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神奇教学设计

2024-10-16

走进神奇教学设计(精选8篇)

1.走进神奇教学设计 篇一

叮铃铃,叮铃铃,闹钟用它响亮的声音叫醒了我。我妈用她的江湖绝技——“狮吼”告诉我爸和我马上吃饭。我父亲的汤“唔唔唔”听起来很不雅观。晚饭后,我迅速穿好衣服,匆匆赶往学校,因为我的家人离学校很远。我父亲每次都开车带我去学校。早上是工作的高峰期,交通很拥挤。路上不时有水滴声、哔哔声和喇叭声。我刚刚穿过拥挤的交通。特殊的城市交响乐在学校门口环绕着我,走进校园,听到教学楼里明亮的读书声。鸟儿在树上等着我们。他们不停地聊天。铃响后,学校的铃响了。铃声一响,学生们欢呼着冲出教室。校园很拥挤,充满活力。响起了闹剧和戏谑的笑声。课间短短的十分钟经常让我们忘记时间。

中午,放学后,我匆匆回家,听到了锅碗瓢盆的交响乐。当饭菜端上来时,全家人一片混乱。午休时间很短。爸爸的鼾声是午休的音乐特征。

下午的音乐课和体育课是我们渴望的。音乐老师灵巧地握着手风琴,用灵巧的`手指弹奏优美的音乐。我们低声唱歌。我们陶醉在美妙的声音世界中,忘记时间,忘记自己。

晚上,我早早完成了作业,给了自己一点时间玩耍。我下楼和社区里的同学玩了一会儿。我看着社区居民跳着健康的排舞,听着有节奏的舞曲。我9点钟准时回家,打开了水龙头。睡觉前的音符是急促的水声。我洗脸、刷牙,然后钻进温暖的床上睡觉。

音乐让我的一天充实而快乐。

2.走进神奇教学设计 篇二

近年来, 在北京、上海的重要地段突然显耀出以沙漠景观、金色胡杨、戈壁石等为背景的广告灯箱。其中的“中国秘境——阿拉善”让人们眼前一亮, 惊奇之际, 定有许多美丽的遐想。

国家实施西部开发十周年之际, 恰逢阿拉善建盟三十年。2010年7月1日, 记者如约走进阿拉善。

生态立盟夯实基础

在内蒙古自治区的最西部, 有一片称为“中国秘境”的大漠戈壁。这就是拥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的阿拉善高原。

在为期一周的实地采访中, 记者了解到:阿拉善盟辖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阿拉善经济开发区和孪井滩生态移民示范区, 是内蒙古面积最大、人口最少的盟市。蒙、汉、回等28个民族的20多万儿女, 祖辈生活在这片2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和睦相处, 携手共进。

阿拉善盟自1980年成立以来, 在中央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关怀和大力支持下, 历届盟委、行署高度重视生态建设, 将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作为全盟工作的重中之重。阿拉善盟各级党委、政府自觉从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国防安全的大局出发, 把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作为最大的基础建设来抓, 坚持“保护与建设并重, 以保护为主”的方针, 采取“退、保、建、管”等措施, 实施了撤乡并镇、移民搬迁、退牧还草 (林) 、天然林保护、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飞播造林、人工增雨等工程, 并与社会事业整合和重点城镇建设、工业园区集聚发展相配套, 尽量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促进生态环境的自然恢复。目前, 阿拉善盟通过实施生态工程, 使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累计搬迁牧民7252户、22614人, 4400万亩草原得到保护, 先后建成2个国家级、6个自治区级、1个旗级的自然保护区, 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3991万亩, 占全盟总面积的9.8%, 重点治理区植被覆盖度达到20%左右、森林覆盖度达到5%左右, 每年大风沙尘暴天数由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10~20天减少到3~9天。

在生态建设中, 特别是国家实施黑河流域综合治理后, 闻名于世的东居延海重现生机, 当地各族人民由衷地传诵着“小小居延海, 连着中南海”的佳话。此项工程通过黑河下游额济纳绿洲生态抢救与保护工程、退牧还草工程、生态公益林补偿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防沙治沙工程、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生态移民工程等一系列重点项目的实施, 使得阿拉善地区的生态恶化得到有效遏制, 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得到不断改善, 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良好成效。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 生态建设、生态安全成为阿拉善盟的立盟之本, 是区域经济科学发展的基础。

2010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 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阿拉善盟委书记王玉明针对阿拉善的生态建设告诉记者:前些年, 阿拉善曾因居延海干涸、沙尘暴频发等生态危机, 多次引起党中央、国务院和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领导的关注。在巩固多年来生态保护建设成果的基础上, 阿拉善盟委、行署解放思想, 积极结合当地自然和盟情, 制定上报了《阿拉善地区生态综合治理规划》, 重点通过以下三项生态建设工程, 探索生态保护建设新模式, 取得生态保护建设新成效。一是实施沙漠“锁边”工程, 采取飞播、封育、人工造林和公益林保护等措施, 在三大沙漠及周边建成防沙阻沙防护体系, 遏制沙漠扩展、蔓延。二是在乌兰布和沙漠东部边缘实施防风固沙工程, 遏制流沙向黄河倾泻。三是继续实施以水资源保护、防凌防汛、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变化监测等为重点的黑河二期工程, 对黑河全流域进行了综合治理。记者在阿拉善盟期间通过实地勘探采访了解到:自国家对黑河干流实施水资源统一管理统一调度以来, 成效是明显的, 特别是黑河流域管理机构为之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中游水量欠帐问题。据有关资料显示:1999年至2009年, 黑河流域莺落峡年均来水17.47亿m3, 大于多年平均15.8亿m3;正义峡年均应下泄11.12亿m3, 实际下泄了10.01亿m3。十年正义峡累积欠账11.79亿m3。特别是2007年, 一年欠账就高达3.24亿m3, 接近于前6年的欠账总和, 而2010欠账更是高达4.00亿m3, 创下黑河水量统一调度以来的新高。

据有关资料显示:造成目前中游水量逐年欠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中游地区耗水量增加是一个重要因素。根据黑河流域管理局资料, 实施黑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以来, 原有的林草地、沼泽地大面积消失, 中游地区灌溉面积增加了100多万亩, 同时大规模开采地下水。如果长期发展下去, 阿拉善盟境内的额济纳绿洲不仅无法实现恢复到80年代中期规模的规划目标, 而且通过十年调水使人们看到的额济纳绿洲刚刚开始复苏的生态成果也将夭折, 国家重要的国防科研基地——东风航天城也将受到严重的威胁, 西北、华北的重要生态屏障将彻底崩溃, 黑河流域建设生态文明将变成一句空话。

记者了解到:黑河干流水量统一调度自2003年出现欠帐问题以来, 阿拉善盟水务局、额济纳旗人民政府及水务局配合自治区水利厅黑河水事协调代表, 在历年的黑河调水会议上多次呼吁, 请求黑河流域管理局协调甘肃、内蒙古两省 (区) 尽快解决。同时要求甘肃省水利厅拿出行之有效的水量偿还计划, 遗憾的是直到目前, 仍悬而未决。同时, 黑河干流中游地区的用水量却在逐年增加, 下泄水量在逐年减少。逐年升级的黑河干流调水欠帐问题、以牺牲重要的生态环境而换取眼前经济利益的问题, 已经到了必须采取断然措施尽快解决的地步。

跨越发展富民强盟

历史上, 阿拉善是丝绸之路上的必经之地, 是一个以农牧为主的地区。沧海桑田, 世事巨变。伴随着阿拉善盟三十周年的铿锵步伐, 阿拉善盟历任领导班子在自治区党委、政府正确领导下, 团结和带领全盟各族人民,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同心同德, 励精图治, 奋发图强, 着力转变阿拉善地区贫穷、落后、封闭的现状, 逐步实现了向富裕、进步、开放的巨大跨越, 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书写了一部三十年发展的壮美华章。

三十年来, 阿拉善盟各族人民立足实际, 发挥优势, 努力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全力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取得了辉煌成就, 阿拉善盟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整体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2009年, 全盟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5.11亿元, 是1980年的91.6倍, 人均达到16147美元;财政收入达到32.64亿元, 是1980年的356.7倍, 人均达到1468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04元,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6821元, 分别是1980年的29.5倍和32.6倍。

在国家、内蒙古自治区政策和投资的有力支持下, 阿拉善盟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条件日臻完善, 生活环境发生巨大变化, 极大地提升了全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目前, 以220千伏输电线路为主架, 110千伏、35千伏线路为支架的阿拉善电网基本形成, 城镇和重点园区供水紧张状况得以改善, 基本解决了阿拉善右旗和额济纳旗“吃水难”、“用电难”的问题;交通方面, 阿拉善盟结束了盟旗之间不通油路的历史, 乌石高速公路、乌巴一级公路、巴吉一级公路竣工通车, 巴银高速公路阿盟段即将建成通车, 临哈高速公路被列入国家“十一五”公路建设规划, “二横二纵十二出口”的公路网初步形成。截止2009年末, 全盟公路总里程达到7976公里, 比2005年新增2636公里, 其中黑色公路达到3390公里, 比2005年新增1090公里, 基本实现乡通沥青路、行政村通公路的目标;铁路从无到有, 包兰铁路、乌吉铁路在阿拉善经济开发区交汇, 嘉策铁路、临哈铁路临河至策克段建成通车;鼎新机场直通北京, 盟内三旗通勤机场工程即将开工建设;阿拉善盟主要城镇面貌明显改观, 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城镇功能明显增强, 聚集效应和带动作用明显提高, 城镇化率达到75.7%。

三十年来, 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阿拉善盟经济发展突飞猛进,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民族团结日益巩固, 社会生活和谐稳定, 经济社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阿拉善人以顾全大局、无私奉献、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精神诠释着历史, 谱写了辉煌, 用辛勤的劳动和汗水将昔日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的阿拉善建设成了一个繁荣昌盛、生机勃勃的我国西部重要经济区域。

阿拉善盟盟长鲍常青告诉记者:改革开放、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十年来, 阿拉善盟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全面推进改革开放事业, 促使全盟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重大跨越, 经济总量和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大幅提高, 总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阿拉善盟紧紧抓住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和市场需求变化的机遇, 拓宽融资渠道, 努力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高速增长, 投资结构不断优化, 投资贡献率显著提高, 成为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十一五”前四年, 阿拉善盟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22.3亿元, 年均增长15.39%, 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1.5%, 三次产业投资结构调整为2:57:41。预计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82亿元。

记者了解到:阿拉善盟资源富集, 物产丰富。其中, 吉兰泰、雅布赖等盐湖的湖盐品质好, 储量居内蒙古第一位, 已有200多年开采历史, 我国第一座机械化采盐场就诞生在这里。贺兰山下蕴藏的太西无烟煤, 品质一流。

在经济建设中, 阿拉善盟立足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三次产业结构由1999年的13.5:31.1:49.4调整为2009年的3:78.5:18.5。阿拉善盟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强化, 盐化工、煤化工、金属矿产及冶金等主导优势产业发展势头强劲。阿拉善盟已建成世界最大的金属钠、靛蓝生产基地和全国重要的湖盐、无烟煤生产基地。记者在被内蒙古自治区列为首批生态工业园示范点和循环经济工业示范园区的阿拉善经济开发区采访发现, 现代工业文明正在这里得到体现, 庆华、吉盐泰、太西煤等企业努力发展循环经济, 实现节能减排, 成就显著。2009年, 全盟工业增加值达到180.52亿元, 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3.6%。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 2009年全盟农作物播种面积达到47.32万亩, 农区养殖业牲畜饲养量达到89.5万头 (只) , 传统的农牧业粗放经营方式得到有效转变, 以节水农业、绿洲肉羊、绿色蔬菜、特色沙产业为主导的农牧产业稳步发展, 农牧业产业化初具规模, 沙漠葡萄种植基地、畜禽养殖基地等重点产业基地陆续建成, 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的产业化企业达到25家, 产业化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05亿元。策克口岸作为阿拉善盟对外开放的惟一国际通道和国内陕、甘、宁、蒙、青五省区共有的陆路口岸, 对外贸易迅猛发展, 实现常年开放, 过货总量、进出口贸易总额不断攀升, 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三大口岸。

近年来, 阿拉善盟城乡市场繁荣活跃, 旅游业、现代物流业和房地产业成为第三产业发展的新亮点。其中, 大漠秘境、岩画访古、航天科技旅游, 独立成线, 是内蒙古自治区推出的四条旅游精品线路之一, 也是内蒙古最为神奇、极具发展潜力的精华旅游产品之一。相比而言, 阿拉善旅游资源富集, 与全国旅游产品差异明显、文化内涵丰富。现有2处国家自然保护区、1处世界级沙漠地质公园、1处国家5A级创建试点旅游景区;2处国家4A级旅游景区;3处国家3A级旅游景区及多处国家、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绿色旅游景区, 正在打造特色旅游基地和特种旅游目的地, 已建成和初步运行的景区 (点) 10处, 旅游资源犹如颗颗明珠遍及阿拉善大地。以贺兰山森林生态旅游、腾格里沙漠湖泊度假旅游、巴丹吉林世界级沙漠探险旅游、额济纳居延文化旅游和东风航天城高科技旅游为代表的旅游精品快速发展, 2009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45.3万人次, 实现旅游总收入8亿元。如今, 阿拉善盟三次产业发展协同并进, 特别是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 位居内蒙古自治区前列, 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奋力前行。

在特色产业发展中, 近年来, 阿拉善戈壁奇石业横空出世、异军突起, 价格不菲, 享誉海内外, 一件件天然的“璞玉”记录着这里的地质和气候变迁, “雏鸡出壳”、“岁月老人”等等, 栩栩如生;葡萄玛瑙, 流珠挂玉, 令人叹为观止, 在中国奇石界享有“南有柳州、北有阿拉善”的赞誉。据统计, 现在阿拉善盟有近万人从事奇石产业, 正逐渐成为我国著名的奇石聚集地和当地农牧民创收致富的来源之一。

天籟之境人文荟萃

应该这样说:不到阿拉善, 不算到内蒙古, 这是记者在阿拉善采访时的真切感受。阿拉善的自然和人文风情在内蒙古是独特的。据统计, 阿拉善盟的54万亩天然次生林, 有脊椎动物177种, 其中有马鹿、盘羊等18种国家级保护动物, 是我国自然原生态保存较好的地区之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阿拉善的神奇。高山、草原、沙漠、湖泊、河流等等, 构成了阿拉善特有的美丽自然风貌。

巍巍贺兰山绵延250公里, 犹如一条绿色长龙, 横亘在阿拉善的东南缘, 主峰海拔3556米, 是内蒙古最高峰。贺兰山国家森林公园峰峦叠障, 苍松翠柏, 云雾缭绕, 山坡谷底花草丛生, 清泉潺潺。而金秋时节的额济纳旗的39万亩胡杨林, 是当今世界仅存的三处天然河道胡杨林之一、是阻止巴丹吉林沙漠向北扩散的重要屏障, 是中国西部生态的天然宝库。每年深秋, 这里游人如织, 时光悄然变换之中, 一片浓绿变成金黄, 额济纳河畔流光溢彩, 宛如天境。腾格里沙漠和素有“沙漠珠峰”美誉的巴丹吉林有200多个湖泊, 它们如银色珍珠镶嵌在阿拉善大地上。碧空、黄沙、天鹅、湖水、绿洲, 构成了神奇美丽的大漠风情, 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质公园海市蜃楼亦幻亦真……

阿拉善的金色戈壁, 广袤无垠, 令人叹为观止。无论是额济纳旗马鬃山戈壁, 还是阿拉善左旗的敖伦布拉格大峡谷、阿拉善右旗的额日布盖大峡谷都神奇壮美, 其“色如渥丹, 灿若明霞”, 是典型的丹霞地貌。阿拉善境内的海森楚鲁怪石, 千姿百态, 若悟空嬉闹, 或八戒酣睡, 或雄鹰展翅, 惟妙惟肖。

贺兰山横峙西北, 素称“关中屏障, 河陇咽喉”。黄河以西贺兰山阴至额济纳河, 是北方历代少数民族游牧生息之地。早在原始社会时代, 这里就有人类活动:在额济纳旗境内发现了旧石器时代用石英石击成的石器;在阿拉善右旗境内曼德拉山发现了新石器时代古代先民留下的4000多幅岩画;1958年在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西南的鹿圈山上发现了灰坑遗址, 出土双耳红陶罐, 它和仰韶文化有密切联系, 属新石器时代晚期。

翻开阿拉善厚重的历史, 大禹治水、穆王西巡、王母举觚、老子成仙……都在这里留下了先人的踪影和传说。自春秋时代起, 敦厚善良、勤劳朴实的阿拉善各族人民, 在征服自然、创造历史的同时, 也传承着远古的文明, 延续着自己生命的年轮。其中, 6000多年前的曼德拉山岩画、贺兰山岩画生动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其中的曼德拉山岩画以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分布密集、延续时代长, 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 是人类艺术的宝库。它们栩栩如生地反映了古代先民在阿拉善地区的生产生活情景;额济纳旗的居延遗址曾出土了大量的汉简和西夏文物, 居延汉简与殷墟、甲骨文、敦煌遗书并称为二十世纪东方文明的四大发现。黑城是“丝绸北道”上现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城遗址, 曾是汉、唐、西夏和元帝国的军事重镇、丝绸之路的重要关隘, 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和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都曾在这里留下优美的篇章。汉唐以来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边塞诗词。王维的《使至塞上》云: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这些优美的诗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阿拉善的大漠风光。

三十年来, 阿拉善盟作为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 在国防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世界航天三大中心之一、中国航天第一港——东风航天城坐落在额济纳旗宝日乌拉草原上。从第一颗“东方红”卫星, 到“神舟”载人航天飞升空, 中国航天史上众多的“第一”在这里诞生, 中华民族千年飞天夙愿在这里圆梦。历届盟委、行署和驻地部队高度重视“双拥”工作, 军民携手共建边疆, 形成了坚若磐石的钢铁长城。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 阿拉善盟各项社会事业协同并进, 科技、教育、文化、广播、电视、卫生事业等取得了长足发展。其中, 科技项目工作实现新突破, 科技合作与交流领域不断拓展, 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 以优良品种选育、飞播牧草试验、肉苁蓉、锁阳人工栽培试验研究为代表的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能力明显增强。教育改革不断深化, 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 教育投入力度逐年加大, 以“两基”巩固提高为重点, 注重民族教育, 提升职业教育, 继2006年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全免费、2009年高中阶段免学费教育的基础上, 阿拉善盟将从今年9月1日起, 对全盟学前教育阶段幼儿免除保教费, 至此, 全盟15年免费教育体系逐步形成。阿拉善盟基层文化建设得到有力推进, 文艺创作健康活跃, 群众性文娱活动蓬勃开展, 文化市场进一步规范, 民族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保护工作得到加强;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城乡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步伐加快, 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同步加强, 城乡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2009年, 阿拉善盟城镇就业人数达到65989人, 新增就业5186人, 参加基本养老保险44781人, 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0818人, 参保率达88.1%, 参加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农牧民58568人, 参合率达96.15%。人口计生、民政、民族、公共安全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在文化建设方面, 三十年来, 阿拉善盟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以文化促和谐, 以文化促发展, 以文化促繁荣, 努力提高地区文化软实力, 提升了城市品位, 推动了社会进步, 促进了地方经济建设。阿拉善盟歌舞团、乌兰牧骑等专业团体创作了大量富有时代风采、地方特色、民族风情的优秀歌曲、舞蹈、曲艺等艺术作品。其中, 2007年, 阿拉善盟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编排的献礼节目《大漠情韵》, 在全区选演中受到好评, 并配合中央艺术团高质量地完成了庆祝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型慰问演出。2007至2010年, 连续四年举办了阿拉善盟春节电视晚会。三十年来, 阿拉善盟文化部门还积极深入农牧区、厂矿、部队、企业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 共开展下乡演出3万余场, 丰富了农牧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为农牧民群众送上了精神食粮。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形成月月有活动, 处处有特色, 文化活动常年不断线的良好氛围。阿拉善左旗乌兰牧骑获全区“十佳”乌兰牧骑称号, 额济纳旗和阿左旗乌兰牧骑分别被评为全区一类、二类乌兰牧骑。《驼乡欢歌神舟情》2009阿拉善盟春节电视晚会首次在内蒙台向全区、全国播出, 开创了阿拉善春节电视晚会面向全国播出的先河。

近年来, 随着阿拉善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文化旅游业、文化娱乐业、艺术表演业、工艺美术品业等文化产业悄然兴起。除了艺术创作和重大演出外, 阿拉善的工艺美术品以挖掘地方特色文化为主线, 积极研发具有地方民族文化品位并与当地传统工艺品相结合的工艺美术品, 先后开发研制了具有地方西部开发·内蒙古篇特色的民族工艺地毯、传统手工马头琴、沙画、蒙古族服饰、沙嘎工艺品、手工银器、根雕、木雕、工艺羊头、蒙古族刺绣、水晶制品、皮画、驼具、烫画、石画等。阿拉善民族工艺地毯、驼具、蒙古象棋已列入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部分都用于旅游产品开发项目, 自产自销或远销区内外, 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 阿拉善盟精心组织、策划、排演的体现阿拉善民俗风情旅游歌舞晚会的《金帐盛宴》, 在全盟旅游景点推出, 成为对外展示阿拉善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和文化名片之一。

记者从阿拉善盟文化广播电影电视局得知:党的十七大以来, 阿拉善盟围绕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切实抓好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努力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盟、旗一批文化工程相继建成。在文化设施建设上, 阿拉善盟2008年以来又先后开工建设了盟传媒中心、盟文体中心、盟博物馆、盟图书馆、盟剧院, 盟歌舞团、群艺馆综合楼工程。在旗级文化设施建设上, 阿拉善左旗巴彦浩特体育场, 阿拉善右旗文化大厦、广播电视大楼、乌兰牧骑大楼, 额济纳旗文化活动中心等先后投入使用。额济纳旗广电大楼、额济纳旗博物馆即将落成。阿拉善盟先后争取国家、自治区匹配资金和设备, 建设了阿左旗、阿右旗、额济纳旗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其中, 额济纳旗已投入使用, 阿左旗、阿右旗设备已到位, 正待安装。在苏木嘎查文化设施建设上, 阿拉善盟抓住国家扩大内需政策机遇, 新建全盟24个文化站, 17个已建成。阿拉善为盟民族歌舞团, 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额济纳旗乌兰牧骑配备了流动舞台车, 为艺术团体下乡演出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阿拉善盟以“阿旺丹德尔杯”、“苍天的驼羔”诗歌比赛、“奶祭杯”牧民文学那达慕为代表的诗歌文化成为阿拉善文化界的又一奇葩, 每年吸引上百名来自全区、全国的文学爱好者参加, 一系列蒙古语诗歌文化活动已成为阿拉善文化有影响力、有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采访中, 记者了解到:阿拉善盟文化底蕴丰厚, 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资源丰富, 是当地各族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家园和文化基因。全盟现有定远营古城、居延遗址2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广宗寺、曼德拉山岩画等22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旗级文物保护单位90处。

近年来, 阿拉善盟积极打造以额济纳国际金秋胡杨生态旅游节、阿拉善奇石文化旅游节、巴丹吉林沙漠文化旅游节、孪井滩马兰花节为代表的节庆文化, 通过举办观光旅游、慰问演出、专场晚会、书画展览、民族体育竞技比赛、阿拉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等活动, 使节会已成为一项集文化、旅游、经贸为一体的大型综合盛会, 成为推介阿拉善的重要窗口和受人民群众欢迎和喜爱的品牌文化。同时, 也提升了阿拉善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为经济社会发展夯实了强劲的文化动力!

三十年励精图治, 科学发展谱华章。“中国秘境”——阿拉善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3.走进神奇的漂浮舱 篇三

漂浮舱的主要部件是一个封闭的玻璃纤维舱体。舱体包括一个盛满温水的浅池,里面的盐溶液浓度极高,其浮力远远超过死海。这样。当人躺在水中时,就像软木一样浮在水面上。当漂浮舱的舱盖合上后,舱内完全黑暗宁静。使用者耳朵戴着耳塞,外界的声音几乎听不到。漂浮舱还同时限制了对身体其他感官的刺激:如漂浮舱中的水温和皮肤表面的温度接近,这样人就感受不到温觉,同时也就失去了将皮肤和水区分开的任何感觉。漂浮舱排除的另一种重要感觉就是重力。用漂浮舱发明者的话说,“您完全摆脱了重力,再也无需进行对重力的对抗——发现重力在何处,在何方向,计算怎样行动才能不跌倒之类。这些内容几乎占据了您每天近80%的神经活动。”漂浮舱能快速、轻易、安全、可靠地封闭所有的感觉,这也正是其他冥想技术试图做到但却很难做到的。

漂浮舱实际上是一种减少环境刺激的疗法。研究者们发现。当外界环境刺激急剧减少后,个体能达到深度放松。科学工作者在最近几年对漂浮舱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当使用者在一片黑暗中失重地漂浮着,摆脱了通常所感受到的声、光和重力等外界刺激,心理和生理开始迅速发生改变。漂浮能降低心率、氧耗量和血流中与紧张有关的生化物质的水平,从而缓解了紧张。漂浮进一步的心理感受则是能触发身体产生飘飘然地彻底放松。研究表明,漂浮可以通过激发身体产生内腓肽(身体的自然麻醉剂)和加速清除乳酸来减缓疼痛。您只需漂浮,无需运用任何控制意识的技术,就能减缓疼痛。漂浮的另一个心理效果是思维方式的改变。也就是说,此刻思维交得更加直观。直觉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漂浮舱是增加创造力的一种有效工具。人在漂浮舱中摆脱了外界刺激,可以将意识转向体内。那些平时在大量的外部刺激中被忽略的微弱的心理活动,此刻变得清晰而有力。在此状态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了。

4.走进玻璃的神奇世界450字作文 篇四

什么东西可以在1700度的高温里吹泡泡?什么东西在阳光下能折射出五彩斑斓的彩虹?什么东西可以被雕刻成光彩夺目、千姿百态的工艺品?这些问题我今天和外婆、外公在上海玻璃博物馆寻找到了最好的答案。

上海玻璃博物馆座落在宝山区原上海玻璃厂厂区内,不仅利用了原来的旧厂房,而且经过德国设计师的精心改造后,现在他的.外表就象是用一块块玩具积木搭建起来的玻璃梦幻世界,更有趣的是每一块墙上,还写满了制作玻璃的配方呢!走进这玻璃梦幻世界,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五颜六色、形状各异、晶莹剔透的玻璃雕像,突然,我在这群雕像中发现了一个最神奇的作品,当我站在它的面前时,却看到在另一边的外婆好像会分身术一样,一下子变成了好几个外婆!原来,这就是玻璃神奇的本领,经过一定的塑形,它能够把光线折射成像。欣赏完这些美丽的展品,我一看时间,表演的时间到了,于是,我拉着外公外婆直奔玻璃制作表演区,通过几位师傅的介绍和表演,让我知道了要制成一个完美的玻璃制品,必须要在1700度的高温里烧制,再用一根特殊的铁管往里吹气,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塑形和沾颜料了,但光有这些还远远不够,还需要进行漫长的冷却时间,最终才能成功制作出美丽的作品。看完表演,我觉得跃跃欲试,想自己尝试制作玻璃工艺品了,正巧发现前面一个DIY工艺品制作室,于是,我决定给妈妈制作一条独一无二的玻璃项链,给她一份惊喜。我拿起选料盒,帮妈妈选了三颗最耀眼的玻璃珠,又挑了一条颜色很相配的皮绳,小心翼翼地把它们串在一起,工作室的阿姨还帮我配了一个锁扣,一条专门为妈妈量身定制的项链就闪亮登场了。大功告成后,我们回到了主展区,那里有各种游戏和图片,让我了解了小小的玻璃也有大大的用处呢!

5.走进神奇教学设计 篇五

第三节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题组1 神奇的物理现象

1.指出下列各物理现象中哪些是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哪些是生活中的物理现象:A.海水的潮起潮落;B.夏天用棉被盖冰棒,冰棒化得慢;C.夕阳西下常伴有红色的霞光;D.雨后的天空常出现彩虹;E.龙卷风直冲云霄;F.自行车轮胎刻有花纹。

其中属于自然界中物理现象的是;属于生活中物理现象的是。(均填序号)

2.生活在自然之中,我们每天都要面对许多与力、声、热、光、电等有关的现象。在自然科学中诞生的物理学就是研究这些现象,找出它们发生的原因,研究怎样利用它们来为人类服务。观察如图所示的情景,按要求将它们分类。(均填序号)

(1)属于力的现象的有。

(2)属于声的现象的有。

(3)属于光的现象的有。

(4)属于热的现象的有。

(5)属于电的现象的有。

题组2 探索之路

3.从古人的文字和图画中可以看到他们的一些科学思索,例如图:

(1)如图甲所示是甲骨文中的“殸”字,意指手持长柄,敲击乐器发声。这说明古人已经知道声音与    有关。

(2)如图图乙所示,安徽凌家滩出土的雕刻玉版展现了中国古人      的宇宙概念。

(3)如图图丙所示的东巴文“晒干”已含有的科学思索。

4.近代物理学的发展非常漫长,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具体的代表人物及其贡献分别如图下:

(1)第一阶段:著名的天文学家、自然科学的先驱(甲),用“    ”否定了影响人类达千年之久的托勒密的“地心说”,有力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经典力学和实验物理学的先驱(图乙),率先用望远镜观察天空,由此得到的关于天体运行的结果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2)第二阶段:伟大的物理学家(图丙),在前人的研究积累上,奠定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物理学基础。他发现日月星辰的运转与苹果下落等有着某些相似,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建立了著名的。

(3)第三阶段:20世纪杰出的物理学家(图丁),提出了    ,从根本上冲击了经典物理学体系,动摇了人们所熟悉的时间与空间等概念。、等量子力学主要奠基人发现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的物理规律有很大差异。正是这些物理学家的伟大贡献,物理学再次跨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大步。

题组3 科学探究

5.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B.要善于合作与交流,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C.要坚持不懈,锲而不舍

D.发现自己的实验数据差距较大时,应立即对数据进行修改

6.关于“猜想”,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猜想是对未知事物的一种猜测

B.猜想一定要是正确的,否则就是谬论

C.猜想有时会与客观事实相差很大

D.猜想是否正确,必须通过实验验证

7.为了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小明将机械闹钟作为声源放入鞋盒内,并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让小红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到听不到声音为止,测量小红到鞋盒的距离。就这一环节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提出问题

B.猜想与假设

C.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D.分析与论证

8.平面镜对光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会有什么作用呢?小枫开动脑筋,想到了所有可能的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笔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枫的学习经历的过程是

()

A.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交流与评估

B.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得出结论、分析和论证

C.提出问题、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得出结论

D.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思维拓展                提升能力素养

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伽利略对摆动的研究

某个星期天,伽利略在比萨大教堂惊奇地发现,房顶上挂着的吊灯因为风吹而不停地、有节奏地摆动。他想,脉搏的跳动有规律,可用来计时,于是他一边按着脉搏,一边注视着灯的摆动。不错,灯每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基本相同,这使他又产生了一个疑问:假如图吊灯受到强风吹动,摆得高了一些,它每次摆动的时间还一样吗?

伽利略把铁块固定在绳的一端挂起来,再把铁块拉到不同高度,松手后让它摆动,仍用脉搏细心地测定摆动的时间,结果表明每次摆动的时间仍然相同。这个实验结果说明他的想法是正确的,即“不论摆动的幅度大些还是小些,完成一次摆动的时间是一样的”。这就是物理学中摆的等时性原理。

后来,人们对摆动继续深入研究,进一步发现了摆的周期与摆长的定量关系,据此发明了钟表。

(1)伽利略在比萨大教堂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值得注意的现象?

(2)伽利略在观察中提出了什么问题?并作出了什么猜想?

(3)伽利略怎样证实了自己的猜想?

(4)伽利略对摆动规律的探究经历了怎样的历程?

答案

第一节 走进神奇 第二节 探索之路

第三节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1.A、C、D、E B、F

2.(1)(d)(e)(f)(2)(b)(d)(f)(3)(a)(b)(c)(d)

(4)(d)(5)(b)

3.(1)碰击(2)天圆地方(3)太阳光致使地表水分蒸发

4.(1)哥白尼 日心说 伽利略

(2)牛顿 运动定律

(3)爱因斯坦 相对论 普朗克 玻尔

5.D 6.B 7.C

8.D 解:

分析题意可知,首先提出了问题,即“凹面镜对光会有什么作用呢?”;再进行了猜想,即“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即“他利用激光笔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图所示的现象”。

9.(1)吊灯因为风吹而不停地、有节奏地摆动。

(2)提出的问题:假如图吊灯受到强风吹动,摆得高了一些,它每次摆动的时间还一样吗?

作出的猜想:每次摆动的时间相同。

(3)把铁块固定在绳的一端挂起来,再把铁块拉到不同高度,松手后让它摆动,仍用脉搏细心地测定摆动的时间。

6.神奇的丝瓜教学设计 篇六

神奇的丝瓜教学设计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通过抓关键句和关键字来感受丝瓜的神奇;

2、启发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说出丝瓜的神奇之处

2、通过本文的学习,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微笑面对生活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品读课文,感悟丝瓜所展现出来的品格,启发学生感悟生活。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采用:预习展示反馈的课堂教学模式。预习中明确学习目标,在展示中交流学习的成果,在反馈中对学习目标进行检测。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预习展示课)

第一环节:出示预习目标展开预习

一、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词

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自主探究课文内容:

1、我对丝瓜惊奇的原因是什么

2、丝瓜的神奇之处是什么?

3、讲述丝瓜的生长过程。

4、文中几次提到作者担心?他分别担心什么?

5、从丝瓜的生长过程你悟出了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四、搜集季羡林的资料,加深对季老的了解。

五、课堂延伸:

1、抓住我无法同丝瓜对话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我能和丝瓜对话,想象会说些什么?

2、你还知道哪些有神奇之处的植物?

(学习模式: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老师巡回指导帮助处理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鼓励他们深入文本,并提出一些新的想法或问题。这些想法或问题由各组组长汇集在一起,共同讨论,解决不了的在展示反馈课上集体探讨。充分调动每一个小组成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第二环节:展示反馈

一、设置情境朗读课题:《神奇的丝瓜》

读过课题后你能提出什么疑问呢?

丝瓜是什么样子的?

丝瓜能吃吗?

丝瓜有药用价值吗?

丝瓜有何神奇之处?

多媒体:看一个短片,简要了解丝瓜

下面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看看丝瓜究竟有何神奇之处板书课题

二、生字词展示

老师随机抽取各组同学到黑板上默写,根据默写情况评价各组表现

多媒体显示生字词:

读一读:l bā tū y 篱 笆 凸出 怡然

词语解释:

车水马龙:形容车辆很多来往不断。

百思不得其解:反复思索,仍然不能理解。

杞人忧天:传说齐国有个人怕天会塌下来,吃饭睡觉都感到不安。比喻不必要的的忧虑。

随机抽取词语让同学们造句

三、朗读展示,走进文本

老师配乐范读(多媒体播放音乐和丝瓜的生长图片)

提示:要用什么样的感情朗读课文?(充满好奇,惊讶,喜悦)

各组派代表展示朗读

班级评论员重点点评

四、自主探究深入文本

(一)、品读丝瓜的神奇

从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丝瓜的神奇?

以小组为单位选派代表展示本组预习的成果,其他人给予补充。

老师归纳:作者通过写丝瓜籽、丝瓜秧、丝瓜的瓜的神奇来体现丝瓜的神奇。重点描写了丝瓜的瓜的神奇,这种神奇具体体现在哪里呢?

多媒体展示:

第一处:最初长出来的瓜不再长,仿佛得到命令停止了生长(为什么停止了生长?不停止生长结果会怎样?)

第二处::两个瓜不知从什么时候忽然弯了起来,把躯体放在窗台上。(重读:弯了、把躯体、放在。丝瓜的主动性,像人一样有思想,有智慧。)

第三处:那一个我认为失踪了的瓜,平着身子躺在紧靠楼墙凸出一个台子上。(原来是怎样生长的?这个样子的改变是人为的吗?平着身子躺在那儿一般是指人在什么样的心情下做的?)品读感悟:读出丝瓜的神奇,读出作者的惊讶。以上配有制作的丝瓜插图精彩展示:你还了解哪些有神奇之处的动植物呢?

小组派代表展示

老师补充:

1、瓶子草是一类著名的食虫植物,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一般生长在沼泽地、潮湿的田野或湖滨,属被动捕捉型食虫植物.瓶子草的这些瓶状叶便是捕捉昆虫的诱捕器。

2、在印度有一种奇特的电树,如果人们从树旁经过,一不小心碰到了它的枝条,便会被电打得很难受。经科学家研究发现,原来这种树具有发电和蓄电的本领。

3、大象的鼻子非常灵敏,如果需要,它能拾起一根缝衣针.(二)、讲述丝瓜的生长过程

展开想象用第一人称讲述丝瓜的生长过程《丝瓜成长记》:我是一粒小小的丝瓜籽被主人随意点在了房前的空地上.(以充满童真童趣的讲述形式,调动起学生再创作课文的积极性)

五、课堂总结

丝瓜的生长过程充满了神奇的色彩,在作者的眼中丝瓜是有思想的,面对丝瓜神奇的生长过程,作者的情感又是如何变化的呢?下节课我们再继续探秘神奇的丝瓜背后作者的心情变化。

作业:把文中你欣赏的词语或句子抄一抄,品一品。

预习目标没完成的继续预习

第二课时(展示反馈课)

一、回顾旧课,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一同感受了丝瓜的神奇,下面请同学们来说一说丝瓜的神奇之处是什么?

丝瓜能让无法承担重量的瓜停止生长;能给处在有力地形的大瓜找到承担重量的地方,给这样的瓜特殊待遇,让他门疯狂的长;能让悬垂的瓜平神躺下。

面对丝瓜生长过程中神奇的的变化,作者的心灵感受又是怎样的呢?

二、深入文本,感悟作者的担心 文中几次写到作者的担心?他分别担心什么?

小组派代表展示并有感情的朗读相关句子,说出自己的感受。

多媒体:

(1)第一次担心

A:瓜越长越大,重量当然也越来越增加,最初长出的那一个小瓜竟把瓜秧坠下来了一点,直挺挺地悬垂在空中,随风摇摆。

B:我真替它担心,(重读真和担心)

(2)第二次担心

A:这两个瓜后来居上,发疯似的猛长,不久就长成了小孩胳膊一般粗了。这两个瓜加起来恐怕有五六斤重,那一根细秧怎么能承担得住呢?

B:我又担心起来。(重读又)

(3)第三次担心

A:在两个大瓜的下面,在二三楼之间,在一根细秧的顶端,又长出来了一个瓜,垂直地悬在那里。

B:我又犯了担心病。(重读担心病)

分角色朗读,感悟担心衬神奇。作者越担心,衬托了丝瓜越神奇。

过渡:丝瓜在生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作者表现的担忧以及丝瓜打破作者的担忧展现其神奇之处,都让作者仿佛感觉到丝瓜似乎是有思想的,如果丝瓜真的有思想,它会想些什么?

三、体会丝瓜品格、感悟人生态度

读课文9、10自然段:

丝瓜有思想,这实在令人难以置信。丝瓜用什么来思想呢?它靠什么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呢?我无法同丝瓜对话。大家不妨满足一下作者的愿望展开想象的翅膀让丝瓜会说话。

多媒体出示:

作者和丝瓜的对话

细细的瓜秧,浓绿的瓜叶下忽然一个翠绿色的丝瓜探出头来,它轻轻的用头蹭了一下正在沉思中的老人:嗨,你在想什么呢?大胆想象接下来会怎么样呢?想象作者和丝瓜会有什么样的对白呢?

小组合作,编排场景对话

再读课文9、10自然段

思考:怡然泰然悠然坦然指什么?含笑面对秋阳是什么意思?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

小组派代表发

老师点评:丝瓜生长的智慧在于它适应环境顽强的生存,甘心牺牲部分发展整体,也在于它毫不张扬的静默与自我约束的自由。而我们人的生存却你争我逐地沉浮在繁华的商品与利益的纠葛中,于是生命中许多精彩的细节被现代生活所掩盖与遮蔽。怡然泰然悠然坦然含笑面对秋阳该是我们追求的生活境界。

四、走近作者

小组展示搜集到的关于作者季羡林的资料

多媒体播放:1.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字希逋,又字齐奘。中国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曾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2009年7月11日北京时间8点50分,国学大师季羡林在北京301医院病逝,享年98岁。2、2006年感动中国颁奖辞(季羡林)

【颁奖辞】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学问铸成大地的风景,他把心汇入传统,把心留在东方。季羡林:最难时也不丢掉良知。

3、小故事

上世纪80年代,北京大学新生入校时,曾发生过这样一件趣事:有一名新生刚走进北大校园,带了不少行李,他想先到其他几个系找他的几位老乡同学,因行李太多在北大未名湖旁犯愁。他看见有一位身穿旧中山装的老头,便把行李往他身边一放,喊道师傅,请帮我照看一下行李,我去办点事。过了好长时间这位青年才回来,他发现那位工友依然为他守着行囊,寸步未离。3天后的开学典礼上,这位学子才惊奇的发现原来那天帮他看行李的工友老头竟然就是副校长季羡林教授。

(引导学生想象:如果你是那位大学新生,此时你会怎么想?)

五、交流收获

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老师点拨:知识的收获,人格的熏陶,课堂探究过程中收获的友谊哪怕一个生字词的理解,都算有收获,每课一总结,一步一个脚印,一天一个进步,学习才会其乐无穷。

六、布置作业

多媒体出示相关习题

1、看拼音写词语

tū chū qǐ rn yōu tiān l bā

()()()

2、根据意思写词语

(1)比喻不必要的忧虑和担心()

(2)车如流水,马如游龙.形容车马极多,往来不断。()

(3)形容喜悦的样子()

(4)难以让人相信()

3、选词填空

悠然 怡然 泰然 坦然

(1)张扬以()的心情面对自己失败的考试的成绩。

(2)淡淡的白云()地漂浮在蔚蓝的天空中。

(3)陶渊明在南山下()自得的过着躬耕自给的生活。

4、读句子,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

(1)最初长出来的瓜不再长大,仿佛得到了命令停止了生长。

(2)这两个瓜后来居上,发疯似的猛长,不久就长成了小孩子胳膊一般粗了。(3)这样细的一根样竟能在一夜之间输送这么多的水分和养料。

5、思考题

本文的两条线索是什么?

这是一个沉默的奇迹是什么意思?

板书设计:

生长:瓜籽瓜秧丝瓜

适应环境

顽强生存

普通:生长环境

神奇的丝瓜

神奇:控制自身生长

怡然 泰然 悠然 坦然

教学探讨与反思:我在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完全以学生为主体,发挥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我相信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束要被点燃的火把,语文课心动比行动更重要。如何让学生喜欢语文,是我们教学的重心。这就要老师很好的发挥主导作用,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这些孩子们人人有事做,事事愿意做。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学生快乐的享受课堂,享受合作学习带给他的快乐。

7.《神奇的极光》活动设计方案 篇七

一、活动目标

1.筛选极光的重要信息;了解极光的有关神话传说、外在形态、形成原因。

2.学习和熟悉课文中生动的描写和恰当的比喻。

3.通过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培养学生对自然知识的热爱。

二、活动的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辨别和筛选极光重要的信息。

[活动难点]极光的形成原理。

三、活动建议

课时安排用一课时,适合在高一年级学生中开展。活动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分析、交流、总结各自准备的课外资料,仔细阅读课文;第二部分,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课文,尤其指出相关极光的重要信息,以及课文中生动的描写和恰当的比喻。

四、活动准备

1.活动前要求学生查询、收集各种有关极光的资料,注意学习有关极光的知识。

2.活动前根据学生的能力、性别等进行分组,每组4—6人。

3.教师准备展示极光现象的系列图片,讲授有关极光现象的知识。学生准备资料夹、笔等学习用具,思考未来人类利用极光的形式。

五、活动内容

(一)引导每组学生展现交流各自收集的有关极光的资料,并按照极光的产生、表现、用途几个方面进行总结,每组派一名同学上台展示自己所在组掌握的关于极光的资料,并进行讲解,使学生加深对极光的理解,感受极光的特点。

(二)拓展与延伸。按照所掌握的极光的知识,描绘出未来人类利用极光的情景,从而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加深学生对极光的理解和兴趣。各组学生互相评议,评选出最佳符合事实的图画和最有创新意义的图片。

(三)教师采用幻灯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现极光图片,并穿插课文对极光的描述,尤其注意使用课文中生动的描写与比喻。参考思路:神话传说——极光现象——形成原因,从总结句、总提句入手,着重说明极光的特点——神奇。

六、活动方法

这节课主要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进行,研究方法包括调查、观察、文献搜集与总结、口头说明等。其中,学生对极光知识的搜集整理研究是活动的基础,活动中交流、探讨、发言是活动的重点,也是进行本课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重要方式。教师应该提醒学生在交流、总结和发言过程中,采取积极的态度,主动参与讨论和发言。

七、活动评价

评价本活动是否成功的标准主要在于学生交流、发言是否积极、充分;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相关知识;教师的准备是否充分,讲解能否起到答疑、解惑的作用,是否能够引领学生思考。

八、注意事项

本项活动综合性较强,要求也比较高,教师要精心设计、精心组织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具体活动应注意以下几点:

1.坚持以学生为主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活动的各个环节都要始终把调动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放在首先,尤其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展现自己。

2.要创造一种人人都可参与的气氛,引导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去,引导他们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大胆思考,提出设想。

3.教师要在学生交流、讨论、发言过程中,多多观察,善于引导学生考察和研究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避免学生在没有意义的问题上浪费时间和精力。

九、活动资源支持

8.走进塞上江南,品味神奇宁夏 篇八

两山一河,壮美温存

有一句民歌这样唱道:“宁夏那个川,两头子尖;东靠黄河,西靠贺兰山。”贺兰山,是宁夏的“两山”之一,更是宁夏的父亲之山。它横亘南北300公里,阻挡着腾格里大沙漠的蚕食,阻挡着西伯利亚寒流的侵袭,才使宁夏有一片蔚蓝的天空,有一片温馨的家园。在宁夏的南端,还有一座大山——六盘山。六盘山不仅拥有《柳毅传书》的传说,拥有须弥山石窟,它更因为是红军长征路上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而载入史册。宁夏不仅有“两山”的壮美和豪迈,更有母亲河的温存和厚爱。黄河从上游的青海省、甘肃省一路奔来,在宁夏的西南部中卫市入境,流经宁夏397公里。黄河两岸,百姓富足,风光秀丽。所以自古就有“天下黄河富宁夏”之说。如今,黄河揽胜、黄河寻根、黄河漂流等,已经成为宁夏旅游的精品项目,受到海内外尤其是港澳台游客的青睐。

两沙一陵,独特回味

“三亚归来不看海、宁夏归来不看沙”。在2007年国家旅游局评出的66个5A级景区里,宁夏有两个景区榜上有名,它们均以“沙”闻名。一个是沙湖。它位于宁夏的西北部,在茫茫的戈壁滩和沙漠里熠熠生辉。它碧波浩荡,百鸟翱翔,芦苇丛生,鱼虾肥美。宁夏还有一“沙”如雷贯耳,那就是沙坡头。沙坡头是黄河和腾格里大沙漠交汇所创造的一处旷世奇观。在这里,大漠、绿洲、高山、长峡交相辉映,唐朝大诗人王维把沙坡头最独特的景观描绘为:“大漠孤烟直,长和落日圆”。如今,观赏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沙漠绿洲、高山长峡,体验羊皮筏子漂流、高坡滑沙、沙海冲浪、飞越黄河,品味夜泊沙海、繁星低垂、篝火晚会、美酒相会等旅游项目,都让旅游者流连忘返,回味无穷。除却“两沙”必去一游,“一陵”也必去拜谒,那就是“西夏王陵”。在宁夏首府银川市以西27公里的贺兰山东麓,有我国现存地上规模最大的西夏帝王陵墓群。在方圆50公里的山坡上耸立着250多座“金字塔”,书写着西夏历史的辉煌和悲凉,史学家和旅游学家把它称作为东方的“金字塔”。

两文一景,灿烂夺目

上一篇:互联网公司年会主持稿下一篇:微信群社区运营