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聋校的口语教学(精选8篇)
1.浅谈聋校的口语教学 篇一
浅谈聋校美工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单位:特教中心
姓名:靳玉霞
淺谈聋校美工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特教中心 靳玉霞
【摘要】聋生由于听力、言语上的障碍,认识事物具有片面性和局限性,传统的教学手段和设施往往不能完全满足聋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使教学具体、生动、形象,弥补了传统方法的不足,打破了“教师+课本+黑板”的教学模式,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信息技术 补偿缺陷 主体意识 自主学习直观形象
互动平台 课堂延伸
美术课堂教学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来授课,教学任务往往难以落到实处。而课堂上信息技术的运用,打破了“教师+课本+黑板”的教学模式。可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信息技术应用于聋校教学中具有以下积极作用:
第一,补偿学生听觉缺陷,开阔学生视野的作用。
聋生因为听觉障碍,信息渠道闭塞,抽象思维困难。直观形象的视觉信息通过现代信息媒体呈现在学生面前,能相对补偿听觉缺陷,开阔学生视野,帮助学生利用形象进行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第二,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拓展聋生的学习空间,提供无障碍交 流。
由于听力言语障碍,在对聋生教育教学时难免会带来沟通上的困难,但信息技术中的网络应用,为聋生与外界的交流提供了一条新的无障碍通道。
第三,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打下基础。
信息技术的应用对教学起到了丰富教学方式、拓展教学内容、改进学习方式和优化教学评价的良好作用,为提高学生对美感受,认识和创作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教学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美术教师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与合理利用对聋校美工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下是在教学实践当中的具体操作:
一、营造宽松气氛,培养主体意识
由于聋哑孩子有耳听不到,有口说不出,所以聋校美术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知识学科教育,每一堂美术课,不论是欣赏课还是创作课,我都会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充满美感的气氛——这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的心理氛围条件。
在美术课上运用信息技术能制作出精美的动画课件帮助教师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轻松自如引入新课学习。例如在上《美丽的四季》一课时,我用FLASH软件做了一个生动的课件。我说:老师这节课要带同学们到四个很美丽的地方,请大家仔细地看一看、猜一猜。当那些精美的图片出现时,同学们一下子被吸引了!学习情趣高涨,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就开展得很顺利,同学们都很投入。聋哑学生相互间交 流还是比较方便的,所以在课堂上,我常常让学生互相讨论比较作品,提出各式各样的意见,有的作业(特别是一些手工作业),我鼓励学生团结协作共同完成,座位也可以自由安排,这样一来,学生上课积极性高,而且课堂气氛活跃,完成的作业内容丰富,质量很高。
二、打破局限,增强直观效果
聋生由于听力、言语上的障碍,认识事物具有片面性和局限性,传统的教学手段和设施往往不能完全满足聋生对知识的理解,比如,有的学生不能够很好的理解教师手语的意思,教法生硬,引不起学生的注意等,都会影响教学的效果。
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则在教学中大展身手,使教学具体、生动、形象,弥补了传统方法的不足。多媒体信息,特别是图像、动画、影像、使聋校教材更为生动形象;在《美术作品欣赏》中,我会这样设计课件,有画家的生平简介、代表作品、风格特点等,学生需要了解什么只需鼠标点一下就可以了,其作品不但可以展示全貌,还可以放大局部进行观察,让学生通过直观的视觉效果得到更好的情感教育,这种教学方式深受学生喜爱,不但容易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还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虽然身在课堂,却能打破时间、空间、地域的界限,驰骋中外、跨越古今,在艺术的长廊漫步,在想象空间飞翔,审美教育于潜移默化之中。
三、发现问题,启发求异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其思路具有多向性。而聋哑孩子的思路相对要狭窄些,根据这一特征,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开展多方向、多 角度的观察与思考,还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勇于创新,以求获取更多的答案。
例如,在教授《手套的设计》时,我先展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手套,让学生自己去看,自己去尝试着画,结果是依样画葫芦,画出来的比较雷同而没有新意。学生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也发现了自己存在的问题,他们迫切需要解决问题的方法。于是我指导学生分别从形状、款式、纹样、颜色等多种角度去观察,并给他们展示一些同龄人的画作,要求学生设计时可以打破常规,运用夸张、变形、概括等手段,大胆想象,可以从观察中求异,从联想中求异,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了,学生的积极性高涨,设计出来的手套各式各样、款式新颖,非常漂亮,全班找不出相同的作业,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四、设绘画情境,激发学生想象
聋哑孩子对事物感受程度比正常儿童要浅,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想办法补偿、加深。因此,在教学中设计一个学生有兴趣、有情感的情境非常重要。
如何用学生熟悉的人、物、景来设置情境呢?在教学《海底世界》中我设计了这么一个课件:将搜集的海底的录像带剪辑加工,通过控制操作面版,给学生展现出神奇真实的海底世界。有时呈现全景,有时将贝壳定格,有时将有特征的鱼放大,有时又反复播放鱼群游动,还让潜水员、潜艇等来个局部特写,让学生不断地观察讨论。学生心中固有的形象立刻被崭新的视觉概念所替代。画出了色彩斑斓的海底世界,有的 学生还画出了海底的龙宫,自己则开着漂亮的潜水艇去探险。在讨论和创作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非常兴奋和积极的状态,争着和老师、同学讨论。有个学生刚想出一个情节,特得意,但在跟同桌讨论之后,马上又推翻了,重又进行新的补充和翻新。在上述的状态下的学习就是一种高品质的自主学习了。如果没有多媒体的加入,很难想象会有这么好的效果。
五、降低教学难度,增强自信
结合信息技术恰如其分的声、形,常常能把学生带入美的氛围,信息技术在教学上大大强化了美术教学的视听效果,减少了教学的难度,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下产生不可遏止的创作冲动,激发出创造力,而且能节省教学时间,实现精讲多练,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如《剪对称纹样》一课,应向学生说清设计时要避免的几个错误,我点击鼠标,出示一种错误的设计法,让学生讨论错在哪,如果这样剪,会怎样。并依次出示用此种设计法剪出来的错误图样,学生看了以后,很快掌握了方法。还有一些常见的方法比如通过“变色”、“闪烁”等手段突出重点,刺激学生注意。多媒体的应用使原来较难讲清的问题变得简单,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激发学生的信心,还能激发学生主动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效果自然好。
六、运用多种方法,丰富作业形式
在聋校美术课的作业形式似乎一个模式,那就是在纸上画——水彩笔、铅笔、颜料、毛笔墨汁,以及做——剪纸、泥塑、扎染等等。然而有些作品依靠电脑的操作会完成的更好。例如:画各种几何图形 的组合时要求非常规范、严格,填色技巧更是讲究,如果手工绘画,非常耗时费力。
然而,在电脑中进行图形绘制、着色、编辑和修改,方便快捷多了。因为软件中提供了大量的绘图工具和编辑命令供用户使用。多媒体的出现给他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多媒体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形式,不会因为画不好而丧失信心,失去持续发展的动力。如在《色彩构成》一课中的练习,更加显示了电脑操作的强大优越性。电脑中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色彩供选择,我们可以在选定范围内均匀着色,渐变填色或采用多种肌理填色,可以对色相、明度、纯度进行调整;可以随时掌握整个画面的色彩效果而作相应修改。可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但能优化美术课堂教学,而且使学生得到最充分的教育。
七、运用信息技术,提供互动平台
学生完成一张美术作业总有一种成就感,为了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学生完成作业后,我让学生把作业保存在网络教室作业区“美工作业文件夹”中,这样每个学生的作业就呈现在同一页面上,学生只要打开文件夹就可以欣赏到同伴作业,在班级学生都能欣赏到的情况下,老师及时选择典型作业展开评析,让作者讲述设计意图,分析设计主题,介绍设计过程,然后师生共同评议,相互沟通、促进。不但使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而且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教学内容得到进一步深化。
八、有利于课堂延伸
学生掌握知识的快慢程度不同,对于那些接受能力较好的学生,我在教学中设计了课堂延伸这一块,例如,在《中国画――麻雀》课件中,我先讲了麻雀的结构特点,以及中国画中麻雀的画法,最后提出学生思考:其它与麻雀类似的小鸟应怎样画?让他们在网络上自己搜索其他鸟类的图片。最后得出:其它如八哥、山雀、翠鸟、鸽子等很多鸟在形体上和麻雀基本一致,只是在个体特征以及颜色上略有区别,掌握了画麻雀就可以学会画其它很多类似的小鸟,可以触类旁通。这样一来,学生学画的积极性高,加上动手动脑,学习中国画进步很快。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发展他们的综合能力
总之,作为一名聋校的美术教师应充分挖掘教学的创新因素,结合聋哑学生的特点,有效运用各种方法、手段,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思维,让他们学会创造性的学习与思考,以适应未来的社会与生活。
单位:宁晋县特殊教育中心
姓名:靳玉霞
电话:***
2.浅谈聋校的口语教学 篇二
为践行这个办学思路, 特教学校的教师们付出了比普通学校教师多数倍的劳动, 花费了比普通学校教师多数倍的精力, 奉献着别人不敢想象的爱心。就此, 我简单谈谈特校的教学现状。
一、特校教学现状
1. 生理缺陷决定教师需要付出数倍的劳动
听障学生的生理缺陷决定了他们与外界交流的机会很少。因此, 他们心里有什么想法、有什么难处、有什么不满, 不可能全部让大家了解, 也不可能清楚地表达出来。作为特校教师, 为了帮助这群有话说不出, 有思想不能正确表达的学生, 我们必须多一份热情, 少一点休息, 经常到学生中去, 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及时发现学生的异常行为, 公平处理学生之间的各种矛盾, 通过手语和书面语等形式与学生交流思想感情, 让学生有什么困难及时得到帮助, 有什么不满得到疏导, 有什么想法得到理解。只有教师关怀备至、体贴入微, 学生才会尊重你, 信任你, 师生之间的心理隔阂便不复存在, 学习兴趣便会提高, 学习的劲头便会加强, 学习的效果便会明显好转。
2. 心理健全促使教师教学中不能有丝毫怠慢
只要接受了教育的人, 他们便不可能没有自尊、自重、自爱, 大家知道, 疯子、癫子平时也懂害羞、怕死, 他们不敢进高雅之堂, 过马路也十分小心, 不许别人动用自己的脏东西, 等等, 更何况这些正在接受教育的听障学生呢?
特校教师从不因为自己是健全人, 便觉得高残疾学生一等。事实上, 听障学生不会说话, 但可以看, 可以思考, 也懂得为生存去拼搏。我们不难发现, 各行各业都有聋哑人的身影。如体力劳动者, 有搬运工;脑力劳动者, 有电脑软件开发、装潢设计;经商者、艺人、养殖专业户等行业中, 也不乏其人。他们有一股干劲和闯劲, 有很强的职业道德感, 有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他们懂得自重、自爱, 并在争取平等中享受公民的权益, 赢得全社会的尊重。
3. 模仿能力强要求教师职业素质特别高
古人云:“人非生而知之者。”这句话讲的是:人不是天生便知道一切, 会做一切, 而是通过不断的学习, 才能掌握各种知识。听障学生也不例外。作为听不见, 说不出的残疾人, 他们有比常人更强的模仿能力。因此, 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相当重要, 粗暴、武断只能教他们走上社会后变得野蛮和专横。反之, 教师若能以一颗真诚、友好的心去关怀、照顾每一位学生, 学生就会自觉地听教师的话,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 走上社会后不会怀着满腔仇恨, 憎恶整个世界, 做任何事情不会武断专横。
4. 社会对残疾孩子的偏见不能在学校发生
人们常说:“物以类聚, 人以群分”, 即同类的事物聚集在一起, 志同道合的人相聚成群, 反之就分开。我们不难发现, 聋哑人愿意聚集在一起, 而且生活得相当开心, 聋哑人不愿与健全人交流, 更不愿与健全人谈婚论嫁, 究其原因, 一是语言沟通障碍, 二是健全人看不起残疾人, 觉得他们是社会的另类, 是社会的负担和累赘, 三是健全人常常拿残疾人开玩笑取乐。因此, 聋哑人只能团结在一起, 才会找到归宿感和安全感, 才会体会到集体的温暖, 才会有幸福快乐。
二、聋校教师教育教学措施
我们可以想象在特教学校中, 教师若不抛开世俗的眼光看待残疾孩子, 我们的教育会适得其反。因此, 宽容、博爱不仅能让学生学好本领, 而且还能改变他们的前途和命运。作为聋校教师, 为教育好每一位残疾孩子, 我认为大家在教育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因材施教, 用心教学
教学中, 教学计划的制定, 必须紧紧围绕教学大纲, 贯彻落实爱心教育。在教材处理上, 我们应该认真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 把握好分寸、难度和进度。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不能忽视教学方法, 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 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充满爱心的乐园。例如:
(1) 启发原则。
教学中多用实例, 通过多媒体、实物或故设悬念, 让学生去思考、去假想、去猜测。
(2) 体贴关心的原则。
学生听不见、说不出, 我们不能以此来打击他们, 贬低他们, 而应该在教学中, 尽可能少使用有伤他们自尊心的教学方法。应联系生活实际, 边教学, 边教会他们日常生活知识。课堂外, 教师要时时留意他们的心情, 并及时给他们一片关爱, 让学生随时都能感到生活美满幸福, 进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3) 扬长避短的原则。
教学中, 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的长处, 并不忘在鼓励学生发展长处的同时弥补自己的短处, 让学生明白“金无足赤, 人无完人”。
(4) 动手的原则。
职业教育过程中, 教师要多让学生自己动手, 多实践, 切不可闭门造车。由于听障学生“创造”能力非常有限, 教师要借助具体直观的教具,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打开思维之门,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循序渐进, 帮助听障学生掌握知识。
(5) 按部就班的原则。
传授知识时, 教师应一步一个脚印, 脚踏实地, 切不可图进度而不求质量, 那种揠苗助长的方法在特教学校是不能提倡的。
(6) 实事求是的原则。
生活中, 教师们要联系书本知识, 学以致用, 让学生去亲身检验所学知识的好处。这样既达到了教学效果, 又传授了学生“知识就是力量”的道理。
(7) 互帮互助的原则。
课堂内外, 教师在给予学生关心、帮助的同时, 更要教育学生互帮互助, 团结合作, 培养他们的集体荣誉感。这样他们走向社会后, 才不会自私自利, 独断专横。
此外, 各科教师在教学中, 要有针对性地根据个别听障学生, 因材施教, 切忌一刀切, 应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2. 激发学习兴趣
由于存在生理缺陷, 听障学生对抽象事物不感兴趣, 理解能力差, 学习成绩提高慢, 并且常常会犯望文生义的错误。因此, 课堂教学创设条件, 使学生身临其境、身体力行, 有利于加深学生理解, 增强求知欲, 激发学习兴趣。根据听障学生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 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将静态的课程内容, 设计出动态的教学效果, 将抽象的知识理论融入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故事情节之中,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由厌学变成乐学。
3. 重视课后辅导
自律能力弱、理解能力差、记忆难度大、接受新知识慢是听障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了教育好每一位学生, 作为特校教师, 我们需要下一番苦工夫, 需要一定的耐心。教学中, 教师要耐心地讲解每一个问题, 直到学生弄懂。记忆知识时, 教师要多想办法, 多创造条件, 让学生不时地能联想到自己所学的东西, 一边加强理解, 一边巩固所学知识, 最终达到记忆的目的。在浓厚的学习氛围下, 听障学生一定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并能很快掌握新知识。
3.浅谈聋校作文教学 篇三
一、创设情景,唤起情感,激发写作兴趣
写作文在许多学生的心里觉得是一件可怕的事,他们害怕一板一眼地去写作。对于聋生来说,更多的時候不是没有内容可写,而是缺乏能引起他们写作的欲望。所以如果在作文教学中注意创设写作情境,找到一个触法点,把学生们内心中的宝藏发掘出来,从而激发他们本身具备的写作能力。
二、读作文、积累素材,丰富作文材料
写作文的首要问题是题材。题材来源于生活。因此,我让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小手册,遇到好的词语或者句子就及时抄写在“小手册”上,对于好的词句拿出来让大家共赏,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作文中运用到自己“小册子”的同学大力表扬。如:《校园的早晨》一文中,有的同学描写晨雾就这样写:“展现在眼前的是一个银色的是世界,远处的高楼房屋,近处的花草树木,操场上的同学,在雾中若隐若现……”学生的作文里增添了这些优美的词句,使文章生动了起来,读起来也更有味道了。
三、导观察,丰富内容,理清条理
聋生认识周围事物以视觉感知为主,听觉和语言受到限制,因此,往往认识的很不充分。教师可以指导聋生从内容到顺序、从整体认知到局部细致了解、从动作到神态全方位地观察。聋生在教师恰到好处的指点下,不仅会对观察的内容记忆深刻,而且可以避免观察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从而丰富作文内容,理清作文条理。如《踢毽子》、《跳绳比赛》等一类的作文,活动时,学生个个玩的很高兴,可一进教室写文章,却个个面带难色,难以下笔。此时,我会及时指导学生回忆比赛过程,使学生有目的、有条理地回想,哪些该详写、哪些该略写、怎样写,按什么顺序写。这样,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内容就具体多了,条理也清楚了。
四、教师批改与学生自改,互改相结合,提高作文质量
聋生的作文常常错误百出,尤其表现在语句不通顺、不完整、词不达意等,所以聋生作文的批改是最难、最花时间的。因此,在作文批改中采用多种方法,教师批改与学生自改,互相结合。学生作文,教师批改,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但是,我发现有时认真批改,发下去之后,往往是辛苦写出来的批语,他们常常连看都不看。因此,我也交给学生一些批改方法,让他们去改,学生在自改或者互改过程中,不但认真,而且积极性很高。同时,我也发现这种方法的诸多优点。
一是经过批改,学生不仅记住了写作文的基本要求,他也会指导别人该怎样写,不该怎样写,同时也增强了自己的写作能力。
二是他们都有机会看到多名同学的作文,学习别人的长处,给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
三是每次批改,每人只批一本,每次都换人,批得人有新鲜感,培养了学生批改作文的兴趣。
四是批改作文时,学生进入教师的角色思考,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心里适应能力、心里平衡能力、角色互换能力,促使学生心里走向成熟。学生在这种交互活动中,可以充分吸取别人的长处,克服自己的不足,学会自己修改,提高作文的质量。
4.浅谈聋校的口语教学 篇四
【摘要】:在聋校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已经深入课堂,多媒体教学以它丰富的形式:图片、音乐、动画、视频等,充分展示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听障学生的视觉感官系统,刺激听障学生的视觉感官,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枯燥和乏味,为特殊教育特别是聋校语文教学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语文教学 阅读能力 写作能力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已深入课堂,多媒体教学以它丰富的多媒体形式――声音、图片、动画、音乐、视频等,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充分展示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枯燥和乏味,为现代教育改革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教学实践证明,相比于传统语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在阅读方面和写作方面的能力。
1、多媒体教学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作用
(1)多媒体将抽象知识形象化,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将教学中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使常规教学手段无法展现出来的东西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大屏幕前,学生可以直接看到课文中出现的一些意象,从而更好理解。如在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时,本课以欣赏和朗读为主,通过直观的课件,让学生在观看录像和图片的同时,感受到西沙群岛的美丽风光和丰富的物产,对西沙群岛有个深刻的印象。教学中,充分展现美的形象,努力做到语文美育具体化。根据教学直观性原则,以学生心理特点为依据、以美的熏陶感染为目的,把“五光十色,瑰丽无比的海水”,把“见都没有见过想都想不出来的各种各样的鱼”,把“颜色艳丽,形状奇特的珊瑚”,把“千奇百怪的贝壳”,把“成百上千的海鸟”以及“庞大的海龟”“懒洋洋的海参”“威武的大龙虾”等等,都形象的展现在学生们眼前,从而增强了美的感染力。使学生在欣赏中去体会西沙群岛的美丽和富饶。又如在教古诗《草》时,“离”、“枯”、“荣”等几处是文章的难点,“野火烧不尽”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教师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时可以设置四幅场景。第一幅是像大海一样美丽宽广的草原,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幅“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景象。学生通过 第1页
逼真的画面,理解“离离”之草就是茂盛的草,同时,通过这幅画面,也知道了“荣”就是“茂盛”的意思。
第二幅是秋季草原图,依旧是宽广博大的草原,小草在深秋的季节变黄了、枯萎了。看图后,教师提问:“诗中哪个字说的就是这个季节的小草特征?”学生理解了“枯”就是“枯黄”的意思。“野火烧不尽”,这些小草,怎么会烧不尽呢?播放第三幅场景:熊熊的烈火在无情地燃烧,露出大片光秃秃的土地。这时,教师提示“小草的根在哪里”。同学们很快就知道了大火无情地烧掉小草的叶,但它的根深深地埋在地底下,并没有被野火烧死,仍旧在聚集着力量,等待春天的消息,所以说“野火烧不尽”。第四幅场景:春暖花开,小草慢慢地从泥土里钻出来,舒展着修长的身体,在春风中摇曳。学生由此了解了“春风吹又生”。这样,看多媒体展示与朗读结合,便使学生明白了小草的确具有顽强不屈的精神,并初步知道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可用来形容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至此突破了重点难点。当然,课堂效果也就远远超过了平常的教学。再如在《望天门山》一诗的教学中,天门的形象,“开”和“回”是怎样与山水联系在一起的,是学生较难理解的问题。我依据课文设计情景图:将两座山绘成门样,两山夹缝中滔滔长江水急流回旋,冲破两山阻隔,一泻千里。远处,红日碧水间,一叶白帆飘荡而来。借助投影,形象直观,由文到图,学生就能理解“门”“开”“回”的意义,对诗的意境的理解就容易了,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
(2)多媒体还原课文情境,提高学生的有感情朗读能力。
我们的文本中,有不少课文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太遥远,要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意境和感情,非常困难。我们为让学生理解,常采用让学生反复朗读,再加上教师的讲解,然而效果却往往不如人意。但若用上一幅展现情景的图片,一段恰到好处的音乐,或是一组恰如其分的镜头,再配以课文的重点内容或字词,往往能唤起学生的共鸣,引起他们的思想认同。如上《富饶的西沙群岛》,课文中所蕴含的感情必须通过朗读传达出来。所以,首先让学生边看录像边听课文的配乐朗诵,给学生们以美的享受,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其感悟到文章中形象的美和意境的美。在整个地学习过程中,“读”贯穿了全课时的始终,采用个别读、齐读、默读、音乐配画面读、互相听读,自由读等多种方式,把学生带进文章意境 第2页
中,让学生在读文中去体味、去感受、去琢磨,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要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感情色彩。在加深学生对课文的领悟理解的同时,训练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使学生们在带着浓厚的感情色彩的氛围中去学习和体会,更加深了对西沙群岛的印象,也更增加了孩子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新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篇课文,无论从图画上,还是从语言文字中,都能让学生感受“东方之珠”的辉煌、亮丽。因此,教学本课,我既注意到课型特点,更注意到教材的特点,把较多的精力放在带领学生借助图画和相应的语言文字,通过读去感受“东方之珠”的迷人和繁华,通过读去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受到爱“东方之珠”——香港及爱祖国的教育。
2、多媒体教学对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作用
(1)多媒体的多种表现形式,有效提高学生观察能力。
动听的音乐、绚丽的色彩、迷人的动画,特别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在作文教学时,教师可根据习作要求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把学生平时不易看到的内容呈现在眼前,以生动的图、文、声、像拨动孩子们的心弦,然后指导学生有意识地抓住特点,观察事物,效果很好,也可以将特定的镜头缓慢播放、定格、放大、重复,强化学生的观察训练。教学时,指导学生随着图像的播放,按由远及近,从整体到部分,进行细致地观察,学生有序地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观察并展开联想。如教学以动物命题的作文,可选取对形态,动作,睡眠等的描写画面,按照说明顺序,重新组合,并给学生显示,使学生从中了解和细致观察其属性,从各种感觉去体会老师的指导,边组织自己的文章,他们在观察中轻松地完成了作文,也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这样学生写起作文来就非常得心应手。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形象生动的题材,促使他们现表象,逐步使学生克服了“望题生畏”的心理现象,可以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激动的状态,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2)多媒体的多种表现形式,有效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作文教学过程就是让学生把收集的零散素材通过生动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因此,一篇习作语言的运用与表达的精彩与否也是形成好习作的关键。我们可以 第3页
恰当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写出通顺优美的语言。如在进行作文教学时,让学生对着画面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说出来,学生在说时往往是语言不连贯,这时我们可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纠正补充,相互交流,取长补短。这样学生就会很快形成较为连贯的语言。
我们也可以将学生熟悉的故事片,公益广告或一些优秀的例文,利用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向学生进行展示,让学生在欣赏丰富多彩的内容的同时,还为学生提供了生动、优美、形象的语言。这不仅能使学生领略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生动与形象,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还能帮助学生学会迁移范文的结构、词语和写作方法,从而促进学生从模仿习作到自主习作。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七》中安排了这样的一个习作:我们已经度过了不少童话故事。这次习作就来编童话故事。请你任选几种动物作为主人公,编一个故事。现想象一下它们可能发生什么事,然后写下来。写好以后读给大家听,看谁编的故事最有趣。为上好这节作文课,我先播放了《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的故事,把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起来,再出示一幅众多小动物在森林间的草地上活动的图画。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这是在哪里?上面有哪些小动物?(对,是在一块草地上。有小花猫、长鼻子狗、流着口水的小狐狸、小鸭、小鸡、小鸟,呵呵,还有一只大老虎。)再想象一下,可能还有什么动物在这里?让学生同学自愿组成一个小组,小组内每一个人选一个喜欢的角色,为自己设计、制作一个头饰。(教师指导学生在班板纸上面用彩笔小动物描画小动物图像,然后剪、粘贴、扎制,制作成一个漂亮的头饰)。
头饰做好以后,让学生把头饰戴在头上,启发学生想象:小组同学围坐在一起,想一想,你们这几个可爱的小动物到这里干什么来了?发生了怎样的故事?你们做了些什么?然后让同学们演一演,演过之后再写下来就容易多了。
总之,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和发展新的理念、新的思想,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和推广,必将有效推动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吕梁高等转科学校学报》2002年03期《浅谈全面实施全日制聋校课程计划》
2、《中国特殊教育》2003年01期《从读入手——聋校语文教学切入点》
5.谈聋校语文教学中语言能力的培养 篇五
黄利
摘要:语言对人的影响是深远的,特别是对于那些因丧失听力而和有声语言无缘的聋生来说,语言就更显出它的重要性了。强化课内语言训练,加强写话训练,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聋儿语言能力;创设和谐环境,促进多方交流,能激发学生的语言意识,促进聋童更好成长。培养聋儿语言能力,老师和家长要善于针对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选择适当时机,捕捉技巧方法进行语言训练,遵循“寓教于乐”这一原则,才能更好地发展聋生的语言能力。
关键词:语言训练和谐环境语言能力
语言对人的影响是深远的,特别是对于那些因丧失听力而和有声语言无缘的聋生来说,语言就更显出它的重要性了。聋生必须依赖语言去学习,去认识事物,发展思维。只有掌握了语言,才能对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进行调节,才能与他人进行交流以适应社会。
一、强化课内语言训练。
课堂教学是聋生学习语言的主阵地。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语言手段,必须以口语为主导,凭借课本,合理运用手指语、手势语和板书作辅助语言手段,才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实践证明,耳聋学生完全可以根据各人不同的生理基础,形成听(看)、说、读、写的实际能力,来学习知识、表达思想,顺利地进行社会交往。
1、加强写话训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写话训练的内容多种多样,应该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可以是一幅图,也可以是一次活动,也可是一次生活经历„„
(1)看图写话。
看图写话训练是发展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它通过图这种最直观的形式引导学生将所看到的事物用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有利于在孩子的脑中形成一个一个的意义块,使聋儿在出现相同或相似的情形时,能够正确地表达,从而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本提供的图片较少,我们必须利用各种资源来丰富,使得图片的内容涵盖学校、社会、家庭等各个方面,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提高语言能力。在选择图片时,我们要注意以下三方面:一是图片的内容难易程度。必须结合当前所学习的词语和句式进行选择,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二是图片内容的选择上应结合学生生活的环境来选择,如操场、教室、宿舍、家庭等等。三是图片的呈现方式也应该多样。除了静
态的图片外,还可以结合当前的信息技术手段制作动画,提高学生的说、写话兴趣。
训练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重视一图多写的训练。
所谓一图多写就是一幅图在不同的时期的写句要求是不同的,由一句话到几句话,由几句话到一段话,不断引导学生运用新知识,发挥想象力,以扩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样一幅图在上学期是这样写的,到了下学期就必须进行丰富,到了三年级就是一段话,到了五六年级也就是一段话了。这种前后连贯的训练有利于学生掌握语言的规律。
② 重视反复练习。
一幅图必须经常练习。经常练习一方面是巩固,在聋校学生的遗忘率是十分高的,主要学生在平时运用得少,因此我们必须经常出示,反复练习,加强巩固,形成能力;另一方面必须重视学生的创新,如果学生写出了不同的句子,并且正确,一定要进行及时的表扬。在反复中把句子写完整、写生动。
③ 重视分类练习。
对于可以写同一类型的句子的图片可以进行集中练习,以提高学生对一种句子的理解程度。如在学习把字句时,我们便可以将能够写成把字句的图片进行集中呈现,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于把字句中施动在前,对象在后的理解。
④ 要重视人图向生活的过渡。
看图写话的目的并不是应试,重要的是让学生有写话的情境,给学生一个氛围。最终目的还是要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的表达。因此,在生活中,如果有出现类似于图片中的情景,一定要及时让学生进行表达训练,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虽然是一个小小的环节,但是对于学生语言意识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联系生活实际写话。
“乐”是思维的“内燃机”。教师为学生创造一种特定的“乐”的环境,学生可以从中得到丰富的材料,而觉得要说和写的话很多。这时教师只要帮助学生选择适当的句式,指点他们如何把话说得清楚,说得具体,说得生动便行了。例如:在写做过的一件家务事时,我就先问学生在家有没有做过家务,学生们各抒己见。在说同一件家务时,学生还讨论得很激烈,分别说出不同的做法。过学生充分的说话以后,我提出句式“„„先„„再„„然后„„接着„„最后„„”,让学生把说的话写下来。只有在这样生活化的情境地中,学生的语言意识才能被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才会乐写、能写,所写的内容才是最生活的,最有用的。
我还坚持指导学生写日记。通过坚持写日记,要以培养聋童主动表达习惯,积累写作素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我们正常地开展每日写句和写话训练,并逐渐过度到写日记,从而培养了学生的主动表达习惯。在开始阶段不一定重视语法,要重视孩子是不是表达了自己的生活,是不是出自主体内心的需要而进行的表达。在这个基础上逐渐重视把句子写完整,写通顺,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语法(并非语法知识)指导,使学生的写话能力得到发展。
(3)重视发展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的结合。
说写话训练中,我还重视求异思维的训练。求异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学生具有求异思维,在学习中才会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如:在教学看图说话《两只小羊过独木桥时》(两幅图),只出示第一幅图,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寻求不同的结尾。第一种,两只小羊都掉到河里去了。第二种,一个老山羊走过来,对他们说:“你们要学会互相谦让,团结友爱。”两只小羊都红着脸,难为情低下了头,说:“你先过吧!”第三种,两只小羊在桥上商量,我们把这个独木桥扩建一下吧,让大家方便。
2、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聋儿语言能力
在教学中,聋儿对语言的学习、看听话、摹仿、应用的过程中不断提高。随着学习内容的不断扩展,聋儿对学习语言的意识也不断增强。但同时在教材中越来越多的抽象的内容无法演示、无法讲解。指使聋儿不能建立正确的语序、语法概念。加强朗读训练,以情引读,以动助读,提高聋儿感悟语言的能力,达到全面提高语言能力的目的。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特别注意了对聋儿看(听)话能力、摹仿长句的能力、应用语言能力的训练。这些训练使聋儿能够掌握大量的语言资料和语言信息,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能力。但是,随着内容越来越丰富,语序和语法越来越复杂,不仅需要聋儿学说语言,更需要聋儿感悟语言,提高对语言的理解和应用。朗读训练,是提高聋儿感悟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我们在具体工作中有以下几点做法:重视拼读中的朗读训练,为学词学句打下良好的基础;加强看图学词学句中的朗读训练,让聋儿正确理解语言;手口并用,以读促说,提高聋儿感悟语言的能力。在教学中不同形式的朗读练习,让他们扎实拼读,学会正确读词读句,让他们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体悟,充分调动一切可能利用的手段和多中感官参与,才能使学会正确的语法和语序,学会真正的活的语言,达到回归主流的目的。
二、创设和谐环境,进行多方交流。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同时也是在生活的交流中发展起来的。脱离了交流的语言发展是不可想象的。交流依赖的是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我们在课内外都关心、爱护、亲近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指导学生间建立互信、互助的关系,从而创设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多方面的交流。
首先是加强师生交流,充分利用晨、周会,课外的时间与学生开展多方面的交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交流的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生活、家庭等方面,交流语言手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包括口语、手语和书面语。同时抓住一切语言训练的机会,包括要请假必须写请假条,发生什么事情要写情况汇报等等。在交流中对个体实施有针对性的训练,促使学生把课内所学习的语言运用到课外中来,在运用中帮助学生达到目标。
1.生生交流。运用写留言条、写信、笔谈等形式,指导学生学生运用书面语进行交流,发展他们的语言能力。交流中,教师重视有针对性的指导,为每组学生选择合适的话题,围绕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展开对话,在对话中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2.手拉手交流活动。在与普通学生进行的手拉手活动中,指导学生交笔友,经常性地写信或当面进行口语和书面语的交流,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发展语言能力。
3.亲子交流。教师必须给家长讲清孩子的个别化教育计划,以得到家长的重视与配合。然后指导家长与孩子进行交流活动,并将活动情况及时反馈过来,不断改进。如:要求家长带孩子到外面去玩,用口语或书面语指导孩子说话和写话。
生活中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是聋生语言实践的重要基础。创设和谐环境,促进多方交流能激发学生的语言意识,促进聋童更好成长。
总之,培养聋儿语言能力的方法多种多样,老师和家长要善于针对自己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抓住他的兴趣,选择适当时机,捕捉技巧方法进行语言训练,遵循“寓教于乐”这一项原则,只有这样,才可以让他在轻松自由的状态下不知不觉地提高语言能力,最终为学习语言打下牢固基础。
参考文献:
[1]方俊明.感官残疾人认知特点的系列研究报告.中国特殊教育,2001.1
[2]银春铭.试论我国语言教学的改革问题.聋校教学文萃,1997.5
6.谈聋校数学课上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篇六
张家港市特殊教育学校
王文华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由此可见,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在聋校数学课上,同样确立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让课堂始终充满民主平等的学习气氛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使学生懂得知识,更主要的是掌握方法,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能力的掌握只有尽可能让学生参与,要使学生的参与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最基本的一条是教师要努力使学生感到:老师也和我一样一起在探索。如教学“循环小数”时,先让学生回答一周有几天?这一周7天是按什么规律出现的?引导学生体会一周7天总是从星期日到星期六重复出现,循环不断。再和学生一起找一找四季变化、太阳东升西落等,在学生对一系列非常熟悉的生活现象的感受中,轻松理解了“循环”这个抽象的概念。教师和学生在完全平等的条件下,参与的兴趣会更浓,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也会更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教师首先应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感到轻松、愉快和满意。对学生的点滴进步、成绩及时予以表扬,小学生的好胜心强,求知欲高,总想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认可,实现自我。所以在分析讨论时,尽可能让学生说,让学生畅所欲言,通过自学能掌握的东西,教师不包办代替,鼓励学生沿着他们的思维创造性的学习。例如我在教学组合图形面积计算这一内容时,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因为前面已学过了不同图形的面积计算,且学生对公式掌握的比较牢固。当老师给了他们自由的空间后,学生就能主动驾驭自己的思维,大家积极思考,有的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后达成共识,解决了问题,而且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相同的问题。这时,老师及时对学生给予肯定,赞赏他们的成绩,让他们能以更高的热情主动的投入到进一步的学习中,效果可想而知。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他们通过自己不断的摸索学习规律,改进学习方法,脑子就会越用越活,智力一步步得到提高、发展。
7.浅谈聋校语言教学的几个误区 篇七
误区一:聋校的汉语拼音教学应该取消
笔者曾在《现代特殊教育》2003年第五期上看到了《聋校新编语文教材之管见》一文, 在文中提出“新编聋校一年级语文教材应删除汉语拼音的有关内容或降低对汉语拼音的教学要求”的观点, 可以说, 这种观点反映了一部分特教老师的观点。
确实, 目前来说, 汉语拼音在聋校已成了一种摆设, 好像聋人学起来一点作用都没有。从这个角度讲, 该观点不无道理, 但是, 仔细想来, 我认为却是有失偏颇。如果照这样去做, 更是大错特错。普通人认为, 聋哑聋哑, 十聋九哑, 认为凡是聋子一定是哑巴, 这个观点已经被现代医学和教学实践所推翻, 聋人不能叫聋哑人, 聋是生理病因, 但是哑是因为后天没有训练和干预, 造成了一种消极的发音现象, 被人们称之为哑。我敢说, 只要给我需要的设备, 需要的时间, 我可以让所有聋人都开口说话。
近几年来, 聋人康复事业发展迅速, 很多聋儿语言康复机构培训了一批又一批的聋生走入正常小学就读, 我们学校张蔚老师也曾训练过一个聋生, 叫王惠鹃, 听力损失达90分贝以上, 开始连爸爸, 妈妈都喊不出来, 就是这个孩子, 经过她2~3年的训练, 现在已考上连云港的一所大学, 也是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许多事例证明, 只要我们努力, 我们可以做到十聋九不哑。在这个意义上讲, 汉语拼音就显得尤其重要, 无论我们掌握哪种语言, 音, 形, 意缺一不可, 我们的汉语非常有特色, 只要掌握了汉语拼音, 就可以方便快捷的拼读出所有汉字, 笔者曾实践过对聋儿进行一个字一个字的正音训练, 但是不如让聋生先掌握汉语拼音学起来更快, 更标准, 而且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提高, 可以在无教师帮助下自我拼读生字,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 我们要尽快走出误区, 加大对一年级聋生的汉语拼音教学, 让他们尽量读准拼音, 能拼读音节, 这项工作非常之重要, 应引起我们所有特教人员的关注和投入。再不能让汉语拼音成为一种摆设了。
误区二:手口之争
一直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就是在聋校应以手语教学为主, 还是以口语教学为主, 以至与这种趋势误导了很多老师, 有人认为在聋校就应以口语为主, 手语可以辅助甚至不要。所以, 在无助听设备的情况下, 有的老师懒得学好中国手语, 他们上课很少打手语, 甚至遇到不会打的手语只是用指语的声母代替, 导致聋生根本就听不懂他们上课。这是一种误区, 这种误区前几年在我校很有市场, 导致学生口语看不懂, 手语又不会, 是真正的难以沟通的聋哑人。还有一种误区是只提倡手语, 丢掉了口语, 认为手语是聋人语言, 应保留和发展手语。因此, 语言康复训练被摆在了第二位。聋人只要掌握了手语就可以了, 这种趋势导致了教出来的聋人还是聋哑人。因为上课根本不重视口语训练, 教师的口型是随意的, 不在乎聋生是否能看得懂, 学得到, 这种趋势也使得那些有残余听力的孩子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不能脱离手语和人交际。
笔者认为, 在聋人入学之前, 形成的手语是个体的, 随意的, 手语只是在入学之后, 师生之间才共同应用的交际语言。走上社会以后, 由于我们国家聋哑人没有形成群体, 居住在一起, 他们被淹没在主流社会的角角落落。所以, 手语也会渐渐弱化, 我看手语的功能就是聋人在校期间的学习工具, 比如字典, 是学习的一种拐杖, 学习离不开手语, 因此, 我认为二者的关系是, 以口语为主, 手语帮助教学, 二者缺一不可。但是, 语言康复机构除外, 只有上课以口语为主, 才能真正发展聋人所必需的语言, 但是也只有让手语来帮助, 聋人才能看得懂听得懂口语, 天长日久, 也才能真正脱离手语发展口语, 我们的教学实践已经证明了这种可能性。
误区三:双语双文化
聋儿双语教学代表了当今聋儿教育的新思路, 他以提高每一个聋儿的综合素质为目的。
这句话给我印象最深, 联想到我们学校, 很多新生与老师确实很难沟通, 他们没有第一语言手语作为基础。如果在入学之前, 没有手语, 在入学之后, 老师就要想办法弥补, 在教学手语时, 再教学书面语。为什么我们不提倡“双语—文化”因为只有一个文化系统, 聋人才能真正融入主流社会, 可是如果聋人是双语双文化, 那么就是说, 聋人可以保留自己的原始的手势, 与别人沟通时, 手语根本就是小范围的聋人之间的沟通, 在我看来, 手语也有类似与普通话与地方语言之类的区别。标准手语是与汉语的语言顺序是一样的, 可以促进书面语的学习, 而聋人的土手语, 是与标准汉语相违背的, 只会阻碍书面语的学习。所以, 从这个意义上学, 我要提倡“双语—文化”。
我们要打破过去的观念, 什么十聋九哑, 要大胆的说, 十聋九不哑, 也要大胆的提倡双语一文化, 让聋人真正的回归主流社会。
参考文献
8.浅谈聋校舞蹈欣赏课教学 篇八
一、以引导为主,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循序渐进就是指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学习。聋生由于生理缺陷而导致思维缓慢,想象贫乏,理解力差。在刚开始时,我选择结构比较简单,形象鲜明,与生活贴近的儿童和民间舞来分析、欣赏。如舞蹈《读书郎》、《闹花灯》等。首先,我以故事形式把舞蹈内容讲给学生,让学生在似懂非懂的情况下,找到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然后,再找一些图片、绘画、录像片之类,配以歌词、解说词,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舞蹈内容、情绪。最后让学生来欣赏舞蹈片。小学生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去上学所体现的那种迫切心情和决心,不正是自己来学校读书的心情吗?春节、元宵节孩子们在家门口点的爆竹,舞的龙灯,耍的高跷也正是当地的民间舞蹈所表现的场景,反映了人们那种富足、吉庆、祥和的气氛。再如《三只蝴蝶》,简单短小,通俗易懂,让学生感到爽朗、明快、质朴,欣赏这类短小而又贴近生活的舞蹈,既便于聋生理解又能丰富他们的舞蹈知识和精神生活。
二、以图引境,以境引情,情景结合,以视觉拓想象,增强欣赏效果
在教学中我就根据音乐、舞蹈所表现的内容通过图片、录像片等把情、形、动、静有机结合起来创设某种特定的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以扩展思路。例如欣赏具有时代精神的大型舞蹈《黄河大合唱》时,根据音乐、舞蹈所表现的内容,我先让学生观赏黄河两岸美丽如画的风景片,再让学生观看战争纪录片,了解舞蹈背景,同时启发学生:这里讲述了两岸人民世世代代在这里开渠筑堤,过着幸福、和平、安静的日子,但好景不长,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两岸人民被迫妻离子散,背井离乡。但是,英勇的黄河儿女不甘蹂躏,奋起反抗,抗日热情就像汹涌奔腾的黄河水击打着黄河两岸。两岸人民为了保卫美丽幸福的家园,保卫全中国誓死奋战,誓把侵略者赶出中国。然后再让学生欣赏舞蹈《黄河大合唱》。这样,逐步在学生的脑海中形成这样一个过程:《黄河谣》、《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那么,这个过程,就是《黄河大合唱》。
三、围绕中心主题,通过合理布局,增强学生注意力
我认为,欣赏课不能单纯为了欣赏而进行,应围绕欣赏的共性展开,采用多种形式,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把单一性的欣赏变成有趣的层次性教学。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得到美的滋润和熏陶。例如:通过欣赏舞蹈《筷子舞》,让学生去感受蒙族舞的风格特点,了解蒙族人民的热情、豪放、勇敢与奔放,了解蒙族灿烂的“草原文化”。根据这一目标,我做了如下设计:1、视听结合,老师结合图片等讲述蒙古大草原的情景,从生活到自然,从狩猎游牧到生产劳动,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故事中去。2、让学生自己讲述看过的电影(电视或小人书等)中有关蒙古大草原的情景,老师点拨。3、欣赏舞蹈《筷子舞》,在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谈谈对舞蹈内容的理解及想象其展示的画面会把我们带入一种怎样的意境之中。从而明白了蒙族舞蹈无论从形式到内容无不打上游牧的烙印。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在看看、想想、讲讲中集中注意力得以美的熏陶和享受。
四、结合聋儿特点和所学内容,抓住时机,渗透教育,加强舞蹈欣赏课的思想性
聋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生理缺陷而导致他们性格孤僻,自卑感重,猜忌心强,所以,我在欣赏课中,不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而且还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以赋予他们美好的情感和开朗的个性。
例如:在欣赏舞蹈《丑小鸭》时,我重点向学生讲述“丑小鸭”坎坷的生活经历,引发学生心理和情感上的共鸣。然后让学生欣赏舞蹈《丑小鸭》,最后我问:“丑小鸭为什么没有被命运打倒?”大家争相发言,有的说:“靠勇敢、靠坚强和自信。”最后我总结:同学们说的都对,今天我们欣赏的这个舞蹈作品就是表达了这样的一种思想境界:丑小鸭顽强地与命运抗争,在逆境中挣扎,对幸福和美好生活充满追求和向往,最后,终于靠自己坚强的意志和信心战胜困难而变成一只美丽的小天鹅。从而引导学生不要因为自身缺陷而自卑,帮他们树立战胜困难,战胜自我的信心。最终成为一个残而不废的对社会有用的人。
总之,上好舞蹈欣赏课,不仅仅要结合聋生生理特点克服重重困难,而且还要把欣赏课教学与学生接受能力、学习兴趣紧密联系起来,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发展和提高聋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及协调能力,以便更好地培养和提高聋生的舞蹈欣赏能力。
【浅谈聋校的口语教学】推荐阅读:
聋校语文教学设计浅谈06-24
浅谈在聋校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08-02
聋校语文教学论文08-07
聋校五年级下期教学计划08-05
浅谈中学英语口语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09-12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口语交际10-30
聋校四年级语文试卷10-11
聋校教师个人工作计划08-25
聋校十一册语文雨10-04
聋校教育安全管理制度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