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电企业考察报告

2024-09-15

供电企业考察报告(共8篇)

1.供电企业考察报告 篇一

工厂供电实训考察报告

这次为期两周的工厂供电实训是基于上学期我们学习的<<工厂供电>>这门课程基础上的项目实训。通过设计过程的训练,结合所学知识对建筑电气设计步序、涉及的规范(标准)、各设计层级深度要求有一定的了解;能够较熟练地运用绘图软件进行电气系统设计;能够正确地进行负荷计算、短路电流计算及对所选用的电气器件、导体进行校验;能够初步了解防雷电保护系统和接地保护系统的设计。

为了达到实训的目的和要求,通过实际考察现实生活中供配电项目的方式为引导,为帮助我们打开思路,扩展眼界,提高认识水平起到了非常有效的促进作用。这次考察总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步参观考察东南校区20KV总配电所;第二步参观考察常熟市常源变压器厂。第三步参观考察常熟市110KV变配电站;

2013年11月25日星期一

下午我们来到位于东南图书馆一楼的东南校区20KV总配电所参观考察。秦老师给我们介绍了配电所的电源结构,设备组成和注意要点。东南校区采用20KV电压供电这在国内属于试点项目处于领先水平。这种供电方式采用两条不同电源进线是横泾线和藕渠线,当一条线路出现故障时另一条线路可以保障供电。这大大提高了供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变电所由高压和低压两部分组成。我们看到变电装置由变压器,开关柜,计量装置,互感器,继电器等部分组成设备非常先进,结构非常科学,功能非常强大。在各个开关柜上贴有不同标签有教学楼,有宿舍,有图书馆控制功能非常明确易于操作管理。在讲解过程中秦老师也给我们提了几个问题。包括互感器为什么并联电容?这个问题在电路上学过,这是一种补偿电源无功功率提高功率因素的做法。这次考察我通过仔细观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取得了很大收获。

2013年11月26日星期二

上午我们乘车来到常熟市常源变压器厂。这是一家主要以生产各种高压电器(包括变压器,高低压开关等)为主的生产加工型企业。我们首先参观了公司的陈列室,初步了解这家企业的产品。下面介绍几种参观的变压器种类特点和用途。1 非晶合金电力变压器:产品采用非晶合金材料代替硅钢片制造,空载损耗显著下降,绿色节能,低噪环保,可靠性高。广泛用于城市公用配电,农村供电网络等场所。2 油浸式变压器:具有高效节能,绿色环保,安装方便,实用性强,减免维护等优点。广泛用于供电电网,工矿企业,设备配套变电控制等场所。3 干式变压器:产品具有绿色环保,绝缘强度高,防火性好,智能监控,运行可靠,减免维护等特点。产品广泛用于机场,地铁,发电厂,冶金行业,高层建筑,居民小区等场所。

下午参观考察常熟市110KV变配电站,这是一所无人值守的全自动供电站非常先进。对于希望进供电系统工作的同学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体验,增加了对大型供电系统的认识,加深了对本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大家做好工厂供电的积极性。

2.供电企业考察报告 篇二

为适应和配合学院工作重心的转移, 以及国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改革的实施, 做好班组管理信息平台建设的支持服务工作, 笔者选择了顶岗实习和调研相结合的方式, 较全面又有重点地实地考察和了解信息技术在供电企业班组建设管理中的应用。笔者先后走访了南昌供电公司、九江供电公司、修水县供电公司的相关班组, 并在九江供电公司人力资源部和“江西省一流县级供电公司”———修水县供电公司进行专题调研, 掌握了供电企业一线班组工作状况, 以及班组建设信息管理的现状与需求。

1 班组建设实际情况与特点

2012年1月召开的国网公司二届二次职代会暨2012年工作会议, 审议通过了“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就深化“三集”管理, 构建“五大”体系作出了全面部署。供电公司按照集约化、扁平化、专业化的方向, 调整了部室和班组, 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同时班组建设也产生了下述新情况与新特点。

一是班组数量和一线班组人数大幅增加。如九江供电公司机构调整为15个部室, 一线班组45个, 同时对13个县级供电公司进行管理。修水县供电公司2012年股权全部上划, 作为省电力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设有7个部室, 11个班组, 13个供电所, 营业厅遍布36个乡镇。

二是班组组织结构专业化。供电企业按照“三集五大”体系调整了组织结构, 随着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变, 原有综合性班组相继变成了专业性班组。

三是班组各项工作离不开信息化。ERP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已全面覆盖, 95598通讯平台与客户终端对接并由省公司适时控制, SG186生产业务系统全部直达生产一线, 高效的MIS系统也已建立并上线运行, 大量的作业流程都是在信息系统中完成, 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班组的生产作业习惯, 信息系统已成为班组生产作业和管理的工具。面对这些快速高效的现代管理技术, 需要每位员工熟练操作才能有效开展工作, 才能实现“三集五大”建设的预期目标。

2 班组管理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随着供电企业“三集五大”人力资源的变革, 班组管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班组工作在适应变革中不断创新和发展, 保证了企业组织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 但是, 同时班组建设也面临一些问题和困难。

一是班组人员素质与企业发展要求不适应, 这一问题在县级供电公司表现更为突出。为提升整体的人力资源素质, 省电力公司和各级供电公司经常开展员工培训、调考以及各种形式的岗位练兵, 且要求各基层班组开展每周一课现场培训。尽管如此, 还是有大量基层员工跟不上“三集五大”改革发展的需求, 特别是对现代管理技术的应用完全处于被动状态, 并已经构成了阻碍班组发展前进的瓶颈。

二是班组日常管理负担重。突出表现在:1) 重复工作多, 台账资料多;2) 工作计划不合理, 造成重复劳动, 工作量增加;3) 报表多, 且由于专业部门设计的报表, 数据通用性不强, 造成重复填报;4) 国网班组建设信息管理系统只作为班组建设达标的工具, 没有作为班组建设和管理的工具。

3 解决班组管理瓶颈的建议———建立班组基础信息平台

随着班组建设的不断推进, 现代管理技术大量被采用, 而大多现代管理技术都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供电公司作为国有企业, 员工队伍相对稳定, 由此也带来了很多老员工特别是一线的生产服务岗位员工, 文化程度普遍不高, 长期在传统粗放管理环境中从事业务工作, 因此, 对现代技术的学习和掌握既不主动, 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面对突然而来的“三集五大”体系改革, 复杂的信息技术平台架构, 扁平的组织管理模式以及由此带来的全新工作环境、工作要求使得他们难以适应。那么如何帮助班组成员尽快适应高速高效的现代管理技术成为目前班组建设的重点。笔者认为可通过系统的基础工作—班组基础信息平台的建设解决这一问题。

班组是企业员工的聚集地和基层终端组织, 具有“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组织特点, 是企业一切工作的落脚点, 其工作既多又杂。现代客户的要求越来越高, 信息更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 所以要求基层员工用传统方式来应对企业现代管理体系, 显然是不行的。笔者认为可借助现代信息技术, 创建班组的基础信息平台。有了这个平台, 可将班组的人、财、物、技术等各种数据都放在这个平台上, 不仅每个员工可重复使用, 同事、领导均可共享这些数据, 以此减少员工的重复工作量, 降低工作频次, 从而减轻工作负担, 提高工作效率, 也可实现公司无纸化办公和管理。

每个班组均可建立自己的班组数据平台, 在建立的过程中, 要考虑与国网公司大的信息平台有效对接, 既满足“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需要, 又要满足班组员工日常工作需要, 甚至还可考虑员工训练的作用。有了这个基础信息平台, 班组员工不仅可以共享平台所有信息, 而且许多工作均可在平台上实现。比如, 每天的工作安排, 传统做法是班组成员等待班组长亲自下达工作指令, 在创建了班组基础信息平台之后, 班长只需将工作安排放在平台上, 员工在平台上查阅工作安排, 按照计划井然有序地开展工作, 无需像往常一样要等班长下达指令之后才能开始工作。

国家电网公司已于2011年出台公布了《国家电网工作班组建设管理标准》, 提出了“工作内容指标化、工作要求标准化、工作步骤程序化、工作考核数据化、工作管理系统化”的班组建设目标, 并于2012年11月推广应用《国家电网公司班组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如果供电公司的基层班组, 能够借助于《国家电网公司班组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基础信息平台, 并针对国家电网公司的“五化”管理标准, 逐步理顺工作关系, 改变传统的习惯做法, 在实现“五化”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不断学习和尝试, 基层班组员工的素质一定会有一个明显提升。

4 结束语

3.供电企业考察报告 篇三

关键词:供电企业;公共关系;外部公众;内部公众;利益协调;企业发展

公共关系强调的是通过人性化管理,组织的社会责任和一套行之有效的沟通机制,化解矛盾、协调对立和冲突,对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加以全面有效的调整协调,使组织内部、组织与组织、组织与整个外部社会环境形成和谐安定、协调有序的良好关系。

一、关于公共关系的概念及主要特征

关于公共关系的概念叙述有多种,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是以下两种说法:一种是美国公关关系协会的定义,“公共关系是一个人或一个组织为获取大众之信任与好感,借以迎合公众之兴趣而调整政策与服务方针的一种经常不断的工作;同时,公共关系是将此种已调整的政策与服务方针加以说明,以获得大众了解与欢迎的工作”。另一种是美国R.哈罗博士的结论,“公关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管理职能,它帮助一个组织与其公众之间建立和保持相互沟通、了解,接受与合作的渠道;参与问题和纠纷的处理,将公众的意见传达给管理部门并做出反应;明确与加强为公众利益服务的管理责任”。

综合他们对公共关系的表述,一个共同点就是借助某种渠道来沟通,并实现一种良好的愿望。总之,公共关系就是利用各种传播手段,沟通内外部关系,塑造自身的良好形象,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创造良好环境的经营管理艺术。它一般体现以下特征:

(一)它是一种长期活动,公共关系着手于平时努力,着眼于长远打算。不能拘泥于一时一地的得失。

(二)它的目标是创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和社会声誉。良好的形象和声誉是企业富有生命力的表现,也是公关的真正目的之所在。

(三)它的对象具有相当的广泛性。一般是与其相关的组织和社会公众。企业与公关对象的好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企业的发展。

(四)它总是以一定的利益为基础,这种利益要协调、兼顾企业利益和公众利益,不能损人利己。

公关关系的主要特征表明,一个组织、一个企业在把握公共关系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公共关系处理的好坏可影响一个组织、一个企业的长远利益和发展。如在2005年的中海油并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失败案中,对于中海油而言,失败的原因不在于资金、技术或资源整合能力,而在于面对复杂的国际市场环境及众多利益团体未能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公关。目前,大到一个品牌的树立,小到一件商品的销售,都要面对纷繁复杂的市场环境,形形色色的竞争对手,在他们中间如何脱颖而出。沟通好、营造好与其相关组织的关系、兼顾好各方的利益是成败的关键,也就是说公共关系的好坏决定了一个品牌、一件商品能否成功。

二、供电企业加强公共关系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供电企业是典型的公用事业型企业。服务对象遍布全国大中城市、党政机关、广大城乡工矿企业、广大乡村农户等,决定了它需承担众多的社会责任,如保障安全可靠供电、提供优质服务、保护生态环境、接受政府监管和社会监督、促进企业和员工发展等。由于担负着众多的社会责任,使它与众多的社会组织、经济实体甚至社会中人有很强的关联。近年来,国家电网公司对构筑良好的公共关系给予了进一步重视,在许多重要会议和文件上都提到加强公共关系管理,加强公共关系是服务社会和谐的必然要求。许多国家著名企业都把加强对外沟通交流,改善公共关系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电力企业改革发展任务繁重而艰巨,许多工作还需要攻坚克难,迫切需要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广泛理解和支持。同时,我国已处于矛盾多发的转型期,在网络和信息化高度发达、市场日益开放的背景下,也要求供电企业增加开放和透明度,增进社会公众对电力行业和电网企业的了解、认同。

三、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形成良好的企业内部员工关系,不能只靠经济和物质奖励,还要保证员工对本组织的知情权,如:企业的收入与费用、人事变动、安全管理等状况,特别是高级管理人员直接或间接受益的内部交易以及违规事件或是其他对企业的声誉、安全、赢利能力造成重大影响的事件,给予员工更多的精神刺激,为员工创造参与决策的条件,使“主人翁”的承诺真正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四、结束语

公共关系是供电企业优质服务工作的延伸,供电企业属公共事业型企业,提供给客户的主要商品就是电能和服务。但从公共关系的角度来看,即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服务,那么供电企业不仅仅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还应包括开展充分的调查研究,了解客户的需求,还包括把优质服务加以广泛的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这种优质服务,还包括通过自身的传播工作引导更多的公众,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和支持者。供电企业应树立公众意识,它体现在供电企业在与客户交往过程中要做到了解客户、服务客户、尊重客户、影响客户,引导市场需求,进一步建立客户关系管理,实现公共关系新途径的全新机制,实现企业、客户的双赢。

参考文献:

[1]郑芳方.A供电企业危机公关管理策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

[2]李彦,袁安兵,朱茂.地市电力企业媒体公共关系存在问题及对策探析——以国家电网舟山供电公司为例[A]. .电力行业优秀管理论文集——2014年度全国电力企业优秀管理论文大赛获奖论文(《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14年第一期增刊)[C].2014:2.

4.企业观摩考察报告 篇四

一、前言

为了开阔国培学员的视野,提高我们的专业素养,在参加国培期间,同济培训基地先后安排我们到上海宝钢、深圳汇川技术苏州工业区、上海大众汽车厂等企业进行了观摩考察。

二、参观概况

(一)上海宝钢集团

3月26日下午,由王路炯老师带队,学员们参观了宝钢历史展览馆、宝钢展示厅、热轧带生产车间、原料码头。

据接待我们的宝钢集团黄大建主任介绍,宝钢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宝钢)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1978年12月23日,就在十一届三中全会闭幕的第二天,在中国上海宝山区长江之畔打下第一根桩。经过30多年发展,宝钢已成为中国现代化程度最高、最具竞争力的钢铁联合企业。2012年,宝钢连续第九年进入美国《财富》杂志评选的世界500强榜单,位列第197位,并当选为“全球最受尊敬的公司”。标普、穆迪、惠誉三大评级机构给予宝钢全球钢铁企业中最高的信用评级。截至2011年末,宝钢员工总数为116,702人,分布在全球各地。

宝钢以钢铁为主业,生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钢铁精品,已形成普碳钢、不锈钢、特钢三大产品系列。2011年产量为4427万吨,位列全球钢铁企业第四位,利润总额181.5亿元,盈利居世界钢铁行业第二位。钢铁产品通过遍布全球的营销网络,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同时,还出口至日本、韩国、欧美等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广泛应用于汽车、家电、石油化工、机械制造、能源交通、金属制品、航天航空、核电、电子仪表等行业。

围绕钢铁主业的发展需求,宝钢还着力发展相关多元产业,重点围绕钢铁供应链、技术链、资源利用链,加大内外部资源整合力度,提高综合竞争力及行业地位,形成了资源开发及物流、钢材延伸加工、工程技术服务、煤化工、金融投资、生产服务等六大相关产业板块,形成了相关多元产业和钢铁主业协同发展的业务结构。

通过这次参观使我们对宝钢有了大体的认识,了解了宝钢创建的历史背景,成长过程;宝钢的产品系列;钢铁热轧生产的主要工艺流程、运输和车间布置;厂区路网及绿化程度。宝钢的科学选址和合理布局、先进的生产线、人性化的设计与管理、花园式的厂区,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汇川技术

2013年4月19日,经过上海同济大学及浙江天煌科技实业有限公司与苏州汇川技术有限公司的联系,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同济大学国培班的学员们在同济大学周圣涛老师和天煌科技公司艾光波主任的带领下,来到深圳汇川技术苏州工业区参观调研。在工作人员的讲解下,学员们在公司展示厅了解了公司的发展情况和企业文化。

深圳汇川技术苏州工业区(苏州默纳克控制技术有限公司(MCTC))是“深圳市汇川技术有限公司”下属一家独立拥有电梯及相关产品核心控制技术的软件企业,主要产品有电梯一体化控制器、电梯专用变频器、电梯控制柜、各种扩展板卡及为之配套的产品软件。MCTC成立于2003年,原始注册资本300万人民币,现拥有专业研发人员数十名,80%拥有中高级以上职称。

在工作人员的引领下,我们还参观了该公司整个电梯专用变频器的生产线,了解了一个高科技企业的生产组织和管理情况。之后公司又向我们介绍了校企合作项目开发和实施情况。

作为一个现代化企业,通过管理数字化,为客户提供高质量高竞争力产品。公司以“为客户创造价值”为己任,和客户一起紧密合作,创造一种“共荣共赢”的新局面。“专业、技术、服务”作为苏州默纳克区别与其它公司的鲜明特点。校企合作,为学校培养高科技人才无偿提供技术和资金扶持,公司的这种社会责任感令人肃然起敬的!

(三)上海大众汽车集团

5月6日中午,我们在培训基地王云峰教授的带领下,参观了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简称“上汽集团”)。

上汽集团是中国三大汽车集团之一,主要从事乘用车、商用车和汽车零部件的生产、销售、开发、投资及相关的汽车服务贸易和金融业务。2006年—2009年,上汽集团连续位列《财富》杂志世界 500 强企业。

上海大众目前具备年生产60万辆的能力,是国内规模最大的轿车生产基地之一,上海大众总装车间每2 分15 秒产出 1 台车;基本达到零库存;实现单件流: 实现快速换模换线„„

我们的参观分两部分内容,一是观看上海大众的企业文化宣传片,了解公司的基本情况;另一内容是参加上海大众生产高端车型的大众一厂,见识世界级企业的汽车总装车间的生产情况和汽车的诞生过程。

三、企业观摩后的体会和感悟

1、形成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 现代化的企业在质量管理、市场拓展、经营管理等方方面面都需要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来实现。而员工的素质又要靠不断的学习而进一步提高。崇尚学习,崇尚团结协作,崇尚科技创新,企业文化在现代企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都明白,企业文化建设是个系统的工程,走进上海宝钢,走进上海大众,走进汇川技术,我处处都在感受着企业文化的熏陶,这些企业的企业文化从细节入手,用实际行动去强化对企业经营理念、价值的认知,让员工真正的体会到这种文化的价值所在。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即起到了统一员工思想,加强对企业管理理念认知的作用,同时还对关心企业成长,加强员工交流的一种特殊的交流文化。

2、企业管理人性化意识逐年加强脱离人性化谈企业文化是不切合实际的空谈,所以现代企业在作好企业文化的同时还很重视对员工人性化的教育。人性的基础是尊重,人性的核心是关爱。企业不仅是所有参与的劳动者的组合,而更多的是员工和谐相处,团结协作的一个有机统一体。因而企业的管理者一直把自己的企业首先办成一个充满学习氛围的大学校,其次把企业当成一个充满爱心的大家庭,再次才是企业。在这个大学校、大家庭中,从老总到普通员工都是平等的,在工作中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提高,取长补短。

3、创新在企业中的应用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原创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我们已经不必要再去讨论了,走进每一个现代企业的厂区你都会发现,他们几乎都在做着一个不约而同的工作:依靠科技,捕捉信息,不断学习,改革创新。创新在现代企业中越来越彰显其重要。企业的产品要想不被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淘汰出局,那么就只有在产品、服务、合作等诸多方面进行改革创新。现代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服务,竞争在现代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服务增值的理论越来越受重视,因而建立以人为本的新价值体系、以知识为宗的新资本体系、以发展为根的新技术体系也就显得异常重要,尤其以发展为根的新技术体系的产品创新,在现代企业中尤其重要。产品基本上做到“日日新,又日新”的,最少的也是每年都要拿出一个新产品来面世,由此可见一斑。

四、企业管理经验在中职教育中应用

1.以中职学校为中心,依靠专业,辐射周边,建设职业教育经济带,为服务“三农”生产做贡献 一个市、一个县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依托当地经济的支持,经济的发展也需要职业教育培养大量合格的劳动者。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职业教育要紧紧围绕当地的产业来设置专业和培养目标,为产业的发展输送人才。中职学校应该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积极把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广应用到实践生产中去,以学校为中心,依靠专业技术优势,辐射周边的农村,形成以中职学校为中心的农村职业经济带,为农民致富奔小康,建设和谐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同时,也为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壮大注入活力。

2.开创中职教育的新出路,积极探索中职学校校企合作办学 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中,温总理明确提出“中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中职教育要为‘三农’服务”。我们以前的中职教学过程中,不否认我们总是以对口升学为导向,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专业理论知识,教师在黑板上开机器,目的就是让学生更多的掌握理论知识以应对对口升学考试。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加深,中职教育应该改变教育方向,把培养目标引导到就业上来,对“三农”服好务,为现代企业服好务。中职学校是培养中等技术人才的地方,如何把培养出来的人才推向社会,推向工作岗位,让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长,让学校与用人单位或者企业互利共赢,校企合作办好中职教育的过程不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5.民营科技企业考察报告 篇五

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

(2004年10月15日)

最近,中国民营科技促进会组织了对我国东南沿海和中西部地区十省市(上海、浙江、江苏、江西、福建、重庆、云南、四川、武汉、西安)和其他一些省市的民营科技企业和民营科技工作的考察。从考察情况看,我国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态势很好,取得的成绩非常鼓舞人心。民营科技企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支最活跃、最具创新能力的重要力量和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主力军,在一些地区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是地方经济发展和地方科技工作中的一大亮点。在科技部和地方科技部门的推动和大力支持下,民营科技工作在引导我国民营经济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快速发展,推动民营企业转型成为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而有效地支撑了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提高了科技工作和地方科技管理部门在党委和政府中的地位,加大了各级党委和政府对科技工作的支持力度。民营科技工作作为科技工作面向服务于经济建设的一面旗帜,在新形势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技术创新实现产业化,继续引领民营企业向科技型企业转轨发挥更大作用。

一、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态势

1.民营科技企业已成为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民营科技企业出现了全面快速发展的势头,企业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大,技工贸总收入、利润总额、上缴税金同步持续增长,对地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越来越显著。2003年广东省民营科技企业实现技工贸总收入5114亿元,连续六年位居全国民营科技企业首位。深圳市的民营科技企业自1991年至2003年,产值以平均每年87%以上的速度增长,800余家民营科技企业创造了1321亿元的总收入。浙江民营科技企业发展迅速,由原来的全国第六位跃居全国第二位,总收入达到4537亿元,仅次于广东省,创造的总产值90%来源于民营科技企业,尤其是在温州等地区,民营科技企业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2003年,西部十省市民营科技企业数达到13268家,实现技工贸总收入3625亿元,较2000年技工贸总收入增加了1.25倍。中部和东北部地区民营科技企业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河南、湖北、吉林、黑龙江四省的民营科技企业技工贸总收入首次突破千亿元。中部八省市民营科技企业数量比2000年增长了21%,技工贸总收入增加了1.4倍,特别是河南省民营科技企业实现了超常规发展,总收入由2000年的全国第十三为跃升到2004年的第八位。

2.民营科技企业已成为发展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化的主力军。民营科技企业积极参与国家、省市的各类科技计划的实施,产品涉及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新材料、军工、航天航空等领域。这表明民营科技企业已成为国家发展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化的重要载体和实施者,是发展高新技术实现产业化的主力军。据统计,在53个国家级高新区、大学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和农业科技园区的企业中80%以上是民营科技企业。据我们对20个省市的了解,已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中民营科技企业占70%以上,北京、浙江、江苏、陕西等地占90%以上,上海民营科技企业95%以上从事高新技术产业。

3.民营科技企业正逐渐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不断地加快技术创新是民营科技企业适应新形势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客观要求。民营科技企业都十分重视研发工作,研发费用一般占企业销售收入的3%以上,最高占到10%以上。通过自主研发、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合作研发、委托研发和购买专利、转让科技成果等形式,企业普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和专有技术(KNOW-HOW)。一些民营科技企业还与大专院校联合建立了研究所,在中心城市(如北京、上海、杭州)或国外建立研发机构,使企业的研发工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民营科技企业还十分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企业申请专利的数量普遍较高。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获得了高额的回报。此外,民营科技企业的品牌意识普遍提高,商标的注册、使用和宣传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制胜法宝。

技术创新也使传统产业焕发了青春。如重庆民营科技企业目前形成了以力帆、隆鑫、宗申等为龙头的摩托车及配件支柱产业群,年总收入分别达到45.6亿元、50亿元、60亿元。在这三大企业周围聚集了上千家中小民营科技企业,形成了一个摩托车技术大产业链。

4.民营科技企业成为参与国际竞争的一支新生力量。我国加入WTO以后,民营科技企业瞄准国际市场,扩大产品出口,积极采取“走出去”发展战略,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2002年,海尔集团海外13个工厂全线运营,实现海外营业额10亿美元,品牌进入全球家电前5名,国际化战略开始进入收获期。华为产品已进入30多个国家,海外产品销售额超过5亿美元。2004年4月重庆宗申集团与意大利比亚乔集团开展全方位合作,组建佛山宗申比亚乔摩托车有限公司,并计划在重庆建设一个生产能力在50万台以上的摩托车发动机生产基地。重庆力帆集团在越南、印度、保加利亚都建立了生产基地,2003年出口创汇2.03亿美元。

浙江万向集团生产的万向节产品已出口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为通用、福特等汽车公司配套,进入了国际主机件配套市场;超人集团生产的小家电产品远销世界4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人”已成为国际上知名品牌,其国际市场份额超过欧洲著名企业。

5.民营科技企业参与国企改造,通过兼并重组,实现跨越式发展。民营科技企业积极参与国企改组改造,一方面盘活了国有资产,安置企业职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另一方面扩展了自己发展的规模和领域。如上海复星集团通过资产重组,发挥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的优势,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3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270亿元,上缴税金31.05亿元,纳税增长率高于全国税收增长率202个百分点,2004年上半年又上缴税收17.55亿元,比上年同期又增长了65.5%。深圳比亚迪重组兼并国企西安秦川汽车制造厂,一次性投入2.69亿元,重组后采取“东研西产”战略,在上海建立研究院,在西安建立汽车产业基地,2004年将开发200辆电动汽车在深圳运行,其研发生产的镍镉电池销量居世界第一位。

6.集团化、国际化、多元化成为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趋势,集金融、实业、贸易三位一体的民营财团的出现标志着民营科技企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民营科技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企业产权进一步明晰,所有制经济类型开始由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向合伙、合资、股份制转变,企业的股权结构日趋合理,基本符合了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在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并具有一定规模的民营科技企业中,大部分已经进行或正在进行股份制改造,扩大投资主体实现产权多元化,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实现快速扩张发展奠定了基础。集团化、国际化、多元化已成为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趋势。在浙江温州,出现了以金融资本为纽带,集金融、实业、贸易三位一体的民营财团(浙江中瑞财团)等新的发展模式,开始从产业经营转向资本经营,参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西部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金融业务和国际产业联盟,标志着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突破和探索。

7.民营科技企业在解决“三农”问题中大有作为。“三农”问题是关乎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大问题,也是中央在新时期最关心的重要问题。近年来,民营科技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在各地政府和科技部门的鼓励支持下,依靠科技进步,大胆投资农业产业。利用高新技术开发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行“科技专业人员+公司+基地+农户+贸易”的生产经营模式和以土地、设施使用权作为股权投资参与分配+农工工资奖金的分配模式,以科技农庄的经济形式,高效合理地利用资源,实行集约化、科学化、市场化运做,发展特色农业、推动农副产品深加工、效益农业、生态农业,带动了成千上万的农民走上致富之路,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示出民营科技企业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如江西景德镇的得雨活茶有限公司被国家八部委评定为全国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被科技部评为科技创新型星火龙头企业。该公司是以开发板鸡起家的,现已发展成为种、养、加工一条龙的大型农业产业化集团,有员工398人,其中科技人员有96人,占职工总数的24%,是一个民营科技企业。该公司通过茶叶种植加工技术开发,带动26万多农户种植3万亩茶园和养殖生产致富。目前该公司年产茶叶20万斤,年销售额8000万元,公司投入1500万元无偿按每亩每年300元补偿“退耕还茶”农户,一定5年不变,2003年完成9000亩。该公司在寿溪村深山中发现8000多亩野生茶,公司出巨资买断了8000亩野生茶的70年使用权建立野生茶基地。陕西杨陵的金坤生物工程公司以动物良种的产业化繁育为核心,依托西北农大的生物技术,承担了三个国家级项目,成为带动农民快速致富的龙头企业,四年时间,为农民增加收入2500万元,直接带动6万农民脱贫。浙江李子园牛奶食品有限公司有三个自办牧场和15个与农民联办的牧场,共饲养奶牛10200头,在周遍地区形成了上千户奶牛饲养专业户,有3000多农民以奶牛饲养为主业。一些已成为行业龙头的民营科技企业,如浙江传化集团、万向集团都积极开拓在农业领域的投资,建立了传化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区,发展设施农业,农业生物工程,提供优质种苗、种子和农资服务。武汉和平农业公社创办了400亩的科技庄园,研发出的“双低油菜”让周边36万亩农田的庄户受益。内蒙古包头市的大圣生物技术公司98年开始研究养鹿产业化,以养鹿和鹿产品(鹿茸、鹿血)深加工带动农牧民致富,目前已拥有11000头鹿,其中自养2000头,带动农牧民养殖9000头,牧民每只鹿年可收入3000元。他们还和新西兰联合进行胚胎技术研究,使母鹿双胎率达到35%,大大提高了鹿的繁殖速度,提高了牧民养鹿的经济效益和积极性。该公司计划在内蒙12个盟市各发展1000个养鹿大户,5年内发展到10万头。企业现有职工121名,80%是大学以上学历。提供200多头种鹿扶贫60多户贫困牧民。包头嘉仪信毛纺制品公司2002年建厂,投资140万元,收购牧民的羊毛、羊绒深加工。现有职工38名,50%是下岗人员。2003年实现产值149万元。预计2004年产值达1500万元,交税250万元,带动500户牧民致富。

8.民营科技企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为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特别是成为科技人员尤其是高科技人才就业的一条重要渠道。1992年我国民营科技企业从业人员只有55万人,到2003年增加到961万人,较1992年增长了16倍,比2002年增长22.73%。其中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约147万人,占职工总数的15.30%。重庆宗申集团总部职工有8000多人,其中吸纳下岗职工3000人,其紧密型配套企业和供货的企业共安置下岗职工3万人,并通过100多家购销和合作企业,为数万人创造了就业机会。

9.民营企业参与民办教育,培养复合人才。一批有实力的民营科技企业积极创办民办大学,从事民办教育,不仅为企业自己培养了急需的技术、管理人才,也向社会输送了大量学有所长的智力劳动者和复合型人才。如宁波的吉利集团在北京昌平创办了吉利大学;陕西步长集团投资5000万元创建了陕西国际商贸学院,5年来培养了一万多毕业生,就业率达到100%。

10.为留学人员提供了创业创新平台。民营科技企业还为广大留学人员提供了创业创新平台。目前全国已创建了60多个留学生创业园区,这些园区都具有较高的起点,管理和服务趋于市场化、国际化,促进了当地的科技产业化,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如上海嘉定留学生创业园就是由嘉定民营科技园区的一个园区。目前,嘉定留学生创业园已成为国家级高新区,有留学人员创办的企业300多家,从业人员中留学人员600多名,是全国60多个留学生创业园区中注册企业和聚集留学人员最多的园区之一。2004年上半年总产值达到6.1亿元,1-5月份上交税收3386万元。

二、几点启示

1.民营科技企业是地方科技部门对经济建设做贡献的载体。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许多地方的民营科技企业在地方经济中已起了重要的作用,如重庆的摩托车行业、浙江的小商品及轻工产品中起主要作用的企业都是民营的,又是科技型的。抓住了民营科技企业,科技工作就能够对加快地方经济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提供有效的支撑,从而也就提高了地方科技工作在当地政府中的地位,引起地方党委对科技工作的关注。

2.民营科技是地方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科技部门的重要任务,是构建地方科技创新体系。在地方创新体系中,企业是主体,大学和研究所是骨干。主体和骨干怎样结合起来,才能形成有活力的创新体系呢?实践证明,民营科技的机制是一条有效的途径。在这一途径中,不断推出新产品,不断推出专利。不断产生新的价值。浙江义乌生产饰品的新光集团每天推出120多种新产品,浙江永康生产小家电的超人集团,专利申请量居全省第一。近几年浙江经济发展很快,被经济学家称为“浙江现象”。许多人都在研究“浙江现象”的秘密,认为民营机制是其主要原因。这一认识并不全面。依我们考察的情况看,民营加科技才是主要原因。在这方面,浙江地方科技部门构建的地方科技创新体系功不可没。

3.地方科技部门在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瓶颈制约问题是大有作为的。“三农”问题即其一例。“三农”问题是中国实现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不可回避的大问题,我们要在20年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解决这个问题。考察情况表明,民营科技对“三农”问题大有作为。许多地方兴办的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实行“科技+公司+农户+基地+国际贸易”的模式,加快了农业产业化,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带动了大批农民脱贫致富,繁荣了农村经济,在其他的瓶颈如资金和环境问题,民营科技也大有可为。

4.在地方科技工作中,民营科技这面旗帜不能丢。改革开放以来,民营科技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目前的经济规模已经超过3万亿元,成为经济建设中的一大亮点,这与科技部的领导和地方科技部门的积极支持是分不开的。在今后20年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中,科技部门要继续发挥自己在经济建设、构造国家创新体系和突破瓶颈约束中的积极作用,还要继续高举这面旗帜。事实上,这几年一些地方科技部门在这方面已经创造了很多经验。总结这些经验,进一步发挥地方科技工作的作用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

三、民营科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地区间的民营科技工作发展状况很不平衡,特别是一些中西部地区对民营科技工作的认识不足,思想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没有充分认识到民营科技企业在发展地方经济中的作用,因而不重视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对民营科技工作缺乏应有的热情,找不到工作的切入点。在处理国企、集体企业和民企的关系问题上不能一视同仁,有轻视和忽视民营科技企业的倾向,对民营科技企业的扶持力度明显较弱。

2.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服务能力不能很好的适应民营科技企业快速发展的要求,一些地方的科技投入不足,对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没有形成有效的支撑。

3.一些地方科技部门对民营科技工作有放松的倾向,普遍反映民营科技工作缺乏手段和抓手。行政许可法实施后,一些地方科技部门取消了对民营科技企业的认定工作,给地方科技部门继续领导民营科技企业工作造成很大困难,如一年一次的统计工作,由于取消了认定,统计工作的准确性也难以把握,有“淡出”和弱化民营科技的趋势。

4.没有形成有效的科技人才流动机制,人才问题是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中遇到的普遍问题。

四、进一步做好民营科技工作的建议

1.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进一步提高对发展民营科技企业重要性的认识。要统一思想,更新观念,明确民营科技企业是体制改革的突破者,市场经济的探索者和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科技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加入WTO,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新形势都对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提出了客观而紧迫的新要求。各地政府和科技主管部门要正确认识和积极把握这一发展趋势,把发展民营科技企业纳入目标任务,制定发展规划,采取有力措施,创造公平竞争环境;政府要转变工作职能、作风和方法,强化服务、协调和指导在制定和执行政策时要做到国营、民营一视同仁。

2.科技部门要把民营科技工作作为科技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各类科技计划、成果评审鉴定、专项资金、创新基金的平等开放,扶持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同时要加强调查研究,针对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加以解决。

3.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高科技服务能力。要整合各种科技资源,在推进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区域技术创新试点、示范工作的同时,结合科技条件平台建设,建立一批共享程度较高的研究开发和创业平台。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对科技的投入,采取多种形式,引导社会力量为地方科技进步和创新服务。

4.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意识。积极引导有条件的民营科技企业建立健全企业的技术开发中心,明确企业是技术创的新主体,加大企业研发投入;鼓励企业积极引进人才、用好人才、稳定企业人才队伍;帮助企业积极主动地与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建立联系,确定技术依托,实行双边或多边技术协作,建立实验基地、工程中心等。

5.建立积极有效的人才流动机制,引导高素质人才向民营科技企业流动;加强人才培训,为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提供人才保证;积极探索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和股权、期权等手段留住企业急需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

6.继高新技术和经济技术等开发区之后,各地又相继创建了一批民营科技园区,它们已成为聚集民营科技企业的阵地,成为地方科技工作的又一亮点。重视民营科技园建设,发挥民营科技园对民营科技企业的孵化和产业化的双重功效。以强化服务为宗旨,发展和规范民营科技园区,不断提高园区的运行质量,在提高服务和发挥功效上很下工夫。

7.建立和完善社会科技服务体系,发挥科技社团、中介机构,特别是各地民营科技促进会等的作用,赋予民营科技促进会一定的社会服务职能,如承担起民营科技企业的认证工作,使其更好地发挥沟通政府和企业的桥梁和纽带。

6.中国民营企业考察报告 篇六

一,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由于历史的原因,早期中国私营企业主大多是社会边缘人士,即无法进入主流社会层面的人士,包括劳改劳教释放人员,返城无业知青,个体户,农民,城镇无业人员,被国营企业开除或辞退人员,所受教育有限,层次不高.他们往往从个体户开始,凭着一股草莽英雄的勇气在商海中冲撞,一不小心就发了财,成了民营企业家.二,上世纪八七到八八年的价格双轨制,差价总额达到几百亿元,大部分差价都落入了民企老板与少数政府官员手中.三,上世纪九十初期的原材料投机生意,很多人低价买高价卖赚取市场差价而起家;九二到九三年的房地产开发热,大片土地转手之间就赚得几十万,上百万元;九十年代中期的炒股热,一些胆大者低价购进大量股票,一夜之间成了暴发户;是朋友,同事参股合资开办的合伙企业.四,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的国有企业转制过程中,过去在党,政,军,行政,事业单位掌握一定权力,或者在国企,民营企业当经理人期间聚拢了大量资源的人,在机会适当的时候,跣足下海,开公司

办企业,实际是将过去的权力和市场关系变现,将无形资源变现为有形的货币.一批特权者变着法倾吞国家财产发了大财.这是一种公然破坏市场经济环境,人为制造市场不公平竞争的现象-.五,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至今,由于各种原因,下岗工人,失去土地或因为种种原因不愿困守乡村的农民,以及刚刚毕业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这是中国数量最大的一拨创业者,也是小打小闹的小生意.这一类型的小老板,占中国创业者总数的90%.其中许多人是被逼上梁山,为了谋生混口饭吃.这批人中极少数因为偶然的机遇成长为大中型企业的,因为现在国内市场已经不像二十多年前,像刘永好兄弟,鲁冠球,南存辉他们那个创业时代,经济短缺,机制混乱,机遇遍地.如今这个时代,多得是每天一睁眼就满世界找钱的主儿,少得是赚钱的机会,用句俗话来说,就是狼多肉少,仅仅想依*机遇成就大业,早已经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了.我们还要面对一个事实,就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素质也普遍偏低.这是因为:

一,有关权威部门在九十年代末对温州民营企业家做的一次述职调查结果显示:小学毕业在3.86%,初中毕业占40.3%,高中毕业在38%,大专毕业占14.1%,本科毕业占3.1%.这表明,民营企业家的主体部分的学历还是普遍偏低.由于绝大部分的民营企业家出身于社会边缘人士,无论是思维模式还是行为方式都局限在他出身背景的圈子里.个体户的所有活动都不需要正规企业的那种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激励;农民的生产活动多数是小农经济形态,独家独户,精耕细作,自己自足,与外界的协调和配合很少,并不需要什么组织运作,处于半封闭的状态;而城镇无业人员长期被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的边缘人,是城市社会中低层中的低层,完全*自己的单打独斗来生存.所以,民营企业家从创业开始就不具备现代企业家精神.当企业规模扩大,运作复杂之后,他们所创办的现代公司与他们内心深处的小农意识或市侩式的思维方式之间产生了极大的矛盾.二,中国市场经济的反站不过短短二十来年,民营企业发展成规模型企业也不过十年左右,整个中国民营经济形态尚未形成稳定而成熟的运作模式,正如邓小平所说的,现在一切都还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走到哪。算哪.很多人都说西方管理不适合应用于中国民营企业,实际上是中国民营企业与种种发达先进而成熟的西方管理文化与技术相去甚远,民营企业远远没有达

到应用现代西方管理的境界.只不过走过了二十年的道路的中国民营企业家与经过了长达几百年的市场经济磨练的西方企业家相比,不过像小孩一样幼稚.从本质上来说,中国民营企业还没有跨越西方百年前的泰罗制时代,甚至大部分的民营企业还远远没有达不到这个水平.三,很多民营企业家是*胆子大,眼光,善于投机,善于钻政策空子,善于打擦边球而起家发财的.在他们身上,更多的是市井钻营者的机敏和梁山好汉式的豪气,这些民营企业家考虑更多的是如何套住上家的货款,如何为延迟付款找借口,如何通过某种手段让合作伙伴落入其设下的圈套,如果摆脱追债者的纠缠.民营企业家身上更多的是生意人的精明与狡黠,甚至是街头地摊式的精于算计,缺乏的是哲学家的头脑,企业家的眼光和政治家的胸怀.还有一些民营企业家因具有政府背景而通过权利寻租,将国家资产侵为己有,这仅仅是社会财富的再分配而已,这些人的能力更多的是体现在玩弄政治权术,上窜下跳,欺上瞒下的官场,根本谈不上什么经营与管理.当企业发展壮大之后,需要现代化,专业化,规则化和制度化经营的时候,大部分的民营企业家就显示出无奈与无能.民营企业老板绝大部分都是地主老财型,跑江湖的生意人型,博彩投机型,红顶商人型,具有现代企业家精神和一定哲学素养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这决定了大部分的民营企业家都没有一种长远发展,服务社会和振兴民族经济的思想境界.我们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大部分民营企业都不是学习型企业,而是游击式的投机型企业;大部分民营企业老板都不是学习型 中国民营企业老板的发迹,很多都不是个人长期努力的结果,在中国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转轨时期改革开放初期,颇有些类似十八世纪美国的西部拓荒,没有规范的市场秩序,没有严格的法律法规,市场经济体制也是一片空白,有的只是无限的利润空间,随时随地都是发家致富的机会,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是市场,到处都是空白点,到处都属无人竞争的领域,只要有超凡的胆量,冲进去就能获得暴利.比如;经济的转轨期使一大批民营企业老板完全不用*个人努力,只*把握好时机和一定的胆量就发了大财,投机行为的巨大成功造就了成千上万的富翁,也造就了这些富翁的一种投机心态——认为钱是*投机

赚来的,这些人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博彩爱好者,办企业等同于买彩票,喜欢赌,当然他们就不太喜欢检讨赌博成功的概率,更不会谋定而后动,不打无准备之仗.因而完全忽视西方社会早已形成的企业家精神——*长期艰苦努力,*企业结构制度和经营战略的真功夫.中国历史是一部封闭的封建小农经济发展停滞的历史,是一部重农抑商的历史,是一部对商业文化无情打压的历史.因此中国从来没有形成过真正成熟的企业家文化和商业文化,因为从来没有形成过成熟的市场经济,所形成的只有政治斗争的文化,而中国的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就是玩弄权术,玩弄手腕,对权利的渴求,对当官的渴望,利用权利进行黑箱操作.这种文化模式从每个民营企业家青少年时期就影响着其思想,而一旦他们开始经营企业,潜意识中的中国式政治文化思维定势就会发挥作用,无形中影响着这些先天不足的民营企业家们的行为方式.中国民营企业家血管里流淌着一种对市场经济及规范化管理的血液:对组织,计划,领导,合理运作和配置资源的无知;对规划化市场经济游戏规则的漠视;对公平,公正和伦理道德的蔑视;对企业长期发展的短视;对正规化制度化建设的不屑一顾;对人才的不重视.这是计划经济,小农经济及中国几千年封建文化带给民营企业家的无法磨灭的深深烙印.这是我们无可回避的真实景象.第二节民营企业的优势

若干年前,人们对农民企业家多少有些不屑一顾,农民企业家也变成了饱含铜臭味的暴发户之意的贬义词.现在细细回味一下,农民种庄稼,懂得一份耕耘一份收获,非常务实,少些浮躁,心态懂得知足,耐力比较持久.搞经营也是一样的道理,民营企业产生,发展壮大,生存得下来,必然是有他的优势所在的.现在有一种提法,一些专家认为民营企业已经褪掉了身上的乡土味,逐渐开始上规模了.实际上,仔细研究一下民营企业的行业分布,就会发现,99%的民营企业都是分布在服务业,零售业,分销业,五金金属制品,农产品等零散型行业,就以中关村的民营企业来说吧,小本经营的占绝对优势的比例.说白了,和大型公司比起来,都是小打小闹.当然,小有小的优势.我们都知道规模经济效益,往往有些行业偏偏就没有规模递增的经济效益.比如说,龙虾捕捞,都是在一定面积的海域单船作业,多船作业对降低成本的作用极小,因为全部船只都将在同一水域作业

,其获得好的捕捞量的机会也相差无几.这样就形成了许多小作业者以几乎同样的成本在作业.有的时候,尽管存在规模经济,高运输成本仍限制着效率高工厂的规模及生产地点.抵消规模经济性的运输成本,决定了工厂可以经济的服务半径.比如说,把上海生产的膨化食品用汽车运输到东北去销售,高昂的运输费就限制了这种可能性.如果不是我孤陋寡闻,仅仅生产泡沫的企业是绝对不可能成为一家跨国大公司的,因为行业结构就已经局限它的扩张.还有些时候,虽然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内在的规模经济性,这种经济性可能会因为库存成本较大或销售波动而无法获得.在这种情况下生产只能忽高忽低,这与大规模,资本密集,要求连续运行的设备的要求是相反的.同样,如果销售极不稳定且大幅度波动,拥有大规模设备的企业则不比较小的,更灵活的企业更有效.小规模,低专业化的设备或分销系统通常在转产方面比大的,专业性程度高的企业更灵活,虽然在稳定运行情况下,小企业的运行成本要高些.比如说,在服装行业就是这样,流行趋势变化多端,时尚潮流难以捉摸,这就要求企业要有灵活性,具有快速反应能力.还要注意到,频繁的花色变化是造成竞争的基本因素.在这种情况下,造成领先时间变短,一个大企业可能比小企业效。率低.和其它一些产业中就是这种情况.不可否认,民营企业大部分都是,技术含量低,管理水平差,竞争力不强,不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民营企业所在的大部分行业的进入壁垒比较低,利润空间有限的缺点,也正是其优势所在.那就是,寻找一个市场狭小的空隙,人不做我做,自然多多少少总有一些民企可以生存下来.这点倒挺像犹太民族,只要能够自己当家作主,就是在一片荒漠建立国家,也要在逆境中求生存,欲与天公试比高,让沙漠变绿洲.

范文网

再从社会文化的角度看,民营企业家大部分都是出身社会中下层甚至是低层,这种从下层环境锻炼出的强烈的生存欲望刺激了人的斗志.因此上帝非常公正,他给了挣扎于底层的人一种自发向上求生拼搏的意志.正是因为这样,民营企业往往有着一种奋发向上,不畏艰难的勇气和韧性,尤其可贵的是,企业有着一种自我完善,不断克服自身缺陷的勇气,这是民营企业的一大优势,恰恰也是我们民族经济腾飞的最大希望.中国一向是有家文化的传统,在这个社会背景下,95%的民营企业都脱离不了家族型企业的形态,在本

节,我们讨论一下,民营企业的第二大优势,家族企业的优点.不过我们在这里要注意到的是,家族企业与家族化管理是不同的概念,在本书的后续章节,我们会有详细的叙述.家族企业的优势表现在下面几点:

一,在企业初创时期,凭借家族成员之间特有的血缘关系,类似血缘关系,亲缘关系和相关的社会网络资源,以较低的成本迅速集聚人才,全情投入,团结奋斗,甚至可以不计报酬,能够在很短的一个时期内获得竞争优势,较快的完成原始资本的积累.家族企业的创立者或继承者,往往以其较大的股份,较高的辈份或独特的个人魅力,在家族企业中扮着家长的角色.家长依托家族的血缘关系,将企业的决策权集中在自己手中或家族内部,从而建立了集中,稳定而强大的领导实体.二,家族往往还是家族式企业融资来源的最初渠道.中国当前的金融体制主要是为国有企业服务的,家族企业的融资渠道相对单一,通常是利用家族式的网络.创业时期企业的经营风险无疑偏大,而家族资金的介入实际上承担了类似高科技发展中的创业风险投资资金的作用.根据调查,我国私营企业的开办资金最主要来自于本人原来的劳动或经营积累,占56.3%,亲友借款占16.3%.这一点在李书福,南存辉等江浙一带家族企业中体现得非常突出,这些人身后往往站着一大批“隐身富豪”,使得他们的企业从来就不缺乏资金的支持.三,在迅速变动的环境中,家族企业的运作成本相对较低.家族的管理模式不仅有利于前期降低生产成本,而且从最初创业的意义上说,家族化经营的协调成本也相对较低.再加上有家族观念的约束,信任度一开始就能达到一定水平,所以过程中的监督成本也相对较低.由于决策者与管理者均为家族中人,信息的传递极为快捷,遇到问题时可及时处理,无须先请示汇报.由于是利益的共同体,基本不存在内耗,从而能提高效率.在企业资金困难时,家族人员还可以不计报酬地工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企业在资金上的压力.比如蓝招衍,蓝招宝兄弟创办的珍禽公司,如果没有哥哥招衍早期在精神,物质,技术等各方面的支持,招宝恐怕早就支持不住了.四,我国社会的道德水准较低,人们的可信度较低,加上法制不

健全,由上述三项成本所构成的代理成本就非常之高.家族管理有利于企业降低监控成本,因此家族企业的总代理成本相对于其他类型的企业低.家族成员之间特有的血缘,亲缘关系,使家族企业具有强烈的疑聚力,加上心理契约成本较低,再加上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合一,家族企业的总代理成本可能较非家族企业为低.比如浙江天通股份的潘广通,潘建清父子的“子主外,父主内”的家族企业.儿子的业绩主要体现在使天通公司发展成国内软磁行业的龙头,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5%以上.而只有高中学历的父亲则在小小的郭店镇默默运筹天通公司的制度安排,根据环境变化,改造企业.试想,如果不是基于血浓于水,亲情无价的父子关系,那么小潘恐怕不会安心在外东挡西杀“打天下”,天通电子要想做大应属不易;而没有老潘如此殚精竭虑的实现家族控股,小潘忙了半天很可能要“为他人作嫁衣裳”.目前的职业经理人阶层的缺乏和信用环境的恶化,导致民营企业家不敢贸然选择外部经理人员进入.民营企业的所有者在选择经理人员时的一个基本准则通常是,民营企业所选择的经理人员首先必须是可信的,如果不可信,那么 我们假设家族成员决策能力为60分,非家族成员决策能力为80分,似乎应该把这个岗位交给非家族成员.然而,一项正确的决策,不仅仅需要知识和信息资源作支撑,还需要人们对企业资产以及企业的整个发展发自内心的关心.家族成员对企业的关心是不言而喻的,他们把企业的资产当作自己的生命,甚至看成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他们把企业看成自己的孩子,看到企业发展壮大,就像看到自己孩子茁壮成长一样高兴;看到企业有任何的损失,有任何的挫折和失败,就吃不好,睡不香,格外伤心.这种关心,也是企业的一种资源,笔者将这种资源称为关心资源.正确的决策,是信息资源和关心资源两种资源的产物.仅仅有知识资源和信息资源是不能保证科学决策的.某企业设备更新,既可以买a设备,也可以买b设备,两种设备质量和性能相当,a设备售价100万元,无回扣;b设备售价150万元,有10万元回扣,设备工程师凭借他的知识和信息,完全可以作出正确判断,即买a设备,但他实际的决策并不是买a设备,而是买b设备,因为

价格便宜是企业的目标,是老板的目标,10万元回扣才是他的目标.如果在工程师这个岗位上不是外人,而是家族成员,他的目标与老板的目标是一致的,他决不会作出选择b设备的决策,他肯定会选择a设备.之所以有这种差异,因为前者只有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而没有对企业的关心资源,后者拥有的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可能不如前者,但后者拥有对企业的关心资源,为保证企业的正确决策,关心资源有时比知识资源更重要.上述实例还可以细化:有a,b,c三种设备.a,b两种设备价格都是100万元,两种设备性能相近,只是b设备的使用寿命比a设备低10%,a设备可使用10年,b设备只能使用9年,两种设备都没有回扣;c设备的性能与a设备相当,但价格比a,b两种设备高出50万元.在a,b,c三种设备之间,最值选择的是a设备,要能作出这种选择,既要有关心资源,又要有较好的知识和信息资源;一个做工程师的家族成员,虽然有高的关心程度,但因知识局限和信息资源的不够,结果他选择的是b设备,没有选择a设备,即他没有作出最佳决策,他作出了次佳决策;一个非家族成员的工程师,他有渊博的知识和信息资源,但可能会对这个事情漠不关心,结果他选择的是c设备.这说明,在一定情况下,家族管理虽然不能实现最佳决策,但能做到次佳决策,一般不会作出最差决策;外部人员只有能力,而没有对企业的归属感,有可能作出的是最差决策.不过我们还要看到,企业规模扩大之后最需要突破的一个瓶颈首先就是管理,而在家族企业中,任人唯亲的问题相当严重.这种“近亲繁殖”的后果,就是使家族企业在用人方面的选择面越来越窄,可用的人越来越少;家长制的管理体制及创业初期的成功则使许多老板昏了头,自以为是,而这恰恰又排斥了社会上更优秀人才的加盟;其次,家族企业通过血缘关系建立起的信任,也会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对其他员工产生不信任感.一方面缺乏人才,另一方面又缺少留住人才的环境,家族企业便会止步不前,甚至走向没落.典型的例子国外有王安电脑,国内有三株和爱多.有资料证明这一点,浙江私营企业共有18.53万户,居全国各省区第二位,但户均注册资金仅76.05万元,始终处于“长不大”或扩张缓慢的状态.第二章“草根”与“贵族”—民营企业发展的社会障碍

第一节举步维艰

1,国税局征管部门来了——罚款和招待.2,国税局稽查部门来了——罚款和招待.3,地税局征管部门来了——罚款和招待.3,地税局稽查部门来了——罚款和招待.4,国地税案件复查来了——罚款或招待

5,国地税执法检查来了——罚款或招待.6,工商局征管部门来了——罚款和招待.7,工商局稽查部门来了——罚款和招待.8,质量技术监督局来了——罚款和招待.9,审计局来了——罚款和招待.10,劳动局来了——罚款和招待.11,环保局来了——罚款和招待.12,计生委来了——罚款和招待.13,公安局来了——招待.14,银行来了——招待.15,市委工作组来视察——招待.16,市政府工作组来视察——招待.17,市人大工作组来视察——招待.18,市政协工作组来视察——招待.19,市委领导来视察——招待

20,市政府领导来视察——招待.21,市人大领导来视察——招待.22,市政协领导来视察——招待.23,省里来人视察——招待.24,学校来了——赞助.25,孤儿院来了——赞助.26,敬老院来了——赞助.27,老干局来了——赞助.28,文联来了——赞助.29,洪水来了——赞助.30,旱灾来了——赞助.31,援藏干部来了——赞助.32,八一来了——慰问.33,国地税税务师事务所来了——咨询费.34,老板二奶来了——放血.35,黑社会来了——放血.36,报社来了——放血.37,电视台来了——放血.在相对不稳定的大环境催长下的民营企业发展是步履艰难,困难重重.一方面要应付政策和市场的不规则变化,同时还要引导企业内部的不断革新.孰轻孰重,从发展和运营的角度来看,都无法放的下,而柳传志“找死和等死”之说则非常形象的概括了此种矛盾的对立和统一.比如政府的不正当干预,往往也使正在成长中的民营企业遭遇危机,某些政府部门利用权力参与不正当竞争,更是把企业推到了进退两难的境地.1996年,福建某地一家民营企业在政府的鼓励下,愿意搞基础设施建设,修建大桥.双方约定,多少年内在旁边不再批新桥,保证建好后可以收回投资.桥建好了,有关部门一看不错,又批准别人在他的旁边修了另一座桥,条件更优惠,这条路更方便.政府部门的毁约,毁了当地政府的形象,也毁了这家民营企业.来看这样一个现象:某饼店,小本生意,坐落在某公园门口,一度兴旺.引起了“有关部。门”(即市环卫处)的注意.市环卫处要求他们交纳80元/月的门前清洁费.饼店拒交,结果,不久之后,这家饼店前面四,五米处立了两个大公用垃圾桶.再一个月后,饼店关门.不合理的费用你也得交,不交想看脸色.如狼似虎的“有关部门”.很多民营企业老板都有弃商从政的严重倾向与这个比喻不无关系,比如要数重庆力帆集团尹明善,他现在是重庆工商联主席,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再如,安徽某地的民营的轮船运输公司在近几年发展迅速,从几条破船发展为拥有8000多万元的企业了,董事长也突然摇身一变,干起当地交通局副局长.这是因为,我们的政府对私人产权的保护非常不够,有些地方出现了政府任意侵犯私人产权和人生权利的现象.因此我们的民营企业家“理性”地知道,只有获得了一官半职,或者与政府官员相勾结后,对他们的产权保护才可能稍微完整一些.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正是因为民营企业看到我们在没有与官员勾结的情况下容易被侵扰,那么自然地,一旦我们同官员勾结,我们就会和官员一样,去恣意侵扰他人的私人产权——尤其是干扰甚至赤裸裸地霸占别人的产权,扩大自己的私人产权.当然在此过程中,也会接此机会,侵占国有资源,扩大自己的私人产权.例如海南曾经为

民间“反腐”事业而英勇牺牲的何海生先生的亲生经历所揭示的,他的公司一夜之间被篡改到别人门下,如此大胆且如此简单的侵犯产权行为居然和法院还纠缠不清.一些民营企业家,在遇到这样的敲诈与绑架时,采取了私下了结的办法,让这些黑恶势力更加肆无忌惮.一些民营企业家不得不接受当地黑恶势力的“保护”.另一方面的威胁让民营企业家们更加束手无策.几年前的雷献强被绑架案在许多民营企业家心里都留下了阴影.被誉为“东南亚第一大排档”的海口市狮子楼大酒店是海南省一家著名企业,而且成为海口的一大饮食景观.他们组建的狮子楼京剧团也是海南省唯一的一家京剧团.然而,该公司董事长,总经理雷献强不幸与其合作伙伴--某市公安局创办的汇通贸易公司,就狮子楼夜食城的有关合作问题发生了纠纷.雷献强先生依法向海口市振东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然而,诉讼的另一方——某市公安局却在庭审后不到一小时出动十多名特警,将雷献强先生从海口直接抓往南昌,制造了一起轰动海南的“狮子楼事件”.该市公安局为了达到彻底制服,控制雷献强的目的,在双方正在法律诉讼期间下,在举报雷犯有侵占罪不能成立的情况下,无视法律,违法将雷抓捕.其后该市公安局派人强行侵占了雷的公司,赶走公司管理人员;

7.加拿大物流考察报告 篇七

4月26日~5月5日,应加拿大供应链暨物流协会的邀请,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崔忠付率团对加拿大进行了为期九天的友好访问。访问期间,中国物流高层管理代表团一行20人考察了加拿大多个有代表性的物流企业及物流团体,参观了加拿大亚太门户和贸易走廊方案中的港口、铁路等重要节点区域,并参加了加拿大物流与供应链协会(SCL)年会,与加方相关物流企业及团体进行了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

“绿色港口

在加拿大亚太门户和走廊计划之中,有两条通向北美地区的重要门户走廊。一条是已经为业界熟悉的途经温哥华的北纬49度运输走廊;另一条就是途经鲁伯特王子港及乔治王子市的北纬54度走廊。4月30日~5月1日,中国代表团先后参观了温哥华港和鲁伯特王子港,这两个港口因其超乎寻常的运作速度和效率引起了随团人员的高度关注。

据介绍,如果来自亚太地区的货物要运至芝加哥,由亚太地区到温哥华港或鲁伯特王子港比到洛杉矶的海运距离较短只是其优势之一,而它最明显的优势在于周转时间短。由于高效运作以及货物量较少的原因而使港口不会发生拥堵,港口周转时间比洛杉矶能节约48小时左右,由此节省了大量的仓储费用和中转成本。港口一位相关负责人向中国代表团介绍说,“时间短、物流成本低是温哥华港和鲁伯特王子港的明显优势。”由于这条通道耗时较短、消耗燃料少,相应造成的污染也少,因此常常被称为“绿色”港口。

2006年,加拿大政府启动了其视为国策的“亚太门户与贸易走廊”方案,计划把加拿大的西太平洋沿岸建成面向亚洲的贸易投资基地和交通枢纽。2007年10月30日,中国远洋集团集装箱货轮“安特卫普”号驶入鲁伯特王子港,这是第一艘集装箱货轮到达鲁伯特王子港新建的怡景港口终端停泊,在92小时之内即完成了卸货和安检,然后9000英尺长的加拿大国家铁路列车运载着360只集装箱驶往芝加哥。从亚洲运抵北美中西部的首批集装箱的运输速度和效率超出预期,从离开日本横滨港到抵达芝加哥仅用了12天。

物流配送

访问期间,中国代表团参观了沃尔玛设立在多伦多的配送中心。作为零售业先进物流形态的杰出代表,沃尔玛加拿大配送中心的运作及管理方式令人叹为观止。

在加拿大,沃尔玛共设有8个配送中心,负责全国共310家门店的配送工作,每一个配送中心承担的平均配送距离约为600公里。作为沃尔玛在加拿大的战略合作伙伴,第三方物流EXCEL公司通过与沃尔玛协商,负责其所有配送中心的规划设计、设备投入、信息系统,以及管理运作等。

值得一提的是EXCEL公司与众不同的盈利模式:利润源自配送中心的管理费用。即EXCEL公司每周对配送中心的成本进行核算,在此基础上增加一定比例的管理费用作为公司利润。而沃尔玛根据配送中心的配送量,确定大致的成本范围,并将KPI考核结果作为有效的奖惩依据。这些考核指标非常细致,包括配送中心每人每天的工作量、配送货物信息的准确率,送达地点的差错率、配送的及时性等。当EXCEL公司的表现达到或超过指标时,沃尔玛承认配送中心的成本核算,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反之,无法达到一定标准时,则核减其管理费用。这种考核模式不仅激发了EXCEL公司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沃尔玛的成本控制。

科学规划、合理运作、高度信息化以及机械化的配合,使得沃尔玛配送中心的“门到门”服务得以完美体现。沃尔玛门店每销售一件商品,就会通过信息系统将数据传给沃尔玛总部,沃尔玛对每家门店需要的配送货物种类及数量整合完毕后,将信息传送给配送中心和产品供应商,以便供应商根据销售情况将相应数量的产品发往配送中心。

产品到达配送中心后,有65%的货物不作停留,经10分钟的分拣后直接配送到各个门店。产品基本上(约85%)都能通过传输带自动分拣,仅有约15%形状不规则或体积过大的货物直接进入发货区,由人工分拣。在分拣过程中,分拣员工会为每件货物贴上电子标签,标签的内容包括货物的种类、规格、重量、价格、件数、产地、来源以及送达门店和送达日期等大量信息,能自动分拣的产品通过传输带分拣,扫描仪识别货物信息后,将其分拣到不同的发货区。一旦电子标签贴得不规范,扫描仪无法识别时,货物就自动重新回到收货区,由工作人员重新贴上电子标签,这种操作上的差错率也是沃尔玛对配送中心的考核指标之一。另外,没有被及时配送的产品(约35%)都非常有序地存放在专门的仓储区域内。

应对金融危机

中国代表团此次还考察了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公司(CPR)和Purolator快递公司。铁路公司是加拿大集装箱运输的中坚力量,集装箱船舶在温哥华港、鲁波特王子港等主要港口卸货后,主要依靠铁路运输到内陆场站,然后由本地卡车送货。短途运输则主要由卡车在目的地和港口之间完成。加拿大发达的运输网络、完善的运输设施以及充足的运输能力,为多式联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航空、水运和铁路共同构筑了加拿大高水平的多式联运系统。统计资料显示,加拿大通过多式联运运输的货物占到社会总运量的80%,其中集装箱运量占50%。

太平洋铁路公司总部位于加拿大阿尔伯塔省(Alberta)的卡尔加里市(Calgary),为货物运输服务提供了贯穿加拿大和美国的长达25000多公里的铁路网络,运输的货物种类包括谷物、煤炭、木材、化工产品、汽车、家用电器、食品以及家具等。

4月28日,中国代表团参观了太平洋铁路公司位于安大略省(Ontario)旺市(Vaughan)的集装箱场站。这里全部作业均采用计算机管理,一辆卡车从进门到出门取箱作业的平均时间仅30分钟。对于食品类的仓储设备,每隔6小时便进行一次温度测试,确保相应食品所要求的恒温环境。

不过,集装箱场站吞吐量下降和堆积的空箱量,也体现出了全球金融危机对加拿大物流业的冲击。数据显示,该集装箱场站的年吞吐量为62万个集装箱,51%的货源来自于温哥华港。2007年,这里的集装箱吞吐量接近50万,而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去年下降了21%,仅为39万个集装箱。在这里已经堆积了3000个空的集装箱,场站里的空箱堆积容量已全部用完。而在2007年之前,这里的空箱数量一般不会超出300个。

Purolator快递公司作为加拿大最大的快递公司,同时也是一家提供一体化物流解决方案的综合物流企业,总共有12500多名雇员。这家公司主要针对国内市场,目前占据着国内快递市场的最大份额,是UPS与Fedex在加拿大国内市场份额之和的三倍。速度、价格、信息化、网络,以及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是Purolator快递公司所追求的价值标准。

与太平洋铁路公司的际遇相似,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Purolator快递公司去年以来业绩下滑25%。

据加拿大供应链暨物流协会会长安溥搏介绍,国际金融危机对加拿大的经济造成了很大影响,其中受影响最大的是加拿大中部,钢厂、汽车厂等很多制造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加拿大失业率达到12%,而物流业亦遭受了相应的传递性影响。在货物运输方面,航空货运业降幅最大,从中国到加拿大西海岸的货量下降了17%,从加拿大到美国的货物运输量下降35%,集装箱的空箱率有时甚至达到5 0%。同时,他自己经营的船运公司生意也大幅减少,降幅为25%左右,近期有好转迹象,但增长缓慢。

面对金融危机,加拿大政府采取了税收倾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等应对策略。一方面,政府加大了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如亚太门户和贸易走廊项目,加拿大政府、不列颠哥伦比亚等四省和各城市,以及私营部门等宣布了超过23亿加元的战略性投入,其中联邦政府投入超过8.6亿加元。安溥搏认为,此项目可更高效、可靠地连接北美和亚太地区,有益于加拿大经济及贸易伙伴,也会为加中两国的物流企业带来更多的机会。

协会推动

在访问加拿大供应链暨物流协会、物流研究所期间,中国代表团参加了由加拿大供应链暨物流协会举办的第42届加拿大供应链物流年会,与加拿大物流界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会上,崔忠付副会长应主办方邀请发表了“中国物流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主要任务”主题演讲,向加拿大物流界介绍了中国物流发展概况,并展望中国物流业的未来发展前景,表示欢迎加拿大企业家把握机会,到中国投资。会议间歇,崔忠付接受了加拿大新时代电视台等当地媒体的采访,介绍了中国物流业发展状况,指出中国政府对于物流业的发展非常重视,近期出台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旨在大力扶持物流业。

加方代表亦发言介绍了加拿大物流发展状况、三个物流贸易走廊和内陆发展“五大湖”物流通道的相关计划等。

中国代表团成员与加拿大物流运营管理、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等方面的专家进行了会谈,同时就北美进出口贸易机会开展了经贸洽谈活动。这些活动加深了中加物流界的相互了解,为中加两国在物流领域开展实质性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些加方企业代表已与中方代表企业就进一步开展合作达成了初步意向。

访问结束后,崔忠付副会长代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向加方发出邀请,表示欢迎加拿大供应链暨物流协会安溥搏会长率团参加今年12月在郑州举办的中国物流企业家年会,届时与中国企业家就双方加强合作进行深层次对话。安溥搏会长愉快地接受了邀请,表示非常期待与中国同行进行交流与合作。

8.赴江西革命老区考察报告 篇八

一、江西老区扶贫开发的主要模式

江西省的老区工作开展比较早,针对老区的实际情况,在国家大的扶贫方针政策指导下,江西省的老区扶贫工作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老区扶贫方面,江西省采取的以下几种模式给我们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

1鄱阳湖地区移民建镇

移民建镇是1998年长江洪水以后出现的一个新名词。由于解放以后长江上游地区的滥砍滥伐,中下游地区的盲目围垦,使生态循环遭受严重破坏。对大自然的索取并没有解决湖区群众贫困的世代承袭问题,反而造成当地农民无限制地向鄱阳湖索取资源,导致鄱阳湖地区的贫困状况一直没变,人均GDP只有全省平均水平的50%左右。在1998年灾后重建的过程中,中央安排江西省14期共移民22.1万户,90.28万人,中央补助资金36.7亿元,移民户数和补助资金约占四省总数的35.5%。到2003年底,共新(扩)建集镇126个,中心村363个,基层村2097个,累计完成投资72.24亿元,其中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3.07亿元,完成建房投资59.17亿元。通过移民建镇,在沿长江鄱阳湖地区的广大农村实现了三个历史性的新跨越:一是农村基础设施的新跨越。过去的沿长江鄱阳湖地区的广大农村缺水少电,道路泥泞且不平,出门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通过移民建镇,各级政府投入7亿多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主要用于水、电、路,配套建设了学校、医院、敬老院、邮政、电信、绿化、环境卫生等设施。二是人居环境的新跨越。过去由于大规模围湖造田,鄱阳湖周边地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行蓄洪面积缩小,湖区湿地锐减,血吸虫病盛行,十年九灾,广大群众淹苦了、淹穷了、淹惨了、淹怕了,有相当多的农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通过移民建镇,居住条件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并远离了水患,血吸虫病的感染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三是移民生计的新跨越。移民建镇伊始,江西省委省政府就提出了“恢复与发展结合,当前与长远结合,治穷与致富结合,治标与治本结合”的方针,并制定了“一年安置,二年恢复,三年发展”的总体目标,从而实现移民真正移得出、稳得住、能发展、不返迁。

2深山区搬迁式扶贫

江西省目前有90余万贫困人口,其中有25万人生活在库区、深山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其特点是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群众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十分突出。大部分贫困山区缺水严重,自然村落不通机动车,不通广播,无电视信号,没有动力电,照明电时有时无,村里没有卫生室,群众看病要走数十里山路,孩子上学也要走很远的路,且路上也不安全。由于山高坡陡,严重缺水,耕地少、土壤贫瘠,粮食靠天收,缺乏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大部分劳力远走他乡,留下的多为老弱病残,温饱问题根本无法解决。长期的扶贫实践证明,就地解决他们的脱贫问题,难度大、成本高、操作难、效果差。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省委省政府作出了深山区搬迁式扶贫的决策,并于2003年开始在九江市修水县、吉安市万安、遂川三县进行试点,2004年起在全省铺开,用5年时间把这部分困难群众搬出来,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温饱问题。

江西省移民扶贫试点工作的原则是:政府引导、群众自愿、以县为主、省市支持。移民搬迁的原则是整体搬迁,有土安置为主,无土安置为辅。搬迁的目标是“搬得出、稳得住、逐步富”。操作办法是先易后难,先搬迁边远偏散地区群众。为了使移民户搬出后有生计,规定有土安置的,要保证人均5分田,无土安置的要实现每户1人务工或经商。国务院扶贫办认为江西的移民扶贫工作做到了四个到位:认识到位,领导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实施移民扶贫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忠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扶贫工作的一种创新与突破。江西还要在认真总结经验、切实摸清底数的基础上,对尚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进一步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扶贫措施,切实做到扶贫到村到户。

3山江湖工程

山江湖是鄱阳湖和流入该湖的赣、抚、信、饶、修5大河流及其流域的简称。这是一个完整、独特的水系,山江湖区域面积为16.2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全省国土面积的97%。由于历史上出现毁林种粮、盲目围垦和酷渔滥捕等短期行为,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造成鄱阳湖湖体萎缩,湖泊功能下降,湖区洪涝灾害严重,进而导致湖区群众贫困。1983年开始,开展了鄱阳湖和赣江流域综合科学考察,发现治理鄱阳湖的关键在于解决泥沙淤泥问题,要解决泥沙淤积只有从山区和源头抓起。由此得出“治湖必须治江,治江必须治山”的科学共识。在流域资源环境综合科学考察与宏观战略研究成果基础上,借鉴国内外有关流域综合开发治理的规划与实施经验,制定了《规划纲要》,它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生态经济理论为指导,根据山江湖的区域特点和发展现状,遵循“治湖必须治江,治江必须治山、治山必须治穷”的战略构想和“立足生态、着眼经济、系统开发、综合治理”的方针加以制定,并在省人大立法。具有法规效力的《规划纲要》,指导、协调各部门、各地区和广大农民在山江湖区域开展开发和治理工作。山江湖工程积极贯彻“以开放促开发”的方针,建立和加强了与2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关系。先后实施了UNDP一、二期无偿资金6360.20万元,贷款42.50万元。此外,引进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如参与式农村发展途径、开发式小额信贷扶贫方法、探索湖区替代产业途径等),为江西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

4“参与式扶贫”

“参与式扶贫”是江西省革命老区实施扶贫开发工作中所采用的一种国际上比较先进的扶贫方法。所谓“参与式扶贫”,是指通过政府投入一定数量的扶贫资金,以贫困村为平台,为贫困农户创造表达意愿的机会,赋予贫困农户知情权和监督权,并激发他们的参与意愿,发动贫困群众参与扶贫项目的决策、实施和监督过程,从而提高贫困农户自主脱贫、自我发展的能力,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实施“参与式”扶贫的出发点是,建立一种公众参与扶贫行政过程的机制,使公众能介入扶贫项目的决策、实施、监督过程,提高扶贫行为的可持续性,使扶贫行为的目标瞄向更为准确,贫困群众参与扶贫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高,扶贫资金的中间渗漏更少。从2002年开始,江西省扶贫部门在全省范围内确定了1200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以村级扶贫规划为平台,采用“参与式”的扶贫方法。为实施好“参与式”扶贫工作,对全省

扶贫系统的工作人员和业务骨干以及1200个重点村的扶贫骨干进行了培训,重点学习“参与式”扶贫开发规划制订的要求,重要工具、实施步骤、重点环节。在规划小组的组织和召集下,对村级基本情况进行“参与式农村调查”。掌握当地的自然地理状况、经济发展程度、人口和资源情况、社会状况和教育、卫生等方面的情况,为规划的制订提供依据。召开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结合全乡、全县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布局,提出有较完善的服务体系、市场前景好、适合自身发展并能最大限度的覆盖贫困户和低收入户的产业,形成村级规划的发展思路。将扶贫项目及其支持体系进行整合,形成项目规划,制订阶段性实施计划,确定阶段性目标。村级扶贫规划制订后,必须由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并报上级扶贫部门批准后付诸实施。规划经批准后,重点村的整个扶贫工作以村级扶贫规划为平台,整合资源、整村推进。“参与式”扶贫取得的主要成效:首先,政府扶贫部门工作方式的转变,使扶贫工作的透明度进一步增强。其次,增强了贫困群众改变家乡面貌和脱贫致富的责任感与义务感。第三,贫困地区群众和村级组织议事、决策、干事的能力明显增强,逐步形成了脱贫致富的长效机制。第四,扶贫政策的目标瞄向更为准确。通过对农户进行分类,从中确定了社会保障户,贫困户,有利于采取区别情况、分类指导的办法,解决他们的脱贫致富问题。第五,贫困地区发展思路更切实可行。通过综合分析贫困的现状,经村民和贫困户的充分讨论,明确了要重点发展的项目和存在的困难,选择了一批符合本地实际的扶贫项目,并逐个进行了可行性论证,做到长计划、短安排,保证了扶贫开发工作的连续性。

5以工代赈扶贫

以工代赈是江西省政府针对需要救济的特殊困难群体(一般为低收入者,如贫困人口或受灾人口),通过组织其参加工程建设,取得劳务报酬(物资或资金)的一种特殊的赈济方式。以工代赈管理始终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分级负责的原则,按照基本建设程度实行项目管理。国家将以工代赈计划指标和建设任务下达到省区,以省区为主实行以工代赈管理。江西省老区面积广,山丘面积大,重点贫困地区基本分布在东西南北四边,由于地理、自然和社会等不同因素的影响,致贫原因千差万别,依据贫困县的不同特点划分为四大片区即赣南、井冈山、鄱阳湖、赣西北片区,针对各片区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制定综合治理与开发的片区规划和年度项目建设计划,紧紧把握扶持目标和重点,确保项目和资金安排向人口集中连片且贫困程度深的乡村倾斜。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按轻重缓急的原则,分年安排项目资金,充分发挥效益。江西省以工代赈工作按照“直接面向农村贫困人口,突出建设重点,实行综合配套治理,切实提高扶贫效益”的原则,帮助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建设了一大批生产生活设施等工程,取得了明显的扶贫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6定点扶贫模式

所谓定点扶贫,就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各级领导干部定点联系到乡,工作重点在村,扶贫措施落实到村。中央国家机关在江西省有5个定点扶贫单位,确定江西省贫困县18个。2000年后,中央国家机关行政、企事业单位在江西省定点扶贫单位增加到8个,确定贫困县增加到21个。从省内来说,“八七”扶贫攻坚期间江西省确定的贫困乡为492个,现在增加到563个,重点乡覆盖到全省82个县。

“八七”扶贫攻坚期间,全省各级有2000多个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参加了定点扶贫工作,定点扶持了493个贫困乡、2171个贫困村。新时期的定点扶贫工作有新的进展,2002年,全省各级定点单位共派出干部64200人次赴点开展工作,使受扶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群众生活水平不同程度得到了提高,各类扶贫资源得到了有效整合。

7小额贷款扶贫

在“八七”扶贫攻坚期间,国家下达江西省扶贫贷款净增计划20.7亿元,实际投放20.2亿元,重点支持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和农业结构的调整,共扶持贫困地区经济实体5955个。发放扶贫到户贷款13.74亿元,直接投放到贫困户37.7万户,解决了贫困户的生产资金需要,因地制宜的种植或养殖项目加快了贫困户的脱贫步伐,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八七”扶贫攻坚阶段结束以后,从2001年起,江西金融机构开始探索多种扶贫贷款到户的模式:一是因地制宜直接支持农户发展种养业,实现扶贫直接到户。集中力量支持其发展有特色、有市场的种养业项目,以增加收入为中心,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着力优化种养品种、提高质量、增加效益。二是支持农户介入优势主导产业,实现产业带动农户脱贫致富。通过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无公害农业,逐步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优势产品,使农村贫困户受益。三是支持农户连靠重点龙头企业,实现项目辐射到户。在大力推进重点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同时,鼓励支持农村龙头企业的发展,积极推行“公司+农户”、“工厂+基地”的新机制,发挥其对贫困地区农户发展种养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四是积极支持贫困农户进入市场,采取订单农业等措施,扶持贫困地区农民经纪人、农村合作组织发展。通过大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到贫困地区开发建设,使之成为农民进入市场的中介桥梁。五是支持农户开展劳务输出,通过精心组织农民进城务工,为贫困户增加收入开辟新的途径。

8井冈山老区科技扶贫

科技扶贫是把科学理念、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技术送进广大老区贫困山乡,送到千家万户,引导农民依靠科技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实践。科技部领导多次亲临井冈山区检查、部署工作。至“九五”期末,科技部先后为井冈山区科技扶贫设立项目82项,投入资金4300多万元。十多年来的科技扶贫实践,使井冈山区的经济、社会各个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与生产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一是促进了井冈山区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二是壮大了一批支柱产业,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科技扶贫,择优选择了能充分利用当地优势资源的蚕桑、笋竹、水禽、果茶四个主导产业作为区域支柱产业进行培育,从良种推广、建立丰产样板,到产品深加工,进行系列技术的组装配套与开发,使之逐步成长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三是建立了“井冈山科技扶贫计算机信息系统”,并与中国科技信息所中心网联网。山区各县的相应机构也配备了电脑和打印机等终端设备,大大改善了科技服务条件。四是培训了一批科技管理和乡土技术人才。五是加强了与外界的联系和科技文化的交流,促进井冈山区的对外开放。

二、赴江西革命老区扶贫考察的的启示

对江西省革命老区进行的实地考察,虽然时间比较短暂,不能深入系统地学习江西省老区扶贫工作方面的理论方法,但是,江西省针对革命老区所采取的扶贫策略,取得的一

系列成功经验,对于内蒙古搞好革命老区建设还是非常值得学习借鉴的。结合内蒙古革命老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开展老区扶贫工作,我们认为应该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要进一步提高对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的认识,正确处理好全区与老区的关系

虽然,我区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成就,全区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贫困农牧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生存条件有明显的改善。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扶贫开发仅仅是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今后面临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就我区老区农村牧区而言,还有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没有解决温饱,因为他们大多分布在自然条件相对更差的山区、浅山丘陵地区、黄土沟壑区、荒漠区等地区,与全区总体贫困水平相比较,脱贫的难度更大;已经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巩固温饱的任务也很重,一遇到天灾人祸,极易返贫;农牧产品卖难,农牧民增产不增收的问题在贫困地区更为突出;虽然这些都是局部问题,但却与全局紧密相联。少数地区领导对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艰巨性认识不到位,对扶贫开发工作抓得时紧时松,等等。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扶贫开发工作中认真解决。

老区经济发展,直接关系到农村牧区的稳定。就当前来说,老区农村牧区能否稳定主要取决于党的家庭承包经营、减轻农牧民负担、扶贫开发的政策能否真正落到实处。家庭承包经营解决的是农牧民能否掌握基本的生产资料问题,减轻农牧民负担解决的是以农牧民轻徭薄赋的问题,而扶贫开发则是解决农村牧区中弱势群体生存能力、生计能力低下的问题。这三项政策是互相联系的,都关系到农牧民的生存、生计问题,无论哪一项没有落实,老区农村牧区都难得稳定。老区农村牧区稳定不了,就谈不上农村牧区的发展和农牧民的富裕。扶贫开发,也直接关系到我区老区经济总体水平的提高。全区的崛起,必须也要有这些老区贫困地区的崛起,否则,必然拖全区的后腿。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造成了这些地区历史上较之于其他地区的相对贫困,但由于这些地区的自然资源丰富,一旦开发对路,较之于其他地区的崛起也更有潜力。为了实现全区的崛起,必须着力促成这些地区的崛起。

老区扶贫开发,还直接关系到党和群众的关系问题。我们党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尚未解决温饱的、尚在温饱线上徘徊的群众是最需要我们去帮助和关心的,是最需要我们去为之服务的。

2坚持开发式扶贫思路,不断增强老区自我发展能力

对老区扶贫,最重要的就是要不断增强老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使老区农村牧区贫困人口增强“造血”功能,这是开发式扶贫的真谛所在。要继续贯彻发展是硬道理的重要思想。解决老区贫困地区的问题,最根本的要靠发展。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目的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努力改善老区贫困地区的生产条件、生活条件和生态条件,提高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要从大力发展老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转移到直接扶持农村牧区贫困人口生产和提高收入以及帮助目标人群摆脱困境上来,从改善自然条件更多地转移到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上来,使老区贫困地区能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发挥比较优势,促进生产的发展,促进群众生活的改善,并逐步增强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千方百计增加群众收入特别是增加老区贫困户收入,提高群众生活水平,是老区扶贫开发的主要任务。要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提出的开发式扶贫方针,开拓增加群众收入的渠道。一是下大力气在老区贫困地区推进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结构调整。要充分利用老区贫困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牧业和多种经营。我区革命老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一方面,老区群众近靠山水林区,旅游资源丰富,天然林、次生林、混交林名贵树种很多,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摇相互应:纯天然野生动植物如:山兔、野鸡、山野菜、棒子,蘑菇、藏菜、山杏核、中草药等品种繁多且存有量丰厚。另一方面,革命老区又存在大量的革命早期历史遗址、人文事迹,通过开展革命文物的募集、整理和研究,维护、修缮革命遗址,开展红色旅游,投入一部分资金,用于加强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的配套设施建设,通过资金引导,支持和鼓励革命老区发展乡村旅游、生态休闲旅游,引导群众发展“农家乐、牧户游”,实现红色旅游与绿色旅游的有机互动,着力打造老区旅游品牌,从而带动相关产业向前发展。要充分利用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认真抓好退耕还林还草,增加老区贫困户收入。要以旗县、乡苏木为主,因地制宜,努力培育1—2个单一品种超粮食产值的扶贫支柱产业。二是要结合村嘎查、乡镇苏木建设,有计划地进行异地安置扶贫,将生产、生活条件非常恶劣的贫困群众迁移到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方,帮助他们开辟新的就业门路,提高群众收入。三是要组织好劳务输出,加快老区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劳务输出既可增加农民收入,又能开阔眼界,转变观念,提高素质。要把组织劳务输出,加快劳动力转移作为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要大力抓好贫困劳力岗位职业技能培训,优先组织他们到发达地区务工。要切实减轻贫困户的负担,为老区贫困户创造休养生息、发展生产的条件。

3要进一步加大扶贫资金的投入,处理好扶贫资金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建议自治区政府,一是将革命老区建设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管理,对每个革命老区旗县每年安排不少于200万元的专项投入。在进行国民收入分配结构调整的过程中,重点向革命老区予以倾斜。二是从2010年起,设立用于革命老区发展的专项建设基金,专户管理,定向使用。三是参照国家今年拿出了近2亿元的彩票收入资金,用于江西、陕西等四个省革命老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做法。建议自治区也从彩票收入中安排一块资金,专门用于扶持老区旗县发展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利用特色资源,精心培育老区的主导产业,发展壮大区域经济。四是协调自治区发改委、水利厅、农牧业厅等有关部门按照老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在安排专项资金的时候,对革命老区予以重点倾斜。

在扶贫资金逐年增加的情况下,要进一步加强扶贫资金的管理,正确处理扶贫资金投入与产出的关系。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的有关规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自治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应把财政扶贫资金的一部分主要用于帮助老区贫困群众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扶贫专项贷款中的一部分也要原则上重点用于老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和发展支柱产业,尤其向龙头企业倾斜。扶贫信贷资金要尽力用足、保证用好。金融部门要在保障资金安全的前提下,简化程序,适当放宽扶贫项目贷款条件,适当延长贷款期限,更有效地发挥扶贫贷款的扶贫作用。小额信贷扶贫是行之有效的,应认真总结经验,大力推广。扶贫资金的分配,应尽量向革命老区倾斜,使用要在一定范围内公示,做到公开、公正、公平,接受群众监督。

4要强化科技文化扶贫,正确处理治穷与治愚的关系

要从根本上解决老区农村牧区的贫困问题,从长远来看,必须解决好治愚的问题,即解决好农村牧区的教育和科技问题。农村牧区教育的基础设施,农村牧区教师的素质和待遇,老区贫困儿童的经济承受能力,科技人才的工作生活环境,等等,哪一项都是涉及全局的大问题。各级政府新阶段扶贫开发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老区贫困地区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摆在重要位置上。

要加快发展老区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要保证适龄儿童都能上学,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不允许出现贫困户子女辍学现象。要加强老区的职业技术教育,为老区贫困地区培养技术人才。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后,革命老区农牧民劳动力素质不高,缺乏市场需求的劳动技能,非农就业难的问题日渐突出。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建设新型农牧产业,尽快增加老区收入的重要途径,关键就在于培训。革命老区地理位置偏远,科技教育落后,必须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措施,才能提高劳动者的能力。

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统筹规划、分布实施,多方配合、加强协作,按需培训、注重实效”的原则,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牧民培训工作。要从老区贫困地区的实际出发,加快良种良法的推广步伐,在进一步完善各级科技扶贫示范基地建设的基础上,有条件的要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设科技扶贫示范园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尽快做到老区重点村能通邮、通广播电视,逐步实现老区贫困地区信息网络化、通讯现代化,改变信息闭塞、文化落后的状况。在老区重点乡苏木要完善卫生院建设,在有条件的重点村嘎查要建立卫生所,要继续动员全社会为扶贫开发共同努力,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把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组织起来,形成强大的合力,帮助老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这也是这些年来我们在扶贫开发实践中坚持贯彻的一条重要经验。

5要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重视革命老区社会事业的发展

“脱贫三五年,一病回从前。”老区农村牧区人口的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问题,是新时期扶贫的一项重大课题。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过程也就是建立农村小康社会的过程。只有在老区农村牧区逐步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才能将建国后的60年来,国家实行的以户籍制度为表征,以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为核心的城乡隔离的二元体制逐步打破,进而加速我国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由于历史和区位的原因,革命老区的社会事业投入较少,现阶段发展的步伐明显滞后于全区的平均水平,各有关部门对革命老区的社会事业发展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在农村牧区合作医疗方面:老区农牧民参加医保的积极性很高,但有的乡村参加医保的比例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要大力推动农牧民参加医疗保险和大病统筹保险,改善老区乡镇卫生院的医疗设备,提高乡村医生的医疗水平,确保农牧民病有所医。在最低生活保障方面:农村牧区的保障水平偏低,由于低保的额度与地方的资金配套能力挂钩,处于相对贫穷的革命老区农牧民参加低保的比例很低,有的虽然过去参加了,但近两年却出现了断档的情况,有关部门必须积极行动起来,按照国家的要求协调配合,力争使老区的绝对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到低保的范围,享受低保政策。在老区子女上学方面:老区农牧民由于居住分散且偏远,子女上学距离学校较远,有些孩子还需要父母到县城陪读,成本很高。必须针对这部分困难群体,有针对性地提高老区子女助学补贴,出台更加直接的优惠政策,降低辍学率,保证老区贫困农牧民的子女能够上得起学。

上一篇:高中我的家乡莆田作文范文下一篇:外墙无机保温砂浆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