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一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共6篇)
1.高中生物必修一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篇一
第一章:空间几何体
§1.1.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物操作,增强学生的直观感知。
(2)能根据几何结构特征对空间物体进行分类。
(3)会用语言概述棱柱、棱锥、圆柱、圆锥、棱台、圆台、球的结构特征。
(4)会表示有关于几何体以及柱、锥、台的分类。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空间物体,从实物中概括出柱、锥、台、球的几何结构特征。
(2)让学生观察、讨论、归纳、概括所学的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感受空间几何体存在于现实生活周围,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括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感受大量空间实物及模型、概括出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难点: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
§1.2.1 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画三视图的基本技能(2)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实践,动手作图,体会三视图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学生空间想象力
(2)体会三视图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画出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
难点:识别三视图所表示的空间几何体
§1.2.2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斜二测画法画水平设置的平面图形的直观图。
(2)采用对比的方法了解在平行投影下画空间图形与在中心投影下画空间图形两种方法的各自特点。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和类比,利用斜二测画法画出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空间想象力与直观感受。
(2)体会对比在学习中的作用。
(3)感受几何作图在生产活动中的应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用斜二测画法画空间几何值的直观图。
§1.3.1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柱、锥、台体的研究,掌握柱、锥、台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求法。
(2)能运用公式求解,柱体、锥体和台全的全积,并且熟悉台体与术体和锥体之间的转换关系。
(3)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几何全的侧面展一过程,感知几何体的形状。
(2)让学生通对照比较,理顺柱体、锥体、台体三间的面积和体积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几何体面积和体积的求解过程,对自己空间思维能力影响。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和体积计算
难点:台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1.3.2球的体积和表面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球的体积和面积公式的推导,了解推导过程中所用的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分割——求和——化为准确和”,有利于同学们进一步学习微积分和近代数学知识。
(2)能运用球的面积和体积公式灵活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球的体积和面积公式的推导,从而得到一种推导球体积公式V=3/4πR3和面积公式S=4πR2的方法,即“分割求近似值,再由近似和转化为球的体积和面积”的方法,体现了极限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我们对球的体积和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提高了空间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增强了我们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推导球的体积和面积公式所运用的基本思想方法。难点:推导体积和面积公式中空间想象能力的形成。
第二章 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2.1.1平面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利用生活中的实物对平面进行描述;
(2)掌握平面的表示法及水平放置的直观图;
(3)掌握平面的基本性质及作用;
(4)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使学生对平面有了感性认识;
(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用学生认识到我们所处的世界是一个三维空间,进而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平面的概念及表示;
2、平面的基本性质,注意他们的条件、结论、作用、图形语言及符号语言。
难点:平面基本性质的掌握与运用。
§2.1.2 空间中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间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理解异面直线的概念、画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理解并掌握公理4;
(4)理解并掌握等角定理;
(5)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定义、范围及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师生的共同讨论与讲授法相结合;
(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不断归纳整理所学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到掌握空间两直线关系的必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异面直线的概念;
2、公理4及等角定理。
难点:异面直线所成角的计算。
§2.1.3 — 2.1.4 空间中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间中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2)了解空间中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观察与类比加深了对这些位置关系的理解、掌握;
(2)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空间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难点:用图形表达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2.2.1 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发现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图形,借助已有知识,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在发现中学习,增强学习的积极性;(2)让学生了解空间与平面互相转换的数学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及应用。§2.2.2平面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两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实物及模型,得出两平面平行的判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培养学生空间问题平面化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难点:判定定理、例题的证明。
§2.2.3 — 2.2.4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及其应用;
(2)掌握两个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与类比,借助实物模型理解性质及应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提高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思维能力;
(2)进一步体会类比的作用;
(3)进一步渗透等价转化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两个性质定理。
难点:(1)性质定理的证明;
(2)性质定理的正确运用。
§2.3.1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及判定定理;
(2)使学生掌握判定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使他们在直观感知,操作确认的基础上学会归纳、概括结论。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了解,感受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定义的形成过程;
(2)探究判定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学会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过程中获取新知。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定义和判定定理的探究。
§2.3.2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二面角”、“二面角的平面角”及“直二面角”、“两个平面互相垂直”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及其简单的应用;(3)使学生理会“类比归纳”思想在数学问题解决上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让学生直观感知“二面角”概念的形成过程;
(2)类比已学知识,归纳“二面角”的度量方法及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揭示概念的形成、发展和应用过程,使学生理会教学存在于观实生活周围,从中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难点:如何度量二面角的大小。
§2.3.3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2.3.4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直线与平面垂直,平面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2)能运用性质定理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3)了解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间的相互联系。
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观察物体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操作确认,获得对性质定理正 确性的认识;
(2)性质定理的推理论证。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推理证明”,培养学生空间概念、空间想象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两个性质定理的证明。本章小结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掌握知识结构与联系,进一步巩固、深化所学知识;
(2)通过对知识的梳理,提高学生的归纳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利用框图对本章知识进行系统的小结,直观、简明再现所学知识,化抽象学习为直观学习,易于识记;同时凸现数学知识的发展和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知识的整合、梳理,理会空间点、线面间的位置关系及其互相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各知识点间的网络关系;
难点:在空间如何实现平行关系、垂直关系、垂直与平行关系之间的转化。
第三章
直线与方程
§3.1.1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正确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
(2)理解直线的倾斜角的唯一性.(3)理解直线的斜率的存在性.(4)斜率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直线的倾斜角概念的引入学习和直线倾斜角与斜率关系的揭示,培养学生观察、探索能力,运用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数学交流与评价能力.(2)通过斜率概念的建立和斜率公式的推导,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形结合思想,培养学生树立辩证统一的观点,培养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简的数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与难点: 直线的倾斜角、斜率的概念和公式.§3.1.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会运用条件判定两直线是否平行或垂直.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两直线平行或垂直的条件,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以及数形结合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两直线平行与垂直的位置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成功意识,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两条直线平行和垂直的条件是重点,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
难点:启发学生, 把研究两条直线的平行或垂直问题, 转化为研究两条直线的斜率的关系问题. 注意:对于两条直线中有一条直线斜率不存在的情况, 在课堂上老师应提醒学生注意解决好这个问题.
§3.2.1直线的点斜式方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直线方程的点斜式、斜截式的形式特点和适用范围;
(2)能正确利用直线的点斜式、斜截式公式求直线方程。
(3)体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
在已知直角坐标系内确定一条直线的几何要素——直线上的一点和直线的倾斜角的基础上,通过师生探讨,得出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学生通过对比理解“截距”与“距离”的区别。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让学生体会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与一次函数的关系,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渗透数学中普遍存在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等观点,使学生能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
难点:直线的点斜式方程和斜截式方程的应用。
§3.2.2直线的两点式方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直线方程的两点的形式特点及适用范围;
(2)了解直线方程截距式的形式特点及适用范围。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在应用旧知识的探究过程中获得到新的结论,并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分析、应用获得新知识的特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转化;
(2)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直线方程两点式。难点:两点式推导过程的理解。
§3.2.3直线的一般式方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明确直线方程一般式的形式特征;
(2)会把直线方程的一般式化为斜截式,进而求斜率和截距;(3)会把直线方程的点斜式、两点式化为一般式。
2.过程与方法
学会用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转化;(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直线方程的一般式。
难点:对直线方程一般式的理解与应用。
§3.3.1两直线的交点坐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直线和直线的交点
(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两直线交点坐标的求法,以及判断两直线位置的方法。
(2)掌握数形结合的学习法。
(3)组成学习小组,分别对直线和直线的位置进行判断,归纳过定点的直线系方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两直线交点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联系,从而认识事物之间的内的联系。
(2)能够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判断两直线是否相交,求交点坐标。
难点:两直线相交与二元一次方程的关系。
§3.3.2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两点间距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直角坐标系两点间距离,用坐标法证明简单的几何问题。2.过程与方法
通过两点间距离公式的推导,能更充分体会数形结合的优越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能用代数方法解决几何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两点间距离公式的推导。
难点,应用两点间距离公式证明几何问题。
§3.3.3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推导,熟练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2.过程与方法
会用点到直线距离公式求解两平行线距离王新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事物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王新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王新敞
难点: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的理解与应用.第四章 圆与方程
§4.1.1 圆的标准方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圆的标准方程,能根据圆心、半径写出圆的标准方程。
(2)会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标准方程。
2.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培养学生能用解析法研究几何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思想,通过圆的
(2)标准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注意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运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圆的标准方程
难点:会根据不同的已知条件,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标准方程。§4.1.2圆的一般方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掌握圆的标准方程的基础上,理解记忆圆的一般方程的代数特征,由圆的一般方程确定圆的圆心半径.掌握方程x2y2DxEyF0表示圆的条件.
(2)能通过配方等手段,把圆的一般方程化为圆的标准方程.能用待定系数法求圆的方程。
(3)培养学生探索发现及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方程x2y2DxEyF0表示圆的条件的探究,培养学生探索发现及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渗透数形结合、化归与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激励学生创新,勇于探索。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圆的一般方程的代数特征,一般方程与标准方程间的互化,根据已知条件确定方程中的系数,D、E、F.
难点:对圆的一般方程的认识、掌握和运用王新敞
§4.2.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直线与圆的位置的种类;
(2)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求圆心到直线的距离;(3)会用点到直线的距离来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2.过程与方法
设直线l:axbyc0,圆C:x2y2DxEyF0,圆的半径为r,圆DE心,,到直线的距离为d,则判别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依据有以下几22点:
(1)当dr时,直线l与圆C相离;
(2)当dr时,直线l与圆C相切;
(3)当dr时,直线l与圆C相交;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理解并掌握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几何图形及其判断方法.
难点:用坐标法判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4.2.2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圆与圆的位置的种类;
(2)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求两圆的连心线长;
(3)会用连心线长判断两圆的位置关系. 2.过程与方法
设两圆的连心线长为l,则判别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依据有以下几点:
(1)当lr1r2时,圆C1与圆C2相离;
(2)当lr1r2时,圆C1与圆C2外切;
(3)当|r1r2|lr1r2时,圆C1与圆C2相交;(4)当|r1r2|=l时,圆C1与圆C2内切;
(5)当|r1r2|l时,圆C1与圆C2内含;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理解并掌握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与难点:用坐标法判断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4.2.3直线与圆的方程的应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几何性质;
(2)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解决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3)会用“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用坐标法解决几何问题的步骤:
第一步: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用坐标和方程表示问题中的几何元素,将平面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
第二步:通过代数运算,解决代数问题; 第三步:将代数运算结果“翻译”成几何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理解并掌握直线与圆的方程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与难点:直线与圆的方程的应用.
2.高中生物必修一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篇二
一、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直接证据源于果蝇伴性遗传特性的研究
在孟德尔遗传规律被证实和广为熟知后, 全球科学家都迫切地想知道基因存在于哪个位置。当萨顿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观点时, 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不认同, 他潜心研究果蝇的遗传行为, 偶然在一群红色眼睛的果蝇中意外地发现了白色眼睛的果蝇, 于是便做了很多的实验。他先将白眼雄果蝇和红眼雌果蝇放在一起进行杂交, 发现二者的后代 (记为F1) 全都是红眼果蝇;然后再将F1这一代中的雌雄果蝇进行交配试验, 结果在F2代果蝇中出现了红眼和白眼两种果蝇, 而且红眼果蝇和白眼果蝇的比例为3∶1。这一比例符合分离定律, 表明果蝇的红眼和白眼是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 且红眼为显性性状。可在果蝇所有的后代中, 摩尔根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 那就是白眼果蝇只限于雄性, 如何才能解释这种奇特的现象呢?
当时, 生物学家已经发现了性染色体, 并对果蝇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果蝇有3对常染色体, 与性别无关;一对性染色体决定性别, 性染色体同型的XX表示为雌性, 性染色体异型的XY表示为雄性。摩尔根有了这样的认识, 提出设想:将果蝇的白眼基因 (即w) 控制在X染色体上, 而在Y染色体上则不含等位基因。实验得到了合理的解释:P红眼雌 (XWXW) ×白眼雄 (XwY) , F1有红眼雌 (XWXw) 、红眼雄 (XWY) ;F1间相互交配, 得F2红眼雌 (XWXW、XWXw) 、红眼雄 (XWY) 、白眼雄 (XwY) 。该设想的正确性还需通过实验来验证, 学生很自然想到测交实验:用F1中红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交配, 利用设想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实验的实际结果与预测完全一致, 说明果蝇白眼控制基因 (w) 位于X染色体上的这一试验假设成立, 并且也为基因处于染色体上这一结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当摩尔根发现这些奇妙的现象之后, 他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利用果蝇做了大量的实验, 最后发现了基因的互换定律。
二、染色体组这一概念源于果蝇染色体组成研究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 人教版教材“染色体变异”一章节是最难攻克的教学难点之一, 其中染色体组的概念最难理解。如何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教材中以果蝇的染色体组成来分析染色体组的概念。雄果蝇的染色体组成为三对常染色体+XY四对同源染色体, 通过减数分裂形成精子, 此时同源染色体分离开来, 而非同源染色体则随之自由结合。精子中染色体组成为三条常染色体+X或三条常染色体+Y, 果蝇精子中的染色体由形态、功能各不相同及共同控制其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组成。书上说“雄果蝇精子中的染色体组成就是一个染色体组”, 通过以上分析后, 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可为何用果蝇进行试验来论证染色体组概念?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果蝇的染色体和其他生物相比非常少, 只有四组染色体, 其中最为神奇的一部分是果蝇的唾腺染色体。科学家们经过研究发现, 果蝇身体内部的唾腺可以不停复制, 在复制过程中可以始终不分开。因此, 果蝇体内的唾腺染色体较之于其他类型的生物而言要大很多, 因此常被称为巨型染色体。通过现代先进光学显微镜的应用, 可对果蝇唾腺中的染色体进行更为直观的研究, 使实验过程中的遗传操作更为容易。基于这些问题的考虑, 现代教科书中基本上都选择了果蝇来对其进行说明和教学, 这样简单、易懂。
三、在高中生物练习和试题中, 经常会出现与果蝇性状遗传基因有关的问题
在之前的遗传学研究过程中, 科学家试图让果蝇进行无数次变异, 这主要是因为果蝇自身的突变性状非常多, 基本上都属于形态变异, 这些变异有助于科学家们今后的观察和研究。
就目前我国的高中生物而言, 很多遗传、伴性遗传和染色体等内容以及试题都涉及果蝇。学生在完成课后作业或是在答题的时候, 常遇到果蝇突变性状的问题, 这些让学生原本就非常烦恼的问题以作业或考试的形式出现, 更让他们觉得非常困难, 且高考的生物试题中通常不会少了这类问题。从这些频繁出现的关于果蝇的试题中我们不难发现, 掌握好果蝇的生物遗传和变异方式, 对学生今后的生物学习会有很大帮助。
3.高中生物必修一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篇三
教材把握:
《十八岁和其他》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向青春举杯”这个专题里的一篇文章。它是台湾作家杨子在长子东东十八岁生日来临之际,以自己深刻而具体的人生感受,围绕十八岁所关涉的人生话题而作的一篇散文佳作。全文以谈话式的行文方式,以朴素真挚的语言,诉说了对孩子的理解、期望、深爱,给了他一份珍贵的生日礼物。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在学习方式上需采用教科书建议的“活动体验”;同时编者的意图是想利用这篇课文创设两代人对话交流的平台,引导学生以自我的生活经验来解读文本,与同学、教师、父母进行交流,加深对青春、人生话题的感受与思考,从而促进精神成长,完善自我人格。基于这三方面的考虑,本课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三个环节:创设情境,整体感知;分组交流,重点探讨;借鉴吸收,课外延伸。切实地将自主与合作、整体与部分、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相结合。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把握书信体文章的行文方式和语言特点。
2、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阐发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加深对青春、人生的思考与认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父母对渐渐长大成人的子女的一份特殊的爱。
正确处理两代人之间的矛盾,理性认识读书的苦与乐。
学习谈话式的行文方式以及运用小标题来组织文章结构的写作手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整体感知
1.激情导入
十六岁是花季,十七岁是雨季,那么十八岁又是怎样的季节呢?当十八岁生日来临的时候,你想收到怎样的礼物呢?是一款时尚的MP3还是一双高级的运动鞋?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文章是一位父亲在长子十八岁生日之际,送给儿子的一份特别的礼物——一封充满关爱的生日贺信。这便是杨子先生的《十八岁和其他》。(板书课题和作者)
2.教师有感情地配乐朗读课文。(其目的在于通过柔和的音乐、动情的朗读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
3.概括说明课文四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
第一部分:作者面对孩子十八岁时的心情。
第二部分:两代人的矛盾与冲突。
第三部分:读书的苦与乐。
第四部分:作者规劝孩子珍惜青春。
二、分组交流,重点探讨
1.教学过程
前后四人为一小组,围绕教师提示的若干问题,进行思考、讨论、交流。组内讨论时,要求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用记录关键词的方式写下相关的讨论内容。教师在学生讨论时,需倾听学生发言,并就一些问题给予相关指导。然后全班再就某些重点、难点问题进一步探讨,真正做到师生、生生的信息互通、观点碰撞、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2.问题设计:
第一部分:
(1)面对步入十八岁的孩子,作者的心情是怎样?文中哪些语句表明了他的心情?
明确:
文章第一部分有三个段落,每个段落都表达了作者一份特殊的心情。
第一段:矛盾、失落的心情。即“孩子长大了”的欣慰与似水流年的迷惘相交织。
第二段:担忧的心情。怕因自己的不经心或任性等,给孩子造成伤害。
第三段:高兴、满意开怀的心情。即“自己的孩子长大得能够兼为挚友了”。
第二部分:
(1)作者认为造成两代人矛盾的原因是什么?他提出了怎样的解决办法?
明确:
造成两代人矛盾的原因有四点:①受到流行文化观念的影响。②父母的愚昧和落后。③下一代对父母生活经验的无条件否定以及年轻人盲目反抗与追求“成熟”、“独立”的急躁。④两代人之间缺乏沟通,缺少平等与理解。
解决办法:①孩子们要避免受流行的“父与子”观念的影响,避免轻率地对父母下评判。②父母要更新思想,追上时代的步伐。③双方要像朋友般把问题摊出来谈谈,共享喜乐,分担忧愁。
(2)在生活中,你们是否与父母发生过矛盾?当有了矛盾后,你与你的父母又是如何处理的?
提示:
青春不是盲目冲动的借口,也不是反叛忤逆的资本,成熟的青春应该是理性、和谐的发展。当我们与父母之间发生矛盾时,不管怎样,都应尽量与父母倾谈、沟通,应该明白父母对于我们的任何行为都只有一个动机,那便是关怀我们的幸福。任何父母都不会去害自己的孩子,因为我们是父母心中最柔软的一块地方,所以不要轻易地伤他们的心。
(3)朗读第二部分的第三、四段。如果将它改成:“我有错误,你也有许多错误,你必须在踏进反抗的年龄时,不要受流行的父与子观念的感染,不要摭拾一些概念、术语、不要轻率地对父母下判断。……你们兄妹必须把父母看作可以谈心的知己……”你觉得在表达效果上有何不同?
明确:
原文的语言比较委婉,亲切,以尊重的口吻和商量的语气与孩子对话,体现了一种平等、民主的交流氛围。而改后的段落,则有一种盛气凌人的感觉,更像是上级对下级的命令。
第三部分:
(1)在孩子面临大专联考而深感读书之苦时,作者的态度是怎样的?
明确:
在孩子面临大专联考而深感读书之苦时,作者的态度是矛盾的。虽然同情孩子读书苦,但不能不鼓励和要求孩子,甚至鞭策他尽力去争取一场残酷升学竞争的胜利。同时作者还祈祷孩子有天能做个率性的读书人,在学问的海洋中,能够其乐融融。
(2)结合自己的求学经历,谈一谈你读书的苦与乐,想一想读书的苦和乐一定是对立的吗?
提示:
读书总是有苦有乐的,就好像有上坡必有下坡一样,它是硬币的两面。作为学生,读书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就算苦些,那也是生活的颜色。也许苦中作乐也不失为人生一种境界。
第四部分:
(1)作者对步入十八岁的孩子提出了哪些希望?
明确:
作者希望孩子不要想得太复杂、太现实,希望他们保持纯真,永远有一颗赤子之心;希望他们能珍惜青春的美好时光。
(2)在第四部分的第一段中,作者用“十八岁使我想起……使我想起……”这样的句式表达了他对青春的感受。你们能否也仿照上面的句式,写一段话来表达对青春的理解呢?
提示:
句式仿写是高考考点之一,本质是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遇到优美的句式,教师不妨让学生进行仿写,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3)读完全文后,你能否总结出这篇文章的行文方式和语言特点?
明确:
这是一篇书信体文章,全文以一种与孩子娓娓交心的谈话行文方式展开,语言朴素、感情真挚,淋漓尽致地表达了父母对儿女的爱。除此之外,作者还运用小标题来结构文章,使复杂的青春命题得到简化,获得了非常清晰的写作思路。
三、借鉴吸收,课外延伸
课后写一段话记下你从文中所受的启示以及获得的教益?
1.课后与父母一起再读课文,彼此交流、沟通,然后就谈话内容写篇日记。
2.课后写五条给父母的建议,交予父母阅读,互相谈心、交流。
3.课外阅读语文读本上的《傅雷家书(三则)》,进一步学习书信体文章的写作。
(注:第2、3题学生可以任选一题完成。)
4.高中生物必修一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篇四
学习目标:
1、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与认识。从而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例如学习专题一“向青春举杯”的板块一“吟诵青春”:
(1)能够结合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理解并说出不同时代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毛泽东通过对壮丽山河的描写不仅抒发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感情,也表现了主宰山河的壮志;郭小川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和火一般的激情,号召和鼓励青年积极投身祖国的建设事业;食指凭着年青、热烈、执着,挣扎着摆脱现实的羁绊,憧憬美好未来。(2)能说出自己对青春的理解,意识到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和完善自我人格的重要。学习专题三第二板块“漂泊的旅人”,能理解文本中家、家园、故乡等概念的具体内涵,理解文本所涉及的归家、返乡与出走、离家等关系,从而明白家乡对人的意义,激发起爱家乡的感情,再推广到爱祖国。又如专题四第三板块“湖山沉思”,具体目标是:通过与文本的对话,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应该像山一样把自己看成大自然的一员,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
2、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例如学习专题三“月是故乡明”,要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反复研习,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进一步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又如,学习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1)通过探究,了解学习之道,了解获取教养的途径,树立正确的学习观;(2)学习探讨阅读经典和求知问道的作用,探讨独立思考与创新的关系,学会质疑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习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
3、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例如学习第一专题第一板块“吟诵青春”四首诗歌,让学生在理解、感受的基础上朗诵,在朗诵揣摩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感受,从而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内容,传达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并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学习第二专题第二板块中的两篇文言文《劝学》《师说》,通过朗读培养文言语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从而获得好学和尊师两种良好的教养。
4、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例如学习第二专题第二板块两篇文言文,(1)积累下列文言常用实词:劝、中、假、绝、师、传、道、圣;辨析下列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于、而、故、焉、乎、之、其;(2)理解文中有哲理的句子,如“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等;(3)背诵《劝学》,《师说》。
5、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如学习主题四第二板块《赤壁赋》和《始得西山宴游记》。两篇文章异曲同工,都是在特殊的人生境遇中感悟自然的佳作,大略交待作者的遭际有利引导学生理解两篇文章,感悟自然,获得精神滋养。又如学习梭罗的《寂寞》,可以先了解梭罗的独特的个人经历(居住荒野),这就为阅读提供足够的情境,从而安静地进入梭罗的世界,体会梭罗笔下那无拘无束的心灵牧歌。
6、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例如阅读《语文读本》必修一,阅读课文节选部分以外的章节,阅读你感兴趣的作家的作品,阅读经典著作(至少一部)。
7、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而书信和诗歌就是传达内在情感的重要方式。例如,食指借诗歌这一艺术形式,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8、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例如《劝学》一文,一开始就明确地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中心论点,接着围绕这个论点分别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角度进行论证,从而严谨而有力地阐述了自己对学习的看法。
9、进一步提高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例如,专题三《想北平》一文,老舍先用记叙的表达方式交待自己对如何写北平的考虑,接着用抒情和议论的表达方式直接说出自己对北平的爱;接着细细地描写北平的特点,间接地抒发对北平的喜爱,最后以“真想念北平呀!”抒发自己真挚而复杂的感情。全文将多种表达方式有机结合,感染力强。
10、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如梭罗的《瓦尔登湖》,作者通过对瓦尔登湖的细心观察,描摹了《瓦尔登湖》“寂寞”特点,同时在写景中融入了自己的感受和思想。
教学建议:
1、新课程强调学生的活动和体验。活动体验的关键是体验,体验是指由身体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体验性是现代学习方式的突出特征。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把握两个方面的基本要求。第一,强调经历与参与。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积极思考,而且要求学生积极倾听、开口、动手,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既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又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基于此,体验强调学生参与,强调 “活动”,强调“实践”,强调“探究”,强调“经历”。第二、重视直接经验。从课程上讲,就是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发掘学生经验的课程价值。从教学角度看,就是要鼓励学生对文本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从学习角度说,就是要把直接经验的改造、发展作为学习的重要目的,间接经验要整合、转化为学生的直接经验,成为学生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应该说,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和人格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
如第一专题的第二板块“体悟人生”,这一板块提供了两篇学习材料,要指导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解读文本,并通过与家人、与同学、与老师的对话与交流,加深对学习材料中青春话题的感受与思考,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不断促进精神成长,完善自我人格。这一部分教学,要把握“体验”、“对话” 的教学要点,切实转变学习方式,达成专题教学目标。
《十八岁和其他》主要用来创设两代人对话交流的平台,期待用这一材料引发家长的共鸣,引导学生以自我经验与文本展开对话,促成两代人就青春与人生的有关话题,真诚、平等而深入地交流,进而使学生获取对人生的理解与感悟。《我的四季》应避免用“文本研习”的方式组织教学,对一些富有哲理的语句,不要引导学生过多地去品味、鉴赏,而要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去解读,想想这些句子蕴含的人生道理自己有过多少真切的体验。
2、问题探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式。在文本阅读中,借助教科书预设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和理解,从中学习探究的方法,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批判意识,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和素养。阅读探讨的目的是培养语文素养,探讨不能游离语文学习目标。探讨的基础应当立足学习文本。教师要引导学生尊重文本,通过文本的语言和文学内涵,理解和感
悟作者的观点和情感,领会作者的表达方式,从中获得语言素养和人文素养。问题探讨可采用通常的讨论交流、质疑论辩、比较辨析、假设推理等方法。变接受式学习为自主学习,需要激发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要求学生通过阅读体验和思考研究得出自己的结论。作为学习主体的个人,首先要有探究的意识,懂得通过自主探讨获得的能力是最有价值的语文素养。学生通过对专题学习材料作多角度的富有创见的阅读,尽可能深刻全面地思考遇到的问题,然后在这一基础之上开展合作探究。只有培养学生个人的探究意识,才有可能培养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而合作探究才会成为一种可能。
比如,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分为三个板块,教学时按要求对每一板块作整体探究。探讨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能否得到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能否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能否保持和发展探讨的兴趣。专题的核心思想是“获得教养的途径”,探讨须在这一主题的总领之下。黑塞文章的中心思想是阅读经典,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展开探讨。为什么作者强调阅读经典作品?对经典作品为什么要反复阅读?为什么提出“爱的阅读”?为什么经典作品能陶冶人的情操?
3、朗读。朗诵实际上是基于理解的声音呈现,其要点是“心悟口诵”。因为“凡音者,产乎人心者也,感于心则荡乎音”。播音专家张颂教授也指出,朗读作品“必须从全篇着眼,深入探究饱含着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找到文字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内心依据”,“不从内心依据出发去研究语言发动的全过程,就不能揭示朗读的真切奥秘,也就不能说是认识了朗读的真缔”。可见,强调理解与感受是朗读的基本规律所在。
比如第一专题第一板块“吟诵青春”,这一板块教学的重点应该是意义的构建与呈现,就是要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方法,使学生把文本与直接、间接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对文本产生富有“个人意义”的理解,并用恰当的声音形式来呈现这种理解。例如,《相信未来》第3节的诵读,应该引导学生反复揣摩诗句的含义,寻找恰当的停顿方法,是“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还是“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通过对比可以看到,“手指”与“排浪”、“手掌”与“大海”构成比喻关系,只有这样的巨手,才能摇曳曙光那枝笔杆。可见,后一种停顿方法,能够准确表现诗人奇诡的想象和诗作壮阔的气势。在具体教学中,了解毛泽东青年时代学习生活的经历,分析《致青年公民》、《相信未来》、《六月,我们看海去》的内在情感旋律,把握诗歌的意象,都有助于加深理解诗作内容,有助于寻找传达诗作思想情感的声音形式。同时,也要注意“活动体验”的基本要求,不能用理解、感受代替朗读,把这里的学习活动变成诗歌鉴赏。
4、评点。古人讲读书不动笔等于不读书。读书不是纯粹单向的、被动的接受,同时也是在思考,思考有了心得,就随时记下来,书的天地边角空白处都是记录的地方。因此,评点不仅仅是一种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习惯,一种读书的好习惯,要提醒学生最好能养成这样的好习惯。
从方法上讲,评点的要义是对话,是交流,是再创造。评点作为对话,是读者与文本、与作者、与想象中的文本的其他读者的交流。文本肯定是对话的第一个对象,与文本的对话是构成其他对话的前提和基础。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要注意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实际上,在阅读中,作品的局部与整体是不可分割的,因为对整体的理解是建立在局部的基础上的,而且,从阅读的过程看,也是由局部到整体次第展开的。有时,一些看上去是局部的地方实际上关系到作品的全局,是理解作品整体的关键。古人讲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些“眼”有的关系到全篇的结构和主旨,关系到作品情感的转换,甚至是给全篇写作方法和风格定调子的地方,我们在评点时就要注意到。比如“乡土情结”,《前方》中由摄影作品引出“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等,都是理解文章的关键所在。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对局部的理解又离不开作品的整体。局部只有在整体中才能理解,整体是
局部的语言环境,比如《前方》中的“家”、“路”、“眼前与心中”,这些词语,有时是实指,有时又是比喻,有时又是在实指中寄托了另外一些含义。如果不从全篇的立意出发,不从文章特定的语境出发,是很难搞清楚的。
5、积累和整理。语文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而科学的整理有助于更好地积累,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培养学生积极和整理的习惯,使学生学有所得。如在对文本的研习过程中的字词的积累应该是一项重要目标,另外文本所涉及的作家作品及文体知识,可根据需要让学生自己整理,以便今后更好的学习,尤其是文言文学习,更需要养成积累和整理的良好习惯。如学习第四专题第二板块两篇文言文,应着重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汇、文言句式,并且背诵《赤壁赋》,实词有“属、乳、止、舞、泣、危、洞、举、卒、是、觉、异、穷、志”;虚词有“之、然、于、而、其”。在文言词汇的学习过程中,应根据文言现象进行整理,词汇现象有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
6、知人论世。让学生深入到文本的内部,与文本建立起亲密无间的对话关系,预习和反复阅读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反复阅读,才能打消与文本的陌生感。另外,预习还应当解决与文本相关的一些背景知识,包括作者、写作背景、文体知识等等。如果是节选,那最好能对原作有大致的了解,如果能围绕文本扩大一些阅读范围就更好了。
如第四专题“像山那样思考”第二板块“感悟自然”的两篇文言文:苏轼的《赤壁赋》和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可采用多种方式,介绍相关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赤壁赋》作于元丰五年,这一年是作者遭“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的第三年。诗人在废黜黄州的困顿处境中,并没有真正心灰意冷,走向消沉,旷达的胸怀使他随缘自适,善于处穷,并不忘时时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而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写于唐宪宗元和四年,即作者遭贬到永州的第五年,永州地处湖南两广交界处,时为荒蛮之地,但此地佳山秀水,景色优美,为作者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柳宗元待罪谪居,虽“恒惴栗”,却不忘寄情山水,写下许多游记。《始得西山宴游记》就是著名的“永州八记”的第一篇。教师引导学生回到对文本的研读上来:在相似的人生境遇中,苏轼的“乐水”和柳宗元的“乐山”有什么共同之处?学生可能或多或少说一些,但未必能切中肯綮,教师应启发学生进一步熟悉文章,将这个问题的答案留置到文本研习的最后阶段来回答。
7、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往往不是通过“系统化”、“序列化”就能实现的。写作是最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写作的过程是动态过程,而“序列教学”设定性强,难以考虑教学对象,缺乏必要的写作情境,收效有限。就写作能力作考察,一些人写作能力比较强,一般并不是通过“写作训练”而实现的,而更多的是依靠阅读感悟和积极的写作实践,如果作文教学能改变思路,能帮助他们拓宽写作的天地,尽可能地让他们有自由写作的空间,以调动他们的写作兴趣,激活他们的才思,发扬写作激情,在他们对写作产生兴趣,并积累了一定经验时,再适当的有针对性地提高他们的基本技能,这种方法是可行的。
书信是我们传递情感的途径。需要特别提醒的是,第一专题的书信写作是在一种虚拟的情境中进行的,要把握住书信内在的情感,在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的基础上完全把自己融进虚拟的情境中。
诗歌是浓缩的情感,是心灵最好的歌唱方式之一。你有过写诗的冲动吗?何不尝试用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表达你的情感呢?
有必要再次思考读和写的关系。没有大量的阅读,没有大量可供借鉴的学习材料,没有对经典作品的思考感悟,仅仅凭教师讲技巧,仅仅凭教科书有关知识的讲解,写作能力是很难得到提高的。教科书以专题组织教学,为学生打开丰富的资源宝库,借鉴专题文本,让学生在大量感情充实的作品阅读中得到启发,在教科书创设的写作情境中写作。
结合第一专题学习可设以下作文题:(1)《十八岁和其他》写于1966年,当年的东东早
已不再青春年少,在岁月的轮回中,他一定有了更多的人生体验。请以“老东东”的身份,围绕“青春”话题,给自己上高一的孩子写封信。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2)选一幅你最喜欢的儿时照片,面对照片,你会想起许多往事,可能会有一种忽然长大的感觉,人生充满了许多这样的自我发现。你有什么想告诉大家的吗?请以“长大”为题,写一篇文章。(3)青春时代写下的诗篇有可能照亮你的一生。诗人食指“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你准备用什么方式写下“相信未来”呢?请写一首小诗,寄托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
8、写作与阅读密不可分,必修一议论文写作必须结合专题二阅读学习。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读书求知的原则和方法,我们认识到读书求知、从师而学是获得教养的途径,具备独立思考的意识的重要性。你在学习生活中,也许有过困惑,也一定有许多体会和感悟,这些,都是有价值的写作材料。
写作要有一个明确的中心,要以负责的态度准确地陈述自己的看法。文章要谈什么问题,表明什么样的观点,必须对读者负责,对自己负责。发表见解要真诚坦率,鲜明不含糊,敢于标新立异。为使文章有说服力,论述时要深入分析,尽可能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明确的中心要一贯到底,凡与文章中心无关、有可能会导致歧义的内容,即使语句精彩,也不宜出现。参考作文题,也可以根据话题范围和写作提示自拟题目写作:(1)读书是为了获得知识和教养,但读书的方式是自由多样的。你的课外读书方式一定是富有个性和趣味的,请以“我的读书故事”为题,写一篇文章。(2)自古以来,人们总在强调“苦读”、“勤学苦练”、“刻苦学习”等等,这类词语会使人们对读书产生什么样的感觉?读了本专题,你是如何思考这个问题的?请以“读书的苦乐之境”为题,写一篇议论文。(3)韩愈字退之,岳飞字鹏举,朱自清字佩弦,钱钟书字默存„„人们选取与名的含义相关的字以表德行、特性,体现自我期待和精神追求,这是中国独特的语言文化现象。你想给自己起一个字吗?翻检词典选几个你喜欢的词,推敲含义,选定最能表现你个性和精神追求的字词,叙述选择的过程和原因。
9、通过专题三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明白:故乡,是我们每个人一生的精神故园。如果我们注定一生要不停地回望,故园是我们的目光惟一永远不变的方向。对故乡家园的爱是一种血脉相连的情感,所有关于家园的深沉思考,都是在此基础上的升华。
散文写作要能灵活地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手法。叙事要简练生动,描写要精当传神,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创设意境深远,在叙述描写的基础上辅以适当的议论和抒情,做到贴切自然,易懂耐读。
参考作文题:(1)有许多事物能唤起我们对故园的怀想:老树、老街、老房子,庭院门前的池塘,房屋后面的菜畦,那一塘的荷花,那童年的风筝„„想想夕阳的余晖和袅袅的炊烟,想想母亲呼儿唤女的声音„„请把自己置身于某个情境之中,以“静听回声”为题,写一篇作文。小组进行交流、评选,再将全班选出的文章汇编成一期小报。也可利用校园网粘贴自己的作品,或制作成相关主题的网页。(2)一个人只有在离开故乡后,才能真正地懂得故乡。你有没有想象过,在十八岁的时候,你会背起行囊走向远方?在远方,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在等待着你呢?请以“在远方”为题,写一篇文章。(3)有的人一生漂泊,有的人终生不离故土,有的人少小离家老大回。人生的轨迹可能会不同,但是每个人的心灵都会远游,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请以“在路上”为题,写一篇文章。题(1)是从故乡的某个具有特定意义的场景、情境出发,以“静听回声”为题作文。写作这个题目,重要的是选材,场景、情境不一定要大,但一定是比较典型的,它是进入乡情乡思的切入点。依靠它,可以进入到对故乡的叙述中,而且,这个具体的事物或场景最好是与写作者有些关联的,是包含了作者的情感记忆的,这样写出来才有感染力,才能引发人情感上的共鸣。题(2)为“在远方”,写作这个题目要兼顾到三个方面,根据提示,这个题目首先是想象性的,是面向未来的,要启发学生想象未来的岁月,他们会离开家乡,离开故土;其次,这个离家又要
是具体的,要设想具体的故事、具体的场景;再次,立意又要落到“返回”上,写远方是为了写故乡,写思乡,要写出对故乡的深刻的认识,表达“一个人只有在离开故乡后,才能真正地懂得故乡”这样的道理。所以,对“在远方”这一情境和故事的描写与叙述,实际上是为这一主题服务的。题(3)是 “在路上”,这个题目扣住的是心灵的远游、“精神家园”,所以在立意上与“在远方”是有区别的,它表达的空间比较大,要注意虚实结合,不能只写实在的“在路上”,所以,即使实写“在路上”,最终也要落到心灵,落到精神层面,落到人在寻找精神家园时的漂泊感和对理想的追求上。写作这一题目可以让学生对《乡土情结》、《前方》多加研读。
相比较而言,《想北平》、《今生今世的证据》的记叙与抒情要明显一些;《我心归去》的抒情性要重一点;而《乡土情结》、《前方》则议论要多一点。在进行写作指导时要让学生对它们进行分析、借鉴,让他们根据各自的主题、题材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既要综合运用,又要有所侧重。
10、写景文章要能写出景物的特点,就必须仔细观察,用心思考,使客观之景也成为你的心中之景。要善于在写景中融入自己的感受和思想;否则,难免肤浅和空洞。认真学习专题四,从选文中吸收思想滋养,并借助写作技巧。大自然不仅无私地养育了人类,而且给我们以精神的滋养和生命的启迪。我们应该“像山那样思考”,倾听高山的心声,聆听秋月的细语„„想一想我们可以从大自然中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5.高中生物必修一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篇五
设问引入→“问题探讨”→体验“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阐述“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一)情景创设
教师:同学们,在前面我们制作真核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中,遇到过用什么材料做细胞膜的问题,现在有三种材料:塑料袋、普通布和弹力布,你选用哪种材料呢?为什么?
学生:细胞膜很薄,是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边界。
学生: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能够控制物质的进出,让一部分物质通过,其他物质不能通过。学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告诉我们,细胞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胀大和缩小,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弹性。
学生:塑料袋只能满足作为系统边界的要求,普通布能够满足系统的边界和让一部分物质透过这两项功能的要求,只有弹力布能够满足前面提到的三项功能的要求。
教师:大家进行选择的依据是利用了细胞膜的功能,这体现了什么样的生物学思想呢? 学生: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思想。
教师:实际上,弹力布也并不能完全代替生物膜。要找到更好的材料,我们还需要对细胞膜的结构有更深的认识。
(二)师生互动
1、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教师: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有一个过程的,科学家当年正是怀着对物质跨膜运输现象产生的疑问,开始了对生物膜结构的孜孜以求地探索,历经了一百多年时间,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直到现在仍有许多科学家在继续深入研究。让我们一起重温一下这段历史,会让大家对科学过程和本质的理解有所启发。我想让大家穿过时空隧道,回到一百多年前,假想一下:如果你是当时的一位科学家,你会怎样去研究细胞膜的结构?(提示学生,引导他们明白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还不能亲眼看到生物膜,无法想像它的结构是什么样的,通过什么办法进行第一步的探究呢?引导学生看教材后明白当时科学家是从生理功能入手来探究的,通过实验观察,科学家才有严谨的推理,提出膜是由脂质组成这一假说,提示学生作出科学探究过程中作出假设后的步骤是什么(通过实验来验证假设),从而进入下面的学习。
学生:可以从现象入手,去进行推测。
教师:这就是生物学研究上常用的一种科学方法——假说法。这也是我们今天探究生物膜的结构的一个重要的方法,下面,就让我们沿着科学家的足迹,和科学家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问题(1):探究细胞膜的组成成分是什么? 展示材料①:欧文顿的实验及其相关的图片
时间:19世纪末 1895年 人物:欧文顿(E.Overton)
实验: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过上万次的实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是不一样的:凡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教师:根据实验,你能提出什么假说? 学生:提出假说:膜是由脂质构成的。
教师:在得出结论之后,还有没有必要对膜的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呢? 学生:有必要,通过鉴定能更准确地说明问题。
教师:那为什么一开始不直接对膜的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呢? 学生:当时的技术不能实现。教师:这说明什么问题呢?
学生:这说明技术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教师:直至20世纪初,科学家才能第一次将细胞膜从哺乳动物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化学分析表明,膜的主要成分的确是磷脂和蛋白质。从而以实验说明了欧文顿的假说是成立的。也就是说假说是在实验与观察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同时又需要更进一步的实验来证明。
问题(2):探究这些物质是如何组成膜的?
出示资料②:1917年欧文·朗缪尔将提取的膜质铺展在水盘的水面上,发现脂在水面上形成一薄层,单脂层亲水的头朝向水面,疏水的尾背离水面。于是他提出:磷脂分子是一种由甘油、脂肪酸和磷酸所组成的分子,结构既有疏水基团(尾部),又有亲水基团(头部)。因为磷脂分子的“头部”亲水,所以在水—空气界面上磷脂分子是“头部”向下与水面接触,尾部则朝向空气一面。这样磷脂分子可以在空气和水的界面上展开为一层。
教师:大家分组讨论,利用手中的磷脂分子模型摆出下面两种情况下磷脂的分布情况①在空气-水界面上②完全浸没在水中
学生:小组代表上黑板演示
展示材料③:戈特 和格伦德对血影的研究 时间:1925年
人物:荷兰科学家Gorter和Grendel 实验:两位科学分离纯化了红细胞,从一定数量的红细胞中抽提脂类,按Langmuir的方法进行展层,并比较展层后的脂单层的面积和根据体积所推算的总面积,发现提取的脂铺展后所测的面积同实际测量的红细胞的表面积之比为(1.8~2.2)∶1,约为两倍。
教师:假如你是当时的科学家,当你做实验时发现单分子的磷脂分子正好是红细胞的两倍时,大胆地展开你的想象力,你能做出什么假说?
学生:细胞膜中的磷脂是两层的。
教师:那这两层磷脂分子在细胞中又是怎样排布的呢?再分小组讨论、利用你手中的模型摆出来吧。学生:分组讨论,共可有六种排布方式,并提出细胞膜应两面都处于水环境中,所以讨论得到正确的排布方式。
问题(3):那蛋白质和磷脂的位置关系又是如何的呢? 展示材料④:罗伯特森的单位膜模型 时间:1959年
人物:J.D.Robertson罗伯特森
实验:用超薄切片技术获得了清晰的细胞膜照片,显示暗—明—暗三层结构,厚约7.5 nm,它由厚约3.5 nm的双层脂质分子和内外表面各为厚约2 nm的蛋白质构成。
提出假说:连续的脂质双分子层组成膜的主体,磷脂的非极性端朝向膜内侧,极性端朝向膜外两侧,蛋白质以单层肽链的厚度,通过静电作用与磷脂极性端相结合,从而形成蛋白质—磷脂—蛋白质的三层结构,称之为单位膜。他提出真核细胞与原核细胞具有相同的膜结构。单位膜模型的主要不足在于:把生物膜的结构描述成静止的、不变的,这显然与膜功能的多样性相矛盾。
单位膜结构模型继承了前人的有关结论,又成功地利用了先进的电子显微镜的观察结果作为证据。但是他将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刚性的结构,这一点很快又被新的技术手段下的实验所否定。
问题(4):有什么证据证明细胞膜中的物质不是静态的呢?
教师放映变形虫的变形运动、白细胞吞噬病原体、细胞分裂的动画,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膜不是刚性结构。展示材料⑤:荧光标记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
时间:1970年 人物:Larry Frye等
实验:将人和鼠的细胞膜用不同荧光抗体标记后,让两种细胞融合,杂种细胞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放置一段时间后发现两种荧光抗体均匀分布。
提出假说: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教师:很好,在继承前人的结论基础上,结合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又有科学家提出一些关于生物膜的分子结构模型。其中1972年桑格(S.J.Singer)和尼克森(G.Nicolson)提出的流动镶嵌模型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好,学到这里,纵观整个人们对建立生物膜模型的探索过程,我们有些话题想让大家思考讨论。以讨论小组的形式开展课堂讨论交流。
(1)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不是就完美无缺了呢?请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不可能完美无缺。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永无止境,随着实验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改进,对膜的研究将更加细致入微,对膜结构的进一步认识将能更完善地解释细胞膜的各种功能,不断完善和发展流动镶嵌模型。的确,流动镶嵌模型是目前人们普遍认同的,但它无法完美地回答生物膜的所有功能。所以后来不断提出一些新的模型,如Wallach于1975年提出晶格镶嵌模型;Jain和White于1977年提出板块镶嵌模型等,迄今为止,已提出的生物膜结构模型达几十种之多,生物膜的结构模型虽然有很多种,但被广泛接受的结构模型基本内容是趋向一致的。其要点和特点基本相同,主要包括膜的分子组成和结构特征。
(2)纵观整个人们对建立生物膜模型的探索过程,你能谈谈实验技术的进步起到怎样的作用? 学生: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如血影的制取和化学成分的鉴定技术使人们认识膜的化学组成;电子显微镜的诞生使人们终于看到了膜的存在;冰冻蚀刻技术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使人们认识到膜的内外两侧并不对称;荧光标记小鼠细胞与人细胞的融合实验又证明了膜的流动性等。没有这些技术的支持,人类的认识便不能发展。
(3)分析生物膜模型的建立过程中,结构与功能相适应是如何得到体现的?
学生: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始终引导人们不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使人类一步步接近生物膜结构的真相。例如,不同生物膜的功能是有差异的。在生命系统中,一般来说,功能的不同常伴随着结构的差异,而早期的生物膜模型假定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相同的,这显然与不同部位的生物膜功能不完全相同是矛盾的。还有,不同膜的厚度也不完全一样。由此促进学者们重新研究脂质和蛋白质相互作用的问题。一些学者使用了更加先进的技术,运用红外光谱等技术证明,膜蛋白主要为球形结构。冰冻蚀刻电镜技术又证明,脂双层中分布有蛋白质颗粒,这样又发展了生物膜模型。生物膜中存在不同种类的蛋白质,以及蛋白质在生物膜中的不同分布情况,恰能较好地解释不同结构的生物膜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
(4)分析生物膜模型的建立过程,你受到什么启示?
学生:科学研究是要在实验和观察的基础上,通过严谨的推理和大胆的想象,提出假说,再通过实验进一步地验证假说。
学生:科学研究依赖于技术的进步,技术进步了,可以得到更多新的实验数据。学生:科学发现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到许多科学家的辛勤工作。
学生:科学发现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验证、修正和完善发展的。
学生:科学家的观点并不全是真理,还必须通过实践验证;科学学说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完善。教师:那流动镶嵌模型的具体内容是如何的呢?
(1)磷脂双分子层是生物膜的基本支架。其中磷脂分子的亲水性头部朝向两侧,疏水性的尾部相对朝向内侧。
(2)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这里体现了膜结构内外的不对称性。
(3)在细胞膜的外侧,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构合形成的糖蛋白,叫做糖被。糖被与细胞识别、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有密切联系。
6.生物高中必修一知识点 篇六
生物高中必修一知识1
第一节 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相关概念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二、病毒的相关知识
1、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主要特征:
①个体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间,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②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
③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
④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
2、根据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三大类。根据病毒所含核酸种类的不同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见的病毒有:人类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AIDS)]、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类天花病毒、狂犬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
第二节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细胞种类:
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1、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无核膜、无核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个环状DNA分子)集中的区域称为拟核;没有染色体,DNA不与蛋白质结合;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2、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DNA与蛋白质结合而成);一般有多种细胞器。
3、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蓝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4、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植物、真菌(酵母菌、霉菌、粘菌)等。
三、细胞学说的建立:
1、1665 英国人虎克(RobertHooke)用自己设计与制造的显微镜(放大倍数为40-140倍)观察了软木的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细胞的构造,并首次用拉丁文cella(小室)这个词来对细胞命名。
2、1680 荷兰人列文虎克(A.vanLeeuwenhoek),首次观察到活细胞,观察过原生动物、人类精子、鲑鱼的红细胞、牙垢中的细菌等。
3、19世纪30年代德国人施莱登(Matthias Jacob Schleiden)、施旺(TheodarSchwann)提出:一切植物、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这一学说即“细胞学说(CellTheory)”,它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生物高中必修一知识2
第一节 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非生物界都可以找到
2、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存在差异性: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细胞内的含量与在非生物界中的含量明显不同
3、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有20多种
4、在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化合物是水(85%-90%);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7%-
10%);占细胞鲜重比例最大的化学元素是O、占细胞干重比例最大的化学元素是C.第二节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一、相关概念:
1、氨基酸: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
2、脱水缩合: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水。
3、肽键:肽链中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4、二肽: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个肽键。
5、多肽: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链状结构。
6、肽链: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肽链。
二、氨基酸分子通式:
NH2—(R — C H —COOH)
三、氨基酸结构的特点:
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如:有—NH2和—COOH但不是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叫氨基酸);R基的不同导致氨基酸的种类不同。
四、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数目、种类、排列顺序不同,多肽链空间结构千变万化。
五、蛋白质的主要功能(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1、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如肌动蛋白;
2、催化作用:如酶;
3、调节作用:如胰岛素、生长激素;
4、免疫作用:如抗体,抗原;
5、运输作用: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
六、有关计算:
1、肽键数 = 脱去水分子数 = 氨基酸数目-肽链数
2、至少含有的羧基(—COOH)或氨基数(—NH2)= 肽链数
第三节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1、核酸的种类: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
2、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对于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
3、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DNA为脱氧核糖、RNA为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组成DNA的核苷酸叫做脱氧核苷酸,组成RNA的核苷酸叫做核糖核苷酸。
4、DNA所含碱基有:腺嘌呤(A)、鸟嘌呤(G)和胞嘧啶(C)、胸腺嘧啶(T)
5、RNA所含碱基有:腺嘌呤(A)、鸟嘌呤(G)和胞嘧啶(C)、尿 嘧 啶(U)
6、核酸的分布: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第四节 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一、相关概念:
1、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主要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等;
2、单糖:是不能再水解的糖.如葡萄糖;
3、二糖:是水解后能生成两分子单糖的糖;
4、多糖:是水解后能生成许多单糖的糖.多糖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葡萄糖;
5、可溶性还原性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
生物高中必修一知识3
第一节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一、细胞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质(约50%)和蛋白质(约40%)还有少量糖类(约2%--10%)。
二、细胞膜的功能:
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三、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对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其性质是全透性的。
第二节 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一、相关概念:
1、细胞质:在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原生质,叫做细胞质。细胞质主要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
2、细胞质基质:细胞质内呈液态的部分是基质,是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3、细胞器:细胞质中具有特定功能的各种亚细胞结构的总称。
二、八大细胞器的比较
1、线粒体:(呈粒状、棒状,具有双层膜,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内有少量DNA和RNA内膜突起形成嵴,内膜、基质和基粒中有许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车间”。
2、叶绿体:(呈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具有双层膜,主要存在绿色植物叶肉细胞里),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是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还有少量DNA和RNA,叶绿素分布在基粒片层的膜上,在片层结构的膜上和叶绿体内的基质中,含有光合作用需要的酶)。
3、核糖体:椭球形粒状小体,有些附着在内质网上,有些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是细胞内将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4、内质网:由膜结构连接而成的网状物,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5、高尔基体: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在动物细胞中与蛋白质(分泌蛋白)的加工、分类运输有关。
6、中心体:每个中心体含两个中心粒,呈垂直排列,存在于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7、液泡:主要存在于成熟植物细胞中,液泡内有细胞液。化学成分:有机酸、生物碱、糖类、蛋白质、无机盐、色素等。有维持细胞形态、储存养料、调节细胞渗透吸水的作用。
8、溶酶体:有“消化车间”之称,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三、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核糖体(合成肽链)→内质网(加工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高尔基体(进一步修饰加工)→囊泡→细胞膜→细胞外
四、生物膜系统的组成:包括细胞器膜、细胞膜和核膜等。
第三节 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一、细胞核的功能:
是遗传信息库(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二、细胞核的结构:
1、染色质: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样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
2、核膜: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3、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4、核孔:实现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生物高中必修一知识4
第一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渗透作用:水分子(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作用。
二、原生质层: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三、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1、具有半透膜
2、膜两侧有浓度差
四、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失水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内溶液浓度→细胞吸水
第二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细胞膜结构:磷脂 蛋白质 糖类
二、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
第三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相关概念:
1、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
2、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要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
3、主动运输:物质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
二、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比较
三、离子和小分子物质主要以被动运输(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出细胞;大分子和颗粒物质进出细胞的主要方式是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
生物高中必修一知识5
第一节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相关概念:
1、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是生物与非生物最根本的区别,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2、细胞代谢: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的许多化学反应。
3、酶:是活细胞(来源)所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功能: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提高化学反应速率)的一类有机物。
4、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二、酶的发现:
1、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巴兰让尼用实验证明:胃具有化学性消化的作用;
2、1836年,德国科学家施旺从胃液中提取了胃蛋白酶;
3、1926年,美国科学家萨姆纳通过化学实验证明脲酶是一种蛋白质;
4、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三、酶的本质:
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合成酶的场所主要是核糖体,水解酶的酶是蛋白酶),也有少数是RNA。
四、酶的特性:
1、高效性: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许多;
2、专一性: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3、酶需要较温和的作用条件: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下,酶的活性最高。温度和pH偏高和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第二节 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一、ATP的结构简式:
ATP是三磷酸腺苷的英文缩写,结构简式:A-P~P~P,其中: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代表普通化学键。
注意:ATP的分子中的高能磷酸键中储存着大量的能量,所以ATP被称为高能化合物。这种高能化合物化学性质不稳定,在水解时,由于高能磷酸键的断裂,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二、ATP与ADP的转化
第三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一、相关概念:
1、呼吸作用(也叫细胞呼吸):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它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根据是否有氧参与,分为: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2、有氧呼吸:指细胞在有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下,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大量能量,生成ATP的过程。
3、无氧呼吸:一般是指细胞在无氧的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酒精、CO2或乳酸),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4、发酵:微生物(如:酵母菌、乳酸菌)的无氧呼吸。
二、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
C6H12O6 + 6O2——>6CO2 + 6H2O +能量
三、无氧呼吸的总反应式:
C6H12O6——>2C2H5OH(酒精)+ 2CO2+少量能量
或
C6H12O6——>2C3H6O3(乳酸)+少量能量
四、有氧呼吸过程(主要在线粒体中进行)
五、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
六、影响呼吸速率的外界因素:
1、温度:温度通过影响细胞内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的活性来影响细胞的呼吸作用。
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细胞正常的呼吸作用。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越低,细胞呼吸越弱;温度越高,细胞呼吸越强。
2、氧气:氧气充足,则无氧呼吸将受抑制;氧气不足,则有氧呼吸将会减弱或受抑制。
3、水分:一般来说,细胞水分充足,呼吸作用将增强.但陆生植物根部如长时间受水浸没,根部缺氧,进行无氧呼吸,产生过多酒精,可使根部细胞坏死。
4、CO2:环境CO2浓度提高,将抑制细胞呼吸,可用此原理来贮藏水果和蔬菜。
七、呼吸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
1、作物栽培时,要有适当措施保证根的正常呼吸,如疏松土壤等。
2、粮油种子贮藏时,要风干、降温,降低氧气含量,则能抑制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消耗。
3、水果、蔬菜保鲜时,要低温或降低氧气含量及增加二氧化碳浓度,抑制呼吸作用。
【高中生物必修一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推荐阅读:
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点09-22
[精品]高中生物 1.1 身边的生物科学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07-05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07-18
必修一生物物质输入和输出知识点07-04
生物必修一教学设计09-17
生物必修二易错点难点09-08
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思考07-14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改革10-15
浅谈高中生物教学论文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