《春秋传》曰:“掀公出于淖。”《广韵》:“掀, 以手高举。”扛, 横关对举也, 从手, 工声。《段注》:“凡大物而两手对举之曰扛, 项羽力能扛鼎。”搅, 乱也, 从手觉声。《诗》曰:“只搅我心。”拂, 过击也, 从手弗声。朱骏声《通训定声》:“随击随过, 苏俗语谓之拍, 与拭略同。”

通过以上几组近义动词的区分, 我们看出, 同样和手有关的动词, 由于动作的方向性而导致它的义项的多义性, 从而把他们区分开来。这也是汉字为什么一词多义的原因之一。动词的直线型方向好比几何中的线段、射线、向量。一个动词一旦有了明确的方向性, 我们在使用它的时候就要注意区分它, 这样我们才能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和保证语言的清晰明确性, 才能提高我们的交际能力。言语毕竟是社会交际的工具, 动词方向性研究的语用价值也就表现与此。对于动词的方向性研究, 有助于我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更好地发挥本民族语言的优势, 彰显民族语言的魅力所在。

摘要:动词的方向性研究是言语运用过程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语言现象, 对于动词方向性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在使用它的时候能很好地区分, 保证语言的清晰明确性, 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进而提高我们的交际能力。

8.方向性原则 篇八

关键词: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产品;发展方向

早在1971 年日本的《机械设计》杂志副刊上就刊登了机电一体化这一名词。之后, 机电一体化得到了不断发展。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于1984 年为现代机械下了如下定义: 现代机械是“由计算机信息网络协调与控制的, 用于完成包括机械力、运动和能量流等动力学任务的机械和(或) 机电部件相互联系的系统”。它与前面提及的机电一体化是一致的, 因此可以说现代机械就是指机电一体化系统。

一、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的符合设计原则

1.满足对机器的功能要求

任何一种产品都是为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而开发的, 都必须具有某种主要功能, 不同的产品具有不同的主要功能。概而言之, 都能对输入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即所谓工业三大要素) 进行某种处理, 输出具有所需特性的物质、能量与信息。

2.利用先进技术不断创新

根据产品或系统的主功能不同, 可对产品或系统进行分类。以物料搬运、加工为主, 输入物质、能量和信息, 经过加工处理, 主要输出改变了位置和形态的物质系统(或产品) 称为加工机。如各种机床、交通运输机械、食品加工机械、起重机械、纺织机械、印刷机械、轻工机械等。

二、机械自动化系统的优点与效益

随着机械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发展, 机械自动化产品有逐步取代传统机电产品的趋势。与传统机电产品相比, 机械自动化产品具有高的功能水平和附加值, 它将给开发生产者和用户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 生產能力和工作质量提高

机械自动化产品大都具有信息自动处理和自动控制功能, 其控制和检测的灵敏度、精度以及范围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通过自动化控制系统可精确地保证机械的执行机构按照设计的要求完成预定的动作, 使之不受机械操作者主观因素的影响, 从而实现最佳操作, 保证最佳的工作质量和较高的产品合格率。同时, 由于机械自动化产品实现了工作自动化, 所以生产力大大提高。例如:数控机床对工件的加工稳定性大大提高,生产效率比普通机床提高5~6 倍。柔性制造系统的生产设备利用率可提高1.5~3.5 倍, 机床数量可减少约50%, 节省操作人员约50%, 缩短生产周期40%, 使加工成本降低50%左右。

2. 使用安全性和可靠性提高

机械自动化产品一般都具有自动监视、报警、自动诊断、自动保护等功能。在工作过程中, 遇到过载、过压、过流、短路等电力故障时, 能自动采取保护措施, 避免和减少人身与设备事故, 显著提高设备的使用安全性。机械自动化产品由于采用电子元器件, 减少了机械产品中的可动构件和磨损部件, 从而使其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可靠性, 故障率降低, 寿命得到了延长。

3.调整和维修方便, 使用性能改善

机械自动化产品在安装调试时, 可通过改变控制程序来实现工作方式的改变, 以适应不同用户对象的需要以及现场参数变化的需要。这些控制程序可通过多种手段输入到机械自动化产品的控制系统中, 而不需要改变产品中的任何部件和零件。对于具有存储功能的机械自动化产品, 可以事先存入若干套不同的执行程序, 然后根据不同的工作对象,给定一个代码信号输入, 即可按指定的预定程序进行自动工作。机械自动化产品的自动化检验和自动监视功能可对工作过程中出现的故障自动采取措施, 使工作恢复正常。由于机械自动化产品普遍采用程序控制和数字显示, 操作按钮和手柄数量显著减少, 使得操作大大简化, 并且方便、简单。机械自动化产品的工作过程根据预设的程序逐步由电子控制系统指挥, 系统可重复实现全部动作。高级的机械自动化产品可通过被控对象的数学模型以及外界参数的变化随机自寻最佳工作程序, 实现自动化最优化操作。

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方向

我国从20 世纪80 年代初才开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发展方向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工作, 研究机构及一些大中型企业对这一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做了大量的工作,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日本等先进国家相比, 仍有相当差距。任何一门科学都是由基础理论、技术和工程系统组成的完善体系。机械自动化在技术和工程系统方面已有很大的发展, 但基础理论方面尚在发展中, 还很不完备。所以今后的发展方向有如下几个方面。

1. 智能化

智能化是21 世纪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这里所说的“智能化” 是对机器行为的描述, 是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 吸收人工智能、运筹学、计算机科学、模糊数学、心理学、生理学和混饨动力学等新思想、新方法, 模拟人类智能, 使它具有判断推理、逻辑思维、自主决策等能力, 以求得更高的控制目标。诚然, 使机械自动化产品具有低级智能或人的部分智能, 则是完全可能而又必要的。

2. 模块化

模块化是一项重要而又艰巨的工程。由于机械自动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 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电气接口、动力接口、环境接口的机械自动化产品单元是一项十分复杂但又是非常重要的事。如研制集减速、智能减速、电动机于一体的动力单元, 具有视觉、 像处理、识别和测距等功能的控制单元以及各种能完成典型操作的机械装置。

四、结论

上一篇:电脑启动错误提示信息解释下一篇:二年级语文易错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